• 首 页
  • 关于本刊
  • 作者中心
  • 编委会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出版伦理声明
  • OA政策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我要投稿
  • 投稿须知
  • 版权转让协议
  • 论文模板
  • 文摘写作规范
  •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 标点符号用法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阅读排行
  • 引用排行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核心库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CA(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CABI(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期刊
ZR(英国《动物学记录》)收录期刊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
Ulrich’s PD(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
DOAJ(瑞典《开放获取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期刊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5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1-0. 
    摘要 ( 45 )   PDF (721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2-0. 
    摘要 ( 37 )   PDF (2441KB) ( 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3-0. 
    摘要 ( 10 )   PDF (2283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整合eQTL和GWAS数据识别潜在功能基因位点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曹雨, 周铂涵, 许琦, 袁子翱, 苏蕊, 吕琦, 李金泉, 张燕军, 王瑞军, 王志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759-47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1
    摘要 ( 122 )   HTML ( 9 )   PDF (6891KB) ( 1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准识别与动物经济性状显著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位点,对提升动物个体育种效果和改良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整合多组学数据已成为提高基因鉴定准确性的有效策略。其中,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eQTL)分析为解析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机制以及基因表达的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使其成为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post-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Post-GWAS)时代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eQTL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重点探讨了整合eQTL与GWAS数据提升功能基因位点鉴定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及其在重要家畜(牛、猪、鸡、羊)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最后归纳总结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深入解析动物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推进动物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助力种业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N6-甲基腺苷(m6A)修饰在畜禽遗传育种与繁殖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邵嘉皓, 张艳婕,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774-47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2
    摘要 ( 61 )   HTML ( 2 )   PDF (1979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RNA修饰方式,是RNA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形式。m6A修饰主要通过调节mRNA和非编码RNA(ncRNA)的转录、加工和降解,进而调控多种生理代谢活动。在畜禽中,m6A修饰涉及到肌肉发育、脂质代谢及繁殖等多种生命活动调控的分子机制。本文论述了m6A修饰在畜禽遗传育种与繁殖中的调控作用,探讨了m6A修饰在畜禽领域的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

    代谢组学应用于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
    高志苗, 倪海花, 王彦平, 赵雪艳, 李菁璇, 王继英, 张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787-47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3
    摘要 ( 53 )   HTML ( 3 )   PDF (1193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层次组学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代谢组学作为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新近研究领域,不仅可以对生物体内的所有代谢物进行识别与检测,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分析技术与数据处理平台对收集到的代谢物信息进行深入、全面的解析。它不仅可以全面、动态地监测猪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的代谢变化,而且还可结合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为经济性状的机理解析提供新方法。本文主要概述了代谢组学在猪生长、肉质、繁殖、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为未来代谢组学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取样后动物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董建华, 杨柏高, 张笑梦, 冯肖艺, 宋浩然, 刘阳, 王子卓, 王彦博, 李崇阳, 吕丽华,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796-48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4
    摘要 ( 55 )   HTML ( 4 )   PDF (6098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取样后胚胎冷冻保存技术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胚胎性别控制、基因筛查、基因组选择及辅助生殖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胚胎取样操作可能导致透明带损伤、细胞数量减少及表观遗传异常等问题,限制了冷冻保存效率。近年来,通过优化取样方法(如极体活检、卵裂球活检及滋养外胚层活检)、改进培养基成分(如添加L-精氨酸、谷胱甘肽等)以及优化冷冻程序(如玻璃化冷冻技术),显著提高了取样后胚胎的冷冻保存效率。此外,非侵入性技术(如胚胎培养液中的游离DNA分析)和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调控)为减少胚胎损伤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取样后胚胎冷冻保存的损伤机制及保护措施,重点探讨了透明带修复、表观遗传调控及冷冻效率提升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总结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开发高效、安全的取样后胚胎冷冻保存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推动其在畜牧业和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牛胚胎早期流产研究进展
    王子卓, 张笑梦, 冯肖艺, 宋浩然, 董建华, 崔凯,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07-48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5
    摘要 ( 45 )   HTML ( 2 )   PDF (1314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胚胎早期流产作为养牛业中的一项重大挑战,近年来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揭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诸如热应激、营养失衡)、管理疏忽以及感染性病原体等均为导致牛胚胎早期流产的因素。为应对这一难题,科研人员提出了优化营养供给、减轻环境压力、强化疾病防控等综合防治策略。同时,现代生物技术的革新也为深入探究牛胚胎早期流产的复杂机制开辟了新途径。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致力于进一步揭示流产机制,提升防治技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在家禽生产中应用
    杨佳, 赵丽媛, 马可涵, DieudonnéM. Dansou, 韩昊洋, 汤超华, 秦玉昌, 张凯, 余雅男, 张军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21-48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6
    摘要 ( 44 )   HTML ( 5 )   PDF (2111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磺酸是一种含硫β-氨基酸,具有抗氧化、抗炎、延缓衰老、调控激素分泌及脂质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及维持肠道健康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文系统综述了牛磺酸的来源、合成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重点解析牛磺酸在家禽(肉鸡、蛋鸡、鸭和鹌鹑)生产中的剂量效应与作用机制。本文对饲粮中牛磺酸的添加量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家禽生产中牛磺酸的精准添加及功能饲料开发提供了数据参考。肉鸡饲粮中添加剂量为0.05%~0.25%可显著提升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同时缓解慢性热应激导致的肌肉氧化损伤;蛋鸡日粮添加剂量为0.05%~0.3%可提高产蛋率、改善蛋壳厚度并抑制脂肪肝;鸭与鹌鹑的推荐剂量分别为0.1%和0.05%~0.1%,本综述为提高牛磺酸的利用效率和加强家禽产业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玉米赤霉烯酮内酯水解酶的研究及其在畜禽日粮中的应用
    俞良诚, 孙博, 任曼, 闫雪, 刘宽博, 宋佳, 岳隆耀, 王薇薇, 赵晨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39-48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7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 (1502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玉米赤霉烯酮(ZEN)及其衍生物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真菌毒素之一, 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ZEN的生物降解技术开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中酶降解法因其特异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ZEN降解酶主要包括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内酯水解酶。相较于前两类酶, 内酯水解酶因其高活性、降解机制清晰且降解产物无毒等优点, 使其具有ZEN脱毒酶制剂开发潜力。但天然酶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差, 难以满足产品制备和实际应用的要求。通过理性或半理性设计等优化手段提升天然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是目前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微生物源ZEN内酯水解酶的基因挖掘、特性表征、分子改造手段及其应用, 旨在阐明生物脱毒法在工业生产和畜牧业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 为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ZEN脱毒酶制剂提供新思路。

    种养循环模式中黏菌素抗性基因mcr-1的归趋
    冉红丽, 温馨, 胥娇娇, 陈龙海, 吴银宝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51-48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8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 (2896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性基因mcr-1作为介导细菌对"最后一道防线"抗生素黏菌素产生耐药性的关键遗传元件, 一经发现就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对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本文旨在探讨种养循环模式下黏菌素抗性基因mcr-1的归趋。本文首先概述了mcr-1的抗性机制、水平传播、适应性代价和补偿性进化, 然后介绍了mcr-1在种养循环系统中的赋存、转归与水平传播特征, 并探讨了影响其传播的关键因素, 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以期为循环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

    布鲁氏菌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免疫逃逸中的生物学功能
    王恒泰, 蒋卉, 李朋, 丁家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63-48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09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 (4586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spp.)侵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细菌病,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养殖业发展。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 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实现胞内寄生是布鲁氏菌毒力的重要体现。脂多糖(LPS)是布鲁氏菌编码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相较于其他革兰阴性菌, 布鲁氏菌LPS的主要成分、空间结构、连接方式均有不同, 使其表现出特有的低内毒素性, 并且在协助布鲁氏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识别以及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聚焦布鲁氏菌LPS, 对其特殊结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免疫逃逸机制进行综述, 为全面了解布鲁氏菌LPS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赤羽病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冯玉环, 张艺千, 刘霞, 周学慧, 刘言言, 牛禄婷, 倪兴维, 赵治国, 王艳, 杨晓伟, 徐婷婷, 赵光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77-48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0
    摘要 ( 29 )   HTML ( 1 )   PDF (5827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 AKAV) 是一种能够引起牛、羊等反刍动物以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虫媒性病原, 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蚊、蠓等吸血昆虫较为集中的区域, 特别是东南亚和东亚一些国家尤为严重, 我国部分地区呈现区域性流行。随着牛羊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交易运输频繁, 以及气候变化引起媒介昆虫孳生范围扩大等原因, 该病有进一步扩大感染的趋势。本文自AKAV的病原特征和组织嗜性入手, 着重从病毒侵染宿主细胞以及宿主的应答反应两个方面阐述其相互作用机制, 为深入探究AKAV的致病机理, 开发相应治疗药物及预防制剂等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基于组学数据筛选康乐黄鸡16周龄体重候选基因与关键通路
    马荆鄂, 万书星, 雷文静, 章英枝, 俞梓萱, 刘梓阁, 许继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889-49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1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 (9187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康乐黄鸡16周龄体重相关功能基因及关键信号通路,以期为地方鸡种出栏体重性状的选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434只康乐黄鸡为研究对象,采用“京芯1号”55K SNP芯片对康乐黄16周龄体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筛选显著关联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共检测到13个显著关联SNPs,分别位于3号染色体(81 641 565 bp)、4号染色体(1 860 041、33 409 710、33 716 131、33 925 946 bp)、6号染色体(23 563 123、35 324 210 bp)、11号染色体(15 294 113、15 346 007 bp)、12号染色体(2 503 065、2 504 749 bp)以及18号染色体(1 994 686、2 307 607 bp),筛选到825个候选基因。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运动活动过程为最显著富集的生物学过程,细胞间紧密连接、糖胺聚糖降解和新陈代谢途径等17个通路为显著性富集通路(P < 0.05)。结合前期转录组测序数据、文献综述,初步确定KCNQ5、P2RY10、ITM2A、RBPMS、PGAM1、CYP17A1、BNIP3、ATMIN、BCO1、TNNC1、GNAI2、MYH1F、MYH1A、MYH10、PIK3R5可作为康乐黄鸡16周龄体重的重要候选基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新陈代谢途径信号通路、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通路和细胞间紧密连接信号通路为关键通路。本研究初步确定13个SNPs、15个关键候选基因以及4条关键通路与康乐黄鸡16周龄体重显著关联,这些结果为康乐黄鸡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东乡绿壳蛋鸡与白来航鸡资源群体开产体重、开产日龄性状遗传解析
    郭军, 邵丹, 马猛, 卢建, 窦套存, 胡玉萍, 王星果, 王强, 李永峰, 郭伟, 童海兵, 曲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03-49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2
    摘要 ( 42 )   HTML ( 4 )   PDF (1955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蛋鸡开产性状进行遗传评估,旨在解析开产体重、开产日龄遗传结构。表型数据源自东乡绿壳蛋鸡-白来航鸡F2分离群体。以600K基因芯片对1 534只F2代试验鸡进行基因型分型。SNPs数据经质量控制后,进行基因型数据填充。以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开产性状关联的遗传标记。对显著性位点进行基因注释以及GO富集分析,进一步理解这些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含义。鸡开产体重属于高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在0.62~0.65之间;开产日龄属于中等偏高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在0.35与0.42之间;开产体重与开产日龄遗传相关系数为0.24~0.37。鸡1号染色体5-羟色胺受体2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2A, HTR2A)、钙结合蛋白样39(calcium binding protein 39 like, CAB39L)附近存在与开产体重显著关联的QTL,另有343个支持位点超过基因组显著水平,显著性SNPs分别解释11.74%、9.34%开产体重表型方差;4号染色体筛选到开产体重QTL,候选基因为非SMC凝聚素Ⅰ型复合物G亚基(non-SMC condensin Ⅰ complex subunit G,NCAPG),可解释5.68%表型方差,附近有89个SNPs超过基因组显著水平阈值;鸡9号染色体G蛋白偶联受体149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49, GPR149)附近存在开产体重QTL,可解释1.33%的表型方差。开产日龄QTL位于5号染色体石蛋白2(stonin 2, STON2)基因附近以及9号染色体Mg2+/Mn2+依赖性蛋白磷酸酶样1(protein phosphatase, Mg2+/Mn2+ dependent 1L, PPM1L)附近,分别解释1.80%、1.22%表型方差。应用一步法GWAS,在鸡9号染色体物理位置22 Mb附近新发现与开产体重、开产日龄关联的遗传座位,还在5号染色体物理位置40 Mb附近新发现一个开产日龄关联的遗传座位。GO富集分析进一步表明,开产体重表型变异与性腺发育相关,开产日龄表型变异与钙离子转运相关。

    miR-376c-5p靶向PIK3CA对前体脂肪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
    宋湘怡, 曹行, 刘武军, 蒋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14-49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3
    摘要 ( 34 )   HTML ( 2 )   PDF (5018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探究miR-376c-5p与PIK3CA的靶向关系,揭示miR-376c-5p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探索与脂肪分化相关的miR-376c-5p在脂肪生长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本课题组前期挑选了相同饲养条件下健康的6只3岁巴什拜羊(大尾型)和6只野生盘羊×巴什拜羊F2代绵羊(小尾型)收集其尾部脂肪组织,通过对尾部脂肪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376c-5p。并构建miR-376c-5p mimic过表达载体进行转染,通过qPCR检测PIK3CA、成脂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油红O染色和bodipy染色检测成脂能力。分析miR-376c-5p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76c-5p的靶基因PIK3CA及其之间的结合位点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miR-376c-5p与PIK3CA之间的靶向关系。与mimic NC组相比,过表达miR-376c-5p后,qPCR结果显示分化成脂标志基因(PPARγ、ADIPOQ、ACACA、FASN)的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01),油红O和Bodipy结果均显示,过表达miR-376c-5p后,脂滴生成减少,说明过表达miR-376c-5p抑制了3T3-L1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通过预测发现miR-376c-5p与PIK3CA 3′UTR区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过表达miR-376c-5p显著抑制了含有PIK3CA 3′UTR片段载体的荧光活性(P<0.05);过表达miR376c-5p也会显著抑制候选靶基因PIK3CA mRNA的表达量(P<0.05)。以上结果说明miR-376c-5p可能通过靶向PIK3CA抑制脂肪生成,研究结果为miRNA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METTL14对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影响
    何思琦, 陈倩, 蒋琳, 马月辉, 周胜花, 赵倩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25-49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4
    摘要 ( 31 )   HTML ( 0 )   PDF (13195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甲基转移酶样14(methyltransferase-like 14,METTL14)影响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成肌分化的分子机制,为解析METTL14调控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SMSCs进行分离并鉴定,将METTL14过表达质粒及对照质粒分别转染进入SMSCs,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过表达效率及METTL14影响SMSCs分化的功能。对SMSCs过表达METTL14组(OE-14)和对照组(OE-NC)进行转录组测序,以P<0.05且log2|Fold Change|>1为阈值鉴定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及PPI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METTL14过表达能够显著增加SMSCs中METTL14的表达及成肌分化相关基因(MyHC、MyoG)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明METTL14过表达成功,且METTL14能够促进SMSCs的分化。两组中共鉴定到259个差异表达基因,与OE-NC相比,OE-14共有45个基因表达上调,214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细胞核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PPI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筛选出8个枢纽基因(Degree≥15), 包括MX1、RSAD2、IFIH1、DDX58、HERC5、ISG15、MX2以及IRF7。本研究表明METTL14通过影响细胞进程和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促进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

    转录组分析揭示山羊角基皮肤的代谢适应性变化
    黄岩, 杨宇航, 刘天伟, 朱露, 张思欢, 凌英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38-49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5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 (6216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性激素分泌模式适应性变化以及角基皮肤支撑角器官发育的代谢机制。本研究选取成年的有角种公羊和无角种公羊各3只,晨饲前采集血液,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和放射免疫(RIA)测定法测量血清性激素水平,采集有角种公羊的角基周围皮肤和无角种公羊前额对应位置的皮肤用于转录组测序分析。激素检测结果表明, 有角羊血清中孕酮、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浓度显著低于无角羊(P < 0.05),有角羊睾酮/雌二醇(T/E2)显著高于无角羊(P < 0.05),但睾酮(T)和雌二醇(E2)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转录组分析发现1 721个差异显著基因,其中1 183个基因上调,538个基因下调。这些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脂肪酸延长(fatty acid elongation)、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脂肪酸降解(fatty acid degradation)、甘油脂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等信号通路。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角基皮肤需要多的能量和角蛋白的分泌来满足蛋白鞘的生长,同时通过减少细胞胶原蛋白和外基质来保持较高的结构稳定。另外,有角公羊P、FSH和LH水平降低,表明其繁殖策略转向依赖角的形态优势及高T/E2比值驱动的攻击性行为。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山羊角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角性状对生殖适应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雷州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冯达, 魏趁, 胡思怡, 杜春梅, 马健, 吴江, 周光现, 甘尚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47-49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6
    摘要 ( 29 )   HTML ( 0 )   PDF (9568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雷州山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了20只雷州山羊的血液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平均测序深度约为10×,同时从NCBI数据库下载了43头山羊的全基因组数据(包括云上黑山羊、金堂黑山羊、济宁青山羊、西藏山羊和隆林山羊)。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利用PopLDdecay软件进行了连锁不平衡(LD)分析;利用Plink软件计算了个体间遗传距离(IBS),并通过GCTA软件构建亲缘关系矩阵;此外,采用Plink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利用Phylip软件构建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并通过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及可视化,评估山羊群体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最后分析连续性纯合片段(ROH)以及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 对鉴定到的区间进行基因注释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8 810 921个SNPs,其中大部分位于基因间区(65.71%)。雷州山羊的HO、HE、MAF、Pi、PIC、Ne和FIS分别为0.298、0.295、0.211、0.001 8、0.808、65.488和0.086,其中HO高于HE,表明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正常水平。LD分析显示,雷州山羊的LD衰减速度最快,表明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基因组受选择程度较低。IBS距离矩阵和亲缘关系G矩阵分析结果表明,雷州山羊群体内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近,但与其他山羊群体存在显著遗传分化。ROH结果显示雷州山羊群体具有较低的近交水平。PCA结果显示,雷州山羊群体呈现离散分布且独立于其他群体;NJ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支持雷州山羊形成独立分支;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3时群体结构最佳,此时雷州山羊表现出独特的遗传结构。基于全基因组FST分析,筛选前1%的高分化位点后,发现ADGRL3、CXCR1和HTR1F基因区域存在显著选择信号,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与适应性相关。本研究全面解析了雷州山羊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为其遗传背景的深入理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制定科学的保种策略和开发利用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利用群体特异性参考基因组鉴定中国瘤牛SNPs的优势
    李艾欣, 李紫阳, 陈文洁, 田雨阳, 雷初朝, 李志钢, 陈宁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63-49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7
    摘要 ( 26 )   HTML ( 0 )   PDF (3487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以中国瘤牛群体特异性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系统评估其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鉴定中的优势。以60头中国瘤牛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欧洲普通牛参考基因组(ARS-UCD1.2)和中国瘤牛群体特异性参考基因组(雷琼牛参考基因组:ASM3988116v1)进行SNPs的鉴定和比较。针对利用ARS-UCD1.2基因组检测到的多等位SNPs,构建基因组之间的坐标映射链式文件,将其转换为ASM3988116v1基因组坐标下的双等位SNPs,并开展深度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中国瘤牛群体遗传变异时,利用ASM3988116v1群体特异性参考基因组相较于ARS-UCD1.2基因组具有显著优势:1)可以更全面地鉴定内含子和非翻译区变异,提升低频和罕见变异的检测灵敏度;2)可以降低由于参考偏倚造成的变异鉴定过程中出现的假阳性;3)实现将部分由于基因组参考偏倚过滤掉的多等位SNPs转换为双等位SNPs,这些SNPs共注释到8 352个基因,其中包含与瘤牛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如肌肉发育(CTNNA1)、免疫(SIL1)、血液循环(VPS13A)、肌肉发育和光周期(EYA3)等。针对我国地方黄牛群体的特异性参考基因组能够提升变异检测灵敏度,降低基因组参考偏倚,并挖掘更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能位点,为群体遗传学研究和畜禽精准育种提供了高置信度的数据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李亚旋, 邵长亮, 高浩冉, 伍金山, 徐梦琦, 王一鹏, 刘皓君, 苏靖宇, 陈俊华, 李梦欣, 马英杰, 单文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73-49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8
    摘要 ( 29 )   HTML ( 0 )   PDF (12803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综合评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蒙古野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提供保护管理的分子遗传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通过PCR扩增及测序技术,对卡山161份成功提取基因组DNA的蒙古野驴新鲜粪便样本进行个体识别、遗传多样性指标计算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基于10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到159头遗传学上相互独立的蒙古野驴个体共123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634,平均观测杂合度Ho=0.5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58,近交系数Fis=0.140(P < 0.01)。CYTB、D-LOOP及串联基因(CYTB+D-LOOP)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63、0.82、0.84,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05 24、0.020 63、0.012 54,卡山蒙古野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低于蒙古国蒙古野驴种群,高于伊朗、印度、土库曼斯坦的蒙古野驴种群,综合评估其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遗传结构与系统发育分析,当K=2时,卡山蒙古野驴种群有最优群体结构划分。线粒体系统发育和单倍型网络分布分析揭示:卡山蒙古野驴内部的2个主要支系(Clade Ⅰ、Clade Ⅱ)均与蒙古国蒙古野驴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共享单倍型Hap 21、Hap 23、Hap 24。群体历史动态分析,微卫星基因频率呈“L”型分布,线粒体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均为正值(P>0.05),错配分布呈多峰分布,贝叶斯天际线趋势相对平缓,两类分子标记均表明卡山蒙古野驴种群未经历扩张或收缩,处于稳定状态。综合分析,卡山蒙古野驴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内部存在2个祖先血统,且当前种群数量稳定。本研究结果为卡山蒙古野驴后续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分子遗传学依据,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

    家兔TIMP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毛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
    李云鹏, 韩小曼, 俞咏麒, 蔡佳炜, 赵博昊, 陈阳, 吴信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88-49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19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 (6822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家族成员中的TIMP1进行克隆和分析,通过过表达与敲减TIMP1,探究TIMP1对毛囊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毛囊生长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TIMP1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之后,构建过表达载体pcDNA 3.1-TIMP1并设计合成siRNA,在DPCs中过表达和敲低TIMP1,检测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并通过EdU和CCK-8检测DPCs的增殖水平。结果显示,兔TIMP1基因的CDS区全长624 bp,共编码20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IMP1蛋白存在信号肽,不包含跨膜结构域,在不同哺乳动物中存在同源性。在DPCs中过表达TIMP1能够极显著上调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SFRP2(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2)、TGFβ1(tranforming growth factorβ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 < 0.01),极显著下调WNT2(wnt family member 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 < 0.01),敲减TIMP1能显著下调BMP2、SFRP2基因的mRNA的表达(P < 0.05),极显著下调TGFβ1基因的mRNA表达(P < 0.01)。此外,EdU和CCK-8结果显示过表达TIMP1能够抑制DPCs的增殖,敲低TIMP1能够促进DPCs的增殖。本研究成功克隆家兔TIMP1基因CDS序列,并对其生物信息学功能进行预测,初步分析TIMP1对毛囊生长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验证了其抑制DPCs增殖的作用,为阐明家兔毛囊生长发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拉曼光谱分析猪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前后变化
    陈思颍, 李伉, 孙雅雯, 冷璇, 王栋, 庞云渭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4998-50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0
    摘要 ( 21 )   HTML ( 4 )   PDF (5827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本研究采集屠宰场猪离体卵巢,经实验室抽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培养后,分别收集新鲜卵母细胞和玻璃化冷冻-解冻卵母细胞,采用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获取两组卵母细胞的拉曼光谱信息,对数据进行质控后,分析玻璃化冷冻前后卵母细胞的分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新鲜组卵母细胞相比,玻璃化冷冻-解冻组卵母细胞在1 020~1 140 cm-1的碳水化合物信号范围内,N-乙酰半乳糖胺等碳水化合物成分减少;在1 230~1 300 cm-1的酰胺Ⅲ带信号范围内蛋白质二级构象发生显著改变,β-折叠显著增加,α-螺旋减少;在2 800~3 100 cm-1的脂质信号范围内,长链脂肪酸含量下降,支链脂肪酸含量上升。综上所述,玻璃化冷冻会改变猪卵母细胞蛋白质二级结构、脂肪酸组成及N-乙酰半乳糖胺等关键成分,导致蛋白质结构损伤、脂质组成改变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等多重冷冻损伤。

    X染色体定点整合GFP元件的野猪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系的建立
    周心仪, 杨利丹, 高晨, 魏新华, 霍浩楠, 邹惠影, 余大为, 杜卫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07-50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1
    摘要 ( 28 )   HTML ( 1 )   PDF (12678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具有稳定传代能力的野猪诱导多能干细胞系(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并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于iPSCs的X染色体,为野猪的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利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将8种多能性因子导入野猪成纤维细胞,诱导建立iPSCs系,并鉴定其多能性;分别采用电转染(3种程序)、化学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3000(Lip 3000)和jetPRIME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质粒转入野猪iPSCs,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效率筛选最优转染方案;结合CRISPR/Cas9和不依赖于同源重组的定点整合技术,将筛选获得的高效sgRNA与GFP表达元件共转染野猪iPSCs,PCR扩增目的片段,并测序鉴定GFP的定点整合。本研究将人源OCT4、SOX2、KLF4、C-MYC、NANOG、LIN28、NR5A2和miR302/367导入野猪成纤维细胞,诱导后20 d获得野猪iPSCs,其核型正常,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能稳定表达多能性因子OCT4、SOX2和NANOG,可体外形成拟胚体,并标记到三胚层的标志蛋白(β Ⅲ-微管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GATA6)。对于不同的电转染程序,CG104程序的细胞转染效率为(9.73±0.23)%,显著高于CA201((7.34±0.03)%)和CB150程序组((6.69±0.10)%);而使用jetPRIME阳离子聚合物的细胞转染效率为(17.9±0.36)%,极显著高于Lip 3000((14.07±0.85)%)。成功构建分别携带sgRNA与GFP表达元件的两个质粒,共转染野猪iPSCs后,PCR和测序结果显示,GFP表达元件定点插入至X染色体的预定位置,且能够稳定表达。本研究将野猪成纤维细胞诱导为可稳定传代的iPSCs,并通过不依赖同源重组的定点整合技术将GFP敲入iPSCs的X染色体,为野猪的基因编辑和家猪育种提供技术借鉴。

    营养与饲料
    菊粉对热应激奶牛生产、免疫、抗氧化性能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胡秀贞, 周梦婷, 张帆, 刘子豪, 唐湘方, 熊本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18-50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2
    摘要 ( 33 )   HTML ( 1 )   PDF (1348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菊粉(inulin)对热应激状态下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免疫应答、抗氧化状态及激素水平的影响。选取体况相近的健康高产荷斯坦奶牛24头,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n=6),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按照每头牛0、200、300、400 g·d-1(CON组,Inulin-2组,Inulin-3组和Inulin-4组)的剂量添喂菊粉,每组奶牛具有相近的泌乳日龄(days in milk,DIM)、产奶量和胎次。试验期10周,包括2周预试验阶段和8周正式试验阶段。本研究在炎热的夏季进行,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均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均大于68,表明奶牛全期处于热应激状态。结果表明,饲喂菊粉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RT)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菊粉添加量的增加,奶牛产奶量呈二次增加趋势(0.05≤P<0.1),其中Inulin-3和Inulin-4组产奶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随着菊粉饲喂量的增加,血清肌酐浓度呈显著二次下降(P<0.05),在Inulin-3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CON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浓度呈显著二次下降(P<0.05),在Inulin-3组中观察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CON组(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浓度呈二次下降趋势(0.05≤P<0.1),在Inulin-3组达到最低值,且显著低于CON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呈二次上升趋势(0.05≤P<0.1),在Inulin-3组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菊粉可以通过改善免疫性能、抗氧化状态和激素分泌来缓解高产奶牛的热应激,同时还可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乳成分。对于热应激状态下的泌乳奶牛,推荐菊粉添加剂量为300 g·d-1。

    发酵玉米秸秆的生长育肥猪有效能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评定
    姚炳乾, 高晶, 邓爱华, 于海涛, 谯仕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30-50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3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 (1294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发酵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组成并测定其在生长育肥猪上的有效能值及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评价发酵玉米秸秆在猪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1采用套算法测定发酵玉米秸秆的育肥猪消化能和代谢能。选用12头初始体重为(65±3.08)kg的健康“杜×长×大(DLY)”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采用2×2交叉设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日粮包括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和发酵玉米秸秆日粮。试验2采用无氮日粮法测定发酵玉米秸秆的生长猪表观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选用6头安装T型瘘管、初始体重为(42.7±3.3)kg的健康DLY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采用2×2交叉设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结果表明,发酵玉米秸秆的育肥猪消化能值和代谢能值分别为5.85和5.61 MJ·kg-1,发酵玉米秸秆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分别为73.82%和65.09%,总氨基酸和粗蛋白质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为70.33%和61.60%。结果提示,该发酵玉米秸秆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其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与《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第35版)》中小麦麸、玉米DDGS等常规饲料原料接近,且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可为解决我国饲料原料短缺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哺乳期滩羔羊添加维生素A对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郑梦馨, 陈晓东, 张腱皓, 张桂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39-50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4
    摘要 ( 27 )   HTML ( 0 )   PDF (1264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在滩羔羊哺乳期添加维生素A对生长性能、脂肪沉积、肌肉抗氧化能力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新生滩羔羊45只,体重(4.38±0.23)kg,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羔羊。对照组(CON组)正常哺乳;试验组包括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正常哺乳同时,低剂量组(L组)在1日龄及1月龄灌服维生素A 30 000 IU,高剂量组(H组)在1日龄及1月龄灌服维生素A 60 000 IU。所有羔羊在第70天断奶,随后饲喂基础饲粮育肥120 d。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1)L组和H组滩羊育肥期第1、30和60天体重显著提高(P<0.05),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2)L组滩羊背最长肌过氧化氢酶含量显著提高(P<0.05)。L组和H组背最长肌大理石纹评分、a45 min*和pH24 h显著提高(P<0.05),肌内脂肪含量有提高趋势(0.05<P<0.10),肌肉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3)L组和H组滩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ZFP423、WNT10B、FABP4、ACAC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哺乳期滩羔羊添加适量维生素A可提高其育肥期的生长性能,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提高背最长肌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肉品质。

    高精料模式下胡麻饼替代豆粕对杂交育肥羔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魏赜, 尹雪姣, 刘紫萌, 王泽璇, 赵雯, 潘金龙, 刘月琴, 张英杰, 段春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50-50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5
    摘要 ( 31 )   HTML ( 0 )   PDF (3098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高精料模式下胡麻饼替代豆粕对杂交育肥羔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2~3月龄、体重18 kg左右的杂交育肥羔羊60只, 按体重随机均分为3组: 对照组(CK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 三组胡麻饼替代豆粕的比例分别是0、50%、100%。试验期97 d, 其中预试期7 d, 正试期90 d。按照羔羊体重分为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 正试期第85 ~89天进行消化试验, 第90天晨饲前采集瘤胃液及粪便用于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 1) 各组羔羊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 >0.05)。粗脂肪的消化率随胡麻饼替代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P =0.079)。2) 在门水平上, 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是各组羔羊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门, 各组间排名前10位的菌门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 >0.05)。属水平上, 普雷沃氏菌属是各组羔羊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属; 各组间排名前10位的菌属相对丰度无差异(P >0.05); Ⅱ组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P < 0.05)。3) 各组羔羊粪便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 占总细菌相对丰度的88.18% ~91.88%, CK组广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 < 0.05), 试验Ⅱ组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和试验Ⅰ组(P < 0.05), 各组羔羊排名前10位的其他菌门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 > 0.05)。属水平上, Muribaculaceae、理研菌科RC9肠道群是各组羔羊粪便微生物的优势菌属; 各组羔羊排名前10位的菌属相对丰度无差异(P >0.05)。综上, 胡麻饼替代豆粕能提高粗脂肪消化率、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本试验条件下, 胡麻饼可完全替代豆粕, 对羔羊没有显著负面影响。

    肉桂精油及肉桂醛的体外抗炎活性及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岩, 欧念涛, 刘孟哲, 王凯, 贾慧鑫, 于文静, 李艳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60-50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6
    摘要 ( 27 )   HTML ( 0 )   PDF (3938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肉桂精油(CEO)与肉桂醛(CIN)的体外抗炎活性以及对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为CEO和CIN发挥其抗炎活性作用应用于畜禽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包括2个试验:1)体外化学抗炎活性试验。通过ELISA法测定CEO和CIN(分别设置4种不同浓度:6.25、12.5、25、50 mg·mL-1)对炎症相关酶(环氧合酶-2(COX-2)与5-脂氧合酶(5-LOX))的抑制作用,评价2种植物精油的抗炎活性;2)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损伤试验。先进行CEO和CIN对RAW264.7细胞毒性试验,以确定本试验的CEO和CIN试验浓度。再设置对照组、LPS组和植物精油组,其中,LPS组细胞正常培养后加入1 μg·mL-1 LPS处理24 h,CEO和CIN组细胞正常培养后先加入不同浓度(1、3、5 μg·mL-1)的CEO或CIN处理12 h,再加入1 μg·mL-1 LPS处理24 h。体外抗炎试验结果表明:CEO和CIN对COX-2和5-LOX具有抑制活性,且CEO和CIN在浓度6.25~50 mg·mL-1均能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COX-2(PL < 0.01)和5-LOX(PQ < 0.01)的含量,在相同浓度下,CEO对COX-2和5-LOX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CIN(P < 0.01)。细胞试验结果表明:1)细胞毒性试验发现,CEO和CIN在浓度为0.781 25~6.25 μg·mL-1时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 < 0.05),因此选择1、3、5 μg·mL-1进行后续试验;2)对细胞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与LPS组相比,1、3、5 μg·mL-1的CEO和CIN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RAW 264.7细胞形态的分化;3)与LPS组相比,3、5 μg·mL-1的CEO和CIN预处理后均呈二次曲线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PQ < 0.05),且CEO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CIN(P < 0.01);4)与LPS组相比,1、3、5 μg·mL-1的CEO和CIN预处理均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P < 0.05)。此外,3、5 μg·mL-1的CEO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的能力显著高于CIN(P < 0.01),但对IL-6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CEO和CIN均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CEO对COX-2与5-LOX的抑制作用及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均强于CIN,表明CEO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

    预防兽医
    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贺艳艳, 陈凌波, 魏甜, 滕志东, 张韵, 张铭洋, 马文倩, 敬晓棋, 郭慧琛, 穆素雨, 孙世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72-50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7
    摘要 ( 26 )   HTML ( 2 )   PDF (8899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对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将含猪CD40配体(CD40L)三聚体(5B CD40L)基因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纯化的重组5B CD40L蛋白偶联FITC后与PBMCs进行反应,使用荧光显微镜研究CD40L蛋白与单核细胞反应的生物活性。进一步将5B CD40L、VLPs和5B CD40L-VLPs免疫豚鼠,通过检测中和抗体、脾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实时RT-qPCR评估5B CD40L对VLPs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5B CD40L蛋白大小约32 ku,确定最佳表达条件为16 ℃、OD600 nm值为0.9、0.5 mmol L-1浓度IPTG诱导12 h;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重组CD40L蛋白能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表面的CD40蛋白分子结合。5B CD40L联合VLPs可以加速特异性抗体及中和抗体反应,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并且在5B CD40L-VLPs组中,脾脏细胞的IL-2和INF-γ mRNA显著高于VLPs组。综上所述,5B CD40L具有增强FMD VLPs疫苗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具有作为疫苗佐剂的潜力。

    牛嵴病毒单抗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曹恒志, 马芊玥, 姜艳平, 崔文, 李佳璇, 乔薪瑗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84-50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8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4460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制备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 BKV)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利用pET-30a(+)载体,原核表达BKV结构蛋白VP0,VP3和VP1,纯化后分别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优化抗体浓度和孵育时间等条件,建立特异性检测BK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结果显示:获得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A12和5E11,均为抗VP1蛋白抗体;叠加ELISA及抗体可变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识别不同的抗原位点;单抗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2株单抗特异性结合BKV,不与其它牛腹泻病毒结合;分别用RT-PCR方法和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10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与RT-PCR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2.2%,阴性符合率为95.3%,总符合率为93.5%。综上,本研究制备了2株BKV单克隆抗体,并建立BK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良好,为BKV的快速诊断与防控奠定了基础。

    鸡毒支原体LC株全基因组分析及中国流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方焕新, 李琪, 宋子昂, 温家明, 顾嘉运, 王占新, 覃健萍, 于岩飞, 张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095-51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29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 (5391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感染可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影响饲料转化率、产蛋率、孵化率及健苗率,给全球家禽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分析LC分离株的基因组特性及生物学特征,探索国内流行规律。从孵化厂中采集啄壳不全活胚进行MG分离,对分离株进行二代基因组测序及黏附相关蛋白变异分析。同时,对国内流行MG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本研究从孵化厂的啄壳不全活胚中分离到一株MG菌株。基因组分析显示,MG基因组小,仅有953.4 kb,GC含量31.5%。注释显示721个编码区,编码密度89.3%,33个tRNA,2个CRISPR序列。功能富集于翻译、代谢和信号转导,具有高效蛋白质合成和环境适应能力,可能存在与毒力调控的相关基因。在黏附相关蛋白P1、P30和hwm3中发生11处氨基酸突变。MLST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ST-81型,与国内主要流行的ST-78和ST-36共同构成主要流行基因型。MG已成为孵化厂的重要污染因子,伴随着流行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了防控难度。本研究解析了LC株的基因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国内主要流行ST型,这为病原生物学研究及疫苗菌株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GPR126/ADGRG6蛋白的影响
    吴婷婷, 关飞虎, 郭嘉, 张璐, 朱德馨, 孙志华, 曹树珠, 徐艺玫, 张辉, 邓兴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04-51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0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431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鲁氏菌T4SS分泌蛋白参与布鲁氏菌引起的母畜流产及胎盘炎症反应,为探究布鲁氏菌分泌蛋白致流产机制,本研究构建布鲁氏菌BPE005缺失株,初步探究分泌蛋白BPE005对胚胎发育关键蛋白GPR126的影响。本试验以Kan基因替换目的基因的同源重组方法,构建BPE005缺失株S2308ΔBPE005,连续培养15代,检测其遗传稳定性;同时构建并电转pBBR1MCS-4-BPE005质粒至BPE005缺失株S2308ΔBPE005中,成功构建BPE005回补株S2308▲BPE005。每4 h检测S2308、S2308△BPE005、S2308▲BPE005菌株的OD600 nm,并根据时间和OD600 nm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以感染复数(MOI)100,建立S2308、S2308ΔBPE005、S2308▲BPE005菌株侵染滋养层细胞HTR-8模型,通过平板计数方法检测3株菌株胞内生存情况;分别收集侵染后0、4、8、12 h滋养层细胞中的蛋白样和RNA样,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GPR126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缺失株和回补株,并且能稳定遗传15代。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与S2308相比,缺失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菌株在12~44 h生长活力都降低,其中,24~44 h平台期时均显著降低(P < 0.001),但回补株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P>0.05);胞内生存试验结果表明,与S2308相比,S2308ΔBPE005在HTR-8细胞内存活数量下降,在侵染后12和24 h时显著下降(P < 0.001)。实时荧光定量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2308菌株在侵染4 h后,会引起GPR126蛋白表达量的显著升高(P < 0.001),随后开始下降;与S2308菌株相比,S2308ΔBPE005菌株在侵染后4 h时,GPR126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01),而8 h时,GPR126蛋白的显著升高(P < 0.001),S2308▲BPE005与S2308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成功构建稳定遗传的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缺失株和回补株,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能促进布鲁氏菌繁殖,促进布鲁氏菌胞内增殖;BPE005缺失株感染初期抑制GPR126蛋白表达,但中期能促进GPR126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为布鲁氏菌分泌蛋白对GPR126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布鲁氏菌在滋养层细胞中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和提供思路。

    RAA-DETECTOR布鲁氏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张雲龙, 王靖雷, 朱亚杰, 张明洁, 康澳, 周翔, 魏凯, 曹洪防, 李强, 王勇, 苏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15-51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1
    摘要 ( 21 )   HTML ( 1 )   PDF (10830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不依赖于专业设备的布鲁氏菌病高效快速检测体系, 实现临床样本40 min内快速检测。首先比对不同布鲁氏菌的基因组, 找到布鲁氏菌的核心共有序列, 以布鲁氏菌S2菌株基因SEQ NO.6(CN 105018489A)为模板构建阳性质粒, 用于后续试验; 通过原核表达的方法分别表达CRISPR/AsCas12a和LwaCas13a蛋白; 通过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AA)、体外表达技术结合AsCas12a/LwaCas13a的DETECTOR系统, 优化高效检测体系、通过无限稀释法等进行检测。结果发现, 设计的RAA引物能够有效扩增样本中的DNA片段, DETECTOR得到最佳反应的AsCas12a浓度为200 nmol·L-1, gRNA为200 nmol·L-1; Cas13a浓度为300 nmol·L-1, crRNA浓度为400 nmol·L-1; RAA-AsCas12a和RAA-LwaCas13a的检测体系的最佳反应时间为35 min, 侧平流式纸条的最佳检测时间为20 min, 细菌最低检测浓度为10 Copies·μL-1, 且具有较好的检测特异性, 临床样本的检测试验表明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检测精度, 但LwaCas13a的精测精度更高,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建立了2种RAA-CRISPR/Cas布鲁氏菌核酸快速检测体系, 在临床上可获得较好的应用, RAA-LwaCas13a的检测方法精度更高。

    新疆幼畜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耐药性和生物膜的相关性分析
    白怡馨, 张梦菲, 迪娜拉·叶尔波力, 王磊, 靳婉婧, 黄颖, 谢金鑫, 郑晓风, 王美玲, 王传锋, 苏战强, 张炜, 佟盼盼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25-51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2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6940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成为威胁畜牧养殖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但细菌耐药性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 本研究旨在分析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毒力基因、耐药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对新疆腹泻幼畜76株E. coli进行毒力基因、系统进化分群、药物敏感性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及溶血试验。结果表明, 76株DEC包括ETEC(n=28)、STEC(n=6)、EPEC(n=5)、ETEC/STEC(n=23)、ETEC/EPEC(n=1)、ETEC/EPEC/STEC(n=13), 以B1(40.8%)和A群(28.9%)为主, 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在53.9%~80.3%, 对链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甲基异恶唑、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1.1%~47.4%, 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磷霉素、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1.3%~15.8%, 73.7%强成膜, 17.1%中成膜, 7.9%弱成膜, 1.3%未成膜, 14株呈β溶血。强成膜菌株在携带STb、stx1、hly和eae的DEC中更常见(P < 0.001)。成膜能力与溶血相关(P<0.05), 与多重耐药性无关(P>0.05), 与头孢他啶耐药性显著相关(P < 0.001), 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性相关(P=0.027 9, P<0.05)。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地区腹泻幼畜DEC类型复杂, 多数菌株都具有成膜能力, 其成膜能力与毒力基因和溶血性相关, 与头孢他啶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性有关, 生物膜形成能力可能与抗生素治疗失败和持续感染相关, 本研究为防治幼畜腹泻提供了参考。

    猪肉生产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调查及关键点的消减控制
    孟闯, 金宣辰, 彭通通, 翟贤月, 康喜龙, 焦新安, 潘志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37-51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3
    摘要 ( 35 )   HTML ( 0 )   PDF (4177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调查猪养殖场、屠宰场和猪肉销售市场这一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并结合分子分型探明沙门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 评估关键控制点相关干预措施对沙门菌的消减防控作用。采集有供应链关系的猪养殖场、屠宰场和猪肉市场相关样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和血清型鉴定,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 分析沙门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并评价增加淋洗次数对沙门菌消减的作用。结果表明, 采集的950份不同类型样品中分离出沙门菌417株, 总分离率为43.9%, 其中, 养殖场粪便样品80份, 分离率为28.8%;屠宰场猪胴体和环境擦拭样品470份, 分离率为35.5%, 不同屠宰环节中劈半后样品的分离率最高, 达51.0%, 冷却后的样品分离率显著降低至23.0%(P < 0.05);超市猪肉样品400份, 分离率为56.8%;沙门菌分离株包含9种血清型, 其中, 德尔卑沙门菌(39.6%)、鼠伤寒沙门菌(38.1%)、伦敦沙门菌(10.3%)和里森沙门菌(8.4%)为优势血清型。67株德尔卑沙门菌分离株的PFGE分型结果显示, 共分为32个脉冲型, 其中屠宰场样品的脉冲型分布最广泛, 同一批次样品分离株会出现在同一种脉冲型中, 存在相似度>95%的屠宰场、养殖场、市场环节分离株, 显示其沿生产链传播的特点。在劈半后、修饰前环节增加2次淋洗操作, 每次淋洗1 min, 使后续环节沙门菌的平均分离率从增加淋洗前的41.7%显著降低至20.0%(P < 0.01)。综上, 沙门菌可通过交叉污染沿猪肉生产链传播, 屠宰过程中的劈半环节是污染的关键控制点之一, 增加劈半后的淋洗处理能有效降低猪肉中的沙门菌污染, 为猪肉中沙门菌防控提供重要指导。

    腐败梭菌α毒素突变体可溶性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评价
    雷伊诺, 赵慧玉, 幸倩如, 许国顺, 张广智, 张珊, 蒋卉, 沈青春, 丁家波, 韦英益, 范学政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48-51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4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 (554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可溶性、免疫原性好的腐败梭菌α毒素突变体。通过MPEPE预测工具对α毒素蛋白进行点突变预测,构建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验证,比较rCsa各突变体的可溶性、毒性和小鼠免疫原性。结果表明,rCsa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条带大小均为约47 ku。rCsaS398D、rCsaK405M、rCsaN397D在大肠杆菌细胞裂解上清中分别占表达总蛋白的9.5%、9.4%、10.5%,在裂解上清与沉淀中的表达量之比分别为2.5、2.6、2.9,rCsaN397D可溶性表达量最高;小鼠毒性试验结果显示3个rCsa突变体毒性均未丢失;Vero细胞毒性试验显示,0.001 6 μg·mL-1的各rCsa突变体即可引起明显的CPE;ELISA检测rCsa突变体二免21 d后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rCsaN397D组血清的S/N值极显著高于rCsaS398D组和rCsaK405M组(P<0.01);用Vero细胞测定rCsa突变体二免21 d鼠血清的中和效价,发现rCsaN397D二免21 d鼠血清的中和效价为6400 MLD·mL-1,极显著高于rCsaS398D和rCsaK405M组免疫血清的中和效价(P<0.0001),且高于前期试验中未突变rCsa二免21 d鼠血清的中和效价。综上,rCsaN397D在可溶性、免疫原性方面均优于未突变rCsa、rCsaS398D和rCsaK405M,可作为腐败梭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奶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梦瑶, 张志, 吴春琳, 施志玉, 孙学强, 姚火春, 潘子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59-5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5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 (11766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我国河北、河南等10个地区奶牛场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类型及5株分离株全基因测序信息。利用PCR、测序等技术对全国规模化奶牛场收集的89份疑似患梭菌病的牛病料进行分离鉴定,结合从NCBI公共数据库中获取的17株牛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分离株进行泛基因组,系统发育、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分离菌株基因组大小为2.98~3.19 MB,平均每个基因组含有60个tRNA和2 873个基因编码区(CDS)。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本研究分离株与从NCBI下载的17株牛源产气荚膜梭菌菌株信息均属于不同类型,除PAN2309B1CP属于ST777型外,其余4株均属于ST72型。22株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共检测到13种耐药基因,30个毒力因子,其中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 携带率最高,为86.3%。泛基因组结果分析显示,本研究5株分离株共含有7 927个基因,核心基因数量为1647(占比21.0%)。核心基因组和plc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PAN2305I2CP、PAN2304V2CP、PAN2404F3CP、PAN2404F4CP均在同一分支,PAN2309B1CP在另一分支。本研究为全国首例对奶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奶牛源产气荚膜梭菌流行株菌株库以及其基因组结构、组成和进化信息。同时对产气荚膜梭菌疾病预防治疗和基因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基础兽医
    猪伪狂犬病病毒实验感染江口萝卜仔猪的脑组织转录组学差异分析
    孙伟, 刘杉杉, 樊雨, 邓生青, 王清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70-51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6
    摘要 ( 25 )   HTML ( 1 )   PDF (11295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对江口萝卜猪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将12头2月龄仔猪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通过肌肉注射接种1 mL PRV-HLJ株(毒价为1×104 TCID50 ·100 μL-1),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感染后7 d,采集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通路,并使用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趋势。结果显示:感染组脑组织中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PRV阳性表达明显。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2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9个基因上调,120个基因下调。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跨膜转运、凋亡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铁死亡和IL-17信号通路。qRT-PCR结果显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中的LPAR3、GZMA、P2RY2和NMB基因下调表达,而CNR1、CALCR和NTSR1基因上调表达;铁死亡通路中的SLC7A11和SLC40A1基因上调表达,TF基因下调表达;IL-17信号通路中的FOS、FOSB和MAPK15基因均下调表达。本试验研究发现为进一步研究PR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并为PRV的防控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

    稳定表达人IFITM3的猪IPEC-J2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PEDV增殖的影响
    唐金梦, 余澍楠, 袁一心, 马雨辰, 杜文娟, 于林洋, 李永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80-51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7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10180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期研究通过全基因组CRISPR文库筛选人肝癌细胞中调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宿主因子,鉴定出人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参与PEDV感染进程,但其在猪源细胞中的功能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表达人IFITM3(hIFITM3)的猪肠上皮IPEC-J2细胞系,并系统评估其对PEDV复制的影响。首先,构建携带hIFITM3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与包装质粒pMD2.G/psPAX2共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病毒颗粒。随后,通过慢病毒感染IPEC-J2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稳转细胞株(IPEC-J2hIFITM3)。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及RT-qPCR验证显示hIFITM3在靶细胞中高效表达。CCK-8试验证实hIFITM3过表达未显著影响细胞活力。功能验证表明,IPEC-J2hIFITM3细胞可有效抑制水泡性口炎病毒(VSV-GFP)的早期复制,与其已知抗病毒特性一致。然而,感染PEDV DR13-GFP毒株后,IPEC-J2hIFITM3细胞表现出显著的促病毒增殖效应:24 h时病毒滴度(TCID50·mL-1)较野生型细胞提高约1 000倍。本研究成功建立hIFITM3稳转猪肠上皮细胞模型,其反常促进PEDV复制的特性为解析病毒种属特异性感染机制、开发抗病毒策略及优化病毒分离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工具。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的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和部分细胞因子变化
    李豪, 徐巧玉, 靳晓慧, 陈红英, 李庆豪, 金鑫, 马俊兴, 马世杰, 魏战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190-52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8
    摘要 ( 26 )   HTML ( 0 )   PDF (41509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对仔猪免疫器官的影响,选取8头5日龄健康仔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和PEDV感染组(n=4)。PEDV感染仔猪后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在病毒感染2 d后实施安乐死并采集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肩前淋巴结、下颌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利用HE染色观察各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通过IHC、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病毒在免疫器官的分布、表达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扰素-β(interferon β,IFN-β)、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仔猪感染PEDV 1 d后发生水样腹泻。第二天剖检观察到各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HE染色发现PEDV主要引起脾脏红髓部分增多,脾索和脾窦界限模糊,脾窦中可见大量的细胞破裂;肠系膜淋巴结中小梁增生变厚,淋巴小结结构模糊不清,数量减少。IHC和RT-qPCR结果显示,PEDV在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均有分布,其中肠系膜淋巴结内病毒载量最高;而Western blot未能在以上组织中检测到该病毒。RT-qPCR检测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果表明TNF-α、IFN-β和IL-1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L-6未发生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说明PEDV感染仔猪后部分免疫器官结构受到破坏,且影响了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免疫相关因子TNF-α、IFN-β和IL-1的转录水平,这也为深入研究PED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地区鹅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余冰瑜, 叶一潼, 陈亦杏, 张美琳, 杨智灿, 陈济铛, 朱婉君, 张济培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02-52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39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4178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东地区鹅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的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本试验对2015—2023年分离鉴定的387株鹅源大肠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25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19种耐药基因,统计分析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相关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多黏菌素B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最高,耐药率仅为1.29%、1.03%;对部分β-内酰胺类(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和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高达90%以上;其余大部分药物耐药率处于40%~70%之间。多重耐药统计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的耐药谱高达314种,其中99.22%的分离株表现为2重及以上耐药。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19种耐药基因中tetA、aph(3’)-1、sul2、floR、qnrS、aadA1、blaCTX-M检测率较高,依次分别为89.66%、86.30%、73.64%、73.13%、70.54%、70.03%、60.72%,mcr-1的检测率最低,为5.6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耐药基因blaCTX-M、blaNDM、blaTEM、blaOXA、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产生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P < 0.01);耐药基因aadA1的携带情况与新霉素、链霉素、大观霉素和安普霉素耐药株的产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aph(3’)-1的携带情况与新霉素、链霉素、大观霉素和安普霉素耐药株的产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本研究为广东地区鹅群防治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西藏地区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吴茜, 张翔峰, 李海洋, 罗侣, 韦明邦, 张辉, 叶幼荣, 商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12-52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0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1932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西藏地区藏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采集西藏山南、昌都和林芝地区共180份藏猪粪便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和16S rRNA基因扩增鉴定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并通过PCR扩增检测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从180份藏猪粪便中分得42株致泻大肠杆菌,其中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和非典型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的总分离率分别为25.36%和5.07%。耐药性分析显示,EAEC和非典型EPEC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7.14%和100%,且最常见的耐药表型分别为TE+DX+MI+AM+IPM+SIZ和TE+DX+AM+IPM+SIZ。所有菌株中,β-内酰胺类blaTEM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0%。综上,西藏地区藏猪源致泻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和多重耐药性,且耐药谱型多样,耐药基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EAEC为主要流行菌株。本研究为西藏地区藏猪源致泻大肠杆菌的防控提供数据参考,有助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和优化临床实践。

    黄芪、淫羊藿、女贞子提取物和植物乳杆菌对高密度饲养条件下仔鹅生长的影响
    曲庆, 孙义虹, 赵星晨, 高铭, 周烁, 王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22-52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1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8358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密度应激模型(每平米7只仔鹅),研究黄芪、淫羊藿、女贞子提取物(Astragalus, Epimedium, and Fructus Ligustri Lucidi, AEF)和植物乳杆菌(LP, 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仔鹅体重、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肉质以及肠道形态和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影响。选取同一批次42只1月龄马岗鹅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AEF处理组(aef组)、AEF和LP处理组(aef+lp组)、密度应激组(s组)、AEF和密度应激组(s+aef组)、AEF和LP和密度应激组(s+aef+lp组)。试验共30 d,aef组和s+aef组的仔鹅喂食0.1 g·mL-1 AEF水溶剂,aef+lp组和s+aef+lp组分别喂食0.1 g·mL-1 AEF和0.01 g·mL-1的LP水溶剂,每日1次。结果表明,应激后单独添加AEF及添加AEF与LP可以缓解应激导致的体重降低,降低血清中皮质酮含量,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且在应激后添加AEF与LP使空肠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肠道形态结果表明,应激条件下仔鹅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结构短且稀疏,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例(Vh/Cd)显著降低,AEF和AEF+LP处理后增加了绒毛高度,提高了小肠的Vh/Cd。综上所述,饮水添加AEF和AEF+LP可增强仔鹅的体重、免疫性能与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健康。该结果为仔鹅预防应激提高仔鹅生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床兽医
    脂多糖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焦亡的分析
    王峥钰, 付春宇, 黄子轩, 高滢, 于泳, 鲁文赓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32-52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2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2893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脂多糖(LPS)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焦亡现象。用0.1 μmol·L-1的LPS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相关炎性因子(IL-1β、Nod-1、TNF-α、IL-18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关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蛋白水平的变化,进一步用扫描电镜观察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IL-18、IL-1β、GSDMD、Cleaved caspase-1和Cleaved GSDMD)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PS刺激12 h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因子(IL-1β、Nod-1、TNF-α、IL-18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增加;细胞发生肿胀破裂;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升高;焦亡与炎性相关蛋白(NLRP3、IL-18、IL-1β、GSDMD、Cleaved caspase-1和Cleaved GSDMD)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LPS刺激可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细胞焦亡。

    利用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评价胎盘组织源脂质体载药复合物的效果
    周瑾, 庄玉洁, 张雅琳, 谢小雨, 孙明珠, 张雪梅, 王小龙, 张志平, 张君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39-52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3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8521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估胎盘来源的磷脂作为抗菌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并探索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用大肠杆菌(E. coli)诱导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和小鼠子宫内膜炎在体模型,评价庆大霉素-胎盘脂质体复合物(L-GEN)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庆大霉素脂质体(L-GEN);L-GEN混悬液呈乳白色,泛蓝光,且流动性较好;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得L-GEN粒径为293.7 nm±2.4 nm,分散系数为0.21±0.02。测试发现30 d内L-GEN粒径无显著变化,表明脂质体较稳定。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L-GEN组相比于对照组,对牛子宫内膜细胞影响更小,经KEGG通路富集发现,主要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影响细胞脂质代谢,降低细胞损伤和炎性,抗菌活性增强。在体试验发现,L-GEN可通过缓解E. coli灌注后小鼠子宫组织的充血肿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相关基因IL-2、IL-6、IL-1β、TNF-α、TLR2表达水平下降(P≤0.05),缓解小鼠子宫内膜损伤和炎症反应。经子宫内膜炎细胞模型和小鼠子宫内膜炎在体模型验证,发现胎盘源脂质体载药复合体可有效缓减子宫内膜炎性反应,增强治疗效果,为后续使用组织源脂质体运载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提供参考。

    日照时数与奶牛骨关节疾病的相关性及光照紊乱对大鼠骨关节炎的影响
    刘永醍, 戚晶晶, 郭晓艳, 马玉辉, 李淑欣, 宋霄鹏, 裘宗盛, 高翔, 李亚楠, 马天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51-52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4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17773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根据各地区奶牛场日照时数(sunshine duration, SD)的长短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关系探讨光照紊乱与生物钟对骨关节疾病的影响。通过调查2018年7月—2021年6月全国11个地区的逐月泌乳奶牛骨关节疾病发病率和当地的逐月SD,并通过Pearson分析其发病率与SD的相关性。同时,以64只SD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组(n=32)和OA组(n=32),OA组采用前十字韧带切断(ACLT)的方法建立早期OA模型,N组进行假手术。每组分为两个亚组,分别建立两种光暗周期调控模式(正常光照LD和无序光照Dis-LD),即N+LD、N+Dis-LD、OA+LD和OA+Dis-LD组,每组16只。试验周期为6周,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和软骨降解标志物的水平,对关节软骨进行番红O固绿染色和OARSI评分,检测大鼠软骨代谢相关蛋白水平,检测OA大鼠心、肝、脾、肺和肾的关键生物钟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1个地区中,除了西北地区银川外,其他10个地区奶牛骨关节疾病与SD呈正相关,其中6个地区呈中等正相关(0.4 < R2 < 0.6),4个地区呈弱相关(0.2 < R2 < 0.4)。大鼠试验结果表明,光照紊乱能够显著减缓大鼠体重增长,增加大鼠促炎因子(IL-1β、TNF-α、IL-6、iNOS)和软骨降解标志物(COMP和CTX-Ⅱ)含量,促进OA组大鼠关节软骨基质分解代谢(MMP-3、MMP-13、ADAMTS-4)以及会使软骨胶原纤维(COL2A1)的合成减少,OA大鼠心、肝、脾、肺和肾的关键生物钟蛋白(BMAL1、NR1D1、CRY1和PER3)呈不同程度变化。综上,经流行病学调查得出奶牛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与SD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大鼠试验表明,光照紊乱导致生物钟异常,促进软骨病理损伤,加速OA的发展进程。本试验揭示了光照变化对哺乳动物骨关节疾病的显著影响,为今后奶牛场制定合适人工光照周期方案降低奶牛骨关节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

    连翘脂苷A通过调控TLR3-NF-κB信号通路抑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复制
    张泰铭, 李雅萱, 汪长寿, 胡格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66-52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5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 (4582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连翘脂苷A(forsythiaside A, FTA)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PMVECs)中复制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连翘脂苷A处理H9N2 AIV感染的PMVECs,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采用RT-qPCR分析病毒复制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LR3、TRIF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及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的分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连翘脂苷A能显著抑制H9N2 AIV的复制(P < 0.05),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下调TLR3、TRIF及NF-κB蛋白的过表达(P < 0.05),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P < 0.05),同时增强Ⅰ型干扰素的生成(P < 0.05)。连翘脂苷A通过调控TLR3-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表达,展现出针对H9N2 AIV的显著抗病毒活性,具有作为新型宿主靶向抗病毒药物的潜力。

    生脉散对热应激大鼠肺脏AMPK-mTOR通路及自噬的影响
    肖薇, 董嘉琪, 张晓松, 周轲, 魏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77-52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6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 (1659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热应激发生和生脉散治疗热应激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为生脉散治疗热应激肺损伤提供理论依据。选择48只SD大鼠根据热应激恢复时间建立热应激模型。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各试验组大鼠每天热应激前2 h灌胃给药,对照(Control)组、热应激(Heat stress, HS)组、生脉散(Sheng Mai San, SMS)组按5.04、2.52、1.26 g·kg-1 3个剂量给药,N-乙酰半胱氨酸(NAC)按150 mg·kg-1给药为阳性药物组。第7天热应激结束后采样。利用HE、Masson染色、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评估SMS对大鼠HS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结果显示,在热应激后6~12 h引起明显肺损伤,以6 h肺损伤最为严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SMS能够有效降低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0、IL6和HSP70的表达量,缓解ATP的异常累积(P<0.05)。SMS能够显著降低p-mTOR的表达量和p62堆积,激活LKB1和AMPK磷酸化,增加Beclin1和LC3表达量(P<0.05)。热应激后6 h对大鼠肺脏组织造成的损伤最严重,且SMS可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促进细胞自噬,清除损伤肺细胞,从而达到治疗HS致肺损伤的效果。

    一款猫泌尿道处方罐功效评价及其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翁梓媛, 岑婷, 马也, 郑恩沛, 吴璇, 冷军, 王祖忠, 王媛媛, 叶子颖, 李敏虹, 胡长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289-53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7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17597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一款猫泌尿道处方罐在猫下泌尿道疾病(feline lower urinary tract disease,FLUTD)的辅助治疗作用。选取健康猫12只,随机分成泌尿道处方罐组(泌罐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全价成猫粮,泌罐组饲喂猫用泌尿道处方罐,试验期33 d。饲喂期间每日测定饮水量和判别情绪,在饲喂前后进行尿常规、尿沉渣及尿液Mg2+、C2O42-、PO43-与Ca2+浓度测定,并将饲喂后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泌罐组猫在饲喂期间累计总摄入水量高于对照组,积极情绪“content”较对照组提高5%,泌罐组猫在饲喂后尿沉渣中结晶、管型及尿路上皮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泌罐组尿液悬浊样本中Mg2+、C2O42-、PO43-与尿液Ca2+浓度在饲喂后显著下降(P<0.05),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代谢组学共检测到5 767个代谢物,共有的差异代谢物为380个,显著富集在色氨酸代谢通路。研究表明,该款泌尿道处方罐抑制磷酸铵镁尿石及草酸钙尿石形成、减少尿液上皮细胞及管型,对猫情绪舒缓有积极作用,并显著影响了色氨酸5-羟色胺代谢通路,在调控猫应激、压力上有积极作用,具有辅助治疗FLUTD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解析比格犬肝切除围手术期血清代谢组学变化
    王睿嘉, 郭世娇, 刘泽政, 石靖雯, 赵熠然, 张华, 王建舫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302-53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8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 (7645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分析比格犬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清代谢组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代谢变化的机制。试验选取8只健康年龄、体重相近的比格犬建立肝叶切除模型,在术前、术后7 d和术后14 d采集血清样本,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检测围手术期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术后7 d与术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趋势,组间差异较大,说明术后7 d和术前血清中的代谢物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14 d与术前血清样品之间有重叠,表明具有相似的化合物,说明术后14 d逐渐恢复术前状态。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图及模型验证表明,所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不存在过拟合现象。根据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t检验P值(P-value)<0.05筛选出差异代谢物。与术前相比,术后7 d共有35个差异代谢物,有13个代谢物下调,22个代谢物上调,其中L-苯丙氨酸参与了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三个代谢过程,3a, 7a-二羟基-5b-胆固醇参与了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的代谢;术后14 d共有42个差异代谢物,有19个代谢物下调,23个代谢物上调,其中1-甲基烟酰胺和烟酰胺参与了烟酸和烟酰胺的代谢。与术后7 d相比,术后14 d发生变化的代谢物较少。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7 d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术后14 d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可引起血清中多种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对肝损伤的代谢机制具有关键影响,烟酸和烟酰胺的代谢途径在肝恢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简报
    植物乳杆菌X86对大鼠子代早期发育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谢秀兰, 王建东, 晏仕英, 高海慧, 杨宇为, 赵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315-53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49
    摘要 ( 20 )   HTML ( 4 )   PDF (14979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在妊娠和哺乳期间,母鼠摄入植物乳杆菌X86(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X86,L. plantarumX86)对子代早期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6只妊娠期SD大鼠,分为对照组(n=8)和L. plantarum X86组(n=8)。L. plantarum X86组大鼠从妊娠晚期至哺乳早期每日灌胃L. plantarum X86。通过多种指标评价该菌对子代生长发育、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 plantarum X86可提高子代7日龄和14日龄体重以及心脏和肝脏系数,但降低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此外,L. plantarum X86下调了子代肠道中IL-6基因mRNA的表达,并上调了Occludin基因的mRNA表达。16S rRNA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L. plantarum X86显著改变了子代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增加了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的丰度,而降低了埃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及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的丰度,同时KEGG代谢通路整体丰度降低。综上,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早期补充L. plantarum X86可促进大鼠子代的生长发育,并对其肠道屏障功能和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有益影响。

    2022—2024年中国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子检测及基因分型
    安乐乐, 任晓婷, 蓝秋菊, 莫永利, 曹小安, 丁玉林, 马忠仁, 马晓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10):  5328-53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10.050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8176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群中重要经济损失的病毒之一,尤其对幼牛的健康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本试验旨在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BVDV 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并对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掌握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BVDV感染情况、流行基因型及亚型。依据GenBank不同基因亚型BVDV 5′UTR序列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使用该方法对2022年6月—2024年12月采集的712份散养牛血清样本及咳嗽、发烧、拉稀症状犊牛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犊牛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建立的BVDV 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散养牛血清样本阳性率为19.10%,并成功分离BVDV-24GS毒株。在5′UTR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中,BVDV基因亚型包括1c、1m、1o、1i、1q、1b和2。以上结果表明,成功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并实施初步检测,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BVDV感染,病毒基因分型鉴定丰富了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基础数据,为BVDV的科学防控、疫苗研制和免疫策略优化提供了依据。

编辑部公告
  • 《畜牧兽医学报》公共邮箱变更公告 (2022-09-06)
  • 喜讯丨《畜牧兽医学报》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2025-09-30)
  • 关于不法分子冒充《畜牧兽医学报》编辑的严正声明 (2024-12-31)
  • 本刊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4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2022-12-30)
  • 《畜牧兽医学报》论文荣获2020年度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2021-12-31)
  • 《畜牧兽医学报》继续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2021-04-26)
  • 《畜牧兽医学报》第4次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0-12-30)
  • 《畜牧兽医学报》1篇论文荣获2018年度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2019-11-29)
  • 《畜牧兽医学报》14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 (2019-11-29)
  • 《畜牧兽医学报》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2018-11-14)
 
更多...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 E-mail Alert
  • RSS
下载中心
  • 投稿须知
  • 版权转让协议
  • 论文模板
  • 文摘写作规范
  •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中国科协
  • 农业农村部
  • 科技部
更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编辑单位:《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出版单位:《中国畜牧兽医杂志》有限公司
主   编:文杰
联系电话:010-62815987
国内总发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82-453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书店)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M446
国内订价:50元(全年600元)

中国标准连 ISSN 0366-6964
续出版物号 CN 11-1985/S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ISSN 0366-6964
CN 11-1985/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193
电话:010-62815987, 62893836, 62816996
E-mail:xmsyxb@caas.cn
京ICP备10030713号-17     版权所有 © 2019 《畜牧兽医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