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0. 
摘要 ( 7 )   HTML( )    PDF (355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2-0. 
摘要 ( 12 )   HTML( )    PDF (3242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3-0. 
摘要 ( 5 )   HTML( )    PDF (3101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多能性干细胞概述及其在家畜上的研究进展
王佳美, 黄永震, 高晨, 李俊良, 陈燕, 朱波, 张路培, 王泽昭, 高会江,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473-14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1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4923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能性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潜力和分化成多种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不仅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在家畜繁殖育种、生物医学、食品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例,对多能性干细胞的多能性状态及培养条件、鉴定方法进行概述,综述了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参考。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阶段颗粒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郭妍岩, 张羽欣, 陆瑞, 李玉鹏, 陈龙宾, 张金龙, 姚大为, 阮维斌, 张效生, 郭晓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484-14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2
摘要 ( 15 )   HTML ( 0 )   PDF (1558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以及受精卵的发育都至关重要。目前,有关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发育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对其保卫细胞-颗粒细胞是如何对卵母细胞发育产生作用的还有待深入探索。在雌性哺乳动物中,早期卵巢颗粒细胞是由卵巢网和卵巢表皮细胞发育而来的;此后的前体颗粒细胞阶段就围绕于卵母细胞周围,通过间隙连接方式为卵母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进行信息交流,并依赖繁殖激素(如AMH、FSH、LH)调节作用进而对卵母细胞成熟进行调控。本文通过综述哺乳动物卵巢颗粒细胞的来源、颗粒细胞在卵泡各发育阶段的分化及其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功能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卵巢颗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帮助,并为体外卵母细胞成熟培养体系提供优化思路。

3D培养在家畜卵母细胞及胚胎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闫瑞, 贾朝阳, 马静, 杨娟, 刘新峰, 陈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494-15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3
摘要 ( 10 )   HTML ( 0 )   PDF (1639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维(3D)细胞培养技术能够准确地模拟细胞的实际微环境,并再现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细胞行为特性更接近于生物体内的生存状态。因此,3D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家畜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外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的质量,促进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材料、基质和方法3个方面论述了3D体外培养的发展,并基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条件、所使用的支架材料,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培养系统的设计总结了新的分类方法,即:细胞聚集系统、构建结构支架、构建仿生支架、与多学科交叉法(延伸)。在未来,通过对3D模型细胞培养技术的改进及优化,将为不同家畜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新的可能性。

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王莹, 张姣姣, 王鲜忠, 权富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08-15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4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5418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 GCs)是雌性动物卵泡发育的基础保障。过去人们普遍认为GCs凋亡能调控卵泡发育。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GCs自噬也能调控卵泡发育。在畜牧养殖行业中,卵泡发育的优劣与雌性动物繁殖率的高低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miRNAs是调控GCs自噬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将从GCs的来源、结构和功能、GCs自噬对卵巢的重要性、卵巢GCs自噬相关的miRNAs及其对卵泡发育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氨基葡萄糖的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陈婷, 崔亚东, 兰伟, 孔祥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18-15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5
摘要 ( 10 )   HTML ( 0 )   PDF (1710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虽然饲用抗生素可以缓解由炎症反应引起的动物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下降,但是也会导致动物体内菌群产生耐药性和抗生素残留,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寻找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替代饲用抗生素成为畜牧领域的研发重点。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天然的单糖,可以由几丁质经过酶解反应或强酸水解获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氨基葡萄糖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繁殖性能等功能,且无毒副作用,有望成为理想的饲用抗生素替代物。本文综述了氨基葡萄糖的制备方法、吸收与代谢、功能及其对动物的饲喂效果,旨在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环境富集对哺乳期母子分离子代行为异常的缓解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慧, 王悦尚, 胡希怡, 韩成全, 李富宽, 杨燕, 吕慎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27-15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6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2292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良的早期生命经历影响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并塑造子代成年后的社会行为模式。母子分离是哺乳期子代常面临的早期生命应激,对其心理和生理发育产生持久影响,能够导致子代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并增加子代成年后异常行为和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环境富集是用于改善圈养动物生活质量,激发动物情感表达,逆转早期应激动物神经损伤或行为异常的治疗策略。早期逆境引起的子代行为可塑性变化可以在生命后期(青春期或成年期)通过环境富集干预来恢复,其中,神经生物学变化和表观遗传修饰是环境富集逆转早期应激子代行为异常的主要分子机制。因此,本文综述了母子分离引起子代行为异常的表现,环境富集缓解母子分离子代行为异常的效应以及参与调控环境富集效应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早期生命应激子代行为异常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也为圈养动物福利水平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3D细胞培养系统在顶复门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谢月华, 谢福杰, 索勋, 闫文朝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40-15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7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1156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顶复门原虫包含隐孢子虫、弓形虫、疟原虫、艾美耳球虫等和人类、动物健康相关的寄生虫。它们可以感染广泛的宿主且不易被免疫系统发现,引起急性和慢性疾病。由于其在自然宿主中进行研究的伦理和实际问题,加之顶复门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且动物模型建立通常比较困难,使得人们对这些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的了解仍然有限。最近使用的3D细胞培养系统促进和拓展了顶复门原虫的研究,使人们能模拟宿主-病原体互作,为疫苗开发、药物筛选、寄生虫生物学研究及其他应用提供平台。本综述总结了3D细胞培养系统应用在顶复门原虫研究中的进展,以期为读者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邢静怡, 郭晓萌, 王蒙, 管鑫, 邱亮, 李安琪, 张庆利, 黄倢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49-15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8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16231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的甲壳动物疫病,由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感染引起。该病毒包含两个原始分离株,即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SHIV 20141215)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Cherax quadricarinatus iridovirus,CQIV CN01)。DIV1传播速度快、宿主范围广、致死率高,在近年来广泛流行于虾蟹养殖业中,给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针对此疫病已开发了多种诊断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的准确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布鲁氏菌与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爱军, 黄晓兵, 张传亮, 张红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61-15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09
摘要 ( 12 )   HTML ( 0 )   PDF (7137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人兽共患病。近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严峻,对牛羊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天然免疫是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对维持机体的稳态至关重要。布鲁氏菌能够通过多种策略调节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从而建立持续性感染,也能引起关节炎、肝炎、脑炎、流产等炎症性疾病。全面深入理解布鲁氏菌与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研发安全高效的疫苗或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综述了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adenylate synthet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AIM2样受体(AIM2-like receptors,ALRs)、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s)和RIG-I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s,RLRs)等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在抵御布鲁氏菌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并总结了布鲁氏菌逃逸或劫持这些信号通路的策略。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与胞内存活机制研究进展
尤留超, 尹号, 陶政宇, 黄蓉, 付磊,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75-15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0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4589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免疫系统,不仅可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还可使宿主细胞形成有利于自身存活的微环境,最终发展为慢性感染,这些策略给防控布鲁氏菌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进一步理解并防控布鲁氏菌病的前提,布鲁氏菌的毒力过程、胞内存活、免疫逃逸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从布鲁氏菌主要毒力因子、胞内存活和免疫逃避机制等方面,阐述其毒力因子及胞内存活机制研究进展,以期通过阐释布鲁氏菌致病机制为将来研发新型安全、高效的防控产品提供参考。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调控及减毒药物研究进展
吉星, 李俊, 王冉, 何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594-16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1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 (309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毒素、黏附蛋白和免疫逃逸因子等多种毒力因子,且具有复杂的毒力调控网络。由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面临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开发靶向减弱或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的新型减毒药物成为抗菌药物研发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调控及减毒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全面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制和进一步研发减毒药物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Ⅱ类CRISPR/Cas系统及其在细菌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
李晓晗, 李桂萍, 霍彩云, 张启龙, 孙英健, 孙惠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08-16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2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4156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ISPR/Cas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RNA介导的核酸内切酶靶向识别并切割特定的核酸片段,以抵御外来核酸入侵。根据效应蛋白复合物的组成不同,CRISPR/Cas系统可分为两大类:Ⅰ类CRISPR/Cas系统利用多个Cas蛋白组成的效应复合物与crRNA共同作用来发挥靶链切割功能,而Ⅱ类CRISPR/Cas系统则由单个多结构域蛋白组成效应子模块。其中,单一组分效应蛋白介导的Ⅱ类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相对简便,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基因表达调控、遗传修饰、代谢途径优化以及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根据Cas效应蛋白核酸酶结构域的差异,Ⅱ类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Ⅱ型、V型和VI型三个亚型,不同亚型的系统在细菌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也存在差异。本文综述了Ⅱ类CRISPR-Cas系统的免疫学机制、分类与特点,及其在工业细菌中的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旨在为未来细菌合成生物学研究中选择、优化和探索更多的CRISPR/Cas系统提供参考。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耐药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廖怡雯, 叶景芬, 武绍碧, 陈世雄, 杨婉, 罗雪, 杨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21-16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3
摘要 ( 8 )   HTML ( 0 )   PDF (201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的原理、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耐药基因检测中的应用。LAMP技术以其高效、特异、灵敏和简便的特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基本的LAMP检测方法外,本文还对一些新型LAMP技术,如IMS-LAMP、LAMP与CRISPR/Cas系统的联用、LAMP与Argonaute系统的联用、LAMP传感器以及LAMP与微流控芯片的结合等做了介绍。针对耐药基因的检测中,LAMP技术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为快速、准确地检测耐药基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中药及活性成分抗耐药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吴俊杰, 吕世明, 龙小霞, 王忠, 王立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32-16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4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 (1300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可导致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增加、医疗负担加重及死亡率升高等问题,对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目前形势已十分严峻。在减抗禁抗的背景下,开发新的抗菌药或替代品以及抗菌药佐剂已刻不容缓。中药及活性成分在协同抗菌药控制细菌耐药性方面已展示出明显优势,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对2017年我国禁止硫酸黏菌素用作促生长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28号)以来,关于控制耐药菌的中药及活性成分以及其对耐药质粒、外排泵、细胞膜通透性、耐药酶、耐药基因、生物被膜等的作用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对耐药菌有效的新抗菌药或抗菌增效剂提供参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兽医眼科学中的运用
胥辉豪, 杜昕悦, 邓航, 彭韵颖, 杨恒, 张德志, 曹礼静, 郑小波, 甘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48-16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5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11470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非接触、非侵入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眼科临床与科研中。近年来,随着临床兽医学的飞速发展,OCT检测技术在小动物医学、比较眼科学以及野生动物中也逐渐得到应用。现就OCT技术在不同动物的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与眼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与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兽医眼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比较医学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与参考。

遗传育种
基于RNA-Seq对猪心组织新转录本解析及可变剪接和SNP分析
姚博元, 杨志文, 孙亚朋, 杨雅楠, 张雅茹, 王欣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64-16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6
摘要 ( 9 )   HTML ( 0 )   PDF (710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完善和优化猪基因组注释信息,本研究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开展猪心肌组织的新转录本预测、可变剪接事件和SNP变异位点分析。本研究以藏猪(抗逆性强)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选取6月龄健康去势公猪各3头,采集其心肌组织样本,进行建库与测序。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新转录本和新基因,进一步分析可变剪接事件和SNP变异,对新基因和差异可变剪接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930个新基因,5 993个新转录本,富集分析显示,病毒粒子组装和病毒生命周期等条目,NF-κ B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等通路被显著富集。外显子跳跃(SE)占可变剪接类型的比例最高,筛选了159个显著的差异剪接基因,主要富集在收缩纤维、AMPK通路和昼夜节律等通路中。藏猪的变异位点均大于长白猪,同义突变数量共有311 117个位点;外显子和3'端非翻译区分别有418 136和356 478个变异位点。在极端环境下,藏猪心肌组织可能通过NF-κ B和AMPK信号通路进行免疫调节,参与细胞的代谢及凋亡,改善心肌损伤,抑制高寒低氧应激。

TMEM182基因调控猪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研究
龚宇轩, 黑伟, 鲍武, 陈佳仪, 李萌, 郭晓红, 李步高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76-16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7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 (6530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TMEM182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成肌分化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选取饲养在相同条件下马身猪和大白猪各3头(180日龄,健康去势公猪),采集各组织;选取1周龄仔猪分离猪骨骼肌卫星细胞;通过qRT-PCR检测TMEM182在猪不同组织的表达谱、在不同猪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骨骼肌卫星细胞不同分化天数的时序表达模式;通过在卫星细胞过表达TMEM182(OE-TMEM182)和干扰TMEM182 (si-TMEM182),采用qRT-PCR检测增殖标志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EdU试验检测EdU阳性细胞数量变化;诱导猪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后,通过qRT-PCR、W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成肌分化关键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对肌管融合的影响。结果显示,TMEM182在猪肌肉组织中均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与马身猪相比,TMEM182在大白猪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更高(P < 0.05);随着卫星细胞分化天数的增加,TMEM182的表达量在分化第4天和5天时上升,分化第6天时下降,在分化第0天时表达量最低,第7天时表达量最高(P < 0.05);互作蛋白结果显示,OE-TMEM182组CDH15、TMEM25、HS3ST1、SEC11A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VWC2L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过表达TMEM182后极显著下调CDK1、PCNAKi67的表达(P < 0.01),且EdU阳性细胞数极显著减少(P < 0.01)。干扰TMEM182后极显著上调CDK4、CDK1(P < 0.01),显著上调Ki67的表达(P < 0.05),且EdU阳性细胞数极显著增加(P < 0.01)。在成肌分化过程中,过表达TMEM182后,MyoGMyHC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 < 0.01),MyoD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干扰TMEM182后,MyoDMyoGMyHC的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 < 0.01),Myf5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 < 0.05);同时,TMEM182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猪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研究结果表明,TMEM182为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中的一个负调控因子,推测其为猪骨骼肌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候选基因。

民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恢复力高低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孟祥旭, 李佳, 任德明, 陈奎蓉, 和艺云, 王立贤, 盛熙晖, 王立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689-16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8
摘要 ( 5 )   HTML ( 0 )   PDF (4470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民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恢复力高低组血清代谢组学进行研究,为蓝耳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出发,选择28日龄民猪15头,体重相近、饲喂环境相同且攻相同蓝耳病毒, 从中选取高恢复力组5头、低恢复力组5头,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 对血清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聚类分析等筛选不同恢复力民猪血清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恢复力组间可筛选得到39个差异代谢物(P < 0.05),进一步注释分析发现,鞘磷脂、靛玉红、花生四烯酸、L-苏氨酸可以作为潜在标志代谢物候选。通路分析发现,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等可能通过影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炎症介质的产生来减轻炎症反应,最终影响恢复力。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筛选到鞘磷脂、靛玉红、花生四烯酸等蓝耳病恢复力相关标志代谢物,还在代谢物角度初步诠释了恢复力差异高低的可能机制,为蓝耳病的防控和高恢复力民猪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阿勒泰羊胚胎PDGFD基因编辑研究
马秀玲, 张欣如, 陈莹, 梁红艳, 古丽米热·阿布都热依木, 汪立芹, 林嘉鹏, 李伟健, 王旭光, 吴阳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00-17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19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3819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用CRISPR/Cas9技术生产阿勒泰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D(PDGFD)基因SNP位点的基因编辑胚胎。本研究根据阿勒泰羊PDGFD基因脂尾性状相关的3个SNPs位点设计合成5个sgRNA (PDGFD-314-sgRNA2、PDGFD-314-sgRNA5、PDGFD-410-sgRNA、PDGFD-397-sgRNA2、PDGFD-397-sgRNA7),结合Cas9核酸酶进行体外活性分析。电转阿勒泰羊体外受精4~5 h的胚胎Cas9-sgRNA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每组35~40枚,3次重复,培养至第7天统计囊胚率,进行基因组靶基因位点扩增及测序分析。受精卵电转PDGFDMSTN基因(非PDGFD基因)同源重组基因编辑材料,培养至第7天统计囊胚率及进行PDGFD sgRNA脱靶效率分析。结果表明,5个sgRNA在体外均有高效的切割活性;电转受精卵的存活率和卵裂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电转组囊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PDGFD-397-sgRNA2在绵羊体外胚胎中的编辑效率均高于其它sgRNAs。PDGFD-397-sgRNA2在绵羊基因组上错配1个碱基的脱靶位点有19个,覆盖在外显子区的基因有CFDP1,APOO,PCDH11X等;错配2个碱基的位点有31个,覆盖在外显子区的基因有TIMM17B、C1H1orf228和TLL1等。电转PDGFDMSTN基因同源重组编辑材料,两组胚胎的存活率和卵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前者的囊胚率显著低于后者(P < 0.0 5)。本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羊PDGFD基因尾脂性状相关SNP位点的CRISPR/Cas9编辑显著降低体外胚胎的囊胚率,因此,PDGFD基因可能影响绵羊早期胚胎的发育。综上所述,PDGFD基因可能对绵羊胚胎的早期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温应激下湖羊卵巢颗粒细胞m6A甲基化修饰差异研究
李笑微, 田微, 刘媛, 李惠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12-17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0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3970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高温应激对湖羊卵巢颗粒细胞中m6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为揭示高温应激下m6A甲基化修饰对湖羊卵巢颗粒细胞发育和功能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集2岁龄左右湖羊母羊新鲜卵巢,收集卵巢表面3~5 mm卵泡中的颗粒细胞,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 ℃)和高温应激组(42 ℃,每天2 h,连续3 d)。通过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鉴定m6A峰,获得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分析。MeRIP-seq在对照组和高温应激组共有135个具有显著差异的m6A峰,映射到13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到PI3K-Akt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和Wnt信号通路等。RNA-seq鉴定出359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类固醇合成、胆固醇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MeRIP-seq和RNA-seq数据联合分析结果显示,DTX3L、MAGEF1、MAN1C1、CCDC77、RAD51共计5个基因m6A修饰和基因表达水平同时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富集在Notch信号通路等。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应激会改变湖羊卵巢颗粒细胞mRNA中m6A修饰水平,最终可能影响细胞增殖、凋亡、雌激素合成等相关通路,为进一步探究m6A修饰在高温应激下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miR-215-5p在雷州黑鸭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叶润根, 刘渊博, 路丽丽, Collins Amponsah Asiamah, 苏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22-17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1
摘要 ( 12 )   HTML ( 0 )   PDF (6443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miR-215-5p在雷州黑鸭组织中的表达规律,验证miR-215-5p对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本研究分别选取体重与健康情况相似的43周龄产蛋期与51周龄休产期雷州黑鸭各3只,利用RT-qPCR检测了其不同组织中miR-215-5p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模拟物和干扰片段载体转染卵泡颗粒细胞,结合CCK-8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每组均包含了3个重复。结果显示,miR-215-5p在产蛋期雷州黑鸭的表达普遍高于休产期,其在卵巢、膨大部和胸腿肌肉中相对高表达,在漏斗部、子宫和心脏中相对低表达;CCK-8和EdU试验结果显示,miR-215-5p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iR-215-5p促进卵泡颗粒细胞凋亡;RT-qPCR检测增殖凋亡标志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转染miR-215-5p模拟物后,CCND1和CDK2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 < 0.01),Caspase-3极显著上升(P<0.01);而转染miR-215-5p干扰片段后,CCND1显著上升(P < 0.05),CDK2极显著上升(P < 0.01),Caspase-3极显著降低(P < 0.01),TP63显著降低(P < 0.05)。雷州黑鸭miR-215-5p可以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
赵文轩, 高雪, 余大为, 高晨,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31-17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2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19019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稳定传代并符合多能性标准的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本研究首先用酶消化法建立了成年蒙山牛公牛耳缘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存活率、生长曲线测定。同时采用了基于DOX调控的非病毒重编程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使用在3i/LIF和NBFR培养体系诱导蒙山牛成纤维细胞重编程,并对获得的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多能性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蒙山牛耳缘成纤维细胞增殖正常、状态良好,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形态呈现边界圆滑的圆顶型、碱性磷酸酶表达呈阳性、标志多能性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成纤维细胞(P < 0.001),OCT4、SOX2、NANOG多能性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展现出与之前研究中报道的牛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状态。这一成果为牛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其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的潜力。为体外配子生产进而复原濒危、灭绝的牛地方品种提供了材料基础。

德州驴体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李聪, 苏江天, 李一丹, 王朝飞, 于杰, 雷初朝, 党瑞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44-17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3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 (6322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德州驴体尺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采集2~3周岁的健康德州驴母驴血液作为试验材料,共139头。测定试验群体的体尺性状,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家驴一号”40K液相芯片对全部个体进行基因分型。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对11个体尺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精细映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识别体尺性状的潜在因果SNPs位点。通过GWAS鉴定到3个全基因组显著和20个潜在显著的SNPs位点以及41个候选基因与体尺性状显著关联。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在与成骨分化、骨骼肌发育和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学过程。综合精细映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在16号染色体候选区域内检测到4个显著SNPs位点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本研究结果为德州驴体尺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奠定了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驴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猪精子耐冻性与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张鸿岩, 王善鹏, 曹海梁, 闵令江, 周开锋, 朱振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55-17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4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3886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影响猪精子耐冻性的原因,本研究使用10头18~24月龄健康的长白公猪采集精液,检测筛选出的高、低耐冻性组精液冷冻解冻后的精子活力、顶体和质膜完整性、ATP水平、膜流动性水平及精子中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高耐冻性组精液解冻后的精子活率、活力、曲线速度、直线速度、顶体和质膜完整性、ATP水平、高膜流动性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耐冻性组(P < 0.05)。高耐冻性组精子中的油酸、亚油酸等长链脂肪酸含量同样显著高于低耐冻性组精子(P < 0.05)。低耐冻性组精液中添加0.1%脂质混合物冷冻解冻后精子活率、活力、直线速度、鞭打频率、顶体和质膜完整性、ATP水平、高膜流动性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检测猪精子解冻前后的各种质量指标,发现猪精子耐冻性出现差异可能是由于精子中的长链脂肪酸含量不同所导致,并且可以通过补充外源性脂肪酸进一步提高猪冷冻精液的质量,为进一步完善猪冷冻精液制作体系提供了试验依据。

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对奶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马应天, 姜璐瑶, 李增开, 秦剑平, 赵建华, 贺玉芳, 宋宇轩, 张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68-17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5
摘要 ( 9 )   HTML ( 0 )   PDF (3369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稀释液中添加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cyanidin-3-rutinoside,C3R)对奶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理。本研究采集6只年龄2.5~3岁且体况良好的东佛里生种公羊的新鲜精液,镜检合格后混匀并分为6组,其中1组是用不含C3R的稀释液仅作稀释处理的冻前组,其余5组分别用不同浓度C3R(0、20、40、60、80 μg·mL-1)的冷冻稀释液对精液进行稀释及冷冻保存,每组3个重复。通过检测解冻后精子质量、抗氧化能力以及腺苷代谢相关指标,探究C3R对奶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3R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精子质量,其中40 μg·mL-1 C3R处理组的精子前向运动比例和顶体完整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60 μg·mL-1 C3R处理组的质膜完整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C3R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精子抗氧化能力,其中40 μg·mL-1 C3R处理组精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 < 0.05);60 μg·mL-1 C3R处理组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20、40 μg·mL-1处理组的活性氧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40 μg·mL-1 C3R对奶绵羊精子的保护效果最佳。在腺苷代谢方面,冻后组精子的腺苷脱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冻前组(P < 0.05),而40 μg·mL-1 C3R的添加显著抑制了腺苷脱氨酶的活性(P < 0.05),同时显著降低了腺苷和肌苷的含量(P < 0.05)。因此,在冷冻稀释液添加C3R能够提高奶绵羊冷冻精液保存效果。当C3R添加浓度为40 μg·mL-1时,能够显著提高精子的抗氧化能力并降低腺苷脱氨酶活性,从而提高了奶绵羊冻后精液的质量。

急性热应激通过降低牛磺酸水平影响猪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
王昕昕, 刘小英, 王宜, 王芳, 赵晗, 杜志强, 杨彩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79-17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6
摘要 ( 5 )   HTML ( 0 )   PDF (13068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猪睾丸支持细胞对急性热应激的代谢应答。本研究于急性热应激前(Control组)、急性热应激(43 ℃,0.5 h)刚结束(HS0.5组)和急性热应激后恢复36 h(HS0.5-R36组)收集猪睾丸支持细胞(每组3个重复)进行液相质谱(LC-MS/MS)检测,ELISA验证差异代谢物。通过CCK-8、EdU和Annexin V FITC/PI试剂盒检测关键差异代谢物对猪睾丸支持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效应。利用ROS、RH123和Mito Tracker染色检测细胞ROS水平、线粒体分布与线粒体膜电位情况。结果,急性热应激前后(HS0.5 vs. Control)、恢复36 h相对急性热应激刚结束(HS0.5-R36 vs. HS0.5)、恢复36 h相对急性热应激前(HS0.5-R36 vs. Control)分别诱导33个、57个和115个显著差异(P < 0.05;VIP>1.00)二级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等通路。ELISA验证结果显示,急性热应激显著降低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与代谢组检测的变化趋势一致。HS0.5-R36 vs. Control牛磺酸下降约5.7 μmol·L-1,而添加5.7 μmol·L-1牛磺酸处理猪睾丸支持细胞48 h显著增加细胞存活率、促进增殖、抑制凋亡和增强线粒体功能(P < 0.05)。急性热应激显著改变猪睾丸支持细胞的代谢,显著降低的牛磺酸部分介导了急性热应激对猪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损伤。本研究结果为猪睾丸支持细胞热应激损伤拯救提供了新的参考。

营养与饲料
岔路黑猪断奶前后粪便菌群和病毒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李苏陈, 陆婷婷, 陈军光, 缪晖, 毛海光, 韩新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791-1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7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7537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16S rDNA测序和宏病毒组测序探究岔路黑猪断奶前后肠道菌群和病毒组变化及其相关性。采集岔路黑猪断奶前7 d和断奶后7 d直肠粪便,利用16S rDNA测序和宏病毒组测序结合的方法对仔猪断奶过渡期间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断奶前相比,断奶后粪便菌群α多样性显著提高(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菌群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黏液乳杆菌属(Limosi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宏病毒组测序表明,断奶前后粪便病毒组的α多样性无显著变化,但病毒组结构具有显著差异(P<0.05),断奶后有尾噬菌体纲(Caudoviricetes)和微小噬菌体科(Microvirid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且,噬菌体分别与特定的细菌群落显著相关,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科(Akkermansiaceae)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家族噬菌体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5)。综上表明,断奶应激改变了岔路黑猪仔猪粪便菌群和病毒组的组成和结构,并揭示了粪便菌群和病毒组的相关性,有利于促进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低蛋白多元化饲粮添加玉米蛋白粉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朱云, 王钰明, 孙晓晓, 陈辉, 赵峰, 解竞静, 陈一凡, 萨仁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02-18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8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1206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雏期低蛋白水平下的饲粮结构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消化特性的影响,为低蛋白多元化饲粮在肉鸡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参考。试验采用3×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其中饲粮类型因素包括玉米-豆粕型(SBM)、玉米-豆粕-棉粕型(CSM)和玉米-豆粕-菜粕型(RSM)3种,玉米蛋白粉因素分为不添加(0%)和添加(5%)2种。将390只健康、体重接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鸡。试验分为两个阶段,在肉鸡育雏期(1~14日龄)各处理组分别饲喂上述6种饲粮,形成6种饲粮饲喂下的肉鸡(SBM0、CSM0、RSM0、SBM5、CSM5、RSM5),在生长期(15~28日龄)这6种肉鸡饲喂同一饲粮。测定各处理组肉鸡的生长性能以及在生长期对同一饲粮的养分代谢率、粪便评分、粪便体外养分消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饲粮类型与玉米蛋白粉对育雏期和生长期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均无显著交互作用;育雏期玉米蛋白粉显著提高了生长期肉鸡的F/G(P < 0.05),但对肉鸡的其他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饲喂SBM饲粮的肉鸡在育雏期和生长期的末重及ADG均显著高于RSM饲粮(P < 0.05),但对F/G均无显著影响;2)饲粮类型与玉米蛋白粉对肉鸡总能(GE)代谢率的影响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SBM0组肉鸡在生长期对饲粮GE的代谢率显著高于RSMO、SBM5、CSM5和RSM5组(P < 0.05);饲粮类型对肉鸡干物质(DM)和粗蛋白(CP)的代谢率均无显著影响,但添加玉米蛋白粉会显著降低肉鸡对DM和CP的代谢率(P < 0.05);3)饲粮中添加玉米蛋白粉会显著提高肉鸡的粪便粒径,但对粪便评分无显著影响;相比SBM肉鸡,CSM和RSM肉鸡的粪便颜色、成型度和腹泻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 < 0.05);4)饲粮类型与玉米蛋白粉对肉鸡粪便体外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SBM5组肉鸡粪便中DM和GE的消化率均显著高于不添加玉米蛋白粉的饲粮组(P < 0.05);肉鸡粪便中的有效能值与其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综上可见,饲粮类型和玉米蛋白粉对肉鸡生长和消化功能的影响均较大,特别是生长早期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杂粕或玉米蛋白粉会显著降低后期肉鸡的养分代谢率,进而降低肉鸡的生长速度。

饲粮中添加乳果糖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
吴秀菊, 夏培, 罗懿豪, 罗劲炜, 薛梦迪, 柯炎杭, 李娟, 吕景智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13-18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29
摘要 ( 8 )   HTML ( 0 )   PDF (1248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乳果糖(LAC)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肉品质、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将192只35日龄雄性伊拉肉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0.5%、1%和2% LAC的饲粮,预饲期7 d,正式期28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2%LAC处理可显著提高肉兔1-28 d的平均日增重(ADG)(P < 0.05),1%、2%LAC组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 < 0.05);2)相较于对照组,2%LAC处理显著提高了饲粮中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钙(Ca)的表观消化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2%LAC处理可极显著升高血清葡萄糖(GLU)水平(P < 0.01),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 < 0.05);与2%LAC组相比,1%LAC处理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水平(P < 0.05);4)与对照组相比,2%LAC处理显著升高了背最长肌pH(P < 0.05),不同水平LAC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P < 0.01),显著升高背最长肌不饱和脂肪酸(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P < 0.05), 2% LAC处理组显著增加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P < 0.05),1%和2% LAC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背最长肌PUFA/SFA比值(P/S)(P < 0.05),2%LAC处理可显著升高肉兔腿肌PUFA含量和P/S(P < 0.05)。综上,饲粮中添加1%、2%LAC均可改善肉兔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

预防兽医
G57基因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与验证
史玉婷, 韩心雨, 钟沐卉, 林耀忠, 柳腾飞, 李焰, 尹会方, 贾伟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25-18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0
摘要 ( 4 )   HTML ( 0 )   PDF (9905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当前流行毒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毒株A/Chicken/Guangdong/M/2021(H9N2)(简称为M)分离自广东某养鸡场病料。鉴定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通过RT-PCR以及无缝克隆技术完成质粒构建,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拯救毒株命名为rM。测定病毒的稳定性和生长曲线;进行动物试验,从传播效率、致病性角度验证克隆毒株与原毒的一致性。结果显示:M毒株为G57基因型,为近年的流行毒株。M毒株与rM毒株在酸稳定性、热稳定性、致病性以及传播性等方面保持一致的生物学特性。综上,成功建立了G57基因型H9N2亚型AIV的反向遗传系统,且从体内和体外试验两个方面全面验证M与rM的生物学特性保持一致。

神经介素B和受体对H9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ITCH表达的影响
田世茂, 田珂, 刘玉钤, 辜晴新, 沈昀知, 张骋怀, 包银莉, 杨桂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34-18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1
摘要 ( 7 )   PDF (349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型流感病毒(IAV)编码的基质蛋白1(M1)通过调控E3泛素连接酶ITCH介导的泛素化修饰反应拮抗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神经介素B(NMB)和其受体NMBR具有抑制IAV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作用,但二者对IAV感染诱导的E3泛素连接酶ITCH和M1表达的影响如何,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外源性NMB及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刺激模型,适时干扰和过表达NMBR,分别从体内外水平分析NMB和NMBR对ITCH和M1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外源性NMB和过表达NMBR均可显著抑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和小鼠肺组织中ITCH表达;与之相对,干扰NMBR表达则可显著促进A549细胞和小鼠肺组织中ITCH表达;此外,NMB和NMBR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ITCH的表达趋势与M1蛋白的表达呈现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NMB和NMBR可通过调节ITCH的表达而影响H9N2编码的M1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H9亚型禽流感病毒mRNA疫苗的构建与效力评价
黄程, 杨志远, 林健, 程慧敏, 王米, 毛惠琳, 王国良, 刘贵明, 赵际成, 刘月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43-18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2
摘要 ( 5 )   HTML ( 0 )   PDF (6490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9亚型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对养鸡业尤其肉鸡产业危害巨大,灭活疫苗不能有效阻止病毒在鸡上呼吸道感染复制,有必要研究H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的mRNA疫苗。参考GenBank 2022年公开的HA基因序列,优化HA全长(HA)和HA胞外区(HAe)序列,连接至pUC57载体构建体外转录模板,经体外转录、加帽、纯化,采用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P)包封mRNA,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仓鼠肾细胞(BHK-21)和鸡胚成纤维细胞(DF-1),Western blot检测HA表达。20只3周龄SPF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经腿部肌肉接种0.3 mL PBS、25 μg HA mRNA LNP、25 μg HAe mRNA LNP和0.3 mL H9亚型AI灭活疫苗。免疫后4周采集血清,检测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HI)抗体,每只鸡滴鼻点眼H9N2亚型AIV 0.2 mL(含106.0 EID50),攻毒后5日采集咽喉拭子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检测病毒分离情况及IFN-γ、IL-4的表达水平,观察气管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种mRNA HA蛋白均成功表达,经LNP包封后可有效在细胞内完成翻译。HA mRNA LNP和HAe mRNA LNP免疫SPF鸡后HI抗体效价(log2)平均值分别为5.6和3。H9亚型AI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效价(log2)平均值为9.8,极显著高于2个mRNA LNP组(P < 0.01)。非免疫对照、HA mRNA LNP、HAe mRNA LNP和H9亚型AI灭活疫苗组病毒分离结果分别为5/5、1/5、4/5和2/5。HA mRNA LNP组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HAe mRNA LNP组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 < 0.05)。气管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HA mRNA LNP和H9亚型AI灭活疫苗免疫可有效减轻H9亚型AIV对SPF鸡气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构建的H9亚型AIV HA全长mRNA疫苗免疫鸡能提供有效保护,而HA胞外区mRNA疫苗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新型线性B细胞表位的鉴定
曹丽艳, 孔祥雨, 袁聪, 段月月, 马国祥, 施磊, 张宇, 万颖, 李想通, 王娅婷, 杜煜, 郑海学, 王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54-18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3
摘要 ( 8 )   HTML ( 0 )   PDF (11405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是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猪肠道冠状病毒,可引起新生仔猪腹泻、呕吐、脱水而死亡。SADS-CoV核衣壳蛋白(N)是病毒复制中最保守的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前期研究获得的5株抗SADS-CoV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1C10、4B10、6G1、6F3和6E8),其中6E8与SADS-CoV的反应性最强。在本研究中,利用pET32a作为表达载体构建N蛋白的截短及缺失突变体质粒,经诱导表达后,用6E8进行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结果表明,6E8识别的抗原表位为69-QKGQRK-74。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表位在不同SADS-CoV毒株和蝙蝠冠状病毒HKU2中完全一致;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猫感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中发现相似的表位(VKGQRK),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而在其他冠状病毒中同源性较低。特异性试验中,6E8不能与猪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PEDV)和TGEV发生发应,尽管6E8识别表位与TGEV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这说明69-Q是6E8识别表位的关键氨基酸。进一步试验发现,当6E8与SADS-CoV孵育后再感染Huh7细胞,能增强SADS-CoV的感染,出现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现象。总之,SADS-CoV N蛋白新型B细胞表位的鉴定,将为设计SADS-CoV新型疫苗和开发表位相关的诊断试剂提供新的见解。

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葛雷, 仇汝龙, 范志宇, 胡波, 魏后军, 陈萌萌, 宋艳华, 李一鸣, 徐为中, 王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65-18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4
摘要 ( 8 )   HTML ( 0 )   PDF (7415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最为常见的沙门菌血清型,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外膜蛋白OmpW是由ompW基因编码的营养物质特异性运输通道,发挥特殊的铁离子外排功能,与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等密切相关。但其在沙门菌中的功能尚未见研究。为探究外膜蛋白OmpW对鼠伤寒沙门菌的影响,本试验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为野生株(WT14028),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mpW基因缺失株(14028ΔompW),同时构建回补株(14028ΔompW: : ompW),通过检测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环境耐受性、耐药性等方面探究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探究该基因对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菌落形态无显著差异;缺失株在对数生长期显著慢于野生株,但到达稳定期无显著差异;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31.73%±6.43%;在酸性(pH=3)、碱性(pH=10)及高盐(1 mol·L-1 NaCl)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株;但在高铁(>0.625 g·L-1 FeCl3)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更高;缺失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对其他如氨苄西林、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性无显著变化;小鼠感染试验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感染诱发的腹泻率更低、脾肿大及肠道损伤更轻微,且细菌移位能力也显著下降。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试验表明该基因与菌株生长、环境耐受性、耐药性、致病性等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的致病与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江西地区野猪菌群多样性分析及其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谭娟娟, 杨贝莹, 武前悦, 花慧颖, 曹华斌, 严珲, 张锦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76-18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5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7685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野猪呼吸道、肠道及粪便中的菌群组成和携带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的相关情况。采集江西地区27头野猪呼吸道、肠道及粪便样品,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野猪不同生理部位的菌群组成和差异,分析野猪源Cp基因型及毒素基因cpacpbcpb2、etxitxcpenetb的携带情况,并分离纯化肠道与粪便样品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三组的优势菌门都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肠道和粪便中厚壁菌门的占比最高,呼吸道中变形菌门的占比最高。差异性分析发现三组中5个菌属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余10个菌属存在显著差异;从野猪粪便样品中分离到了三株Cp,经PCR毒素基因分型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确认为A型,并且无β2毒素基因;27份样品中Cp的携带率为81.48%(22/27),在这22份阳性样品中,β2毒素基因的检出率为9份,占40.91%(9/22)。其它毒素基因未检测到,综合各分型毒素检测结果,阳性样品中存在的Cp均为A型。综上,本研究基于菌群分析,了解了野猪不同生理部位的菌群组成,以及Cp在野猪中的携带情况,为预防、检测野猪源的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参考。

毒害艾美耳球虫配子体抗原基因DNA疫苗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冯永翠, NaingHtet Aung, 张馨尹, 汪飞燕, 王乐乐, 张露, 朱玉, 许金俊, 陶建平, 刘丹丹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87-18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6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1757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估毒害艾美耳球虫配子体抗原基因DNA疫苗的抗球虫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构建了配子体抗原基因的DNA疫苗pVAX-Engam59,并添加CpG ODN2006佐剂免疫雏鸡,通过间接ELISA和qRT-PCR方法分析雏鸡特异性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IL-4、IFN-γ和TGF-β4)转录情况;最后,每只雏鸡经嗉囊感染2.5×104个毒害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观察各试验组的临床症状、血便排出情况,感染8 d后检测各试验组的卵囊排出量、增重、病变记分等,并计算抗球虫指数。结果表明,与空载体pVAX-1组、未免疫攻虫组、未免疫未攻虫组相比,pVAX-Engam59、pVAX-Engam59+CpG ODN2006免疫雏鸡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 < 0.05),细胞因子IFN-γ、IL-4、TGF-β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卵囊减少率分别为64.65%与64.48%,血便数以及病变记分显著降低、相对增重率显著增加(P < 0.05);ACI值分别为156.02与159.72。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毒害艾美耳球虫配子体抗原基因的DNA疫苗,且与pVAX-Engam59相比,pVAX-Engam59+CpG ODN2006佐剂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二者均接近抗球虫中效水平,有望成为抗球虫病的候选DNA疫苗。

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王涛, 阎晓菲, 王旖旎, 赵怡阳, 孙鑫, 陈胜涛, 王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897-19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7
摘要 ( 8 )   HTML ( 0 )   PDF (9443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使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种不同荒漠蜥蜴性别间、头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间、体重间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28.35%,新疆岩蜥感染率为100%,吐鲁番麻蜥感染率为27.59%,叶城沙蜥感染率为22.22%;新疆岩蜥胃肠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极显著高于吐鲁番麻蜥和叶城沙蜥,其雄性感染强度显著高于雌性;较大体型的感染强度更高。基于虫种形态特征鉴定出三种优势虫种为泡翼科Abbreviata属线虫、咽齿科Spauligodon属线虫和咽齿科Parapharyngodon属线虫,均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对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进行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不仅为新疆荒漠蜥蜴寄生虫多样性研究积累重要数据资料,还可为荒漠蜥蜴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绵羊痒螨钙网蛋白对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和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李艳娥, 梁友萍, 樊洁, 吴芳燕, 尧香悦, 李毛却乎, 次仁仓决, 郝桂英,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10-19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8
摘要 ( 7 )   PDF (636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绵羊痒螨钙网蛋白(PsoCRT)对健康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Th1/Th2和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采用RT-PCR技术从绵羊痒螨混合阶段虫体总RNA中扩增得到去除信号肽的PsoCRT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rPsoCRT);分别以5、10、20、40、80 μg·mL-1 rPsoCRT刺激兔PBMC,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Th1/Th2、Th17/Treg主效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和关键转录因子(T-bet、GATA-3、RORc、Foxp3)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soCRT基因全长1 254 bp,属于典型的钙网蛋白家族;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rPsoCRT大小约64 ku,可促进兔PBMC中Th1细胞IFN-γ和T-bet转录水平的升高,但抑制Th2细胞IL-4转录,而对GATA-3转录无影响,导致IFN-γ/IL-4和T-bet/GATA-3比值升高,平衡向Th1发生偏移;Th17细胞IL-17A和Treg细胞Foxp3 mRNA转录水平下降,而IL-10和RORc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导致IL-17A/IL-10和RORc/Foxp3比值降低,平衡向Treg发生偏移。综上,PsoCRT可引起兔PBMC中Th1/Th2和Th17/Treg主效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转录水平失衡,导致宿主免疫平衡偏向Th1和Treg免疫应答。
基础兽医
大麻二酚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拮抗双酚A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自噬
侯宛辰, 徐童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19-19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39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14901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缓解双酚A(bisphenol A, BPA)导致的猪肠上皮细胞(pig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PEC-J2)的凋亡和自噬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筛选出BPA对IPEC-J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和CBD对BPA的最适拮抗剂量。用分组比较方法,将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BPA组(150 μmol·L-1 BPA)、BPA+CBD组(150 μmol·L-1 BPA+10 μmol·L-1 CBD)、BPA+CBD+CQ组(150 μmol·L-1 BPA+10 μmol·L-1 CBD+20 μmol·L-1 CQ)和CBD(10 μmol·L-1 CBD)组。通过AO/EB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IPEC-J2细胞的凋亡率;通过DCFH-DA法检测细胞中ROS水平;通过氧化应激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C3-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来检测细胞凋亡、自噬、肠紧密连接蛋白和BRD4/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150 μmol·L-1 BPA处理,IPEC-J2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均升高,经10 μmol·L-1 CBD处理后,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均降低;CBD可以显著下调由BPA引起的ROS和MDA水平升高(P < 0.05),上调BPA引起的GSH-Px活性降低(P < 0.05);CBD可以显著下调由BPA引起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aspase-3)、细胞自噬相关基因(P62、LC3-Ⅱ/LC3-Ⅰ和ATG5)和BRD4/AMPK/mTOR通路(AMPK)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P < 0.05),上调BPA引起的LAMP1、Bcl-2、BRD4、mTOR、ZO-1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降低(P < 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BD可以显著降低由BPA所诱导的IPEC-J2细胞LC3-Ⅱ的表达与分布(P < 0.05)。综上所述,CBD可以缓解BPA导致的IPEC-J2细胞氧化应激,进而通过BRD4/AMPK/mTOR信号通路拮抗BPA诱导的IPEC-J2细胞凋亡和自噬。

生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及机制研究
和晓兰, 赵艳坤, 孟璐, 刘慧敏, 高姣姣, 郑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34-19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40
摘要 ( 9 )   HTML ( 0 )   PDF (4075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生牛乳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异质性耐药流行情况,并探究异质性耐药机制。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六个地区采集179批次生牛乳,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联合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从抗菌药物敏感表型的菌株中筛选疑似异质性耐药菌株,利用菌群谱型分析法(PAP)进行确证,传代测定异质性耐药稳定性,通过全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异质性耐药机制。结果表明,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达11.11%~61.11%,对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现高度敏感。初筛得到19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菌药物组合异质性耐药,确证3种组合为异质性耐药表型,其中仅金黄色葡萄球菌J23保持稳定的异质性耐药表型。本研究表明,生牛乳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异质性耐药机制与blaZ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表达有关,对四环类药物的异质性耐药与四环素外排泵表达和耐药蛋白有关。

非细胞毒性浓度AFB1暴露下H1N1型猪流感病毒感染3D4/21细胞的蛋白质组分析
庞思瑶, 张金龙, 孙雨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47-19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41
摘要 ( 7 )   HTML ( 0 )   PDF (9261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严重危害畜禽健康。目前,全世界超过34个国家和地区对畜禽饲料中AFB1的含量制定了限量标准。然而,即使低于限量标准的AFB1暴露仍具有促进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因此,本研究以3D4/21细胞为模型,首先筛选对细胞无毒性的AFB1浓度,然后使用蛋白转印和TCID50法分别检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的NP蛋白相对表达量和滴度,确定非毒性浓度AFB1暴露对SIV复制的影响。接下来,应用蛋白质组学平台下的TMT技术检测SIV感染组和SIV + AFB1共同处理组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和富集通路,探索AFB1促进SIV复制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0.01 μg·mL-1 AFB1对3D4/21细胞无细胞毒性,且能够显著促进SIV复制;TMT检测显示,与SIV感染组相比SIV + AFB1共同处理组细胞中242个蛋白表达上调,327个蛋白表达下调;进一步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影响AFB1促进SIV复制的差异通路137条,前5名分别为蛋白酶体通路、坏死性凋亡通路、多物种细胞凋亡通路、军团杆菌病通路和药物代谢-其他酶通路。其中细胞凋亡相关通路可能是调控AFB1促进SIV复制的关键性通路,随后的DAPI染色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将为早期预防和控制因AFB1污染而加剧的SIV感染奠定基础,并为探讨其他感染性疾病增加的原因提供参考。

临床兽医
大车前苷抑制猪肺炎支原体诱导的炎性反应的作用初探
王吉英, 向书涵, 李志强, 李炻漾, 张磊, 谢青云, 熊祺琰, 邵国青, 冯志新, 于岩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58-19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42
摘要 ( 9 )   HTML ( 0 )   PDF (11468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肺炎支原体(Meso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Mhp)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定植,引起猪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的炎性损伤,使猪饲料转化率降低,日增重下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车前苷(Plantamajoside,PMS)为一种常用的抗炎中药,其在抑制Mhp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未知。本研究拟通过Mhp感染PK-15细胞和小鼠为模型,探讨大车前苷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对Mhp诱导的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通过不同浓度的PMS作用PK-15细胞,确定PMS对细胞形态和活力无影响的最高浓度。随后采用该最高浓度的PMS的作用于Mhp感染的PK-15细胞,通过RT-qPCR检测PK-15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等炎性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Mhp感染组细胞中的IL-6、TNF-α、NF-κB和IκBα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而PMS的作用可降低Mhp感染时这种mRNA水平的升高。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发现PMS可抑制Mhp诱导的NF-κB P65磷酸化,抑制NF-κB P65的核易位。小鼠感染模型的相关研究发现PMS可改善Mhp诱导的小鼠肺脏病变,使炎性细胞减少。同时,大车前苷可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的含量。以上结果表明,PMS可能通过NF-κB通路改善Mhp诱导的炎性反应,为防治猪肺炎支原体感染新方法的提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呼宁散对鸡肺源大肠杆菌抑菌活性及体外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
邱谦, 桑锐, 王巍, 刘馨蔓, 于明弘, 刘晓童, 于天, 张雪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69-19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43
摘要 ( 12 )   HTML ( 0 )   PDF (3903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呼宁散对鸡肺源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鸡胚成纤维细胞(DF-1)损伤模型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以桑白皮、黄芩、蒲公英、甘草等10味中药制备中药复方呼宁散,牛津杯法测定呼宁散对鸡肺源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TTC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绘制细菌生长曲线,检测细菌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核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CCK-8法检测LPS和呼宁散对DF-1细胞的毒性,建立LPS诱导的DF-1细胞损伤模型并给药,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TLR4/NF-κB信号通路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关键蛋白表达量,相关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Keap1/Nrf2信号通路中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关键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鸡肺源大肠杆菌对呼宁散呈中度敏感,且MIC为250 mg·mL-1,MBC为500 mg·mL-1;呼宁散可抑制鸡肺源大肠杆菌的生长,提高细菌培养液中AKP、可溶性蛋白和核酸含量。在细胞试验中,呼宁散可降低LPS诱导的DF-1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8的含量,抑制TLR4、NF-κB p65蛋白的过度表达;呼宁散可降低LPS诱导的DF-1细胞ROS和MDA的含量,提高SOD活性和GSH含量,进一步提高Nrf2、NQO1、HO-1蛋白的表达量,抑制Keap1蛋白的过度表达。中药复方呼宁散对鸡肺源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并且可通过调控TLR4/NF-κB和Keap1/Nrf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对LPS诱导的DF-1细胞损伤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研究简报
公牛精子耐冻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挖掘与功能验证
李晓彤, 王鹏宇, 方颖妍, 于鸿希, 张毅, 王雅春, 张元沛, 李彦芹, 姜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81-19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44
摘要 ( 6 )   HTML ( 0 )   PDF (1674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影响公牛精子耐冻性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标记并应用于奶牛的分子育种。本研究基于前期组学研究结果挖掘到ATP5F1A、DNASE2、LPO等11个与公牛精子耐冻性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针对其外显子设计引物进行PCR混池测序检测遗传变异位点。随后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在130头健康的公牛资源群体中对重要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和关联分析。其中,精子高耐冻组公牛55头,鲜精平均活力为0.68,冻后平均活力为0.42;精子低耐冻组公牛75头,鲜精平均活力为0.65,冻后平均活力为0.32。结果最终检测到14个重要SNPs位点,其中ATP5F1A基因外显子上的rs110909003 SNP(C/T)位点与公牛精子的耐冻性显著相关(P=0.009)。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该位点不同基因型公牛精子中ATP5F1A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TT型个体相比,CC型个体精子中ATP5F1A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本研究挖掘到与公牛精子耐冻性显著相关的基因ATP5F1A,以及位于该基因内的重要分子标记rs110909003,推测其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影响精子的耐冻性。研究结果为荷斯坦种公牛冻后精液品质性状分子选育提供了重要信息。

水獭源犬圆环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匡尹之, 徐凤培, 周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4):  1989-19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4.045
摘要 ( 9 )   HTML ( 0 )   PDF (4409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圆环病毒(canine circovirus, CanineCV)是一种与犬消化道疾病相关的病毒,该病毒于2012年在美国首次从犬中鉴定。随后,研究人员相继在狼、獾、北极狐、赤狐、豺中检测到了CanineCV。2016年,我国首次报道从犬中检测到CanineCV,然而,关于CanineCV在我国野生动物中的感染情况尚不清楚。采集一病死水獭的组织病料,利用PCR进行CanineCV的检测;设计CanineCV全基因组引物,对CanineCV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通过PCR检测,发现1份水獭组织样本CanineCV阳性;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测序、拼接,成功获得一条长度为2 063 nt的CanineCV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该毒株与GenBank中其他毒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4.6%~98.2%;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毒株属于CanineCV-3型。首次在水獭中鉴定出CanineCV的感染,并成功获得了我国首条野生动物源CanineCV全基因组序列及其遗传进化信息。以上结果表明CanineCV感染水獭的潜在危害及其感染更多其他动物的可能性,从而提示人们应加强CanineCV感染不同动物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