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3
上一期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1-0. 
摘要 ( 53 )   PDF (2139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2-0. 
摘要 ( 55 )   PDF (286KB) ( 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3-0. 
摘要 ( 26 )   PDF (135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畜禽肌纤维发育相关细胞种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吴丹妮, 谢遇春, 秦箐, 张崇妍, 徐晓龙, 赵丹, 兰茗熙, 杨继, 徐松松, 刘志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25-53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1
摘要 ( 223 )   HTML ( 23 )   PDF (4939KB) ( 1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细胞(又名肌纤维) 是组成骨骼肌的基本单位, 约占畜禽机体的50% 左右, 与畜禽产肉性能、骨骼保护密切相关, 对调节畜禽机体代谢和内分泌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畜禽的运动提供了动力。骨骼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组织, 而组成这些组织的基本单位是肌细胞, 骨骼肌在发育时期需要多种类型的单核和多核细胞相互作用, 这是形成优质肉类的关键。近些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鉴定骨骼肌发育相关细胞有了更多且全面的技术, 而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其中运用的最为广泛, 它的运用对组成骨骼肌的细胞类型和相关细胞发育异质性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对肉品质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分子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单细胞测序的方法鉴定与骨骼肌发育过程相关的细胞, 归纳与骨骼肌发育相关细胞的标记基因, 为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为探索骨骼肌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为肉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也在不同品种的个体选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之间的“对话”
曹官从, 马露, 任灵芝, 李杨, 史新娥, 杨公社, 李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40-53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2
摘要 ( 166 )   HTML ( 0 )   PDF (2752KB) ( 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一项前沿技术。它能够揭示细胞群体差异和细胞发育谱系关系,反映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发生、干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动物骨骼肌组织是以肌纤维为主,包含肌卫星细胞、成纤维-成脂祖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内的非均质组织。受益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骨骼肌中细胞群体组成、不同群体之间互作的了解逐渐加深。本文围绕骨骼肌中细胞群体组成及细胞间互作,聚焦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的“交叉对话”在调控骨骼肌生长、代谢及再生等过程中的作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综述,以期为调控产肉动物生长及改善肉质提供新思路。

冠心病模式猪的研究进展
骆庆龙, 袁昭顺, 张致远, 廖晓波, 印遇龙, 刘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49-53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3
摘要 ( 140 )   HTML ( 2 )   PDF (1467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度,冠心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动物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猪的心血管系统在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均与人类较为相似,因此模式猪已被广泛认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优良模型。本文旨在通过参照人类冠心病的诊断指标与高危因素,探讨建立可用于模拟人类临床冠心病的医用模式猪的评价标准和构建方法,为冠心病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本综述将为冠心病新型诊疗药物和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氧化应激对母畜子宫及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
孟亚轩, 刘彦, 韦兴茹, 陈国顺, 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68-53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4
摘要 ( 108 )   HTML ( 0 )   PDF (1267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化应激是细胞内外环境变化导致产生过多活性氧的状态,在调控子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子宫内生殖激素、免疫反应、调节子宫环境和细胞信号传导等途径调控母畜子宫功能。此外,过度氧化应激会损害母体和胎盘功能,与子宫内膜癌、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和宫内生长受限等生殖疾病的形成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氧化应激调控母畜子宫功能的研究进展,旨在深入了解氧化应激对母畜子宫功能的影响,为提高母畜繁殖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

外源褪黑素调控母牛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刘彩凤, 王婧卓, 王熙, 刘自锐, 姬普雨, 刘深贺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79-53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5
摘要 ( 98 )   HTML ( 1 )   PDF (1511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母牛繁殖性能是养牛业发展的基础,褪黑素作为一种多功能激素,具有结合MT1和MT2受体,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和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IL-1Ra)的水平,促进抗氧化酶基因(SodCatGpxGpx4)的表达,以及调节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水平,改变瘤胃和阴道微生物组成等多种作用,从而调控母牛卵泡细胞、颗粒细胞、胚胎发育以及发情、排卵、妊娠等繁殖性能。因此,本文综述了外源褪黑素在体内(外)调控母牛生殖的应用现状及其作用机制,为合理应用褪黑素提高母牛繁殖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奶牛早期妊娠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郑浩, 孙国瀚, 付予, 杨卓,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91-53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6
摘要 ( 93 )   HTML ( 4 )   PDF (1182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自身免疫反应是影响早期妊娠胚胎丢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妊娠的建立和胎盘的发育依赖于免疫细胞(Tregs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和免疫调节因子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子宫对胚胎的容受性、胚胎植入以及妊娠母体的免疫耐受性。因此,深入了解奶牛妊娠早期各个阶段的免疫反应过程,对提高妊娠率至关重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奶牛授精及妊娠早期的免疫调控机制,分析了母体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及复杂的动态调节过程。这些研究为保证奶牛从受精、囊胚孵化、妊娠识别到胚胎着床等关键阶段的妊娠顺利提供理论支持,皆在推动奶牛繁育效率的提升。

新发病毒检测方法与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吕岱玥, 陈延飞, 翟天舒, 曹胜波, 薛青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398-54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7
摘要 ( 101 )   HTML ( 3 )   PDF (5391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由未知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正在不断增加。因此快速、精确地监测和检测新发病毒是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但在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较多局限。而利用适宜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测序技术可直接从临床样本中检测未知病毒,这对于病原的快速识别并及时发现新型病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新发病毒检测的方法及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分析比较其差异及优缺点,以供读者参考。

副猪格拉瑟菌的荚膜分型方法及原理研究进展
朱亚新, 关丽君, 张俊峰, 薛云,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12-54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8
摘要 ( 88 )   HTML ( 3 )   PDF (5013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副猪格拉瑟菌(GPS)是猪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自1910年被确认为猪格拉瑟病的病原以来,血清型鉴定是GPS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卡脖子”环节。1992年,基于GPS热稳定抗原的凝胶免疫扩散试验(GID)分型方法首次将GPS分为1-15型,但有约25%的菌株不可分型,当时对于其分型抗原的成分也不明确。2003年,基于GPS的“盐水提取物”抗原建立了GPS的间接血凝试验(IHA)分型方法,其敏感性和分型率均高于GID,但仍有约15%的菌株不可分型。IHA和GID方法的分型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能够确定两者的分型抗原是基于相同的GPS表面多糖成分,但仍不能确定是荚膜多糖,或是LPS,甚或是其他多糖物质。2013年,1-15型GPS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簇得到成功解析,证实其血清型抗原形成的本质是荚膜多糖。2015年,Howell等基于GPS荚膜的特异性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GPS的PCR分型方法(H-PCR),但不能对血清5型和12型进行鉴别;2017年,Jia等基于GPS荚膜的特异性靶基因也建立了一套PCR分型方法(J-PCR),能对血清5型和12型进行了鉴别。两种PCR分型方法配合使用可对几乎所有GPS菌株分型,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验证了其与GID和IHA方法的一致性,最终确认三种分型方法的抗原基础均为GPS荚膜。PCR分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成功解决了GID和IHA血清分型方法中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系统回顾了GPS GID、IHA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历史,及其相同抗原基础的发现历程,以期为GPS三种分型方法的免疫学物质基础及原理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副猪格拉瑟菌病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西尼罗热诊断技术
周师众, 钱家豪, 张博源, 刘丹, 高建帅, 丁家波, 秦彤, 沈青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23-54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09
摘要 ( 74 )   HTML ( 2 )   PDF (3237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WNF)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为主,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炎症状,人类对其高度易感且致死率较高。对于WNF的防控目前尚无可用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防止疫情的快速传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WNV检测技术的最新成果、诊断方法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其中病原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毒分离、RT-PCR、等温扩增技术等,血清学诊断包括ELISA、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技术也成功应用于WNF的诊断与研究,新技术的创新及其在疫病检测上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WNF的检测和防控技术的发展。

动物肠类器官应用进展
黄德如, 常宜睿, 丁梓妍, 张雅珊, 陈奡蕾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31-54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0
摘要 ( 104 )   HTML ( 1 )   PDF (1200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多种家畜和伴侣动物的肠类器官培养方法已被建立。肠类器官具有肠道上皮的结构和功能,是介于稳定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之间的一种体外模型。目前,动物肠类器官可用于研究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还能用于探究宿主-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在肠道营养学与肠道免疫学的研究中,肠类器官可用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寻找适合添加剂,提高动物性能。此外,动物肠类器官在人转化医学与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动物肠类器官的主要应用,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牛奶中A1和A2 β-酪蛋白的结构、功能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贤歌, 刘慧敏, 王加启, 郑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40-54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1
摘要 ( 117 )   HTML ( 4 )   PDF (3271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酪蛋白是牛奶中主要的蛋白质,β-酪蛋白是酪蛋白中的一种,A1 β-酪蛋白和A2 β-酪蛋白是β-酪蛋白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基因型。由于氨基酸序列67号位置上的差异导致二者的结构不同,从而引起生理功能上的差异,其功能差异与人类健康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介绍了牛奶中A1和A2 β-酪蛋白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在胶束组装、伴侣活性和制品凝胶的差异,综述了目前研究发现的二者与人类健康的一些联系,主要体现在胃肠道症状、Ⅰ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上,并总结现有对A1 β-酪蛋白和A2 β-酪蛋白的检测方法,旨在加强对牛奶中A1 β-酪蛋白和A2 β-酪蛋白的认识,为后续研究二者在营养学上的其他表现提供理论依据。

遗传育种
苏山猪和巴克夏猪全基因组ROH检测和选择信号分析
戴超辉, 崔乐康, 李辉, 赵为民, 付言峰, 李碧侠, 王学敏, 廖超, 陈彦羽, 包文斌, 程金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52-54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2
摘要 ( 98 )   HTML ( 4 )   PDF (18867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苏山猪群体和巴克夏猪群体的遗传变异位点和多态信息,本研究首先对43个苏山猪样本和21个巴克夏猪样本进行DNA提取,然后利用“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对DNA的SNP位点进行检测;使用Plink软件对SNP位点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DetectRUNS软件包对样本进行全基因组ROH检测;选用3种方法(ROH、CLR和iHS)对选择信号进行分析。本研究总共鉴定到苏山猪42 282个SNPs位点和巴克夏猪27 718个SNPs位点。其中,苏山猪和巴克夏猪均被划分为3个家系。本研究在苏山猪中共检测到2 071个ROH片段,FROH平均值为0.096。巴克夏猪中共检测到1 853个ROH片段,FROH平均值为0.199。在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4个和40个高频ROH区域,分别注释到8个和103个基因,通过富集分析鉴定了50个显著的候选基因。另外,通过ROH、CLR和iHS共3种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对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的选择信号区域进行了鉴定,发现有42个基因可能受到选择。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的基因组SNP图谱,并通过高频ROH分析和选择信号检测鉴定到一些可能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肉质、营养和一般抗病力的基因,为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的选育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50K SNP芯片评估广东省四类地方猪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
程昕琰, 王诗媛, 吉叶标, 黄思秀, 杨杰, 孟繁明, 张茂, 蔡更元, 刘琅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64-54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3
摘要 ( 124 )   HTML ( 2 )   PDF (15106KB) ( 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广东省4类重点保护地方猪种的保种情况,评估其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信息,辅助保护和利用地方猪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2023年采集自6个保种场的广东省4类地方猪共488头(新丰板岭大花白猪92头、新丰板岭蓝塘猪34头、紫金东瑞蓝塘猪68头、乐家庄小耳花猪77头、壹号食品小耳花猪109头、北礤粤东黑猪108头)。使用50K SNP芯片对比了包括欧洲野猪、瘦肉型猪、其他华南地方猪以及其他中国地方猪在内的41个地方猪品种,共2 144头。质控后保留20 590个SNPs位点。对广东4类地方猪种保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血缘纯度、亲缘关系以及家系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新丰板岭大花白猪的近交系数(F值)为0.409,观测杂合度(Ho)为0.181,期望杂合度(He)为0.172,连续纯和片段(ROH)长度为475.81 Mb,连锁不平衡(LD)长度为467.88 kb,平均FROH值为0.212,保种场内分为5个家系;新丰板岭蓝塘猪的F值为0.316,Ho为0.210,He为0.189,ROH长度为441.76 Mb,LD长度为475.78 kb,FROH值为0.201,分为4个家系;紫金东瑞蓝塘猪的F值为0.239,Ho为0.233,He为0.218,ROH长度为224.13 Mb,LD长度为463.53 kb,FROH值为0.100,分为5个家系;乐家庄小耳花猪的F值为0.319,Ho为0.208,He为0.221,ROH长度为262.62 Mb,LD长度为460.88 kb,FROH值为0.117,分为7个家系;壹号小耳花猪的F值为0.435,Ho为0.173,He为0.171,ROH长度为113.41 Mb,LD长度为418.59 kb,FROH值为0.051,分为6个家系;北礤粤东黑猪的F值为-0.028,Ho为0.314,He为0.300,ROH长度为247.47 Mb,LD长度为467.88 kb,FROH值为0.110,分为5个家系。对各保种群体血缘组成进行分析,除粤东黑猪群体血缘仍大量受瘦肉型猪血缘影响,平均中国猪血缘比例为69.37%,其他4个群体均受瘦肉型群体血缘影响较小,血缘较纯,平均中国猪血缘比例大于90%,保种情况较好。综上,广东省各地方猪保种场后期应加强对地方猪的扩繁和选育工作,在保持血缘纯度稳定的情况下,降低近交程度。

CD163基因敲除猪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易感性研究
梁国濠, 胡丹丹, 钟海文, 张健, 杨德鸿, 吴珍芳, 杨化强, 张献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78-54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4
摘要 ( 84 )   HTML ( 6 )   PDF (12953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在CD163基因的SRCR5区域插入1个碱基的CD163基因敲除(CD163 gene knockout, CD163-KO)型猪对3种关键细菌的易感性相较于野生型(wild-type, WT)猪是否会有所变化,评估CD163-KO型猪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选用均为50日龄、体重与健康状况等相似的17头CD163-KO型大白猪和17头WT型大白猪,其中2头CD163-KO型大白猪和2头WT型大白猪作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感染处理。试验猪只均无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PP)、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及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lius parasuis, HPS)感染史与接种史。试验猪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有5头CD163-KO型猪和WT型猪,A组接种APP1型菌株、B组接种SS2型菌株、C组接种HPS13型菌株。连续观察8 d,记录猪只临床症状表现与死亡情况;试验猪只死亡后及时解剖,观察心脏、胸腔、肺部等重要部位病变情况;采集肺样并提取肺部中的细菌DNA,用于定量PCR检测并统计分析与对比CD163-KO型与WT型死亡大白猪肺中3种细菌分别的相对DNA拷贝量。依据试验猪只临床症状表现可得,各组试验猪只均成功感染相应的细菌,且各组内的CD163-KO型猪与WT型猪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依据死亡猪只肺部病变情况及细菌定量PCR检测结果可得,CD163-KO型死亡猪肺与WT型死亡猪肺中APP1型、SS2型及HPS13型菌株的相对DNA拷贝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的结果是CD163-KO型大白猪生物安全性的有力证据,证明CD163基因敲除后没有提高猪只对APP、SS和HPS的易感性,不会显著影响猪只抵抗细菌的能力,为CD163-KO型猪的生物安全性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鸡肉风味物质1-辛烯-3-醇含量与脂质过氧化的相关性研究
金雨锡, 吴媛媛, 董杰, 姚琪, 赵博达, 尹柏慧, 代宜霖, 秦佳慧, 李禹涛, 顾甜甜, 范晶晶, 肖发沂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89-54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5
摘要 ( 98 )   HTML ( 2 )   PDF (7319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鸡胸肉中风味物质1-辛烯-3-醇与脂肪酸及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之间的相关情况。本试验选择超市售卖的15只42日龄白羽肉鸡母鸡的胸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鸡肉挥发性成分,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测定鸡肉脂肪酸成分,使用试剂盒测定样本中SOD与MDA含量。结果表明,鸡肉风味物质1-辛烯-3-醇与二十二碳烯酸(顺-13)(C22:1)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C22:1还与6种不饱和脂肪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分别是二十碳烯酸(顺-11)(C20:1)、二十碳二烯酸(顺-11, 14)(C20:2)、二十碳三烯酸(顺-11, 14, 17)(C20:3(n-3))、二十二碳二烯酸(顺-13, 16)(C22:2)、神经酸(C24:1)及HOMO-γ-亚麻酸(C20:3(n-6))。此外,在1-辛烯-3-醇含量高组中辛酸(C8:0)、十二烷酸(C12:0)、十七烷酸(C17:0)及γ-亚麻酸(C18:3(n-6))这4种脂肪酸的含量较低含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 < 0.05)。1-辛烯-3-醇与氧化指标SOD、MDA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SOD与不饱和脂肪酸EPA(C20:5)、C20:3(n-3)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MDA与辛酸(C8:0)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5), 与不饱和脂肪酸C22:1、C24:1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综上,鸡肉风味物质1-辛烯-3-醇的形成源于亚麻酸的氧化,鸡胸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会产生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但脂质过氧化程度并不会影响1-辛烯-3-醇的形成。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SNP分析宁蒗高原鸡保种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徐扩卫, 李卓辉, 冷堂健, 熊宝, 周杰珑, 郭盘江, 王禹, 陈粉粉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498-55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6
摘要 ( 113 )   HTML ( 3 )   PDF (12364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宁蒗高原鸡保种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以期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宁蒗高原鸡这一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检测宁蒗高原鸡(n=57)、大围山微型鸡(n=20)、尼西鸡(n=11)和独龙鸡(n=10)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以群体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性标记比例(PN)、核苷酸多态性(Pi)、次等位基因频率(Maf)以及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衰减情况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使用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树、群体结构分析探究不同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以群体分化指数(Fst)评估品种间的分化程度,以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 IBS)、G矩阵和群体近交系数(FROH)分析宁蒗高原鸡保种群体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宁蒗高原鸡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12,小于其0.221的期望杂合度(He),而大围山微型鸡、独龙鸡和尼西鸡的Ho均高于He,表明宁蒗高原鸡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LD衰减分析表明,4个品种的衰减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宁蒗高原鸡、大围山微型鸡、尼西鸡、独龙鸡,说明宁蒗高原鸡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基因组受选择程度最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宁蒗高原鸡分为3个支系,大围山微型鸡与宁蒗高原鸡、独龙鸡和尼西鸡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当K=2时为最优分群数,宁蒗高原鸡血统较为复杂,独龙鸡和尼西鸡血统较为相似;群体遗传分化结果发现,宁蒗高原鸡与大围山微型鸡、尼西鸡、独龙鸡之间均出现中等程度的分化,而独龙鸡和尼西鸡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较小;IBS矩阵和G矩阵分析发现,宁蒗高原鸡保种群体间大部分个体亲缘关系较远,少数个体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结果表明,宁蒗高原鸡与大围山微型鸡、尼西鸡、独龙鸡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的分化,宁蒗高原鸡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保种群体间存在一定的近交趋势,应建立有效的育种方案,加强保种,避免近交衰退。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鉴定高原型藏羊毛用性状候选基因及关联分析
祁军英, 裴全帮, 张文魁, 徐腾, 左明星, 韩步鹰, 李雪, 刘德会, 王松, 周佰成, 赵凯, 田得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11-55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7
摘要 ( 91 )   HTML ( 3 )   PDF (2461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全基因组受选择区域信号检测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性状关联分析鉴定出高原型藏羊羊毛性状新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本研究采集3~4周岁健康母羊耳组织与羊毛作为试验素材,其中高原型藏羊母羊119只,欧拉型藏羊母羊89只,总计208只。利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碱基多样性比值(Pi Ratio)进行全基因组选择性清除分析,通过功能注释筛选候选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对108只高原型藏羊进行候选基因外显子Sanger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表型数据关联分析,鉴定出与羊毛性状相关的功能位点。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 084个受选择区域,注释到1 037个候选基因;通过对功能基因的注释并结合文献分析,发现GHR、FGFR3、MC1R、MITF、FGF5、WNT2B和WNT5A等7个基因与羊毛性状有潜在关联,其中FGF5(exon6:c.954C/T: p.227P/P)同义突变位点和首次发现的FGFR3(exon6:c.1092C/T: p.364A/A)同义突变位点与羊毛纤维性能关联,并且2个位点均未偏离哈温平衡,这2个基因可能是高原型藏羊羊毛性状重要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发现有助于了解高原型藏羊羊毛性状的生产遗传基础,为该品种绵羊的分子育种技术提供参考,也为保护与利用地方优异种质遗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头胎荷斯坦牛乳尿素氮及其与产奶性状和体细胞评分的遗传分析
张淼, 裴芬, 鞠林, 赵秀新, 杨健, 薛光辉, 徐千雯, 刘燕, 张元沛, 蔡高占, 高运东, 俞英, 王晓, 李建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27-55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8
摘要 ( 83 )   HTML ( 6 )   PDF (2797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山东省荷斯坦牛乳尿素氮的遗传参数及其与产奶性状(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体细胞评分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本研究使用山东省2016—2022年间15 497头头胎荷斯坦牛的99 732条DHI记录数据,将场、产犊年、产犊季节、产犊月龄、泌乳阶段效应作为固定效应,以个体加性遗传效应以及永久环境效应作为随机效应,利用DMU软件,采用AI-REML结合EM算法配合重复力模型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乳尿素氮、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的遗传力分别为0.129、0.252、0.188、0.257、0.110,均为中低遗传力;重复力分别为0.132、0.513、0.231、0.320、0.339,除乳尿素氮外,均为中等重复力;乳尿素氮与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02、0.20、0.04和-0.11;表型相关分别为:0.01、0.05、0.01和-0.015近乎为0。结果表明,乳尿素氮与产奶性状及体细胞评分存在较弱遗传和表型相关,在不影响产奶性状的前提下,对乳尿素氮这一性状进行选择是可能的,同时可以将其纳入荷斯坦牛育种工作中。

家驴40K液相芯片开发及其初步应用
李聪, 刘书琴, 高峰, 苏江天, 王朝飞, 拓少华, 孙玉江, 党瑞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38-55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19
摘要 ( 85 )   HTML ( 2 )   PDF (3834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加快我国家驴的分子选育进展,本研究收集国内外27个驴品种,共251头成年驴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结合国内外家驴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设计了一款基于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的家驴40K液相芯片。结果表明,家驴40K液相芯片中的变异位点(45 893个SNPs和1个InDel)在家驴基因组范围内的平均间距为61.8 kb。利用该芯片对210头成年德州驴母驴进行基因分型测试,所有测试样本的位点检出率为98.4%~99.2%,位点平均测序深度为133×,共有42 575个位点的次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35。使用芯片对20张驴皮样本进行了品种鉴定,初步验证了芯片的可用性。综上,本研究开发的家驴40K液相芯片作为首款大规模家驴基因型检测工具,具有位点密度高、多态性好、检出率高、应用性强等优势,可用于家驴早期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鉴定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家驴的育种效率。

梅花鹿鹿茸全长转录组测序及鹿茸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
闵祥玉, 卫佳丽, 许彪, 刘汇涛, 郑军军, 王桂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49-55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0
摘要 ( 107 )   HTML ( 1 )   PDF (3435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梅花鹿鹿茸组织全长转录本和结构信息,并进一步挖掘出影响梅花鹿鹿茸产量的功能基因。本研究采取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6头2锯龄健康雄性东大梅花鹿,取其相同部位鹿茸组织。根据茸重将鹿茸分为高、低产两组,每组3个重复。利用PacBio Sequel平台以及Illumina平台分别对高、低产鹿茸混合样品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结合高、低产两组二代测序技术,使用SUPPA、KOBOS-I、Cytoscape等工具对可变剪接、功能富集及Hub基因等预测分析。高、低产组测序分别获得有效插入片段36 074 385 bp和32 413 962 bp;转录因子注释显示高产组中bHLH家族转录本数量要高于TF_bZIP家族,低产组中则相反。高产鹿茸组共存在6 644个可变剪接事件,而低产鹿茸组则为7 626个可变剪接事件;经比对,COL1A1在多个融合基因中起主效作用;两组样品中共筛选出207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以及胆固醇代谢等通路;鉴定到11个Hub基因,分别是APOBSH3GL2、SYT1、ANGPTL4、FGF21、CACNA1E、SERPINF2、CACNB4、KLK4、LRP2、KCNA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功能基因鉴定工作和分子育种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生物技术与繁殖
预扩增qPCR技术检测少量猪早期胚胎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
晏超, 刘永刚, 谢浩, 彭翠婷, 张才用, 赵玉兰, 齐霖, 陈指龙, 唐中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67-55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1
摘要 ( 89 )   HTML ( 3 )   PDF (4472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3种qPCR方法检测少量猪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本研究收集不同时期(1-细胞、2-细胞、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猪孤雌激活胚胎,利用常规RT-qPCR、cDNA预扩增qPCR和样本直接预扩增qPCR检测微量胚胎细胞多能性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预扩增qPCR具有稳定的扩增曲线,熔解曲线呈现稳定单峰,而常规RT-qPCR检测的扩增曲线循环阈值在35以上,熔解曲线呈现多峰;胚胎细胞直接预扩增后的样品稀释20 000倍仍能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且能稳定检测单个胚胎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多能性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在猪孤雌激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在基因组激活阶段的表达水平最高。综上表明,样本直接预扩增qPCR的检测灵敏性和准确性更高,且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微量胚胎细胞的基因表达检测,可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机制提供方法参考。

营养与饲料
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肉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吴江, 万发春, 刘磊, 沈维军, 兰欣怡, 王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75-55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2
摘要 ( 88 )   HTML ( 8 )   PDF (1315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肉牛瘤胃发酵、生产性能、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和肉品质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用体况相近的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牛4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ON)、低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3 g·kg-1 DM, LAL)、中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45 g·kg-1 DM, LAM)以及高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6 g·kg-1 DM, LAH)。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肉牛。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在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试验牛的瘤胃液pH、瘤胃液氨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3-N)、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 DMI)、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P>0.05)。2)LAL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显著高于CON组(P < 0.05)。3)与CON组相比,LAL组与LAM组瘤胃液的丁酸摩尔浓度比例显著降低(P < 0.05),而LAL组与LAM组瘤胃液乙酸/丙酸的比值、LAM和LAH组血液中的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与球蛋白(globulin, GLB)含量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与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的活性显著升高(P < 0.05)。4)与CON组相比,LAH组的料重比(feed/gain, F/G)显著降低(P < 0.05),LAH组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ADG)、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 Hp)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CON组(P < 0.05)。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肉牛的瘤胃内环境、血液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并且在添加量为0.6 g·kg-1 DM时肉牛的增重效率最高。

广明2号肉鸡必需氨基酸维持需要量研究
赵少猛, 董瑞玲, 刘大伟, 营凡, 李森, 赵桂苹, 张敏红, 文杰, 冯京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590-56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3
摘要 ( 87 )   HTML ( 2 )   PDF (1480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广明2号肉鸡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为建立氨基酸需要量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本研究由2个部分试验组成。试验1在12~15日龄和31~34日龄2个阶段,分别选择广明2号公鸡、母鸡各12只,以性别为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每个重复饲养于1个代谢笼中。饲喂无氮日粮,分别收集肉鸡的排泄物和脱落的羽毛皮屑,计算肉鸡内源氮和毛屑脱落氮的比例。试验2在上述2个阶段分别选择体重(BW)接近的公、母鸡各48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只,公母分开饲养于6个代谢笼中。4个处理组分别强饲粗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代谢日粮,收集肉鸡的排泄物(包括脱落的毛屑),计算肉鸡的氮沉积量(氮摄入量减去氮排出量);通过建立氮摄入量和氮沉积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肉鸡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根据内源氮和毛屑氮的比例,计算出肉鸡内源蛋白质和毛屑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再根据成年鸡内源氮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参考前人数据)和脱落毛屑中氨基酸的含量(实际测定),计算出内源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两者之和为广明2号肉鸡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试验1发现,广明2号肉鸡每日氮损失主要源于毛屑脱落,毛屑脱落氮占氮损失量的55.9%~65.1%,日龄和性别对毛屑脱落氮的占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01),前期公鸡毛屑脱落氮的占比显著低于母鸡,后期显著高于母鸡(P < 0.05)。试验2发现,随着代谢日粮中蛋白含量的增加,氮的摄入量、排泄量和沉积量均显著增加(P < 0.001)。分别建立不同阶段公、母鸡氮摄入量和沉积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01),决定系数大于0.96。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广明2号肉鸡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12~15日龄公鸡和母鸡分别为每日2.36和3.16 g/kg BW0.75,日粮蛋白质的沉积效率为65.55%和58.73%;31~34日龄公鸡和母鸡分别为每日2.96和2.56 g/kg BW0.75,日粮蛋白的沉积效率为79.42%和73.95%。最终根据肉鸡内源氮和毛屑脱落氮的比例,以及内源必需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组成模式,计算出广明2号肉鸡内源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方法测定了广明2号肉鸡内源必需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为建立氨基酸需要量预测模型提供了基础。本研究测定的结果与比较屠宰法测定的成年鸡氨基酸维持需要量接近,表明本方法相较原有方法更为合理。

纤维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生理生化、胃肠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陈鑫珠, 岳稳, 方桂友, 缪伏荣, 黄庆祥, 林平冬, 李忠荣, 刘景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02-5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4
摘要 ( 107 )   HTML ( 2 )   PDF (12429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纤维种类和添加水平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鸡粪中氮代谢和粪纤维含量、血清生化指标、胃肠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为肉鸡日粮中纤维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用体重为(47.07±0.26) g的1日龄圣泽“901”白羽肉鸡公雏360羽,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各组饲粮情况分别为基础饲粮+1.5 kg·t-1纤维样品1(T1组)、基础饲粮+2.5 kg·t-1纤维样品1(T2组)、基础饲粮+150 g·t-1纤维样品2(T3组)、基础饲粮+2 kg·t-1纤维样品3(T4组)、基础饲粮+3 kg·t-1纤维样品3(T5组)和基础饲粮(T6组)。试验分1~21 d和22~42 d两阶段,共42 d。结果表明: 与T6组相比,1) T2组22~42 d平均日采食量和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04%和3.07%(P < 0.05),T3组22~42 d和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提高了4.16%和3.68%(P < 0.05),T5组21 d和42 d平均体重、1~21 d和1~42 d平均日增重以及22~42 d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显著提高6.26%和4.93%、6.70%和5.02%以及4.87%(P < 0.05);2) T1组21 d氮的摄入量和氮存留量、T4组21 d氮存留率、T5组21 d氮存留率和42 d氮存留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24%和16.77%、6.18%、7.65%和9.95%(P < 0.05),T5组21 d粪氮含量显著降低了6.87%(P < 0.05);3) T1组42 d尿素氮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显著提高333.33%和57.14%(P < 0.05),T2组21 d和42 d尿素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75.00%和466.67%,21 d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17.69%(P < 0.05),T3组21 d和42 d尿素氮分别显著提高350.00%和233.33%,21 d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15.58%,42 d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分别显著降低15.34%和20.00%,谷丙转氨酶显著提高了102.70%(P < 0.05),T4组42 d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35.36%(P < 0.05),T5组21 d白蛋白、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分别显著降低10.79%、25.45%和33.60%,42 d高密度脂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分别显著提高25.32%和62.16%(P < 0.05);4) T1组42 d回肠长度、T2组空肠重量和回肠长度、T3组空肠和回肠长度以及T5组回肠长度分别显著提高了5.04%、13.71%和19.26%、19.38%和21.84%以及23.18%(P < 0.05);5) T3组42 d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29.20%(P < 0.05),T5组42 d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分别显著提高116.67%和73.33%,十二指肠绒隐比显著降低48.02%(P < 0.05);6) 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各组间盲肠微生物种群结构有明显差异,21 d肠道微生物OTU种类和数量增加,其中以BacteroidesAllstilpes中的Bacteroides fragilis AAlistipes finegoldii丰富度最高,为优势属种,21 d BacteroidesBacteroides fragilis A丰富度最高,42 d AllstilpesAlistipes finegoldii丰富度最高;KEGG通路功能预测分析其主要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发挥功能作用,其次是转运和复制与修复。由此可见,基础饲粮添加纤维可促进肉鸡的肠道发育、改善和稳定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从而提高日增重和采食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 kg·t-1木之纤产品效果最佳。

预防兽医
中国三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GPCR基因分析
周祉玉, 杜吉革, 莘若兰, 张嘉雯, 潘晨帆, 印春生, 陈小云, 朱真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20-56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5
摘要 ( 90 )   HTML ( 6 )   PDF (10728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 LSD)田间毒株流行情况及遗传进化情况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对临床疑似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牛皮肤结节样本进行PCR检测、病毒分离、免疫荧光鉴定、电镜观察、GPCR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原代羊睾丸细胞(PLT)分离得到3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分别命名为LSDV/Heilongjiang/2022株、LSDV/Jiling/2022株和LSDV/Jiangxi/2022株,对三株病毒进行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前96 h病毒增长速度最快,96~120 h时滴度最高,之后病毒生长速度开始减缓,接种96 h后滴度最高,三株病毒分别可达到106.0 TCID50·mL-1、105.3 TCID50·mL-1和105.1 TCID50·mL-1。透射电镜下病毒粒子呈椭圆形,病毒直径为200~300 nm。将三株病毒GPCR基因序列与中国各地区以及近年其他国家流行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三株分离株与中国各地区毒株均处于同一分支上,说明中国各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研究成功从黑龙江、吉林及江西三省牛皮肤结节病料中分离出三株LSDV,丰富了我国LSDV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数据,并对LSDV的持续监测与新型疫苗研发工作有参考意义。

蓝舌病病毒感染对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中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
罗世美, 陈韵伊, 李其沙, 周艳梅, 胡雪柔, 李铭悦, 魏子昱, 李芳, 马鲜平, 易华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31-56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6
摘要 ( 83 )   HTML ( 0 )   PDF (7622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严重危害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而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sheep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LMECs)构成肺半选择性屏障,为研究BTV感染与SLMECs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BTV噬斑试验以感染复数(MOI)为1的BTV诱导18、24、36 h的SLMEC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素相关通路基因mRNA表达特征,以及Western blot分析MDA5、TRAF3、RIG-I和TBK1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在诱导36 h时,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最明显,RIG-IMDA5、IKKεIFN-βTBK1和TRAF6基因mRNA上调表达,差异极显著;而IFN-αVISAUSP18基因mRNA下调表达,差异极显著;在蛋白水平上MDA5、TBK1、RIG-I和TRAF3蛋白都上调表达。本研究发现BTV可感染SLMECs诱导Ⅰ型干扰素免疫应答,为进一步分析IFN-I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抗BTV感染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李霞, 何艺, 蔡旭航, 罗润波, 郭容利, 索朗斯珠, 毛立,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41-56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7
摘要 ( 96 )   HTML ( 1 )   PDF (5583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 M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本研究从绵羊腹泻病料中分离了一株MRV,命名为MRV-XJ23株,经RT-PCR、电镜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后,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RV-XJ23分离株可在MDBK细胞稳定传代,产生特异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为106 TCID50·mL-1。MRV感染细胞经IFA检测可观察到特异荧光,电镜可观察到直径约70 nm的无囊膜病毒粒子。经RT-PCR扩增和测序获得MRV全基因组,该毒株共10个节段,全长23 534 bp。序列对比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MRV-XJ23株为MRV-1血清型,其在韩国蝙蝠源BatMRV2/SNU1/Korea/2021毒株基础上,与日本的人源Homo sapiens/Osaka2005株L3、M2、S4基因、印度牛源C/bovine/Indiana/MRV00304/2014株S1基因重配,形成一株新的MRV。本研究首次从腹泻绵羊肛拭子中分离获得一株MRV-1型重配毒株,证明绵羊可感染MRV,拓宽了病毒感染宿主谱,且感染毒株为蝙蝠源、人源和牛源MRV重配毒株,证明这些毒株跨物种感染后发生了复杂的重配。本研究揭示了MRV在各物种中循环传播对公共卫生的风险,提升了深入研究MRV在绵羊乃至家畜中的流行病学、重配规律和致病性的重要性。

一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及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建立
徐晨晨, 马旭杰, 宋素泉, 闫丽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51-56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8
摘要 ( 88 )   HTML ( 4 )   PDF (10078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 NDRV)能造成多品种雏鸭肝、脾的出血坏死,并造成免疫抑制,给我国的水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但市场上仍无商品化检测试剂盒。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蚀斑纯化从临床病料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纯净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命名为E232株),并以原核表达的σC蛋白为包被原建立了能够检测NDRV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E232株属于NDRV,且与其他NDR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4%~98.9%。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E232株发病率达到100%,发病雏鸭的脾出现严重肿胀、出血、坏死,泄殖腔排毒量和咽部排毒量均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高峰。建立的间接ELIS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他鸭病病原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检测NDRV阳性血清最低检出效价为1∶6 400,批内重复变异系数为1.53%~7.24%,批间重复变异系数为1.84%~8.30%,检测236份临床血清样品的阳性率为80.93%。综上,本研究E232株的成功分离,丰富了我国NDRV流行病学信息库;间接ELISA的成功建立,为临床NDRV防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生物矿化对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张高峰, 魏家阳, 冯贺龙, 李丽, 曾哲, 田光明, 聂仁锋, 罗青平, 温国元, 魏红波, 商雨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63-56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29
摘要 ( 94 )   HTML ( 1 )   PDF (2062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生物矿化对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为耐热活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通过测定不同矿化条件下病毒粒径、血凝效价和斑点印记,确定NDV的最佳生物矿化条件;将矿化后病毒接种BHK-21细胞,检测矿化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同时比较热处理后的矿化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滴度变化情况;利用抗体中和试验检测矿化病毒的免疫原性;最后通过饮水免疫的方式评估矿化病毒在SPF雏鸡上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生物矿化条件经优化后,LaSota株在4 mmol·L-1 Na2HPO4和3 mmol·L-1 CaCl2条件下矿化效果最好,此时矿化病毒粒径最大,血凝效价最低,矿化率高达98.25%。矿化的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增殖起始时间迟于未矿化病毒,但两者的最终增殖滴度没有显著差异。经NDV抗体中和后,矿化病毒滴度的下降值为103.0 TCID50·mL-1,显著低于未矿化组。在56 ℃水浴中孵育15 min后,矿化的LaSota株病毒滴度仅下降103.5 TCID50·mL-1,与TS09-C耐热株的耐热特性相当。矿化的LaSota株免疫SPF雏鸡14 d后,抗体水平均高于未矿化LaSota株免疫鸡群。免疫后42和78 d进行攻毒试验,矿化LaSota株免疫鸡群的存活率分别为100%和60%。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NDV LaSota株的最佳矿化条件,矿化会延缓病毒的增殖速度,但不影响病毒的增殖滴度。经矿化后,能降低病毒与抗体的中和反应并提升其热稳定性,并可通过饮水免疫的方式对SPF雏鸡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证实通过生物矿化开发新城疫耐热活疫苗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也为开发其他病毒耐热活疫苗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株马立克病病毒特超强变异株meq基因编辑缺失候选疫苗毒株的构建与鉴定
张多, 滕蔓, 张卓, 刘金玲, 郑鹿平, 各思雨, 韩放, 罗琴, 柴书军, 赵东, 余祖华, 罗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72-56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0
摘要 ( 78 )   HTML ( 2 )   PDF (11216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该病可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但在长期免疫压力下MDV的毒力持续增强,经典MD疫苗已难以对当前流行的特超强MDV(HV-MDV)变异株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亟需研发新一代MD高效疫苗。本文以HV-MDV变异株HNSQ01为亲本毒株,在CEF上连续传代之后,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其meq基因进行编辑,通过一系列试验鉴定和分析,最终建立一株meq基因编辑缺失的MD疫苗候选毒株,命名为SQ01Δmeq。1日龄SPF鸡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在77 d试验周期内,亲本毒株HNSQ01不仅严重抑制感染鸡生长并导致免疫抑制,而且导致100%的MD发病率、100%致死率及80%的肉眼观察肿瘤发生率;但SQ01Δmeq未引起感染鸡的生长及免疫抑制,而且MD发病率、致死率及肿瘤发生率均为0%,表明其对宿主无致病性,生物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meq基因编辑缺失MDV毒株SQ01Δmeq,为后续研发新型高效的MD疫苗奠定了重要基础。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对SPF鸡的致病特性及其排毒规律研究
冯笑艳, 胡明雪, 林雨萌, 高宏雷, 于海波, 刘长军, 祁小乐, 张伟, 张艳萍, 高玉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84-56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1
摘要 ( 119 )   HTML ( 2 )   PDF (5866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对SPF鸡的致病性、排毒规律及水平传播能力。本研究将CAV JL17/1204株经腹腔接种和同居接触感染1日龄及28日龄SPF鸡,在感染后3 d(dpi)、5 dpi、7 dpi、9 dpi、11 dpi、14 dpi、21 dpi、28 dpi、42 dpi、56 dpi、84 dpi和112 dpi,感染组和同居组分别采集3只鸡的抗凝血并剖检,以检测其贫血、胸腺萎缩情况;每个时间点另采集每组20只鸡的咽拭子和肛拭子通过PCR方法进行排毒检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1日龄感染组和同居组鸡的死亡率分别为50.0%和10.0%,死亡时间为12~15 dpi;28日龄感染组和同居组鸡感染后无死亡。剖检结果显示,各组发病鸡出现胸腺萎缩和/或贫血症状,1日龄感染组和同居组发病率分别为100.0%和20.0%;28日龄感染组和同居组发病率分别为10.0%和8.0%。排毒检测结果显示,1日龄感染组鸡呼吸道和消化道分别从3 dpi、5 dpi开始排毒,1日龄同居组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期分别为同居后5~84 d和7~42 d;28日龄感染组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期分别为感染后3~9 dpi和5~14 dpi;28日龄同居组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期分别为同居后5~9 d和5~42 d。结果提示CAV对1日龄SPF鸡致病性强,感染后可诱导鸡死亡、胸腺萎缩和/或贫血等致病特征,对28日龄SPF鸡致病性明显减弱;接种和同居感染后均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可诱导同居接触感染鸡发病甚至死亡,表明CAV具有较强的水平传播能力。本研究结果系统阐明了CAV感染致病特征和排毒规律,为鸡群科学开展CAV的净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产金属β-内酰胺酶猪源ST20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分析
杨荣荣, 张婷, 唐萍萍, 何爽方, 赵苗苗, 雷连成, 张付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692-57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2
摘要 ( 77 )   HTML ( 4 )   PDF (21572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湖北荆州某生猪养殖企业育肥猪呼吸道疾病的致病原,采集病猪肺组织进行病原的筛查和分离鉴定。本研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血清型分型、多位点序列分析、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测序分析以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Pm0525为革兰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PCR和16S rDNA测序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为荚膜血清型A型,分子分型为ST201型,与ST1615型聚为一支;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麦迪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氯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四环素耐药;分离菌株具有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携带SulⅠ、SulⅡ、tetAbla-TEM四种耐药基因,可通过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方式发挥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中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中药黄连呈现明显的敏感性。该分离株携带18种毒力基因,并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本研究系统性分析了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分子分型、药物敏感性和致病性,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防控和精准施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唾液乳杆菌对奶山羊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朱芳, 李璐璐, 赵红奕, 董娅荣, 姜悦才, 李登亮, 张天亮, 熊楠楠, 陈德坤, 马文涛, 赵慧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06-57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3
摘要 ( 87 )   HTML ( 2 )   PDF (7505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唾液乳杆菌对奶山羊隐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本试验随机选用患有乳腺炎的奶山羊12只,其中6只作为益生菌治疗组,6只作为乳腺炎模型对照组;随机选用健康奶山羊12只,其中6只作为益生菌对照组,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益生菌治疗组与益生菌对照组每天饲喂唾液乳杆菌,其余不作处理。在饲喂第0、28天采集奶山羊血液、粪便和乳汁,通过荧光定量PCR和16S rRNA菌群测序的方法,分别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肠道和乳汁菌群变化。结果发现,奶山羊饲喂唾液乳杆菌后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从36.36%下降至13.64%;血液中IL-17、IL-1β和IL-6等炎性因子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抗炎因子IL-1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肠道和乳汁中的微生物Alpha多样性升高,菌群多样性增加,在肠道微生物门水平上显著提高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乳汁微生物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表明,唾液乳杆菌对隐性乳腺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应用于隐性乳腺炎治疗的临床前景。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诱导铁死亡对其复制水平的影响
张梓璇, 张颖, 李志军, 杨婧玲, 蒋子豪, 黄华敏, 齐雪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16-57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4
摘要 ( 97 )   HTML ( 2 )   PDF (7497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对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cells, MDBK)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qPCR和电镜技术等技术检测BVDV感染MDBK细胞铁死亡发生与病毒复制水平,另外,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1研究铁死亡对病毒复制和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BVDV(MOI=5)感染细胞较正常对照组细胞死亡率显著增加(P < 0.05),感染细胞内Fe2+和脂质过氧化水平较正常细胞显著升高(P < 0.05),透射电镜检测可见线粒体表面积变小、嵴减少以及膜密度增加等铁死亡发生特征;将铁死亡抑制剂Fer-1预处理MDBK细胞后,可显著抑制BVDV感染病毒复制水平(P < 0.05);此外,BVDV感染诱导铁死亡对MDBK细胞中IL-1β、IL-18以及IFN-β等炎性因子呈正调控效应。以上结果提示,BVDV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铁死亡,且铁死亡发生可显著促进病毒复制水平以及宿主细胞炎性因子表达。

肠舌状绦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陈秀琴, 邱阳元, 吕庆博, 黄梅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25-57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5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 (10285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肠舌状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了解其序列的结构特征,探究肠舌状绦虫系统发育相关信息。从麦穗鱼中获得肠舌状绦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对肠舌状绦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8个科34种绦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肠舌状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3 655 bp,A+T含量为67.6%,其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肠舌状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包括12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2个非编码控制区。在12个PCGs中,除cox3基因使用T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1个PCGs均使用ATG作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方面,5个PCGs使用TAA,5个PCGs使用TAG,而cox3基因和nad3基因均没有终止密码子。PCGs使用密码子频率最高的是UUA,最低的是CGA。22个tRNA基因总长为1 272 bp,大多数tRNA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但是trnS1和trnR由于缺少二氢尿嘧啶臂无法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nad2、nad6和nad4基因更适合作为肠舌状绦虫的分子标记。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肠舌状绦虫与双线绦虫亲缘关系最近,并与双槽头属绦虫(Dibothriocephalus)形成姐妹群。本研究获得了肠舌状绦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为研究肠舌状绦虫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红景天苷对犬细小病毒体外复制的抑制效应分析
张美雯, 王成龙, 刘玉贞, 赵育桐, 朱记平, 李毅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38-57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6
摘要 ( 89 )   HTML ( 3 )   PDF (12956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对病毒感染过程的3个节点(吸附、侵入、复制)分别添加SAL进行孵育,检测细胞中病毒滴度,评价SAL对病毒的抑制作用;TUNEL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试验分析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的mRNA或蛋白表达,分析和初步验证SAL抑制病毒复制的机制。结果显示,SAL可显著抑制CPV复制,但对CPV的吸附及侵入过程没有显著影响。SAL可抑制CPV诱导的细胞凋亡,且显著抑制了caspase 8及tBID的蛋白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CPV可诱导IL-1β及相关炎症因子上调表达,而SAL孵育病毒感染的细胞后部分炎症因子下调表达。Caspase 1、NLRP3的激活与IL-1β密切相关,病毒感染细胞后添加SAL进行孵育可抑制caspase 1的激活,而对NLRP3无显著作用。应用siRNA-caspase 8下调细胞中caspase 8的表达再孵育病毒,结果显示,细胞中IL-1β表达被抑制,与SAL的作用效果一致,表明SAL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 8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SAL可有效抑制CPV的复制,其通过调控caspase 8信号通路抑制了CPV诱导的细胞凋亡,且抑制了部分炎症因子的表达。本研究为有效治疗CPV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猪Lck蛋白在猪圆环病毒2型体外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刘伟姣, 何庆, 蒋一凡, 曹思雨, 张时瑞, 吕佳璐, 龙娉, 杨凌宸, 周川, 王乃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51-57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7
摘要 ( 86 )   HTML ( 1 )   PDF (10263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鉴定猪圆环病毒2型(PCV2)侵染细胞建立感染的重要宿主因子,本文分析在PK-15细胞中猪淋巴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Lck表达及活性对PCV2感染复制的影响,确定Lck是调控PCV2感染复制的新靶点。首先,本研究基于猪Lck结构特性和序列保守性分析,选取Lck SH3结构域为免疫原基因序列,利用原核表达目的蛋白制备小鼠抗猪Lck的多克隆抗体。然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CV2感染PK-15和3D4/21细胞后对Lck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最后,在PK-15细胞中利用瞬时转染过表达或Lck特异性抑制剂(A770041),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猪Lck表达和磷酸化对PCV2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鼠源性抗猪Lck的多克隆抗体。在PCV2感染PK-15和3D4/21细胞早期阶段,Lck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Lck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过表达Lck可显著上调PCV2 Cap蛋白表达及病毒拷贝数,而采用A770041抑制Lck磷酸化水平后,可显著下调PCV2 Cap蛋白表达、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这些结果表明Lck正调控PCV2的感染复制,为发现PCV2感染的新分子机制奠定重要基础。

抗犬瘟热病毒犬源化嵌合单链抗体scFv-Fc的制备与活性分析
刘雅坤, 毕振威, 夏兴霞, 莫菲, 徐司雨, 钱晶, 谭业平, 诸玉梅, 赵建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62-57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8
摘要 ( 103 )   HTML ( 1 )   PDF (28054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减少和改善鼠源单克隆抗体在犬临床治疗中的异源性和功效,用RT-PCR方法从分泌抗犬瘟热病毒(CDV)中和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杂交瘤细胞中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通过Linker将VH和VL连接获得单链抗体(scFv)基因,选择犬源抗体IgG B恒定区(Fc)连接到scFv的C末端获得犬源化嵌合单链抗体(scFv-Fc)基因;分别构建鼠源scFv与犬源化scFv-Fc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用ELISA、IPMA、细胞融合抑制和中和试验检测表达抗体的特异性和中和活性。结果显示:CDV鼠源scFv、犬源化scFv-Fc的ELISA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4.38和102.75 μg·mL-1;与表达的CDV H蛋白和CDV均发生特异性反应;能够抑制CDV H和F蛋白介导的细胞膜融合,完全保护细胞不出现病变的最低浓度分别为0.72和0.64 μg·mL-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鼠源scFv与犬源化scFv-Fc嵌合抗体,为犬瘟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候选抗体药物。

绵羊痒螨重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炎症的影响
田焱, 杨富升, 李艳娥, 梁友萍, 樊洁, 吴芳燕,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74-57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39
摘要 ( 66 )   HTML ( 4 )   PDF (10167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课题组前期发现绵羊痒螨的重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4和5(recombinant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 4 and 5, rPsoSP4和rPsoSP5)可体外抑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因此推测其可能具有抗炎活性,为证实上述推测,评价了rPsoSP4和rPsoSP5是否可以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炎症。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用凡士林或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 cream, IMQ)连续涂抹背部皮肤6 d, 建立空白对照组和银屑病模型,期间模型组每日皮内注射PBS(IMQ组)或pET32a(+)载体蛋白(IMQ+pET32a(+)组)或rPsoSP4(IMQ+rPsoSP4组)或rPsoSP5(IMQ+rPsoSP5组),每天观察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区变化,于第7天处死小鼠,比较各组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和皮损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IMQ造模成功,小鼠呈现典型的银屑病样皮损;与模型组(IMQ组)相比,IMQ+rPsoSP4组可有效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包括显著抑制小鼠体重减轻(第4~6天,P < 0.05,P < 0.01,P < 0.001)和皮损区红斑(第5~6天)、鳞屑(第4~6天)、皮肤增厚程度(第4~6天)及PASI评分(第3~6天)显著减少(P < 0.05,P < 0.001)。此外,与IMQ组相比,IMQ+rPsoSP4组皮损区组织病理损伤显著减轻,表皮厚度显著降低(P < 0.05),浸润的炎性细胞数量极显著减少(P < 0.001),皮损区IL-1β、IL-6和TNF-α mRNA水平极显著降低(P < 0.001,P < 0.000 1),而IMQ+rPsoSP5组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无明显改善。综上,rPsoSP4可显著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而rPsoSP5的抗炎活性不明显。

猫杯状病毒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抗原表位鉴定
张泽宇, 董宁宁, 谈晓梅, 李传锋, 朱杰, 刘光清, 张伟, 孟春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84-57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0
摘要 ( 137 )   HTML ( 2 )   PDF (7380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制备并鉴定针对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 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本研究使用SH14株FCV全病毒作为免疫原,通过腹腔注射法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针对VP1蛋白的mAb。通过ELISA筛选,成功获得特异性单克隆抗体3A3C1株。对3A3C1株mAb进行了全面的生物学特性鉴定,3A3C1株mAb确认为IgG1型,轻链为κ链。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结果显示,3A3C1株mAb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FCV SH14株、F9株和GZ22。此外,本研究还深入探究了3A3C1株mAb的线性抗原表位。通过分段表达VP1蛋白并进行详细的Western blot分析,最终确定3A3C1株mAb的线性抗原表位位于VP1蛋白的426PSRLTPAGDYAITSG440区域。本研究制备的3A3C1株mAb不仅是理解FCV免疫学特性的重要工具,也对发展FCV诊断方法和疫苗策略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异丙氧苯胍联合黏菌素对肺炎克雷伯菌体外协同抗菌作用
吴素娟, 林昌成, 万鹏, 李杰, 陆毅兴, 胡健欣, 彭险峰, 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792-5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1
摘要 ( 77 )   HTML ( 1 )   PDF (1890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的协同抗菌能力及初步联合作用机制,评估异丙氧苯胍是否能作为一种有效的黏菌素增效剂,增强黏菌素抗菌效果,以期为临床上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有效治疗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棋盘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耐药性诱导和荧光染料试验对协同抗菌及初步联合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异丙氧苯胍单用对肺炎克雷伯菌没有抗菌活性,但与黏菌素联用可对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协同作用,与阿莫西林联用时具有相加作用。时间杀菌曲线表明,两药联合使用时,异丙氧苯胍可增强肺炎克雷伯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细菌数量与黏菌素单药作用相比下降>2 lg(CFU·mL-1),具有协同作用。在长期诱导耐药性试验中,较黏菌素单药组、联合用药组中黏菌素更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协同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黏菌素与异丙氧苯胍联合使用时,可以破坏细胞质膜通透性,影响细胞膜电势,消散质子动力势能,使细胞膜难以发挥正常功能。本研究发现异丙氧苯胍与低浓度黏菌素联用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协同抗菌活性,增强黏菌素的抗菌作用。综上表明,异丙氧苯胍可以恢复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可作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潜在治疗方案。

临床兽医
钼、镉联合暴露介导氧化应激和铁死亡致绵羊肾损伤
熊志伟, 王云, 曹华斌, 彭成诚, 杨帆, 代雪艳, 幸程鸿, 刘灵莉, 李静妮, 胡爱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02-58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2
摘要 ( 89 )   HTML ( 4 )   PDF (14800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氧化应激及铁死亡在钼、镉及其联合暴露致绵羊肾组织损伤中的作用。以24只2月龄绵羊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trol)、钼组(Mo)、镉组(Cd)和钼镉联合组(Mo+Cd),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Mo组灌服45 mg·kg-1 BW的Mo,Cd组灌服1 mg·kg-1 BW的Cd,Mo+Cd组灌服1 mg·kg-1 BW Cd+45 mg·kg-1 BW Mo。正试期为75 d。试验结束,取绵羊血清和肾组织,观察绵羊肾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血清肾功能指标、肾组织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相关因子水平。结果显示,钼、镉及其联合暴露提高了血清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和尿酸)水平。Mo组、Cd组和Mo+Cd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肿胀、结构模糊和溶解,在细胞质中有微小的红色颗粒和空泡,表现出颗粒变性、空泡变性和坏死。此外,肾小管管腔内有粉红色着染的丝缕样成分,部分肾小球及间质内红细胞数量增多。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钼、镉及其联合暴露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变小且出现嵴模糊和空泡化。Mo组和Cd组中氧化损伤相关因子(H2O2、MDA)及Fe离子含量,铁死亡相关因子(NCOA4、ACSL4、TFR1和PTGS2)mRNA表达水平及PTGS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抗氧化相关因子(GSH、CAT和GSH-Px)水平,铁死亡相关因子(SLC7A11、GPX4和FTH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上述变化在Mo+Cd组中更为明显。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氧化损伤相关因子(H2O2、MDA)和Fe离子水平与铁死亡相关因子(NCOA4、ACSL4、TFR1和PTGS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铁死亡相关因子(SLC7A11、GPX4和FTH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抗氧化相关因子(GSH、CAT和GSH-Px)水平和铁死亡相关因子(NCOA4、ACSL4、TFR1和PTGS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与铁死亡相关因子(SLC7A11、GPX4和FTH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钼镉及其联合暴露诱发绵羊肾氧化应激和铁死亡致肾组织损伤,且钼镉毒性具有协同效应。

奶源异质性耐药大肠杆菌及其耐药亚群特性研究
高姣姣, 郑楠, 邵伟, 陈贺, 马宪兰, 赵艳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13-58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3
摘要 ( 89 )   HTML ( 1 )   PDF (8871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奶源大肠杆菌是否存在异质性耐药现象,对异质性耐药大肠杆菌及其耐药亚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探究其可能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从生牛乳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D1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的异质性耐药情况进行初筛,采用菌落谱型分析(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e,PAP)进行确证,并通过耐药稳定性测试和生物膜试验探究大肠杆菌的异质性耐药特征,最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分析产生异质性耐药的机制。结果发现,该株大肠杆菌对多黏菌素E表现为中介,对磺胺异恶唑耐药,对其余抗生素表现为敏感,K-B纸片扩散法筛出2种大肠杆菌-抗菌药物异质性耐药组合。PAP确证显示,D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MIC/最高非抑菌浓度(maximum non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NIC)的比值为8,耐药亚群的发生频率为2.45×10-6,确证为多西环素异质性耐药菌株。传代稳定性表明耐药亚群不能稳定遗传,而生长试验不存在生长滞后现象,耐药亚群的生物膜产量极显著大于亲本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耐药亚群与亲本菌株之间存在基因突变,而突变基因txR是一种特定的转录调节因子,可能导致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产生异质性耐药。奶源大肠杆菌存在多西环素异质性耐药的现象,提示临床中应合理使用多西环素抗生素,因此在使用多西环素进行临床治疗时应更加注意异质性耐药的发生,需采用有效的检测方法,为临床防控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加味枳术散对断奶仔兔肠黏膜屏障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靳茹文, 王英杰, 蒋全兴, 刘天强, 邓阳, 罗杰, 赵玲, 叶刚, 施飞, 李英伦, 唐华侨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25-58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4
摘要 ( 74 )   HTML ( 4 )   PDF (21172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加味枳术散对断奶仔兔回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为仔兔腹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试验选取90只35日龄,体重相近的新西兰白兔,按照雌雄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5组。其中空白组仔兔饲喂基础日粮,恩诺沙星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的恩诺沙星粉剂以及0.1%、0.3%、0.5%的加味枳术散粉剂,预饲期7 d,正式试验14 d。试验结束后检测仔兔的肠道屏障完整情况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加味枳术散中、高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肠道的病理组织评分(P < 0.01)。与空白组相比,其他处理组均显著升高回肠ZO2(zonula occludens proteins 2)的mRNA表达量(P < 0.001);高剂量组显著增加了OccludinClaudinZO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s-1)、ZO2以及JAM2 mRNA的水平(P < 0.05);加味枳术散显著增加回肠MUC2蛋白的表达水平(P < 0.05),且高剂量组显著降低MPO活性(P < 0.01);加味枳术散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强回肠sIgA的分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IL-6与 TNF-α的水平,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与TGF-β的水平;加味枳术散可提高回肠SOD、GSH、CAT的活性和T-AOC。综上,加味枳术散能够有效改善断奶仔兔回肠形态结构、加强肠道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维持肠黏膜通透性,降低肠道的炎症反应,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发挥抗氧化能力,可在替抗使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改良育阴方对非洲猪瘟病毒感染PAMs的cGAS-STING通路影响
陈晓丽, 周佳浩, 周静, 屈倩, 王志华, 熊鹰, 朱咏琪, 贾伟新, 吕伟杰, 郭世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39-58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5
摘要 ( 76 )   HTML ( 2 )   PDF (6637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为评价中药体外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将5种试验用药:连翘、马勃、改良育阴方(modified Yuyin decoction, MYY)、复方鱼腥草(复方2)和银翘马勃散(复方3),通过qPCR检测不同中药在被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 PAMs)中,对ASFV编码的衣壳蛋白p72的影响,筛选出可以显著降低ASFV-p72基因表达的中药为改良育阴方(MYY)。采用LC-MS分析检测出改良育阴方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CCK8法观察改良育阴方对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ASFV-p7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CGAS-STING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RU.521作为cGAS抑制剂用于验证MYY在cGAS-STING通路中对ASFV的作用。结果表明,在PAMs中,MYY可以显著降低ASFV-p72基因表达,在ASFV感染2 h给药效果最佳,对ASFV感染PAMs后的细胞活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改善作用。攻毒后2 h,使用MYY发现PAMs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表达量的下降,PAMs细胞内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干扰素β(IFNβ)蛋白量表达增加,MYY可激活cGAS-STING-TBK1-IRF3-IFNβ信号通路,促进IFITM3的表达。经RU.521处理后,MYY仍能提高细胞活力,降低ASFV-p72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MYY具有抑制ASFV的潜在作用,可能与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IFITM3的表达有关。

肢体成角畸形马驹及其母马的血液生理生化、炎性因子和激素变化研究
刘义钢, 马玉辉, 冯琦, 马雪连, 李娜, 孙亚伟, 于维浩,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54-58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6
摘要 ( 62 )   HTML ( 2 )   PDF (4504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调查罹患肢体成角畸形(angular limb deformities, ALDs)的新生马驹发病率,在此基础上对ALDs马驹及其母马的血液生理生化、炎性因子和激素指标与肢体正常马驹及其母马进行比较研究。在新疆伊犁昭苏县对460匹2~28日龄的新生马驹进行临床调查和诊断,通过形态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筛查ALDs马驹和其母马。以肢体正常马驹及其母马作为对照,测定其血液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炎性因子和激素含量。临床调查发现肢体异常马驹30匹,占所调查马驹的6.52%。确诊罹患ALDs马驹16匹,占肢体异常马驹总数的53%,ALDs的发病率为3.48%。ALDs马驹的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正常马驹,ALDs母马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母马。ALDs马驹的血钙、血磷、血糖、肌酐、镁水平显著低于正常马驹,而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显著高于正常马驹;ALDs母马的血钙、血磷、血糖、总胆红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镁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母马,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显著高于正常母马。ALDs母马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母马,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母马。ALDs马驹的甲状旁腺激素、1, 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马驹。其余指标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探明了新疆伊犁昭苏县新生马驹的ALDs发病率现状。结果提示,ALDs马驹及其母马在钙磷代谢、血脂水平以及特定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差异变化与新生马驹骨骼发育异常及ALDs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揭示ALDs的病因提供了血液生理生化数据支撑,对ALDs的早期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研究简报
河南省犬腺病毒Ⅱ型的流行情况调查及其分离鉴定
郭金杰, 郑力萍, 左守军, 宋鹏涛, 栗亮亮, 陈桂珍, 常志海, 代宏宇, 刘芳, 董海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66-58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7
摘要 ( 87 )   HTML ( 3 )   PDF (410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犬腺病毒Ⅱ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 2,CAV-2)在河南地区的流行特征及变异情况,于2020—2021年,从河南省8个地区随机采集790份犬粪便样品,采用PCR方法开展CAV-2病原学检测,并基于E3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利用MDCK细胞分离病毒,并应用负染透射电镜、细胞敏感谱试验、红细胞血凝谱试验以及理化特性分析进一步鉴定分离毒株。结果显示,CAV-2总阳性率为1.39%(11/790),地区、年龄和免疫情况能显著影响CAV-2阳性率(P < 0.05),其中周口市(3/40, 7.50%)感染率最高,6月龄内和免疫不全的犬易感,阳性率分别为2.69%(8/297)和1.91%(10/524);季节和犬的性别与病毒感染无显著关系(P>0.05)。11份阳性样品测序后获得5条序列,基于CAV-2 E3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4条序列与国内CAV-2 HB1株位于同一分支,1条与欧美株位于同一分支;阳性样本经蚀斑纯化后进行病毒鉴定,证实分离的病毒为CAV-2,命名为CAV2-HN21。本研究丰富了CAV-2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并成功分离出一株CAV-2毒株,为后续研究CAV-2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非洲马瘟病毒和西尼罗病毒双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钱佳豪, 刘丹, 周师众, 张博源, 高建帅, 蒋卉, 范学政, 张广智, 丁家波, 王春凤, 沈青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73-58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8
摘要 ( 68 )   HTML ( 1 )   PDF (5373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和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根据AHSV VP7基因序列和WNV Poly Protein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及体系,绘制标准曲线,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测定,并采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同时检测AHSV和WNV,且特异性良好,与马动脉炎病毒、马疱疹病毒1型、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腺疫链球菌、马流感病毒等马病核酸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高,AHSV和WNV最低检测限均为10 copies·μL-1;组内变异系数为0.04%~0.93%,组间变异系数为0.17%~4.83%,重复性良好;使用该方法对30份马全血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对马属动物检疫、非洲马瘟和西尼罗热的监测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猪源携带tet(X4)基因大肠杆菌的消毒剂抗性分析
潘柄霖, 王思楠, 姚国忠, 翟瑞东, 宋厚辉, 程昌勇, 雷蕾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12):  5880-58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4.12.049
摘要 ( 71 )   HTML ( 2 )   PDF (7053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猪源粪便样本中携带tet(X4)基因大肠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消毒剂抗性和消毒剂抗性基因携带情况。采集浙江省杭州、诸暨、舟山生猪养殖场猪粪便样本共计440份,通过PCR检测tet(X4)基因、消毒剂基因和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分型;通过16S rRNA序列鉴定细菌种属,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菌株的耐药表型和消毒剂抗性表型。结果显示,3个地区共分离到携带tet(X4)基因的大肠杆菌117株,不同地区的tet(X4)大肠杆菌分离率为24.0%~29.5%。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苯尼考、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100%,但均对黏菌素和美罗培南敏感。菌株对次氯酸钠、过硫酸氢钾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较高,均为消毒剂工作浓度的1/2。与ATCC 25922相比,仅少量菌株对过氧化氢等5种消毒剂的MIC值高于标准菌株,但92.3%的菌株对苯扎溴铵的MIC值高于标准菌株。菌株所携带的消毒剂抗性基因以sugE(c)、qacFqacEΔ1最常见,携带率分别为100%、25.6%和11.1%。ERIC分型显示117株菌株主要分为9个类群,呈现多样性。综上,携带tet(X4)基因的大肠杆菌主要优势类群在浙江省杭州、诸暨、舟山地区均有分布且均呈现多重耐药性,菌株有消毒剂抗性基因检出但对所试消毒剂的工作浓度均不耐受,养殖场可根据消毒效果选用消毒剂阻断场内多重耐药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