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1-0. 
摘要 ( 52 )   PDF (28753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2-0. 
摘要 ( 36 )   PDF (280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3-0. 
摘要 ( 23 )   PDF (134KB)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发情期和妊娠早期孕酮对奶牛繁殖的影响及调控方法
孙国瀚, 郑浩, 杨卓, 沈文娟,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241-42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1
摘要 ( 135 )   HTML ( 4 )   PDF (1214KB) ( 1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发情期和妊娠早期体内孕酮水平不足是导致其繁殖效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孕酮水平能够提高卵母细胞质量、调节激素分泌、调控子宫内环境以及促进胚胎发育,从而提升奶牛的繁殖效率。因此,发情期和妊娠早期孕酮水平与奶牛繁殖效率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了关注。本文总结了孕酮对奶牛发情期及妊娠早期不同阶段的影响,并探讨了在这些关键时期提高孕酮水平的方法,以期为奶牛养殖产业提供生产指导,助力奶牛繁育工作提质增效。

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刘泽青, 耿怡雯, 朱龙龙, 马超, 陈国顺, 王晶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250-42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2
摘要 ( 137 )   HTML ( 7 )   PDF (1270KB) ( 1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饲料中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全面禁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逐渐成为畜禽生产中替代抗生素的潜在产品。而中草药经过微生物发酵后,不仅能增加活性物质含量和中草药药效,还能产生新的活性成分,降低中草药毒副作用。将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添加到畜禽饲料中能够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畜禽产品品质。本文归纳了发酵中草药的优点,讨论了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动物生产的影响,并总结了中草药发酵饲料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肠道微生物调控脂肪沉积及其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徐兰梦, 黄榆智, 韩玉竹, 李常营, 章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263-42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3
摘要 ( 114 )   HTML ( 2 )   PDF (1361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组织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储存能量、保护组织和调节体温等作用,还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代谢调节,在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脂肪代谢及其相关疾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影响脂肪沉积的主要因素,包括脂肪细胞、脂肪酸组成和脂肪相关血液指标。探讨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一系列途径参与调节脂肪吸收、生成和分解过程,同时详细阐述了肠道微生物与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之间的关联。本文旨在完善和加深对肠道微生物调控脂肪沉积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沈可成, 朱家桥,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278-42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4
摘要 ( 77 )   HTML ( 3 )   PDF (1261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细胞在疾病发生、细胞治疗、药物筛选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自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以来,相关的研究立即成为研究热点并持续至今。小鼠干细胞的研究为其它动物的相关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在药物筛选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具有更高的基因同源性,在生理、病理、生殖、药理、神经等多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是研究人类疾病和开发人用药物的理想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研究也是新药在进入临床实验前必须的一个环节。非人灵长类干细胞的研究在疾病的机理研究和药物开发中越发重要,同时避免了伦理问题。本文从体外培养系统的优化和诱导分化的方法两个方面对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非人灵长类干细胞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周蜓蜓, 李立, 吴燕涛, 逯文颖, 付宝权, 殷宏, 贾万忠, 闫鸿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290-43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5
摘要 ( 75 )   HTML ( 1 )   PDF (1241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细胞转录组代表了某一时刻单个细胞内所有mRNA总表达量,其表达量反映该细胞的总体特征。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技术对单个细胞的全部RNA进行逆转录、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中包含的大量信息有可能重塑对发育生物学、基因调控以及健康和疾病中细胞异质性的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scRNA-seq全方位、高通量以及高分辨率的特点可构建更细致、全面和精准的单细胞图谱。本文综述了常用scRNA-seq方法及其数据分析主要流程和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在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遗传育种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敲除基因ZBED6后巴马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徐成, 田文杰, 马月辉, 王圣楠, 蒋琳, 王丹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02-43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6
摘要 ( 83 )   HTML ( 1 )   PDF (5681KB) ( 1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在巴马猪中ZBED6基因敲除之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和肌肉表型的关联。本研究以5月龄野生型和ZBED6敲除型广西巴马小型猪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和基因型分成3组进行比较,分别是野生型公猪比野生型母猪(公WT: 母WT)、野生型母猪比敲除型母猪(母WT: 母KO)、野生型公猪比敲除型公猪(公WT: 公KO),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肠段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1)在巴马猪中,大肠的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小肠;2)与雌性野生型猪相比,雄性野生型猪瘦肉率更高,回肠苏黎世杆菌属、盲肠链球菌属、直肠消化链球菌属在雄性野生型猪中显著富集,回肠乳杆菌属在雌性野生型猪中显著富集;3)敲除ZBED6之后,猪的肌肉生长增加。肠道菌群组成显示,母猪的回肠中乳杆菌含量显著下降,盲肠中SMB53的含量显著上升。敲除ZBED6后,公猪直肠中普雷沃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含量显著上升,盲肠中SMB53的含量显著上升。结果提示,苏黎世杆菌属、链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在肠道内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能量代谢从而促进雄性野生型猪的肌肉生长;敲除了ZBED6之后,猪的盲肠中SMB53丰度的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肌肉增多的一个因素。

基于不同方法的微量细胞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和比较分析
石庆珍, 徐鸿洋, 张燕, 张毅, 王雅春, 韩建永, 姜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11-43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7
摘要 ( 66 )   HTML ( 1 )   PDF (12608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用不同方法对微量细胞全基因组遗传变异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本研究首先以3、5、7、10个猪耳缘成纤维细胞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方法提取微量细胞基因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比较不同细胞数及不同提取方法之间的遗传变异检测性能。随后利用牛囊胚的5个和7个滋养外胚层细胞获得的基因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SNP芯片技术的比较分析,每组均进行3次重复。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细胞数,基于全基因组扩增技术(whole genomic amplification, WGA) 的MDA (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方法均比其他方法的DNA产物浓度、测序质量及SNP检出性能效果更优。使用REPLI-g® Single Cell Kit扩增7、10细胞数的DNA浓度显著高于3、5细胞数,但质量评估的各项性能基本无显著差异,且不同细胞数检测到的SNP位点数量相似。5、7细胞数的Illumina Bovine GGP芯片SNP位点call rate分别为74.09%和81.52%。全基因组测序相较于芯片可以获得更丰富的遗传变异信息,但两种检测手段共同检测到的SNP以及基因型相同的位点数占比较低。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比较了不同细胞数下不同微量细胞基因组提取方法以及不同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技术的各项性能,结果显示利用REPLI-g® Single Cell Kit扩增7细胞进行二代测序可得到较为准确且稳定的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可靠的家畜胚胎微量细胞样品基因组提取和遗传变异检测方案,为将来实现准确的胚胎基因组选择和胚胎质量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蛋鸡SNP芯片10K到50K基因型填充的准确性研究
吴俊锋, 闫奕源, 杨宁, 孙从佼, 李光奇, 王彬, 吴桂琴, 连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25-43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8
摘要 ( 61 )   HTML ( 1 )   PDF (1504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使用低密度芯片的基因分型数据通过基因型填充获取高密度的基因型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利用10K SNP芯片数据填充至50K,分析填充所得基因型与50K真实基因型的基因型一致性。具体方法如下:使用4 435只健康纯系蛋鸡母系个体为试验群体,采用蛋鸡“凤芯壹号”50K芯片进行基因型测定获得基因型数据。在该群体中,随机抽取部分个体分别作为填充群体和参考群体。从填充群体的50K分型数据中均匀抽取10K基因型作为已知信息,其余位点信息将通过填充获得。填充时,结合参考群数据,利用Beagle 4.0软件将填充群体的10K分型数据填充至50K水平,对比填充基因型和真实基因型的一致性,以基因型填充一致性评价基因型填充准确性。同时比较系谱使用与否(所用填充群100只,参考群1 000只)、群体间亲缘关系(所用填充群100只,参考群1 000只)以及参考群体规模(所用填充群100只,参考群500、1 000、2 000、3 000只)3种因素对基因型填充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群体中,系谱信息的使用与否未影响基因型填充的一致性(0.973 vs. 0.973)。基因型填充一致性随群体间亲缘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当参考群体选取18世代个体(1 000只),来填充19世代群体(100只)基因型时,填充一致性为0.972,当参考群体分别均匀选取16、17、18世代个体(三世代群体总计选择1 000只)时,基因型填充一致性下降至0.968。基因型填充一致性随参考群体规模增大而上升,参考群体规模按500、1 000、2 000、3 000依次扩大时,基因型填充一致性依次提高,分别为0.959、0.973、0.980、0.984。本研究结果表明,蛋鸡基因芯片从10K填充至50K的方法可行,可在基因组选择育种中大规模推广,以降低应用成本。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Super-GBS)的子午岭黑山羊保种群遗传结构评估
苟想珍, 杨军祥, 赵子惠, 冯玲霞, 陈万辉, 李玉洁, 张忠钰, 马克岩, 蒋东平, 常嵘, 文亚洲, 王珂, 马友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34-43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09
摘要 ( 57 )   HTML ( 2 )   PDF (17022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子午岭黑山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及家系结构,为子午岭黑山羊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super-genotyping by sequencing,Super-GBS)技术对99只(10公/89母)成年子午岭黑山羊进行全基因组SNP检测。利用Plink软件计算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核苷酸多样性(Pi)、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等6项遗传多样性指标;GC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基因组亲缘关系G矩阵构建;Plink软件构建IBS遗传距离矩阵,R语言绘制热图;PHYLP构建系统发育树;detect RUNS工具检测ROH。结果表明,99只子午岭黑山羊个体共检测到996 042个SNPs。子午岭黑山羊群体的PICPiNeMAF值分别是0.161、0.193、1.295、0.130,且Ho(0.167)低于He(0.192),说明子午岭黑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G矩阵和IBS遗传距离结果均表明子午岭黑山羊群体间大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远。主成分分析结果揭示子午岭黑山羊群体内部不存在明显分化,系统发育树结果说明子午岭黑山羊群体公羊可大致分为6个家系,所有家系公羊数量较少。子午岭黑山羊群体的近交系数FROH为0.049 6,说明子午岭黑山羊群体内部近交程度相对较低。综上所述,子午岭黑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大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远,群体内近交程度较低,后期应注意后代的选育,避免血统流失。

敖汉细毛羊羊毛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林晓坤, 都萌萌, 周李生, 黄振刚, 王頔, 周东辉, 曹欣欣, 贺建宁, 赵金山, 李和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46-43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0
摘要 ( 61 )   HTML ( 3 )   PDF (11651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探寻敖汉细毛羊羊毛性状新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本研究采集1~2周岁的健康敖汉细毛羊耳组织与羊毛作为试验素材,其中,母羊248只,公羊81只,总计329只。羊毛进行性状测定(包括纤维直径、自然长度、伸直长度、伸直率),并对表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利用绵羊40K液相SNP芯片对全部个体进行基因分型。使用Plink 1.07软件对芯片数据进行质控,使用GCTA软件和PopLDdecay软件对质控数据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利用GMEMA混合线性模型对4种羊毛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利用在线软件对候选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质控后得到329只个体的30 079个SNPs位点用于后续分析。通过GWAS分析筛选出4个在全基因组上显著相关的SNPs位点可能影响羊毛经济性状,分别位于1号、6号及8号染色体上。筛选出9个在染色体水平上显著相关的SNPs位点可能对羊毛性状具有潜在意义,分别位于3、5、8、11、18、21、22、25号染色体,寻找到39个可能影响羊毛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敖汉细毛羊羊毛性状的遗传机制及分子育种标记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干扰和过表达CHRNG对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毛晓宇, 杜嘉伟, 汤嘉玉, 潘金海, 蒋蕾, 孙小磊, 昝林森, 王洪宝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60-43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1
摘要 ( 70 )   HTML ( 8 )   PDF (11368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CHRNG基因对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作用途径。本研究从健康3日龄秦川牛背最长肌和后腿肌中分离到成肌细胞,利用腺病毒在秦川牛成肌细胞中过表达及干扰CHRNG基因,分为干扰组(sh-CHRNG)、干扰对照组(sh-NC)、过表达组(OE-CHRNG)、过表达对照组(OE-NC),每组3个重复,采用CCK-8、EdU、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分别检测了干扰及过表达CHRNG基因对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通过RNA-Seq进一步筛选差异基因,富集信号通路。结果表明,过表达及干扰CHRNG均显著下调了细胞周期因子PCNACCNB1、CCND2的表达(P < 0.01),显著上调了CDKN1A的表达(P < 0.01),减少了发生增殖的细胞数量(CCK-8,P < 0.01)且减少了处于S复制期的阳性细胞比例(EdU)。在牛成肌细胞上过表达和干扰CHRNG并诱导分化后D2、4、6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干扰和过表达CHRNG抑制牛成肌细胞的分化和肌管形成。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过表达及干扰CHRNG下调了MYOD1、MYOGMYH3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 < 0.01)。通过RNA-Seq测序分析发现,过表达CHRNG筛选到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质加工、IL-17、甲状腺激素合成、PPAR、PI3K-Akt等信号通路,KEGG分析富集的前20条通路中有10条通路与细胞分化相关;干扰CHRNG筛选到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轴突导向、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KEGG分析富集的前20条通路中有8条通路与细胞分化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和干扰CHRNG基因均能抑制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过表达和干扰CHRNG引起的差异基因所富集的通路大多与细胞分化相关。

基于SNP芯片信息分析西藏四个本地牛种的血统组成
马龙刚, 刘楠, 尼玛群宗, 王欣, 陆健, 毛华明, 陈功, 旦增欧珠, 拉巴次仁, 张楠, 于福清,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77-43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2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 (15008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西藏4个本地牛种的遗传结构和血统组成。本研究以22头高原荷斯坦牛与20头高原娟姗牛以及45头美国婆罗门牛、46头云南瘤牛和11头婆罗门牛为参照标准品种,待测样品为4个西藏本地品种的177头牛。通过Illumina GGP100K芯片杂交获取所有待测个体的SNPs数据,利用MEGA X和Admixture等软件对SNPs进行遗传结构与血统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牛较其他西藏本地牛种与高原荷斯坦牛和高原娟姗牛有更近的遗传关系;部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将西藏牛分为两个大群;日喀则驼峰牛与云南瘤牛遗传关系更近。在日喀则驼峰牛群体中,高原牛血统比例超过90%,在阿沛甲咂牛与西藏牛群体中,高原牛血统也超过了50%,仅在樟木牛群体中,高原牛血统比例为33.15%。其次,在樟木牛群体中,瘤牛血统占比高达18.27%,在阿沛甲咂牛、西藏牛与日喀则驼峰牛群体中,瘤牛血统较少(5%)。在阿沛甲咂牛群体内有高达35.94%的普通牛血统,在樟木牛群体内,奶牛血统高达48.58%。本研究对西藏本地牛种今后的杂交扩繁和横交固定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也为阿沛甲咂牛与樟木牛两个濒危品种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PPP5C基因调控牛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研究
冯兰, 冯雪, 马玉林, 张令锴, 马燕芬, 魏大为, 李芬, 张路培, 杨润军, 马云, 蔡蓓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391-44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3
摘要 ( 58 )   HTML ( 2 )   PDF (21611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PPP5C基因在牛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固原黄牛为研究对象,在牛前体脂肪细胞中进行PPP5C基因功能缺失和功能获得性试验,利用qRT-PCR、EdU、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候选标志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增殖活力,甘油三酯(TG)检测、油红O、BODIPY和Nile red染色结果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滴蓄积情况提供表型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干扰PPP5C基因显著上调增殖标志基因(CDK1、CDK2和PCNA)mRNA表达量(P < 0.01),细胞活力显著上升(P < 0.01),促进牛前体脂肪细胞从S期向G2期的转变(P < 0.01)。研究结果也提示,PPP5C可能也在牛前体脂肪分化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干扰PPP5C基因后,显著上调成脂标志基因(PPARγC/EBPαFABP4)的mRNA表达(P < 0.01),脂肪细胞中TG含量显著增多(P < 0.01)。同时,油红O、BODIPY和Nilered染色的细胞表型数据结果提示干扰PPP5C会促进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脂滴蓄积增多。而PPP5C基因的功能获得性试验结果恰好与之相反。综上,干扰PPP5C基因后促进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过表达PPP5C基因后抑制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提示PPP5C基因可能在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作为负调控因子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PPP5C基因调控牛脂肪沉积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基于脂质组学和风味组学分析日龄、品种对鸭胸肌风味的影响
王雅婷, 曾雅婷, 张幸哲, 吴琼, 吴旭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03-44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4
摘要 ( 58 )   HTML ( 1 )   PDF (2828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龄、品种对鸭胸肌的脂质组成和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0日龄连城白鸭(LC120),500日龄连城白鸭(LC500),500日龄龙岩山麻鸭(SM500)为研究对象,采集胸肌组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鸭肉脂质组成,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鸭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用单变量统计检验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差异脂质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影响鸭风味的主要物质。结果显示,在LC120、LC500、SM500中共鉴定出1 615种脂质,LC120与LC500和SM500与LC500的比较中分别筛选到26和38个差异脂质,其中LC120与LC500的脂质差异主要为甘油三酯类(triglyceride,TG),SM500与LC500的脂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磷脂酰胆碱类(phosphatidylcholine,PC)上。进一步分析发现,TG、PC的结构位点上是不饱和脂肪酸时会影响肉类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在LC120、LC500中TG侧链sn-2位点存在少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在SM500中并未发现。风味物质检测结果显示,在LC120与LC500的比较中筛选出1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为3-乙酰基-2, 4-二甲基呋喃;在SM500与LC500的比较中筛选出29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差异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体现在烃类、醛酮类和其他类等。此外,计算ROAV值得到3组鸭肉的关键香气化合物16种,其中2-甲基丁醛和2, 3-丁二酮为主要风味物质。综上,本研究筛选到了64种区分3组鸭胸肌肌肉的差异脂质,确定16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3组鸭胸肌肌肉的关键香气物质,表明连城白鸭风味优于龙岩山麻鸭,品种对肉质风味的影响大于日龄对肉质风味的影响;TG、PC在鸭肉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为鸭种质资源开发以及我国地方品种鸭风味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九疑山兔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及系统进化分析
李聪聪, 黄子珂, 黄念旎, 马诗语, 刘晗, 肖志标, 宋果, 蒋亮, 彭为波, 杨联熙, 郭云涛, 黄生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17-44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5
摘要 ( 44 )   HTML ( 1 )   PDF (2657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九疑山兔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探究其系统进化和分类地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只150日龄九疑山兔的耳组织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并对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基因预测和注释,随后基于已发表的家兔、野兔、经济动物和模式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对研究群体的多态性位点进行鉴定。组装获得长度为17 306 bp的九疑山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碱基组成、基因分布与已发表的5个家兔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基于D-loop区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九疑山兔与福建黄兔进化关系较近,而与欧洲穴兔、沂蒙毛兔、川白獭兔和新西兰白兔较远。通过其与14种野兔及11种经济/模式动物的种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九疑山兔与欧洲野兔、海南兔和白靴兔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野兔和经济/模式动物较远。研究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保守区共鉴定到了12个突变位点,其中有3个突变的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8,为多态性位点。本研究组装获得了首个九疑山兔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明确了九疑山兔与其它品种家兔、野兔和常见经济/模式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为九疑山兔的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选育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湖羊及其不同杂交组合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张丽娃, 岳耀敬, 安雪姣, 李建烨, 杨博辉, 徐振飞, 张金霞, 耿智广, 郭艳丽, 张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28-44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6
摘要 ( 64 )   HTML ( 2 )   PDF (6436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湖羊与其杂交组合绵羊肌肉胆固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选取3月龄左右的湖羊(♂湖羊×♀湖羊,HH)、陶湖F1代(♂陶赛特羊×♀湖羊,TH)和南湖F1代(♂南丘羊×♀湖羊,NH)公羔各16只,在相同营养水平及饲养管理条件下单栏饲养,试验共95 d(其中预试期15 d)。饲喂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接近组内平均体重的7只试验羊进行屠宰,采集背最长肌用于测定胆固醇、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结果表明:NH组肌肉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TH组(P < 0.05)。三组羊肌肉中共鉴定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中,TH和NH组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HH组(P < 0.01);非必需氨基酸中,TH和NH组丝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HH组(P < 0.01),而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HH组(P < 0.05);NH组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HH组(P < 0.05)。三组羊肌肉中共鉴定出30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中,HH组硬脂酸和山嵛酸含量显著高于NH组(P < 0.05),在单不饱和脂肪酸中,NH组顺-10-十五烯酸含量显著高于HH组(P < 0.05),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HH组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TH组,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显著高于NH组(P < 0.05)。三组羊肌肉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NH组2-庚醇含量显著高于TH和HH组,3-羟基-2-丁酮含量显著高于HH组,噻唑含量显著高于TH组;而2-庚酮含量显著低于HH组(P < 0.05)。综上所述,本地湖羊通过与无角陶赛特和南丘羊杂交,其后代肌肉具有更加理想的胆固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以及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当地优质羊肉生产提供了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不同酸碱性稀释液联合一水肌酸对猪X、Y精子分离效果的研究
胡冰艳, 刘起昊, 曹超越, 李孟轩, 庞卫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43-44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7
摘要 ( 49 )   HTML ( 2 )   PDF (6154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调整猪精液稀释液酸碱性联合一水肌酸(ceatine monohydrate, CMH)对猪X、Y精子的分离效果。本研究使用8头2~4岁健康的杜洛克公猪采集精液,通过调整精液稀释液Beltsville(BTS)的pH,使用精子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CASA)检测精子活率和运动轨迹确定X、Y精子分选体系最适pH,利用CASA检测精子运动性能确定一水肌酸最适添加浓度。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估X、Y精子分选效果,利用荧光标记法、精子活性氧MitoSOX Red染色等方法检测精子顶体、质膜完整性、活性氧含量等精子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当稀释液pH为6.4和7.1时,孵育60 min对精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上层精子前向性运动占比极显著高于下层(P<0.01)。稀释液中添加750 μmol·L-1一水肌酸孵育60 min时显著提高了精子活力、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和摆动性(P<0.05)。使用酸性稀释液联合一水肌酸分选猪X、Y精子,分选后上层精液X精子占比达63.32%;碱性稀释液联合一水肌酸分选猪X、Y精子,分选后上层精液Y精子占比达到67.19%。进一步研究发现,分选后顶体完整性、质膜完整性和ROS水平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TP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运动性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本研究通过调整稀释液酸碱性并联合一水肌酸建立了一种简便、价廉和快捷的猪X、Y精子分选体系,该方法不影响分选后精子质量并提高精子运动性能,进一步为猪性控精液新技术研发提供试验依据。

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蛋鸡产蛋前后骨代谢差异的关键候选基因
张寅梁, 张冉, 王文君, 王德贺, 李兰会, 周荣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55-44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8
摘要 ( 55 )   HTML ( 1 )   PDF (4352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影响蛋鸡产蛋前后骨代谢差异的调控通路和关键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维持蛋鸡骨骼健康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15只15周龄和12只22周龄体重相近饲养条件相同的海兰灰蛋鸡,采集血液和胫骨,测定血浆钙、磷、雌激素、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根据雌激素水平选择每组各6只的胫骨组织构建12个转录组文库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随机选择6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RT-PCR验证其相对表达量。15周龄与22周龄相比,蛋鸡血浆骨代谢标记物和雌激素水平均呈现显著变化(P<0.05)。构建的12个胫骨cDNA文库中得到40 082 240~186 154 554条有效碱基序列数,Q30值最少为92.18%,比对率在76.52%~90.55%之间。对15周龄与22周龄胫骨转录组进行比较,鉴定出1 8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14个基因下调,918个基因上调。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蛋白加工、对内质网应激的反应和胶原原纤维组织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骨代谢相关的显著富集通路有类固醇生物合成、甲状腺激素合成、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筛选出18个这些通路共有的基因作为调控骨代谢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揭示了产蛋前后蛋鸡胫骨组织中基因表达存在差异,筛选到多个影响骨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和通路,为进一步研究蛋鸡产蛋前后骨代谢转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丝胶蛋白对承德无角黑山羊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
张文涛, 于洋, 齐雅天, 赵炜, 张洪军, 陶晨雨, 夏威, 李俊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66-44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19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 (4471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丝胶蛋白对承德无角黑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假阴道法采集3只健康状态良好的承德无角黑山羊精液,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在OptiXcell 2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0.2%、0.4%、0.6%、0.8%、1%)丝胶蛋白试验组,每组设置5个重复,精液稀释完后进行细管分装、平衡、冷冻;精液冷冻-解冻后检测精子活力、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等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承德无角黑山羊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丝胶蛋白均能够提高冻融后精子质量。其中,添加浓度为0.6%丝胶蛋白与其他各浓度相比,可显著提高精子冷冻-解冻后的精子活力、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和ATP含量,并且使抗氧化酶T-AOC、GSH-Px、SOD、CAT活性分别提高至(13.61±0.39) mmol·g-1、(26.52±1.30) U·mg-1、(165.45±11.10) U·mg-1、(13.76±0.30) U·mg-1,降低MDA值至(3.15±0.20) μmol·mg-1。综上,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丝胶蛋白均可提高承德无角黑山羊冷冻精液品质,且最适添加浓度为0.6%。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BLG基因敲除牛乳腺上皮细胞系
丁修虎, 林志平, 赵芳, 陈坤琳, 仲跻峰, 张燕, 高运东, 李惠侠, 王慧利, 张建丽, 丁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75-44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0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 (10169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BLG基因敲除牛乳腺上皮细胞系(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bMECs),同时检测BLG基因敲除后对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体外切割试验筛选获得靶向牛的BLG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序列的3条sgRNA,与CRISPR/Cas9表达载体电转染入bMECs,利用浓度为1.8 μg·mL-1嘌呤霉素和6 μg·mL-1稻瘟菌素双药筛和PCR分析鉴定获得BLG基因编辑的单克隆细胞株;利用Western blot(WB)验证细胞BLG表达;绘制生长曲线和CCK-8试验检测BLG基因敲除对bMECs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根据sgRNA序列,对基因组上潜在脱靶位点进行PCR测序分析。经筛选和PCR序列分析,共筛选获得了9株BLG基因编辑细胞株,其编辑效率为90%(9/10),其中4株细胞株BLG基因大片段删除。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单克隆细胞株编辑位点呈现片段插入缺失和碱基替换等多种编辑类型,WB结果显示敲除细胞株BLG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细胞生长曲线和CCK-8检测结果表明BLG基因敲除的细胞生长速度加快。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果构建了牛乳腺上皮细胞BLG基因高效敲除方法,BLG基因敲除后可显著影响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为探究BLG敲除牛在乳腺上皮细胞水平探究其功能机制提供细胞模型。

奶牛乳房健康基因检测芯片在中国荷斯坦牛及巴基斯坦本地奶牛群中的应用研究
赖婉仪, 陶欣月, 杨庚新, 余文莉, 李树静, Tahir Usman,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489-44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1
摘要 ( 44 )   HTML ( 1 )   PDF (2749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与奶牛乳房健康相关的SNP位点或组合,提升奶牛乳房健康水平,同时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奶牛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1 097头中国荷斯坦牛、161头巴基斯坦荷斯坦牛的尾静脉血及116头Achai牛、104头辛地红牛的尾根毛囊,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奶牛乳房健康分子检测芯片(Chinese Cow's SNPs Chip-Ⅰ, CCSC-Ⅰ)获得基因型,结合相应DHI数据报告中的乳房健康指标——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及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 SCS),通过单个SNP和成对SNP关联分析,鉴定有意义的SNP位点或组合。单位点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NP3、6、8、11、19、20在中国荷斯坦牛群体中为显著位点(P<0.05),针对巴基斯坦奶牛群同样鉴定出SNP3和SNP11为显著位点(P<0.05);在成对位点关联分析中,中国荷斯坦牛群体使用大样本(北京、浙江、河北地区牧场)和河北地区样本分别分析,保留稳定的SNP11-SNP15组合,SNP19和SNP20的AA基因型同占优势,针对巴基斯坦荷斯坦牛鉴定了SNP11-SNP2、4、8、9、12、16、19等极显著组合(P<0.01),而针对巴基斯坦本地奶牛Achai鉴定出了SNP3-SNP11、15等极显著组合(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奶牛乳房健康分子检测芯片具有广泛适用性。SNP11、15、19、20等位点对奶牛乳房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在荷斯坦牛群体中,CD4、TRAPPC9和PTK2基因表现出潜在的乳房炎抗性;而在巴基斯坦本地奶牛中,CD4、DGAT1和TRAPPC9基因则表现出显著的抗性特征。这些发现为未来的精准选育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营养与饲料
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模型及营养沉积规律的研究
勾丹, 赵昀杰, 常棋, 卓新雄, 肖健, 张海涵, 贺喜, 宋泽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00-45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2
摘要 ( 72 )   HTML ( 4 )   PDF (1686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0~56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湘佳黄鸡2号的生长规律及营养物质动态沉积规律,构建体重、日增重的生长曲线以及能量、体蛋白、体脂肪、总氨基酸等养分的沉积模型,为快速型黄羽肉鸡的精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同批次出雏、健康的0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湘佳黄鸡2号672只(公母各半),于第0、7、14、21、28、35、42、49、56日龄分别对公鸡和母鸡进行生长性能及体成分测定。结果发现,随日龄增加,湘佳黄鸡2号公鸡和母鸡的体重、空体重、羽毛重、日增重、能量沉积量、体蛋白沉积量、体脂肪沉积量和总氨基酸沉积量均显著升高(P < 0.001)。分别采用Gompertz、Logistic和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函数对体重、日增重和能量、体蛋白、体脂肪及总氨基酸等养分的重量进行拟合,根据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残差平方和、均方误差和赤池信息准则的值判断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各项指标的拟合准确性最高。利用Gompertz函数公式,拟合并建立了湘佳黄鸡2号体重和日增重的生长曲线,同时构建了能量、体蛋白、体脂肪及总氨基酸的重量的生长或沉积模型。本研究发现,Gompertz模型能精准预测湘佳黄鸡2号的体重、日增重及体成分的需要量增长规律,这为湘佳黄鸡2号的能量、脂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动态需要量研究和精准饲养提供了数据支撑。

预防兽医
应用Cre-LoxP系统构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缺失TK基因毒株
张玉哲, 任善会, 姚威, 龚真莉, 张红强, 柳民意, 尤婷, 王相伟, 李积雲, 殷相平, 孙跃峰, 陈豪泰, 万学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17-45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3
摘要 ( 52 )   HTML ( 2 )   PDF (24493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及Cre-LoxP系统平台,构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缺失TK基因毒株,为研制出安全、高效的LSDV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备选毒株。以TK基因为靶基因,利用Cre-LoxP系统平台,红色荧光蛋白(RFP)为筛选标记,采用重叠PCR方法扩增左、右同源臂以及RFP基因表达框并进行融合,将其克隆至pUC19T载体,构建基因缺失转移载体pUC19T-LSDV-ΔTK-RFP。将转移载体重组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并感染LSDV/CHA/FJ/2021毒株,构建LSDV-ΔTK-RFP重组病毒。采取蚀斑法、有限稀释法纯化LSDV-ΔTK-RFP。然后,利用Cre-LoxP系统,在MDBK-Cre细胞中从病毒基因组中切除RFP标签,采取蚀斑法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并纯化LSDV-ΔTK毒株。利用PCR及测序方法对重组毒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成功构建缺失TK基因的重组毒株(LSDV-ΔTK),重组毒株复制力略低于野生毒株。应用Cre-LoxP系统构建的缺失TK基因LSDV毒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复制生长特性,为后续LSD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候选毒株,同时拓展了Cre-LoxP系统的应用范围。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ORF123基因缺失重组病毒的构建及增殖能力分析
王芳萍, 任善会, 郜晓虹, 杨雪, 李积雲, 王相伟, 殷相平, 孙跃峰, 陈豪泰, 万学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30-45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4
摘要 ( 58 )   HTML ( 3 )   PDF (14926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缺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ORF123基因,分析其增殖能力,为LSDV ORF123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以ORF123基因作为靶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筛选标记,采用融合PCR方法,扩增同源左右臂序列以及EGFP基因表达框,克隆至pUC-19T载体,构建基因缺失转移载体pH5-LSDVΔORF123-EGFP质粒。然后将pH5-LSDVΔORF123-EGFP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并感染LSDV/CHA/FJ/2021毒株,利用蚀斑、梯度稀释和挑取绿色荧光单克隆细胞筛选纯化重组毒株,并鉴定其遗传稳定性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利用EGFP筛选标记,通过多次挑斑筛选纯化获得ORF123基因缺失的重组病毒株LSDVΔORF123-EGFP。该重组病毒至少在8代细胞传代中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接种MDBK细胞后绘制一步增殖曲线表明该重组病毒滴度略低于亲本毒株。本研究成功获得ORF123基因缺失的重组病毒株LSDVΔORF123-EGFP,为LSDV ORF123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以及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对小反刍兽疫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邓瑞雪, 潘春容, 朱学亮, 胡林杰, 孙跃峰, 曾巧英, 蒙学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42-45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5
摘要 ( 49 )   HTML ( 4 )   PDF (2829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剂处理细胞中PPRV N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Time of Addition Assay确定MGCD0103在PPRV复制过程的作用阶段,用Western blot检测PPRV 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TCID50方法测定了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PRV感染引起EEC细胞HDAC1(P < 0.001)和HDAC2(P < 0.002)转录水平明显上升;MGCD0103在病毒入侵和复制阶段均发挥了抑制作用,且在复制阶段抑制作用更明显;MGCD0103显著降低PPRV N基因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及病毒滴度(P < 0.002),且其抑制PPRV在EEC中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药物选择指数(SI)分别是0.43 μmol·L-1和4.35。本研究确定MGCD0103显著抑制PPRV的复制,这对研发有效抗PPR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效率产毒细胞株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新型竹鼠源阿卡斑病毒对山羊的致病性
秦树英, 刘金凤, 马玲, 许力士, 杨磊, 陈凤莲, 韦珊珊, 陆晨阳, 林俊, 韦珏, 覃绍敏, 吴健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53-45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6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 (16224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观察竹鼠源阿卡斑病毒(AKAV)对山羊的致病性,本研究以竹鼠源阿卡斑病毒GXLCH16-70株分别经颅内、皮下和静脉感染山羊,观察山羊临床症状、病毒血症、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和病原组织器官分布等指征。结果显示,颅内接种组山羊攻毒第4~9天后,出现间歇性痉挛、抽搐等神经症状;皮下和静脉接种组的山羊于接毒第3~8天出现腹泻、眼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接种GXLCH16-70的所有山羊于感染第2~10天均出现病毒血症,感染第8天后均产生AKAV中和抗体,且一直持续到第21天。颅内组剖检可见大脑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肺充血出血、脾边缘有出血点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颅内组呈现为脑膜和皮质血管周围见有多层胶质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样结构。荧光定量RT-PCR对脑组织、脊髓等样品进行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颅内组几乎在大脑的所有区域都检测到AKAV-S RNA片段;同时,静脉组和皮下组在部分脑组织和脊髓中也能检测到病原。结果表明,新型竹鼠源AKAV GXLCH16-70株经人工感染可导致山羊全身多器官和组织系统性病变,并且可引起山羊脑脊髓炎。

塞内卡病毒A完整病毒和空衣壳的分离及抗体应答分析
李梅, 穆素雨, 董虎, 李硕, 潘颂佳, 郭慧琛, 孙世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62-45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7
摘要 ( 42 )   HTML ( 1 )   PDF (3327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塞内卡病毒A (Senecavirus A, SVA)在复制过程中可形成完整病毒和空衣壳,它们的分离条件和抗体应答差异目前还是未知的。本研究利用盐酸胍形成SVA空衣壳,通过优化不同的密度梯度、介质、转速、时间条件进行超速离心,获得分离SVA完整病毒和空衣壳的最佳条件,并按SVA完整病毒12.5 μg·只-1,空衣壳12.5 μg·只-1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1~7周检测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结果显示,SVA的MOI=1时感染细胞2 h加入100 mmol·L-1盐酸胍可以使SVA完整病毒全部形成空衣壳;在10%~50%氯化铯,36 000 r·min-1,离心2.5 h是区分SVA完整病毒和空衣壳的最佳条件;而且SVA完整病毒与空衣壳诱导小鼠的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ns)。本研究为塞内卡病毒A完整病毒和空衣壳的分离纯化、重组SVA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猪脑心肌炎病毒样颗粒的表达及鉴定
王运航, 景伟, 穆素雨, 孙世琪, 郭慧琛, 白满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71-45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8
摘要 ( 42 )   HTML ( 3 )   PDF (5913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心肌炎(encephalomyocarditis)是由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引起的以猪的脑炎、心肌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目前国内尚无有效疫苗。本研究旨在开发一款安全有效的疫苗以防控该病。采用P1、3CD共表达的构建策略,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获得EMC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als,VLPs)并将其免疫小鼠,初步评价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应答效果。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特异性抗体滴度达到1∶192以上,中和抗体滴度达到1∶64以上,且与ISA206佐剂混合使用可诱导机体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IL-4、IFN-γ、IL-5、TNF-α细胞因子水平均可达到20 pg·mL-1,且明显高于PBS组。综上,本研究获得的EMCV病毒样颗粒疫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还能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助于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疫苗的保护效果,为EMCV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

利用单B细胞分选技术制备猪瘟病毒E2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其在ELISA中的应用
马中元, 郑君佐, 梁志博, 潘丽, 曾巧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79-45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29
摘要 ( 57 )   HTML ( 2 )   PDF (10807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猪瘟病毒E2单抗竞争ELISA检测方法, 用于评价猪瘟C株弱毒苗和E2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首先,构建猪瘟E2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通过悬浮培养SF9细胞高效表达E2蛋白;其次,用纯化的E2蛋白免疫BABL/c小鼠,通过流式分选IgM-PE-/E2-APC+型单个B细胞。然后,利用半巢式PCR分别扩增E2特异性IgG抗体的重链和轻链,测序后将抗体重链及轻链构建到pCDNA3.1载体,再将构建好的质粒共转染至HEK-293细胞, 制备猪瘟E2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本研究通过单B细胞分选技术获得的两株单克隆抗体,即mAb3A9(IgG1, kappa)和mAb4F7(IgG2a, lambda), 分别识别猪瘟E2蛋白B细胞线性表位25GLTTTWKEYSHDLQL39259GNTTVKVHASDERGP273。此外,用上述两株单克隆抗体及E2蛋白建立的单抗竞争ELISA检测方法,在血清样本检测过程中,均展现出优异的诊断敏感性(97.49%,95.97%)及特异性(96.08%,94.38%),该研究为我国猪瘟的逐步净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猪瘟病毒中和抗体与E2蛋白抗体相关性分析
夏应菊, 李琰, 刘俊, 徐嫄, 李芳韬, 邹兴启, 李琪, 李佳昕, 赵俊杰, 张乾义, 刘业兵, 徐璐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90-45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0
摘要 ( 52 )   HTML ( 1 )   PDF (1370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猪瘟病毒中和抗体与E2蛋白抗体的关系,本研究对289份猪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效价和E2抗体测定,比较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同时从中选取15份血清,测定血清对不同猪瘟病毒流行野毒株的中和效价。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说E2抗体水平与中和效价呈正相关。当群体中所有个体E2抗体阻断率均大于60%时,才能保证群体70%以上免疫猪的中和抗体达到保护标准。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基层兽医工作者更好地评估临床中猪瘟疫苗的免疫保护状况,降低猪瘟疫情发生风险。

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对商品肉鸡免疫效果的评价
许壮壮, 王素艳, 陈运通, 张涛, 于蒙蒙, 孟令宅, 范文瑞, 祁小乐, 高玉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597-46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1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 (3930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LN16-A株)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从规模化养殖场选取3周龄的商品肉鸡,将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LN16-A株)通过滴鼻方式免疫(200 μL,病毒含量≥103 TCID50·只-1),空白对照组以同样剂量的PBS滴鼻。免疫21 d后,翅下采集血液分离血清,利用ELISA方法及中和试验检测相应抗体;在6周龄时,通过滴鼻方式使用B亚型禽偏肺病毒强毒(LN16-V株)(200 μL,5 000 TCID50·只-1)进行攻毒,攻毒后连续观察7 d,并利用RT-qPCR检测各组鸡鼻腔拭子的病毒拷贝数,攻毒后第9天各组随机选取2只鸡进行剖杀,采集鼻甲骨、气管和肺组织,通过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疫苗免疫后21 d,免疫组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平均ELISA抗体效价为1 860,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为7.44 log2;临床症状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商品肉鸡出现混浊、黏稠、牵丝状的鼻液等明显临床症状,发病率为100%,而免疫组肉鸡无临床症状;RT-qPCR结果表明,免疫组鸡鼻腔拭子病毒基因组拷贝数相较于对照组降低了78%~96%;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对照组肉鸡鼻甲骨、气管以及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免疫组肉鸡各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综上表明,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LN16-A株)可以诱导商品肉鸡产生特异性抗体,能显著降低攻毒后的排毒水平,对商品肉鸡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将为肉鸡养殖场禽偏肺病毒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植物精油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鸡的防治效果
林家杰, 林子学, 王立佳, 王国威, 黄燕萍, 张愉, 张桃妮, 晋英浩, 磨美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05-4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2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 (21408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植物精油(商品名:舒柠500)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人工感染雏鸡的防治效果。将260羽1日龄健康非免疫雏鸡分成空白组、模型对照组(A、B、C)、预防组(A、B、C)、治疗组(A、B、C)和阳性药物组(A、B、C)共13组,每组2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A组雏鸡均在8日龄单感染IBV毒株GX-QZ20181028(LX4型),各B组雏鸡均在8日龄单感染IBV毒株GX-NN20200723(Taiwan型),各C组雏鸡均在8日龄共感染IBV毒株GX-QZ20181028(LX4型)和GX-NN20200723(Taiwan型)。预防组在3日龄(感染前5 d)饮水给药(植物精油,1 mL·L-1水);治疗组(植物精油1 mL·L-1水)和阳性药物组(双黄连口服液,0.7 mL·L-1水)均在感染后半数以上的雏鸡表现临床症状时给药治疗,连续给药5 d。在雏鸡8、9、13、14、15、16、17、18、19、20日龄时,评定临床症状计分与疗效;在雏鸡19、22日龄时,观察病理组织学病变、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并检测气管和肾脏病毒载量;在雏鸡8、9、15、17、19、22日龄时,对IBV特异性抗体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6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预防组A、B和C的保护率分别为75.00%、85.00%和70.00%;治疗组A、B、C的有效率分别为92.31%、78.57%、77.78%。模型对照组雏鸡可见大量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减少或消失,并发生变性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其余组均无明显病变。预防组、治疗组和阳性药物组气管和肾组织病毒载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胸腺与法氏囊指数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17日龄(给药后第5天),预防组、治疗组、阳性药物组抗体水平上升,至22日龄(停药后第5天),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13至22日龄(给药前至停药后第5天),模型对照组的IL-4、IFN-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但IL-6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植物精油对IBV单感染和共感染雏鸡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复制、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和抗体生成、调节细胞因子来实现。本研究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防治提供新思路,也为其它动物冠状病毒病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感染小鼠产生包囊的试验研究
李瑞芳, 张曼玉, 孙卿, 杜晶莹, 蒋蔚, 李增强, 夏炉明, 王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20-46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3
摘要 ( 35 )   HTML ( 2 )   PDF (8048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弓形虫包囊,并对包囊传代保种,将其作为弓形虫慢性感染相关试验研究的感染性材料。本研究用四组不同数量的PRU株速殖子腹腔接种KM、ICR、BALB/c、C57BL/6四个品系小鼠,感染40 d后检测存活小鼠血清中抗体,取血清阳性小鼠各组织检查并分离包囊;以包囊灌胃感染不同品系小鼠,探究包囊传代剂量及最佳的传代小鼠品系。结果成功在感染低剂量的C57BL/6小鼠脑组织内分离得到包囊。包囊传代ICR小鼠死亡率低,且脑内成囊数显著多于其他品系小鼠(P < 0.05)。C57BL/6小鼠腹腔接种10~50个弓形虫速殖子可存活并在脑内形成包囊;以20~50个弓形虫包囊灌胃感染ICR小鼠,可扩增得到大量包囊。

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耐药基因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欧兰欣, 叶碧锦, 孙铭飞, 戚南山, 李娟, 吕敏娜, 林栩慧, 蔡海明, 胡俊菁, 宋勇乐, 陈祥杰, 朱易斌, 尹理君, 张健騑, 廖申权, 张浩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30-46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4
摘要 ( 57 )   HTML ( 4 )   PDF (2111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针对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快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提供新策略。本研究针对tetA(P)和tetB(P)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对退火温度和体系进行优化,同时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对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加以验证。结果发现,优化后的反应程序为95 ℃ 30 s;95 ℃ 5 s,56 ℃ 30 s,共39个循环。使用该反应程序仅能扩增重组质粒,对照菌株无扩增曲线;组内变异系数小于1.3%,组间变异系数小于1.8%,重组质粒最低检测限度为102 copies·μL-1。使用本方法对33份产气荚膜梭菌临床分离株样品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为75.8%(25/33),且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敏感、重复性好的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基础兽医
牛支原体体外肺精准切片感染模型的建立
张慧, 路豆昆, 张怡秋, 赵刚, 陈颖钰, 陈曦, 胡长敏, 郭爱珍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38-46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5
摘要 ( 50 )   HTML ( 1 )   PDF (6099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牛支原体体外感染模型-牛肺组织精准切片(precision-cut lung tissue slices, PCLS)感染模型。采集2月龄犊牛新鲜肺脏,经低熔点琼脂糖灌注、固定后,使用振动切片机制成厚度为250 μm的牛PCLS,利用牛支原体野毒株HB0801(P1)及其传代致弱株P150以108 CFU·孔-1的剂量进行体外感染,分别经qRT-PCR、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试验、3D荧光显微镜全景扫描、免疫组化等技术评估牛支原体在PCLS中的感染效果。结果显示正常PCLS在体外培养72 h后,细胞活力可维持在60%以上,组织形态学观察PCLS边缘清晰,肺泡结构正常;qRT-PCR检测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在PCLS中的基因拷贝数,发现二者均可存活和增殖,免疫组化观察牛支原体主要定位于PCLS的肺泡腔周围以及支气管间隙,LDH试验检测发现牛支原体强、弱菌株感染18 h出现细胞毒性反应,二者均可诱导PCLS产生促炎因子IL-1β和IL-8,且强毒株诱导水平显著高于弱毒株(P < 0.05)。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牛支原体PCLS体外感染模型,提供了一种可模拟牛支原体体内感染试验的离体模型,为今后研究牛支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稳定表达猪BRD4-BD1/2蛋白的猪肺泡巨噬细胞传代细胞系的构建及其用于ASFV增殖的效果观察
吴梦丽, 孙华林, 杨吉飞, 赵亚茹, 关贵全, 殷宏, 牛庆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46-46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6
摘要 ( 54 )   HTML ( 2 )   PDF (10865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期研究发现宿主表观遗传调控蛋白——含溴结构域蛋白质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 BRD4)有助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的复制,为了深入研究BRD4对ASFV复制的影响,通过筛选出显著促进ASFV复制的BRD4-BD1/2结构域,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稳定表达BRD4-BD1/2结构域的3D4/21细胞系,分析ASFV在3D4/21-BRD4-BD1/2细胞系与WT细胞系之间的复制差异。首先,以家猪基因BRD4-BD1/2为靶标,构建了含有3x Flag标签的重组质粒pLVX-IRES-puro-3x Flag-BRD4-BD1/2,并将其与质粒pMD2.G和pSPAX2共同转染至HEK-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慢病毒。使用慢病毒感染3D4/21细胞后通过嘌呤霉素药物筛选,成功获得了稳定表达BRD4-BD1/2结构域的3D4/21细胞系。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了ASFV感染3D4/21-BRD4-BD1/2细胞后CP204LB602L基因的转录水平以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HAD50测定评价ASFV的复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BRD4-BD1/2结构域的3D4/21细胞系。与3D4/21-WT细胞系相比,BRD4-BD1/2稳定表达细胞系能够显著促进ASFV复制。本研究提供了深入研究BRD4蛋白在ASFV复制中功能的生物材料,并为ASFV疫苗候选株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T6SS效应蛋白Tae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抑菌作用
占乐杨, 苟婧萱, 张曼琪, 傅唯轩, 兰守信, 涂健, 王振宇, 邵颖, 宋祥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60-46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7
摘要 ( 46 )   HTML ( 1 )   PDF (7917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s,T6SS)的毒力效应蛋白Tae4酰胺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 monocytogenes)的抑菌作用。将pET-28a-Tae4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Escherichia coli BL21,E. coli BL21)进行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优化IPTG的诱导时间、浓度、温度,最后纯化后的Tae4蛋白通过琼脂孔扩散试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抗生素联用抑菌试验分别作用于S. aureusL. monocytogenes。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本试验中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最佳条件为:IPTG终浓度为0.5 mmol·L-1,16 ℃诱导16 h。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1 ku,可溶性表达于培养上清中。琼脂孔扩散试验结果显示,Tae4蛋白浓度500 μg·mL-1S. aureus菌株均出现13mm以上抑菌圈,效果与菌株血清型有关,L. monocytogenes菌株均出现18mm以上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结果显示,Tae4蛋白对S. aureus的MIC约为250 μg·mL-1,对L. monocytogenes的MIC约为125 μg·mL-1,点板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一致;抗生素联用抑菌试验结果显示,Tae4蛋白与青霉素(penicillin,PG)联合使用均比单独使用的抑菌效果要好,且对L. monocytogenes的抑菌效果优于S. aureus。综上,Tae4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具有抑菌效果,与青霉素联用抑菌效果得到了增强,为后续抗生素替代提供理论依据。

白屈菜红碱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研究
苑庆欣, 刘阔, 包旭华, 高东阳, 李鹤, 宋军, 周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70-46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8
摘要 ( 42 )   HTML ( 3 )   PDF (6441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 CHE)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活性及探究其抗菌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分析CHE对MRSA的抗菌活性;检测CHE对MRSA细胞壁及细胞膜的完整性、通透性,结合电镜观察MRSA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从而对CHE抗菌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检测CHE对MRSA菌株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与ROS相关因子造成的影响,并结合荧光定量及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验证CHE抗菌机制。结果表明,CHE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 μg·mL-1,最小杀菌浓度为12.5 μg·mL-1。CHE可通过破坏MRSA菌株细胞细胞壁及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且CHE处理后可抑制MRSA呼吸链SdhABC等基因表达,从而阻断呼吸链电子传递,使ROS水平升高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综上,本研究对CHE抗MRSA的抗菌机制进行探究,为临床防治MRSA感染提供新参考。

甲烷马赛球菌DZ1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和炎症因子、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占小秀, 刘鹏宇, 向小娥, 毛胜勇, 金巍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79-46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39
摘要 ( 42 )   HTML ( 1 )   PDF (468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烷马赛球菌是哺乳动物消化道中的固有菌群,能够利用三甲胺(TMA)生成甲烷,然而其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活菌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和炎症因子、肝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14只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18.4±1.1 g),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处理组(n=7),单笼饲养。处理组每天灌胃200 μL DZ1菌液(1.09×109个细胞·mL-1),对照组每天灌胃200 μL无菌PBS溶液,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小鼠日增重和采食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处理组小鼠血清TMAO浓度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处理组小鼠肝中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35),肝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39)。盲肠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菌群结构没有显著差异(ANOSIM,P=0.161)。处理组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有降低的趋势(P=0.064),Lawsonibacter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综上,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未显著影响小鼠盲肠细菌区系结构,但降低了小鼠血清TMAO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

热应激对从江香猪十二指肠黏膜结构、HIF-1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勇庆, 张刚, 熊艳玲, 孙忠鑫, 高凡, 刘婷, 李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690-46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0
摘要 ( 41 )   HTML ( 2 )   PDF (18633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热应激(heat stress, HS)对从江香猪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同时跟踪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的表达特征及调控机制。试验选取24头育肥期从江香猪,随机分为6组,除对照组(Con),其余5组进行不同时间热应激处理(6、12、24、48、72 h),试验过程中检测从江香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试验结束时采集各组从江香猪十二指肠。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反应(AB-PAS)观察各组十二指肠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TUNEL染色检测十二指肠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HIF-1及其上游调控因子HSP90和PHD-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可使从江香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明显升高,肠绒毛高度下降,隐窝深度增加,绒腺比降低,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杯状细胞数量增多。TUNEL检测结果显示,HS处理72 h后,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qRT-PCR和Western blot对HIF-1α、HSP90和PHD-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HS处理72 h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HS时间延长而增加;HSP90阳性细胞在对照组和热应激组中均集中于黏膜上皮,其表达趋势与HIF-1α一致;PHD-2表达特征与HSP90相反,其表达强度在HS组中明显减弱,且随HS时间增加,PHD-2 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以上结果说明,HS可引起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凋亡,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屏障;HIF-1的表达升高与十二指肠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且可能同时受HSP90和PHD-2调控。

临床兽医
流产对母马阴道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及阴道细菌的分离鉴定
付涵, 卢冲, 缪荣浩, 卢亚宾, 李建龙, 刘建华, 耿明阳, 郭庆勇, 买占海, 况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00-47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1
摘要 ( 50 )   HTML ( 4 )   PDF (22011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流产对母马阴道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并对阴道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探讨造成马流产的阴道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分别采集流产母马和健康母马阴道分泌物和粪便样品,流产母马组10匹和健康组6匹,并对阴道和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比较两组之间阴道和肠道菌群差异,同时分离鉴定流产母马的阴道细菌。结果显示:与健康组相比,Alpha多样性显示,流产组阴道、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有增高趋势。通过Binary jaccard及unweighted unifrac两种距离矩阵分析可知两组阴道、肠道菌群的相似性、分散性、丰度及进化关系均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流产组阴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丰度降低,而螺旋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流产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增加。LEfSe分析乳杆菌科、乳杆菌属、肠杆菌目、肠杆菌科、镰刀菌属为流产组阴道菌群优势菌种;放线菌属、放线菌门、放线菌纲、棒状杆菌科、棒状杆菌属、嗜肽菌属、嗜肽菌科是流产组的肠道优势菌种,这些细菌丰度的改变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相关。功能预测及相关性分析发现正常阴道细菌与健康相关微生物之间存在正相关。正常阴道微生物与流产相关病原菌呈负相关。流产母马肠道中代谢相关通路与阴道中疾病的发生相关通路有较高的相关性;肠道中免疫疾病相关通路与阴道中免疫系统的变化也存在正相关,提示肠道中代谢功能的紊乱可能会引发阴道某些疾病的发生。从流产母马阴道中分离并鉴定出4种主要致病菌,分别为沙门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母马阴道及肠道菌群高度参与流产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的过程,在妊娠时,菌群的代谢途径可能起沟通肠道与阴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的桥梁作用,阴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及肠道菌群中Arcanobacterium hippocoleae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与流产相关的变形菌门呈负相关。沙门菌可能是造成马流产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变形菌门、嗜胨菌属、弯曲杆菌属可能是发生流产的阴道菌群生物标志物。

粪菌移植治疗犊牛无特异病原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疗效及其肠道菌群变化
杨作斌, 史晋成, 马紫薇, 陈如龙, 舒展, 李鑫, 王金泉, 钟旗, 马雪连,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20-47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2
摘要 ( 62 )   HTML ( 1 )   PDF (11845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犊牛无特异病原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疗效和肠道菌群变化。选择8头健康新生犊牛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H),再选择具有临床腹泻症状的新生犊牛24头,经腹泻相关病原检测,16头无腹泻相关病原感染的腹泻犊牛分为无特异病原腹泻组(Diarrhea,D),8头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coli,STEC)的腹泻犊牛作为STEC腹泻组(STEC-Diarrhea,SD)。各组犊牛平均日龄为(14.8±6.1)d。通过腹泻病原和腹泻症状筛查选择供体犊牛并制备粪菌液,口服粪菌液(每头250 mL,含40 g单一供体粪便)治疗腹泻犊牛,根据布里斯托粪便分型法(Bristol Stool Scale, BSS)评估治疗有效性。治疗后D组犊牛命名为无特异病原腹泻治疗组(FMT-D),SD组犊牛为STEC腹泻治疗组(FMT-SD)。记录治愈天数和日增重,测定犊牛生理常值、血常规、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采集各组犊牛直肠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经FMT治疗,D组和SD组犊牛的布里斯托粪便分型分别从6~7型极显著下降为4~5型(P < 0.000 1),下降后的分型值与H组无差异(P>0.05)。FMT-D组和FMT-SD组的平均治愈天数(4.9和4.4)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50 d,FMT-D组的犊牛日增重与H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FMT-SD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H组(P < 0.05)。D组和SD组犊牛血液IL-1β、IL-6和IL-10浓度极显著高于H组(P < 0.01),经FMT治疗后均下降至H组水平。D组和SD组犊牛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极显著低于H组(P < 0.001),且D组IL-22显著低于H组(P < 0.05),经FMT治疗后均上升,与H组水平无差异(P>0.05)。D组和SD组犊牛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H组(P < 0.05),经FMT治疗后上升至H组水平。D组和SD组犊牛肠道菌群结构β多样性与H组差异极显著(P < 0.001),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H组(P < 0.001),志贺菌属、Tyzzerella和栖粪杆菌属、[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丁酸球菌属和柯林斯氏菌属、梭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组(P < 0.05),经过FMT治疗,上述菌门和菌属相对丰度均下降至H组水平。而D组和SD组犊牛的Muribaculaceae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鼠肠单胞菌属、Clostridia_UCG_014、Subdoligranulum和布雷兹纳克氏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H组(P < 0.01)。经过FMT治疗,上述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上升且与H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FMT对无特异病原性腹泻和细菌性的犊牛腹泻均有显著治疗效果。FMT治疗显著降低了腹泻犊牛肠道菌群中具有致病性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增加了潜在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趋向健康,犊牛免疫功能显著增强。FMT治疗可能对犊牛的增重和生长产生长期有益影响。但FMT对这两种腹泻犊牛肠道菌群的恢复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

五味子醇甲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观察
包佳鹭, 张妍, 王晓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35-47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3
摘要 ( 48 )   HTML ( 1 )   PDF (8395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五味子醇甲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将180只1日龄蛋鸡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E. coli感染组、50 mg·kg-1五味子醇甲组、100 mg·kg-1五味子醇甲组、200 mg·kg-1五味子醇甲组和抗生素组(氟苯尼考)。饲养至14 d时,按分组剂量开始给药,给药5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接种大肠杆菌菌液,检测雏鸡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脾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血细胞数、血清炎症因子、抗体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能够提高患病雏鸡体重,显著降低脾指数,减轻由于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脾组织结构以及细胞中细胞核和线粒体的损伤,显著降低患病鸡的白细胞数量以及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IL-8水平,并显著升高IgM、IgG和NDV的抗体水平。综上所述,五味子醇甲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对鸡大肠杆菌病起抗病作用。

高硼暴露通过诱导细胞焦亡加剧鸡肝细胞损伤
何婷, 刘思颖, 全锦雯, 苏伟谦, 黄江利, 李玙萌, 刘忠华, 余文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47-47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4
摘要 ( 54 )   HTML ( 2 )   PDF (37031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硼暴露诱导鸡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试验选取30只AA肉鸡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 CG)、低硼组(low boron group, LBG)和高硼组(high boron group, HBG),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硼进行饲喂:基础日粮(硼0 mg·kg-1), 低硼日粮(硼120 mg·kg-1)、高硼日粮(硼240 mg·kg-1),处理7及14 d后采集肝组织。使用ICP-MS测定肝组织中的硼含量,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ASL及AL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肝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及IL-1β定位表达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LRP3、Casapse-1、IL-1β、IL-18和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蓄积于肝组织中的硼含量随着硼暴露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14 d-低硼组(14 d-LBG)和高硼组(14 d-HBG)的肝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并且细胞焦亡水平随硼剂量的增加而加剧;与同时间的CG相比,14 d-LBG中NLRP3、Caspase-1、IL-1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 < 0.05),14 d-HBG的NLRP3、Caspase-1、IL-1β、IL-18及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 < 0.05)。高硼暴露可通过诱导细胞焦亡进而造成鸡肝细胞损伤。

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功能、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张道亮, 丁红研, 王留幸, 邰文俊, 孔昊, 赵畅, 冯士彬, 王希春, 薛艳锋, 吴金节, 李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60-47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5
摘要 ( 48 )   HTML ( 1 )   PDF (1508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诱导瘤胃酸中毒模型,探究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组织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取8只健康波尔山羊为试验对象,对照组4只,造模后的酸中毒组4只。通过瘤胃插管灌服玉米面的方法构建山羊瘤胃酸中毒模型。取胃肠道组织进行HE染色、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探究瘤胃酸中毒对山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功能蛋白的影响。另外分别取瘤胃液和盲肠内容物,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分析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酸中毒组山羊的瘤胃和小肠的组织形态出现损伤,其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瘤胃和十二指肠中的MCT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 < 0.01),而SLC5A8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 < 0.01)。对瘤胃内容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后,相较于对照组,酸中毒组Alpha多样性分析中Shannon指数显著低(P < 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富度极显著降低(P < 0.01),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瘤球菌属(Ruminococc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降低(P < 0.05)。对盲肠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后,与对照组相比,酸中毒组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降低(P < 0.05),梭菌属(Clostridium)相对丰富度显著升高(P < 0.05)。综上可知,瘤胃酸中毒可使山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完整性破坏,相关蛋白表达受影响,导致消化道菌群结构发生紊乱。

研究简报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刘福康, 袁莉刚, 张达, 汤傲星, 刘光清, 朱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73-47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6
摘要 ( 66 )   HTML ( 1 )   PDF (5086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体外原核表达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FIPV)SH2021株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N),制备兔源多克隆抗体。根据FIPV SH2021株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构建pCold-I-N重组表达质粒。随后,将重组质粒转化至表达感受态细胞BL21(DE3),在终浓度为1.0 mmol·L-1的IPTG和16 ℃的诱导条件下进行表达。最后,利用His层析柱进行纯化,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纯化获得重组N蛋白大小约为45 ku,制备的N蛋白兔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512 000,该抗体对N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成功所制备了FIPV N蛋白兔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为FIPV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研究N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重要工具。

靶向山羊痘病毒GPCR基因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红强, 任善会, 姚威, 龚真莉, 杨雪, 马春玲, 尤婷, 张玉哲, 柳民意, 钱文洁, 李柳杨, 余志鹏, 孙跃峰, 陈豪泰, 樊江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0):  4779-47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0.047
摘要 ( 56 )   HTML ( 2 )   PDF (1569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山羊痘病毒(goat pox virus, GTPV)的基因组序列,建立靶向G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G-protein-coupled chemokine receptor,GPCR)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基于GTPV全基因序列设计6对qPCR引物,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的筛选和检测,最终筛选得到1对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荧光定量PCR引物;根据GTPV/AV41疫苗株GPCR基因序列,设计普通PCR引物,扩增GPCR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建立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对靶向于GPCR基因的特异性qPCR引物;构建pCAGGS-GPCR真核表达质粒,建立标准曲线y=-3.5289x+49.07,线性相关系数R2=0.997 2,扩增效率为92.7%;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引物最低检测限为2.0拷贝·μL-1,各批次内与批次间重复性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其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建立了靶向山羊痘病毒GPCR基因的qPCR检测方法,为防控山羊痘提供了高效的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