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1-0. 
摘要 ( 45 )   PDF (28508KB) ( 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2-0. 
摘要 ( 55 )   PDF (276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0. 
摘要 ( 17 )   PDF (127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牧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刘雯雯, 董发明, 毕延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267-32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1
摘要 ( 131 )   HTML ( 13 )   PDF (4064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更改基因组DNA序列,近年来在动植物育种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中对农业生物多性状协同改良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对单一基因或位点的改变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所以亟需建立一套多基因同步编辑体系,对多个基因进行协同修饰。多个sgRNA同时表达是多基因同步编辑的关键,常见表达策略包括建立多个单顺反子sgRNA并联表达和多顺反子sgRNA串联表达。常用串联表达工具有核酸酶Csy4、tRNA系统以及自裂核酶等。本文对以上多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家养动物中的应用
张肖旭, 李昊, 冯平捷, 杨豪, 李新月, 吕冉, 潘章源,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276-32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2
摘要 ( 143 )   HTML ( 11 )   PDF (1226KB) ( 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能够以高精度分辨率鉴定单个细胞类型和细胞状态,打破普通转录组测序(bulk RNA sequencing, RNA-seq)无法探究目标细胞具体表达特征的困境,在各个领域的探索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小鼠发育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复杂疾病、肠道微生物组及临床应用等诸多领域。近年来,scRNA-seq在畜牧业领域也开展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动物繁殖性能、胚胎发育、关键性状解析等方面,但相较于在人类上的应用还较为薄弱,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仍有待深入。本文主要综述了scRNA-seq的工作流程及其在家养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scRNA-seq分析效率以及在家养动物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鸡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娄明, 罗昊玉, 牟芳, 李辉, 王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288-32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3
摘要 ( 87 )   HTML ( 2 )   PDF (3235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胰岛素作为机体所必需的激素,在动物糖脂代谢、蛋白合成、生长发育、性状形成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鸡存在天然的胰岛素抵抗,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鸡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通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鸡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抵抗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探究人类胰岛素抵抗以及鸡肉品质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

家马不同毛色遗传特性研究综述
安塔娜, 韩海格, 陶克涛, 宝音德力格尔, 李文博, 芒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297-33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4
摘要 ( 67 )   HTML ( 3 )   PDF (9883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马的毛色是识别马匹和进行品种登记的主要内容及依据。古DNA研究表明,最先出现的家马毛色是骝色,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出现黑色和栗色,这3种毛色统称为基础毛色。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家马的色素细胞通过真黑素和棕黑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毛色。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家马的13种不同毛色分类,综述了近三十年内关于家马不同毛色形成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为深入解析家马不同毛色形成遗传机理、减少相关遗传疾病的发生以及后续的系谱登记和选种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牛体外胚胎生产过程中培养液添加物研究进展
戴舒颖, 刘青, 李爱国, 余博, 陈洪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09-33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5
摘要 ( 66 )   HTML ( 2 )   PDF (1800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体外胚胎生产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和生物研究的现代繁殖技术,在促进肉牛和奶牛品种改良以及高效繁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当前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仍存在胚胎生产效率低和胚胎发育潜能差等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本文系统综述了牛体外胚胎生产中经典添加物和最新添加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优化构建不同添加物组合的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加高效地获得牛体外优质胚胎。

奶牛子宫内膜炎与胃肠微生物相关性及益生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周佳丽, 丁宝隆, 马子明, 淡新刚, 赵洪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21-33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6
摘要 ( 70 )   HTML ( 4 )   PDF (1743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分娩时或产后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子宫所引起奶牛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繁殖能力并制约奶牛业的发展,明确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对其高效治疗。然而,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提出奶牛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影响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发展;也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调节宿主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奶牛子宫内膜炎。本文就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子宫内膜炎之间的关系及益生菌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规模化奶牛场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五种特色乳中活性蛋白及活性肽的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进展
李新科, 高亚男, 王加启, 郑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31-33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7
摘要 ( 57 )   HTML ( 1 )   PDF (1581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制品作为人类重要的食品之一,其中所含的活性蛋白及活性肽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综述对五种特色乳(山羊、绵羊、驴、骆驼和牦牛)中的活性蛋白及活性肽在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菌以及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功能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对其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促进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前瞻性展望。本综述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特色乳中活性蛋白及活性肽的功能机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禽偏肺病毒的研究进展
张帆帆, 李杰茂, 谭佳, 黄江南, 吴玲, 韦启鹏, 康昭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44-33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8
摘要 ( 72 )   HTML ( 3 )   PDF (4588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禽偏肺病毒病是由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 aMPV)引起的一种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产蛋和蛋壳质量下降为特征的疾病。aMPV可感染鸡、鸭、鸽等多种禽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流行现状、致病特性、病毒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其诊断技术与疫苗等方面对aMPV进行综述,为今后该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嵌杯病毒主要衣壳蛋白的研究进展
谈晓梅, 徐彦召, 刘光清, 孟春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54-33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09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 (2519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嵌杯病毒(calicivirus)是无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因而严重威胁着人和许多其他脊椎动物的健康。由于该病毒种属流行株多变、极易传播且呈现区域性感染,致使全球范围内因杯状病毒引起的公共卫生疾病频繁暴发,近年来,其感染发病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不同属成员虽然感染不同种类的宿主,但其主要衣壳蛋白的结构类似。嵌杯病毒主要衣壳蛋白中含有免疫原性关键区域,能与宿主受体结合并可能介导感染过程,且氨基酸相关的免疫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的变异是公认的病毒进化的驱动力。本文就嵌杯病毒主要衣壳蛋白的基因组结构、免疫原性、受体结合情况以及遗传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科学研究以及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艾美耳球虫的遗传操作:平台建立、应用与展望
梁瑞英, 索静霞, 梁琳, 刘贤勇, 丁家波, 索勋, 汤新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62-33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0
摘要 ( 62 )   HTML ( 1 )   PDF (2342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艾美耳属球虫是畜牧生产中最常见的寄生虫,引起鸡、兔、羊、牛等养殖动物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影响动物健康和养殖效益。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先后建立了艾美耳球虫的瞬时转染、稳定筛选和基因编辑等遗传操作平台,实现了艾美耳球虫的基因过表达、基因敲除和基因编辑等操作,极大推进了艾美耳球虫基础生物学和作为新型真核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本文围绕艾美耳球虫遗传操作平台建立的关键技术、创新性设计、存在的技术瓶颈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为其他畜禽寄生虫遗传操作平台的构建提供参考,也为球虫病新型防控制剂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锰纳米佐剂的制备及生物学效应
王梦迪, 王恒, 鲁秀香, 王昱旻, 樊文杰, 姚晨, 刘鹏翔, 马延杰, 杨国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74-33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1
摘要 ( 51 )   HTML ( 3 )   PDF (2197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锰作为生命活动中重要微量元素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对于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发育和免疫系统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与可溶性锰离子相比,纳米锰可维持锰离子在注射部位持续释放, 以诱导局部的免疫应答, 并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对抗原的摄取, 促进DCs在体内活化与成熟。本文从纳米锰作用机制、制备方法、功能表征、纳米佐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纳米锰作为疫苗佐剂的应用,并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辐照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周婷, 孙梦坤, 余四九, 崔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83-33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2
摘要 ( 54 )   HTML ( 1 )   PDF (1556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原体灭活是生产灭活疫苗最关键和最基本的技术。理想的灭活方式是彻底灭活病原体并保持抗原的免疫原性,且无化学残留。与传统灭活方式相比,辐照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主要优势是它能够穿透病原体,但对病原体表面抗原蛋白造成的损伤较小,且灭活后不需要去除任何化学残留物,因此更适合用于研发安全有效的灭活疫苗。本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辐照技术应用于疫苗研发的历史和进展,讨论了辐照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的潜在策略。

遗传育种
pAPN基因敲除的IPEC-J2介导的TGEV感染特征分析
夏振涛, 王楠, 王婉洁, 周期律, 黄雷, 牟玉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395-34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3
摘要 ( 68 )   HTML ( 2 )   PDF (8941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猪氨基肽酶N(porcine aminopeptidase N,pAPN)基因敲除的猪空肠上皮细胞系(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 line J2,IPEC-J2)介导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感染的特征,为深入了解pAPN基因在TGE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分为pAPN基因敲除IPEC-J2组(IPEC-J2-KO组)、野生型IPEC-J2组(IPEC-J2-WT组)和未接种TGEV的野生型IPEC-J2组(Mock组)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首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确定IPEC-J2接种TGEV毒株后收取细胞样品的最佳时间节点;其次,对IPEC-J2-KO进行了脱靶效应检测;然后,通过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和50%组织细胞感染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对接种TGEV的IPEC-J2-KO、IPEC-J2-WT及Mock进行感染特征分析;最后,通过WB检测IPEC-J2-KO、IPEC-J2-WT和Mock中NF-κB p65及其磷酸化蛋白pp65的表达情况。qPCR结果显示,接毒24 h是收集细胞样本以评估TGEV对IPEC-J2影响的最佳时间节点;脱靶分析结果显示,在IPEC-J2-KO中未检测到脱靶效应;病毒感染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与IPEC-J2-WT相比,IPEC-J2-KO内病毒拷贝数、病毒滴度均极显著降低(P<0.001),与Mock相比,IPEC-J2-KO内病毒拷贝数、病毒滴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IPEC-J2-KO内未检测到TGEV-N蛋白的表达;此外,与Mock相比,接种TGEV后,IPEC-J2-WT组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极显著上调(P<0.001),而IPEC-J2-KO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 IPEC-J2-KO可有效抵抗TGEV的感染,接种TGEV未影响IPEC-J2-KO中先天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该研究为IPEC-J2作为TGEV感染特征研究的细胞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阐明pAPN基因在TGEV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及抗病猪新品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短期血清饥饿胁迫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代谢及自噬发生的影响
王怡, 高娟, 胡悦旻, 杨跃飞, 范博钧, 鞠辉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08-34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4
摘要 ( 50 )   HTML ( 3 )   PDF (16192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短期饥饿胁迫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代谢及自噬发生的影响,解析自噬机制在骨骼肌发育调控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改良家猪产肉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将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SMSCs细胞系复苏,按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将细胞分为20%血清组(对照组)、15%血清组、10%血清组、5%血清组和0%血清组,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饥饿胁迫。当细胞融合度达到70%~80%后再培养24 h进行检测,每组4个重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膜电位和活性氧水平;试剂盒测定ATP水平;WB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B-Ⅱ、p62和通路相关蛋白AMPK、mTOR的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线粒体形态和细胞器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细胞中血清浓度降低,细胞活力、p62蛋白量、p-mTOR/mTOR比值逐渐降低;细胞凋亡率、ROS水平、ATP水平、LC3B-Ⅱ蛋白水平、p-AMPK/AMPK比值、细胞内自噬溶酶体数量、细胞核及线粒体异常率则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15%组膜电位显著升高,5%和0%组极显著降低。这表明,短期血清饥饿胁迫能诱导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发生,加快细胞代谢,但同时存在加快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等毒副作用。

低温对合作猪脂肪组织形态、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及AMPK/PGC-1α通路的影响
李瑶, 贾蕊, 李杰, 滚双宝, 杨巧丽, 王龙龙, 张鹏霞, 高小莉, 黄晓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18-34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5
摘要 ( 83 )   HTML ( 3 )   PDF (4578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低温对合作猪脂肪组织形态、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及AMPK/PGC-1α通路的影响。本研究选择75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合作猪10头,常温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3±2)℃)和低温组((-15±2)℃),每组5头,试验期15 d。试验结束后采集合作猪腋下和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脂代谢相关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脂肪棕色化产热基因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MPK/PGC-1α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处理后合作猪腋下脂肪和腹股沟脂肪呈现褐色化改变,脂肪细胞数量变多且横截面积减小;腋下和腹股沟脂肪中LPL活性,IL-6 mRNA表达量及AMPK、P-AMPK和PGC-1α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LEP mRNA表达量及FAS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腋下脂肪中UCP3、HSP70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PPARγ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AMPKTNF-α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腹股沟脂肪中AMPK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UCP3及HSP70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PPAR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低温处理后合作猪腹股沟脂肪中PGC-1α、ADPNFAT mRNA表达量和HSL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腋下脂肪中变化不显著(P>0.05)。综上,低温下合作猪腋下脂肪和腹股沟脂肪发生褐色化改变,且脂肪细胞数量增多,面积减小,机体产热增加,脂代谢关键基因LEPADPNPPARγFAT及AMPK/PGC-1α通路可能参与机体脂质代谢。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及群体结构分析
张涛, 李佳芪, 胥磊, 王丹, 张梦华, 张涛, 闫梦婕, 王玮韬, 范守民, 黄锡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27-34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6
摘要 ( 67 )   HTML ( 1 )   PDF (10607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s)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结构变异。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利用Manta、Delly、Lumpy三款软件对新疆褐牛及其父母本(瑞士褐牛、哈萨克牛)以及中国西门塔尔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进行检测,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将新疆褐牛基因组与其余3个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4个牛品种共检测出54 969个SVs,缺失型变异占比最高(56.59%),插入型变异占比最少(0.03%)。从数量上看,这些SVs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呈现出随染色体号变大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不同品种间存在共有变异和品种特有变异,其中地方品种哈萨克牛拥有的特有SVs数量最多。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新疆褐牛同哈萨克牛和瑞士褐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经选择信号分析、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挖掘出了一批与产奶性状(PI4K2A、ELOVL3、ECHS1、SCDTCF7L2、PNLIPRP2、BTRCPLCE1)、生长发育(BMP6、TLL2、MAPK9、ROR2)、适应性(PRKCB)以及免疫(GSTO2、GSTO1)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从结构变异上解析新疆褐牛的特征,并揭示一些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高度分化的基因,为推动新疆褐牛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不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体系扩增牛微量血液DNA效果评价
牛一凡, 李崇阳, 杨柏高, 张培培, 张航, 冯肖艺, 曹建华, 余洲, 马友记,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36-34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7
摘要 ( 46 )   HTML ( 5 )   PDF (2000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评估不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single cell 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 scWGA)体系对牛微量血液基因组DNA的扩增效果,建立微量DNA全基因组扩增体系。本研究分别采用MDA(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和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两种scWGA体系对华西牛1 ng血液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扩增,随后基于两种体系的扩增产物以及原始未稀释血液DNA构建测序文库,利用DNBSEQ-T7RS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通过比较扩增产物片段大小、浓度、总质量评估扩增效率,通过分析GC含量、测序覆盖度、基因分型一致率、基因型检出率等评估两种体系的扩增效果。结果显示,MDA体系的扩增产物片段大于MALBAC体系(8 kb vs.0.2~2 kb),产物浓度和总质量显著高于MALBAC体系(P < 0.05)。基于测序数据,1×和5×测序深度下,MDA体系的基因组覆盖度显著高于MALBAC体系(P < 0.05),此外, MDA体系的分型一致率、检出率显著高于MALBAC体系,而等位基因缺失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ALBAC体系(P < 0.05)。综上,本研究揭示了MDA和MALBAC两种扩增体系基于华西牛1 ng血液基因组DNA扩增的体系特点,为改进现有华西牛胚胎基因组选择中的关键扩增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华西牛遗传育种进展。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体外调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泌乳分化
王若薇, 许曦瑶, 汤晓娜, 王春梅, 赵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46-34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8
摘要 ( 52 )   HTML ( 2 )   PDF (23504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泌乳分化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人为添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重组蛋白和过表达CTGF基因分析其对细胞增殖、凋亡、乳脂和乳蛋白合成分泌及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EdU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应用尼罗红染料和甘油三酯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脂滴数量和细胞外培养液乳脂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增殖凋亡,β酪蛋白,乳脂和乳蛋白合成关键信号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受体β1整联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CTGF和β1整联蛋白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时,无论CTGF重组蛋白还是CTGF过表达均能通过增强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贴壁细胞生长;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CTGF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增强促增殖的CyclinD1、MAPK和Bcl2表达,抑制促凋亡的Caspase3和Bax表达;CTGF一方面上调乳脂合成关键基因FASNSREBP1、PPARγ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内脂滴合成和胞外甘油三酯分泌;另一方面上调乳蛋白合成关键基因PRLRSTAT5和p-STAT5表达水平,进而显著促进β酪蛋白合成;CTGF上调β1整联蛋白表达水平,Co-IP也证实了CTGF和β1整联蛋白之间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综上所述,CTGF促进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及泌乳能力;CTGF与β1整联蛋白共存于黏附复合物,可以通过影响β1整联蛋白信号途径实现其部分生物学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卢增华, 崔燕, 余四九, 白雪峰, 卢鸿琴, 何俊峰, 卢凯, 翟国亮, 祁正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60-34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19
摘要 ( 56 )   HTML ( 3 )   PDF (16788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中凋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别采集3头4岁龄的健康牦牛和黄牛的肾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牦牛和黄牛肾脏中EPO的准确分布及其表达量。同时对牦牛RIFs进行原代培养鉴定,并对其进行不同药物处理来调控RIFs中EPO表达水平,检测EPO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PCNA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PO在牦牛和黄牛肾脏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小管周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PO在牦牛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 < 0.001)。随后对生成EPO的RIFs进行原代培养并调控EPO的表达,结果表明:激活组显著升高RIFs中Bcl-2和PCNA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P < 0.001)。EPO抑制组显著降低RIFs中Bcl-2、PCNA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P < 0.001)。综上表明,EPO在牦牛和黄牛肾脏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小管周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牦牛肾脏中的EPO高表达能够促进RIFs中Bcl-2和PCNA的表达,并降低Bax的表达,说明EPO可以在牦牛肾脏中起到抗凋亡的作用。

ATG14调控家兔毛囊毛乳头细胞自噬进程的功能探究
曹馨予, 蔡佳炜, 鲍志远, 姚漱玉, 李云鹏, 陈阳, 吴信生, 赵博昊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72-34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0
摘要 ( 56 )   HTML ( 1 )   PDF (5669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自噬相关蛋白14(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14,ATG14)调控家兔毛囊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自噬进程对毛囊发育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健康6月龄长毛兔,采集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PCs,通过克隆ATG14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利用生物信息学对ATG1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在家兔DPCs中过表达或敲减ATG14对自噬相关蛋白和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及DPCs增殖水平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ATG14基因CDS长度为1 479 bp,共编码492个氨基酸,不存在潜在信号肽及跨膜区,属于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蛋白,在不同哺乳动物中存在同源性。家兔DPCs中过表达或敲减ATG14后,WB结果显示ATG14能够上调自噬标志蛋白LC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抑制自噬抑制蛋白P62表达水平。ATG14能够增加细胞中pEGFP-LC3B荧光表达,表明ATG14能够激活细胞中LC3B的表达。同时,在DPCs中过表达ATG14能够显著上调CCND1、FGF2、LEF1、BCL2和WNT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SFRP2和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P < 0.05),敲减ATG14能够显著下调CCND1、FGF2、LEF1、BCL2和WNT2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FRP2和TGFβ-1的mRNA水平(P < 0.05)。ATG14能够上调LEF1和CCND1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外,DPC中过表达ATG14能够显著促进DPCs细胞增殖(P < 0.01)。本研究通过对家兔ATG14基因调控DPCs自噬进程的功能进行分析,为阐明家兔毛囊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鸽脂肪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梁小娟, 李雨爽, 付周, 唐铎, 李莹莹, 王守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82-34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1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 (11385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鸽脂肪前体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成脂诱导分化的方法。本研究采集3只健康的1日龄银王鸽皮下脂肪组织,利用I型胶原酶进行消化以分离脂肪前体细胞,在脂肪前体细胞常规分离法基础上进行分离方法改良,对获得的脂肪前体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免疫荧光鉴定特异性标记DLK1,确认脂肪前体细胞。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和油酸钠进行成脂诱导分化,使用BODIPY493/503染色观察细胞中的脂滴分布情况,通过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脂肪前体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鸽脂肪前体细胞呈梭形,改良分离法比常规分离法能够获得更多的脂肪前体细胞;与37 ℃相比,在41 ℃培养温度下,获得的脂肪前体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 < 0.001)。免疫荧光结果表明,DLK1表达为阳性,说明获得的是脂肪前体细胞。BODIPY493/503染色结果显示,分化6 d的细胞中产生大量的脂滴。且随着分化时间的增加,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相对含量也显著增加(P < 0.01)。qPCR结果显示,在添加诱导剂2 d时,PPARγSCDDGAT2、PLIN2、FASNAFABPLP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5),之后随分化时间的增加表达逐渐上调;SREBF1基因在分化2 d时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5),之后表达量不变;ACACA基因在分化2 d时,表达量显著增加(P < 0.05),在分化4 d时表达量达到高峰。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分化2 d时,PPARγ、LPL和PLIN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5),之后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表达量进一步升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改良了脂肪前体细胞常规分离法,成功分离获得鸽脂肪前体细胞,且筛选出最适培养温度。获得的鸽脂肪前体细胞经胰岛素和油酸钠诱导后能高效地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本研究为鸽脂肪代谢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同时也为鸽生物培育肉的制备提供种子细胞和技术指导。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4D-DIA技术的伊犁马早期妊娠血清蛋白质组分析
曾明敏, 孟军, 曾亚琦, 王建文, 邓海峰, 任万路, 薛宇恒, 尚婷婷, 高凤, 姚新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493-35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2
摘要 ( 48 )   HTML ( 4 )   PDF (4837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伊犁马妊娠早期血清蛋白质组特征,筛选差异蛋白质并分析其在妊娠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年龄相同、膘情相近的健康伊犁马母马20匹,自然发情后进行人工授精。在母马排卵后第13天进行妊娠诊断,根据B超结果选择妊娠母马与未妊娠母马各3匹并采集其血清样品。利用4D-DIA技术对伊犁马母马血清样品进行蛋白定量定性分析,筛选差异蛋白质并进行GO、KEG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823个蛋白质,分子量范围在8~1 010 ku;根据差异倍数绝对值大于1.5倍、P<0.05的阈值,筛选出53种差异显著性蛋白质,其中26个蛋白上调,27个蛋白下调。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代谢、生物调节、代谢、对刺激的反应、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通路包含蛋白酶体、精氨酸生物合成、PI3K-Akt信号、ECM受体相互作用等与妊娠相关通路。根据GO、KEGG等生物学分析,初步筛选出6种差异显著性蛋白可能与早期妊娠存在关系,并用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图,结果显示,CTSS、MMP1、SERPINA5等处在关键节点。研究初步筛选出6种妊娠差异蛋白,为今后筛选马属动物妊娠特异性蛋白及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产蛋间隔前期鸽卵泡转录组比较分析揭示卵泡发育相关基因
陈静, 吴薛蓓, 苗冬枝, 张弛, 郭振玉, 王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03-35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3
摘要 ( 71 )   HTML ( 2 )   PDF (7464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产蛋间隔前期母鸽卵泡颗粒细胞(GC)层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与鸽卵泡发育和选择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选择了80对12月龄产蛋规律、体重相近的白羽王鸽为研究对象,在产蛋间隔第1天(LI1)和第3天(LI3)分别选择3只母鸽,采集F1和SF1卵泡GC层,并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L1F1/L1SF1、L3F1/L3SF1、L1F1/L3F1和L1SF1/L3SF1组,4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筛选关键基因,各组随机选择5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转录组的可靠性。在4组比对中分别获得77、2 736、5 698和3 864个DEGs。GO分析显示,4组DEGs都主要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过程、细胞解剖实体和连接。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1F1/L1SF1组和L3F1/L3SF1组DEGs均显著富集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卵巢类固醇合成等信号通路,L1F1/L3F1组和L1SF1/L3SF1组DEGs均显著富集在糖胺聚糖降解、突触囊泡周期和氧化磷酸化等信号通路。进一步地,进行PPI网络分析并筛选与卵泡发育和选择密切相关的DEGs。各组随机选择5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筛选到与鸽卵泡发育和选择相关的关键基因——EEF2、DDX5、PLK2、IGF2R、LHCGRHSD3B1、CYP19A1和StAR,为进一步探究鸽卵泡发育和选择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双酚A通过上调Apoa1基因的表达抑制TM3细胞睾酮合成
赵彤, 杨文哲, 潘飞龙, 赵树臣, 刘克祥, 吕占军, 赵立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16-35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4
摘要 ( 49 )   HTML ( 1 )   PDF (2580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脂质代谢的角度探讨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是否介导了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所致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株(TM3)睾酮合成的降低。将TM3细胞随机分为不同浓度的BPA暴露剂量(0、5、10、20、40、60、80 μmol·L-1)组,0 μmol·L-1 BPA为对照组(CON)。给予相应剂量处理24 h后,运用CCK-8法检测TM3细胞活力,确定BPA最适染毒剂量;通过ELISA检测TM3细胞培养上清液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利用RT-qPCR检测TM3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Apoa1、Apoa2(apolipoprotein A2)、Apoc3(apolipoprotein C3)的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POA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累积情况。结果表明,20 μmol·L-1 BPA处理24 h对TM3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40 μmol·L-1 BPA处理24 h后,TM3细胞活力受到极显著抑制(P < 0.01);此外,20 μmol·L-1 BPA处理TM3细胞24 h后,培养上清液中睾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Apoa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 < 0.001),但Apoa2和Apoc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0 μmol·L-1 BPA处理24 h,TM3细胞的脂滴累积量极显著降低(P < 0.000 1)。综上,BPA可通过上调Apoa1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引起TM3细胞内的脂滴含量减少,导致TM3细胞的睾酮合成分泌降低。

营养与饲料
不同日龄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及粪便真菌多样性差异研究
娜梅拉, 李科南, 杜海东, 郭文亮, 娜仁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26-35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5
摘要 ( 78 )   HTML ( 4 )   PDF (6587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日龄时瘤胃及粪便真菌多样性的定植规律,为后续绒山羊早期营养调控相关研究提供数据依据。选取按照场区正常生产管理并饲养的10、30、50、150日龄体重分别为(4.99±0.13)、(7.71±0.52)、(13.83±0.18)、(20.60±0.81)kg的内蒙古白绒山羊母羔各3只(每只为1个重复,共12只),进行屠宰、取瘤胃液(R组)及粪便(F组)。采用特异性引物对ITS1F/ITS2R扩增瘤胃和粪便真菌ITS区,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本试验24个样共获得1 636 055条优化序列(Clean tags),平均每个样含有(68 168±24 317)条,每条序列平均长度为(244±28)bp。2)随日龄的增加,瘤胃和粪便真菌总OTUs以及与后一个日龄共享的OTUs开始时稍有降低,但随后逐渐增加。10、30、50、150日龄时瘤胃和粪便共享的真菌OTUs分别占同日龄检测到的瘤胃和粪便OTU总数的34.22%、20.87%、27.63%和20.53%。3)随日龄的增加,瘤胃真菌群落Shannon、Simpson、Ace、Chao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50、150日龄时粪便中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10日龄组(P < 0.05)。50日龄时瘤胃中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粪便组(P < 0.05)。4)50日龄和150日龄瘤胃真菌菌群β多样性极显著聚为一类(P < 0.01),并与10日龄和30日龄瘤胃真菌菌群β多样性极显著分开(P < 0.01)。50日龄和150日龄粪便真菌群落β多样性分别极显著独立分布且与10日龄和30日龄粪便真菌群落β多样性分开(P < 0.01)。另外,150日龄瘤胃及粪便组内真菌群落β多样性相似度大于其他日龄组。5)当日龄为10、30、50、150 d时,在门水平上瘤胃及粪便真菌组成相似,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的真菌(Unclassified_k_fungi)、新美鞭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而在属水平上瘤胃及粪便真菌组成稍有差异。瘤胃中丰度最高的物种在10、50日龄时均为未分类的真菌,在30、150日龄时分别为荚孢腔菌属(Sporormiella)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粪便中丰度最高的物种10、50日龄时分别为未分类的真菌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30、150日龄时分别为Cleistothelebolus和枝孢菌层(Cladosporium)。6)在门水平上的进一步LefSe分析发现,新美鞭菌门无论是在150日龄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中还是在50日龄内蒙古白绒山羊粪便中均是显著富集的物种(P < 0.05);比较同日龄瘤胃和粪便真菌群落时,只有在150日龄瘤胃和粪便中分别显著富集了未分类的真菌和子囊菌门。7)基于FUNGuild功能预测,瘤胃真菌在羔羊10、50日龄时分别以未分类营养型(Unclassified)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为主,30、150日龄时均以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为主。粪便真菌在10、150日龄时均以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Pathotroph-Saprotroph-Symbiotroph)为主,30、50日龄时均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由此可见,随着内蒙古白绒山羊羔羊的发育,瘤胃真菌群落逐渐有利于饲料中纤维的降解。幼龄时期瘤胃和粪便中还存在很多丰度较高且未分类的物种,其功能还未明确,因此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不同年龄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及其对风味品质影响
彭章蓉, 孙皓然, 张乔儒, 杨颖, 郭鸿莹, 常彤, 赵卉, 张铁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41-35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6
摘要 ( 70 )   HTML ( 5 )   PDF (3876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研究肌内脂肪含量对风味品质的影响。分别选取2、3、4岁梅花鹿母鹿,检测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肉组织特性, 并根据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将样品分为高IMF组(IMFH组)和低IMF组(IMFL组),分析其对肌苷酸、脂肪酸含量以及分析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肪酸合成酶(FASN)、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4种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梅花鹿肌内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P < 0.001),里脊肌内脂肪含量最高(P < 0.001),前腱子含量最低(P < 0.001);梅花鹿年龄越长,和根数肌纤维直径显著增多(P < 0.05),肌纤维密度显著降低(P < 0.05),肌苷酸、棕榈油酸(C16:1)、C18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P < 0.05);高肌内脂肪样本肌纤维直径、面积和硬脂酸(C18:0)略低于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 < 0.05),肌束内肌纤维根数、肌纤维密度、肌苷酸、C16:1、IMFH组4岁龄梅花鹿肌束内肌纤维根数和肌苷酸以及3岁龄梅花鹿C16:1、C18:1和C18:3含量高于IMFL组(P < 0.05), 肌纤维密度高于IMFL组。油酸(C18:1)和亚麻酸(C18:3)含量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 < 0.05);高肌内脂肪样本的FASNACACA基因表达量略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FABP4和SREBF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 < 0.05),肌内脂肪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呈负相关(P < 0.05),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呈正相关(P < 0.05)。综上所述,梅花鹿随年龄增长,肉质嫩度降低,风味物质含量增加,高肌内脂肪组肉质更嫩,FABP4、FASNSREBF1和ACACA四种基因高效表达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肌内脂肪沉积有促进作用。

羊源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腹泻羔羊空肠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的调控作用
李碧波, 吴克, 师晓龙, 闫奕凝, 李嘉豪, 段国庆, 李熊, 任彦鹏, 董佳宁, 张春香, 任有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52-35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7
摘要 ( 64 )   HTML ( 3 )   PDF (14379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腹泻羔羊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空肠菌群及空肠黏膜屏障损伤的调控作用。本试验选用24只刚断奶的羔羊,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腹泻组(D组)、腹泻+抗生素处理组(DA组)、腹泻+植物乳杆菌处理组(DL组),每组6个重复,在正式试验第1天开始对D组、DA组和DL组羔羊分别灌服20 mL ETEC K99菌液,持续8 d。在第9天早上,DA组羔羊注射氟苯尼考进行调控,DL组羔羊灌服植物乳杆菌菌液进行调控,持续4 d。试验第1、9、13天空腹采集羔羊血液用于检测羔羊血清抗氧化指标以及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浓度;屠宰后采集羔羊空肠内容物以测定菌群组成,采集空肠组织用于检测肠道黏膜屏障相关蛋白和黏膜蛋白,阿利新蓝(AB)染色研究酸性黏液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肠杆菌处理8 d后,D、DA和DL三组羔羊粪便均不成形,且三组羔羊血清中DAO和D-LA浓度显著高于C组(P < 0.05),说明腹泻模型构建成功;2)在第9天,与C组相比,D、DA和DL组羔羊血清中T-AOC、SOD显著降低(P < 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 < 0.05);与第9天相比,DA和DL组羔羊在第13天时其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P < 0.05),DAO、D-LA浓度和MDA显著降低(P < 0.05);3)与C组相比,D组羔羊空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和MUC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 < 0.05),MUC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与D组相比,DA组羔羊空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P < 0.05),但Claudin1蛋白和MUC2蛋白的表达量有所降低(P>0.05);DL组羔羊空肠组织Occludin蛋白、Claudin1蛋白以及MUC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DA组;4)与C组相比,D和DA组羔羊空肠内容物中菌群Chao值和Shannon值均显著降低(P < 0.05),DL羔羊空肠内容物中菌群Chao值和Shannon值有所增加(P>0.05)。C、D和DL组羔羊空肠中Firmicutes丰度均显著高于DA组(P < 0.05)。C、D和DA组Actinobacteriota丰度都显著高于DL组(P < 0.05)。D组羔羊空肠中Proteobacteria丰度略高于C和DL组(P>0.05),DA组羔羊空肠中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高于C、D和DL组(P < 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与MUC2表达相关的微生物较多,Proteobacteria与空肠MUC2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 < 0.05),Firmicutes和Verrucomicrobiota与空肠MUC2的表达显著正相关(P < 0.05),NK4A214_group与MUC2表达量显著正相关(P < 0.05),Escherichia-Shigella与MUC2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 < 0.05)。综上表明,ETEC K99诱发羔羊腹泻,腹泻羔羊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空肠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空肠黏膜屏障蛋白表达量降低。相比于抗生素治疗,灌服Lactobacillus plantarum增加了空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促进空肠酸性黏液及黏膜组织屏障蛋白的表达。总体而言,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羔羊腹泻改善效果更佳。

预防兽医
一株PRRSV-2谱系1.8与1.5重组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分析
杨程, 刘野, 程宁, 王凯月, 李欣蕾, 孙久英, 韩俊平, 李文军, 王欢欢, 邵笑, 程雪娇, 孙英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70-35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8
摘要 ( 54 )   HTML ( 1 )   PDF (7033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天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的流行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分离培养、有限稀释法纯化和IFA鉴定,从具有严重呼吸症状断奶仔猪群中分离鉴定出一株新的PRRSV流行毒株(命名为TJ-C6),并对其开展了全基因组扩增及其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全基因组全长15011 bp,与NADC30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91.7%),为NADC30-like PRRSV(谱系1.8),且其Nsp 2存在131个氨基酸不连续缺失分子特征(“111+1+19 aa”);GP5 N-糖基化位点分析显示存在3个糖基化位点(N32、N43、N50)。重组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是以NADC30-like(谱系1.8)为骨架,与NADC34-like(谱系1.5)发生重组的PRRSV,其重组区域位于12213~14628 nt(ORF2a~ORF6)。本研究分离鉴定到一株谱系1.8与谱系1.5重组的PRRSV-2毒株,可为天津地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宏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一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及分析
李跃, 张长春, 刘光裕, 高梦源, 符超俊, 邢家宝, 徐思佳, 邝麒元, 刘静, 高校鹏, 王衡, 龚浪, 张桂红, 孙彦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79-35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29
摘要 ( 61 )   HTML ( 2 )   PDF (15930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定2023年春季广西贺州地区猪场仔猪腹泻病原,采用宏转录组测序技术筛查该地区猪群发病和感染情况,为当地仔猪腹泻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23年3月广西贺州地区10 km范围内6个相邻并同时暴发腹泻的猪场仔猪的肛拭子和粪便,运用MGISEQ 200测序平台进行宏转录组测序开展猪病原感染组学研究,系统性地筛查该区域仔猪腹泻的病原谱,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最主要病毒进行确认,定量分析各病原的丰度并选取鉴定到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Pearson分析解析病原混合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通过宏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这些样品中共检测到17种致病性细菌、12种病毒和3种寄生虫。病毒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代表的腹泻相关病毒为主,包括猪札幌病毒(porcine sapovirus,SaV)、猪嵴病毒(porcine kobuvirus,PKV)、猪星状病毒(porcine astrovirus,PAstV)、猪猴禽猪肠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PSV)、轮状病毒A(rotavirus,RVA)等;细菌主要包括3种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3种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2种芽胞杆菌科(Bacillaceae)等;寄生虫包括两种滴虫和碘阿米巴原虫。来自5个场区的PEDV刺突基因(spike gene,S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毒株均属于G2c簇群,毒株之间核苷酸相似性为99.99%,毒株S基因存在重组情况;其中, 一发病猪场还检测到P[6]基因型的rotavirus A部分VP4序列,与人源轮状病毒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此外,在4个猪场检测到2种以上的仔猪腹泻相关病毒,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示, 此区域存在腹泻病原多谱系共同流行的情况。病原相关性分析显示, PEDV/PSV(P < 0.001)、PEDV/猪环曲病毒(porcine torovirus,PToV)(P < 0.001)和PEDV/PAstV(P < 0.05)有显著的负相关,而PEDV/PKV(P < 0.05)有显著的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 在该地区相邻养殖区域中,仔猪腹泻的病原谱具有多样性,其中, 直接致病病原是PEDV,同时,PEDV与样品中其他腹泻相关病毒之间存在关联。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该地区仔猪腹泻病原的感染谱,并鉴定出导致腹泻发生最直接的病原体;同时也能分析小范围养殖区域内腹泻相关病原的相关性,为该区域仔猪腹泻疾病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和指导。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RA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吕林丹, 牟豪, 胡霞, 刘明妮, 李绍梅, 李星, 宋振辉, 杨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590-35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0
摘要 ( 73 )   HTML ( 2 )   PDF (5237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S基因便捷、高效和特异的由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AA)检测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选择TGEV S基因中特定片段为检测靶标,构建重组质粒pUC57-S,设计并筛选RAA引物和探针;建立RAA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运用该方法检测腹泻临床样品,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确定最佳引物对F2/R1和探针PF2;该方法在40 ℃恒温条件下,30 min即可完成反应;荧光型RAA法最低检出限可达1.34×101 copies·μL-1;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常见猪源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采用该方法检测107份临床样本,阳性率为5.61%(6/107),与荧光定量PCR法相比较,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可视化的RAA检测方法,可摆脱对昂贵设备、专业人员和检测技术的依赖,为临床检测TGEV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伪狂犬病病毒荧光标签毒株构建及其在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初步应用
呙会会, 张浩, 杨丹, 旷燕, 李亚菲, 刘绍蒙, 刘青芸, 王湘如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00-36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1
摘要 ( 48 )   HTML ( 2 )   PDF (15253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针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有效抗病毒药物,本研究以PRV人源分离毒株hSD-1/2019和经典猪源流行毒株Ea为亲本病毒,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mCherry报告基因插入到PRV的UL35基因终止子之前位点,构建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荧光标签毒株PRV-mCherry。基于构建的荧光标签病毒,以荧光强度为指标,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对天然产物库中1 621种化合物进行抗病毒药物筛选,并初步探索药物特性。结果表明,mCherry标签插入位置正确且稳定遗传,荧光标签毒株PRV-mCherry与亲本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曲线趋势一致,且荧光强度可反映病毒增殖情况。使用PRV-mCherry从天然产物库中成功筛选出3种可在体外有效抑制PRV增殖的药物,根据测定的50%细胞毒性浓度和50%抑制浓度,计算出3种药物的选择指数范围为203.63~564.58 μmol·L-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防治PR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发掘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山羊Aichivirus C的分离鉴定及演化分析
程玉婷, 阿比克哈莫, 杨晨, 张丁中, 任云鑫, 岳华,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12-36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2
摘要 ( 59 )   HTML ( 3 )   PDF (2190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型爱知病毒(Aichivirus C)是新近证实的致山羊腹泻病毒,本研究旨在分离山羊Aichivirus C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在四川某暴发腹泻的山羊场采集腹泻粪便9份,1只病死羔羊的组织样本13份,进行常见的腹泻病原检测。采用Vero细胞系对山羊Aichivirus C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以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技术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并扩增获得其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通过RT-PCR方法从9份山羊腹泻粪便样本中检出Aichivirus C阳性8份,羔羊的组织样本中检出Aichivirus C阳性8份,其它常见的致山羊腹泻病原在上述粪便和组织样本中均未检出。使用Vero细胞系成功从阳性样品中分离到2株山羊Aichivirus C,其病毒滴度分别为106.5 TCID50·mL-1和105.9 TCID50·mL-1。获得两条近乎全长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山羊源Aichivirus C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78.8%~97.4%,与国内SWUN/F11/2019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0%~97.4%。此外,本研究还从5份临床阳性样本中扩增出VP0、VP3和VP1基因完整序列。基于基因组的演化分析显示:获得的两个病毒株与SWUN/F11/2019毒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且,这些毒株的VP0和VP1基因编码蛋白也有独特的氨基酸突变。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得到2株山羊Aichivirus C,获得了其近乎全长基因组序列,与国内SWUN/F11/2019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其VP0和VP1基因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本结果丰富了国内山羊源Aichivirus C的分子遗传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山羊Aichivirus C的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供了参考。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分离与鉴定
孙雨点, 宋紫玥, 张洪亮, 秦志华, 单虎, 杨瑞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23-36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3
摘要 ( 69 )   HTML ( 3 )   PDF (7473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东某樱桃谷鸭场出现以患鸭短喙、长舌、生长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疑似感染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duckling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virus, SBDSV)。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该病毒,并检测其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首先,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料PCR检测,确定感染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毒。其次,用SPF鸭胚分离培养病毒后,对病毒进行电镜观察和同源性与系统发育树分析,再检测病毒尿囊液EID50。最后,动物回归试验中,给2日龄樱桃谷鸭口服病毒感染鸭胚尿囊液,观察致病特点,以及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分布。结果显示:SPF鸭胚接毒后96~120 h鸭胚死亡,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20~50 nm,尿囊液EID50为10-4.85·0.2 mL-1。尿囊液PCR检测SBDSV为阳性,证明从鸭胚中成功分离培养SBDSV。该病例主要临床表现短喙和体重降低,感染后2周内持续排毒,VP2片段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毒序列的相似性为99.8%,表明是由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命名为SBDS-SD株。动物回归试验中,出现短喙、腹泻、体重显著降低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并验证其对樱桃谷鸭具有致病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感染鸡组织中细胞受体chNHE1的表达分析
张莉, 于蒙蒙, 王颖, 王素艳, 许壮壮, 刘鹏, 陈运通, 祁小乐, 李留安, 高玉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31-36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4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 (3438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旨在研究鸡钠氢交换蛋白1(chicken sodium hydrogen exchanger isoform 1,chNHE1)在不同类型鸡组织内的表达情况,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的组织嗜性及ALV-J感染后组织chNHE1的mRNA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了商品肉鸡、商品蛋鸡和SPF鸡脏器内的chNHE1转录量,ALV-J感染鸡后各组织的病毒载量及组织chNHE1的转录量的变化。结果显示,chNHE1在3种类型鸡的心、肝、脾、肺、肾、盲肠扁桃体、胸腺和法氏囊中均能检测到,但转录量高低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免疫器官内的chNHE1转录量相对较高;SPF鸡接种ALV-J后,心、脾、肾和盲肠扁桃体中的病毒载量相对较高,而肝、肺、胸腺和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ALV-J感染后,脾、肾和盲肠扁桃体中的chNHE1转录量明显上调,但心中的表达转录量与空白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分析了3种类型鸡chNHE1的组织转录特点及ALV-J感染对组织内chNHE1转录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探究受体chNHE1的转录与ALV-J的组织嗜性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狐狸流产胎儿体内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王奇林, 曹润来, 王威阳, 张博, 刘志杰, 王晓旭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40-36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5
摘要 ( 50 )   HTML ( 3 )   PDF (3961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狐狸流产的病因。本研究对河北省某狐狸养殖场流产胎儿进行解剖、病原分离培养、16S rRNA测序、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型检测、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狐狸流产胎儿体内分离获得6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12种毒力基因(wabGfimHenticuAicuBmrkAycfecpugeureAiroBybtA)和3种血清型(K20、K54和K57),其中, K57为本次检测过程的优势血清型;经K-B药敏纸片法分析,发现本次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多肽类等抗菌药物存在中度或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抗菌药物存在多重耐药;经致病性试验分析,本次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107 CFU·mL-1。基于此,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耐药性,且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可能是诱发狐狸胎儿流产、死亡的因素之一,为狐狸胎儿流产的防控及诊断提供思路。

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抗体监测的Meta分析
沈鹏, 王艺, 任炜杰, 杨永春, 宋厚辉, 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49-36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6
摘要 ( 66 )   HTML ( 2 )   PDF (7228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 LSD)的重要措施,但是疫苗接种后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尚缺乏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使用R软件利用Meta分析对已发表的LSD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并进行亚组分析,综合评价免疫抗体监测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23年7月,收集LSD免疫抗体监测的相关文献,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24篇,涉及羊痘疫苗的文献共有13篇,涉及LSD疫苗的文献共有13篇,其中2篇文献同时涉及羊痘疫苗和LSD疫苗,包含8 638例样本,其中阳性样本2 782份,结局指标为免疫抗体阳性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羊痘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为41%(95% CI: 27%~55%),LSD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为73%(95% CI: 64%~86%),各文献间的同质性较低,两种疫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9),与羊痘疫苗接种(P=0.12)和LSD疫苗接种(P=0.077)相关的文献均提示未存在明显发表偏移;按养殖环境和检测方法分类进行亚组分析,不同养殖环境(P=0.84)和检测方法(P=0.40)均无显著性差异,两亚组均非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本文结果提示,使用免疫抗体监测方法评价免疫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研判。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对中国北方地区生乳中嗜冷菌的群落结构研究
许文君, 郑楠, 王加启, 孟璐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59-36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7
摘要 ( 53 )   HTML ( 2 )   PDF (4666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探究中国北方地区生乳中嗜冷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在冬季从中国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地区的14个牧场共采集14份生乳样品,分离纯化可培养嗜冷菌和提取生乳中微生物总DNA,并利用16S rD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结合的方法对生乳中嗜冷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生乳中嗜冷菌的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两个地区生乳中优势嗜冷菌属均是假单胞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和短波单胞杆菌属。全局和概述图谱、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是最主要的功能代谢途径,且嗜冷菌中含有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综上,本研究利用传统培养和宏基因组测序准确测定了生乳中嗜冷菌群落的物种和功能信息,有助于了解生乳中嗜冷菌的生命活动及为嗜冷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促进中国北京及内蒙古牧场开展防控。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敏感性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关性分析
崔恒洁, 覃金珑, 朱志豪, 鲍雪, 栗绍文, 孟宪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69-36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8
摘要 ( 50 )   HTML ( 1 )   PDF (4262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5株生猪屠宰场及养殖场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为试验材料,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敏感性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的敏感性,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屠宰环节的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情况,以及消毒剂抗性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35株菌中,苯扎溴铵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范围为1~16 mg·L-1,强成膜能力菌株共16株,占总数的45.71%(16/35),其中93.75%(15/16)来自于屠宰链的下游。ST7是强成膜能力菌株的优势序列型(93.75%,15/16)。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苯扎溴铵MBC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0),而消毒剂抗性与相关基因携带情况无关。综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形成生物被膜提高对消毒剂的耐受性,减弱了苯扎溴铵的消毒效果,增加了养殖和屠宰环节中细菌污染和传播的风险。

基础兽医
mdv1-miR-M4-5p对MDCC-MSB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余祖华, 高梦茹, 何雷, 魏颖, 陈建, 陈松彪, 丁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78-36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39
摘要 ( 63 )   HTML ( 1 )   PDF (7978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编码的mdv1-miR-M4-5p对MDCC-MSB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mdv1-miR-M4-5p模拟物、抑制物及其阴性对照转染MDCC-MSB1细胞后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mdv1-miR-M4-5p、TGF-β1、Smad2以及caspase-9、caspase-3、cyt-ccyclinD1、Bcl-2等增殖和凋亡相关分子的转录;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dv1-miR-M4-5p模拟物转染显著上调MDCC-MSB1细胞中mdv1-miR-M4-5p、cyclinD1、Bcl-2的转录水平,下调TGF-β1、Smad2、cyt-c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转录,促进细胞的增殖,减少G1期细胞,增加S和G2细胞,降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mdv1-miR-M4-5p抑制物转染后MDCC-MSB1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其相关分子转录的结果与mdv1-miR-M4-5p模拟物转染后的结果相反。综上,Mdv1-miR-M4-5p可促进MDCC-MSB1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2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母猪子宫内膜炎阴道菌群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鲜婷婷, 刘彦, 曹忻, 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88-36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40
摘要 ( 50 )   HTML ( 1 )   PDF (13241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炎是规模化猪场常发疾病之一,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患病母猪阴道黏液菌群多样性及其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揭示母猪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种类。选取北京郊区某猪场分娩后健康(C组)和子宫内膜炎(E组)母猪各7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母猪阴道黏液菌群基因进行测序,利用联川生物云平台分析菌群多样性,并研究差异阴道菌群与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组IL-1α和IL-6的浓度水平显著高于C组(P < 0.01);E组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P < 0.05);在门水平上,与C组相比,E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1);在属水平上,C组和E组中最主要的优势菌属分别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在E组中,IL-8与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气球菌属(Aerococcu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IL-6与埃希杆菌-志贺菌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子宫内膜炎母猪阴道黏液菌群中的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较健康母猪升高,且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阴道黏液特定菌群数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猪链球菌SC124菌株中ICE_Prophage携带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
段慧慧, 任仕航, 张宏印, 于瑞, 刘忠虎, 杜向党, 商艳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699-37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41
摘要 ( 54 )   HTML ( 1 )   PDF (5708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猪链球菌中ICE_Prophage携带耐药基因转移的情况,使用Illumina MiSeq和Pacbio RSII平台对猪链球菌SC124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在线网站RAST、ICEberg 3.0、PHASTER和NCBI数据库对SC124菌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接合试验验证ICE_Prophage携带耐药基因的可转移性;采用反向PCR检测环状中间体的存在;用竞争试验评估接合子是否具有适应性代价。结果显示:猪链球菌SC124菌株中存在携带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ICE_Prophage(ICESsuSC124_ΦSsuSC124);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ICESsuSC124以5.52×10-9频率发生转移,未发现前噬菌体发生转移;ICESsuSC124可以形成一个大小约为3.8 kb的环状中间体;与猪链球菌BAA相比,含有ICESsuSC124的接合子在无药物压力选择的作用下不具有竞争优势,接合子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代价。综上,猪链球菌SC124菌株中存在携带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ICE_Prophage,ICESsuSC124可发生水平转移,其接合子可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代价。

临床兽医
沉默PREX1表达对CHMp细胞增殖及侵袭性的影响
徐禧莹, 王毅恒, 区倩婷, 洪琳媛, 刘栩靖, 卢羡盈, 贾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706-37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42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 (3995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乳腺肿瘤是犬常发肿瘤之一,且有50%左右为恶性,其转移倾向明显,易引起动物死亡。Rho-GTPase蛋白家族中的PREX1蛋白,过度激活会导致Rac-GEF功能紊乱,影响细胞周期,改变细胞生理功能,PREX1的改变可能对细胞癌变有促进作用。为探讨PREX1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使用shRNA沉默PREX1表达,利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沉默后细胞PREX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通过CCK-8试验、克隆形成试验探究其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系CHMp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探索沉默其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系CHMp侵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REX1的低表达,可以抑制CHMp的增殖及侵袭能力。

白果内酯调控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李亚楠, 马天文, 马玉辉,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714-37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43
摘要 ( 56 )   HTML ( 1 )   PDF (4952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以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为切入点,探讨白果内酯改善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IL-1β(10 ng·mL-1)诱导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来构建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和白果内酯共同处理组,其中, 共同处理组按照白果内酯的应用浓度又分为低、中和高(15、30和60 μmol·L-1)3个不同剂量组。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ADAMTS4、PGC-1a、Collagen Type Ⅱ、MMP-3、NRF-1和Fis1的蛋白与mRNA表达情况。试剂盒检测各组ATP含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IRT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SIRT3正反馈环路相关蛋白p-AMPK、AMPK和SIRT3表达水平。使用Compound C和3-TYP处理ATDC5软骨细胞,构建AMPK-SIRT3信号通路阻断模型,检测下游PGC-1a、NRF-1和Fis1蛋白变化。结果显示,白果内酯通过下调ADAMTS4和MMP-3表达(P < 0.05),促进Type Ⅱ collagen表达(P < 0.05)来调节ECM代谢平衡,并促进ATP合成。在机制上,白果内酯干预软骨细胞后p-AMPK、SITR3、PGC-1a和NRF-1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而Fis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并且使用Compound C和3-TYP预处理软骨细胞后, PGC-1a、NRF-1和Fis1蛋白水平被不同程度抑制。综上所述,白果内酯通过AMPK-SIRT3正反馈环路激活PGC-1a,调节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蒲公英与木通提取物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药物转运体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陈雨, 修子清, MGENIMusa, 施屹, 张俊秋, 蒋小雨, 吕景智, 孙雅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725-37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44
摘要 ( 53 )   HTML ( 6 )   PDF (17933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蒲公英、木通提取物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腹泻情况、肠道形态结构、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和肝肠药物转运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二者联用对提高中药提取物生物利用度的效果。试验选取120只35日龄断奶仔兔,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设置10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兔。试验包括对照组(基础饲粮)、蒲公英组(基础饲粮添加0.5%蒲公英提取物)、木通组(基础饲粮添加0.5%木通提取物)和蒲公英+木通组(基础饲粮分别添加0.5%蒲公英和木通提取物)。试验时间为28 d。试验结果表明:1)第1周蒲公英组和木通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2)蒲公英组仔兔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木通组(P < 0.05)。3)蒲公英+木通组空肠黏膜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 0.05)。4)蒲公英+木通组闭合小环蛋白1(Z0-1)基因在回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蒲公英组和木通组(P < 0.05)。5)木通组空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B1(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2B1, OATP2B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蒲公英+木通组空肠OATP2B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蒲公英组和木通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3,MRP3)基因在回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蒲公英+木通组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BCRP)、MRP3基因在肝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木通组和蒲公英+木通组OATP2B1基因在肝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分别添加蒲公英和木通提取物对断奶仔兔的生长性能有所改善,同时添加蒲公英和木通提取物能提高空肠组织总黄酮含量,饲粮中添加蒲公英和木通提取物能调节肝和肠黏膜组织中药物转运体基因表达水平。

研究简报
施马伦贝格病毒实时荧光RT-RAA快检方法的建立
陈嘉仪, 黄晓琪, 王炜杰, 莫竣喻, 王苏艳, 丹珍翁姆, 陈劲松, 张瑞, 周泷, 李彦敏, 张志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8):  3740-37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8.045
摘要 ( 65 )   HTML ( 2 )   PDF (3011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施马伦贝格病毒(SBV)的方法。本研究对于SBV S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SBV反转录重组酶介导核酸恒温扩增(RT-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8 ℃条件下,8 min内即可特异性检出SBV,与口蹄疫病毒(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非洲马瘟病毒(AHSV)、塞内卡谷病毒(SVV)、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无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为103拷贝/反应,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5%。对模拟阳性和阴性绵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与SBV的RT-q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SBV实时荧光RT-RAA方法,为SBV防控提供新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