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0-0. 
摘要 ( 94 )   HTML( )   PDF (1685KB) ( 3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1-0. 
摘要 ( 93 )   HTML( )   PDF (244KB) ( 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0. 
摘要 ( 63 )   HTML( )   PDF (119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医用小型猪选育方法和应用进展
连玉举, 张致远, 廖晓波, 魏红江, 印遇龙, 刘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667-26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1
摘要 ( 267 )   HTML( )   PDF (3237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式动物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中。随着人类医学研究的深入,啮齿动物、犬、猴等经典模式动物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而小型猪逐渐成为现有医用模式动物的有效补充。本文介绍了小型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论述小型猪作为医用模式动物的优势和价值。同时,介绍了国内外18种不同品种小型猪的主要特征、产地、选育方式、应用进展等情况。此外,本文也回顾分析了目前以小型猪作为模式动物,在心血管、代谢、异种移植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中国小型猪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为医用模式动物提供参考,进而助力人类疾病研究。
ALV-E的结构、活性调控以及对宿主功能的影响
郭艳丽, 李可强, 白少川, 王涛, 王德贺, 王麒, 李兰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683-26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2
摘要 ( 208 )   HTML( )   PDF (1384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禽白血病病毒E亚群(ALV-E)是整合在鸡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近年来,随基因组测序的深入,许多新的ALV-E被发现,但关于ALV-E对宿主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对ALV-E的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总结,阐述了ALV-E转录启动活性的调控以及ALV-E整合位置的结构特征,最后讨论了ALV-E对宿主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究禽内源性白血病病毒的宿主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热应激影响奶牛胚胎发育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航, 杨柏高, 徐茜, 冯肖艺, 杜卫华, 郝海生, 朱化彬, 张培培,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692-27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3
摘要 ( 256 )   HTML( )   PDF (1251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热应激是高温环境引起的奶牛生理上的非特异性反应,会严重影响奶牛自身生理状态,损害胚胎发育,进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热应激条件下奶牛胚胎发育能力,对于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热应激对奶牛内分泌、卵母细胞及胚胎的负面影响,以及物理降温、激素治疗、添加IGF1、基因编辑技术修饰HSPA1L和PRLR基因等解决措施进行综述,为促进热应激奶牛胚胎发育提供一定参考。
幼龄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定植规律及其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禹世雄, 魏凌云, 徐甜甜, 焦金真, 蒋林树, 贺志雄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01-27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4
摘要 ( 240 )   HTML( )   PDF (1340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刍动物肠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与机体之间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体,对宿主的营养吸收、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均有影响。反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幼龄时期的定植,并且逐渐发育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因此,探究幼龄反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定植对于提高反刍动物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本文总结了幼龄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定植规律,并介绍了一些调控手段。但这些调控手段最佳实施的时间,以及具体的关键性微生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与调节哺乳动物精子运动的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何琪富, 高峰, 吴盛辉, 张涌, 权富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08-27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5
摘要 ( 189 )   HTML( )   PDF (3829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子运动能力是精子完成自然受精、实现自然条件下精子-卵母细胞融合的必要条件。精子从雄性附睾经生殖道进入雌性生殖道的过程中,其运动形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表明精子膜蛋白(离子通道)参与精子运动的调节,离子通道的正常表达和受精过程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Ca2+、K+、Na+等离子通道均参与精子膜极化、运动、获能和顶体反应等生理过程,且通过膜片钳和电生理学等技术初步了解精子离子通道的作用分子机制和拓扑结构。本文就参与调节精子运动的Ca2+、pH、电压门控Na+、K+、Cl-通道的生理功能和拓扑结构进行了总结,期望能为精子离子通道的调节机制和功能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促进动物生殖生物学的发展。
果胶及其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刘金梅, 常文环, 陈志敏, 郑爱娟, 邱凯, 王泽栋, 刘国华, 蔡辉益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23-27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6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463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果渣、饼粕、糟糠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十分丰富,但较高的非淀粉多糖含量影响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其中高达20%的果胶成分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被视为单胃动物营养中的抗营养因子。近年来,关于非淀粉多糖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研究较多,但关于饲料中果胶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饲料中果胶的结构、分布、营养特性及其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以期为玉米、豆粕的减量化替代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mRNA疫苗及其在动物传染病中的研究展望
陈鑫, 秦彤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32-27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7
摘要 ( 242 )   HTML( )   PDF (3259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信使RNA (messenger RNA,mRNA)的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疫苗技术。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强、安全性好、研发周期短、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特点。过去的几年中,狂犬病、流感等传染病的多种mRNA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mRNA疫苗的成功应用进一步验证了该平台,同时也开启了mRNA疫苗在传染病预防特别是兽医领域应用的闸门。本文将从mRNA疫苗的类型和结构、递送系统、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mRNA疫苗在传染病领域的深入研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动物肠类器官培养技术
陈奡蕾, 黄德如, 安娅菲, 李守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43-27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8
摘要 ( 208 )   HTML( )   PDF (1489KB)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类器官被定义为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多细胞体外自组装组织结构,在细胞类型、结构和功能方面能模拟还原相应的体内器官,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可作为新型体外模型。随着技术的发展,肠类器官已被应用于器官发育、器官功能、器官修复与移植、疾病诊断和药物筛选等多个研究领域。目前除了小鼠肠类器官外,关于其他种属动物肠类器官培养的研究较少。但在临床中,其他动物,特别是家畜动物仍存在多种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的肠道疾病,亟待新型的体外模型用于揭示致病机理或开发新的治疗方案。为此,本文对近十年动物肠类器官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动物肠类器官培养的优、缺点并对动物肠类器官培养进行了小结与展望,以期为动物肠类器官的培养提供参考。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
赵婉莉, 曹棋棋, 杨悦, 邓昭举, 徐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51-27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09
摘要 ( 170 )   HTML( )   PDF (1156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胃肠道菌群的变化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将机体的免疫系统与胃肠道菌群联系了起来。其主要机制可能是菌群紊乱导致菌群-免疫互作失调,营养代谢与能量调控失衡,免疫系统受损,最后诱发疾病。围产期奶牛面临维持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严峻挑战,奶牛在围产期容易感染多种疾病,给牧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最近的研究表明,围产期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是导致生产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胃肠道菌群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在维持胃肠道动态平衡和抑制炎症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并讨论了菌群与黏膜免疫互作机制在维持奶牛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菌群紊乱与免疫失衡介导的奶牛生产性疾病,旨在为探索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遗传育种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晋汾白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鉴定和筛选
路畅, 董磊, 张万锋, 高鹏飞, 郭晓红, 蔡春波, 曹果清, 李步高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61-27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0
摘要 ( 212 )   HTML( )   PDF (8129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晋汾白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并分析其特征,筛选特异性SNPs。本研究对30头晋汾白猪(9头公猪和21头母猪)耳组织DNA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GATK和VEP软件检测变异位点和进行注释分类。整合晋汾白猪与其亲本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基于等位基因频率检测晋汾白猪特异SNPs位点,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经测序以及数据过滤后共获得约1 761.73 Gb的Clean reads,Q30均值为91.77%,平均比对率为75.61%,平均覆盖度为14.7 X。去冗余后共得到14 680 807个SNPs,大部分SNPs位于1号染色体和基因非编码区。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筛选到87 366个晋汾白猪特异SNPs,主要分布于2号染色体和内含子区。此外,外显子区的错义突变SNPs位点分布于343个基因,这些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器和细胞器组分等GO生物学过程,以及肠道免疫、脂肪酸降解等KEGG信号通路。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晋汾白猪SNPs与其特征,并筛选了87 366个特异SNPs位点,将为晋汾白猪分子标记开发、种质鉴定、分子育种等工作奠定研究基础。
芯片和重测序在猪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比较
杨晴, 巩静, 赵雪艳, 朱晓东, 耿立英, 张传生, 王继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72-27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1
摘要 ( 190 )   HTML( )   PDF (8005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芯片与测序SNP分型技术、标记密度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近交系数等分析结果的影响,探讨遗传结构分析中低成本、高效的分型方法和适宜的SNP密度。本研究以35头枣庄黑盖猪的CAUPorcineSNP50芯片数据和重测序数据为基础,以重测序数据为"原材料"构建了随机34K、均匀34K、均匀340K和均匀3 400K 4个SNP面板,利用CAUPorcineSNP50芯片和各SNP面板的SNP标记分析了枣庄黑盖猪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基因组近交系数。结果表明:1)利用芯片SNP标记分析的观察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0.385 9 vs.0.320 0~0.324 1)、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0.381 3 vs. 0.333 5~0.334 6)、遗传距离(0.305 7 vs. 0.279 8~0.280 6)等遗传多样性指标值均高于各测序SNP面板,利用芯片SNP标记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与各测序SNP面板存在较大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芯片设计中倾向于选择高MAF的SNP位点等原因所导致。2)各测序SNP面板对HO(0.320 0~0.324 1)、HE(0.333 5~0.334 6)、遗传距离(0.279 8~0.280 6)和系统发生树分析影响较小,但对纯合性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的数目(784~106 547)和长度(0.20~13.51 Mb)及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0.127~0.263)影响很大。目前畜禽基因组近交系数分析采用的50 K左右基因组SNP芯片有利于检测大片段ROH,对中小片段的ROH检测力差,故估计的基因组近交系数可能比实际值偏低。综上所述,不同SNP分型技术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ROH的分析结果影响较大。测序组中,不同SNP密度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影响较小,但对ROH以及FROH分析结果影响很大。
皖岳黑猪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及特征SNPs挖掘
王静琳, 刘阳光, 徐启隆, 陈朔, 邓在双, 程诗雨, 丁月云, 郑先瑞, 殷宗俊, 张晓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83-27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2
摘要 ( 204 )   HTML( )   PDF (8082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皖岳黑猪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筛选皖岳黑猪特征分子标记SNP位点。本研究随机选取体重达110 kg的24头皖岳黑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检测皖岳黑猪全基因组变异类型、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结合公共数据库信息,下载北京黑猪、杜洛克、大白猪、蓝塘猪、民猪、深县黑猪的SNPs信息,利用挑选最大分类能力方法,将7个品种133个个体的SNPs分成两个数据集,进行皖岳黑猪特征位点选择,并对筛选到的SNPs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皖岳黑猪群体共获得31 534 384个SNPs,43 673个SVs,3 258个CNVRs,并筛选出33个皖岳黑猪特异位点;对33个SNP位点所注释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与生长(SUSD4、NELL1、GPC6)、繁殖(KHDRBS2、CRISP1)、免疫(NECTIN1)、神经调节及环境适应性(GRIK4)相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皖岳黑猪有效群体较小为4.2,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157 4~0.287 3之间,平均为0.243 5±0.022 2;皖岳黑猪群体期望杂合度为0.320,观察杂合度为0.328,多态性标记比例为0.788,多态性较为丰富;皖岳黑猪基因组ROH总长度在14.6~178.0 Mb,平均ROH长度为(61±9.4) Mb,群体近交系数较低,为0.025±0.004。综上,皖岳黑猪基因组遗传变异位点丰富,证明了皖岳黑猪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了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个体间遗传距离较远。结果为皖岳黑猪的持续选育提供了科学参考。
基于稀疏分量分析的生猪音频欠定盲源分离研究
彭硕, 陶亮, 查文文, 陈成鹏, 辜丽川, 朱诚, 焦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794-28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3
摘要 ( 145 )   HTML( )   PDF (13429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针对生猪养殖过程中,混合生猪音频特征难以提取及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化理论的欠定生猪盲源信号分离方法。本研究选取4个月、150 kg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长白母猪,将其不同状态下的叫声按照不同系数混合得到的音频信号作为观测信号,运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对音频信号做时频域转换,通过分组筛选出信号中的单源点,使用自适应阻尼系数的AP (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结合奇异值分解,将单源点聚类以估计混合矩阵,采用优化最小lp范数的方法完成音频信号的重构。设计2组试验,1组阐述试验的一般过程,另1组通过对比分析整个分离算法的性能,使用相似系数(similarity coefficient)、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衡量分离音频质量。结果表明:1)3个源信号与2个观测信号的欠定生猪盲源分离中,不同时长下分离出的音频信号与对应源信号的相似系数、信噪比和均方误差分别在0.67~0.92、7.9~9.7 dB和0.005~0.08之间,从波形上看,算法的分离性能与时间长短和试验次数无关,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在源信号数与观测信号数分别为3和2、4和2、4和3、5和2、5和3、5和4时,重构信号与源信号的平均相似系数、信噪比和均方误差分别在0.785~0.957、7.468~10.347 dB和0.019~0.092之间,经过对比分析,本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在源信号数一定时,观测信号数越多,测得的指标越好,分离出来的音频质量越优。综上所述,该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分离出混合猪声信号的各源信号分量,为实际环境中混合生猪音频的特征提取奠定了基础。
Wnt3a基因多态性与崇仁麻鸡皮肤毛囊性状相关性研究
陈春, 康昭风, 魏岳, 黎观红, 武艳平, 谢金防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10-28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4
摘要 ( 168 )   HTML( )   PDF (4153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基因多态性分析Wnt家族成员3a (wnt family member 3a,Wnt3a)基因遗传变异位点与崇仁麻鸡皮肤毛囊密度的相关性。本研究随机选取600只在相同环境和相同管理水平下饲养至上市日龄(120 d),健康且状况良好的崇仁麻鸡,其中原种母鸡200只,公鸡100只和B系母鸡200只,公鸡100只。屠宰后选取背部、胸部和大腿部皮肤相同的位置测量毛囊密度,通过皮肤组织切片HE染色的方法观察毛囊的形态结构并测量毛囊直径和皮肤厚度。采血提DNA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筛选Wnt3a基因遗传变异位点,并与鸡皮肤毛囊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Wnt3a基因在不同皮肤部位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原种和B系同性别同皮肤部位相比较,原种母鸡背部毛囊密度极显著高于B系(P<0.01),大腿部毛囊密度显著高于B系(P<0.05),背部和大腿部毛囊直径显著低于B系(P<0.05)。原种公鸡背部皮肤毛囊密度极显著高于B系(P<0.01),胸部毛囊密度极显著低于B系(P<0.01),背部和大腿部毛囊直径显著低于B系(P<0.05)。B系公鸡胸部皮肤厚度显著高于原种(P<0.05),B系公、母鸡大腿皮肤厚度均显著高于原种(P<0.05)。2) Wnt3a基因筛选出的3个SNPs位点与各部位皮肤毛囊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g.2555812 T>C和g.2555377 T>C位点的CC基因型个体背部皮肤毛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背部(P<0.05)。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Wnt3a基因在原种和B系鸡的3个皮肤部位的毛囊组织上都有比较高的表达量,且在原种背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B系背部的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崇仁麻鸡原种皮肤毛孔相较于B系更加细密,Wnt3a基因g.2555812 T>C位点的CC基因型和g.2555377 T>C位点的CC基因型是崇仁麻鸡皮肤毛囊的有利基因型,可选作鸡皮肤毛囊密度性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探讨了作为毛囊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Wnt3a的遗传效应及SNPs与皮肤毛囊性状的相关性,以期为优质鸡胴体包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与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多层感知机的绵羊限性性状基因组选择模拟研究
王万年, 陈思佳, 郜金荣, 温中豪, 袁梦娇, 张洪志, 庞志旭, 乔利英, 刘文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24-28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5
摘要 ( 185 )   HTML( )   PDF (3955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将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应用于绵羊限性性状基因组选择中,并在多种情况下与其他经典基因组选择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利用Qmsim软件模拟2个绵羊群体Pop1和Pop2的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在MLP中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线性模型中使用约束性最大似然法(residual maximum likelihood,REML)估计不同群体的遗传参数。利用Python语言自编MLP模型,利用DMU软件实现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enomic BLUP)和一步法(single-step GBLUP,SSGBLUP)模型,评估不同情况下各方法遗传力(heritability,h2)和育种值估计方面的差异。各情况下,MLP和SSGBLUP均显著(P<0.05)优于GBLUP和BLUP。在3种情况下MLP的h2估值与SSGBLUP差异不显著:h2为0.05,标记数为10K且QTL数为100时的Pop2群体;h2为0.2,QTL数为500的两个标记数下Pop1群体和QTL数为100且标记数为50K时Pop2群体;h2为0.5且QTL数为100时,标记数10K下Pop1群体和标记数50K下Pop2群体;除上述情况之外,MLP的h2估计结果均显著(P<0.05)优于SSGBLUP、GBLUP和BLUP。在不同h2初值下,QTL数和标记数变化时,Pop1和Pop2群体中MLP的h2估值与当代群体h2的差值小于SSGBLUP、GBLUP和BLUP;SSGBLUP和GBLUP法在不同标记数下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差别较大,MLP差别较小。在各情况下,MLP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nomic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GEBV)的准确性均为最高。h2初值为0.05时,MLP在标记数为10K时GEBV准确性略高于SSGBLUP在标记数为50K时的预测准确性。在h2、QTL数和标记数相同的情况下,Pop2群体中各方法的EBV预测准确性较Pop1群体均有提升。根据上述模拟结果表明,在绵羊限性性状基因组选择中,MLP优于其他经典基因组选择方法。
基于70 K SNP芯片分析济宁青山羊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
张任豹, 周东辉, 周李生, 高霄霄, 柳楠, 贺建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36-28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6
摘要 ( 232 )   HTML( )   PDF (8303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山东济宁青山羊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家系结构。本研究利用Illumina 70 K Goat SNP芯片对40只成年济宁青山羊全基因组范围内的SNP进行检测,利用Plink软件、GCTA工具和R语言,对济宁青山羊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近交系数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共得到67 088个SNPs,个体的基因型检出率达到了98%以上;通过Plink (V1.90)软件质控,过滤掉一个样本,剩余的SNPs有57 991个,其中85.5%的SNPs具有多态性;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9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8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293,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409,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18;济宁青山羊保种群体的平均状态同源(IBS)遗传距离为0.333 4。23只种公羊的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330 3,IBS遗传距离和G矩阵结果均表明部分种羊之间有亲缘关系。在40只个体中共检测到347个长纯合片段(ROH),基于ROH值计算的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047 9,近交程度低,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IBS距离矩阵、G矩阵,结合邻接系统发育树,以公羊间分子亲缘系数0.1为标准进行聚类,将23只公羊划分为14个家系。综上,济宁青山羊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近交程度低,保种效果良好,建议后续工作持续关注各家系数量,确保家系结构维持平衡。
基于SNP芯片数据分析不同奶牛场基因组近交系数及筛选功能性基因
王振宇, 张赛博, 刘文慧, 梁栋, 任小丽, 闫磊, 闫跃飞, 高腾云, 张震, 黄河天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48-28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7
摘要 ( 228 )   HTML( )   PDF (2382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基因组长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信息评估河南省不同中国荷斯坦牛群体的全基因组近交水平,并通过ROH检测鉴定基因组ROH富集区域,筛选与奶牛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基于GGP Bovine 150K芯片对来自河南省7个牧场900头荷斯坦牛进行全基因组ROH检测,统计ROH在荷斯坦群体中的数目、长度及频率,根据ROH计算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并对高频ROH区域进行基因注释。结果表明,在全部900个体中共检测出55 908个ROH片段,平均长度4.23 Mb。7个牧场平均近交系数(FROH)的变化范围从0.082(H7)到0.123(H2),平均FROH为0.106。在ROH的高频区域内共鉴定到79个与奶牛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如与牛体型、体高有关的基因AKAP3、C5H12orf4、FGF6,与胴体及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CAPN3,与妊娠维持和胎儿生长直接相关的基因CHST14,影响牛奶蛋白质组成的基因IL5RA,参与调节胎儿卵泡生成的基因FGF10。其中,在14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高频率的ROH区域(22.78~23.38 Mb),超过80%的个体都在该区域内发生ROH片段,并在此区域鉴定到与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基因TGS1、LYNCHCHD7。基于ROH信息的奶牛近交评估可为奶牛场的选种选配提供指导,在高频ROH区域鉴定到的候选基因可作为奶牛分子育种中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的基因。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双酚A对猪睾丸支持细胞炎症和氨基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胡婷, 张永红, 侯晓林, 姚华, 崔德凤, 潘早早, 张凌宇, 张家希, 吴琼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58-28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8
摘要 ( 247 )   HTML( )   PDF (20604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猪睾丸支持细胞(ST)暴露于环境雌激素双酚A (BPA)不同时间后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本研究将猪ST细胞设为C、B两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C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细胞暴露于50 μmol·L-1浓度的BPA。BPA暴露6、24 h后,收集C6、B6、C24、B24组细胞总RNA样品,构建测序文库,通过双端150 bp测序方法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对组装数据进行功能注释、差异基因分析以及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关键差异基因表达进行验证。BPA暴露24 h后差异基因数量(6 928个)较BPA暴露6 h差异基因数量(3 940个)明显增加。编码分泌型磷蛋白1的SPP1基因在BPA暴露6 h后表达增加,但在BPA暴露24 h后表达降低。管腔结合蛋白编码基因BIP、泛素B编码基因UBB、泛素C编码基因UBC、鸟氨酸脱羧酶1编码基因ODC1表达量在BPA暴露6和24 h后均显著上调。富集分析结果表明,BPA暴露6 h后,TNF信号通路富集差异倍数最高,p53、IL-17以及MAPK信号通路等也均显著富集,暗示ST细胞表现出明显的促炎反应。在BPA暴露24 h后,氨基酸及糖代谢通路富集差异倍数最高,包括精氨酸和脯氨酸、组氨酸以及糖酵解代谢通路。Real-time PCR验证结果显示,BPA暴露6 h后炎性反应通路相关的PTGS2等以及BPA暴露24 h后氨基酸代谢通路相关ARG1等差异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综上可知,BPA对猪睾丸支持细胞的损伤机制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ST细胞在BPA暴露初期表现出以TNF等信号通路激活为特征的炎性反应,在BPA暴露后期氨基酸及糖代谢显著激活。
不同旱养方式对鹅睾丸及外生殖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卿恩华, 唐彬铖, 牛添, 王珺琦, 陈朝颜, 胡继伟, 何桦, 李亮, 王继文, 胡深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72-28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19
摘要 ( 612 )   HTML( )   PDF (29018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不同旱养方式对公鹅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同批孵化、健康的100只四川白鹅公鹅为试验对象,于120日龄时从中挑选60只体重相近的公鹅等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进行笼养和网上地面混合平养,继续饲养至270日龄时屠宰并采集鹅睾丸及外生殖器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笼养组鹅左侧、右侧和双侧睾丸重量及其器官指数极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1),笼养组鹅右侧睾丸长径以及两侧睾丸短径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5);笼养组鹅外生殖器的自然长度和基部直径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5),拉直长度极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1)。组织学结果显示:笼养组鹅睾丸中精原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5),睾丸实质间质比、生精上皮厚度、支持细胞数量和生殖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1);笼养组鹅的外生殖器角化上皮厚度显著低于混合平养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鹅睾丸或外生殖器的形态学与组织学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且两种饲养方式下鹅睾丸与外生殖器的组织形态学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笼养组鹅睾丸与外生殖器组织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综上,两种旱养方式下鹅睾丸与外生殖器的发育过程均密切相关;相较于混合平养,120日龄上笼且持续150 d的笼养方式显著促进了公鹅生殖系统发育及睾丸生精能力。
FGFs/FGFRs及其介导信号通路基因的异常表达影响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
张鹏, 王明秀, 敬科民, 彭巍, 田园, 李雨谦, 付长其, 舒适, 钟金城, 蔡欣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86-28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0
摘要 ( 176 )   HTML( )   PDF (7473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FGF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R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及其介导的Ras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在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差异表达,以探讨犏牛生精停滞的原因。本研究采集健康的24月龄3头公麦洼牦牛和3头F1代公犏牛的睾丸组织,分为牦牛和犏牛两个样品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采用HE染色检测牦牛和犏牛精子发生的差异;采用细胞群体倍增时间、CCK-8和EDU染色检测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6种FGF家族成员、3种FGFR、FGFs/FGFRs介导的Ras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在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差异表达。与牦牛相比,犏牛生精小管发育异常,生殖细胞类型单一,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低于牦牛(P<0.05)。FGF2、FGF4、FGF5、FGF8、FGF9和FGF21在犏牛睾丸组织及FGFs受体FGFR1、FGFR2和FGFR3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表达都显著低于牦牛(P<0.01)。FGFs/FGFRs介导Ras信号通路基因中,除HRasARaf以外,其余基因(Raf1、BRafMEK1和ERK)都是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以更低的水平表达(P<0.01)。FGFs/FGFRs介导MAPK信号通路基因中,p38、MEKK3、MEKK6和ASK1也是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低表达(P<0.01)。受Ras通路调控的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中,只有SHISA6、ID4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高表达(P<0.01),其余基因(TAF4B、Etv4、GFRα1和Ret)都是在牦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表达量高(P<0.01)。受Ras和MAPK通路共同调控的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中,ETV5和BCL6B都是在牦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高表达(P<0.01)。受Ras通路调控的与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中,除PIWIL4外,SOX3、NGN3和Stra8都在牦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高表达(P<0.01)。因此FGFs/FGFRs及其介导的Ras和MAPK通路基因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异常表达,降低了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导致了犏牛没有足够数量的未分化精原细胞进入分化阶段。这可能是犏牛生精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营养与饲料
芦丁对围产期湖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熊程坤, 张道亮, 杨悦, 丁红研, 赵杰, 李玉, 王希春, 冯士彬, 赵畅, 汤继顺, 吴金节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898-29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1
摘要 ( 213 )   HTML( )   PDF (3330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芦丁对围产期湖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30只围产期相近、体重[(62.90±2.80) kg]相似的24月龄围产期湖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芦丁在基础饲粮中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 mg·kg-1 BW (CON组)、50 mg·kg-1 BW (Ⅰ组)和100 mg·kg-1 BW (Ⅱ组)。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56 d。产后28 d晨饲前,每组随机选取5只羊屠宰,检测瘤胃组织形态、瘤胃发酵参数、抗氧化性能及瘤胃菌群结构。结果发现:1)各组围产期湖羊日粗饲料采食量、日干物质采食量和日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个试验组围产期湖羊的产后体重、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高于CON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产羔数量及羔羊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2)Ⅱ组围产期湖羊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3)Ⅰ组瘤胃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4)与CON组相比,Ⅱ组围产期湖羊瘤胃液中菌体蛋白、原虫蛋白、乙酸、丙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微生物蛋白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5) CON组和Ⅰ组围产期湖羊瘤胃细菌第一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第二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Ⅱ组第一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第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与CON组相比,Ⅱ组厚壁菌门和螺旋体门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各组围产期湖羊瘤胃细菌的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菌属。与CON组相比,Ⅰ组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Ⅱ组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Ⅱ组密螺旋体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表明,芦丁对围产期湖羊瘤胃组织形态有改善作用,能够提高瘤胃抗氧化能力,改变瘤胃菌群结构,有效改善围产期湖羊瘤胃发酵功能。
11~17周龄雌性雉鸡蛋白质适宜需要量研究
付曦瑶, 陈丽红, 陈小丽, 孙伟丽, 郭肖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10-29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2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229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评价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11~17周龄雌性雉鸡生长性能、氮代谢、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血清生化指标、肌肉化学成分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研究11~17周龄雌性雉鸡饲粮粗蛋白质适宜需要量。选取11周龄、初始体重为(539.43±11.97) g的健康雌性雉鸡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各处理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依次为15.00%、16.50%、18.00%、19.50%和21.00%,预饲期7 d,正式期49 d。结果表明: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且CP为15.00%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它4组(P<0.05),CP为15.00%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它4组(P<0.05)。2)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雉鸡食入氮、粪氮、沉积氮及氮利用率有显著影响(P<0.05)。CP为19.50%和21.00%组食入氮和粪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CP为15.00%和16.50%组沉积氮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CP为15.00%组氮利用率显著低于18.00%和19.50%组(P<0.05)。3)各组间干物质代谢率、粗脂肪代谢率和总能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间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CP为15.00%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18.00%、19.50%和21.00%组(P<0.05),CP为15.00%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18.00%和19.50%组(P<0.05),CP为15.00%组血清尿素含量显著低于19.50%和21.00%组(P<0.05)。CP为21.00%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15.00%和16.50%组(P<0.05),CP为21.00%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15.00%、16.50%和18.00%组(P<0.05),CP为21.00%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它4组(P<0.05)。5)各组间腿肌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CP为15.00%组胸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18.00%、19.50%和21.00%组(P<0.05),CP为15.00%组胸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8.00%、19.50%和21.00%组(P<0.05)。6)各组间屠宰性能(除腹脂率)和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CP为15.00%组腹脂率显著高于18.00%、19.50%和21.00%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8.00%和19.50%时,雉鸡能获得较高的平均日增重和较低的料重比,氮利用率也较高。CP大于15.00%时血清脂代谢相关指标较高、血清蛋白代谢相关类物质和尿素含量较低,而且胸肌内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综合考虑上述指标,建议11~17周龄雌性雉鸡饲粮粗蛋白质适宜水平设定为18.00%~19.50%。
基于流式细胞术分选绵羊分泌型IgA包裹的消化道细菌
米慧, 彭灿, 贺志雄, 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24-29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3
摘要 ( 158 )   HTML( )   PDF (3134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1种基于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的反刍动物消化道内容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包裹细菌的分选方法。随机选用4只健康、体况良好的成年肉用绵羊,采集回肠内容物制备菌液。对菌液上样浓度、细菌染料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最佳工作浓度和抗IgA抗体最佳使用浓度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内容物菌液最佳浓度为2.5~5 mg·mL-1,DAPI最佳工作浓度为5 μg·mL-1,抗IgA抗体最佳使用量为5 μg。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相对偏差小于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本试验建立的sIgA包裹细菌分选方法选择性强、样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可为反刍动物消化道sIgA包裹细菌的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山羊瘤胃病毒的多样性
吴祎程, 冉涛, 周传社, 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32-29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4
摘要 ( 181 )   HTML( )   PDF (5716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刍家畜瘤胃内微生物丰富多样,病毒(主要是噬菌体)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瘤胃内所有的病毒可统称为瘤胃病毒组(ruminal virome),可以利用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技术进行研究。解析山羊瘤胃病毒组的组分及功能有望更全面地了解其在瘤胃微生态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使测序结果能覆盖瘤胃中绝大部分病毒群落,不仅在样品的预处理阶段要尽量避免病毒样颗粒的损失,而且要保证瘤胃病毒组总DNA的提取质量和产量均满足宏基因组测序的要求。本研究比较了制备瘤胃液病毒组分的4种流程:(P1)离心+稀释、(P2)离心+稀释+过滤、(P3)离心+稀释+过滤+聚乙二醇沉淀、(P4)离心+稀释+过滤+聚乙二醇沉淀+氯仿处理。提取核酸后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瘤胃病毒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对病毒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以筛选出瘤胃病毒组样品制备的最优流程。结果表明,聚乙二醇沉淀有助于病毒核酸提取,而氯仿处理过度影响病毒组分产量;山羊瘤胃内病毒群落主要是尾状病毒目的长尾病毒科、肌尾病毒科和短尾病毒科噬菌体。研究结果为深入分析噬菌体在山羊瘤胃微生态区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日粮添加乳铁蛋白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纪鹏, 张斌, 张春勇, 邢笑锟, 杨佳, 刘韶娜, 方碟, 潘洪彬, 赵彦光, 安清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42-29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5
摘要 ( 205 )   HTML( )   PDF (5834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添加乳铁蛋白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用断奶滇太仔猪12头,初始体重为(6.12±0.54) kg,随机分为对照组、杆菌肽组和乳铁蛋白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杆菌肽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 g·kg-1杆菌肽预混剂;乳铁蛋白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0 mg·kg-1乳铁蛋白,试验期28 d。采集试验第7、21、28天仔猪粪便,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组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第7、21、28天肠道优势菌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试验第7天时,各组间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铁蛋白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1.43%,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16.4%;试验第21天时,乳铁蛋白组与其余两组相比,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16.4%,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34.1%。试验第2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乳铁蛋白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第7、21、28天肠道优势菌为乳杆菌属,且各组间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乳铁蛋白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50.21%;试验第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8.42%。试验第2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乳铁蛋白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16.09%。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日粮中添加乳铁蛋白不会显著影响滇太断奶仔猪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断奶后7、21、28 d仔猪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
预防兽医
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
王煜, 高月异, 高金源, 刘伟洁, 徐慧琳, 薛青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56-29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6
摘要 ( 192 )   HTML( )   PDF (5202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是影响全球畜牧业的一种重要病原。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可靠的PPR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解析PPRV致病机理、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复制机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平台,同时为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奠定必要的前期基础。通过提取PPRV Clone9株的RNA,采用RT-PCR分6段扩增出PPRV反基因组cDNA,通过酶切、连接出PPRV Clone9株全长反基因组,获得pB-PPRV,同时构建表达PPRV核蛋白(nucleoprotein,N)、磷蛋白(phosphoprotein,P)和大蛋白(large protein,L)的3个辅助质粒。将pB-PPRV与辅助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BHK-T7细胞。转染3 d后,冻融3次,感染Vero细胞。传至第二代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经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PCR和序列测定鉴定结果表明,拯救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拯救病毒(rPPRV-Clone9)在Vero细胞上可稳定传代,增殖动态与亲本病毒相似。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PRV Clone9株的反向遗传系统。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相关调控基因以及毒力基因初步筛选
丁晓艳, 何久香, 周晓杨, 周伃欣, 李晋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64-29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7
摘要 ( 220 )   HTML( )   PDF (2868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初步筛选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调控基因以及毒力基因,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特效药以及疫苗研发提供分子理论基础。利用GSE145954数据集和文献挖掘,分析ASFV强毒株和弱毒株感染后宿主差异表达基因;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通过交互基因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经网络拓扑结构筛选获得病毒感染宿主调控网络关键基因,随后在细胞水平筛选调控该关键基因的ASFV毒力基因。研究发现ECE1、CCL2、CTSB、SCARB2和CD14在ASF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和动物全血中均明显上调,HMBSDYNLL1、UBB、EZH2和SERPINE1则明显下调。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表明,宿主UBB、CCL2、CTSB、EZH2、SERPINE1、CD14和DYNLL1为ASFV感染宿主调控网络关键基因,其中UBB占据核心地位。ASFV B119LI215L以及MGF360-13L可抑制UBB的表达。结果提示,宿主UBB、CCL2、CTSB、EZH2、SERPINE1、CD14和DYNLL1为病毒感染宿主调控网络关键基因,其中UBB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核心基因。B119LI215L以及MGF360-13L可抑制UBB的表达,为ASFV重要的毒力基因。
2020—2022年湖北省生猪屠宰场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陈宏建, 曹艳, 樊杰, 甘荣萱, 宋文博, 喻盛炜, 杨婷, 赵艳霞, 魏春燕, 谢锐, 华琳, 彭忠, 吴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72-29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8
摘要 ( 282 )   HTML( )   PDF (2097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监测湖北省生猪屠宰场中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情况。采集2020—2022年湖北省4个区域(鄂东、鄂北、鄂西、鄂中)共9个县市不同规模屠宰场的1 795份血液样品和2 081份肺样品(肺、肺门淋巴结),分别使用靶向PRV gE基因的ELISA和PCR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肺样品中的病原,同时对阳性样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4份样品为阳性,平均阳性检出率为5.79%。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共有82份样品为阳性,平均阳性检出率为3.94%。按不同因素对检出率进行分析,显示抗体和病原都在春季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8.57%和9.74%;湖北省东部的抗体检出率最高(10.77%),中部的病原检出率最高(4.93%);A类小型屠宰场的病原和抗体检出率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类型,分别为16.28%和6.01%。从病原阳性样品中共分离到PRV 17株,经全基因组和gB、gC、g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均属于基因Ⅱ型变异株,与Bartha、NIA-3、Becker等早期国外分离株处于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其中HBXG疑似发生了基因Ⅰ型毒株与基因Ⅱ型毒株的重组,与早期报道的重组病毒HuB1/CHN2017同处于独立的clade2.2遗传分支。综上所述,湖北省屠宰场关联的猪场中主要流行PRV变异毒株,且免疫过疫苗的猪场还在发生疫苗株与野毒的重组与变异,因此本研究对PRV的持续监测与新型疫苗的研发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犬腺病毒2型E3基因自然缺失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王佳丽, 周宁, 陈曦, 岳华,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82-29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29
摘要 ( 266 )   HTML( )   PDF (3048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腺病毒2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 2,CAV-2)是重要的犬呼吸道病原,本试验旨在调查CAV-2在川渝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及其分离毒株致病性。采用检测CAV-2的特异性PCR方法,对2021—2022年采集自川渝部分地区的121份患呼吸道疾病的犬鼻咽拭子进行检测,分离流行毒株并研究其基因组特征及致病性。结果显示:CAV-2的阳性率为29.8%,值得注意的是,69.4%的阳性样本在E3基因存在9个核苷酸连续缺失(1 035—1 043 nt),导致4个氨基酸缺失(345—348 aa)。成功分离出1株E3基因自然缺失毒株,噬斑纯化后的细胞半数感染值为10-9.46TCID50·0.1 mL-1;该毒株经口鼻感染幼犬后,幼犬出现体温升高、打喷嚏、流鼻涕及咳嗽等典型呼吸道症状。该分离毒株基因组全长31 786 bp,与GenBank中CAV-2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8%~98.9%。与已知的CAV-2基因组相比,本研究分离毒株除了E3基因的独特突变外,还在Fiber、Hexon和E1A等蛋白有独特的氨基酸突变,使得该毒株在基因组进化树上区别于已知的CAV-2毒株。本试验首次获得了中国CAV-2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发现了E3基因的自然缺失现象,有助于了解CAV-2的流行及遗传进化。
牛支原体0580基因C端截短体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步分析
荆婷婷, 尹号, 黄蓉, 兰仕梅, 李章程, 尤留超, 郝华芳, 付磊,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2991-30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0
摘要 ( 222 )   HTML( )   PDF (9634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初步分析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 PG45菌株058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前期测试发现牛支原体PG45菌株、08M菌株、07801菌株都有溶解鼠红细胞的现象,根据NCBI中对PG45菌株的基因注释,筛选到1个假定与溶血素相关的基因MBOVPG45_058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经预测具有4个跨膜区,全长表达困难,故构建了不含跨膜区的C端截短体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II-0580-C,进行诱导表达以及纯化,并在小鼠中制备0580-C端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对0580-C重组蛋白溶红细胞能力、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是否影响菌株黏附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探究。PG45菌株中假定的与溶血素相关的蛋白0580在牛支原体中的相似性高达100%,去除4个跨膜区的重组蛋白0580-C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7 ku;鼠红细胞溶血试验发现0580-C重组蛋白没有溶血活性,但黏附及黏附阻断试验发现该蛋白有助于提高牛支原体黏附EBL细胞的效率,0580-C蛋白鼠源多抗能有效阻断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制备的0580-C蛋白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达211,且能识别到3株牛支原体菌株(PG45、08M、07801)天然表达的0580蛋白,表明制备的0580-C蛋白鼠源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好。牛支原体中假定的与溶血素相关蛋白0580可能是一种新的黏附相关分子,为解析牛支原体MBOVPG45_058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牛支原体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鸽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程相宁, 张韵, 何佳蔚, 陈政锟, 金美兰, 丁红雷, 王庆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02-30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1
摘要 ( 303 )   HTML( )   PDF (11032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庆某鸽场1~3周龄幼鸽喉头出现大块干酪样物,堵塞喉头,导致无法进食并陆续死亡。本研究旨在鉴定导致该鸽场大批幼鸽发病的病原。在病鸽喉头、嗉囊、腺胃、肠道等部位采集病料,接种含1%庆大霉素PDA平板分离病原,采用革兰染色、棉蓝染色、芽管生成试验和PCR扩增鉴定病原。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最终在5只病鸽分离到8株革兰染色呈卵圆形、黑色或粉紫色的革兰阳性酵母样菌体,棉蓝染色结果显示菌体长出菌丝和孢子。这些真菌在含1%庆大霉素PDA平板上生长为乳白色、边缘整齐的光滑菌落,在胎牛血清中孵育能生成芽管,能扩增出白色念珠菌特异rDNA基因间转录间隔区序列。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导致雏鸡嗉囊肿胀,嗉囊鳞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分离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本研究确定了导致鸽场发病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且分离菌在体外对部分抗真菌药物敏感。
野生松鼠源屎肠球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分析
胡秀花, 孙芷馨, 赵梦洋, 谢佳琪, 王敏, 陈海良, 葛昕, 刘天龙, 王少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12-30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2
摘要 ( 220 )   HTML( )   PDF (9737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屎肠球菌作为人及动物肠道中的机会致病菌,可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宿主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目前随着动物源致病屎肠球菌相关报道越来越多,其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也日益增多,但野生动物源的相关研究仍较少。本试验为探究北京大兴野生动物园一只赤腹松鼠突然死亡的原因,对死亡赤腹松鼠进行大体剖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原菌分离及其耐药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肺和肾组织切片中观察到类圆或椭圆形呈短链状的蓝色菌丛;从肺、肝、脾以及腹腔积液中均分离出屎肠球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均对磺胺异恶唑及泰妙菌素高度耐药;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显示屎肠球菌均属于ST-324型,且都携带毒力基因efaAfm和耐药基因tetM、msrC,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差异较小;小鼠致病性试验发现,分离菌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本研究综合以上结果判断赤腹松鼠死亡原因为屎肠球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
河南省宠物猫华支睾吸虫和其他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分析
眭玉珍, 陈桂珍, 左守军, 汪海东, 宋鹏涛, 栗亮亮, 张龙现, 董海聚, 刘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22-30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3
摘要 ( 192 )   HTML( )   PDF (5173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宠物猫肠道寄生虫(特别是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河南省11个地区898份宠物猫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总感染率为10.58%(95/898)。在95份阳性样本中,优势虫种为球虫(49.47%)和华支睾吸虫(29.47%),其次为钩口线虫(16.84%)、芽囊原虫(7.37%)、贾第虫(3.16%)和蛔虫(3.16%)。总体来看,肠道寄生虫在焦作地区、6月龄及以下、未驱虫、未免疫和出现腹泻症状的宠物猫中检出率更高。除与性别因素无关外(P>0.05),年龄、驱虫情况、免疫情况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宠物猫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同时发现宠物猫的腹泻情况也与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有显著相关性。临床症状分析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宠物猫比其他寄生虫感染的宠物猫更消瘦(P<0.001)。综上所述,河南省宠物猫主人今后应重视对幼猫的科学饲喂、做好定期免疫和驱虫,以降低肠道寄生虫的危害及人兽共患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基础兽医
基于生物网络功能模块整合组方规律分析四黄止痢颗粒治疗仔猪腹泻的作用机制
周炜炜, 王雪峰, 张梦洁, 杨娟, 孙悦龙, 张祖烽, 张宇欣, 豆佳红, 王梓颖, 戴小枫, 李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31-30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4
摘要 ( 197 )   HTML( )   PDF (8187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功能模块水平研究中药复方四黄止痢颗粒治疗仔猪腹泻的分子作用机制,并阐释其配伍规律。使用TCMSP、TCMID、HERB数据库筛选方中黄连、黄柏、大黄、黄芩、板蓝根、甘草6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收集相关药物靶点;使用GeneCards、NCBI、OMIM数据库获取仔猪腹泻的疾病靶点;比较分析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并用韦恩图表示,将其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应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功能模块识别;运用David数据库对功能模块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分析筛选活性成分180个,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蒽醌、苷类成分;药物靶点蛋白88个,猪腹泻相关靶点470个,二者的交集靶点35个。2)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由17个靶点蛋白组成的模块1是中药复方四黄止痢颗粒的功能模块。3) KEGG富集分析表明,模块1主要涉及的通路包括TNF、IL-17以及NF-κB等17个信号通路。4)归经分析表明,四黄止痢颗粒主要作用于脾、胃等11个脏腑经络。综上所述,生物碱、黄酮、蒽醌、苷类成分是四黄止痢颗粒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作用于功能模块1调控TNF、IL-17、NF-κB等信号通路,调节脾、胃等脏腑经络,从蛋白靶点、信号通路以及经络等多个水平上发挥治疗仔猪腹泻的作用。
分离自屠宰场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赵菲菲, 李杰, 韩宁, 谢仕廷, 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44-30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5
摘要 ( 195 )   HTML( )   PDF (2578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猪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本试验对广州市某屠宰场进行采样调查和耐药性分析。通过对猪肺样本进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鉴定,对分离株进行6种常见的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鉴定,并用琼脂扩散法对菌株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采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基因(blaKPC-2blaNDM-1blaNDM-5blaCTX-M1tetA、tetB、sul1、sul2、oqxA、qnrB、aac (6')-Ib-cr)和毒力基因(rmpA、entB、iucA、iroN、ycfM、fimH、mrkD、wabG)的检测。结果显示,从150份猪肺样本中成功分离鉴定出116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77.3%;革兰染色镜检菌体呈红色短杆状,荚膜血清分型以K57型(50.9%)为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多呈多重耐药表型,对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及磺胺类药物耐药严重,对美罗培南、黏菌素和恩诺沙星敏感。耐药基因检测显示,检出率最高为sul2基因(60.3%)和oqxA基因(59.5%),检出率最低为blaNDM-1blaNDM-5基因(均为0.9%)。毒力基因检测显示,检出率最高为ycfM基因(87.1%),检出率最低为iroN基因(1.7%)。结果表明,分离自屠宰场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形势严峻,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丰富。本研究为猪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谷氨酰胺对BCG诱导小鼠传代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安琪, 于嘉霖, 吴晓玲, 邓光存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54-30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6
摘要 ( 182 )   HTML( )   PDF (10386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谷氨酰胺在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vaccine,BCG)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对凋亡的调控作用。本文采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首先建立了BCG感染致细胞凋亡的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关键因子的表达变化,确定最佳感染条件;进而利用无谷氨酰胺培养基构建谷氨酰胺剥夺模型并结合BCG感染,采用ELISA、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了细胞内谷氨酰胺关键代谢指标的差异变化。通过上述研究,阐明谷氨酰胺对BCG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结果表明,BCG感染显著上调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中Caspase 3和PARP的蛋白表达(P<0.001),最佳感染时间为12 h,最佳感染复数为10 MOI,同时BCG感染促进了RAW264.7细胞内谷氨酰胺的分解代谢。剥夺谷氨酰胺后能极显著降低BCG感染后巨噬细胞中谷氨酸(P<0.001)和谷胱甘肽(P<0.01)的含量,极显著增加了细胞内ROS的含量(P<0.001)。同时,抑制谷氨酰胺代谢促进了RAW264.7细胞内促凋亡蛋白Caspase 3、PARP、Cytc和Bax的表达(P<0.001),极显著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01)。综上表明,在BCG感染RAW264.7细胞的过程中,抑制谷氨酰胺代谢可以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含量,造成ROS的累积,进而通过内源性途径促进细胞凋亡。
实验用荣昌猪SLA-1等位基因鉴定及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刘弘毅, 罗霆宇, 李昌文, 于海波, 路小野, 陈洪岩, 夏长友, 高彩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64-30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7
摘要 ( 187 )   HTML( )   PDF (6013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实验用荣昌猪SLA遗传背景,深入研究SLA-1分子相关的抗原递呈和免疫应答机制,本研究对27头荣昌猪采集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SLA-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对获得序列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荣昌猪中共获得11个SLA-1等位基因,其中,9个为新等位基因,全部获得GenBank登录号和ISAG SLA命名委员会官方命名,SLA-1*24:01等位基因在该群体中频率最高。SLA-1基因编码区全长1 086 bp,存在1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高于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核苷酸多样度为0.044 9,单倍型多样度为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8.782,G+C含量为64.9%。SLA-1基因编码的361个氨基酸中,有7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第2和第3外显子编码区多态性最高,且第2外显子区域的氨基酸变异程度高于第3外显子区,组成抗原肽结合槽6个口袋的33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11个在人与荣昌猪之间高度保守,与β2-微球蛋白结合的19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10个保持一致,CD8分子与MHC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中,只有225(Thr/Ser)和228(Thr/Met)位点不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LA-1*10:03和SLA-1*18:03分别与人HLA-A*02:01和HLA-A*11:01等位基因的同源性最高,荣昌猪与亚洲野猪、巴马小型猪和融水小型猪等亚洲猪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成功获得了中国地方猪种荣昌猪SLA-1基因,发现其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态性,为揭示荣昌猪的SLA遗传背景和开展异种移植研究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基于UPLC-Q-TOF-MS/MS代谢组学研究土霉素和穿心莲内酯对鸡代谢的影响
王芮杰, 洪志楷, 董英娇, 陈瑶, 王晋宇, 王冠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78-30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8
摘要 ( 679 )   HTML( )    PDF (7094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物分析技术平台,利用等剂量中兽药穿心莲内酯和广谱抗生素土霉素对3周龄仔鸡进行干预,分析药物干预对鸡的排泄物代谢变化,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探讨穿心莲内酯和土霉素对鸡肠道菌群代谢的干预机制。采用UPLC-Q-TOF-MS/MS检测各组黄羽鸡排泄物样本,通过MetaboAnalyst平台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与分析,运用QI软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组,土霉素与穿心莲内酯组分别存在12个和10个差异化合物,土霉素组涉及15条代谢通路,其中,2条最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的通路;穿心莲内酯组涉及17条代谢通路,其中,5条最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油磷脂的代谢、鞘磷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综上,土霉素和穿心莲内酯影响鸡代谢的作用机制十分相似,均可通过改变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对鸡正常代谢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土霉素组与对照组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
临床兽医
猫角膜缘干细胞不同采集、分离与培养鉴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胥辉豪, 冯雪倩, 朴雪玲, 慎晓军, 郑小波, 杨恒, 林珈好, 金艺鹏, 林德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091-31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39
摘要 ( 161 )   HTML( )   PDF (13189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比不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体外培养猫角膜缘干细胞(feline limbal stem cells,FLSCs)的效果,建立使FLSCs持续稳定增殖、结构及功能正常的最佳分离与培养体系。在手术显微镜下活体采集猫角膜缘组织,分别使用组织贴壁法(T法)、混合酶消化法(N法)、混合酶消化法联合组织贴壁法(NT法)分离FLSCs,鉴定LSCs标志蛋白ABCG2,以筛选最适分离方法。用BC培养基、DLM培养基和SCM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连续7 d细胞计数、观察细胞形态,选取LSCs的阳性标志物p63、波形蛋白和上皮分化标记物CK3、CK12定性分析第3、4、5代培养细胞。结果显示:3种方法分离的细胞中,ABCG2均呈阳性表达,NT法表达最强,表明3种方法均可分离FLSCs,NT法消化分离效果最好。3种培养基均可培养FLSCs,细胞形态无差异,细胞在DLM组中增殖速度最快,更快到达细胞生长峰值,与其他两组比,差异显著(P<0.05)。FLSCs生长曲线图呈典型"S"型,前72 h为迟缓期,72~216 h为对数生长期,216~264 h则基本处于平稳期,从264 h开始进入衰亡期。FLSCs群体倍增时间为38.9 h,平均最大增殖浓度为5.66×105 cells·mL-1。第3、4和5代FLSCs中波形蛋白、p63均呈强阳性表达,CK3和CK12不表达。使用NT法分离FLSCs,并在DLM中进行培养,可建立稳定增殖的FLSCs体外培养体系。
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马天文, 王英雪, 王明河, 迟新宇, 王姝, 高利,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102-31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40
摘要 ( 558 )   HTML( )   PDF (4856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少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PLE),在兽医临床上非常罕见。在本报告中,描述了1例8岁雌性泰迪犬,其临床症状表现食欲下降,偶尔呕吐,持续性腹泻,被毛粗乱,腹部膨大和气喘等。超声检查发现,病犬空肠肠壁分层清晰,黏膜层中度增厚,黏膜层内回声增强,边界不清,可见非均匀分布的亮斑结构,腹腔后部少量腹水。结合该犬病史调查、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诊断为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性措施基础上,根据实际预后情况制定改善性食谱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经过两年多的长期维持治疗和预后随访,该犬体重明显增加,生化指标参数正常,B超影像学检查肠道症状明显好转。国内首次报道了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临床病例及治疗方案,对于兽医临床上相关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IL-17A基因敲除对氟诱导小鼠肝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赵阳飞, 于洋欢, 王金明, 张建海, 孙子龙, 牛瑞燕, 王俊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108-31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41
摘要 ( 205 )   HTML( )   PDF (10976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畜禽水和食物中广泛存在的氟严重威胁着畜禽的肝健康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为阐明氟致肝损伤的内在机制,明确IL-17A在氟诱导肝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将24只野生型C57小鼠和12只IL-17A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aF组、KO+NaF组。同时,运用HE染色观察肝的组织形态变化,并通过ELISA、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检测肝中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氟暴露诱导了肝组织结构损伤,增加了肝中炎症因子(TNF-α、IL-17A、INF-γ、IL-23、TGF-β)、M2型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水平,并降低了IL-1β、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CD4+T细胞水平和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同时,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氟暴露增加了肝中凋亡细胞的数量和凋亡关键基因(Cyt-c、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然而,与NaF组相比,KO+NaF组的肝损伤减轻,肝中炎症因子(TNFα、IL-17A、INF-γ、IL-23、TGF-β)和树突状细胞含量显著降低,IL-1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凋亡细胞数量、Cyt-c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综上表明,IL-17A基因敲除能够缓解氟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本研究为氟中毒性肝损伤的研究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研究简报
H9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神经介素B及受体对NF-κB信号通路泛素酶的调控
田世茂, 万乾晖, 许晓东, 孔迎迎, 田珂, 唐钰冰, 陈吉龙, 杨桂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7):  3118-31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7.042
摘要 ( 190 )   HTML( )   PDF (5369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介素B (neuromedin B,NMB)及受体(NMB receptor,NMBR)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参与抑制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 H1N1亚型(IAV/H1N1)的感染。但关于NMB和NMBR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泛素蛋白酶的调控如何,尚未见报道。为探究NMB和NMBR调控IAV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泛素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IAV/H9N2感染sh-NMBR细胞与NMB刺激的A549细胞,采用RT-PCR、qRT-PCR及Western blot (WB)分析NMB和NMBR对H9N2感染引起的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E3泛素连接酶Mind bomb-2(MIB2)和Ring Finger Protein 8(RNF8)及去泛素蛋白酶Cylindromatosis (CYLD)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9N2感染sh-NMBR细胞中,RNF8和CYLD表达增加,MIB2表达和P65磷酸化水平降低;NMB激活A549细胞中NMBR的表达后,诱导细胞中RNF8和CYLD的表达水平下降,MIB2表达和P65磷酸化水平增加。结果表明:NMB和NMBR通过调控IAV/H9N2感染诱导的泛素蛋白酶的表达和P65活性,从而影响IAV/H9N2感染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的功能,该结果为深入研究NMB和NMBR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