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1-0. 
摘要 ( 75 )   PDF (28698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0. 
摘要 ( 51 )   PDF (279KB)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3-0. 
摘要 ( 25 )   PDF (132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机器学习全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李竟, 张元旭, 王泽昭, 陈燕, 徐凌洋, 张路培, 高雪, 高会江, 李俊雅, 朱波, 郭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281-22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1
摘要 ( 207 )   HTML ( 14 )   PDF (1221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器学习方法是全基因组选择研究的重要分支,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机器学习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全基因组选择研究的原理和应用发展, 分别从模型框架、模型参数、特征选择等方面对深度学习全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探讨了深度学习全基因组选择研究中面临的一些的问题, 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肠道微生物与线粒体互作调控动物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陈倩玲, 沙玉柱, 刘秀, 邵鹏阳, 王翻兄, 陈小伟, 杨文鑫, 谢转回, 高敏, 黄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293-23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2
摘要 ( 146 )   HTML ( 8 )   PDF (4339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含量是影响家畜肉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肌肉中的脂肪分布与肉的颜色、适口性、风味、嫩度和系水力等关系密切,肌内脂肪是评价肉品质的关键指标。肠道微生物和线粒体作为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和细胞的“动力工厂”,在脂质代谢和细胞代谢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目前,有关肠道微生物组及线粒体组的研究较为广泛,但两者的互作对脂肪沉积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综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功能与脂肪酸代谢,脂肪沉积与线粒体功能研究,以及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线粒体互作对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为通过肠道微生物及线粒体改善动物肉品质提供参考和思路。

肠道微生物通过骨骼肌纤维类型、肌内脂肪含量和骨骼肌代谢调控猪肉质研究进展
冯铭, 伊旭东, 庞卫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04-23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3
摘要 ( 159 )   HTML ( 8 )   PDF (2171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善肉质是猪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肉质性状受遗传、饲料营养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近研究提示肠道微生物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猪出生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逐渐形成并完善,且在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猪肠道微生物方向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近年来,出现了通过肠道微生物改善猪肉品质这一新领域的探究,主要聚焦肌纤维类型转换、肌内脂肪沉积含量和骨骼肌代谢这三方面。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肌肉发育和肌内脂肪沉积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作用的基础上,对肠道微生物调控肌纤维类型转换、肌内脂肪沉积和骨骼肌代谢改善肉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通过肠道微生物调控猪肉质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奶牛卵泡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宋浩然, 冯肖艺, 张培培, 张航, 牛一凡, 余洲, 万鹏程, 崔凯,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13-23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4
摘要 ( 143 )   HTML ( 9 )   PDF (1209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我国奶业产业链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朝着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然而,高产奶牛的繁殖性能却在逐渐降低,目前,这已成为奶牛相关研究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卵泡发育与繁殖效率关系密切,卵泡正常发育是奶牛发情、排卵等繁殖活动的先决条件。其中,卵泡颗粒细胞能够与卵母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相互作用分泌多种激素和因子,同时,作为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受体影响卵泡发育。因此,本文总结了关于卵泡颗粒细胞功能与卵泡发育的相关研究,并以卵泡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颗粒细胞对卵母细胞的影响为重点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围产期奶牛生理调控与饲养管理
张馨蕊, 付予, 马思佳, 杨卓,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25-23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5
摘要 ( 107 )   HTML ( 8 )   PDF (1159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产期奶牛受多方面因素的调控,由于生理、日粮、环境和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奶牛易发生能量负平衡和免疫抑制,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导致养殖效益下降。本文基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围产期奶牛在能量、激素、维生素与矿物质、细胞因子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综述。发现这一时期奶牛血糖、胰岛素、脂肪、氨基酸等关键物质呈现出有序而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生殖激素和其他激素也表现出显著波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发生显著调整。鉴于这些复杂的生理变化,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合理建议对防控奶牛能量代谢紊乱、改善乳品质量、提高奶牛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家畜子宫内膜纤维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褚婷婷, 张晓宇, 孙磊, 童嘉顺, 张磊, 宋宇轩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34-23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6
摘要 ( 103 )   HTML ( 7 )   PDF (2453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纤维化是子宫内膜受到持续损伤刺激导致其修复障碍引发的,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影响家畜繁殖力和生殖质量。因此,解析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对提高家畜繁殖力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阐述了纤维化发生的触发因素,形成的细胞分子机制及细胞代谢调节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纤维化的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家畜子宫内膜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猫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诊断与防治
孙凡媛, 刘怡婷, 郭昕怡, 陈建材, 周华波, 覃一峰, 欧阳康, 韦祖樟, 黄伟坚, 陈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45-23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7
摘要 ( 162 )   HTML ( 6 )   PDF (1206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上呼吸道疾病(felin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FURTD)是一种在猫中广泛传播的以上呼吸道、口腔和眼部症状为主的疾病。引起FURTD的病原多样,除常见的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猫疱疹病毒Ⅰ型(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FHV-1)、猫衣原体(Chlamydia felisC. felis)、猫支原体(Mycoplasma felisM. felis)、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外,临床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病原偶见感染。临床中常出现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并且病原的不断进化容易造成致病性的增强和组织嗜性的改变,这种病因的复杂性往往使得FURTD的防治较为困难。同时,由于许多病原感染引起猫的症状相似,仅凭临床症状无法准确判断出病因,准确认识不同病原的特性、掌握不同的病原检测方法对FURTD的病因快速诊断和提出高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不同病原引起的FURTD病例常被报道,而针对FURTD的诊断方法、治疗以及疫苗研制都尚未成熟,本文将对该疾病的常见和新发病原、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防控措施进行系统地阐述,旨在为FURTD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HIF-1α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正洋, 宋银娟,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57-23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8
摘要 ( 109 )   HTML ( 8 )   PDF (2478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应对缺氧反应的中枢调节因子,稳定的HIF-1α具有多种功能,参与血管生成、代谢调节、细胞自噬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HIF-1α的稳定性受到多种信号的调节,包括氧气水平、病原体感染以及代谢中间体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IF-1α在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HIF-1α稳定性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解析HIF-1α在防御多种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和其作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日本脑炎病毒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何松, 汤德元, 曾智勇, 王彬, 黄涛, 毛茵茗, 周飘, 廖正波, 陈旭, 袁盛林, 胡雯雯, 周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68-23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09
摘要 ( 112 )   HTML ( 6 )   PDF (1185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虽然已有商品化疫苗,但疫苗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至今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一旦暴发将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JEV含有数量众多具有免疫逃逸功能的编码蛋白,这些蛋白逃逸宿主免疫功能的机制多样且复杂,但其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同时,JEV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可能是阻碍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对JEV通过抑制干扰素反应,调节细胞凋亡、焦亡、自噬及宿主miRNA等多种途径逃逸机体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机制进行概述,以期为JEV致病机理的研究和疫苗研发提供思路与理论基础。

甘草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季小禹, 王永伟, 邱妍, 张才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79-23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0
摘要 ( 108 )   HTML ( 10 )   PDF (2659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我国养殖业“减抗、禁抗、产品无抗”战略的实施,使用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甘草多糖是一种从甘草中提取的植物多糖,提取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超声辅助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甘草多糖作为天然生物大分子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甘露糖、木糖等单糖组成,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保障动物健康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动物饲粮中添加甘草多糖可提高其体重增长率、饲料利用率和肉品质,同时减少肠道疾病和应激对动物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其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甘草多糖可以有效减轻动物因疾病和应激引起的炎症和损伤。本文综述了甘草多糖提取方法、生物学活性和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甘草多糖在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遗传育种
法系大白猪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遗传进展分析
闫田田, 武建亮, 王朝军, 徐利, 孟庆利, 苏美玉, 李涵乔, 黄国英, 王超, 林佳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88-23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1
摘要 ( 111 )   HTML ( 6 )   PDF (1647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北京市某母猪场法系大白猪繁殖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评估其遗传进展,为该育种场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收集北京市某母猪场2016-2022年法系大白母猪原始配种记录29 269条,原始分娩记录20 770条,原始系谱记录146 871条,估计该公司法系大白母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采用基于动物模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方法,利用DMU软件使用单性状和双性状重复力模型进行遗传力、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和育种值的估计。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法系大白猪TNB为12.67头,NBA为10.90头,NSB为1.35头,MUM为0.14头,LWT为13.99 kg,LW21为73.93 kg;繁殖性状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017~0.134,属于低遗传力;繁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在-0.368~0.856之间,表型相关在-0.213~0.847之间;通过绘制繁殖性状表型趋势图及遗传趋势图发现,个体的繁殖性状表型值呈上升趋势,育种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群体遗传改良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研究结果可为法系大白猪的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指导和理论基础。

缺氧对鸡成肌细胞肌纤维类型转化作用的机制探究
谢兵红, 刘一帆, 薛夫光, 单艳菊, 屠云洁, 姬改革, 巨晓军, 束婧婷, 吴红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397-24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2
摘要 ( 118 )   HTML ( 6 )   PDF (15746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氯化钴(CoCl2)模拟肌细胞缺氧,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缺氧对肌纤维类型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本试验以鸡原代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不同浓度氯化钴(0、50、100、200和400 μmol ·L-1)处理细胞,每组设3个重复孔。通过检测缺氧标志基因表达和观察细胞形态筛选氯化钴浓度,确定最适宜浓度用于建模。随后,将收集的细胞通过Illumina测序检测缺氧组和对照组鸡成肌细胞的转录表达谱,并分析差异基因和富集到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200 μmol ·L-1氯化钴最适合构建鸡胚成肌细胞缺氧模型,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在24和48 h时,缺氧组和对照组分别筛选出1 474个和2 02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959个差异基因在两个时间点共有。GO和KEGG分析发现,在缺氧环境下,鸡成肌细胞的信号受体活性调节、质膜组成成分、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作用、PI3K-AKT、肌肉收缩等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发生明显表达变化。测序和qRT-PCR结果一致显示,缺氧处理后慢肌纤维特异性基因如MYH7B、CSRP2显著上调,而快肌纤维特异性基因如MYH1F、MYH1D、TNNI2、SOX6显著下调,表明缺氧能够诱导鸡成肌细胞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换。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缺氧对鸡成肌细胞肌纤维类型转换的机制,并提供相关基因表达数据库,为未来家禽肉质和哺乳动物缺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SOX18在湖羊毛囊毛乳头细胞中的功能
何明亮, 吕晓阳, 蒋永清, 宋正海, 王叶青, 杨会国, 王善禾, 孙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09-24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3
摘要 ( 91 )   HTML ( 8 )   PDF (11592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初步探究SOX18基因在湖羊毛囊毛乳头细胞中的功能。本研究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对从湖羊毛囊中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然后构建SOX18基因过表达载体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过表达效率。将经过鉴定且生长状态良好的毛乳头细胞分为两组,分别转染SOX18过表达载体和空载质粒,每组3个重复。采用Trizol法提取6个样本的总RNA并构建cDNA文库, 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平台进行测序,然后对样本相关性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和KEGG通路注释, 寻找SOX18基因调控的相关候选基因和通路。为确认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 随机选取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毛乳头相关基因在所分离的细胞中高表达,表明所分离的毛乳头细胞纯度高。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OX18基因过表达能够增加毛乳头细胞中SOX18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明构建的SOX18基因过表达载体可用于后续试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样本间相关性好,SOX18过表达组和对照组相比共发现157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103个基因在SOX18过表达后上调,54个基因下调,qRT-PCR分析表明转录组数据准确性高。GO功能分析显示,一些差异基因富集于细胞进展和毛囊发育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一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细胞增殖和毛囊发育相关信号通路。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SOX18在毛乳头细胞的增殖和毛囊发育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SOX18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毛囊发育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来影响毛乳头细胞增殖和毛囊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解析SOX18基因在湖羊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干扰PPARγ基因对绵羊滋养层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脂质积累的影响
刘畅, 郝科兴, 陈岩, 曾维斌, 喻恒彬, 陈磊, 王静, 胡广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21-24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4
摘要 ( 108 )   HTML ( 6 )   PDF (5983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干扰PPARγ基因的表达,探究PPARγ对绵羊滋养层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率以及脂质累积的影响,为深入研究PPARγ在绵羊滋养层细胞中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依据。本研究设计并合成干扰PPARγ基因的siRNA干扰片段,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筛选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并转染至分离培养的绵羊滋养层细胞中。通过BODIPY染色检测干扰PPARγ基因后滋养层细胞中脂滴的聚积,比色法检测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利用RT-qPCR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CCK-8法、划痕试验和流式细胞法,分别探究干扰PPARγ基因对滋养层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筛选得到了干扰效率最高的siPPARγ-1片段用于转染滋养层细胞,在干扰滋养层细胞PPARγ基因表达后,细胞中脂滴聚积能力下降,甘油三酯含量降低(P<0.01),脂代谢相关基因CD36、FABP4和PLIN2的转录水平也受到抑制(P<0.01)。同时,滋养层细胞的增殖活力也显著降低(P<0.05),细胞迁移率减少(P<0.01),而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表明PPARγ基因在调控滋养层细胞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可对其具体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用于繁殖育种实践中。

基因型特征提取方法影响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性的研究
吴华煊, 杜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31-24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5
摘要 ( 85 )   HTML ( 7 )   PDF (7051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并评估6种不同的单核苷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基因型特征提取方法。本研究分析比较了6种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基因主成分分析(gen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gene-PCA)、SNP位点间皮尔逊相关系数(SNP-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NP-PCC)、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RS),在两组数据(北京鸭,542个样本,SNP位点数39 932;杜洛克猪,2 549个样本,SNP位点数230 884)3组表型(北京鸭体长(body length)、杜洛克猪背膘厚(backfat thickness)和乳头数(teat number))上的GEBV预测准确率。发现SNP-PCC结合5种GS方法(GBLUP、BayesA、BayesB、BayesC、Bayesian Lasso),在北京鸭数据获得相对可靠的预测精度,在猪背膘厚和乳头数表型获得最高平均预测准确性(提升5%,达到32.3%),并显著提升计算效率(平均提升5~7倍)。综上,本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方法可以有效提升GS的预测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为深入研究不同特征提取方法对GS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在育种实践中应用提供了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红景天多糖对低氧环境下猪睾丸间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罗金婷, 许发芳, 王磊, 罗璇, 马玉红, 张剑搏, 黄伟华, 尚月军, 吴国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41-24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6
摘要 ( 93 )   HTML ( 8 )   PDF (5593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讨了红景天多糖(rhodiola sachalinensis polysaccaride,RSP)对缺氧条件下猪睾丸间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筛选出RSP的最适宜浓度和预处理时间;设正常组、低氧组、低氧+RSP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RT-qPCR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CCND1、CDK4、IL-6、TNF-a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p21、JNK、p-JNK、p53表达水平。低氧条件下,猪睾丸间质细胞活力下降,经0.012 5 mg·mL-1 RSP预处理18 h后,细胞活力有所提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SP能缓解猪睾丸间质细胞低氧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RSP显著上调Bcl-2、CCND1、CDK4的表达(P<0.05),下调TNF-αIL-6、BaxCaspase-3、p21、p53、pJNK/JNK的表达(P<0.05)。RSP能保证低氧环境下猪睾丸间质细胞由S期进入G2期,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推测RSP通过p53/p21和JNK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

肉羊体外胚胎生产技术规模化应用中品种的影响
陈莹, 陈大勇, 乌日嘎, 仇春娟, 范利宏, 包梅荣, 岳媛, 梁红艳, 张家新, 田见晖, 安磊, 汪立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51-24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7
摘要 ( 70 )   HTML ( 7 )   PDF (1103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品种因素对OPU-IVEP商业化快繁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经品种鉴定的健康8月龄至3周岁黑头萨福克、黑头杜泊、德克赛尔肉用种母羊为试验供体,在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采用OPU技术获取卵母细胞并进行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或经腹腔镜输精和手术冲胚获得体内胚胎,进行胚胎移植,记录卵母细胞回收、胚胎发育以及移植妊娠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在体外胚胎规模化生产中卵母细胞回收效率、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能力、胚胎移植妊娠和产羔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比较了不同品种体内、外胚胎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卵母细胞回收率差异极显著(P<0.01),黑头杜泊回收效率最高;2)3个品种的体外受精卵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德克赛尔羊的囊胚发育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P<0.01);3)无论体内胚胎还是体外胚胎生产移植,各品种间胚胎移植受胎率和平均产羔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品种内,体内胚胎和体外胚胎移植的平均受胎率和产羔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工厂化、规模化应用绵羊体外胚胎生产技术过程中,不同品种间卵泡发育、回收卵母细胞数、囊胚发育率等存在差异,平均卵泡数和平均回收卵母细胞最少的德克塞尔羊的囊胚发育率最高;移植后受胎和产羔情况在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体内胚胎和体外胚胎单次生产获得的后代数也无显著差异,但OPU-IVEP的供体利用率远大于MOET。

热应激对牛卵子及其胚胎表观遗传修饰与发育能力的影响
冯肖艺, 张培培, 张航, 郝海生, 杜卫华, 朱化彬, 崔凯,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60-24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8
摘要 ( 91 )   HTML ( 7 )   PDF (8122KB) ( 1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热应激对牛卵子及其胚胎表观遗传修饰与发育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卵子置于体外热应激条件下培养(41℃ 12 h+38.5℃ 12 h),进行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tion,IVM)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检测对照组(38.5℃ 24 h)和热应激组牛卵子和胚胎的发育能力及表观遗传修饰组蛋白H1、组蛋白H2、组蛋白H4和DNA甲基化的修饰水平。本研究还检测了卵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水平及与表观遗传修饰和发育能力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热应激处理组卵子成熟率((59.21±4.29)%)、卵裂率((57.78±4.58)%)和囊胚率((22.31±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5.10±6.75)%、(78.64±2.46)%、(42.64±1.38)%,P < 0.05);热应激组牛卵子及各阶段胚胎表观遗传修饰组蛋白H1、组蛋白H2、组蛋白H4、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热应激组牛卵子ΔΨ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热应激组牛卵子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热应激组牛卵子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DNMT1、DNMT3A、DNMT3B、Histone H2A、SMYD3、IGF-2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热应激组牛卵子发育能力相关基因C-MOSGDF-9和POU5F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本研究表明,热应激显著降低了牛卵子和胚胎表观遗传修饰组蛋白H1、组蛋白H2、组蛋白H4、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了牛卵子ΔΨm水平及与表观遗传修饰和发育能力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了ROS水平,降低了卵子质量。

IGF1、CoQ10、MT联合添加缓解热应激对牛IVF囊胚的影响
张航, 张培培, 杨柏高, 冯肖艺, 牛一凡, 余洲, 曹建华, 万鹏程,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74-24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19
摘要 ( 78 )   HTML ( 9 )   PDF (388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1,IGF1)、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及褪黑素(melatonin,MT)联合添加对牛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以及热应激囊胚的影响。本研究于屠宰场采集牛离体卵巢,于实验室抽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COCs),在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液及牛胚胎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IVC)液中添加IGF1、CoQ10及MT,检测各添加方式对牛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牛卵母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的影响;在囊胚期施加41 ℃热应激,检测热应激及联合添加对牛IVF囊胚发育能力及凋亡水平的影响,并利用qRT-PCR检测囊胚中胚胎质量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各组试验均重复3次。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组(CT-0组)相比,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组(ICM组)卵母细胞成熟率((90.40±2.06)% vs. (65.41±0.63)%)、卵裂率((93.33±1.96)% vs. (59.77±2.93)%)及囊胚率((51.43±5.34)% vs. (26.92±3.24)%)均显著提高(P<0.05);ICM组牛卵母细胞ROS水平显著降低;ΔΨm显著提高(P<0.05)。与热应激组(HS组)相比,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ICM+HS组)显著提高了囊胚扩张率((62.00±2.97)% vs. (30.77±8.66)%,P<0.05),抑制了热应激囊胚细胞凋亡,并提高了IGFBP3、ATP1A1、DSC2及IFNT2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表明,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有效提高牛卵母细胞发育能力,降低ROS水平,提高ΔΨm。热应激降低牛囊胚扩张率,促进牛囊胚细胞凋亡,影响囊胚质量,而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缓解了热应激损伤。

褪黑素缓解白消安损伤小鼠睾丸的机理研究
吴开慧, 张留光, 汪超, 许师源, 刘松奇, 原开敏, 王栋, 庞云渭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86-24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0
摘要 ( 82 )   HTML ( 8 )   PDF (35802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褪黑素(melatonin,MT)缓解白消安损伤睾丸的机理,提高白消安制备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的效率,并探究其对白消安毒害雄性生精机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6~7周ICR雄鼠为模型动物,分为对照组,白消安处理组和白消安+褪黑素处理组,每组8个重复,于注射后第7天取样。通过ELISA检测睾丸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对睾丸和附睾进行HE染色。此外,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检测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BTB)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分析MT对BTB影响。结果表明,小鼠经白消安注射后,联合MT处理,观察到MT显著缓解了睾丸重和睾体率下降的趋势,并减缓了精子数量下降的速度;睾丸组织HE染色和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发现,MT显著减缓了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portation factor κB,NF-κB)、p-NF-κB、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α)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的上升趋势,从而减少了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T缓解了白消安处理导致的BTB组成蛋白(Occludin、connexin-43、N-cadherin)和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Vimentin)含量的下降。综上,MT通过下调睾丸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缓解白消安诱发的小鼠睾丸炎症反应;并通过减缓BTB相关蛋白含量的下降,缓解白消安对BTB和支持细胞的损伤,进而缓解小鼠生精机能的损伤。

营养与饲料
添加过瘤胃氨基酸低蛋白质饲粮对呼伦贝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
罗志斌, 欧慧敏, 李建中, 谭支良, 焦金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498-25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1
摘要 ( 96 )   HTML ( 6 )   PDF (1138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RPMet)和过瘤胃赖氨酸(RPLys)对呼伦贝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2.5月龄断奶健康羔羊16只,编号后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饲喂低蛋白质日粮,粗蛋白质含量为7.84%)和试验组(Treatment group,在低蛋白质日粮基础上补充10 g·d-1 RPMet和15 g·d-1 RPLys)。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1)试验组的平均日采食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其平均日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料重比较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2)两组间的屠宰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组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A)、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间背肌的肉色、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肌肉中苏氨酸(Thr)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酪氨酸(Tyr)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肌肉中风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DAA/TAA、EAA/TA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A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10 g·d-1 RPMet和15 g·d-1 RPLys对呼伦贝尔羊的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且不会影响其养分消化率和屠宰性能,并能增加肌肉中的风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占比,提升羊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红三叶草提取物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尿素分解的影响
刘思佳, 郑楠, 王加启, 赵圣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10-25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2
摘要 ( 77 )   HTML ( 8 )   PDF (9633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体外发酵研究红三叶草提取物对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尿素代谢的影响。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和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处理组,采集3头健康奶牛瘤胃液混合均匀,进行体外发酵培养。分别在培养0、0.5、1、2、4、6、24 h收集发酵液样品,测定尿素、氨氮(NH3-N)、微生物蛋白、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揭示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变化。本研究发现,红三叶草提取物处理组在发酵4 h内显著降低尿素分解速率,在发酵至2 h后显著降低氨氮含量,在发酵6 h后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含量,对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显著增加了体外发酵中微生物α多样性的Chao 1和Shannon指标,改变了体外发酵中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改变了瘤胃蛋白分解菌瘤胃杆菌属(Ruminobacter)、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中ASV 35和s_unidentified_rumen_bacterium_RF18的丰度,降低了致病菌嗜胆菌属(Bilophila)的丰度。综上所述,添加红三叶草提取物可降低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的速率,提高瘤胃微生物利用氨氮转化为自身蛋白的能力。

单宁酸对脂多糖应激仔猪肝组织的功能、抗氧化能力和炎症应答的影响
周琦璐, 刘金松, 吴超, 杨彩梅, 刘玉兰, 张瑞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19-25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3
摘要 ( 104 )   HTML ( 7 )   PDF (2506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断奶仔猪饲粮添加单宁酸(tannic acid,T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应激断奶仔猪肝组织功能、抗氧化能力、炎症应答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72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8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基础饲粮饲喂组(饲喂基础饲粮)和单宁酸饲喂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1 000 mg·kg-1单宁酸的试验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期为28 d。第二部分于第一部分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基础饲粮饲喂组和单宁酸饲喂组各选取12头体重接近平均体重、健康状况良好的56日龄仔猪,将其分为4组,每组6头仔猪。对照组(CON)和LPS应激组(LPS)的仔猪来自第一部分试验的基础饲粮饲喂组;单宁酸组(TA)和单宁酸+LPS组(TA+LPS)的仔猪来自第一部分试验的单宁酸饲喂组。在仔猪56日龄早上8:00,给LPS组和TA+LPS组仔猪腹腔注射1.5 mL浓度为1 mg·mL-1的LPS,给CON组和TA组仔猪腹腔注射1.5 mL生理盐水,注射1.5 h后屠宰采样。结果发现,LPS应激增加了仔猪的肝脏指数,提高了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降低了仔猪肝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水平,提高了仔猪肝组织基因Kelch-1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1(Keap1)、Toll-like receptor 4(TLR4)、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Interleukin-6(IL-6)和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降低了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NAD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和Catalase(CAT)的表达水平(P < 0.05)。饲粮中添加TA可降低仔猪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提高仔猪肝组织CAT和T-SOD水平,显著影响仔猪肝组织IL-6、IL-10和TNF-α含量,下调仔猪肝组织基因Keap1、TLR4、MyD88、NLRP3、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上调Nrf2、NQO1、Cu/Zn-SOD、Mn-SODCAT的表达水平(P < 0.05)。与CON组相比,TA+LPS组仔猪血清中AST的水平降低(P < 0.05)。与LPS组相比,TA+LPS组血清中AST和ALT水平降低,IL-6和TNF-α含量减少,基因Keap1、TLR4、IL-6和TNF-α表达水平降低,Mn-SODCAT的表达量增加(P < 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单宁酸通过调节仔猪肝脏指数,改善肝抗氧化能力,抑制肝组织炎症因子的分泌,调控Nrf2信号、TLR4信号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缓解LPS应激引起的仔猪肝应激损伤状态。

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李亚霖, 甄士博, 曹林, 孙逢雪, 王利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30-25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4
摘要 ( 77 )   HTML ( 6 )   PDF (3953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2试验设计,选取40只12周龄的灰色母貂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4组分别为对照组、0.1%植物乳杆菌(活菌数>106 CFU·mL-1)添加组、0.3%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添加组、0.1%植物乳杆菌+0.3%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添加组。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试验期间记录体重和采食量用于测定生长性能,试验结束时采集血液、空肠组织和内容物检测血清免疫、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等指标,结果发现:1)植物乳杆菌显著增加了水貂4周和8周的体重(P<0.05),提高了0~4周和0~8周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P<0.05),降低了血清IgG、黏膜TNF-α的含量(P<0.05),增加空肠黏膜sIgA含量(P<0.05)。2)植物乳杆菌后生元显著增加血清IgG、空肠黏膜IFN-γ的含量(P<0.05),降低了IL-2、IL-12和TNF-α的含量(P<0.05)。3)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植物乳杆菌组的SporosarcinaAminobacterAgath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未添加植物乳杆菌组(P<0.05),Fastidiosipi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添加植物乳杆菌组(P<0.05);植物乳杆菌后生元组KocuriaPlesiomonas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SanguibacterMicrobacteriumGlutamicibacterPara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未添加后生元组(P<0.05),StaphylococcusWeissellaBrevibacteriumDietziaBrachybacteriumCarnobacteriumAerococcus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添加后生元组(P<0.05)。4)植物乳杆菌益生菌及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血清中IgA、IgM含量和黏膜中IL-2、IL-10、IL-8、TNF-α含量影响互作效应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益生菌可提高母貂的生长性能。植物乳杆菌益生菌及后生元均能够改善水貂的免疫功能,提高肠道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

预防兽医
热休克蛋白27对水泡性口炎病毒体外增殖的调控作用
李殿玉, 莫荣纤, 赵旭, 高铭, 李洪珊, 白辉盛, 马瑞仙, 李向茸, 冯若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40-25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5
摘要 ( 81 )   HTML ( 7 )   PDF (7257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 HSP27)对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体外增殖及VSV感染介导的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家族(retinoid acid-inducible gene-I-like receptor, RLR)信号通路的作用及机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病毒滴度测定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首先检测VSV感染对HSP2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验证过表达和干扰HSP27对VSV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究HSP27对VSV感染介导的RLR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分析HSP27与RLR信号通路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共定位情况。结果表明,VSV感染可促使HSP27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上调,稳定过表达和瞬时过表达HSP27均能显著抑制VSV的体外增殖;干扰宿主细胞中HSP27表达可促进VSV增殖。HSP27能够增强VSV及维甲酸诱导基因I蛋白(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 protein, RIG-I)介导的IFN-β的产生及RIG-I的蛋白表达,而且HSP27与RIG-I相互作用并共定位于细胞质中。本研究揭示了HSP27靶向RIG-I上调其表达,增强RLR信号通路的转导,进而负调控VSV体外增殖,为深入揭示宿主因子HSP27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三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重组毒株的致病性研究
杨坤, 马静文, 周新瑞, 罗烈柱, 刘喆, 胡自强, 武星辰, 梁立滨, 高诗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50-25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6
摘要 ( 80 )   HTML ( 6 )   PDF (6481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雏鸡发病的一种高致病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目前IBDV重组变异株性对鸡养殖业有严重危害。本研究对三株IBDV重组毒株进行全基因序列分析并测定其致病性差异。通过鸡胚分离鉴定并增殖三株IBDV毒株,利用Mega 11、MegAlign软件与参考毒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和氨基酸进化树绘制,将病原感染SPF鸡测定致病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脏器病毒拷贝量,结果显示:GD-1株属于A2dB3型,呈现新型变异A超强B特点,GD-2株和GD-3株同属于A3B1型,分别呈现超强A新型变异B和超强A早期变异B特点;三株病毒均未引起雏鸡死亡,GD-1株无明显临床症状,GD-2株和GD-3株在攻毒后7 d出现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引起其法氏囊显著萎缩、脾肿大,法氏囊载毒量要高于脾载毒量,在攻毒后第14天时GD-1株的法氏囊载毒量显著高于GD-2株和GD-3株;三组试验鸡法氏囊滤泡均发生萎缩,且GD-2组和GD-3组病变更严重,脾则是GD-1组病变更严重。本研究测定三株IBDV的序列、绘制进化树,测定致病性,显示三株病毒都有新型变异株的变异趋势,为研究IBDV致病机理和防控IBD提供参考。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A91S变异株对猫的致病性及基因组特征研究
周宁, 汤承, 许佳, 岳华, 陈曦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60-25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7
摘要 ( 83 )   HTML ( 6 )   PDF (18210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 FPV)是一种对猫危害严重的病原。近年来,一种VP2 91位氨基酸残基由A突变为S的FPV变异株(FPV A91S变异株)已经在国内广泛流行,但目前还未见该变异株对猫致病性的报道,本试验旨在探究FPV A91S变异株对猫的感染特性及其分子特征。利用F81细胞分离FPV A91S变异株,并研究其血凝特性、对猫的致病性及其基因组特征。成功分离到一株FPV A91S变异株,纯化后病毒滴度为104.6 TCID50·mL-1;该毒株能在pH 6.0~6.5、4和37 ℃条件下有效凝集猪红细胞;分离株经口服成功感染幼猫,引起呕吐、腹泻、白细胞急剧降低、眼睑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并在5 d内导致猫死亡;大体和组织病理变化发现严重的肠道和肺出血。获得该毒株近乎全长的基因组序列,其VP2蛋白的关键位点氨基酸符合典型FPV特征。除了VP2 A91S的突变外,其NS1蛋白也有3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D23N、I443V和H596Q),这些特征导致FPV A91S毒株在进化树中单独聚为一支,具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本研究首次探究了FPV A91S变异株的血凝性和对猫的致病性,为进一步了解FPV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变异提供参考。

宏基因组技术诊断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致濒危亚洲象死亡病例
沈青春, 仉伟, 刘青, 刘一朵, 钱佳豪, 张博源, 周师众, 张宜宸, 幸倩如, 丁家波, 周向梅, 张广智, 李秋辰, 李伟, 范学政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69-25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8
摘要 ( 91 )   HTML ( 7 )   PDF (18666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借助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快速发现引起濒危亚洲象死亡的可能病原,再结合常规诊断技术,对大象病因进行分析和确诊,为大象相关疫病的快速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对死亡大象进行尸检,取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肌肉、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盲肠、胰腺等器官制备切片,进行HE染色和病理分析;取腹股沟淋巴结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使用特异性PCR方法对特征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经序列比对绘制进化树,分析其与其他毒株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死亡大象的剖检和病例切片结果符合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的特征,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大象的腹股沟淋巴结中含有大量的象β疱疹病毒1型(即亲内皮疱疹病毒)。该大象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宏基因组技术对大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以及其他濒危动物病例的快速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4b_02325/26双基因缺失株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
任慧杰, 马勋, 王静, 刘彩霞, 曾东东, 寇丽君, 史唯地, 吕双飞, 钱瑞宣, 高盛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78-25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29
摘要 ( 75 )   HTML ( 6 )   PDF (4893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食源性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毒力岛4(LIPI-4)中的抗转录终止子(Lm4b_02325)和未知蛋白(Lm4b_02326)基因的双缺失株,研究Lm4b_02325/26基因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928ΔLm4b_02325/26双缺失株,测定LM928和LM928ΔLm4b_02325/26双缺失株在脑心浸出液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 broth,BHI)、不同EtOH浓度、不同NaCl浓度、不同pH、不同温度下的D600 nm,绘制生长曲线;RT-qPCR检测双基因缺失前后体外BHI培养环境下部分毒力因子转录水平;平板计数测定其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黏附、侵袭与胞内增殖情况;感染C57BL/6小鼠后检测肝、脾、脑组织中的细菌数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具有遗传稳定性的双缺失株LM928ΔLm4b_02325/26。在含0.5%~10% NaCl或3%~4.5% EtOH的培养基中,双缺失株与野毒株生长没有明显差异,在pH=5条件下,双缺失株的生长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H=9条件下双缺失株的生长率显著低于野毒株。在不同温度(4 ℃、37 ℃、42 ℃)BHI培养基中,双缺失株与野毒株生长没有明显差异。Lm4b_02325/26基因双缺失株在BHI培养基中毒力因子hly、inlCPlcA极显著上调(P < 0.01),mplinlBactAinlPPlcBprfASigBiapinlA极显著下调(P < 0.01);双缺失株对RAW264.7细胞的黏附率(14.86%)和侵袭率(2.23%)明显低于野毒株的黏附率(22.93%)和侵袭率(4.28%)(P < 0.01);3、6、12 h时胞内增殖数量极显著低于野毒株(P < 0.01);双缺失株与野毒株感染小鼠后,载菌量在肝、脾中没有显著差异,在脑组织中双缺失株载菌量为104,高于野毒株的103.07,差异极显著(P < 0.01)。综上认为,LIPI-4的Lm4b_02325和Lm4b_02326基因参与LM毒力因子的表达和脑组织的定植能力,与弱酸强碱条件下适应力及对RAW264.7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胞内增殖有关。本研究为LIPI-4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肠艾美耳球虫重组微线蛋白2对家兔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陈浩, 郝哥, 蒲家艳, 肖洁, 熊常明, 何维, 朱煜华, 许力文, 姜庆,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88-25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0
摘要 ( 77 )   HTML ( 6 )   PDF (10255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价肠艾美耳球虫重组微线蛋白2(rEiMIC2)对兔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肠艾美耳球虫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在肠艾美耳球虫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EiMIC2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并采用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将35日龄无球虫新西兰幼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未免疫未攻虫组、未免疫攻虫组、pET-32a(+)载体组和rEiMIC2免疫组),每组8只,未免疫未攻虫组和未免疫攻虫组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 mL无菌PBS,pET-32a(+)载体组和rEiMIC2免疫组每只分别接种100 μg pET-32a(+)载体蛋白、rEiMIC2,首免后2周进行二免。二免14 d后,除去未免疫未攻虫组,其余3组每只新西兰兔口服接种5×104个肠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攻虫14 d后安乐死所有新西兰兔。重组蛋白免疫兔后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肠道病变、测定兔的相对增重率、卵囊减少率、抗球虫指数(ACI)值和料肉比以及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IL-2、IL-4、IL-10、IFN-γ综合评价rEiMIC2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EiMIC2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05 bp,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7.68 ku。免疫印迹显示rEiMIC2能够被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免疫保护试验显示:攻虫后各组幼兔陆续出现精神沉郁和腹泻的症状,未免疫攻虫组和rEiMIC2免疫组各有1只兔死亡;rEiMIC2免疫组相对增重率为73.97%,卵囊减少率为69.98%,ACI值为136.97,料肉比为3.98∶1,与未免疫攻虫组差异显著(P < 0.05);rEiMIC2免疫组肠道病变与未免疫攻虫组相比较轻,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未免疫攻虫组(P < 0.05)。综上,rEiMIC2免疫兔后,能有效减少卵囊排出和增重损失,减轻肠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一例海豚源典型异尖线虫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
朱昊天, 刘路瑶, 杨聪山, 姜纪, 石涵, 刘笑笑, 陈木新, 徐前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599-26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1
摘要 ( 68 )   HTML ( 6 )   PDF (2842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虫体长120~140 mm,整体呈圆柱形,两端尖细,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镜下观察其内部偏黄。可见食道前端细,向后逐渐膨大。PCR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与ITS基因扩增长度分别为797和840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5)与已报道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l, GenBank登录号HF911524.1)的序列一致性为95.36%;ITS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4)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7.11%,其中, ITS-1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1.90%,ITS-2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JN968938.1)一致性为94.97%,5.8S rRNA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OQ244221.1)一致性为100.00%。基于ITS基因和28S rRNA D2-D3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与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且同一分支上。本次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经过分子鉴定为典型异尖线虫。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典型异尖线虫一致性均大于95%;同时,在28S rRNA D2-D3基因序列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面,均与已报道的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

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原核表达和分泌特性分析
陈延鑫, 华瑞其, 邵国庆, 朱小伟, 侯巍, 李盛琼, 阳爱国,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07-26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2
摘要 ( 80 )   HTML ( 6 )   PDF (19836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反应原性及其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与中间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作者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基因全长编码序列,使用同源重组法构建pET32a-EgANXB5、pET32a-EgANXB15和pET32a-EgANXB25质粒并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对上述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分析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并表达出重组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并更正了EgANXB25的CDS序列(GenBank:OR245515.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这3种蛋白均能够被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阳性血清和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阳性血清所识别。同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细粒棘球蚴包囊附近的肝实质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的阳性信号。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同时它们具有分泌进入包囊周围肝实质组织中的潜能,可能进一步参与细粒棘球蚴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敲低多房棘球蚴let-7-5p可抑制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
王立群, 吴易璇, 蒲桂婷, 曹珊菱, 王得先, 刘婷丽, 李红, AMUDATharheer Oluwashola, 郭小腊, 殷宏, 骆学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19-26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3
摘要 ( 76 )   HTML ( 8 )   PDF (5775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敲低多房棘球蚴emu-let-7-5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的影响。构建表达多房棘球蚴emu-let-7-5p海绵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抑制效果和特异性。70只清洁级BALB/c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AV8-si-let-7-5p、AAV8-control和PBS后两周,每组随机选取2只小鼠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析肝组织中GFP、let-7-5p及其靶基因C/EBP δ的表达。随后,所有小鼠每只腹腔接种1 000个原头蚴,3个月后qRT-PCR检测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C/EBP δ、M1型(IL-1β、iNOS和IL-6)和M2型(Arg-1、IL-4和IL-10)相关分子的转录水平,并统计各组小鼠多房棘球蚴的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结果表明,注射后第15天,AAV8-si-let-7-5p成功靶向小鼠肝脏,并引起emu-let-7-5p的敲低和C/EBP δ的上调表达。感染后3个月,AAV8-si-let-7-5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和M2型相关分子Arg-1均显著下调,而C/EBP δ和M1型相关分子IL-1β和iNOS均显著上调。此外,AAV8-si-let-7-5p组IL-4和IL-6下调表达,而IL-10上调表达,且小鼠肝脏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敲低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emu-let-7-5p,可促进C/EBP δ的表达,进而抑制M2型极化和虫体生长。

浙江省部分地区鸡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周思含, 李天恩, 邓金华, 孙洪超, 闫文朝, 石团员, 王天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29-26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4
摘要 ( 79 )   HTML ( 8 )   PDF (8818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浙江省部分地区鸡球虫感染情况,以及对致病性新种: 拉坦艾美耳球虫(Eimeria latan)、纳甘比艾美耳球虫(Eimeria nagambie)和扎利亚艾美耳球虫(Eimeria zaria)进行鉴定,从杭州、丽水、嘉兴3个地区7个养殖场采集新鲜鸡粪便349份。使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检查并计数每克粪便中球虫卵囊数,用显微观察法确定阳性样品中球虫种类,并进行PCR鉴定。随后,按地区来源、养殖方式、用途和日龄不同对鸡球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所调查地区鸡球虫的总感染率为72.78%(254/349),共检出七种传统鸡艾美耳球虫和纳甘比艾美耳球虫。其中优势种为堆型艾美耳球虫,7个养殖场均为混合感染。PCR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场中4个存在疑似纳甘比艾美耳球虫的感染,其中A场纳甘比艾美耳球虫与澳大利亚株LR877717.1 COI基因序列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9.99%,聚成一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地区鸡球虫总体感染率较高,其中堆型艾美耳球虫田间感染尤其严重。所调查的浙江省部分地区部分鸡场已出现疑似纳甘比艾美耳球虫的感染。

基础兽医
鸟苷酸结合蛋白2b在牛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
于有利, 王建东, 郭亚男, 张久盘, 薛峰, 曹钰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41-26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5
摘要 ( 79 )   HTML ( 7 )   PDF (12582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鸟苷酸结合蛋白2b (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2b,GBP2b)对M. bovis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M1、M2型极化的调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通过小干扰RNA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内GBP2b表达,分别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依赖MyD88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GBP2b对NF-κB转录调控。结果表明GBP2b在M. bovis感染的巨噬细胞内高表达.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的GBP2b后再经M. bovis感染24 h,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下调,而对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无显著影响。下调GBP2b后抑制了NF-κB的转录启动,依赖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随GBP2b的下调而下调。结果表明,GBP2b主要通过依赖MyD88信号通路促进M. bovis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和炎性反应,从而有助于巨噬细胞清除胞内M. bovis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空肠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李栋梁, 郑关民, 李帅, 朱洪森, 吴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52-26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6
摘要 ( 84 )   HTML ( 6 )   PDF (11508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仔猪空肠组织的转录组差异。用PEDV毒株HB(G2b)感染3头2日龄仔猪,对感染后18 h仔猪空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转录组结果。结果显示:仔猪感染PEDV 18 h后空肠绒毛明显脱落、变短,且PEDV主要分布于空肠肠绒毛表面;GO富集及KEGG富集分析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应答过程和炎症反应过程相关;富集在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oll受体信号、脂肪与糖代谢等。结果提示PEDV感染可激活宿主免疫反应及相关抗病毒信号通路,并且引起宿主的炎症风暴和营养代谢紊乱,为深入研究PED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一株猪CD5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
辛航阔, 谢青青, 刘坤, 林圣宇, 陈炜, 郑小惠, 朱婷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62-26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7
摘要 ( 66 )   HTML ( 6 )   PDF (9151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D56作为NK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在NK细胞的发育、亚群分型和功能发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便于筛选不同亚群的猪NK细胞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制备了猪CD56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抗原表位进行了初步鉴定。首先,通过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并选取猪CD56蛋白胞外区的优势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50-499aa),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CD56胞外区的优势抗原表位蛋白并进行纯化和复性,之后,将猪CD56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亚克隆等试验,获得一株稳定分泌猪CD56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G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猪CD56单抗可以与猪脑和脾总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为了进一步验证CD56单抗的特异性,作者分离了猪外周血NK细胞,以制备的猪CD56单抗作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单抗能够与NK细胞膜特异性结合。最后,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作者将选取的猪CD56基因进一步截短为四个截短体(50-192 aa、193-294 aa、295-397 aa、398-499 aa)并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然后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真核表达,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制备的CD56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为猪CD56蛋白的193-294 aa。综上,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猪CD56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及抗原表位进行了初步鉴定,对猪NK细胞亚群的筛选及探究猪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蓝斑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调节小鼠体重
李国俊, 曹晓娟, 刘昊东, 李鹏辉, 李嘉成, 樊奇, 王星, 陈玉洁, 海日汗, 张小宇, 杜晨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72-26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8
摘要 ( 70 )   HTML ( 7 )   PDF (9355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丘脑是参与进食调控的重要脑区,具有复杂的环路调控机制。然而,是否存在下丘脑以外同样发挥体重调节功能的神经核团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鉴定向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IBAT)发送神经元投射的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探究中枢神经元及神经环路调节能量稳态的形态学基础。首先通过报告基因和逆行示踪识别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2(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 VGlut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神经元,顺行示踪试验拓展VGlut2神经元发送神经支配的大脑区域。化学遗传技术验证VGlut2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体重和采食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CVGlut2:: ERK神经元向IBAT发送密集的神经支配信号。ERK免疫阳性神经元富集表达在LC,可作为LC特异性标记物。LCVGlut2神经元向纹状体(neurons project to the striatum,CPu)、第二运动皮层(secondary motor cortex,M2)、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VMH)和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发送神经元投射。化学遗传激活LCVGlut2神经元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16 5)和采食(P=0.029 0)。综上,LCVGlut2神经元参与小鼠的体重调节过程。鉴定除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PVN)以外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及调节体重的下游神经环路,将进一步加深对于摄食行为和摄食过程中神经调控机制的了解,为研究和干预肥胖相关的疾病提供新思路。

爪趾皮肤炎对富集笼养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行为和免疫的影响
王晓旭, 陈艳青, 张家麒, 王野, 王蕊, 于翰林, 杨凯淇, 包军, 张润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80-26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39
摘要 ( 80 )   HTML ( 7 )   PDF (7425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爪趾皮肤炎是家禽爪趾和足底表面的接触性皮炎,是家禽最常见的爪趾健康问题之一,对其福利和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爪趾皮肤炎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行为和免疫的影响。本试验选择60只48周龄的海兰褐蛋鸡,四分制评分(0分,正常爪趾;1分,爪趾角化过度、皮肤发红或变色;2分,表皮变色,爪趾皮肤炎病变轻微到糜烂;3分,趾瘤症)后单只饲养于富集笼至55周龄。记录爪趾皮肤炎蛋鸡和正常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并在51和55周龄时分别进行连续2 d的行为录像,行为观察后进行紧张不动性试验和旷场试验。最后剖检试验鸡,从免疫相关因子在爪趾皮肤炎患处皮肤、脾、肝、小肠和血清的表达变化探究爪趾皮肤炎对蛋鸡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爪趾皮肤炎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虽然51周龄爪趾皮肤炎蛋鸡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显著降低(P < 0.05),但总体上爪趾皮肤炎对蛋品质的影响较小。蛋鸡行为观察结果表明,爪趾皮肤炎造成蛋鸡的羽毛修饰行为减少(P < 0.05),但对其他事件性行为(啄物、啄趾、往返踱步、舒适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爪趾皮肤炎对蛋鸡恐惧和焦虑情绪无显著影响(P>0.05)。爪趾皮肤炎蛋鸡爪趾皮肤组织、肝和脾免疫细胞因子IL-2、IL-4、IL-6、IL-8、IL-10、IL-17、IL-1β、IFN-γ、TNF-α和免疫球蛋白IgA、IgG的mRNA相对表达差异显著(P < 0.05),均呈上升趋势;血清IL-4、IL-6、IFN-γ和TNF-α的浓度也显著增加(P < 0.05)。爪趾皮肤炎对蛋鸡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爪趾皮肤炎蛋鸡羽毛修饰行为表达降低,且爪趾患处皮肤组织免疫相关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说明爪趾皮肤炎可能导致蛋鸡的慢性炎症状态。

白羽肉鸡小肠内容物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鉴定及基因组分析
李明, 崔洪伟, 高婕, 安乐乐, 李松励, 饶正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692-27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0
摘要 ( 71 )   HTML ( 9 )   PDF (6612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死亡白羽肉鸡肠道中的致病微生物,明确白羽肉鸡的死因,为白羽肉鸡的科学防病和治病提供新思路。采集养鸡场病死白羽肉鸡的肠道内容物,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序列拼接、分箱技术、进化树分析、物种注释鉴定白羽肉鸡肠道中的致病微生物,通过基因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注释,阐述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结果显示:病死白羽肉鸡肠道内容物样品中检出的致病微生物为禽类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经序列拼接和分箱技术得到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大小为4 998 208 bp,完整度为99.23%。该菌含有毒力基因192种,主要编码鞭毛、纤毛合成相关蛋白、定植相关蛋白、菌素合成相关蛋白,含有耐药基因88种,主要涉及28类抗生素的耐药,表明上述种类抗生素对感染禽类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白羽肉鸡无治疗作用,最终导致白玉肉鸡死亡。本研究利用宏基因测序技术可有效分析白羽肉鸡的致病微生物及致病、耐药机制,可在白羽肉鸡发病早期帮助养殖者了解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导科学用药,减少经济损失。

鸡滑液囊支原体对常用抗菌药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
邹紫莹, 黄安雄, 阮紫涵, 郝海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701-27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1
摘要 ( 87 )   HTML ( 8 )   PDF (3536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现在规模化禽养殖业中危害最大的支原体之一,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为了解鸡滑液囊支原体对各种药物的耐药现状。本课题参考CLSI和EUCAST中制定流行病学/野生型临界值(epidemiological/wildtype cut-off values,ECOFFs/COWT)的方法,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收集汇总近5年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MS对各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数据,应用肉眼观察法、ECOFFinder软件分析法和正态化耐药解释法(NRI)综合分析从而得到ECOFFs,随后计算相应的耐药率。结果显示,MS对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泰万菌素、多西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和大观霉素的ECOFF值分别为1、0.5、0.5、2、4、2、2、2、8和4 μg·mL-1。在CLSI和EUCAST缺乏MS对各种抗菌药的敏感性折点下,本课题为临床合理用药,耐药性工作的开展,减少MS耐药性的产生以及治疗与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临床兽医
阿霉素处理后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系CHMp lncRNAs差异表达的影响
张琰, 吴梅金, 周家豪, 刁洪秀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716-27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2
摘要 ( 72 )   HTML ( 7 )   PDF (3821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阿霉素对犬乳腺肿瘤细胞中lncRNAs分子的影响,寻找犬乳腺肿瘤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试验采用RNA-Seq技术对经阿霉素处理的犬乳腺肿瘤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lncRNAs,应用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进行基因功能和途径注释并验证其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经阿霉素处理后的犬乳腺肿瘤细胞中共有27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中,147个表达上调,130个表达下调,主要涉及细胞新陈代谢、转录程序失调、ECM受体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坏死性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随机检测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表达趋势与RNA-Seq一致,表明RNA-Seq测序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学技术,综合分析阿霉素抗犬乳腺肿瘤细胞相关lncRNAs表达变化的整体特征,揭示其可能的调控新机制,为犬乳腺肿瘤的靶向治疗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屡配不孕母牛FOXP3、FSHRFMR1基因多态性与生殖激素相关性分析
王选艺, 孙亚伟, 龙雨薇, 王俪颖, 周渝新, 李娜, 马雪连, 赵红琼,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727-27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3
摘要 ( 80 )   HTML ( 8 )   PDF (11852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叉头框蛋白P3基因(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智力低下1基因(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的多态性,并探讨了基因多态性对母牛屡配不孕以及母牛激素水平的影响。通过PCR方法扩增基因突变位点的序列,对PCR结果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峰图分析,统计三种基因的基因型。分析三种基因突变的组间差异。使用ELISA法检测两组雌激素(estrogen,E)、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催乳素(prolactin,PRL)、睾酮素(testosterone,T)、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激素浓度。并将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水平进行关联分析。FOXP3基因检测出3种基因型:AA、AG和GG型;FSHR基因检测出3种基因型:AA、AC和CC型;FMR1基因5'UTR端302 bp处检测到T碱基插入。卡方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FOXP3基因g.92, 377, 635 A>G位点、FSHR基因g.31, 450, 279 A>C位点均低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性分析表明,FOXP3基因G等位基因、FSHR基因C等位基因与母牛屡配不孕显著正相关性。屡配不孕组E、FSH、PRL、T激素与健康母牛组差异显著(P < 0.05)。FOXP3基因AA、GG基因型E激素浓度与AG基因型差异显著(P < 0.05);FSHR基因AA、AC基因型E激素浓度与CC基因型差异显著(P < 0.05)。FOXP3、FSHR基因在西门塔尔牛、褐牛及安格斯牛群体中具有多态性,这说明基因可能是影响母牛屡配不孕的潜在遗传因素。其中,FOXP3基因G等位基因在健康组与屡配不孕组中差异显著(P < 0.05),FSHR基因C等位基因在健康组与屡配不孕组中差异显著(P < 0.05)。FOXP3基因的g.92, 377, 635 A>G位点G等位基因与母牛患屡配不孕疾病呈显著正相关(P < 0.05,r=0.16),FSHR基因的g.31, 450, 279 A>C位点C等位基因与母牛屡配不孕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 < 0.05,r=0.14)。FOXP3以及FSHR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可能作为母牛屡配不孕的标志性识别位点,可用于筛选屡配不孕母牛的潜在候选遗传标记,这需要进一步的证明。FOXP3基因G等位基因与E浓度呈弱正相关(P < 0.05,r=0.16),FMR1基因T碱基的插入与E浓度呈弱正相关(P < 0.05,r=0.187)。然而FOXP3、FSHR基因的变异如何调控母牛繁殖能力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甘草多糖对LPS诱导小鼠睾丸炎的调节作用
李美艳, 邢晓莹, 李娜, 张椰莉, 乔宏萍, 武晓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741-27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4
摘要 ( 84 )   HTML ( 7 )   PDF (6142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草多糖(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GPS)对LPS诱导小鼠睾丸炎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将60只8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组(LPS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组)、GPS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1)。试验前20 d GPS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GPS,其他组灌胃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第21天模型组腹腔注射5 mg·kg-1 LPS,其他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 h后,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5 mg·kg-1的地塞米松,12 h后,按照动物伦理学标准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血液及睾丸组织。运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激素(testosterone, T)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水平,南京建成试剂盒检测氧化损伤指标(T-SOD、CAT、GSH)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炎症因子(IL-18、IL-1β、IL-6、TNF-α)及细胞焦亡关键因子(caspase-1、NLRP3、GSDMD)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IL-18、IL-1β、NLRP3、GSDM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与GPS中高剂量组可以显著缓解LPS诱导的小鼠睾丸组织结构损伤,增加血清睾酮含量,改善氧化损伤,降低促炎因子mRNA表达水平,并抑制细胞焦亡发生。综上所述,GPS可以有效缓解LPS诱导的睾丸炎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睾丸组织氧化损伤,抑制细胞焦亡,阻止炎症反应相关。

围产期使用抗菌药物对PRRSV阳性猪场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肖书奇, 刘俊, 冯英桐, 李洋, 徐乐乐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751-27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5
摘要 ( 108 )   HTML ( 9 )   PDF (1667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估围产期使用抗菌药物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阳性猪场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从广西某规模化PRRSV阳性猪场挑选280头临产母猪随机分为5组,在其围产期分别用替米考星、泰妙菌素、多西环素和泰万菌素等兽医常用抗生素,对照组不使用抗菌药物。采集各组断奶仔猪前腔静脉血进行PRRSV核酸和抗体检测,以评估各药物对防控仔猪PRRSV感染的效果;统计各组断奶仔猪腹泻窝数及比率,以探究常用抗生素对仔猪腹泻的防控效果;统计各组断奶母猪的断配间隔及断奶7、10 d内发情配种率,统计各组仔猪的窝均断奶数、断奶存活率和断奶重等生产指标,以评估围产期常用抗生素使用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并计算使用药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泰万菌素、替米考星组断奶仔猪PRRSV核酸阳性检出率为0%,且PRRSV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泰万菌素组仔猪的腹泻率低于其它用药组及对照组;相关生产指标统计显示,与其他组相比,泰万菌素组仔猪断奶存活率及断奶均重最高,母猪的断配间隔最短,窝均损失资产更低。综上,本研究评估了围产期使用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对PRRSV阳性猪场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发现使用泰万菌素可以有效阻断PRRSV垂直传播,提升仔猪抗体水平,显著改善断奶仔猪腹泻率;使用泰万菌素显著提升了仔猪断奶存活率及断奶均重,缩短了母猪的断配间隔,降低了窝均损失资产。本研究的开展为规模化PRRSV阳性猪场的有效药物使用提供了重要试验数据和理论支持,为在PRRSV大流行背景下实现规模化猪场降本增效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措施。

紫花地丁对热应激下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
王吉, 周馨妍, 郭芳瑞, 徐秋容, 武东怡, 毛妍, 袁志航, 易金娥, 文利新, 邬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6):  2761-27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6.046
摘要 ( 104 )   HTML ( 7 )   PDF (23299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估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VYM)对热应激下AA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将60只1日龄雄性AA肉鸡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对照组(NT组),高剂量紫花地丁组(NT+VYM-H组);热应激组(HS组),低、中、高剂量紫花地丁热应激组(HS+VYM-L、HS+VYM-M和HS+VYM-H组,紫花地丁添加量分别为0.5%、1.5%、4.5%),2~42 d,热应激组肉鸡暴露于高温中,紫花地丁组全程饲喂添加相应剂量紫花地丁的日粮。所有肉鸡均在42日龄时屠宰,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十二指肠形态、酶活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热应激条件下,与热应激组相比,1.5%紫花地丁组肉鸡29~42 d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料重比显著降低(P < 0.05);热应激条件下,添加紫花地丁显著降低肉鸡35 d血清HSP70水平(P < 0.05),添加0.5%紫花地丁显著提高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P < 0.05),与肉鸡胸肌生肌因子相关的Pax3、Pax7、MyogMyodMyf5 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5),与十二指肠消化吸收功能相关的PparαFatp1、B0at1、Pept1、Cat1、Eaat3 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5);在热应激条件下,添加1.5%的紫花地丁显著降低了肉鸡的肌肉剪切力、肉色(P < 0.05);盲肠中,紫花地丁显著提高了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 < 0.05),在门水平上,增加了拟杆菌门的丰度,且与肌肉pH(45 min)呈显著正相关;属水平上,降低了Subdoligranulum属丰度,且与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补充1.5%和4.5%紫花地丁可有效减轻热应激导致的肉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降低,并能够调节其肠道菌群的平衡。本研究为紫花地丁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家禽养殖临床中热应激的防治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