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0-0. 
摘要 ( 3 )   PDF (28486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0. 
摘要 ( 2 )   PDF (245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2-0. 
摘要 ( 3 )   PDF (118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引导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邱梅玉, 张雪梅, 张宁, 刘明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345-13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1
摘要 ( 5 )   PDF (252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CRISPR/Cas9为基础的引导编辑系统是新开发出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实现12种碱基的互换、插入和缺失,并且不需要产生双链断裂和引入外源供体DNA。本文从基因编辑的发展、引导编辑系统的原理、特点、优化、脱靶效应、在动植物和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引导编辑系统的设计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为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引导编辑系统及进一步利用引导编辑系统在动植物科学基础研究和育种方面的应用提供指导。
家畜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进展
彭佩雅, 陈钰焓, 杨龙, 王铭, 赵芮葶, 何俊, 印遇龙, 刘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356-13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2
摘要 ( 7 )   PDF (277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基因组上50 bp~5 Mb的DNA片段发生拷贝数目变化的结构变异。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CNV的检测方法从广泛使用的CGH、SNP和NGS技术延展到新兴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使得越来越多对家畜的起源进化和遗传育种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的CNV被鉴定。但是,目前从检测技术发展的角度综述有关CNV在牛、羊、猪、马等家畜上的研究进展还较少。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CNV的主要形成机制、检测方法,然后,分别综述近年来在牛、羊、猪、马等重要家畜物种中利用CGH、SNP、WGS(包括第二代测序和第三代测序)技术检测CNV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家畜CNV在当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未来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本文有望为家畜拷贝数变异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陈虹宇, 魏雅婷, 李若玺, 高留涛, 刘深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370-13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3
摘要 ( 14 )   PDF (149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干预使雌性动物生产出特定性别后代的一项技术。鉴于X精子和Y精子的分离是实现动物性别控制的技术基础,本文基于X精子和Y精子在物理和化学上的特性差异总结和比较了受精前分离精子的新技术,包括流式细胞分离法、免疫学分离法、pH分离法、微流体和纳米技术。免疫学分离法中R848(雷西莫特)激活TLR7/8信号通路是精子分离的潜在方法,旨在为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母牛发情期间躯体不同部位温度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修豪宇, 李迎军, 原开敏, 汪超, 杨书含, 吕丽华,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381-13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4
摘要 ( 5 )   PDF (124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效发情鉴定是提高母牛繁殖力、提升牛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奶牛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传统人工观察已难以适应规模场奶牛发情鉴定需要。计步器发情鉴定难以检出安静发情,无法提高发情检出率。虽然体温参数发情鉴定潜力大,但母牛全身被毛,体表测温不理想,而接触式测温采集部位有限,可穿戴设备研发难度较大,不同采集部位牛只体温数据差别很大,为此,本文综述了前人利用奶牛躯体不同部位体温数据发情鉴定的结果,比较分析了发情奶牛各部位体温变化规律与发情的关系,为研发高效母牛发情鉴定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外源维生素E和硒调控动物精液品质的研究进展
魏雅婷, 徐泽君, 陈虹宇, 王献伟, 陈其新, 刘深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389-14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5
摘要 ( 9 )   PDF (220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液品质是衡量公畜(禽)种用价值的重要指标。公畜(禽)处于应激状态或精液冻融过程中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当动物机体或精子自身的抗氧化系统无法平衡过量产生的ROS时,易导致精液品质下降。维生素E和硒是常见的两种抗氧化剂,在动物日粮或精液稀释液中适量添加能缓解应激导致的公畜(禽)精液品质下降。本文综述了维生素E和硒调控公畜(禽)精液品质的应用效果以及二者协同作用的机制,以期指导生产实践。
抗菌肽在猪精液常温保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杰, 阮子豪, 蔡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01-14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6
摘要 ( 9 )   PDF (4134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授精(AI)是畜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精液保存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猪精液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污染而导致精子质量下降,随着全面禁抗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开发具有不同活性的抗菌替代品,以提高精液保存效果。抗菌肽(AMPs)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较低耐药性,通过细胞膜损伤和非膜损伤机制在猪精液保存过程中发挥抗菌作用,目前已成为抗生素的重要替代品。本文综述了AMPs的抑菌机制及其在猪精液保存技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猪精液常温保存抗菌肽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奶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研究进展
向辉, 桂林森, 杨迪, 魏士昊, 宫艳斌, 史远刚, 马云, 淡新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12-14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7
摘要 ( 5 )   PDF (213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减少输精次数,缩短空怀间隔, 提高奶牛妊娠率是提高奶牛繁殖效率,节约养殖成本的重要保障。奶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不仅能满足上述要求,还能跳过发情鉴定环节,直接进行定时输精,进而最大限度提高奶牛繁殖率。本文介绍了奶牛同期发情-定时人工输精(estrous synchronization-fixed-time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ES-TAI)发展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和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按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归纳分析,重点论述各类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进一步研发更加高效的奶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新技术和规模化牧场奶牛的繁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肠道菌群调控动物肠道黏膜免疫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刘思弟, 马贲, 郑言, 邱云桥, 姚泽龙, 曹中赞, 栾新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23-14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8
摘要 ( 11 )   PDF (1265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引起黏膜免疫应答失调,导致遗传易感宿主发生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目前治疗动物IBD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微生物靶向疗法(包括抗生素、益生元、后生素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正常免疫稳态。本文将讨论通过微生物靶向治疗促进肠道稳态免疫反应的基础,以及IBD发生发展过程中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进展。考虑到肠道菌群失调是慢性炎症建立的一个关键特征,以期在不久的将来,微生物靶向疗法将适合设计新的具有成本效益的、生理学的、以动物为导向的IBD治疗策略,以个性化的方式应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和晓兰, 赵艳坤, 孟璐, 刘慧敏, 高姣姣, 郑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32-14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09
摘要 ( 7 )   PDF (635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是人类和动物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对多种抗菌药物出现耐药性,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的研究也被频繁报道。异质性耐药现象是指存在异质性细菌种群,其中一个亚群或几个亚群与主要种群相比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该定义反映出异质性耐药现象具有很多特点,包括克隆性、稳定性、不同亚群的耐药水平以及异质性耐药亚群的频率应在10-7及以上。异质性耐药可看成是敏感表型向耐药表型转化的中间阶段,往往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本文对异质性耐药的定义、检测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糖肽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异质性耐药的流行情况及异质性耐药机制的研究,旨在加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的认识,以期为学者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流行情况及机制提供参考。
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改善动物健康的作用机制
李菲菲, 张晨淼, 童津津, 蒋林树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46-14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0
摘要 ( 7 )   PDF (439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活性氧(ROS),而当线粒体应激时,线粒体去极化、ROS产生增加造成线粒体损伤,导致线粒体活性氧(mtROS)的表达水平增高;ROS作为激活NLRP3的重要介质,促进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及激活,引发动物机体如乳腺炎、子宫内膜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线粒体自噬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机制是通过清除受损和多余线粒体,调节NLRP3炎症小体的活性,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本文基于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对动物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线粒体自噬在NLRP3炎症小体引发的相关疾病中的影响,为动物机体健康提供新的防治靶点。
镉致肝损伤机制及硒拮抗镉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罗通旺, 吴亚, 王书杰, 宋厚辉, 邵春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56-14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1
摘要 ( 6 )   PDF (303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能通过食物链蓄积于机体内,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威胁人类和畜禽的健康。肝是镉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揭示镉的肝毒性机制以及如何抑制其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硒能够拮抗镉的肝毒性。本文主要对镉致肝毒性损伤机制以及硒拮抗镉肝毒性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镉污染的防治以及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植物活性成分对动物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牛晓雨, 邢媛媛, 李大彪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67-14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2
摘要 ( 6 )   PDF (250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不仅是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机体发挥防御保护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整的肠道屏障可有效阻止抗原、细菌毒素和有害物质通过,对维持动物健康极为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天然植物活性成分(NPBCs)具有免疫调节、抑菌、抗氧化、改善肠道健康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畜禽生产及疾病防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就NPBCs对动物肠黏膜形态结构、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了解NPBCs对动物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G和F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郭雪莲, 李永琴, 李瑞乾, 李昊, 靳双媛, 王雪妍, 杜家伟, 许立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78-14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3
摘要 ( 5 )   PDF (213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性病因之一,主要引起1岁龄以下犊牛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BRSV共编码9种结构蛋白,其中附着蛋白(G蛋白)和融合蛋白(F蛋白)是BRSV表面主要的包膜糖蛋白,参与病毒吸附、融合宿主细胞的过程。G和F蛋白含多种识别表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反应,常常是牛呼吸道合胞体病(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disease,BRSD)疫苗开发所关注的重点。探究G和F蛋白在BRSV侵染中的作用机理对于病毒致病机理分析、疫苗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G和F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有关疫苗的开发加以综述,以期为BRSV疫苗的研制和BRSD的防控提供参考。
非编码RNA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刘伟烨, 黄雪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88-14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4
摘要 ( 7 )   PDF (485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 virus, IBDV)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禽类疾病。近年来,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IBDV仍然威胁着全球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宿主和IBDV之间的“战役”似乎永不停息。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种更全面和更有效的策略来控制该疾病,而深入了解IB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开发新型疫苗。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s)是一类丰富的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其中包括微小RNA(microRNAs,miRNAs)、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s)。近年来,研究发现ncRNAs广泛参与IB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在IBDV感染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宿主miRNAs、lncRNAs和circRNAs在IBDV感染中的作用,以期为IBDV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少华, 王帅, 邹扬, 刘仲藜, 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499-15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5
摘要 ( 8 )   PDF (261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性严重,放牧羊群感染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极大地降低了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是诊断寄生虫感染、制定驱虫治疗方案、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病原学、免疫学及分子检测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检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病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发及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机制
张艳敏, 赵东旭, 王文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11-15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6
摘要 ( 5 )   PDF (128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 (miRNA和lncRNA) 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遗传育种
5个贵妃鸡配套系生长发育规律、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分析
雷艳茹, 胡晓玉, 许春红, 张晨曦, 杜文苹, 王阳光, 李东华, 孙桂荣, 李文婷, 康相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21-15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7
摘要 ( 6 )   PDF (164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出生长性能好、屠宰性能优良、肉品质鲜美的贵妃鸡杂交组合,为贵妃鸡的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体重接近的20周龄健康贵妃鸡为母本,与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种质资源场培育的同周龄的豫农D系、豫农L系、豫农SHj系、豫农C系和豫农H系进行杂交配套试验,杂交后代分别为D×HD、L×HD、SHj×HD、C×HD、H×HD。各组合按性别选取健康雏鸡各50只,常规饲养至12周龄,每两周固定时间测定体重,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对其体重进行拟合,并随机挑选各组合12周龄健康试验鸡公母各6只进行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等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Gompertz模型的拟合结果最优,拟合度均在0.998以上;在生产性能方面,C×HD组合的平均体重和体尺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且母鸡饲料报酬最高(2.59),SHj×HD组合公鸡饲料报酬最高(2.39);在屠宰性能方面,除L×HD和H×HD组合中的母鸡之外,其它组合公母鸡均达到半净膛率70%以上,全净膛率60%以上,肉用性能良好;在肉品质方面,D×HD组合的肉质较优于其他组合,但各组合滴水损失无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结果,C×HD组合在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等方面大多表现优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研究结果也为贵妃鸡遗传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开发和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贵妃鸡的高效养殖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FGF6基因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曹玉珠, 邢雨欣, 马乘霖, 管宏波, 贾其辉, 康相涛, 田亚东, 李转见, 刘小军, 李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36-15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8
摘要 ( 9 )   PDF (331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鸡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6(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6, FGF6)基因的生物学特性,挖掘FGF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鸡FGF6基因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提供参考。本研究对FGF6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768只固始鸡-安卡鸡F2资源群的GBS数据及相关经济性状表型数据对FGF6基因包含启动子2 kb区域SNP位点进行筛选,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关联分析,探究FGF6基因SNP和单倍型与鸡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鸡FGF6氨基酸序列与火鸡同源性为91.2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鸡FGF6与火鸡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绿海龟,与斑马鱼遗传距离最远;保守性分析显示不同物种间FGF6保守性较高。鸡FGF6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存在1个跨膜区,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二级、三级结构相符。鸡FGF6蛋白被22个磷酸化位点和1个N-糖基化位点修饰;与其受体家族FGFR1~4和EGF存在互作关系。鸡FGF6基因启动子区域筛选到6个SNPs位点,均位于1号内含子上;多态性分析显示6个SNPs位点存在高多态性,其中5个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呈强连锁状态(D′=1,r2=1)。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73399071位点与F2资源群不同阶段体重(BW)、胫长(SL)、胫围(SG)、体斜长(BSL)等17个生长性状指标显著相关(P<0.05),与全净膛重(EW)、半净膛重(SEW)、屠体重(CW)、胸肌重(BMW)等10个屠体性状指标显著相关(P<0.05),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胆碱酯酶(ChE)显著相关(P<0.05),CC基因型个体的大部分性状表型均值高于GG基因型个体;单倍型组合分析显示不同阶段CCTTCCTTCC组合个体的体重均高于其他单倍型组合个体。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鸡FGF6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参考,筛选到FGF6基因存在5个与固始鸡-安卡鸡F2资源群体重、体尺、屠体性状和血液生化指标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为鸡育种提供候选的分子标记,为地方鸡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新的思路。
绵羊MYL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组织表达分析
杨杨, 余乾, 刘昱成, 杨华, 赵卓, 王立民, 周平, 杨庆勇, 代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51-15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19
摘要 ( 7 )   PDF (1587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YL)基因家族在绵羊中的分子进化关系及表达变化,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绵羊MYL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系统分析。各选取了3只军垦白肉羊、新疆细毛羊和湖羊成年公羊各组织样品,采用qRT-PCR方法验证家族成员MYL1、MYL6B和MYLPF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2个MYL基因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编码由147~211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蛋白质,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根据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分布等特征,可以将这些基因家族成员分为3个组。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MYL2和MYL10、MYL2和MYLPF存在片段复制,且这些片段受到较强的选择压力。蛋白互作网络显示MYH10与绵羊MYL家族成员均存在互作关系。MYLs的组织表达模式差异较大,其中MYL1、MYL2、MYL6B和MYLPF在骨骼肌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的CDS全长,qRT-PCR结果表明,MYL1、MYL6B和MYLPF在军垦白肉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 < 0.000 1),并且在军垦白肉羊骨骼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湖羊和细毛羊(P < 0.000 1)。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绵羊MYL基因家族的功能以及优化绵羊肉用性能提供了线索。
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王中波, 刘爽, 贺丽霞, 冯雪, 杨梦丽, 汪书哲, 刘源, 冯兰, 丁晓玲, 冀国尚, 杨润军, 张路培, 马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65-15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0
摘要 ( 9 )   PDF (1830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与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相关的关键代谢物、代谢途径和酶,为深入解析固原黄牛肉肉品组成提高肉品质量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同一生长条件下,24月龄的6头健康雄性固原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眼肉、肩肉和臀肉3个组进行代谢物分析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筛选结果进行富集分析。随后,利用FELLA分析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的途径以及潜在的关键代谢物,同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WGCNA分析。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固原黄牛眼肉、肩肉和臀肉3个组共鉴定出689个代谢物,其中脂质和类脂分子占比32.08%,脂肪酸类代谢物49种,聚类分析肩肉组和臀肉组样本聚为一类,眼肉组样本单独为一类。N6, N6, N6-三甲基-L-赖氨酸(N6, N6, N6-trimethyl-L-lysine)和麦芽三糖(maltotriose)是眼肉、肩肉和臀肉组与组之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二者含量均在眼肉最高。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通过WGCNA分析筛选出与3个肌肉部位相关的模块,并鉴定出了各模块中的关键代谢物。本研究通过对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到与肉品质差异和风味形成相关的10种关键代谢物和17种关键酶,为今后探究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肉牛的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
牦牛六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的克隆和多顺反子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黄显朋, 邢嘉仪, 白媛媛, 姜雨婷, 麻志伟, 付伟, 兰道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79-15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1
摘要 ( 5 )   PDF (1753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牦牛6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NanogLin28(OSKMNL),构建多顺反子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本研究以1头3~5月龄健康雌性牦牛胎儿的生殖嵴组织为研究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6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的完整编码区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将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和牦牛成纤维细胞,通过观察荧光表达和RT-PCR技术检测病毒感染情况(试验分为病毒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克隆的牦牛OSKMNL基因的编码区大小分别为1 083、963、1 434、1 320、903、618 bp;序列分析发现牦牛OSKMNL氨基酸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在99%以上,其中Sox2、Klf4、c-Myc与黄牛的同源性为100%;进化树结果显示牦牛与黄牛、瘤牛、水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鼠的亲缘关系最远;蛋白结构预测发现牦牛的6个转录因子OSKMNL都具有该基因家族相应蛋白功能的结构,比如POU结构域、HOX结构域、HMG结构域、Znf-C2H2结构域、HLH结构域、CSP结构域等;构建了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发现试验组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慢病毒感染牦牛成纤维细胞发现试验组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RT-PCR结果显示预期大小的条带。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牦牛的6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构建了分别携带牦牛3个转录因子的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包装的慢病毒能感染牦牛成纤维细胞。有利于推动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在牦牛干细胞中的应用,也为后续研究牦牛iPSC做准备。
MMP14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刘媛, 李溪月, 张维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592-16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2
摘要 ( 9 )   PDF (1344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取10只4周龄C57/BL6雌性小鼠,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首先,对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MMP14在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期和分化期表达量的变化。应用siRNA抑制MMP14蛋白表达,分为试验组(si-MMP14)和对照组(si-NC),每组3个重复:首先诱导细胞分化,应用免疫荧光和qRT-PCR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分化水平的差异;随后取增殖期细胞进行蛋白组学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差异蛋白,并筛选MMP14调控的关键差异蛋白和通路。本研究结果表明:1)MMP14在卫星细胞增殖期表达上调,在分化期表达下调;抑制MMP14蛋白会抑制肌管生成,表现为肌管融合指数下降。2)通过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到549个差异蛋白,其中有66个上调蛋白和483个下调蛋白,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脂肪酸代谢以及AMPK通路等,参与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组蛋白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等生物学过程。3)通过蛋白互作关系网络分析发现MMP14与肌源性分化相关蛋白、脂肪生成相关蛋白以及异染色质结构调控蛋白直接互作,抑制MMP14可导致肌分化转录因子(PAX7、MYOD)和H3-K9甲基转移酶(SETDB1、SUV39H1)下调,而成脂分化转录因子(JUN、C/EBPβ)上调。本研究初步分析了MMP14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机制,MMP14可能通过H3-K9组蛋白甲基化参与卫星细胞命运决定以及成肌与成脂分化的转换,且这种调控作用发生在卫星细胞细胞分化启动前。本研究结果为骨骼肌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高低饲料转化率猪粪便微生物的组成差异
张帅, 陈奎蓉, 许迪, 江山, 王梦影, 张坤, 徐玉培, 雷国凤, 张志程, 郭猛, 赵云翔, 兰干球, 梁晶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05-16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3
摘要 ( 9 )   PDF (630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高猪饲料转化率是目前猪育种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对384头三元杂交母猪的FCR值进行排序,从中选取两端高饲料转化率(HFCR组)和低饲料转化率(LFCR组)猪各10头,采集粪便进行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FCR组的Richness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均极显著高于HFCR组(P<0.01)。通过LEfSe分析,在属水平上筛选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其中,在LFCR组筛选LDA>3的微生物主要是Prevotella_1、Treponema_2、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p-1088-a5_gut_groupPrevotella_9、阿克曼菌属、Prevotellaceae_UCG_009、Ruminococcaceae_UCG-014、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在HFCR组LDA>3的微生物主要是巨球藻属、小类杆菌属、链型杆菌属、假丁酸弧菌属、柯林斯氏菌、Solobacterium、罕见小球菌属、链球菌属。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FCR显著负相关的微生物大多与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有关,而与FCR显著正相关的微生物多数为潜在的致病性细菌。本研究通过筛选高、低饲料转化率猪粪便中的差异微生物,并对差异微生物丰度与饲料转化率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筛选到与饲料转化率显著关联的粪便微生物,为猪饲料转化率性状的肠道微生物育种标记筛选提供一定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多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究淫羊藿对后备母猪发情的作用
徐俊杰, 张璐通, 王津洁, 陈晓晨, 何伟先, 蔡传江, 褚瑰燕, 杨公社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15-16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4
摘要 ( 7 )   PDF (2557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淫羊藿对后备母猪发情的作用及其机理。本试验选择210~220日龄,体重(99.547±1.987)kg,发育成熟且符合配种条件的后备待配二元母猪3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6头母猪,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补充淫羊藿粗提物50 mg·d-1。试验饲喂28 d。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猪发情提前,血清FSH、LH和E2显著增加(P<0.05)。卵巢转录组结果表明,检测出477个上调差异mRNAs,754个下调差异mRNAs。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的mRNA主要富集在运输囊泡、脂肪细胞分化、节律行为、发情周期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的mRNA主要富集在紧密连接、碳水化合物代谢、刺猬信号通路、GnRH分泌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卵巢代谢组结果表明共有1 616个代谢物上调,1 254个代谢物下调。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ATP转运蛋白、亚油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氨基苯甲酸盐降解、生物素代谢等通路。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淫羊藿作用卵巢的潜在作用靶点共161个。PPI互作网络得到degree前10的蛋白作为核心靶点,根据得分依次为TP53、SRC、AKT1、CCND1、TNF、ESR1、EP300、ERBB2、JAK2、PARP1。GO分析结果表明,淫羊藿作用卵巢的靶点主要参与了蛋白磷酸化、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生物节律、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结果显示,靶点蛋白信号通路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细胞衰老、HIF-1信号通路、孕激素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途径。以上结果从活体、代谢、转录和分子层面揭示了淫羊藿对后备母猪发情的影响和作用途径,本研究发现饲喂淫羊藿能够改变后备母猪卵巢转录与代谢模式,显著提高FSH、LH和E2水平,进而促进母猪发情,淫羊藿的主要成分能够与TP53、SRC、AKT1、CCND1、TNF、ESR1、EP300、ERBB2、JAK2、PARP1结合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为淫羊藿应用提高后备母猪发情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β-谷甾醇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蓝昕蕊, 赵宝宝, 张碧菡, 林晓语, 马会明, 王勇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29-16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5
摘要 ( 9 )   PDF (439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一种自然植物提取的抗氧化分子——β-谷甾醇(β-sitosterol,SITO)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和早期胚胎体外发育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SITO为试验组,不添加SITO(含0.16% DMSO)的培养基为对照组,对屠宰场所得猪卵巢中收集到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组浓度分别为10、20、40 μmol·L-1,不同浓度各重复3次,每组培养卵母细胞150~200枚。培养46 h后,对卵母细胞成熟率进行统计,并收集成熟卵母细胞进行活性氧、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染色以及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2 d后统计卵裂率,7 d后统计囊胚率,并统计囊胚细胞总数。结果发现,20 μmol·L-1 SITO处理显著提高了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且促进了孤雌激活后囊胚的形成并增加了囊胚细胞数,降低了卵母细胞中ROS含量,提高了抗氧化应激基因SODCAT的表达;同时,SITO降低卵母细胞的凋亡水平,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基因Caspase 3和BAX的表达。此外,SITO可增强线粒体膜电位(ΔΨ m),增加TFAM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基中添加20 μmol·L-1SITO能够显著促进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提高胚胎的体外发育能力和胚胎质量。
营养与饲料
围产期母体营养调控对犊牦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尚恺圆, 江明锋, 官久强, 安添午, 赵洪文, 柏琴, 吴伟生, 李华德, 谢荣清, 沙泉, 罗晓林, 张翔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38-16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6
摘要 ( 6 )   PDF (113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高寒牧区牦牛产业母犊培育现状,旨在探究围产期母体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牦牛高效养殖提供科学基础。研究选取18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为2~4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麦洼牦牛,随机分为放牧对照组(GF)、营养供给组(SF)、早期断奶组(SW)3个组(n=6),GF组牦牛产前及产后阶段均于天然牧场自然放牧,SF组牦牛在产前30 d至产后90 d按妊娠后期、泌乳早期营养需要以“精料+青干草+放牧”方式给予营养均衡供给,SW组牦牛在营养均衡供给基础上,于产后60 d对犊牛进行早期断奶处理。对GF、SF、SW组牦牛所产犊牛初生重、90 d体重及体尺指标进行测定,并采集犊牛90日龄血清样本,分析不同母体营养调控方式下犊牦牛血清生化、生长相关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表明,SF和SW组犊牛的初生重显著高于GF组(P<0.05);90日龄时,SF和SW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以及胸围均显著高于GF组(P<0.05),SW与SF组之间犊牛体重、体尺无显著差异(P>0.05)。与GF组相比,SF和SW组犊牛血清葡萄糖(GLU)、球蛋白(GLB)、胆固醇(CHO)浓度显著上升(P<0.05);SF组TP水平显著高于GF组(P<0.05)。生长相关激素方面,SF和SW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Ⅰ)水平显著高于GF组(P<0.05);SW组生长激素(GH)浓度显著高于GF组(P<0.05)。SF、GF组犊牦牛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显著高于SW组(P<0.05)。相较于GF组,SF、SW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SF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显著高于GF组(P<0.05)。综上所述,营养均衡供给为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牦牛母体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通过增加犊牦牛养分摄入,提升了犊牛初生重、血清糖、氮营养代谢物水平,增加了生长相关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促进了犊牦牛生长发育;早期断奶搭配营养均衡供给方式对犊牦牛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无显著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预防兽医
基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Ⅱb亚型重组荧光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林莉莉, 张梦迪, 朱琳琳, 马海龙, 孙琪, 何启盖, 张梦佳, 李文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49-16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7
摘要 ( 6 )   PDF (1374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0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Ⅱ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猪流行性腹泻(PED)的病死率显著增加。疫苗免疫是PED有效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效果评价和疫苗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然而,在Vero-CCL81上开展的PEDV经典中和试验中所添加的胰酶会导致试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拟在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准确评估样品中和抗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在pUC57载体上克隆插入GⅡb亚型PEDV-GDU株部分ORF1a和ORF1b基因片段与其他结构基因片段,并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将ORF3基因替换为EGFP基因,构建辅助质粒pUC57-PEDV-GDU-dORF3-EGFP,通过RNA定向重组技术拯救重组荧光病毒rPEDV-GDU-dORF3-EGFP。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比较重组荧光病毒和亲本病毒生物学特性。最终利用重组荧光工具病毒筛选在不添加胰酶的条件下仍能支持PEDV有效增殖的细胞系,并建立中和试验方法。结果表明,成功拯救重组荧光病毒rPEDV-GDU-dORF3-EGFP,且在Vero-CCL81细胞上,重组荧光病毒与亲本病毒呈现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该重组荧光病毒筛选到一株亚克隆Huh7.10细胞可支持PEDV在无外源胰酶添加条件下的有效感染与复制。并利用Huh7.10细胞和重组荧光病毒成功建立了PEDV中和试验方法,相关性试验分析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相关性高于PEDV经典中和试验。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DV-GDU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PED新型疫苗候选毒株的快速制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基于重组荧光病毒在Huh7.10细胞上建立的中和试验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
盐霉素体外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抑制效果
马亚娟, 苏恺, 林依丹, 王亚文, 张亚楠, 袁洪兴, 袁晨, 宋勤叶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61-16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8
摘要 ( 7 )   PDF (1407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以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特征的猪肠道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目前仍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盐霉素(salinomycin,SLM)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排泄迅速、残留量极低的优点。为明确SLM对PEDV的抑制作用,首先通过TCID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检测PEDV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规律,进一步经CCK-8试验和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测定SLM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half-cytotoxic concentration,CC50)和其对PEDV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最后建立SLM、PEDV和Vero细胞的作用模型,利用RT-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技术检测SLM对PEDV复制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PEDV感染Vero细胞后24 h病毒滴度最高(107.7·0.1 mL-1);SLM对Vero细胞的CC50为7.698 μmol·L-1,对PEDV的IC50为1.617 μmol·L-1;随着SLM浓度的增加,PEDV滴度、N蛋白和N基因mRNA的表达量逐渐下降;SLM抑制PEDV的复制阶段,对病毒的吸附、入侵和释放阶段无明显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挖掘PEDV抑制药物提供新思路。
牛支原体贵州株黏附相关蛋白的初步鉴定
罗小芬, 谢晓东, 赵超, 胡茜, 王永璇, 冉芳菲, 胡鹏飞, 文明, 朱二鹏, 程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72-16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29
摘要 ( 9 )   PDF (3111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 bovis)是引起牛乳腺炎和小牛肺炎等多种牛病的重要病原体。黏附蛋白通常被认为在该生物体的致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牛支原体株贵州株(GZ-2)的4个假定蛋白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M27、M32、M498、M663;分别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E3(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亚细胞定位及黏附性研究。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和纯化重组M27、M32、M498和M663蛋白;M27、M32和M498蛋白均在牛支原体总蛋白、胞膜蛋白与胞质蛋白中均出现特异印迹条带,而M663未被检测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的免疫染色结果显示,M27、M32、M498和M663蛋白和牛支原体都能黏附在胚胎牛肺细胞(EBL)上,兔抗M27、M32、M498和M663血清抗体能够抑制蛋白M27、M32、M498和M663对EBL细胞的黏附,也能抑制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与其一致,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M27、M32和M498蛋白是牛支原体的黏附相关蛋白,而M663在Western blot中未被检测到,但它仍能黏附在EBL细胞上,并且其抗血清可抑制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这为诊断牛支原体相关疾病和开发预防性疫苗选择目标蛋白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Hsp70基因的绵羊肺炎支原体TaqMan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遗传演化分析
江锦秀, 张靖鹏, 林裕胜, 刘维巍, 胡奇林, 万春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84-16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0
摘要 ( 6 )   PDF (604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 Movi)的重要膜蛋白,是机体内高度保守的生物分子,但在种间差异大,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候选靶区。为建立基于Hsp70基因的Movi通用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其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基于GenBank中Movi的Hsp70基因特征,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及探针,建立了基于Hsp70基因的绵羊肺炎支原体qPCR检测方法。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88份山羊鼻拭子样品及43份疑似羊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heep and goats, MPSG)病料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为Movi阳性的肺组织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Hsp70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qPCR检测方法其相关系数为1.00,扩增效率为96.0%,斜率为-3.411,Y轴截距为37.29。特异性强,与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 capri, Mmc)、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 Mycoplasma capricolum subsp. capripneumoniae, Mccp)、莱氏无胆甾原体(Acholeplasmalaidlawii, AL)、无乳支原体(Mycoplasma agalactiae, Maga)、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 CP)、羊口疮病毒(orf virus, ORFV)、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 Mb)等牛羊常见病原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为5.72 copies ·μL-1;重复性优,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0%。6株Movi分离株Hsp70基因全长均为1 818 bp,与其它Movi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0%~99.4%和98.0%~100.0%;进一步分析发现,山羊源Movi均比绵羊源多1个N-糖基化位点。遗传演化分析表明,其均处于ClusterⅠA亚分支(均为山羊源)。综上,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优的基于Hsp70基因的Movi的qPCR检测方法。序列分析发现,不同来源Movi的Hsp70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遗传演化分析证实,Movi福建株与山羊源分离株遗传关系较近。本研究不仅为Movi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进一步了解Movi遗传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乌头酸脱羧酶1对BCG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研究
戴帆, 刘占有, 张旭阳, 李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696-17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1
摘要 ( 9 )   PDF (682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乌头酸脱羧酶1(aconitate decarboxylase 1,ACOD1)对减毒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基于小干扰RNA技术构建ACOD1敲减模型,采用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BCG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后细胞内ACOD1、细胞因子IL-1β、TNF-α、IL-4、IL-6、IL-10、COX2、iNOS以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BCG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后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方式显著上调ACOD1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COX2、iNOS的表达,下调抑炎细胞因子IL-4、TGF-β的表达(P < 0.01);si-ACOD1结合BCG感染会显著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表达(P < 0.01),同时也会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蛋白TLR4、MyD88、TRAF6、p-NF-κB p65的表达。综上, ACOD1可能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参与调控BCG引起的炎症反应。
黄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田睿, 徐思翔, 谢烽, 刘广锦, 王刚, 李庆霞, 代蕾, 谢国信, 张琼文, 陆亚警, 王光文, 王金秀, 张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07-17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2
摘要 ( 5 )   PDF (1187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自猝死海南黄牛的组织器官中分离到2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ZWCP209和ZWCP210。基因组拼接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处于3.4~3.5 Mb之间,tRNA和CDS数量稳定。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显示,测序菌株属于同种新ST型。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27株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基因组,与测序分离株共同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检测到13种耐药基因,其中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携带率最高(79.4%),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2株海南黄牛分离株均携带了7种以上的耐药基因,其中包括非兽用抗生素唑烷酮的耐药基因optrA。泛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以上菌株的基因组中共含有7 345个基因,核心基因数量占比22.94%;在核心基因组和plc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中,两海南黄牛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因子,具有极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海南黄牛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与基因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鸡球虫重组蛋白rEnApiAP2对鸡免疫保护效果的观察
王乐乐, 王礼跃, 蔡为民, 康喜龙, 冯茜茜, 张知之, 范雪莲, 朱玉, 刘丹丹, 许金俊, 潘志明, 陶建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16-17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3
摘要 ( 5 )   PDF (213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毒害艾美耳球虫重组蛋白rEnApiAP2单独免疫(单免)或分别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重组蛋白rEtGAM56或rEtGAM59联合免疫(联免)雏鸡,同时设rEtGAM56单免、rEtGAM59单免、未免疫攻虫和空白组为对照,分别攻毒害艾美耳球虫或柔嫩艾美耳球虫,以成活率、排出血便数、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病变记分、卵囊减少率、抗球虫指数(ACI)和血清抗体水平为指标,评价rEnApiAP2单免及与rEtGAM联免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与未免疫攻虫组比较,各免疫组鸡排血便堆数减少、平均增重增加。在rEnApiAP2单免组间,低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82.36%)、卵囊减少率(73.88%)和抗球虫指数(155.26)均为最高,平均病变记分最低(1.71)。攻毒害艾美耳球虫后,联免组的ACI值均大于相应的单免组,其中rEnApiAP2与rEtGAM56联免组的ACI值(169.83)最高。攻柔嫩艾美耳球虫后,rEnApiAP2单免组的ACI值(128.37)低于rEtGAM56、rEtGAM59单免组(130.12、151.88),rEnApiAP2与rEtGAM59联免组的ACI值(141.62)接近于rEtGAM59单免组,rEnApiAP2与rEtGAM56联免组的ACI值(115.46)小于rEtGAM56单免组。各免疫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rEnApiAP2对毒害艾美耳球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与rEtGAM联免可提高对毒害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保护力。本研究结果为鸡球虫病重组亚单位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绵羊肺炎支原体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杜改梅, 王月, 茅慧华, 雷卫强, 储岳峰, 刘茂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28-17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4
摘要 ( 5 )   PDF (572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小鼠作为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实验室感染模型的可行性,筛选建立Mo感染小鼠模型的最佳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o感染组1、感染组2、感染组3和感染组4(n=12)。Mo感染组1小鼠分别滴鼻30 μL和腹腔注射25 μL 108 CCU ·mL-1 Mo NJ01株菌液各1次,Mo感染组2和3小鼠分别滴鼻2和3次30 μL 108 CCU ·mL-1 Mo NJ01株菌液,Mo感染组4小鼠喉头喷雾50 μL 108 CCU ·mL-1 Mo NJ01株菌液2次,对照组用正常培养基处理。分别于感染后第0、7和14天称量小鼠体重。感染后第14天处死所有小鼠,采集血液和肺组织。通过HE染色法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剖检进行肺组织病理评分、q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Mo的载荷量和ELISA检测血清Mo IgG水平,确定小鼠感染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及最佳建立方法。Mo感染组2和组4中小鼠体重第14天时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17.2%(P < 0.05)和21.6%(P < 0.05);感染第13天,感染组2和组4小鼠出现死亡;感染后第14天剖检,Mo感染组2和组4小鼠肺部有炎症,肺病变平均评分分别为3.5和3.3,均显著高于Mo感染组1(P < 0.05)和组3(P < 0.05),而对照组小鼠无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Mo感染组小鼠肺可见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有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完整,肺泡内未见明显细胞浸润。小鼠肺组织中Mo DNA拷贝数在Mo感染组1和组3中分别为102.56和103.21拷贝·g-1;感染组2和组4分别为103.84和103.77拷贝·g-1,且显著高于Mo感染组1(P < 0.05)和组3(P < 0.05),对照组为阴性。小鼠血清Mo抗体OD450 nm值在Mo感染组1、组2、组3和组4分别为0.63、1.05、0.81和0.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组2和组4均显著高于1组(P < 0.05)。本研究通过1×108 CCU ·mL-1的Mo NJ01株菌液滴鼻2次或喉头喷雾2次均可成功建立Mo感染小鼠模型。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麻旺鸭源大肠杆菌耐药表型分析及β-内酰胺酶、PMQR基因检测
金睿妍, 张阳, 黄仲舜, 冉维, 丁红雷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38-17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5
摘要 ( 5 )   PDF (282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麻旺鸭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酰氨醇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及β-内酰胺酶基因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流行情况。从重庆市酉阳县4个麻旺鸭养殖场采集146份泄殖腔拭子样品,经选择性增菌和PCR扩增大肠杆菌特异性phoA基因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对2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检测分离菌株中的β-内酰胺酶基因和PMQR基因。结果显示:共分离到大肠杆菌146株。这些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严重,耐药率超过5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完全敏感。分别有111株(76.0%)和83株(56.8%)菌携带至少1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PMQR基因,其中blaTEM(74.0%,108/146)和qnrS(54.8%,80/146)基因最为流行。63株菌同时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和PMQR基因。麻旺鸭源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存在耐药,且广泛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和PMQR基因。
常山口服液治疗鸡球虫病的效果分析
罗晓琴, 郭志廷, 王贺, 张景艳, 张康, 王磊, 马永华, 李建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47-17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6
摘要 ( 4 )   PDF (762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验证常山口服液(Changshan Oral Liquid,CSL)的抗球虫疗效、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以及为今后申报新兽药奠定基础,开展药物试验感染鸡治疗效果和临床病例治疗效果的分析。试验中健康雏鸡在无球虫条件下饲养至16日龄,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妥曲珠利对照组以及常山口服液低中高3个剂量组(2.5、5.0和10.0 mL·L-1饮水),每组20只鸡。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试验鸡每只人工感染6×104 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攻虫24 h后开始给药,连用7 d;期间每天观察各组试验鸡临床表现(如精神、采食、饮水和粪便等),如有死亡鸡应及时解剖,观察解剖学变化,计算抗球虫指数。临床病例治疗效果分析选取自然感染球虫的病鸡,分为常山口服液推荐剂量组(5.0 mL·L-1饮水)和妥曲珠利对照组,连续给药4 d,观察药物对病鸡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计算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显示:试验感染鸡治疗效果分析显示,常山口服液中、高剂量组具有良好的抗球虫效果,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66.6和173.8,且对试验鸡具有较好的促生长效果(相对增重率为119.8%和101.6%)。临床病例治疗效果分析表明,常山口服液在推荐剂量下可有效治疗自然感染球虫的病鸡,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0.7%和96.7%。感染对照组鸡盲肠上皮细胞内可见较多球虫卵囊,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所有给药组鸡盲肠结构基本完整。试验结果提示,常山口服液作为一类纯中药制剂,具有绿色环保、抗球虫疗效好的特点,具有进一步研发成为新药的潜力。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血屏障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张崇昊, 马畅, 李志强, 伍钢, 张源淑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56-17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7
摘要 ( 5 )   PDF (1053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血屏障损伤中发挥的作用。选取16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和葡聚糖硫酸钠盐处理组(DSS组),等体积灌胃生理盐水。试验至第4天,DSS组小鼠在饮用水中添加DSS(终浓度为4%)制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期间每天记录小鼠体重、粪便性状和粪便隐血情况,并计算疾病活跃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DSS饮用至第8天,所有小鼠采血后剖检,量取结肠长度,取结肠组织等样品。进行如下试验:1)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2)ELISA法检测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及结肠组织中Ang1-7和Ang Ⅱ的含量;3)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verting enzyme 2, 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质膜膜泡关联蛋白(plasmalemma vesicle associated protein, PLVAP)的表达;4)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ACE2、ACE与PLVAP表达变化的相关性以及Ang1-7、Ang Ⅱ和VEGFA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成功建立了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表现为体重下降、DAI极显著升高(P < 0.01)、结肠极显著缩短(P < 0.01)和结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2)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表现肛门明显出血,结肠组织中PLVAP和VEGFA蛋白表达均极显著升高(P < 0.01);3)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CE2和ACE表达均极显著上调(P < 0.01),Ang1-7和Ang Ⅱ含量分别显著(P < 0.05)和极显著(P < 0.01)升高;4)相关性分析显示,ACE2、ACE的表达变化和PLVAP表达变化呈正相关,Ang1-7、Ang Ⅱ含量变化与VEGFA含量变化也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DSS致小鼠结肠炎症过程中小鼠结肠血管屏障受损,结肠局部RAS均处于激活状态,ACE/Ang Ⅱ通路的激活占优势,提示:Ang Ⅱ参与了结肠炎小鼠肠-血屏障的损伤过程。通过激活ACE2或过表达ACE2,增强其对Ang Ⅱ的降解作用以缓解肠-血屏障的损伤,可能是治疗或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新的思路或途径。
临床兽医
乳房链球菌感染对乳腺上皮细胞中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卢劲晔, 高亚兵, 韩心茹, 刘钰臻, 赵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66-17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8
摘要 ( 4 )   PDF (1019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石,氨基酸代谢作为三大物质代谢之一,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与宿主免疫细胞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在疾病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S.uberis)感染对乳腺上皮细胞中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S.uberis和乳腺上皮细胞系(EpH4-Ev)为研究对象,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技术对细胞中的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关键氨基酸——精氨酸代谢通路关键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uberis感染细胞后,细胞中甘氨酸、苏氨酸、鸟氨酸、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的含量被显著上调(P < 0.05),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被显著下调(P < 0.05),其中,精氨酸含量变化极显著(P < 0.000 1,VIP>1.2),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两种生糖氨基酸显著上升(P < 0.05),赖氨酸和亮氨酸两种生酮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进一步研究精氨酸分解代谢通路发现:S.uberi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会显著上调精氨酸代谢关键酶NOS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 0.05),显著下调ARG1的表达水平(P < 0.05)。与对照组相比,S.uberis感染乳腺后,显著上调了细胞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表达(P < 0.05)。综上所述,S.uberis感染造成乳腺上皮细胞氨基酸代谢紊乱,加速细胞内精氨酸耗竭,诱发炎症反应。结果提示,精氨酸在宿主抵抗S.uberis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奶牛乳腺炎早期诊断和未来防治的突破口。
积雪草酸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肉鸡肾细胞焦亡
苏依曼, 叶嘉莉, 邱文粤, 章心婷, 庞晓玥, 王荣梅, 唐兆新, 苏荣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77-17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39
摘要 ( 6 )   PDF (2094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减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肉鸡肾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将40只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适应性饲养至7日龄,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CON)、LPS诱导模型组(LPS)、AA低剂量组(LPS+AA 15 mg·kg-1)和AA高剂量组(LPS+AA 30 mg·kg-1)。AA处理组的肉鸡用对应剂量的AA预处理14 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肉鸡在16、18和20日龄时腹腔注射0.5 mg·kg-1的LPS构建急性肾损伤模型,在20日龄,腹腔注射LPS 12 h后处死肉鸡,并采集肾组织样品。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肾组织中HMGB1、TLR4、NF-κB、IκB、NLRP3、Caspase-1、IL-18、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HMGB1、TLR4、P-NF-κB、NLRP3、GSDMD、IL-1β和Cleaved caspase-1/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IκB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MGB1、NLRP3和ASC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PS会引发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以及肾小球发育不良,而经AA处理可以改善由LPS诱导引起的病理损伤。同时,LPS使肉鸡肾组织中HMGB1/TLR4/NF-κB通路和焦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升高(P < 0.05),AA可以显著下调由LPS诱导所导致的肾组织中HMGB1、TLR4、NF-κBIκBNLRP3、Caspase-1、TNF-α和IL-18的mRNA水平升高(P < 0.05);TLR4、P-NF-κB、NLRP3、IL-1β和Cleaved caspase-1/Caspase-1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 < 0.05);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A可以显著降低LPS所诱导的肾组织中P-IκB、HMGB1、NLRP3和ASC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综上所述,AA能够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减轻LPS诱导肉鸡肾细胞焦亡。
积雪草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肉鸡心肌损伤的研究
章心婷, 邱文粤, 庞晓玥, 苏依曼, 叶嘉莉, 黄健佳, 周水莲, 唐兆新, 王荣梅, 苏荣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787-17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40
摘要 ( 7 )   PDF (2823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积雪草酸(AA)对脂多糖(LPS)诱导肉鸡心肌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影响。选取50只1日龄肉鸡适应性饲养至7日龄,并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Control)、LPS组(LPS)、低剂量AA组(LPS+AA 15 mg·kg-1)、中剂量AA组(LPS+AA 30 mg·kg-1)、高剂量AA组(LPS+AA 60 mg·kg-1)。所有AA组用相应剂量的AA连续灌胃14 d。在16、18和20日龄时,所有LPS组肉鸡腹腔注射0.5 mg·kg-1 LPS以建立急性心肌损伤(AMI)模型并于21日龄时处死肉鸡并采集心肌样品。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使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rf2和SLC7A11的阳性表达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中GPX4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发现,AA预处理可以减轻LPS诱导的心肌病理损伤;与LPS组相比,中剂量AA预处理后心肌中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P < 0.01),AA预处理均显著降低MDA的含量(P < 0.05);此外,AA预处理降低了LPS诱导的心肌Keap1、HMGB1和PTGS2的mRNA表达(P < 0.05),促进了Nrf2、HO1、NQO1、GCLCGCLMSLC7A11、FTH1和GPX4的mRNA表达(P < 0.05),同时,也降低了Keap1、HMGB1的蛋白表达,促进了Nrf2、HO1、NQO1、SLC7A11、FTH1和GPX4的蛋白表达(P < 0.05);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A预处理可促进Nrf2(P < 0.01)、SLC7A11(P < 0.01)和GPX4(P < 0.05)的表达。本结果首次表明,AA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缓解LPS诱导的急性心肌损伤(AMI)。AA有望成为未来预防LPS诱导肉鸡AMI的潜在食品添加剂。
研究简报
基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ORF61基因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春玲, 任善会, 杨雪, 蔺玉刚, 李积雲, 王相伟, 殷相平, 孙跃峰, 万学瑞, 陈豪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800-18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41
摘要 ( 6 )   PDF (1080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国内流行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的基因组序列,建立了靶向ORF61基因的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LSDV基因序列设计出带有MGB探针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引物,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筛选验证。最终,筛选得到靶向于LSDV ORF61基因的一对qPCR引物;利用pCAGGS-ORF61真核表达质粒,获得标准曲线y=-3.287 5x+47.87,线性相关系数R2=0.998 6,扩增效率达101%;荧光定量PCR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引物的特异性高、重复性良好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引物的最低检测限为6.71拷贝·μL-1,各批次内与批次间重复性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以上结果表明,作者建立特异性LSDV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LSD预防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Tollip敲除猪肾细胞系的构建
王家丽, 杨帆, 邵文华, 黄梦瑶, 曹伟军, 蒲秀瑛, 张伟,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4):  1810-18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4.042
摘要 ( 8 )   PDF (630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Toll作用蛋白(toll-interacting protein, Tollip)对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增殖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Tollip基因缺失的猪肾细胞系(porcine kidney cell line, PK-15),并通过PCR测序和Western blot确认敲除效果,然后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Tollip缺失后细胞活力变化,确认敲除细胞与野生细胞无显著差异,用FMDV感染敲除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和病毒滴度测定等方法测定病毒在敲除细胞系中复制情况。结果显示:感染FMDV后,敲除细胞与野生细胞相比,显著促进了病毒的复制。综上,在PK-15细胞上,成功构建Tollip缺失细胞系,且试验表明Tollip的缺失有助于FMDV的复制。研究结果为后续Tollip功能研究及抗病毒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