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0-0. 
摘要 ( 56 )   HTML( )    PDF (28553KB) ( 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0. 
摘要 ( 51 )   HTML( )    PDF (257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0. 
摘要 ( 28 )   HTML( )    PDF (125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基因组选配研究及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
王元清, 王兢, 朱波, 陈燕, 徐凌洋, 王泽昭, 张路培, 高会江,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1
摘要 ( 208 )   HTML( )    PDF (3558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组选配(genomic mating,GM)是利用基因组估计育种值、风险指数(有效性)、交配亲本互补信息等概念进行选配优化的方法,其侧重于最佳的交配组合而不是截断式选择,可以有效控制群体近交速率的增长、维持遗传多样性,是基因组时代下最具前瞻性的理论方法,具有更高的可行性、有效性,有望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遗传进展。本文介绍了基因组选配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综述了畜禽育种中利用基因组信息优化选配的应用现状。此外,还提出了基因组选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提升基因组选配的效果,为推动畜禽育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热应激对雄性哺乳动物生殖机能影响的研究
肖艺梅, 王胜男, 许悦雯, 何晓琳, 尹福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1-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2
摘要 ( 145 )   HTML( )    PDF (3785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雄性动物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重要器官,睾丸的温度调节对其正常生育能力的维持至关重要。热应激诱导的睾丸细胞氧化应激、凋亡、DNA损伤、血睾屏障损伤、雄激素分泌异常等一系列反应,会对睾丸细胞、精子质量、精子使卵母细胞受精的能力和支持胚胎发育的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旨在综述睾丸的温度调节机制、热应激对睾丸细胞和精子质量的负面影响,以期为热应激对雄性生殖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能量负平衡影响奶牛卵泡发育的机制
曹建华, 杨柏高, 张培培, 冯肖艺, 张航, 余洲, 牛一凡, 郝海生, 杜卫华, 朱化彬, 杨凌,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2-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3
摘要 ( 108 )   HTML( )    PDF (1983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能量负平衡(negative energy balance,NEB)是奶牛产后泌乳初期常会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当奶牛摄入能量无法满足其消耗能量时就会达到NEB状态。奶牛处于NEB状态时易引起患病率增加、妊娠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给集约化奶牛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奶牛泌乳初期NEB对牛卵泡发育的影响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本文根据近年来相关报道,综述奶牛早期泌乳NEB对牛卵泡发育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展望,以期为减少NEB对奶牛繁殖性能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家禽支链氨基酸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牟湘钰, 徐云若, 胡静怡, 周欣妍, 朱勇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1-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4
摘要 ( 91 )   HTML( )    PDF (1041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在家禽生长、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器官发育、免疫反应、肌肉蛋白周转和基因调控等关键过程。然而,单一BCAA的过量、缺乏或比例失衡均会影响家禽蛋白质合成和肠道健康,因此保持BCAA比例的平衡对于家禽的生产性能至关重要。尽管NRC(1994)提供了肉鸡、蛋鸡和种鸡的BCAA推荐量,但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以及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家禽对BCAA的需求存在差异。同时,鉴于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禁用及养殖端所面临的多种疾病的挑战,也需要重新评估家禽对BCAA的推荐摄取水平。另外,BCAA在维持肠道完整性、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以及提高机体蛋白周转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综述在阐述BCAA在家禽中的营养生理作用以及其对生产和健康的基础上,推荐了不同饲养条件下不同肉鸡品种(肉鸡、蛋鸡和种鸡)BCAA需要量,以期为家禽低蛋白日粮BCAA推荐量提供理论参考。
产蛋鸡子宫部钙离子转运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郭妍婷, 周建民, 王晶, 齐广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9-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5
摘要 ( 89 )   HTML( )    PDF (4315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蛋蛋壳品质下降会造成经济效益损失和食品安全风险。产蛋鸡子宫部无机钙离子(Ca2+)的转运涉及不同的跨膜途径、离子稳态、相关转运基因和载体的表达,是蛋壳矿化及调控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子宫部Ca2+转运途径、Ca2+转运对蛋壳矿化和蛋壳品质的影响、营养因素对Ca2+转运的调控作用,旨在为通过调节蛋壳矿化,改善鸡蛋蛋壳品质提供参考。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范定坤, 张吉贤, 付域泽, 马涛, 毕研亮, 张乃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51-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6
摘要 ( 105 )   HTML( )    PDF (2501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瘤胃微生物被称为反刍动物的"隐藏器官",与宿主营养物质的获取和生理健康的维持密切相关;目前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瘤胃中超过5 800个基因组,然而超过90%的微生物尚未被培养,处于"生物信息黑箱"[1]中。培养组学是一种采用多种培养条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菌种的培养方法。高通量、并行化的培养组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中的应用,为在菌株水平上研究重点菌株功能及其与宿主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目前培养组学运用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仍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特点、培养组学技术及其在瘤胃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断优化、规范化培养组学研究方案、拓展瘤胃可培养菌株资源、加快瘤胃生物信息黑箱的破解提供思考。
病毒感染与宿主抗感染免疫之间“博弈”——凋亡、坏死和焦亡分子机制
陈松彪, 刘飞飞, 尚珂, 余祖华, 何雷, 魏颖, 陈建, 张春杰, 程相朝, 丁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59-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7
摘要 ( 118 )   HTML( )    PDF (8050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死亡是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感染可引起不同形式宿主细胞死亡,包括溶解性和非溶解性两种细胞死亡类型。这两种细胞死亡类型不仅能够消除病毒感染细胞,而且还能够利用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促进宿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进程。反之,病毒也发展出不同规避机制来抑制宿主细胞死亡进而促进自身感染。本文就病毒感染与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之间的"博弈"——凋亡、坏死和焦亡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理解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参考资料。
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王鑫鑫, 林树梅, 赵冬冬, 王学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71-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8
摘要 ( 96 )   HTML( )    PDF (2280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微环境中的信使,能够将信号在细胞之间进行传递。肺泡上皮细胞通过分泌外泌体来调节机体固有免疫反应。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传递不同效应活性物质,靶向调节巨噬细胞极化通路中的基因表达,参与控制肺部炎症反应的巨噬细胞极化调节。本篇综述主要阐述肺泡上皮细胞源性外泌体,通过靶向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北京黑猪GREB1L和MIB1基因多态性与肋骨数及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牛乃琪, 赵润泽, 宗文成, 刘先策, 刘海, 石国华, 井西涛, 张龙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79-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09
摘要 ( 103 )   HTML( )    PDF (1140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开展GREB1L和MIB1基因多态性与肋骨数和胴体性状(胴体长、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及胴体重)关联分析,筛选关键功能位点。本研究选取屠宰日龄为215天的317头健康北京黑猪,并提取耳组织DNA,对GREB1L和MIB1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Sanger测序技术等对SNPs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变异位点基因型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与肋骨数和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试验共筛选到6个SNPs,包括GREB1L基因的3个同义突变、MIB1基因的2个同义突变和1个内含子区的可变剪切突变。将6个SNPs分别对肋骨数和胴体性状使用Duncan’s多重检验统计分析发现,GREB1L基因上的3个同义突变6:106574972 G>A、6:106648540 C>T、6:106648558 A>G与性状关联均不显著(P>0.05);MIB1基因上的1个同义突变6:106936590 C>T与胴体长显著相关(P<0.05);而内含子15~16的6:107016475 A>G可变剪切突变与肋骨数显著相关(P<0.05);第三个同义突变6:107028660 G>A与肋骨数和胴体性状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显著的2个位点可作为北京黑猪肋骨数及胴体长变异的候选基因功能位点。
北京黑猪AQP9和RPS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背膘厚的关联分析
祝雪丽, 张龙超, 王立贤, 蒲蕾, 刘欣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87-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0
摘要 ( 91 )   HTML( )    PDF (1232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s9, AQP9)及核糖体蛋白10(ribosomal protein S10, RPS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北京黑猪背膘厚的相关性,以期能够获得北京黑猪背膘厚的有效标记。本研究以413头北京黑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部位(肩部、6-7肋间、胸腰结合、腰荐结合)的背膘厚度。PCR扩增AQP9和RPS10基因的启动子区和外显子区序列筛选SNP位点,并将SNPs与各部位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发现,AQP9基因启动子区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1个SNP:rs332699245 A>C与胸腰结合处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且该位点突变预测到了结合转录因子的改变;RPS10基因在3'UTR、CDS区共有8个突变位点,其中5个与背膘厚显著关联:rs80795904 C>G、rs80932213 T>C与6~7肋间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rs3469834461 C>T与肩部背膘厚、四点平均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rs80862457 C>T与胸腰结合处背膘厚、腰荐结合处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rs336938272 A>C与6~7肋间背膘厚、腰荐结合处背膘厚、四点平均背膘厚均关联显著(P<0.05);且在3'UTR区检测到1个SNP(rs80862457 C>T),位于小RNA(microRNA,miRNA)结合靶点。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rs332699245 A>C中AA型个体的AQP9基因mRNA水平显著高于AC型个体(P<0.05),rs80862457 C>T中TT型个体的RPS10基因mRNA水平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5)。综上所述,AQP9和RPS10基因与北京黑猪背膘厚显著关联,rs332699245 A>C和rs80862457 C>T位点可作为北京黑猪背膘厚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为北京黑猪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肉鸡腿病发生的遗传机制
唐鑫鑫, 郑炬梅, 骆娜, 营凡, 朱丹, 李森, 刘大伟, 安炳星, 文杰, 赵桂苹, 李和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99-1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1
摘要 ( 90 )   HTML( )    PDF (7171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肉鸡腿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以降低肉鸡腿病发生率。采用我国自主培育的"广明2号"多品系、多世代共2 331只白羽肉鸡公鸡作为试验素材,于42日龄通过X光鉴定腿部健康状况,利用"京芯一号"55K SNP芯片对全部个体进行基因分型,使用plink运用二分类性状的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LR Model)对腿部健康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将不同群体芯片数据合并进行质控后,保留2 330个个体(2 256只健康,74只患病)和30 414个SNPs位点用于后续分析。通过GWAS分析筛选到5个潜在SNPs位点,分布在6号和18号染色体上,分别注释到与腿病相关的3个功能候选基因TBCD、SIRT1和PBLD上。本研究为白羽肉鸡腿部健康表型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推进肉鸡抗病育种进程提供遗传基础。
湖羊与三元杂交绵羊夏杜湖、夏澳湖肉质特性比较研究
王海波, 占今舜, 谷志勇, 陈新锋, 潘月, 贾浩滨, 钟小军, 李开嵘, 赵生国, 霍俊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10-1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2
摘要 ( 109 )   HTML( )    PDF (3212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湖羊与三元杂交绵羊夏杜湖、夏澳湖肉质特性。本研究选择健康且出生体重相近的公羔((3.61±0.65) kg)随母哺乳至45天后集中断奶。断奶后分成3个处理组(湖羊组、夏澳湖组和夏杜湖组),每个处理15只公羔,3个处理的45只羔羊混合饲养至6月龄屠宰,并分析背最长肌组织形态及背最长肌的肉品质及营养成分。试验期饲喂全混合基础日粮。结果表明:1)相对于湖羊,三元杂交绵羊背最长肌亮度(L*)显著降低,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但其对背最长肌pH、剪切力、失水率、红度(a*)和黄度(b*)无显著影响(P>0.05)。2)相对于湖羊,三元杂交绵羊背最长肌纤维直径和平均面积显著提高,但肌纤维数量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3)相对于湖羊,三元杂交绵羊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对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铜、铁、锌和锰)无显著影响(P>0.05)。4)夏杜湖和夏澳湖在背最长肌pH、剪切力、失水率、熟肉率、肉色、肌纤维数量、肌纤维面积、肌纤维密度、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微量元素(铜、铁、锌和锰)、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三元杂交绵羊能够显著改善肉品质,增加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和氨基酸水平,具有培育生产优质羊肉的潜力,且同一终端父本杂交后代在肉质特性中无明显差异。
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研究
严晓春, 习海娇, 李金泉, 王志英, 苏蕊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20-1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3
摘要 ( 77 )   HTML( )    PDF (2157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一步法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SSGBLUP)法应用于内蒙古绒山羊育种的选择效果,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积累的健康状况良好的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2 256只个体的70 K SNP芯片测序数据,收集整理1至8岁个体的绒毛性状(绒长、绒细和产绒量)生产性能数据和系谱记录,通过设定SSGBLUP法中H逆矩阵的不同矩阵参数(ω,τ)进行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并利用五倍交叉验证法评价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ω的不断增加,SSGBLUP法用于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的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越高。结合ABLUP和GBLUP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可知,当τ为0.3、ω为0.9时,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的基因组选择准确性较好。其中,绒长的准确性为0.702 8,绒细准确性为0.668 2,产绒量准确性为0.713 1。对SSGBLUP方法的H矩阵选择合适的尺度参数可提高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加快种群的遗传改良,缩短世代间隔。
CRISPR/Cas9技术高效制备山羊SOCS2基因编辑胚胎
张晨俭, 李隐侠, 丁强, 刘伟佳, 王慧利, 何南, 吴家顺, 曹少先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29-1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4
摘要 ( 84 )   HTML( )    PDF (4715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设计、筛选高效编辑山羊胚胎生长负调控因子SOCS2基因的sgRNA,为通过SOCS2基因编辑创制快长型山羊奠定技术基础。本研究利用在线网站对山羊SOCS2基因SH2结构域保守序列设计2条sgRNA,构建表达载体,体外转录获得sgRNA及Cas9 mRNA;体外检测sgRNA+Cas9蛋白切割靶DNA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将屠宰场山羊卵巢分离培养的442个孤雌胚胎进行分组,2个试验组显微注射sgRNA和Cas9 mRNA混合物,对照组注射超纯水,以单个囊胚全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为模板,PCR扩增靶区域并测序鉴定,发生编辑的样本进行T-A克隆测序检测编辑形式;根据在线网站预测,每条sgRNA选择5个错配数最少的潜在脱靶位点进行脱靶检测。结果表明,在SOCS2基因83和96号氨基酸密码子附近区域获得2条sgRNA并成功构建表达载体,体外转录获得高质量sgRNA和Cas9 mRNA;两条sgRNA均可引导Cas9蛋白在体外完全切割靶DNA;SOCS2-sg-83对胚胎的编辑效率为94.1%,160个T-A克隆中有152个在靶位点出现插入、缺失或替换,概率为95.0%,其中81.3%发生了移码突变,9.4%的克隆缺失83号氨基酸密码子,累计90.6%的克隆实现了SOCS2基因功能性敲除;SOCS2-sg-96对胚胎的编辑效率为50.0%,80个T-A克隆中有70个在靶位点出现插入、缺失或替换,概率为87.5%,移码突变概率为75.0%,5.0%的克隆缺失了96号氨基酸密码子,累计80.0%的克隆实现了SOCS2基因功能性敲除。另外,在所有已编辑胚胎中均未发现脱靶。综上,SOCS2-sg-83可实现山羊胚胎SOCS2基因的高效、精准编辑和敲除,为高效制备SOCS2基因敲除山羊,培育快长型肉用山羊奠定了技术基础。
亮氨酸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牛成肌细胞的增殖
苗舒, 安济山, 王祚, 肖定福, 兰欣怡, 刘磊, 沈维军, 万发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42-1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5
摘要 ( 77 )   HTML( )    PDF (11131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外源补充亮氨酸(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牛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Leu的最佳添加浓度;以最佳浓度Leu为处理组、0 mmol·L-1 Leu为对照组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Leu调控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关键通路。利用qRT-PCR验证关键通路中的关键调控基因,并通过添加抑制剂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添加Leu可提高牛成肌细胞活力,其中0.5 mmol·L-1 Leu显著提高成肌细胞活力和EdU阳性率(P<0.05)。Leu组和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有1 290个,其中688个上调,602个下调。KEGG富集分析,所注释的309个上调基因涉及47条显著富集通路,其中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通路中最为显著的是PI3K-AKT信号通路,包含34个上调基因。随机挑选PIK3R1、FOXO3、IRS1、RPTOR、MTORMET等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一致。添加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后,阻断了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Leu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牛成肌细胞的增殖。
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牦牛皱胃发育代谢的关键候选基因
刘益丽, 唐娇, 闵奇, 杨露, 王泽宁, 胡莲, 赵迪, 江明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53-1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6
摘要 ( 92 )   HTML( )    PDF (12517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段牦牛皱胃指数测定、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皱胃发育代谢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皱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1日龄、20日龄、60日龄、15月龄与3岁的牦牛皱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质控、比对、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测序数据的可靠性,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在发育过程中,瘤胃重的增长最快,其次是瓣胃、网胃和皱胃。转录组结果显示,以1日龄组为对照,在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中分别鉴定到1 310、1 715、1 931和2 199个差异表达基因,4个组共有基因565个;以前一个时间点为对照,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分别鉴定到1 310、861、569和597个差异表达基因,4个对比组共有基因9个。GO功能注释发现,以1日龄组为对照,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分别富集到1 191、2 578、1 117和2 835条显著条目,不同年龄组的前10条显著性GO条目中有共有的,也有各年龄阶段特有的条目。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4个年龄段的前30条显著通路中特有信号通路分别为4、1、3和4条,包括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与皱胃发育相关的通路。qRT-PCR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可靠。通过对牦牛不同发育阶段皱胃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到与皱胃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分化和免疫调控等过程,其中GKN1、CXCL17、SCNN1B、SCNN1G、CCL5和IGF2BP3等基因可能在牦牛皱胃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筛选到参与皱胃葡萄糖代谢、葡萄糖转运、脂肪酸转运、肽转运等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候选基因,其中GANAB、GBA2、SLC2A1、SLC2A3、SLC2A4、CPT1B、SLC15A1等是与牦牛皱胃组织营养代谢和吸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
生物技术与繁殖
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作用
时胜洁, 王立光, 高磊, 蔡传江, 何伟先, 褚瑰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69-1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7
摘要 ( 85 )   HTML( )    PDF (7647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影响。本试验收集180日龄健康母猪的卵巢组织,每次试验取20对卵巢进行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将miR-24-3p的mimics及inhibitor转染进颗粒细胞,通过ELISA、RT-q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等技术探究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作用。结果表明,过表达miR-24-3p可显著促进雌二醇的合成 (P<0.01),并加快StAR、CYP19A1和CYP11A1的转录和翻译 (P<0.05);而干扰miR-24-3p则显著抑制雌二醇的合成(P<0.05),并显著下调CYP11A1、CYP19A1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TOP1是miR-24-3p的直接靶基因,过表达miR-24-3p可显著抑制TOP1 的表达(P<0.05),干扰miR-24-3p可显著上调TOP1的表达(P<0.05)。而过表达TOP1则可减弱miR-24-3p对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促进作用(P<0.05)。综上所述,miR-24-3p通过靶向TOP1抑制其mRNA和蛋白水平,促进雌二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颗粒细胞的雌二醇合成。鉴于颗粒细胞的雌二醇合成能力直接影响卵巢卵泡的发育状态,因此本研究为筛选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miRNA提供理论依据。
L-半胱氨酸对绵羊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
段香茹, 康佳, 杨若晨, 单新雨, 李太春, 赵雯, 张英杰, 刘月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79-1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8
摘要 ( 90 )   HTML( )    PDF (10252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L -半胱氨酸(L-Cys)对体外培养绵羊卵巢颗粒细胞(GCs)增殖、凋亡和类固醇分泌的影响。本研究采集1~1.5岁龄体重相近饲养条件相同的30只健康性成熟小尾寒羊母羊新鲜卵巢,从优势卵泡(2~8 mm)中收集GCs,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6 个重复,各组添加L-Cys 浓度分别为0、100、300、500和700 μmol·L-1,培养48 h 后用CCK-8试剂盒进行细胞增殖活力测定,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仪检测GCs的凋亡情况,采用 ELISA 检测GCs培养液上清中孕酮和雌二醇的分泌水平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 Western blot 分析L-Cys对绵羊颗粒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CCND2、CCNB1)、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Bcl-2)和类固醇分泌相关基因的(STAR、3β-HSD、CYP11A1、CYP19A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00、300和500 μmol·L-1组的L-Cys均可显著促进绵羊GCs的增殖活力(P<0.05),并显著抑制其凋亡率(P<0.05)。添加300 μmol·L-1的L-Cys显著抑制了孕酮(P4P<0.05)的分泌。进一步研究发现,300 μmol·L-1和500 μmol·L-1组的L-Cys 可以上调增殖相关基因(PCNA、CCND2、CCNB1)mRNA表达水平,其中300 μmol·L-1组的增殖蛋白(PCNA、CCND2、CCNB1)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100 μmol·L-1和300 μmol·L-1组显著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mRNA(P<0.05)及其蛋白表达水平(P<0.05)。添加300 μmol·L-1 L-Cys 显著降低了类固醇相关基因(STAR、3β-HSD)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添加100 μmol·L-1和300 μmol·L-1 L-Cys 显著升高了类固醇相关基因(CYP11A1、CYP19A1)mRNA(P<0.05)及其蛋白表达水平(P<0.05)。综上,L-Cys 通过上调基因PCNA、CCNB1、CCND2、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基因BAX、Caspase-3 mRNA及其蛋白表达,促进绵羊GCs增殖,抑制其凋亡;L-Cys通过下调基因STAR、3β-HSD m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上调基因CYP11A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抑制P4 的分泌。
基于TMT技术的牦牛妊娠期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
姚颖, 周应聪, 杜培岩, 李一娟, 钱文洁, 李柳杨, 余志鹏, 崔燕, 余四九, 樊江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192-2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19
摘要 ( 70 )   HTML( )    PDF (22053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妊娠期内牦牛血清的蛋白质组特征,筛选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DEPs)在牦牛妊娠维持中的作用。本研究选择9头4岁半至6岁龄健康状况良好且当年未产犊的自然发情母牦牛进行人工授精(AI)。在AI后第30、60及90天采集其血清样品,并对授配母牦牛进行妊娠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回顾性分组,即妊娠第1、2、3月组及未妊娠组(未妊娠组样品来自AI后90天经妊娠诊断确诊为未孕的牦牛个体),每组样品3个生物学重复。利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技术对牦牛血清样品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筛选与牦牛妊娠维持相关的潜在蛋白。结果显示,在4组牦牛血清蛋白样品中共获得497个蛋白,以差异倍数≥1.2或≤0.83,且P<0.05为条件筛选,共筛选到68个差异蛋白。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DEPs在代谢、免疫系统、粘附、生物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补体与凝血级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与炎症和免疫途径相关的通路有明显富集。值得注意的是,妊娠期各组间差异蛋白富集通路中均包含有PI3K-Akt、Rap1、MAPK等与生殖相关的信号通路。DEPs中IGFBP2、FGG、B2M、PDIA4、AZGP1的表达具有随妊娠时间的延长而连续上调的趋势,且这些蛋白在妊娠第3月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妊娠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妊娠早期存在明显的血清蛋白组的变化。这些DEPs分别在促进细胞粘附与增殖、母胎血管生成、维持母体代谢与免疫平衡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IGFBP2、FGG、B2M、PDIA4、AZGP1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胎盘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和脂质代谢等过程,在牦牛妊娠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牦牛维持妊娠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ET-1/eNOS表达差异在牦牛隐睾发生中的作用分析
张颖, 袁莉刚, 陈国娟, 张芳, 杨大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07-2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0
摘要 ( 63 )   HTML( )    PDF (15090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在牦牛正常睾丸与隐睾组织中的分布,分析其表达差异在牦牛隐睾发生中的作用。本研究采集健康和病理性成年(4岁)雄性牦牛睾丸共20对,分为3组:正常组(10对)、单侧下降组(6对)及隐睾组(4对),应用H.E染色、Masson’s三色染色、Gomori’s染色结合形态计量学统计软件比较正常睾丸与隐睾的组织化学特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织荧光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检测ET-1和eNOS在正常睾丸与隐睾中的表达量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较,牦牛单侧下降组间质面积/管腔面积之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隐睾组管腔面积明显减小,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含量增多。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ET-1表达于间质细胞、各级生精细胞,隐睾组上皮未见明显表达,主要表达于间质细胞,正常组ET-1的平均光密度与单侧下降组差异显著(P<0.05),与隐睾组差异极显著(P<0.01);eNOS表达于生精小管、间质细胞,正常组eNOS的平均光密度与单侧下降组差异极显著(P<0.001),与隐睾组差异显著(P<0.05)。qPCR结果显示,ET-1在正常组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单侧下降组(P<0.01)和隐睾组(P<0.01),eNOS在单侧下降组中的相对表达量相比于正常组升高(P<0.05)。高原低氧环境下,牦牛隐睾睾丸生精小管皱缩,间质细胞减少,局部分泌调节受到抑制,最终导致精子发生阻滞。ET-1和eNOS共同作用于间质细胞,在单侧下降组和隐睾组间质细胞中表达失衡,应是间质细胞及血管分布异常引起。
营养与饲料
甘氨酸锰对产蛋后期蛋鸡产蛋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卢建, 张欣, 江栋材, 马猛, 王强, 王星果, 李永峰, 郭军, 窦套存, 胡玉萍, 李尚民, 邵丹, 曲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18-2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1
摘要 ( 99 )   HTML( )    PDF (10662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氨酸锰对产蛋后期蛋鸡盲肠微生物和产蛋性能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70周龄海兰褐蛋鸡7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基础饲粮不额外添加锰源(实测锰含量为21.77 mg·kg-1),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0 mg·kg-1锰的一水硫酸锰以及40、80和120 mg·kg-1锰的甘氨酸锰(实测锰含量分别为144.46、57.84、96.97和135.59 mg·kg-1),试验期12周(70~82周龄)。结果表明,40 mg·kg-1锰的甘氨酸锰饲粮组蛋鸡77~82周龄产蛋率显著高于120 mg·kg-1锰的一水硫酸锰组和80 mg·kg-1锰的甘氨酸锰组(P<0.05),添加甘氨酸锰对70~82周龄产蛋率有增加的趋势(P=0.071),对70~82周龄其它产蛋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蛋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120 mg·kg-1一水硫酸锰组(P<0.05),OTU数量最多,表明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属水平上Top 10的菌属追溯到门水平上,120 mg·kg-1一水硫酸锰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8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P<0.05);120 mg·kg-1一水硫酸锰组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集中在Firmicutes苞菌科(Selenomonadaceae),8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集中在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差异菌分析发现,4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盲肠中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120 mg·kg-1一水硫酸锰组(P<0.05),8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马赛菌属(Massilia)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120 mg·kg-1一水硫酸锰组(P<0.05);与4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相比,80 mg·kg-1和120 mg·kg-1甘氨酸锰饲粮组有益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Lactobacillus和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有害菌Campyl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40 mg·kg-1锰的甘氨酸锰可以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增加有益菌丰度和参与代谢过程的菌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试验后段(77~82周龄)蛋鸡产蛋性能。
饲喂青贮黄梁木代替青贮玉米川中黑山羊肝转录组的表达分析
张德安, 杨若渚, 刘杰, 刘德武, 邓铭, 柳广斌, 孙宝丽, 郭勇庆, 李耀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32-2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2
摘要 ( 92 )   HTML( )    PDF (11138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饲喂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的川中黑山羊肝转录组测序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及其靶基因,挖掘饲喂青贮黄梁木影响川中黑山羊肝代谢的关键基因,从而探究青贮黄粱木的饲喂效果。试验共选取6只雄性健康川中黑山羊[5月龄,平均体重(21.07±4.05) kg]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组,对照组为青贮玉米组。试验期间采用全混合日粮(TMR)进行饲喂。于试验期的最后1 d对山羊进行屠宰并取其肝,提取肝组织的RNA,构建文库后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以P<0.05为阈值筛选出差异mRNA和lncRNA,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并构建靶向关系网络。再从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中各随机选择3个基因,采用RT-qPCR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有1 696个,其中943个上调,753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共有33个,其中22个上调,11个下调。结合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与差异表达mRNA的交集基因的富集分析发现,NDUFA10、NDUFB11、NDUFS5参与肝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如多糖代谢过程、葡聚糖分解代谢过程、纤维素分解代谢等。结合lncRNA靶基因预测发现,GSTA3、GSTA4基因参与肝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如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P450对异源物质的代谢等代谢通路。本研究发现,在饲喂青贮黄梁木川中黑山羊的肝组织中,NDUFA10、NDUFB11、NDUFS5以及GSTA3、GSTA4等可能从营养物质代谢和毒素代谢等方面影响肝功能。
预防兽医
鸟苷酸结合蛋白GBP1和GBP2抑制猪轮状病毒体外复制
陈姝宇, 朱雪蛟, 周金柱, 陶然, 张雪寒, 索朗斯珠, 贡嘎,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45-2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3
摘要 ( 81 )   HTML( )    PDF (5437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1,GBP1)、鸟苷酸结合蛋白2(guanylate-binding protein-2,GBP2)的全长、片段、GTPase酶活性对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复制的影响。以猪肾细胞cDNA和GBP1、GBP2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出GBP1、GBP2基因的全长和截断体(G、M、E、ME区),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在恒河猴细胞(MA104)细胞上过表达或沉默GBP1、GBP2基因,探究对PoRV复制的影响。设置不同的时间点,筛选GBP1、GBP2对PoRV复制产生影响作用的时间点。应用泛GTPase酶抑制剂(CID-1067700)探究GBP1、GBP2的GTPase酶活性对PoRV的作用。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病毒毒价测定等方法检测GBP1、GBP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抗病毒功能。结果表明:成功构建pCDNA3.1(+)-GBP1-HIS和pCDNA3.1(+)-GBP2(47aa-592aa)、(131aa-592aa)-HIS重组质粒,经验证能够表达。PoRV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能显著促进GBP1、GBP2基因表达上调。过表达GBP1、GBP2基因能显著抑制PoRV复制,沉默GBP1、GBP2基因的表达能显著促进PoRV复制。成功构建并表达了GBP1、GBP2蛋白的G、M、E、ME结构域截断体。过表达截断体基因发现GBP1、GBP2的G区域抑制PoRV的复制。通过泛GTPase抑制酶活性,发现GBP1、GBP2抑制PoRV复制需要依赖GTPase酶活性。GBP1、GBP2蛋白能够抑制PoRV的复制,该抑制作用依赖GBP蛋白GTPase酶活性区域。研究结果为PoRV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研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及其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效应
宋雯妍, 张瀚文, 吴澳迪, 张丽燕, 刘照, 叶桐桐, 陈创夫, 盛金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58-2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4
摘要 ( 81 )   HTML( )    PDF (8734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GP5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并探究其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效应。使用原核表达系统将PRRSV-GP5蛋白大量表达后经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使用所获的重组GP5蛋白免疫羊驼,并于第0、14、28、42 天时采血,检测羊驼体内抗体效价后分离全血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后使用巢式PCR扩增出重链抗体可变区(VHH)片段,并与pCANTAB-5E载体相连后转化入TG1感受态细胞,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GP5-VHH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经连续三轮特异性噬菌体的筛选与富集后,淘选出与PRRSV-GP5蛋白高结合力的纳米抗体,通过间接ELISA方法鉴定其反应原性,后将所获的纳米抗体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利用Lipofectamine3000转染至Marc-145细胞内,与PRRSV分别共孵育0、24、36、48、60、72 h,以探究所筛针对PRRSV-GP5蛋白的纳米抗体于胞内对病毒复制与转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对PRRSV-GP5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得到浓度为2.16 mg·mL-1的重组蛋白,对羊驼三次免疫14 d后,其体内抗体效价高达1∶819 200,构建GP5-VHH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库容量达2.93×107 CFU·mL-1,插入率为98%。经对噬菌体抗体文库连续三轮淘选富集后,最终获得2株不同氨基酸序列的纳米抗体。间接ELISA结果显示,2株纳米抗体均与PRRSV-GP5蛋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将2株纳米抗体转染至Marc-145细胞内,它们分别于36与60 h时显著阻碍PRRSV的复制与转录,展现出了较好的阻碍病毒复制的能力。本研究首次筛选出针对PRRSV-GP5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且经验证所筛纳米抗体具备抑制PRRSV在细胞内复制的能力,研究结果为抗PRRSV新型药物的研发奠定了试验依据与物质基础。
猪肺炎支原体解螺旋酶RuvA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活性鉴定
谢青云, 邢蕙萱, 于岩飞, 袁厅, 熊祺琰, 熊富强, 冯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71-2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5
摘要 ( 77 )   HTML( )    PDF (6485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肺炎支原体的持续性感染问题频发,同源重组介导的抗原变异扮演重要角色。解螺旋酶RuvA调节霍利迪连接体变构是参与同源重组的关键步骤。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原核表达猪肺炎支原体解螺旋酶RuvA重组蛋白,鉴定其DNA结合活性并制备多克隆抗体。试验通过分子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1a-RuvA,经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RuvAMhp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RuvAMhp多克隆抗体,再利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进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验证;利用凝胶迁移试验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RuvAMhp的DNA结合活性;利用凝胶迁移试验结合Western blot试验鉴定RuvAMhp的寡聚特性。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RuvAMhp重组蛋白约为26 ku;制备的抗RuvAMhp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256 00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RuvAMhp具有较强的DNA结合活性,对霍利迪连接体的亲和力高达624.4 pmol·L-1(KD),并且主要以八聚体形式与其形成稳定复合物。通过RuvAMhp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活性鉴定,为后续探索RuvA调解同源重组介导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变异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牛支原体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S组件MbBioY摄取外源生物素的功能分析
陈启伟, 权衡, 陈胜利, 刘东慧, 于永峰, 李彩玉, 宫晓炜,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82-2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6
摘要 ( 68 )   HTML( )    PDF (4179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支原体(M. bovis)感染与生存依赖于外界微环境提供的各类营养代谢因子。开展M.bovis外源生物素摄取的机制研究,将对M. bovis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M. bovis PG45 MbBioY(MBOVPG45_0349)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子对接分析,筛选M. bovis PG45 MbBioY突变株,比较PG45 和PG45ΔMbBioY的生物素敏感性,异源构建MbBioY功能性克隆验证其功能。结果表明,PG45染色体上存在一种崭新的生物素膜转运蛋白,全长996 bp,GC含量30.95%,蛋白长度为332个氨基酸,是由7个跨膜结构域组成的能量偶合因子(ECF)转运蛋白 S成分MbBioY。进一步验证后发现,当M.bovis缺失MbBioY会影响其生长,表现出生物素代谢营养缺陷的表型。通过异源敲入生物素代谢营养缺陷大肠杆菌MG1655,表明MbBioY单独存在时,就能够恢复生物素代谢营养缺陷大肠杆菌缺失株的生理功能。初步证明,MbBioY编码的是能量偶合因子(ECF)转运蛋白的S成分具有摄取外源生物素的能力,该研究结果将补充细菌生物素代谢调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M.bovis的有效防控提供独特视角。
广东规模化鸡场死鸡胚中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
陈玥彤, 刘晓涵, 王芷洋, 赵宇馨, 周铁忠, 胡增金, 朱悦, 王少辉, 田明星, 丁思羽, 祁晶晶, 于圣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290-2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7
摘要 ( 79 )   HTML( )    PDF (6711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死鸡胚进行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的分离,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本研究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的带菌死胚卵黄组织中分离禽支原体,通过菌落观察、血清学试验、16S rRNA支原体通用引物序列鉴定等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同时将分离的毒株对鸡胚和SPF鸡进行攻毒试验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显微镜下菌落呈典型的"荷包蛋"状。平板凝集试验显示其与MG阳性血清有凝集反应,与MS阳性血清不反应;16S rRNA序列测序发现各分离株与MG相似性达99.9%,因此确定分离株为MG。将各分离株感染7日龄SPF鸡胚,结果显示感染鸡胚大多于临近出壳时死亡;感染3周龄的SPF鸡,3周后解剖发现鸡气囊发生显著病理变化,说明其具有较强致病力;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对盐酸沃尼妙林、多西环素、泰万菌素及泰妙菌素有较高敏感性,对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恩诺沙星、红霉素、吉他霉素、林可霉素呈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综上,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死鸡胚中成功分离到5株MG分离株,各分离株均可引起红细胞凝集,导致鸡胚死亡,对SPF鸡可引起典型的气囊炎症状,且对多种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MG的分离鉴定及用药选择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方法及指导,为MG攻毒模型建立提供了研究基础。
基于黏膜sIgA抗体的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早期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白昀, 谢青云, 欧阳伟, 甘源, 袁厅, 赵东明, 步志高, 邵国青, 冯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00-3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8
摘要 ( 72 )   HTML( )    PDF (2696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血清学检测方法存在因采血引起交叉感染风险、抗体转阳滞后影响检测敏感性等问题,因此建立一种无创采样且可实现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方法对于在临床上ASFV感染的诊断与监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方式构建了pFastbac1-P30-His 重组表达载体,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真核表达系统表达ASFV重组P30蛋白(SUMO-P30),用Ni柱亲和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一种以猪口腔液中黏膜sIgA抗体为靶标的ASFV抗体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真核重组表达的P30蛋白(SUMO-P30)约为 47 ku,Western blot 鉴定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经优化确定了ELISA最佳反应条件:包被量为1.0 μg·mL-1,5%脱脂乳为最佳样品稀释液,与待检口腔液的最佳混合比例为2∶8,样品反应时间为120 min,鼠抗猪 IgA-HRP 最佳稀释度为1∶5 000,反应时间为60 min,最佳显色时间为15 min。该方法检测ASFV感染口腔液抗体效价可达1∶32,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黏膜抗体阳性口腔液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该方法和ASFV商品化ELISA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感染ASFV强毒株或人工致弱株后同一头猪不同时间点的口腔液和血清样品,口腔液中黏膜sIgA抗体在感染后3~5 d S/P值就显著提升,而血清抗体在监测期内未检测到转阳。检测人工感染或同圈感染自然变异株后不同时间点的口腔液和血清样品,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与商品化非洲猪瘟病毒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为37.5%,总符合率为61.5%。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无需采血,以口腔液为样品的ASFV黏膜sIgA抗体ELSIA检测方法,可实现ASFV感染的无创、早期、敏感诊断,为ASFV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补充。
基础兽医
钙结合蛋白S100A4对BCG感染THP-1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刘悦阳, 李梦媛, 聂雪伊, 马亚博, 侯雨欣, 马伯利, 杨易, 徐金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11-3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29
摘要 ( 71 )   HTML( )    PDF (8420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牛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感染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后,钙结合蛋白S100A4对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以感染复数为10∶1的BCG感染THP-1细胞不同时间,用Western blot检测S100A4和LC3Ⅱ的表达,以确定最佳感染时间,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数量变化。在BCG单独感染或与S100A4小干扰RNA共处理THP-1细胞12 h后,采用qRT-PCR检测S100A4及自噬相关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 Ⅱ, LC3Ⅱ)、自噬相关蛋白7(autophagy-related gene 7, Atg7)、Beclin-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100A4、LC3Ⅱ、Atg7、Beclin-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利用mRFP-GFP-LC3检测自噬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mRFP-LC3和mRFP-GFP-LC3点状聚集。结果显示:在BCG感染THP-1细胞不同时间后,S100A4和LC3Ⅱ在蛋白表达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在12 h时表达最高(P<0.001),且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多。在mRNA水平上,与siNC组相比,siNC+BCG感染组S100A4、LC3Ⅱ、Atg7、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当BCG和siS100A4共处理后,S100A4、LC3Ⅱ、Atg7、Beclin-1在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P<0.001)下调;在蛋白水平上,与未感染组相比,S100A4、LC3Ⅱ、Atg7、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BCG和siS100A4共处理后,S100A4、LC3Ⅱ、Atg7、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减少(P<0.001);与未感染组相比,BCG组自噬体的数量极显著增多(P<0.01),siS100A4+BCG组与siNC+BCG组相比,自噬体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S100A4对BCG感染巨噬细胞诱导的自噬具有调控作用,S100A4能够促进BCG诱导的THP-1细胞自噬。
枯草芽孢杆菌细菌素的分离、表达及稳定性分析
于秀菊, 张敏爱, 胡燕姣, 朱芷葳, 王海东, 杨丽华, 范阔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23-3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0
摘要 ( 77 )   HTML( )    PDF (8453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离枯草芽孢杆菌及其所产细菌素,并分析重组表达后的细菌素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通过牛津杯扩散法筛选羊驼粪便中高产细菌素的芽孢杆菌;借助16S rRNA鉴定分离菌;采用硫酸铵沉淀、氯仿抽提、SDS-PAGE、质谱分析等技术获得细菌素的氨基酸序列;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细菌素进行体外表达,并利用牛津杯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活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是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SXAU18,其可产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细菌素;枯草芽孢杆菌SXAU18所产细菌素可能是分子量为10~20 ku的DarA蛋白和两种未知蛋白,属于类细菌素的范畴,将未知蛋白分别命名为BLIS SXAU181和182;经原核表达的BLIS SXAU181和182主要以可溶性上清蛋白形式表达,纯化后为单一条带;重组BLIS SXAU181蛋白没有抑菌活性,重组BLIS SXAU182蛋白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且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人工胃液和肠液的的特性。综上,本研究从枯草芽孢杆菌SXAU18分离到具有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活性的细菌素,且重组表达后的BLIS SXAU182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和稳定性。
临床兽医
甘草查尔酮A与三种抗生素联用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周文惠, 包红霞, 王俊豪, 黄远玲, 王文惠, 郝海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34-3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1
摘要 ( 67 )   HTML( )    PDF (12544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药单体与抗生素联用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感染小鼠的影响。本试验以甘草查尔酮A(licorice chalcone A, LCA)为代表药物,探究LCA与抗生素联用的体外和体内治疗效果,通过联合药敏试验确定与中药单体LCA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测定了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的杀菌曲线、溶血试验、滑动试验以及对小鼠的气性坏疽治疗效果,比较不同种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与LCA联用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克林霉素(clindamycin,CLDM)、四环素(tetracycline,TCN)、替米考星(tilmicosin,TMS)三种抗生素与LCA有协同作用。根据杀菌曲线结果显示,8 μg·mL-1 LCA和16 μg·mL-1TMS几乎可以完全杀灭产气荚膜梭菌;2 μg·mL-1 LCA与2 μg·mL-1 TMS 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细菌的溶血性,溶血几乎完全被抑制(溶血定量为9.08%)。值得注意的是,LCA对细菌的迁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菌毛介导的运动性,与TMS联用后其促进作用显著提升。动物体内试验结果表明,CLDM单独使用时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治疗效果显著;TCN和TMS分别与LCA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协同作用(FIC指数为0.375),同时治疗时也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果。因此,在治疗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时,TMS与LCA联合作用,可以降低药物使用量并提高治疗效果。
黄芪影响缺氧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PI3K-AKT信号通路分析
田启会, 张亮, 龙亚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46-3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2
摘要 ( 73 )   HTML( )    PDF (12397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黄芪对缺氧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骨分化的细胞活性的影响。分别以黄芪冻干粉溶液低、中、高剂量(100、200和300 μg·mL-1)干预低氧浓度(10%)环境中成骨分化培养的BMSCs,通过高内涵实时成像系统观察BMSCs动态增殖情况及分化代数;进行无标记示踪模拟细胞运动轨迹,分析各组细胞运动速度、位移距离和路程的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通过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低氧浓度条件下BMSCs增殖减慢、分化代数减少,运动速度减慢,位移距离和路程减少,线粒体膜电位活性降低,p-PI3K、p-AKT蛋白表达降低,PI3K和AKT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氧组相比,黄芪冻干粉溶液干预后,能显著维持缺氧环境中BMSCs增殖和分化活性,运动活力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提高,p-JAK2、p-STAT3蛋白和PI3K、AKT基因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黄芪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维持缺氧条件下BMSCs的增殖活性。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小型猪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切除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马亚军, 焦智慧, 刘笑凝, 陆翔羽, 刘涛, 王月, 朴晨曦,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55-3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3
摘要 ( 72 )   HTML( )    PDF (6990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对小型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合并肝切除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将18头巴马小型猪随机平分成3组,每组6头,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I组)、异体移植ADSCs干预组(ADSCs组,剂量为1×106 cells·kg-1),通过腹腔镜微创技术建立肝IRI合并肝切除损伤模型,于术后即刻分别向IRI组和ADSCs组小型猪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和ADSCs。于术后1、3和7 d采集血液和肝组织样本。应用ELISA法对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的含量进行测定,应用RT-q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对细胞焦亡相关基因与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3 d时,相比于sham组,IRI组血清中促炎因子IL-18、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肝组织中IL-18、IL-1β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同样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 ASC)、Caspase-1、GSDMD和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 kappa-Bp65, NF-κBp65)基因与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经ADSCs干预后,血清和肝组织中IL-18、IL-1β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ASC、GSDMD和NF-κBp65基因与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本研究证明,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肝切除损伤会诱导细胞焦亡的发生,而ADSCs能够降低及改善这种肝损伤引起的组织细胞焦亡损伤。
回阳九针术对母猫绝育术后苏醒监测指标的影响
范小雨, 米洁, 刘佳琦, 菅玉双, 李四豪, 范云鹏, 刘迎秋, 宋晓平, 张为民, 麻武仁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65-3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4
摘要 ( 66 )   HTML( )    PDF (7986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探究回阳九针术对雌性猫绝育手术苏醒质量的影响,了解回阳九针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为针灸介入围手术期以保障麻醉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临床上21例进行常规绝育手术的健康雌性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其中针刺组再分为正序组与乱序组,每组各7只,在动物完成手术后进行针刺处理并观察心血管及呼吸相关监测指标。结果显示:正序针刺后的猫恢复眼睑反射用时、恢复自主呼吸用时、恢复吞咽反射用时、首次抬头及首次站立用时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缩短(P<0.05)。在苏醒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正序针刺组手术猫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显著降低,呼吸频率显著升高(P<0.05),其体温和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乱序针刺后的猫苏醒时长与对照组和正序针刺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苏醒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乱序针刺组手术猫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显著降低(P<0.05);与正序针刺组相比,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P<0.05)。综上,回阳九针术正序针刺具有促进猫术后的快速苏醒,维护其心率、血压稳定,维持体温稳定作用,保障动物平稳苏醒。
奶牛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血液氧化脂质组变化特征
王瑞玲, 王雪妍, 王菲菲, 孔维怡, 毛永霞, 刘欣, 丁辉, 许立华, 郭延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73-3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5
摘要 ( 81 )   HTML( )    PDF (8915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血液氧化脂质组的变化特征角度阐明奶牛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制。在宁夏某一集约化大型奶牛场,选取体况评分和胎次相近的产后7 d内患有子宫内膜炎的荷斯坦奶牛7头,治疗前视为试验组(E),治疗恢复后视为对照组(C)。两组奶牛于晨饲前采集血液,制备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定量检测两组血浆中氧化脂质的含量,并采用脂质组学技术分析两组血浆氧化脂质代谢轮廓的变化,筛选差异氧化脂质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组血浆代谢轮廓较C组发生显著变化,10种氧化脂质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VIP≥1,FC≥2或FC≤0.5),其中4种上调,包括12-HEPE(羟基二十碳五烯酸)、5-HEPE、12-HETE(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4(S)-HDHA(羟基二十二碳六烯酸),6种下调,包括9,10-EpOME(环氧十八碳烯酸)、12,13-EpOME、11,12-EET(环氧二十碳三烯酸)、8,9-EET、14,15-EET、17(18)-EpETE(环氧二十碳四烯酸);差异代谢物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PPAR信号通路和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奶牛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体内氧化脂质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氧化脂质可能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PPAR信号通路和血管平滑肌收缩等代谢通路参与了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发展。
研究简报
非洲猪瘟病毒pE120R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刘传霞, 王晓, 李雪雯, 鲍苗菲, 李婷婷, 陈欣, 翁长江, 郑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88-3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6
摘要 ( 81 )   HTML( )    PDF (5615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衣壳蛋白pE120R,并制备单克隆抗体,为其功能研究提供材料。以pCAGGS-Flag-pE120R为模板扩增pE120R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pE120R。将其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IPTG诱导表达为可溶性pE120R蛋白,采用GST Beads纯化pE120R蛋白,免疫BALB/c小鼠,然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细胞融合,采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了1株能够稳定分泌pE120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pE120R,并获得较高纯度的pE120R蛋白。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结果显示,pE120R单抗能特异性识别HEK293T细胞转染质粒表达的Flag-pE120R蛋白和肺泡巨噬细胞(PAMs)感染ASFV后表达的pE120R蛋白。该单抗的结合位点在30~60aa区域,并且该单抗亚类鉴定重链为IgG2a。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可溶性的pE120R蛋白;制备了抗pE120R的单抗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深入探讨ASFV pE120R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帕利亚姆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杨恒, 李占鸿, 宋子昂, 高林, 李卓然, 廖德芳, 肖雷, 李华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395-4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7
摘要 ( 69 )   HTML( )    PDF (3154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建立帕利亚姆病毒(Palyam virus, PALV)血清型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用于临床样本或媒介中PALV血清型鉴定。根据我国流行PALV毒株的基因节段2序列,设计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PALV血清型特异型qRT-PCR方法,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与重复性进行评估;以我国分离的28株PALV和90份核酸阳性血液样本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采集库蠓样本中携带的PALV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建立的PALV血清型q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可检出核酸拷贝数下限在22至28 copies·μL-1。对28株PALV的qRT-PCR检测结果与病毒测序鉴定结果一致;对PALV不同感染阶段哨兵动物血液(90份)中的qRT-PCR鉴定结果与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鉴定结果一致;建立的方法可准确鉴定库蠓中携带PALV的血清型。本研究建立的PALV血清型qRT-PCR定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强、敏感性与重复性,可用于PALV感染动物与媒介中PALV血清型的鉴定,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猫杯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王莹, 李佳康, 曾悦, 史开拓, 韦丽婷, 彭佳佳, 李秋燕, 曹龙龙, 周登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401-4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8
摘要 ( 83 )   HTML( )    PDF (5782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 FC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FCV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提供材料。本研究将经蔗糖梯度离心纯化的FCV灭活后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并对其进行一系列鉴定。结果成功获得1株能够稳定分泌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3B11。MAb 3B11抗体类型鉴定其重链属于IgG1、轻链为κ链。MAb 3B11能与FCV-SH192发生特异性反应;小鼠腹水MAb 3B11对5株FCV毒株具有较高的ELISA效价;与5株FCV毒株具有间接免疫荧光(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结合特性。本研究制备的MAb 3B11对FCV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性及广谱识别性,为FCV诊断方法的优化、流行毒株筛选以及基础研究提供生物原料。
牛诺瓦病毒和牛轮状病毒双重RA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惠惠, 董可儿, 刘馨博, 张春晓, 马超, 陈利苹, 钟旗, 姚刚, 马雪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406-4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39
摘要 ( 74 )   HTML( )    PDF (3220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能同时检测牛诺瓦病毒(bovine norovirus, BNoV)和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的重组酶辅助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 RAA-LFD)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按照RAA引物探针设计原则,分别针对BNoV RdRp基因和BRV VP7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制备标准重组质粒,建立并优化RAA-LFD反应体系,同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评估,用建立的RAA-LFD法与PCR法、qPCR法分别对采集的168份腹泻犊牛的临床样本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在20 min,39℃的条件下扩增目标片段,对BNoV和BRV敏感度均为103 copies·μL-1,与PCR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且与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无交叉反应,虽低于qPCR检测结果,但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试纸条的检测结果。综上所述,RAA-LFD法灵敏度较高、且简便、快速、同时不依赖于仪器、专业操作人员,适用于现场检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周建浩, 王东方, 刘影, 王淑娟, 马震原, 谢彩华, 赵雪丽, 杨海波, 冯桂丹, 康台生, 胡煜锋, 李博文, 闫若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  413-4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1.040
摘要 ( 89 )   HTML( )    PDF (2025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PEDV(MK862249.1)M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对和探针;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可用于检测PEDV的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FQ-PCR)方法,将自行建立的FQ-PCR方法的引物对/探针用来确定ddPCR 方法;对ddPCR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初步应用试验。结果显示:自行建立的FQ-PCR方法在敏感性、重复性等方面均优于行标FQ-PCR方法;根据自行设计的FQ-PCR方法建立的ddPCR方法最低检测极限为0.15 copies·μL-1,敏感性高于行业标准(SN/T 1699—2017)FQ-PCR方法(1.0×101 copies·μL-1);模板浓度为1.0×100~1.0×104 copies·μL-1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为1.52%~7.40%;对猪丁型冠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11种对照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分别用建立的ddPCR方法、行业标准FQ-PCR方法对150份临床样品进行PEDV核酸检测,ddPCR方法对行业标准FQ-PCR方法检测阳性样品的检测符合率为100%。本研究成功建立的PEDV dd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上PEDV感染的早期检测和定量检测,为PEDV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了定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