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1-0. 
摘要 ( 29 )   PDF (880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2-0. 
摘要 ( 34 )   PDF (4598KB) ( 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0. 
摘要 ( 14 )   PDF (4438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表观遗传学在羊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刘灿, 苏奕忻, 景献金, 李文泽, 杨玏浦, 王瑞军, 张燕军, 王志英, 吕琦, 苏蕊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561-35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1
摘要 ( 118 )   HTML ( 5 )   PDF (3677KB) ( 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的皮、毛、奶和肉经加工能为人们产出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的畜产品并深受人们喜爱,促使人们对绵、山羊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养羊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持本品种的优势性能、表型选育和基因型选育均为科学选育提供了有效并准确的数据支撑,通过传统和新兴技术手段进行良种扩繁得以改良品种的生产性能,从而改善羊的生产性状增加其经济效益。表观遗传学是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并且是一门新兴学科领域,是在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对基因进行调控和遗传表达。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手段在DNA甲基化、染色质可及性、组蛋白修饰和三维基因组层面持续加强对羊遗传育种的应用。在研究羊的复杂经济性状如生长性状、绒毛性状、繁殖性状、脂质代谢以及免疫和疾病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鉴定出相关候选基因和调控元件及其作用位点。本综述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归纳总结了羊遗传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家兔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常铄, 孙秀柱, 任战军, 王淑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578-35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2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 (1304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兔是全球广泛应用于经济、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家养动物之一,深入研究家兔基因组信息对家兔遗传多样性评估、功能基因挖掘、品种遗传改良和资源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家兔的起源驯化、基因组资源、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成果,探讨了目前已公布的家兔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参考序列,总结了家兔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家兔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家畜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李宇, 别志文, 陈帅, 李炳志, 侯金星, 任科润, 邓彦卓, 吴强, 胡建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591-36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3
摘要 ( 61 )   HTML ( 2 )   PDF (1219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对于延长优良种公畜精液的保存时间,推动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畜的种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家畜生产性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精子在冷冻保存过程中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氧化应激,致使精子细胞结构受损,精液冷冻保存效果降低。因此,本文综述了精液冷冻保存方法和评估指标,并对精液冷冻稀释液成分进行了分析,为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鸽子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于树龙, 毛楠楠, 王韵龙, 张怡然, 王媛媛, 周荣艳, 臧素敏, 谢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01-36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4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 (1176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鸽子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作为一种单态鸟,其性别鉴定一直是养殖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鸽肉成为人们重要的肉食来源,使得鸽子养殖产业与规模迅速扩大,性别鉴定成为制约养鸽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从鸽子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遗传基础、性别鉴定方法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并讨论了鸽子在性别鉴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阐明了鸽子性别鉴定未来的研究方向,为鸽子以及鸟类的性别鉴定提供参考。

益生菌在犬肠道疾病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宇翔, 王朋朋, 李斌, 谢留威, 修福晓, 刘成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10-36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5
摘要 ( 46 )   HTML ( 1 )   PDF (1268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而恢复肠道微环境的稳定状态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所在。利用益生菌治疗肠道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益生菌治疗肠道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益生菌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目的是指导益生菌在饲料添加剂和治疗药物中的应用,以治疗肠道疾病并确保动物的健康福利。

纳米技术与CRISPR基因诊断技术在畜禽寄生虫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
毛倩倩, 张岩, 周祥莹, 单翠燕, 郭超群, 路庭欢, 王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21-36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6
摘要 ( 55 )   HTML ( 1 )   PDF (1249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畜禽寄生虫病是全球范围内对农业和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的问题之一。这些疾病不仅导致家畜生产性能下降,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畜禽寄生虫病的精准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及时识别和控制疾病,减少经济损失,并保护人类健康。然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往往存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在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中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畜禽寄生虫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纳米技术,特别是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质,使其在生物传感和分子诊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CRISPR基因诊断技术以其精确性和高效性,已经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开发出更加灵敏、特异、快速的诊断方法,以应对畜禽寄生虫病的挑战。本综述将探讨纳米技术和CRISPR基因诊断技术在畜禽寄生虫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通过深入研究纳米技术和CRISPR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前景,为畜禽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疫苗研发以及有效防治策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保障动物健康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贡献新的科学力量。

白藜芦醇调控反刍动物生产性能、产品品质与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郑永杰, 孙同玉, 胡凤明, 魏曼琳, 马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31-36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7
摘要 ( 59 )   HTML ( 2 )   PDF (3415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是一种天然的二苯乙烯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及改善畜产品品质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已在猪、禽等单胃动物生产上开展了广泛的RSV研究,但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RSV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产品品质及健康状态调控中的作用,旨在为反刍动物生产中合理利用RSV提供参考。

短链脂肪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陆松翠, 郑楠, 王加启, 张养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40-36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8
摘要 ( 56 )   HTML ( 1 )   PDF (1263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指的是碳链上碳原子数小于6的一类饱和脂肪酸,也称为挥发性脂肪酸。SCFAs不仅可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肥胖风险,还与乳及乳制品理化性质和营养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全面综述了SCFAs分析的前处理技术、仪器检测技术以及常规定量方法,为建立SCFAs的检测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漆酶降解霉菌毒素研究进展
高博泉, 王秀敏, 韩冰, 陶慧, 王振龙, 王金全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50-36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09
摘要 ( 49 )   HTML ( 2 )   PDF (1289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霉菌毒素作为一种高毒性代谢产物,由真菌合成产生。能够通过饲料及食品途径进入动物和人体内,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严重危害着人类及动物健康。传统的霉菌毒素脱毒方法,如物理法和化学法,存在效率低下且易导致饲料或食品营养成分流失等缺点。漆酶(Laccase)作为一种具有广谱催化活性的生物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合物的降解过程中。研究表明,漆酶能够有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表现出降解效率高、降解产物安全等优势。因此,将漆酶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是一种优质选择。本文对漆酶来源、结构及催化特性进行总结,并概述了近年来漆酶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降解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漆酶在霉菌毒素降解领域实现更高效、安全、绿色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细胞穿透肽的研究进展
田宛鑫, 刘思佳, 姜宁, 赵芳芳, 宋军, 张爱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58-36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0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 (1330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穿透肽(CPP)是一类由5~30个天然或人造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短肽序列,具有增强细胞摄取抗原并促进穿越各种生物屏障的能力,因其高效、独特的跨膜运输能力成为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噬菌体展示技术(PDT)是一种通过对噬菌体DNA进行基因改造,从而在噬菌体表面展示的分子技术,其包含的遗传序列可将表型与基因型相连,该技术允许不同的肽库在噬菌体颗粒表面表达,并能选择与靶标特异性结合的多肽,且其具有简单、高效和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可利用其在不损伤其他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实现靶向治疗,为研发靶向递药新型载体,实现靶向药物投递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细胞穿透肽以及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细胞穿透肽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为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为胞内致病菌的精准杀伤提供新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铁死亡与炎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温雪, 许琬雪, 付壹彤, 杨洁, 付红玉, 樊瑞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66-36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1
摘要 ( 59 )   HTML ( 3 )   PDF (2300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铁死亡是一种由铁超载、脂质过氧化和质膜损伤所触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与机体内铁稳态、氧化还原系统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炎症是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对各种损伤刺激引发的防御性反应至关重要。最新研究表明,铁死亡与炎症反应过程密切相关,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铁死亡可以通过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脂质氧化产物和趋化因子等分子促进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过程中激活的炎症通路(如JAK/STAT、NF-κB、炎症小体、cGAS-STING和MAPK)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和IL-10等)可以触发细胞铁死亡。本文重点介绍了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及炎症反应过程中激活的常见炎症通路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并详细分析了铁死亡与炎症反应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为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猪丁型冠状病毒编码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陶丽寒, 林翠, 吴诚诚, 康昭风, 黄建珍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78-36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2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 (8377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是一种新型猪肠道致病性冠状病毒,引起哺乳仔猪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性死亡,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研发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成为防控PDCoV的重要策略。PDCoV基因组编码多种类型的蛋白,它们在调控病毒复制和宿主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PDCoV的编码蛋白有利于揭示病毒入侵宿主的分子机制。本文现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进展,对PDCoV编码的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的结构特征与具体功能等进行综述,为抗冠状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具有抗球虫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甄奥宁, 李森阳, 陈龙飞, 李娟锋, 菅复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690-37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3
摘要 ( 60 )   HTML ( 2 )   PDF (4740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球虫病是常见的动物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动物生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化学药物和免疫方法,但随着球虫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以及“减抗替抗”政策的持续推进,植物提取物作为绿色高效的抗球虫替抗物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常见的具有抗球虫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以及植物提取物抗球虫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阐述现阶段植物提取物在抗球虫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植物提取物在球虫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本综述提出了植物提取物作为抗球虫功能型饲料添加剂的申报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抗球虫植物提取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兽药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晓蝶, 潘诗琴, 王鲁, 程振涛, 欧德渊, 宋旭琴, 杨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01-37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4
摘要 ( 60 )   HTML ( 3 )   PDF (8712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兽药在动物临床实践中已证实其疗效与安全性,但其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网络药理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应用为预测中兽药治疗相关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利工具,已成为研究的新趋势。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兽药治疗炎症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相关中英文文献,整理去重后采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分析;除此之外,总结归纳了中兽药研究常用数据库以及中兽药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对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其在中兽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兽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遗传育种
AKR1B1介导AMPK/mTOR/S6通路调控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
胡金玲, 钟奇祺, 黄程, 雷明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22-37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5
摘要 ( 57 )   HTML ( 2 )   PDF (13041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基因(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b1, AKR1B1)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porcine 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 P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AKR1B1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理化性质;采集3日龄仔猪十二指肠、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等8个组织,提取RNA,进行实时定量PCR(qRT-PCR),确定各组织中AKR1B1表达水平;从腿部肌肉和背最长肌中分离PSCs体外培养,分别收集增殖分化特定时间节点的样品;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抑制AKR1B1基因表达水平,使用qRT-PCR、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探索,评估AKR1B1基因在PSCs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功能。AKR1B1蛋白由316个氨基酸组成,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经预测AKR1B1为稳定的、亲水性较强的酸性蛋白质。qRT-PCR结果显示,AKR1B1基因在猪的背最长肌和十二指肠mRNA表达水平较高;PSCs增殖期,AKR1B1表达逐渐上升;分化期AKR1B1表达水平随着分化进程逐步增加,第5天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增殖期干扰AKR1B1基因显著降低增殖标志物Ki67、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1, ccnd1)(P<0.0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dU+细胞(P<0.05)比例显著减少。分化期干扰AKR1B1基因后,分化标志物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 MyOG)、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 MyH3)(P<0.05)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yOG+细胞比例极显著提高(P<0.01),分化指数显著升高(P<0.05)。干扰AKR1B1基因显著降低AMPK Ser18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0.05),显著升高TSC2、RAPTOR、mTOR Ser2448磷酸化水平(P<0.05),促使S6K1以及S6(P<0.05)蛋白表达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干扰AKR1B1基因抑制PSCs增殖,对分化产生正调控作用,同时发现AKR1B1介导AMPK/mTOR/S6通路调控PSCs分化。本研究旨在探索AKR1B1基因在猪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健康畜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线索。

基于RPA-CRISPR/Cas12a的MSTN基因编辑猪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迟顺顺, 吴丹, 王楠, 王婉洁, 聂雨欣, 牟玉莲, 刘志国, 朱振东, 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34-37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6
摘要 ( 39 )   HTML ( 1 )   PDF (15583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和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相关蛋白12a(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12a,CRISPR/Cas12a)系统的MSTN基因编辑猪检测方法,以满足基因编辑动物研发、育种等过程中核酸检测以及基因型鉴定的需求。本研究构建含有猪MSTN基因突变序列和野生型序列的标准质粒并设计靶向标准质粒的crRNA,基于RPA和CRISPR/Cas12a技术建立荧光报告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体系,筛选特异性识别标准质粒的crRNA、优化其反应条件并评价其检测灵敏度,最后通过检测猪耳组织样品评价本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特异性识别MSTN基因2 bp碱基缺失序列和MSTN基因野生型序列。荧光报告体系最低可检测到4.1×101 copies·μL-1的标准质粒,胶体金试纸条体系最低可检测到4.1×103 copies·μL-1的标准质粒。通过对猪耳组织样本的检测,证明了该检测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MSTN基因编辑猪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特点,为MSTN基因编辑猪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80K SNP芯片的梅花星猪群体遗传结构解析及全基因组连续纯合片段特征研究
刘莎, 杨彩春, 张晓雨, 陈琼, 刘雄, 陈洪波, 周焕焕, 史良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49-37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7
摘要 ( 46 )   HTML ( 5 )   PDF (10174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梅花星猪群体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促进该品种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本研究利用“猪8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对307头梅花星猪进行SNP分型,基于SNP芯片数据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连续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群体祖先成分分析显示,梅花星猪资源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层,基于 G矩阵的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进一步揭示,研究群体可划分为4个家系。其中部分个体亲缘关系较近,家系2的近交程度相对较高,需采取合理的选配措施来防止近交衰退。ROH分析共检测到18 442个ROHs,平均长度为4.65 Mb。此外共鉴定到13个ROH岛,注释到基因164个。进一步对不同家系的ROH岛区域进行比较,并结合文献与组织表达谱进行功能注释,鉴定出了一批与繁殖(RAB23、PRKD1、G2E3等)、生长(RUNX1T1、TMEM8B、NPR2等)、肉质(DECR1、NFKBIA)、胴体(PPP1R9A、PEG10)、适应性(DST、SLC26A7、IRF9)、免疫(SIT1)、饲料效率(SLC2A2、PHKB、GPT2)、疾病(AKAP6)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分析了梅花星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ROH分布,为深入解析该优良地方猪种群体特征、重要性状演化形成遗传基础以及核心种群的科学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太行鸡与坝上长尾鸡品种区分的分子标记筛选与鉴定
付伟, 张冉, 丁虹, 臧素敏, 李祥龙, 褚素乔, 刘华格, 周荣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61-37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8
摘要 ( 40 )   HTML ( 2 )   PDF (4462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筛选和挖掘太行鸡与坝上长尾鸡的特征SNPs分子标记,实现利用少量SNPs区分两个品种的目标。本研究通过61只太行鸡和56只坝上长尾鸡品种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采用连锁不平衡和群体分化指数分析筛选重要的SNPs;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对个体类别进行预测并评估模型性能;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SNPs重要性,根据准确率、召回率和AUC值筛选出最少数量的SNPs;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系统进化树和基因组关系矩阵验证其区分效果。结果,筛选出28个SNPs标记能够有效区分太行鸡和坝上长尾鸡,这些SNPs位点主要分布于基因间区或内含子区,显著富集在免疫、组蛋白乙酰化、代谢等相关的GO生物学过程以及碱基切除修复的KEGG信号通路,并发现免疫(BCL11B、AvBD13、KAT7)、脂质代谢(URI1、RREB1、ZBTB20)和适应性(ZNF536)相关基因。利用群体遗传学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出能够区分太行鸡和坝上长尾鸡品种的分子标记组合,为地方品种“分子身份证”的构建以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鉴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湖羊不同发育期瘤胃形态学变化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范婧, 李伟, 朱妍, 勿都巴拉, 史佳慧, 胡斯乐, 吴江鸿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73-37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19
摘要 ( 73 )   HTML ( 2 )   PDF (19002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阐明不同发育阶段湖羊瘤胃组织形态发生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协同规律,初探瘤胃功能成熟的分子基础。因此,本研究以健康母湖羊及其所产母羔羊为研究对象,按胚胎早期(85±5 d)、胎儿期(125±5 d)、新生期、成熟期(120±5 d)分4组,每组5只。经标准化饲养管理后,电休克处死羔羊并采集瘤胃背囊组织,部分样本经固定染色进行HE观察,分析形态学差异;其余样本冻存用于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探究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虽然瘤胃壁厚度随着日龄增加会逐渐增厚,但瘤胃乳头发育关键期是新生期至成熟期间。转录组结果也表明,成熟期的瘤胃基因表达模式与其他3个时期有显著差异,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分为21个典型模块,而成熟期的部分模块主要参与了脂肪酸代谢、免疫屏障构建、矿物质吸收等生物学过程与信号通路。PIP基因在成熟后瘤胃中的表达水平较其他3个发育阶段显著上升,进而调控ErbB2与MAPK等信号通路以完成免疫屏障构建,在成熟期MCT1等溶质载体家族成员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促进短链脂肪酸及其代谢物的跨膜运输并维持细胞内pH,完善营养物质转运的分子基础。因此,本研究发现瘤胃成熟的关键过程发生在出生后,基因表达模式的转变支撑了瘤胃形态的成熟,为揭示羔羊瘤胃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武雪山羊的遗传进化分析
任千姿, 张佰忠, 王真勍, 王向林, 龚颖, 胡仁科, 浦亚斌, 苏鹏, 李业芳, 马月辉, 李昊帮, 蒋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787-3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0
摘要 ( 59 )   HTML ( 1 )   PDF (7728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了解武雪山羊的群体结构,探究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与分化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及地理分布特征,为该品种的种质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集18只武雪山羊(WXG)、9只湘东黑山羊(XDB)、9只合川白山羊(HCW)、9只大足黑山羊(DZB)、11只马关无角山羊(MGG)以及10只云岭山羊(YLG)的耳组织样本,用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平均测序深度约为10×。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分别利用GCTA、Plink、Admixture、Vcftools及PopLDdecay软件对6个群体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杂合度分析、群体分化分析以及连锁不平衡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武雪山羊与湘东黑山羊被聚为同一大类,表明这两个山羊品种遗传背景相似。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显示,武雪山羊与其他品种山羊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在进化树上与湘东黑山羊的遗传距离较近。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结果显示,当CV值最小时(K=3),武雪山羊与湘东黑山羊具有相同的遗传组分,说明两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程度较小,遗传背景相似。杂合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武雪山羊的核苷酸多态性(π)较低,观测杂合度(Ho)最低,且低于期望杂合度(He);ROH(runs of homozygosity)分析显示,武雪山羊的ROH数量和长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且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明显高于其他5个群体,这表明武雪山羊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纯合片段积累和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现象。连锁不平衡分析的结果显示,武雪山羊表现出最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进一步证实了该群体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总之,这项研究系统解析了武雪山羊的遗传特性和群体结构,发现武雪山羊与湘东黑山羊遗传背景相似,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存在一定的近交趋势,结果提示在后续的保种工作中需重点关注群体规模的扩大和近交系数的控制。这些发现不仅为深入了解其遗传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该品种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牛胚胎期肌肉发育关键lncRNA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万琼飞, 石闪闪, 郭若楠, 吕航, 胡德宝, 郭益文, 张林林, 丁向彬, 郭宏, 李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02-38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1
摘要 ( 64 )   HTML ( 2 )   PDF (12898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胚胎时期牛肌肉组织中的lncRNA表达谱,进而筛选出可能与肌肉发育相关的lncRNA。本试验使用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的遗传背景高度一致的和牛3个时期肌肉组织样品(3月龄胎儿、6月龄胎儿和9月龄出生个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对鉴定到的lncRNA进行差异分析,筛选胚胎肌肉发育过程中的关键lncRNA,并对其功能和靶标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9 913条,在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mRNA转录本有3 079条,对两者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牛3月龄胎儿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均最多。筛选差异lncRNA上下游10 kb及以内的蛋白编码基因为lncRNA的靶基因,发现lncRNA共有2 064个顺势调控的靶基因,将其与差异mRNA进行韦恩分析共得到448个靶基因,通过对交集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筛选出与肌肉发育密切相关的99个lncRNAs和27个候选靶标mRNAs,结合测序中两者的表达量数据分别对其进行STEM分析,发现lncRNA和mRNA分别聚类到一个显著的profile,包含12个mRNAs和68个lncRNAs,且两者的表达量均属于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后,使用Cytoscape通过顺式调控关系对这一表达趋势的12个mRNAs和68个lncRNAs进行调控网络构建,发现大多数lncRNA可能对SERP1、FXR1和DVL3具有调控功能。通过研究结果发现3月龄可能是牛肌肉发育的关键时期,且筛选出的68个lncRNAs可能通过竞争性吸附对应的miRNA进而影响相应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牛不同时期骨骼肌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治疗运动性损伤肌腱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张洋, 王仲发, 李旻娟, 何玉楠, 关伟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13-38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2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 (2872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体外培养获得高质量的肌腱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为运动性损伤治疗、竞赛马运动性损伤治疗、诸多疾病的治疗、单细胞测序、多组学研究、基因组文库构建、cDNA文库构建、线粒体DNA文库构建和基因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具有重要的深入研究价值。本研究选取63只26日龄,平均体重40.3 g,雄性健康北京鸭胎鸭骨骼肌肌腱为研究对象,利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在体外进行肌腱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同时按照国际细胞质量检测内容和标准对所培养的体外培养细胞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通过肌腱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冻存前活率、微生物污染(细菌、真菌、原虫、支原体和病菌)、阳性率、克隆能力、迁移能力、表面标志物反转录PCR、冻存复苏后形态、冻存后活率、生长曲线绘制和群体倍增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核型、多向诱导分化潜能(向成脂细胞诱导分化能力、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和向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等20项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细胞系均达到国际优质细胞标准。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证明,已建立了用于治疗运动性损伤肌腱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的科学体系,并获得了大量的高质量供体细胞,为成功构建治疗运动性损伤医学模型,以及动物学、畜牧学和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方法、技术和实物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甜菜碱对猪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李伉, 陈思颍, 孙雅雯, 冷璇, 王栋, 崔凯, 庞云渭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26-38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3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 (11234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甜菜碱对猪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于屠宰场采集猪离体卵巢,在实验室抽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经体外成熟、孤雌激活后,在添加不同浓度甜菜碱(0、0.25、0.5、1.0 mmol·L-1)的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48 h统计卵裂率,168 h统计囊胚率,筛选最佳添加浓度;利用Hoechst 33342染色统计囊胚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囊胚全能性基因(OCT4、NANOGSOX2)表达水平;检测囊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2-cell期、4-cell期、8-cell期、桑椹胚期和囊胚期各阶段胚胎的m6A水平,并检测囊胚m6A甲基化转移酶及m6A去甲基化转移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各组试验均至少重复3次。结果表明,0.25和0.5 mmol·L-1甜菜碱处理组孤雌激活囊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mol·L-1处理组(P < 0.05),其中0.5 mmol·L-1组最高。与对照组相比,0.5 mmol·L-1组囊胚细胞数极显著增加(P < 0.01),全能性基因OCT4、NANOGSOX2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5),囊胚ROS水平极显著降低(P < 0.01),GSH水平极其显著增加(P < 0.000 1);0.5 mmol·L-1组8-cell期、桑椹胚期和囊胚期胚胎的m6A修饰水平和m6A甲基化转移酶相关基因(WTAPMETTL3和METT1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但m6A去甲基化转移酶相关基因(ALKBH5和FTO)的表达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在体外培养基中添加0.5 mmol·L-1甜菜碱通过增强胚胎抗氧化能力、上调m6A修饰水平,显著提高猪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能力并改善胚胎质量。

高硒通过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对绵羊睾丸间质细胞自噬的影响
董佳宁, 胡樱凡, 窦宇飞, 李俊, 石磊, 任有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37-38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4
摘要 ( 49 )   HTML ( 2 )   PDF (6554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微量元素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对绵羊睾丸间质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3只8月龄健康雄性杜湖杂交绵羊的睾丸进行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根据团队前期研究结果,建立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组(0、2、4和8 μmol·L-1)处理细胞18 h,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试验重复3次。使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MDC检测细胞自噬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自噬相关基因(ATG5、P62和LC3)表达以及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关键因子(PI3K、AKT、p-AKT、FoxO1、p-FoxO1和核内FoxO1)的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AKT特异性激活剂SC79或转染siFoxO1,探究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在高硒(8 μmol·L-1)调控绵羊睾丸间质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 μmol·L-1组细胞活力最高(P < 0.05),而8 μmol·L-1组细胞活力最低(P < 0.05),2 μmol·L-1组RO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5),高硒处理导致ROS的积累。使用MDC检测自噬,随着硒浓度升高,在8 μmol·L-1时自噬水平最高(P < 0.05),显著增加细胞自噬相关因子(ATG5和LC3-Ⅱ/Ⅰ)的丰度(P < 0.05),显著降低P62表达(P < 0.05)。与对照组相比,8 μmol·L-1组显著抑制(P < 0.05)PI3K和p-AKT活性,显著增加(P < 0.05)FoxO1以及核内FoxO1的表达,显著降低p-FoxO1的丰度(P < 0.05)。为了进一步探讨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在高硒诱导细胞自噬中的作用,使用SC79(15 mg·L-1)预处理1 h,或者转染siFoxO1发现在间质细胞中LC3-Ⅱ/Ⅰ比值和ATG5丰度显著降低(P < 0.05),P62显著上调减轻高硒诱导的自噬(P < 0.05)。同时,SC79显著抑制高硒诱导的FoxO1去磷酸化和大量核转位(P < 0.05)。综上所述,高硒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调控FoxO1磷酸化及其核易位,诱导绵羊间质细胞氧化应激和自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高硒对绵羊睾丸间质细胞产生负面影响的分子机制。

营养与饲料
过瘤胃脂肪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袁越, 周建旭, 罗晓林, 官久强, 安添午, 赵洪文, 柏琴, 任子利, 张翔飞, 赵彦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49-38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5
摘要 ( 50 )   HTML ( 2 )   PDF (126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RPF)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公牦牛24头(275.63±9.84 kg)随机分配至3个处理组,每组8头牛,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ON组)、基础日粮添加1.5% RPF(RPF 1.5组)和基础日粮添加3.0% RPF(RPF 3.0组),试验期90 d。于试验期始末对所有牛只进行称重,试验期末采集牦牛颈静脉血液样本并分离血清,分析血清生化及激素分泌差异,每组选取3头牦牛屠宰测定胴体性状等屠宰性能,采集背最长肌样本测定肌肉品质。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5%、3.0%的RPF未对育肥牦牛采食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牦牛平均日增重(P<0.05),RPF3.0组牦牛平均日增重达到900.69 g·d-1,同时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RPF组牦牛血清中尿素氮显著高于CON组,脂肪代谢物甘油三酯、胆固醇、非酯化脂肪酸在RPF 3.0组中显著升高(P<0.05),转运分子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100水平在RPF 1.5、RPF 3.0组牦牛血清中得到显著提升(P<0.05)。日粮补充1.5%和3.0% RPF显著提高了育肥牦牛血清胰岛素和瘦素分泌水平(P<0.05)。RPF 1.5与RPF 3.0组牦牛胴体尺寸指标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显著水平,RPF 1.5组牦牛胴体重、净肉重以及RPF 3.0组眼肌面积、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RPF 3.0相比CON组,显著提高了背最长肌的熟肉率(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肌肉剪切力(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RPF可通过促进调控激素分泌与脂肪代谢,提升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并改善肌肉品质。

产后不同挤奶时间对初乳品质及不同品质初乳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转移的影响
包小平, 崔俊伟, 赵玉龙, 郭成, 陈明, 毕研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61-38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6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 (1351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挤奶时间对初乳品质的影响及不同品质初乳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况良好、临近分娩的荷斯坦二胎奶牛329头,根据奶牛的分娩时间和挤奶时间的间隔,将奶牛分成4组,分别为分娩后2 h内挤奶、分娩后2~4 h挤奶、分娩后4~8 h挤奶和分娩后8~12 h挤奶,检测分娩后不同挤奶时间对初乳中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的影响。选择出生日期相近,体重38 kg±2 kg的荷斯坦母犊牛45头,随机分成3组:高IgG组、中IgG组和低IgG组,每组15头母犊牛,均采用4+2饲喂模式(出生后2 h内灌服4 L初乳,出生后6 h灌服2 L初乳)分别饲喂3种不同品质的初乳,初乳IgG含量分别为63.8、37.6和15.6 mg·mL-1。所有犊牛出生后立即采集血液(0 h),2 h内灌服初乳,灌服初乳后24和48 h各采血1次,分析血清中的总蛋白(TP)、IgG、白蛋白(ALB)、C3、C4含量。结果表明:1)分娩后2 h内所挤得初乳,初乳中IgG含量极显著高于分娩后2~4 h、4~8 h和8 h以上所挤得初乳(P<0.01)。2)犊牛出生后在灌服初乳之前,三组犊牛血清TP和IgG含量无明显差异,灌服初乳后24、48 h时,高IgG组犊牛的血清TP、IgG含量极显著高于中IgG组及低IgG组(P<0.01)。3)高IgG组和中IgG组母犊牛24 h、48 h血清平均IgG含量均大于10 mg·mL-1(犊牛被动免疫成功的最低IgG含量),但低IgG组,有5头犊牛在24 h的血清IgG含量达不到10 mg·mL-1,被动免疫失败的犊牛占本组犊牛数量的33.3%,有4头犊牛在48 h的血清IgG含量达不到10 mg·mL-1,被动免疫失败的犊牛占本组犊牛总数的26.7%。综上所述,奶牛分娩后挤奶间隔时间越短初乳品质越高,挤奶间隔时间控制在2 h内,初乳中IgG的含量最高;品质较高的初乳有助于新生犊牛被动免疫成功并对血清免疫指标产生有利影响。

植物精油对哺乳期犊牛血清免疫及生化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
王琳玮, 王靖, 韩赛波, 李涵川, 王盼盼, 郭刚, 蒋林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72-38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7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 (3010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系统评估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s, EOs)对哺乳期犊牛血清免疫及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法,对截至2024年4月已发表的537篇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7篇文献,涉及样本711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M)计算合并统计量,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EOs极显著提高了哺乳期犊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标准化均数差(SMD)=0.66,95%置信区间(95%CI):0.23~1.08,P<0.002]、免疫球蛋白G(IgG)(SMD=0.70,95%CI:0.37~1.02,P<0.001)以及甘油三酯(TG)的浓度(SMD=0.51,95%CI:0.10~0.92,P=0.01);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SMD=0.49,95%CI:0.03~0.96,P=0.04)和总蛋白(TP)的浓度(SMD=0.45,95%CI:0.03~0.87,P=0.04),并显著降低了总胆固醇(TC)浓度(SMD=-0.59,95%CI:-1.07~-0.11,P=0.02)。亚组分析通过结合有效性与稳定性比较表明,短期饲喂(≤56 d)EOs的效果优于长期饲喂(>56 d);通过固体饲料添加EOs的效果优于通过液体饲料添加。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为EOs在犊牛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表明在饲粮中添加EOs可以有效改善哺乳期犊牛的血清免疫及生化指标。

干燥方式对仿生法测定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曹宁, 张虎, 王俊丽, 萨仁娜, 赵峰, 解竞静, 高理想, 赵江涛, 董莹, 王钰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893-39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8
摘要 ( 33 )   HTML ( 3 )   PDF (323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6种干燥方式对仿生消化法测定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及其可加性的影响,从而为饲料氨基酸效价快速评定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选用5种试验饲粮(4种猪常用的饲料原料:玉米、小麦、豆粕、小麦麸,以及以上述4种原料配制的全价饲粮),经过体外模拟消化后的残渣采用6种干燥方式进行后处理:处理1:55 ℃风干+同步测水分;处理2:55 ℃风干+105 ℃绝干;处理3:65 ℃风干+同步测水分;处理4:65 ℃风干+105 ℃绝干;处理5:65 ℃风干(加2 mL 1 mol·L-1盐酸)+105℃绝干;处理6:冻干。对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样品进行称重和氨基酸含量测定,计算干物质和氨基酸消化率,同时以无氮饲粮测定的内源损失将其校正到标准氨基酸消化率。每个处理每种饲粮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结果表明:1)玉米、小麦和全价饲粮的干物质消化率在6种干燥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豆粕上处理6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处理2、处理4、处理5(P<0.05);在小麦麸上处理3、处理5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组(P<0.05);2)在豆粕和全价饲粮上,6种干燥方式间的氨基酸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玉米上,处理3、处理6的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处理5(P<0.05);在小麦上,处理1和处理3的氨基酸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组(P<0.05);在小麦麸上,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的氨基酸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进一步,以原料和饲粮为区组的分析结果表明,6种干燥方式间的氨基酸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3)全价饲粮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在处理2与处理6上的相对偏差均小于5%,且与Y=X相比斜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采用仿生消化法评定猪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时,55℃风干+105℃绝干的干燥方式处理消化残渣与冻干法相近,且具有较好的可加性。

氨基葡萄糖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炎症指标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孟亚轩, 刘彦, 王晶, 陈国顺, 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08-39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29
摘要 ( 45 )   HTML ( 2 )   PDF (17498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炎症指标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取250头体重相近21日龄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试验期14 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NC组)、基础日粮+金霉素75 mg·kg-1(PC组)、基础日粮+GlcN 1 g·kg-1(G1组)、基础日粮+GlcN 2 g·kg-1(G2组)和基础日粮+GlcN 3 g·kg-1(G3组),在试验14 d每组随机选择两个重复采集仔猪的血清和粪便样品,检测血清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指标,解析粪便微生物群构成,并对血清指标和微生物组成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GlcN添加能够改变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改变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2)GlcN添加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在门水平上,各组中占比前三的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在属水平上,与NC组相比,G2组瘤胃球菌科UCG-002属细菌丰度显著降低,并且与T-SOD呈显著负相关(P<0.05);G3组norank_f_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丰度显著降低(P<0.05);G1组norank_f_Ruminococcaceae丰度显著增加(P<0.05);G2组毛螺菌科Dorea属细菌与T-SOD呈显著正相关、G3组Dorea与IL-6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G2组中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显著负相关,在G3组中与T-SOD呈显著正相关(P<0.05);GlcN添加后仔猪肠道中与抗氧化指标和抗炎指标相关性均较大的微生物属有UCG-002、Dorea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综上所述,GlcN能够增强断奶仔猪的抗氧化能力、抗炎功能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共同缓解断奶应激。

枸杞黄酮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肉鸭肌肉品质
屠民航, 蔡根谭, 宋彦泽, 安贵花, 吴姜衡, 马龙飞, 施振旦, 韩国锋, 陈哲, 王恬, 王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22-39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0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 (6517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枸杞黄酮(Lycium barbarum flavonoids,LBFs)对肉鸭肌肉品质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试验选取200只雄性1日龄樱桃谷鸭,随机分为4组(每组6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对照组)、250、500和1 000 mg·kg-1枸杞黄酮,试验期42 d,屠宰后测定胸肌肉品质、肌内脂肪、ROS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在肉品质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500、1 000 mg·kg-1枸杞黄酮显著降低了肉鸭胸肌的蒸煮损失、宰后24 h滴水损失、剪切力值,改善了肉色(红度)和pH24h(P < 0.05);添加500 mg·kg-1枸杞黄酮对胸肌中脂滴的相对面积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抗氧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500、1 000 mg·kg-1枸杞黄酮显著提高了肉鸭胸肌中GSH-Px和T-SOD的活性、降低了ROS和MDA的含量(P < 0.05),但对T-AOC、CAT活性和GSH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500 mg·kg-1枸杞黄酮显著降低了肉鸭胸肌中ROS的荧光强度(P < 0.05)。添加500、1 000 mg ·kg-1枸杞黄酮显著提高了肉鸭胸肌中Nrf2、SOD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添加500 mg·kg-1枸杞黄酮显著提高了肉鸭胸肌中NQ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枸杞黄酮对CATGSH-Px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500、1 000 mg·kg-1枸杞黄酮显著提高了肉鸭胸肌中Nrf2和HO-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Kea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 < 0.05)。综上,日粮添加枸杞黄酮可通过提高肌肉保水能力和pH、改善肉色并降低剪切力改善鸭肉品质,这可能与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增强抗氧化功能密切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枸杞黄酮的适宜添加量为500 mg·kg-1

预防兽医
鸭瘟病毒疫苗株UL35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陈柳, 相生瑞, 云涛, 倪征, 华炯钢, 朱寅初, 张存, 叶伟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33-39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1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 (3993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鸭瘟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UL35基因缺失DEV疫苗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强毒株攻击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在鸭瘟病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pDEV-EF1基础上,通过“Red E/T两步重组”技术,构建了UL35基因缺失的pDEV-ΔVP26突变体克隆,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获得了重组病毒rDEV-ΔVP26,进而对重组病毒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免疫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估。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测定表明,rDEV-ΔVP26的滴度从24~84 h稳步上升,达到峰值105.36 TCID50·0.1 mL-1。在此期间,rDEV-ΔVP26滴度较亲本毒株rDEV-EF1相比有所降低。蚀斑面积测定发现rDEV-ΔVP26蚀斑面积较亲本株rDEV-EF1减少了10.60%,说明UL35基因缺失会轻微影响病毒扩散并降低病毒滴度。动物试验表明,1×106 TCID50的rDEV-ΔVP26对30日龄麻鸭无致病作用,且1×105 TCID50滴度的rDEV-ΔVP26免疫组在强毒株攻击下的保护率与相同剂量的rDEV-EF1对照组一致。该研究表明,UL35为DEV复制非必需基因,且当接种合适剂量的病毒液时,UL35缺失不影响鸭瘟病毒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该研究为研发用于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的DEV鉴别诊断疫苗奠定了基础。

与新城疫病毒NP蛋白互作宿主细胞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韩银, 谢紫葳, 严舒可, 徐飞, 陈瑞爱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42-39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2
摘要 ( 42 )   HTML ( 3 )   PDF (14252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强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常导致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临床症状,NDV的广泛流行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NP(nucleocapsid)是NDV的一种核衣壳蛋白,在病毒复制、介导免疫应答和引发细胞自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否存在其他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尚不清楚。为了筛选与NDV NP互作的宿主蛋白,初步探索互作宿主蛋白对NDV复制的影响,为NDV抗病药物新靶点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XJ40成功构建了NDV NP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GST-pull down以及激光共聚焦等技术筛选出能与NP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进一步在DF-1细胞中通过敲低、过表达等方法探究互作宿主蛋白对NDV复制的影响。质谱结果筛选到与NP发生相互作用的潜在蛋白211个,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揭示了其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一步验证了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70(HSP70)与NP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互作是由HSP70的SBD结构域介导的;NDV感染能下调宿主细胞内HSP70的表达;过表达HSP70能在蛋白和转录水平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敲低内源性HSP70和HSP70抑制剂均能显著促进NDV复制。本研究筛选出NDV NP的互作宿主蛋白HSP70,并且验证了过表达HSP70能显著抑制NDV复制,作为NDV感染的负调控因子,为设计以HSP70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B亚型禽偏肺病毒病弱毒疫苗对商品蛋鸡的免疫效果
薛晓晓, 孟令宅, 王素艳, 于蒙蒙, 陈运通, 祁小乐, 李留安, 于晓雪, 高玉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58-39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3
摘要 ( 30 )   HTML ( 1 )   PDF (5790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价B亚型禽偏肺病毒病弱毒疫苗对商品蛋鸡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用实验室前期制备的B亚型禽偏肺病毒病弱毒疫苗(LN16-A株),通过滴鼻方式以400 TCID50 ·只-1的剂量接种21日龄的商品蛋鸡。免疫后7、14和21 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测定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免疫后21 d免疫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0%,中和抗体平均效价为7.51 log2。免疫后21 d,使用B亚型禽偏肺病毒强毒(LN16-V株)进行攻毒保护评价,攻毒剂量为5 000 TCID50 ·只-1,结果显示,攻毒对照组鸡出现混浊或黏稠样鼻涕,发病率为80%,免疫组鸡均未发病;采用RT-qPCR方法测定各组鸡1~7 d腭裂拭子中的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免疫组病毒载量仅为攻毒对照组的1/100;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攻毒对照组鸡的鼻甲骨及气管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而免疫组鸡均未出现任何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 B亚型禽偏肺病毒病弱毒疫苗(LN16-A株)对商品蛋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为控制蛋鸡群B亚型禽偏肺病毒的流行和制定预防B亚型禽偏肺病的免疫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致病性分析
赵靖玉, 李丹, 张兵, 张乾义, 张锦华, 宋亚芬, 杨承槐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67-39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4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 (2944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系统评价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M41株传代过后是否生物特性会发生改变,我们将国家兽医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1979年从法国引进的IBV M41株(保藏编号CVCC AV1511,简写AV1511-1979)在SPF鸡上连续传代5次,评估其在基因组变异、排毒规律、组织嗜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序传代前后基因组序列,并建立了IBV攻毒模型,使用RT-PCR、RT-qPCR、气管环纤毛摆动试验等方法从病毒含量、临床症状观察、组织嗜性等方面评价其传代前后差异情况。结果表明AV1511-1979株在SPF鸡上连续传代5代后全基因组未发生变异,但是与其他来源的Mass株在1a、5a、N蛋白区域差异较大;攻毒模型中试验鸡出现精神沉郁、张口呼吸和呼吸啰音等明显临床症状,剖检发现气管环纤毛摆动状况不佳或停止摆动;RT-qPCR结果显示病毒在感染鸡的气管、肺脏、肾脏、腺胃、十二指肠、盲肠扁桃体内均可复制,尤其在气管、肾脏、腺胃中病毒载量较高,传代前后的病毒载量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IBV M41株AV1511-1979株在SPF鸡上传代5代内生物特性稳定,不发生改变,作为IBV灭活疫苗生产用种毒、IBV疫苗检验用标准强毒株,我们的工作为生产种毒代次控制、疫苗评价提供了参考。

梅花鹿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鼠的致病性分析
曾圣鑫, 宋承琦, 申恺源, 郝国鑫, 王雅琨, 王鑫, 王晓旭, 刘志杰, 刘永波, 刘永生, 杨顺利, 付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76-39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5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 (6309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危害动物养殖业的重要病原,养鹿业深受其害。本研究从临床患鹿肠内容物分离到一株C. perfringens菌株,运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毒素型PCR及生化等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并开展耐药性分析;通过腹腔注射对小鼠进行攻毒,记录其发病、死亡情况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表明,分离株鉴定为A型C. perfringens,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生化特征,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链霉素、卡那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几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特征。菌液攻毒小鼠精神萎靡,被毛凌乱,扎堆不动,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肠壁变薄,小肠内有黄色内容物。该菌株半数致死量为7.99×107 CFU·mL-1。组织切片可见各组织器官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小肠肠绒毛部分断裂脱落,结构不完整。本研究结果将为临床鹿梭菌防治提供指导,为C. perfringens鹿用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抗口蹄疫病毒IgA抗体的构建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的分析
刘峰, 李坤, 章兴赜, 马雪青, 孙普, 李凤娟, 曹轶梅, 白兴文, 付元芳, 袁红, 欧阳一凡, 刘在新, 卢曾军, 李平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85-39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6
摘要 ( 40 )   HTML ( 1 )   PDF (2313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危害猪、牛和羊等主要家畜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为了发展抗口蹄疫病毒的新策略,进行疾病的综合防控,本研究将O型、A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猪BCR文库中筛选获得的5株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共有克隆型IgA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序列分别与猪IgA的重链恒定区基因和轻链(Kappa链)恒定区基因拼接,分别构建5个IgA的重链载体质粒和5个轻链载体质粒,并将其分别共转染CHO-S悬浮细胞,转染7 d后收集上清进行蛋白纯化。纯化后的抗体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并用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分析5株IgA抗体中和O型、A型口蹄疫病毒的能力,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5株IgA抗体与口蹄疫病毒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质粒并表达了5株抗口蹄疫病毒的IgA抗体,这些抗体对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均无中和活性,但其中1株抗体(POA-A8)与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最强,可以用于未来口蹄疫病毒诊断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为未来抗口蹄疫病毒非中和的分泌型IgA的研究以及病毒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基于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C68001随机突变体库筛选和鉴定成膜相关基因
时文健, 徐磊, 张泽, 杨蕊, 辛凌翔, 王楠, 陈祥, 鑫婷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3992-40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7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 (10504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C68001菌株的突变体文库,高通量筛选鉴定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C68001菌株的突变体文库,用苏通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生物膜表型差异明显的突变株,通过抗性标记挽救法及测序,确定突变基因位置;检测突变基因对菌株抗氧化性及抗SDS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以噬菌体系统构建靶标基因缺失、回补及过表达菌株,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靶基因对细菌菌丝影响,通过测定细菌的抗酸、抗氧化、抗SDS以及在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A.1中的存活性能,检测靶标基因对细菌抗逆性和胞内存活的影响。利用突变体文库,筛选到8个生物膜形成缺陷的菌株,鉴定其中4个为单基因突变菌株,突变基因分别为Rv1096、Rv3425、Rv3136和Rv3671c;构建Rv3671c基因敲除、回补和过表达菌株,通过PCR及Western blot验证构建成功,测试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抗逆性和胞内存活性能,发现Rv3671c基因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抗SDS、生物膜形成及胞内存活等方面的能力。Rv3671c基因在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C68001的生物膜形成和抗逆性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的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C68001菌株突变体文库可高效用于靶标基因的筛选和鉴定,为探索结核分枝杆菌牛变种的基因功能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基础兽医
基于PK/PD模型对甲砜霉素粉在鸡口服给药方案药效再评价
谷日飞, 张思微, 赵志杰, 宋伟硕, 张峻铭, 马晓茹, 高嫣珺, 卜仕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07-40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8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 (1667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开展甲砜霉素粉在鸡口服给药的体内药动学试验获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合蒙特卡洛模拟(MCS),评估甲砜霉素粉在鸡临床推荐给药方案的合理性。设静脉注射组(10 mg·kg-1, 按体重计算)和口服低、高剂量组(10、20 mg·kg-1, 按体重计算)3组,预定时间采集血样,采用经验证的鸡血浆中甲砜霉素含量HPLC测定方法检测鸡血浆中甲砜霉素的浓度。拟合甲砜霉素在鸡体内药动学参数,建立甲砜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的流行病学临界值(ECOFF),结合甲砜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杀菌和清除对应的PK/PD临界值,经MCS获得当前给药方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同MIC分布下的达标率(target attainment rate, TAR),进一步优化临床给药方案。结果显示,甲砜霉素10 mg·kg-1(按体重计算)单剂量静注给药后,AUCinf为(14.21±5.69) μg·h·mL-1T1/2Z为(1.85±1.20)h,CL为(803.11±297.78)mL·(kg·h)-1VC为(403.63±93.74)mL·kg-1;甲砜霉素粉按10、20 mg·kg-1(按体重计算)单剂量经口灌服给药后,Cmax分别为(1.70±0.27)μg·mL-1和(3.36±0.98)μg·mL-1Tmax分别为(1.30±0.48)h和(1.50±0.53)h,AUCinf分别为(5.01±0.80)μg·h·mL-1和(12.38±3.21)μg·h·mL-1T1/2Z分别为(2.25±1.03)h和(2.31±1.00)h,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84%和43.08%。甲砜霉素粉低、高剂量(10、20 mg·kg-1, 按体重计算)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ECOFF(2 μg·mL-1)处抑菌、杀菌和清除的达标率分别为26.96%和86.03%、10.77%和58.89%、9.40%和49.62%,均小于90%。计算获得抑菌、杀菌和清除的达标率所需24 h给药量分别为43.1、66.4和78.1 mg·kg-1(按体重计算)。结果表明,甲砜霉素粉当前在鸡的临床推荐给药方案无法实现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全身感染的细菌学治愈,建议有效的24 h给药推荐量为45 mg·kg-1(按体重计算)。

博落回提取物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效用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研究
张皓阳, 刘薇, 孙文清, 徐玉凤, 刘芷芹, 杨子辉, 董朕, 曾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18-40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39
摘要 ( 33 )   HTML ( 2 )   PDF (412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博落回提取物(MCE)对草鱼的促生长作用以及表征其主要成分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在草鱼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肌肉残留。选用450尾约10.5 g的草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含0、30、60和120 mg·kg-1博落回散(MCEP)和盐酸甜菜碱的日粮,饲养60 d。选取120尾250 g左右的草鱼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随机分为5组,分别静脉注射(0.0012、0.012和0.024 mg·kg-1)和灌胃(0.06和0.6 mg·kg-1)MCE,使用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LC-QQQ-MS)测定血液中SAN和CHE含量。选取150尾50 g左右的草鱼饲喂含MCEP的日粮(60 mg·kg-1饲料)60 d,使用LC-QQQ-MS测定草鱼带皮肌肉中SAN和CHE含量。结果表明:MCE可以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肥满度(P < 0.05);灌胃0.6 mg·kg-1 MCE后,SAN和CHE主要的药代动力学(PK)参数分别为Cmax=(19.157±1.924)和(6.388±1.356) μg·L-1AUC(0-t)=(3.317±0.274) 和(0.651±0.114)(μg·L-1)·h,T1/2=(9.065±2.286) h(CHE无有效数据)。静脉注射0.024 mg·kg-1 MCE,5 min后SAN和CHE的AUC(0-t)分别为(37.132±4.124)和(0.614±0.039)(μg·L-1)·h,AUC(0-∞)分别为(60.583±7.512)和(0.750±0.055)(μg·L-1)·h;残留试验中,肌肉中SAN和CHE在停药后第5天降至定量限下。饲料中添加60 mg·kg-1 MCEP能够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SAN和CHE均表现出吸收快,分布广和消除迅速的PK性质,但在高剂量下使用,两种活性物质会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PK特征;临床使用MCE后停药5 d,肌肉中SAN和CHE基本完全消除。这项研究对MCE的合理用药,开发以及相关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兽医
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粒作为灭活PCV2的佐剂效果评价
朱怡萱, 谷鹏飞, 赵奇, 徐盼盼, 范迎赛, 包永占, 王霄, 史万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31-40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0
摘要 ( 30 )   HTML ( 1 )   PDF (12465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PLGA包封了免疫刺激效果强和生物安全性良好的丹参多糖和Mn2+,评价了该体系作为灭活PCV2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首先我们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佐剂递送系统(SM-PLGA),将SM-PLGA与PCV2抗原混合,对小鼠左右大腿皮下分别注射100 μL进行初免,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PCV2组、Alhydrogel (Algel)-PCV2组、丹参多糖-PLGA组、SM组、丹参多糖组和PLGA组,免疫后的第14天对小鼠进行加强免疫。初免后的第5天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腘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DCs的活化情况。在初免后的第21、28、35、42天收集小鼠血清,对PCV2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佐剂对PCV2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效果。在初免后的第21、28天采集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对CD4+T细胞、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性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活化情况进行测定,并对第28天细胞上清中IFN-β、IFN-γ、IL-6进行测定。最后,在初免后的第35天采集小鼠淋巴结,测定生发中心B细胞的活化情况。通过上述不同时段的测定结果,评价SM-PLGA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增强效果。由结果可知SM-PLGA在初免后的第5天可以极显著促进淋巴结DCs的活化,在初免后第21~42天可以持续刺激PCV2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型的分泌。在初免后第21天SM-PLGA可显著促进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8+T细胞中CTL应答,并在初免后第28和35天仍对记忆性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同时极显著促进相关细胞因子IFN-β、IFN-γ、IL-6的分泌。结果表明SM-PLGA作为灭活PCV2的佐剂,可以诱导强效的Th1/Th2免疫应答,为PCV2的预防提供参考。

负载姜黄素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皮肤损伤愈合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王苗, 伏庭书, 陈梦炜, 周宏达, 柏小楠, 马保华, 彭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42-40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1
摘要 ( 45 )   HTML ( 1 )   PDF (17640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载姜黄素(curcumin, CUR)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DMSC-EXO)对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可行性。将小鼠和犬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外泌体治疗组(EXO)、姜黄素治疗组(CUR)和负载姜黄素的外泌体组(EXO-CUR)。制作直径1 cm(小鼠)和1.5 cm(犬)的背部全层皮肤损伤模型,并在第1、3、5、7、9天进行皮下注射。结果发现,相较于CON组和其他单独治疗组,负载CUR的cADMSC-EXO能够加速小鼠和犬皮肤损伤模型的伤口愈合,显著促进皮肤组织结构的恢复。其通过上调皮肤愈合相关基因(VEGFAFGF2)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促进损伤修复;同时下调疤痕相关基因(SOX9、TGF-β1、Twist1)并上调TGF-β3的表达,减少瘢痕形成。此外,小鼠血清中皮肤愈合因子(VEGF、FGF2)水平升高,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减少,GSH水平增加;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降低。负载CUR的cADMSC-EXO能够有效促进皮肤损伤的修复,且相较于单独使用CUR或者EXO效果更佳。

山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与治疗小鼠药物性肝损伤
冯锦涛, 闫炎, 宗俊霖, 胡宇晴, 李晓蕊, 关伟军, 李耀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53-40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2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 (28204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雷州山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LZG-UCMSCs)的分离培养体系,并探讨其治疗小鼠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效果。选用9日龄的雷州山羊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分离培养,并开展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克隆、RT-PCR、免疫荧光和诱导试验,检验分离的细胞是否为UCMSCs。将36只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损伤组、干细胞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按照15 mg·kg-1的剂量对小鼠进行异烟肼灌胃,持续4周,然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LZG-UCMSCs的细胞形态正常,具有UCMSCs的特性,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ALT、AS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ALT、AST和ALP水平极显著降低(P < 0.01)。结果提示,可以从雷州山羊脐带中分离出正常的UCMSCs,LZG-UCMSCs对小鼠DILI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对LZG-UCMSCs进一步治疗山羊同源DILI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猫牙周炎相关口腔菌群分析及防治效果观察
张昕钰, 戴鹏秀, 张帆, 张欣珂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65-40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3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 (5552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是指由牙菌斑引起的一系列侵害牙周组织及其支持结构的炎性病变统称,是猫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国内对猫牙周炎的研究相对不足,缺乏科学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集健康猫和牙周炎患猫口腔内不同区域的样品,进行微生物种属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建议。通过评估常用抗菌剂在手术洁牙后的抑菌效果,为猫牙周炎治疗和家庭口腔护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受试猫龈下微生物种类丰富度高于牙齿表面,牙周炎患猫口腔内微生物种类丰富度高于健康猫。相较于牙齿表面,卟啉单胞菌属和密螺旋体属在龈下占比更高,二者作为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推测其可能是牙周炎的关键致病因素。药敏结果显示,牙周炎患猫口腔微生物群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较高,对甲硝唑的敏感性较差。再分别从以抗菌肽、葡萄糖酸氯己定和银离子为主要成分的三种口腔护理产品中,葡萄糖酸氯己定和银离子抑菌效果较为理想,但葡萄糖酸氯己定味苦,对于猫的适口性差,建议作为术中口腔抗菌剂使用。结果提示,卟啉单胞菌属和密螺旋体属可能是猫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可使用恩诺沙星作为猫牙周炎的经验性辅助治疗药物,建议在超声洁治术的术中和术后分别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和银离子作为口腔局部用药。

研究简报
三十四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马彩萍, 祝瑶, 刘红道, 周光斌, 许秋, 林龙华, 柴霁芸, 侯杰, 孙宏飞, 杜素素, 范翠龙, 夏利宁, 张万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74-40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4
摘要 ( 39 )   HTML ( 1 )   PDF (8968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我国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情况。本研究对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南的病死猪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16S rRNA测序和kmt基因鉴定,利用荚膜分型、脂多糖基因型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方法对Pm进行分型;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Pm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Illumina PE 150对细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ResFinder数据库分析细菌的耐药基因,最后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毒力。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表面光滑、湿润、中央微凸、半透明的菌落;革兰染色可见呈红色、球状或短杆状的细菌;共获得34株Pm,荚膜A型19株(占55.88%),荚膜D型14株(占41.18%)和荚膜F型1株(2.94%);脂多糖基因型L3有8株,脂多糖基因型L6有26株。MLST分析得到8个MLST型,ST11为优势基因型,占比为35.29%。可将Pm分为21个PFGE谱型,菌株间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耐药性结果显示,34株Pm对多黏菌素B、四环素、氟苯尼考、氯霉素、头孢噻呋、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8.23%、35.29%、23.53%、14.71%、11.76%、8.82%、2.94%,对庆大霉素不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8株Pm携带9种耐药基因,分别为tet(B)、tet(C)、tet(L)、floRaadA14、sul2、aph(6)-Idaph(3″)-Ibaph(3′)-Ia。Pm荚膜A型菌株毒力强于荚膜D型菌株,经腹腔注射31.5 CFU·mL-1 PmA1菌株后的试验组小鼠死亡率为100%。综上表明,34株猪源Pm中流行血清型为荚膜A型和D型,MLST型为ST11,荚膜A型菌株毒力较荚膜D型菌株强,且PFGE分型表明菌株间存在多样性,本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疫苗研发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A 型塞内卡病毒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李帅鹏, 石正旺, 陈婕, 罗俊聪, 朱昱茜, 石鑫泰, 席韬, 张帆, 何印娣, 郑海学, 张小丽, 田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86-40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5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 (5063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A 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 SVA)抗体胶体金检测方法,用于SVA的感染诊断。通过原核系统表达纯化获得SVA VP2重组蛋白,并制备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将VP2蛋白与胶体金偶联形成金标抗原。随后,将VP2蛋白和VP2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优化反应体系制备试纸条。结果表明,制备的试纸条检测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A 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阳性血清及健康猪(SPF)血清时,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对SVA阳性血清的检测灵敏度达1 ∶64,通过对150份猪临床血清样品进行试纸条和病毒中和试验的平行检测,两者的Kappa值为0.88,表明两种方法高度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开发了SVA抗体检测试纸条,可在10~15 min内完成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优点,为临床定性检测及现场快速诊断塞内卡病毒病提供了有效工具。

A 群猪轮状病毒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陈冰冰, 蔡蔚游, 刘玉彤, 王修武, 孙守湖, 贺东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095-41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6
摘要 ( 50 )   HTML ( 1 )   PDF (4560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A 群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A, PoRVA)微滴式数字PCR(ddPCR)新型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PoRVA的VP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猪轮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其反应条件,从而构建PoRVA的ddPCR检测方法,并测定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以及临床样品试验。优化反应条件结果显示,最佳引物浓度为600 nmol·L-1,最佳探针浓度为300 nmol·L-1;退火温度在56 ℃时,病毒阳性液滴拷贝数最高;特异性结果显示,自行建立的检测方法仅能检出PoRVA,而猪丁型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七种对照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度为3.97 copies·μL-1,比普通PCR(最低检测限度3 970 copies·μL-1)和荧光定量PCR(最低检测限度39.7 copies·μL-1)分别高1 000倍和10倍;重复性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小于10%;对142份临床样品检测显示,ddPCR检出阳性率高于qPCR和PCR。综上,本研究自行建立的PoRVA ddPCR新型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猪轮状病毒早期感染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为日后持续性监控猪轮状疫情提供可靠的手段。

一株GⅡa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致病性分析
田茹, 付星玮, 胡乐玉, 朱明君, 童德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101-41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7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 (14724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甘肃省某猪场仔猪腹泻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与致病性,以期为该猪场的疫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将在该猪场采集的病猪解剖后的小肠组织进行处理,随后进行猪常见腹泻病原的检测,利用Vero E6细胞对病原检测为阳性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并开展了分离毒株的鉴定、纯化、遗传进化分析和仔猪致病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经RT-PCR检测所采集的病料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阳性,CPE观察到细胞轮廓消失,细胞大量脱落,形成空斑,细胞间拉丝成网;IFA观察到细胞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Western blot观察在57 ku处显示出目的条带;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冠状病毒典型结构特征;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106.0 TCID50·mL-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 分离株与SXSL、HK2021亲缘性较近,与PEDV传统毒株CV777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试验动物出现严重的腹泻情况,仔猪腹泻、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剖检发现小肠壁变薄,小肠胀满,肠系膜充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肠绒毛缩短、破碎、脱落,出现出血点与淋巴细胞增生、坏死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小肠各段中均出现明显的阳性信号,其中回肠中PEDV阳性信号最强。通过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EDV分离株属于GⅡa型,将其命名为LZ202401株。致病性分析该分离株为强毒株,是该猪场仔猪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PEDV的分子特性与遗传进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当下PEDV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不同基因型猫嵌杯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比较
李博文, 王淑娟, 胡煜锋, 王益冰, 甘雪强, 陈岩岩, 王东方, 马震原, 赵雪丽, 闫若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112-41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8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 (5042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针对猫嵌杯状病毒(FCV)的遗传变异与致病特征展开分析,成功分离鉴定5株FCV流行毒株。通过检测127份临床样本获得31份核酸阳性样本(阳性率24.4%),经细胞培养分离获得5株病毒。结果显示:其中4株为FCVⅠ型(HN78等),1株为FCVⅡ型(HN77)。病毒粒子电镜观察显示典型球形无囊膜结构,VP1基因测序显示毒株间相似性为75.4%~75.65%。动物回归试验证实,Ⅰ型HN78与Ⅱ型HN77均能引发典型临床症状,但不同基因型致病特征存在差异。该研究首次系统比较我国FCV基因Ⅰ/Ⅱ型的生物学特性,为疫苗研发和临床防控提供了重要毒株资源与理论依据。

巨型艾美耳球虫与产气荚膜梭菌共感染致鸡坏死性肠炎模型的评价
袁橙, 袁月, 张清正, 宋小凯, 徐立新, 严若峰, 李祥瑞, 陆明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8):  4120-41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8.049
摘要 ( 40 )   HTML ( 1 )   PDF (5120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球虫感染破坏宿主肠道免疫稳态,是引起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P)介导的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主要诱因。在7种鸡球虫中,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EM)最适于诱导NE。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EM攻虫剂量的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NE实验室模型。将200只14日龄的肉鸡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P攻毒组、EM攻虫组(不同攻虫剂量)、EM/CP共感染组(不同攻虫剂量)。在14日龄时,使用不同剂量E. maxima孢子化卵囊攻虫。在感染后4 d使用C. perfringens攻毒,在20日龄时终止试验,剖杀鸡只,记录攻虫前、20日龄体重及存活率并进行肠道病变计分。结果显示,随着E. maxima感染剂量的增加,单一E. maxima感染组的增重逐渐减缓,但在EM/CP共感染组未见该趋势,EM/CP1组中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余EM/CP共感染组,EM/CP2组、EM/CP3组、EM/CP4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肠道病变记分呈现与体重增长率较为相似的趋势,EM/CP1组肠道病变程度较其他EM/CP共感染组较轻,且EM/CP2组、EM/CP3组、EM/CP4组间未见显著区别。在EM/CP共感染组中,EM/CP2组的存活率为85%,而EM/CP3组和EM/CP4组存活率偏低,分别为80%和70%。综合增重情况、肠道病变、致死率三个指标进行判断,EM/CP2组的攻虫攻毒剂量(1×104卵囊·羽-1+1×109 CFUs·羽-1)最适用于E. maxima诱发NE的实验室模型的构建,该模型可为NE的致病机制研究、疫苗及药物研发等提供较好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