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调查猪养殖场、屠宰场和猪肉销售市场这一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并结合分子分型探明沙门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 评估关键控制点相关干预措施对沙门菌的消减防控作用。采集有供应链关系的猪养殖场、屠宰场和猪肉市场相关样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和血清型鉴定,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 分析沙门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并评价增加淋洗次数对沙门菌消减的作用。结果表明, 采集的950份不同类型样品中分离出沙门菌417株, 总分离率为43.9%, 其中, 养殖场粪便样品80份, 分离率为28.8%;屠宰场猪胴体和环境擦拭样品470份, 分离率为35.5%, 不同屠宰环节中劈半后样品的分离率最高, 达51.0%, 冷却后的样品分离率显著降低至23.0%(P < 0.05);超市猪肉样品400份, 分离率为56.8%;沙门菌分离株包含9种血清型, 其中, 德尔卑沙门菌(39.6%)、鼠伤寒沙门菌(38.1%)、伦敦沙门菌(10.3%)和里森沙门菌(8.4%)为优势血清型。67株德尔卑沙门菌分离株的PFGE分型结果显示, 共分为32个脉冲型, 其中屠宰场样品的脉冲型分布最广泛, 同一批次样品分离株会出现在同一种脉冲型中, 存在相似度>95%的屠宰场、养殖场、市场环节分离株, 显示其沿生产链传播的特点。在劈半后、修饰前环节增加2次淋洗操作, 每次淋洗1 min, 使后续环节沙门菌的平均分离率从增加淋洗前的41.7%显著降低至20.0%(P < 0.01)。综上, 沙门菌可通过交叉污染沿猪肉生产链传播, 屠宰过程中的劈半环节是污染的关键控制点之一, 增加劈半后的淋洗处理能有效降低猪肉中的沙门菌污染, 为猪肉中沙门菌防控提供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