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0-0. 
摘要 ( 73 )   HTML( )   PDF (28521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0. 
摘要 ( 67 )   HTML( )   PDF (252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 
摘要 ( 35 )   HTML( )   PDF (128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崇倩, 赵学慧, 曹青, 薛惠文, 苟惠天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19-18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1
摘要 ( 224 )   HTML( )   PDF (2872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致死率高达30%。该菌能够在高盐度、高酸度和冷藏温度等极端条件下存活和增殖,对人畜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多重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使得李氏杆菌病的防治异常困难。噬菌体相关生物制剂的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本文综述了李氏杆菌噬菌体在食品保鲜、生物检测、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还探讨了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机制,旨在为李氏杆菌噬菌体在食品污染防控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动物遗传评估软件研究进展
张元旭, 李竟, 王泽昭, 陈燕, 徐凌洋, 张路培, 高雪, 高会江, 李俊雅, 朱波, 郭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27-18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2
摘要 ( 168 )   HTML( )   PDF (1208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评估软件在动物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育种工作效率。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不断完善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动物遗传评估软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育种在动物育种领域的应用,然后重点回顾了GBLUP方法、贝叶斯方法和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方法的全基因组遗传评估软件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最后展望了计算机软件在动物遗传评估育种中的未来发展趋势,旨为动物育种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关遗传评估软件的参考。
多组学技术在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王亚鑫, 王璟, 田学凯, 杨公社, 于太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42-18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3
摘要 ( 150 )   HTML( )   PDF (4705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组学测序技术不断涌现并得以推广,产生了包括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等大量的组学数据。这些数据对深入研究和揭示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生长性状、繁殖性状、肉质性状、抗病性状等)的复杂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仅通过单一层面的组学无法揭示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复杂性,而多组学技术可以系统解析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机理和表型,并逐渐成为研究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多组学技术的方法、优点及其在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旨在对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SNP遗传力估计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
段益欣, 张林云,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54-18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4
摘要 ( 139 )   HTML( )   PDF (1147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力是衡量由遗传因素解释的表型方差的比例,在实际遗传力估计中多只考虑加性遗传效应。由于畜禽传统遗传力估计需要的系谱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较难以实现,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遗传力估计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而对SNP遗传力的准确估计有利于了解遗传变异对表型的作用程度,目前已有不少SNP遗传力估计模型被开发利用。本文主要综述了SNP遗传力的概念、常用估计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与传统遗传力估计进行比较,探究了SNP遗传力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CD46基因在家畜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剑南, 袁利明, 华进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66-18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5
摘要 ( 117 )   HTML( )   PDF (2363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补体调节蛋白46(complement regulator protein,CD46)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细胞上广泛表达。除了具有补体失活、调节T细胞活化和生育能力等多种生理功能之外,CD46也可以作为多种细菌和病毒的受体,尤其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和经典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的附着起重要作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特异修饰CD46成功生产出抗BVDV活牛犊,证明该基因可以作为抗病育种的候选基因。本文主要对CD46蛋白在家畜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表观遗传学调控雌性动物初情期启动的研究进展
张为, 潘志豪, 方富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75-18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6
摘要 ( 129 )   HTML( )   PDF (1815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雌性动物初情期是指第一次出现发情表现并排卵的时期。初情期启动机制复杂,与遗传、神经内分泌、代谢、营养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动物初情期启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最近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机制是调节动物初情期启动过程的重要协调者。本文总结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转录因子结合和X染色体失活等表观遗传机制对初情期启动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雌性动物初情期启动的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鸡芦花羽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牛佳佳, 徐丹, 刘洋, 赵小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83-18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7
摘要 ( 117 )   HTML( )   PDF (5442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羽色是鸡外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羽色形成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培育具有显著羽色特征的品种,还有助于区分和识别地方品种。鸡的羽色丰富多样,芦花羽就是其中之一,包括性连锁芦花羽和常染色体芦花羽两种羽色性状。两种芦花羽图案形成机制不同,性连锁芦花羽横斑条纹的非黑色部分的形成是因为缺乏可以产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而常染色体芦花羽横斑条纹的非黑色部分的形成则是因为黑色素的生成受到抑制。两种芦花羽颜色深浅的形成机制相似,都是通过黑色素沉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来影响色素沉着程度。本文系统综述了芦花羽图案和颜色深浅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旨在为肉蛋鸡选育过程中,羽色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LuxS/AI-2群体感应研究进展
龙唐晖, 周江汇, 詹彦波, 张健, 赵向辉, 李艳娇, 欧阳克蕙, 邱清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93-19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8
摘要 ( 113 )   HTML( )   PDF (4172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细菌利用信号分子进行种内或种间交流的一种通讯机制,借助该通讯机制微生物群体可以实现微生物个体无法完成的生理功能或行为调节,如生物膜形成、毒素分泌和生物发光等,以增强对外界胁迫环境的适应性。近期多组学研究发现,以自体诱导物-2(autoinducer-2, AI-2)为信号分子、LuxS为调节蛋白介导的LuxS/AI-2 QS是瘤胃微生物之间交流的主要通讯机制,影响着瘤胃微生物对饲料的利用效率。本文从AI-2的化学结构和转导途径对微生物LuxS/AI-2 QS进行总结,对LuxS/AI--2 QS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殖和饲料消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LuxS/AI-2 QS在饲料消化、应激调控中的潜在作用进行展望,以期为通过LuxS/AI-2 QS调控瘤胃微生物消化代谢和稳态的生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肠道菌群介导次级胆汁酸及其受体调节肠黏膜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韩福珍, 蔡李萌, 李卓然, 王雪莹, 解伟纯, 匡虹迪, 李佳璇, 崔文, 姜艳平, 李一经, 单智夫,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04-19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9
摘要 ( 128 )   HTML( )   PDF (3123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汁酸是一种胆固醇衍生物,对提高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率具有显著功效。在肝内,细胞利用胆固醇形成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群产生的蛋白酶的影响下产生次级胆汁酸,极大地扩大了肠道环境的分子多样性。目前最常见的次级胆汁酸受体为跨膜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GPBAR1,也被称为TGR5)和核受体法尼类X受体(FXR),在调节机体健康中起着多效性作用,特别是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和黏膜免疫系统平衡。本综述讨论了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次级胆汁酸的代谢以及次级胆汁酸及其受体在肠道免疫系统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可为肠道菌群在动物肠道疾病的防治以及相关研究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RNA结合蛋白ELAVL1的功能及其调控病毒复制的研究进展
余祖华, 高梦茹, 齐志颖, 张静雨, 何雷, 陈建, 丁轲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14-19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0
摘要 ( 101 )   HTML( )   PDF (2194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胚胎致死异常视觉蛋白1(embryonic lethal abnormal vision like 1, ELAVL1),又被称为人类抗原R(human antigen R, HuR),是一种典型的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通过与3'非翻译区(3' untranslated element, 3'UTR)的AU富含元件(AU-rich element,ARE)结合,在mRNA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LAVL1的作用十分广泛,可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凋亡、迁移与侵袭,是许多癌症治疗的关键靶点,还能参与调节编码器官发育和组织稳态的蛋白质和mRNA的水平,也有许多研究表明,ELAVL1通过转录后调控和翻译后修饰来调节病毒复制。本文主要综述了ELAVL1的生物学特点、功能、调控机制及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旨在为进一步研究ELAVL1与畜禽病毒复制之间互作的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后生素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张吉贤, 范定坤, 付域泽, 焦帅, 马涛, 毕研亮, 张乃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26-19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1
摘要 ( 126 )   HTML( )   PDF (4937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生素是指由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的微生物和/或菌体成分/代谢物组成的制剂。有效的后生素,必须包含无生命的微生物细胞或菌体成分,且菌体成分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脂磷壁酸、脂多糖、细胞外囊泡、菌毛和细胞表层蛋白等。本文从后生素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调节机体代谢和调节神经传导等五个方面的益生功能综述其作用机制,并总结了乳杆菌源、酵母源等不同来源的后生素在动物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生素后续的分类、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大白猪生长、繁殖和体尺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康佳威, 黄宣凯, 王志鹏, 张爱珍, 孟芳荣, 盖鹏, 包军付, 孙可心, 宋少康, 孙攀, 陈一川, 张蕾, 高圣玥, 常铭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36-19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2
摘要 ( 128 )   HTML( )   PDF (1106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法系大白猪生长、繁殖和体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为育种实践中目标性状选择及指数模型权重系数设定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收集了黑龙江某原种猪场2020—2023年法系大白猪生长性状信息8 751条,繁殖性状信息12 762条,体尺性状信息7 407条。使用DMU软件,基于动物模型估计法系大白猪生长性状达100 kg体重日龄(D100)、100 kg日增重(DG100)、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BF100)、100 kg体重眼肌面积(LMA100);繁殖性状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健仔数(NHB)、初生窝重(LBW);体尺性状体长(BL)、体高(BH)、管围(CBC)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白猪生长性状(D100、DG100、BF100、LMA100)遗传力分别为0.232、0.220、0.334、0.390,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繁殖性状(TNB、NBA、NHB、LBW)遗传力分别为0.081、0.065、0.060、0.090,均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体尺性状(BL、BH、CBC)遗传力分别为0.677、0.877、0.227,BL、BH属于高遗传力性状,CBC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大白猪生长性状D100与DG100之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分别为-0.999、-0.994,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呈正相关,NBA与NHB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最高,分别为0.995和0.977。体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在-0.345~0.246和-0.057~0.125,BL与BH之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均为负相关,且表型相关程度不高。以上结果表明,在育种实践中需要针对上述生长性状、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遗传参数的不同特点,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本研究估计的大白猪群体遗传参数,可以作为制定育种方案的依据,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利用GWAS和DNA甲基化共定位鉴定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崔晟頔, 王凯, 赵真坚, 陈栋, 申琦, 余杨, 王俊戈, 陈子旸, 禹世欣, 陈佳苗, 王翔枫, 唐国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45-19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3
摘要 ( 108 )   HTML( )   PDF (9460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肉质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使用基于基因型填充的测序数据进行了GWAS分析并与之前的发表的EWAS结果进行共定位分析。该研究发现了515个全基因组水平显著的SNPs位点和4 134个达建议显著阈值的SNPs位点,这些位点共涉及406个基因,其中包括26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最终确定了6个可能与肉质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同时,与EWAS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有12个显著的CpG位点与显著SNP位点存在重叠。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改善猪肉品质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藏猪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多态性及其表达与免疫性状的关联分析
孙雯莉, 王浩奇, 泽里磋, 高雨樊, 张非凡, 张健, 段梦琪, 商鹏, 强巴央宗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58-19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4
摘要 ( 114 )   HTML( )   PDF (2088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约克夏猪为对照,旨在分析藏猪和约克夏猪的血液生理指标和免疫相关器官组织表达谱方面的差异,结合藏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在LPS刺激下,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探究IL-1β、IL-6及TNF-α对藏猪免疫性状的影响。试验选择180日龄的藏猪和约克夏猪各40头按品种分为两个试验组,采集新鲜血液用于检测血液生理指标;采集猪外周淋巴血用于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随机选取藏猪和约克夏猪各8头按品种分为两个试验组,前腔静脉采集新鲜血液、屠宰后采集黄豆样大小的肝脏、脾脏、下颌淋巴结组织Trizol法提取RNA。每个个体样品设置3个重复,借助RT-qPCR和一代测序技术检测IL-1β、IL-6、TNF-α基因表达情况和基因多态性。设置4组浓度的LPS(0、1、10、100 μg·mL-1),每组设置3个重复去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于0、24、36、48、72 h收集细胞,用RT-qPCR检测促炎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藏猪的WBC、RBC、HGB、HCT和PLT水平极显著高于约克夏猪(P<0.01),同时,平均MCV和PCT也在藏猪中显著高于约克夏猪(P<0.05)。2)RT-qPCR结果表明,在藏猪的血液、脾脏和肝脏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基因的mRNA表达量也均显著高于约克夏猪(P<0.01);在藏猪的下颌淋巴结中,IL-1β和TNF-α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约克夏猪(P<0.05),IL-6基因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约克夏猪(P<0.01)。3)SNP位点筛选结果发现,在IL-1β基因3'侧翼区存在5个突变位点,其中G690T、C1383G、C1480T、A1497G位点在藏猪和约克夏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C1454T位点在藏猪和约克夏猪群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IL-6基因3'侧翼区存在1个有义突变位点C265T,两品种间呈显著差异(P<0.05),在5'侧翼区存在1个有义突变位点A-72G,两品种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TNF-α基因在5'侧翼区存在1个有义突变位点,但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4)不同浓度LPS刺激藏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试验结果表明,10 μg·mL-1浓度的LPS对藏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最为显著。在1、10 μg·mL-1浓度LPS刺激下,IL-1β基因作出较明显应答,在100 μg·mL-1浓度LPS刺激下,IL-6基因作出较强应答。综上所述,和约克夏猪相比,藏猪在血液生理指标、免疫组织器官中促炎因子表达以及基因多态性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抗病能力。其中IL-6基因的A-72G位点可能与免疫性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在藏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试验中,IL-1β和IL-6基因对LPS的显著应答突显了它们在免疫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不同出生季节对天津地区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陈丽丽, 赵康, 夏敏, 芦娜, 马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70-19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5
摘要 ( 98 )   HTML( )   PDF (1347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出生季节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收集筛选天津市2020—2023年5个牧场9 515 头奶牛的128 346 条DHI测定记录,包括出生日期、胎次、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天产奶量等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出生季节、不同胎次、不同场、出生年份等效应对泌乳性能的影响;使用wood模型拟合不同出生季节不同胎次的泌乳曲线,以出生季节为自变量,以泌乳曲线拟合所得参数计算二级参数:泌乳高峰日、高峰产奶量、泌乳持续力为因变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出生季节对各胎次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不同出生季节、不同胎次、出生季节×胎次互作对泌乳性能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冬季出生牛只1胎及2胎时日产奶量较其它季节出生牛只高,差异显著(P<0.05);夏季出生牛只不同胎次时平均乳脂率及平均乳蛋白率较其它季节出生牛只高,2胎、3胎及以上时差异显著(P<0.05);冬季出生牛只1胎次时305天产奶量和成年当量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出生牛只(P<0.05),秋季出生牛只2胎次及3胎次时305天产奶量和成年当量显著高于其它季节相应胎次牛只(P<0.05);秋季出牛只不同胎次时泌乳高峰日到来最早,秋季出牛只2胎、3胎及以上牛只高峰奶量最高。天津地区荷斯坦牛出生季节、胎次、出生场及出生季节×胎次互作效应对泌乳性能均有极显著影响;秋季出生牛只2、3胎次时305天产奶量最高、泌乳高峰到来最早、高峰奶量最高。
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绿光影响鹅胚心脏早期发育的候选基因
陈哲, 曲小露, 郭彬彬, 孙雪峰, 闫乐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78-19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6
摘要 ( 97 )   HTML( )   PDF (12940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鹅胚心脏在绿光光照刺激下的基因表达差异,挖掘心脏发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将512枚鹅种蛋,随机均分在正常黑暗孵化以及补充绿光的两台孵化机中,每台孵化机内放置4层(64枚·层-1),绿光孵化机提供15 min开灯和15 min关灯的间歇光照。在孵化第13、16、20、24、28和30天时,每组随机挑选种蛋8枚,称取胚胎重量,分离胚胎心脏组织并称重;采集孵化第13天的胚胎心脏组织(每组各3),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鉴定与绿光促进心脏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绿光显著提高16和30胚龄胚重比例(胚胎重/入孵蛋重×100)(P<0.05),以及13和16胚龄心脏指数(心脏重/胚胎重×100)(P<0.05)。心脏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出1 643个DEGs。随机选择 7个DEGs 进行 RT-qPCR 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 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通路,最终筛选出GATA4、GATA5、Smad4和GHR这4个候选基因。对它们在不同胚龄阶段心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其表达模式进一步表明了其在绿光调控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发现,鹅蛋孵化期绿光处理促进了胚胎和心脏发育,进一步通过心脏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鉴定到了4个鹅胚心脏发育候选基因 GATA4、GATA5、Smad4和GHR,为鹅胚心脏组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线索,并为绿光应用于鹅种蛋孵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保种场涪陵水牛及西南地区水牛品种间遗传结构与ROH分析
屠芸, 曾雅楠, 张蒸豪, 洪瑞, 王震, 吴平, 周泽洋, 叶艺茹, 杜亚楠, 左福元, 张龚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89-19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7
摘要 ( 112 )   HTML( )   PDF (8202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保种场涪陵水牛及西南地区其他沼泽型水牛品种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连续纯合片段(ROH)分析,为涪陵水牛保种与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保种场26头涪陵水牛以及1头杂交水牛(FM_HY)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从NCBI下载了68头西南地区沼泽型水牛和7头河流型水牛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基于所有的基因组数据获得的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遗传结构、ROH以及近交系数的分析。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显示,涪陵水牛平均测序深度为10×,质量控制后共鉴定出14 326 437个SNPs。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保种场内涪陵水牛与毗邻区域的宜宾水牛、贵州水牛、贵州白水牛、盐津水牛间具有明显的遗传结构差异,德宏水牛和滇东南水牛与上述5个品种区别均明显;当分群数量为K=6时,涪陵水牛可划分为2个类群,与毗邻区域水牛品种相比具有一类独特的群体结构。涪陵水牛、宜宾水牛、贵州水牛这3个品种间共检测到2 722个ROHs,其中涪陵水牛检测到1 593个ROHs,且1~2 Mb的短ROH片段占比达78.15%;仅在涪陵水牛群体中检测到8个大于16 Mb的长ROH片段,最长为24.56 Mb。基于ROH计算的保种场涪陵水牛平均近交系数为0.056 8,其中7头个体近交系数较高(0.062 5~0.125 0);贵州水牛和宜宾水牛的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0.034 6和0.041 0。综上,涪陵水牛保种群可分为2个类群,与毗邻区域水牛品种相比具有一类独特的群体结构;保种场内7头涪陵水牛个体存在近交风险,迫切需要加强涪陵水牛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生物技术与繁殖
细胞松弛素B改善冷冻引起的猪卵母细胞皮质颗粒迁移障碍
李婉君, 徐皆欢, 何孟纤, 孔钰婷, 张德福, 戴建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999-20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8
摘要 ( 103 )   HTML( )   PDF (13934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冷冻后的猪GV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细胞骨架与皮质颗粒迁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所采集猪卵巢样品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五丰上食屠宰场的健康经产母猪,每次采样选用体重70~90 kg、生产性能良好的浦东白母猪300头左右采取卵巢样品,采集卵巢数量120~150枚·次-1,挑选胞质分布均匀且紧密的GV期卵母细胞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至少30枚细胞,利用细胞骨架稳定剂细胞松弛素B (cytochalasin B,CB)冻前处理猪GV期卵母细胞,冷冻解冻后经体外成熟培养,检测卵母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微丝与皮质颗粒荧光共定位情况、卵丘扩散程度、第一极体排出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和发育能力等指标。结果显示,冷冻前用CB处理可有效提高GV期卵母细胞解冻后存活率(44.11% vs. 27.91%, P<0.01)。在新鲜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可观察到皮质颗粒与微丝存在共迁移。冷冻会引起皮质颗粒-微丝迁移异常,而冷冻前CB的添加会缓解冷冻引起的迁移障碍,表现为CB处理组的微丝与皮质颗粒均成功迁移至质膜的比例更高,迁移均匀分布于质膜效果更好。冷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CB预处理的第一极体排出率((26.79±2.37)% vs. (8.13±0.30)%,P<0.01)、GSH水平(23.12±2.65 vs. 7.27±0.79, P<0.01)和孤雌激活后的卵裂率((20.91±2.84)% vs. (5.64±0.37)%, P<0.01)与囊胚率((5.00±0.03)% vs. (0.41±0.01)%, P<0.05)均有显著提高。本研究表明,微丝细胞骨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胞内皮质颗粒由内部向质膜迁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两者存在一定共定位关系,通过冻前添加CB孵育可有效影响细胞微丝骨架与皮质颗粒的迁移程度,减轻了冷冻引起的细胞骨架异常分布,缓解了由冷冻引起的皮质颗粒-微丝迁移障碍,进而提升细胞抗冻能力,表现为促进胞质成熟的同时,提高了冷冻卵母细胞存活率、核成熟率与胚胎体外发育潜能。
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变异影响绵羊颗粒细胞凋亡生理机制研究
吕世琪, 周荣艳, 田树军, 陈晓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11-20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19
摘要 ( 96 )   HTML( )   PDF (4839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小尾寒羊线粒体tRNA-Lys基因(T7719G)变异与产羔数显著相关,并降低了颗粒细胞凋亡率,为此,开展了该变异影响颗粒细胞凋亡生理机制的研究。本研究选取G、T基因型绵羊各3只,屠宰后取卵巢组织培养颗粒细胞,颗粒细胞生理指标检测试验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检测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线粒体呼吸酶复合物Ⅰ、复合物Ⅱ、复合物Ⅲ、复合物Ⅳ、复合物Ⅴ活性,线粒体耗氧量和胞外产酸能力、ROS产量、ATP水平和膜电位,以及tRNA-Lys总量和氨酰化水平,13个mtDNA编码多肽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G基因型颗粒细胞线粒体拷贝数与T基因型差异极显著(P<0.01),为T基因型的1.78倍。G基因型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Ⅲ活性是T型细胞的1.25倍(P<0.05),表明G基因型细胞氧化呼吸功能增强。G基因型颗粒细胞线粒体耗氧量、ATP偶联耗氧量比T基因型细胞分别提高了6.84%(P<0.05)和15.46%(P<0.01),G基因型细胞糖酵解能力显著降低(P<0.01),活性氧含量水平显著降低了34%,ATP含量明显上升,为T基因型的1.25倍(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上升,为T基因型的1.24倍(P<0.01);G基因型细胞tRNA-Lys总量显著提高50%(P<0.01),氨酰化tRNA-Lys比例较T型细胞提高33.4%(P<0.01)。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13个多肽(ND1、ND2、ND3、ND4、ND4L、ND5、ND6、CtyB、COⅠ、COⅡ、COⅢ、ATP6、ATP8)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初步解析了线粒体tRNA-Lys(T7719G)变异影响绵羊颗粒细胞凋亡的生理机制,即tRNA-Lys(T7719G)变异影响tRNA-Lys稳态和氨酰化水平,影响mtDNA 编码的多肽翻译效率,同时引起拷贝数、ATP水平、ROS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变化,进而改变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细胞凋亡。
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恩杂鲁胺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董书餐, 毛帅翔, 伍翠莹, 李耀坤, 孙宝丽, 郭勇庆, 邓铭, 刘德武, 柳广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22-20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0
摘要 ( 94 )   HTML( )   PDF (7589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使用恩杂鲁胺探究雄激素受体(AR)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然后利用显微镜观察和CCK8探究颗粒细胞的恩杂鲁胺适合培养浓度;之后将试验分为3个组,即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阴性对照组(DMSO处理)和试验组(恩杂鲁胺处理),每个组均设置3个重复;然后利用EDU检测颗粒细胞的增殖情况,使用Caspase3活性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颗粒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R抑制剂恩杂鲁胺能够显著地抑制颗粒细胞的增殖和降低颗粒细胞中CCND1、PCNAMKI67基因的mRNA水平,并且还能够显著抑制CCND1、PCNA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此外,恩杂鲁胺还能够促进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显著提高山羊卵泡颗粒细胞中BAXBCL2的mRNA水平,但不影响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另外恩杂鲁胺虽然没有影响CASP3基因的mRNA水平但能够提高Caspase 3的活性。这些结果表明,恩杂鲁胺抑制AR活性后能够影响颗粒细胞中β-catenin、PCNA、CCND1、Caspase 3等的表达,参与调控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
MNQ的一种衍生物对LPS体外诱导的牛卵巢卵泡颗粒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杨小峰, 秦小伟, 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32-20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1
摘要 ( 117 )   HTML( )   PDF (3942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采用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提取物2-甲氧基-1,4-萘醌(MNQ)的衍生物D19消除体外暴露于脂多糖(LPS)中牛卵巢卵泡颗粒细胞(GCs)的炎症反应,并缓减由LPS引起的卵泡GCs功能性紊乱。本研究采集性成熟且健康的荷斯坦牛卵巢组织,分离并培养卵泡GCs。MTT法测定D19和LPS对卵泡GCs存活率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LPS处理组和D19联合LPS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qRT-PCR测定炎性因子和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TEM观察D19对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4)的含量。结果表明,D19对卵泡GCs作用12 h的最大安全浓度为64 μmol·L-1。LPS浓度为10 μg·mL-1时,作用12 h对卵泡GCs存活率影响不大,但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D19+L组与LPS组比较炎性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却显著降低(P<0.01)。通过TEM观察表明D19对LPS引起的细胞器结构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ELISA结果表明,LPS处理后培养液中E2和P4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qRT-PCR检测到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CYP19A1、CYP11A1、3β-HSDSTAR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降低(P<0.01)。但D19联合LPS处理后,E2和P4分泌量以及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比LPS组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证明MNQ的衍生物D19具有消除LPS体外诱导卵泡GCs炎症反应的功能,并能一定程度缓减LPS导致的卵泡GCs功能性紊乱。
营养与饲料
饲粮添加赖氨酸对肉牛粪便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龙唐晖, 詹彦波, 廖观香, 陈新锋, 张健, 李艳娇, 欧阳克蕙, 邱清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42-20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2
摘要 ( 117 )   HTML( )   PDF (1362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赖氨酸对肉牛粪便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4头健康、体重相近的锦江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2头,采用有重复的2×2拉丁方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组饲喂基础饲粮+0.20%赖氨酸。试验期30 d,分2期进行,每期前10 d为适应期,后5 d为采样期。采集粪便样品进行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1)饲粮添加赖氨酸显著提高了粪便中异丁酸、异戊酸和支链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2)饲粮添加赖氨酸对粪便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物种注释发现,饲粮添加赖氨酸显著提高了粪便中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的相对丰度(P<0.05);4)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均显示,添加赖氨酸对粪便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综上,饲粮中添加0.20%赖氨酸可以提高锦江牛粪便中异丁酸、异戊酸和支链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同时改变毛螺菌科NK4A136群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的相对丰度,但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
预防兽医
牛冠状病毒S1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黄金, 李思远, 毛立, 蔡旭航, 谢玲玲, 王府, 周华, 李基棕,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50-20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3
摘要 ( 120 )   HTML( )   PDF (3951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一种检测牛冠状病毒(BCoV)的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BCoV的S1蛋白,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BCoV的S1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S1蛋白大小约100 ku,可表达于昆虫High5细胞培养基上清,经Western blot鉴定S1蛋白抗原性良好;经反应条件优化,确定抗原包被浓度为0.125 μg·mL-1,血清稀释度为1∶200;采用1%明胶,于37 ℃封闭3 h;血清样品于37 ℃孵育30 min;酶标二抗的稀释度1∶25 000,37 ℃孵育45 min;37 ℃避光显色13 min;临界值为0.297;经检验,该方法特异性良好;批间及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当临界值为OD450 nm为0.297时,若以IFA为标准,ELISA的敏感性为96.88%(31/32),特异性为87.50%(7/8),与IFA具有很强的一致性(κ=0.844,P<0.01);若以中和试验为标准,ELISA的敏感性为100.00%(31/31),特异性为88.89%(8/9),与血清中和试验具有很强的一致性(κ=0.925,P<0.01)。采用该方法对303份牛血清进行检测,BCoV阳性率为74.91%。由此说明,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BCoV的血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并可以应用于替代中和试验检测BCoV免疫后抗体水平。
猪圆环病毒3型Re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韩阳, 关帅印, 李振, 周赛赛, 袁红根, 宋云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61-20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4
摘要 ( 102 )   HTML( )   PDF (3800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ep蛋白对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的复制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PCV3 Rep蛋白的核酸内切酶活性、ATPase活性和解旋酶活性,作者使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相应的重组蛋白,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Rep蛋白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并探究Rep蛋白关键活性位点。结果表明,Rep蛋白在体外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ATPase活性和解旋酶活性。当蛋白浓度为1.6 μmol·L-1,Mg2+浓度为1.0 mmol·L-1,37 ℃反应75 min时其ATPase活性达到最佳。当蛋白浓度为7 μmol·L-1,Mg2+浓度为12.5 mmol·L-1,37 ℃反应60 min时其解旋酶活性达到最佳。Y89为Rep蛋白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关键位点,K173、D210、N250为ATPase活性和解旋酶活性的关键位点。本研究建立了PCV3 Rep蛋白酶活性分析的方法,初步揭示了该蛋白的主要功能位点,为Rep蛋白的功能研究以及基于Rep蛋白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PCV4 Cap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宋晓晴, 邓瑞德, 李欣, 李姣, 李润成, 杜丽飞, 董伟, 葛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72-20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5
摘要 ( 101 )   HTML( )   PDF (3375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猪圆环病毒4(porcine circovirus type 4, PCV4)Cap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猪群中PCV4抗体进行检测,并与以往的关于PCV4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PCV4在猪群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PCV4 Cap蛋白,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PCV4 Cap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采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中国18个省份的不同阶段的2 298份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以调查中国猪群中PCV4的血清学流行情况。同时将Cap-ELISA检测方法与之前建立的Rep-ELISA进行对比,平行检测845份血清样本。结果显示,在18个省份中,17个省的血清样本中检测到PCV4抗体。PCV4总血清阳性率为34.94%,母猪和育肥猪阳性率分别为59.95%和31.64%,仔猪阳性率为21.14%,保育猪中检出的阳性率最低,为4.20%。两种方法共同检测845份血清样本,符合率为82.84%,其中Cap-ELISA检测总阳性率为31.83%,Rep-ELISA检测总阳性率为35.03%。研究表明,PCV4在中国广泛传播,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只均能感染。Cap-ELISA和Rep-ELISA两种方法一致性高,从抗体消长规律来分析,两种方法都说明猪群感染PCV4主要在育肥猪和母猪阶段。本研究提供了中国PCV4的最新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和PCV4在不同阶段猪群中的感染情况,进一步证实了PCV4在我国猪群中有一定的感染率,其危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基于Nanopore测序技术的非洲猪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建立
周扬, 吴炜姿, 曹伟胜, 王福广, 许秀琼, 钟文霞, 吴立炀, 叶健, 卢受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80-20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6
摘要 ( 101 )   HTML( )   PDF (7240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疫病,近年来给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ASFV庞大的基因组导致人们难以及时掌握流行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本研究旨在利用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ASFV全基因组测序方法。设计覆盖ASFV全基因组的31对引物并分为4个引物池对样本进行扩增,通过Nanopore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进一步优化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成功建立了ASFV 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应用该方法成功从某环境拭子样本中获取一株全长为189 416 bp的ASFV全基因组测序。经一代测序验证表明,在B646LEP402RE183LMGF_360-12LMGF_505-3RI177L等关键基因及部分变异位点上,本方法结果与一代测序结果一致性100%;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本方法结果与二代测序结果一致性为99.94%。此外,在这项研究中,采用Nanopore测序技术发现了NP1450L基因与NP419L基因间区存在56 bp的重复序列插入(通过一代测序技术进行了验证),但是二代测序未能发现这一显著的变异特征。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Nanopore技术的ASFV全基因组测序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简便性和可靠性,为当前ASF的防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不同猪源受体菌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保护性抗原S1诱导免疫应答的比较研究
马茹梦, 赵玉梁, 马明爽, 国桂海, 刘芯孜, 李佳璇, 崔文, 姜艳平, 单智夫,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唐丽杰, 王晓娜, 李一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090-20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7
摘要 ( 97 )   HTML( )   PDF (2143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作为口服疫苗载体,表达外源蛋白刺激仔猪产生免疫能力的强弱,以期选取合适乳酸菌作为受体菌载体。本研究首先体外鉴定表达PEDV S1蛋白的重组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pPG-T7g10-S1/L. paracasei 27-2)、猪源罗伊氏黏液乳杆菌(pPG-T7g10-S1/L. reuteri J31)、猪源约氏乳酸杆菌(pPG-T7g10-S1/L. johnsonii 6332)的耐酸耐胆盐能力,考察3株重组菌的抗逆性。结果表明,3株重组菌均能够耐受酸和胆盐环境,且与其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接下来为比较3株重组菌的免疫效果,口服免疫初生仔猪后,利用间接ELISA和中和试验检测仔猪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中和活性;并测定免疫后仔猪血清和肠黏膜中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口服免疫后,与对照组相比,3株免疫组仔猪血清IgG抗体和鼻拭子、肛拭子、肠黏液中SIgA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可持续至第28天左右,其中pPG-T7g10-S1/L. paracasei 27-2组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免疫组(P<0.05);仔猪产生特异性的IgG和 SIgA对 PEDV均具有中和活性。仔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3株重组菌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仔猪空肠黏膜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5、IL-6、IL-17、IL-21、TGF-β、APRIL和BAL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且pPG-T7g10-S1/L. paracasei 27-2 组IL-4、IL-5、IL-6、TGF-β、IL-17、IL-21和BALL相比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将质粒组成型表达PEDV主要保护性抗原S1的重组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猪源罗伊氏黏液乳杆菌和猪源约氏乳酸杆菌口服免疫仔猪,结果显示能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PEDV的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且相较于其他2株重组菌,重组猪源副干酪乳酪杆菌pPG-T7g10-S1/L. paracasei 27-2的口服免疫效果最好。该试验结果为构建更为有效的乳酸菌口服疫苗提供了科学数据。
C8orf4基因编码蛋白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体外复制的抑制效应
徐红, 商红旗, 张雪, 钱嘉莉, 王传红, 宋旭, 宝梅英, 刘诗雨, 张格格, 郭容利, 赵永祥, 范宝超,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00-21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8
摘要 ( 93 )   HTML( )   PDF (2121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8orf4,也称为甲状腺癌1(thyroid carcinoma 1,TC1),最初是从甲状腺癌及其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克隆而来,在脊椎动物中普遍表达,具有跨物种的序列保守性。研究表明,C8orf4在肿瘤中高表达,参与各种癌细胞间信息通讯,是一种与癌症和炎症有关的新型调节因子,并通过调节NF-κB的转录增强炎症反应,但对病毒的影响知之甚少。为研究C8orf4编码蛋白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复制的影响,将PEDV接种于Vero细胞,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PEDV对C8orf4表达的影响;设计并合成表达C8orf4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8orf44-His和特异性siRNA,通过过表达和抑制C8orf4表达,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8orf4对PEDV复制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过表达C8orf4编码蛋白,明确C8orf4编码蛋白对PEDV复制周期各阶段的增殖变化。随着PEDV感染时间的增长,细胞中C8orf4表达呈上升趋势;过表达C8orf4显著抑制PEDV复制,而干扰C8orf4表达促进PEDV复制,并且C8orf4编码蛋白主要作用于PEDV复制周期的生物合成阶段。本研究表明C8orf4编码蛋白具有抑制PEDV复制的作用,为C8orf4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为抗PEDV复制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三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优势流行毒株全基因组分析及其致病性
熊挺, 何献铭, 赵希雅, 庄婷婷, 黄美珍, 梁世金, 余传照, 梁雪静, 陈瑞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09-21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29
摘要 ( 110 )   HTML( )   PDF (24772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调查研究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流行及优势毒株致病特性,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的IBV毒株进行了遗传演化研究和致病性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当下IBV流行毒株基因型、生物学特性以及为新疫苗的研制提供借鉴参考。首先对56株IBV分离毒株S1全长核苷酸序列进行遗传演化分析,从中挑选了MH20、KC和JS96 3株优势基因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然后选取毒力较强的JS96毒株进行了SPF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GI-19是我国主要流行毒株,占比约53.57%,同时变异毒不断涌现,GVI(新基因型)明显的流行增多。3株优势基因型分离毒株的全长基因组与QX-like毒株相似性最高,达到97%以上,但与国内外疫苗株、经典毒株的相似性低,仅为77%左右。抗原表位分析同样表明了分离株与疫苗毒株、经典毒株的B细胞抗原表位数量和序列都存在差异。3株分离毒株均可导致SPF鸡胚矮化和致死,其中JS96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率高于15日龄SPF鸡,1日龄SPF鸡100%死亡率,15日龄SPF鸡出现生长显著迟缓和个别鸡症状明显,发病鸡剖检均可见“花斑肾”。本研究表明,QX-like基因型IBV毒株是现下IBV的主要流行毒株,对低日龄鸡致病性强,易发生基因重组,与疫苗毒株、经典毒株S蛋白相似性低,适配性较差,急需选择合适疫苗及研发新型疫苗,才能控制当下IBV疫病流行,减少养禽业的损失。
共表达膜结合型与可溶性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组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
吕亚迪, 杨洁, 谢文婷, 徐婷, 陈瑞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23-21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0
摘要 ( 90 )   HTML( )   PDF (7320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能高效稳定表达H9N2 AIV的HA蛋白的重组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有望开发抗新城疫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二联疫苗,为控制H9N2 AIV和NDV提供新的防御思路,对NDV疫苗载体的构建和优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以rDHN3-mF为骨架,在病毒基因组的P和M之间的非编码区插入全长膜结合HA和另外一个带有截短跨膜结构域的可溶性HA蛋白,获得了能高效稳定表达H9N2 AIV的HA蛋白的基因Ⅶ型NDV减毒株重组病毒rDHN3mF-HA和rDHN3mF-2HA。通过鸡胚接种、Western blot、血凝效价(HA)及平均鸡胚致死时间(MDT)等试验来检测重组病毒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学特性,将重组病毒以106 EID50·-1剂量免疫7日龄SPF鸡并测定血凝抑制(HI)抗体,在免疫后28 d对各组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在鸡胚中连续传至十五代后HA基因无突变发生;Western blot证明重组病毒可稳定高效地表达特异性的HA蛋白;重组病毒的生长曲线说明了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具有相似的复制特性和低毒力特征;重组病毒免疫组的SPF鸡均能产生针对NDV或者H9N2 AIV的特异性HI抗体;攻毒保护试验结果:重组病毒均能对攻毒后的鸡产生100%保护效果;喉、肛拭子检测结果说明重组病毒可显著减少NDV与H9N2 AIV的体外排毒;气管与肺q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3 d,rDHN3mF-2HA较rDHN3mF-HA更显著地降低了脏器中H9N2 AIV含量。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共表达膜结合型与可溶性H9N2亚型禽流感HA蛋白的基因Ⅶ型重组NDV,为H9N2 AIV和NDV的一种新型重组基因工程二联活载体疫苗的研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牛种布鲁氏菌A19ΔBtpA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徐朕宇, 邓肖玉, 王月丽, 孙灿, 吴澳迪, 曹剑, 易继海, 王勇, 王震, 陈创夫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35-21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1
摘要 ( 96 )   HTML( )   PDF (10067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鲁氏菌四型分泌系统(T4SS)效应物BtpA是布鲁氏菌的重要免疫抑制分子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BtpA对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究BtpA基因缺失是否会影响布鲁氏菌的免疫原性。在牛种布鲁氏菌疫苗株(A19株)上对BtpA基因进行了缺失,通过qRT-PCR检测布鲁氏菌A19ΔBtpA缺失株中的BtpA mRNA表达水平,并探究布鲁氏菌A19株和A19ΔBtpA缺失株在生长曲线、胞内生存、黏附侵袭和体外应激方面的差异。此外,将A19株和A19ΔBtpA缺失株免疫小鼠,在免疫后的第7、14、21、28和35天使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体内的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ELISpot检测免疫第21天时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阳性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分类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19ΔBtpA缺失株,A19ΔBtpA缺失株中BtpA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A19株,A19ΔBtpA缺失株与亲本株在生长曲线、胞内生存和黏附侵袭方面呈现相似的趋势。而体外应激试验显示,高渗应激条件下A19ΔBtpA缺失株的存活菌量明显低于A19株(P<0.05)。免疫原性研究中,与PBS组相比,A19组和A19ΔBtpA组均可极显著诱导小鼠产生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P<0.01);与A19组相比,A19ΔBtpA组淋巴细胞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使小鼠产生的IFN-γ阳性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增高(P<0.05)。BtpA基因缺失不会影响布鲁氏菌A19体外胞内增殖,但可能参与布鲁氏菌抗高渗环境能力相关。此外,A19ΔBtpA缺失株比A19株更好地诱导Th1型免疫应答,诱导宿主产生与A19株相当的IgG特异性抗体,具有布鲁氏菌基因缺失疫苗的潜力。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和开发基因缺失株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竞争ELISA和间接ELISA方法应用于牛布鲁氏菌病净化的研究
赵灿奇, 冯宇, 吕浪, 李彦军, 魏玉磊, 丁家波, 陈祥, 蒋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46-21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2
摘要 ( 110 )   HTML( )   PDF (1269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竞争ELISA方法和间接ELISA方法联合使用在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净化中的效果,为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动物布鲁氏菌病竞争ELSIA(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牛布鲁氏菌病间接ELISA(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微量法补体结合试验(mCFT),对西北某牛场3 271份牛血清进行检测。本研究采用cELISA初筛、iELISA确诊的净化策略,对检测阳性牛进行淘汰,可疑牛和阴性牛在完全消毒后隔离饲养,并在前一次检测后每隔1个月重新对群体采样,进行多次连续的“检—淘”策略,在群体的个体阳性率低于2%或全部转阴后使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mCFT)进行验证。并在群体全部转阴后继续检测2个月后确定净化结果。结果显示,首次检测阳性率35.36%的感染群体实施本净化策略后,在第1个月阳性率下降至25.41%,第2个月下降至7.16%,第3个月下降为1.86%,到第4个月则实现了布病阳性群体的全面转阴,mCFT验证个体阴性率100%。此后持续检测2个月,个体阳性率均为0,至此实现了感染群体的布病净化,使得群体内近一半的牛免于扑杀,大大减少了经济损失。综上发现,将cELISA用于布病初筛,iELISA用于布病确诊的联合使用,经多次连续检测并结合常规的隔离消毒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于布病感染群体的全面净化。
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
罗婷, 韩著, 徐业芬, 蔡林, 索朗斯珠, 徐晋花, 牛家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54-21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3
摘要 ( 92 )   HTML( )   PDF (14372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进一步完善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和遗传进化关系,对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使用Nanopore和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对T10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和利用基因系统进化树与国内外分离株进行遗传进化关系比对。基因测序结果显示,T10株全基因组大小为987 812 bp,GC含量为29.27%,预测到822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总长度为709 129 bp;通过功能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注释到与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22个,碳水化合物酶相关基因7个、糖基转移酶类相关基因4个,分泌蛋白基因相关43个、T3SS效应蛋白相关基因51个,病原与宿主互作相关基因28个,细菌毒力相关基因14个,抗性相关基因10个;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T10与08M、CQ-W70、Hubei-1、Ningxia-1和PG45均存在氨基酸突变和基因片段的插入或缺失,以及基因家族数量的差异,其中基因家族数量差异在8~32个。通过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T10与HB0801、16M、Hubei-1、CQ-W70、NM2012、Ningxia-1、08M、JF4278、KG4397和PG45均在同一分支,但与PG1、PG2处于不同分支,其中与HB0801亲缘关系最近,与PG45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不仅完善了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详细阐述了与致病性相关基因,还充分阐明了T10株以及与国内外其他牛支原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明确了T10株基本基因组信息以及与国内外菌株亲缘关系,为后续进行致病机制以及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囊泡生物学特性分析与免疫效果评价
高洁, 李晓成, 穆杨, 张慧, 魏荣, 李劼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68-21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4
摘要 ( 91 )   HTML( )   PDF (6166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利用超高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提取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OMV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观察OMVs的形态及大小,采用SDS-PAGE、LC-MS/MS分析OMVs主要蛋白,以蛋白定量试剂测定其蛋白浓度以及鲎试剂法测定其内毒素含量,然后以新西兰白兔为动物模型,开展免疫保护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OMVs呈完整规则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108.3 nm,其中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在33、40、53 ku处,内毒素含量为3.31×106 EU·mL-1,用制备的OMVs以50 μg·只-1免疫新西兰白兔2次后,免疫兔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405 600,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IL-4转录水平明显升高,对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攻击的保护效率为75%。综上表明,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外膜囊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有作为候选疫苗的潜质,本研究为外膜囊泡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CD44通过影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调节钠氢交换体3活性
王静, 张淑娟, 胡霞, 刘向阳, 张兴翠, 宋振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76-21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5
摘要 ( 107 )   HTML( )   PDF (9362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CD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对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钠氢交换体3(NHE3)表达及膜转移的影响。以IPEC-J2为细胞模型,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感染PEDV后不同时间点IPEC-J2细胞中NHE3和PEDV N表达量变化;转染质粒调控IPEC-J2中CD44表达后,采用TCID50和Western blot检测PED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PEDV复制水平和NHE3蛋白表达变化,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IPEC-J2细胞内外Na+浓度变化。转录组数据和细胞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后IPEC-J2细胞中CD44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24~48 h内上升显著(P<0.05),而PEDV N蛋白表达水平在12~48 h内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CD44重组质粒转染试验结果显示,与PEDV感染组相比,过表达CD44后感染PEDV组细胞中病毒滴度和PEDV 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干扰CD44后感染PEDV组细胞中病毒滴度和PEDV N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以上结果表明,高表达CD44具有抑制PEDV复制的作用,干扰CD44后PEDV复制增多。同时,为研究PEDV感染情况下,CD44是否参与了IPEC-J2细胞中NHE3表达的调节,采用Western blot和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了调节CD44后膜NHE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内外Na+浓度。结果表明,过表达CD44显著促进了膜NHE3蛋白的表达和活性(P<0.05),细胞内外Na+浓度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相反,干扰CD44显著降低了膜NHE3蛋白的表达和活性(P<0.05),细胞内外Na+浓度呈现失衡状态。结果提示,CD44可能是缓解PEDV引发仔猪腹泻的潜在治疗靶点,它通过抑制IPEC-J2细胞中PEDV的复制来增加转移至质膜上的NHE3数量,从而维持细胞内外Na+运转平衡。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介导紧密连接蛋白损伤血脑屏障的研究
张颖, 宋春莲, 张莹, 沈鸿, 舒相华, 杨洪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86-21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6
摘要 ( 92 )   HTML( )   PDF (7190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对小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的相关性。将昆明SPF小鼠96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24只对照组小鼠滴鼻生理盐水,72只试验组小鼠滴鼻感染PRV,将试验组分为感染24 h组、感染48 h组和感染72 h组,每组24只。观察临床症状并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改良型神经学评分和脑组织病毒载量测定评价PRV感染后神经损伤情况与病毒载量的关系;通过干湿重法和伊文斯蓝染色法探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水平探究MMP-9和TJ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攻毒后脑组织病变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剧,在攻毒48 h后,脑组织病毒载量出现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在第72小时达到最高;干/湿重值及脑组织伊文斯蓝浓度呈时间依赖性;MMP-9与TJ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V攻毒后MMP-9表达量增加,TJ表达量减少。结果表明,PRV感染通过MMP-9介导的TJ蛋白表达量的降低损害BBB的完整性及通透性。综上所述,PRV感染可能通过MMP-9介导的破坏来损害BBB,为进一步阐明PRV入侵机制奠定基础。
猪肺炎支原体乳酸脱氢酶在诱导猪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王吉英, 尹蕊如, 谢星, 王海燕, 刘胡栋, 胡辉, 熊祺琰, 冯志新, 邵国青, 于岩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195-22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7
摘要 ( 110 )   HTML( )   PDF (12861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宿主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上皮屏障的破坏往往导致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具体的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尚未完全阐明。前期研究发现猪肺炎支原体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不仅参与猪肺炎支原体的代谢还与猪肺炎支原体的毒力相关。因此,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及亲和层析获得猪肺炎支原体乳酸脱氢酶重组蛋白(recombinant LDH, rLDH),之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rLDH与猪支气管上皮细胞(porcine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PBEC)孵育,经显微镜观察rLDH对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CCK-8法检测rLDH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取对细胞形态及活力影响不显著的50和 100 μg·mL-1 rLDH分别与PBEC孵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和免疫印记检测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Bax、BCL-2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显示:猪肺炎支原体rLDH呈剂量依赖性地诱导PBEC凋亡,其作用与猪肺炎支原体菌株一致。用rLDH及Mhp 168孵育后,PBEC的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 3和caspase 9 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 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caspase 8的mRNA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果表明,猪肺炎支原体可能通过LDH诱导PBEC内源性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 3、caspase 9、Bax和BCL-2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花生茎源茉莉炭疽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郑芮, 刘紫石, 张康友, 颜勇, 魏玲, 泽仁翁姆, 丁则德米, 黄建钧, 王利, 魏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06-22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8
摘要 ( 91 )   HTML( )   PDF (7400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首次从花生茎中分离出茉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jasminigenum)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三点接种法,经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分别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提取分离真菌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区并测序,比对该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将孢子悬液以5×107 CFU·mL-1剂量感染昆明小鼠,并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血清生化指标和剖检病变。用K-B纸片法探究其耐药表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分生孢子长29.6 μm±0.87 μm,呈月牙形;菌丝透明无性,有隔和分枝,无刚毛;附着孢呈棍棒状或者卵球形。PCR扩增得到该菌ITS区序列长度为586 bp,序列提交GenBank(OR472966)。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确定分离株为茉莉炭疽菌,命名为SLY01。用SLY01菌株攻毒小鼠14 d后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器指数显著下降(P<0.05),并从感染小鼠体内再次分离鉴定出茉莉炭疽菌。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肺泡壁水肿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出现大面积颗粒变性,肝小叶内见出血和肝细胞坏死;肾可见肾小管上皮发生颗粒变性。药敏试验显示,SLY01菌株对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耐药,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本研究分离鉴定得到茉莉炭疽菌,感染小鼠主要损伤靶器官为肝、肺,并且对多种药物耐药。这为进一步研究茉莉炭疽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妊娠期奶牛黄体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培养特性
费国庆, 宁致远, 赵泽芳, 刘艳秋, 刘腾飞, 李贤, 丛日华, 陈鸿, 陈树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14-22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39
摘要 ( 79 )   HTML( )   PDF (17535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妊娠期奶牛黄体细胞的分离、纯化、鉴定及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采集健康荷斯坦奶牛的妊娠期黄体组织,利用Ⅱ型与Ⅳ型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奶牛黄体细胞(bovine luteal cells, BLCs),通过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获得高纯度的BLCs。运用3β-HSD活细胞染色法、油红O脂滴染色法鉴定BLCs的纯度,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LCs特异性标志物催产素和突触素。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酮;G显带核型分析BLCs染色体、CCK-8法测定BLC生长曲线和血清依赖性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析BLCs的体外培养特性。结果表明,1)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一次性分离纯化获得大量高纯度的BLCs;2)3β-HSD染色、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分离纯化所得BLCs细胞类型均匀,其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典型上皮细胞样,胞核大,胞质丰富,有小脂滴弥散分布;3)免疫荧光结果表明,BLCs可表达催产素和突触素等黄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4)BLCs培养上清中孕酮的浓度呈时间依赖性;5)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黄体细胞由30对染色体组成,包括29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X性染色体,CCK-8及流式结果显示,BL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增殖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纯化获得具有典型生物学特性的高纯度BLCs,并提供了一套完善的BLCs分离、纯化、鉴定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可为体外研究黄体的发育、退化及其功能调控提供稳定的细胞模型和技术参考。
SOCS2对山羊鼻甲骨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李秋云, 田芯源, 廖文圣, 张焕容, 任玉鹏, 杨发龙, 朱江江, 向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26-22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40
摘要 ( 101 )   HTML( )   PDF (10427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2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2,SOCS2)在动物体内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肿瘤和炎症反应等。本研究在首次克隆山羊SOCS2基因的基础上,研究过表达和干扰SOCS2表达对山羊鼻甲骨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以1周岁的健康简州大耳羊(6只)的心、肝、脾、肺、肾、瘤胃、大肠、小肠和山羊鼻甲骨细胞共9个样本为模板,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山羊SOCS2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RT-qPCR技术检测SOCS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将克隆得到的SOCS2基因CDS区连接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OCS2。根据山羊SOCS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并筛选有效siRNA。利用LipofectamineTM 3000试剂将pcDNA3.1-SOCS2和siRNA片段分别转染至鼻甲骨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 SOCS2蛋白表达,MTT法检测SOCS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OCS2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CDK2和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3、Caspase7、PARP1、p53、BaxBCL2L11 和Bcl-2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山羊SOCS2 基因序列,总长为1 065 bp,CDS 区长为597 bp,编码198 个氨基酸残基。SOCS2基因在肝中表达水平最高;SOCS2可以抑制细胞增殖。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OCS2,且该基因在鼻甲骨细胞内成功表达。SOCS2过表达可导致G2/M+S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下调CDK2和p21基因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且上调Caspase3、Caspase7、Baxp53、BCL2L11、Bcl-2 基因的mRNA表达,PARP1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而干扰SOCS2表达后,G0/G1 期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且CDK2和p21基因的mRNA表达上调;细胞凋亡被抑制,且Caspase3、Baxp53、PARP1基因的mRNA表达下调,Caspase7、BCL2L11、Bcl-2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SOCS2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S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山羊SOCS2功能提供试验数据。
临床兽医
黄芪多糖、皂苷及益生菌复合物对感染大肠杆菌肉鸡肠道的保护作用
刘佳惠, 吴开开, 王磊, 张康, 韩松伟, 陈富斌, 徐国伟, 郭志廷, 古雪艳, 张景艳, 李建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41-22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41
摘要 ( 107 )   HTML( )   PDF (11278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黄芪多糖(APS)、皂苷(AS)与益生菌的复合物对肉鸡抗大肠杆菌感染能力的影响。选取1日龄的白羽肉鸡20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受试物组、阳性组和模型组,每组50只鸡,试验期42 d。1~21 d,空白组和模型组雏鸡每日饲喂基础日粮并灌服生理盐水0.2 mL·只-1,受试物组饲喂含APS(1 g·kg-1)与AS(10 mg·kg-1)的试验日粮,并灌服益生菌复合菌液0.2 mL·只-1(非解乳糖链球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1,菌液浓度均为1×109 CFU·mL-1),阳性组雏鸡每天饲喂基础日粮中添加了50 mg·kg-1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的试验日粮。21 d时,受试物组、阳性组和模型组试验鸡均灌服0.2 mL·只-1大肠杆菌O78菌液(6×108 CFU·mL-1)。在感染第0、1、7、14和21天(即试验期第21、22、28、35和42天)检测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结构、sIgA、炎性因子和氧化指标,同时检测盲肠内容物细菌数量。结果显示:1)除感染第0天外,模型组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受试物组和阳性组(P<0.05),感染后第0、1、7、14和21天,受试物组鸡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空白组、阳性组和模型组(P<0.05)。2)感染1和7 d时,受试物组和阳性组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sIg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P<0.05);感染14 d时,受试物组鸡空肠组织sIg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P<0.05)。3)感染1和7 d时,受试物组和阳性组十二指肠、空肠的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感染7 d时,受试物组和阳性组十二指肠和空肠IL-10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感染14和21 d时,受试物组和阳性组空肠组织IL-10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4)感染1、7、14、21 d时,受试物组、阳性组的十二指肠、空肠组织MPO活力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感染1 d时,受试物组和阳性组空肠组织SOD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感染7、21 d时,受试物组和阳性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T-AOC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APS、AS与益生菌复合物联合使用能增强雏鸡抗大肠杆菌感染能力,有替代抗生素的作用。
研究简报
猫疱疹病毒1型的检测及一株分离毒株的致病性
邓梏男, 张家祺, 保志鹏, 陈涛云, 喻琦胜, 丁露, 朱晨曦, 王怡, 任玉鹏, 贺超,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53-22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42
摘要 ( 92 )   HTML( )   PDF (6016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成都地区的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1, FHV-1)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选取2020—2023年从成都地区采集的178份具有呼吸道症状猫的眼、鼻及口咽拭子进行FHV-1核酸检测、g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FHV-1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发现,成都地区FHV-1阳性率为11.8%(21/178);其中宠物医院FHV-1阳性率为6.4%(7/110),猫舍FHV-1阳性率为20.6%(14/68),表明在猫舍中FHV-1感染率更高。FHV-1 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扩增出的5株gE基因和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9.1%~100%,并发现PX-9株存在3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位点(L259Q、C294I、W295F)。通过CRFK细胞对5份阳性样本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结果PX-9毒株被成功分离鉴定。对PX-9毒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攻毒组猫只表现出眼鼻分泌物增多,打喷嚏等临床症状,在接毒后第4天病毒拷贝数最高,为9.05×107 copies·μL-1,且排毒期较长;攻毒猫只FHV-1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气管及肺组织病毒拷贝数分别为1.7×107和3.5×104 copies·μg-1,其它组织核酸阴性。综上表明,在成都地区仍然存在FHV-1流行,并且流行毒株有较强的致病性。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鹏飞, 高桂琴, 周广青, 吴锦艳, 颜新敏, 曹小安, 何继军, 袁莉刚, 尚佑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59-22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43
摘要 ( 91 )   HTML( )   PDF (4647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enzootic nasal tumor,ENT)是山羊的病毒性传染病,由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zootic nasal tumor virus of goats,ENTV-2)所引起,感染后可以导致山羊的鼻道筛骨上皮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癌变,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对山羊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建立快速、准确且能定量分析ENTV-2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发布的ENTV-2 env基因(MT254061.1)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ENTV-2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与临床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标准品模板浓度为6.30×102~6.30×107 copies·μ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6 5,扩增效率为110%,线性方程的斜率为-2.953,最低检测限度为6.30×101 copies·μL-1;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与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羊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es)等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利用本研究所建立的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对29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较普通 PCR 方法的检出率更高。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ENTV-2 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为ENTV-2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手段。
PEDV、PoRVA和PDCoV TaqMan三重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胡泽奇, 李润成, 谭祖明, 谢秀艳, 王江平, 秦乐娟, 李荣, 葛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67-22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44
摘要 ( 98 )   HTML( )   PDF (5473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可快速同时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A群轮状病毒 (porcine rotavirus type A, PoRVA) 和猪丁型冠状病毒 (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 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针对PEDV-N、PoRVA-VP6和PDCoV-M基因设计了引物和探针,条件优化后进行性能评估,并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对比。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三重RT-qPCR方法具有良好特异性,对PRRSV、PCV2和PRV等阳性核酸不发生扩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PEDV、PoRVA和PDCoV的最低检测限均达1 copies·μL-1;重复性良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样本适应性广,检测不同样本类型时,变异系数均小于1%。与商品化试剂盒对比,本研究建立的方法PEDV和PoRVA的检测符合率为92.5%和97.5%,并对PDCoV的检测范围更广,对其变异毒株仍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稳定性强和样本适应性广等优势,为临床腹泻样本提供了一种好的检测方法。
七种蛋白酶抑制剂对多房棘球蚴DNA损伤诱导样1蛋白活性的影响
张生英, 刘仲藜, 郭爱疆, 王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2273-22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45
摘要 ( 98 )   HTML( )   PDF (2540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手段,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前期研究表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 protease inhibitors,HIV PIs)具有潜在抗寄生虫功能。本文旨在研究HIV PIs对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Emu)DNA损伤诱导样1蛋白(DNA damage inducible 1 protein,Ddi1)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载体pFastBac1-Emu Ddi1,在昆虫细胞系Sf9细胞中表达筛选出P1代和P2代,纯化出可溶性Ddi1重组蛋白,然后与目的蛋白的荧光底物检测纯化蛋白的活性,进一步检测沙奎那韦(saquinavir,SQV)、利托那韦(ritonavir,RTV)、安普那韦(amprenavir,APV)、阿扎那韦(atazanavir,ATV)、洛匹那韦(lopinavir,LPV)、福沙那韦(fosamprenavir,Fos)、达芦那韦(darunavir,DRV)等7种HIV PIs对Emu Ddi1重组蛋白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细胞系内真核表达产物的酶活Km为1.422 μmol·L-1,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活性,最终筛到沙奎那韦对Ddi1蛋白二聚体活性位点的抑制率达67%,其IC50为34,说明沙奎那韦对Emu Ddi1重组蛋白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以上结果提示:沙奎那韦抑制重组蛋白Ddi1的活性,可能成为Ddi1的靶向药物,以期为替代药物或开发联合用药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