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0-0. 
摘要 ( 122 )   HTML( )    PDF (7659KB)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 
摘要 ( 120 )   HTML( )    PDF (253KB) ( 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2-0. 
摘要 ( 94 )   HTML( )    PDF (132KB)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表观遗传调控在畜禽脂肪沉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金美林, 李桃桃, 孙东晓, 魏彩虹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855-8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1
摘要 ( 342 )   HTML( )    PDF (2492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观遗传学是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基因表达和表型产生可遗传的变化。前期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在脂肪沉积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脂肪沉积影响畜禽肉品质,研究脂肪沉积机制是畜禽育种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从DNA甲基化、mRNA修饰、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五个方面展开对畜禽脂肪沉积机制中研究进展的综述。
热应激导致奶牛胚胎质量下降的机制及解决措施
冯肖艺, 杨柏高, 郝海生, 杜卫华, 朱化彬, 崔凯,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868-8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2
摘要 ( 205 )   HTML( )    PDF (1055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制品是人们生活中补充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营养价值极高,对身体健康益处多多。日益增长的乳制品消费需求给奶业生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代奶业生产面临诸多困境,如夏季高温导致奶牛热应激,造成奶牛繁殖力下降。奶牛热应激对胚胎质量具有不利影响,包括胚胎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存活,导致胚胎质量下降,生产效率降低。此外,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是奶牛热应激影响胚胎质量的另一机制,主要包括组蛋白修饰异常和DNA甲基化异常。大量研究表明,恢复细胞线粒体功能和使用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概述了热应激导致胚胎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从而导致胚胎质量下降的机制,以及通过线粒体移植和褪黑素处理来缓解热应激以提高胚胎质量的两种解决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以期为降低热应激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miRNA介导应激幼畜肠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韩露露, 韩德平, 赵启南, 刁其玉, 崔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877-8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3
摘要 ( 191 )   HTML( )    PDF (4956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畜牧业的飞速发展,集约化饲养、幼畜早期断奶策略应运而生,同时各种应激(如:热应激、冷应激、断奶应激、运输应激、氧化应激)增加,导致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建立的幼畜肠道损伤,严重时危及生命。miRNA是一类可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是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机体内部几乎所有的信号通路,能够调控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介导肠黏膜屏障损伤。本文综述了应激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miRNA对幼畜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可能作用途径。同时,综述了miRNA参与外源添加剂作用的模式,为营养素靶向干预调控幼畜肠道免疫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幼畜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姜慧华, 李宁, 徐磊, 郭抗抗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889-8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4
摘要 ( 247 )   HTML( )    PDF (1202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性粒细胞约占哺乳动物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机体应对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之一。中性粒细胞在动物机体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吞噬、脱颗粒、形成胞外诱捕网等方式抑制或清除多种侵入的病原体。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包括病原体在内的激活剂刺激后向胞外分泌的由DNA、颗粒蛋白和组蛋白等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最初,研究者们发现NETs在抗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将细菌局限在感染部位,抑制或杀死细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发现NETs除了在细菌感染方面发挥抗菌作用外,在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也有重要的抵御作用。但是,病原体会进化出各种逃避策略,抑制NETs的抗性。甚至有些病原体还利用NETs促进感染,导致病患难以恢复健康。本文重点对病原感染过程中NETs的形成、诱导因素和作用等进行论述,以期为病原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各种病原体感染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
嵴病毒的研究进展
阿比克哈莫, 汤承, 杨晨, 杨发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00-9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5
摘要 ( 170 )   HTML( )    PDF (1182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嵴病毒(kobuvirus, KoV)是微RNA病毒科的一个新的属,目前,KoV有A型爱知病毒~F型爱知病毒6个种,其均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迄今为止,KoV已经在美国、中国、日本、巴基斯坦、巴西、德国、法国、突尼斯等17个国家检出,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最近,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在我国山羊和藏绵羊中广泛流行,具有独特的进化趋势,并且有新基因型毒株的出现。本文就Ko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流行情况、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科学研究以及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相互关系
周璇, 谢跃, 陈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14-9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6
摘要 ( 141 )   HTML( )    PDF (1048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的相互关系是防控该类寄生虫的关键和基础。随着宏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间的复杂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揭示。研究表明,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群间存在诸如营养互济、免疫互作、生态位效应等密切关系,这些互利互惠关系促进二者在宿主体内的共存。然而受目前试验目的、实验技术、宿主与动物寄生性线虫种类不同等因素影响,有关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十分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为此,本论文拟结合现有最新文献知识,对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关系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发现新的寄生虫疾病干预措施提供信息参考。
常山酮抗原虫作用研究进展
林梦娟, 高沙沙, 赵星辰, 仲宇欣, 吴俊, 张军忍, 郭大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24-9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7
摘要 ( 173 )   HTML( )    PDF (3319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生虫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和普遍性的传染病之一,造成每年数万人死亡的同时也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常山酮(halofuginone)是从植物常山中分离提取的活性成分常山碱的卤代衍生物,具有强大的抗原虫活性。与常山碱相比,常山酮毒副作用更小的特点使其在疾病治疗上更有优势。近年来,常山酮在癌症、纤维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引起广泛关注。在人医临床上,常山酮针对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实体瘤等的作用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兽医临床上,常山酮氢溴酸盐和常山酮乳酸盐已分别被FDA和欧盟授权用于预防和治疗家禽球虫病和反刍动物隐孢子虫病。据报道,常山酮对疟原虫、弓形虫、泰勒虫、利什曼原虫等原虫的感染也有高效的治疗作用。氨酰-tRNA合成酶是寄生虫病治疗的新兴靶点,本文归纳总结了常山酮对多种原虫的作用以及抑制脯氨酰-tRNA合成酶的相关机制,以期为后续常山酮抗原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遗传育种
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猪MRC1修饰基因降低PCV2复制的研究
费晓钰, 石超群, 刘雪明, 苏峰, 姜运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34-9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8
摘要 ( 183 )   HTML( )    PDF (14991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MRC1基因修饰的PCV2靶细胞并在体外验证该细胞对PCV2的抑制作用,为后续基因编辑猪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1)首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了慢病毒介导的高效同源重组载体和CRISPR/Cas9基因靶向系统;2)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了定点整合表达MRC1的PK15细胞系;3)随后通过细胞试验和PCV2的攻毒试验对其抗PCV2的作用进行了相关验证。结果:1)成功构建了含有红色荧光标记基因、嘌呤霉素标记基因、同向LoxP序列和多克隆位点的pLV-LoxP-mCherry-puro-LoxP载体,同时根据不同猪品种间MRC1基因启动子差异序列设计同源臂,成功构建同源重组载体和靶向同源臂的CRISPR/Cas9基因靶向载体;2)通过病毒包装和共转染的方法,利用嘌呤霉素筛选并验证了MRC1启动子基因编辑的PK15细胞株,成功将MRC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多出的14 bp敲入到PK15细胞中;3)随后对基因编辑的PK15细胞系进行抗病毒验证,MRC1基因编辑的PK15细胞株MRC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PCV2的复制(P<0.05)。MRC1启动子编辑的PK15细胞中MRC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该位点可以用于抗PCV2猪的制备。
基于芯片数据估计不同方法对槐猪近交系数的影响
韩云珍, 阳文攀, 洪渊, 龙毅, 刘相杰, 范小萍, 李文静, 邓政, 刘鸣慧, 郑素梅, 阮国荣, 丁能水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47-9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09
摘要 ( 152 )   HTML( )    PDF (5434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选取适用的方法评估槐猪群体的近交情况。本试验采用“中芯一号”育种芯片分别计算Fhom1Fhom2Fvan1Fvan2Fyang来进行247头槐猪(300日龄)个体近交系数的估计,探究SNP数目对近交估计值的影响以及不同估计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随着SNP数目增加,近交系数Fhom1Fhom2Fvan1Fyang的极差逐渐减少,当SNP数目达到10 000时近交系数趋于稳定,与质控后的31 545个SNPs计算的近交系数接近。Fhom1Fhom2Fvan1Fvan2Fyang的值分别为-0.216 5~0.344 0、-0.354 8~0.321 7、-0.322 8~0.892 1、-0.243 6~0.790 9、-0.189 4~0.543 3。Froh1Froh2的值分别为0.008 7~0.406 9和0.002 2~0.402 4。通过比较不同基因组近交系数Person相关与Spearman秩相关可知,Fhom1Fhom2Froh1Froh5间有较强的正相关;Fvan2Fvan1Fyang间有较强的正相关;Froh1Froh5间有较强的正相关;而Fhom2Fvan1Fvan2呈负相关。由于Froh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与系谱近交系数相同,符合近交系数评估习惯;同时,FrohFhomFvanFyang等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方式有着一定的正相关,适用度高。SNP密度影响近交系数的评估,其数目与密度充足时,采用Froh进行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较为适宜,这可为评估地方猪的近交水平、防止近交衰退、优化选种选配方案提供有利的技术手段。
两广小花猪FOXL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几个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廖伟莉, 张笑科, 曾检华, 阳林芳, 李硕, 胡梦婷, 郭懿萱, 陈赞谋, 张豪, 李加琪, 袁晓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56-9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0
摘要 ( 177 )   HTML( )    PDF (1648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FOXL2(forkhead box protein L2)基因与猪排卵状态和屠宰性状相关的SNPs位点,为今后两广小花猪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本研究以107头(365±25)日龄两广小花猪为研究对象,使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技术定位FOXL2基因的SNPs位点,对排卵状态、乳头数和屠宰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两广小花猪FOXL2基因共检测到24个突变位点。剔除InDel突变和突变频率小于1%的SNP位点后,对得到的12个SNPs进行关联分析,其中2个位于编码区、10个位于非编码区。单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g.79706726 T>C、g.79706898 C>T、g.79707794 T>C、g.79709005 T>C这4个位点对排卵状态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总乳头数性状无显著性影响(P>0.05)。g.79707040 A>G、g.79708079 T>C、g.79708152 G>T、g.79706726 T>C、g.79706898 C>T、g.79707794 T>C这6个SNPs位点对骨重、瘦肉率、腿臀重、左胴体重性状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3个SNPs位点g.79707040 A>G、g.79708079 T>C、g.79708152 G>T对板油重性状有显著性影响(P<0.05)。SNP位点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发现,g.79706726 T>C、g.79706898 C>T、g.79707794 T>C这3个位点处于强连锁区域内(r2>0.9)。H1H2单倍型组合(g.79706726 T>C和g.79706898 C>T)对排卵状态、骨重、瘦肉率、腿臀重、左胴体重性状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CCTT单倍型个体的骨重、腿臀重和左胴体重性状显著高于TTCC单倍型个体(P<0.05),CCTT单倍型个体的瘦肉率性状显著低于TTCC单倍型个体(P<0.05)。FOXL2基因中有与排卵状态显著相关的g.79706726 T>C、g.79706898 C>T、g.79707794 T>C、g.79709005 T>C等SNPs位点。另外,本研究发现了FOXL2转录因子与猪屠宰性状相关的SNPs位点,表明FOXL2转录因子除了维持卵巢表型和功能以外,还影响猪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为FOXL2基因在两广小花猪的选种选育中提供重要参考,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北京黑猪FABP3和SCD基因多态性与肉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苏艳芳, 杨曼, 牛乃琪, 侯欣华, 张龙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66-9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1
摘要 ( 145 )   HTML( )    PDF (1796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3,FABP3)和硬脂酰基辅酶A脱氢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肉品质性状的关联,从而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指导北京黑猪的育种工作。本研究以413头北京黑猪为材料,收集肉品质性状数据并提取DNA和RNA,根据FABP3和SCD基因序列设计2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分析测序结果,对FABP3和SCD基因进行不同基因型与北京黑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联分析并运用荧光定量PCR对其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发现,FABP3基因存在1个错义突变(c.681A>G),SCD基因存在1个错义突变、2个同义突变以及2个3'UTR区突变。使用Duncan’s多重检验统计分析发现,SCD基因内的SNPs与肉品质性状关联均不显著;FABP3基因错义突变位点c.681A>G与肉色L*和IMF含量显著关联(P<0.05)。该错义突变导致FABP3蛋白第51位氨基酸残基由异亮氨酸(I)突变为苏氨酸(T)。利用qPCR开展FABP3 c.681A>G两种纯合基因型(AA和GG)个体表达量差异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两种纯合基因型个体间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说明FABP3 c.681A>G错义突变位点可能通过影响蛋白功能来调控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L*性状。上述两个基因中只有1个位点与肉色L*和IMF含量关联显著,可以作为北京黑猪肉品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功能位点,也能为北京黑猪肉品质育种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
基于RNA-Seq的无量山乌骨鸡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基因筛选及其表达分析
欧正淼, 周家文, 刘莉莉, 吴芸, 陈粉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76-9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2
摘要 ( 156 )   HTML( )    PDF (12703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不同日龄无量山乌骨鸡肝组织mRNA表达谱,挖掘肝脂代谢相关基因及其所参与的调控通路,并确定部分关键基因在肝发育中的表达特征。本研究采集1日龄(D1)和168日龄(D168)各3只母鸡肝组织样品,利用DNB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随机选取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qPCR验证。以|log2FC|≥2、Q value≤0.01和差异基因KEGG分析筛选参与脂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对筛选出的脂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KEGG通路和蛋白互作分析。100只雌性雏鸡以出壳体重组间无差异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鸡,在 D1、D42、D84、D126和D168共5个阶段每组随机屠宰2只健康母鸡(n=10),并提取肝组织RNA,RT-qPCR构建部分差异基因mRNA表达谱。结果,筛选出50个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氧化还原、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胆固醇生物合成和甾醇生物合成等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类固醇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甘油脂类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和PPAR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SCDACSBG2、SQLE、HSD17B7、LCAT和LPIN1等关键蛋白基因,通过其mRNA表达量不同参与脂代谢调控。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出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50个,且42个差异表达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优质鸡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影响山羊胎儿肌肉发育mRNA和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叶峻宁, 邓铭, 薛慧雯, 柳广斌, 邹娴, 孙宝丽, 郭勇庆, 刘德武, 李耀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989-10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3
摘要 ( 145 )   HTML( )    PDF (11567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雷州山羊胎儿70、90及120天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中的差异表达mRNAs和lncRNAs及其靶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挖掘影响雷州山羊胎儿骨骼肌发育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选用年龄约2.5~3.5岁,饲养状况相同,健康无病,体重接近的雷州母山羊,分为妊娠期70、90和120天3组,每组各3只共9只,提取其胎儿背最长肌的RNA构建文库后使用Illumina HiSeqTM2500进行转录组测序,以Q<0.05为阈值筛选出差异mRNAs和lncRNAs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及构建靶向关系网络。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鉴定差异基因表达水平,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发现,在M70 vs. M90组中,总共发现185个差异表达mRNAs,其中170个上调,15个下调,62个差异表达lncRNAs,40个上调,22个下调;在M120 vs. M90组中,共发现1 048个差异表达mRNAs,666个上调,382个下调,352个差异表达lncRNAs,175个上调,177个下调。其中TNNT3、TNNI1、TNNT1、TNNI2、ITGA4、ITGA11、ITGB4等基因参与肌肉发育相关的调控通路如肌钙蛋白复合物、肌丝、粘附斑、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等。根据lncRNA与mRNA的位置关系进行cis靶基因预测,总共筛选到37 464个靶基因,有10个差异表达mRNAs被差异表达lncRNA靶向,其中NDUFB2、BRAFMETTL7B和ITGA7参与粘着斑以及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METTL7B和ITGA7还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lncRNA TCONS_00214300靶向METTL7B和ITGA7。同时,8个差异表达mRNAs和lncRNAs的RT-PCR结果显示,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的表达趋势相似,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果显示,发现了影响雷州山羊胎儿肌肉发育的mRNA与lncRNA,发现了一些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可能存在调控关系,对了解雷州山羊胎儿肌肉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雷州山羊分子选育提供了理论借鉴。
不同泌乳阶段和体细胞水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差异和相关性研究
余诗强, 李留学, 赵小博, 赵慧颖, 屠焰, 赵玉超, 蒋林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03-10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4
摘要 ( 144 )   HTML( )    PDF (4663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数据分析不同泌乳阶段和体细胞水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差异、相关性和变化规律,为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饲养管理、控制乳体细胞数(SCC)及改善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北京14家奶牛场,选取健康正常泌乳生产的奶牛,共得到 285 045条生产性能测定报告(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按0~99 d、100~199 d、200~299 d和300 d以上(含300 d)分为4个泌乳阶段,按低SCC组(0~20万个·mL-1)、中SCC组(20~50万个·mL-1)、高SCC组(50万个·mL-1以上)分为3个水平,将原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获得251 949条DHI报告,采用Duncan多重比较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乳糖率、尿素氮(MUN)和SCC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产奶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SCC均呈显著负相关,与乳糖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乳脂率与乳蛋白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2)不同SCC水平奶牛泌乳天数、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和乳糖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奶牛在低SCC水平和高SCC水平中产奶量与SCC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1),中SCC水平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SCC水平上产奶量均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乳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3)产奶量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为:y=-3×10-9x4+3×10-6x3-1.5×10-3x2+2.039×10-1x+34.437(R2=0.975 9);乳糖率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为y=-1×10-15x6+2×10-12x5-2×10-9x4+6×10-7x3-1×10-4x2+8.4×10-3x+4.999 2(R2=0.984 7);SCC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为:y=-4×10-12x5+6×10-9x4-3×10-6x3+8×10-4x2-8.89×10-2x+22.862(R2=0.782 9);乳蛋白率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为:y=4×10-15x6-7×10-12x5+5×10-9x4-2×10-6x3+3×10-4x2-1.94×10-2x+3.576(R2=0.943 7);乳脂率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为:y=-6×10-13x5+9×10-10x4-6×10-7x3+2×10-4x2-1.93×10-2x+4.777 2(R2=0.975 5);脂蛋比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为:y=2×10-11x4-3×10-8x3+2×10-5x2-2.9×10-3x+1.44(R2=0.863 6)。奶牛不同泌乳阶段和SCC水平的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泌乳早期和低SCC水平奶牛产奶量和乳糖率最高,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产奶量和乳糖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SCC、乳脂率、乳蛋白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脂蛋比呈下降后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合理的根据奶牛泌乳阶段和SCC水平对奶牛进行分群和规划,优化营养供给,以达到奶牛的最佳泌乳性能,提高牧场经济效益。
干扰lncbMD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杨光, 徐景, 李新, 胡德宝, 郭益文, 丁向彬, 郭宏, 张林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15-10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5
摘要 ( 128 )   HTML( )    PDF (5581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体外分离培养的鲁西黄牛胎牛原代骨骼肌卫星细胞为试验材料,体外诱导成肌分化,以前期高通量测序筛选的肌肉组织特异性表达lncRNA为靶标,通过RACE技术对其进行全长扩增,命名为lncbMD,对lncbMD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收取增殖期和分化期第1、2、3天的细胞,提取 RNA(每组设置4个重复)或蛋白质(每组设置3个重复),通过qRT-PCR检测lncbMD在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根据lncbMD的序列设计合成干扰RNA,转染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干扰lncbMD的表达,利用EdU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qRT-PCR技术检测lncbMD干扰效果、lncbMD的mRNA表达水平,增殖标志因子Pax7、Cyclin D1以及分化标志因子MyoG、MyHC的mRNA表达水平,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显示,lncbMD全长序列1 902 nt,位于牛基因组23号染色体上,不具有编码潜能,是一条未报道的lncRNA。在牛骨骼肌卫星细胞与肌管中均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在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干扰lncbMD后,EdU细胞阳性率显著上升(P<0.05),增殖标志因子Pax7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分化标志因子MyoG、MyHC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发现一条新的lncRNA:lncbMD,其主要存在于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和肌管的细胞核中,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干扰lncbMD后能够促进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没有显著影响。
柴达木牛和蒙古牛Y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马志杰, 王世康, 张卫忠, 郭卫兴, 赵海明, 雷初朝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26-10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6
摘要 ( 223 )   HTML( )    PDF (1285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基因组水平探究柴达木牛和蒙古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关系。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柴达木牛品种5个不同地理群体共计22个个体和蒙古牛23个个体的Y染色体单拷贝基因区进行SNP扫描,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父系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22头柴达木牛共定义了4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610±0.093,核苷酸多样度为0.074±0.015,而23头蒙古牛共确定了10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925±0.025,核苷酸多样度为0.137±0.013,表明柴达木牛相比蒙古牛其父系遗传多样性较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22头柴达木牛明显地分为Y1(18.2%)和Y2(81.8%)两个单倍型组,其中Y2为优势单倍型组,Y2单倍型组又包括Y2a(18.2%)与Y2b(63.6%)两种亚单倍型组,其中Y2b亚单倍型组占优势,表明柴达木牛有Y1与Y2 两个父系起源;蒙古牛也拥有Y1(17.4%)和Y2(82.6%)两个父系起源,但Y2单倍型组以Y2a为主要亚单倍型组(47.8%)。上述结果表明,柴达木牛和蒙古牛具有相似的父系遗传组成,但考虑到柴达木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较低,故建议加大该品种内群体间种公牛的基因交流,提高其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为明确柴达木牛和蒙古牛父系遗传差异,开展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FGF21增强线粒体功能抑制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胡亚美, 宋湘容, 黄亮, 张璐通, 高磊, 庞卫军, 杨公社, 褚瑰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34-10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7
摘要 ( 153 )   HTML( )    PDF (4022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对猪(Sus scrofa)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采集大白×长白二元杂交母猪((8±1)月龄)新鲜卵巢组织抽取卵泡液分离颗粒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RNAi技术和添加不同浓度的FGF21重组蛋白(0、0.1、1、10 ng · mL-1)处理颗粒细胞24 h。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qRT-PCR等技术探究颗粒细胞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为了进一步明确FGF21影响颗粒细胞凋亡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本试验检测了不同处理后颗粒细胞线粒体复合物的蛋白水平、细胞中线粒体数量、ATP浓度、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水平以及线粒体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利用RNAi技术敲低颗粒细胞中FGF21表达后,处于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而活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同时,FGF21敲低组颗粒细胞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BCL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相反,重组蛋白FGF21的添加有效阻止了颗粒细胞凋亡,并且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P<0.05),抑制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颗粒细胞中敲低FGF21的表达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iron sulfur subunit B,SDHB)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线粒体DNA拷贝数极显著降低(P<0.001);此外,检测发现FGF21敲低后,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浓度、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极显著下降(P<0.001),线粒体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被抑制(P<0.05),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于此相反,FGF21重组蛋白处理极显著增加了SDHB表达(P<0.01)以及细胞线粒体数目(P<0.05),同时显著增加了线粒体DNA拷贝数(P<0.01)和ATP浓度(P<0.05)、T-AOC活性(P<0.05)和线粒体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FGF21促进了颗粒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维持了细胞内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从而抑制了颗粒细胞凋亡的发生。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家畜卵泡发育潜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N-乙酰半胱氨酸对不同直径卵泡来源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的影响
肖十雨, 卢畅, 马娟, 王闯, 亓美玉, 姚玉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46-10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8
摘要 ( 131 )   HTML( )    PDF (10111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揭示NAC对不同直径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的影响,解析其对氧化还原平衡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收集猪卵巢上大腔(4~6 mm)、中腔(2~4 mm)、小腔(1~2 mm)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在以上3种卵泡来源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均分别添加0、1、2、4 mmol·L-1浓度的NAC处理,评价卵丘扩展指数、第一极体排出率等成熟指标,检测卵母细胞中ROS水平、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AC处理对大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卵丘扩展指数和ROS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对大、中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无显著作用(P>0.05);而适量浓度的NAC(2 mmol·L-1)处理可显著提高中、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卵丘扩展指数(P<0.05),降低ROS水平(P<0.05),提升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P<0.05)。同时,NAC处理对大、中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中的GSH含量和抗氧化基因SOD、CAT、Prdx2、Prdx6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而适量浓度的NAC(2 mmol·L-1)处理可显著提高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中的GSH含量(P<0.05),上调抗氧化基因SODCAT的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适当浓度的NAC(2 mmol·L-1)处理可以通过缓解氧化应激提高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效果。
牦牛lncRNAENSBGRT00000000387.1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卵泡GCs凋亡的影响
孟朝轶, 王运路, 徐业芬, 牛家强, 索朗斯珠, 郭敏, 席广银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58-10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19
摘要 ( 89 )   HTML( )    PDF (6851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牦牛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将其感染牦牛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了解它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提取牦牛卵泡RNA,以RT-PCR技术扩增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全长序列,而后构建其重组质粒,并以慢病毒包装系统(pVSVG:pMDL:pRev) 包装后利用qPCR法测定在293T细胞上的感染滴度,再感染分离培养的牦牛GCs,以qPCR检测GCs中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的表达水平,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GCs的凋亡率,以Western blot和qPCR分别检测促凋亡基因CASPASE3、BAX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由牦牛卵泡中成功扩增出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的全长2 566 bp序列,将其与LV-EF1a-EGFP-2A载体同源区的片段同源重组,经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将之经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和浓缩后,在293T细胞的感染效率达(75.77±0.850)%,qPCR测定结果显示该慢病毒滴度为7.32×108 TU·mL-1,表明目的lncRNA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以该慢病毒感染牦牛卵泡GCs的感染效率达(52.93±1.168)%,qPCR结果显示感染GCs中目的lnc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慢病毒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促凋亡基因CASPASE3BAX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而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本试验成功构建了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慢病毒载体,成功感染牦牛卵泡GCs后发现其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说明其可能在牦牛卵泡功能中发挥作用。
营养与饲料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青蒿缓解奶牛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潘婵媛, 赵梓轩, 段铭洁, 蒋林树, 童津津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71-10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0
摘要 ( 132 )   HTML( )    PDF (14529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青蒿的药理成分及其作用网络,探讨其缓解奶牛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确定青蒿的化合物组成并筛选活性成分靶点,使用Uniprot找到对应靶点基因;OMIM、Gene Cards和CTD数据库查找与氧化应激(热应激)有关的病理靶点。用Venny 2.1对活性成分靶点与氧化应激疾病的靶点取交集后导入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并应用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及获取核心靶点。DAVID数据库对活性成分和氧化应激疾病的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结果表明,青蒿的化合物组成共筛选到19个活性成分及217个对应的靶点基因,氧化应激对应靶点基因共11 442个。成分与氧化应激交集靶点基因共有136个,Cytoscape 筛选得到5种关键活性成分和33个关键靶点。PPI网络分析共得到11个核心靶点基因,GO功能注释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各320、37、105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70条通路。综上,青蒿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奶牛氧化应激损伤,为进一步推进青蒿在缓解奶牛氧化应激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瘤胃菌群的影响
王威皓, 段艳, 王宏迪, 窦露, 刘婷, 康乐天, 孙立娜, 敖特恒格日乐, 靳烨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85-10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1
摘要 ( 143 )   HTML( )    PDF (1195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放牧和舍饲)对苏尼特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瘤胃菌群的影响。选取健康的3月龄苏尼特羊24只,平均体重为(20.16±1.56)kg,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羊。对照组(舍饲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放牧组)采食天然牧草。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舍饲组苏尼特羊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胸围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2)舍饲组苏尼特羊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肉骨比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3)舍饲组的背最长肌亮度(L*)值、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值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背最长肌pH24 h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4)与放牧饲养相比,舍饲组的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舍饲显著提高了瘤胃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瘤胃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舍饲显著提高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_1(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理研菌科_RC9_肠道群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舍饲降低了苏尼特羊的瘤胃菌群多样性,改善了育肥增重效果和屠宰性能,提高了苏尼特羊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和蒸煮损失率,但劣化了羊肉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口感。
一月龄吮乳羔羊肠道菌群组成及其预测物质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
叶倩文, 陈卓, 李鑫, 孙亚伟, 金肖叶, 李紫仟, 吾买尔江·牙合甫, 钟旗, 马雪连,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095-11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2
摘要 ( 103 )   HTML( )    PDF (5815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羔羊出生至断奶时期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剧烈,但其肠道菌群组成的发育规律尚不清晰。本试验旨在研究一月龄湖羊羔羊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规律。随机选择出生后新生期(3日龄,d03)、哺乳期(10日龄,d10)、补饲期(15日龄,d15)和断奶前期(30日龄,d30)的无抗生素用药史的健康吮乳羔羊各10只,另选择在第43~45日龄之间一次性断奶的断奶后期(60日龄,d60)健康羔羊10只作为对照,采集直肠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扩增子测序,对一月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潜在功能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羔羊肠道菌群各分类水平OTU数量在一月龄内呈上升趋势,但极显著低于断奶后(P<0.01)。一月龄内羔羊肠道菌群α多样性呈先降后升特点,也显著低于断奶后(P<0.05)。3日龄和10日龄羔羊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别极显著独立分布,15日龄和30日龄极显著聚为一类(P<0.01),60日龄羔羊极显著独立分布(P<0.01)。一月龄内羔羊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螺旋体门、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5-7N15属、CF231属、瘤胃球菌属、密螺旋体属和丁酸弧菌属丰度随日龄呈上升趋势,而厚壁菌门、拟杆菌属、乳酸菌属和韦荣球菌属随日龄呈下降趋势。3~15日龄羔羊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显著高于断奶后(P<0.05),而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显著低于断奶后(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一月龄羔羊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和物质代谢功能呈显著动态变化,断奶后羔羊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升高。15~30日龄左右羔羊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其预测的功能呈现“分水岭”样变化,该变化与引入补饲固体饲料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玉米赤霉烯酮对山羊生长性能、胃肠道发酵模式和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颜琼娴, 陈文勋, 惠浩阳, 彭灿, 汤少勋, 周小玲, 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09-1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3
摘要 ( 94 )   HTML( )    PDF (1561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添加不同剂量玉米赤霉烯酮(ZEA)对湘东黑山羊生长性能、胃肠道发酵模式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体重相近((12.82±2.03)kg)的雌性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含0、100和500 μg·kg-1DM的ZEA的日粮。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4周,试验期结束时所有试验动物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和结肠内容物,应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微生物发酵产物检测。同时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NovaSeq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和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ZEA添加量为100和500 μg·kg-1DM时,对山羊的终体重、总增重、日增重以及干物质采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500 μg·kg-1DM ZEA的添加显著降低结肠食糜中戊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ZEA的添加显著降低瘤胃细菌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P<0.05),高剂量ZEA的添加则显著降低瘤胃细菌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P<0.05)。在瘤胃,高剂量ZEA的添加使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下降(P=0.04)。在结肠,低剂量ZEA添加显著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4),高剂量ZEA处理则显著降低螺旋菌门(Spirochaetota)的丰度(P=0.04)。综上,日粮中添加100和500 μg·kg-1DM ZEA对山羊的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降低瘤胃细菌的α多样性和均匀度;低剂量ZEA添加显著影响结肠优势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细菌的丰度,高剂量ZEA添加显著影响瘤胃优势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结肠螺旋菌门(Spirochaetota)细菌的丰度。
不同体重四川白鹅消化生理、免疫和肠道微生物的比较分析
袁岩聪, 何航, 刘安芳, 万堃, 章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24-11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4
摘要 ( 153 )   HTML( )    PDF (2030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分析不同体重四川白鹅消化生理、免疫和肠道微生物的差异。随机选取400只70日龄四川白鹅的体重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分析,筛选出高体重(HW)、低体重(LW)鹅各24只,然后测定免疫和消化相关指标,并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HW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LW组(P<0.05),而初始体重无差异(P>0.05);HW组淀粉酶活性、肌胃、腺胃、回肠指数、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厚度、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绒隐比均显著高于LW组(P<0.05),但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LW组(P<0.05);HW组IgA、IgM、IgG、溶菌酶含量及胸腺、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LW组(P<0.05); HW和LW组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β多样性组间差异显著(R2=0.25, P=0.02);门水平上,主要由Bacteroidetes(HW:43.50%;LW:53.69%)和Firmicutes(HW:39.24%;LW:26.47%)组成;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占比1%以上的共有菌有BacteroidesDesulfovibrioOscillibacter等7种;共有25种(HW:18,LW:7)优势细菌标志物在HW和LW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HW组的优势菌为Fusobacteriales、Clostridiales、Acholeplasmatales,而LW组的优势菌为Bacteroidales。结果提示:四川白鹅体重与其消化生理、免疫和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良好的消化和免疫功能能够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益菌丰度的升高促进体重的增加。
裂殖壶菌发酵物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丁小伟, 何万领, 李晓丽, 丁美洁, 杨龙帮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35-11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5
摘要 ( 112 )   HTML( )    PDF (3966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蛋鸡饲粮中裂殖壶菌发酵物添加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和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960只健康且体重均匀的40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I、II、III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0.5%、1%的裂殖壶菌发酵物。预试验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蛋鸡饲粮添加裂殖壶菌发酵物对蛋鸡产蛋率、料蛋比和破软蛋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2)裂殖壶菌发酵物添加水平对鸡蛋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黄颜色、蛋壳颜色、蛋壳厚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3)血清生化指标分析表明,裂殖壶菌发酵物对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影响不显著(P>0.05),但0.25%添加水平可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0.5%添加水平可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P<0.05),1%裂殖壶菌发酵物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蛋鸡饲粮添加裂殖壶菌发酵物可显著提高蛋黄中DHA含量、总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P<0.05),显著降低ω-6/ω-3比例(P<0.05)。5)蛋鸡饲粮添加裂殖壶菌发酵物能够增加盲肠微生物丰度。本试验条件下添加裂殖壶菌发酵物能够提高蛋鸡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DHA在蛋黄中沉积,降低ω-6/ω-3。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0.5% 裂殖壶菌发酵物可提高蛋鸡蛋黄中DHA含量,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不良影响。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日粮添加尿素对育肥湖羊肝组织氨代谢的影响
孙美杰, 曹力文, 郑文金, 申军士,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48-11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6
摘要 ( 99 )   HTML( )    PDF (9841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探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尿素对育肥湖羊肝组织氨代谢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试验选择42只3月龄体重(24.3±1.7)kg的育肥公湖羊,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即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U0组)、10(U10组)和30 g·kg-1(U30组)的尿素。试验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6只羊进行屠宰取样,采集肝组织样品测定氨态氮和尿素氮浓度,提取肝组织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基于|fold change|>2且P<0.05的筛选标准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针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日粮添加尿素提高了肝组织氨态氮浓度,其中U10组氨态氮浓度较U0组显著升高(P<0.05)。与U0和U10组相比,U30组肝组织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结果显示,各组间两两比较获得54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与U0组相比,U10组和U30组分别各有85个上调基因以及95和108个下调基因;与U10组相比,U30组中有58个上调基因和115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初步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被注释到与胺代谢和分解、免疫系统等相关的GO条目上。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U0组相比,U10组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外源物质的生物降解和利用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其中多数基因显著上调。随着尿素剂量的进一步升高,U30组更多的富集到RIG-I型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感应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信号通路。与U0组相比,尿素添加组使肝组织尿素生成和谷氨酰胺合成途径中精氨酸酶(arginase,ARG)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LUL)等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添加尿素通过上调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促进肝组织尿素氮生成,从而影响肝组织氨代谢。
预防兽医
双香豆素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李倬伟, 王方, 王君君, 陈祯涵, 李焕荣, 周双海, 刘雪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60-11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7
摘要 ( 108 )   HTML( )    PDF (2453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双香豆素(DIC)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CCK-8法检测DIC对Marc-145细胞的细胞毒性,并计算其半数毒性浓度(CC50);进而使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IC 对PRRSV增殖水平的影响;通过不同给药方式处理细胞进一步探究DIC针对的PRRSV增殖阶段。结果表明,DIC对Marc-145细胞的细胞毒性CC50为96.11 μmol·L-1,并在浓度为25 μmol·L-1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抗PRRSV活性;DIC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不同时间和不同滴度的PRRSV增殖。DIC对PRRSV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和释放阶段无影响,但是可明显抑制PRRSV的复制阶段。本研究证实DIC以较低浓度在Marc-145细胞中表现出明显的抗PRRSV活性,并主要针对PRRSV的复制阶段。本研究提示双香豆素具备开发成临床抗病毒药物或添加剂的潜力,为新的PRRSV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稳定表达eIF5A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增殖的影响
李华玮, 王旭英, 乔宏兴, 李新锋, 姬向波, 郭科威, 杨中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69-11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8
摘要 ( 122 )   HTML( )    PDF (8190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的MARC-145细胞系并验证该细胞系对PRRSV感染的影响。全基因合成eIF5A序列,双酶切后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LV-CMV-MCS-EF1a-Puro。将该载体和慢病毒包装质粒psPAX2与包膜蛋白质粒pMD2.G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得到能表达eIF5A的慢病毒。将慢病毒转导至MARC-145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细胞有限稀释法获得能稳定表达eIF5A的MARC-145细胞系。MTS试验证实构建的细胞系细胞活力无显著变化,病毒TCID50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IF5A稳定表达对PRRSV滴度、PRRSV N基因及N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MARC-145-eIF5A细胞系能显著促进PRRSV的增殖。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eIF5A的细胞系MARC-145-eIF5A,PRRSV感染试验证实体外稳定表达eIF5A可以促进PRRSV在MARC-145细胞的增殖。
抑制伪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宿主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何文峰, 李琛, 常洪涛, 李隆熙, 陈静, 杨国庆, 刘慧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77-11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29
摘要 ( 114 )   HTML( )    PDF (3430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利用TMT蛋白组学分析并筛选出抑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的关键宿主蛋白。前期通过TMT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出241个差异蛋白,Western blot和RT-qPCR验证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表明蛋白组学结果真实可信。通过构建4个差异表达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Western blot、RT-qPCR、病毒噬斑结果显示这4个宿主蛋白均可抑制PRV的复制;然后通过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IFN-β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MCCC1、STRAP促进IFN-β启动子活性效果更为显著;针对MCCC1和STRAP设计siRNA,Western blot和病毒噬斑结果显示,敲低STRAP显著促进PRV的复制。本试验最终筛选出显著影响PRV复制的宿主蛋白STRAP,为研究PRV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沙门菌SptP调控巨噬细胞MAPK-CDK6-RB通路的初步分析
姚敏, 石博妹, 黄廷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87-11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0
摘要 ( 103 )   HTML( )    PDF (6339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沙门菌毒力因子SptP对猪巨噬细胞MAPK-CDK6-RB通路及外陷网(METs)形成的影响。首先比较Salmonella 13312(猪霍乱沙门菌)和Salmonella 14028(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13314(亚利桑那沙门菌)诱导的METs水平的差异,然后生物信息学预测参与METs调控的沙门菌基因,最后采用ChIP和MALDI-TOF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almonella 13312和Salmonella 14028诱导的METs水平显著低于Salmonella 13314(P<0.05),提示沙门菌基因可能通过某种途径调控METs释放的某些关键步骤。Domain—Domain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ChIP、MALDI-TOF试验验证表明沙门菌基因SptP参与了该过程,其作用的宿主靶分子可能为MAPK通路下游基因ABL1和CDK6,SptP可能通过调节ABL1和CDK6的去磷酸化而参与MAPK-CDK6-RB通路的调控,该通路可能与METs的生成有关。SptP-MAPK-CDK6-RB通路可能是沙门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重要途径,该研究结果为沙门菌逃避宿主免疫造成仔猪感染和长期携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猪产业链中鼠伤寒沙门菌及沙门菌血清型4,[5],12:i:-基因组学分析
蒋增海, 滕霖, 贺安文, 刘言言, 乐敏,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199-12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1
摘要 ( 135 )   HTML( )    PDF (1317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鼠伤寒沙门菌及沙门菌血清型4,[5],12:i:-基因组学特征。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91株河南省猪产业链中鼠伤寒沙门菌及沙门菌血清型4,[5],12:i:-分离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其血清型的预测、多位点序列的分型以及质粒类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省猪产业链中沙门菌4,[5],12:i:-的流行率(1.58%, 50/3 173)已经超过鼠伤寒沙门菌的流行率(1.29%, 41/3 173);91株沙门菌的序列型分为ST34(71.42%,65/91)和ST19(28.57%,26/91);鼠伤寒沙门菌/ST34菌株和4,[5],12:i:- /ST34菌株都是 IncHI2A_1、IncHI2_1和Col440I_1质粒的偏好宿主;沙门菌血清型4,[5],12:i:-携带率较高的耐药基因是blaTEM-1B_1(72%)、tet(B)_2(90%)、sul2_3(66%)、blaOXA-1_1(34%)等;相比鼠伤寒沙门菌菌株,沙门菌血清型4,[5],12:i:-菌株中质粒的携带率更高,且携带更多种类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本研究首次证实,河南省猪产业链中沙门菌血清型4,[5],12:i:-的流行已经超过鼠伤寒沙门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血清型在河南省病人中主要流行的原因。
基础兽医
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内质网应激和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相彩霞, 王相国, 李俊玫, 支飞杰, 房姣阳, 郑维芳, 陈家露, 靳亚平, 王爱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10-12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2
摘要 ( 112 )   HTML( )    PDF (4216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GTC)内质网应激及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为揭示其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胞内生存和引起动物流产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VceC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并转染GTC,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和CHOP蛋白表达量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孕酮和雌激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VceC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转染GTC后,12和24 h GRP78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24 h后CHO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qRT-PCR检测IRE1和XBP-1的mRNA表达量在24 h均显著升高(P<0.05),而PERKATF6和ATF4 mRNA的表达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IRE1蛋白的表达在转染12 h后显著升高(P<0.01);VceC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酮含量在转染12和24 h后显著低于空白组和空载体组(P<0.01),雌激素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布鲁氏菌VceC不仅能通过激活UPR中的IRE1通路从而激发GTC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还能改变GTC中孕酮/雌激素的比值。
TET1基因对小鼠uNK细胞增殖及IFN-γ、VEGF-C和TGF-β1转录水平的影响
杨晓伟, 赵自亮, 付雨, 于子肖,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21-12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3
摘要 ( 105 )   HTML( )    PDF (6943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去甲基化酶1(ten eleven translocation,TET1)对小鼠子宫内自然杀伤细胞(uterine natural killer, uNK)的增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表达的影响。采集妊娠9~12 d小鼠子宫内膜,分离淋巴细胞,使用链霉亲和素磁珠法进一步分选uNK细胞进行培养;针对TET1基因合成RNA干扰序列,并将其连接入RNA干扰载体GM-19167,构建干扰表达质粒,包装成慢病毒(lentivirus)并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按照慢病毒与细胞数(10~200)∶1的比例转染uNK细胞,168 h后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果,收集uNK细胞,以β-actin为内参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以验证TET1基因的干扰效果,利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对uNK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分别合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和β1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3种细胞因子的检测引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慢病毒感染168 h后uNK细胞中TET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CCK8试验结果显示,与空载体病毒感染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TET1干扰后其细胞增殖不受影响(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而IFN-γ和VEGF-C两种细胞因子均显著下降(P<0.05)。下调TET1基因的表达不影响uNK细胞的正常增殖,但会影响其细胞因子的转录,进而对动物子宫内的天然免疫发挥重要作用。
甲硫脑啡肽通过阿片受体促进脂多糖作用下奶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增殖
孙雯叶, 李建基, 王亨, 董俊升, 李俊, 崔璐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29-12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4
摘要 ( 103 )   HTML( )    PDF (3808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甲硫脑啡肽(Met-enkephalin,MENK)调控原代奶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BESC)增殖的作用机制,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MENK和阿片受体拮抗剂共处理细胞进行了本试验。本研究使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包括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Nx)、δ阿片受体拮抗剂ICI 154129和μ阿片受体拮抗剂CTAP,分组情况: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LPS与MENK(10-10mol·L-1)共处理组(LM组),LPS、MENK和阿片受体拮抗剂(Nx、CTAP和ICI 154129,均为10-10mol·L-1)共处理组以及LPS与阿片受体拮抗剂共处理组。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相关因子基因表达以及Wnt/β-catenin和PI3K/AKT相关通路变化。结果表明:阿片受体拮抗剂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24 h,对细胞活力无影响(P > 0.05)。与LM组相比,LPS、MENK和Nx共处理组(LMN组)以及LPS、MENK和ICI 154129共处理组(LMI组)的G1期相对细胞数升高(P<0.05),LMN组以及LPS、MENK和CTAP共处理组(LMC组)S期相对细胞数降低(P<0.05)。与LM组相比,LMN组和LMI组细胞CCN2、TGFB1和TGFB3基因表达下调(P<0.01),LMC组细胞CCN2基因表达下调(P < 0.01)。与LM组相比,LMN组cyclinD1和GSK-3β蛋白表达上调(P < 0.05),LMI组细胞β-catenin和GSK-3β蛋白表达上调(P < 0.01),LMC组细胞cyclinD1蛋白表达上调(P < 0.05);与LM组相比,LMN组、LMI组和LMC组AKT磷酸化水平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μ阿片受体和δ阿片受体均参与MENK对BESC的促增殖作用。
基于寡肽转运蛋白的氟苯尼考肠吸收特性研究
陈洋, 王悦力, 陈诗奇, 李楠鑫, 张伟, 舒刚, 徐傅能, 李昊欢, 林居纯, 符华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40-12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5
摘要 ( 90 )   HTML( )    PDF (1521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在不同浓度下的肠吸收特性,探究寡肽转运蛋白对氟苯尼考肠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样品中氟苯尼考的含量,建立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考察不同浓度药物对氟苯尼考吸收速率的影响;以寡肽转运蛋白1(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 PepT1)的典型底物甘氨酰肌氨酸来考察PepT1对氟苯尼考吸收的影响,计算氟苯尼考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系数(Peff)。结果表明,所建立的FF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度、精密度均符合检测要求。FF低(50 μg·mL-1)、中(75 μg·mL-1)、高(100 μg·mL-1)3个浓度下的Ka(μg·h-1·cm-2)值分别为1.48±0.02、1.73±0.14、1.90±0.07,低浓度与中高浓度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渗透系数Peff(×102 cm·h-1)分别为84.12±2.40、101.28±4.57、110.64±5.70,3个组别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F跨肠道吸收的KaPeff在试验所用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添加高浓度(100 μg·mL-1)甘氨酰肌氨酸(GlySar)后,Peff(×102 cm·h-1)值为97.2±5.30,与未添加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加入PepT1典型底物后,氟苯尼考的吸收显著性下降。结果说明,氟苯尼考的吸收方式不是只有简单扩散,PepT1可能作为主动转运蛋白参与了氟苯尼考的跨肠道吸收过程。
猫急性应激模型的建立及诊断标志物的筛选
张海洋, 朱秋祥, 高志诚, 贾坤, 王京煜, 冀锦朝, 梁雾滢, 莫睿文, 李守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49-12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6
摘要 ( 105 )   HTML( )    PDF (1804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猫急性应激模型,筛选诊断标志物,完善猫急性应激定义标准。选取18只猫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A和应激组B,每组6只。测量各组猫的生理指标,评估猫应激评分(CSS),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激素、五羟色胺(5-HT)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浓度;微量法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A的体温、呼吸频率、CSS、尿素氮(BUN)含量、肌酸激酶(CK)活性、IL-1β、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PI)、5-HT浓度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RBC)数目、血红蛋白(HGB)、IL-10浓度、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心率、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UT)数目、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含量、淀粉酶(AM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HSP-70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应激组B的体温、呼吸频率、CSS、WBC、NEUT、RBC数目、GLU、BUN、TG含量、CK、AST、SOD、CAT活性、HGB、IL-1β、TNF-α、CRH、ACTH、EPI、HSP-70、5-HT浓度显著升高(P<0.05),IL-10和COR浓度显著降低(P<0.05),心率、LYM数目、ALT、AMY活性、TP、ALB、CRE、TC、M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本研究设计的复合应激和束缚应激均能成功建立猫急性应激模型,并筛选出CRH、ACTH和CSS可用于完善猫急性应激的定义标准。
临床兽医
增益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犬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汪倩, 王建梅, 安柯颖, 夏兆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61-12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7
摘要 ( 157 )   HTML( )    PDF (10790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免疫增强剂“增益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造模犬免疫、肠道屏障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24只10~11月龄的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犬。对照组和模型组饲喂基础饲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和2 000 mg·kg-1增益素,试验第0天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通过直肠灌注7%冰醋酸2 mL·kg–1建立UC模型,对照组直肠灌注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继续饲养7周。结果显示:1)造模24 h 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犬呈现里急后重、回头顾腹、不安、粪便不成形、带血,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有明显溃疡。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显著升高(P<0.05),IL-10极显著降低(P<0.01),而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IL-6和IL-10均回到正常水平。此外,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粪便SIgA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3)试验第49天,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PS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的血清LPS水平及高剂量组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均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毛螺菌(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低剂量组菌群结构差异不显著(P>0.05),高剂量组菌群结构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低剂量组Ruminiclostridium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组巨型球菌(Megasphaera)显著增加(P<0.05)。综上,犬粮中添加增益素可提高UC造模犬免疫功能、改善其肠道物理屏障功能及菌群结构,推荐在犬粮中添加2 000 mg·kg–1增益素。
枸杞酰胺体外对镉致成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常颖艳, 赵鸿雁, 胡茂志,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73-12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8
摘要 ( 84 )   HTML( )    PDF (11504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枸杞酰胺(aurantiamide acetate, AA)在镉(Cd)致成骨细胞凋亡中的保护效应,本研究以ROS1728大鼠成骨细胞系为研究对象, 添加5 μg·mL-1 AA预处理3 h后,加入20 μg·mL-1氯化镉(CdCl2)继续处理6 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Western blot 检测Bcl-2、Bax蛋白,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观察和分析细胞线粒体纹理结构和指数变化。结果显示,经过AA预处理后,较Cd处理组, AA极显著抑制Cd导致的ROS1728细胞凋亡率上升,Bax/Bcl-2比值增高,MMP下降,线粒体纹理结构指数下降,ROS含量增多(P<0.01)。上述结果表明,AA通过降低细胞内过氧化物含量,维持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抑制镉诱导的ROS1728细胞凋亡。
连花清瘟药渣及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刘广, 龚成燕, 牛凯敏, 张硕, 陶灯, 马军, 吴信, 印遇龙, 唐宇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281-12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39
摘要 ( 176 )   HTML( )    PDF (3352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连花清瘟药渣和发酵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探明自然发酵、优化发酵1(4MYL)和优化发酵2(Y4ML)三种发酵方式对药渣中营养成分的改变以及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抑菌效果及抗病毒效果的差异。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药渣发酵前后不同提取物对猪副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猪链球菌二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3种致病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分别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非洲绿猴胚胎肾细胞(MARC-145)、猪肾细胞(PK-15),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病变,同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定量作为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连花清瘟原药渣的乙醇和水提取物对HPS和SS2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但对ETEC无抑制作用;对3种试验病毒均表现出抗病毒活性,但抗病毒活性存在一定区别。发酵后乙醇和水提取物增强了抗菌抗病毒活性,同时对ETEC表现出抑制作用。综上表明,连花清瘟药渣提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猪养殖过程中HPS、SS2等常见的致病菌和病毒,发酵后能增强抗菌和抗病毒效果,具有开发成动物饲料或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苦参碱对牛源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分析
霍相羽, 高家瑞, 靳佳祺, 李燕, 高原, 刘梦涵, 蒋林树, 童津津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300-13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40
摘要 ( 99 )   HTML( )    PDF (2360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苦参碱对牛源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对无乳链球菌毒力因子的影响,为中药单体抑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曲线分析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活性;同时利用全血杀伤试验、黏附试验、生物膜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探究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抵御机体杀伤、对宿主的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苦参碱在体外能够有效地抑制无乳链球菌(ATCC13813)的增殖,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 mg·mL-1,苦参碱可显著降低无乳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透射电镜可见无乳链球菌的细胞膜表面皱缩,胞壁光滑变薄,生物膜的形成受到明显抑制。苦参碱可显著抑制无乳链球菌对于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荧光定量 PCR 结果表明,苦参碱可显著降低与侵袭和免疫逃避相关毒力基因ScpBCpsACylECAMP的表达(P<0.05),显著上调CpsE基因的表达(P<0.05)。此外,苦参碱可显著降低与毒力因子黏附作用相关的BacBcaLmbBIBAPI-2b和FbsB基因的表达(P<0.05)。以上结果表明,苦参碱在体外能够有效抑制无乳链球菌(ATCC13813)的增殖,破坏细胞的完整性,降低菌株的侵袭力,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己糖激酶2在犬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研究
胥辉豪, 刘江渝, 李启卷, 郑小波, 林珈好, 金艺鹏, 林德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310-13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41
摘要 ( 85 )   HTML( )    PDF (44214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 HK2)在犬乳腺肿瘤(canine mammary tumor, CMT)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犬预后的相关性。将临床收集的121例犬乳腺肿块样本制作石蜡切片,经组织病理学分析判读后随机抽取恶性乳腺肿瘤与正常乳腺组织样本各3份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K2在犬全身组织及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术犬长期随访调查并分析HK2与乳腺肿瘤患犬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本研究中收集到的121例犬乳腺肿块临床样本中良性乳腺肿瘤33例,恶性乳腺肿瘤78例;2)经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出HK2、MESTGDF5等36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HK2经qPCR验证以及基于其在细胞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且在人类某些肿瘤中异常表达,故将HK2作为研究对象;3)HK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在犬正常乳腺组织中均表现为低表达,而CMT中HK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4)同时HK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大小、脉管浸润、Ki-67指数以及预后显著相关(P<0.01)。HK2在CMT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显著相关。HK2具有作为CMT的诊断与预后评估因子的潜力。
猫瘙痒性皮肤病病例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
闫朗, 李馨秋, 郜平平, 姜婉璐, 张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325-13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42
摘要 ( 111 )   HTML( )    PDF (1756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总结猫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特征及常见治疗方案的疗效,同时调查奥拉替尼在诊断为猫过敏性皮肤病病例中的应用情况,并与泼尼松龙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本研究收集了自2021年1月—2022年3月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就诊的符合要求的138例病例,记录患病猫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此138例病例中,占比最高的品种是英国短毛猫(27.54%),雄性与雌性的比例为1.42∶1,平均就诊年龄为2.84岁。标签外使用奥拉替尼治疗猫过敏性皮肤病的有效率虽然稍逊于泼尼松龙,但针对有效病例而言,其疗效显著(P<0.05),且两者对症状的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猫瘙痒性皮肤病无明显品种和性别倾向,发病多集中于青年时期,最常见的病灶类型为抓痕,最常见的病灶部位为头颈部。在猫瘙痒性皮肤病的病因诊断中,猫过敏性皮肤病占主导地位,亟需引起重视。在治疗方面,视情况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基于奥拉替尼和泼尼松龙的作用机理,前者的安全性要高于后者,故可以尝试使用奥拉替尼替代泼尼松龙对猫过敏性皮肤病进行瘙痒控制,但猫用奥拉替尼属于标签外使用,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奥拉替尼对猫的安全性及使用剂量。
研究简报
牛腺病毒3型感染状况及其fiber轴区基因检测
何姝凡, 邹沅彤, 黄智兰, 李倩, 降措翁西, 岳华, 汤承, 刘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333-13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43
摘要 ( 127 )   HTML( )    PDF (1962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TB Green Real-time PCR的方法对国内6个省(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9个规模化养牛场140份以流鼻涕、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病牛呼吸道鼻拭子样本开展牛腺病毒3型(bovine adenovirus type 3, BAdV-3)感染状况调查,并对其中的阳性样本进行fiber轴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40份样品中BAdV-3阳性率为36.4%,除河北省以外,其余各省均有BAdV-3检出,其中,四川及河南省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82.9%(29/35)和83.3%(10/12)。其中,传统型占总阳性比的80.4%,fiber 轴区缺失毒株占总阳性样本的19.6%。缺失位置与数量一致,轴区连续缺失237个碱基对 (79个氨基酸),且缺失型仅在四川和河南两省检出,检出率分别为24.1%(7/29)和30%(3/10),场群阳性率分别为100%(2/2)和100%(1/1)。结果表明,BAdV-3已在我国牛场中广泛分布,目前流行的主要以传统型毒株为主,fiber轴区缺失毒株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地域分布,主要在四川和河南省流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株血清型的PCR鉴定和Apx毒素基因检测
卢碧凯, 袁秀芳, 徐丽华, 余斌, 苏菲, 叶十一, 陈怡洁, 蒋利明, 张晖, 李军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3):  1341-13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3.044
摘要 ( 93 )   HTML( )    PDF (1868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流行株的血清型及Apx毒素基因携带情况,采用PCR方法对APP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和Apx毒素基因检测。结果表明,64个分离株分别被鉴定为2、5、7、8、12、15、19共7个血清型。7个血清型中发现12种不同的Apx毒力因子模式。毒力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携带的Apx毒素基因存在差异,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也可能会携带相同模式的Apx毒素基因。本研究表明,血清8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浙江省的优势血清型,血清19型菌株在国内首次被检测到。血清型与所携带的Apx毒素基因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