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1-0. 
摘要 ( 79 )   PDF (966KB) ( 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2-0. 
摘要 ( 82 )   PDF (260KB) ( 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3-0. 
摘要 ( 38 )   PDF (131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母牛发情鉴定标记研究进展
杨书含, 时玉新, 庞云渭, 原开敏, 修豪宇, 汪超, 路永强,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785-47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1
摘要 ( 237 )   HTML ( 9 )   PDF (1202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场规模化程度不断扩大,个体发情的精准鉴定成为繁殖管理重点。行为表现、生理变化与自身卵泡发育密切相关,是鉴别发情母牛、确定最佳配种时间的重要标记。利用现代科技深入揭示这些标记的发情周期变化规律与调控机制,提高自动化发情鉴定效率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为此,本文综述了母牛发情行为变化、生理特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发情鉴定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回顾了发情母牛唾液、尿液、乳汁特异化合物的研究状况,旨在为研发新型高效的发情鉴定自动化技术提供参考。

猪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
董建华, 冯肖艺, 杨柏高, 李崇阳, 潘红梅, 吕丽华,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796-48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2
摘要 ( 154 )   HTML ( 8 )   PDF (2390KB) ( 1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胚胎冷冻保存对于胚胎的远距离移植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猪胚胎由于其胞质脂肪含量高,对低温敏感,增加了其保存难度。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脂质含量、优化培养基成分、保护细胞骨架以及恢复线粒体功能等方式,能够提高猪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效率,从而促进其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介绍了胚胎冷冻保存技术,总结了提高胚胎冷冻效率的多种方法和措施。同时,笔者团队将通过讨论猪胚胎的内在特性以及低温保存对转录组改变的影响,进一步关注猪胚胎低温保存的机制,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推进猪胚胎低温保存的研究。

母牛安静发情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杨书含, 沙里金, 庞云渭, 修豪宇, 汪超, 王禹恒, 何信逢, 原开敏, 路永强,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08-48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3
摘要 ( 141 )   HTML ( 2 )   PDF (1202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情鉴定是母牛繁殖管理的重要环节,及时、准确的发情鉴定对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计步器或智能项圈监测发情无法检出安静发情母牛,成为限制繁殖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综述了母牛安静发情的特征,并对以往有关安静发情的诱因及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机电、传感等技术为深入揭示母牛发情相关生理、行为指标变化规律与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而相关规律与机制的揭示将有助于推动发情鉴定自动化技术研发向精准高效方向发展,并最终突破安静发情鉴定技术瓶颈。

反刍动物胃肠道葡萄糖感应受体与转运载体的功能特征及相关调控
陈权俊, 王祚, 万发春, 沈维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19-48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4
摘要 ( 106 )   HTML ( 2 )   PDF (6107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刍动物胃肠道的葡萄糖感应受体(T1R2/T1R3)能感应葡萄糖的存在,传导甜味信号至中枢神经,同时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并通过胃肠激素上调葡萄糖转运载体的表达。葡萄糖转运载体主要有SGLT1和GLUT2,前者主要功能是将葡萄糖转运至胃肠道上皮细胞内,后者主要功能是将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转运进临近血管中。葡萄糖感应受体与转运载体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胃肠道的葡萄糖吸收过程。本文就反刍动物胃肠道的葡萄糖感应受体和转运载体的功能特征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反刍动物对葡萄糖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锥虫可变表面糖蛋白的表达调控、结构及免疫应答
曾晴勤, 李如松, 李瑞, 朱淳殷, 王欣乐, 何学东, 环嘉玲, 叶子雨, 王莹, 张璟, 夏天奇, 宋厚辉, 郑亚东, 杨永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29-48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5
摘要 ( 97 )   HTML ( 3 )   PDF (1894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锥虫是一类由媒介传播的血液原虫,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锥虫病,危害巨大。锥虫的体表为单一可变表面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VSG)形成的致密“外套”,会在每个虫血症时期进行周期性更换,以逃避宿主免疫杀伤作用。锥虫基因组含有成百上千个VSG基因和假基因,而虫体可通过精确的表达调控保证在特定感染阶段只表达一种VSG。VSG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这主要由位于其N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顶叶(top lobe)的免疫显性表位、糖基化修饰和亚结构域及其构象共同决定。VSG特异的IgM反应在清除锥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gG介导的免疫裂解作用则十分有限。宿主特异IgG免疫反应变得固化,只会针对每个VSG中有限的免疫显性表位,降低了与不同VSG之间的交叉反应。本文综述了VSG在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免疫原性及免疫应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认识锥虫致病机理、研制有效锥虫病防控手段提供理论参考。

流式病毒检测法的应用进展
卿霆, 欧阳和昊, 潘其聪, 朱碧波, 叶静, 曹胜波, 王秀羽, 司有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40-48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6
摘要 ( 97 )   HTML ( 2 )   PDF (1227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式病毒检测法(flow virometry,FVM)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病毒颗粒及其特征的前沿技术。通过FVM,可以精确测量样本中完整病毒颗粒的浓度、表面靶抗原的丰富度以及相对直径等关键参数,进而实现对单个病毒颗粒的高效分析和表征。随着仪器设备、荧光染料和标记策略的不断发展和优化,FV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该方法不仅被用于实现对单个病毒颗粒的精确分析,还被用于细胞外泌体和微囊泡的检测。本文总结了FVM的发展历程以及病毒等微颗粒的常用标记方法和应用领域,旨在为FVM在病毒学、免疫学、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机制研究进展
沈香香, 关丽君, 张俊峰, 薛云, 司丽芳,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52-48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7
摘要 ( 106 )   HTML ( 4 )   PDF (3715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生长、定植和增殖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竞争宿主铁离子是该病原体感染致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系统及其发生与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转铁蛋白受体摄铁机制、血红素受体摄铁机制、铁载体摄铁机制及其摄铁系统的表达与调控机制,以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摄铁系统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靶标药物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猫过敏原Fel d 1研究进展
田宏凯, 李琛琛, 李巴仑, 赵献军, 华进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63-48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8
摘要 ( 253 )   HTML ( 2 )   PDF (1661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因对猫过敏而受到影响,患者症状小到鼻炎,大到哮喘,甚至呼吸障碍,对过敏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Fel d 1是目前公认的主要猫过敏原,是一种分泌型球蛋白,主要产生于猫的皮脂腺和唾液腺,在猫梳理毛发的过程中分布到猫毛上,并最终散播到空气中。为解决人类对猫过敏这一难题,相关研究人员尝试从多条途径减少Fel d 1的分泌或控制其传播,以达到缓解或消除猫过敏患者的过敏反应,如通过清洁猫毛、清洁室内环境、培育低过敏性猫、为猫注射疫苗等方法来实现。本文就猫过敏原的研究进展和对猫过敏的管理控制以及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动物病原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兽药研究进展及新药研发趋势分析
蔡子雯, 孙志刚, 司晓慧, 吕若一, 刘晓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72-48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9
摘要 ( 116 )   HTML ( 2 )   PDF (1691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病原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对畜禽养殖业和宠物医疗构成重大挑战,病原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不仅危害动物健康,也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目前,针对这些疾病的新兽药开发面临瓶颈。本文重点归纳总结我国动物病原感染性呼吸疾病兽药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动物病原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兽药种类、研发时间、用药规律,以及兽药剂型等特点进行了全面总结,以期归纳我国动物病原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兽药研发进展。同时本文针对动物呼吸系统兽药中化药和中药类别、剂型、临床应用等特点,分析出我国新兽药的未来研发趋势需要侧重于现有药物的高效应用,重点研究药物剂型优化和多靶点药物的开发,本文旨在为有效防控动物病原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提供用药方案,为兽医临床新兽药未来研发的方向提供参考。

计算机断层扫描淋巴管造影技术在猫乳糜胸诊疗中的应用
康博, 郭瑞泽, 张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890-48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0
摘要 ( 78 )   HTML ( 3 )   PDF (8340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糜胸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胸导管破裂或阻塞,继而引起乳糜进入胸腔的疾病,保守治疗失败时通常需要手术干预。鉴于不同猫的胸导管解剖结构差异大,在胸导管结扎前对猫胸导管及其分支进行造影成像是外科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在犬猫淋巴管造影中的逐步应用,各种CT淋巴管造影方法被提出。本文汇总了目前猫乳糜胸诊疗中的CT淋巴管造影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免疫层析技术在猪常见病毒病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芦烘德, 刘昊阳, 龚诗淼, 杨植, 王煜轩, 王禄皓, 何至远, 董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00-49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1
摘要 ( 84 )   HTML ( 2 )   PDF (2517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类典型的以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为基础的快速诊断技术,以不同材料作为示踪标记物,具有快速、特异、价格低廉的特点,对猪常见病毒病的现场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免疫层析技术原理,根据不同的信号表现方式将当前常见的免疫层析技术进行了归类,详细介绍了比色型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型免疫层析技术的代表性标志物,综述了免疫层析技术在猪常见病毒病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将不同标记物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优点与挑战进行比较,以期为猪病毒病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思路。

遗传育种
五指山猪MYH基因家族结构变异对背最长肌肌纤维性状的影响
任钰为, 王峰, 孙瑞萍, 张艳, 刘海隆, 林燕宁, 洪玲玲, 黄潇仙, 晁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12-49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2
摘要 ( 177 )   HTML ( 1 )   PDF (6752KB) ( 3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探究五指山猪背最长肌MYH基因家族结构变异(SVs)对背最长肌肌纤维性状的影响,为深入理解肌纤维生长规律和分子机制提供基础。研究对象为五指山猪,采用大白猪作为对照组。屠宰前一周将3头五指山猪(4月龄母猪,平均体重14.2 kg)和3头大白猪(4月龄母猪,平均体重58.0 kg)饲养在相同的环境中,饲喂充足的食物和水,所有猪饥饿处理24 h之后屠宰。采集6头猪背最长肌组织,提取完整DNA,PacBio平台建库测序,每个样本测序大约40 Gb,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Sscrofa 11.1)比对,使用Sniffles和PBSV软件的默认参数检测SVs,过滤条件:50 bp≤SVs≤10 kb;提取每头猪背最长肌总RNA,转录组测序,计算基因表达量;统计五指山猪和大白猪SVs在染色体上分布位置和数目,比较五指山猪相对于大白猪SVs差异,筛选五指山猪特异性SVs,构建五指山猪MYH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预测结构域,分析MYH基因表达量与肌纤维指标相关性。结果表明:1)五指山猪共有7个特异性MYH基因,主要分布在第3、5、6、12、13号染色体,第12号染色体包含3个MYH基因;2)系统进化树显示,五指山猪7个MYH基因分化为2个分支,分别编码非肌肉肌球蛋白和肌肉肌球蛋白,MYH9与MYH11基因、MYH1与MYH4基因同源性最高;7个MYH基因都包含结构域Motor domain,5个MYH基因包含结构域Myosin-N,MYH基因头部结构域(Myosin-N和Motor domain)相对保守,中间和尾部结构域差异较大;其中五指山猪MYH1、MYH4和MYH9基因包含SVs而大白猪没有SVs,皮尔森系数统计表明,MYH基因是否包含SVs可能与基因表达量相关;综合转录组测序和Q-PCR试验,检测这3个MYH基因的表达量与肌纤维指标相关性,MYH1基因表达量与肌纤维密度和数量正相关,MYH4基因表达量与肌纤维密度和数量负相关,MYH9基因表达量与肌纤维密度负相关,与直径正相关。综上所述,五指山猪第12号染色体上特异性MYH基因最多;MYH基因家族主要分化为非肌肉肌球蛋白和肌肉肌球蛋白2个分支;MYH蛋白头部结构域相对保守,中间和尾部结构域差异可能是造成MYH基因家族分化的主要原因;MYH1、MYH4和MYH9基因表达量均与肌纤维密度相关,可能通过调控背最长肌肌纤维密度影响肌肉生长发育。本研究不仅扩展了肌纤维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相关内容,也为优化结构变异有关的遗传育种模式提供借鉴。

间性猪垂体的全转录组学特征分析
于聪颖, 吴金华, 钟秉洲, 赵海全, 谭淑雯, 于辉, 李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25-49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3
摘要 ( 86 )   HTML ( 1 )   PDF (10923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间性猪垂体的编码与非编码RNAs的表达特征,为解析间性猪垂体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以5月龄正常母猪和间性猪各3头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激素检测和垂体组织的全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间性猪垂体差异表达的mRNAs、lncRNAs、miRNAs,并构建间性猪垂体中相关基因调控的竞争性内源RNAs(ceRNAs)。结果表明,间性猪血清激素分泌紊乱,垂体功能异常。与正常母猪对比,间性猪垂体差异表达的mRNAs有1451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277个,差异表达的miRNAs有17个。其中差异表达mRNAs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PRL信号通路等生物通路上;ceRNAs网络分析发现,TCONS_00175477-novel_265-CCNB3、TCONS_00134726-novel_265-ZNF366和TCONS_00212783-novel_265-ZNF366竞争组合可能与间性猪垂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间性猪垂体mRNAs、lncRNAs和miRNAs差异表达并构建ceRNAs,其特定lncRNA-miRNA-mRNA可能参与间性猪垂体的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调控,为解析间性猪垂体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代谢性疾病易感猪皮下脂肪功能障碍分子病理机制解析
徐塽, 杜娟, 张凯艺, 苗佳坤, 杨宇, 王彦芳, 杨述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38-49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4
摘要 ( 78 )   HTML ( 2 )   PDF (11523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代谢性疾病易感猪皮下脂肪功能障碍的分子病理机制,探究皮下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紊乱与表观调控的相关性。本研究选用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6月龄野生型雄性巴马猪个体及转基因制备的代谢性疾病易感猪,经高脂高糖饮食(high-fat high-sugar diet,HFHSD)诱导3个月或12个月后,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饮食诱导3个月的野生型组(WT-3,n=5)、饮食诱导12个月的野生型组(WT-12,n=5)、饮食诱导3个月的转基因组(TG-3,n=8)和饮食诱导12个月的转基因组(TG-12,n=4)。首先对试验动物进行血清学评价,检测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瘦素和脂联素浓度;然后对试验动物进行组织学病理评价,并且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代谢紊乱的分子特征及富集的信号通路;随后通过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关键基因、代谢物及表观修饰进行检测。血清生化测定结果及病理组织学评价表明,转基因及饮食诱导均能引起脂肪组织功能障碍,转基因联合饮食诱导组的病理损伤更严重;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典型的特征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脂肪组织糖脂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功能下降;qPCR结果显示,TG-12组中线粒体编码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WB结果显示,TG-12组中调节糖脂代谢的关键基因ACLY、ACSS2和FASN显著下调;ELISA结果显示,关键的中间代谢物乙酰辅酶A含量降低;且经WB验证,在基因表达中具有广泛调控作用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降低,可能是脂肪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利用代谢性疾病易感猪揭示了皮下脂肪线粒体功能降低通过下调乙酰辅酶A含量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经表观修饰发挥广泛的基因表达抑制作用,为人类肥胖相关皮下功能障碍疾病治疗提供了模型和参考数据。

转录组和蛋白组筛选就巢鸡卵巢发育候选基因及其调控网络构建
蒋婷, 李文东, 李兴起, 黄雨, 王启贵, 王海威, 杨朝武, 刘凌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50-49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5
摘要 ( 117 )   HTML ( 2 )   PDF (20420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蛋鸡就巢性的潜在调控机制,本研究选用300日龄体况良好、体重一致的城口山地鸡12只,其中3只个体处于正常产蛋期,其余9只个体分别处于就巢期10、20和30天。采集各组蛋鸡卵巢组织进行组织解剖学形态观察,然后利用转录组(RNA-seq)和蛋白组(iTRAQ)测序技术分别对产蛋组正常卵巢(normal ovary,NO)和就巢组萎缩卵巢(atrophic ovary,AO)进行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表达蛋白(DEP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鉴定与家禽就巢性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就巢导致蛋鸡卵巢发生萎缩,卵泡大量闭锁。在卵巢组织中鉴定出930个DEGs,其中430个基因上调,500个基因下调;同时鉴定出546个DEPs,其中178个蛋白上调,368个蛋白下调。通过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这些DEGs和DEPs显著富集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最后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筛选出7个蛋鸡就巢性的候选基因:COMPFN1、ITGA8、THBS1、COL4A2、COL4A1和COL1A1。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转录组测序和蛋白组测序结果筛选了蛋鸡就巢性关键候选基因,并构建了家禽就巢状态下卵巢发育的调控网络。本研究为深入解析就巢期卵巢萎缩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丰富了调控家禽就巢性状的候选基因,为蛋鸡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大尾寒羊基因组变异特征和群体结构
梁慧丽, 解玉静, 司博文, 王桂英, 姜运良, 曹贵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68-49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6
摘要 ( 93 )   HTML ( 6 )   PDF (8726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大尾寒羊基因组遗传变异特征和群体结构,可以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尾寒羊提供指导。本研究对170只(66只公羊,104只母羊)大尾寒羊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GATK、Manta、Plink等软件对大尾寒羊基因组遗传变异、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大尾寒羊基因组变异特征和群体结构。测序共获得1 599.56 G高质量数据(平均9.409 G·只-1)。大尾寒羊群体中共发现50 276 079个SNPs和7 240 540个InDel,它们多分布于基因间和内含子区域。群体的基因组结构性变异(SV)最多的类型为染色体间的易位(CTX),平均每只羊有415.82个CTX,主要分布在基因间区域;发生拷贝数变异(CNV)最多的区域在外显子,平均每只羊有175个。主成分分析显示, 大尾寒羊个体较分散,聚集不集中。结合亲缘关系、系统发育树和群体结构,将大尾寒羊分为6个家系,各家系含量差别较大,体型有差异。群体聚类分析中发现有些个体祖先成分较为单一。群体连锁不平衡(LD)分析显示LD衰减速度快,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驯化中受选择的基因主要与脂质代谢和产热有关。综上,大尾寒羊群体包含6个家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保种效果良好,建议对小家系进行扩繁,大家系注意减少近交,确保家系结构平衡,同时注重大尾寒羊的开发和利用。

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研究
王欢, 陈韬羽, 吴慧, 蒙勇, 李世元, 钱和洁, 牛世华, 满初日嘎, 陈巧玲, 高宏岩, 杜丽, 王凤阳, 陈思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80-49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7
摘要 ( 75 )   HTML ( 2 )   PDF (5177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启动子区的结构特征及其遗传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探索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0头海南黑山羊为研究对象,构建DNA混池,采用Sanger法测序对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进行初筛,应用PCR-RFLP技术对200头海南黑山羊个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对筛选到的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构建单倍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NP位点对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启动子区共检测到3个SNPs位点,分别为SNP1(g.30667970T>C)、SNP2(g.30668540T>C)和SNP3(g.30668664C>T),且彼此连锁。SNP1和SNP2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性,SNP3位点表现为低度多态性,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H1、H2、H3和H4单倍型频率分别为0.321、0.304、0.271和0.097,且H1(CGC)为优势单倍型。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山羊ATG16L2基因共预测到3个启动子和4个CpG岛区域;存在2个重复元件LINE2(—1 989~—1 826 bp、—562~—426 bp)、hAT-Charlie (—1 804~—1 511 bp)以及5个CCAAT-Box、13个CAAT-Box、10个CGCG-Box、11个GATA-Box和2个TATA-Box。综合多种在线软件预测发现,上述SNPs可能通过影响ATG16L2基因的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从而影响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的转录表达。本研究在海南黑山羊ATG16L2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发现3个SNPs位点,其中SNP1和SNP2表现为中度多态性,SNP3表现为低度多态性,并预测这些SNPs可能影响转录因子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为进一步探究ATG16L2基因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赣州番鸭的群体进化分析
刘珍妮, 李建军, 连海, 雷小文, 谭东海, 曾庆远, 成笛, 田玉玲, 孔智伟, 谢华亮, 钟云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4992-50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8
摘要 ( 84 )   HTML ( 5 )   PDF (5726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深入了解赣州番鸭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差异,本研究采集20只福建番鸭(FJ)、20只贵州天柱番鸭(TZ)、20只赣西北番鸭(GXB)和40只赣州番鸭(GZ)的血样用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为10×。随后,从NCBI数据库下载15只北京鸭(PK)、15只绿头鸭(MD)、10只樱桃谷鸭(CV)和2只法国番鸭(FF)4个品种的序列数据。使用上述8个群体的序列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杂合度分析、群体分化分析、基因流分析、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法国番鸭、天柱番鸭、赣西北番鸭按照第二和第三主成分无法完全区分开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杂交现象。系统进化树分析中,赣州番鸭与其他品种鸭群体非常明显的聚集成不同的分支,其在遗传上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与其他群体存在差异。杂合度分析中,除法国番鸭外,所有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均低于期望值,说明包括赣州番鸭在内的7个群体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现象。群体分化分析中,赣州番鸭与其他群体分化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北京鸭、樱桃谷鸭、绿头鸭、法国番鸭、福建番鸭、天柱番鸭、赣西北番鸭。基因流分析中,赣州番鸭与法国番鸭、天柱番鸭和福建番鸭之间不存在单独的基因迁移,与其他群体之间也没有过多的基因交流。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中,当K=3时,赣州番鸭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被识别出来,显示了其独特的遗传背景。连锁不平衡分析中,赣州番鸭表现出最低程度的连锁不平衡,表明其具有低近亲交配程度、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强的环境适应性。综上说明,赣州番鸭可区别于其他7个鸭群体,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传资源群体。

晋南牛SREBP1基因调控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
张唯玉, 程景, 许家宝, 王静, 陶薪燕, 李博, 张亚伟, 张丹丹, 张宁, 郝振凯, 周琛帛, 张元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03-50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19
摘要 ( 95 )   HTML ( 3 )   PDF (28021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SREBP1基因对晋南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通过RNA-Seq技术探究该基因在晋南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SREBP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和siRNA转染晋南牛前体脂肪细胞,油酸诱导分化后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累积情况,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以探究SREBP1基因对其分化的影响。利用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过表达SREBP1基因的前体脂肪细胞中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RNA-Seq检测干扰SREBP1基因的脂肪细胞,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以探究SREBP1基因参与调控晋南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潜在靶基因。每个处理均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1)过表达SREBP1基因能够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内脂滴的累积、极显著提高细胞内TG含量(P < 0.01),干扰SREBP1基因则会抑制脂滴形成。2)过表达SREBP1基因后FABP4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FABP7、LPL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 < 0.01),WB结果显示FAB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 RNA-Seq共筛选到227个DEGs,其中包括67个上调基因和160个下调基因。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到PPAR信号通路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相关通路,干扰SREBP1基因后,差异表达基因FABP4、LPLFABP7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 < 0.01),FABP4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由此可知,SREBP1基因对于晋南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具有促进作用,过表达该基因可促进细胞内TG累积,并且极有可能是通过对与脂质分化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的调控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为探究SREBP1基因在晋南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ACSBG2基因通过类固醇激素合成和细胞黏附相关通路介导鹅肝组织对营养状态变化的响应
王婉昕, 袁紫金, 朱功全, 王雨晴, 薛颖, 葛晶, 赵敏孟, 刘龙, 龚道清, 耿拓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18-50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0
摘要 ( 63 )   HTML ( 5 )   PDF (11047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酰基辅酶A合成酶家族成员ACSBG2基因在鹅肝组织响应营养状态变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本研究将10日龄健康朗德鹅(n=8)用于禁食/再饲喂模型,将65日龄朗德鹅(n=6)用于过量饲喂模型。首先,利用上述动物模型检测鹅肝及胸肌中ACSBG2的mRNA表达对营养状态变化的响应;其次体外培养鹅原代肝细胞及肌细胞,检测营养相关因子(葡萄糖、胰岛素、油酸钠、棕榈酸)对ACSBG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然后通过在鹅原代肝细胞中过表达ACSBG2基因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筛查ACSBG2调控的下游基因与通路;最后在体外培养细胞和动物模型中检测ACSBG2下游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1)禁食可抑制肝中ACSBG2的表达(P < 0.01),再饲喂和过量饲喂可诱导肝中ACSBG2的表达(P < 0.001);再饲喂(P < 0.001)和过量饲喂(P < 0.01)可诱导胸肌中ACSBG2的表达。2)油酸钠(P < 0.05)和棕榈酸(P < 0.001)可抑制鹅原代肝细胞中ACSBG2的表达;葡萄糖(P < 0.01)和胰岛素(P < 0.001)可诱导鹅原代肝细胞中ACSBG2的表达;葡萄糖(P < 0.05)和棕榈酸(P < 0.05)可抑制鹅原代肌细胞中ACSBG2的表达,油酸钠可诱导鹅原代肌细胞中ACSBG2的表达(P < 0.001)。3)ACSBG2过表达所影响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类固醇激素合成和细胞黏附相关的通路。4)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ACSBG2可能介导了营养状态变化对STX1A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表明,ACSBG2基因主要通过类固醇激素合成与细胞黏附等通路调控糖脂代谢和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介导营养/能量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生物技术与繁殖
筛选的差异表达microRNAs对猪卵母细胞Npm2基因的表达调控及作用研究
李河林, 蒋玉芬, 程娜, 韩宇辰, 霍晓颖, 苏宏鼎, 常悦, 方玉珠, 王配, 贾宝瑜, 魏红江, 成文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35-50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1
摘要 ( 83 )   HTML ( 2 )   PDF (13081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卵母细胞中筛选的差异表达microRNAs对Npm2(nucleoplasmin 2)基因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集屠宰场卵巢,收集GV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收集MⅡ期卵母细胞。使用qPCR检测筛选的差异表达miRNAs在GV、MⅡ期卵母细胞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预测的miRNA是否与靶基因Npm2存在结合位点;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miRNAs模拟物/抑制物,验证miRNA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孤雌胚胎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添加最适浓度的miRNAs模拟物/抑制物后,使用花生凝集素染色试验检测皮质颗粒分布和qPCR检测Npm2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Ⅱ期卵母细胞中miR-150、miR-7138-5p表达显著高于GV期卵母细胞(P < 0.05),miR-296-3p、miR-423-3p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GV期卵母细胞(P < 0.01),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miR-32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miR-32、miR-7138-5p、miR-296-3p与Npm2存在结合位点,荧光强度极显著下调(P < 0.01);miR-150与Npm2存在结合位点,荧光强度显著下调(P < 0.05);miR-296-5p、miR-423-3p与Npm2不存在结合位点,荧光强度无显著变化(P>0.05)。通过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miRNAs模拟物/抑制物以确定最适浓度,添加miR-32抑制物、miR-296-5p模拟物、miR-296-5p抑制物、miR-423-3p模拟物、miR-423-3p抑制物、miR-7138抑制物、miR-150模拟物、miR-150抑制物后皮质颗粒荧光强度极显著下调(P < 0.01);添加miR-296-3p抑制物、miR-7138-5p模拟物后皮质颗粒荧光强度显著下调(P < 0.05)。MⅡ期卵母细胞Npm2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GV期卵母细胞,添加最适浓度miR-150、miR-296-3p、miR-296-5p、miR-7138-5p模拟物和/或抑制物Npm2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5),添加miR-32、miR-423-3p模拟物/抑制物后MⅡ期卵母细胞Npm2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筛选的差异miRNA(如miR-296-3p、miR-7138-5p)可能通过调控Npm2表达影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可为猪卵母细胞microRNAs与靶基因复杂调控网络研究提供基础。

荷斯坦牛产后首次发情表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杨桐桐, 张海亮, 王澳, 常瑶, 李珊珊, 郭佳和, 张俊星, 黄越川, 韩丽云, 王瑜,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50-50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2
摘要 ( 87 )   HTML ( 4 )   PDF (1205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智能项圈记录的发情记录定义奶牛发情表现性状,探究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表现的群体规律并估计遗传参数。本研究数据来自宁夏地区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荷斯坦牛,收集了2020—2023年35 519头奶牛的272 589 811条发情记录和649 274条繁殖记录,定义了3个发情表现性状,包括产后首次发情的持续时间、发情指数及产犊至首次发情间隔;采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析了非遗传因素对产后首次发情表现性状的影响;基于DMU软件的DMUAI模块,使用单性状和双性状模型估计了产后首次发情表现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荷斯坦牛产后首次发情的持续时间、发情指数以及产犊至首次发情间隔的平均值分别为45.87 h、80.25 au和44.43 d,胎次、首次配种日龄、昼夜效应、场效应和产犊年季效应对上述3个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 < 0.05);产后首次发情的持续时间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为0.139,发情指数和产犊至首次发情间隔属于低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均低于0.1;产后首次发情表现性状之间存在中至高的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179~0.722;产后首次发情性状与常规繁殖性状之间存在中高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146~0.766。通过智能项圈数据可以准确量化并监测奶牛的发情状况,从而解决传统记录方式的局限性。基于项圈数据定义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表现性状是可遗传的,将其与常规繁殖性状结合进行综合选择可为繁殖性能的选育提供新方向。

转录组测序筛选牛卵泡发育偏差和优势卵泡选择相关基因
周宏泰, 闫俊蓉, 李鹏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59-50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3
摘要 ( 79 )   HTML ( 2 )   PDF (9149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牛卵泡发育偏差和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 DF)选择相关基因。本研究选取6头10月龄健康海福特青年母牛,同期发情后平均分为两组,第一组采集第一个卵泡发育波出现偏差前第一大卵泡(the largest follicle at predeviation, PDF1)和第二大卵泡(the second largest follicle at predeviation, PDF2),第二组采集第一个卵泡发育波出现偏差后第一大卵泡(the largest follicle at onset of deviation, ODF1)和第二大卵泡(the second largest follicle at onset of deviation, ODF2),提取卵泡颗粒细胞(granule cells, GCs) 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对照参考基因组,PDF1-VS-PDF2组筛选影响卵泡发育偏差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ODF1-VS-ODF2组、ODF1-VS-PDF1组和ODF1-VS-PDF2组筛选影响优势卵泡选择的DEGs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PPI分析筛选关键基因,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筛选基因的准确性。结果显示,PDF1-VS-PDF2组发现220个DEGs,179个上调,41个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与卵泡发育相关,PPI分析显示MYCBRCA1、EZH2、ARID1A、SMARCA4为中枢基因;ODF1-VS-ODF2组发现184个DEGs,93个上调,91个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与卵泡发育相关,PPI分析显示POLR2A、FOSHIF1A、KITSOCS3为中枢基因;ODF1-VS-PDF1组和ODF1-VS-PDF2组共发现837个DEGs,360个上调,477个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mTO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孕激素(progestin, P4)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与卵泡发育相关,PPI分析显示HIF1A、RPS9、COL1A2、PIK3R1、COL4A1、ITSN1、GNB1、RPL3、ESPL1、CUL7为中枢基因。RT-qPCR结果表明BRCA1、ARID1A、EZH2在PDF1表达量高于PDF2,POLR2A在ODF1表达量高于ODF2。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RCA1和EZH2在PDF1表达量高于PDF2。本研究筛选出MYCBRCA1、EZH2、ARID1A、SMARCA4可能在牛卵泡发育偏差发挥作用,POLR2A、FOSHIF1A、KITSOCS3、RPS9、COL1A2、PIK3R1、COL4A1、ITSN1、GNB1、RPL3、ESPL1和CUL7可能在牛DF选择过程发挥作用,试验证实筛选的基因翻译为蛋白质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索牛卵泡发育偏差和优势卵泡选择基因调控理论奠定基础。

不同发情阶段水牛唾液的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余洲, 杨柏高, 李崇阳, 张培培, 曹建华, 牛一凡, 覃广胜,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72-50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4
摘要 ( 81 )   HTML ( 2 )   PDF (16968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高通量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不同发情阶段水牛唾液中蛋白的差异。本研究将15头体况相近(平均体重为650~750 kg),发情正常,健康状态良好的2~5胎次的尼里-拉菲母水牛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对其注射氯前列醇并计为第0天,分别在发情前期(第1天)、发情期(第3天)、发情后期(第6天)早上饲喂之前(08:00-11:00)进行唾液的采集,唾液样本每个发情时期分组相同,每3头牛分为一组,共分为5组,样品处理后进行DIA定量蛋白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发情阶段水牛的唾液中共定量到1 982个蛋白质,分别在发情期/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发情后期比较组中鉴定到59和38个差异丰度蛋白。功能分析发现,CBL、SOD1、SPP1和ARPC1B等蛋白质可能在细胞调控和抗氧化、维持细胞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作用。KEGG通路分析显示,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水牛唾液差异丰度蛋白被富集到mTOR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通路上。综上,通过不同发情阶段的对比,获得与繁殖相关的差异蛋白4个,CBL、ARPC1B、SOD1和SPP1。这些唾液中的差异丰度蛋白可能作为水牛发情生物标志物的关键蛋白,进而为开发水牛发情检测诊断试剂盒提供数据支撑。

营养与饲料
育成期代谢能摄入量对蛋鸡生殖器官发育、激素水平和卵巢基因表达的影响
卢建, 居小军, 王星果, 马猛, 王强, 李永峰, 窦套存, 胡玉萍, 郭军, 邵丹, 童海兵, 曲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085-51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5
摘要 ( 95 )   HTML ( 3 )   PDF (5148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育成期代谢能(ME)摄入量对蛋鸡生殖器官发育、激素水平和卵巢基因表达的影响。将720只6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6~17周龄,各试验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7.5%(6~12周龄)和15.5%(12~17周龄),ME水平分别为12.34、11.11(12.34×90%)和9.87(12.34×80%)MJ ·kg-1(分别为对照组亦即自由采食组、90% ME限饲组和80% ME限饲组),其他营养素水平相同。对照组试验鸡自由采食,其他试验组蛋鸡按照对照组蛋鸡采食量定量饲喂。试验期为6~17周龄。结果表明:1)随着育成期能量限饲强度增加,各试验组蛋鸡17周龄体重、体斜长和跖围均显著线性减少(P < 0.001)。2)随着育成期能量限饲强度增加,血清尿素氮(UN)和葡萄糖(GLU)水平均显著线性减小(P=0.040,P=0.044),但血浆雌二醇水平显著线性增加(P=0.026)。3)对17周龄血液雌二醇水平差异最显著的自由采食组(ALF17W)和80%能量限饲组(ERF17W)蛋鸡卵巢基质部进行RNA-Seq分析,纯净序列匹配到鸡参考基因组的比例均超过了94.61%,Q20和Q30的纯净序列含量分别高于97.38%和92.87%,两组共筛选出1 299个差异基因,ERF17W中961个下调,338个上调。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发育和生殖等48个显著富集的GO条目,KEGG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在25个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其中cAMP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是与能量代谢或生殖相关的通路。筛选到的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孕激素受体(PGR)、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GRM 1)和细胞骨架蛋白角蛋白18(KRT 18)富集在雌激素信号通路。qRT-PCR结果显示10个随机选择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综上可见,随育成期ME摄入量减少,育成期末蛋鸡体重、血清UN和GLU含量均显著线性减小,但血浆雌二醇水平显著线性增加,育成期ME摄入量可能通过调控卵巢组织StARCREB1、KRT18、PGRGRM1等基因的表达,作用于cAMP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以调控蛋鸡能量代谢和雌激素生成。

敌草快诱导肉鸡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胡月, 伊婷, 乔家运, 李玉鹏, 李海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01-51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6
摘要 ( 87 )   HTML ( 2 )   PDF (9892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敌草快诱导的肉鸡氧化损伤模型,并初步揭示其分子机制。将16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低剂量组(T1)、中剂量组(T2)和高剂量组(T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在第16日龄(第一阶段)时,每个重复抽取5只鸡,第37日龄(第二阶段)时抽取剩余5只鸡,称取肉鸡体重,计算每组平均体重,腹腔注射敌草快。T1、T2和T3组分别腹腔注射5、10、20 mg·kg-1的敌草快,对照组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两次注射后的当天和第5天,每个重复抽取2只,采血并取样。结果表明:两次注射敌草快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肉鸡精神沉郁、饮食减少,T3组注射后6 h有2只鸡出现死亡,注射后72 h和96 h试验组肉鸡体重均极显著降低(P < 0.01);2) T2和T3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极显著(P < 0.01)升高;3) T2和T3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 < 0.01),丙二醛(MDA)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 < 0.01), 第二阶段T3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 < 0.05);4)试验组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 < 0.01);5)试验组出现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空泡样变,细胞质疏松明显,且各肠段绒毛脱落较为严重;组织学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2组与T3组肝脏和小肠评分均极显著升高(P < 0.01),除第二阶段十二指肠评分外,T1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6)各试验组肉鸡肝脏和空肠中ZO-1和OCLDN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 < 0.01);7)肝脏中T2组HO-1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T1组(P < 0.05);空肠中T2组和T3组Nrf2和HO-1 mRNA表达量较T1组均极显著降低(P < 0.01)。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敌草快诱导的肉鸡氧化损伤模型,且以10 mg·kg-1的注射剂量为建立氧化损伤模型最为适宜,同时发现敌草快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来诱导炎症相关因子生成且抑制抗氧化酶的表达,引起肉鸡肠道屏障损伤,从而引起肉鸡炎症反应。

叶酸和钴胺素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养分消化和肝脂质含量的影响
杨巧丽, 李福岗, 闫国骏, 刘强, 郭刚, 王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14-5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7
摘要 ( 53 )   HTML ( 2 )   PDF (1129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包被叶酸(CFA)和包被钴胺素(CCA)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肝脂质含量的影响。选取48头胎次、上一泌乳期产奶量和体重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按2×2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CFA 6.75 g·d-1、CCA 0.6 g·d-1和CFA 6.75 g·d-1+CCA 0.6 g·d-1。试验从奶牛产前21 d开始,产后21 d结束。奶牛产后,测定体重变化(BWC)、产奶性能,采集血液、瘤胃液和肝样品。结果发现:1)补充CFA,奶牛BWC显著降低(P < 0.05),饲料效率显著提高(P < 0.05)。补充CFA或CCA,实际乳、乳脂校正乳(FCM)、乳脂肪和乳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P < 0.05)。2)补充CFA,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 < 0.05)。补充CCA,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 < 0.05)。3)补充CFA或CCA,瘤胃pH无显著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增加(P < 0.05)。补充CFA,瘤胃乙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显著增加(P < 0.05)。补充CCA,瘤胃丙酸浓度显著增加(P < 0.05),乙酸/丙酸显著降低(P < 0.05)。4)补充CFA,血液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BHB)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显著降低,血液葡萄糖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叶酸(FA)浓度显著增加(P < 0.05)。补充CCA,血液葡萄糖和钴胺素(CA)浓度显著增加(P < 0.05)。5)补充CFA,奶牛肝中FA含量显著提高,总脂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补充CCA,肝中CA含量显著提高,总脂和TG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6)与单独补充CFA或CCA相比,二者联合补充, 奶牛FCM产量、NDF消化率和瘤胃TVFA浓度较高(P < 0.05),血液Hcy和肝TG含量较低(P < 0.05)。综上表明,CFA和CCA联合补充对改善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和降低肝脂质含量比单独补充更有效。

丁酸钠和吲哚-3-丙酸共处理对Caco-2细胞紧密连接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王轲信, 吴娴, 龚海洲, 方巧玉, 李向臣, 张亚南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24-51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8
摘要 ( 79 )   HTML ( 3 )   PDF (7576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人克隆结肠腺癌Caco-2细胞系为模型,旨在探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 NaB)和吲哚-3-丙酸(indole-3-propionic acid,IPA)共处理对Caco-2细胞紧密连接和炎症因子的影响。使用0.4 mmol·L-1 NaB和0.1 mmol·L-1 IPA分别和共处理Caco-2细胞24 h,检测细胞跨膜电阻(TEER)值、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和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NaB和IPA共处理组均显著提高TEER值(P < 0.01),而NaB和IPA单独处理组TEER值无显著变化(P>0.05)。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共处理组显著下调了Claudin-2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1);与NaB单独处理组相比,共处理组显著上调了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并且极显著促进了Claudin-1、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P < 0.001);与IPA单独处理组相比,共处理组显著上调了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并极显著提高了Claudin-1和ZO-1蛋白表达量(P < 0.001)。在炎症因子方面,与对照组相比,NaB和IPA共处理组显著下调炎症因子IL-6、IL-1β、IL-8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处理极显著降低了细胞上清液中IL-6、IL-1β、IL-8及TNF-α的分泌量(P < 0.001)。本研究表明,相比于NaB或IPA单独处理,NaB和IPA共处理可增加细胞跨膜电阻值,促进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并且降低促炎因子的分泌,降低了肠道通透性。综上,NaB和IPA共处理在增强上皮细胞屏障功能以及降低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更强的作用。

饲粮组成对生长猪小肠消化环境的影响研究
王嘉诚, 李晨旭, 王浩然, 曹宁, 赵峰, 解竞静, 萨仁娜, 李素芬, 王钰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35-51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29
摘要 ( 60 )   HTML ( 2 )   PDF (1378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猪小肠不同肠段消化环境的变异规律及与饲粮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间的相关性,为猪饲料氨基酸效价快速评定技术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选用18头初始体重为(21.6±3.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猪,分别在十二指肠末端、空-回中段、回肠末端安装T型瘘管;每组猪内部采用3×3拉丁方设计,3种饲粮(以玉米、豆粕和小麦麸分别为唯一蛋白源配制3种半纯合饲粮)处理,进行3期试验,每期试验包括5 d预饲期、3 d食糜通过时间测定期、2 d食糜收集期和2 d恢复期。测定各段肠液中的pH、离子浓度、消化酶活性及食糜通过时间,分析肠段及饲粮对消化环境的影响,并对饲粮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与小肠液消化环境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肠段和饲粮对肠液K+、Cl-浓度和糜蛋白酶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肠段对pH、淀粉酶及胰蛋白酶活性和Na+浓度有极显著影响(P < 0.01),饲粮对pH、胰蛋白酶活性和Na+浓度有显著影响(P < 0.05);2)以食糜指示剂出现和消失的平均时间作为通过时间计时,玉米饲粮在十二指肠、空-回中段和回肠末端的通过时间均显著长于小麦麸饲粮(P < 0.05),但在十二指肠末端与豆粕饲粮间无显著差异(P>0.05);3)饲喂玉米饲粮条件下,回肠末端肠液pH、Na+和K+浓度、食糜通过时间和3种消化酶活性与16种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无显著相关性(|r|≤0.68,P>0.10);饲喂豆粕饲粮条件下,淀粉酶活性与谷氨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有显著负相关性(|r|=0.86,P < 0.05);饲喂小麦麸饲粮条件下,Na+浓度与脯氨酸以及食糜通过时间与蛋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呈显著正相关(|r|≥0.87,P < 0.05)。综上,生长猪肠段及饲粮对小肠液消化环境有显著影响且有交互作用,pH、离子浓度和消化酶活性与16种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之间相关性较弱,但食糜通过时间会影响小麦麸饲粮蛋白质的消化。

哺乳方式对猪生长、血清生化、肠道微生物及代谢物的影响
李常营, 徐兰梦, 黄榆智, 何航, 万堃, 袁岩聪, 章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47-51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0
摘要 ( 85 )   HTML ( 2 )   PDF (4284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阐明母乳和配方奶引起的猪肠道微生态差异。本研究选取12头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1日龄雌性荣昌仔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头仔猪,分别进行母乳喂养(BF)和配方喂养(FF),30日龄断奶后继续饲喂至210日龄,测定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并利用16S rRNA测序和LC-MS技术分别检测盲肠微生物和代谢物的组成。结果显示:与FF猪相比,BF猪平均日增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氨酰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均显著升高(P < 0.05),而肌酐水平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值显著降低(P < 0.05)。肠道微生物方面,与FF猪相比,BF猪chao1、ace和simpson指数以及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LactobacillusClostridium_XlVaStreptococcusOscillibacterMegasphaer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而shannon指数以及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TuricibacterTerrisporobacterMog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并且,与FF猪相比,BF猪丰度下调的差异微生物富集于氨基酸代谢、辅助因子与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及核苷酸代谢(P < 0.05),BF猪丰度上调的差异微生物富集于碳水化合物代谢、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及异种生物降解与代谢(P < 0.05)。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比如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其次是嘧啶代谢和促乳素信号通路(P < 0.05)。此外,属水平丰度top 8的微生物绝大多数与特定代谢物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P < 0.05)。综上所述,母乳在提高有益菌丰度和促进氨基酸代谢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结果将为与仔猪哺乳方式相关的一些风险和益处提供可能的解释,并将为仔猪配方奶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预防兽医
鸡球虫病7价多表位嵌合重组抗原ET seven真核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其初步功能分析
倪君丽, 刘欣超, 孙栋, 方肆云, 王定爱, 申翰钦, 严专强, 戚南山, 孙铭飞, 顾有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59-51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1
摘要 ( 65 )   HTML ( 3 )   PDF (556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构建以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AMA1、EtAMA2、EtMIC3、EtMIC4、EtMIC13、EtROP5和EtSAG1等入侵相关蛋白分子为抗原基础的多表位嵌合重组抗原ET seven真核表达质粒,同时验证其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和通过不同辅助递送方式在鸡体内的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本研究利用生信分析获得7个抗原表位,分别提取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EtAMA1、EtAMA2、EtMIC3、EtMIC4、EtMIC13、EtROP5和EtSAG1等7个抗原的表位区域编码基因,构建基因图谱由公司合成以pcDNA3.1(+)为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T seven;将鉴定阳性、测序正确的质粒pcDNA3.1-ET seven转染至DF-1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T seven重组基因片段在DF-1细胞中的表达;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作为辅助质粒递送佐剂检测pcDNA3.1-ET seven在鸡体内引起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T seve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ET seven的特异性表达,质粒通过磷酸钙纳米佐剂免疫鸡体后,检测细胞因子IL-2、IL-6、IL-10、IL-12、IFN-γ、CD-40均在三次免疫后7 d高水平表达,其中CD-40与IL-6的表达水平最高。pcDNA3.1-ET seven重组质粒结合磷酸钙佐剂肌肉注射二次免疫后7 d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呈阳性。结果表明,pcDNA3.1-ET seven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在鸡体内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鸡球虫病的疫苗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GreA蛋白对肠炎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影响
蔡梦雷, 赵东旭, 张政钢, 刘东海, 姜婷婷, 苏士炫, 闫雪敏, 薛晓阳, 崔国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73-51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2
摘要 ( 69 )   HTML ( 2 )   PDF (4382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转录延长因子GreA蛋白对肠炎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影响。以ATCC13076为亲本株,通过λ-Red重组系统构建ΔgreA和ΔgreB单基因缺失株、ΔgreAΔgreB双基因缺失株,检测亲本株及缺失株的体外生长和运动力,对压力环境抵抗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对细胞和小鼠的致病力,并利用RNA-seq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GreA蛋白负调控肠炎沙门菌H2O2抵抗力、生长速度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正调控肠炎沙门菌运动能力、细胞入侵和胞内增殖能力及其在小鼠脏器的定殖能力,但对高温和酸性环境抵抗力无显著影响。GreA蛋白影响107个基因表达,其中正向调控fim操纵子、flg操纵子、inv操纵子等,主要与细菌运动及入侵细胞相关;负向调控于cps操纵子、cys操纵子、leu操纵子等,主要与氨基酸合成及代谢相关。GreA蛋白通过调控鞭毛合成和细胞入侵相关代谢通路的表达,影响肠炎沙门菌环境适应性生存及致病力。

肠炎沙门菌菌毛重组蛋白对其细胞黏附的竞争性阻断效应
彭娜娜, 宁慧敏, 陈玉豪, 李欣颖, 祝福强, 于国滨, 董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83-51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3
摘要 ( 81 )   HTML ( 3 )   PDF (17687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沙门菌通过其菌毛、鞭毛黏附宿主小肠上皮细胞是其致病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旨在分析原核表达的菌毛重组蛋白FimA-sefA对肠炎沙门菌黏附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竞争性阻断效应。将FimAsefA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imA-sefA,转化至菌株BL21(DE3)经镍柱亲和层析法(Ni-NTA)纯化获得重组蛋白FimA-sefA;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平板计数法分析肠炎沙门菌对IPEC-J2细胞的黏附。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FimA-sefA分子量为36 ku;重组蛋白FimA-sefA、重组菌及肠炎沙门菌均能黏附IPEC-J2细胞;重组蛋白FimA-sefA及重组菌均能竞争性阻断肠炎沙门菌对IPEC-J2细胞的黏附,重组菌的阻断效应强于重组蛋白。因此,我们认为重组蛋白FimA-sef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竞争性阻断肠炎沙门菌对IPEC-J2细胞的黏附,为预防及减轻肠炎沙门菌感染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羊痘病毒锚蛋白ORF140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冯秋媛, 余翰维, 杨云凤, 张慧, 韩武玮怡, 孙心童, 邵晓龙, 刘俊林, 陈国华, 景志忠, 陈轶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191-51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4
摘要 ( 64 )   HTML ( 1 )   PDF (3883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F-κB通路是病毒调控宿主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靶点,在病毒感染致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明,一些痘病毒编码的锚蛋白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NF-κB通路,但山羊痘病毒编码的锚蛋白对NF-κB通路有怎样的调控作用尚未有研究报道。为了探究山羊痘病毒编码的锚蛋白ORF140对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作者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山羊痘病毒锚蛋白ORF140对NF-κB通路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ORF140在HEK293T细胞中的定位;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在NF-κB通路被激活的不同时间点ORF140对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ORF140能够抑制NF-κB通路;ORF140定位于细胞质中,且在NF-κB通路被激活的情况下也未发生核移位;ORF140能够抑制NF-κB-p65的核移位与p-IκBα的降解。山羊痘病毒锚蛋白ORF140定位在细胞质中,通过抑制NF-κB-p65的核移位与p-IκBα的降解来下调NF-κB通路的活性。

羊口疮病毒ORF112基因缺失毒株的构建及增殖能力分析
尤婷, 任善会, 王萌, 张红强, 高小龙, 姚威, 王卉, 杨雪, 马春玲, 柳民意, 张玉哲, 王金龙, 孙跃峰, 陈豪泰, 王桂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00-52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5
摘要 ( 77 )   HTML ( 4 )   PDF (10679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羊口疮病毒(orf virus, ORFV)ORF112基因缺失毒株,为后续研制出高效、安全的ORFV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候选毒株。以ORF112基因为靶基因,通过重叠PCR的方法将左、右同源臂及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表达框,进行融合后与pUC19T载体连接,构建出pUC19T-ORFV-ΔORF112-EGFP基因转移载体。将转移载体重组质粒转染到Vero细胞与WT-ORFV基因组进行同源重组。采取有限稀释法和挑取单细胞克隆法,筛选并纯化出纯合的ORFV-ΔORF112-EGFP毒株,并对该基因缺失毒株遗传稳定性和增殖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有限稀释和挑取单细胞克隆方法,进行阳性重组病毒纯化,通过PCR验证和测序,成功地获得ORFV-ΔORF112-EGFP重组毒株。该重组毒株在系列传代过程中EGFP稳定表达且无减弱现象。该重组ORFV-ΔORF112-EGFP毒株与野生毒株的复制生长特性基本一致。成功构建并筛选得到纯化的ORFV-ΔORF112-EGFP基因缺失毒株,该毒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复制能力,为后续ORF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候选毒株。

口蹄疫病毒Asia1型猪源中和抗体的筛选与抗原表位鉴定
董开恒, 黄书伦, 李凤娟, 李坤, 刘果, 张强, 包慧芳, 李洪炫, 卢曾军, 张小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11-52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6
摘要 ( 71 )   HTML ( 1 )   PDF (10712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sia1型口蹄疫病毒(FMDV)仍然在我国周边国家存在,对我国畜牧业造成长期威胁。本研究旨在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研制Asia1型FMD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工具,鉴定Asia1型FMDV的保护性抗原位点。以FMDV Asia1/JS/05为诱饵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免疫猪PBMCs中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通过巢式PCR扩增单个B细胞IgG抗体重链与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分别构建IgG抗体重链与轻链表达质粒,将其共转染CHO-S细胞进行抗体表达;通过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中和试验(VNT)验证抗体反应性和中和活性,利用免疫印迹、中和抗体逃逸突变株筛选鉴定中和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类型和抗原表位关键氨基酸。结果显示:获得了5株反应性良好的Asia1型FMDV特异性抗体,其中PD3和PD7为中和抗体,两株中和抗体识别相同表位,关键氨基酸为VP2蛋白72位残基(D)。本研究首次获得Asia1型FMDV特异性猪源中和抗体,鉴定VP2 72D是中和表位的关键氨基酸,进一步丰富了Asia1型FMDV抗原位点信息,为FMDV Asia1型分子疫苗和新诊断检测技术研究的奠定了基础。

嵌合流行毒株G-H环基因重组口蹄疫病毒的拯救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李平花, 黄书伦, 张克强, 刘锋, 孙普, 李冬, 包慧芳, 曹轶梅, 白兴文, 马雪青, 李坤, 袁红, 刘在新, 卢曾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22-52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7
摘要 ( 63 )   HTML ( 3 )   PDF (7722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能有效免疫防控当前流行的O型3个拓扑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利用FMD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通过基因替换,构建同时含当前流行的O型三个拓扑型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的重组全长克隆,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细胞后拯救重组FMDV,分析结构蛋白基因的重构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拯救病毒制备灭活疫苗,免疫猪和牛,用体外中和试验初步研究其作为O型FMD疫苗候选株的潜力。结果表明FMD流行毒株结构蛋白VP1 G-H环基因的替换没有明显影响重组病毒的噬斑表型和复制能力,但不同FMDV G-H环抗原表位对猪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中和抗体水平影响较大,对牛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中和抗体的影响较小,表明FMDV G-H抗原表位是猪免疫优势的表位。本研究为未来FMDV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与CRM197的融合表达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评价
张琦, 董宁宁, 谈晓梅, 石正旺, 李娜, 朱雯琪, 汤傲星, 李传锋, 朱杰, 刘光清, 苏艳, 孟春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30-52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38
摘要 ( 62 )   HTML ( 2 )   PDF (5718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缺乏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尝试设计一种融合蛋白以改善非洲猪瘟病毒p30的免疫原性。白喉毒素的无毒突变体CRM197已被成功地用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载体蛋白,以增强多糖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构建p30与CRM197催化结构域(A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和单独p30分别使用小鼠评价了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通过原核表达与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融合蛋白p30-CRM197(A)免疫小鼠后,较单独表达的p30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激发起高水平针对p30的特异性IgG,并且在初次免疫后56 d后还能维持较高水平的淋巴细胞免疫活力。本研究结果表明,CRM197的A片段作为载体蛋白显著增强原核表达p30蛋白的免疫原性,其可作为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分子内佐剂。

基础兽医
chNHE1精准基因编辑细胞系的构建及其抗ALV-J感染的研究
张学富, 陈运通, 范文瑞, 张子博, 于蒙蒙, 王素艳, 祁小乐, 李留安, 高玉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38-52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00
摘要 ( 67 )   HTML ( 4 )   PDF (8617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ALV-J受体分子chNHE1精准基因编辑细胞系,本研究利用荧光标记的CRISPR/Cas9系统,在DF-1细胞中将chNHE1介导ALV-J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氨基酸V33进行突变,W38进行缺失,同时将编码第34-37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同义替换。通过流式细胞分选获得48株单克隆细胞系,PCR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14株单克隆细胞系的chNHE1成功发生V33突变、W38缺失以及34-37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同义替换,基因编辑效率为29%。为了验证chNHE1基因编辑DF-1细胞系的遗传稳定性及增殖水平,对传至第25代的细胞系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chNHE1基因未发生回复性突变;进一步细胞计数分析结果显示,chNHE1基因编辑细胞系增殖水平未受到影响;为了评价chNHE1基因编辑细胞系抗ALV-J感染的能力,分别利用ALV-J荧光报告病毒(ALV-J-GFP)及ALV-J原型毒株(HPRS-103)对其进行病毒感染试验,荧光观察结果及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chNHE1基因编辑细胞系可完全抵抗0.1 MOI ALV-J-GFP的感染;进一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CR扩增试验以及病毒滴度测定试验结果显示,chNHE1基因编辑细胞系可完全抵抗0.1 MOI HPRS-103毒株及0.1 MOI JL08CH3-1毒株的感染。本研究利用荧光标记的CRISPR/Cas9系统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成功构建了chNHE1基因编辑细胞系,其可完全抵抗ALV-J的感染,且该细胞系遗传稳定性及增殖活性良好,为建立抗ALV-J感染的新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基因编辑靶点。

噻唑烷二酮通过脂联素介导的AMPK信号通路抑制鸡的生长
唐瑶, 王涛, 薛梦晴, 张文芋, 石美, 王鲜忠, 张姣姣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47-52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0
摘要 ( 68 )   HTML ( 3 )   PDF (11439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TZD)是一种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口服糖尿病药物,滥用或不当使用TZD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具有不良影响。本研究探讨了TZD对健康雏鸡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80只6日龄雏鸡分为对照组(雌雄各20只)、试验组(雌雄各20只),对照组的鸡不灌服TZD,试验组的鸡连续14 d每日灌服25 mg·(kg·d)-1TZD,检测雏鸡的生长情况;利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和脂联素水平、生长代谢相关激素浓度、线粒体功能;通过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调节细胞代谢和增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结果发现,TZD显著降低了雏鸡的平均日增重以及血清ATP、胰岛素(insulin, INS)、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的水平(P < 0.05),而提高了脂联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水平(P < 0.05)。TZD还降低了雏鸡肝、肾和肌肉的ATP水平及线粒体酶活性(P < 0.05)。此外,TZD的摄入使雏鸡脂联素及其受体、AMP活化蛋白激酶α2(AMPKα2)、p21和p27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 < 0.05),而INS及其受体、IGF1及其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的m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 < 0.05)。TZD通过脂联素介导的AMPK信号通路降低了雏鸡生长代谢相关激素水平和线粒体功能,该信号通路抑制其下游PI3K/AKT/mTOR,进一步导致p21/p27表达增加以及CDK2/Cyclin E1表达降低,从而抑制雏鸡生长和代谢组织中的细胞增殖。综上表明,TZD通过调节脂联素介导的AMPK信号通路对鸡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这为临床实践与畜禽生产中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TZ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复方羟氯扎胺混悬液对牦牛肝片吸虫和线虫的临床药效试验
王娟, 姚学强, 陆林林, 李江, 周凯仁, 翟斌涛, 周绪正, 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59-52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1
摘要 ( 60 )   HTML ( 2 )   PDF (3217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复方羟氯扎胺混悬液对牦牛的驱虫试验,评价药物的临床药效,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75头牦牛随机分成5组,每组15头,分别为复方羟氯扎胺混悬液低剂量(0.125 mL·kg-1)、中剂量(0.250 mL·kg-1)、高剂量(0.500 mL·kg-1)、对照药(0.250 mL·kg-1)和空白对照组。试验周期28 d,采集第1天和给药后第7、14、21、28天粪便,测定肝片吸虫和消化道线虫在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eggs per gram, EPG),计算精计驱虫率和虫卵转阴率,并测定给药前和第28天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复方羟氯扎胺混悬液低、中、高剂量对牦牛肝片吸虫的精计驱虫率分别为97.5%、100.0%、100.0%,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0%、100%、100%。对照药对牦牛肝片吸虫的精计驱虫率是99.4%,虫卵转阴率是93.3%。复方羟氯扎胺混悬液低、中、高剂量对牦牛消化道线虫的精计驱虫率是99.2%、100.0%、100.0%,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0%、100%、100%,对照药对牦牛消化道线虫的精计驱虫率是99.9%,虫卵转阴率是93.3%。本试验结果表明,复方羟氯扎胺混悬液对牦牛肝片吸虫和消化道线虫均有显著的驱杀作用,其中高、中剂量组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因此临床应用推荐剂量为中剂量组0.250 mL·kg-1

鸢尾素对感染大肠埃希菌小鼠组织损伤及细菌清除的影响
安一娜, 谭姝瑜, 冯岚迪, 鲍明悦, 刘梦晗, 尹勤昊, 董彦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67-52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2
摘要 ( 69 )   HTML ( 1 )   PDF (4332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鸢尾素(irisin)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感染小鼠的组织损伤及巨噬细胞清除细菌和诱发炎症的影响。按半数致死剂量经腹腔感染E. coli建立小鼠模型,通过体温、临床评分、生存率、器官组织损伤程度、组织中细菌载量和炎症水平对鸢尾素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估;在体外将不同浓度鸢尾素与E. coli孵育,利用酶标仪检测菌液OD600 nm,评价鸢尾素是否具有抑菌效果;鸢尾素预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后,使用E. coli感染细胞,收集细胞裂解液和mRNA评价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细菌的能力以及M1极化水平。结果表明,鸢尾素能够明显提高细菌感染小鼠的生存率,降低临床评分,促进体温恢复,减轻肝、肺和肾的损伤(P < 0.000 1),降低心(P < 0.05)、肝(P < 0.01)、脾(P < 0.01)、肺(P < 0.01)和肾(P>0.05)的细菌载量,降低肝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P < 0.000 1)和IL-6(P < 0.001)mRNA水平及肾脏炎症因子IL-1β(P < 0.05)和IL-6(P < 0.01) mRNA水平;在体外鸢尾素对E. coli不具有抑菌效果,但可以促进RAW 264.7吞噬(P < 0.001)和清除E. coli,还能降低RAW 264.7的炎症标志物IL-1β(P < 0.000 1)、IL-6(P < 0.000 1)和iNOS(P < 0.001)mRNA水平。鸢尾素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细菌,降低细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促炎反应,减轻细菌感染小鼠的组织损伤。

首次从湖南猪源大肠杆菌中检出mcr-1阳性IncI2(Delta)质粒
黄康溦, 周鹏程, 田晨宇, 兰怡, 孙志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78-52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3
摘要 ( 74 )   HTML ( 3 )   PDF (5198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及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导致抗生素的使用面临严峻挑战,致使毒性较强的多黏菌素又重新引起业界的重视,为此对多黏菌素耐药情况的研究也变得十分重要。为了调查畜牧场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选择我国湖南省某猪场240份肠肛拭子样品,培养分离鉴定出含有mcr-1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选取多黏菌素等10种抗菌药物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耐药性试验,对所有含mcr-1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阳性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行大肠杆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出的172株大肠杆菌中,来自不同个体的9株携带mcr-1基因的大肠杆菌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MLST分析共鉴定出ST10、ST196、ST46和ST5229共4种分型和4种血清型(O83:H5, O16:H7, O16:H51, O9:H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所有阳性菌株均未发现与mcr-1基因传播有关的典型可移动遗传元件ISApl1,但均检出可能会导致mcr-1传播的Ⅳ型分泌系统基因。质粒接合转移试验与单倍型的MLST多态性结果表明,mcr-1基因主要以质粒介导的水平传播为主。本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在猪源细菌中检出常见于人医临床细菌的携带有mcr-1抗性基因的IncI2(Delta)质粒。

临床兽医
大青叶水提物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评价
冯琦, 刘义钢, 何琴, 李泽龙, 马英才, 易鹏飞, 李娜, 孙亚伟, 陈如龙, 姚刚, 马雪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87-52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4
摘要 ( 71 )   HTML ( 2 )   PDF (22834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大青叶水提物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体外增殖抑制活性,为临床治疗IBRV感染提供新的参考依据。通过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和噻唑蓝(MTT)法,结合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 CPE)法确定大青叶水提物对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cells, MDBK)的毒性作用,测得药物对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将药物最大安全浓度以二倍稀释法稀释3个梯度,通过MTT法和CCK-8法检测大青叶水提物在不同给药方式下对IBRV的抑制活性;计算细胞存活率、药物有效抑制率、药物半数中毒浓度(50%cytotoxic concentration, CC50)和药物半数有效浓度(50% effective drug concentration, EC50),并以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病毒滴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进一步确定大青叶水提物对IBRV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青叶水提物对MDBK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0.8 μμL―1,半数中毒浓度(CC50)为1.937 μμL―1,在最大安全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大青叶水提物在不同给药方式对IBRV均有抑制作用,中药和病毒预先作用、先接种病毒后加中药及先加中药后接种病毒三种给药方式的EC50分别为0.292 8、0.350 1、0.416 1 μμL―1,相应的TI分别为6.615 4、5.532 7、4.655 1;通过病毒滴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在中药和病毒预先混合作用下,病毒感染36 h药物对病毒抑制作用最显著。大青叶水提物有较好的抗IBRV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大青叶水提物在兽医临床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柚皮苷可通过多种途径修复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诱导的小鼠肺上皮屏障损伤
黄麒霖, 刘晨, 景晓涵, 黄丽娜, 潘香逸, 石雄伟, 仇正英, 辛蕊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299-53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5
摘要 ( 82 )   HTML ( 4 )   PDF (9776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柚皮苷(naringin,NAR)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感染引起小鼠肺上皮屏障损伤的防治效果。将40只6~8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NAR低剂量组、NAR中剂量组以及NAR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8 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在第7天,小鼠以气管插管灌注的方式感染APP(1×108 CFU·mL-1,100 μL·只-1),空白组灌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各组小鼠于造模后48 h处死,采样并评估NAR的防治作用。通过X射线图像表明,NAR可降低小鼠肺泡灌洗液中APP载菌量,并且能够缓解肺部病理损伤;此外,NAR干预后,可逆转由于APP诱导的小鼠肺组织中ZO-1、Occludin-1和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从而促进肺上皮屏障修复。为进一步探讨NAR促进肺上皮屏障修复的机制,研究发现NAR不仅减少小鼠肺组织中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还增加了抑炎因子IL-10表达,同时能够增加抗氧化酶SOD2和Hmox1表达,表明NAR能够增强机体抗炎及抗氧化能力;此外,NAR可抑制TGF-β1/Smad2/3通路,减少由APP诱导的肺纤维组织增生;通过分析凋亡相关关键蛋白和Tunel荧光标记发现,NAR可呈剂量依赖性的减少细胞凋亡。综上所述,NAR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抗凋亡等途径,修复小鼠肺上皮屏障损伤,从而有效逆转APP诱导的肺部炎症损伤、发挥防治APP的功效。

研究简报
marco稳转巨噬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郭旺, 彭光众, 黄宏奥, 吴慧显, 胡序明, 张钰, 张扬, 陈国宏, 徐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310-53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6
摘要 ( 96 )   HTML ( 5 )   PDF (9568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稳定表达marco基因的HD11细胞系,为研究marco基因的抗病毒免疫功能提供重要工具。首先,以HD11细胞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marco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将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上,获得重组慢病毒质粒pLV3-CMV-MCS-Puro-marco;其次,利用四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将重组质粒pLV3-CMV-MCS-Puro-marco与辅助质粒pLP1、pLP2、pMD2.G共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构建含鸡marco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最后,用包装成功的重组慢病毒感染HD11细胞72 h后进行嘌呤霉素(2 μg·mL-1)筛选,通过RT-qPCR检测marco基因表达后最终确认获得稳定表达鸡marco基因的HD11细胞系。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鸡marco基因的HD11细胞系,为后续深入研究marco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

cGAS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赵呈彦, 任豪杰, 万博, 魏战勇, 何文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1):  5317-53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1.047
摘要 ( 119 )   HTML ( 3 )   PDF (7031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免疫系统会在病毒入侵机体后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识别,并合成分泌Ⅰ型干扰素和炎症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天然免疫应答的启动主要通过机体自身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毒来源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来实现。cGAS是目前最公认的胞质DNA受体,在各种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广泛表达。猪肾细胞PK-15是猪病毒性疾病研究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细胞,然而本研究前期的转录组学数据显示,PK-15细胞中cGAS的转录水平极低,蛋白水平几乎检测不到PK-15细胞系中cGAS的表达,这极大程度的限制了PK-15细胞在猪病毒性疾病感染与免疫机制探究中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构建一株稳定表达cGAS的PK-15细胞系。通过慢病毒包装系统,将cGAS基因整合到靶细胞基因组,经嘌呤霉素加压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cGAS的PK-15细胞系,并以猪伪狂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 PRV)和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为模式病毒,对cGAS在抗DNA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GAS基因成功整合到宿主细胞PK-15基因组,重组细胞系PK-15-cGAS能够稳定表达cGAS蛋白;PRV和PPV感染PK-15-cGAS细胞能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干扰素相关基因,在PK-15-cGAS细胞中PRV和PPV的复制受到明显抑制。这些结果表明,稳定表达cGAS的PK-15细胞系构建成功,它可用于猪病毒性疾病感染与免疫机制相关探究,为后续探究该类病毒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