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0-0. 
摘要 ( 95 )   HTML( )    PDF (739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0. 
摘要 ( 97 )   HTML( )    PDF (396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2-0. 
摘要 ( 60 )   HTML( )    PDF (168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哺乳动物胎盘营养感应研究进展
刘月帅, 刘彦, 曹忻, 冯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21-13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1
摘要 ( 260 )   HTML( )    PDF (1177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妊娠期间母体营养的改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胎盘是母体-胎儿间进行气体、营养和代谢物交流的重要枢纽,哺乳动物胎盘营养感应系统响应母体和胎儿营养信号的变化,保证母体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鉴于胎盘营养感应系统对哺乳动物繁育的重要性,本文从胎盘营养感应和胎盘养分分配方面综述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氨基己糖(Hexosamine)信号通路、糖原合成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IIS)等信号通路及其对妊娠期养分响应和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哺乳动物的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猪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肠道屏障研究进展
张德明, 黄嘉訸, 李劲树, 郑红梅, 王少英, 杨公社, 史新娥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34-13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2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097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微生物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影响猪的健康和发育,当肠道微生物发生紊乱,会造成猪腹泻并引起炎症反应,因此肠道微生物对猪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物在仔猪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机制和肠道微生物与肠道屏障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探讨了目前肠道健康研究的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猪肠道健康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HuR的功能及其对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孙严金, 薛亚男, 仲涛, 王林杰, 李利, 张红平, 占思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45-13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3
摘要 ( 226 )   HTML( )    PDF (906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NA结合蛋白HuR(human antigen R),又被称为类胚胎致死性异常视觉基因1(ELAV like RNA binding protein 1, ELAV1),是一种在机体各组织中广泛表达的重要RNA结合蛋白,其通过调控mRNA前体剪接、多聚腺苷酸化,以及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等方式参与机体各项生命活动。研究表明,RNA结合蛋白参与了肌肉生长发育调控,其中HuR主要通过影响靶mRNAs的稳定性和翻译参与调控肌生成与肌肉疾病的发生。本文结合近年来HuR的相关研究,从HuR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功能与作用方式、在肌肉生长发育及肌肉疾病中的调控作用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HuR在肌肉生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恶性疟原虫ApiAP2蛋白质家族研究进展
郑雨昕, 张义伟, 姜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54-13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4
摘要 ( 153 )   HTML( )    PDF (1952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疟疾是由顶复门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疟原虫不仅可以感染人,还能够感染家禽、鼠、食蟹猴等多种动物,其中,鸡疟原虫病、鼠疟原虫病对畜牧业影响较大。为完成其复杂的生命周期,疟原虫需要严格的基因调控,而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十分关键。截至目前,ApiAP2 蛋白质家族是在所有顶复门原虫中作为候选转录因子出现的唯一蛋白质家族。论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预测恶性疟原虫ApiAP2 蛋白质家族中未知功能蛋白质的调控机制,并开展对ApiAP2 蛋白质家族发生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功能的展望,为畜牧业研发原虫病疫苗提供借鉴与参考。
遗传育种
比较机器学习等算法对肉鸡产蛋性状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
丁纪强, 李庆贺, 张高猛, 李森, 郑麦青, 文杰, 赵桂苹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64-13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5
摘要 ( 256 )   HTML( )    PDF (959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白羽肉鸡育种中,通过遗传途径提高产蛋数和控制合适的蛋重是培育优良品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探索适合我国白羽肉鸡育种中的基因组选择模型,本研究以2 474只白羽肉鸡品系的产蛋性状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机器学习算法KAML、BLUP(包括:PBLUP、GBLUP、SSGBLUP)和Bayes(包括:Bayes A、Bayes B和Bayes Cπ)方法对产蛋数和蛋重性状的预测准确性,准确性以5倍交叉验证进行评估。利用系谱以及基因组信息估计了产蛋数和蛋重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产蛋数性状遗传力为0.061~0.16,属于低遗传力性状;蛋重遗传力为0.28~0.39,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产蛋数与蛋重是中等遗传负相关(-0.518~-0.184),不同阶段产蛋数之间是强的遗传正相关(0.736~0.998)。不同模型预测43周产蛋数和52周蛋重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结果表明,KAML方法对两者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115和0.266,与GBLUP方法(准确性分别为0.118和0.283)和SSGBLUP方法(准确性分别为0.136和0.259)的准确性差异显著,同时显著低于Bayes方法(准确性分别为0.230~0.239、0.336~0.340)的预测准确性, PBLUP方法预测准确性最低(准确性分别为0.095和0.246)。因此,在白羽肉鸡产蛋数和蛋重性状中应用Bayes方法将获得最高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
利用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方法鉴别影响猪肉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
陶伟, 侯黎明, 王彬彬, 刘航, 李开军, 尹彦镇, 郭皓, 牛培培, 张总平, 李强, 黄瑞华, 李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73-13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6
摘要 ( 193 )   HTML( )    PDF (2037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影响猪群体滴水损失变异的相关候选基因,为猪肉质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478头体质健康,平均日龄为237.95 d的苏淮猪个体,其中阉公猪290头,母猪188头。采集所有个体的背最长肌样本后,采用吊袋法测定滴水损失(drip loss, DL)表型,计算群体滴水损失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 EBV),选择其中EBV极高(N=48)和极低(N=48)各10% 的个体进行猪80K芯片基因分型。借助群体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 Fst)和基于单倍型信息的单倍型积分值(integrated haplotype score, iHS)方法对苏淮猪进行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选择 iHS值在前5%,同时Fst值≥0.15的SNP位点作为受选择的位点,接着对受选择SNP上、下游各50 kb的区域进行基因注释,并对所有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鉴别与猪滴水损失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对芯片分型数据质控后,96个样本的51 705个有效SNPs用于后续分析。通过FstiHS选择信号合并分析,共筛选出175个受选择的SNPs,主要位于1、6、7、11号染色体上,其中仅有27个SNPs位于已报道的影响猪滴水损失的QTL区域上。对受选择SNP 位点附近区域进行基因注释显示,175个SNPs涉及到 73 个基因,其中多个基因被报道与肌肉发育以及细胞氧化应激等功能相关,包括PACRG、EZR、MRTFA、LCP1和VKORC1L1基因,这5个基因都是新发现的功能上与猪滴水损失有关的候选基因。选择3个位于功能候选基因上,同时又位于QTL区域内的SNPs进行苏淮猪全群分型,并与滴水损失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发现,位于MRTFA 基因上的rs340037952位点与苏淮猪群体滴水损失存在显著关联(P<0.05),位于VKORC1L1基因上的rs320624660与苏淮猪群体滴水损失存在极显著关联(P<0.01)。本研究通过选择信号分析找到175个受选择的SNPs,基因功能注释鉴别到5个影响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还分别在MRTFAVKORC1L1基因上鉴别到与苏淮猪群体的滴水损失存在显著关联的位点:rs340037952和rs320624660,为后续猪滴水损失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前期基础。
山东省荷斯坦奶牛体型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系谱世代数的影响
宋月通, 张汝美, 李彦芹, 李荣岭, 高运东, 仲跻峰, 薛光辉, 王玉东, 李建斌, 孙东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84-13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7
摘要 ( 192 )   HTML( )    PDF (1111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估计山东省荷斯坦奶牛体型性状遗传参数,为育种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收集了山东省2010—2020年间的144个牛场31 963头头胎中国荷斯坦母牛的20个体型性状记录,其中性状评分由线性分转为功能分,将场、泌乳月、产犊月龄、鉴定员效应为固定效应,以个体的加性遗传效应作为随机效应,利用 DMU 软件,采用AI-REML结合EM算法并配合动物模型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体型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估计值变化范围为0.049(后肢侧视)到 0.282(棱角性),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558(前乳头位置与乳房深度)至0.717(蹄踵深度与蹄角度)。体躯容量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118 (体深与体高)至0.461(胸宽与腰强度);尻角度与尻宽的遗传相关为-0.251;肢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035(蹄踵深度与后肢后视)到 0.717(蹄踵深度与蹄角度);泌乳系统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558 (前乳头位置与乳房深度)至0.587(悬韧带与前乳房附着)。另外,体型性状的遗传力估计标准误在查找的系谱世代数为3的情况下为最小,这可能是由于系谱数据完整性的限制导致了该种情况,具体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加强对体型性状中遗传力较高且与泌乳系统遗传相关较强性状的选择,有利于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另外,在本研究数据中,使用前3代系谱估计的遗传力标准误最小,因此,利用前3代系谱估算遗传参数可能较佳。
荷斯坦牛高、低乳脂率牛乳代谢组分析
王影, 文亮, 母童, 冯小芳, 刘佳敏, 张娟, 温万, 顾亚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396-14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8
摘要 ( 241 )   HTML( )    PDF (6426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牛乳不同乳脂水平潜在标志性差异代谢物。本研究中乳样采自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茂盛牧场,采集体重与月龄相近且健康的头胎次荷斯坦牛泌乳中后期(180~210 d)的早、中、晚班次新鲜乳样(4∶3∶3混合)245份。DHI测定后筛选体细胞数低于20万个·mL-1,乳脂率具有极端差异的样品26份,其中乳脂率大于4.4%为高乳脂率组(HF组,13份),乳脂率小于3.0%为低乳脂率组(LF组,13份)。之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HPLC-MS)对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显示,相对于LF组,HF组代谢轮廓发生了变化,在HF与LF两组中共鉴定出343种代谢产物,根据VIP值(VIP>1)和单变量统计分析(P<0.05),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6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P<0.05);其中依据P<0.5且FC>2.0及P<0.5且FC<0.5,HF组奶样中15种代谢物含量高于LF组,6种代谢物含量低于LF组;进一步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0.85,发现有18种差异代谢物对两组牛乳具有显著区别能力,即:N-油酰甘氨酸、皮质醇、δ-生育酚、PC(14∶0e/9∶0)。结果发现,不同乳脂水平显著差异代谢物有60种,且代谢物N-油酰甘氨酸、皮质醇、δ-生育酚、PC(14∶0e/9∶0)可作为高乳脂率牛乳潜在标志性差异代谢物。本研究结果为奶牛乳脂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奶牛的泌乳过程提供了资料。
牦牛IGFBP4对肝细胞增殖的调控及功能分析
傅芳, 唐小凤, 王利, 李键, 官久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09-14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09
摘要 ( 200 )   HTML( )    PDF (2703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Bos grunnien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 BgIGFBP4)在牦牛肝细胞增殖及小鼠生长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pET-28a-BgIGFBP4原核表达载体,对其进行表达、鉴定,用终浓度为0.002、0.02、0.2、2、20 μg·mL-1的BgIGFBP4蛋白处理肝细胞,采用CCK8法、细胞集落形成试验检测BgIGFBP4蛋白对肝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再根据试验结果选取浓度蛋白处理肝细胞,检测24、48、72 h时肝细胞活性、肝细胞上清生长类激素和肝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选取30日龄((18±1)g)健康雄性KM小鼠,试验组每2 d灌喂100 μL 50 μg·mL-1 BgIGFBP4蛋白,对照组用等量0.9%的生理盐水进行灌喂,每组40只,共80只。试验前进行饥饿处理12 h,试验周期为28 d,在试验28 d时检测各项生长性能指标、血清生长类激素水平和肝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28.86 ku的BgIGFBP4蛋白,并纯化鉴定得到该目的蛋白。2 μg·mL-1 BgIGFBP4蛋白可促进牦牛肝细胞增殖及集落形成。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2 μg·mL-1BgIGFBP4蛋白处理)肝细胞上清GH、VEGF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相关基因ERBB2、IRS1、PIK3R1、AKT1、RAF1、MAPK3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00 μL 50 μg·mL-1 BgIGFBP4蛋白处理)小鼠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肝、脾、肺、肾、小肠器官指数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小鼠血清GH、ISN、VEGF含量显著升高(P<0.05),小鼠肝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ERBB2、IRS1、PIK3R1、AKT1、RAF1、MAPK3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综上表明,BgIGFBP4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牦牛肝细胞增殖、并能促进小鼠生长。这为深入研究IGFBP4在牦牛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野牦牛及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全线粒体基因组母系遗传多样性、分化及系统发育分析
李广祯, 马志杰, 陈生梅, 雷初朝, 李瑞哲, 谢银禄, 晁生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20-14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0
摘要 ( 305 )   HTML( )    PDF (1727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野牦牛及青海地方牦牛品种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本研究在测定青海省4个地方牦牛品种(即青海高原、环湖、雪多和玉树牦牛)22条全线粒体基因组(Mitogenome)序列的基础上,从GenBank下载了已公布的野牦牛及上述4个地方牦牛品种的142条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 7.2.5、Arlequin 3.11和Network 10.1等软件对共计164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15种单倍型,其中野牦牛和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分别拥有22种和93种单倍型;在野牦牛和青海高原、环湖、雪多、玉树牦牛中分别检测到22、26、18、23、19种特有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野牦牛单倍型多样度最高(0.992 8±0.014 4),且高于4个青海地方牦牛品种的单倍型多样度(0.973 1±0.007 7);4个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单倍型多样度大小依次为:雪多牦牛(0.988 5±0.012 6)、玉树牦牛(0.975 8±0.018 7)、青海高原牦牛(0.973 0±0.016 6)和环湖牦牛(0.939 3±0.027 8)。2)野牦牛与环湖牦牛之间的固定分化指数值(FST值)最大(0.041 2),分化程度最高,而与玉树牦牛间的FST值最小(-0.008 8),分化程度最低。青海4个地方牦牛品种中,雪多牦牛与青海高原牦牛之间FST值最大(0.035 8),分化程度最高,而雪多牦牛与环湖牦牛间FST值最小(0.011 2),分化程度最低。3)聚类分析显示,4个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各自为1类,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差异。相比而言,环湖牦牛和雪多牦牛聚类较近,青海高原牦牛和玉树牦牛聚类较近,而野牦牛与玉树牦牛聚类关系更近,各品种(群体)间的聚类结果与其分化程度、地理分布一致。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15种单倍型分布在3个大的母系遗传分支(即Mt-Ⅰ、Mt-Ⅱ和Mt-Ⅲ),其中Mt-Ⅰ支系所占比例为72.17%,由A、B、E和F 4种单倍型组构成;Mt-Ⅱ支系包括C、D和H 3种单倍型组,占26.09%;而Mt-Ⅲ支系只包含G单倍型组,由雪多牦牛和野牦牛所拥有,所占比例为1.74%,提示牦牛有3个母系起源。综上所述,野牦牛和青海4个地方牦牛品种均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其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野牦牛、雪多牦牛、玉树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环湖牦牛。青海4个地方牦牛品种间及与野牦牛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均较弱,但各自拥有特有的母系遗传信息,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差异。野牦牛和青海家牦牛品种由3个母系支系组成,推测牦牛有3个母系起源。
利用微卫星分析康西草原马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康周才让, 刘宇, 王敏, 李颖, 毕晓昆, 李媛媛, 凌遥, 赵春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31-14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1
摘要 ( 175 )   HTML( )    PDF (1847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康西草原马匹的品种来源以及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采集了当地60匹健康状况良好、体重适中、3~6岁之间不区分公母马的血液样品,试验分为6个种群并以纯血马等4个国外马品种、1个我国地方马品种作为对照, 通过设计引物并提取基因组DNA结合微卫星扩增法对染色体上12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并对各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群体分化指数、瓶颈效应以及群体结构进行分析。试验按照群体个数为依据分为6组,每组1个重复,每个重复以该组样本量为标准。分析6个种群马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其中共检测到221个等位基因,平均Shannon指数为1.69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649~5.397;期望杂合度(He)为0.681~0.798;观测杂合度(Ho)为0.632~0.78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43~0.772。这些结果表明,6个群体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微卫星DNA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及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发现, 大多数位点的P值都大于校正值(P=0.006 5),表示较多位点都处于哈迪-温伯格及连锁平衡状态。各群体间群体分化系数(Fst)表明,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Fst<0.15)。基于Nei’s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Mantel相关性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性(R=0.502),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310);各马匹种群瓶颈效应分析表明,P值极显著(P(IAM)<0.01)说明该地区的马群体受到过瓶颈效应的影响且该马群体历史上数量有大规模的减少。通过 FCA因子分析、基于Nei’s标准遗传距离UPGMA树状图以及Structure贝叶斯聚类分析发现,该地区马种群与纯血马和温血马聚为一类,说明该种群最有可能主要来源于温血马和纯血马。这些结果揭示,康西草原地区马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该地马群体的血统与纯血马和温血马相近,这为当地马遗传资源评估以及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马不同耐力运动水平的血浆代谢组特征研究
魏睿元, 赵一萍, 白东义, 韩海格, 王希生, 阿娜尔, 乌英嘎, 芒来, 李旭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42-14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2
摘要 ( 184 )   HTML( )    PDF (2381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应用核磁共振(1H-NMR)技术研究蒙古马耐力训练前后血浆代谢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6匹去势蒙古马:年龄(5.33±0.82)岁、体高(136.83±0.75) cm、体长(143.33±2.58) cm、胸围(157.17±2.04) cm、管围(18.45±0.27) cm,进行15及30 km步法为快步的耐力运动训练,采集其训练前后共计24份血液样本。采用氢质子共振频率600.13 MHz的Bruker AV III核磁共振谱仪测定血浆代谢物谱图信息。通过R语言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程序包及SPSS 20.0软件一维方差分析检验,鉴别组间代谢模式及差异代谢标志物。结果表明,在蒙古马15和30 km两次运动前后血浆代谢物中共发现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5 km运动前后鉴定出21个差异代谢物,运动后发现乙醇、甘露糖下降,葡萄糖、乙酰乙酸、丙酮酸、乳酸、肌酐、甘油、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丁酸、蛋氨酸、2-羟基异丁酸、O-乙酰肉碱、3-羟基异丁酸、3-甲基-2-氧代戊酸、3-羟基异戊酸升高。30 km运动前后鉴定出10个差异代谢物,运动后发现乙醇、葡萄糖、赖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酰胺、τ-甲基组氨酸、缬氨酸下降,甲醇、肌酸升高。对15 与30 km运动后进行比较发现,丙氨酸、柠檬酸、乙酸、赖氨酸、丙二酸、丙酮、2-羟基异戊酸、2-羟基异丁酸、泛酸、甜菜碱、异丁酸下降,乳酸、二甲基砜、丙酮酸、N-苯乙酰甘氨酸、马尿酸盐、甲醇、3-羟基异戊酸升高。在蒙古马15和30 km两次运动前后血浆代谢物中共发现47种差异代谢物,且两次运动前后的差异代谢物类别存在明显不同。蒙古马30 km负荷以脂肪酸有氧代谢为主方式供能,而15 km负荷以糖酵解无氧代谢为主的方式供能,酮体代谢是能量供应模式转换的过渡性阶段。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耐力型运动马的训练及选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昆明犬群体遗传结构及受选择基因分析
李静, 程鲁光, 万九生, 陈超, 邓卫东, 张正红, 张志, 黎立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55-14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3
摘要 ( 204 )   HTML( )    PDF (3581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以昆明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昆明犬-国内唯一培育并广泛使用的工作犬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本试验共采集16头昆明犬(3个品系)、4头马里努阿犬、4头德国牧羊犬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用Illumina CanineHD Beadchip芯片对24头3个品种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STRUCTURE和邻接(NJ)树分析,检测3个品种警犬的遗传群体结构,并分析昆明犬选育中可能受到选择的候选基因。结果显示,芯片数据根据质控标准最终有86 270个SNPs被筛选出来用于分析。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表明,K=2时德国牧羊犬(DM)和其他品种犬完全区分开来,K=3时马里努阿犬(ML)可以和其他两个品种区分出来,昆明犬中存在部分德国牧羊犬的杂合。PCA和NJ树分析均能将3个品种犬清楚地分开。通过在常染色体上设置500 kb的滑动窗口和将这些区域注释后得到22个在昆明犬品种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正选择的基因,主要是参与腺苷酸环化酶活化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的基因及蛋白和在神经元轴突的生长锥中影响轴突和前导突起生长的基因。本研究探讨了中国昆明犬与其他品种犬的遗传关系,为昆明犬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而产生调节学习、记忆、应激刺激等适应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转录组测序筛选山羊妊娠早期胚胎附植相关基因
骆金红, 陈祥, 尚以顺, 敖叶, 李鹏程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65-14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4
摘要 ( 181 )   HTML( )    PDF (3076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胚胎附植前、后的山羊子宫角组织高通量测序筛选妊娠早期胚胎附植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选取2~4岁体重相近((44.76±3.49)kg)的经产努比亚母山羊16只,在同期发情-人工输精配种后的第15(D15)和第30天(D30)分别随机选取3只羊颈动脉放血处死。采集子宫角组织利用Illumina HiSeq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基因功能查询进一步筛选与胚胎附植直接相关的调控基因,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筛选的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分析。D15和D30子宫角组织转录本比较分析发现了 2 000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620个,下调基因1 380个。GO功能聚类分析共分为3大类52组,其中细胞组分17组,生物过程23组,分子功能12组,获得细胞连接与增殖,生物粘附与调节,分子活性与转导等重要生物途径。以D15表达量高低为排序标准,从表达量最高的10个基因中筛选出了与胚胎附植有关的基因MGPTAGLN;从上调和下调幅度最大的前1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获得参与妊娠相关糖蛋白合成与分泌的基因PAG-3、PAG-8、PAG-12,参与生长因子结合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活性相关基因GHR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基因IGFBP1。qRT-PCR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6个基因在D15和D30子宫角中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获得的基因MGP、TAGLNPAG-3、PAG-8、PAG-12、GHRHR、IGFBP1在努比亚山羊胚胎附植中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与饲料
酵母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绵羊缓解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韩郭皓, 高晓莎, 段晋伟, 张慧琴, 郑岩, 何金鑫, 丁建安, 霍乃蕊, 裴彩霞, 李红丽, 古少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75-14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5
摘要 ( 179 )   HTML( )    PDF (2633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一株酿酒酵母和两株瘤胃源褶皱假丝酵母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绵羊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为研制防治SARA微生态制剂提供优良菌株和理论依据。选取60只2月龄同期断奶的杜泊羊(♂)×湖羊(♀)F1代作为试验动物。通过逐步递增饲粮精粗比成功诱导40只绵羊发生SARA,将SARA绵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SARA组、酿酒酵母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褶皱假丝酵母一组(Diutina rugosa 1,DR1)、褶皱假丝酵母二组(Diutina rugosa 2,DR2),各组均饲喂精粗比为90∶10的日粮,酵母组于每天晨饲后分别灌服100 mL酿酒酵母ACCC 21162、褶皱假丝酵母N09、褶皱假丝酵母N07。对照组(Control,CON)饲喂50∶50饲粮。分别于第1、3、7、10天测定各组瘤胃液pH,第10天测定瘤胃与血液异常代谢产物、血气指标、瘤胃菌群。结果显示:1)灌服酵母组第3天后瘤胃液pH显著高于SARA组(P<0.05),灌服酵母可使SARA得有效缓解。2)瘤胃菌群相对丰度发生变化,SC组最优菌属为乳杆菌属,CON组最优菌属为普雷沃氏菌科未确定菌属,SARA、DR1、DR2组最优菌属为瘤胃菌科未确定属;灌服酵母组中,SC组丰富度指数最高,DR2组多样性指数最高。3)灌服酵母组瘤胃液和血液乳酸、瘤胃液组胺显著低于SARA组(P<0.05)。4)SC、DR2组血液pH、全血碱剩余极显著高于SARA组(P<0.01),灌服酵母组血液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碳酸氢盐显著高于SARA组(P<0.05)。5)瘤胃液pH与血液实际碳酸氢盐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液乳酸与瘤胃菌群Chao 1指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3株酵母均可提升瘤胃菌群丰富度、降低瘤胃液和血液乳酸、减轻瘤胃炎症、缓解机体酸中毒。
共轭亚油酸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的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
张俊珍, 张蒙, 李亚莉, 常强强, 孙天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486-14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6
摘要 ( 135 )   HTML( )    PDF (6112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CLA)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的相关基因,为日粮中CLA调控边鸡脂类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90日龄健康边鸡1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组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CLA 0%(对照组)、0.5%、1.0%、1.5%和2.0%,预饲期1周,正饲期6周。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胸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与胸肌脂类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筛选出1 22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94个基因上调,635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其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生物学过程中的细胞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生物调节和代谢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各试验组中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主要富集在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吞噬体、细胞凋亡、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通过GO和KEGG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出MCAT、APOA1、PTGDS、ALDH3A2、PLTP、FABP3、FOXO1、UCP3和FABP4等18个主要的参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控边鸡胸肌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CLA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调控基因,发现了日粮中CLA影响差异表达基因作用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为今后研究CLA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的分子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光照节律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和动物福利的影响
郭子涵, 蒋琪琪, 王彬, 赵娜, 贺稚非, 李洪军, 吕景智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00-15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7
摘要 ( 175 )   HTML( )    PDF (854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光照节律对肉兔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行为的影响。选取135只35日龄断奶伊拉公兔,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肉兔,设置12 h光暗循环(12L∶12D)、24 h光照(24L)和24 h黑暗(24D)的3种光照节律,光照强度为100 lx,预试期为7 d,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与12L∶12D组相比,24D组肉兔21~35 d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率(FCR)、半净膛率、背最长肌pH和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血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FCR和半净膛率在各个处理组中最高(P<0.01)。24L组的皮指数显著低于12L∶12D和24D组(P<0.01),而白蛋白(ALB)和肌肉失水率显著高于于12L∶12D和24D组(P<0.01)。各个处理组间肌肉肉色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24D组的肉兔坐的行为持续时间最少(P<0.01),啃咬行为频率较低(P<0.05),运动、直立、站立行为频率最高(P<0.05)。结果显示,长时间黑暗环境可以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降低血糖浓度。同时,肉兔在长期的黑暗中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性、较少的恐惧和焦虑,显示出良好的动物福利。
预防兽医
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路捷, 高雁怩, 夏婷婷, 白娟, 姜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09-15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8
摘要 ( 185 )   HTML( )    PDF (1033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非洲猪瘟病毒(ASFV)p72蛋白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以纯化的重组p7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HRP标记的6E5抗体作为阻断抗体,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ASFV p72蛋白的阻断ELISA方法。用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检测119份临床阴性血清,计算血清阻断率确定临界值,确定了该方法的判定标准:当阻断率PI≥50%时判定为ASFV抗体阳性;PI≤40%时判定为ASFV抗体阴性;当阻断率介于两者之间时,判定为可疑。该方法与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A型塞内卡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猪大肠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格拉瑟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批间、批内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用该方法与商品化ASFV抗体检测试剂盒同时检测447份猪临床血清样品,两种方法的相对敏感性和相对特异性分别为95.3%和94.5%,符合率为94.9%。本研究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ASFV感染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非洲猪瘟病毒无标签p30-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于学祥, 陈晓雨, 李栋凡, 孙琪, 库旭钢, 范盛先, 杨汉春,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17-15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19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573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败血症、皮炎和关节炎为特征,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建立临床检测ASF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扩增了ASFV-CP204L基因,通过pET-30a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30蛋白,使用Ni-NTA纯化表达产物,通过肠激酶切除外源性蛋白,得到无His-组氨酸标签的p30蛋白,以此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表达的无标签p30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0 ku,与ASF阳性猪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确定ELISA抗原包被浓度为1 μg·mL-1,根据ROC曲线下面积确定S/P值>0.398判定为阳性,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10%;与PCV2、CSFV、PRV-gE、PRRSV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与INGENASA商品化试剂盒总符合率为97.78%。用该方法分别检测标准阳性血清、动物感染试验血清和收集的区域性临床血清644份,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512倍稀释的标准阳性血清样品;检测感染动物血清,其中80%(4/5)的试验动物在第10天抗体为阳性。644份临床猪血清样品中抗体阳性率为7.61%,其中,母猪、后备母猪、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3%、0%、4.94%、7.55%和28.7%。本试验建立的ASFV-p30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可应用于ASFV的抗体检测,为ASF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手段。
猪流产胎儿中猪圆环病毒3型的检测及其遗传演化分析
何庆, 李周勉, 王欢, 李丹彤, 谭庆辉, 邹亚文, 苏建明, 邓治邦, 杨毅, 王乃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27-15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0
摘要 ( 151 )   HTML( )    PDF (2699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猪流产胎儿中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的感染及其遗传进化情况。对2015—2017年采集的湖南省680份猪流产胎儿病料样品进行PCV3检测、扩增和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猪流产胎儿样品中PCV3阳性率为24.4%(166/680),其中,2015—2017年阳性率分别为18.2%(26/143)、22.7%(54/238)和28.8%(86/299)。从PCV3阳性样本中获得了1株PCV3基因组全长序列,命名为PCV3/CN/Hunan-57(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MZ934695),与国内外毒株基因组序列相比,相似性为97.8%~99.2%;获得了5株PCV3 ORF2基因序列,它们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为97.5%~98.3%和96.7%~99.7%,与国内外参考毒株ORF2基因序列相比,其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为96.3%~99.2%和96.8%~100%。基于ORF2基因序列构建遗传进化树和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发现获得的PCV3阳性序列分别属于PCV3a(1株)和PCV3c(4株),并鉴定出T100A、G113S和A184S突变位点。综上表明,猪流产胎儿中PCV3感染率较高,且存在不同类型的PCV3毒株感染,为后续深入研究PCV3遗传变异及其相关致病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全病毒灭活疫苗量效关系研究
郝建伟, 薛春宜, 曹永长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36-15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1
摘要 ( 133 )   HTML( )    PDF (2152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灭活疫苗不同抗原含量对仔猪感染的保护作用。测定不同浓缩倍数PEDV感染性病毒粒子数和病毒粒子总数,用不同浓缩倍数抗原分别制备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利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中和试验、ELISPOT方法测定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产生情况,筛选合适抗原含量疫苗进行仔猪免疫并测定抗体,利用攻毒试验研究浓缩疫苗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抗原含量达8×106 pfu·mL-1以上时,灭活疫苗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以2 mL含8×106 pfu·mL-1抗原的灭活PEDV疫苗免疫仔猪可抵抗PEDV攻毒引起的腹泻及连续排毒,相较于总病毒粒子数,感染性病毒粒子数与抗体产生呈显著相关(r = 0.998 1),中和效价与仔猪保护呈显著相关性(r=0.974 7)。PEDV灭活疫苗可以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其中感染性病毒数量是提升抗体水平的关键因子,抗体滴度作为一项体液免疫的指标是判断免疫保护的重要参考。
1株跨种裂解李氏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李天昊, 赵学慧, 宋晨, 委慧玲, 齐玉梅, 田常青, 祁国军, 史文静, 苟惠天, 薛慧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44-15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2
摘要 ( 123 )   HTML( )    PDF (3250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天然李氏杆菌噬菌体,提供防治李氏杆菌病新型生物制剂,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抑制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利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作为宿主菌对屠宰场污水进行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获得噬菌体,并对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生长特性检测(温度、pH、一步生长曲线、最佳感染复数、有机溶剂影响)、基因组酶切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分离出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中,选取1株裂解性强,遗传稳定的噬菌体进行后续试验,并命名为LP8;经电镜观察为肌尾科噬菌体,可以跨种裂解18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和5株威尔斯李氏杆菌,确定LP8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最适生长温度为45 ℃、最适pH为7;在6种有机溶剂中,仅异戊醇可导致LP8活性丧失;对提取的基因组进行酶切鉴定,确定为双链DNA;LP8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为87 038 bp、含有120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的累计长度为76 326 bp、编码基因的平均长度为636 bp、编码区域长度占基因组的比例为87.69%。本试验分离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并对其噬菌能力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分离出的LP8噬菌体相较于李氏杆菌的噬菌体,细菌裂解能力更强,适应环境范围更广。本研究为实验室后续建立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库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的其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毒害艾美耳球虫氧化还原酶EnOXIO1的原核表达与定位分析
叶状, 王乐乐, 汪飞燕, 刘悦, 彭月梅, 宿世杰, 候照峰, 许金俊, 陶建平, 刘丹丹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53-15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3
摘要 ( 101 )   HTML( )    PDF (2276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析毒害艾美耳球虫氧化还原酶EnOXIO1的功能。提取毒害艾美耳球虫扬州株配子体总RNA,应用RT-PCR获取EnOXIO1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nOXIO1,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体外诱导表达,对重组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应用制备的多抗进行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获得的EnOXIO1基因全长为2 535 bp,体外重组表达的蛋白大小约100 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表达量约为0.5 mg·mL-1。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能被6×HIS标签单克隆抗体识别,同时能被制备的鼠多抗以及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病鸡康复血清所识别,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和交叉反应原性。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EnOXIO1基因表达产物主要存在于配子体内的成壁体上,参与了卵囊壁的形成。本研究成功克隆和表达了毒害艾美耳球虫EnOXIO1蛋白,并将其定位于配子体和卵囊壁上,为进一步解析EnOXIO1蛋白参与卵囊壁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为研制新型免疫阻断型球虫亚单位疫苗提供重要靶抗原。
细粒棘球绦虫BAG3和EB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原头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何雪, 王凝, 华瑞其, 杜小迪,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62-15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4
摘要 ( 123 )   HTML( )    PDF (10011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细粒棘球绦虫BAG3(Eg-BAG3)和EB1(Eg-EB1)的分子特征及在原头蚴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原核表达方法获得重组Eg-BAG3和Eg-EB1,利用生物信息学、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定位方法对Eg-BAG3和Eg-EB1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究,随后利用10 mmol·L-1H2O2诱导原头蚴细胞凋亡,qRT-PCR方法检测Eg-BAG3和Eg-EB1的转录水平,并通过RNA干扰技术进一步探究二者与原头蚴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g-BAG3含有BAG蛋白家族特征性的BAG结构域,Eg-EB1含有内吞蛋白家族特征性的BAR结构域,二者分别属于典型的BAG蛋白和内吞蛋白。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Eg-BAG3广泛分布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各个发育时期,Eg-EB1主要定位于原头蚴皮层、吸盘及顶突和包囊生发层,而在成虫未见特异性分布。H2O2可以成功诱导原头蚴细胞凋亡,且原头蚴中Eg-BAG3和Eg-EB1的相对转录水平都随着H2O2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在8 h后的相对转录水平与0 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NA干扰结果显示,Eg-BAG3干扰组原头蚴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未干扰组(P<0.05),而Eg-EB1干扰组原头蚴细胞凋亡率低于未干扰组(P<0.05),表明Eg-BAG3在H2O2诱导的原头蚴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抗凋亡作用,而Eg-EB1起到促凋亡作用。Eg-BAG3可以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原头蚴细胞凋亡而Eg-EB1促进细胞凋亡,且二者可能参与调控不育囊的形成。
基础兽医
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
李会, 熊静, 梅翠, 王士源, 周洋, 李晓芬, 付贵花, 张阳, 程鹏, 何玉张, 陈红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76-15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5
摘要 ( 153 )   HTML( )    PDF (2337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考察鼠源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采用兔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性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考察CRAMP的安全性;采用不同温度、蛋白酶、金属离子和酸碱梯度对CRAMP抗菌活性的影响,考察其稳定性;通过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成熟生物被膜,以人源抗菌肽LL-37和3种抗菌药为对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量,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生物被膜活菌数进行计数,苯酚-硫酸法结合Folin-酚试剂法检测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CRAMP干预PAO1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显示,CRAMP在所测试浓度下对兔血红细胞溶血率均<2%;在62.5~125 mg·L-1时对 RAW264.7没有细胞毒性。温度(25~100 ℃)、两种盐离子(Na+、K+)以及pH为5~10时对CRAMP的抗菌活性没有影响;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同程度影响了CRAMP的抗菌活性。6孔细胞培养板中,4倍MIC 的CRAMP极显著降低了PAO1生物被膜量(减少率为76.74%,P<0.01),极显著减少了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量(减少了1.2个CFU·mL-1P<0.01),效果优于LL-37和3种抗菌药。CRAMP组的胞外基质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CLS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4MIC浓度下,CRAMP组的细菌总荧光强度(PI+SYTO)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RAMP组和LL-37组的死菌荧光强度/活菌荧光强度比值 (PI/SYTO)均极显著增大(P<0.01)。综上表明,CRAMP具有低溶血性、低细胞毒性,除蛋白酶作用不稳定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效果优于LL-37,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人氨基肽酶N在猪丁型冠状病毒感染HEK293细胞中的作用
赵玉佳, 陈汭, 宋代丽, 张路文, 肖黛, 李施倩, 文翼平, 伍锐, 赵勤, 杜森焱, 颜其贵, 文心田, 曹三杰, 黄小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87-15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6
摘要 ( 128 )   HTML( )    PDF (3552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HEK293细胞为模型,探讨人氨基肽酶 N(human aminopeptidase N,hAPN)在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入侵人源细胞中的作用。RT-qPCR/RT-PCR鉴定PDCoV在HEK293细胞上的增殖情况,再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hAPN基因的HEK293细胞系,通过CCK-8试验验证敲除细胞和野生型细胞的细胞活性;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APN敲除和过表达对PDCoV复制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预测PDCoV S蛋白和hAPN蛋白的结合位点。结果显示: PDCoV在感染HEK293细胞后12~36 h快速增殖,在36 h达到顶峰,在HEK293细胞上至少可传至2代;hAPN敲除细胞与野生型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细胞敲除hAPN可显著抑制PDCoV复制,细胞过表达hAPN可促进PDCoV复制;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表明,S1蛋白可与hAPN蛋白结构域II结合,主要是S1蛋白的受体结合基序1(receptor binding motif 1,RBM1)氨基酸残基TYR92、THR51、THR48、PHE16和MET14通过氢键与hAPN蛋白的氨基酸残基PHE490、GLN531、ARG528和SER529结合。hAPN在PDCoV感染人源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PDCoV的细胞入侵和跨种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我国主要流行的4种血清型禽腺病毒-I群感染SPF鸡的致病性比较研究
王建琳, 江之瑶, 栾庆东, 尹燕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598-16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7
摘要 ( 262 )   HTML( )    PDF (6266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我国流行的4种血清型(4、8a、8b和11型)禽腺病毒-I群(fowl adenovirus, FAdVs)对鸡胚和鸡的致病性进行研究,选取12日龄SPF鸡胚和10日龄SPF鸡感染4种血清型FAdVs,对SPF鸡胚和鸡的死亡率及鸡胚胚体质量进行统计;对感染鸡的大体剖检变化、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病毒载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FAdV-8b和FAdV-11感染SPF鸡胚后其死亡率高于45%,FAdV-8a感染后胚体质量降低最严重,FAdV-4感染后对胚体质量影响最小;FAdV-4感染SPF鸡死亡率高达53.3%,其他组鸡无死亡;除肝出现肿胀、变性、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外,4种病毒感染SPF鸡后分别造成不同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FAdV-4感染出现心包积液、FAdV-8a感染肌胃出现糜烂、FAdV-8b感染导致腺胃肿胀和FAdV-11感染导致胰腺坏死,各损伤组织均出现实质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4种病毒感染SPF鸡均出现免疫器官的组织学损伤,其中,FAdV-8a、-8b 和-11感染鸡引起的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缺失和损伤较FAdV-4更为严重;组织病毒载量结果显示,FAdV-4感染鸡心和肾病毒载量最高,FAdV-8b和FAdV-11感染鸡胰腺病毒载量高于FAdV-4感染组,且FAdV-4感染鸡心、肝和肾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5天高于第3、7天,除FAdV-8a感染组外,病毒载量与各组织损伤情况相一致。综上表明,4种血清型FAdVs中,FAdV-11对SPF鸡胚的致死性最强,FAdVs对SPF鸡的致死率最高,尽管FAdV-8a、-8b 和-11不致死SPF鸡,但对SPF鸡胚、SPF鸡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损伤较为严重,这将会造成鸡胚孵化率降低、鸡生长发育缓慢和易于继发其他病原感染。
临床兽医
Fas对镉暴露致大鼠大脑皮质自噬体形成的影响
闻双全, 王莉, 张文华, 徐明畅,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08-16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8
摘要 ( 115 )   HTML( )    PDF (3011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死亡受体Fas在镉暴露致大鼠大脑皮质自噬体形成中的作用,将24只21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镉组、镉与对照病毒共处理组、镉与Fas基因沉默病毒共处理组。试验期间,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纯净水,病毒处理组大鼠于第1天以每只1.4×1011vg的剂量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应病毒,4周后镉染毒组大鼠自由饮用镉水(50 mg·L-1),持续90 d。试验结束后,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质中自噬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p-Erk1/2、自噬相关蛋白7(ATG7)、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LC3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镉暴露增加大脑皮质中自噬体数量,极显著激活Erk1/2并上调ATG7、Beclin-1、LC3蛋白表达水平(P<0.01);Fas基因沉默抑制镉引起的自噬体数量增加,极显著抑制镉致Erk1/2激活及ATG7、Beclin-1、LC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果表明,Fas通过激活Erk1/2参与镉致大鼠大脑皮质自噬体形成。
玉米赤霉烯酮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
张凯照, 胡会, 许泽锴, 王诗倩, 崔红杰, 黄小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15-16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29
摘要 ( 150 )   HTML( )    PDF (3322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A)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毒性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力,ELISA法检测Caspase-3含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RT-qPCR法检测内质网应激(ER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12.5~50.0 μg·mL-1 ZEA显著抑制DF-1细胞增殖(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25.0 μg·mL-1 ZEA处理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LDH和Caspase-3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中ROS水平和细胞凋亡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极显著降低(P<0.01)。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ax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Bcl-2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ERs相关基因GRP78、ATF6、ATF4、CHOP、PERK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综上表明,ZEA能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导致细胞凋亡并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发挥毒性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ZEA对鸡细胞的毒性作用和解毒手段奠定基础,对相关禽类疾病治疗具有意义。
研究简报
75株蛋鸡源沙门菌的MLST分型与耐药性分析
王喜, 李珂, 李廷翠, 严红亚, 赵蓉, 常志顺, 廖明, 孙敏华, 信爱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26-16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30
摘要 ( 136 )   HTML( )    PDF (1045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掌握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云南地区蛋鸡源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等基本情况。无菌采集发病鸡肝组织,共分离到沙门菌75株,对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药物敏感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LST鉴定到ST78序列型鸡伤寒沙门菌54株(72.00%)、ST92序列型鸡白痢沙门菌21株(28.00%);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四环素26.67%、强力霉素26.67%、复方新诺明22.67%、阿莫西林18.67%、氨苄西林16.00%、恩诺沙星14.67%、链霉素8.00%、环丙沙星2.67%、庆大霉素1.33%,共存在7种耐药谱型,28.00%的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且集中于鸡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tetA、sul2和blaTEM的检出率分别为26.67%、10.67%和8.00%;毒力基因mogA、mgtC、bcfA、araB、stnspvC的检出率均高达100%,而spvB的检出率为 89.33%。结果表明,鸡伤寒沙门菌和鸡白痢沙门菌为云南地区蛋鸡源沙门菌主要流行血清型,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
检测绵羊源爱知病毒D型荧光RT-PCR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阿比克哈莫, 余忠华, 杨晨, 景志忠,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32-16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31
摘要 ( 154 )   HTML( )    PDF (1805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绵羊源爱知病毒D型(ovine Aichivirus D)是在国内绵羊中新发现的病毒,本研究根据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引物,通过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检测绵羊源Aichivirus D的TB Green染料法荧光RT-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和稳定性良好,灵敏度高。对2020年4月―2021年5月采集自四川6个场253份绵羊粪便样本(健康羊的133份,腹泻羊的120份)进行检测,结果该病毒的平均检出率为8.7%,场阳性率为66.7%。其中,腹泻粪便样本中绵羊源Aichivirus D阳性率(17.5%)显著高于非腹泻粪便样本中绵羊源Aichivirus D阳性率(0.75%,P<0.001)。表明绵羊源Aichivirus D可能是引起以上地区绵羊腹泻的病原。从绵羊源Aichivirus D的阳性样本中成功克隆出大小为1 422 bp的13个完整的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其核苷酸相似性为99.4%~100.0%。遗传演化分析发现这13株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上传的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共同聚为单独的一个大支。本研究为绵羊源Aichivirus D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基础流行病学数据。
猫疱疹病毒1型RPA-Cas12a-LFD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黄坚, 刘韵佳, 杨晓农, 李妍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38-16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32
摘要 ( 170 )   HTML( )    PDF (1293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1,FHV-1) 为水痘病毒属的双链DNA包膜病毒,是引起猫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本研究以重组聚合酶扩增(RPA)、Cas12a反式酶切反应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显示技术为基础,旨在建立靶向FHV-1 TK基因的RPA-Cas12a-LFD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根据FHV-1 TK基因的保守片段序列设计RPA引物和合成crRNA的引物,并通过反应体系验证、RPA-Cas12a-LFD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析,以及临床样本的符合检测,评价FHV-1 RPA-Cas12a-LFD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建立的FHV-1 RPA-Cas12a-LFD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检出FHV-1(与其他猫相关病原无交叉反应),灵敏度极高(最低检测限为2.35×10-1 copies·μL-1),检测时间短,结果可视化。该方法对20份表现明显症状的患猫呼吸道样本的FHV-1检出率(35%,7/20)高于现有的TB Green qPCR方法(25%,5/20),对其中5份阳性样本的检测符合率为100%。综上表明,成功建立的FHV-1 RPA-Cas12a-LFD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好和敏感性极高,不需要特殊的检测设备,可以作为FHV-1现场快速检测的有效工具。
陕西地区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与毒力基因检测
赵学亮, 王斌, 苗永强, 赵浩宇, 谢青芳, 王娟, 杨增岐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44-16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33
摘要 ( 135 )   HTML( )    PDF (864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陕西省部分地区腹泻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本研究从10个养殖场采集54份腹泻羊拭子样品,经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分离得到50株E. coli,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和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达90%以上,且98%(49/50)为多重耐药菌,对8~11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占68%(34/50),仅对美罗培南敏感。所有菌株均携带1~6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Sul1(64%)、TetA(34%)、blaCTX-M(32%)携带率较高,未检测到blaSHV。有5株产ESBLs的E. coli携带mcr-1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8%(49/50)的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其中,etrA检出率最高,为80%(40/50)。综上表明,陕西省羊源E. coli多重耐药情况严峻,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同时,分离菌具有复杂的毒力谱。本研究为陕西省羊源致病性E. coli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6例犬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回顾性分析
方学纬, 邓舒琪, 张海霞, 吕艳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49-16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5.034
摘要 ( 336 )   HTML( )    PDF (991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犬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发病和治疗情况,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本研究自2018―2019年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接诊的病例中筛选出26例符合要求的ITP病例,记录患犬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贵宾犬为主要的发病品种(58%);伊文氏综合征(Evans syndrome)与诊断后短期内(14 d)死亡显著相关(P=0.02);初诊时,所有患犬皆具有出血的临床表现,根据一种新型犬ITP出血评估工具(DOGiBAT)所得出的评分范围为3~10分,其中,评分>5的患犬与诊断后短期内死亡显著相关(P=0.03),提示出血评分对判断疾病转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出血评分>5的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出血评分≤5的犬(P=0.01),初步提示CRP具有辅助判断ITP严重程度的意义。本研究建议在评估ITP预后时引入出血评分工具,相比单一的临床表现更能量化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提供可靠的预后判断。
沉痛悼念张子仪院士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5):  1656-1656. 
摘要 ( 138 )   HTML( )    PDF (231KB)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