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0-0. 
摘要 ( 129 )   HTML( )    PDF (17459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1-0. 
摘要 ( 146 )   HTML( )   PDF (257KB) ( 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2-0. 
摘要 ( 66 )   HTML( )   PDF (119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ircRNAs对哺乳动物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
罗菊, 毛嘉妮, 夏银钊, 杨震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439-44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1
摘要 ( 312 )   HTML( )   PDF (1121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状RNAs(circular RNAs,circRNAs)是一类广泛参与各种生理活动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肠道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通过消化作用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也是机体中重要的免疫器官,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持与动物机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近来有研究发现,circRNAs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在肠道屏障功能中的调节机制也逐渐被揭示。本文阐述了circRNAs的发现、特点、分类、功能、产生机制,重点综述了circRNAs在哺乳动物肠道屏障中作用机制,并展望了circRNAs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以期为绿色健康养殖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牛胚胎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牛一凡, 杨柏高, 张培培, 张航, 冯肖艺, 曹建华, 余洲, 郝海生, 杜卫华, 邹惠影, 朱化彬, 马友记,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449-44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2
摘要 ( 291 )   HTML( )   PDF (3335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胚胎基因组选择(embryonic genome selection, EGS)是指活检牛早期胚胎中部分滋养层细胞,通过微量胚胎细胞全基因组扩增,进行遗传育种值评估,筛选出优质早期胚胎。该项技术的基本步骤是:对第6天左右的早期牛囊胚进行活检取样,利用显微切割系统切取微量滋养层细胞,随后通过微量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ic amplification),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分析后,对早期胚胎进行生产性能预测,从而筛选出基因型优良的胚胎进行移植。本文总结了EGS技术中常用的活检方法、扩增方法,并概述了该技术在牛上的应用现状与该项技术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未来EGS技术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反刍动物妊娠期和泌乳期生理代谢和微生物变化及其对子代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杜海东, 娜仁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458-44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3
摘要 ( 238 )   HTML( )   PDF (1140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和微生物稳态对维持宿主健康至关重要。生理代谢和微生物稳态的破坏,可能是多种代谢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妊娠的特征是一系列生理、代谢和微生物的变化。因此,整个繁殖周期是母体生理代谢最敏感的时期。这期间为支持胎儿在子宫内的生存和随后泌乳的营养需求,母体激素水平、代谢状态和微生物组成均发生巨大变化。近年来,对母体繁殖周期生理代谢与微生物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提示其对维持母体成功妊娠和后续泌乳至关重要。此外,母体生理代谢与微生物变化还可能影响子代生长发育、微生物建立和免疫系统成熟。因此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妊娠期和泌乳期生理代谢和微生物变化及其对子代生长发育、微生物定植和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期为反刍动物妊娠期和泌乳期生理性适应以及子代发育的基本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褪黑素的抗氧化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精子冷冻保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春艳, 张彦, 吕春荣, 邓卫东, 权国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468-44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4
摘要 ( 224 )   HTML( )   PDF (7002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哺乳动物中褪黑素(melatonin)主要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内源性吲哚胺,含有5-甲氧基和N-乙酰基侧链两个关键官能团,以此决定其特异性和双亲性。近年来,褪黑素及其代谢产物被认为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哺乳动物复杂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褪黑素生物合成与代谢、抗氧化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精子冷冻保存中的作用效应这3个方面对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褪黑素在动物细胞体外保存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ERM蛋白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中的研究进展
邵静, 张颖, 唐毓, 许保增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477-44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5
摘要 ( 198 )   HTML( )   PDF (4181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精是有性生殖的基本特征,也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卵母细胞的成熟状态是保障受精成功和胚胎发育的先决条件。卵母细胞在成熟和受精的过程里受到一系列分子机制细致精密的调控,在近年来发现的许多能调节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的信号通路中,埃兹蛋白-根蛋白-膜突蛋白(ezrin-radixin-moesin,ERM)作为连接卵母细胞膜与细胞骨架的桥梁分子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导了其中的多条通路,因此,ERM蛋白也成为研究这类生物学事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ERM蛋白家族通过调节微绒毛的形成、极体的排出、卵母细胞-颗粒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以及精卵融合等细胞过程来参与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过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保障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的成功率,提高雌性哺乳动物繁殖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植物多酚在家禽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毕睿晨, 刘相泽, 胡泽琼, 杨美雪, 乔嘉宁, 黄嘉, 郭芳申, 孔令华, 王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488-45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6
摘要 ( 184 )   HTML( )   PDF (1222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多酚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植物来源的多酚按结构常分为黄酮类、非黄酮类和单宁。随着饲用抗生素在全世界畜禽养殖领域的禁用,植物来源的多酚因其明显的抑菌、抗炎、抗病毒、抗应激、抗氧化等活性引起畜牧生产领域广泛兴趣和关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植物多酚在家禽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为植物多酚在家禽领域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缬氨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日粮中的应用
夏春秋, 万发春, 刘磊, 沈维军, 肖定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02-45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7
摘要 ( 312 )   HTML( )   PDF (4988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缬氨酸是一种功能性氨基酸,具有调控蛋白质合成、脂质代谢、葡萄糖代谢、抗氧化防御和免疫等生物学功能。缬氨酸添加是开发畜禽低蛋白日粮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促进畜禽生长、调节畜禽泌乳和产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阐述了缬氨酸的来源、分类、代谢途径、与其他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单胃和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缬氨酸在畜禽日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缬氨酸在畜禽日粮中的科学、高效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肠道菌群调控母幼分离子代行为异常的研究进展
胡希怡, 王慧, 李富宽, 王振南, 韩成全, 初美强, 杨燕, 吕慎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14-45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8
摘要 ( 166 )   HTML( )   PDF (3363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集约化养殖模式下,早期断奶成为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人类和其他动物上的研究表明,生命早期应激会导致许多负面后果,包括严重的精神障碍,例如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调控宿主的行为。益生菌接种对母幼分离子代行为的异常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早期母幼分离对子代行为的影响,并就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对子代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总结,以期为深入认识早期断奶对幼畜行为的影响,改善早期断奶引发幼畜行为异常提供参考依据。
混贮原料对全株玉米青贮粗蛋白质含量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任红阳, 郑林峰, 王自立, 王红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26-45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09
摘要 ( 175 )   HTML( )   PDF (1262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的快速发展,青贮饲料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全株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青贮饲料原料。农业生产副产物因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也具有较高的饲喂价值,但由于其水分含量通常较高、高温时易腐败等原因导致综合利用水平低。混合青贮可通过原料间成分的互补性以及微生物的互作效应实现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均衡与提升,从拓宽饲料来源渠道、缓解饲料紧缺和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等角度来说,混合青贮十分必要。但是,不同类型的混贮原料对全株玉米粗蛋白质含量及发酵品质的改善效果并不一致。因此,本文综述了全株青贮玉米与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以及农业副产物等混合青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不同混贮类型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明确不同混贮组合的适宜混贮比例及特点,为我国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青贮饲料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鼠李糖乳杆菌抗炎机制及其在防治家畜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单强, 王雪, 朱要宏, 王九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37-45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0
摘要 ( 162 )   HTML( )   PDF (2827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生素是目前防治家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畜禽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等问题,给食品安全及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人们对兽用抗生素滥用问题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如何找到抗生素替代品来防止细菌感染、保证食品安全。鼠李糖乳杆菌多分离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容物、粪便和阴道中,也常在牛奶及乳制品中发现。鼠李糖乳杆菌的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缓解致病菌耐药性的问题,对家畜的生长和胃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综述了鼠李糖乳杆菌调节微生物菌群平衡、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增强免疫力、抑制炎症和凋亡发生、限制病原体生长和黏附的作用机制,同时阐述了鼠李糖乳杆菌在预防奶牛乳房炎、奶牛子宫内膜炎、仔猪肠胃炎和中毒等疾病上的应用。本综述旨在为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潜在的替抗药物在家畜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原细小病毒属病毒感染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商金源, 闫曼平, 叶京飞, 程悦宁, 王振军, 冯二凯, 王春霞, 赵艳, 朱先鹏, 廖远军, 罗国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51-45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1
摘要 ( 196 )   HTML( )    PDF (3318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细小病毒(Protoparvovirus,PtPV)是一类感染多种动物或人类并引起广泛的病理反应的病毒。在PtPV感染过程中,其衣壳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发挥了重要作用。衣壳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促使PtPV进入宿主细胞。非结构蛋白则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时发挥作用。PtPV的非结构蛋白NS1是一种关键蛋白,它不仅在病毒复制中发挥作用,还具有嗜瘤性和溶瘤性。研究表明,NS1蛋白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这使得异位表达NS1蛋白成为潜在的抗肿瘤策略。PtPV的衣壳蛋白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衣壳蛋白可作为载体,在基因疗法和药物递送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衣壳蛋白组装为病毒颗粒,装载外源基因或药物,并通过PtPV的感染途径将其输送到宿主细胞中。这种基于病毒的基因或药物递送系统已被广泛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虽然已了解PtPV感染的关键因素和效应,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PtPV可能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和活化,包括炎症反应、DNA损伤应答和细胞凋亡等。尽管PtPV可能引起多种疾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有相关药物和疫苗可用于预防或治疗PtPV感染,而其衣壳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关于PtPV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理解会促使其应用于新的领域,并更好地应对与其感染及相关疾病相关的挑战。
遗传育种
琅琊鸡FSHR基因-868位点的多态性及对产蛋性能的遗传效应研究
陈诚, 乔西波, 孙亿, 康丽, 姜运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60-45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2
摘要 ( 157 )   HTML( )   PDF (2064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琅琊鸡FSHR基因-868位点的多态性和遗传效应。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有产蛋性能记录的382只琅琊鸡母鸡FSHR 5'调控区-868位点进行了基因型判定并分析了群体的多态性,分析了该位点与产蛋性状的关系;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不同基因型的琅琊鸡个体FSHR的表达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琅琊鸡FSHR 5'调控区-868位点存在多态性,I-为优势等位基因,群体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I+I-基因型个体的47周产蛋数(E47)和换羽后134 d的产蛋数(134D)均显著高于I-I-基因型个体(P<0.05),I+I+和I+I-基因型个体最大连产天数(MCS)显著高于I-I-基因型个体(P<0.01);在等级前卵泡中,I+I+基因型个体的FSHR mRNA水平显著高于I-I-基因型个体(P<0.05);在鸡卵巢中,I+I-基因型个体的FSHR蛋白水平显著高于I-I-基因型个体(P<0.05)。琅琊鸡FSHR基因-868位点存在多态性,FSHR 5'调控区-868位点多态性对琅琊鸡E47和MCS效应显著,亦对换羽后134 d的产蛋量产生显著影响,I+I+基因型个体的FSHR 表达量较高。通过基因型选择逐步降低I-的等位基因频率,预期可以提高琅琊鸡的产蛋性能。
IHH过表达对鸡原代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金四华, 贾富民, 何培莉, 贾羽晴, 税斐, 刘旭玲, 刘星, 王新, 徐嫚, 耿照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69-45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3
摘要 ( 151 )   HTML( )   PDF (5794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印度刺猬因子(IHH)基因对鸡原代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根据IHH基因序列信息,构建真核过表达载体(OV-IHH);采用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并将其转染鸡原代软骨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对软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至21 d,采用ALP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结果表明,IHH真核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OV-NC)相比,过表达组IHH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过表达效率扩大2 700倍左右。过表达IHH促进细胞周期从G1期到S期的转换,从而促进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且ALP活性升高,促进细胞分化。综上,IHH基因显著影响鸡软骨细胞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IHH基因调控鸡匍匐性状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永登七山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分析
栗登攀, 马克岩, 韩金涛, 白雅琴, 李讨讨, 马友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77-45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4
摘要 ( 179 )   HTML( )   PDF (8269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检测永登七山羊群体基因组选择信号,挖掘永登七山羊有价值的种质特性基因。本研究以4个绵羊群体(永登七山羊、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和滩羊)共4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技术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基于SNPs数据集,通过elgensoft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Treemix软件分析基因流事件;利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π ratio)进行全基因组选择性清除分析,取top 5% Fst和π ratio的交集以确定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并对候选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得到1 658 596个群体SNPs;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永登七山羊能够独立分群,基因流表明永登七山羊和兰州大尾羊存在较弱的基因交流。以永登七山羊为试验群体,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和滩羊为参考群体进行选择清除分析,3个比较组的受选择区域分别检测出424、294、301个候选基因;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候选基因分别显著富集在65、79、41个GO条目及15、22、10条KEGG通路上(P<0.05)。此外,将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和滩羊3个群体的数据合并为一个数据集与永登七山羊进行比较,共筛选到466个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到124个GO条目及7条KEGG通路(P<0.05)。从中筛选到永登七山羊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BMP2、GRM1和ALDH1A1。研究结果表明,在永登七山羊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选择信号检测,鉴定到与生长发育、脂尾进化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永登七山羊的分子遗传标记挖掘提供参考。
基于转录组分析挖掘平凉红牛背最长肌肉质性状候选基因
王文翔, 杜丽丽, 胡俊伟, 张琰翔, 马铭昊, 段蕊, 钱聪, 王欣玥, 李三禄, 张长庆, 张路培, 高雪, 徐凌洋, 李俊雅, 高会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589-46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5
摘要 ( 187 )   HTML( )    PDF (16347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与平凉红牛背最长肌营养成分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以提高肉品质。本研究选用相同饲养条件下30月龄及750 kg的40头阉牛,测定蛋白质、脂肪和水分3种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分别挑选表型数据具有极端差异的高、低组,每组3个重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具有显著因子载荷基因(significant factor loading genes, SFLGs)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进行富集分析。利用所有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和表型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筛选与表型相关的目标基因模块(r>0.35且P<0.05)与Hub基因(hub genes, HGs)。针对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含量3个性状分别鉴定到91、81和80个SFLGs(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和18、85和338个DEGs,其中PC1和PC2共有的SFLGs分别有8、4和3个,具有显著因子载荷的DEGs分别有1、3和2个,富集分析结果与相应的表型相关。通过WGCNA分别筛选出2个目标基因模块及10、14和26个HGs,均鉴定到MYADML2和ZBTB14等关键候选基因,其可能在影响三者比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鉴定影响3种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候选基因,挖掘到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将为平凉红牛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肉牛的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初生及成年牦牛大脑皮质的转录组分析
张倩, 崔燕, 余四九, 何俊峰, 潘阳阳, 王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05-46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6
摘要 ( 150 )   HTML( )   PDF (8915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初生和成年牦牛大脑皮质转录组表达谱,筛选影响大脑皮质发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选取初生 (1~7日龄(NYB),n=3)和成年(3~4岁 (AYB),n=3) 牦牛,放血处死,采集大脑皮质,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转录组进行测序与分析,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KEGG富集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共分析得到了4 790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其中包括2 670个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2 120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随机选取了9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可靠。GO功能注释发现其中占比较多的条目为与蛋白合成及ATP利用相关的转录调控、RNA聚合酶II正调控转录、蛋白结合及ATP结合;KEGG富集分析发现占比较多与大脑发育相关的通路为调控轴突发育及重塑的轴突导向通路,与神经胶质细胞增殖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与突触传递相关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PI3K-Akt、钙信号及磷脂酶D信号通路,与免疫防御相关的Toll样受体通路,与低氧适应调控相关的HIF信号通路。从富集通路中发现,Slit2、SEMA5A、BDNF、Rab3a、FGF18、HIF1α、HIF2α、NGF、VEGFA、CaMK2A、PLD1、TLR1、TLR4基因可能是影响牦牛大脑皮质发育的候选基因。上述结果提示,成年牦牛大脑皮质的突触发育、可塑性和传递、免疫防御可能更活跃,并且低氧适应性更强,这为进一步探讨牦牛大脑发育潜在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参考。
伊犁马体尺与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的关联性分析
彭宣, 王彤亮, 鲍奕柯, 姚新奎, 孟军, 王建文, 祁居中, 欧阳文, 阿胡·吾拉力别克, 马钶炎, 曾亚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15-46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7
摘要 ( 171 )   HTML( )   PDF (1053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体尺伊犁马之间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的内在联系,提高运动马选育效率。本研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测定健康状况良好的30匹2岁伊犁马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分析伊犁马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体尺与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并拟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伊犁马体重、体表面积、体长、胸围与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LAD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重、体表面积、胸围与二尖瓣内径(MVD)、舒张末期肺动脉内径(PAd)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长与MV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收缩末期左心室游离壁厚度(LVFWs)、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高与左心室长轴径(LVL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管围与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Ds)、MVD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各体尺与心脏结构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体重、体表面积、体长、胸围与舒张末期左心室容量(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量(ESV)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表面积、胸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呈显著负相关(P<0.05);体高与EDV、每搏量(SV)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输出量(CO)呈显著正相关(P<0.05);管围与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 MASS-I)呈显著负相关(P<0.05)。共拟合12个线性回归方程,R2值(决定系数)均高于0.9,达到极显著水平,均可用于生产实践中。伊犁马体长与体高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的影响较大。对不同体尺的伊犁马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为马匹心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东湖杂交羊产羔性状的GWAS分析及候选基因GRID2的验证
赵雪洋, 李丹妮, 王钰晨, 郭磊, 王丽, 黄杰, 焦仪强, 安小鹏, 张希云, 张磊, 宋宇轩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25-46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8
摘要 ( 152 )   HTML( )   PDF (9314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影响东湖杂交羊产羔性状的关键基因并挑选关键基因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以期为东湖杂交奶绵羊多羔性状的选育提供分子标记。本研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金昌奶绵羊试验示范基地采集身体健康无疾病的东湖杂交二代奶绵羊168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GEMMA和SnpEff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KOBAS 3.0数据库对注释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LDBlockShow软件对显著性最强SNPs周边的连锁区域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使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技术对GRID2基因进行SNP的分型检测,统计该基因两个多态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并将其与产羔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6号染色上1 163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SNPs位点,通过对候选位点的注释,确定与产羔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BMPR1B、PDLIM5、PDHA2、UNC5C、GRID2、NFKB1、TSPAN5、STPG2、PPP3CA。同时结合已有报道和最强关联区域的注释,选择GRID2上的两个SNPs(g.35685218A>G和g.35685499C>T)作为候选位点。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本研究中涉及的两个位点均处于P>0.05的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表明这两个位点均没有受到过强选择,并且这两个位点与东湖杂交羊的产羔性状有显著关联,两个位点的野生型均处于优势状态,且两个位点在胎次增加时均值也增加。综上所述,GRID2基因2个SNPs对东湖杂交奶绵羊产羔性状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位点。本研究为提高东湖杂交奶绵羊产羔率,促进奶绵羊的遗传育种进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母牛不同发情阶段唾液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董智豪, 时玉新, 郭冠华, 原开敏, 修豪宇, 汪超, 白俊艳,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36-46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19
摘要 ( 154 )   HTML( )   PDF (14522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公、母牛性信息素嗅觉交流的事实,为安静发情鉴定技术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预选择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的25头3~5周龄健康、产后15~35 d的可繁荷斯坦母牛,联合使用人工观察、活动量监测、直肠检查和B超检测等方法,对荷斯坦母牛进行发情鉴定,并区分正常发情和安静发情,共采集到4只正常发情和5只安静发情母牛的不同发情阶段的唾液样品,后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鉴定分析这些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并比较不同发情状态及不同发情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发现40个在所有母牛唾液中都存在的化合物,经过配对分析,从中筛选出23个发情时含量显著高于发情前的化合物(P<0.05),其中,13个化合物(1-戊醇、吡咯、1-己醇、3-己烯-1-醇、苯乙醇、6-甲基-2-庚酮、6-(2,2,2-三氯-1-羟乙基)-1-甲基环己烯和2-戊基呋喃、2-甲基-1-戊醇、2,6,6-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3-甲基-1-丁醇、二甲基砜、亚磺酰基双甲烷)在所有母牛发情时含量均有升高趋势。这些化合物可作为发情候选标记用于母牛发情鉴定,并且其含量在正常发情和安静发情牛间差异较小,为同时实现正常发情和安静发情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热应激下公兔睾丸组织形态和精液转录组分析
蔡佳炜, 张琛, 靳荣帅, 鲍志远, 张希宇, 王璠, 翟频, 赵博昊, 陈阳, 汤先伟, 吴信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53-46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0
摘要 ( 159 )   HTML( )   PDF (14587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了解公兔在热应激环境中睾丸组织形态改变及相应基因谱,对揭示热应激下公兔精液质量下降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6只具有相同饲养水平,体况和体重相近的8月龄新西兰种公兔,通过建立热应激模型得到热应激组(8月份,HS)和未热应激组(5月份,NHS)各3只,分别采集2组公兔的睾丸和精液。通过HE染色,比较不同条件下睾丸组织结构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精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组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RT-qPCR方法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公兔睾丸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与NHS组相比,HS组的睾丸中央出现明显的空泡化和撕裂,生精上皮较薄,受损情况显著,精子细胞数量下降。进一步以log2FoldChange>1和P<0.05为阈值,共筛选出与精子热应激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 676个,包括ATP5MC1、MDH2、ALDH7A1、GAPDHS、PRPS1等,其中上调基因894个,下调基因782个。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应激反应、蛋白质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等相关条目上,KEGG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MAPK、PI3K-AkT、Toll-like receptor、Ras等信号通路上。RT-qPCR验证了ATP5MC1、MDH2、PRPS1、ALDH7A1和GAPDHS等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转录组结果趋势一致。综上,热应激能够调控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相关信号通路及生物学功能。本研究结果为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线索,并为高温环境下家兔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营养与饲料
LPS对牦牛瘤胃上皮细胞补体C3激活和ATP生成代谢的影响
张祺琪, 王俊梅, 岳子奇, 郭逸芯, 施丽媛, 张晓红, 邹华围, 彭全辉, 薛白, 王立志, 王之盛, 胡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64-46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1
摘要 ( 134 )   HTML( )   PDF (12395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脂多糖(LPS)诱导牦牛瘤胃上皮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考察瘤胃上皮细胞作为非免疫细胞是否存在细胞内补体C3激活,及其对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生成的影响,为瘤胃健康营养调控技术提供试验依据。用不同浓度的LPS处理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系,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内补体C3激活产物C3a、C3b浓度以及培养基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化学法检测细胞内ATP浓度,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数量及膜电位;qPCR检测细胞IL-1β、IL-6、TNF-α,补体C3及其激活关键酶组织蛋白酶B(CTSB)和组织蛋白酶L(CTSL),以及ATP合成酶亚基(ATP5A和ATP5C1)等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1)不同浓度LPS处理后,牦牛瘤胃上皮细胞活力极显著下调(P<0.01),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和浓度极显著上调(P<0.01),在LPS浓度为10 μg·mL-1时,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炎症模型构建成功;2)炎症下,牦牛瘤胃上皮细胞内补体C3及其激活关键酶CTSB的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激活产物补体片段C3a和C3b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3)炎症下,牦牛瘤胃上皮细胞ATP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ATP合成酶亚基ATP5A和ATP5C1的基因表达量随着LPS处理浓度升高显著下调(P<0.01)。综上,利用LPS诱导建立了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炎症模型。在LPS刺激下,牦牛瘤胃上皮细胞可发生细胞内补体C3激活过程,并抑制线粒体ATP合成酶亚基ATP5A、ATP5C1和有氧呼吸关键酶ME1的基因表达,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抑制ATP生成。因此,LPS诱导炎症可抑制瘤胃上皮细胞ATP生成,从而导致瘤胃健康问题。
枯草芽孢杆菌对脂多糖应激肉仔鸡肠道免疫、肠道组织形态以及肠道屏障的影响
秦士贞, 杨敏敏, 任志雄, 李金录, 唐德富, 史兆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76-46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2
摘要 ( 178 )   HTML( )   PDF (1201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S)对脂多糖(LPS)应激肉仔鸡肠道免疫、肠道组织形态和肠道屏障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240只(公母各占1/2),采用2×2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两因子分别为:日粮处理(基础日粮或基础日粮+200 g·t-1 BS的试验日粮)和应激处理(口腔灌服生理盐水或LPS)。即试验分为:1)基础日粮+生理盐水组;2)基础日粮+LPS组;3)试验日粮+生理盐水;4)试验日粮+LPS组,共计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期为28 d,分为3个阶段,包括应激前期(1~14 d)、 LPS 应激期(15~21 d)和恢复期(22~28 d)。结果表明:1)在第21天,BS日粮与LPS应激对十二指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Toll样受体4 (Toll like rececptor 4, TLR4)mRNA的表达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对空肠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mRNA的表达量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对回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actor-α, TNF-α)mRNA的表达量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在无LPS应激条件下,BS日粮对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 0.05);在LPS应激条件下,BS显著下调以上基因的 mRNA的表达量(P<0.05)。2)BS日粮与LPS应激对21 d十二指肠VH及V/C的比值和空肠CD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不管有无LPS应激,BS日粮均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VH及V/C的比值(P<0.05);在无LPS应激条件下,BS日粮显著降低了空肠CD(P<0.05);在LPS应激条件下,BS日粮对各肠段CD无显著影响(P>0.05)。在第28天,BS日粮与LPS应激对空肠VH和V/C的比值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无LPS应激条件下,BS日粮对空肠VH和V/C的比值无显著影响(P>0.05);LPS应激条件下,BS日粮显著增加了空肠VH和V/C的比值(P<0.05)。3)LPS应激显著降低了21 d各肠段Claudin-1、Occludin、ZO-1和MUC2 mRNA的表达量(P<0.05)。BS日粮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Occludin、ZO-1和空肠Occludin、ZO-1MUC2 mRNA的表达量(P<0.05)。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BS可显著降低小肠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和MUC2 mRNA的表达量,增加肠道VH及V/C的比值,有效缓解了免疫应激对肠道形态结构的损伤,促进了小肠的生长发育,维持了肠道的健康。
月桂酸对肉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徐自强, 刘金松, 孙耀威, 史永浩, 吴艳萍, 张瑞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691-47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3
摘要 ( 170 )   HTML( )    PDF (1219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月桂酸(lauric acid,LA)对肉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常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的调控作用。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和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75 mg·kg-1金霉素(抗生素组)、500 mg·kg-1月桂酸(月桂酸低剂量组,LA500)、1 000 mg·kg-1月桂酸(月桂酸高剂量组,LA1 000)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补充500 mg·kg-1月桂酸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24 h的红度(a*)值、黄度(b*)值、pH和有机物、粗脂肪、粗蛋白含量(P<0.05),显著增加胸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P<0.05)并显著上调了SOD1、CAT、GPX1、Nrf2、HO-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降低了肉鸡胸肌24 h的亮度(L*)值、水分含量、48 h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P<0.05);饲粮添加1 000 mg·kg-1月桂酸显著增加了肉鸡皮下脂肪厚、屠宰率、肌间脂肪宽和全净膛率(P<0.05),显著提高了肉鸡胸肌24 h的pH、a*、b*值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活性(P<0.05),上调了SOD1、SOD2、CAT、GPX1、Nrf2、HO-1的基因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肉鸡胸肌48 h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并减少24 h的L*值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500 mg·kg-1月桂酸提高了肉鸡胸肌24 h的a*、b*值(P<0.05),降低了肉鸡胸肌24 h的L*值(P<0.05);饲粮添加1 000 mg·kg-1月桂酸显著提高了肉鸡皮下脂肪厚(P<0.05),增加了肉鸡胸肌24 h的pH、a*、b*值和T-AOC(P<0.05),降低了肉鸡胸肌24 h的L*值(P<0.05)。综上所述,月桂酸能够改善肉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激活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与抗生素相比,饲粮添加1 000 mg·kg-1月桂酸效果更佳。
预防兽医
基于RPA-CRISPR/Cas12a技术快速检测犬猫皮肤癣菌方法的建立
郜平平, 付金玉, 王丽仰, 史硕博, 张跃平, 张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02-47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4
摘要 ( 160 )   HTML( )   PDF (3815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结合CRISPR/Cas12a技术的荧光检测方法,以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犬猫皮肤癣菌。以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须毛癣菌为研究对象,针对真菌内转录间隔区,设计并合成特异性RPA引物和CRISPR RNA(crRNA),建立可同时或分别检测上述皮肤癣菌的荧光检测方法,并评价其检测灵敏度,通过检测临床样本评价本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RPA-CRISPR/Cas12a在37 ℃、总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对三种皮肤癣菌的检测灵敏度可低至单拷贝。对24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以真菌培养和菌落测序结果作为标准,使用可同时识别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须毛癣菌的皮肤癣菌crRNA(dermatophyte crRNA,crRNA-DM)和可特异性识别犬小孢子菌的犬小孢子菌crRNA(Microsporum canis crRNA,crRNA-Mc)参与RPA-CRISPR/Cas12a反应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RPA-CRISPR/Cas12a技术可同时和分别检测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须毛癣菌,所需时间短,结果可视化,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无需昂贵仪器,适合临床快速诊断。
马立克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库构建及gB蛋白特异性单抗的筛选与鉴定
李林燕, 滕蔓, 刘金玲, 郑鹿平, 柴书军, 丁轲, 余祖华, 罗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12-47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5
摘要 ( 140 )   HTML( )    PDF (10250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引起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制备MDV单克隆抗体可为后续的基因功能、致病机制及诊断技术研究提供关键试剂。本研究利用NE-PERTM细胞核和细胞质提取试剂,分别制备了vvMDV(MDV超强毒株)标准毒株Md5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核蛋白和浆蛋白,通过切向流超滤浓缩后制备免疫原,分别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常规细胞融合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筛选,建立了一个容量为 31株纯化的M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库,包括27株稳定分泌MDV-1特异性抗体和4株稳定分泌MDV-1、MDV-2和火鸡疱疹病毒(HVT)保守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过293T细胞真核表达gB蛋白并结合IFA染色,其中1株单克隆抗体J-1F3-C6被鉴定为MDV糖蛋白gB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其单抗腹水IFA效价为1∶25 600,轻链型为Kappa,IgG亚型为IgG2a。进一步IFA染色表明,J-1F3-C6可特异性识别MDV-1、MDV-2和HVT毒株表达的gB蛋白,但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中J-1F3-C6只与MDV-1和HVT发生特异性反应。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个M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库,并从中筛选鉴定了1株gB蛋白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H1N1亚型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的环状RNA表达分析
蒋盛强, 胡靖, 陈红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24-47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6
摘要 ( 133 )   HTML( )   PDF (5184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前后表达的环状RNA进行鉴定,筛选病毒感染引起的差异表达环状RNA,为进一步研究环状RNA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从病毒感染和PBS处理的A549细胞中提取RNA,构建测序文库后进行全转录组测序。通过生信分析,鉴定了病毒感染前后宿主细胞表达的环状RNA。以未感染组为对照,使用EdgeR包,筛选条件:log2FC≥1、P value<0.05,筛选获得感染前后的细胞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使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环状RNA的来源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外切核糖核酸酶处理、Sanger测序等手段验证了病毒感染前后宿主细胞内部分环状RNA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环状RNA的表达数目增加。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别鉴定到1 101和676个环状RNA表达,这些环状RNA广泛分布在所有染色体上,其中大部分(约60%)长度在300~1 000 nt,约20%的环状RNA长度超过2 000 nt。基于基因位置关系的分析发现,75%~82%的环状RNA源自外显子,12%~17%源自正链重叠转录本,少部分(1%~4%)来自内含子、基因间和反义链转录本。经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出54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的环状RNA。这些差异表达的环状RNA主要分布在5号染色体和19号染色体上。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环状RNA来源基因主要富集到RNA定位、细胞质膜和单链DNA结合等相关进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环状RNA主要与氨基酸降解、FoxO信号等通路相关。最后,通过RT-qPCR、RNase R消化、Sanger测序等方法,验证了环状RNA SNUPN(has_circ_0104558)、DCBLD1(hsa_circ_0077717)和EIF4G3(hsa_circ_0000025)在病毒感染前后细胞中的差异表达,证实其是由对应来源序列反向剪接而成并且具有环状RNA抗RNase R降解的特性。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信分析手段鉴定了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前后环状RNA的表达谱,分析了环状RNA的长度、染色体分布、来源分类和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筛选出了病毒感染后差异表达的环状RNA,为深入研究环状RNA是否在流感病毒感染期间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MID2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
周立坤, 董鑫媛, 李家辉, 崔志莹, 赵士杰, 徐婕, 陈静, 张宜娜, 夏平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35-47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7
摘要 ( 138 )   HTML( )   PDF (6883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MID2(midline 2)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复制的调控作用。首先用PRRSV BJ-4毒株感染MARC-145细胞,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MID2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现PRRSV感染能够上调MID2的表达。为了进一步探究MID2对PRRS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过表达或沉默MID2表达,再接种PRRSV,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RRSV ORF7的转录水平及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D2能够抑制PRRSV复制。随后将pCMV-Flag-MID2和pGL3-IFN-β-Luc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IFN-β的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MID2能够正调控I-IFN信号通路。最后将MID2与RIG-I的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通过Co-IP试验发现MID2和RIG-I存在相互作用,且MID2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RIG-I的表达,增强RIG-I介导的I-IFN信号通路。以上结果说明,MID2可能通过与RIG-I互作,促进RIG-I的表达,并激活I-IF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PRRSV复制。本研究首次发现MID2通过正调控I-IFN信号通路抑制PRRSV复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郑如雯, 黄涛, 吴道义, 禹光美, 李芳芳, 隋鑫, 闵婷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45-47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8
摘要 ( 153 )   HTML( )   PDF (6680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特异、灵敏、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试验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与横向流动层析试纸(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相结合的技术,根据BVDV 5'UTR序列保守区段设计4条LAMP特异性引物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再利用LFD检测扩增产物。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内外引物浓度比、Bst DNA 2.0聚合酶浓度、dNTP Mix浓度、Mg2+浓度等优化后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及检测灵敏度进行分析并对52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建立了检测BVDV的LAMP-LFD方法。结果显示:LAMP-LFD可特异性检测BVDV,而口蹄疫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疱疹病毒1型等均未检出。LAMP-LFD的敏感性较高,对pUC57-5'UTR质粒最低检测浓度为1.9×101 拷贝·μL-1。LAMP-LFD与PCR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出5份阳性,符合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用于BVDV快速检测的LAMP-LFD方法,该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灵敏性高,可作为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应用于基层检测。
基础兽医
牛乳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调控作用的研究
郭心雨, 王昊天, 张雪梅, 王小龙, 李和平, 杨彦宾, 钟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54-47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29
摘要 ( 123 )   HTML( )   PDF (8526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牛乳来源外泌体(exosomes, Exo)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无菌采集10份牛乳样品,通过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测定和细菌学鉴定判断乳样性质;差速超速离心法富集纯化牛乳来源Exo;通过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透射电镜(TEM)、Western blot(WB)鉴定Exo;荧光示踪法检测Exo能否被巨噬细胞(Raw264.7)内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牛乳来源Exo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SCC判定有4份正常乳样,6份炎症乳样;从炎症乳样中分离出4株致病菌,生物学特性分别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克雷伯肺炎杆菌基本一致,经16S rDNA基因测序比对分析证实菌株为上述致病菌;超速离心法分离得到10份乳样Exo;不同牛乳样本来源Exo与Raw264.7共培养6 h后均能被其内化;与对照(Con)组相比,低体细胞数来源Exo(L-Exo)组和高体细胞数来源Exo(H-Exo)组均能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P<0.05),精氨酸酶(Arg)-1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在奶牛乳腺炎症反应过程中,炎症奶牛牛乳来源Exo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高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而乳腺健康状态下分泌的Exo能介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表达高水平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证明牛乳Exo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过程。
AA肉鸡和如皋黄鸡海马和下丘脑GR和FKBP5的表达及其与应激敏感性的关系
刘杰, 丛玮, 赵敏蝶, 赵茹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66-47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0
摘要 ( 106 )   HTML( )   PDF (11588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肉鸡海马和下丘脑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及其负反馈因子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FKBP5)的表达是否与应激敏感性有关。选用35日龄的AA肉鸡和如皋黄鸡,连续10 d皮下注射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建立慢性应激模型。对应激后AA肉鸡和如皋黄鸡的体重、采食量、行为、血浆生化指标等进行检测,比较应激敏感性的差异。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和下丘脑GR和FKBP5的表达,并与血浆CORT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AA肉鸡在CORT处理后体重显著降低,紧张性不动持续时间和血浆CORT水平均显著增加,但如皋黄鸡变化均不显著;AA肉鸡和如皋黄鸡血液异嗜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在CORT处理后均显著上调,但AA肉鸡显著高于如皋黄鸡。2)基础状态下,如皋黄鸡海马和下丘脑G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A肉鸡;CORT处理导致AA肉鸡和如皋黄鸡海马和下丘脑GR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但应激后如皋黄鸡GR蛋白表达量仍显著高于AA肉鸡。3)CORT诱导AA肉鸡海马和下丘脑FKBP5 mRNA 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而如皋黄鸡海马和下丘脑FKBP5的上调只发生在蛋白水平,mRNA的表达量没有变化;应激后AA肉鸡FKBP5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如皋黄鸡。4)血浆CORT水平与海马和下丘脑中GR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与FKBP5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海马和下丘脑中GR与FKBP5的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AA肉鸡和如皋黄鸡应激敏感性的差异与海马和下丘脑GR和FKBP5的表达及其调控有关。
临床兽医
犬急性水肿型胰腺炎MRI多序列扫描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
袁悦, 何楚桥, 舒棕涛, 史超颖, 李晓坤, 杨德吉, 姚大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77-47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1
摘要 ( 162 )   HTML( )   PDF (9789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犬胰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序列总结归纳犬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cute edematous pancreatitis,AEP)的MRI影像表现。选用10只成年本地杂种犬为研究对象,手术经副胰管逆行注入牛磺胆酸钠与胰蛋白酶混合液建立犬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模型,然后进行MRI扫描。MRI多序列扫描图像主观与客观分析结果显示,门控采集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FSE-T2WI-TRIG)序列与门控采集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FSE-T2WI-FS-TRIG)序列评分较高,可作为犬胰腺首选MRI扫描序列,必要时可进行造影增强扫描。FSE-T2WI-TRIG、FSE-T2WI-FS-TRIG序列AEP表现为胰腺体积呈弥散性增大,外形不规则,胰腺实质T2WI信号呈不均匀增高,强度高于同层肝组织信号。胰腺与周围脂肪界限稍有不清,胰腺周围伴有渗出,呈条片状T2WI高信号。造影后胰腺实质不均匀强化,平均强化峰值时间为注射造影剂后60~90 s,存在明显延迟强化。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的MRI扫描序列可用于临床上犬AEP的检查,同时AEP的MRI影像表现可为临床上犬AEP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单独肌内注射阿法沙龙或联用右美托咪定对猫麻醉效果及超声心动图的影响
郭以哲, 李振东, 赵兴凯, 李帅, 郜航, 周振雷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86-47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2
摘要 ( 136 )   HTML( )   PDF (6768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单独肌内注射临床有效剂量的阿法沙龙或与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联用对健康猫的麻醉效果和超声心动图的影响。试验前测定超声心动图与生理指标基值。8只试验猫分别肌内注射阿法沙龙 (5 mg·kg-1,ALF)、右美托咪定 (5 μg·kg-1,DEX)或二者同时使用 (DEX+ALF),每种处理间隔2周。麻醉后即刻0 (T0)、5 (T5)、10 (T10)、15 (T15)、20 (T20)、25 (T25) 和30 (T30) min测量生理指标。在T15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T30后,DEX 和 DEX+ALF组肌肉注射阿替美唑 (25 μg·kg-1),并记录试验猫抬头 (LH)、胸骨卧位 (SRr) 和站立 (S) 所需时间。结果显示:DEX+ALF恢复时间较短。与基值相比,ALF组呼吸频率降低,心率升高,但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无显著变化。DEX组呼吸频率和心率显著降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受到显著影响。DEX+ALF组的结果与DEX组相似。3种麻醉方案均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单独使用阿法沙龙不影响超声心动图参数,但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定或联用阿法沙龙均对超声心动图参数有显著抑制作用。
即刻种植技术修复犬臼齿缺损应用研究
徐浩杰, 连世存, 戴鹏秀, 张欣珂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798-48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3
摘要 ( 121 )   HTML( )   PDF (8245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通过建立犬下颌第一臼齿缺损模型,植入种植体,研究即刻种植技术修复犬牙齿缺损的长期疗效。选取健康成年犬3只,微创拔除右侧下颌第一臼齿并制备种植窝,以即刻种植方式植入种植体。术后饲养120 d,每隔30 d拍摄牙科X线片,并监护犬基础生理指标,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松动度及牙龈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犬可顺利植入种植体,机体健康状况良好,并且种植体植入后稳固。综上表明,即刻种植技术对于犬臼齿缺损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和应用前景,种植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手术技术和后期护理。
桔青霉素诱导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杨梦然, 杨成林, 吴悠, 王思琪, 孔祥祎, 宁灿, 肖文广, 范慧, 邬静, 袁志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05-48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4
摘要 ( 141 )   HTML( )   PDF (19222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试验选用24只初始体重为(27.8±1.5)g的7周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乙醇)和桔青霉素低(1.25 mg·kg-1)、中(5 mg·kg-1)、高(20 mg·kg-1)剂量组。适应性饲养1周后,对照组按0.1 mL·10g-1体重灌胃5%乙醇,毒素处理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桔青霉素,持续14 d。试验结束后,采血并分离血清,测量小肠长度并收集小鼠空肠样本。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内毒素(endotoxin,ET)的含量;检测空肠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释放。为进一步探究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肠道损伤中的作用,选用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乙醇)、桔青霉素中剂量(5 mg·kg-1)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240 mg·kg-1)组和桔青霉素(5 mg·kg-1)+4-PBA(240 mg·kg-1)组。4-PBA经腹腔注射预处理小鼠1 h后,用桔青霉素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14 d后,检测空肠组织病理损伤,氧化损伤,细胞凋亡情况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与肠道氧化应激、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桔青霉素会造成肠道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及屏障功能障碍。与桔青霉素中剂量组相比,4-PBA预处理能提高小鼠空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降低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抑制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降低血清中DAO、D-LA和ET的含量,升高空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 Claudin-1 mRNA 表达,缓解桔青霉素诱导的空肠组织损伤,且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与肠道氧化应激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表明,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的空肠屏障功能障碍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紫锥菊提取物联合柳氮磺吡啶对湿热泄泻大鼠Th17/Treg免疫失衡的影响
池幸子, 李耀星, 王慧婷, 严铭恩, 杨诗靖, 杨泊文, 孙晗, 郭世宁, 石达友, 武力, 刘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17-48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5
摘要 ( 133 )   HTML( )   PDF (6323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紫锥菊提取物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湿热泄泻大鼠,探讨中西药物结合对大鼠湿热泄泻的疗效,为湿热泄泻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内外湿热+大肠杆菌"建立湿热泄泻大鼠模型,随后紫锥菊提取物组、柳氮黄吡啶组和中西结合组大鼠分别给予1 g·kg-1紫锥菊提取物、0.1 g·kg-1柳氮磺吡啶、1 g·kg-1紫锥菊提取物+0.1 g·kg-1柳氮磺吡啶,采用临床症状评分评价疾病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h17/Treg细胞比例。结果表明,造模后大鼠精神不佳,饮食量下降,运动量减少,被毛粗糙泛黄,排出黄褐色软便。给药6 d后,紫锥菊提取物组、柳氮磺吡啶组与中西结合组大鼠精神、饮食及临床表现均恢复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7、IL-23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GF-β、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PBMCs中 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h17/Treg比例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紫锥菊提取物组与中西结合组大鼠血清中IL-17、IL-23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鼠PBMCs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h17/Treg比例显著降低(P<0.05)。综上,紫锥菊提取物结合柳氮磺吡啶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降低湿热泄泻模型大鼠失衡的Th17/Treg比例,从而缓解大鼠湿热泄泻。
博落回提取物和抗生素联合用药对蛋种鸡自然感染滑液囊支原体的治疗效果分析
王晨燕, 周峰, 邵国青, 侯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27-48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6
摘要 ( 130 )   HTML( )   PDF (5495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博落回提取物和抗生素联合用药对蛋种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 MS)自然感染病例的治疗效果。选取80只124日龄的海兰褐父母代蛋种鸡,随机分为博落回提取物组(G1)、无处理组(G2)、盐酸多西环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3)、林可-大观霉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4)、酒石酸泰乐菌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5)、酒石酸泰万菌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6)、磷酸替米考星+博落回提取物组(G7)、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8)。G2组正常饮食和饮水,其余各组饲料中全程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此外G3~G8组通过饮水进行抗生素给药,连续使用5 d,停3 d后,再使用5 d。各组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第17天、第24天、第38天和第59天分别采集上颚裂拭子,并在用药后第59天采集输卵管膨大部和子宫部拭子进行MS病原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第17天、第31天和第59天分别采血进行MS抗体检测。在用药后第59天剖检观察并统计包括气囊炎、脚垫肿胀和输卵管炎的发病率,同时采集气管、输卵管膨大部和子宫部固定并进行病理损伤观察。开产后,统计 6周的周日均产蛋数,并测定各组第4、5和6周的蛋品质。结果显示:1)MS病原检测结果表明:用药后第17天和第24天,G4组的上颚裂拭子MS载量相较于G2组分别极显著和显著下降(P<0.001和P<0.01),用药后第17天,G6和G7组的上颚裂拭子MS载量相较于G2组显著下降(P<0.01);在用药后第17天和第24天,用药组上颚裂拭子的MS病原阳性率(G3和G5组除外)均下降,在用药后第59天,用药组(G4、G6和G8组除外)阳性率都恢复到用药前水平;G2和G8组的输卵管膨大部中MS病原阳性率为20%,G4、G5和G7组的阳性率均为10%,而G1、G3和G6组的输卵管膨大部以及各组子宫部均未检测到MS病原。2)MS抗体检测结果表明:G1和G4组用药后第59天抗体平均滴度较用药前下降60%左右。3)病理损伤观察发现:各组鸡用药前后气管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输卵管未发现任何病理损伤。4)蛋品质测定结果表明:G1、G3、G4和G6组开产后的周日均产蛋量都较G2组高;G8组开产后第4周的平均蛋重显著低于G2组(P<0.01),其余各组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G4组在产蛋后第6周的中蛋(53<n≤63g)比率(60%)较其他组更高。综上,为了治疗蛋种鸡的MS自然感染,开产前采用博落回提取物或者博落回提取物联合抗生素,且开产后持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可降低上颚裂拭子的病原载量和阳性率,以及血清MS抗体平均滴度,同时周日均产蛋数明显增加,此外抗生素和博落回提取物联用还可提高中蛋的相对丰度。因此,本研究中的药物治疗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MS自然感染对蛋种鸡产蛋前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黄芩苷通过促进Ⅰ型干扰素表达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复制
贾艺泉, 于梦婷, 刘卫容, 方守国, 章松柏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39-48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7
摘要 ( 151 )   HTML( )    PDF (12548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芩苷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采用H1299和Vero细胞系作为供试细胞,分别在IBV感染前及感染后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黄芩苷(125 μg·mL-1),分析黄芩苷对IBV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将黄芩苷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观察不同浓度黄芩苷对IBV的抑制作用。将试验分为空白组、IBV组、病毒感染前加药组、病毒感染后加药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干扰素(interferon,IFN)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用重组人IFN-α处理IBV组和加药组后分析各组IBV对IFN-α治疗的敏感性。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BV组和加药组磷酸化STAT1(p-STAT1)的核移位。采用基因沉默试验分析IBV组和加药组沉默STAT1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苷对IB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处理促进干扰素通路信号分子p-IRF3、IFN-β、p-STAT1的表达水平(P<0.05),下调JAK-STAT信号通路负调控因子SOCS3和SOCS3刺激因子IL-6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p-STAT1核移位,并增强IBV对IFN-α治疗的敏感性。进一步,沉默STAT1减弱了黄芩苷对IBV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黄芩苷可通过诱导Ⅰ型干扰素产生来抑制IBV的复制,减轻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造成的细胞病变效应。
研究简报
羟基酪醇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炎性因子的影响
苏丹, 文晓宾, 马腾, 钟儒清, 王阳, 陈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51-48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8
摘要 ( 157 )   HTML( )    PDF (2945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羟基酪醇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羟基酪醇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清抗氧化功能、盲肠短链脂肪酸和肠道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期为筛选可以替代抗生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选取1日龄初始体重为(46.0±1.0)g的爱拔益加(AA)肉鸡12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了100 mg·kg-1金霉素(ANT)以及500 mg·kg-1羟基酪醇(HT)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1 d。试验过程中记录肉鸡的增重和采食情况,并于肉鸡21日龄时,从CON、ANT和 HT组的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鸡屠宰采样,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与CON比较,肉鸡21日龄 HT组和ANT组的终体重(BW)分别提高了3.70%和4.17%,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饲喂羟基酪醇的肉鸡ADFI为57.17 g,显著高于CON组和ANT组(P=0.007)。三组肉鸡的料重比数据具有差异趋势(P=0.069),分别为1.39(CON组)、1.34(ANT组)和1.48(HT组)。2)与CON组比较,HT组肉鸡血清的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ANT和HT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数值上增高,但是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ANT组、HT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ON组(P<0.01)。3)与CON组和ANT组相比,添加HT显著降低空肠黏膜TLR4/NF-κB炎症反应通路中TLR-4蛋白的表达量(P<0.05)。添加HT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和TGF-β的表达量(P<0.05)。TNF-α的表达量在HT和ANT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均低于CON组(P<0.05)。4)试验分析了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三个处理组的以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在统计学水平差异并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羟基酪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抑炎作用,并通过此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其具体作用机制及在畜禽绿色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HD11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陈璐, 常新宇, 沈嘉忱, 沈瑞廷, 赵振华, 侯晓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60-48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39
摘要 ( 144 )   HTML( )   PDF (4301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感染早期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和抗病毒反应,本研究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Beaudette株感染鸡巨噬细胞HD11,2 h后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Illumina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感染组筛选出1 363个上调基因,653个下调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发现,IBV感染HD11细胞早期,差异表达基因大多与免疫反应、抗病毒作用有关,富集到的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随机挑选10个与免疫反应、抗病毒相关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分析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IBV致病机制和感染早期宿主细胞免疫反应奠定了基础。
一株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张傲, 谭斌, 刘可欣, 刘佳利, 张淑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66-48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40
摘要 ( 113 )   HTML( )   PDF (7010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吉林地区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的流行情况并探究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本研究采集吉林某猪场疑似SIV感染猪的鼻拭子样品接种鸡胚分离病毒并对该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遗传进化分析、功能性氨基酸位点分析及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病毒分离鉴定表明,分离株为H1N1亚型SIV,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的8个基因节段均属于经典猪流感病毒谱系,未出现流感病毒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基因重排。功能性氨基酸位点分析显示,毒株出现SIV致病性、毒力及复制能力增强的相关位点突变,NA基因具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性相关位点突变。选择压力分析显示,SIV HA和NA基因在吉林省的自主变异进化明显,NA的突变率高于HA。本研究获得的H1N1亚型SIV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对SIV流行病学调查及后续疫苗研发具有一定意义。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仔猪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贺叶青, 左百姣, 李庆豪, 孙娟, 金鑫, 夏璐, 魏战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72-48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41
摘要 ( 142 )   HTML( )   PDF (32770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感染对仔猪免疫器官的影响,选取1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5日龄仔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TGEV感染组(n=5),感染病毒5 d后剖解仔猪,采集胸腺、脾、扁桃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髂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GEV在免疫器官的分布。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TGEV感染主要引起仔猪胸腺小叶肿大,免疫细胞减少;脾红髓增多,大量血细胞浸润,脾索和脾窦界限不清晰;扁桃体淋巴滤泡减少;淋巴窦中有大量血细胞浸润并伴有铁锈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EV存在于多种免疫器官,脾中的病毒载量最高,其次是颈浅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胸腺中病毒分布最少。上述结果说明TGEV能够感染仔猪免疫系统并引起仔猪免疫器官的病理损伤,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本研究为TGEV的免疫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鸽源鼠伤寒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杨梦林, 郑世奇, 彭凯, 王玮, 黄燕华, 彭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11):  4880-48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11.042
摘要 ( 152 )   HTML( )    PDF (8468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广东某地区鸽场沙门菌的系统进化分群、耐药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及其致病性,为该地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将72份鸽病变组织样品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生化鉴定,通过16S rRNA测序、血清型鉴定、鼠伤寒沙门菌特异性引物PCR鉴定结果判断菌株类型,检测分离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并利用小鼠开展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2株分离菌镜检形态、生化指标、16S rRNA序列比对、血清型鉴定及特异性引物PCR结果均符合鼠伤寒沙门菌特性;耐药结果显示,12株菌对萘啶酸和利福平耐药,对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氨苄西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15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7株菌含有tetA、5株菌含有sul-11,其他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出;17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株菌毒力基因携带率为100%,其余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也较高;在动物致病性试验中,试验组小鼠体重、采食量显著下降,HE染色观察肝脏枯否细胞数目增加,空肠杯状细胞数目减少,绒隐比下降。综上,本研究分离的12株菌均属于鼠伤寒沙门菌,均出现多重耐药,并且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动物试验观察到致病菌对动物体器官能够造成较强的炎性损伤,致病性强。建议当地使用甲氧苄啶等高敏感药物治疗鸽沙门菌病,或使用抗生素替代物治疗,定期检测细菌耐药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