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0-0. 
摘要 ( 38 )   HTML( )    PDF (13996KB) ( 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0. 
摘要 ( 50 )   HTML( )    PDF (254KB) ( 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 
摘要 ( 24 )   HTML( )    PDF (125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昼夜节律与雌激素协同调控哺乳动物生殖的研究进展
王唯, 贺小云,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771-17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1
摘要 ( 125 )   HTML( )    PDF (2091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昼夜节律系统是哺乳动物的内部计时系统,在大多数动物中,下丘脑视交叉神经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是主要的昼夜节律时钟,通过协调动物机体各个组织的时钟使内部节律与环境周期一致。SCN核心区细胞能够直接从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 ipRGCs)接收光信号,其内源性振荡决定了整个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节律。雌激素能够调节哺乳动物的多个生理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发情周期的节律行为,雌激素通过和SCN协同调节GnRH分泌、LH峰以及排卵,最终影响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本文综述了哺乳动物雌激素分泌和昼夜节律、雌激素和昼夜节律之间的分子联系以及二者对雌性哺乳动物繁殖调控机制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探究雌性哺乳动物繁殖的节律和激素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家畜早期妊娠诊断的研究进展
李雯乔, 李发弟, 王新基, 乐祥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782-17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2
摘要 ( 77 )   HTML( )    PDF (1075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原理、方法、诊断时间和准确率等方面对家畜妊娠临床诊断法、实验室诊断法以及胎儿游离DNA检测法进行综述,总结了不同妊娠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为探索不同应用场景下适宜的家畜妊娠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传统的临床诊断法具有快捷经济的优点,但准确率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实验室诊断法提高了准确率,提早了检测时间,但存在成本高和检测标准不统一的局限性;胎儿游离DNA检测法可用于家畜胎儿性别鉴定,而非性别依赖性胎儿DNA特异性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探索。
瘤胃微生物移植及应用研究进展
赵威, Mahmoud M. Abdelsattar, 柴建民, 王昕, 刁其玉, 张乃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792-18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3
摘要 ( 75 )   HTML( )    PDF (1261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瘤胃发育、营养物质消化和宿主生理健康有重要意义。瘤胃微生物移植(rumen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RMT)是将特定供体的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移植到受体中,通过操纵瘤胃微生物群落进行菌群重塑或微生物组修复,改善宿主机能状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并可预防或治疗部分胃肠道疾病的措施。本文就RMT的发展历程、应用、安全性及潜在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RMT在揭示瘤胃微生物组特性或功能、调节宿主新陈代谢、提高生长性能、调控微生物区系平衡、疾病治疗等方面的作用,为RMT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反刍动物胃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及与微生物互作研究
杜海东, 娜仁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04-18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4
摘要 ( 75 )   HTML( )    PDF (1125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的胃肠道是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部位,时刻暴露于各种外源和内源物质当中。因此,胃肠道中具有功能性上皮屏障,以防止各种物质侵入组织内部。胃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胃肠道上皮屏障稳态和强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胃肠道上皮屏障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调节宿主胃肠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建立,而宿主胃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建立也会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殖与分布。本综述总结了胃肠道上皮屏障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胃肠道微生物和胃肠道上皮屏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胃肠道微生物与胃肠道上皮屏障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商品蛋鸡精准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常心雨, 王继光, 王晶, 张海军, 齐广海, 邱凯, 武书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15-18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5
摘要 ( 70 )   HTML( )    PDF (1084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普遍存在饲养密度过大、饲料浪费、生产效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商品蛋鸡精准饲养技术可以系统性监测不同阶段蛋鸡机体状况,依据蛋鸡营养需求和采食量变化等特征,制定个性化饲养方案,可改善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成绩,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氮磷排放等环境问题,促进蛋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蛋鸡不同阶段的营养调控措施、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以及免疫与卫生三个方面出发,综述了蛋鸡精准饲养技术的应用要点与发展趋势,旨在提高商品蛋鸡饲养水平,改善养殖效益。
恒定链的多功能研究新进展
陈芳芳, 栗中华, 朱志伟, 李锦春, 刘翠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24-18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6
摘要 ( 51 )   HTML( )    PDF (1386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是重要的免疫分子。研究发现Ii不仅是MHCII类分子的伴侣分子,而且具有多种功能。本文首先概述了Ii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胞内组装和转运、Ii作为载体的应用。其次,归纳和总结了近几年关于Ii的最新研究进展:Ii与MHC分子互相作用的功能结构域及其在细胞的定位特征、调节T和B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与途径、Ii与巨噬细胞迁移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启动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和相应结构域;与Ii关联的多种酶类和生物活性因子及其作用特点、与Ii相关的疾病;基于Ii结构的疫苗载体及其增强免疫的机理;以及我国在畜禽、鱼类上的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Ii在理论研究和畜牧兽医领域实际应用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阐述,了解、认识Ii在动物免疫中的多功能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知识和最新进展,为推动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弓形虫病治疗:从传统药物到纳米药物
孙晓敬, 张磊, 田甜, 马茜, 姚佳, 汪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34-18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7
摘要 ( 80 )   HTML( )    PDF (1131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机会致病原虫,几乎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免疫力正常的个体感染常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免疫功能缺陷的人或动物感染则会导致严重后果,需进行有效治疗。目前,弓形虫病已是全世界绵羊和山羊流产的常见原因,该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控制人和动物弓形虫病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以往用于弓形虫病治疗的药物,由于其副作用和/或疾病分期的特点,治疗效果大大受限,然而纳米药物可有效克服传统药物的局限性。本文就纳米技术在弓形虫病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抗弓形虫病药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羊口疮病毒与宿主的博弈:免疫应答与病毒免疫逃逸机制
龙琴琴, 魏敏, 王雨婷, 文明, 庞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45-18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8
摘要 ( 63 )   HTML( )    PDF (3561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口疮(orf)是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 ORF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嗜上皮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不但阻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类健康。ORFV感染诱导宿主强烈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但宿主仍可被ORFV反复感染,主要是因为ORFV在与宿主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和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逸机制。ORFV主要通过抑制干扰素反应、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自噬和血管增生等方式实现免疫逃逸。ORFV 免疫逃逸主要是通过其编码的多个免疫调控蛋白来实现。本文主要对ORFV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ORFV免疫逃逸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orf疫苗研制及综合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遗传育种
合川黑猪保种群遗传结构及选择信号分析
龙熙, 陈力, 吴平先, 张廷焕, 潘红梅, 张亮, 王金勇, 郭宗义, 柴捷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54-18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09
摘要 ( 71 )   HTML( )    PDF (9677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合川黑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近交系数、家系结构和选择信号,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合川黑猪这一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猪50K SNP芯片,对合川黑猪保种群内所含的58头健康成年种猪进行SNP检测;计算群体的有效含量、多态信息含量、多态标记比例、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以及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析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link软件构建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IBS)矩阵和分析每个样本的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Gamatrix(V2)软件构建基因组关系G矩阵,分析合川黑猪保种群的亲缘关系;利用Mega X(V10.0)软件进行群体聚类分析,研究合川黑猪保种群的家系结构;运用Tajima’s D和iHS方法分析合川黑猪群体基因组上受选择的信号区域,挖掘潜在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合川黑猪保种群体的群体有效含量、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多态标记比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0.156、0.534、1.38、0.141,说明合川黑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25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271,观测杂合度稍高于期望杂合度,说明该保种群体出现了分化;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199 2± 0.042 9,其中公猪的为0.176 7±0.048 4,IBS遗传距离和基于G矩阵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均表明,部分个体之间呈现较近的亲缘关系;合川黑猪保种群体内共发现2 246个ROH片段,长度在1~10 Mb之间的ROH数量占比最多,为79.12%,含40~50个ROH的个体数量占比最多,为48.28%,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175;现有合川黑猪群体包含7个含公猪的家系和1个不含公猪的家系,各家系个体的数量差异较大;利用Tajima’s D方法检测到显著选择信号区域192个,涉及193个候选基因,iHS方法检测到显著选择信号区域303个,涉及331个候选基因。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候选基因有5个,其中HVCN1与精子的活力和低温耐受相关,TRAF3IP1和PER2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综上所述,合川黑猪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但部分个体间存在较大的近交风险,各家系中个体数量的差异明显,个别家系内公猪个体数量少,存在血统流失风险。此外,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合川黑猪繁殖和免疫性状相关的基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选择作用。
杜洛克猪生长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
张笑科, 廖伟莉, 陈信佑, 李婷婷, 袁晓龙, 李加琪, 黄翔, 张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68-18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0
摘要 ( 75 )   HTML( )    PDF (4569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杜洛克猪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本研究选用361头杜洛克种公猪作为试验群体,对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平均日增重、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和达100 kg眼肌面积性状进行测定,基因型信息使用50K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进行分型,质控后得到31 618个SNPs。使用GCTA软件利用基因组信息对各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使用R软件rMVP包FarmCPU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和候选基因。结果表明,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平均日增重、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和达100 kg眼肌面积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7、0.29、0.16和0.11,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达100 kg体重日龄和达100 kg平均日增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值均为-0.99,为强负相关关系。全基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达100 kg体重日龄和达100 kg平均日增重性状上共检测到3个显著SNPs,均位于10号染色体上。使用最小显著差数检验法对显著SNPs的等位基因型进行多重比较,显著SNPs rs81237156、rs81424502和rs81313018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G、T和A。候选基因HACD1和BAMBI在显著SNPs附近的候选区域内被鉴定与猪生长性状相关。本研究新发现的候选基因将促进对生长性状的理解,而新变异的识别可为猪育种的潜在标记提供新的思路。
荣昌猪和三元杂交猪胴体性状、肉品质及风味物质差异研究
胡颖, 周晓容, 黄金秀, 杨飞云, 李敬, 汤超华, 赵青余, 杨悠悠, 张凯, 张军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77-18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1
摘要 ( 96 )   HTML( )    PDF (4601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荣昌猪与三元杂交猪胴体性状、肉品质及风味品质差异,为进一步解释荣昌猪风味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出栏期体重相近,性别各半的三元杂交猪((117.75±7.19) kg) (n=8)和荣昌猪((112.40±8.78) kg) (n=10)作为研究对象,屠宰后测定胴体性状、常规肉品质等;感官仿生评价技术测定猪肉的滋味轮廓、气味轮廓;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猪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1)与三元杂交猪相比,荣昌猪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显著降低 (P<0.05),平均背膘厚极显著增加 (P<0.01)。2)与三元杂交猪相比,荣昌猪背最长肌a*45 mina*24 h、内聚性显著升高(P<0.05);L*24 h、滴水损失、剪切力和硬度显著降低(P<0.05)。3)电子舌分析显示,荣昌猪和三元杂交猪背最长肌的滋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荣昌猪的鲜味丰富度和咸味响应值显著升高(P<0.05)。4)电子鼻分析显示,荣昌猪和三元杂交猪背最长肌的气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对醇类、醛类和酮类响应的传感器W2S在荣昌猪中响应值极显著升高(P<0.01)。5)基于HS-SPME-GC-MS技术在荣昌猪和三元杂交猪背最长肌中共鉴定到7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16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荣昌猪中显著升高(VIP>1且P<0.05)。荣昌猪肉色鲜红,肉质更嫩,系水力较好,己醛、戊醛、2,3-辛二酮、乙酸乙酯、丁酸烯丙酯、2-乙基呋喃等1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可能对荣昌猪和三元杂交猪的风味差异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荣昌猪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miR-145-5p靶向IGF1R介导AKT通路抑制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
员佳乐, 刘畅, 黄晓宇, 刘巧霞, 史明月, 李文霞, 牛瑾, 王首元,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路畅, 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893-19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2
摘要 ( 57 )   HTML( )    PDF (13561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miR-145-5p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miR-145-5p的组织表达谱和发育性表达规律;选用1 d晋汾白猪趾长伸肌进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分别转染miR-145-5p模拟物(mimics)及其对照组(mimics NC),miR-145-5p抑制剂(inhibitor)及其对照组(inhibitor NC),每个处理3个重复,利用qRT-PCR、EdU和CCK-8方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表达量、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活性;待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后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探究分化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及肌管形成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试验、qRT-PCR和Western blot探究miR-145-5p 对下游IGF1R和AKT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miR-145-5p基因在肝和肺中表达量最高,心和皮下脂肪中次之(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miR-145-5p在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持续升高(P<0.05)。在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转染miR-145-5p mimics极显著下调Ki67和CDK1的表达(P<0.01),显著下调PCNA和CDK4的表达(P<0.05),阳性细胞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分化方面,过表达miR-145-5p极显著下调MyOD、MyOG和Myf5的表达量(P<0.01),MyOD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MyHC阳性肌管面积少于对照组;转染miR-145-5p inhibitor则出现相反的结果。过表达miR-145-5p显著降低IGF1R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干扰miR-145-5p能极显著上调IGF1R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1),并能挽救转染si-IGF1R对p-AKT蛋白的抑制作用(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miR-145-5p通过负调控IGF1R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影响AKT通路,抑制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参与骨骼肌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丰富了猪肌肉生长发育的分子网络,并为肌肉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靶标。
基于脾脏转录组筛选北京油鸡和广明白鸡抗热应激相关功能基因
王子渲, 王巧, 张锦, Astrid Lissette Barreto Sánchez, 郑麦青, 李庆贺, 崔焕先, 安炳星, 赵桂苹, 文杰, 李和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05-19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3
摘要 ( 69 )   HTML( )    PDF (8371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北京油鸡(BY)和"广明2号"白羽肉鸡B系(广明白鸡,GM)在热应激和正常饲养条件下的脾脏转录组进行分析,鉴定两鸡种在应对热应激时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解析不同鸡种耐热性能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试验动物采用相同饲养条件下的25日龄北京油鸡和广明白鸡,测定异嗜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表型数据,采集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基于RNA-Seq数据,结合表型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出与性状相关性较高的模块与基因。脾脏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热应激组相比于对照组,北京油鸡中共鉴定到3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69个上调表达,144个下调表达;广明白鸡中鉴定到2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52个上调表达,83个下调表达。利用WGCNA分析,在北京油鸡中筛选出2个与H/L相关性较高的模块,在广明白鸡中筛选出4个与H/L和T-AOC强相关的模块。通过筛选模块中的Hub基因,发现两品种中均存在TRIM29基因,说明该基因可能在抗热应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了不同鸡种在热应激下基因的表达差异规律,并鉴定到与耐热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鸡的耐热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鸡木质化胸肌组织学特征及分子调控通路改变研究
白露, 王梦杰, 马小春, 何政肖, 孔富丽, 刘大伟, 营凡, 朱丹, 赵桂苹, 文杰, 刘冉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15-19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4
摘要 ( 70 )   HTML( )    PDF (23659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鸡木质化胸肌与正常、白条纹以及木质肉白条纹共同发生胸肌的组织形态的量化差异以及分子调控通路改变。研究以42日龄快速型白羽肉鸡终端父系为素材,根据木质肉与白条纹的表观判断标准,筛选4组胸肌组织样本,分别为正常、木质肉、白条纹和木质肉白条纹共同发生组。对61个个体肌纤维组织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依据表观评分和组织学统计结果挑选正常组和木质肉组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木质肉组肌纤维面积、肌纤维直径和肌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木质肉组的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白条纹组和木质肉白条纹共同发生组(P<0.05)。转录组分析筛选出木质肉组相比正常组显著上调表达差异基因1 201个,无显著下调表达差异基因。通路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结缔组织增生相关的通路,包括间隙连接(gap junction)、黏着斑信号通路(focal adhesion)、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和胶原纤维组织(collagen fibril organization)等。从富集通路中筛选与结缔组织增生等过程相关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IGF1R、ITGB2、ITGA11、FMOD等基因在木质肉和正常组间差异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综上,本研究报道了木质化胸肌相比正常组织,肌内膜厚度平均增高75%以上,且很可能与结缔组织增生通路基因改变相关,其中基因ITGA11和FMOD可作为木质化胸肌重要候选基因用于后期深入研究。
山羊APOA4基因抑制肌内脂肪细胞分化
曲比伍且, 李艳艳, 李鑫, 王永, 王友利, 刘伟, 朱江江, 林亚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27-19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5
摘要 ( 59 )   HTML( )    PDF (10865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山羊脂蛋白A-IV(apolipoprotein A-IV,APOA4)对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本试验所用动物为1周岁生理状态良好,舍饲的简州大耳羊公羊(n=5)。试验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APOA4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克隆得到的序列进行分析,并获得序列特征;利用qPCR技术构建山羊APOA4的组织与细胞时序表达谱;通过构建山羊APOA4基因过表达载体,本试验分为过表达组(pEGFP-N1-APOA4)与阴性对照组(pEGFP-N1),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的样本量为2个。转染pEGFP-N1- APOA4过表达载体和pEGFP-N1至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Bodipy染色、DAPI染色、吸光度(OD490 nm)测定及qPCR等方法确定过表达山羊APOA4基因对肌内脂肪细胞分化及脂肪形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克隆得到山羊APOA4基因序列1 467 bp,其中CDS区1 143 bp,编码380个AA;2)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得到山羊APOA4为带负电且属于酸性不稳定疏水蛋白;3)山羊APOA4在山羊各组织广泛表达,在肝中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APOA4在诱导分化48 h的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最高;4)过表达山羊APOA4基因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发现肌内脂肪细胞脂滴积聚减少,脂肪分化标志基因C/EBPαPPARγ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SREBP1、C/EBPβ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脂代谢标志基因AP2、LPL显著下调(P<0.05)。综合形态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山羊APOA4基因可能通过抑制分化标志基因C/EBPαPPARγSREBP1、C/EBPβ以及脂代谢标志基因AP2、LPL的表达,进而抑制肌内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滴积聚,提示过表达山羊APOA4基因抑制肌内脂肪细胞分化。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永登七山羊遗传多样性分析
马克岩, 韩金涛, 白雅琴, 李讨讨, 马友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39-19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6
摘要 ( 45 )   HTML( )    PDF (9679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技术分析永登七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永登七山羊作为新发现资源申报提供支撑。本研究以甘肃省4个地方绵羊群体(每个群体随机选取10只成年健康母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LAF技术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通过perl编程计算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香浓维纳指数(SHI)和基因多样性指数(Nei)等5个遗传多样性指标;PopLDdecay软件分析每个品种连锁不平衡情况;elgensoft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mega x软件构建4个绵羊品种的系统发育树;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gcta软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0只绵羊个体共检测到1 658 596个SNPs位点,其中大部分SNPs位点位于基因间区域。永登七山羊群体HoHePICSHINei指标值分别为0.082、0.277、0.221、0.411和0.305,且永登七山羊的连锁不平衡系数较高,衰减速度较慢,说明永登七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低;永登七山羊与滩羊、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分别为0.090 6、0.098 0和0.104 5,表明永登七山羊与其他3个品种之间分化程度较高;PCA显示,群体间聚类模式差异明显,可将永登七山羊与兰州大尾羊、滩羊和岷县黑裘皮羊区分开;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兰州大尾羊独自聚为一大支,永登七山羊和滩羊聚为另一大支,亲缘关系较近,随后永登七山羊逐渐分离出来独自聚为一小支;structure分析表明,K=2为最优分群数,即4个群体来自两个原始祖先,随着K值逐渐增加,部分永登七山羊个体发生分离,与其他品种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亲缘关系热图显示,每个亚群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较低。结果提示,永登七山羊与兰州大尾羊群体遗传多样性低,永登七山羊与滩羊、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之间分化明显,这为进一步挖掘永登七山羊种质资源特性提供了理论数据。
雷琼牛与陆丰牛背最长肌lncRNA表达特点及其相关ceRNA网络分析
杨闯, 吴龙飞, 柳广斌, 李耀坤, 刘德武, 孙宝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51-19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7
摘要 ( 47 )   HTML( )    PDF (16770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雷琼牛与陆丰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lncRNAs、miRNAs以及mRNAs,通过构建lncRNA-miRNA-mRNA的竞争调控网络、搜寻lncRNA顺式靶向调控基因并进行功能预测,挖掘可供提升华南地区地方品种黄牛肉用价值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随机选取4月龄雌性雷琼牛与陆丰牛各4头,取背最长肌组织用于RNA测序,测序结果使用RT-qPCR验证。筛选两品种黄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lncRNAs、miRNAs和mRNAs,用于构建差异表达转录本的竞争调控网络以及搜寻lncRNA顺式靶向调控基因。候选基因使用GO和KEGG富集分析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以雷琼牛为对照组,两个品种中存在119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中73个上调表达,46个下调表达;差异表达的miRNAs共有13个,其中7个上调表达,6个下调表达;差异表达的mRNAs共有599个,其中155个上调表达,444个下调表达。竞争性调控网络中mRNAs的GO富集结果显示,与肌生成相关的条目主要为磷酸化以及膜结构等,KEGG富集结果中与肌生成相关的通路主要为Rap1、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顺式靶向调控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与肌生成相关的GO条目主要为肌肉结构的发展、肌肉器官的发育等,KEGG富集结果中与肌生成相关的通路主要为MAPK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局部粘附等。本研究筛选了雷琼牛与陆丰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lncRNAs、miRNAs以及mRNAs,构建了竞争调控网络并搜寻了lncRNA的顺式靶向调控基因,为进一步对华南地区地方品种黄牛肉用价值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高原地区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黄上真, 马龙刚, 娄文琦, 宁景扬, 张海亮, 胡丽蓉, 扎琼, 李斌, 徐青, 巴桑罗布,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64-19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8
摘要 ( 55 )   HTML( )    PDF (6690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我国高原地区奶牛血液指标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测定了拉萨地区不同纯度的荷斯坦牛共435头健康泌乳个体的18项血常规、3项血气、4项电解质和2项生化指标,进行表型相关性分析,并综合牛场、月龄、泌乳阶段、体况评分、荷斯坦牛血统比例和测定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奶牛群体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s,RBC)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66 ± 2.14)×109 个·L-1、(6.94 ± 0.74)×1012 个·L-1和(405.73 ± 224.48)×109 个·L-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分别为(11.28 ± 1.61)kPa和(3.39 ± 0.38)kPa。在27项血液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液酸碱度(pH)、钠离子浓度(Na+)和氯离子浓度在个体间变异较小,其变异系数小于5%。相关分析中,PCO2与PO2和p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53和 -0.55,呈中度负相关,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压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 0.95)。方差分析中,月龄显著影响(P<0.05)15个血常规指标,体况评分和泌乳阶段显著影响除MCHC外的6个红细胞系统指标(P<0.05),HGB、HCT、MCV和MCH与荷斯坦牛血统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泌乳中期RBC最高,而MCV和MCH在此阶段最低。测定时间对PCO2、Na+、钙离子浓度(Ca2+)、葡萄糖浓度(glucose,GLU)、乳酸浓度(lactic acid,LAC)和动脉血HCT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PCO2、Ca2+和HCT均在12∶41-14∶10时出现极值。泌乳阶段对PCO2、pH、钾离子浓度、GLU、LAC和动脉血HCT有显影响(P<0.05),泌乳初期动脉血GLU和LAC最低,PCO2最高,碱性最弱。综上,血液指标不同程度地受到奶牛生理状态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利用血液指标开展高原牧场奶牛健康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并应考虑泌乳阶段、月龄、体况等因素的影响,并注意测定时间的选择。
生物技术与繁殖
烟酸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绵羊精子低温保存效果
韩修远, 赵亮, 王闯, 亓美玉, 姚玉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79-19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19
摘要 ( 72 )   HTML( )    PDF (12863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温保存可有效延长精子体外保存时间,提高精液利用效率。但是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下会造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持续累积,诱发精子氧化应激,降低质膜完整性,造成精子活力下降。旨在研究绵羊精子4℃保存条件下,稀释液添加不同浓度烟酸(nicotinic acid,NA)对精子的保存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采集健康的成年德国美利奴种公羊精液(n=6),以基础稀释液中添加5、10、20 mmol·L-1 NA为保护剂,拟阐明NA对绵羊精子的保护作用。通过精子分析仪检测精子活力、运动性能,精子低渗膨胀试验检测质膜完整性,荧光染色检测精子中ROS水平、线粒体功能,试剂盒检测H2O2含量、抗氧化因子活性水平及ATP水平。结果表明:与10%BSA对照组相比较,添加NA处理后精子的存活时间可延长至120 h,其中10 mmol·L-1 NA NA处理后第72小时精子活力仍可达到70%以上;在NA处理后24~72 h时,绵羊精子可保持更高的活力、运动性能与及质膜完整性(P<0.05),而且降低了精子中的ROS水平(P<0.05)。在NA处理后第72小时,精子中H2O2含量显著低于10%BSA对照组(P<0.05),而精子中抗氧化因子(CAT、GSH-PX、T-SOD、T-AOC)活性水平、线粒体功能以及ATP水平均显著优于10%BSA对照组(P<0.05)。综上,在4℃保存条件下,绵羊精液低温稀释液中添加NA,可提高精子的活力、运动性能、质膜完整性和抗氧化能力,并改善精子线粒体功能和ATP生成,有效提升绵羊精子低温保存效果。
1,25(OH)2D3VDR敲除对山羊附睾头上皮细胞β防御素家族表达的影响
王丽, 郭雅茹, 张俊梅, 雷铭凯, 王振国, 张春香, 任有蛇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1990-20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0
摘要 ( 42 )   HTML( )    PDF (7265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1,25(OH)2D3是否通过VDR途径调节山羊附睾头上皮细胞β防御素基因表达。本试验选取3只6月龄太行黑山羊,分别采集附睾头组织。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山羊附睾头上皮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上皮细胞纯度。添加100 nmol·L-1 1,25(OH)2D3处理附睾头上皮细胞以及筛选出敲除效率最高的pCas9/gRNA1质粒载体进行细胞转染,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孔。附睾头上皮细胞经1,25(OH)2D3处理以及VDR基因敲除后,分别用qRT-PCR检测VDR和17种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VDR蛋白和3种β防御素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25(OH)2D3能极显著提高VDR、gBD124、gBD126和gBD104a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同时极显著提高gBD104、gBD109tr1、gBD109tr2、gBD113、gBD116、gBD120、gBD121以及gBD123基因的表达(P<0.01),显著提高gBD106、gBD127、gBD129以及gBD134基因的表达(P<0.05),而对gBD110like和gBD128基因没有显著影响(P>0.05);3个基因敲除载体进行细胞转染后,pCas9-VDR-V1组VDR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VDR基因敲除极显著降低gBD124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显著降低gBD126和gBD104a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同时VDR基因敲除组gBD109tr1、gBD109tr2、gBD116、gBD123、gBD127、gBD128以及gBD134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VDR基因敲除组gBD104、gBD106、gBD120以及gBD129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对gBD121、gBD110like以及gBD113的相对表达则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1,25(OH)2D3可以上调VDR和部分β防御素表达;VDR基因敲除后降低部分β防御素表达,结果表明1,25(OH)2D3通过上调VD/VD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VDR的表达调控山羊附睾头上皮细胞部分β防御素表达。
OPN5-TSH-DIO2/DIO3和VIP-PRL在短光照抑制公山麻鸭睾丸活性中的表达规律
孙俊峰, 潘建秋, 张焯深, 江丹莉, 沈栩, 陈蓉, 许丹宁, 田允波, 黄运茂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01-20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1
摘要 ( 41 )   HTML( )    PDF (7270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短光照抑制公山麻鸭繁殖机能的过程中,OPN5-TSH-DIO2/DIO3通路和VIP-PRL通路主要相关因子表达规律及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本试验选取80只正常繁殖期(220日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山麻鸭公鸭作为研究对象,试验前15 d维持正常繁殖期的长光照(18L∶6D),从d16开始每天缩短光照2 h,到每天光照时间为8 h(8L∶16D)后持续至试验结束(d45);于d15、d21、d30、d45采集血液样本和下丘脑、垂体、睾丸等组织样,通过HE染色、ELISA、q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睾丸发育情况及下丘脑、垂体、睾丸中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长光照条件相比,短光照导致公鸭睾丸萎缩,生精细胞和精子数量显著减少(P<0.05);血液LH、PRL、睾酮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下丘脑GnRH表达下降,GnIH表达上升,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垂体GnIHR呈上升趋势,FSH呈下降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GnRHR试验后期明显上升(P<0.05),LH无明显变化趋势;睾丸中FSHR、LHR的基因表达均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OPN5-TSH-DIO2/DIO3通路中,OPN5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IO2、TSH-β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IO2蛋白水平降低(P>0.05),DIO3基因表达趋势则与DIO2相反,缩短光照导致基因表达水平上升(P>0.05),DIO3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5);VIP-PRL通路中,下丘脑VIP和垂体PRL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垂体PRLR的基因表达显著上升(P<0.05),睾丸PRLR的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在短光照抑制公山麻鸭繁殖性能的过程中,OPN5-TSH-DIO2/DIO3通路和VIP-PRL通路均参与其中,介导了短光照对生殖轴的抑制作用;与正常繁殖期所需光照条件相比,短光照均会抑制两通路的效率,从而实现对生殖轴活性的下调,但其中两通路间的相互调控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营养与饲料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及毛囊发育的影响
李玉娟, 张原铭, 张北育, 李福昌, 刘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13-20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2
摘要 ( 45 )   HTML( )    PDF (1007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以及毛囊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10月龄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安哥拉兔公兔1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再添加0.25%、0.35%、0.45%的赖氨酸,试验期65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0.25%的赖氨酸显著提高了产毛量、产毛率、饲料转化效率、总毛囊密度和次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添加0.25%的赖氨酸显著增加皮肤中Wnt家族10b蛋白(Wnt10b)、β-连环蛋白(β-catenin)、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基因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0.35%的赖氨酸显著提高了角蛋白相关蛋白(Kap6.1)基因表达量,也显著降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赖氨酸可促进长毛兔皮肤毛囊发育,Wnt10b/β-catenin、TGF-β和Ka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此调节过程。
预防兽医
口蹄疫病毒抗体SA-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周广青, 刘晓庆, 史喜绢, 杨大鹏, 袁莉刚, 常惠芸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20-20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3
摘要 ( 52 )   HTML( )    PDF (6854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决如何对现有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以建立口蹄疫抗体检测新方法的问题,本研究在基于原有液相阻断ELISA的基础上进行方法优化,实现口蹄疫病毒抗体的快速、灵敏检测。本研究通过对抗口蹄疫IgG抗体标记生物素技术与HRP标记链霉亲和素(HRP-SA)相结合建立新的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SA-LPBE),在猪,牛、羊血清样品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结合实际情况,判定优化后牛、羊血清抗体效价≥128,猪血清效价≥64时,判定为阳性,与商用检测试剂盒结果一致。并且经符合率分析,与原试剂盒具有92.3%的符合率,其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10%。该方法改变了原有的需要制备兔抗豚鼠抗血清再标记HRP技术路线,根本上提高了酶促反应的效率,保证了方法原有敏感性的同时提高了方法的特异性;利用生物素标记抗体与HRP-SA反应迅速、标记原料稳定、检测背景值等优点实现了将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操作时间由2 d缩短为3 h,解决了原有方法操作繁琐、用时过长、操作疲劳、不稳定、易出错等问题。建立的SA-LPBE可应用于FMDV抗体检测,为FMD流行和临床检测提供了技术方法。
牦牛源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常益铭,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30-20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4
摘要 ( 62 )   HTML( )    PDF (9300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s complex, BRDC)的重要病原之一,本试验旨在调查BRSV是否在青藏高原牦牛中存在及其在患呼吸道疾病的牦牛中的分子流行情况。2021年3月―2022年7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州)的10个牦牛场中收集了122份患有呼吸道疾病牦牛的深部鼻腔棉拭子,其中,91份样本来自甘孜州,31份样本来自阿坝州,采用反转录恒温隔绝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insulated isothermal PCR, RT-iiPCR)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了BRSV的检测。结果显示,BRSV的平均阳性率为64.75%,其中,甘孜州的样本阳性率为73.63%,阿坝州的样本阳性率为38.71%;场阳性率为100%。从阳性样本中扩增到了10条完整的G基因序列(均为Ⅲ亚群)和9条完整的F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所有国外的BRSV毒株相比,牦牛源G和F蛋白与本实验室最近上传的BRSV毒株之间存在多个相同的氨基酸位点突变。此外,还获得了1条牦牛源的Ⅲ亚群BRSV全基因组,与本实验室最近上传的国内肉牛源BRSV毒株(GenBank登录号:OP137030~OP137034)遗传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证实了BRSV在牦牛中的存在与流行,获得了1条牦牛源的BRSV Ⅲ亚群基因组序列,丰富了牦牛的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谱,为牦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非洲猪瘟病毒RNA聚合酶亚基D205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王国超, 赵亚茹, 张忠辉, 张玉龙, 白鸽, 耿抒贤, 樊洁, 杨吉飞, 关贵全, 殷宏, 罗建勋, 牛庆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42-20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5
摘要 ( 56 )   HTML( )    PDF (5234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pD205R蛋白参与病毒基因的转录,属于ASFV RNA聚合酶,且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 RPB5亚基相似,为深入了解pD205R结构,功能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机制。利用DNAStar、MEGA7.0对GenBank中公布的不同毒株的ASFVD205R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利用ExPASy、GOR4、AlphaFold软件对该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进行分析,并对其原核表达和制备抗pD205R蛋白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在不同基因型间D205R基因高度保守;利用ExPASy在线软件预测pD205R蛋白理化性质其分子式为C1088H1712N278O295S8,属亲水性蛋白,稳定性差;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显示,α螺旋是其主要结构形式,占比为35.12%;同时以ASFV-CN/SC/2019毒株基因组为模板,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D205R并转入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成功表达,大小为23.3 ku。获得的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 blot鉴定可与ASF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1∶51 200,Western blot和IFA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够特异性的识别ASF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中表达的天然pD205R蛋白,为进一步研究D205R基因的功能及其在宿主与病毒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一株鸭腺病毒3型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曹秀芸, 刘吉文, 汤智辉, 郑紫怡, 闫丽萍, 宋素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50-20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6
摘要 ( 64 )   HTML( )    PDF (14037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现地分离一株3型鸭腺病毒(duck adenovirus 3,DAdV-3)并命名为DAdV-3 YN株,分析该毒株的基因特征与致病特性,本研究选用LMH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与纯化,并对YN株的hexon、penton base、fiber1和fiber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通过腿部肌肉注射病毒感染7日龄番鸭,观察番鸭精神状态,记录体重变化、脏器剖检特征、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脏器载毒量、泄殖腔拭子排毒量以及血清生化等数据,同时测定法氏囊与脾内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以探究YN株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番鸭感染YN株后体重增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 P<0.000 1);体内各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攻毒组鸭的肝组织与肾组织脏器系数均大于对照组且在攻毒后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组番鸭血清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0 1);同时,法氏囊与脾内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水平显著上升(P<0.01; P<0.001)。以上结果提示,YN株感染7日龄番鸭后,可以导致肝和肾等脏器损伤,同时可以诱导法氏囊与脾内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番鸭免疫功能。
检测鸡毒支原体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和HI试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陈杨, 孟林春, 郭梦娇, 张成成, 薄宗义, 楚电峰, 曹永忠, 吴艳涛, 张小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62-20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7
摘要 ( 84 )   HTML( )    PDF (3210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检测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合HI试验,为MG感染的监测和净化提供一套有效的组合技术方案。以原核表达的VlhA 3.03重组蛋白(rVlhA)作为包被抗原,使用单一稀释法构建了关于血清抗体滴度与1∶500血清稀释度处S/P值的回归方程lg(抗体滴度)=1.257×lg(1∶500处S/P值)+3.709,R2=0.917 6,S/P临界值为0.32,临界滴度是1 200。经验证,rVlhA-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最低能检出 1∶2 000 稀释的阳性血清。选择国内MG分离株SH/2020-1作为血凝抑制抗原建立HI试验方法。使用rVlhA-ELISA方法联合HI试验进行血清样品检测,IDEXX-MG方法作为对照,借助RT-qPCR方法监测MG感染情况。结果表明rVlhA-ELISA方法和IDEXX-MG监测的血清抗体趋势与HI复核结果均一致;rVlhA-ELISA与HI联合判定结果与IDEXX-MG符合率可达91.53%。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rVlhA-ELISA方法和HI试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初步应用于MG感染的临床大规模、快速筛查并对结果进行复核。
副猪格拉瑟菌6个候选抗原对小鼠的免疫特性分析
伭婷, 杨凯一, 蔡金双, 耿琰, 李玉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73-20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8
摘要 ( 46 )   HTML( )    PDF (8052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候选抗原,本研究原核表达了副猪格拉瑟菌6个具有潜在保护力的蛋白,对小鼠免疫后进行攻毒,以期筛选获得具有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候选抗原,从而为开发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副猪格拉瑟菌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63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9组:HPSNAG-1330、CyaY、HPSNAG-0978、HPSNAG-0140、AfuA以及Fe3+ABC-tbp 6个亚单位疫苗组、G. parasuis-5灭活苗组、攻毒对照组和空白组;亚单位疫苗组每种对应蛋白各免疫50 μg·只-1,灭活苗组免疫4×109CFU,一免与二免间隔14 d,二免14 d后攻毒,副猪格拉瑟菌Nakasaki菌株攻毒剂量为1.26×109CFU。在二免14 d后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和IL-2、IL-6、IL-10、IFN-γ和TNF-α的表达,攻毒后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并观察肺、脾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小鼠均能产生体液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显示:除rAfuA外,其它重组蛋白均能刺激灭活苗组中小鼠淋巴细胞显著增殖(P<0.05),而6个重组蛋白对相应的亚单位疫苗组和空白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均不显著;同时,CyaY组和HPSNAG-1330组小鼠机体的炎性反应和脾、肺的损伤程度相对温和,综合评价效果优于灭活苗组。本研究通过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筛选出CyaY和HPSNAG-1330两个具有免疫保护性的候选抗原,为后续开展多个抗原的联合免疫和猪体试验提供了素材。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翟云逸, 袁野, 李俊玫, 田路路, 刁梓洋, 李彬, 陈家露, 周栋, 靳亚平, 王爱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83-20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29
摘要 ( 43 )   HTML( )    PDF (5560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6(OMP16)单克隆抗体,建立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为布病临床防控提供免疫血清学检测手段。本研究选取保守性高、免疫原性良好的布鲁氏菌OMP16,经原核表达获得携带GST或His标签的重组OMP16(rOMP16)。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可稳定分泌OMP16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亚型鉴定、细胞核型分析和抗体交叉反应性试验分析单抗性质。制备小鼠腹水并纯化,方阵滴定法建立布鲁氏菌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结果表明,成功构建OMP16原核表达系统,经表达、纯化获得rGST-uOMP16和rHis-OMP16。筛选到1株遗传稳定的OMP16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B7;经鉴定,该抗体亚型为IgM-κ型,可识别目的蛋白,与标签蛋白无交叉反应。建立了布鲁氏菌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该方法与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结果相比总体符合率为90.53%,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有望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防控提供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受水灾影响猪场水样的菌群特征
洪勃, 孙琪, 李栋凡, 于学祥, 库旭钢,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092-21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0
摘要 ( 52 )   HTML( )    PDF (6260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1年7月,河南省部分地区突发特大水灾,致使受灾区域内的猪场损失惨重,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灾发生后猪场水样中存在的病原菌,为猪场防控可能出现的疾病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地采样和委托采样的方式,获得了26个受灾猪场中的48份水样,包括19份猪饮用水、22份场内积雨水和7份废弃污水,采用菌落计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的细菌总数和菌群丰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采集的水样开展消毒剂杀菌试验。结果发现:饮用水、积雨水和污水中的平均含菌量分别为1.55×105、1.88×108和3.70×109 CFU·mL-1,其中污水中的细菌总数最多,其次为积雨水,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最少,但远超国家饮用水的安全标准。本研究在不同种类的水样中均检测到了链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弓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潜在的致病菌属,以及嗜低温弓形杆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致病菌。杀菌试验显示,氯制剂终浓度达到2 500mg·L-1,作用30 min即可杀灭积雨水和污水中所有的细菌。本研究发现,水灾后养猪场内的水样中含有多种致病菌,规模化猪场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对场内污染的水体进行消杀,以确保人和猪群的健康安全。
二甲酸钾预防沙门菌感染小鼠的效果评价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孙瑜凡, 于盼元, 陈虹宇, 谭怡青, 陈夏冰, 张腾飞, 高婷, 周锐, 黎璐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01-21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1
摘要 ( 50 )   HTML( )    PDF (8612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甲酸钾(potassium diformate, KDF)为酸化剂的代表之一,在2001年被欧盟批准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在2005年被我国批准作为饲料添加剂。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表明KDF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然而关于KDF对传染病预防作用的直接证据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及小鼠感染模型,在体外和体内评价KDF对致病菌的预防效果,并检测KDF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探讨KDF的作用机理。在体外检测KDF对养殖场中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后,选取3~4周龄,体重12~15 g的C57/BL6 雌鼠,分组饲喂一周后感染鼠伤寒沙门菌,记录KDF饲喂组、KDF饮水组和对照组小鼠感染后的体重变化(n=6),并在感染后第6天将小鼠安乐死检测其盲肠组织载菌量(n=6)、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n=6)和盲肠病理变化(n=3)。另外选取两组3~4周龄,体重12~15 g的C57/BL6 雌鼠(n=5),饲喂含有KDF的饲料两周后采集其粪便,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饲喂KDF对小鼠盲肠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KDF对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MIC为3.125 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巴氏杆菌等的MIC为6.25 mg·mL-1。在体内,KDF预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鼠感染沙门菌后血液和盲肠的载菌量(P<0.05),显著降低了感染小鼠的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和TNF-α的水平(P<0.05),并缓解了小鼠盲肠的病理变化。同时,KDF显著降低了小鼠盲肠菌群的多样性(P<0.01),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物种。此外,KDF组小鼠的盲肠物种丰富度下降,在门水平,KDF组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01);在科水平,KDF组中多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阿克曼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乳酸杆菌属、真杆菌属等相对丰度升高。综上表明,KDF在体外对常见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小鼠体内具有预防肠道致病菌沙门菌感染的效果。使用KDF后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阿克曼菌、布劳特菌、乳酸杆菌、真杆菌等有益菌属丰度的升高可能对动物的肠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siRNA-757干扰旋毛虫Ts-ODC基因对其抗酸能力的影响
薄禄琪, 王雪莹, 侯嘉茗, 张力, 张鉴慧, 阮入琳, 张博涵, 王爽, 宋铭忻, 张子群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14-21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2
摘要 ( 55 )   HTML( )    PDF (5201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是否存在鸟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Ts-ODC全序列基因组设计三条特异性siRNA分子,采用脂质体浸染转染的方法将其分别转染至旋毛虫肌幼虫体内,使用qPCR、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最佳干扰siRNA分子及最佳干扰条件;并在pH 1.5、2.5、4.5和6.6的条件下将肌幼虫分别培养0.5、1和2 h,从肌幼虫Ts-ODC基因转录水平、酶活性及存活率等方面分析Ts-ODC基因干扰对旋毛虫肌幼虫抗酸能力的影响;将Ts-ODC基因被干扰的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小鼠,在7和42 d时分别收集成虫和肌幼虫,分别计算其减虫率;将子一代肌幼虫在pH 2.5的酸性条件下培养2 h,计算其存活率,对Ts-ODC基因干扰的遗传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s-ODC siRNA-757为最佳干扰分子,转染12 h、浓度为2 μmol·L-1培养3 d时为最佳干扰条件;各组pH 2.5培养2 h时Ts-ODC基因转录水平最高,pH 1.5培养2 h时虫体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培养条件(P<0.01),pH 4.5培养0.5 h时虫体体内酶活性最高;转染Ts-ODC siRNA-757的肌幼虫接种小鼠后,7 d时成虫和42 d时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58.95%和65.91%;其子一代肌幼虫在pH 2.5的培养液内培养2 h时其存活率为49%。综上表明,旋毛虫肌幼虫体内具有鸟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本研究首次通过siRNA技术干扰旋毛虫肌幼虫Ts-ODC基因,且证实干扰Ts-ODC基因可降低肌幼虫抗酸能力,为后期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基础兽医
XRCC1在卵子和早期胚胎中的定位与功能的初步分析
朱家桥, 程来洋, 曹江琴, 朱闽, 李军伟, 鞠辉明,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26-21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3
摘要 ( 47 )   HTML( )    PDF (6056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CC1)是一种支架蛋白,其在碱基切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检测了XRCC1在卵母细胞和胚胎中的亚细胞定位,并研究了其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以及对随后的胚胎发育和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后胚胎发育过程中,XRCC1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通过显微注射特异性抗体来阻断XRCC1后,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率和胚胎卵裂率出现显著性下降,同时2细胞胚胎中基因组DNA去甲基化水平异常。这说明XRCC1主要定位于细胞周期间期的细胞核,功能正常的XRCC1有助于减数分裂中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维持和早期胚胎的正常发育。
脂肪分化相关蛋白2对BCG诱导小鼠传代巨噬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王崇年, 于嘉霖, 宫照乾, 吴晓玲, 邓光存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34-21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4
摘要 ( 57 )   HTML( )    PDF (15719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肪分化相关蛋白2(perilipin 2,PLIN2)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rin,BCG)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对自噬的调控作用。利用小干扰RNA敲减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PLIN2的表达,结合BCG感染,通过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胞内PLIN2、自噬、内质网应激及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指标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BCG感染显著上调巨噬细胞RAW264.7中PLIN2的表达(P<0.05),极显著上调自噬相关蛋白ATG5(P<0.01)、ATG12(P<0.001)及LC3(P<0.001)的表达,并伴随着细胞内中性脂质的蓄积。敲减PLIN2能使BCG感染的巨噬细胞RAW264.7中自噬相关蛋白ATG5(P<0.05)和ATG12(P<0.05)显著下调以及LC3(P<0.001)极显著下调,细胞自噬率极显著降低(P<0.001),并极显著降低细胞内中性脂质的含量(P<0.001)。同时,敲减PLIN2显著下调CHOP(P<0.05),并极显著下调ATF4(P<0.00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内Ca2+浓度极显著降低(P<0.001)。此外,利用内质网应激激动剂Tunicamycin持续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路后,无论是否敲减PLIN2,BCG感染的巨噬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BCG感染巨噬细胞上调了PLIN2的表达,而PLIN2通过上调细胞内脂肪酸含量,进而级联激活PERK-eIF2α-ATF4-CHOP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发生。
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鹿肠道中关键基因和途径的转录组分析
王美慧, 钟震宇, 白加德, 单云芳, 程志斌, 张庆勋, 孟玉萍, 董玉兰, 郭青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47-21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5
摘要 ( 50 )   HTML( )    PDF (12094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鹿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 perfringens)病主要表现为肠毒血症,致死率高。本研究旨在探究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鹿肠道的关键基因和途径。通过构建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鹿空肠结扎环模型,HE染色检测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后空肠的病理学变化,采用Illumina NovaSeq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鹿肠道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qPCR技术进一步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最后通过STRING网站预测多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结果显示:形态学分析显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后鹿肠道组织出现明显的坏死和出血。转录组分析显示,一共存在7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感染组肠道中有276个上调的差异基因,有429个下调的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生物调节、对刺激的反应和免疫系统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富集的通路主要是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造血细胞谱系等,造成肠道损伤和出血,促进鹿肠毒血症的进程。此外,qPCR结果证实了分析结果准确可信。DEGs蛋白互作分析结果表明TLR6、CLDN1、CD3E、IL1A和CCL20与其他蛋白有较多互作关系,并且GO分析和KEGG分析显著富集的通路高度重合。其中,TLR6可能通过抑制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免疫炎症反应在鹿产气荚膜梭菌诱导的肠毒血症中发挥关键作用。综上所述,C型产气荚膜梭菌通过破坏细胞膜,并抑制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诱导免疫炎症反应,造成肠道出血和损伤。本研究为鹿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外源MDR鼠伤寒沙门菌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秦蕾, 吴慧敏, 徐琦琦, 陈万昭, 王东, 李宏博, 夏盼盼, 刘泽鹏, 夏利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58-2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6
摘要 ( 52 )   HTML( )    PDF (6978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外源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鼠伤寒沙门菌进入健康小鼠肠道后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质控组(C)、灌胃1 d组(G1)、灌胃3 d组(G2)、灌胃5 d组(G3)和灌胃7 d组(G4),每组5只。将携带耐药基因的猪源耐药鼠伤寒沙门菌按106 CFU·mL-1的浓度对除质控组外的试验组小鼠进行灌胃。分别采集灌胃前第0天和灌胃结束后1~14 d的新鲜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灌胃后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结果显示:1)与C组比较,各试验组在灌胃结束后临床上均表现为轻微腹泻,从粪便样本中分离出与灌胃菌同一型的MDR鼠伤寒沙门菌,且分离率差异不大;2)试验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中Chao1、Goods_coverage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明显高于C组;3)G2组、G3组和G4组在门及属水平物种丰度上变形菌门(Epsilonbacteraeota)和螺杆菌属(Helicobacteraceae)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组(P<0.05)。在LEfSe分析上变形菌门和螺杆菌属在C组中显著富集且丰度最高。4)各试验组和C组小鼠肠道菌群中共筛选出10条代谢通路。与C组相比,G1组小鼠肠道菌群中糖原降解Ⅱ代谢通路下调,而G2组、G3组和G4组小鼠肠道菌群在硫醇生物合成、NAD生物合成Ⅱ等代谢通路显著上调(P<0.05),从而调节肠道平衡。综上,外源MDR鼠伤寒沙门菌持续感染小鼠肠道后可增加试验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持续长时间灌服外源MDR鼠伤寒沙门菌可促使肠道菌群通过机体代谢通路进行调节,但由于肠道菌群本身的复杂性,菌群的自我调节及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兽医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蒲公英抗氧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杨子辉, 董朕, 伍蕙岚, 谭斌, 曾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70-21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7
摘要 ( 90 )   HTML( )    PDF (15349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蒲公英抗氧化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潜在作用机制,并对以蒲公英为原料开发功能性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提供指导。通过HERB本草组鉴数据库、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网页工具筛选蒲公英中的活性成分以及潜在作用靶点,使用SwissADME工具计算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得与抗氧化相关的目的基因,使用Cytoscape和STRING数据库构建化合物-靶点-功能、化合物-靶点-通路可视化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途径富集分析,通过ABTS法和FRAP法对蒲公英不同提取组分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到活性成分28个、化合物预测靶点296个、抗氧化靶点1 371个和交集靶点135个。理化性质计算显示,活性成分中大部分为水溶性。蛋白质互作分析表明,JUN、VEGFA、SRC、HSP90AA1和MMP9等20个关键蛋白可能在抗氧化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抗氧化功能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有关。体外抗氧化测定结果显示,蒲公英水提组分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综上表明,蒲公英中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是其抗氧化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开发抗氧化功能的蒲公英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简报
绵羊痒螨重组精氨酸激酶诱导兔皮肤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
黄翠锐, 郝桂英, 周宇, 田焱, 杨富升, 唐丽, 杨光友, 谢跃, 何冉, 徐璟,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86-21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8
摘要 ( 43 )   HTML( )    PDF (4595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绵羊痒螨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 of Psoroptes ovis,PsoAK)对兔皮肤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影响。以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痒螨致敏兔分别为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重组PsoAK(rPsoAK)分别刺激HaCaT细胞和皮内注射痒螨致敏兔后,采用RT-qPCR检测重组蛋白处理后HaCaT细胞和注射部位兔皮肤组织中与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相关因子(IL-4、IL-5、IL-13、TSLP、IL-25、IL-33、CCL5、CCL11、IL-4R)转录水平,以及通过变色酸2R特殊染色观察,并统计兔皮肤组织中聚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和载体蛋白对照组相比,0.1 μg·mL-1 rPsoAK可显著促进HaCaT细胞中IL-13、IL-33、CCL5和CCL11转录水平的增加(P<0.05),以及兔皮肤内IL-4R和CCL5转录水平的增加(P<0.01),其他因子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与PBS和载体蛋白对照组相比,rPsoAK可诱导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极显著增加(P<0.001)。综上所述,PsoAK能够促进部分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转录水平的增加,且诱导兔皮肤内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表明PsoAK是引发痒螨病皮损区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抗原分子,其参与了绵羊痒螨感染的致病过程。
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毒力相关基因的变异分析及其对家兔的致病性
袁生, 李安琪, 吕文珂, 羊露露, 周峰, 黄良宗, 白挨泉, 温峰, 黄淑坚, 郭锦玥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195-21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39
摘要 ( 60 )   HTML( )    PDF (9682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目前广东省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情况,本研究采集了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某规模化养猪场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血液样本,接种PK-15细胞后,运用透射电镜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为PRV,并将其命名为GDFS2020株;分析主要毒力基因gBgCgDgETK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为国内变异株,但有个别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家兔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组家兔肝边缘有梗死,心、脾、肾及脑组织均有充血、肿大和淤血等病变;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脑组织神经元变性萎缩,核略微皱缩,空隙增多变大等明显的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分离了1株PRV变异株,并对家兔具有较强致病性,为广东省PRV流行病学研究及遗传进化提供了参考数据。
IFITM3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的调控效应
方源, 侯巧弟, 项超辉, 赵红奕, 齐雪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200-22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40
摘要 ( 48 )   HTML( )    PDF (5661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在调控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在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感染中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IFITM3对PPRV感染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PRV感染对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中IFITM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基因过表达及敲降技术探究IFITM3对PPR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PPRV感染山羊EECs后,PPRV N蛋白表达水平持续升高,而IFITM3的表达水平较未感染对照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感染后2 h,IFITM3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01);感染后3~4 h,IFITM3的表达水平最大(P<0.000 1);感染后24 h,IFITM3表达水平下降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抑制IFITM3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PRV感染后0~6 h,细胞内PPRV的N蛋白水平下降,感染6 h时下降尤为明显(P<0.01);感染后 12~24 h,细胞内PPRV的N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过表达IFITM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6 h,细胞内PPRV的N蛋白水平极显著上升(P<0.001);感染后12~24 h,细胞内PPRV的N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PPRV感染山羊EECs早期,通过上调IFITM3表达水平促进PPRV在宿主细胞的复制水平。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荧光RT-RA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吕荞, 赵钟毅, 尹德玮, 刘宇梦, 汪伟, 郑敏, 胡诗悦, 赵宸辰, 张昕宇, 雷晓哓, 陆景仪, 孙文超, 兰添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5):  2208-22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5.041
摘要 ( 69 )   HTML( )    PDF (3536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TGEV N基因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并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TGEV-N,经过筛选及优化后建立TGEV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异等温扩增(reverse-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T-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42 ℃恒温条件下进行,20 min即可完成检测,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猪肠道α冠状病毒等猪源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将TGEV-N稀释后,以100~106拷贝·μL-1作为模板,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6.62×101拷贝·μL-1;采用该方法对50份猪源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6%(3/50),检测结果与RT-PCR一致。本试验建立的TGEV荧光RT-RAA检测方法简便、高效、特异、灵敏,为TGEV的临床筛查提供可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