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1-0. 
摘要 ( 54 )   PDF (28895KB) ( 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0. 
摘要 ( 63 )   PDF (242KB)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 
摘要 ( 24 )   PDF (124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机器学习在畜禽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进展
王进部, 李佳, 任德明, 王立贤, 王立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775-27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1
摘要 ( 143 )   HTML ( 9 )   PDF (2675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组选择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畜禽的遗传进展。随着畜禽芯片的商业化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可获得的畜禽基因组信息越来越丰富。基因型标记数量远远超过具有表型数据的样本个数,基因组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使得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和Bayes等传统评估模型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机器学习算法不依赖于预定的方程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非线性关系,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逐步被应用于基因组选择中。本文综述了基因组选择的发展,阐述了几种常用于基因组选择中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并对机器学习在畜禽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现状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机器学习在畜禽育种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畜禽饲料效率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范悦, 韩博, 李艳华, 刘林, 麻柱, 孙东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786-27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2
摘要 ( 136 )   HTML ( 4 )   PDF (1108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饲料效率是评价畜牧生产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畜禽育种研究的重要性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肉蛋奶产量等畜禽生产性状已经取得显著遗传进展。随着饲料成本的逐年提高,近几年饲料效率性状逐渐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欧美国家已陆续将饲料效率作为育种目标纳入综合选择指数,我国也开始相关研究并取得了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饲料效率的概念、常用衡量指标、遗传参数估计,并综述了国内外常见畜禽饲料效率性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解析畜禽饲料效率性状遗传机制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参考。

基因组选择和选配技术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窦腾飞, 吴嘉浩, 吴姿仪, 白利瑶, 李新建, 韩雪蕾, 乔瑞敏, 王克君, 杨峰, 王一宁, 李秀领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795-28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3
摘要 ( 150 )   HTML ( 7 )   PDF (1229KB) ( 1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种和选配是猪育种工作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的选种选配是加快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 GS)和基因组选配(genomic mating, GM)技术在猪遗传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GS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对育种目标个体进行遗传潜能评估和预测的方法,其通过构建模型预测个体基因组育种值实现早期选种。GM则是通过优化交配组合产生更加优秀的后代实现优良性能的快速传递。本文综述了全基因组选择选配技术的发展、在猪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旨在为基因组选择选配技术在我国猪育种的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组学分析的鸡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黄晓隆, 盛熙晖, 袁经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09-28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4
摘要 ( 111 )   HTML ( 6 )   PDF (6226KB) ( 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作为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家养动物之一,对不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形成了稳定的遗传机制,是研究动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模型。测序技术的成熟与全球环境数据库的日渐完善使遗传与环境的关联分析成为可能。群体遗传学、景观基因组学、泛基因组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不断丰富鸡环境适应性的研究,鉴定出一系列与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因子,如与低氧适应性相关的关键因子EPAS1、HIF1A;与鸡寒冷适应性相关的关键因子av-UCP;与鸡高温适应性相关的关键因子HSP,为动物环境适应性遗传机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如此,目前鸡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善。本文从高海拔适应性、冷适应性、热适应性、干旱适应性及综合气候适应性等5个方面,概述近年来鸡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引出鸡环境适应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鸡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氧化应激对母畜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孟亚轩, 刘彦, 王晶, 陈国顺, 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25-28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5
摘要 ( 103 )   HTML ( 6 )   PDF (1171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是母畜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氧化应激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被发现对卵巢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卵巢内氧化与抗氧化物的平衡对维持卵巢功能意义重大,卵巢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参与卵母细胞生长、减数分裂、排卵和其他生理过程的调节,ROS堆积可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影响优势卵泡形成,对卵母细胞成熟、受精以及随后的胚胎植入和发育均有影响。本文针对氧化应激对母畜卵巢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氧化应激对母畜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以及黄体的影响,深入了解其机制有助于揭示卵巢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生乳酸度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杨亚新, 刘慧敏, 孟璐, 叶巧燕, 佀博学, 王加启, 郑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36-28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6
摘要 ( 112 )   HTML ( 1 )   PDF (1418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酸度是近年来生乳新鲜度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酸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乳新鲜度,进而反映生乳品质的好坏。生乳酸度主要是由自然酸度和发酵酸度两部分组成。自然酸度是生乳中固有的物质成分所构成的酸度,如酪蛋白、乳清蛋白、磷酸盐、柠檬酸盐和碳酸盐等酸性物质;发酵酸度是生乳中的微生物利用和分解乳中的营养物质,产生有机酸而使酸度升高的那部分酸度。物种、品种、泌乳阶段、泌乳胎次、挤奶次数、母体健康状况、季节、日粮水平以及生乳储藏时间和温度均会对生乳酸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乳品质。本文从酸度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酸度物质组成分析以及影响生乳酸度的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生乳酸度产生机制及物质组成提供理论依据。

营养调控肠道免疫细胞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宋云方, 程浩, 冯露雅, 白平, 邓远坤, 夏耀耀, 谭碧娥, 王婧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46-28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7
摘要 ( 100 )   HTML ( 1 )   PDF (1178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微环境是由肠道细胞、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微观内环境,对肠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塑造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肠道微环境营养代谢影响肠黏膜免疫细胞命运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环境与肠道免疫,为肠道健康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生物传感器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
陈秀琴, 林甦, 张世忠, 郑敏, 黄梅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59-28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8
摘要 ( 90 )   HTML ( 2 )   PDF (2851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疫病不仅严重危害动物健康,阻碍养殖业良性发展,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开发灵敏、特异、快速的诊断方法对于疫病防控尤为重要。PCR是目前检测病原体核酸的金标准,但是它存在检测周期较长,需要精密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应用于现场即时检测等局限性。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CRISPR/Cas)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为动物疫病诊断提供新的方法和契机。CRISPR-Cas9靶向核酸的特异性和CRISPR-Cas12/Cas13“附属切割”活性使其在核酸检测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述了CRISPR/Cas系统的分类,对3种常用的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策略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其在动物疫病诊断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讨论了它的优势、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动物疫病诊断新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北京黑猪脂肪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梁小娟, 李雨爽, 李莹莹, 王守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77-28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09
摘要 ( 115 )   HTML ( 2 )   PDF (18138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北京黑猪脂肪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脂诱导分化培养体系,为研究猪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为生物培育肉的制备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采集1头7日龄健康的北京黑猪公猪的颈部皮下脂肪组织,使用机械法联合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脂肪前体细胞。对获得的脂肪前体细胞进行形态观察、生长曲线绘制、免疫荧光鉴定、成脂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BODIPY染色、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及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分离的北京黑猪脂肪前体细胞贴壁后呈长梭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REF1表达为阳性,表明分离的细胞的确为脂肪前体细胞。在相同的诱导试剂组合条件下,使用10% FBS比2% FBS成脂诱导分化效果更好。在相同血清浓度的情况下,鸡尾酒法与油酸钠、罗格列酮共同联用的细胞分化效果较好。分化8 d的细胞中出现大量的脂滴,脂滴经油红O染色呈红色,经BODIPY染色呈绿色。且分化8 d的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升高(P < 0.001)。qPCR结果显示,PPARγCEBPαACCαLPLSCDFABP4在分化2 d时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 < 0.05),4~6 d达到高峰,8 d时表达量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PARγ、CEBPα、FABP4、APN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渐上调。PREF1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渐下调。在三维培养情况下,使用10% FBS,鸡尾酒法与油酸钠、罗格列酮共同联用也能使脂肪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分化8 d的细胞中脂滴经BODIPY和油红O染色后分别呈绿色和红色,且PPARγCEBPαACCαLPLSCDFABP4在分化8 d的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01)。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北京黑猪脂肪前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体系,并筛选出适合二维和三维培养的成脂诱导分化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和改善肉品质奠定基础,也为细胞培育肉的制备提供技术指导。

基于智能饲喂开展哺乳母猪采食量基因组遗传评估研究
张瑞琪, 厐彦芹, 李再山, 尚秀国, 兰干球, 郭金彪, 赵云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890-29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0
摘要 ( 74 )   HTML ( 2 )   PDF (5395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哺乳母猪采食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评估基于智能饲喂技术对哺乳期采食性状的选育效果。本研究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份分娩的922头1~4胎次大白猪的哺乳期采食量数据,分析猪只的哺乳期采食情况。利用Hiblup软件对哺乳期采食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后使用Plink、GEMMA和R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采食量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及重要候选基因,并对显著关联的SNP位点上、下游420 kb范围内注释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纯种大白猪哺乳期采食性状遗传力在0.20~0.27之间,并筛选到28个SNPs位点与哺乳期采食性状显著相关。通过对相关联的SNPs位点进行注释,共筛选到15个与哺乳期采食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在葡萄糖、脂肪酸、激素和辅酶等的合成代谢多个生物学过程(P < 0.05),分析认为HAMPNDUFB8、UPK1A、CHSY1、U6、COX7A1可作为大白猪哺乳期采食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上研究结果为大白猪哺乳期采食性状提供重要的遗传变异位点与后续基因,为后期利用该遗传分子标记进一步改良采食量性状的选育奠定基础,也将为大白猪哺乳母猪高繁殖力和高泌乳性能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超声波测量胸肌厚预测肉鸡产肉性能的选育方法研究
王一诺, 徐丹, 杨建华, 刘洋, 田尧夫, 赵小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01-29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1
摘要 ( 83 )   HTML ( 2 )   PDF (3104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超声波技术测量天府肉鸡(TF)胸肌厚,针对肉鸡的产肉性能选育建立高效的选择方法。本研究测定了31只65日龄健康((2.1±0.5) kg)天府肉鸡公鸡的胸肌厚、体尺性状和屠宰性状,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了胸肌厚与体尺性状和屠宰性状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建立了胸肌厚与屠宰性状、瘦肉重与体尺性状的最优回归模型,使用JMP软件对天府肉鸡体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超声波结果显示,天府肉鸡公鸡胸肌厚服从正态分布,体斜长、胸深、胸角、胫围和冠厚的变异系数大于10%,胸肌厚与胸宽、胸深、胫围、冠厚和胸肌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胸肌厚与龙骨长、胸围、活体重、半净膛重和瘦肉重显著正相关(P < 0.05)。综上所述,65日龄天府肉鸡公鸡的瘦肉重与胸围和体斜长密切相关,体尺性状对瘦肉重以及屠宰性状对胸肌厚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实现了对产肉性能的间接选择,活体重、胸宽、胸围、胫围和冠厚是天府肉鸡公鸡选留中需要主要考虑的性状,本研究结果将为优质肉鸡的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特藏寒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选择信号的对比分析
王婷, 张元庆, 闫益波, 上官明军, 郭宏宇, 王志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13-29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2
摘要 ( 76 )   HTML ( 4 )   PDF (14034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特藏寒羊”群体遗传结构和优势性能的遗传来源,为配种方案和杂交利用提供依据,帮助组建特定性能的家系。本研究应用SNP 50K v3芯片对50只“特藏寒羊”(公羊18只,母羊32只)、24只特克塞尔羊(公母各半)和48只欧拉羊(藏系绵羊)(公羊20只,母羊28只)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im,SNPs)检测;使用Plink、GCTA和MegaX软件对“特藏寒羊”进行遗传结构分析;Tajima’D法对“特藏寒羊”、特克塞尔羊和欧拉羊(藏系绵羊)进行群体内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将“特藏寒羊”的选择信号分别与特克赛尔羊和欧拉羊(藏系绵羊)的选择信号取交集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找到可能影响“特藏寒羊”优势性能的亲本来源和相关基因。结果显示:“特藏寒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6±0.1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6±0.1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7±0.16,平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25±0.1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9±0.07;ROHs长度主要分布在1~5 Mb,占比50.4%,长度20 Mb+的ROH占比9.52%,近交系数FROH中位数为0.085;遗传距离D值为0.152 7~0.349 1,平均遗传距离0.279 6;NJ聚类分析共划分5个家系,家系内个体分布不均;“特藏寒羊”与欧拉羊(藏系绵羊)交集信号定位的基因与免疫相关,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造血细胞系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特藏寒羊”与特克塞尔羊交集信号定位的基因与生物代谢相关。综上所述,“特藏寒羊”存在一定程度近交,需加强管理;欧拉羊(藏系绵羊)更影响“特藏寒羊”免疫功能,特克塞尔羊更影响“特藏寒羊”生长发育和肉质性状。

INTS11通过介导CDK2和CYCLIND1的转录促进牛成肌细胞增殖
王子岩, 王亚慧, 吴天弋, 高晨, 杜振伟, 葛菲, 张晓贝, 赵文轩, 张路培, 高会江, 董焕声,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27-29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3
摘要 ( 102 )   HTML ( 5 )   PDF (11086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验证牛INTS11基因在成肌细胞中的功能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INTS11的CDS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特征,并使用不同分子试验技术验证其在牛成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对牛INTS11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进行同源性对比并构建生物进化树,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和功能结构分析以及亚细胞定位。并以体外分离培养的3月龄健康胎牛成肌细胞为试验材料,克隆成肌细胞中INTS11的全部CDS区序列,构建INTS11的过表达载体并设计基因的干扰序列,通过CCK8、Edu、RT-qPCR等技术探究其对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CDS区序列全长为1 800 bp,具有MBL-foldmetallo-hydro和β-CASP基序两个功能结构域,属于非跨膜蛋白,且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在成肌细胞中转染pcDNA3.1-INTS11质粒,结果显示在72~96 h时试验组的成肌细胞比对照组的增殖速度显著增加(P<0.05);Edu试验发现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RT-qPCR结果表明增殖标志因子CDK2、CYCLIND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转入干扰序列后,细胞增殖速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增殖标志因子CDK2、cyclin D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预测了INTS11在家养动物中的保守性, 并且INTS11蛋白具有两个功能结构域,发现其通过介导CDK2、CYCLIND1的mRNA转录促进牛成肌细胞增殖,其结果完善了调控骨骼肌的基因网络,为后序探讨调控骨骼肌生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荷斯坦奶牛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研究
郭子骄, 郑伟杰, 孙伟, 吴宝江, 包向男, 张琪, 贺巾锋, 包斯琴, 赵高平, 王子馨, 韩博, 李喜和, 孙东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40-29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4
摘要 ( 109 )   HTML ( 9 )   PDF (5176KB) ( 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荷斯坦奶牛胚胎细胞早期基因组检测和遗传评估的方法并筛选优秀种用胚胎,通过胚胎移植技术选育优秀种牛,进一步缩短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本研究基于4头荷斯坦种公牛克隆细胞,比较分析2细胞、5细胞的微量基因组DNA提取效果、全基因组芯片检出率及错配率;随后提取24枚荷斯坦奶牛早期胚胎5细胞样本的基因组DNA,利用150K芯片进行基因组检测;基于大规模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采用GBLUP方法计算每枚胚胎9个性状的基因组育种值。结果表明,2和5克隆细胞的基因组DNA浓度、纯度和相对完整性均较好;5克隆细胞样品的150K芯片检出率较高(89.54%~95.07%)、错配率较低(1.02%~4.67%)。24枚胚胎的5细胞样品基因组DNA质量、总量和相对完整性均较好,150K芯片数据检出率为92.28%~98.51%,9个性状(产奶、体型和体细胞评分)基因组评估准确性为55%~79%,平均基因组评估准确性不低于65%。综上,本研究优化并建立了奶牛胚胎少量细胞DNA提取及基因组评估技术,胚胎样本基因组检出率不低于90%,平均基因组评估准确性不低于0.65。

肉用型伊犁马的血液转录组比较分析
李婉卿, 曾亚琦, 姚新奎, 王建文, 袁鑫鑫, 孟晨, 孙远方, 彭宣, 孟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51-29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5
摘要 ( 75 )   HTML ( 4 )   PDF (8077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伊犁马不同肉用性能血液转录组进行研究,筛选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为后续伊犁马肉用性能相关研究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从112匹肉用型伊犁马核心群中选取4~5岁健康状况良好的伊犁马母马12匹,依据背膘厚4.4 mm,眼肌面积31.5 cm2以上为肉用性能较好组马匹(HW组),平均体重为528.67 kg;背膘厚度2.2 mm,眼肌面积19.5 cm2以下为普通组马匹(LW组),平均体重为327.00 kg,每组各6匹,采集血样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370个(P<0.05),其中上调基因158个,下调基因212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伊犁马肉用性能可能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过程、细胞外区域、跨膜信号受体活性等条目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伊犁马肉用性能可能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甲状腺激素合成、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等通路有关。CTSHSSTR1、APOA1和ITM2A等是影响伊犁马肉用性能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肉用型伊犁马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2岁伊犁马心脏维度与运动性能的关联性分析
彭宣, 王彤亮, 孟军, 王建文, 欧阳文, 黄金龙, 黄云江, 杨曦曦, 李婉卿, 曾亚琦, 姚新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63-29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6
摘要 ( 56 )   HTML ( 2 )   PDF (1136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2岁2 000 m速度赛伊犁马运动性能与心脏维度的内在联系,提高运动型伊犁马选育效率。本研究选取30匹2岁2 000 m速度赛伊犁马为研究对象,其中公马21匹,母马9匹,按照其最佳比赛用时进行排名,前10名为优秀组,11~20名为普通组,21~30名为较差组,马匹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健康状况良好,骑师水平相近。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马匹心脏维度,分析比赛用时、名次、绩点、奖金等运动性能与心脏维度的相关性,对19个心脏维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拟合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在体尺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2岁2 000 m速度赛伊犁马优秀组的赛事绩点、赛事奖金极显著大于普通组和较差组(P<0.01),比赛用时、名次极显著小于较差组(P<0.01);优秀组的收缩末期左心室游离壁厚度(LVFWs)极显著大于较差组(P<0.01),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左心室长轴径(LVLD)极显著大于较差组(P<0.01)。2岁2 000 m速度赛伊犁马比赛用时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左心室长轴径(LVL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绩点与收缩末期肺动脉内径(PAD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名次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左心室长轴径(LVL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奖金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共取得5个主成分,综合反映出2岁2 000 m速度赛伊犁马的心脏维度信息。拟合4个预测方程,比赛用时和名次的决定系数均高于0.6。伊犁马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左心室长轴径(LVLD)等心脏维度指标对运动性能影响较大。对心脏维度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运动性能与心脏维度间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对2岁2 000 m速度赛伊犁马运动性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技术与繁殖
阴囊热应激对山羊血睾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武永杰, 徐英环, 刘腾飞, 马琳, 陈鸿, 徐永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73-29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7
摘要 ( 65 )   HTML ( 3 )   PDF (12850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热应激对山羊血睾屏障(BTB)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山羊热应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6只1~1.5岁的健康雄性关中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3只。对照组正常饲喂,试验组采用改良后的阴囊热刺激法建立山羊睾丸热应激模型。利用CASA法检测精液质量变化,光镜与透射电镜观测睾丸结构,生物素示踪法显示BTB通透性改变,蛋白质印记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TB关键蛋白表达定位。热应激组中山羊睾丸指数、精子数量、精子活率、精子总运动性和精子前进运动率均显著降低(P < 0.05)。热应激导致睾丸组织形态受损明显,生精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紊乱;支持细胞内质网扩张,并出现大量空泡;支持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松散且不连续。热应激引起BTB通透性升高,关键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但分布定位未受影响。热应激损伤山羊睾丸组织形态,破坏支持细胞结构并降低BTB关键蛋白表达,从而导致BTB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受损,造成精子质量下降,影响雄性山羊繁殖性能。

缺氧诱导基因1C在牦牛隐睾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马密兰, 王琪, 颜秋, 李天安, 赵兴绪, 张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83-29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8
摘要 ( 72 )   HTML ( 2 )   PDF (12796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缺氧诱导基因1C (HIG1 hypoxia inducible domain family member 1C, HIGD1C)对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选择3头3~6岁龄健康状况良好的公牦牛和隐睾症公牦牛,以其睾丸组织作为研究材料。通过HE染色、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RT-qPCR、Western blot、HIGD1C过表达与干扰载体构建及体外细胞转染等技术,探究HIGD1C对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正常睾丸基底膜及间质组织完整,曲细精管、管周肌细胞及支持细胞等排列紧密,隐睾中曲细精管断裂萎缩且HIGD1C在牦牛隐睾组织中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于高于正常睾丸组织(P < 0.01);HIGD1C蛋白主要分布在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成功分离培养出牦牛睾丸支持细胞且HIGD1C蛋白定位于原代睾丸支持细胞胞核;HIGD1C过表达支持细胞后,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 0.05),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 < 0.01),Bax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 <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HIGD1C组支持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上升(P < 0.01);反之,HIGD1C敲除后,Bax、Bcl-2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 <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IGD1C敲除组支持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下调(P < 0.01)。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睾丸组织结构完整,隐睾间质疏松,且HIGD1C在牦牛隐睾组织中高表达。体外细胞试验表明上调HIGD1C,可以激活促凋亡蛋白,促进牦牛支持细胞凋亡;反之,下调HIGD1C表达水平会抑制支持细胞凋亡。提示HIGD1C参与调控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凋亡,为揭示牦牛隐睾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参考。

ART3调控小鼠精子发生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许师源, 张留光, 刘松奇, 吴开慧, 汪超, 王栋, 庞云渭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2995-30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19
摘要 ( 72 )   HTML ( 3 )   PDF (43186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ADP核糖基转移酶3(ADP-ribosyl transferase 3,ART3)在精子发生及变形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随机选取21只6~8周龄健康ICR雄鼠分为对照组、ART3抑制剂3-甲氧基苯甲酰胺(3-methoxybenzamide,3-MBA)处理组,每组各3个重复。处理组睾丸注射3-MBA后12 h、24 h、48 h、5 d、7 d、14 d采集睾丸和附睾组织。跟踪分析其中的精子发生过程发现,抑制ART3导致睾丸萎缩、附睾尾精子密度降低、畸形率升高。组织学观察发现,曲细精管生精细胞逐渐减少,且排列松散,部分生精细胞脱落至管腔;附睾头和附睾尾出现非精子细胞成分,经顶体蛋白免疫荧光鉴定非精子细胞成分为圆形精细胞。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抑制剂处理降低了精细胞和支持细胞间的细胞粘附蛋白Nectin-3水平,曲细精管出现生精细胞凋亡现象,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下降。据此推测,ART3通过调控精细胞与支持细胞间连接,影响AKT通路的抗凋亡作用,促进精细胞变形。

营养与饲料
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断奶公羔瘤胃发酵特性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李陇平, 李托, 曹培文, 朱海鲸, 张小玲, 张宸, 肖普辉, 董书伟, 冯平, 屈雷, 毕台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11-30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0
摘要 ( 82 )   HTML ( 2 )   PDF (3867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断奶公羔瘤胃发酵特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40只体重[(13.80±1.60) kg]接近的陕北白绒山羊断奶公羔随机分为4组,饲喂消化能水平分别为9.16(Ⅰ组)、9.66(Ⅱ组)、10.16(Ⅲ组)和10.66 MJ ·kg-1(Ⅳ组)4种饲粮,所有饲粮的粗蛋白质水平均为11.8%。饲养试验持续60 d,包括7 d预试期和53 d正试期。试验结束后采集所有动物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提取瘤胃液总DNA,PCR扩增16S rRNA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氨态氮(NH3-N)含量和乙酸/丙酸的比值逐渐降低,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丙酸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微生物菌体蛋白(MCP)、丁酸和戊酸含量逐渐升高;Ⅳ组pH显著低于其他3组(P < 0.05),Ⅰ组丙酸含量显著低于Ⅲ组和Ⅳ组(P < 0.05),Ⅰ组乙酸/丙酸的比值极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 < 0.01)。2)瘤胃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Shannon和Simpson指数逐渐降低,而Chao1、faith_pd和observed_OTUs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Ⅰ组和Ⅱ组Chao1和observed_OTUs指数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 < 0.05)。3)对瘤胃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分析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试验羊瘤胃优势菌门,且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是所有试验羊瘤胃优势菌属,且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4)瘤胃微生物的物种差异性方面:门水平上,Ⅳ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5),Ⅱ组和Ⅲ组TM7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 < 0.05),Ⅰ组互氧菌门(Synergiste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5);属水平上,Ⅰ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 < 0.01),Ⅰ组和Ⅱ组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Ⅲ组和Ⅳ组(P < 0.01),Ⅰ组和Ⅲ组未分类拟杆菌(Unspecified_Bacteroidal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Ⅱ组和Ⅳ组(P < 0.05),Ⅰ组和Ⅱ组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未分类韦荣氏球菌科(Unspecified_Veillonell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Unspecified_Lachnospiraceae)和未分类梭菌(Unspecified_Clostridial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 < 0.05),Ⅱ组和Ⅳ组Unspecified_RF32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 < 0.05),Ⅱ组和Ⅲ组Unspecified_F16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影响陕北白绒山羊断奶公羔瘤胃发酵特性,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瘤胃微生物的丰富度有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显著改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互氧菌门(Synergistet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等细菌的相对丰度(P < 0.05),且消化能水平为9.66 MJ ·kg-1的饲粮能够有效改善陕北白绒山羊断奶公羔瘤胃发酵特性和细菌组成。

饲粮蛋氨酸水平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和毛囊发育的影响
张莉蕊, 张北育, 李玉娟, 刘永需, 赵红, 李福昌, 刘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24-30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1
摘要 ( 65 )   HTML ( 3 )   PDF (1101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饲粮中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和毛囊发育的影响。选取9月龄体重相近、生长状况良好的安哥拉兔2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蛋氨酸含量为0.26%),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5%、0.30%、0.45%和0.60%的蛋氨酸(试验组饲粮中蛋氨酸的总体水平分别为0.41%、0.56%、0.71%和0.86%),试验期70 d。试验结束后计算生长性能相关指标并采集毛发和皮肤样品,检测兔毛品质、皮肤毛囊密度以及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和0.45%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P < 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毛的伸长度和伸长率(P < 0.05),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初级毛囊密度(P < 0.05);饲粮中添加0.30%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产毛率和次级毛囊密度/初级毛囊密度(S/P)(P < 0.05),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毛25 μm以上纤维含量、粗毛率和初级毛囊密度(P < 0.05);饲粮中添加0.45%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料毛比、伸长度、伸长率和S/P(P < 0.05),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毛25 μm以上纤维含量、粗毛率和初级毛囊密度(P < 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蛋氨酸显著上调了安哥拉兔皮肤中表皮生长因子(EGF)mRNA表达水平(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适宜的蛋氨酸添加水平能够提高安哥拉兔的产毛性能,改善毛品质;促进家兔毛囊发育,EGF信号可能参与此过程。基于本研究,建议蛋氨酸在安哥拉兔饲粮中适宜的添加量为0.30%(饲粮中蛋氨酸的总体水平为0.56%)。

不同饲粮铜水平对安哥拉兔生产性能及毛囊发育的影响
王小松, 李冬, 李淑, 陈佳力, 刘永需, 赵红, 李福昌, 刘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32-30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2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 (1045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水平铜对安哥拉兔生产性能以及毛囊发育的影响。选取5月龄安哥拉兔18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铜添加量为0、5、10、20和40 mg·kg-1的日粮,预试期3 d,正式试验76 d。结果显示:1)当铜的添加水平为5 mg·kg-1时,产毛量达到最大值,料毛比也相对较低(P < 0.01),但是对安哥拉兔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铜添加量为40 mg·kg-1时,显著增加了兔毛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断裂功(P < 0.01),显著影响了伸长、伸长率(P < 0.05),改善了兔毛品质。3)饲粮中添加铜显著增加了次级毛囊密度(P < 0.01)和总毛囊密度(P < 0.05),当铜的添加量为5 mg·kg-1时,总毛囊密度和次级毛囊密度达到最大值。饲粮中添加5 mg·kg-1的铜显著增加了Wnt10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表达量(P < 0.01),显著增加了角蛋白相关蛋白6-1基因(Kap6.1)的表达量(P < 0.05),铜添加量为40 mg·kg-1时,mTOR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铜的添加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基因相对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铜可以提高安哥拉兔的产毛性能,改善兔毛品质,促进皮下毛囊发育,家兔可能通过Wnt10b、mTORKap6.1基因来调控毛囊发育。在本试验条件下,安哥拉兔饲粮中铜水平为13.72 mg·kg-1最为适宜。

预防兽医
猫1型疱疹病毒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郑焕琴, 姜晓敏, 岳红, 王宝岩, 刘洋, 张兴晓, 张建龙, 朱洪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40-30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3
摘要 ( 73 )   HTML ( 2 )   PDF (12157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从临床样品中得到猫1型疱疹病毒(feline herpesvirus-1, FHV-1)分离株,为FHV-1疫苗候选毒株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宠物医院采集疑似感染FHV-1的猫的眼鼻拭子,用猫肾细胞(Crandell reese feline kidney, CRFK)进行病毒分离,并进行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形态学电镜观察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用CRFK细胞对临床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经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为FHV-1,并命名为“FHV-ZH2202”株。经高通量测序以及基因参考组装拼接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后,将其与国内流行毒株进行SNP分析,发现非同义突变SNP主要集中分布在UL22和US7基因。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对FHV-ZH2202与国内外流行株进行分析,FHV-ZH2202株与国内外流行株在UL22基因的同源性较高,但对于US7基因具有相对较远的亲缘性。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FHV-ZH2202株感染组猫全部发病,出现打喷嚏、眼鼻分泌物等典型症状,但无死亡病例出现。感染后第2天开始,感染组猫通过眼鼻向外界排毒,持续6~8 d。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FHV-1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证明FHV-ZH2202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为FHV-1疫苗候选毒株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刘维哲, 罗成刚, 袁蓉, 廖艺杰, 文艺悯, 孙莹, 俞恩波, 曹三杰, 黄小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49-30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4
摘要 ( 104 )   HTML ( 1 )   PDF (51554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掌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最新流行毒株的病原特征与致病性,开展了PEDV的分离与鉴定。将PEDV阳性病料样品接种Vero细胞连续盲传,分离PEDV流行毒株,并开展了分离毒株的培养特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仔猪致病性评价。结果显示:传至第3代(P3)分离出一株病毒,病毒在细胞上形成典型的“合胞体”样病变;电镜下病毒大小60~110 nm;P10到P35代滴度从104.7 TCID50 ·mL-1升至106.43 TCID50 ·mL-1;CHN-SC2021(P5)基因组全长28 014 bp(GenBank收录号:OM505025.1),与中国地区、欧美地区、亚洲其他国家毒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9.16%~96.32%、99.01%~96.57%、98.94%~96.33%;系统进化树显示CHN-SC2021株与江西CH/JXJA/2017 (MF375374.1)、河南CH/HNAY/2015 (KT199103.1)、CH/HNKF-16 (KY649107.1)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GⅡ a型毒株。S基因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度在98.7%~93.4%。将CHN-SC2021病毒液以每头3 mL 105 TCID50 ·mL-1的剂量口服感染6日龄哺乳仔猪,12 h开始出现食欲不振,20 h时呕吐,24 h出现剧烈呕吐和黄色水样腹泻;剖检病变主要是胃肠臌气、空肠和回肠透明;组织病变显示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绒毛病变、脱落、结缔组织疏松、黏膜肌层与肌层间距增宽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肠各段均有病毒,回肠中病毒最多。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GⅡ a型的PEDV强毒株,有助于丰富我国PEDV的流行毒株信息及为临床防控提供参考。

2022年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一鸣, 陈国盛, 倪诗婷, 佟泽, 王豪男, 杨钒, 杨丽君, 莫玉鹏, 谭臣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64-30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5
摘要 ( 74 )   HTML ( 2 )   PDF (8562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猪地方性肺炎(EP)的原发性病原,可导致猪咳嗽、气喘、消瘦,并因猪的饲料转化率升高、日增重减少、出栏时间延长,从而使养殖成本大大增加,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21个规模化种猪场定点采样,首先通过病原检测比较鼻拭子和喉拭子的采样效果,随后以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分层抽样确定各猪场样本量。共收集母猪喉拭子样品1 478份,并将调查的猪群按胎次分为“0~1胎母猪”和“≥2胎母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病原检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合保守的p36基因及非保守的p97和p146基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鼻拭子样品的检出率为16.67%,喉拭子样品的检出率为56.67%,且Ct值更低。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场检出率为66.67%,但各场感染压力较小,检出率为1.39%~18.57%。其中“0~1胎母猪”检出率为10.05%;“≥2胎母猪”检出率为2.17%。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7个猪场的流行菌株均为同一序列类型(ST128),不同猪场间的流行菌株高度同源。对于猪肺炎支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喉拭子是比鼻拭子更灵敏且有效的活体样品类型,母猪胎次和生猪调运引种是规模化种猪场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和净化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三株新型鸭源微RNA病毒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继桐, 朱彤, 吕俊峰, 高月花, 胡峰, 于可响, 宋敏训, 王建琳, 李玉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75-30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6
摘要 ( 70 )   HTML ( 2 )   PDF (2127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离新型鸭源微RNA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本实验室2021年不同来源的种鸭和肉鸭病料进行PCR检测,初步确定存在一种未知分类的新型微RNA病毒感染。取病死鸭病料组织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设计引物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PCR检测,通过重叠PCR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将分离病毒各蛋白氨基酸序列两两比对,同时选取GenBank数据库中微RNA病毒代表毒株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并对主要蛋白P1、2C、3D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三株微RNA病毒,分别命名为21101株、21016株和21075株(GenBank登录号:OQ927377~OQ927379)。基因组长度分别为7 445、7 445和7 447 bp,均包含一个编码2 14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可划分为P1、P2、P3三个部分,符合微RNA病毒序列特征。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三株分离病毒与本实验室前期分离的Duck/FC22/China/2017(GenBank登录号:MN102111)毒株及上海兽医研究所分离的Duck/AH15/CHN/2015(GenBank登录号:MT681985)位于同一分支,与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遗传距离最近。分离的三株鸭源微RNA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与目前已知的两株微RNA毒株为同一类新型鸭源微RNA病毒。

犬新孢子虫miRNAs的鉴定与分析
李京宇, 陈金铭, 张明一, 赵姗姗, 陶德良, 宋军科, 杨新, 樊莹莹, 赵光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85-30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7
摘要 ( 67 )   HTML ( 2 )   PDF (11235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鉴定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特异表达的miRNAs,并研究其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收集N. caninum速殖子感染的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apr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24和48 h的样本,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犬新孢子虫特异表达的miRNAs及其体外表达情况,并研究了一个上调的miRNA novel3_mature对犬新孢子虫在山羊EECs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共鉴定出3 404个犬新孢子虫特异表达的miRNAs(155个新预测miRNAs),其中77个(47个上调和30个下调)miRNAs显著差异表达;随机选取7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预测分析发现61个miRNAs的3 978个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可能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突触导向、黏着斑、cMA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转染novel3_mature的模拟物显著促进犬新孢子虫在山羊EECs中的增殖。犬新孢子虫存在多个特异表达的miRNAs,其在虫体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犬新孢子虫胞内生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株牛呼吸道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征
班玛王清, 陈曦, 岳怡, 苏玉蓉, 岳华,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094-31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8
摘要 ( 66 )   HTML ( 2 )   PDF (7612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牛呼吸道冠状病毒(BRCV)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采集暴发呼吸道疾病的肉牛鼻拭子,经荧光定量PCR鉴定为BCoV阳性。将阳性样本接种人盲肠腺癌细胞(HCT-8),分离纯化后,对引起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株的S和H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将病毒分离株接种BALB/c小鼠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致细胞病变的毒株,经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鉴定为BRCV,蚀斑纯化后计算病毒TCID50为10-8.46·0.1 mL-1。S基因和H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两种基因均发生重组事件;S蛋白具有2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A33G和A975V),分别位于S1亚基的受体结合域和S2亚基;HE基因具有2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L235R和L365F),分别位于凝集素域和近膜端域。分离株对4周龄BALB/c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引起小鼠呼吸加快和腹泻等临床症状,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显示肺和肠道出血,病毒主要分布在肺和肠组织,以肺组织中病毒载量最高。本研究首次在国内肉牛中分离到1株BRCV,S和HE基因分子有独特氨基酸突变,成功建立了小鼠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BCoV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提供了参考。

西藏那曲市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
刘博华, 符汉宇, 王玉恒, 索朗斯珠, 牛家强, 包玉花, 李家奎, 徐业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05-31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29
摘要 ( 72 )   HTML ( 2 )   PDF (14049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引起西藏牦牛呼吸道感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病原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从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采集牦牛鼻咽拭子和组织病料498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分离纯化、生化试验、PCR鉴定、K-B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Mauve软件和MEGA 7软件进行基因共线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及PCR鉴定, 发现在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巴氏杆菌阳性率为2.61%,且从病死牦牛肺组织中分离出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命名为“Pm XZ01”株;药敏试验发现Pm XZ01株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羧苄西林、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动物试验发现感染Pm XZ01株的家兔(1.2×108 CFU·mL-1)和小鼠(1×107 CFU·mL-1)死亡率高达100%,说明在该浓度下Pm XZ0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致死性。全基因组测序获得Pm XZ01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 331 787 bp,GC含量为40.47%,重复序列总长度为3 266 bp;含有121个非编码RNA基因,包括59个tRNA基因,19个rRNA基因,43个ncRNA基因;2个假基因,5个基因岛,3个前噬菌体,68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CARD注释分析发现1个PBP3抗性基因和2个EF-Tu抗性基因;VFDB和PHI-base注释分析发现101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及663个表型突变基因等;共线性分析发现Pm XZ01株与猪源HB03株(CP003328.1)、HN07株(CP007040.1)和禽源P1702株(CP097616.1)共线性最好,而与牦牛源Tibet-Pm1株(CP072655.1)共线性较差;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m XZ01株与中国广东牛源GDZQ201401株(KP083466.1)属于同一分支,进化关系最近。本研究完成了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牦牛源B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为探索西藏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防控提供了参考。

芦丁在BV2细胞中抗弓形虫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韩成全, 刘婧陶, 于淼, 关立增, 徐璐, 王悦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19-31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0
摘要 ( 50 )   HTML ( 2 )   PDF (3763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芦丁在BV2细胞中的体外抗弓形虫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间接荧光染色法等测定芦丁的细胞毒性、弓形虫抑制率及增殖情况以探究芦丁在BV2细胞中的抗弓形虫作用;随后,将细胞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Normal)、感染对照组(T. gondii)、感染后低剂量芦丁治疗组(Rut 50)和感染后高剂量芦丁治疗组(Rut 100),进行弓形虫感染及芦丁处理试验,并用ELISA等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抗氧化酶SOD、GSH及脂质氧化产物MDA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中PI3K/AKT/Nrf2/HO-1、TLR4/NF-κB及P2X7R/NLRP3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在BV2细胞中,50和100 μg·mL-1的芦丁具有明显的抗虫效果,可显著抑制弓形虫感染率、入侵能力和增殖(P < 0.05)。50和100 μg·mL-1的芦丁还可显著增多上清液中的SOD、GSH含量并降低MDA含量(P < 0.05),且降低TNF-α、IL-6及IL-1β水平(P < 0.05),并显著上调抗氧化通路PI3K/AKT/Nrf2/HO-1、下调炎症通路TLR4/NF-κB及P2X7R/NLRP3中关键蛋白表达量(P < 0.05)。结果提示,芦丁在BV2细胞中具有明显的抗弓形虫作用,这可能与其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Nrf2/HO-1通路从而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抑制TLR4/NF-κB及P2X7R/NLRP3通路从而减弱炎症反应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探究芦丁体内抗虫效果及分析其对弓形虫性脑损伤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为将芦丁开发成治疗人畜弓形虫病的潜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基础兽医
MHCⅠ类分子BF2*0201递呈ALV-J表位结构和递呈机制解析
贾玉生, 李易霖, 马露露, 廖明, 代曼曼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32-31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1
摘要 ( 71 )   HTML ( 2 )   PDF (9252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HC B2单倍型鸡对禽白血病病毒感染有较强抗性,这种抗病性可能与被MHC分子递呈的表位刺激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关。本研究拟阐明MHC Ⅰ类分子BF2*0201递呈ALV-J表位结构和递呈机制。利用凝胶过滤层析筛选出能与MHC Ⅰ稳定结合的肽。利用晶体初筛试剂盒在体外培育肽和MHC Ⅰ的二元复合物晶体,并利用COOT、CCP4和PYMOL等软件对该晶体结构进行解析和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二个与BF2*0201稳定结合的ALV-J CTL表位FVDFANRLI和SALQAFREV。得到一个优质晶体BF2*0201-SALQAFREV(SV9),其生长条件为1.0 mol ·L-1 丁二酸(pH 7.0),0.1 mol ·L-1 HEPES (pH 7.0),1%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解析高分辨率(1.72 Å)的BF2*0201-SV9复合物结构后发现BF2*0201抗原结合槽整体呈现弱负电性。保守的残基多位于抗原结合槽的两端,特异性氨基酸赋予BF2*0201中等大小的抗原结合槽。B、C和F口袋起着较重要的锚定作用,口袋残基和水分子与抗原多肽形成氢键作用,将其固定在抗原结合槽中。SV9表位构象中突出的P4-Gln和P7-Arg残基的构象特征表明该位点有被特异性TCR潜在识别的特性。BF2*0201-SV9复合物晶体结构特征有助于阐明B2单倍型MHCⅠ类分子BF2*0201递呈ALV-J表位的机制,有助于解释B2单倍型鸡对ALV存在抗性的原因,为抗病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层状双氢氧化物-rFel d 1-Can f 1融合变应原对小鼠模型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分析
彭美琪, 魏春洁, 郑安琪, 朱亦坤, 徐琳皓, 罗承慧, 韦双双, 裴业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43-31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2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 (11581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预防猫、犬诱导的过敏反应,本研究将猫主要变应原Fel d 1与犬主要变应原Can f 1融合原核表达,纯化制备了rFel d 1-Can f 1融合变应原。将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与rFel d 1-Can f 1混合,制备LDH-rFel d 1-Can f 1,皮下注射法免疫BALB/c小鼠,随后利用rFel d 1-Can f 1融合变应原诱导过敏小鼠模型,通过检测小鼠应激性过敏反应的体温变化、耳朵点刺试验、肺部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IgE水平等指标评价LDH-rFel d 1-Can f 1对猫犬诱发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研究表明,LDH与rFel d 1-Can f 1质量比为7 ∶1时,LDH可以完全吸附rFel d 1-Can f 1融合蛋白。LDH-rFel d 1-Can f 1可以有效缓解应激性过敏反应引起的小鼠体温下降,显著减少过敏导致的染料渗透面积。肺部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LDH-rFel d 1-Can f 1可以缓解过敏引起的炎症细胞浸润。此外,LDH-rFel d 1-Can f 1免疫后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IgG,这为开发抑制宠物猫犬诱发过敏反应的疫苗奠定基础。

负载七叶苷的水凝胶制备及初步评价
丁泽, 张耀锋, 马蓓, 刘盼, 董天祯, 王天扬, 刘俊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55-31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3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 (7369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制备一种可用于局部递送七叶苷的水凝胶。选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与羧甲基壳聚糖(CMCS)为原料,向其中添加七叶苷(ESC),制备负载七叶苷的CMC-Na/CMCS水凝胶(CCE),并对其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本试验成功制备了CCE水凝胶,并以不同比例的CMC-Na/CMCS设计正交试验,依据载药量和包封率筛选,最终确定水凝胶的配方为2% CMC-Na、2% CMCS、200 μL京尼平,转速为800 r·min-1,水凝胶外观为蓝色溶液,无析出、无杂质、透明度均匀;扫描电镜可见其具有三维结构和许多光滑小孔;粒径为0.841 5 nm,Zeta电位为-32.1 mV; 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均表明七叶苷成功载入到CMC-Na/CMCS水凝胶中且未影响其原有的官能团;溶胀率为234%;体外释放时间比原料药明显延长;同浓度载药凝胶比原料药抗菌效果有所延长,效果较好。本试验成功将七叶苷载入到了CMC-Na/CMCS水凝胶中,并通过系列试验证明其相较七叶苷原料药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为临床使用七叶苷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给药方式。

我国猪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Meta分析
田思瑾, 赵佳琪, 王晓明, 王丽平, 黄金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63-31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4
摘要 ( 74 )   HTML ( 7 )   PDF (4932KB) ( 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系统分析近年来我国猪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地区差异及变化规律,为我国猪链球菌耐药性的监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新药开发等提供科学指导。搜集和整理现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设立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纳入和排除筛选,然后建立我国猪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状况的数据库,并对数据库内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检验、亚组分析等步骤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猪链球菌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的耐药情况:对四环素类和林可胺类的耐药率最高(>80%),分别是四环素91%、林可霉素84%、多西环素81%、克林霉素81%;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的耐药率为50%~80%,分别是红霉素76%、卡那霉素75%、阿奇霉素74%、链霉素70%、复方新诺明65%、庆大霉素64%、阿米卡星55%;耐药率为10%~40%的有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氟喹诺酮类,分别是恩诺沙星37%、氟苯尼考31%、环丙沙星30%、青霉素24%、氯霉素24%、氨苄西林13%、头孢噻呋12%;耐药率低于10%的有万古霉素,耐药率为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猪链球菌的耐药率呈现明显的地区和时间差异。猪链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猪链球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需要加强对我国猪链球菌耐药性的监测。

119例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的回顾性病理学分析
涂颖欣, 周向梅, 赵德明, 杨利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77-31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5
摘要 ( 74 )   HTML ( 2 )   PDF (11028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宠物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犬猫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同时也导致了各类型肿瘤的检测和诊断率的显著提高。为了了解不同肿瘤的特点,更好地诊治犬猫肿瘤,通过调查扩充其流行病学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犬原发性睾丸肿瘤是雄犬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来源可以是睾丸性索/性腺间质、生殖细胞等。本研究对2013—2021年多家宠物医院送检本实验室的2 803例犬各器官肿物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119例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病理学分析,列举所诊断出的其中四类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统计病例背景信息,探讨犬原发性睾丸肿瘤的风险因素。对于HE染色诊断较为困难的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瘤,联合应用三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进行精准诊断,以便进行各类睾丸肿瘤的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结果显示,雄犬的原发性睾丸肿瘤检出率为10.8%,占所有送检病例的4.25%。其中,支持细胞瘤28例(23.5%),间质细胞瘤37例(31.1%),精原细胞瘤42例(35.3%),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瘤12例(10.1%)。本研究提供了我国犬原发性睾丸肿瘤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患犬背景信息证实了隐睾是支持细胞瘤和精原细胞瘤的重要风险因素,初步探讨了品种、隐睾位置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检出率之间的可能相关性。

胰淀素作用于背外侧被盖核胆碱乙酰转移酶神经元调节小鼠体重
曹晓娟, 刘昊东, 李鹏辉, 李嘉成, 樊奇, 王星, 李彩琴, 杨子程, 郭永清, 陈玉洁, 张小宇, 海日汗, 杜晨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85-31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6
摘要 ( 55 )   HTML ( 2 )   PDF (10989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胰淀素(amylin)作用于背外侧被盖核(lateral dorsal tegmental nucleus,LDT),诱导减肥和抑食效应,并激活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IBAT)产热。多种食欲激素受体与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神经元共同定位于LDT中,以调节饱腹感和能量消耗。然而,LDT的ChAT神经元是否参与胰淀素介导的体重调节作用尚待探索。作者拟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小鼠LDT中原癌基因蛋白(c-Fos)和ChAT神经元的表达,逆行示踪技术确认LDT的下游神经核团,神经元损伤试验分析胰淀素作用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腹腔注射胰淀素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并显著促进LDT和臂旁核(PBN)中c-Fos和ChAT神经元表达。ChAT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神经元在LDT、PBN和迷走神经背侧核(DMV)中共表达。逆行示踪试验证明LDT向PBN神经元发送神经投射。此外,损伤LDT和PBN神经元可降低胰淀素的减肥效果。LDT是连接PBN的能量平衡调节中枢,ChAT神经元参与介导胰淀素的体重调节过程。

临床兽医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巴马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的影响
吕英光, 焦广明, 桑金芳, 寇志鹏, 刘涛, 王月, 陆翔宇, 朴晨曦, 马亚军,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193-32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7
摘要 ( 54 )   HTML ( 2 )   PDF (23809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磷酸盐缓冲液组(PB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7、14、21和28 d,采集血液和皮肤组织样本,并观察、拍照、记录移植皮片和周围组织临床变化情况。通过对移植皮片表观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测,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移植皮片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再生相关指标检测及血流恢复情况,综合评价ADSCs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创口愈合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术后ADSCs组皮片恢复速度优于其他两组,在术后28 d,ADSCs组基本恢复正常皮肤状态。在氧化应激方面,ADSCs组SOD、GSH含量显著升高(0.01<P < 0.05),MDA显著下降(0.01<P < 0.05)。在炎症方面,ADSCs组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IL-10在术后7、14 d极显著升高(P<0.01)。在皮肤组织再生方面,ADSCs组VEGF、bFGF、TGFβ3和CD3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0.01<P<0.05)。在血流恢复方面,ADSCs在愈合过程中血流灌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1<P < 0.05)。综上表明,在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中,ADSCs能够加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组织再生,血管新生。表明ADSCs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功能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试验为干细胞在自体皮肤移植和异体皮肤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科学依据。

重编程诱导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
朱明德, 陈奕静, 戴鹏秀, 张翊华, 张欣珂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05-32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8
摘要 ( 66 )   HTML ( 2 )   PDF (7739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转基因技术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 producing cells, IPCs),通过干细胞疗法达到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本试验首先验证了Hnf1b基因在体外诱导犬AMSCs向IPCs分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联合胰岛细胞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级联调控因子Pdx1、Ngn3、Pax4、Nkx6.1,组成三种不同的多基因共表达腺病毒感染犬AMSCs,重编程其向IPCs分化,通过检测筛选出最佳诱导组合。结果表明,Hnf1b基因对体外诱导犬AMSCs向IPCs分化具有促进作用。pAdEasy-Hnf1b-Pdx1-Ngn3(A)、pAdEasy-Hnf1b-Pdx1-Ngn3-Pax4(B)、pAdEasy-Hnf1b-Pdx1-Ngn3-Nkx6.1(C)三种组合的多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在感染犬AMSCs 25 d后,A、B、C三组均形成胰岛样细胞团,且B组数量最多,双硫腙染色着色最深;高糖刺激下B组的胰岛素分泌量极显著高于A组和C组。A、B、C三组的胰岛细胞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B组Pdx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csk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组;Ins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综上所述,Hnf1b基因对体外诱导犬AMSCs向IPCs分化具有促进作用,Hnf1bPdx1、Ngn3和Pax4基因联合诱导效率最佳。该研究结果为探究干细胞向IPCs分化的更高效方法提供新参考,也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硒代蛋氨酸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缓解氟诱导的抑郁样行为
李媛媛, 王天玉, 李梦, 张文慧, 王英卉, 赵天瑞, 李浩洁, 赵阳飞, 王金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13-32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39
摘要 ( 64 )   HTML ( 3 )   PDF (12597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探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 Se-Met)缓解氟致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选取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氟组(NaF 150 mg·L-1,F组)、氟+低硒组(NaF 150 mg·L-1+1.5 mg·L-1,F+LSe组)、氟+中硒组(NaF 150 mg·L-1+3.0 mg·L-1,F+MSe组)、氟+高硒组(NaF 150 mg·L-1+6.0 mg·L-1,F+HSe组)。氟化钠暴露90 d后,通过高架O型迷宫和悬尾试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表现,运用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质的损伤情况,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含量,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动物行为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小鼠在悬尾试验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P<0.05),在高架O型迷宫中进入闭合臂的时间有明显升高趋势(P<0.05)。在补充Se-Met后小鼠“静止”时间显著减少(P<0.05),F+LSe和F+MSe小鼠进入闭合臂的时间相比于F组显著减少(P<0.05)。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F组小鼠大脑皮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缩小,且椎体细胞数量减少。经Se-Met改善后,F+LSe组的大脑皮质组织核仁清晰,细胞质更加均匀,改善效果更显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含量显著减少(P<0.05)。与F组相比,F+LSe、F+HSe和F+MSe组R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含量依次表现为F+LSe<F+HSee<F+MSe;F+LSe和F+HSe组GSH-PX含量相比于F组显著升高(P<0.05)。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自噬相关基因ParkinPINK1、LC3、OPTNNBR1、Drp1、Fis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OPA1、Mfn1、Mfn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F组相比,F+LSe和F+HSe组显著降低ParkinOPTNPINK1、P62、NBR1和Fis1的mRNA表达水平(P<0.05),F+LSe和F+MSe组显著降低ParkinLC3、Drp1和P62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增加OPA1的mRNA表达水平(P<0.05),F+LSe组显著增加Mfn2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1.5 mg·L-1 Se-Met可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恢复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状态,缓解大脑皮质氧化应激,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组织损伤和抑郁样行为的出现。

黄连防治鸭病毒性肠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动物试验验证
文安林, 杨芸芸, 罗永荣, 杨颖, 程振涛, 欧德渊, 文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25-32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40
摘要 ( 70 )   HTML ( 2 )   PDF (11410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黄连防治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 DVE)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Analysis Platform, TCMSP)筛选黄连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分析DVE相关靶点,Venny和Cytoscape3.7.2软件绘制黄连与DVE交集靶点及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PPI),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分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和黄连防治组进行动物干预试验,采集组织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相关细胞因子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黄连14个活性成分和212个作用靶点,其中,与DVE交集的靶点25个,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核心靶点是IL-6、IL-10和STAT1;病毒感染组鸭肝、脾和十二指肠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且这些组织中IL-6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鸭显著提升(P≤0.05),IL-10和STAT1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黄连防治组鸭肝、脾和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IL-6、IL-10和SYAT1含量趋于正常水平。由此可见,黄连能有效缓解鸭病毒性肠炎所致的鸭机体组织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涉及到多种炎症反应信号通路。

研究简报
五味子多糖纳米硒的体外抗氧化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
杜红旭, 苏利娟, 何政科, 谭晓燕, 张旭, 马琪, 曹立亭, 陈红伟, 甘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34-32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41
摘要 ( 75 )   HTML ( 3 )   PDF (3554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五味子多糖纳米硒(SCP-Selenium nanoparticles,SCP-SeNP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ABTS+、DPPH自由基、OH-和O2-体外清除以及还原力检测试验系统评价了SCP-SeNP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一步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SCP-SeNPs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对OH-和O2-的清除活性优于五味子多糖(Schisandra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SCP)。16S rRNA检测结果显示,SCP-SeNPs组小鼠盲肠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高于空白对照组(BC组)(P>0.05);β多样性指数表明SCP-SeNPs组与BC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肠道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是小鼠肠道菌群的主要构成。菌群结构差异分析显示,属水平上,SCP-SeNPs组普雷沃氏菌属、Muribaculum、杜波西氏菌属、栖粪杆菌属和梭菌属_UCG_014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 < 0.05)。PICRUSt 2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蛋白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苯丙氨酸代谢和托烷、哌啶、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这4个通路在SCP-SeNPs组显著富集(P < 0.05)。综上,SCP-SeNPs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可能通过提高肠道有益菌的丰度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发挥肠道保护作用,提示SCP-SeNPs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微量元素添加剂。

氨基葡萄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彬, 刘彦, 郑琛, 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46-32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42
摘要 ( 70 )   HTML ( 4 )   PDF (1088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氨基葡萄糖(GlcN)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50头体重相近的21日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35 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NC组)、基础日粮+金霉素75 mg·kg-1(PC组)、基础日粮+ GlcN 1 g·kg-1(G1组)、基础日粮+ GlcN 2 g·kg-1(G2组)和基础日粮+ GlcN 3 g·kg-1(G3组)。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其余各组第15~35天和第1~35天ADFI与ADG显著提高,G1、G2和G3组第1~35天腹泻率显著降低(P < 0.05)。2)与NC组相比,第14天,其余各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G1、G2和G3组血清CAT活力显著提高(P < 0.05);G2组血清IL-1β水平和G1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 < 0.05)。第35天,其余各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CAT活力显著提高,G2和G3组血清T-AOC显著提高(P < 0.05);G1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提高、PC组和G1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降低(P < 0.05)。3)与NC组相比,第35天,PC、G1和G3组血清A/G显著提高、其余各组血清AST水平显著降低(P < 0.05)。综上所述,GlcN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增强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添加剂量以1 g·kg-1为宜,其使用效果优于75 mg·kg-1的金霉素。

副结核分枝杆菌重组酶介导扩增-侧向流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南岳, 龙美贞, 王元智, 刘一朵, 周向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55-32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43
摘要 ( 60 )   HTML ( 2 )   PDF (4392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paratuberculosis,MAP)精准快速的检测方法,结合重组酶介导扩增(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 RAA)和侧向流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技术,以MAP的特异性多拷贝插入元件IS900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建立可用于MAP现场可视化检测的RAA-LFD方法。该检测方法在35 ℃条件下恒温反应30 min即可实现对MAP目的基因的有效扩增。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MAP,不与其他常见的病原发生交叉反应;对MAP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可达到10 fg·μL-1;使用该方法对149份牛奶样品进行检测,与传统的PCR相比,其敏感性为100%。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针对于MAP的精准快速的试纸条检测方法,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宁夏部分地区犊牛腹泻样本大肠杆菌分离菌株的毒力因子检测与分析
王玮, 王景松, 郭亚男, 高乐, 王玲玲, 陈灿, 王健霖, 王建东, 马科, 李继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7):  3261-32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7.044
摘要 ( 80 )   HTML ( 2 )   PDF (1015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宁夏地区犊牛腹泻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流行情况及毒力因子流行特点。对宁夏地区共采集332份腹泻犊牛直肠粪便进行病原分离,利用PCR方法对15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13种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共分离出156株大肠杆菌(46.99%),共检出136株含有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表明目前宁夏地区腹泻犊牛大肠杆菌阳性率较高,毒力因子组合复杂,优势毒力因子为ir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