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 
摘要 ( 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2-0. 
摘要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3-0.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Hedgehog信号通路在动物卵巢卵泡发育和类固醇生成中的调控作用
灭列·马达尼牙提, 孙萌, 褚瑰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969-9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1
摘要 ( 134 )   HTML ( 6 )   PDF (3072KB) ( 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edgehog(HH)信号通路是参与胚胎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它在从果蝇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广泛分布且保持高度保守性,对多种器官的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指出,HH信号通路在卵巢卵泡的生长、颗粒细胞的增殖、卵母细胞的成熟、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以及排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角色。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详细回顾了HH信号通路在卵巢卵泡生长、卵母细胞成熟、排卵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中的调控功能,并概述了由于HH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生殖能力下降的几种卵巢疾病的最新研究动态,旨在为提升雌性繁殖能力及卵巢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功能性寡糖缓解犊牛腹泻的机理研究进展
张燕敏, 刘帅, 滕战伟, 谢红兵, 夏小静, 贺永惠, 常美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979-9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2
摘要 ( 112 )   HTML ( 2 )   PDF (1826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犊牛腹泻是养牛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防治成本高,甚至愈后易出现发育迟缓、生产性能低下等现象,威胁着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功能性寡糖作为一类水溶性膳食纤维和具有双歧因子特性的益生元,被广泛应用于维护肠道健康。本文综述了功能性寡糖的结构、功能以及犊牛腹泻的致病因子,并重点阐述了功能性寡糖缓解犊牛腹泻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将为促进犊牛肠道健康与功能性寡糖的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β-防御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调控动物肠道屏障中的研究进展
王卓, 赵雨薇, 屠焰, 刁其玉, 崔凯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995-10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3
摘要 ( 107 )   HTML ( 4 )   PDF (3428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黏膜屏障是阻止外来病原性物质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完整性对维持肠道健康至关重要。β-防御素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抗炎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特性,且抗菌广谱、分子量小、不易产生耐药性。β-防御素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表达、肠上皮细胞抑菌物质的分泌以及肠黏膜免疫作用从而调控肠道屏障功能,维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本文就β-防御素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β-防御素在调控动物肠道屏障上的作用、饲料添加剂对肠道β-防御素的调节作用三大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β-防御素在动物肠道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胆汁酸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王馨怡, 姚军虎, 张霞, 张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06-10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4
摘要 ( 83 )   HTML ( 2 )   PDF (6967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重要产物,分泌到肠道中的胆汁酸可通过杀菌抗炎和信号传导等发挥改善肠道结构形态、维护肠道屏障完整、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以及增强黏膜免疫等功能,利于肠道内环境稳态,促进动物正常生长和提高生产性能。本文围绕胆汁酸的功能,系统综述其对动物肠道形态、黏液屏障、微生物屏障和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利用胆汁酸调节肠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肠道共生生物对肠道干细胞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丁莹莹, 张嘉芸, 唐龙轩, 张少华, 郭小腊, 蒲丽霞, 牟文杰, 王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19-10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5
摘要 ( 83 )   HTML ( 3 )   PDF (1073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s)在维持肠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共生生物(如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的干细胞调节至关重要,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更新分化。本文重点阐述了肠道菌群和蠕虫及其代谢产物对ISCs的影响,并侧重总结了相关的细菌、代谢产物等对ISCs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肠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
刘爱军, 张传亮, 黄晓兵, 周彩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27-10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6
摘要 ( 99 )   HTML ( 3 )   PDF (3795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以猪呼吸系统疾病和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PRRS至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治。全面深入理解PRRSV生命周期可以为PRRS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在简述PRRSV生命周期的基础上,重点对病毒侵入、复制与转录、翻译及翻译后修饰、组装等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RRSV致病机制及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
邬沛伶, 李依璇, 王浩杰, 李亚菲, 刘绍蒙, 刘青芸, 王湘如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42-10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7
摘要 ( 116 )   HTML ( 2 )   PDF (1236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肠道疾病,可造成猪群暴发腹泻和初生仔猪大量死亡。2010年,高致病性的PEDV变异毒株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已成为当前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疫苗免疫是防控PED的最主要措施。现有PED商品化疫苗以传统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为主。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和核酸疫苗等的研究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PEDV变异频繁,不断给疫苗研发带来新的挑战,高效的疫苗研发平台及基因工程疫苗对未来PED防控至关重要。本文对PEDV的病原学特征和最新的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疫苗发展方向,以期为有效防控PED提供参考依据。

隐孢子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陈远才, 黄建营, 秦慧凯, 张龙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59-10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8
摘要 ( 53 )   HTML ( 2 )   PDF (2614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在解析隐孢子虫复杂生活史过程等分子生物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隐孢子虫基因组重测序以及不同隐孢子虫虫种的基因组学比较可以揭示虫种间的遗传进化规律及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本文综述了隐孢子虫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这对隐孢子虫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

水杨酰苯胺类及咪唑并噻唑类抗寄生虫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代国年, 李冰, 周雅馨, 李江, 徐晶, 周绪正, 彭晓婷, 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65-10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09
摘要 ( 68 )   HTML ( 1 )   PDF (1413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生虫病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由于治疗药物种类较少等问题导致耐药性严重,且治疗效果不佳,因此近年来对于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新型药物需求增加。针对当前现状,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将两种或多种抗寄生虫类药物联用,可能会达到增强药物利用度、扩大抗虫谱并降低寄生虫耐药性的目的。为此,将隶属于咪唑并噻唑类药物的盐酸左旋咪唑和隶属于水杨酰苯胺类药物的羟氯扎胺联合使用,可有效防治线虫病和吸虫病,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设计合成、理化性质、研究现状以及联合使用的疗效等进行综述。

组学技术在奶牛乳腺炎发病机制和诊断上应用研究进展
范曼婷, 黄若婷, 佘远航, 郭建超, 刘建营, 郭勇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76-10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0
摘要 ( 65 )   HTML ( 2 )   PDF (2095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乳品安全,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目前,奶牛乳腺炎存在诊断效率不高和发病机制解释不清晰等问题。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已被逐步应用于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上,推动了对该疾病的深入认知。本文综述了组学技术在奶牛乳腺炎发病机制和诊断上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认识和降低乳腺炎发病率提供参考。通过解析奶牛乳腺炎的多层面机制,揭示了关键调控通路、潜在生物标志物,如CHI3L1、LBP、GSN、GCLC、C4等蛋白质及乳酸、酪氨酸等代谢物,可为乳腺炎发病机制的解析提供指导,也为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在生产中应用时,组学技术仍面临着成本和技术门槛高等挑战。随着多组学技术的深入整合和成本降低,将有助于发现更精确的生物标志物,深入了解特定信号通路,为奶牛乳腺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细胞焦亡及其在角膜炎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志浩, 郭龙, 王培莉, 李建基, 王亨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089-10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1
摘要 ( 59 )   HTML ( 2 )   PDF (1158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角膜炎是由于角膜防御能力降低,外界病原体或自身疾病等因素侵袭角膜组织所引发的炎症反应。细胞焦亡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在细胞膜上形成的孔道,可允许多种炎性介质的外排,介导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角膜炎与焦亡的发生相关,抑制焦亡的发生可改善角膜炎的症状,是临床治疗的新方向。本文从细胞焦亡的定义及形态学变化、焦亡的发生机制、焦亡在角膜炎中的作用、常见焦亡抑制剂在眼科疾病中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推动焦亡在角膜炎疾病防控中的研究进程。

遗传育种
大规模群体解析猪日增重及达百千克体重日龄的潜在因果基因
黄雅妮, 唐熹, 李井泉, 魏嘉诚, 吴珍芳, 李新云, 肖石军, 张志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00-11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2
摘要 ( 89 )   HTML ( 4 )   PDF (7518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影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at 100 kg,AGE)和达100 kg体重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at 100 kg,ADG)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采集了来自大白、长白和杜洛克3个品种的共计4 593头健康成年猪的耳组织作为试验材料,其中公猪2 563头,母猪2 030头。通过记录猪只的日龄和体重,计算校正AGE和ADG。通过酚氯仿法提取样品DNA,利用“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并对质控后的SNPs进行基因型填充,将SNPs位点数从4万填充至800万。随后,利用GEMMA混合线性模型对AGE和ADG性状进行填充前后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BEDTools在显著位点上、下游1 Mb范围查找候选基因。同时,结合PigGTEx中的34个组织的表达量数量性状位点数据,使用R软件进行共定位分析,挖掘与GWAS信号共享同一因果变异的基因,通过GWAS和共定位分析,确定AGE和ADG性状的候选基因。GWAS分析结果显示,AGE与ADG性状的显著SNP为1号染色体上的1_270827213。在该位点上、下游1 Mb范围内,共鉴定到32个基因。共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对于AGE性状,有10个基因的eQTL信号与GWAS信号共定位。对于ADG性状,有11个基因的eQTL信号与GWAS信号共定位。最终,确定了CRATGPR107和USP20这3个基因作为AGE的候选基因,确定了CRATGPR107、USP20、FNBP1、PTGESHMCN2这6个基因作为ADG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猪品种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对猪生长相关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豫农黑猪生长相关性状的拷贝数变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吴嘉浩, 吴姿仪, 窦腾飞, 白利瑶, 张永前, 董联合, 李鹏飞, 李新建, 韩雪蕾, 李秀领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10-11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3
摘要 ( 77 )   HTML ( 1 )   PDF (5914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检测豫农黑猪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鉴定豫农黑猪生长相关性状候选基因。本研究收集了豫农黑猪2~5世代种群的生长相关性状数据(包括体长、体高、胸围、管围、腿臀围、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共807头猪(母猪738头,公猪69头),体重范围为95~105 kg。随后采集该试验群体耳组织样本利用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并使用PennCNV软件对基因型数据进行CNV检测,通过重叠CNV融合法构建拷贝数变异区域(copy number variable regions, CNVRs)图谱。而后使用Plink软件对生长相关性状进行CNV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结果,在18条常染色体上共鉴定到1 432个CNVs,合并为232个CNVRs,其中CNV大小范围为2.7 kb至2.2 Mb,CNVR大小范围为4.5 kb至2.2 Mb,共覆盖56.4 Mb,占常染色体基因组的2.50%。通过GWAS分析,发现1个CNV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胸围性状显著相关,7个CNV在染色体水平上分别与胸围、管围和背膘厚性状显著相关,胸围性状中显著性最高的CNV也与管围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CLDN23基因与背膘厚显著相关,推测其可能在肌肉发育或脂肪沉积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豫农黑猪基因组CNV的功能提供新见解,并为进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豫农黑猪新品种培育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miR-375-3p靶向Fam229a调控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杨宇婷, 陈国梁, 常巧宁, 鲍武, 刘靖超, 姬梦婷, 荣晓音, 郭晓红, 杨阳, 李步高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20-11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4
摘要 ( 61 )   HTML ( 1 )   PDF (8961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375-3p对猪脂肪细胞生成的调控作用及靶向Fam229a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了饲养在相同条件下的10头30日龄的健康无病的公猪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miR-375-3p在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的表达分布及在脂肪细胞成脂诱导分化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利用miRNA mimic和miRNA inhibitor过表达和干扰miR-375-3p,qPCR检测miR-375-3p对成脂关键基因CEBPαPPARγFABP4表达的影响,油红O染色和统计分析检测成脂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预测并鉴定miR-375-3p的下游靶标Fam229a,并对Fam229a进行功能验证;最后利用PSIPRED软件、Phyre2.0软件和STRING网站预测Fam229a下游功能及qPCR检测Fam229a对早期成脂关键基因CEBPαCEBPβZFP423和ZFP521表达的影响;上述试验方法均设立3个生物学重复。结果表明,miR-375-3p在猪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肺脏和肾周脂肪中相对表达量较高;时序表达谱显示,在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miR-375-3p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过表达miR-375-3p后,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的脂滴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CEBPαPPARγFABP4的mRNA水平极显著上升(P < 0.01),干扰miR-375-3p后,结果相反。为了探究miR-375-3p的作用机制,通过qRT-RCR、结合位点预测以及双荧光素酶试验发现了miR-375-3p与Fam229a之间存在结合作用,过表达miR-375-3p能显著抑制Fam229a的表达(P<0.05),干扰后则表示相反结果。组织表达谱显示Fam229a在肝脏和肾周脂肪中相对表达量较高;时序表达谱显示,在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Fam229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过表达Fam229a后,脂滴明显减少,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CEBPαPPARγ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干扰Fam229a后,结果相反;通过qRT-RCR技术和生物信息学预测了Fam229a调控成脂分化的下游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miR-375-3p能够促进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其靶基因Fam229a抑制成脂分化,揭示了miR-375-3p靶向Fam229a调控成脂分化的机制,丰富了miRNA的分子调控网络。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别影响莱芜猪滴水损失的关键基因
贾万里, 王继英, 李菁璇, 王彦平, 耿立英, 张传生, 赵雪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34-11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5
摘要 ( 64 )   HTML ( 2 )   PDF (436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影响莱芜猪滴水损失的关键基因,以提高猪肉质品质并减少滴水带来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选取胴体重为(72.30±1.26) kg的28头莱芜猪(公猪19头,母猪9头),测定48 h滴水损失、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和pH等肉质性状,并进行背最长肌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利用滴水损失极端个体(每组各3头公猪,1头母猪),在log2(差异倍数) ≥1且校正后P≤0.01的筛选标准下,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差异基因与表型的相关分析和蛋白互作分析进一步鉴别影响莱芜猪滴水损失的关键候选基因。结果发现,莱芜猪滴水损失与肌内脂肪含量以及1 h和24 h肉色a*值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滴水损失高、低组间共筛选到16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与血管系统发育与功能、细胞骨架与运动、蛋白质调控与功能等相关的GO条目和通路中。在28个个体中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10个基因与滴水损失呈显著相关(P < 0.05),前10位显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包含了KLF2和IGF2等功能上与滴水损失密切相关的基因。进一步的蛋白互作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UBR1和TTBK2所表达的蛋白与其它蛋白存在最多的互作,其基因mRNA表达量与滴水损失显著相关(P < 0.05),且已报道的基因功能也与滴水损失密切相关。因此,结合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蛋白互作分析将KLF2、IGF2、UBR1和TTBK2作为影响滴水损失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为猪滴水损失分子机制的解析奠定基础,也为猪肉质性状改良提供了重要借鉴。

CYP3A29基因核心启动子鉴定及转录调控分析
王红, 赵为民, 程金花, 李惠侠, 方晓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47-11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6
摘要 ( 67 )   HTML ( 1 )   PDF (7917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猪CYP3A29基因核心启动子及相应的转录调控因子,分析转录因子对CYP3A29启动子活性的调控。本研究以3头健康的大白母猪(30 kg)为试验材料,利用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YP3A29基因在猪各组织(心、肝、脾、肺、肾、小肠、肌肉)中的表达分布;构建不同片段长度的CYP3A29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转染293T和AML12细胞系,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确定CYP3A29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利用Animal TFDB网站分析CYP3A29核心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的转录调控因子,针对核心启动子区域构建分段缺失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大小,确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构建转录因子结合突变位点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和转录因子shRNA载体,探讨转录因子对CYP3A29核心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CYP3A29基因在猪肝脏中表达量最高;CYP3A29启动子4个不同检测区域(-2 026~+62 bp、-1 526~+62 bp、-1 026~+62 bp和-528~+62 bp)中-528~+62 bp活性最高,为CYP3A29核心启动子区;CYP3A29启动子-528~-448 bp区域负向调控核心启动子活性,且含有潜在的转录因子RUNX1结合位点;突变RUNX1结合位点可显著降低-528~+62 bp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而干扰RUNX1基因则显著升高-528~+62 bp野生型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但对-528~+62 bp突变型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提示RUNX1转录因子可负向调控CYP3A29基因核心启动子活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猪CYP3A29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胚蛋给养核黄素对鸡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李远方, 张鸿源, 李鸿泰, 李智, 魏千然, 王亚东, 李国喜, 王丹丹, 刘翘铭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59-1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7
摘要 ( 67 )   HTML ( 1 )   PDF (7478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以促进其在胚胎给养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CCK-8、EdU和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鉴定添加不同浓度的VB2(1.562 5、3.125、6.25、12.5和25 μmol ·L-1)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通过在7胚龄鸡胚卵黄囊部位注射不同浓度的VB2溶液(50、100和200 μg),并设置0.9%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检测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每组25个胚蛋。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添加不同浓度的VB2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活力,但是6.25 μmol ·L-1 VB2为最佳添加浓度。此外,添加6.25 μmol ·L-1 VB2可显著促进增殖标志基因CCND1(P < 0.01)、PCNA(P < 0.05)和CDK1(P < 0.01)的表达,而对分化标志基因MYODMYOGMYHC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EdU试验也证实了在细胞水平添加6.25 μmol ·L-1 VB2可以显著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P < 0.05)。此外,鸡胚卵黄囊部位注射VB2溶液试验表明注射50 μg VB2后显著提高18胚龄鸡胚胸肌组织中增殖标志基因CDK1(P < 0.01)、PCNA(P < 0.001)及分化标志基因MYOD(P < 0.05)、MYOG(P < 0.05)的表达水平;同时,50 μg VB2的添加也显著增加了18胚龄鸡胚胸肌肌纤维直径(P < 0.05)和胸肌重(P < 0.05)。上述结果表明,VB2可促进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和鸡胚的胸肌发育。因此,本研究结论表明VB2是影响鸡胚胸肌发育的一个重要的营养素,该研究为我国优质肉鸡早期胚胎营养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评估小骨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王浩宇, 马克岩, 李讨讨, 栗登攀, 赵箐, 马友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70-11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8
摘要 ( 49 )   HTML ( 1 )   PDF (9899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小骨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明确其是否为新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小骨山羊、河西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为研究对象,每个群体选取20只成年健康母羊,使用SLAF-seq技术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核苷酸多态性(SNPs)。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perl编程计算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香浓维纳指数(SHI);使用PopLDdecay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LD);使用VCFtools计算群体分化指数(Fst)。通过使用EIGENSOFT进行主成分分析(PCA)、MEGA X构建NJ树和ADMIXTURE进行群体结构分析。通过使用PLINK计算IBS距离、使用GCTA计算亲缘关系并构建矩阵。结果,共检测到5 253 776个SNPs,大部分位于基因间区。小骨山羊除Ho(0.197)外,其余遗传多样性指标最高。小骨山羊平均MAFHeNeiPICSHI分别为0.216、0.302、0.312、0.247、0.466。LD分析表明,小骨山羊r2最高,衰减速度最慢。Fst分析显示,小骨山羊与河西绒山羊分化水平低(0.043),与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分化水平中等(0.052)。PCA分析显示,小骨山羊与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较为聚集,从PC1>0可以将部分小骨山羊与其它群体区分。NJ树结果表明,大部分小骨山羊汇聚为独立的一支,其余存在混群现象。群体结构分析显示,K=1为最佳分群数,小骨山羊有独特的遗传结构。IBS距离矩阵和亲缘关系G矩阵显示出相同的结果,3个群体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小骨山羊群体内亲缘关系较近。上述结果提示,小骨山羊与河西绒山羊分化程度低,与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呈中等分化。小骨山羊的遗传多样性相对其它两个群体较高,但是存在选择压力和群体规模小的问题。小骨山羊群体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近,存在近交现象。本研究为小骨山羊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荷斯坦牛日反刍时间和产奶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
王子晨, 张娜, 张琬婷, 朱浩, 卢徐斌, 田雨, 葛继文, 王永宽, 陈玉海, 王雅春, 杨章平, 毛永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80-11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19
摘要 ( 63 )   HTML ( 2 )   PDF (2466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荷斯坦牛日反刍时间和产奶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本研究通过智能项圈记录持续收集山东某牧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1 223头中国荷斯坦泌乳母牛271 113条日反刍时间和日产奶量数据,使用SPSS Ver26.0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和温湿度指数对牛只日反刍时间和日产奶量的影响;基于DMU软件中的平均信息约束估计最大似然法模块并配合多性状重复力模型对不同泌乳阶段下荷斯坦牛日反刍时间和日产奶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日反刍时间平均值为(523.4±82.66) min·d-1,日产奶量平均值为(39.58±10.76) kg·d-1;不同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和温湿度指数对日反刍时间和日产奶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泌乳阶段的日反刍时间遗传力估计值范围在0.02~0.17,属于中低遗传力性状;除101~200 d外,不同泌乳阶段下日产奶量遗传力估计值范围在0.13~0.53,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此外,日反刍时间和日产奶量在5~40 d、41~100 d、101~200 d均为强遗传相关(0.45~0.99),在5~40 d和41~100 d为强表型相关(0.59~0.99)。基于智能项圈高通量收集的奶牛反刍时间为中等遗传力性状,且与日产奶量呈较强的相关性,对反刍时间的选择可为产奶性状的选育提供新方向。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西门塔尔牛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胡鑫, 游伟, 姜富贵, 成海建, 孙志刚, 宋恩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189-12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0
摘要 ( 76 )   HTML ( 1 )   PDF (8731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西门塔尔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配种方案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149头西门塔尔牛的全基因组进行了重测序,并利用这些基因组数据获取的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位点,对其遗传结构、连续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 ROH)以及其亲缘关系和家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149头西门塔尔牛平均测序深度为5×,质控后共鉴定到1 265 356个SNPs位点,平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083,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12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157。亲缘关系G矩阵与状态同源(identical by state, IBS)遗传距离矩阵具有相似的结果,大部分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呈中等水平。在149头西门塔尔牛个体中,共检测到70个基因组ROH,且ROH总长度为127 627.935 kb,其中有98.57%的ROH是长度介于在1~5 Mb之间。基于ROH计算得到的近交系数为0.000 3,提示近亲繁殖程度不高。此外,进化树分析将这149头西门塔尔牛划分成为22个不同的家系分支。综上所述,西门塔尔牛群体表现出相对丰富的多样性和适度的亲缘关系。在少数个体中观察到近亲繁殖,但种群的整体近亲繁殖水平仍然很低。

雷琼牛和陆丰牛半腱肌的lncRNA表达特征及其在骨骼肌发育和脂肪沉积中的ceRNA网络分析
陈琼, 毛帅翔, 吴龙飞, 杨闯, 孙宝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03-12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1
摘要 ( 52 )   HTML ( 1 )   PDF (12545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调控骨骼肌发育和脂肪沉积的遗传基础,以陆丰牛和雷琼牛的半腱肌作为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影响骨骼肌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关键lncRNA。本研究选用年龄为4个月龄,饲养状况相同的雌性雷琼牛和陆丰牛各4头,提取半腱肌的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以Q<0.05为阈值筛选出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以及顺式靶向调控网络的构建。最后通过RT-qPCR检验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以雷琼牛作为对照组,差异表达的lncRNA有146个,其中71个下调,75个上调,差异表达的mRNA有355个,其中180个下调,175个上调,差异表达的miRNA有34个,其中29个下调,5个上调。对lncRNA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富集在了钙激活的钾通道活性、肌动球蛋白收缩环、蛋白激酶A调节亚基结合、肌球蛋白Ⅱ复合物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富集在cGMP-PKG信号通路、RNA转运、Gap连接、胰岛素分泌等通路。根据lncRNA和mRNA的位置关系进行顺式靶向调控作用的预测,筛选到了8个mRNA被7个lncRNA靶向调控,其中DKL1与肌肉发育相关。然后通过构建ceRNA调控网络,筛选出影响肌肉发育以及脂肪沉积的竞争性调控子网络,其中筛选到与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有ELNFBOX32,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有SLC27A6和FABP5。RT-qPCR结果显示, 9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转录组测序的表达趋势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本研究发现,雷琼牛和陆丰牛半腱肌中差异表达的lncRNA、mRNA和miRNA,并发现了一些差异lncRNA、mRNA和miRNA可能存在的调控关系,对于揭示肌肉发育以及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提高华南黄牛的肉用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塔里木马鹿抗氧化基因PRDX1的功能初探
布威海丽且姆·阿巴拜科日, 艾合麦提尼亚孜·艾合麦提江, 乃比江·麦图荪, 单文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16-12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2
摘要 ( 53 )   HTML ( 2 )   PDF (11297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塔里木马鹿抗氧化功能基因过氧化物酶1(PRDX1)在氧化应激中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塔里木马鹿PRDX1基因(CeyPRDX1)过表达载体(pLJM1-CeyPRDX1-EGFP)感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后,通过MTT法建立HaCaT细胞在高温、盐(NaCl)和过氧化氢(H2O2)等胁迫条件下的损伤模型。在这3种氧化应激胁迫条件下检测过表达CeyPRDX1基因对细胞的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变化(JC-1)、活性氧(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SOD1、PTENCaspase-3等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200 mmol·L-1的NaCl干预细胞24 h、0.50 mmol·L-1的H2O2处理细胞12 h和42 ℃培养细胞4 h选为细胞氧化损伤的最佳胁迫条件。在此胁迫条件下,过表达CeyPRDX1基因能够增加细胞存活率,并减少由NaCl、H2O2和高温等胁迫条件诱导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ROS以及MDA含量,从而有效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qRT-PCR结果表明,在3种胁迫条件下,与未感染和感染空载慢病毒的HaCaT细胞相比,感染CeyPRDX1过表达慢病毒的HaCaT细胞中SOD1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而PTEN和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 CeyPRDX1基因可能在塔里木马鹿适应极端干旱环境和耐受高盐饮食的过程中起到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SOD1、PTENCaspase-3等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生物技术与繁殖
母猪死胎和木乃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周泰增, 杨祎挺, 朱悦华, 钱洪喜, 刘一辉, 甘麦邻, 朱砺, 沈林園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31-12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3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 (12416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大白母猪初胎的死胎和木乃伊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与遗传标记。本研究采用“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对1 805头大白母猪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经过数据结果的过滤与筛选,结合初胎死胎数和木乃伊数的表型数据,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结果表明,有24个SNPs与初胎死胎数、18个SNPs与木乃伊性状显著相关,并注释得到34个候选基因。其中,25个基因与死胎性状相关(如SIL1、FSTL4、DHX38、PLK2、PDE4D等),9个基因与木乃伊性状相关(如LRRTM4、ERC2、ARHGEF3、U6等)。通过猪QTL数据库(Pig QTLdb)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部分候选基因位于已有文献报道的与死胎和木乃伊性状相关的基因区域内,且显著SNPs存在连锁现象。GO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了显著SNPs的上、下游注释基因与免疫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与分裂以及疾病的产生等过程密切相关。此项研究筛选了大白猪群体的初胎死胎和木乃伊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并为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FST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及激素分泌的影响
刘晨龙, 季华员, 卢丹, 万明春, 胡耀, 周泉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42-12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4
摘要 ( 56 )   HTML ( 2 )   PDF (5447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和激素分泌的影响,以期为探讨FST在猪卵泡生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永生化猪卵巢颗粒细胞为试验材料,将细胞分为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组、干扰对照组和干扰组共4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孔,根据FST基因的mRNA序列构建过表达质粒和设计siRNA,通过将其转染至颗粒细胞中,验证过表达及抑制效果。使用CCK-8和流式细胞法分析转染24、48和72 h后颗粒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利用RT-PCR和WB法分别检测此过程中增殖、凋亡和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构建的过表达质粒和siRNA可显著改变细胞中FST的表达水平(P < 0.01),且转染至猪卵巢颗粒细胞后,FST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可显著降低细胞中增殖凋亡相关基因FSHRGDF9、BCL2、CDKN1B的mRNA(P < 0.05)和蛋白表达水平(P < 0.01)。而干扰FST后,卵巢颗粒细胞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极显著增加(P < 0.01),且STARCYP11A1、CYP19A1、3β-HSD、17β-HSD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同样极显著升高(P < 0.01)。综上所述,在猪卵巢颗粒细胞中,FST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有效促进细胞的增殖及雌二醇和孕酮的分泌,这一作用发挥可能与上调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和激素合成限速酶的表达有关。

洛岛红鸡卵黄囊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分化潜能研究
闫炎, 刘晏辰, 王仲发, 李旻娟, 何玉楠, 关伟军, 姜运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52-12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5
摘要 ( 47 )   HTML ( 2 )   PDF (10823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体外获得并培养洛岛红鸡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chicken yolk sac mesenchymal stem cell,cYS-MSCs),检测其体外增殖能力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选取已孵化12天的健康洛岛红鸡受精蛋的卵黄囊进行组织贴壁培养,选择第5代cYS-MSCs进行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表面标记基因;选择第3代、第9代和第15代cYS-MSCs,每代次设置3个重复,绘制生长曲线、计算群体倍增时间和克隆形成率;通过核型分析检测遗传稳定性;选择第9代cYS-MSCs进行成脂、成软骨和成骨诱导,通过特异性染色和RT-PCR检测多向分化能力。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长梭形,呈漩涡状或平行式生长;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29、CD73、CD90和CD166呈阳性表达,而造血干细胞标记基因CD34和泛白细胞标记基因CD45不表达;RT-PCR结果显示CD29、CD44、CD73、CD90和CD166表达,而CD34和CD45不表达;cYS-MSCs呈“S”型增长,且第3代的群体倍增时间极显著低于第9代(P<0.001),第9代群体倍增时间极显著低于第15代(P<0.001),第3代的克隆形成率极显著高于第9代(P<0.001),第9代极显著高于第15代(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续传代的cYS-MSCs染色体数量、形态正常(2n=78,zz);诱导分化的cYS-MSCs,特异性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cYS-MSCs可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综上,本研究成功从鸡胚卵黄囊中分离获得MSCs,且能在体外培养增殖,并且分离的cYS-MSCs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其多向分化潜能预示细胞移植的前景,可为洛岛红鸡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依据和潜在可利用资源。

绵羊季节性发情性状核心基因和关键lncRNA的筛选与分析
杨杨, 李良远, 万鹏程, 卢守亮, 刘长彬, 杨华, 王立民, 代蓉, 周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64-12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6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 (22474KB) ( 1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与季节性发情相关的核心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本研究选取2~3岁空怀的中国美利奴羊和湖羊母羊(乏情期、发情期和发情间期各3只),采集卵巢组织样本,采用RNA-seq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和lncRNAs,并通过GO、KEGG富集分析、PPI分析及ceRNA网络构建鉴定与繁殖性能相关的核心基因和lncRNAs。结果,构建了6个不同生理状态下的RNA文库,筛选得到1 495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和454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共性DEGs和lncRNAs分别为313个和435个,特有DEGs和lncRNAs分别为1 182个和19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共性DEGs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等方面显著富集,而差异表达的lncRNAs靶基因富集于细胞内信号转导及负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等。特有DEGs在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中富集,lncRNAs的靶基因集中于细胞间粘附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等。通过PPI筛选出19个核心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基因在乏情期表达量较高。ceRNA网络进一步揭示基因在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的富集。RT-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一致。筛选出19个核心基因和28个lncRNAs,并发现42个lncRNA-miRNA-mRNA靶向关系,为理解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潜在调控靶点。

营养与饲料
丁酸钠对幼鼠回肠发育、炎症因子及物理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
张萱, 杨雪, 李新科, 郑楠, 孟璐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78-12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7
摘要 ( 62 )   HTML ( 1 )   PDF (7504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细胞试验确定丁酸钠对人小肠上皮细胞(FHS 74 int cells)中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控的最适浓度,并进一步探讨在该浓度范围下丁酸钠对幼鼠回肠发育、炎症因子及物理屏障功能的影响。细胞试验选取FHs 74 int细胞,探究不同浓度丁酸钠对细胞活力、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动物试验选取刚出生的C57BL/6J幼鼠,共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SB20组(20 mg·kg-1 BW丁酸钠)、SB350组(350 mg·kg-1 BW丁酸钠)和SB1000组(1 000 mg·kg-1 BW丁酸钠),连续给药30 d后对幼鼠体重、血常规以及回肠组织学形态、回肠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在细胞试验中,12.5、25 mmol·L-1丁酸钠显著提高了细胞闭锁蛋白(occlud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25 mmol·L-1丁酸钠显著上调了细胞GPR109A的基因表达量以及闭锁小带蛋白(ZO-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在动物试验中各组幼鼠的体增重以及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通过回肠病理学发现,350 mg·kg-1 BW丁酸钠显著提高了幼鼠的回肠绒毛高度,降低了隐窝深度,同时提高了回肠抗炎因子IL-4、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促炎因子IL-18的mRNA相对表达量;1 000 mg·kg-1 BW丁酸钠显著提高了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P < 0.05),降低隐窝深度和促炎因子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综上,25 mmol·L-1的丁酸钠能够促进FHS 74 int细胞occludinZO-1以及GPR109A的基因表达,维护屏障功能;350 mg·kg-1 BW的丁酸钠能够促进幼鼠回肠形态结构发育,提高回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同时调节肠道炎症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单宁酸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肌肉形态、风味氨基酸及肌纤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周文涛, 王晨昱, 周辉, 刘洪彪, 冯舒锾, 范高升, 李铁军, 何流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290-13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8
摘要 ( 56 )   HTML ( 2 )   PDF (4655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单宁酸(TA)对大肠杆菌(ETEC)诱导的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肌肉形态结构、风味氨基酸及肌纤维发育相关因子的影响。选取体重为6.75 kg±0.07 kg的杜×长×大三元健康断奶仔猪21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CON组)、基础饲粮+ETEC组(EK组)和基础饲粮+0.05% TA+ETEC组(MTA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在试验第29和31天给予EK组和MTA组断奶仔猪灌服20 mL ETEC浓度为1×1012 CFU·mL-1的LB培养基,CON组灌服同体积灭活的LB培养基,第32天采集血液和背最长肌样品用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对断奶仔猪的全血细胞数量和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2)在血清生化参数中,ETEC处理可显著降低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提高总胆汁酸含量,而日粮补充TA可逆转这些指标的水平,且MTA组的肌酐含量较其他两组均显著降低。3)ETEC处理可损伤背最长肌的形态结构,尤其是可显著降低肌纤维平均直径和面积,而饲粮中添加TA可有效维持其形态结构的完整性。4)CON组和MTA组背最长肌MyoDMSTN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EK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 < 0.05),EK组MyoG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 < 0.05),而MTA组的MyHC Ⅱ b mRNA丰度显著低于CON组和EK组(P < 0.05)。5)ETEC处理可使背最长肌中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减少(P < 0.05),但饲喂TA日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些氨基酸的含量。综上所述,低蛋白质饲粮添加0.05% TA可通过维持断奶仔猪肌肉形态结构的完整性,调控肌纤维相关基因表达和风味氨基酸的含量来促进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的肌肉发育。

饲粮NFC/NDF比例对奶牛瘤胃中微生物尿素氮代谢流的影响
张仕琦, 郑楠, 王加启, 赵圣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02-13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29
摘要 ( 53 )   HTML ( 2 )   PDF (8727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改变饲粮NFC/NDF比例模拟不同能量供应速度,阐明能量供应对瘤胃微生物尿素氮利用效率和尿素氮代谢流向的调控作用,为尿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通过体外发酵技术,将40个发酵瓶随机分为4组(n=10),为扣除15N本底值,每组添加常规尿素(n=5)和15N-尿素(n=5,15N15N-尿素丰度:99.08 atom%),每组NFC/NDF比例分别为0.89、1.10、1.33和1.66。进行24 h体外发酵,并采集发酵液分析发酵参数、微生物15N丰度以及15N代谢流。结果表明,随着饲粮中NFC/NDF比例的增加,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和尿素氮利用率呈线性增加(P < 0.05)。代谢组分析表明,饲粮中NFC/NDF比例改变了瘤胃微生物的嘌呤代谢、氨循环、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15N标记代谢流分析表明,尿素氮流向34种含氮化合物,涉及氨基酸、核苷酸和能量代谢。随着饲粮NFC/NDF比例上升,尿素氮更多流向脱氧胸苷酸、UDP-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代谢物,从而活化了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途径。在本试验的体外条件下,饲粮快速发酵碳水化合物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尿素氮向微生物氨基酸和核苷酸转化,进而提高尿素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产量。

广明2号肉鸡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及验证
赵少猛, 董瑞玲, 刘大伟, 营凡, 李森, 赵桂苹, 张敏红, 文杰, 冯京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13-13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0
摘要 ( 57 )   HTML ( 0 )   PDF (1587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广明2号肉鸡蛋白质需要量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首先测定蛋白质的生长需要量(生长试验),然后结合本课题组前期测定的蛋白质维持需要量,建立肉鸡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试验)。生长试验选择体重接近的1日龄广明2号公、母鸡各132只,根据性别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22只鸡。肉鸡自由采食玉米-豆粕型饲粮,饲喂至42日龄。每周测定肉鸡的体重和体蛋白重,建立体重与体蛋白重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即为肉鸡蛋白质的生长需要量。验证试验分三个阶段(0~10日龄、11~24日龄、25~39日龄)分别开展。在0、11和25日龄时,分别选择200、150、100只健康广明2号肉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按照Aviagen育种公司推荐标准和预测模型计算出的蛋白质需要量配制饲粮,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生长试验发现:21日龄和42日龄广明2号公鸡的生产性能显著高于母鸡(P < 0.01);分阶段建立肉鸡体重与体蛋白重的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01),前期R2均为0.99,后期为0.98;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肉鸡体蛋白的生长需要量,再按照饲粮蛋白质的沉积效率,进一步计算出肉鸡饲粮蛋白质的生长需要量:1~21日龄公、母鸡分别为每克日增重(ADG)需要0.251和0.228 g饲粮蛋白质(单位表示为g·g-1 ADG),22~42日龄公、母鸡分别为0.272和0.268 g·g-1 ADG。结合课题组前期测定的蛋白质维持需要量,建立蛋白质需要量(Crude protein requirement, CPR)预测模型:0~21日龄:CPR=2.365×BW0.75 +0.251×ADG(公鸡),CPR=3.165×BW0.75 +0.228×ADG(母鸡);22~42日龄:CPR=2.955×BW0.75 +0.272×ADG(公鸡),CPR=2.560×BW0.75 +0.268×ADG(母鸡)。验证试验发现:0~10日龄阶段,试验组肉鸡体重和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11~24日龄和25~39日龄阶段,试验组肉鸡体重和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饲粮的蛋白含量是按照AA肉鸡的体重、日增重和采食量,利用模型预测出的。由于广明2号肉鸡和AA肉鸡的生长曲线以及采食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并不能说明预测模型存在问题。对照组和试验组均使用广明2号肉鸡,因此可以根据实际体重和日增重,利用预测模型,计算出肉鸡饲粮蛋白质的需要量。经过比较发现,除1~21日龄试验组肉鸡饲粮蛋白质的供应量超过需要量12.2%外,其余各组肉鸡在各个阶段饲粮蛋白质的需要量与实际供应量之间的差异均不超过10%。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广明2号肉鸡饲粮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基本准确。

预防兽医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主要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赵婉玥, 徐肖文, 常舒舒, 项志杰, 郭爱珍, 陈颖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24-13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1
摘要 ( 68 )   HTML ( 1 )   PDF (1106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C)是危害全球养牛业健康发展的疫病之一。引起该病的病毒主要包括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BPIV3)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等。掌握引发BRDC的主要病毒的分布情况是对该病进行精准防控、疫苗研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我国不同地区肉牛、奶牛、牦牛及屠宰场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和RT-PCR技术对来自全国30个牧场的750份临床样品进行了BRDC主要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牛群中BRDC主要病毒的个体检出率为9.47%(95%CI:7.5,11.8),群体检出率为33.33%(95%CI:17.9,54.3);优势病毒为BVDV,阳性检出率为5.07%(95%CI:3.6,6.9);IBRV的群阳性检出率最高,达到20.00%(95%CI:7.7,38.6),其余三种病毒的群阳性率也都大于10%。肉牛中主要病毒为BVDV,阳性检出率为5.62%(95%CI:3.9,7.8);奶牛中仅检出BVDV,阳性检出率为13.33%(95%CI:3.8,30.7);牦牛仅检出IBRV,阳性检出率为6.09%(95%CI:2.5,12.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区域间,患有BRDC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夏季和秋季相较春季更为易感。>14周龄牛相较≤14周龄牛感染的风险显著高,尤其是感染BVDV的风险。在有呼吸道症状牛中,BRDC主要病毒为BVDV,且有BVDV分别与BPIV3、BRSV混合感染的情况。在无呼吸道症状牛群中,IBR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综上,本研究确定了我国牛群中BRDC主要病毒的携带分布情况,确定了不同地区、季节、品种感染BRDC病毒的风险,为BRDC的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基础。

HE基因受体结合域变异对牛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
姜慧华, 赵龙, 郭抗抗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36-13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2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 (2510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HE基因受体结合域变异对牛冠状病毒(BCoV)感染的影响,构建了pEGFP-HE420、pEGFP-HE424和pEGFP-HE428重组质粒。三种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HCT-8细胞,然后感染NX-2021-B2-HE424分离株通过RT-qPCR检测病毒mRNA在吸附、内化和复制阶段的表达水平以及通过TCID50检测胞内和胞外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pEGFP-HE420、pEGFP-HE424和pEGFP-HE428三种重组质粒均能在HCT-8细胞中表达。与pEGFP-HE424相比,HE基因受体结合域缺失或插入不影响病毒的吸附、内化、复制及胞内病毒滴度;HE基因受体结合域缺失降低了BCoV胞外病毒滴度;HE基因受体结合域插入不影响BCoV胞外病毒滴度。本研究通过构建仅受体结合域变异的三种HE基因的重组质粒在HCT-8细胞上探究了其对牛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为研究牛冠状病毒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非洲猪瘟病毒H108R蛋白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张越, 茹毅, 郝荣增, 杨锐, 赵陇和, 李亚军, 杨洋, 张荣, 蒋成辉,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44-13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3
摘要 ( 59 )   HTML ( 1 )   PDF (11346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制备ASFV H108R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评价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该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H108R蛋白的结构及基本理化性质,选择编码蛋白33~108 AA的基因序列串联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后经IPTG诱导表达,用镍亲和层析纯化目标蛋白质。免疫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分离小鼠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滴度,利用Western blot和IFA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将血清与ASFV-GFP病毒孵育评估抗体是否能抑制病毒的复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108R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有跨膜区,无信号肽,蛋白二三级结构中存在较多α-螺旋。SDS-PAGE、Western blot显示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纯化H108R蛋白。蛋白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小鼠脾脏T细胞的活化,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免疫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 000,能与ASFV-GFP病毒特异性结合,与病毒孵育后能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本研究成功表达制备了ASFV H108R蛋白,免疫能够诱导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深入研究H108R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抗体全自动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晓莉, 李段, 曾道平, 刘燕玲, 王晓敏, 彭国良, 宋长绪, 王磊, 徐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55-13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4
摘要 ( 52 )   HTML ( 1 )   PDF (3093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体检测对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诊断和疫苗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建立一种基于ASFV p72蛋白抗体的全自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CLEIA)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重组p72蛋白偶联的磁微粒(magnetic particles,MPs)捕获p72蛋白抗体,再结合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es, AP)标记的p72蛋白,借助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分析猪血清中p72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ASFV p72蛋白抗体全自动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CLEIA阴性、阳性临界值为9.505 U·mL-1,诊断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98.33% 和100%,与其他猪病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5% 和10%,各种试剂组分可以保存6个月以上,对ASFV阳性标准血清,分析敏感性为1∶12 800,与国产商品化试剂盒的总符合率达95.90%。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化学发光方法具有高灵敏性和可重复性,有自动化检测、操作步骤简单的优势,可为ASFV的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LncRNA 18850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的影响
余昕雅, 何海健, 王磊, 倪语晨, 杜静, 周莹珊, 董婉玉, 王晓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66-13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5
摘要 ( 52 )   HTML ( 1 )   PDF (13160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bp且缺乏蛋白质编码能力的RNA,已有研究表明lncRNA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研究分析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细胞的lncRNA表达变化及其对PEDV复制的影响。转录组测序PEDV感染Vero-E6细胞24h的样品中lncRNA,构建lncRNA 18850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qPCR以及TCID50等方法分析lncRNA 18850过表达对PEDV复制的影响,转录组测序分析lncRNA 18850过表达的Vero-E6细胞差异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lncRNA 18850靶向基因及差异蛋白互作关系。结果显示,PEDV感染Vero-E6细胞24和48 h lncRNA 18850的表达量均呈极显著上升(P < 0.01);lncRNA 18850的过表达可显著促进PEDV的复制(P < 0.05);LIFIL11、EPHA2、CCND1、DUSP5、CCN2基因与lncRNA 18850存在靶向关系。PEDV感染可上调Vero-E6细胞内lncRNA 18850的表达,lncRNA 18850可能通过靶向调控多个基因而促进病毒的复制,本研究为深入探析PEDV的复制机制及潜在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年湖南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状况的调查及遗传演化分析
范杰, 邰易润, 朱艳丽, 陈志雄, 胡巧云, 陈智, 刘甜甜, 李欣, 范仲鑫, 葛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76-13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6
摘要 ( 55 )   HTML ( 1 )   PDF (7874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掌握近期湖南省各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最新的感染和遗传演化情况。本研究运用qPCR方法对2021—2023年采集自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怀化市、常德市、株洲市等14个地级市的1 244份肥猪的淋巴结、拭子、脑组织及血样通过qPCR进行了病毒核酸检测,筛选出PCV2阳性样品,再通过PCR扩增及测序对PCV2的ORF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244份样品中有778份为PCV2阳性,总阳性率达62.54%,其中邵阳市的PCV2阳性率最高,达92.55%(87/94),郴州市最低,为18.28%(17/93);57株PCV2 ORF2基因测序结果表明,PCV2a、PCV2b和PCV2d占比分别为12.28%、7.02%和80.70%;测序毒株间的ORF2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5%~100.0%和86.3%~100.0%,存在45个氨基酸差异位点,PCV2d间存在15个差异氨基酸位点,选择压力分析表明,PCV2存在3个阳性选择位点。研究表明:目前,PCV2的突变速率较快,各毒株之间存在较多的氨基酸位点差异,与既往报道相同,本研究中PCV2d已成为绝对优势的流行毒株,PCV2的这些变异可能使现有疫苗保护效果减弱,应予以重视。

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多靶标核酸质谱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高志强, 赖平安, 宋悦谦, 种焱, 郭悠然, 白子龙, 郭惠民, 汪琳, 蒲静, 史喜菊, 任彤, 赵相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86-13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7
摘要 ( 58 )   HTML ( 1 )   PDF (15654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禽流感和新城疫是全球养禽业最具威胁的两种病毒性传染病,快速准确地病原检测和分型对于这两种动物疫病的早期防控和阻断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将微量多重RT-PCR、单碱基延伸和基于MALDI-TOF的质谱技术联合使用,针对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建立了一种高通量核酸质谱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可即时同步检测禽流感病毒(A型通用)、H5、H7、H9亚型,新城疫病毒及其中强毒株,各个靶标的检测灵敏度为8.82~15.40 copies·μL-1,与其他禽病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对12 copies·μL-1的6种混合靶标的检测重复性均在75%以上。对179份实验室收集的送检样品(包括拭子样品和组织脏器)检测结果表明,与荧光RT-PCR检测方法相比,禽流感病毒通用检测靶标符合率为98.9%;其他靶标的符合率均为100.0%。本研究为禽流感、新城疫病毒的快速鉴别检测及重要亚型/株型的同步快速分型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高通量替代方法。

基于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湖北省蛋鸡滑液支原体的感染情况
王纯, 王晴, 吴晓倩, 胡婷, 崔卫涛, 裴洁, 宋铁平, 胡思顺, 张万坡, 李自力, 周祖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396-14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8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 (18157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在鸡群中的感染率日益上升。湖北省蛋鸡存栏规模较大,各蛋鸡品种均有饲养,目前湖北省蛋鸡群MS感染情况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开展湖北省规模蛋鸡养殖场鸡群MS感染情况的调查并探究MS在产蛋壳顶端异常(eggshell apex abnormality,EAA)蛋鸡输卵管中的分布。采集湖北省36个规模蛋鸡养殖场82个鸡群血清和气管棉拭子各1 637份,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MS载量,ELISA试剂盒检测免疫鸡群和非免疫鸡群血清抗体,并对产EAA蛋的蛋鸡输卵管进行MS载量、病理切片和MS定位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样本中,喉气管拭子MS阳性率9.41%;血清抗体阳性率92.24%,其中非免疫鸡群抗体阳性率89.04%,且6月龄抗体达100%阳性,免疫鸡群抗体阳性率95%;36个规模场中有26个(72.22%)MS感染阳性场,82个鸡群中有61个(74.39%)感染阳性群;10个蛋鸡品种均有MS感染。产EAA蛋的鸡输卵管部位检出MS且膨大部的载量极显著高于子宫部、峡部和漏斗部(P<0.01),子宫部显著高于峡部和漏斗部(P<0.05);在产EAA蛋的蛋鸡输卵管中,峡部和子宫部出现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和腺体肿大以及膨大部出现腺体上皮细胞脱落和坏死,子宫部和峡部的黏膜上皮以及膨大部的黏膜上皮和管状腺周围都有MS阳性信号检出,其中膨大部和子宫部阳性信号最强。综上,湖北省蛋鸡场MS感染严重,不同品种均有感染,MS主要定植在蛋鸡输卵管子宫部和膨大部中并造成病理损伤。本研究为湖北省蛋鸡MS感染情况的认识和MS引起EAA蛋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贾第虫对长爪沙鼠的致病性分析
张营营, 郭佳业, 许会艳, 毋亚运, 吴龙飞, 孙嵩英, 赵文超, 张龙现, 张素梅, 李俊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408-14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39
摘要 ( 42 )   HTML ( 1 )   PDF (19238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可引起宿主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与发育迟缓等症状。长爪沙鼠(Mongolian gerbil)是多种肠道寄生虫稳定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之前有报道建立了贾第虫感染长爪沙鼠模型,但缺乏系统的致病性评估。为进一步探讨贾第虫对长爪沙鼠的致病性,本研究使用30只3周龄长爪沙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感染组,感染组每只经口感染5×106个贾第虫滋养体,成功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后在第3、7、14、21和28天每组随机剖杀3只,分别统计体重,肠道荷虫量,肠道病理变化,肠道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来评估贾第虫的致病性,同时也观察体内外贾第虫滋养体分化成囊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沙鼠感染贾第虫后出现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通过滋养体负荷计数、肠道病理切片与扫描电镜观察到肠道中有大量滋养体附着,感染后肠道绒毛萎缩变钝、隐窝加深和肠道绒隐比下降;贾第虫感染后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IL-17和TNF-α升高,IL-10降低;体内外成囊结果发现贾第虫滋养体在pH与胆汁含量影响下形态变圆,鞭毛与吸盘退化等,最终形成包囊。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贾第虫动物感染模型,并系统评价了其致病性,为研究贾第虫的致病机制、免疫学以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基础。

鸡毒害艾美耳球虫ROP3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鸡免疫保护效果的观察
李慧中, 张弛, 严丹丽, 宋鹏慧, 汪飞燕, 冯茜茜, 刘丹丹, 许金俊, 陶建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419-14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40
摘要 ( 40 )   HTML ( 1 )   PDF (7486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表达鸡毒害艾美耳球虫棒状体EnROP30基因,并用重组蛋白rEnROP30免疫雏鸡,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以毒害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MZ-2)的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EnROP30基因,连接至pGEM-T-Easy载体,测序后构建pET28a(+)-EnROP30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菌经测序鉴定后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rEnROP30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多克隆抗体,分别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子孢子(SZ)和MZ-2中的天然EnROP30蛋白及其定位。最后,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EnROP30基因在SZ和MZ-2中的转录水平。用重组蛋白按高剂量(200 μg·羽-1)、中剂量(100 μg·羽-1)和低剂量(50 μg·羽-1)免疫雏鸡,同时设置未免疫攻虫组和未免疫未攻虫组为对照,以成活率、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卵囊减少率、病变记分和抗球虫指数(ACI)为指标,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力。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推导相对分子质量为55.55 ku;重组蛋白大小约为65 ku,以可溶形式存在,能被小鼠抗His标签单抗和鸡抗毒害艾美耳球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在SZ和MZ-2中均检测到天然EnROP30蛋白,其分子质量大约为62 ku;EnROP30蛋白定位在SZ和MZ-2的顶端;MZ-2中EnROP30转录水平显著高于SZ(P < 0.05)。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均为100%;免疫组的平均增重增加,病变记分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92.96%)、卵囊减少率(66.87%)和ACI值(158.96)均为最高。综上:成功克隆表达了EnROP30基因,重组蛋白rEnROP30对毒害艾美耳球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

基础兽医
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罗伊氏乳杆菌分泌型信号肽的筛选及鉴定
赵文悦, 杨景, 邵怡岚, 李佳璇, 姜艳平, 崔文, 王晓娜,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431-14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41
摘要 ( 51 )   HTML ( 3 )   PDF (3652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株高效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罗伊氏乳杆菌,通过筛选不同信号肽的方式提高牛乳铁蛋白肽的分泌表达水平,提高重组菌株的应用效率。对实验室分离的一株罗伊氏乳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分泌蛋白的信号肽基因,构建表达牛乳铁蛋白肽(LFCA)的重组菌株,通过Western blot、ELISA、激光共聚焦等技术分析和比较信号肽分泌LFCA的效果,对重组菌分泌的LFC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半数最低抑菌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2、A3、A4和A8信号肽能够表达LFCA,其中A3和A8能够使LFCA分泌到培养上清中,且A3信号肽使LFCA的分泌表达水平提高了近2倍,对宿主菌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重组菌株分泌的LFC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半数最低抑菌浓度为97.50 μg·mL-1。本研究成功筛选出能够高效分泌牛乳铁蛋白肽的信号肽,重组菌株的抑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临床兽医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日粮添加酵母β-葡聚糖对新城疫疫苗免疫鸡肠道免疫的影响
李常营, 李俊, 李锡锋, 毕师诚, 曹立亭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441-14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42
摘要 ( 48 )   HTML ( 3 )   PDF (9286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基础日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G70)对新城疫疫苗免疫鸡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6只1日龄健康乌骨鸡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Vaccine)和G70组(G70+Vaccine),G70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 g·kg-1的G70,分别于14、28日龄进行新城疫疫苗首次免疫和加强免疫。35日龄时,采集鸡的空肠组织,测定空肠黏膜IgA+细胞数量,空肠CD4+CD8+双阳性T细胞占比与空肠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随后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G70显著提高空肠黏膜内IgA+细胞的数量(P < 0.05),空肠CD4+CD8+双阳性T细胞占比显著上升(P < 0.05),GATA-3、MHC-Ⅰ、MHC-Ⅱ、CCR7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 0.05);转录组学研究表明,添加G70后空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有559个,其中54个基因上调和505个基因下调,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被注释到胺代谢和分解、蛋白质合成、刺激生长因子(TGF-β)和调节酶活性等相关的GO条目上;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核糖体、MAPK、细胞黏附和局部黏附等与细胞合成和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上述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G70)可增加新城疫免疫鸡空肠中IgA+细胞的数量,提高空肠CD4+CD8+双阳性T细胞占比,上调空肠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17RD、TGF-βTMEM158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IL-17受体、TGF-β和MAPK信号通路提高鸡的肠道免疫功能。

紫花前胡苷对犬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王子姣, 刘春晓, 李光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453-14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43
摘要 ( 48 )   HTML ( 4 )   PDF (17141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特应性皮炎(canine atopic dermatitis,CAD)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皮肤病,与皮肤微生物组、免疫和皮肤屏障改变有关。紫花前胡苷(nodakenin,NK)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的香豆素类糖苷。本研究旨在探究紫花前胡苷对2,4-二硝基甲苯(DNCB)诱导的犬特应性皮炎的干预效果以及皮肤菌群的影响。首先建立DNCB诱导的犬特应性皮炎,给与紫花前胡苷14 d局部涂抹治疗,通过体重指标、血常规检测、血清生化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含量、皮肤病变和瘙痒程度以及皮肤菌群16S rRNA测序结果来评估紫花前胡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与DNCB组相比,经紫花前胡苷治疗后犬的体重明显上升,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生化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IgE含量显著下降(P<0.05),皮肤病变和瘙痒程度均显著改善(P<0.01)。皮肤菌群中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紫花前胡苷治疗后显著恢复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紫花前胡苷治疗后显著增加了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的相对丰度(P<0.01,P<0.05),显著降低了莫拉菌属(Moraxell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P<0.05)。涂抹紫花前胡苷能够有效减轻犬皮损程度、缓解皮肤瘙痒情况、降低血清IgE含量以及调节皮肤菌群失衡,从而改善犬特应性皮炎的症状,为CAD的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研究简报
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晓雯, 宁文晴, 周师众, 袁雅琴, 侯雪新, 丁家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3):  1465-14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3.044
摘要 ( 61 )   HTML ( 1 )   PDF (4793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已分离获得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快速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耐药株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目前国内外尚无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受株的快速检测方法。基于前期的研究筛选最小抑菌浓度较高的我国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利用基因组测序分析全基因组SNPs并筛选SNPs位点,利用MGB探针建立荧光定量检测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研究发现,羊种布鲁氏菌2型标准株可作为耐药株分析的参考株,且64个SNPs和InDels为耐药株特有;12个突变位点可用于建立耐药株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染色体1中2 014 308位点的A/G多态性建立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最低能检测2×101 CFU菌量,可用于临床样品是否含有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检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为我国布病耐药株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