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0-0. 
摘要 ( 110 )   HTML( )   PDF (9200KB) ( 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1-0. 
摘要 ( 112 )   HTML( )   PDF (269KB) ( 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0. 
摘要 ( 54 )   HTML( )   PDF (122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ircRNA作为ceRNA调控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研究进展
安宗麒, 占思远, 李利, 张红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15-22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1
摘要 ( 299 )   HTML( )   PDF (5929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指具有同种miRNA反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s,MRE)的RNA分子,通过竞争性地结合该miRNA以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ceRNA机制的有效性受细胞环境、miRNA活性及其与不同RNA分子间亲和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等均可作为ceRNA,但circRNA是相对更为有效的ceRNA分子,因为其在进化过程中稳定且保守,可使ceRNA信号在不同组织中传导。本文在探讨ceRNA调控机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综述了circRNA作为ceRNA调控畜禽肌肉发育、脂肪沉积、乳腺及卵泡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畜禽重要经济性状中ceRNA调控网络提供新思路。
母牛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原开敏, 时玉新, 董智豪, 赵羚均, 许师源, 吴开慧,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23-22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2
摘要 ( 321 )   HTML( )   PDF (1249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单、准确的早期妊娠诊断,是减少空怀,提升母畜繁殖力、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直肠触诊、B超检查、孕酮检测等传统妊娠诊断方法,虽然为养殖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但还未实现母牛配后最早检测,部分养殖场还难以满足较高的技术要求或实验室条件。胚胎滋养层细胞分泌的妊娠相关蛋白(PAGs)是奶牛妊娠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其血液含量变化规律为妊娠诊断方法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简要概述了现有妊娠诊断方法,详细论述PAGs诊断方法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妊娠诊断技术发展方向,使其在"早"、"准"、"简便性"上取得重要进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鹿茸逆向成骨的研究进展
邢宝瑞, 刘振, 赵海平, 马泽芳, 李勋胜, 周珏, 孙红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31-22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3
摘要 ( 302 )   HTML( )   PDF (7410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鹿茸作为鹿科动物的一种骨质性器官,基于干细胞进行年周期性再生,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理想模型。鹿茸的骨化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在鹿机体性激素水平低、肋骨骨质流失的生理环境下,鹿茸的生长速度高达2.7 cm·d-1,一边生长一边骨化;随后性激素水平上升,鹿茸便进入快速骨化期,3个月的时间可形成重达30 kg的骨质性组织。鹿茸能够在体骨骼骨质大规模流失且低水平性激素的内分泌条件下实现快速成骨的现象称之为鹿茸逆向成骨。本文从细胞分化、激素、成骨、破骨和细胞因子角度对鹿茸逆向成骨的研究现状和发生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探索鹿茸逆向成骨机制,为提高产茸量与动物福利健康提供借鉴与参考。
畜禽疱疹病毒逃避CTL识别的策略:干扰MHC-Ⅰ分子抗原递呈途径
冯伟民, 刘潇, 黄腾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41-22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4
摘要 ( 242 )   HTML( )   PDF (8824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畜禽疱疹病毒持续感染会损害养殖动物的健康,影响生产性能。借助自身强大的免疫逃避能力,疱疹病毒可以有效抵抗畜禽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疱疹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充分利用宿主细胞加工机制产生多种分子类型,干扰MHC-Ⅰ介导的抗原递呈途径,从而避免被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解析病毒蛋白下调MHC-Ⅰ的分子机制是疱疹病毒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总结近十年来畜禽疱疹病毒调节MHC-Ⅰ分子的研究进展,按MHC-Ⅰ递呈抗原的不同阶段详细介绍相关蛋白的分子机制,分析了病毒同源蛋白的结构域和功能差异,指出本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突破的方向,以期为治疗畜禽疱疹病毒感染、开发和优化疫苗提供新的视角。
沙门菌VI型分泌系统组装、结构特征和分泌调控网络的研究进展
陈松彪, 尚珂, 杜付熙, 余祖华, 李静, 贾艳艳, 廖成水, 张春杰, 丁轲, 程相朝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52-22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5
摘要 ( 238 )   HTML( )   PDF (6509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是革兰阴性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分泌装置"和"杀伤机器",其功能是将细菌毒素输送至原核或真核细胞中从而抑制/杀灭它们。T6SS在沙门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独立编码5套T6SSs(T6SS-1~T6SS-5),分别由沙门菌毒力岛6(SPI-6)、毒力岛19(SPI-19)、毒力岛20(SPI-20)、毒力岛21(SPI-21)和毒力岛22(SPI-22)编码。T6SS参与沙门菌的种间竞争、生物被膜形成、金属离子摄取运输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在沙门菌生活周期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沙门菌T6SS组装、基因组结构特征以及分泌调控网络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菌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非编码RNA作为犬肿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张琰, 刘佳悦, 吴梅金, 周家豪, 刁洪秀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64-22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6
摘要 ( 224 )   HTML( )   PDF (1228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肿瘤性疾病是兽医临床上常发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高且危害大,是造成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中老年犬。为了更好地诊断、治疗犬肿瘤性疾病,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并具有众多功能的RNA分子,能够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参与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犬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因此,本文针对非编码RNA在犬乳腺肿瘤、黑色素瘤以及骨肉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犬肿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猫过敏原检测方法与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李昭燕, 高江, 郭时惠, 赵茹茜, 马文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72-22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7
摘要 ( 612 )   HTML( )   PDF (2192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是我国养宠群体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且近年来养猫人数持续增加。猫过敏原是最常见的动物源性过敏原之一,其引起的鼻炎、结膜炎、荨麻疹等症状对过敏人群和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综述旨在总结猫过敏原的生物学特性、致敏机制、检测方法与控制措施,为猫过敏原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干预提供指导性参考。
铁死亡在细菌性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毛鹏, 王志浩, 李建基, 崔璐莹, 朱国强, 孟霞, 董俊升, 王亨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80-22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8
摘要 ( 375 )   HTML( )   PDF (2022KB)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其主要特点为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在细菌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铁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可通过铁死亡的方式诱导宿主细胞死亡。本文就细菌感染对宿主铁代谢的影响以及细菌诱导铁死亡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防控动物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
遗传育种
杜洛克猪瘦肉率性状的窝效应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
周辅臣, 叶健, 郭才金, 曾海玉, 吴珍芳, 董林松, 蔡更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88-22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09
摘要 ( 265 )   HTML( )   PDF (2820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估瘦肉率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主要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窝效应对瘦肉率和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为瘦肉率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下属某核心场杜洛克猪群体(26 392头)的校正115 kg瘦肉率(corrected 115 kg lean meat percentage,LMP)、校正115 kg日增重(corrected 115 kg daily gain,ADG)、校正115 kg背膘厚(corrected 115 kg backfat thickness,BFT)和校正115 kg眼肌面积(corrected 115 kg loin muscle area,LMA)性状为研究对象,利用R软件对影响杜洛克猪LMP、ADG、BFT和LMA性状的固定效应进行方差分析,并利用DMU软件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窝效应情况下LMP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其与生长性状间的遗传和表型相关。结果显示,上述各性状的表型记录数量均达到了20 000条以上,当考虑窝效应时LMP性状的遗传力为0.34±0.019;不考虑窝效应时LMP性状遗传力为0.45±0.017。LMP与ADG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小,但与LMA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此外,该杜洛克群体的LMP、ADG、BFT和LMA性状的窝效应在总体方差中的比重分别为0.15、0.21、0.15和0.14,且LMP年平均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呈上升趋势。上述结果说明,该杜洛克群体的LMP、ADG、BFT和LMA的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力,且受窝效应影响较大。在遗传评估模型中考虑窝效应作为随机效应进一步提高了模型对上述性状的拟合效果,增加了遗传评估的准确性,此外如母体遗传效应等对上述性状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上述结果说明,眼肌面积受到了瘦肉率性状的协同选择,进一步说明了目前瘦肉率估算方程中将眼肌面积作为辅助性状的原因。
基于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内江猪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赵真坚, 王书杰, 陈栋, 姬祥, 申琦, 余杨, 崔晟頔, 王俊戈, 陈子旸, 唐国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297-23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0
摘要 ( 244 )   HTML( )   PDF (10167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更好的了解内江猪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内江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基于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检测了133头(12头公猪,121头母猪)内江猪的SNP,按照SNP检出率大于90%和95%获得两组SNP数据,分别编号为NJ90和NJ95。针对两组数据,通过群体分层、遗传距离、亲缘关系、家系划分等方法分析了内江猪群体结构,通过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性标记比、杂合度等指标估计了群体遗传多样性,最后利用不同方法评估了群体近交系数。结果显示:1)NJ90共包含135 760个SNPs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为0.87,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7,多态性标记比为0.76,观测杂合度为0.15,期望杂合度为0.21;NJ95包含32 266个SNPs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为0.79,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多态性标记比为0.74,观测杂合度为0.30,期望杂合度为0.31。2)NJ90结果显示群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20,平均亲缘系数为0.9%;NJ95结果显示群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25,平均亲缘系数为0.7%。3)根据NJ90公猪和群体聚类以及亲缘关系,可将群体分为6个家系。4)根据SNP纯合性评估群体近交系数,NJ90和NJ95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0.27和0.01;根据连续性纯合片段估计群体近交系数,NJ90和NJ95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6.65%和0.02%。综上所述,内江猪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远,近交程度较低,根据公猪聚类和亲缘关系可以分为6个家系,具有较好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低深度重测序对比SNP芯片能够更大范围覆盖基因组信息,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更具参考价值。
基于SNP芯片的丫杈猪保种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陶璇, 杨雪梅, 梁艳, 刘一辉, 汪勇, 孔繁晶, 雷云峰, 杨跃奎, 王言, 安瑞, 杨坤, 吕学斌, 何志平, 顾以韧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08-23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1
摘要 ( 253 )   HTML( )   PDF (11691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丫杈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家系结构。本研究采用"中芯一号"芯片检测了166头丫杈种猪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利用Plink软件计算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析丫杈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link软件构建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 IBS)距离矩阵和分析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采用GCTA软件构建G矩阵,分析丫杈猪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Mega X软件构建群体进化树,分析丫杈猪群体的家系结构。结果显示,166头丫杈猪共检测到45 211个SNPs位点,通过质量控制的SNP位点有36 24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29,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54,多态性标记比例为0.875,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33;期望杂合度为0.329,观察杂合度为0.344;状态同源平均遗传距离为0.259 5,状态同源距离矩阵和G矩阵结果均表明大部分丫杈猪呈中等程度的亲缘关系;ROH片段共有3 226个,其中40.96%的长度在0~100 Mb之间,基于ROH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69;群体进化树结果表明,丫杈猪公猪被分为8个血缘,数量与传统系谱记录的相同,但血缘间有个体差异。综上所述,丫杈猪保种群的有效群体含量偏低,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近交程度不严重,可引入或创建新血缘,扩大有效群体含量,提高群体遗传多样性。
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筛选乌骨鸡肤色性状候选基因
刘航, 王欢欢, 葛莹, 张雷, 张伟武, 魏莹晖, 李庆海, 范京辉, 章学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20-23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2
摘要 ( 271 )   HTML( )   PDF (9730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的联合分析,筛选影响乌骨鸡肤色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HW1系黑羽乌骨鸡群体中选取150日龄的6只白肤个体和6只乌肤个体分为两组(white skin,WS和black skin,BS)作为试验样本,采集胸部皮肤组织,提取RNA和蛋白,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和蛋白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和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并对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进一步筛选与乌骨鸡肤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显示,转录组共鉴定到293个DEGs,蛋白组共鉴定到4个DEPs,其中重叠的基因有CRP、DCT、GPNMB。随机选择5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富集分析表明,DEGs和DEPs显著富集在71个GO条目和4个KEGG通路中,包括黑素细胞分化、黑素体、黑素体膜和黑素原生成通路。接下来,通过Cytoscape软件的cytoHubba插件捕获到来自DEGs和DEPs构建的蛋白互作网络里的10个Hub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免疫相关GO条目和通路中。进一步发现Hub基因与黑色素相关基因可构成两个子网络,这两个子网络可通过PTPRC、SOX10、GPNMB、CRP基因连接在一起。本研究最终筛选到11个乌骨鸡肤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SOX10、EDN3、EDNRB2、MLANA、OCA2、DCT、GPNMB、ASIP、RAB38、PTPRC、CRP),其可能在黑色素合成中起关键作用。总之,该研究可为今后探究乌骨鸡肤色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PhiC31整合酶电穿孔鸡成纤维细胞诱发位点特异性基因盒交换
王辉, 许梦缘, 刘灵康, 郑喜邦, 李恭贺, 吴文德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30-23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3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1207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验证直接电穿孔重组蛋白PhiC31能否在鸡DF-1细胞中诱导PhiC31介导的基因盒交换。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和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SUMO-His-PhiC31融合蛋白,利用SUMO酶切除SUMO-His标签,获得天然的PhiC31蛋白。这两种蛋白先与pBCPB+质粒在试管内共孵育进行分子重组反应。之后,先将带有attPTT-DsRed2-attPCT片段的"着陆点"(landing pad, LP)质粒通过电穿孔导入DF-1细胞,然后进行第二次电穿孔,将带有attBTT-EGFP-HiBiT-attBCT的donor质粒连同PhiC31蛋白导入上述DF-1细胞,验证DsRed2-EGFP基因盒交换事件发生。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UMO-PhiC31,经IPTG诱导,该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方式表达SUMO-His-PhiC31 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SUMO-His-PhiC31蛋白的产量达12 mg·L-1;该融合蛋白和切除SUMO-His标签的天然PhiC31蛋白均成功触发了pBCPB+质粒attP和attB位点之间的重组反应,重组效率基本一致(50% vs. 52%);以脂质体转染法将PhiC31真核表达质粒pCMVInt与LP质粒和donor质粒共转染DF-1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了DsRed2-EGFP 置换现象;以电穿孔方式将LP质粒、donor质粒和PhiC31蛋白先后导入DF-1细胞,获得了相同结果,表明PhiC31蛋白引发了attPTT与attBTT、attPCT与attBCT之间的重组反应。通过原核表达获得的PhiC31蛋白具有生物活性,有望成为一种重要试剂而用于Easi-CRISPR-TARGATT介导的转基因鸡研究。
营养转运相关基因调控区多态性与黄羽肉鸡饲料转化率关联分析
王政, 郭文婕, 程瑾, 原一桐, 罗榕, 薛毅, 张利环, 朱芷葳, 李慧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43-23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4
摘要 ( 211 )   HTML( )   PDF (1252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多个营养转运相关基因调控区的多态性,并筛选影响肉鸡饲料转化率的关键变异位点。本研究采集了439只雄性黄羽肉鸡的血液DNA样本,利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在鸡群高、低饲料转化率的两尾样本组中(高FCR组>3.40,低FCR组<2.35,样本数均为12个)对3个单糖转运基因(GLUT2、GLUT5和SGLT1)、8个氨基酸转运基因(B0AT1、B0+AT、CAT1、CAT2、LAT1、y+LAT1、y+LAT2和rBAT)和1个营养调控基因(FGF1)上游1 kb内的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依据两尾样本组中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筛选潜在影响饲料转化率的变异位点。采用PCR-RFLP技术在全群样本中对变异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这些多态性位点与饲料转化率等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本研究在12个基因的上游1 kb范围内共寻找到111个SNPs位点,其中有8个SNPs位点在两尾样本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分别为GLUT2基因的-379A>G,SGLT1基因的-490G>A,B0AT1基因的-639T>C,rBAT基因的-46G>A、-90G>T、-180T>C、-235G>A和FGF1基因的-884T>C位点。在全群样本中对GLUT2基因的-379A>G、B0AT1基因的-639T>C和FGF1基因的-884T>C位点的基因分型和关联分析发现,B0AT1基因的-639T>C位点与饲料转化率存在显著相关(P<0.05),TC基因型个体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TT和CC基因型个体(P<0.05),表现出杂合子优势。FGF1基因的-884T>C位点也与饲料转化率显著相关(P<0.05),CC和TT基因型个体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TC基因型个体(P<0.05),此外,GLUT2基因的-379A>G与饲料转化率或生长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本研究分析了多个营养转运相关基因调控区的遗传变异,为将这些变异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提高黄羽肉鸡饲料转化率的分子选育提供了依据。
西农萨能奶山羊ATF4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初步研究
邵钺馨, 张新钰, 葛丽岩, 史怀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53-23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5
摘要 ( 248 )   HTML( )    PDF (3808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录激活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 ATF4)是ATF/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在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西农萨能奶山羊ATF4基因序列结构,通过siRNA技术干扰ATF4基因表达,初步探究其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脂质代谢和乳蛋白合成的影响。为明确ATF4在西农萨能奶山羊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采集西农萨能奶山羊不同泌乳时期乳腺组织,克隆得到ATF4基因的CDS区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奶山羊ATF4基因CDS区,全长为1 059 bp,其编码35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38.545 24 ku,理论等电点为4.61,有35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为无跨膜结构的酸性蛋白质;西农萨能奶山羊ATF4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延伸链、无规则卷曲、β-转角分别为39.77%、7.10%、51.14%和1.99%;ATF4与CEBPB、CEBPG、ATF3、FOSL2、ATF1、DDIT3、TRIB3、BTRC、CREB1、DISC 10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与绵羊和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7.45%和91.48%。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ATF4基因的表达量在瘤胃组织中最高,其次为肌肉。ATF4基因在泌乳前期表达水平最高,在泌乳盛期次之。干扰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ATF4基因表达,显著下调FASN、FABP3和BLG基因mRNA水平,上调PPARA、PPARG和LALBA基因mRNA水平。上述结果提示,ATF4基因可能参与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脂质代谢和乳蛋白合成过程。本研究为ATF4调控羊奶乳脂代谢和乳蛋白合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绵羊角质形成细胞探究SHH通过Krox20调节IGFBP5的表达影响羊毛弯曲
董亚洁, 郝晓静, 吴晋强, 王荣, 张鹏翔, 王海东, 赫晓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65-23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6
摘要 ( 207 )   HTML( )   PDF (4444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培养原代绵羊角质形成细胞,构建过表达和沉默载体,利用细胞转染、免疫共沉淀、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探究SHH与羊毛弯曲的关系,分析SHH是否通过早期生长应答基因2(early growth response 2, EGR2/Krox20)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s 5, IGFBP5)来影响羊毛弯曲。结果显示,体外成功分离培养绵羊原代角质形成细胞,显微镜下呈"铺路石"样,免疫荧光鉴定结果呈阳性表达,CCK-8结果表明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符合细胞增殖趋势;过表达和沉默SHH后,羊毛弯曲相关基因KRT71、β-catenin和TCHH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和降低;过表达Krox20后,羊毛弯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免疫共沉淀试验表明,在绵羊角质形成细胞中SHH可以与Krox20相互作用且正调控Krox20;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SHH后显著上调IGFBP5的相对表达量,沉默SHH后显著下调IGFBP5的相对表达量;过表达Krox20后IGFBP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本研究表明,在绵羊角质形成细胞中SHH通过Krox20调控IGFBP5来影响羊毛弯曲,结果为毛发弯曲性状形成的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固原黄牛遗传背景及其体尺指数、肉用指数分析
刘爽, 贺丽霞, 马钧, 冯雪, 杨梦丽, 汪书哲, 杨润军, 房希碧, 咸海龙, 王永康, 张路培, 马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76-23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7
摘要 ( 233 )   HTML( )   PDF (9976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固原黄牛是相对独立的肉牛遗传资源,进一步描述其生长发育规律,为固原黄牛肉用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和调查研究分析固原黄牛的演变历史;使用GGP Bovine 100K基因芯片检测和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包括固原黄牛在内共计13个品种、337个个体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数据,通过多维标度分析和构建邻接法系统发育树,分析固原黄牛遗传背景;以红安格斯牛×固原黄牛杂交牛为对照群体,测定与收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固原黄牛的体重、体尺、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表型数据,参照《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公开发表的秦川牛和蒙古牛的表型数据,从表型描述挖掘固原黄牛相关指标的群体规律。结果表明,固原黄牛是固原本土黄牛与周边蒙古牛和秦川牛相互影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体型外貌一致的独特类群;现存固原黄牛群体在遗传结构上与邻近的秦川牛和晋南牛遗传关系较近,是相对独立的资源群体;与固原黄牛青年母牛相比较,固原黄牛成年母牛体躯指数提升了9.57%;用红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后,固原黄牛杂交牛母牛胸围指数和体躯指数分别提升了11.59%、12.70%,固原黄牛杂交牛公牛体长指数、胸围指数分别提升了15.15%、19.26%;固原黄牛成年母牛肉用指数为2.65±0.46,固原黄牛成年公牛肉用指数为2.87±0.35,均属役用牛;固原黄牛公牛背膘厚为(5.29±1.41)mm,高于蒙古牛公牛背膘厚(4.00±1.00)mm;固原黄牛公牛眼肌面积为(62.17±8.51)cm2,介于秦川牛公牛眼肌面积(79.80±9.70)cm2和蒙古牛公牛眼肌面积之间(50.40±9.80)cm2。固原黄牛是新的肉牛遗传资源,拥有良好的肉用种质特性,但其体尺指数、肉用指数还未达到专用化肉牛标准,后期需要加强选育,并进行良种扩繁和遗传改良,进一步发挥其种质资源特性。
宁夏地区荷斯坦泌乳牛健康性状影响因素分析
张俊星, 张海亮, 韩丽云, 马燕芬, 温万, 周佳敏, 田佳, 路婷婷, 马云,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389-24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8
摘要 ( 215 )   HTML( )   PDF (4234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宁夏地区荷斯坦泌乳牛健康问题发生的群体规律,分析风险因子对健康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宁夏地区13个规模化牧场2015—2021年间产犊的58 549头泌乳牛的产犊和健康记录,采用UpSet程序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了不同健康问题之间的相关,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胎次、产犊季节、产犊难易评分等因素对6类健康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地区的泌乳牛中,乳房健康和繁殖障碍在泌乳牛健康记录中占比较高,占比分别达29.97%和28.95%;产后前60 d是泌乳牛发生健康问题的关键阶段;随着胎次的增加,乳房健康、消化障碍、代谢障碍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而繁殖障碍的发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胎牛的发生率最低;健康问题之间表型相关性均较弱;风险因子Logistic分析发现,胎次、产犊季节和产犊难易评分对泌乳牛部分健康性状存在显著影响;春、夏季产犊的奶牛,代谢障碍的发生风险较高,秋、冬季产犊的奶牛,乳房健康和繁殖障碍的发生风险较高;难产母牛的代谢障碍和繁殖障碍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顺产母牛(1.30~1.82倍)。基于大规模牛群健康记录,本研究发现繁殖障碍和乳房健康是宁夏地区泌乳牛的关键健康问题,各类健康问题具有弱的表型相关,胎次、产犊季节和产犊难易评分均为泌乳牛健康性状的风险因子,研究结果为规模化牧场管理牛群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为奶牛健康性状的研究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mtDNA和Y染色体基因片段的塔河马鹿种公鹿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苏坤, 董依萌, 王洪亮, 赵喜堂, 陈旭, 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02-24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19
摘要 ( 194 )   HTML( )   PDF (2809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分子层面探究塔河马鹿种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塔河马鹿的祖先类型。本研究在锯茸期采集新鲜血液并提取DNA,通过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8头塔河马鹿种公鹿Y染色体的AMELY2、DBY、SRY基因和mtDNA的ND1、COX1、ATP6、ND5、Cytb基因进行分析,计算碱基组成、核苷酸多样性(Pi)、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Tajima’D值、单倍型数量(H)以及单倍型多样性(Hd)来评估塔河马鹿种公鹿的遗传多样性;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并计算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以白唇鹿为外群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塔河马鹿种公鹿父母系的类型。结果显示,Y染色体的AMELY2、DBY、SRY基因比对后拼接长度为3 577 bp,共检测出17个SNPs多态位点,定义4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为Hap-1,所占频率为65.7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95,单倍型多样性为0.495 0,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基于Y染色体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存在A、B两大分支。mtDNA的ND1、COX1、ATP6、ND5、Cytb基因比对后拼接长度为6 160 bp,共检测出41个SNPs多态位点,定义8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为Hap-1,所占频率为47.3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54,单倍型多样性为0.699 9,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低核苷酸多样性的不平衡状态,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基于mtDN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存在Ⅰ、Ⅱ两大分支。塔河马鹿种公鹿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的水平,塔河马鹿群体存在两个祖先类型。
生物技术与繁殖
宫内发育迟缓对环江香猪哺乳仔猪IGF发育模式的影响
耿梅梅, 豆梦莹, 傅德智, 何庆华, 孔祥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14-24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0
摘要 ( 185 )   HTML( )   PDF (1052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UGR)发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发育模式的联系。选用20头体况相近的环江香猪母猪,分娩后从每窝挑出1头体重最大(定义为正常出生重,NBW)仔猪和1头体重最小仔猪(定义为IUGR),分为NBW组和IUGR组,每组20头。分别于0、7、14和21日龄时,从各组随机选取5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浆,检测IGF-1浓度;采集肝和背最长肌样品,检测IGF-1、IGF-1R、IGFBP-3和IGFBP-5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NBW仔猪相比,0~21日龄IUGR仔猪体重和血浆IGF-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0~14日龄IUGR仔猪的体重逐渐增加(P<0.05),而21日龄IUGR仔猪的体重与14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0日龄IUGR仔猪肌肉IGF-1R、IGFBP-3和IGFBP-5、肝IGFBP-5的表达显著高于NBW仔猪(P<0.05),7日龄IUGR仔猪肌肉和肝的IGF-1表达均显著低于NBW仔猪(P<0.05),21日龄IUGR仔猪肌肉IGF-1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BW仔猪(P<0.05)。7日龄NBW仔猪肝和肌肉IGF-1以及IUGR仔猪肝IGF-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5);0、14日龄IUGR仔猪肌肉IGF-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7和21日龄(P<0.05);7日龄NBW仔猪肝和肌肉IGFBP-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5);IUGR仔猪肝IGFBP-3的表达水平在14日龄显著上调,IGFBP-5的表达水平在0日龄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5)。综上,IUGR可能通过降低哺乳环江香猪IGF-1的表达、调节IGF-1受体及结合蛋白的表达,导致机体内IGF-1含量降低,进而延缓其生长发育。
miR-144-5p靶向WNT5a对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刘杰, 许香萍, 邓铭, 邹娴, 江声伟, 刘德武, 柳广斌, 孙宝丽, 郭勇庆, 李耀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21-24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1
摘要 ( 228 )   HTML( )   PDF (3631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144-5p靶向WNT5a对山羊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选用2岁健康雷州母山羊的卵巢颗粒细胞来过表达和抑制表达miR-144-5p及WNT5a,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 RT-q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CCK-8等技术来探究miR-144-5p与WNT5a对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miR-144-5p在大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小卵泡颗粒细胞(P<0.01),WNT5a在大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小卵泡颗粒细胞(P<0.01);CCK-8检测发现,miR-144-5p抑制了GCs增殖,过表达miR-144-5p后,抑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Wnt/β-Catenin通路基因CTNNB1 mRNA和β-Catenin蛋白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另外,miR-144-5p能靶向WNT5a抑制其表达。同时,CCK-8检测结果表明,WNT5a可促进GCs增殖,过表达WNT5a后,抑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显著下调(P<0.05)、蛋白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Wnt/β-Catenin通路CTNNB1 mRNA和β-Catenin蛋白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在GCs中,miR-144-5p靶向负调控WNT5a的表达,调控Wnt/β-Catenin通路,进而上调BAX/BCL-2的比值来抑制颗粒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这可能对山羊的排卵数和产羔数产生一定的影响。
牦牛LC3B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在生殖器官表达检测中的应用
焦正兴, 潘阳阳, 王萌, 王靖雷, 马文斌, 高翔, 张晖, 崔燕, 余四九, 王立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36-24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2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7754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牦牛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 LC3B)基因,制备牦牛LC3B多克隆抗体,为探究自噬在牦牛生殖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牦牛LC3B基因序列,利用原核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牦牛LC3B重组蛋白,使用纯化的蛋白为抗原免疫10月龄日本大耳白兔,Sepharose4B柱层析法纯化制备牦牛LC3B多克隆抗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体效价,并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牦牛生殖器官中LC3B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牦牛LC3B基因(登录号:OP572227),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LC3B能够诱导产生重组蛋白,并且在包涵体和上清中均有表达;所纯化的牦牛LC3B重组蛋白大小为34 ku(含Trx和His标签),符合预期结果。通过免疫日本大耳兔后得到的兔抗牦牛LC3B蛋白血清,抗体效价分别为1∶640 000和1∶320 000,特异性良好,表明牦牛LC3B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纯化后的抗体应用于牦牛生殖器官中LC3B的表达检测,LC3B在牦牛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表达,并且能识别LC3B-Ⅰ和发生脂化后的LC3B-Ⅱ,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周。本研究通过成功克隆牦牛LC3B基因制备了牦牛LC3B多克隆抗体,使用抗体检测发现LC3B蛋白在牦牛生殖器官中均有表达,表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良好,能够应用于牦牛LC3B蛋白的检测和细胞自噬水平的研究。
营养与饲料
植物精油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仔鸡肠道损伤、肠道菌群CAZy谱和eggNOG通路的影响
姜美涵, 魏金涛, 呙于明, 郭双双, 杜恩存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48-24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3
摘要 ( 225 )   HTML( )   PDF (4286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仔鸡肠道损伤、肠道菌群CAZy谱和eggNOG通路的影响。选取112只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rbor Acre)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Ctrl)饲喂基础日粮,精油组(EO)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0 mg·kg-1的植物精油(活性成分为香芹酚和百里香酚),所有肉仔鸡14~20 d连续每天灌服新鲜培养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液,试验第21天屠宰取样。观察肠道整体损伤程度进行肠道损伤评分,并采集回肠食糜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显著降低了肉仔鸡的肠道损伤评分(P<0.05);显著升高了回肠菌群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第二层级以及EC层级大部分基因的丰度(q<0.05),其中糖基转移酶类的占比最高;改变了回肠微生物同源蛋白基因组的构成,普遍降低了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数据库(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 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eggNOG)第二层级以及直系同源群(Orthologous Group,OG)层级基因的丰度(q<0.05),且多数基因为细菌毒力相关基因,如Catalyzes_ the synthesis of GMP from XMP、DsbA和dTDP-4-dehydrorhamnose 3,5-epimerase。上述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缓解了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损伤,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碳水化合物酶和毒力相关基因的丰度有关。
母猪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子代巴马香猪肌肉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祝倩, 程雅婷, 李锐煊, 李宸健, 刘雅婷, 孔祥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58-24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4
摘要 ( 198 )   HTML( )   PDF (1234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体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子代肌肉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64头妊娠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50 g·t-1维吉尼亚霉素)、益生菌组(200 mL·d-1益生菌发酵液)和合生元组(500 g·t-1低聚木糖+200 mL·d-1益生菌发酵液),整个妊娠和哺乳期饲喂相应试验饲粮。断奶后每窝选取2头接近平均体重的仔猪,每组32头,饲喂基础饲粮。于125日龄每组选取8头,采集股二头肌和腰大肌样品,测定中长链脂肪酸组成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股二头肌二十碳二烯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和胆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显著上调(P<0.05);益生菌组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十七碳酸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股二头肌激素敏感脂酶(HSL)和腰大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显著上调(P<0.05);合生元组股二头肌亚油酸、二十碳一烯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腰大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表达显著上调(P<0.05);抗生素和益生菌组股二头肌二十碳酸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股二头肌PPARα、腰大肌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表达显著上调(P<0.05);益生菌和合生元组腰大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和脂蛋白脂酶(LPL)表达显著上调(P<0.05);三个试验组股二头肌反式油酸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ATGL、FABP4和LPL表达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母体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可改变子代肌肉的中长链脂肪酸组成、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有利于猪肉营养价值和风味的改善;添加抗生素可改善肌肉脂肪酸的组成。
预防兽医
鼠痘病毒EVM135和EVM085蛋白免疫原性及抗体中和活性的鉴定
高真贞, 蒙泽菁, 何小兵, 房永祥, 田慧慧, 陈国华, 景志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68-24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5
摘要 ( 175 )   HTML( )   PDF (9484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痘病毒属病毒的A33和H3L蛋白是其成员共有的中和抗体的两个主要靶标。为检测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A33和H3L蛋白同源物的免疫原性及抗体中和活性,以ECTV-Moscow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A33和H3L同源基因EVM135、EVM085目的序列,分别构建pET30a-EVM135、pET30-EVM085原核表达载体,转化Rosetta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利用镍层析柱纯化并进行逐步透析复性,免疫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其抗体效价分别达1∶120 000和1∶360 000,Western blot和IFA证实该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反应性;ECTV病毒中和试验表明抗EVM135多克隆抗体中和效价为1∶16,而抗EVM085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本研究通过高效表达EVM135和EVM085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及抗体中和活性,为深入研究痘病毒致病和免疫机理,进而快速建立其诊断方法,为猴痘防控技术措施的研究奠定基础。
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四川省集约化猪场中仔猪腹泻粪便的病毒种群
张家祺, 甲呷格西, 周群, 宋鑫,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78-24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6
摘要 ( 203 )   HTML( )   PDF (2688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四川省集约化猪场腹泻仔猪粪便中病毒种群的变化。于2019年从四川省15个猪场采集腹泻仔猪粪便样本共156份,每个猪场挑取3份样本混合成1个pool样,提取其总RNA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SOAP denovo软件进行序列组装,并对病毒的种类和分子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腹泻仔猪粪便样本中的病毒种群包括12个科的20种病毒,以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成员为主,与腹泻相关的主要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获得PEDV N基因的完整基因组和TGEV、猪星状病毒2型(porcine astrovirus,PAstV-2)、posavirus 1和猪细小病毒4型(porcine parvovirus,PPV-4)的部分基因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PEDV、TGEV、PAstV-2、posavirus 1和PPV-4均与参考毒株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四川地区仔猪腹泻粪便中病毒种类复杂多样,冠状病毒丰度有所上升,为四川省仔猪腹泻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体序列的分析
曹丽艳, 孔祥雨, 李想通, 索学鹏, 段月月, 袁聪, 施磊, 张宇, 马国祥, 郑海学, 王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87-24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7
摘要 ( 235 )   HTML( )   PDF (10558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目前尚未有商品化诊断试剂盒,为填补行业空白,本研究制备了抗SADS-CoV核衣壳(N)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DS-CoV N蛋白并进行纯化,纯化的N蛋白作为免疫源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及亚克隆,获得5株能够稳定分泌抗SADS-CoV N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将其命名为1C10、4B10、6G1、6F3和6E8;此外,利用套式PCR扩增技术获得了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5株单抗特异性识别Huh7细胞感染的SADS-CoV。ELISA结果表明,5株单抗与纯化的SADS-CoV N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但是,与SADS-CoV反应性分析发现,只有6E8的反应性较好,其余四株均不反应。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纯化的以及SADS-CoV感染表达的N蛋白。亚类分型鉴定结果表明,1C10、4B10、6G1和6F3重链为IgG1型,6E8为IgG2a型,它们的轻链为Kappa型。截短表达分析表明,5株单抗识别N蛋白的区域为1-142 aa。总之,本研究制备的抗SAD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SADS-CoV新型诊断方法的开发以及SADS-CoV N蛋白功能及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张森豪, 王雪莹, 蔡李萌, 解伟纯, 匡虹迪, 王晓娜, 李佳璇, 崔文, 姜艳平, 周晗, 单智夫, 王丽, 乔薪瑗, 李一经,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498-25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8
摘要 ( 204 )   HTML( )   PDF (4089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DNA为模板,在重组酶和聚合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对目的基因的扩增,本研究设计了用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的引物,优化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反应体系,检测了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温度和时间,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侧流层析试纸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反应的最佳温度和时间为30 ℃、20 min,反应可以检测到的最低质粒拷贝数为102 copies·μL-1,且在对猪的丁型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摸索与优化,成功建立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Basic 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RPA)的检测方法,两种方法相比较于RT-PCR,有更短的检测时间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仪器、场地和检测环境的要求更低,为今后PEDV的临床诊断及快速检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抗非洲猪瘟病毒NP419L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鉴定及其在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王映, 朱家宏, 赵加凯, 纪品品, 陈旭, 张路, 刘宝元, 孙亚妮, 赵钦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09-25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29
摘要 ( 198 )   HTML( )   PDF (12061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筛选抗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 ASFV)NP419L蛋白的纳米抗体并对其在ASF抗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大肠杆菌表达和Ni-NTA亲和层析纯化等技术表达纯化重组NP419L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双峰驼,5次免疫采集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巢式PCR、酶切、连接和电转化等构建抗NP419L蛋白的噬菌体展示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筛淘技术,经三轮筛淘获得抗NP419L蛋白的纳米抗体;构建纳米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等鉴定融合蛋白的分泌表达及其与NP419L蛋白的结合;竞争ELISA初步评价获得的纳米抗体与HRP融合蛋白在ASF抗体检测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纯度较高的预期大小为48 ku的重组NP419L蛋白;构建获得了阳性率为89.5%,库容量为6×108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筛淘获得了6株抗NP419L蛋白的纳米抗体;分泌表达了该6株纳米抗体与HRP的融合蛋白,ELISA检测发现该6株融合蛋白可特异性结合重组NP419L蛋白,IFA检测发现1株融合蛋白与真核表达的NP419L蛋白结合,该融合蛋白可作为探针应用于ASF抗体的检测。本研究成功筛选出6株抗ASFV NP419L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并对其进行了结合蛋白特性的鉴定和抗体检测初步应用的评价,为后续ASF诊断技术的研发和NP419L蛋白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种快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I177L基因缺失毒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
邱英武, 常昊, 彭杰, 易和友, 王秋梅, 郭彦辰, 吴倩雯, 曹雪珍, 林丽苗, 李薇, 周庆丰, 张桂红, 李群辉, 龚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21-25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0
摘要 ( 375 )   HTML( )   PDF (2049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快速的ASFV-G-ΔI177L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方法。针对ASFV I117L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对,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从而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并验证检测方法的重复性和特异性。对170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并与OIE 推荐的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ASFV I117L基因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探针对,能扩增2.2×101~2.2×1010copies·μL-1的pMD18-I177L标准质粒,建立的标准曲线R2可达0.995 7,最低检测模板浓度为2.2×101copies·μL-1;该方法扩增反应采用一步法,耗时35 min,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1.8%;针对ASFV I177L基因特异性扩增,但对其他5种常见猪病毒核酸样品及无酶水未见阳性扩增;用该方法对17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本方法和OIE推荐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快速ASFV-G-ΔI177L检测方法,为临床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我国猪丹毒疫情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静宇, 樊姝琪, 黎成, 尹宁, 庄彬贤, 刘慧铭, 温永仙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28-25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1
摘要 ( 224 )   HTML( )   PDF (15973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丹毒是危害养殖业的一种由丹毒丝菌引起的传染病,了解我国猪丹毒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猪丹毒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结合H-P滤波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统计对我国2010-2020年各省猪丹毒发病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同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以及经典的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模型探究社会和气候因素在空间层面上对猪丹毒发病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时间上,疫情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病例数的季节指数在6—9月大于120%,在1—4月小于90%。空间上,每年的发病数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Moran’s I值为0.127~0.295)。时空扫描在2010—2014年和 2015—2020年探测出的一级聚集区分别为5和4个,聚集时间为6—8月,且聚集中心有向南移动的趋势。对比多个模型结果显示,MGWR模型拟合效果最佳(R2为0.43~0.84),风速显著影响猪丹毒病例的时期覆盖了整个研究期,气温、公路密度、生猪数量以及乡村人口比例均能在研究期内的部分年份显著地影响猪丹毒病例,并且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存在不同的波动方向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分布在时空上存在明显的聚集性,疫情主要暴发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夏季,风速、气温、公路密度、生猪数量以及乡村人口比例均会对区域猪丹毒的病例数有一定影响。
中国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遗传演化及时空传播分析
范文胜, 刘思伽, 邱深本, 黄爱芳, 王艳, 刘敏芳, 梅敏敏, 陈新亮, 韦平, 磨美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43-25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2
摘要 ( 234 )   HTML( )   PDF (19622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所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中国分离株之N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其遗传变异规律和时空传播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 6.0、RDP 4.95、SimPlot 3.5.1、BEAST v1.10.4、jmodeltest 2.1.7、Tracer v1.7.1、TempEst v1.5.1、FigTree v1.4.3以及SpreaD3 v0.9.7等对分离株分别进行系统进化树、基因重组、毒株溯源、种群动态和时空传播分析。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国内IBV毒株分为6种基因型,以LX4型为主;重组分析发现,1株四川分离株N基因存在重组现象;贝叶斯最大分支置信树分析显示,中国IBV最可能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辽宁省。贝叶斯谱系地理学分析显示,IBV毒株在国内存在多条传播路径并形成了3个流行中心:东北地区(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华北和华东地区(河北、山东和江苏)以及华南地区(广东、广西),其中,山东最可能成为IBV的毒株来源库。本研究揭示了中国IBV的起源及其传播途径,N基因存在基因重组现象,提示有必要加强分离株N基因的分析,持续开展系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鸭回肠代谢组学分析
曾成容, 王娜, 毕文文, 梅世慧, 何广霞, 张峻杰, 陈泽, 文明, 周碧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55-25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3
摘要 ( 187 )   HTML( )   PDF (17844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 CpA)感染鸭回肠差异代谢物变化特征。试验选取CpA感染37日龄健康雏鸭,采用剖检病理观察和PCR检测确定CpA感染成功后,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技术检测对照组和CpA感染组感染66、90、114 h时鸭回肠的代谢组学,筛选并分析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最后选取对照组和CpA感染114 h组差异代谢物验证。结果表明:经剖检病理观察和病原核酸检测确定成功构建了鸭CpA感染模型;PCA 图中回肠样本有部分重叠,提示感染组与对照组鸭回肠间可能存在相同的离子化合物;感染鸭 66、90和114 h总差异代谢物种类分别有14、16和24种,富集的代谢通路分别有13、14和28条,主要集中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等;同时差异代谢物验证结果显示,感染114 h 回肠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均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一致。综上所述,CpA感染鸭的致病机制可能通过影响相关氨基酸的代谢通路,调控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
褐黄血蜱HSP70-b2及其类14-Mer肽的作用研究
程天印, 吴聪颖, 刘雨珂, 段德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70-25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4
摘要 ( 234 )   HTML( )   PDF (11816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 H.flava)热休克蛋白70-b2(heat shock protein 70-b2, HSP70-b2)属于HSP70家族。为评估褐黄血蜱HSP70-b2的抗凝血活性、免疫原性及其类14-Mer肽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扩增褐黄血蜱HSP70-b2基因全长;定点突变其编码类14-Mer肽段基因序列获得HSP70-b2M基因全长;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质粒,经原核表达、镍柱层析纯化获得可溶性重组蛋白,体外凝血四项试验评估rHSP70-b2与rHSP70-b2M的抗凝血活性;将重组蛋白与弗氏(不)完全佐剂按推荐剂量乳化,皮下免疫Sprague Dawley(SD)大鼠,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体效价,探究rHSP70-b2与rHSP70-b2M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HSP70-b2基因全长2 413 bp,开放阅读框长1 905 bp,编码蛋白中具有HSP70蛋白家族标签。成功将HSP70-b2中编码类14-Mer肽段的核酸序列突变为编码14-Mer肽段的核酸序列。与对照组相比,rHSP70-b2和rHSP70-b2M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无显著作用(P>0.05),但均可延长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和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P<0.05),且rHSP70-b2M与rHSP70-b2的抗血凝效果相近(P>0.05)。在3次免疫后,大鼠血清中抗体效价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提升,且rHSP70-b2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rHSP70-b2M(P<0.01)。综上表明:rHSP70-b2和rHSP70-b2M在体外可通过延长凝血酶时间和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发挥抗凝血作用;rHSP70-b2和rHSP70-b2M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发体液免疫。
斯氏艾美耳球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重组蛋白对兔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郑若愚, 任永军, 肖洁, 白鑫, 蒲家艳, 陈浩,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81-25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5
摘要 ( 206 )   HTML( )   PDF (22565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斯氏艾美耳球虫重组蛋白Es-GAPDH对兔的免疫保护效果,为兔斯氏艾美耳球虫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利用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Es-GAPDH在斯氏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水平,并对Es-GAPDH进行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然后将42只45日龄无球虫幼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免疫攻虫组、Trx-His-S tag攻虫对照组、Quil-A saponin攻虫对照组和rEs-GAPDH免疫组),分别经颈部皮下注射1 mL PBS、1 mL PBS、1 mL PBS含100 μg pET-32a空载蛋白含1 mg Quil-A、1 mL PBS含1 mg Quil-A、1 mL 100 μg rEs-GAPDH含1 mg Quil-A,首免14 d后同等剂量加强免疫。二免14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实验兔经口感染1×104个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攻虫后观察各组临床表现,每周定时采血、称重,感染21 d后剖检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和统计每组的相对增重、料肉比、肝指数、卵囊排出量、生化指标、特异性IgG抗体以及细胞因子等。结果发现,Es-GAPDH在斯氏艾美耳球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转录,且转录水平存在差异,在孢子化卵囊阶段转录水平最高。免疫保护试验表明:感染后不免疫攻虫组出现兔肝球虫病典型症状,而rEs-GAPDH免疫组症状不明显。rEs-GAPDH免疫组的卵囊减少率达87.09%,相对增重率显著大于三个攻虫对照组(P<0.05),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TGF-β)水平均与不免疫攻虫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切片也显示,免疫组相较不免疫攻虫组肝组织被破坏程度低,虫体数量较少。综上,斯氏艾美耳球虫重组蛋白rEs-GAPDH可减少增重损失和卵囊排出,能引发宿主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一定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斯氏艾美耳球虫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鸡CTLA-4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刘青, 吴少鹏, 石彬, 邵红霞, 钱琨, 叶建强, 秦爱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596-26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6
摘要 ( 182 )   HTML( )   PDF (5236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鸡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家禽免疫检查点和疫苗研发提供有益制剂。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体外表达鸡的CTLA-4蛋白,以其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Balb/c小鼠,经B淋巴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筛选出针对鸡CTLA-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抗CTLA-4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构建了在Sf9昆虫细胞中表达CTLA-4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成功筛选出3株能稳定分泌抗鸡CTLA-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mAb-CTLA4-3D7、mAb-CTLA4-5A4、mAb-CTLA4-6A12。亚类鉴定表明,mAb-CTLA4-3D7为IgG2a,Lambda链;mAb-CTLA4-5A4为IgG3,Kappa链;mAb-CTLA4-6A12为IgG2a,Kappa链。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AGGS-CTLA-4-Flag的DF-1细胞和感染重组杆状病毒rBac-CTLA-4的Sf9昆虫细胞反应。单克隆抗体mAb-CTLA4-3D7与鸡的PBMC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且能与CD3+T淋巴细胞结合,结合率约为16%。本研究首次成功制备了抗鸡CTLA-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分析了其反应活性及生物学特性,为免疫检查点在禽病的发病机制、信号通路、疫苗研发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材料。
细粒棘球绦虫泛素结合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杜小迪, 侯巍, 苏中华, 马青梅, 何雪, 华瑞其, 阳爱国,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605-26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7
摘要 ( 214 )   HTML( )   PDF (15485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细粒棘球绦虫泛素结合酶(EgE2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检测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为其功能研究和构建优势抗原表位疫苗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数据库中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学信息,对EgE2s基因家族进行T-A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采用qRT-PCR法检测了这些基因在原头蚴(Protoscolex, PSCs)和28日龄童虫中的转录水平。结果成功克隆并测序19个EgE2s基因,更正了两个原序列有误的EgE2s,分别为EgE2L3(登录号:MZ277618); EgE2J1(登录号:MZ277619)。三级结构和保守基序预测结果表明EgE2s高度保守。qRT-PCR结果显示,EgE2s的转录水平在PSCs和28日龄童虫中存在差异,其中EgE2A(P<0.001)、EgE2J1(P<0.01)在PSCs阶段高表达。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表明EgE2N的139-157区域位于EgE2s保守基序外。同时,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表明EgE2N与人和犬MHC Ⅰ类分子各有两个强结合位点,且有一个共同的抗原表位位点104-113。综上,EgE2A和EgE2J1可能在PSCs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EgE2N的139-157和104-113区域可能是药物研究和疫苗开发的靶序列。
基础兽医
大熊猫肠道菌群年龄演替规律分析
李蔚, 张强, 瞿嘉豪, 吴亚平, 胡若辰, 贾若艺, 郭如海, 马清义, 潘广林, 王兴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619-26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8
摘要 ( 195 )   HTML( )   PDF (11830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段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及功能的演替规律。于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采集16只不同年龄段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层次聚类方法分为5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大熊猫共有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0.44%)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8.69%),且随年龄增长,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共有优势菌属为埃希菌属-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57.35%)和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5.17%),且性别差异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不大。不同年龄段大熊猫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呈现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8~22岁达最高;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不同分组对样品差异的解释具有可信度。13~14岁成年大熊猫特有的优势菌属——魏斯菌属(Weissella,9.975%)为肠道益生菌,34岁老年大熊猫在氨基酸转运和代谢、信号转导、防御机制等通路的相对丰度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其特有的优势菌属——八叠球菌属(Sarcina,53.29%)为条件致病菌。综上,该研究认为大熊猫肠道菌群多样性随年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不同年龄段共有和特有优势菌丰度及菌群功能存在差异,随年龄变化呈现一定演替规律,提示在大熊猫不同年龄阶段(尤其是老年阶段)的饲养过程中可补充相应缺乏的营养物质,以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二脒那秦通过内源性激活ACE2抑制AngⅡ-TGF-β1通路缓解小鼠肺纤维化
曹西月, 纪晓霞, 张崇昊, 张亚峰, 陈雨涛, 张源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631-26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39
摘要 ( 193 )   HTML( )   PDF (4214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博来霉素诱导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损伤模型,探究二脒那秦(diminazene aceturate, DIZE)内源性激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对小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缓解作用。将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组)和二脒那秦处理组(DIZE组)。除CON组外,其余2组小鼠一次性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5 mg·kg -1)建立肺纤维化损伤模型。造模1 d后,DIZE组小鼠给予DIZE[15 mg·(kg·d) -1]灌胃处理,CON组和MOD组小鼠同等剂量灌胃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8 d,采血后,处死所有小鼠,取肺组织,进行如下试验:1)肺组织称重,计算小鼠肺系数;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病理组织学变化;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2)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 Ⅱ和Ang 1-7含量;3)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纤维化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等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MOD组小鼠肺系数及羟脯氨酸含量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 & P<0.05);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主要表现肺泡塌陷,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充血、增厚,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经DIZE处理后肺系数及羟脯氨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 & P<0.01);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2)与CON组相比,MOD组小鼠肺组织中ACE2蛋白表达下调,血清中Ang Ⅱ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Ang 1-7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DIZE处理逆转了以上变化;3)与CON组相比,MOD组小鼠肺组织中Col1a1和Col3a1基因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α-SMA及TGF-β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极显著上调(P<0.01),上皮细胞的特征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与MOD组相比,DIZE组缓解了以上变化。一次性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28 d后可成功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损伤,高水平的Ang Ⅱ 可能协同TGF-β1参与了小鼠的肺纤维化;DIZE可能通过内源性激活ACE2,降低Ang Ⅱ的高水平,对小鼠的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临床兽医
羊骨胶原肽对镉的螯合作用及对镉致鸡肝损伤的干预作用
赵栋皓, 原梦, 马凯腾, 段卓, 祝一鑫, 唐芳, 韩克光, 霍乃蕊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641-26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40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4443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镉(cadmium, Cd)极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不仅危害动物健康,而且影响食品安全,本研究旨在探究羊骨胶原肽(sheep bone collagen peptide, SBCP)对镉的螯合作用及对镉致鸡肝损伤的干预作用。海兰褐雏鸡随机分组(n=10):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Cd组)饲喂氯化镉添加量为140 mg·kg-1的含镉饲料,SBCP组每天灌胃3 g·kg-1的肽,Cd+SBCP组饲喂与Cd组相同的含镉饲料并灌胃与SBCP组相同的等剂量肽;42 d后测定各组的镉残留水平和肝抗氧化水平,评估肝损伤程度,分析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和SBCP组肝和胸肌中镉残留的检测值为0,Cd组的镉残留分别为412.57 μg·kg-1 (肝)和129.47 μg·kg-1 (胸肌),Cd+SBCP组分别为216.06 μg·kg-1 (肝)和49.68 μg·kg-1 (胸肌);与对照组相比:Cd组肝组织T-SOD和GSH-Px活力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IL-2、IL-8、TNF-α、IFN-γ等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切片显示,肝索排列紊乱,核浓缩坏死,间质淋巴细胞浸润,bax、cyt C、caspase-3和caspase-9等促凋亡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SBCP干预后:Cd+SBCP组抗氧化酶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ALT和AST水平以及上述4种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上述各促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抗凋亡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红外谱图显示,SBCP与Cd螯合后生成了一种新物质,且对Cd的螯合率达到47%。SBCP可通过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来降低镉残留,减轻镉对鸡只造成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肝细胞坏死,研究结果为预防畜禽重金属中毒,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研究简报
转录因子Foxq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绒山羊毛囊干细胞增殖的研究
许甜甜, 张彤彤, 王蒙, 王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653-26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41
摘要 ( 269 )   HTML( )   PDF (7382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陕北白绒山羊毛囊诱导期(E 66)和分化期(E 120)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Foxq1在绒山羊毛囊干细胞(HFSCs)中的功能。本研究选择年龄、体重基本一致的6只健康妊娠陕北白绒山羊母羊,在胚胎期E 66(n=3)和E 120(n=3)分别采集胎儿背部皮肤组织。将pAd- Foxq1和pAd-Blank过表达腺病毒分别侵染HFSCs,利用EdU、MTT及流式细胞等方法检测Foxq1对HFSCs增殖的影响;利用qPCR和免疫荧光试验检测Wnt信号通路激活的标记因子CTNNB1及Wnt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情况。qPCR结果表明,Foxq1在绒山羊E 66和E 120皮肤组织差异表达(P<0.001),与测序数据一致;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彗星尾状荧光出现,表明Foxq1腺病毒包装成功,且qPCR结果显示Foxq1的过表达效率高达40 000多倍(P<0.000 1)。EdU和MTT结果表明,过表达Foxq1后,毛囊干细胞的活力显著增强(P<0.05),EdU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1)。流式细胞周期结果显示,过表达Foxq1后S期细胞比率显著升高。qPCR结果表明,过表达Foxq1后CTNNB1、TCF3及CYCLIND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免疫荧光进一步证明过表达Foxq1后CTNNB1、TCF3及CYCLIND1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本研究发现,Foxq1能够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HFSCs的增殖,揭示了Foxq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绒山羊毛囊干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
稳定表达非洲猪瘟病毒E165R蛋白PK 15细胞系的构建
刘文豪, 朱彦策, 张冬萱, 王智豪, 张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6):  2662-26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6.042
摘要 ( 258 )   HTML( )   PDF (2691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稳定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E165R蛋白的PK 15细胞系。ASFV E165R基因经PCR扩增连接到p3×FLAG-CMV-10载体,再由同源重组连接克隆到慢病毒载体得到重组质粒V2-FLAG-E165R。在HEK 293T细胞中进行慢病毒包装得到慢病毒颗粒并转导至PK 15细胞中,经嘌呤霉素初筛得到的多克隆细胞,接着以终点稀释法筛选获得稳定表达E165R蛋白的单克隆PK 15细胞系。通过PCR扩增、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构建的PK 15细胞系,进一步利用RT-qPCR技术检测NF-κB及炎症相关基因P65、IKBa、IL-6、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稳定过表达ASFV E165R蛋白的PK 15稳定细胞系构建成功,与对照细胞系相比,E165R蛋白显著增强NF-κB以及炎症相关基因IL-6、IL-8和TNF-α的基因表达。本结果为后续研究ASFV E165R对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提供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