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1-0. 
摘要 ( 22 )   HTML( )    PDF (854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2-0. 
摘要 ( 13 )   HTML( )    PDF (2151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 
摘要 ( 9 )   HTML( )    PDF (346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畜禽基因编辑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张帆, 曾威, 周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47-30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1
摘要 ( 46 )   HTML ( 3 )   PDF (1190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 基因编辑技术因其能够实现遗传信息的精确高效修饰而被广泛应用。利用该技术, 通过插入抗病毒基因或敲除病原感染所必需的宿主基因, 可以高效地赋予动物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加速了高抗病性畜禽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在非洲猪瘟等重大畜禽疫病的威胁下, 不仅需要持续强化常规疫病防控手段和抗病措施, 更需要从遗传育种角度提升畜禽品种的固有抗病能力。因此, 培育具备高效抗病性的畜禽品种已成为当前畜牧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的迫切需求和核心任务。本文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抗病育种领域的应用现状, 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应聚焦的关键领域。

基于生物电阻抗分析的家畜体成分检测研究进展
张燕军, 张建民, 杨坚, 周树泽, 吴伟伟, 俞亮, 龚道清, 缪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57-30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2
摘要 ( 32 )   HTML ( 1 )   PDF (3620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畜禽的养殖与育种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生长期的畜禽个体进行体成分检测,分析其生长状况,但在养殖过程中缺乏对畜禽体成分进行精准测量的方法。生物电阻抗分析生物组织的成分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创无害等优点,在对畜禽进行体成分测量和肉质检测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生物电阻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重点讨论了测量电极以及电极分布方式、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的技术进展以及在测量畜禽体成分时的准确度等。总结了目前生物电阻抗技术的不足,展望了未来测量电极和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智慧畜牧业的应用前景。

赖氨酸乙酰化修饰在鸡精液冷冻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宗云鹤, 杨宇泽, 孙研研, 陈继兰, 李云雷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71-30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3
摘要 ( 29 )   HTML ( 3 )   PDF (2909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地方鸡种140个,遗传变异丰富,开展鸡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我国鸡种业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是实现畜禽遗传资源长期保存与高效利用的最实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家畜尤其牛的精液冷冻技术较为成熟,但鸡精子头小尾长、抗冻性差,冷冻-复融精子受精率低、受精持续能力差,制约着精液冷冻技术在鸡保种和育种中的应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细胞响应内外界环境刺激的重要调控途径。在成熟精子中,由于转录和翻译活动基本停滞,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修饰可能在鸡精液冷冻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些修饰可参与维持精子结构完整性、线粒体功能稳定性以及DNA结构完整性,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综述以期为开展赖氨酸乙酰化修饰在鸡精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建立鸡精液冷冻保存新方法,为鸡遗传资源的高效保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绵羊卵巢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魏康康, 马贵, 李文迪, 田雨, 张令锴, 朱继红, 胡亚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80-30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4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 (1721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已成为解析不同细胞组成信息的重要工具,能够通过该技术高精准剖析样本细胞的基因特征,揭示复杂样本中的细胞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状态,进而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本文总结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羊卵巢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不同类型卵巢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结果。运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羊卵巢中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子特征、功能差异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羊卵巢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奶牛黄体的形成、溶解及其在维持妊娠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庆云, 曹凤凤, 邢洲, 李卓颖,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88-30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5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 (1128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黄体功能的研究对于提升奶牛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奶牛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妊娠率仍然受限于胚胎损失和黄体功能不全等因素。黄体作为维持妊娠的重要结构,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结果,通过深入了解黄体的生理特性、形成与退化机制,对奶牛繁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奶牛黄体的形成和退化机制、影响其功能的内外部因素以及相关干预措施,重点探讨了激素调控和生物技术在维持黄体功能中的应用,旨在为改善奶牛黄体功能、提高繁殖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消化道厌氧真菌及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李茜, 高欢, 符爽, 锁卓, 代悦, 陈晨, 李荣天, 冷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096-31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6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 (3481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厌氧真菌在草食动物消化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中尤为重要。这类微生物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高效地分解顽固的植物纤维,满足宿主动物的营养和能量需求。此外,厌氧真菌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不仅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还提高了能量回收效率,显示出其在生态和生物能源领域的潜在重要性。本文详细探讨了消化道厌氧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功能特性以及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旨在为厌氧真菌在可持续农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的利用提供思路。

纳米技术改良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潜力
张晨淼, 陈博文, 蒋林树, 童津津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07-31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7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1142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酮类化合物以C6-C3-C6为基本骨架,通过三个碳原子将两个苯环连接组成的化合物,可分成许多不同的亚类,如黄酮类、花青素等。大多都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物学作用。但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构成等原因,其溶解度较低,稳定性和渗透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随着纳米技术的更新和成熟,以天然大分子物质为基底制得的纳米颗粒,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生物学功能等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本文对黄酮类纳米颗粒进行了整合和归纳,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开发和利用黄酮类纳米颗粒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细菌双组分系统的耐药性及致病性研究进展
向令娴, 季倩宇, 单新新, 李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16-31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8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 (3482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TCS)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能够感知和响应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通过耦合传感和调节机制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反应。TCS是细菌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调节生理行为最主要的机制,在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调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TCS通过两个组分(传感器和效应器)的相互作用来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行为,从而应对不利环境对细菌的影响,以达到增殖和入侵宿主的目的。本文综述了双组分系统的结构、功能、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进展及双组分系统抑制剂,以期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及细菌防控提供参考。

矛形双腔吸虫病检测方法与防治技术
戴钰茵, 李江, 代国年, 朱莉, 李冰, 周绪正, 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29-31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09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1676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腔吸虫病是由矛形双腔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胆管、胆囊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病动物临床表现为消瘦、四肢迟缓、食欲废绝、腹泻等渐进性衰弱症状,最终因感染加重、衰竭而亡。目前矛形双腔吸虫病尚无长效安全疫苗可用,加之全球性耐药性问题愈烈,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该病的防控,关键是早期检测及准确诊断、制定合理驱虫方案、定期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矛形双腔吸虫病的检测技术现状和防治手段,比对分析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阐述常见抗矛形双腔吸虫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以期为该病新型微量检测技术的后续研发和综合防控策略的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痒螨病皮肤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樊洁,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42-31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0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5439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痒螨病是危害全球家养和野生动物的严重外寄生虫病,其主要以皮肤损伤为主要病变特征,弄清皮肤损伤形成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是寻求痒螨防控新方法的关键。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痒螨病皮肤损伤区域的病变特征,皮肤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受损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潜在因素:痒螨的机械运动和其排泄分泌蛋白(PsoES)可导致皮肤物理屏障受损,而排泄分泌蛋白中的过敏原等活性分子可经受损的皮肤物理屏障渗入,引发皮肤免疫屏障紊乱,从而加速皮肤损伤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旨在为新型抗螨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和参考,以期为痒螨病的防控提供新视角。

遗传育种
IRS1、TCONS_00056481和miR-660在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及靶向关系鉴定
王黎, 王秋妍, 杨香香, 孙晓涵, 杜子孟, 尹丁, 张亚兰, 丁小玲, 殷宗俊, 郑先瑞, 张晓东, 丁月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52-31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1
摘要 ( 25 )   HTML ( 3 )   PDF (6843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IRS1、TCONS_00056481与miR-660之间的竞争性结合靶向关系。本研究分离培养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通过RT-qPCR检测TCONS_00056481、miR-660和IRS1在安庆六白猪(脂肪型)和大白猪(瘦肉型)背部脂肪中的表达水平及在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RS1蛋白在两猪种背脂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鉴定miR-660与TCONS_00056481、IRS1之间的靶向结合关系。结果表明,IRS1、miR-660和TCONS_00056481在两猪种背脂中的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差异(P<0.01),且在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均显著差异性表达,说明三者在猪脂肪沉积和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共转染TCONS_00056481野生型载体和miR-660 mimics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1),共转染IRS1野生型载体和miR-660 mimics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1);而共转染TCONS_00056481/IRS1突变型载体和miR-660 mimics的双荧光素酶活性与其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miR-660能够通过结合位点发挥对IRS1、TCONS_00056481的调控作用。研究初步验证了lncRNA TCONS_00056481可竞争性结合miR-660从而调控IRS1表达的靶向关系;IRS1、TCONS_00056481和miR-660可作为猪成脂调控的ceRNAs分子候选基因对进行后续研究。

基于50K液相芯片的中国绵羊群体遗传结构与羊毛性状选择信号分析
张嘉良, 黄畅, 杨永林, 杨华, 白文林, 马月辉, 赵倩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64-31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2
摘要 ( 26 )   HTML ( 2 )   PDF (12580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不同被毛类型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通过选择信号分析筛选与羊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选择8个绵羊群体(包括15只欧拉羊、13只塔什库尔干羊、15只阿勒泰羊、16只藏绵羊、12只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1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15只中国美利奴羊和11只敖汉细毛羊)共计107只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将绵羊群体按照不同羊毛类型分为两组,包括59只细毛型绵羊和48只粗毛型绵羊。使用自主研发的绵羊SNP 50K液相芯片对所选绵羊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经质控后进行主成分分析、邻接连接树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基于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θπ ratio)两种选择信号方法筛选与羊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KEGG通路分析确定候选基因的功能。主成分分析、邻接连接树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组绵羊群体之间存在遗传分化。基于FST和θπ Ratio的结合分析,前1%区域作为受选择区域,检测到165个受选择区域,包含456个受选择基因。基因注释发现,受选择基因与毛囊及毛发发育(JAK2、SELENBP1)、黑色素合成(IRF4)、真皮乳头细胞的间接调控(RAC2)以及皮肤分子生物学中关键管家基因(SDHA)密切相关。本研究探究了8个我国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 细毛型和粗毛型绵羊群体间有明显的群体分化。基于两种选择信号检测方法筛选到与羊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JAK2、IRF4、RAC2、IDUASDHASELENBP1)等。研究结果可为绵羊羊毛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挖掘提供参考。

乌珠穆沁羊屠宰性能与不同部位肉品质测定分析
兰茗熙, 秦箐, 张崇妍, 刘治辰, 张景文, 赵丹, 吴丹妮, 秦湉, 王志新, 刘志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77-31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3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 (1130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研究乌珠穆沁羊的屠宰性能、生产性能以及不同部位肉的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物质,深入挖掘并评价乌珠穆沁羊的不同部位肉品质特征, 为乌珠穆沁羊的优化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同一生长条件下,健康的60头6月龄乌珠穆沁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宰前活重为(33.84±3.22)kg。屠宰后对其屠宰性能、胴体指数以及肉品质进行测定,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LA8090)、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5977B)对其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 muscle,LD)和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 muscle,BF)的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和分析,每个指标重复3次。结果表明:6月龄乌珠穆沁羊的平均宰前活重为(33.84±3.22)kg,平均胴体重为(14.69±1.77)kg,屠宰率为(45.17±2.64)%。在肉品质方面,BF的失水率为(3.77±0.15)%,显著低于LD(5.18±0.19)%(P<0.05);BF的粗蛋白含量为(19.66±0.61)%,显著低于LD(20.00±0.78)%(P<0.05);BF的剪切力为(61.14±8.88) N,显著高于LD(55.57±12.57) N(P<0.05)。在色泽方面,两部位的L*值并无明显差异,LD的a*值(23.93±5.87)显著低于BF,b*值(4.29±2.38)显著高于BF(P<0.05)。在质构特性上,BF的硬度为(78.18±18.74) N,显著低于LD的硬度(85.90±23.95)N(P<0.05)。在营养价值方面,BF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显著优于背最长肌(P<0.05),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非必需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五烯酸。乌珠穆沁羊股二头肌在肉品质和营养价值方面优于背最长肌,其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更优的n-6:n-3比例,使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过表达和干扰PRKD1基因对牛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赵峂, 王亚慧, 吴天弋, 高晨, 高霄霄, 张路培, 高会江,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88-31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4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13281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肉牛胴体胸深性状重要候选基因蛋白激酶D1(PRKD1)基因对牛成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妊娠3月龄华西牛胎儿肋骨来源成骨细胞为体外模型,根据PRKD1基因序列信息,分别构建合成了过表达PRKD1质粒(pPRKD1)和PRKD1 siRNA(siPRKD1),并将其转染牛成骨细胞并对其进行诱导分化;在分化第4天时,采用RT-qPCR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成骨分化关键效应基因(RUNX2、SP7、SPP1、COL I)的表达量;在分化第7天时,检测ALP活性;在分化第21天时,用茜素红钙结节染色法检测成骨细胞成骨能力。以上所有试验均设立3个生物学重复,并于组内设立3次组内重复。结果表明,过表达PRKD1后,SP7和COL I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P<0.01),RUNX2和SPP1则未产生显著性变化。过表达PRKD1引起成骨细胞ALP活性显著升高(P<0.01),矿化结节显著增多(P<0.01),而干扰PRKD1则反之。综上,PRKD1基因显著影响牛肋骨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骨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PRKD1基因调控牛胴体胸深性状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全基因组SNPs揭示井冈黑掌鹅种质资源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特征
缪俊杰, 张日泉, 吴厚义, 游新明, 黄奕雯, 黄小英, 郭震洋, 刘建林, 肖卫华, 郭田华, 陈浩, 康冬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199-32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5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10538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全基因组SNPs数据探讨井冈黑掌鹅(Jinggang black-palm goose,JGG)与中国不同地域地方鹅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解析中国家鹅及JGG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中国家鹅资源的鉴定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81只井冈黑掌鹅和6个地方家鹅品种的120只个体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12×),使用GATK和SnpEff软件对重测序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进行检测与注释。基于常染色体SNP,构建系统进化树(neighbour-joining tree, NJ tree),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聚类和Admixture分析,评估中国家鹅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JGG群体中检测到5 955 261个SNPs,变异主要富集在基因间区(46.39%)和内含子区(34.56%),外显子区(1.38%)变异较少。NJ tree、PCA和Admixture的结果显示,JGG种群单独聚类,其遗传分化受地理隔离、体型和羽色选育的驱动,显示出与兴国灰鹅、丰城灰鹅以及狮头鹅较近的亲缘关系。JGG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常见SNP为3 414 168个,多肽位点比例(proportion of polypeptide sites, Pn)、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实际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 F)、种群内遗传距离(intra-population genetic distance,DST)以及纯合性片段长度(runs of homozygosity,ROH)分别为0.83、0.26、0.23、0.33±0.09、0.224±0.022和12.87±8.27。该研究结果系统解析了中国家鹅及井冈黑掌鹅的群体遗传结构和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井冈黑掌鹅作为独立的地方品种鹅,其遗传分化主要受地理隔离和表型选育的影响,但其遗传多样较低,种群特征存在丧失的风险,亟需加强对该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

mAMPK调控线粒体功能参与鹅肥肝的形成
王雨晴, 邢娅, 周小艺, 龚海洲, 赵敏孟, 刘龙, 龚道清, 葛晶, 耿拓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10-32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6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14596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特别是线粒体AMPK(mAMPK)与鹅肥肝形成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了12只70日龄健康朗德鹅公鹅,并随机均分为自由采食对照组(正常肝组)和填饲组(肥肝组)用于活体试验。利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鹅肝细胞中AMPKα的主要亚型、亚细胞分布以及鹅肥肝与正常肝全细胞和线粒体中AMPKα1的含量;通过高浓度葡萄糖和棕榈酸处理鹅原代肝细胞,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对照组、100 mmol·L-1葡萄糖组和0.5 mmol·L-1棕榈酸组细胞中AMPKα1的含量;在AML12细胞中过表达靶向线粒体的AMPK竞争性抑制多肽(mitochondrial AMPK inhibitor peptide, mitoAIP),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空载对照组和mitoAIP过表达组细胞中AMPK下游蛋白的含量;在AML12细胞中过表达mitoAIP并处理2 mmol·L-1 5-氨基咪唑-4-甲酰胺-1-β-D-呋喃核糖苷(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1-β-D-ribofuranoside, AICAR),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空载对照组、AICAR+空载对照组、AICAR+mitoAIP过表达组细胞中AMPK下游蛋白的含量;在AML12细胞中过表达mitoAIP,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空载对照组和mitoAIP过表达组细胞中的线粒体膜电位;在AML12细胞中过表达mitoAIP和MitoTimer,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itoTimer+空载对照组和pMitoTimer+mitoAIP过表达组细胞中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在AML12细胞中过表达mitoAIP并进行油酸处理,利用油红O染色分析油酸+空载对照组和油酸+mitoAIP过表达组细胞中的脂肪沉积情况。所有细胞试验中的重复数均不少于3次。研究发现,鹅肝中AMPKα以AMPKα1为主要亚型,主要集中在线粒体组分中且定位于线粒体外膜;鹅肥肝全细胞样和线粒体样中总的AMPKα1(tAMPKα1)与磷酸化的AMPKα1(pAMPKα1)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肝(P<0.05,P<0.01),但线粒体样中tAMPKα1的减少未达到显著水平;高浓度葡萄糖处理对tAMPKα1和pAMPKα1蛋白丰度无显著影响,而棕榈酸处理降低了线粒体样中pAMPKα1的蛋白丰度(P=0.079);在AML12细胞中,过表达mitoAIP显著增加了线粒体中pAMPKα1、tAMPKα1、pACC1和tACC1的蛋白丰度(P<0.05,P<0.01),但对全细胞样中AMPK和ACC1蛋白丰度无明显影响;AICAR处理细胞会导致全细胞样中pAMPKα1和pACC1蛋白丰度显著增加(P<0.05),线粒体样中pAMPKα1、tAMPKα1、pACC1、tACC1和tULK1蛋白丰度显著减少(P<0.05);过表达mitoAIP除了显著抑制AICAR诱导的全细胞样中pACC1蛋白丰度外(P<0.05),并不显著影响AICAR处理引起的其他蛋白的丰度变化;mitoAIP过表达可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以及细胞中脂肪含量的增加(P<0.05,P<0.01)。综上所述,mitoAIP在调节全细胞样和线粒体样中AMPK及其底物的蛋白丰度、线粒体的膜电位和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方面与已知的全域性AIP的作用有所不同,提示mAMPK在调节线粒体功能上具有独特作用;AML12细胞的mitoAIP过表达试验结果提示,鹅肥肝中磷酸化mAMPK含量的降低可诱导脂肪沉积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但这些效应可能还受到其他机制的调控。

牦牛、犏牛和黄牛肺脏比较转录组图谱研究
白媛媛, 蔡雯祎, 邢嘉仪, 姜雨婷, 麻志伟, 吉文汇, 兰道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26-32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7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29181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比较牦牛、犏牛和黄牛的转录组数据,探究高原特有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标记及适应机制。本研究采集平均体重330 kg,3~4岁健康雄性牦牛、雄性犏牛(海拔3 700 m)和平均体重350 kg雄性黄牛(海拔500 m)的肺脏组织,饲养方式均为放牧,每个品种设置3个重复样本。对采集的样本进行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随后进行品种间的转录组差异比较、GO和KEGG分析及表达量趋势分析。结果,共获得3个品种372.98 G的CleanData。转录组差异比较发现,牦牛vs.黄牛显著差异基因有2 318个,犏牛vs.黄牛显著差异基因有1 487个,牦牛与犏牛共同区别于黄牛的显著差异基因有1 064个。它们主要涉及细胞外空间、免疫反应、离子跨膜运输、神经肽信号传递、趋化因子活性、造血细胞谱系等生物学过程,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表达量趋势分析发现,1 064个DEGs中有275个基因的表达量在牦牛-犏牛-黄牛之间表现出递增或递减的规律,与膜相关的术语和细胞质、细胞核相关术语高频出现,涉及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细胞黏附等方面的通路有较为明确的功能推测。此外还发现了与缺氧适应有关的基因,它们包括IL1B、CHRNA7、ALAS2、HIF3A、CAMK2A等。不仅参与了对缺氧的响应,还广泛涉及免疫、神经、红细胞生成等多方面。本研究揭示了牦牛、犏牛和黄牛在基因表达上的显著差异,涉及免疫、缺氧适应、神经信号等关键通路,阐明了其独特生理特性及环境适应性。本研究结果为杂交优势和高原适应机制提供了分子依据,为高原动物遗传改良和疾病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木犀草素对秦川牛精子冷冻保存的影响
吴斯林, 杨本顺, 叶苗苗, 梁恩堂, 李付强, 马伟东, 昝林森, 赵春平, 杨武才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44-32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8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4823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在稀释液中添加木犀草素(luteolin,LUT)对秦川牛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6头年龄为3~5岁、体重为(586±20)k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秦川种公牛的新鲜精液。将检测合格的精液混合后,用添加不同浓度LUT的冷冻稀释液进行稀释,并进行冷冻保存。根据冷冻稀释液中LUT添加浓度的不同,本试验分为5个组:0 mg·mL-1 LUT组(对照组)、0.02 mg·mL-1 LUT组、0.04 mg·mL-1 LUT组、0.08 mg·mL-1 LUT组和0.1 mg·mL-1 LUT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解冻后,利用牛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测定精子的运动性能;采用精子低渗肿胀试验检测质膜完整性;使用荧光染色法检测精子顶体完整性和线粒体活率;并使用试剂盒检测精子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0.02 mg·mL-1 LUT组和0.04 mg·mL-1 LUT组的精子活力、直线运动速度均显著提高(P < 0.05),质膜完整性和顶体完整性也显著提高(P < 0.05)。同时,0.02 mg·mL-1 LUT组、0.04 mg·mL-1 LUT组和0.08 mg·mL-1 LUT组的精子线粒体活率、CAT和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 < 0.05),且各试验组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LUT的最适添加量为0.02 mg·mL-1。在稀释液中添加LUT可以显著提高牛精液中精子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精子结构的完整性,缓解冷冻-解冻过程对精子造成的损伤,进而增强解冻后精子的运动性能,从而有效提升冷冻精液的品质。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人工授精后未妊娠奶牛血浆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郑浩, 罗芳, 宋承磊,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52-32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19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19343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未妊娠荷斯坦奶牛在人工授精当天到第28天的血浆代谢变化规律,并筛选指示奶牛未妊娠结局的生物标志物,为减少奶牛空怀时间、缩短产犊间隔及早期妊娠诊断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宁夏某奶牛场健康荷斯坦奶牛(体重550±50 kg、3~4岁、2~3胎次)为试验对象。经同期发情处理后人工授精(AI)。分别于AI后第0天(A组)、第5天(B组)、第17天(C组)和第28天(D组)采集尾静脉血(晨饲前),分离血浆并冻存于-80℃。在第32天经B超筛选出未妊娠且未返情的12头奶牛,对其4个时期(n=12)血浆样品进行单样本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1)人工授精后不同时期,未妊娠奶牛血浆代谢特征存在差异;2)在筛选出的32种差异代谢物中,8种差异代谢物具备较高灵敏度(AUC>0.7),相比于人工授精当天,DL-香草扁桃酸和光黄素在授精第5天高表达,色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甘氨脱氧胆酸和2-乙氧基乙醇在授精第17天高表达,而精氨酸-酪氨酸和硬脂酸在授精第28天高表达,且授精后第0天和第17天之间未妊娠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上。结果表明,精氨酸生物合成提示为影响奶牛妊娠发生的关键通路,DL-香草扁桃酸、光黄素等AUC值较高的8种关键代谢物提示为人工授精后早期指示奶牛未妊娠的生物标志物,结果可为提高奶牛繁殖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甘氨酸提高水貂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保存效率的关键机制
唐毓, 张颖, 杨镒峰, 薛海龙, 刘理想, 许保增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65-32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0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1250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小分子渗透剂甘氨酸具有优化细胞体积调控的作用机理,探究水貂GV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解冻以及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 IVM)过程中添加甘氨酸对提高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效率的影响。本试验在水貂繁殖季节(2~3月份)取1~3岁性成熟雌性水貂的卵巢,收集的卵母细胞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冷冻组以及甘氨酸组,每组至少20枚卵母细胞,每次试验至少重复3次。在玻璃化冷冻、解冻以及随后的体外成熟过程中添加5 mmol·L-1甘氨酸,检测卵母细胞的存活率,体外成熟培养后细胞的核成熟率、线粒体和皮质颗粒分布情况、卵母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细胞凋亡以及组蛋白修饰。利用qRT-PCR和免疫荧光分析凋亡相关基因和DNMT1表达。研究表明,经甘氨酸处理后的玻璃化冷冻方法显著提高了水貂卵母细胞冷冻后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为玻璃化以及IVM过程中添加甘氨酸组与玻璃化未添加组的卵母细胞相比,存活率和核成熟率显著提高(P < 0.05),成熟卵母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皮质颗粒易位,ROS水平发生减少(P < 0.05);细胞凋亡率降低,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3和BAX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 < 0.05),BCL-2/BAX比值升高(P < 0.05);此外,玻璃化冷冻后水貂MII期卵母细胞的DNMT1转录水平(P < 0.05)、组蛋白H3K9甲基化表达水平得到明显改善(P < 0.05)。综上所述,在玻璃化冷冻过程中添加或去除冷冻保护剂所造成的卵母细胞渗透损伤可通过添加甘氨酸调控卵母细胞体积稳态,提高水貂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解冻后的发育能力。

TLR7/8激动剂R848对梅花鹿Y精子分选效率的影响
张旭林, 唐毓, 刘理想, 范冰峰, 张燠诗, 张颖, 邵静, 孙慧敏, 褚萧宇, 彭飞宇, 许保增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78-32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1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 (6171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雷西莫特(resiquimod, R848)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联合制备分选梅花鹿精子的分选液,建立一种省时、简便、高效的梅花鹿性Y精子分离方法,在生产中提高繁殖效率有针对性增加雄性后代数量。本研究采集3头健康成年公鹿精液,利用精子活力分析仪和共聚焦显微镜评估5种不同基础液、不同R848、PVP浓度和孵育时间对精子数量、运动参数(活力、前向运动率、平均路径速度、平均曲线速度、平均直线速度、前向性)和精子质量(精子质膜、顶体完整性)的影响。使用单精子核型鉴定技术检测分选后上层单精子的DNA核型,确定Y精子的分选效果,并通过体外受精对分选精液进行受精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5种基础液中,配方1和2中精子活力显著高于配方3、4、5,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R848和PVP浓度升高,各处理组的上层精子数量均显著降低,在60和90 min时R848组(R组)和R848+PVP组(R+P组)上层精子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R组和R+P组的运动参数和精子质量与C组相比,平均路径速度和平均曲线速度显著降低、前向性显著升高,而活力、前向运动率、平均直线速度、质膜和顶体完整率无显著变化;R组上层Y精子检出比率为80%,R+P组为90%,均显著高于C组50%,且R+P组卵裂率与C组无显著差异。本试验中,采用R848+PVP联合孵育的方法,上层Y精子分离率可达90%,初步建立了一种无需CO2培养箱和精液冷冻,精子即采即分的梅花鹿Y精子分离技术,为梅花鹿性控精液的分离及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营养与饲料
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母猪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粪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熊平文, 徐川辉, 艾高祥, 季华员, 胡艳, 陈将, 宋琼莉, 宋文静, 韦启鹏, 陈小连, 邹志恒, 陈和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290-33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2
摘要 ( 25 )   HTML ( 1 )   PDF (3979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GBSLM)对赣南藏香猪初产母猪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粪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初产妊娠赣南藏香母猪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T1和T2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和20% GBSLM的试验饲粮。试验自妊娠第70天开始至分娩后第28天结束。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在母猪妊娠第105天,T1和T2组的总能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 < 0.05),T1组的粗脂肪和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 < 0.05),T2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 < 0.05),在母猪分娩后第15天,T2组的总能、干物质、粗脂肪和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2)与CON组相比,T1和T2组母猪妊娠第105天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 < 0.05),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 < 0.05)。3)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螺旋菌门是3个组共有的优势菌门。T1和T2组母猪妊娠第105天的粪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ON组(P < 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CON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T2组母猪分娩后第15天粪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ON组(P < 0.05)。链球菌属、狭义梭菌属1和土芽孢杆菌属是3个组共有的优势菌属。T1和T2组母猪妊娠第105天的粪中UCG-005菌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属和普雷沃氏菌科_NK3B31群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CON组(P < 0.05),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ON组(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可提高母猪总能、干物质、粗脂肪、磷和粗灰分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TP含量,调节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本试验条件下,金荞麦茎叶粉可运用到赣南藏香母猪饲粮中,添加量以10%效果最优。

磷脂酰乙醇胺对出生后生长迟缓仔猪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楠, 王城名, 王婧, 林星彤, 何凌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05-33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3
摘要 ( 15 )   HTML ( 0 )   PDF (12217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磷脂酰乙醇胺(PE)是否改善出生后生长迟缓(PGR)仔猪的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和缓解肠道菌群紊乱。试验选取16头7日龄PGR仔猪(平均体重1.88±0.40 kg)和16头体重正常(NBW)仔猪(平均体重2.79±0.50 kg)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CON-NBW(CN)组、PE-NBW(PN)组、CON-PGR(CP)组和PE-PGR(PP)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PN组和PP组仔猪在哺乳期每日灌喂0.78 g PE,断奶后每日灌喂2.11 g PE,CN组和CP组仔猪灌喂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仔猪于28日龄断奶,试验期42 d。49日龄时屠宰仔猪,采集仔猪结肠组织和内容物样品,进行结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的测定和结肠内容物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与NBW仔猪相比,PGR仔猪结肠形态受损,杯状细胞数量、ZO-1、spdefMUC2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同时,仔猪状态(NBW或PGR)和PE处理对仔猪结肠微生物群的β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 < 0.05),PGR仔猪结肠微生物群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值、放线菌门、巨球型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NBW仔猪,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NBW仔猪(P < 0.05),补充PE可以缓解PGR仔猪的结肠形态损伤,促进结肠杯状细胞的分化和MUC2的分泌,并增加结肠中丁酸产生菌的相对丰度(P < 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给仔猪灌服PE可改善PGR仔猪的黏液合成分泌功能和缓解肠道菌群紊乱。

基于HS-GC-MS探究不同混合比例青贮饲料对羊肉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宋娟娟, 孙旭春, 陈慧丽, 王春卉, 栗登攀, 马克岩, 马友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16-33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4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10729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饲喂不同混合比例青贮日粮对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选取18只体重相近、遗传背景一致的3月龄澳湖杂交F1代公羔,分为3组(n=6),分别为T1、T2和T3组,T1组饲喂的全株玉米和全株大豆混贮比例为8:2、T2组为7:3、T3组为6:4。饲喂60 d后,采集背最长肌样本检测脂肪酸含量,并利用HS-GC-MS技术检测羊肉中挥发性物质。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 VIP)、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和挥发性物质注释风味的方法筛选羊肉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T3组羊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均显著高于T2组(P < 0.05)。在羊肉中共鉴定出290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醛类、醇类、酮类、酯类等14类化合物。通过OAVs筛选出12种对羊肉风味有贡献的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对羊肉整体香气的贡献最大,且T3组中癸醛、辛醛、壬醛和庚醛的OAV均显著高于T1组(P < 0.05)。VIP结合OAV以及挥发性物质注释风味的结果显示,辛醛、癸醛和1-辛烯-3-醇既是不同处理组的差异挥发性物质和羊肉风味的贡献者,也是产生青草味、甜味、果味、花香味等有益于羊肉风味的特征性物质。综上,辛醛、癸醛和1-辛烯-3-醇是引起饲喂不同混合比例青贮饲料羊肉风味差异的关键物质,且玉米和大豆6:4混贮(T3组)是有利于羊肉风味的最佳混贮比例。本研究揭示了玉米和大豆混合青贮饲料对羊肉风味的影响,为优化日粮组成改善羊肉风味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叶酸对1~21日龄北京鸭生产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霍振, 庄蕾, 周伟, 王帅钦, 谢明, 侯水生, 唐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27-33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5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111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饲粮叶酸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生产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1~21日龄北京鸭叶酸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640只体重相近的1日龄雄性北京鸭,随机分为8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鸭。试验鸭分别饲喂叶酸水平为0.16、0.26、0.36、0.56、0.76、0.96和1.16 mg ·kg-1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0.76 mg ·kg-1叶酸组试验鸭的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0.26、0.36和0.56 mg ·kg-1组(P < 0.05)。2)随着饲粮叶酸水平的提高,21日龄北京鸭的胸肌率(P=0.098 8)和腿肌率(P=0.075 3)具有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3)随着饲粮叶酸水平的提高,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浆葡萄糖水平显著提高(P < 0.05),当叶酸水平达到0.76 mg ·kg-1时,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4)叶酸水平为0.16和0.36 mg ·kg-1组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0.26和0.76 mg ·kg-1叶酸组(P < 0.05),0.16和0.26 mg ·kg-1叶酸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36、0.56、0.76、0.96和1.16 mg ·kg-1叶酸组(P < 0.05)。综上,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叶酸可提高北京鸭生产性能和抗氧化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1~21日龄北京鸭饲粮叶酸水平为0.76 mg ·kg-1

乳酸菌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消化功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孙淑佳, 郑嘉祺, 卢姝婉, 刘金松, 姚春雷, 杨彩梅, 许英蕾, 张瑞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35-33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6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1110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消化功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选取480只1日龄(31.95±0.56)g雄性黄羽肉仔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为70 d,分为前期(1~35 d)和后期(36~70 d)两个阶段。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CON组),试验组(LAB1、LAB2组)肉鸡饲喂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 mg ·kg-1乳酸菌(活菌数1×108 CFU ·g-1)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LAB1和LAB2组肉鸡35 d肌胃和胰腺指数、70 d的胰腺指数、33~35 d和68~70 d有机物表观代谢率以及68~70 d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均高于CON组,35 d肉鸡血清尿素氮含量均低于CON组(P < 0.05);LAB2组的肉鸡末重、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均高于CON组,68~70 d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高于CON组和LAB1组(P < 0.05)。LAB1和LAB2组肉鸡的胰腺35 d脂肪酶、空肠35 d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和空肠70 d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胰腺35和70 d胰蛋白酶基因表达量以及70 d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均高于CON组;LAB1组肉鸡的35 d空肠胰蛋白酶活性高于CON组和LAB2组,LAB2组的胰腺70 d胰蛋白酶活性和空肠70 d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高于CON组和LAB1组(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乳酸菌可上调胰腺消化酶基因表达量,增加胰腺和空肠食糜消化酶活性,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提高肉鸡有机物和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改善肉鸡消化器官发育和生长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1 000 mg ·kg-1乳酸菌添加剂量效果更佳。

地衣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攻毒感染肉鸡免疫、抗氧化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彭文文, 张美婷, 徐灏铖, 徐保阳, 张玲玲, 杨彩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44-33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7
摘要 ( 21 )   HTML ( 1 )   PDF (7230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E22攻毒感染肉鸡免疫应答功能、抗氧化性能以及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选择360只1d雄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肉鸡,试验周期为28 d。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灌服空白LB培养基;BL组,饲喂基础饲粮+地衣芽孢杆菌;E22组,饲喂基础饲粮+灌服大肠杆菌E22菌液;BL+E22组,饲喂基础饲粮+地衣芽孢杆菌+灌服大肠杆菌E22菌液。结果表明:1)相比与对照组,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BL组)显著提高了肉鸡肝脏的器官指数、血清中IgG、IgY、IgM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P < 0.05),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的水平(P < 0.05);同时,与E22组相比,BL+E22组显著升高了肉鸡胸腺的器官指数、IgG、IgY、IgM水平,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P < 0.05)。2)与对照组相比,BL组显著提高了肉鸡血清SOD和GSH-PX的活性(P < 0.05),显著降低了MDA活性(P < 0.05)。与E22组相比,BL+E22组显著升高了肉鸡血清中GSH-Px活性,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清中MDA含量(P < 0.05)。3)与对照组相比,BL组显著增加了肉鸡盲肠内容物乙酸的含量(P < 0.05),显著降低了异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 < 0.05)。与E22组相比,BL+E22组显著升高了乙酸、丙酸含量(P < 0.05)。4)16SrRNA基因测序显示,BL组显著增加了Barnesiella_viscericolaunclassified_g__Barnesiella的相对丰度(P < 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够提高肉鸡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盲肠SCFAs含量,提高盲肠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同时,饲粮中地衣芽孢杆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和肠道菌群紊乱。

硒多糖缓解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
刘雨蒙, 高星, 赵雅丽, 曹迪, 芒来, 张心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57-33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8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1796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硒多糖预保护对H2O2诱导蒙古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及机制,为开发缓解马的骨骼肌运动损伤抗氧化剂提供参考。利用H2O2诱导的蒙古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开展试验,试验共分为对照组、H2O2损伤组以及硒多糖保护组(硒多糖保护组的浓度分别为50、150、250、350、450、550 nmol ·L-1),对细胞活力、抗氧化性能、抗氧化基因表达量和细胞线粒体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硒多糖预保护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活性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350 nmol ·L-1硒多糖预保护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H2O2损伤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H2O2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细胞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硒多糖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350 nmol ·L-1硒多糖预保护组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H2O2损伤组(P<0.05);350 nmol ·L-1硒多糖预保护组原癌基因RELA(RELA proto-oncogene,REL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robable 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hioredoxin reductase 1,TRXR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H2O2损伤组(P<0.01),RELA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TRXR1和SOD1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50 nmol ·L-1硒多糖预保护组核因子类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50 nmol ·L-1硒多糖组的细胞耗氧率(OCR)显著高于H2O2损伤组(P < 0.05),基础呼吸值、ATP消耗值、质子漏、最大呼吸值分别为34.86、26.06、8.80、32.41,极显著高于H2O2损伤组(P < 0.01),非线粒体呼吸值显著高于损伤组(P < 0.05)。综上可知,硒多糖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促进了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提高了细胞活性,达到缓解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损伤的效果,本试验条件下,350 nmol ·L-1硒多糖效果较好。

预防兽医
羊痘病毒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何印娣, 石正旺, 石鑫泰, 陈婕, 廖焕程, 张帆, 罗俊聪, 朱昱茜, 席韬, 李帅鹏, 王川, 田宏,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68-33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29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5154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的羊痘病毒抗体的通用型胶体金检测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羊痘病毒122重组蛋白,并制备122蛋白多克隆抗体。将122蛋白与胶体金偶联,作为金标抗原,再将122蛋白及兔多克隆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经条件优化,研制成检测羊痘病毒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表明,成功获得122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2 ku,胶体金试纸条可在12 min特异性检测到羊痘病毒抗体;与其他常见家畜疫病病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绵羊痘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和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的灵敏度分别为1 ∶64、1 ∶128和1 ∶128,与市售羊痘抗体间接ELISA诊断试剂盒(效价1 ∶128、1 ∶256和1 ∶256)的敏感性相当;对130份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的kappa值为0.93,为高度一致。本研究成功研制了羊痘病毒抗体通用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成本低、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结果容易判断等特点,对羊痘现场检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羊布鲁菌外膜囊泡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免疫原性评价
刘雨欣, 陈思, 高阳, 顾德媛, 彭海涛, 张东, 张如, 许会会, 刘亚乔, 杨艳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78-33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0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 (10314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提取羊布鲁菌生物3型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并分析其蛋白组成成分,制备OMVs亚单位疫苗,评价OMVs疫苗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利用差速离心法提取了OMVs,通过SDS-PAGE、透射电镜和ZeTA纳米粒径对OMVs进行鉴定;利用Label free液相质谱技术鉴定OMVs蛋白质组成成分,并进行GO聚类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OMVs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后,对小鼠脾脏进行病理检测和T细胞亚群分类检测;对小鼠血清进行IL-2、IFN-γ、TNF-α、IL-4、IL-6、IL-10、IL-17A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和IgG 1、IgG 2a和IgG 2b免疫球蛋白含量检测,评价OMVs免疫后小鼠的病理变化和细胞免疫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提取了OMVs,其粒径大小为20~200 nm,相对分子质量在10~130 ku之间。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显示,OMVs中含有1 612种蛋白质,其中包括Omp2b、Omp25、Omp31、Omp19和Bp26等多种外膜蛋白,以及脂蛋白和ABC转运体相关蛋白质。OMVs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后,小鼠脾脏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排列疏松及坏死;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IgG免疫球蛋白含量;同时诱导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IL-17A和TNF-α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上升,IL-10和IL-4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下降;CD4+/CD8+T细胞比值增加。本研究证明OMVs中含有多个有效的免疫原性抗原,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细胞免疫水平,为明确布鲁菌OMVs蛋白成分和布鲁菌亚单位疫苗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黑龙江省地区犊牛腹泻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情况调查、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孔祥鹤, 苏欣雨, 钟一铭, 卢赵梓暄, 廖献茂, 张哲, 张旭, 高萌萌, 周玉龙, 樊祜卿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90-33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1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135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研究旨在探明黑龙江省犊牛腹泻源大肠杆菌致病性、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的流行情况。对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收集的黑龙江省8个城市35个牛群252份犊牛腹泻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革兰染色、鉴别培养基鉴定、生化试验、16S rRNA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通过PCR方法检测15种毒力基因,试验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卡方检验方法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地区流行情况、不同年限和不同季节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15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49.02%(75/153)携带毒力基因,其中Irp-2阳性率最高为37.25%(57/153),FyuAK99、F41、F17、STaHlyAStx1、Stx2和Eaea阳性率依次为19.61%(30/153)、4.58%(7/153)、4.58%(7/153)、3.92%(6/153)、2.61%(4/153)、3.27%(5/153)、0.65%(1/153)、0.65%(1/153)和0.65%(1/15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53株分离菌对磷霉素敏感率最高56.21%(86/153),而对磺胺异噁唑、阿莫西林等耐药严重,所有菌株都耐2重及以上药物,部分菌株最高达到11重耐药。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20年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率77.59%(45/58)显著高于2021年与2022年(P < 0.001)。在一年四季中夏季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率最低(P < 0.05),各地区之间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鸡西市最高,齐齐哈尔市最低(P < 0.001)。以上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犊牛腹泻源牛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毒力基因种类具有多样性,普遍多重耐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与地区、年限和季节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为黑龙江地区牛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猪源致病性格氏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分析
舒静超, 张菡, 彭志锋, 乔宏兴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399-34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2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 (4602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猪源格氏乳球菌的生物学特征、药物敏感性及致病性。从患病猪肝脏中分离到可疑细菌,并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通过药敏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探究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通过PCR扩增筛选分离菌株相关毒力基因。结果显示:从患病猪肝脏中分离到1株产α-溶血环的阳性球菌;MALDI-TOF MS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分离菌株为格氏乳球菌;小鼠感染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死性,能引起小鼠肝、脾肿大,肠道、腹腔、胸腔严重充血;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以及红霉素、林可霉素耐药,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含有黏附相关基因adhC1、psaAeno以及lp1,含有溶血相关基因hly1、hly2、hly3,含有荚膜基因簇形成相关基因cgcC,含有外多糖相关基因epsAepsBepsCepsDepsL,以及其他毒力基因nadhosodpgmchp。本试验分离的猪格氏乳球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因其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本研究为临床格氏乳球菌感染的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弓形虫TRROP5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耿小玲, 李瑞芳, 徐卫兵, 杜晶莹, 张曼玉, 孙卿, 蒋蔚, 米荣升, 陈兆国, 王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08-34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3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 (4407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弓形虫TR与ROP5在抗宿主ROS损伤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TRROP5双基因缺失株(TR-ROP5-KO)弓形虫。通过体外增殖、入侵及小鼠体内毒力试验发现,与RH株、TR基因缺失株(TR-KO)及ROP5基因缺失株(ROP5-KO)相比,TR-ROP5-KO株在体外细胞中入侵、增殖能力及小鼠体内毒力作用减弱,表明弓形虫TRROP5基因双缺失不仅导致虫体在体外细胞中的生存活力减弱,还降低对宿主的毒力作用;通过检测TR/ROP5基因缺失株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感染RAW264.7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发现,TR-ROP5-KO株引发的氧化应激水平虽然显著高于RH株(P < 0.05),但与TR-KO株无显著差异(P > 0.05);利用RT-qPCR检测TR/ROP5基因缺失株感染RAW264.7细胞的NF-κB、IL-12、IFN-γ mRNA水平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2的水平发现,TR-ROP5-KO株感染组虽显著高于RH株感染组(P < 0.05),但却未显著高于TR-KO株感染组(P > 0.05),表明弓形虫的TR与ROP5在抗宿主ROS损伤中不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构建TRROP5的双基因缺失株的方法探究两者在抗宿主ROS损伤中并无协同作用,为后续解析弓形虫多个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为弓形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转录因子CEBPB对猪δ冠状病毒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
陈琢琦, 范丽原, 钟纯燕, 于岩飞, 李基棕, 李彬, 袁晓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23-34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4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 (4366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对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复制的影响。将PDCoV接种于LLC-PK1细胞,检测不同时间点CEBPB表达水平变化;过表达和敲低CEBPB,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评估其对PDCoV复制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CEBPB在PDCoV复制周期中的作用;利用qPCR筛选出影响CEBPB上调的病毒蛋白,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DCoV病毒蛋白与CEBPB的共定位现象。结果显示,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中CEBPB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过表达CEBPB显著抑制了PDCoV的复制,而敲低CEBPB则促进病毒的复制,CEBPB主要作用于PDCoV的复制阶段,并且PDCoV Nsp4能促进CEBPB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两者存在共定位。综上表明,CEBPB能显著抑制PDCoV复制,为基于CEBPB研制潜在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IBD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姜艳平, 刘薇, 宫浩阳, 蔡李萌, 李佳璇, 崔文, 周晗, 韩建春,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33-34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5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 (6256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方法,本研究以IBDV全病毒作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以获得的单抗6G3作为捕获抗体,单抗4C12作为检测抗体,建立检测IBD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REV、AEV、ALV和EDSV均无交叉反应;能检测病毒的最小量为1.585×103 ELD50;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试验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通过该方法对49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与商品化的IBDV抗原检测卡进行比较,符合率达94.18%。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用于IBDV的快速检测,为制备商品化的IBDV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基础兽医
猪IL-1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王飞燕, 刘超凡, 张亚楠, 周晓甜, 任静, 袁晨, 李潭清, 宋勤叶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42-34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6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12707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猪白细胞介素-15(IL-15)的单克隆抗体(McAb),建立IL-15-ELISA定量检测方法。首先构建猪IL-15原核表达载体pET-28a-IL-15,应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该重组蛋白,随后用其免疫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在加强免疫后第3天,分离小鼠脾细胞,将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并对其分泌的IL-15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然后基于单克隆抗体建立IL-15夹心ELISA方法。结果显示:获得9株分泌抗IL-15 McAb的杂交瘤细胞(1E8、1F4、2D3、2C10、2F3、2D10、3F4、3D4、3D5),分泌的抗体均为IgG2bκ型。以制备的单抗2D10和2C10分别为捕获抗体及酶标抗体建立的夹心ELISA最低可检测31.25 ng·mL-1的IL-15蛋白,与其它细胞因子或蛋白(IL-1、IL-2、IL-4、IL-6、IL-10、IL-12、Gzms-B、IFN-γ、TNF-α)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6%和3.39%。该夹心ELISA可定量检测血清、组织液和细胞培养物等样品中的IL-15。综上,成功制备了猪IL-15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定量检测IL-15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IL-15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几丁质酶3样蛋白1纳米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钟梦丹, 吉艳红, 张吉豫, 朱啟超, 冯赛祥, 廖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53-34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7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11690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在感染甲型流感病毒(IAV)后,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暗示其可能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调控。然而,当前尚未发现CHI3L1与IAV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由于CHI3L1在免疫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者推测其可能在调节抗病毒免疫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现有的研究工具不足,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的CHI3L1检测方法,以助力后续的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以CHI3L1为目标蛋白,通过构建CHI3L1真核表达质粒,成功进行了体外表达与纯化,并使用该纯化蛋白免疫羊驼。通过4次免疫后,采集羊驼外周血并分离淋巴细胞,测定抗体水平达到了1∶64 000,符合构建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标准。随后,利用巢式PCR扩增了单个重链可变区(VHH)基因,并将该基因克隆至pComb噬菌体载体,成功构建了一个库容量为1.2×108 cfu·mL-1的CHI3L1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通过三轮的免疫亲和筛选和富集,筛选得到四株不同序列的特异性纳米抗体(Nb)。随后,研究进一步构建了CHI3L1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293F细胞进行表达,使用Protein A亲和纯化系统纯化了所表达的蛋白。经ELISA测定,Nb-YC8和Nb-YC4显示出较好的亲和力。利用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纳米抗体与商品化抗体相比,能够正确识别CHI3L1蛋白。免疫荧光分析显示,Nb-YC4、Nb-YD10和Nb-YF8能够识别293T细胞中表达的CHI3L1蛋白,而Nb-YC8未能成功识别CHI3L1,推测其可能识别的是线性表位。本研究成功筛选并鉴定了4株具有不同亲和力的CHI3L1特异性纳米抗体,这些抗体有望成为研究机体免疫系统中CHI3L1功能的有力工具。通过对CHI3L1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其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并为开发基于CHI3L1的诊断或治疗手段提供基础。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感染仔猪肠道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检测及其与肠道病理变化的关系分析
李志强, 陈雪清, 张源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63-34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8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 (959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可参与机体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特别是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作用已趋于共识,但在动物冠状病毒尤其是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中的作用仍不清晰。通过分析ACE2与PEDV临床感染仔猪小肠组织中的病理变化关系,研究ACE2与PEDV感染的相关性。以PED临床感染仔猪为研究对象,分离、截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组织,采用PCR、组织病理学、Western blot、RT-qPCR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明确PEDV感染及在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分析小肠组织中ACE2与IFN-α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ACE2与PEDV感染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仔猪小肠组织中有PEDV感染且多分布于空肠和回肠;PEDV感染引起小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绒毛萎缩、变短等不同程度的病变;小肠组织中Ang Ⅱ与促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IL-1β的含量均显著升高,Ang(1-7)与抗炎性因子TGF-β1和IL-10的含量均显著降低;ACE2、MasR与IFN-α蛋白及其介导的ISG15、ISG54和ISG56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调,ACE、AT1R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EDV感染与ACE2-Ang(1-7)-MasR轴呈负相关,与ACE-Ang Ⅱ-AT1R轴呈正相关,与IFN-α表达呈负相关,而ACE2与IFN-α表达呈正相关。结果提示,PEDV感染诱发仔猪肠道炎症病变,小肠中IFN-α及其介导的ISGs的表达均被抑制;肠道局部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所有成员,其中的两条通路共同参与了PEDV致仔猪肠道的炎性损伤过程,表现为ACE-Ang Ⅱ-AT1R轴被激活,ACE2-Ang(1-7)-MasR轴被抑制;ACE2与PEDV感染及其诱发的干扰素应答存在密切相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蛋白对奶牛骨髓源巨噬细胞炎症介质分泌及前列腺素E2合成分泌的影响
刘谕泽, 于琢雅, 巩志国, 任佩佩, 赵佳敏, 毛伟, 张双翼, 冯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74-34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39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9650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在侵入哺乳动物体内时会引起宿主炎症反应,但金葡菌脂蛋白对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PGE2的合成是否具有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A113及其脂蛋白缺失菌株和回复菌株感染奶牛骨髓源巨噬细胞后,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蛋白在诱导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及PGE2的分泌合成中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与SA113感染组相比,金葡菌敲除株Δlgt感染奶牛骨髓源巨噬细胞后PGE2分泌水平发生显著下降,同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水平均发生显著下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蛋白对巨噬细胞NF-κB/MAPK通路激活以及PGE2合成酶COX-2和mPGES-1的表达具有影响。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蛋白缺失后巨噬细胞中TLR2、TLR4和NLRP3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在金葡菌感染过程中,金葡菌脂蛋白对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所介导的炎症介质的分泌具有重要作用,且与PGE2的合成与分泌存在紧密联系。该研究可为兽医临床应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防治金葡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理一定的理论依据。

脂肪酸结合蛋白4对卡介苗感染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分泌的调控作用
赵燕萍, 王晓平, 于嘉霖, 宫照乾, 吴晓玲, 邓光存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84-34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0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 (10859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 FABP4)对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感染的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分泌的调控作用。首先,本研究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靶细胞,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敲减FABP4的表达,并结合BCG感染,通过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趋化因子的表达差异。随后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先通过腹腔注射FABP4抑制剂BMS-309403抑制FABP4功能,随后以气道灌注的方式感染BCG,利用Western blot、ELISA检测肺脏趋化因子分泌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损伤;涂布平板法检测小鼠肺组织菌载量。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组相比,BCG感染的RAW264.7细胞趋化因子CCL2、CCL3、CXCL2、CXCL10、CXCL11的mRNA表达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上调。并在感染复数为10感染时间为12 h时已显著(P < 0.05)高于对照组;与BCG组相比,FABP4敲减结合BCG组,细胞内与细胞上清中CCL3 (P < 0.001)、CXCL2 (P < 0.01)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而CCL2、CXCL10、CXCL11的表达量无差异;小鼠研究发现,BMS-309403会降低小鼠肺组织以及血清中趋化因子CCL3 (P < 0.001)、CXCL2 (P < 0.001)的表达,并减弱BCG感染后C57BL/6J小鼠肺组织损伤。平板涂布法检测发现,BMS-309403极显著上调BCG感染后小鼠肺部菌的含量(P < 0.001)。综上表明,FABP4促进BCG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小鼠肺组织趋化因子的表达和肺部病菌的清除。

AMPK/SIRT1介导脂联素促进牦牛睾丸支持细胞乳酸转运的分子机制
张虔, 马睿, 崔燕, 余四九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495-35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1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2709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路在睾丸乳酸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且近年来脂联素对动物生殖的调控功能也逐渐被证明,但AMPK/SIRT1通路如何介导脂联素调控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乳酸转运尚不明确。采集不同年龄牦牛睾丸(初生、幼年、成年及老年)各3头份,通过Western blot、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等实验技术,探究AMPK/SIRT1通路介导脂联素促进牦牛睾丸支持细胞乳酸转运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AMPK、P-AMPK及SIRT1蛋白在不同年龄牦牛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年和老年时期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初生和成年(P < 0.01)。且AMPK及SIRT1蛋白在不同年龄牦牛睾丸中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及各级生精细胞。用不同浓度脂联素(0、5、10、20、50、100 ng ·mL-1)处理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当脂联素浓度为10 ng ·mL-1时,极显著激活APNR1、AMPK、P-AMPK及SIRT1的蛋白表达(P < 0.01),同时MCT1蛋白表达量最高,并且乳酸释放量最大。添加Compound C(AMPK蛋白抑制剂)能极显著抑制AMPK的蛋白表达(P < 0.01),但脂联素和Compound C共处理能极显著提高AMPK、P-AMPK及MCT1蛋白表达量(P < 0.01)。结果提示,脂联素主要通过结合APNR1,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促进牦牛睾丸支持细胞乳酸转运,在牦牛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促进牦牛生产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替加环素耐药性机制的初步分析
韦钰诗, 孙文, 庞晓敏, 王玉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507-35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2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 (5383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报道逐年增多,替加环素已成为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本研究旨在对3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替加环素耐药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并评估外排泵抑制剂(PAβN)对耐药性的影响;结合前期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采用PCR验证与替加环素耐药相关基因及其调控因子、孔蛋白相关基因的转录[acrAB-tolCoqxABmsbAkexDkdeAkpnEFkpnGHOmpk37、OmpAramAramRmarArarAacrRtet(X4)、tet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的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结果显示:体外药敏试验发现3株肺炎克雷伯菌KP30535、KP30845和KP30727分别对替加环素耐药、中介、敏感。外源添加PAβN增加了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耐药菌株(KP30535)和中介菌株(KP30845)中acrABkpnGHramA转录水平显著(P < 0.05)高于对照菌ATCC13883,KP30535中kpnE转录水平显著(P < 0.01)高于对照菌;KP30727中acrBramAramR转录水平显著(P < 0.05)高于对照菌;3株菌中孔蛋白Ompk37、OmpA转录水平极显著(P < 0.001)低于对照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crABkpnGHkexD和孔蛋白OmpA与菌株替加环素耐药表型相关($|r|$ ≥0.6)。综上,acrABkpnGHkexD和孔蛋白OmpA的差异表达是影响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为后续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株携带耐药基因blaCTX-M-27沙门菌P1-CTX噬菌体-质粒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赵秋云, 沈焕钧, 宋厚辉, 蒋红霞, 许成钢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519-35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3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 (5620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1噬菌体-质粒作为肠杆菌科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载体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携带抗生素耐药基因的P1噬菌体-质粒是否具有诱导和进一步转导等生物学特性问题。对沙门菌中携带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基因blaCTX-M-27的P1噬菌体-质粒(命名为P1-CTX)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包括噬菌体效价、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和酸碱稳定性等。结果显示,P1-CTX噬菌体-质粒可诱导产生有裂解能力的完整噬菌体,效价为106 PFU·mL-1,最佳感染复数为0.01;P1-CTX噬菌体在低于50 ℃环境下活力较好,耐强碱而不耐强酸。可感染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且在宿主菌中不产生适应代价,稳定性较好。综上表明,P1-CTX噬菌体-质粒具有正常的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可携带耐药基因通过转导的方式水平传播,且稳定性好。

临床兽医
新型生物组织工程角膜偏中心深板层移植治疗猫角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胥辉豪, 李启卷, 邓航, 杜昕悦, 彭韵颖, 杨恒, 张德志, 曹礼静, 甘玲, 郑小波, 易华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528-35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4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26593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生物组织工程角膜——脱细胞生物工程角膜(acellular bioengineering cornea,ABC)偏中心深板层移植对猫角膜深层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愈合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对36只成年健康本地猫建立角膜偏中心碱烧伤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3组:ABC移植组(ABCTs组)、角巩膜缘结膜瓣遮盖术组(CLCTs组)和模型组。通过裂隙灯检查、眼内压和泪液量的测量、角膜混浊度和荧光素染色评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及组织病理学评价ABC偏中心深板层移植的临床效果和作用。结果显示:ABCTs组角膜透明度在各时间点均优于其他组,且角膜混浊度评分差异极显著(P<0.01)。术后3组试验猫眼内压及泪液量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且荧光素染色评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ABCTs组角膜再上皮化时间显著早于其他组(P<0.01)。OCT检查表明ABCTs组中移植物较CLCTs组更早地与宿主角膜基质融合,ABCTs组术后90 d时角膜厚度与正常角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LCTs组角膜厚度极显著降低(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ABCTs组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相比于CLCTs组较少,角膜胶原排列更规则。综上,ABC移植可有效治疗猫偏中心角膜损伤并提供卓越的角膜透光度,ABC可能通过减少胶原纤维和瘢痕的生成,促进角膜的修复和透明度的恢复。

镉可通过影响大鼠肠道菌群致大脑皮质氧化应激
陆乐, 罗贤祖, 黄心昱,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540-35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5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4180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镉是否可通过影响大鼠肠道菌群致大脑皮质氧化应激,将20只21日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组)和镉组(Cd组),预饲养1周。镉组大鼠每天每只按每千克体重10 mg的剂量灌胃氯化镉(CdCl2),对照组大鼠每天每只灌胃等量双蒸水。4周后取大鼠新鲜粪便,制成粪菌悬液,随后将大鼠解剖采集大脑皮质。另将20只21日龄雌性Wistar大鼠用混合抗生素灌胃1周构建伪无菌模型后,随机分成粪菌移植对照组(FMTCon组)和粪菌移植镉组(FMTCd组),FMTCon组大鼠每天每只每千克体重灌胃10 mL上述对照组大鼠粪菌悬液,FMTCd组大鼠每天每只每千克体重灌胃10 mL上述镉组大鼠粪菌悬液,处理4周后,解剖采集大鼠大脑皮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NADH醌脱氢酶1(NQO-1)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组大鼠大脑皮质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CAT和T-SOD活性、T-AOC、Nrf2和NQO-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FMTCon相比,FMTCd组大鼠大脑皮质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CAT活性、Nrf2和NQO-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SOD活性和T-AOC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镉可以通过影响大鼠肠道菌群引起大脑皮质氧化应激。

研究简报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检测的三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五指山猪组织样品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瑞雪, 张云航, 李杨, 谭晨, 蔡艺菲, 刘园园, 曹宗喜, 张艳, 孙瑞萍, 刘光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548-35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6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 (3350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可同时检测猪基因组中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PERV)并鉴别PERV-A、PERV-B、PERV-C三种亚型PERV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根据PERV不同亚型囊膜(env)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优化后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可特异性扩增三种亚型PERV目的基因,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扩增结果呈阴性;该方法的敏感性较好,对PERV-A、PERV-B、PERV-C质粒标准品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102、1×103和1×102拷贝·μL-1;采用建立的三重PCR方法检测103份组织样品,其中PERV-A的阳性率为100%(103/103),PERV-B的阳性率为100%(103/103),PERV-C的阳性率为54%(56/103),与经典单重PCR方法进行比较,符合率分别为100%、100%、96.6%。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较好、快速简便的三重PCR方法,可用于PERV三种亚型同时检测的鉴别诊断,为筛选无PERV的猪源供体器官提供技术支撑。

用于非洲猪瘟病毒多靶标核酸检测的DNA假病毒制备及定量
邓俊花, 李昊轩, 陈冬杰, 吕继洲, 王晶晶, 张舟, 袁向芬, 魏方, 吴绍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7):  3555-35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7.047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 (5829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全程质控非洲猪瘟病毒(ASFV)核酸检测、避免质粒交叉污染的DNA假病毒。将ASFV B646L/CD2v/MGF505-1R/MGF360-12L 4种检测关键基因及EGFP基因共构建于杆状病毒的转移载体pFastBacTM Dual中,转化形成重组Bacmid pFastBac-EGFP-ASFV,转染至sf21细胞,包装产生ASFV重组杆状病毒。结果显示: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表达的EGFP蛋白绿色荧光信号指示成功获取AcMNPV-EGFP-ASFV病毒;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溯源分析,ASFV B646L/CD2v/MGF505-1R/MGF360-12L基因序列满足现行检测方法质控需求;ASFV质控品均匀、稳定,-20 ℃保存至少可稳定24个月。采用ddPCR定量为4.09×103 copies·μL-1。本研究非洲猪瘟病毒DNA假病毒的制备,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