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1-0. 
摘要 ( 60 )   PDF (831KB) ( 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2-0. 
摘要 ( 57 )   PDF (2232KB) ( 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3-0. 
摘要 ( 17 )   PDF (2096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RISPR/Cas9系统在家畜生殖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解雅茹, 金昊延, 孔辰, 蔡蓓, 张令锴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479-4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1
摘要 ( 126 )   HTML ( 10 )   PDF (1252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殖细胞是生命体遗传物质传递的主要载体,在家畜育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了精确育种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显著提升基因强化和疾病治疗成效,这一进展凸显了将该技术应用于家畜生殖细胞研究的重要性。与其他基因编辑技术相比,CRISPR/Cas9系统和CRISPR/Cas12系统的研究较为深入。CRISPR/Cas技术已在多项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视为一种极有潜力的育种改良手段。本文主要针对两种CRISPR/Cas系统及CRISPR/Cas9系统在家畜生殖细胞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家畜生殖细胞形成过程进行简要概括,阐述CRISPR/Cas9系统和CRISPR/Cas12系统的原理、构成和衍生技术,介绍CRISPR/Cas9系统在家畜生殖细胞中的应用,对基因编辑技术广泛应用于家畜生殖细胞进行展望,旨在为未来畜牧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疥螨功能基因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郭茂川, 何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492-5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2
摘要 ( 77 )   HTML ( 4 )   PDF (1171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疥螨宿主广泛,呈全球分布,疥螨感染可威胁宿主健康,并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疥螨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疥螨感染仍无理想的诊治措施,而研究疥螨基因功能对解决这一难题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疥螨基因功能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疥螨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本文主要综述迄今疥螨重要功能基因及其在防治应用上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从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疥螨致病机制、寻找高效诊治手段提供新思路。

生长育肥猪精准营养供给技术及智能化养殖设备研究进展
潘俊毅, 吴青瑶, 谭碧娥, 郭秋平, 黄瑞林, 陈家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01-5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3
摘要 ( 100 )   HTML ( 5 )   PDF (1196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大多数集约化与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存在着养殖密度过高、饲料利用率低、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生猪精准营养供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根据生长育肥猪的性别、营养需要、生理状态和生产要求等特征,制定个性化饲养方案,从而显著改善猪的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有助于推动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生长育肥猪精准营养供给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主要从动态营养需要体系、营养精准供给方式和智能化设备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本研究也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做出展望,旨在为生长育肥猪营养精准供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脂滴在病毒感染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毛亚楠, 高铭, 周欣霓, 尤冬雪, 彭本群, 王松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13-5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4
摘要 ( 65 )   HTML ( 3 )   PDF (3991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滴是从内质网膜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动态细胞器,主要负责细胞内中性脂质的储存。脂滴还与其它细胞器相互作用,参与脂质代谢、膜生物合成、细胞信号转导、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滴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脂滴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脂滴对病毒复制周期的影响以及脂滴在调节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的作用。了解脂滴在病毒感染中的功能对于深入揭示病毒的致病机制、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以及预防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及其干预途径研究进展
李案本, 符娜娜, 罗晓平, 李军燕, 刘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23-5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5
摘要 ( 54 )   HTML ( 2 )   PDF (1198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的耐药性愈发严重,给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对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耐药机制及耐药性干预,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针对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耐药机制以及基于细胞膜泵、自噬水平、细胞呼吸链、寄生虫替换、植物提取物与驱虫药联合驱虫、抗性宿主培育等途径逆转耐药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科学防治、合理用药以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铝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
陈更旭, 徐金凤, 张宏玲, 王奔, 尹柏双, 朱言柱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34-5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6
摘要 ( 52 )   HTML ( 1 )   PDF (1223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铝是地球上蕴藏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之一,由于其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环境中铝蓄积逐渐增加,铝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长期慢性的铝摄入所致的体内铝蓄积可损伤心、肝、脾、肾、脑等多个器官。其中免疫毒性是铝暴露最敏感的健康效应之一,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铝暴露引起脾脏、法氏囊、骨髓、肠黏膜、淋巴和胸腺毒性作用,并总结了铝引起免疫毒性的机制。蓄积在动物体内的铝可损伤免疫器官,引起免疫细胞凋亡,诱发氧化应激,诱导炎性因子的表达,扰乱微量元素代谢,抑制免疫功能。铝暴露引起的病理损伤和氧化应激是铝诱导免疫抑制的重要病理机制,但其免疫毒性的分子机制仍不系统,需进一步探索。

遗传育种
利用机器学习构建和优化早期体尺性状对成年母鸡腹脂沉积的预测模型
杨苗苗, 谢莉, 简宝怡, 罗超维, 谢卓君, 朱飘, 周天日, 李华, 向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48-5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7
摘要 ( 73 )   HTML ( 4 )   PDF (1403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活体、无创、简单、高效的母鸡腹脂沉积性状测定和选育技术方法,本研究以清远麻鸡为研究对象,将多体尺性状选择法与8种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分别构建不同日龄体尺性状对母鸡腹脂含量的回归预测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利用58~136日龄间各个日龄的多个早期体尺性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体尺测定日龄对预测成年清远麻母鸡腹脂含量的准确性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进行回归预测时,RF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拟合效果R2为0.821~0.861,预测误差MAE为6.32~7.27;进行分类预测时,Bagging模型在二分类、三分类中均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度,二分类准确度ACC可达94.54%~100%,三分类准确度ACC可达99.58%~100%。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并优化了优质鸡腹脂沉积活体预测模型,能够为优质鸡腹脂早期活体选育等奠定技术基础,也为腹脂含量预测模型构建的相关技术探索提供参考。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肉鸡腹水综合征相关候选基因
苏蒙, 刘莎, 宋丹丽, 高倩梅, 郑麦青, 文杰, 赵桂苹, 李庆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59-5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8
摘要 ( 75 )   HTML ( 4 )   PDF (9191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心和肺组织中筛选介导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候选基因与通路。本研究以33日龄快速型白羽肉鸡父系为素材,选取患腹水综合征公鸡5只,正常公鸡3只,通过剖检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确定腹水综合征公鸡发病情况,分为腹水组与正常组,腹水组5只公鸡,正常组3只公鸡。对腹水组与正常组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与比较分析,解剖取左心室心肌组织制作HE切片,取心、肺组织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血液生化结果显示腹水组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和粒细胞百分比(GRA)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腹水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非常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腹水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总钙(Ca)含量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腹水组剩余碱(Beb)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HE切片结果显示,正常组心肌组织肌原纤维排列整齐,细胞间未见血细胞沉积;腹水组心肌细胞中肌原纤维结构紊乱,大量血细胞沉积在肌原纤维之间。转录组分析筛选到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969个,包括417个上调基因和552个下调基因,心组织差异表达基因809个,包括397个上调基因和412个下调基因。通路富集显著富集到了细胞周期(mitotic cell cycle)、着丝粒复合物组装(centromere complex assembly)、氧气结合(oxygen binding)、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 运动蛋白(motor proteins)。从富集通路中筛选与肉鸡腹水综合征相关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KIF20A、NUSAP1、HBADTFRCHBBA基因在腹水组和正常组间差异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可作为肉鸡腹水综合征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技术筛选到与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相关的重要通路和候选基因,对研究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显性效应对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和绒纤维直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影响
习海娇, 李金泉, 张燕军, 王瑞军, 吕琦, 梅步俊, 王娜, 苏蕊, 王志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71-5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09
摘要 ( 53 )   HTML ( 2 )   PDF (1594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动物遗传评估模型中加入显性效应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积累的健康状况良好的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2 256只个体的70K SNP芯片测序数据,收集整理1至8岁个体的绒毛性状(绒纤维直径和产绒量)生产性能数据和系谱记录,根据是否考虑显性效应,建立两个动物模型,利用BLUP和GBLUP方法进行遗传参数及育种值的估计,进一步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价绒毛性状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确定最佳遗传评估模型。最后建立多变量动物模型进行两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及育种值准确性估计,对比单性状和多性状模型下估计遗传参数及育种值准确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当遗传评估模型中不考虑显性效应时,基于BLUP和GBLUP法估计产绒量的加性遗传力分别为0.156和0.215,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分别为27.58%和60.33%;绒纤维直径的加性遗传力为0.252和0.292,育种值估计准确性为28.08%和62.33%。在动物模型中同时考虑加性和显性效应时,基于BLUP和GBLUP法估计产绒量的加性遗传力分别为0.150和0.200,显性遗传力为0.147和0.070,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分别为38.50%和72.62%;绒纤维直径的加性遗传力为0.263和0.290,显性遗传力为0.288和0.026,育种值估计准确性为39.66%和65.97%。最佳模型下,产绒量和绒纤维直径的遗传相关为0.340 0,表型相关为0.038 5。产绒量和绒纤维直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比基于单性状下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分别提高9.81%~19.43%和14.01%~21.97%。综上所述,产绒量属于中等偏低遗传力,绒纤维直径属于中等偏高遗传力,两个性状的遗传相关相对较小,说明对产绒量的选育提高不会造成绒纤维直径的变粗。GBLUP法的估计的各性状育种值准确性显著高于BLUP法,产绒量提高了10.92%~12.29%,绒纤维直径提高了3.64% ~11.58%。基于多性状动物模型下育种值估计准确性高于单性状动物模型。当模型中同时考虑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时,可以显著提高基因组预测准确性,说明对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和绒纤维直径进行选育过程中应该考虑显性效应的影响。

miR-665靶向BCL2L11调控武安山羊成肌细胞增殖
冯婧, 盛辉, 张效生, 郭晓飞, 姚大为, 李玉鹏, 陈龙宾, 张金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82-5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0
摘要 ( 54 )   HTML ( 2 )   PDF (5600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究miR-665靶向调控BCL2L11对山羊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月龄和9月龄的健康山公羊各3只,各年龄段体重均接近且饲养环境相同。本试验通过RT-qPCR分析BCL2L11在武安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RT-qPCR检测了不同月龄武安山羊背最长肌组织中BCL2L11和miRNA-665的表达情况;构建了BCL2L11 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以及miR-665 mimics和对照组,将其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通过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鉴定了miR-665与BCL2L11存在靶向性关系。在山羊成肌细胞转染miR-665 mimic及阴性对照,采用RT-qPCR检测了细胞凋亡标志因子XIAPFas表达水平,同时利用EdU试验分析miR-665过表达对山羊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BCL2L11在背最长肌组织中高表达;miR-665和BCL2L11在9月龄和1月龄山羊背最长肌组织中表达情况存在差异,miR-665在1月龄的表达量高于9月龄,而BCL2L11则相反,两者存在负调控现象;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显示,当转染过表达miR-665 mimic后,显著抑制了BCL2L11荧光素酶的活性,同时靶基因BCL2L11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为进一步验证miR-665的功能,转染miR-665 mimic后发现细胞凋亡标志基因XIAPFas的表达量也显著降低;EdU试验分析显示,过表达miR-665后促进了成肌细胞的增殖。综上所述,在山羊背最长肌组织中miR-665作为BCL2L11的调控元件,能够显著抑制山羊成肌细胞中BCL2L11的表达水平,当miR-665过表达后,能够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情况。

不同芯片密度对华西牛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组评估准确性的影响
王元清, 王泽昭, 朱波, 陈燕, 徐凌洋, 张路培, 高会江, 李超,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591-6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1
摘要 ( 64 )   HTML ( 3 )   PDF (4468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Illumina BovineHD 770K与Cattle 110K芯片在华西牛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系统比较在不同标记密度下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性的差异,探索两款芯片在华西牛遗传评估中结合使用方法。本试验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测序数据将3 948头华西牛770K芯片填充至790K后,分别取90K(两款芯片交集)、110K、770K、790K(两款芯片并集)4种标记密度,对华西牛遗传评估所涉及的5个性状(断奶重、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产犊难易度、胴体重、屠宰率)进行遗传力估计,并通过GBLUP模型利用五折交叉验证对基因组评估准确性进行比较,筛选并确定华西牛遗传评估中最适标记密度。结果显示:1)4种标记密度下,估计的华西牛5个性状遗传力差异不显著,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的遗传力为0.47~0.50,属于高遗传力;胴体重为0.37~0.39,属于中等遗传力;产犊难易度和屠宰率性状为0.14~0.21,属于中低遗传力。2)在GBLUP评估模型中,Cattle 110K在各个性状上的预测准确性均表现良好,并较Illumina BovineHD 770K芯片有显著提升(P < 0.05),其中胴体重、产犊难易度和屠宰率3个性状提升较为明显,分别提升了14.9%、13.8%和8.4%;断奶重和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分别提升2.8%和4.5%。3)各性状预测准确性随着遗传力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标记密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39 2(90K)、0.374 1(110K)、0.413 6(770K)、0.459 3(790K)。因此,在华西牛实际遗传评估中,可直接使用Cattle 110K芯片进行评估,在获得较好评估准确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去乙酰化酶Sirt1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张正雨, 杨培鸿, 郭宏, 李新, 张林林, 郭益文, 胡德宝, 丁向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03-6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2
摘要 ( 53 )   HTML ( 3 )   PDF (5392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related enzyme1, Sirt1)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bovine 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 BSMSCs)增殖和成肌分化的影响。在本试验中,将小片段干扰RNA(siRNA)和靶向Sirt1的过表达质粒转染入从3~4月龄胎牛臀腿肌剥离的原代卫星细胞中,在增殖和分化阶段的特定时间点收集RNA和蛋白质样品,每个处理设计3个生物学重复,使用实时定量PCR(qRT-PCR)以及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进行分析。此外,还进行了EdU染色试验以评估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分化期,4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Sirt1敲低导致肌管的数量、长度和直径显著增加。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分化标志物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 MyHC)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 MyoG)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P < 0.01),MyoG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 < 0.05)。相反,Sirt1过表达导致肌管的数量、长度和直径显著减少。Western blotting显示Sirt1过表达组MyoG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在BSMSCs增殖期,qRT-PCR、Western blotting和EdU检测表明,Sirt1敲低和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Sirt1敲减可有效促进细胞分化,而过表达可抑制该过程,但对增殖均无明显影响。这些发现证实了Sirt1是作为调控BSMSCs成肌分化的重要因素,在协调成肌细胞分化和促进肌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SFRP4基因对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
赵刚奎, 高海旭, 尹思琦, 孙红红, 辛怡然, 昝林森, 赵春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11-6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3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 (479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creted frizzled related protein 4,SFRP4)基因对于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秦川牛肾周前体脂肪细胞为试验对象,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了3个生物学重复。克隆秦川牛SFRP4基因完整的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秦川牛各组织及肾周前体脂肪细胞各分化阶段中的表达;筛选有效的牛SFRP4基因siRNA序列,构建腺病毒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至牛肾周前体脂肪细胞中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qRT-PCR和蛋白质印迹等试验方法探究SFRP4基因对肾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川牛SFRP4基因CDS全长1 041 bp,氨基酸序列与绵羊和山羊具有高度同源性,与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该蛋白分类为亲水性蛋白,共有24个磷酸化修饰位点;该基因在秦川牛各组织广泛表达,在肾脏和皮下脂肪相对表达量较高。时序表达谱显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SFRP4基因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干扰SFRP4后,牛肾周前体脂肪细胞脂滴明显减少,脂质细胞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FABP4、PLIN2、SCD1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 < 0.05),CEBPβ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 < 0.01),PPARγ(P < 0.05)和CEBPβ(P < 0.01)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过表达该基因后,显著上调PPARγ(P < 0.01)、CEBPβ(P < 0.01)、FABP4(P < 0.05)、PLIN2(P < 0.01)、SCD1(P < 0.0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了PPARγ、CEBPβ、FABP4、SCD1蛋白水平(P < 0.05)。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阐述SFRP4基因调控牛肾周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和脂肪沉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基于血液代谢组筛选奶牛血氧饱和度相关代谢物及通路
龙怡舟, 娄文琦, 黄上真, 师睿, 陈功, 李斌, 次桑卓玛, 徐青,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21-6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4
摘要 ( 50 )   HTML ( 3 )   PDF (7428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奶牛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 BOS)高、低组的血液代谢物,尝试筛选BOS相关差异代谢物及通路。本研究所用血样及个体信息采集自西藏地区两个规模化牧场的60头荷斯坦牛。使用质子核磁共振光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NMR)绝对定量法测定BOS高、低组各30头荷斯坦牛的43种血液代谢物图谱,经差异倍数分析、t检验和变量投影重要性3种方法筛选BOS相关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到1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与低BOS组相比,高BOS组血液中甘氨酸、甘露醇和尿素浓度更高(P < 0.05),柠檬酸盐、甲酸盐、丙酮酸盐等14种指标浓度更低(P < 0.05)。这些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16条显著的代谢通路。差异代谢物与奶牛机体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多种代谢有关,起到保护组织、治疗损伤、调节细胞稳态、缓解低氧应激等积极作用。综上,本研究筛选到BOS水平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以及通路,为后续深入研究奶牛高原适应机制和缓解高原低氧应激提供了参考。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道州灰鹅保种效果
万伟粲, 何旭, 刘洋, 马玉勇, 蒋玉章, 戴求仲, 燕海峰, 蒋桂韬, 李闯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33-6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5
摘要 ( 52 )   HTML ( 3 )   PDF (9567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道州灰鹅保种场鹅群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后续道州灰鹅的保种工作提供参考。道州灰鹅保种场采用单父本家系轮配的保种模式进行保种,共49个家系,每个家系中取一只200日龄左右的健康公鹅,采静脉血进行DNA抽提,对DNA样品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每个家系公鹅的重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共检测到道州灰鹅保种群体的SNPs位点15 245 050个,在过滤质控后得到SNPs位点14 628 485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28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288,群体近亲系数(Fis)为0.07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62,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331。道州灰鹅保种群体共检测到802个连续纯合片段(ROH),基于ROH值计算得出的近交系数为0.010,近交程度较低。IBS距离矩阵、G矩阵的结果相似,只有少部分的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近。群体渗透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大部分个体聚类为一个亚群,少部分个体聚类为2个小亚群。通过群体分化指数(Fst)的计算结果,2个小的亚群之间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分化。总体而言,道州灰鹅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近交水平较低,保种效果优良,建议减少亲缘关系过于接近的家系间的配种,以保持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的长期健康。

蒙古马两个类群肌纤维发育表型及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
胡瀚文, 图格琴, 任秀娟, 丁文淇, 宫文典, 贾紫洁, 史琳, 马木仁, 宝日格乐, 芒来, 白东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43-6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6
摘要 ( 53 )   HTML ( 3 )   PDF (8217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类群蒙古马肌肉生长差异,本研究对生长环境差异最大、距离最远的蒙古马类群(巴尔虎马、乌审马)的肌肉表型与肌肉分子层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的试验动物分别是3匹生长在陈巴尔虎旗的巴尔虎马和3匹生长在乌审旗的乌审马,均为在野外自由放养采食的健康种公马。每个类群的平均年龄为5岁,同一类群马匹体况相近。其中巴尔虎马宰前活重为(303.10±14.10) kg、胴体重为(148.29±15.43) kg,乌审马宰前活重为(287.90±37.5) kg、胴体重为(140.83±5.04) kg。将试验动物按类群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对所有试验动物进行屠宰并取其臀中肌,将采集的肌肉样本石蜡包埋后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肌纤维面积以及慢肌纤维占比进行统计;同时对所采集的肌肉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使用DESeq2软件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使用David在线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qRT-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本试验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巴尔虎马臀中肌的肌纤维平均面积为(2 592±180.92)μm2,乌审马臀中肌肌纤维面积为(1 997±73.39) μm2, 二者差异显著(P < 0.05);巴尔虎马臀中肌慢肌纤维占比为(10.34±0.59)%,乌审马臀中肌中慢肌纤维占比为(8.14±0.81)%, 二者差异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在巴尔虎马和乌审马的臀中肌中共鉴定出1 103个差异基因,其中有460个上调基因和643个下调基因在乌审马的臀中肌中表达。研究发现,MYH15、MYOZ2、多个谷氨酸受体基因和多个GABAA型受体基因在巴尔虎马臀中肌中高表达;MYH6和FOXO1基因在乌审马臀中肌中高表达。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GO分析富集到了208个条目,KEGG分析富集到了65个通路,所富集到的条目与通路主要和谷氨酸信号传导、GABA信号传导以及肌肉生长发育有关。本试验对巴尔虎马和乌审马的臀中肌进行研究,发现在二者臀中肌肌肉表型方面,巴尔虎马肌纤维面积显著大于乌审马,但慢肌纤维占比差异不显著;在分子层面二者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在了肌纤维类型、肌纤维面积以及肌肉中肌梭神经信号传导等方面。

昆明犬3~12月龄行为特征纵向研究
方绍勤, 尹洪伟, 李杰, 徐虎, 万揆, 牟玉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57-6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7
摘要 ( 45 )   HTML ( 3 )   PDF (5717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昆明犬行为特征发展规律,并探索其与月龄、性别之间的关联。本研究选取昆明犬幼犬100头(公、母各50头),从3~12月龄进行纵向研究,对其行为特征4个核心指标即奔跑速度、占有欲望、环境适应和嗅觉能力进行测试及差异分析,每月测试一次。结果表明,昆明犬的奔跑速度在幼犬阶段至成年阶段逐渐提高,性别对奔跑速度的影响较小;占有欲望方面,母犬在特定月龄表现出更强烈的占有欲望,而公犬则保持稳定趋势;社会适应方面,昆明犬在3~12月龄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性别差异显著,除特定月龄外,母犬社会适应性和公犬相比较弱;嗅觉能力方面,昆明犬保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工作犬的生理、行为和受训内容,确定以奔跑速度、占有欲望、环境适应和嗅觉能力4个核心指标表征昆明犬行为特征,4个核心指标在月龄和性别方面各具特点,呈现出昆明犬的优势特征与不足,为昆明犬的性状选育、种群发展和训练使用等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双向启动子调控鸡胚性腺PRLRSPEF2的转录表达
王涛, 王麒, 董娇娇, 王德贺, 李兰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66-6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8
摘要 ( 30 )   HTML ( 3 )   PDF (2935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鸡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和精子鞭毛蛋白2基因(SPEF2)在鸡胚性腺的双向转录调控特征。采集4个胚龄(E12.5、E16.5、E18.5、E21.5)180只大午金凤鸡胚左右侧性腺,每3个样品混池组成1个重复,除E21.5母鸡右侧卵巢完全退化,其他同胚龄同性别同侧性腺共14分组,利用RT-qPCR检测PRLRSPEF2的表达变化。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5'RACE)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DLRA)分别鉴定PRLRSPEF2的转录起始位点(TSS)及其核心启动子区,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BSP)检测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发现,PRLR在E12.5~E21.5睾丸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卵巢(P<0.05),而SPEF2在E18.5~E21.5卵巢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睾丸(P<0.05)。PRLR的10个TSS中5个具有启动子活性,SPEF2的3个TSS全部具有启动子活性。PRLR的PA1启动子和SPEF2的SC启动子活性最高(P<0.05),进一步检测发现二者的最高活性区域分别是长565 bp和478 bp的反向互补双向启动子区。478 bp的双向启动活性显著高于565 bp(P<0.05),且二者对PRLR的启动活性均显著高于SPEF2(P<0.05),这与E12.5~E21.5鸡胚性腺中PRLR的转录表达显著高于SPEF2(P<0.05)一致。E21.5卵巢双向启动子区443 bp的CpG岛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睾丸(P<0.05),与睾丸PRLR表达显著高于卵巢一致;位于SPEF2第1内含子区159 bp的CpG岛甲基化水平睾丸显著高于卵巢(P<0.05),与睾丸SPEF2的表达显著低于卵巢一致。综上,478 bp的双向核心启动子区调控鸡胚性腺中PRLRSPEF2的转录表达,并且启动PRLR的转录活性高于SPEF2,PRLR的转录表达水平高于SPEF2;甲基化参与双向启动子调控性腺PRLR的转录表达,E21.5卵巢甲基化水平高,PRLR在卵巢表达低于睾丸。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PRLRSPEF2在鸡胚性腺发育中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BMP4/SMAD4通过下调GJA1基因表达影响绵羊卵巢颗粒间隙连接活性
何雨, 王翔宇, 狄冉, 储明星, 梁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79-6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19
摘要 ( 43 )   HTML ( 3 )   PDF (4793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BMP4)对绵羊卵巢颗粒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基因(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GJA1)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廊坊市屠宰场收集的2~4岁健康绵羊卵巢分离颗粒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位GJA1在颗粒细胞中的分布。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添加0、10、50和100 ng·mL-1浓度的重组BMP4蛋白,每组3个重复,培养24 h,利用CCK-8法评估细胞活性,RT-qPCR和Western blot研究BMP4对GJ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探究BMP4调控GJA1表达的潜在机制,将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除对照组外分别添加10 μmol·L-1 BMP I型受体抑制剂(Dorsomorphin)和干扰小RNA敲除SMAD家族蛋白4(SMAD family member 4, SMAD4),均添加100 ng·mL-1的BMP4处理细胞24 h,RT-qPCR检测GJA1和SMAD4表达量,Western blot分析测定GJA1和SMAD4表达水平以及SMAD1/5/8的磷酸化水平,最后利用划痕染料示踪试验检测绵羊卵巢颗粒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活性。结果显示,BMP4显著抑制了绵羊卵巢颗粒细胞中GJA1表达和间隙连接活性(P < 0.05),此抑制效应在添加Dorsomorphin和敲除SMAD4后显著减弱(P < 0.05),同时,BMP4处理显著增加了SMAD1/5/8的磷酸化水平(P < 0.05)。综上,BMP4通过SMAD1/5/8-SMAD4信号转导调控GJA1表达进而影响颗粒细胞间隙连接活性,本结果增加了对绵羊BMP/SMAD通路调控颗粒细胞间隙连接活性的了解,为改进体外卵泡成熟方法和高繁母羊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

绵羊子宫内膜容受前期与容受期的阴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楚翼健, 崔久增, 李增开, 张磊, 褚婷婷, 黄艳平, 宋宇轩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689-6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0
摘要 ( 51 )   HTML ( 4 )   PDF (1294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解析绵羊子宫容受前期与容受期阴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变化,筛选绵羊子宫内膜容受期的标志菌群。本研究选取12只两岁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经产雌性湖羊为研究对象。试验分为两组,每组6只湖羊,利用同期发情技术,在绵羊配种后第5天(容受前期, pre-receptive endometrium组,PE组)与第15天(容受期,peceptive endometrium组,RE组)采集阴道分泌物及子宫内膜组织。利用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相关容受基因表达情况,并选择16S rRNA V3V4可变区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微生物组成差异。RT-qPCR结果显示,相比于配种后第5天,配种后第15天的子宫内膜组织中HOXA10、LIFVEGFA容受基因显著升高(P < 0.01或P<0.05),表明配种后第15天的子宫内膜组织进入容受状态。Alpha多样性比较分析,容受前期组与容受期组的阴道微生物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比较分析,容受前期组与容受期组存在组间差异。物种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Proteobacteria、Firmicutes等为优势菌门,占据70%以上。与容受前期组相比,容受期组Proteobacteria和Fusobacteriota菌门丰度下降; Firmicutes菌门丰度上升; 在属分类水平上,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PorpHyromonas等为优势菌属。与容受前期组相比,容受期组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Streptobacillus等菌属丰度下降;PorpHyromonasUreaplasma等菌属丰度增加。差异菌群比较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Fusobacteriota、Acidobacteriota等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OccallatibacterEdapHobacterRoseiarcus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相比于容受前期组,容受期组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雌激素信号通路、抗原的处理和呈递等通路显著升高(P<0.05)。绵羊子宫内膜容受前期与容受期组微生物Alpha多样性并无显著差异,Beta多样性表明两组间存在着组间差异。同时在多个分类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菌群,FacklamiaTuricibacter菌属、Firmicutes菌门可作为绵羊子宫内膜容受期的标志菌群。

染料木素对牛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梁恩堂, 李化轩, 陈帅成, 李果, 孙格格, 昝林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00-7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1
摘要 ( 42 )   HTML ( 4 )   PDF (7724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对牛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冷冻稀释液,提高冷冻-解冻后牛精液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6头年龄3~5岁、体重(586±20) kg、健康状况良好的秦川种公牛的新鲜精液,将检测合格的精液混合后用含不同浓度GEN的冷冻稀释液稀释后冷冻保存;根据冷冻稀释液中GEN添加浓度的不同,本试验分为5个组,0 μg·mL-1 GEN组(对照组)、30 μg·mL-1 GEN组、60 μg·mL-1 GEN组、90 μg·mL-1 GEN组、120 μg·mL-1 GEN组,每组3个重复;解冻后利用牛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测定精子的运动性能,低渗肿胀检测法和花生凝集素荧光标记法检测精子顶体完整性和质膜完整性,试剂盒检测精子的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抗氧化性能、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60、90 μg·mL-1 GEN组的前向运动精子率显著提升(P < 0.05),30、60 μg·mL-1 GEN组的精子的顶体完整性显著提高(P < 0.05);60 μg·mL-1 GEN组的ROS水平显著低于其余组(P < 0.05);添加了GEN的各组与对照组相比,T-AOC和SOD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MDA含量在30、60、90 μg·mL-1 GEN组显著减少(P < 0.05),GSH-px含量在60、90 μg·mL-1 GEN组显著增加(P < 0.05),CAT含量在60、120 μg·mL-1 GEN组显著增加(P < 0.05);60 μg·mL-1 GEN组的MMP显著高于其余组(P < 0.05)。试验结果表明,冷冻稀释液中染料木素添加浓度为60 μg·mL-1时对牛精液具有最佳的冷冻保存效果。添加染料木素可以提高牛精液中精子的抗氧化性能,抑制精子的氧化应激,缓解精子顶体和线粒体等细胞结构受到的冻融损伤,增强解冻后精子的运动性能,从而达到改善冷冻-解冻后牛精液品质的效果。

营养与饲料
熊果酸对肉鸡胸肌肉品质和木质化鸡胸肉的影响
张喜闻, 尹月, 李响, 王敏, 王永芳, 靳舒宁, 冯鑫辉, 赵玉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11-7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2
摘要 ( 60 )   HTML ( 1 )   PDF (5630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450 mg·kg-1熊果酸(UA)对肉鸡胸肌肉品质的影响和探讨其对木质化鸡胸肉的可能作用机制。试验选取初始体重相近的艾拔益佳(AA)肉鸡120只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一组饲喂基础日粮(CON组),另一组饲喂基础日粮+450 mg·kg-1熊果酸(UA组)。结果表明:1)UA显著降低木质化鸡胸肉的发病率且在轻微或中度的木质化鸡胸肉中的作用最为显著(P<0.05)。2)UA可改善肉鸡胸肌肉品质,表现为剪切力、黄度和滴水损失显著下降,但pH45min显著上升(P<0.05);3)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UA显著降低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胶原容积比,显著提高肌纤维密度(P<0.01);4)UA显著降低血清CK和HYP含量(P<0.01),显著降低胸肌PFK、LDH活性,显著提高胸肌糖原含量(P<0.01),但对血清GLU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5)UA不仅显著提高胸肌T-AOC水平、GSH-Px活性和降低MDA含量(P<0.05),而且还能显著降低胸肌TNF-α、IL-6和TGF-β1含量(P<0.05);6)在基因表达水平上,UA显著降低胸肌组织TGF-β1、IL-6、TNF-α、LDHAPFK1、HIF-1α、PI3K、Akt1、P65基因的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Smad7基因的表达量(P<0.01)。综上所述,UA可抑制糖酵解,提高肌糖原含量,减少胸肌氧化应激和胸肌炎症对肉鸡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了胸肌肉品质;UA能有效降低肉鸡木质化鸡胸肉的发病率,这一结果可能是UA通过抑制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和增强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实现的。因此,在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450 mg·kg-1 UA有望成为缓解木质化鸡胸肉发生的一种有效策略。

不同来源玉米28日龄白羽肉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评定和预测方程的建立
杭振宇, 汪子怡, 张林, 邢通, 赵良, 高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22-7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3
摘要 ( 51 )   HTML ( 3 )   PDF (1216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定10种不同来源玉米化学成分含量,测定28日龄白羽肉鸡对玉米的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apparent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AID AA)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standardized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SID AA)并建立SID AA预测方程。试验共选取330羽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白羽肉鸡,随机分为11个处理,每处理6重复,每重复5只鸡。饲养至25日龄时,11个处理分别饲喂以10种玉米为唯一蛋白源配制成的10种试验日粮和无氮日粮。在第28日龄时,屠宰肉鸡收集回肠食糜用于测定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结果显示,10种不同来源玉米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无氮浸出物(NFE)、植酸(PA)、总磷(TP)、总淀粉(T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7.14%、9.04%、3.94%、1.36%、1.97%、10.07%、2.61%、70.82%、0.84%、0.26%和74.56%。10种玉米的各氨基酸含量在0.20%~1.99%之间,脯氨酸(Pro)含量变异系数最大(21.65%),半胱氨酸(Cys)含量变异系数(10.01%)最小。AID AA和SID AA均为苏氨酸(Thr)最低(分别为44.80%和68.15%),亮氨酸(Leu)最高(分别为83.93%和89.56%)。产地对AID AA和SID AA均有显著影响(P < 0.05)。本研究建立的玉米在28日龄白羽肉鸡16种SID AA预测方程,其中SID Phe的拟合度最高(R2=0.962),SID Gly拟合度最低(R2=0.478)。综上,本研究建立的SID AA预测方程对肉鸡实现玉米高效利用和精准营养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育成期能量限饲及转换为自由采食调控开产时蛋鸡生殖器官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
卢建, 马猛, 郭军, 王星果, 窦套存, 胡玉萍, 王强, 李永峰, 邵丹, 童海兵, 郭杰, 曲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37-7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4
摘要 ( 54 )   HTML ( 5 )   PDF (7541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育成期(6~17周龄)能量限饲及转换为自由采食(18~20周龄)调控开产时(20周龄)蛋鸡生殖器官发育和激素水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将720只6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6~17周龄,试验鸡分别饲喂禽代谢能(ME)水平为12.34、11.11(90%)和9.87(80%)MJ·kg-1,其它营养素水平相同的试验饲粮,12.34 MJ·kg-1组试验鸡自由采食(对照组),其它试验组蛋鸡按照对照组蛋鸡采食量定量饲喂,18~20周龄,各组试验鸡均饲喂相同营养水平试验饲粮自由采食。试验期6~20周龄。20周龄末,选取生殖器官发育和血液孕酮水平差异显著的对照组和80% ME摄入组试验鸡各4只,采集卵巢基质部进行RNA-seq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对测序结果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1)随育成期能量限饲强度增加,各试验组蛋鸡20周龄体重和体重变异系数(CV)均显著线性减少(P < 0.001),6~20周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显著线性增加(P < 0.001),平均日代谢能摄入量(ADMEI)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线性减少(P < 0.001)。2)随育成期能量限饲强度增加,20周龄蛋鸡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线性增加(P=0.007),血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以及肝组织总胆固醇(TC)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均显著线性减小(P=0.045,P=0.029,P=0.024,P=0.003)。3)随育成期能量限饲强度增加,20周龄蛋鸡输卵管长度、长度体重比、重量和指数(P=0.012、0.016、0.042和0.045)、小黄卵泡的数量和指数(P=0.017和0.039)以及卵巢基质部重量和指数(P=0.046和0.047)均显著线性减少,血浆孕酮水平显著线性增加(P < 0.001)。4)对20周龄自由采食组(ALF20W)和80%能量限饲组(ERF20W)蛋鸡卵巢基质部进行RNA-Seq分析,纯净序列匹配到鸡参考基因组的比例均超过了93.77%,Q20和Q30的纯净序列含量分别高于97.03%和92.14%,两组共筛选出1 488个差异基因,ERF20W组600个下调,888个上调。GO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进程、发育和生殖等46个显著富集的GO条目,KEGG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在28个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其中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通路和cAMP信号通路等是与能量代谢或生殖相关的通路,筛选到的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 1B1(CYP1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黑皮质素2受体(MC2R)、细胞骨架蛋白角蛋白18(KRT 18)和孕激素受体(PGR)等差异基因富集在以上信号通路,可能是育成期能量限饲及转换为自由采食调控开产时蛋鸡生殖器官发育和雌激素生成的潜在靶基因和通路。qRT-PCR结果显示1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由此可见,育成期能量限饲及转换为自由采食显著影响了开产时(20周龄)蛋鸡脂质代谢、生殖器官发育和孕酮生成,随育成期能量限饲强度增加,开产时蛋鸡体重、体重CV、血清TG和LDL水平、肝TC和NEFA含量、输卵管长度、长度体重比、重量和指数、小黄卵泡的数量和指数以及卵巢基质部重量和指数均显著线性减少,而血浆孕酮水平显著线性增加。育成期能量限饲及转换为自由采食可能通过影响卵巢组织StARCREB1、CYP1B1、IGF-IMC2R、KRT18和PGR等基因的表达,作用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通路和cAMP信号通路等通路,以调控开产时蛋鸡能量代谢、生殖器官发育和孕酮生成。

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热应激母兔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的影响
梁慧, 赵静, 王妍雅, 龙润泽, 刘旭阳, 吴英杰, 刘宁, 秦应和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55-7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5
摘要 ( 61 )   HTML ( 3 )   PDF (2415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绿原酸(CGA)对热应激下母兔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的影响,并筛选绿原酸的适宜添加量。选取体重和胎次相近的伊拉母兔460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GA-200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1 CGA)、CGA-400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mg·kg-1 CGA)、CGA-600组(饲喂基础饲粮+600 mg·kg-1 CGA)和CGA-800组(饲喂基础饲粮+800 mg·kg-1 CGA),预饲期7 d,试验期71 d,试验期间记录兔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并计算温度湿度指数(THI),测定繁殖性能和血清抗氧化能力。THI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热应激天数占比为67%,其中极度热应激、重度热应激和轻度热应激天数的占比分别为27%、20%和20%。与对照组相比,CGA-400组母兔的受胎率和产仔率分别显著增加29.08个百分点(71.25% vs. 42.17%)和18.77个百分点(52.50% vs. 33.73%)(P < 0.05);与对照组相比,CGA-400组母兔的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显著增加0.80只(8.36 vs. 7.56)和1.01只(7.64 vs. 6.63)(P < 0.05);CGA-400组窝产仔总重、活仔窝重及活仔均重显著增加(P < 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mg·kg-1 CGA显著增加7、14、21和35 d仔兔的窝重和均重(P < 0.05);血清中激素和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mg·kg-1 CGA显著提高母兔妊娠15 d时血清中孕酮(P)的含量(P < 0.05),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 < 0.05),显著降低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 < 0.05)。综上,饲粮中添加400 mg·kg-1 CGA能显著改善热应激条件下母兔繁殖性能及仔兔的生长,降低母兔氧化应激水平。

预防兽医
鸭瘟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于江玮, 程慧敏, 林健, 杨宝琳, 黄程, 杨志远, 胡格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65-7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6
摘要 ( 59 )   HTML ( 5 )   PDF (1706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一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V)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基于DPV US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DPV-US6标准品,对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应用于DP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增殖及人工感染鸭器官组织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DPV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10 copies·μL-1,与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鸭甲型肝炎病毒(Ⅰ型和Ⅲ型)和鸭衣原体均无交叉反应,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2.0%。DPV-AX株感染CEF细胞后,病毒核酸拷贝数检测结果表明,4~8 h病毒增殖缓慢,12~60 h迅速上升,60 h达到最高峰,72~144 h逐渐下降,与TCID50法测定的病毒滴度相比,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相关性,可实现拷贝数替代TCID50。DPV人工感染鸭组织脏器的病毒载量分布检测表明,肝脏中的病毒载量最高。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为研究DPV-AX株在CEF上的增殖规律提供工具。

诱导型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及其对鸭的免疫原性分析
吴佳辉, 沈世彦, 邓锦波, 吴海阳, 任芷欣, 吴杨博, 黄娟, 黄浩滨, 潘伟雄, 赵锃珏, 何容肖, 孙崇军, 张玲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74-7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7
摘要 ( 53 )   HTML ( 4 )   PDF (10198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受到感染的雏禽死亡率高,给家禽健康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尽管传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禽流感,但由于鸭类养殖方式多为散户散养,环境多变,在接种传统疫苗时存在操作繁琐和免疫应激强等问题。为了解决此难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便捷且安全的雏鸭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口服生物制剂。我们通过构建系列锚定序列(pgsA、BmpA、cA和M6)-GFP报告表达系统,可视化地评估了不同类型锚定序列对乳酸菌乳球表面展示系统的效果,成功筛选出BmpA和cA作为乳酸菌乳球中的高效锚定序列。比较优化密码子前后的HA在乳酸乳球菌的表达效果后,选取优化密码子的HA基因序列与BmpA、cA连接,构建乳酸菌表达质粒。然后把构建好的表达质粒转入基因组整合HA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中,从而得到诱导型分泌联合表面展示HA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NZB-HA1-pNZ8148-BmpA-HA1和NZB-HA1-pNZ8148-HA1-cA)。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口服单一表达型的重组乳酸乳球菌相比,口服诱导型分泌-表面展示乳酸乳球菌能诱生雏鸭血清中更佳的HA特异性IgG水平。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锚定序列-GFP乳酸菌筛选系统,利用其筛选出了适合乳酸乳球菌的高效锚定序列。并将HA蛋白通过分泌联合表面展示的方式在乳酸乳球菌进行复合表达,成功获得了对雏鸭具有良好HA免疫原性的口服生物制剂,为后续开发操作简便、安全的鸭禽流感口服疫苗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B亚型禽偏肺病毒B1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鉴定
于泽坤, 姜承源, 袁洪兴, 周生, 段笑笑, 李彦, 宋勤叶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788-8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8
摘要 ( 47 )   HTML ( 4 )   PDF (23628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亚型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rus, aMPV)可引起鸡肿头综合征,造成免疫抑制,引发严重的继发感染并导致鸡生产性能下降。建立国内aMPV分离株的反向遗传学系统对病毒研究及开发针对性疫苗具有重要意义。将病毒基因组扩增片段分别测序,通过序列拼接获得了完整的aMPV B1分离株基因组序列。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中的酶切位点,将基因组分4段依次连入pTH载体,获得病毒基因组质粒pTH-B1。在病毒基因组的第7 474位引入同义突变,沉默原有Sal Ⅰ酶切位点以作为遗传标记,在pTH-B1质粒MF基因之间引入PmeⅠ酶切位点,并利用该位点插入EGFP基因,获得质粒pTH-B1EGFP。将病毒NPM2.1基因的表达盒共同克隆到pCI-Neo表达载体中,获得辅助质粒pCI-NPM2.1。将L基因单独克隆到pCI-Neo表达载体中,获得辅助质粒pCI-L。将pTH-B1质粒和pTH-B1EGFP质粒分别与两种辅助质粒共转染BSR/T7细胞,然后将转染细胞与Vero细胞共培养并连续传代。结果显示:通过细胞病变(CPE)和绿色荧光观察,以及N基因和遗传标记检测、间接免疫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共同验证,表明构建的rB1株和rB1-EGFP株拯救成功。rB1株和rB1-EGFP株与亲本毒株的增殖水平和趋势相似。本研究通过三质粒拯救系统获得了B亚型aMPV B1株的感染性克隆,MF基因间的非编码区可插入基因表达序列,为进一步探究B亚型aMPV的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必要基础。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mRNA疫苗转录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卢娜, 高钰, 赵嘉伟, 苏迪, 陈家磊, 罗忠礼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03-8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29
摘要 ( 58 )   HTML ( 1 )   PDF (11679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设计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mRNA疫苗体外转录载体,并评估其转录出的FIPV 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选取FIPV的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通过序列优化,结合CureVac mRNA技术平台,选择合适的非编码序列、信号肽序列和poly A尾部。将构建完成的目的序列克隆到pBluescript Ⅱ KS(+)载体上,经过载体的线性化单酶切后,在体外进行转录,合成编码FIPV N基因的mRNA,并经过加帽、纯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通过体外转染试验验证抗原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在小鼠体内接种FIPV N-mRNA疫苗后,检测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琼脂糖凝胶试验表明,设计的mRNA体外转录载体成功制备出稳定单一的mRNA序列。转染进细胞后,可在12~24 h内稳定表达目标抗原蛋白。ELISA试验结果显示FIPV N-mRNA疫苗在小鼠体内引起了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其特异性抗体、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lispot试验结果显示FIPV N-mRNA组脾细胞分泌的IFN-γ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以FIPV N蛋白为抗原的体外转录载体所转录的mRNA疫苗,在细胞内能够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效引起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FIPV N-mRNA疫苗有望成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潜在候选疫苗,mRNA体外转录载体的制备为传染性疾病mRNA疫苗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株牛肠病毒F型的全基因组分析及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刘健, 于泽海, 张玫瑜, 李丹, 王君, 刘芳琴, 张群, 徐守振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14-8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0
摘要 ( 54 )   HTML ( 2 )   PDF (4532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从牛肠病毒(BEV)阳性粪便中通过接种BHK细胞进行蚀斑纯化分离得到一株F型肠道病毒,经过RT-PCR鉴定正确后送生物公司进行全基因测序以及进行TCID50的测定,以MEGA11.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EV全基因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以原核表达方式得到含BEV分离株VP3基因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建立的ELISA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测定与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BEV分离株的TCID50为10-6.26·mL-1,病毒分离株全长为7 439 nt,ORF大小为6 504 bp,编码2 168个氨基酸,与F型肠道病毒BEV4遗传关系最近且核苷酸相似性最高,故分离到的病毒为F型肠道病毒,暂命名为BEV-QD,与其他F型毒株相比,BEV-QD株存在氨基酸的突变以及缺失并且大多集中在P2、P3区。本次建立的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重复性良好;阳性血清稀释1 600倍后结果仍呈现阳性,灵敏性良好;与BVDV等阳性血清不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性良好;检测40份临床样品中,13份为阳性,阳性率为32.5%。本研究分离到一株F型牛肠病毒突变株,建立了一种抗体间接ELISA方法。为牛肠病毒的检测和防控提供了基础手段。

体外对牛冠状病毒复制具有抑制效应藏药的筛选
赵龙, 林静怡, 豆薇, 徐婷萱, 顾庆云, 高海慧, 李生庆, 郭抗抗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26-8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1
摘要 ( 53 )   HTML ( 3 )   PDF (6895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牛冠状病毒(BCoV)体外复制具有抑制效应的藏药。构建BCoV核衣壳(N)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将纯化的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和兔,获得鼠抗和兔抗N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用于测定BCoV复制的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水煎法获得21种候选藏药的水提物,CCK-8法测定水提物对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CT-8)的最大安全浓度,以BCoV感染HCT-8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BCoV感染组、藏药水提物处理组、利巴韦林处理组,在BCoV感染24 h后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IFA测定细胞中BCoV复制量,统计分析藏药水提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筛选对BCoV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藏药。结果显示:分别制备鼠抗与兔抗BCoV N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BCoV的Western blot与IFA方法;21种藏药中的15种具有显著抑制BCoV复制效应(P<0.01),其中青藏大戟、诃子、瑞香狼毒3种藏药对BCoV复制的抑制作用优于利巴韦林。本研究筛选到15种对BCoV体外复制具有抑制效应的藏药,其中青藏大戟、诃子、瑞香狼毒3种藏药抑制作用效果显著,为BCoV防治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张冬萱, 王智豪, 乔岩, 赵肖肖, 范松杰, 张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39-8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2
摘要 ( 60 )   HTML ( 4 )   PDF (9513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可溶性原核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S1蛋白的C端结合域(S1-CTD),并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筛选靶向S1-CTD蛋白的DNA适配体,为该病毒治疗药物的开发以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将PEDV-S1-CTD质粒与带有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小分子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反转录终止因子(NusA)、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四种促溶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1b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1b-MBP-S1、pET21b-SUMO-S1、pET21b-NusA-S1、pET21b-GST-S1,将双酶切鉴定和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选择可溶性好且表达量高的rMBP-S1重组蛋白进行后续试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正确表达,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rMBP-S1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随后经磁珠法筛选得到111条靶向rMBP-S1重组蛋白的候选DNA适配体,其中Apt-S1-3、Apt-S1-11富集程度最高,分别是18%和16.2%,酶联适配体吸附试验ELASA(enzyme-linked aptamer sorbent assays, ELASA)测定适配体Apt-S1-3的解离常数为2.09 nmol,并且该适配体不与rMBP蛋白、rMBP-gD蛋白、rMBP-GP5蛋白以及BSA蛋白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适配体具有高亲和力与高特异性。此外,使用在线软件Mfold分析适配体Apt-S1-3形成的二级结构,并且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发现该适配体能够与靶标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最后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适配体Apt-S1-3能够识别PEDV,流式细胞术试验证实该适配体能够抑制PEDV感染宿主细胞。本研究筛选得到的DNA适配体能够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CTD蛋白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而且能够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细胞,为PEDV的靶向治疗和检测方法开发奠定基础。

猪肺炎支原体强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李真亚, 刘洁, 李允, 王飞, 孔嫄嫄, 李泳, 贾荣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51-8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3
摘要 ( 59 )   HTML ( 4 )   PDF (4433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为更好地理解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强弱毒株在物质代谢、毒力变化的差异,本研究基于Mhp强毒株ES-2株及其传代致弱株ES-2L株,开展二者的生长特性、黏附细胞能力、代谢产生过氧化氢水平、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在生长特性方面,ES-2L株的生长速度和滴度要高于ES-2株,其颜色改变单位(color change unit, CCU)为1.0×1010 CCU·mL-1,在培养基上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在与毒力变化相关的特性方面,ES-2和ES-2L株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但ES-2L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要弱于ES-2株。ES-2L株代谢甘油产生过氧化氢的水平要低于ES-2株,且其对支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要弱于ES-2株。ES-2和ES-2L基因组共线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总体共线性良好,但ES-2L株存在几处基因的缺失、倒位现象,对ES-2L株中的缺失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共检测到9个大片段(>500 bp)的基因缺失,这9个片段共包含18个缺失基因。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和Indel(插入与缺失突变)分析表明,共检测到348个SNVs(单核苷酸突变),这些SNVs主要分布于99个基因上,并且有22个dels(缺失突变)主要分布于19个基因上。基因岛分析结果表明,ES-2L株在395~425 kb有一个基因岛编码序列,ES-2株在354~364、920~945 kb有两个基因岛编码序列。这些缺失或发生SNP的基因、基因岛的变化可能与ES-2L毒力下降及生长特性改变有关。综上,本研究阐明了Mhp强弱毒株在物质代谢、毒力变化的差异,并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了二者在基因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理解Mhp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挖掘提供一种视角。

副猪格拉瑟菌OppA过表达株的构建及其对小鼠免疫保护性研究
李枝卉, 罗金林, 谢虹, 李明坤, 林杨, 张宇姣, 徐引弟, 陈焕春, 蔡旭旺, 徐晓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60-8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4
摘要 ( 49 )   HTML ( 3 )   PDF (2709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增加副猪格拉瑟菌寡肽渗透酶(oligopeptide permease,OppA)表达量,构建可以过表达OppA的副猪格拉瑟菌株,并对其进行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以评价其作为格拉瑟病弱毒活疫苗的潜力。以副猪格拉瑟菌CF7066株为亲本株,利用自然转化和Flp-FRT无抗突变系统构建副猪格拉瑟菌OppA过表达株,通过Western blot检测OppA的表达量,通过阿拉伯糖诱导和提高培养温度消除抗性基因和Flp表达质粒。进行小鼠免疫保护试验,通过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观察小鼠死亡率。结果显示:构建了3株副猪格拉瑟菌OppA过表达株ΔnanH :: oppAR,ΔnanH :: oppA和ΔnanH :: PqseB-oppA。由于ΔnanH :: oppAR株中Opp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F7066 (P < 0.001),所以选择该过表达株进行小鼠免疫保护试验。小鼠在免疫后进行rOppA-ELISA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 ΔnanH :: oppAR免疫组的OppA抗体水平比CF7066组、ΔnanH组和PBS组高,但低于灭活疫苗组。用rOppA蛋白刺激脾淋巴细胞,ΔnanH :: oppAR和CF7066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量显著高于刺激前(P<0.05),而ΔnanH、灭活疫苗组和PBS对照组没有改变。用CF7066菌株进行攻毒,其中灭活疫苗组、ΔnanH :: oppAR组、CF7066组对小鼠的保护率均为100%,ΔnanH组为75%。当前研究构建的3株副猪格拉瑟菌重组菌株中,ΔnanH :: oppAR的OppA表达水平最高,用该菌株免疫小鼠后产生OppA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且可对CF7066攻毒提供有效保护。基于此,副猪格拉瑟菌OppA过表达株ΔnanH :: oppAR有望作为副猪格拉瑟菌的减毒活疫苗。

羊奶改善糖尿病模型小鼠肝、肾病理变化的作用研究
王晓飞, 王勃森, 卫梦瑶, 姜璐瑶, 徐刚刚, 刘佳欣, 马应天, 王丽, 宋宇轩, 张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70-8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5
摘要 ( 61 )   HTML ( 2 )   PDF (12778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绵羊奶、山羊奶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肾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理论参考。采用乳品分析仪检测绵羊奶和山羊奶营养成分;通过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于第5周完成STZ注射)诱导构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iabetes model control,DMC)、绵羊奶组(Sheep)和山羊奶组(Goat),每组10只,同时设立对照组(Con)。绵羊奶组和山羊奶组小鼠从第1周开始就饲喂羊奶,持续到第9周结束,每周称量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在第4、9周末分别检测小鼠葡萄糖耐量;第9周末收集小鼠血液和尿液,检测血脂四项、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及尿肌酐水平。Real time-PCR检测肝、肾中IL-6、TNF-αIL-1β、TGF-β1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显示,通过乳品分析仪发现,绵羊奶的脂肪、蛋白质、乳糖、总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山羊奶(P < 0.01);在注射STZ之前,与对照组相比,第2~4周DMC组小鼠的体重显著上升(P < 0.01),在第3、4周时,Sheep组小鼠的体重较DMC组体重显著下降(P < 0.01);注射STZ之后,DMC组小鼠的体重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 0.05),而在第9周时,与DMC组相比,Sheep组小鼠的体重下降显著减缓(P < 0.01)。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发现,在第9周末,较DMC组,Sheep组和Goat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试验曲线下面积显著下降(P < 0.05)。对血清和尿液进行分析发现,Sheep、Goat组血脂四项、尿白蛋白含量与DMC组相比有下降的趋势(P>0.05),但血清尿素氮、血肌酐以及尿肌酐含量显著下降(P < 0.05)。Sheep组和Goat组减轻了糖尿病小鼠肝脂肪变性以及肾小球病变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与DMC组相比,Sheep组小鼠肝和肾IL-6、TNF-αIL-1β、TGF-β1 mRNA含量都呈显著下降,Goat组小鼠除了肾中TNF-α含量无显著变化外,其他炎症因子的mRNA含量均显著下降(P < 0.05)。本研究发现,绵羊奶和山羊奶能够显著抑制T2DM小鼠的摄食量,延缓糖尿病小鼠的体重下降,提高葡萄糖耐受能力以及有效减轻肝、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抑制肝、肾炎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发挥有效作用,且绵羊奶的缓解效果优于山羊奶。

猪捷申病毒5型VP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邵永恒, 倪民婷, 高梦玲, 汤娇, 张耕馨, 林圣宇, 刘光亮, 陈佳宁, 王雯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83-8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6
摘要 ( 47 )   HTML ( 6 )   PDF (6930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针对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5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其防控提供物质储备。PTV是猪的一种急性、烈性病原,以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包括脑炎、肺炎、繁殖障碍、心肌炎及腹泻等多种症状。但该病原亚型众多,不同亚型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缺乏高效、特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阻碍了对PTV-5的防治。本研究针对危害较大的PTV-5构建了pET-30a-VP1重组质粒,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VP1蛋白,以纯化的VP1为包被抗原,经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针对PTV-5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与常见猪源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稀释度为1∶3 200,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0%,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利用该方法对东北地区279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其阳性率为67.74%,与报道的流行情况相符。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综合评价良好,为PTV-5的临床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基础兽医
猪IL-1β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炎症反应活性
李璠, 孙海凤, 孙萌, 高雁怩, 孙杨杨, 张路捷, 白娟, 姜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890-8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7
摘要 ( 50 )   HTML ( 5 )   PDF (6259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L-1β可介导炎症病理,阻断IL-1活性具有重要抗炎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猪IL-1β原核表达质粒,进行大肠杆菌表达和蛋白纯化,制备重组蛋白。采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获得4株稳定分泌IL-1β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1E2、2H3、5H3及7E7);4株单抗腹水ELISA效价高达1∶1 024 000;5H3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为149DLKREVVFCM158;1E2、2H3和7E7单抗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为202KRYPKRD208。脂多糖(LPS)小鼠炎症模型抗炎试验结果显示,相对LPS对照组,IL-1β单抗处理组小鼠血清NO、TNF-α、IL-6和IL-1β含量及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表明4株单抗均有较好抗炎效果,其中1E2单抗抗炎作用最优,为猪IL-1β阻断药物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对小肠杯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分析
刘芮伶, 李昱辰, 汤荣锋, 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900-9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8
摘要 ( 72 )   HTML ( 4 )   PDF (24936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对仔猪肠道黏液分泌的影响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构建仔猪PEDV感染模型,通过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揭示病毒感染对仔猪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利用肠道干细胞构建杯状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探明PEDV在该细胞模型的复制特点后,初步解析PEDV感染对杯状细胞黏液蛋白转录及其分泌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体内试验结果显示,PEDV主要感染仔猪的空肠和回肠,其对空肠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并能显著抑制肠道黏膜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分泌功能。进一步利用肠道干细胞建立了杯状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发现病毒感染显著降低了杯状细胞Muc2、TFF3和SPDEF基因的转录水平,同时,黏液分泌调控的关键通路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也受到了明显抑制。PEDV感染会导致仔猪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减少,黏蛋白分泌水平降低。病毒对MAPK信号途径的抑制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

基于DNA甲基化组学技术分析TET 1基因对小鼠uNK细胞DNA甲基化的影响
赵静贤, 杨晓伟, 刘言言, 赵自亮, 赵光伟,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912-9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39
摘要 ( 51 )   HTML ( 2 )   PDF (520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去甲基化酶1(ten eleven translocation, TET 1)对小鼠子宫内自然杀伤细胞(uterine natural killer, uNK)DNA甲基化的影响,深入了解其分子调控机制。无菌采集妊娠10 d小鼠子宫蜕膜,分离纯化uNK细胞进行培养,利用RNA干扰技术敲低TET 1基因的表达,提取TET 1干扰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的总DNA,利用简化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 RRBS)技术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进行两组样本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 DMR)的统计与注释,并进一步对DMR相关基因进行GO数据库分析及注释,了解相关基因的功能,利用KEGG数据库对其调控的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ET 1干扰组相较对照组共有14 120个DMRs,其中高甲基化的DMR有4 897个,低甲基化的DMR有9 223个,分布在基因体(genebody)上的DMR最多,共9 762个,占总数的69.14%。DMR广泛分布于基因组的不同元件,且有些基因不同元件同时存在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的DMR。GO注释结果显示,存在DMR的基因主要集中在ATP结合、核酸结合、细胞组建、细胞分化、胚胎发育、RNA聚合酶Ⅱ转录调控、细胞增殖负调控等方面。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DMR主要在代谢通路呈现显著富集,其中丙酮酸代谢通路共有12个参与代谢的关键分子出现了54个DMR,是出现DMR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其中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s)、乳酸脱氢酶B(Ldhb)和丙酮酸激酶(Pklr)的DMR呈现单一高甲基化状态。此外,PI3K/AK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在介导丙酮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基因体和启动子上的DMR也出现显著富集。综上,TET 1对小鼠uNK细胞具有甲基化调控作用,丙酮酸代谢是其发挥调控作用的主要途径,AcssLdhbPklr是其潜在的调控靶分子,PI3K/AKT和HIF-1是参与调控的重要信号通路。

临床兽医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公鸭睾丸的损伤作用
顾雅怡, 夏苏干, 刘鹏利,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925-9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40
摘要 ( 47 )   HTML ( 2 )   PDF (9669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的雄性生殖毒性,本试验以雄性绍兴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S-NPs对鸭睾丸组织的影响。试验将32只绍兴公鸭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L-NPs组、M-NPs组和H-NPs组共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饲料浓度为0、1、10、100 mg·kg-1的PS-NPs。45 d称重后致死,采集鸭的睾丸,计算睾丸系数,HE染色观察各组睾丸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 blot检测氧化损伤相关蛋白Nrf2、NQO1和HO-1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TNF-α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PS-NPs处理浓度升高,H-NPs组睾丸系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曲精小管间的间隙不断变大,间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曲精小管管壁结构模糊;M-NPs组和H-NPs组睾丸组织MDA含量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升高,GSH、SOD和CAT活性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NPs组和H-NPs组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NPs组和H-NPs组TNF-α、IL-6基因mRNA转录水平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升高。结果表明,PS-NPs能引起绍兴鸭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改变、炎症和氧化应激,并且其损伤程度与PS-NPs暴露剂量呈正相关;PS-N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与Nrf2/HO-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牙周炎患犬口腔菌群差异性及卟啉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杜清洁, 吴礼平, 张帆, 戴鹏秀, 冯献程, 张欣珂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934-9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41
摘要 ( 43 )   HTML ( 5 )   PDF (5965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是犬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牙周组织丢失、牙周附着力降低,严重影响动物福利。本研究旨在了解牙周炎患犬和牙周健康犬口腔菌群丰度及药物敏感性差异,探究犬牙周炎特征性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通过采集牙周炎患犬与牙周健康犬牙菌斑,采用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口腔菌群差异性分析、确定菌群药物敏感性、明确特征性致病菌。并对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牙周健康犬相比,牙周炎患犬口腔菌群中龈下菌斑数目显著高于龈上菌斑,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属水平上卟啉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提示其可能为牙周炎潜在致病菌。菌群药敏结果显示,龈下需氧菌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敏感性最高,甲硝唑敏感性最低;龈下厌氧菌对恩诺沙星敏感性中等,甲硝唑敏感性最低。分离到的可疑致病菌与猴卟啉单胞菌(P. macacae-DSM20710)相似性达98.89%,卟啉单胞菌对恩诺沙星敏感,含有大环内酯类(ermF)和四环素类(tetQ)两种耐药基因。犬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可首选恩诺沙星。

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张雨, 王琪茹, 师鑫潮, 郭子明, 何欣, 张铁, 赵兴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943-9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42
摘要 ( 51 )   HTML ( 4 )   PDF (3488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反溶剂共沉淀法,以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LF)为载体,厚朴酚和载体的比例为2∶8,制备厚朴酚固体分散体;试验选用体况相近的健康30日龄荷斯坦犊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5个重复,其中对照组(CON组)饲喂巴氏杀菌乳,试验组(MAG组、ASD组)分别饲喂添加150 mg·d-1厚朴酚(MAG)和750 mg·d-1厚朴酚固体分散体(ASD)的巴氏杀菌乳,分别在试验第0、30天测定犊牛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在试验第30天,收集直肠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颈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ELISA法测定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厚朴酚固体分散体,且厚朴酚以无定形态分散于载体中;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犊牛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 < 0.05),显著降低MDA含量(P < 0.05),显著提高SOD、GSH-Px、CAT活性和T-AOC(P < 0.05),显著提高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P < 0.05),显著降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P < 0.05),显著提高Chaol指数、Observed_otus(观测特征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P < 0.05),且作用优于厚朴酚原料药。综上,给犊牛添加750 mg·d-1厚朴酚固体分散体能够提高犊牛生长性能,增强血清抗氧化能力,提高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犊牛肠道菌群的组成。

研究简报
酶解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白国松, 滕春然, 王俊洪, 钟儒清, 马腾, 陈亮, 张宏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2):  953-9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2.043
摘要 ( 42 )   HTML ( 5 )   PDF (8353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不同水平酶解玉米蛋白粉(enzymatic corn gluten meal, MCGM)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240头体重为(5.71±0.79) kg的健康断奶仔猪(21日龄,杜×长×大),基于体重接近原则,随机分配至5个试验组:5%普通玉米蛋白粉(corn gluten meal, CGM)组,5%鱼粉(fish meal, FM)组以及5%、10%和15%酶解玉米蛋白粉组(MCGM1、MCGM2和MCGM3),进行为期14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MCGM1和FM组断奶仔猪的料重比(F/G)显著小于CGM、MCGM2和MCGM3组(P<0.05),MCGM2组粪便评分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与CGM、MCGM2和MCGM3组相比,MCGM1和FM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3)MCGM1和MCGM3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极显著高于CGM组和FM组(P<0.05)。同时,与MCGM2和MCGM3组相比,MCGM1组的肠道屏障基因(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4)MCGM1组仔猪回肠特征菌为f__Peptostreptococcaceaeo__Peptostreptococcales-Tissierellalesg__Terrisporobacter,盲肠中为o__Veillonellales-Selenomonadales;FM组仔猪回肠特征菌为g__Lactobacillusg__Prevotella。综上所述,添加5%的MCGM可以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消化酶活性,并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进而改善生长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