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1-0. 
摘要 ( 66 )   HTML( )    PDF (734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0. 
摘要 ( 80 )   HTML( )    PDF (390KB) ( 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3-0. 
摘要 ( 40 )   HTML( )    PDF (168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获得性16S rRNA甲基化酶的研究进展
唐敏嘉, 何卓琳, 蒲万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369-23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1
摘要 ( 302 )   HTML( )    PDF (1620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源获得性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细菌中,介导对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该酶能将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甲基添加到16S rRNA氨酰tRNA识别位点的特异性核苷酸上,从而干扰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靶位点的结合。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通常由转座子等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并嵌入到可转移的质粒或染色体中,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经常与blaNDM-1blaCTX-MqnrB1等其他耐药基因偶联,介导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重耐药。对于多重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引发的感染,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迄今为止,至少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对16S rRNA甲基化酶进行了相关报道,由此可见,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全球传播正成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遗传育种
杜洛克与二花脸杂交猪群体SNP偏分离分析
陈佐权, 饶琳, 谢磊, 姚天雄, 张志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384-23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2
摘要 ( 325 )   HTML( )    PDF (1560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偏分离(TRD)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研究拟在高密度基因芯片判断基因型的大规模群体中挖掘猪基因组标记位点的偏分离位点并探究其潜在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用60K Illumina Porcine SNP芯片对1 020头F2资源家系(杜洛克与二花脸杂交F0-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用偏分离分析软件TRDscan (BF>100)和TDT (P<0.01)方法在单个位点上检测偏分离信号,并对二者共有的显著信号位点附近100 kb窗口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利用单倍型分型的软件包PHASEBOOK采用多位点连锁分析的策略分析了父源和母源配子中的偏分离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搜寻潜在的QTLs。结果表明:1)在单位点的偏分离分析中共鉴定到44个显著的偏分离位点,筛选到23个相关基因;对父本和母本特异性偏分离效应进行分析时,分别鉴定到27和35个显著偏分离位点,其中,分别有11和25个位点的100 kb附近有已注释的功能基因。2)基于单倍型多位点连锁的偏分离结果显示,父本显著偏分离位点位于5和13号染色体上,在该偏分离区域内搜寻功能相关的QTL,共搜寻到3个与繁殖性状(木乃伊数、产活仔数、黄体数)有关的QTLs;分析母本偏分离位点时,在4、6和12号染色体上定位到显著偏分离区域,结合已知的猪QTL数据库,共找到了5个与繁殖性状相关的QTLs。本研究利用大规模猪家系数据系统地鉴别了猪基因组的偏分离位点,为解析猪中的偏分离现象和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ZBED6基因对巴马香猪脾发育的作用机制分析
王圣楠, 王丹丹, 田文杰, 浦亚斌, 潘登科, 邢向阳, 马月辉, 蒋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394-24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3
摘要 ( 295 )   HTML( )    PDF (3054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ZBED6基因作为一个转录因子,能够与IGF2结合进而调节肌肉的生长发育。但其在脾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RNA-seq测序技术比较ZBED6基因敲除巴马香猪(ZBED6-KO)和同日龄野生型巴马香猪(WT)的脾组织转录组,探究ZBED6基因对巴马香猪脾组织的发育影响。利用t检验对ZBED6-KO猪和WT猪脾组织大小的表型差异及ZBED6直接调控的靶基因IGF2的表达量进行显著性分析。提取ZBED6-KO猪和WT猪脾组织的总RNA,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RNA-seq分析。以猪Sus scrofa11.1为参考基因组,用转录组分析的标准流程筛选ZBED6-KO猪和WT猪脾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用DAVID在线网站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随机选取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与WT猪相比,ZBED6-KO猪脾的重量和IGF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ZBED6基因的敲除对巴马香猪脾组织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测序结果显示,各样本至少获得4G的数据量,每个样本的Clean Ratio及Q30比率均在90%以上,83.94%以上的reads可比对在猪的参考基因组上,表明测序数据质量良好,真实可靠;对测序数据进行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到16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0个,下调基因7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层次聚类分析显示,ZBED6-KO猪的3个个体(spleen1、spleen3、spleen6)的表达模式相似,WT的3个个体(spleen2、spleen4、spleen5)的表达模式相似,进一步证明测序数据的准确可靠;GO和KEGG富集分析中,富集到10条显著的GO条目以及5条显著的信号通路,2条与肌肉发育相关的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随机检测7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相一致,证实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以巴马香猪为模型,利用RNA-seq技术研究ZBED6基因的敲除对中国地方猪脾发育的作用影响,为挖掘ZBED6基因的更多功能提供了基础。
基于表型和基因组信息评价北京油鸡保种群保种情况
王海龙, 王巧, 邢思远, 王杰, 李庆贺, 郑麦青, 崔焕先, 刘冉冉, 赵桂苹, 文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06-24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4
摘要 ( 281 )   HTML( )    PDF (1936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表型和基因组信息对北京油鸡随机交配保种群体近交系数、有效群体大小进行研究,评价北京油鸡保种群体保种情况。本研究以国家级北京油鸡保种场北京油鸡2019年随机交配保种群体40只鸡为研究对象,对表型记录进行整理,同时利用基因组SNP信息,使用PLINK软件分别计算基于ROH的近交系数(FROH)、基于纯合基因型的近交系数(FHOM)、基于联合配子之间相关性的近交系数(FUNI);使用GCTA和R软件计算基于基因组关系G矩阵的近交系数(FGRM);使用SNeP软件估计北京油鸡历史世代的有效群体大小;使用NeEstimator软件估计基于连锁不平衡方法的当前世代的有效群体大小;使用R软件的PerformanceAnalytics包对FROHFHOMFGRMFUNI等不同算法所得近交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北京油鸡的保种情况。结果显示,1979—2019年以来,北京油鸡保种群体凤冠、胫羽、五趾等典型的外貌特征明显且百分比稳定;保种群有效群体大小从98世代前的595逐渐降至13世代前的176;2019年北京油鸡随机交配保种群体FROH为0.079 8,与FGRM显著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为0.45;除此之外,FHOMFGRMFHOMFUNI以及FGRMFUNI之间也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北京油鸡1979—2019年以来近交系数增长缓慢,国家级北京油鸡保种场随机交配保种群体的保种工作是十分有效的。基于目前情况,本研究建议每年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北京油鸡随机交配保种群体的个体,进行全基因组二代重测序检测,有利于对保种状况进行动态监控,以便随时调整保种工作方案。
快大型黄羽肉鸡肉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关键基因挖掘
杨欣婷, 郑麦青, 谭晓冬, 赵桂苹, 黄超, 李森, 李韦, 文杰, 刘冉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16-24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5
摘要 ( 305 )   HTML( )    PDF (2438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快大型黄羽肉鸡胸肌肉品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区间和基因。本研究以1 923只快大型黄羽肉鸡为素材,于56日龄屠宰并测定屠宰和胸肌肉品质性状;利用“京芯一号”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方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QTL区间/关键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胸肌pH、肉色L24 h*。同时发现,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2个单倍型对胸肌pH、肉色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以上结果为黄羽肉鸡肉品质遗传选择方案优化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番鸭产蛋各期肝脂肪酸组成及AM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研究
朱文俊, 陈兴勇, 刘乐, 刘政权, 赵羽彤, 耿照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29-24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6
摘要 ( 278 )   HTML( )    PDF (2517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产蛋各期番鸭肝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肝脂肪酸组成,为番鸭肝脂质代谢应答产蛋提供机理研究。本研究选取开产前22周龄、产蛋初期30周龄、产蛋中期40周龄和产蛋末期60周龄母番鸭各15羽,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学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肝AMPK通路基因表达,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产蛋各期肝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在40周龄显著高于22、30和60周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30和40周龄显著低于22和60周龄(P<0.05)。肝HE和油红O染色切片显示,肝在22周龄呈实质状,至产蛋40和60周龄,肝脂滴沉积明显(P<0.05)。AMPKα1在22、30、40和60周龄呈本底低水平表达,并显著低于产蛋各期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表达量(P<0.05),FAS在22、40和60周龄均呈高水平表达(P<0.05);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c)在40周龄表达量显著高于22和30周龄(P<0.05)。肝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由C16∶0、C18∶0、C18∶1和C20∶2 n-6构成,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2%、16%、30%和9%。C14∶0和C16∶0含量在40周龄显著高于22周龄(P<0.05);C24∶0、C20∶2 n-6和PUFA含量在60周龄显著高于22和40周龄(P<0.05)。综上,番鸭产蛋期肝通过上调FAS等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合成大量长链脂肪酸,沉积于肝,并增加血脂水平。
5-Aza-dC对牛成肌细胞MyoD1启动子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影响
李雄, 田念念, 宋林锦, 陈晨, 许厚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39-24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7
摘要 ( 248 )   HTML( )    PDF (3222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对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肌分化因子(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1,MyoD1)启动子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复苏了前期冻存的关岭牛成肌细胞,并进行培养,待其生长到对数生长期,再通过不同浓度的5-Aza-dC对牛成肌细胞进行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结合高通量检测方法检测My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利用qRT-PCR检测MyoD1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0.1 μmol·L-15-Aza-dC为最适浓度,该浓度下细胞抗凋亡因子Bcl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极显著提高(P<0.01),促凋亡因子Caspase-9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周期因子Cyclin A2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而细胞因子Cyclin B1、Cyclin D的表达无显著变化;检测空白组和试验组My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发现,试验组甲基化水平极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而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5-Aza-dC能够通过改变Caspase-9、Bcl、Bax、Cyclin A2等基因的表达来调节关岭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并能够有效降低Myo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P<0.01);极显著提高其mRNA的表达量(P<0.01)。低浓度的5-Aza-dC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及调控关岭牛MyoD1的甲基化水平来调控MyoD1的表达;同时推测,Myo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能够影响关岭牛成肌细胞的生长发育,可为遗传标记辅助关岭牛的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牦牛StAR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与组织表达特性的研究
刘宇, 邬建飞, 李恒, 荆天, 卢建远, 字向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52-24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8
摘要 ( 398 )   HTML( )    PDF (4925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 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Glut4突变调控脂肪重分布及肌纤维重塑的机制研究
谢宁, 张凯艺, 阮进学, 陶聪, 吴添文, 王彦芳, 杨述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64-24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09
摘要 ( 243 )   HTML( )    PDF (2844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Glut4基因突变后骨骼肌能量代谢及肌纤维转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Glut4Q177L突变鼠。选取22周龄健康的野生雄鼠和Glut4Q177L突变雄鼠,即试验分为两组,每组3只,3个重复,进行表型评价和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试验;荧光定量检测两组小鼠腓肠肌葡萄糖转运蛋白、脂代谢、肌纤维类型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测定腓肠肌AMPK及其磷酸化蛋白含量。结果表明,突变鼠皮下脂肪和附睾脂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突变鼠糖耐量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增加(P<0.01),表明其糖耐量受损;突变鼠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较于野生型小鼠,Glut4Q177L突变鼠腓肠肌中Glut4、Glut1和Glut12等多个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摄取受限导致调控能量代谢关键基因AMPK在mRNA、蛋白和磷酸化修饰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促进与脂肪酸摄取与合成代谢相关的CD36和ATGL等基因表达上调(P<0.05);慢速氧化型肌纤维(I型)和快速氧化型肌纤维(IIa型)相关基因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而快速酵解型纤维(IIb型)相关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Glut4葡萄糖结合关键位点突变降低了骨骼肌和脂肪葡萄糖摄取能力,通过上调其它转运蛋白增加葡萄糖摄取;激活AMPK信号通路及分泌肌细胞因子调控脂肪分解以满足能量需求;促进线粒体丰富的氧化型肌纤维生成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Glut4突变不仅可以为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还可以为家畜生物育种提供基因编辑参考位点。
生物技术与繁殖
脱氧雪腐烯醇(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的影响
孙欢, 孙克佳, 姜晓龙, 刘爱菊, 马晓菲, 韩红叶, 姚大为, 马毅, 田树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75-24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0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339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脱氧雪腐烯醇(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在含DON浓度为0、50、250、500、1 000 ng·mL-1的体外成熟培养液中进行体外成熟,检测卵丘细胞扩展程度及第一极体排出率,构建DON毒性模型。然后,借助此模型研究DON对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及后续受精卵裂率、囊胚发育率的影响,探究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后续发育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内的氧化相关因子(ROS、GSH)水平和抗氧化基因CAT、GPx4的mRNA表达量,揭示DON影响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250、500 ng·mL-1的DON显著抑制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P<0.05),1 000 ng·mL-1的DON极显著抑制第一极体排出(P<0.01); 250 ng·mL-1的DON显著抑制卵丘卵母细胞扩展(P<0.05),500、1 000 ng·mL-1的DON极显著抑制卵丘细胞扩展(P<0.01);后续试验选取DON浓度为500 ng·mL-1作为毒性模型(DON组),与不含DON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与DON组的线粒体均匀分布比例(60.2%vs.40.0%)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受精卵裂率(33.6±3.6%vs.(67.7±2.6)%)及早期囊胚率((0.0±0.0)%vs.(18.3±2.2)%)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卵母细胞内ROS水平(1.6 vs.1.0)显著升高(P<0.05),GSH相对水平(0.4 vs.1.0)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基因CAT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0.0 vs.1.0;0.6 vs.1.0)显著降低(P<0.05)。以上研究表明,DON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ON破坏牛卵母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平衡相关。
GPx6在大白猪附睾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
陈云, 王凯, 周乐乐, 卫恒习, 李莉, 张守全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84-24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1
摘要 ( 207 )   HTML( )    PDF (1489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glutathione peroxidase 6,GPx6)在大白公猪附睾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并探究其与公猪繁殖性能的相关性。选取15月龄的公猪和母猪各3头,取睾丸、附睾、前列腺、尿道球腺、精囊腺、卵巢和输卵管,提取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IHC)检测组织和细胞中GPx6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根据评定大白公猪受精能力的数学模型,按照公猪配种胎次≥20胎、3次配种公猪为同一头的标准,筛选并采集符合要求的20头公猪精液,同时,统计相对应的1 279头母猪的生产成绩,计算得到公猪繁殖性能指标(包括窝产总仔数、窝产活仔数、分娩率和繁殖力)。提取精子蛋白和精清蛋白,通过BCA和ELISA检测精子和精清中GPx6蛋白的含量。使用SPSS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用双变量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或相关显著。结果表明,GPx6蛋白在附睾中高表达,IHC结果显示,GPx6蛋白在附睾的顶细胞、基底细胞、晕细胞、主细胞和精子中表达,在肌样细胞中不表达;精清蛋白中GPx6的含量是精子蛋白的7倍,精液中GPx6蛋白的含量与窝产活仔数、窝产总仔数呈负相关关系。结果提示,GPx6在附睾的顶细胞、基底细胞、晕细胞、主细胞和精子中表达,且其在精液中的含量会影响公猪的繁殖性能,这为GPx6对公猪受精能力影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猪精子发生候选基因PYGO2的分离、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赵筱, 张霞, 范俐, 杨忠, 霍金龙, 曾日彬, 刘丽仙, 霍海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491-24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2
摘要 ( 226 )   HTML( )    PDF (3049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离猪PYGO2编码区序列,获悉该基因mRNA组织表达模式、蛋白质结构特征、细胞中的分布和定位,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本研究首先利用RT-PCR从成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睾丸组织中克隆PYGO2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解析其基因结构并对蛋白质进行多种功能分析,比较多个哺乳动物PYGO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PYGO2在15个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最后通过构建pEGFP-C1-PYGO2融合表达载体,转染猪睾丸细胞(ST),确定PYGO2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YGO2基因CDS长1 221 bp,编码406个氨基酸(基因和氨基酸号分别为KY644518和AVB77243.1),定位在猪4号染色体;PYGO2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N端和C端均疏水;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分析表明,猪PYGO2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度均大于97%,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猪PYGO2与9个蛋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其中与BCL9蛋白作用最为紧密;qPCR表达分析表明,猪PYGO2在被检的15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生殖腺中表达相对较高;ST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YGO2 mR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本研究获得了PYGO2基因的编码序列,蛋白质结构和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RNA多组织表达特征,可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在猪精子生成中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营养与饲料
外源胰岛素和能量限饲对鸡PPP1R3C表达的效应
高林歌, 邵冰豪, 朱星浩, 陈博, 郭钰君, 黄艳群, 陈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00-25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3
摘要 ( 216 )   HTML( )    PDF (1863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检测PPP1R3C在爱拔益加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究外源胰岛素和能量限饲对鸡体胰岛素敏感组织中PPP1R3C表达的影响。试验一,取不同发育阶段的雌性肉鸡(E14、E19、D7和D21,n=10)组织样,通过qRT-PCR技术检测PPP1R3C在不同时期胸肌中的表达;试验二,腹腔注射胰岛素(INS)或PBS,取两组注射后不同时间点(0、15、120和240 min,n=5)的D24雄性肉鸡组织样,检测PPP1R3C在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外源胰岛素处理对肉鸡胰岛素敏感组织中PPP1R3C表达的影响;试验三,取D18雌性肉鸡,一组饲喂常规日粮(n=20),另一组饲喂限制30%能量的日粮(n=20),饲喂至48天屠宰取样,探究30%能量限饲对肉鸡PPP1R3C表达的影响;试验四,D7雌性肉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5%能量限饲组和15%蛋白限饲组(n=10),分别饲养至D21屠宰取样,探究能量限饲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1)PPP1R3C在胸肌组织中高表达,其次是心和腿肌组织(P<0.05)。2)PPP1R3C表达量呈现了明显随鸡发育而升高的趋势。3) INS注射显著下调了胸肌中PPP1R3C的表达,在注射后120 min时PPP1R3C的表达显著低于0和15 min (P<0.05);PBS注射后胸肌中PPP1R3C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在注射后120和240 min时,INS组PPP1R3C表达显著低于PBS组(P<0.05)。INS注射也降低了肝中PPP1R3C的表达,在INS处理15 min时PPP1R3C的表达已显著低于0 min (P<0.05);PBS注射后肝中PPP1R3C表达处于动态平衡,在注射后120 min时,INS组PPP1R3C表达显著低于PBS组(P<0.05)。胰岛素注射后在腹脂中出现了与胸肌和肝相反的结果,在胰岛素注射后15 min时PPP1R3C的表达显著高于0、120、和240 min (P<0.05),而0、120、和240 min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BS注射后腹脂中PPP1R3C表达没有显著变化,在注射后15 min时,INS组PPP1R3C表达量显著高于PBS组(P<0.05)。4)30%能量限饲导致PPP1R3C在胸肌和肝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5)15%能量限饲和15%蛋白限饲不能显著影响胸肌中PPP1R3C的表达。以上研究表明,PPP1R3C在胸肌中表达最高,并随着个体发育表达上升,且外源胰岛素对PPP1R3C的表达效应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30%能量限饲可产生类似于外源胰岛素的效应,且能量限饲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鸡PPP1R3C功能奠定了基础。
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羔羊生长和器官发育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孙康, 刘绘汇, 范慧玉, 刘婷, 郑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10-25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4
摘要 ( 309 )   HTML( )    PDF (1224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7~28日龄羔羊生长性能、组织器官、腹泻率及肌肉组织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况发育良好的7日龄湖羊公羔(双羔)30只,按同质性原则将羔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每只为1个重复,给2组羔羊分别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含量为0和0.2%的代乳粉,试验期为21 d。在7、14、21和28日龄晨饲前进行称重,计算各生长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并且每天饲喂羔羊的同时观察羔羊腹泻情况,计算羔羊腹泻率。在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择8只羔羊进行屠宰,屠宰后称量各组织器官重量,计算其相对指数,并采集羔羊背最长肌和肱二头肌,测量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7~14日龄羔羊的末重(P<0.05),显著提高了15~21日龄和22~28日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P<0.05),有提高7~28日龄羔羊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100);对7~28日龄羔羊腹泻率的无显著影响(P>0.05)。2)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7~28日龄羔羊胰腺重量(P<0.05),显著增加了蹄占宰前活重比例(P<0.05),对其他组织器官没有显著影响(P>0.05)。3)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羔羊皮张发育无显著影响(P>0.05)。4)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羔羊背最长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烷酸、棕榈烯酸、油酸含量和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P<0.05),显著提高了十五烷酸、肉豆蔻烯酸、神经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UFA (P<0.05);显著降低了羔羊肱二头肌UFA、SFA、MUFA、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烷酸、棕榈烯酸、油酸含量和MUFA∶PUFA (P<0.05),显著提高了PUFA、n-6PUFA、肉豆蔻烯酸、神经酸含量和SFA∶UFA、PUFA∶SFA (P<0.05)。结果表明,在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湖羊羔羊腹泻率、器官和皮张的发育无显著影响,但羔羊平均日增重和胴体重有升高趋势。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湖羊羔羊背最长肌中UFA、MUFA、MUFA∶PUFA的含量和肱二头肌UFA、SFA、MUFA、MUFA∶PUFA的含量,显著提高了湖羊羔羊背最长肌中SFA:UFA的含量和肱二头肌中PUFA、n-6PUFA、SFA∶UFA、PUFA∶SFA的含量,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对肌内脂肪酸组成比例和含量的影响,起到改善湖羊羔羊肉品质的作用。
合生素对樱桃谷肉鸭肌肉品质、机体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瑞秀, 陈中卫, 刘强, 庄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22-25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5
摘要 ( 235 )   HTML( )    PDF (1488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合生素替代日粮中抗生素对樱桃谷肉鸭肌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日龄樱桃谷肉鸭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40 mg·kg-1杆菌肽锌(抗生素组)和基础日粮+1 000 mg·kg-1合生素(合生素组)。试验期为42 d,分为前期(1~14 d)和后期(15~42 d)。于试验期第14和42天,分别从每重复中选取1只接近平均体重的公鸭进行称重、屠宰,采集血样、胸肌、腿肌、免疫器官以及肠道黏膜样品用于血清生化指标、肌肉品质、免疫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等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合生素和抗生素显著降低了樱桃谷肉鸭宰后24 h胸肌和腿肌的蒸煮损失(P<0.05)以及腿肌的亮度值(P<0.05),显著提高了宰后24 h腿肌的红度值(P<0.05)。2)与对照组相比,除抗生素能够显著提高樱桃谷肉鸭42 d脾脏指数(P<0.05),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或合生素对樱桃谷肉鸭的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3)合生素组肉鸭14 d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抗生素组与对照组(P<0.05),42 d空肠黏膜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 d空肠黏膜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抗生素组和合生素组42 d空肠黏膜中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和合生素组相比,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14 d回肠黏膜中GSH-Px活力(P<0.05)。4)合生素组14 d空肠黏膜中Toll样受体3(TLR3)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抗生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4和42 d回肠黏膜中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合生素和抗生素均能显著上调14 d回肠黏膜中TLR3和Toll样受体7(TLR7)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合以上结果指出,合生素能够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品改善樱桃谷肉鸭的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提高肠道黏膜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
不同蛋白源日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姜君, 孙美杰, 申军士, 刁其玉,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34-25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6
摘要 ( 274 )   HTML( )    PDF (2249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 (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kg-1 DM),两两组合,配制4种等氮等能日粮。选取32只体重(23±2) kg的断奶湖羊公羔,按照随机区组设计,根据体重分为2个区组(低体重组,16只;高体重组,16只),每个区组的湖羊随机分配到4个组并分别饲喂对应日粮,单栏饲喂。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9周,试验期结束时每组从高、低体重区组中各随机选取3只湖羊(共24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和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和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外,日粮蛋白源与nisin对其他所有测定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数量、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等)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日粮添加nisin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饲喂豆粕湖羊相比,饲喂DDGS湖羊瘤胃乙酸、氨态氮浓度及总支链脂肪酸(BC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湖羊瘤胃总菌、真菌及甲烷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但相对于饲喂豆粕湖羊而言,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原虫和嗜氨梭菌(C.aminophilum)数量显著降低(P<0.05)。Illumina-MiSeq测序结果表明,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细菌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不同日粮处理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均为Bacteroidetes及Firmicutes;在属水平各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 1、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饲喂不同蛋白源湖羊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4);在属水平上,饲喂DDGS湖羊瘤胃PseudobutyrivibrioRoseburia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而Butyrivibrio 2以及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综上所述,使用DDGS作为日粮蛋白源改变了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原虫和C.aminophilum数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日粮添加30.5 mg·kg-1 DM的nisin对育肥期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均无显著影响。
不同颜色LED光对苏系长毛兔毛品质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
秦枫, 王菁, 翟频, 潘孝青, 杨杰, 邵乐, 李健, 张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45-25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7
摘要 ( 221 )   HTML( )    PDF (3794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拟研究LED光照对苏系长毛兔毛品质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3月龄健康、体重相近((2.245±0.296) kg)的50只苏系长毛兔,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LED红光组、LED绿光组、LED蓝光组、黑暗组和对照组(自然光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采用16L∶8D光照制度,光照强度50 lx,试验期73 d。试验末采集毛样测定毛品质,采集血液测定激素指标,采集皮肤组织观察毛囊发育。结果表明:1) LED光照对长毛兔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采食量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红光组提高了长毛兔的毛产量,高于对照、绿光、黑暗组(P=0.050)。2)红光组显著提高肩胛部的毛纤维长度,比对照组和绿光组长35.36%(P<0.05)。红光组显著降低了粗毛率,显著低于绿光组(P<0.05)。对照组粗毛细度显著小于绿光组和黑暗组(P<0.05),各组间细毛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红光组最细。回潮率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红光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褪黑激素(MT)、三碘甲状原氨酸(T3)的浓度(P<0.05),黑暗组显著降低催乳素(PRL)的浓度(P<0.05)。4)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红光毛囊群个数最多(16.5),且多为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极少,毛囊分布均匀;对照、蓝光、黑暗组毛囊群结构处于正常水平;绿光组毛囊群个数最少(10.0),毛囊分布不均。LED红光可以促进机体MT的分泌,提高苏系长毛兔皮肤组织毛囊群数和次级毛囊数,进而改善毛纤维品质。
预防兽医
鸭疫里默氏杆菌recA基因突变对其生长及DNA损伤反应的影响
吉果, 陈启伟, 宫晓炜, 刘永生, 郑福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53-25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8
摘要 ( 251 )   HTML( )    PDF (1148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损伤反应(SOS response)是细菌应对基因组DNA损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RecA蛋白在许多细菌中对SOS反应的诱导都起关键调控作用,其同源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本研究对鸭疫里默氏杆菌RecA蛋白是否调控其SOS反应进行探索。构建recA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检测亲本株、缺失株和回复株在紫外线辐照损伤下的生长能力、recA基因的转录水平以及SOS反应。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recA基因缺失株ΔrecA和回复株cΔrecA;recA基因灭活对鸭疫里默氏杆菌RA-GD株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影响;在紫外线辐照损伤下,亲本株recA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升高,缺失株的存活能力及其基因组的完整性都显著低于亲本株和回复株。本研究证实RecA蛋白参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SOS反应。
中国部分地区犬源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流行特征分析
张海霞, 张振彪, 代禾根, 宋昱, 李蕾, 夏兆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61-25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19
摘要 ( 282 )   HTML( )    PDF (2091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犬源伪中间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分子特征,本研究自2017年11月—2019年4月收集601份送检至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检验科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犬源临床样本,分离鉴定伪中间葡萄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伪中间葡萄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分离菌株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并从WGS结果中获取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ST)和葡萄球菌染色体基因盒(SCCmec)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到75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2.5%),其中包括42株(56%)耐甲氧西林伪中间葡萄球菌(MRSP)和33株(44%)甲氧西林敏感伪中间葡萄球菌(MSSP);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苯唑西林和氯霉素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和利福平敏感,多重耐药率达90.7%;所有MRSP均具有多重耐药性;75株伪中间葡萄球菌中检测到19种耐药基因,blaZaac(6')-aph(2″)检出率最高,均为92%(69/75);共发现70种ST型,54种为新ST型,无优势ST型;23株(54.7%) MRSP为SCCmec V型。综上表明,犬源伪中间葡萄球菌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MRSP和MSSP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1株林麝源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贺健, 邢小勇, 武小椿, 温峰琴, 张阳阳, 张生英, 刘佳, 包世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69-25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0
摘要 ( 237 )   HTML( )    PDF (3768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确定甘肃省天水市某林麝养殖场致死林麝的病原菌,并开展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采集病死林麝肺,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在分离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对分离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对毒力基因toxAexoT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病死林麝肺中分离到一株绿脓杆菌,命名为TS2019。致病性试验测得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为2.82×107CFU·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2019具有多重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药物敏感。基因组测序表明,TS2019基因组全长为6 308 327 bp,编码5 929个基因,其中有1 035个编码产物参与新陈代谢途径;全基因组中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875个,产物有黏附蛋白、调控因子、毒性蛋白等;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5 288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TS2019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众多菌株相应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其中eoxT基因与中国杭州人源分离株P33的遗传关系最近,但处于独立分支。本研究从病死林麝肺分离鉴定到一株绿脓杆菌,并证实该菌有较强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相应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研究结果为林麝绿脓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绿脓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性研究
李甜, 杨洋, 谢黎卿, 王远兰, 李攀, 彭远义, 李能章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79-25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1
摘要 ( 294 )   HTML( )    PDF (3551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每年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疫苗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选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 Mh422株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 PmCQ2株作为疫苗菌株,分别制备了2种菌体浓度的Mh和Pm单价灭活菌苗及3种菌量配比(1∶1、2∶1和3∶1)的Mh-Pm二联灭活苗,以小鼠为模型,皮下多点免疫(0.2 mL),加强免疫2次,免疫剂量均为首免的一半。首免后第7天及其后每隔5 d,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三免后第20天,分别以Mh422或PmCQ2进行腹腔攻毒测定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所有小鼠接种疫苗均无不良反应,二免后第10天抗体达较高水平,三免后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5天到达高峰,其后25 d维持高水平,后缓慢下降。Mh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Mh42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0,而Pm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PmCQ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全为100%;Mh和Pm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3种菌量配比的Mh-Pm二联疫苗对Mh422株和PmCQ2株攻毒的各自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3%~71%和100%。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h422单菌苗对同型攻毒无免疫保护作用,在诱导机体抗体产生方面,Mh和Pm间无相互抑制作用,PmCQ2株具有促进Mh422株灭活疫苗对Mh422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为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王天宇, 李志伟, 杨婷, 董林芳, 马志倩, 边巴次仁, 肖书奇, 李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89-25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2
摘要 ( 297 )   HTML( )    PDF (2656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病(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周龄以内的仔猪,仔猪感染死亡率高达100%,是目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并鉴定其结合活性。作者原核表达并纯化PEDV S1蛋白,将纯化后的PEDV S1重组蛋白免疫双峰驼,第4次免疫后分离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RNA,反转录得到cDNA,通过巢式PCR扩增VHH片段,并构建至pCANTAB-5E载体中,电转化至TG1感受态细胞,得到VHH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随后,对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进行救援和3轮富集,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中筛选针对PEDV S蛋白纳米抗体,通过ELISA验证筛选的纳米抗体的特异性和结合力。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验证纳米抗体与PEDV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并纯化PEDV S1蛋白,经4次免疫后,双峰驼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达到了1∶256 000。构建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库容量为2.1×107,阳性率85%;对噬菌体展示文库3轮的淘选富集后,最终筛选出6株氨基酸序列不同的纳米抗体,ELISA结果显示,6株纳米抗体均对PEDV S1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力与特异性。随后验证了Nb3能够与PEDV结合,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活性。成功筛选到针对PEDV S1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所筛选纳米抗体有望用于PED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为PEDV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抗体材料。
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和遗传演化分析
曹慧, 杨丹娇, 张敏, 李平, 张朝辉,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599-26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3
摘要 ( 193 )   HTML( )    PDF (3984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流行情况和遗传演化,作者用RT-PCR法对2018—2020年采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22个藏猪场332份藏猪粪便样本进行HEV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RT-PCR检测结果表明HEV核酸阳性率为20.48%(68/332,95% CI=16.3%~25.2%),22个规模藏猪场中HEV猪场阳性率为77.27%(17/22,95% CI=54.6%~92.2%),健康样本阳性率为2.86%(3/105,95% CI=0.6%~8.1%),腹泻样本阳性率为28.63%(65/227,95% CI=22.8%~35.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阳性株均为G4型。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地区流行毒株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藏猪流行毒株的分歧时间最早为1999年,最晚为2016年。并分别从每年的样本中挑选1份阳性样本得到全基因组序列,核酸序列相似性为89.5%~93.1%。通过对3条全基因组重组分析发现SWU/301/2019存在重组现象,SWU/301/2019重组区域位于ORF1的3 746—4 655 bp。本研究首次对四川地区藏猪源HEV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四川藏猪中存在一定程度的HEV感染,为四川地区对藏猪感染HEV的防治以及深入研究四川藏猪源HEV遗传变异及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础兽医
Beclin-1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B16F10细胞自噬及活力的影响
贾艳艳, 赵莹莹, 余祖华, 何雷, 廖成水, 李静, 郁川, 张春杰, 李银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09-26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4
摘要 ( 210 )   HTML( )    PDF (2833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稳定沉默Beclin-l基因的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分析稳转细胞系的自噬水平和活力,为探讨Beclin-1基因、自噬与肿瘤三者关系奠定基础。构建小鼠Beclin-l基因干扰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颗粒,将病毒颗粒感染B16F10细胞,通过加压筛选、有限稀释、细胞驯化得到稳定转染m-Beclin-1-shRNA1的B16F10细胞系。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对Beclin-l的干扰效果,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分析稳转细胞系中自噬标志物LC3蛋白表达及自噬小体形成情况,CCK-8法检测稳转细胞系的活力。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靶向抑制Beclin-l基因表达的shRNA,纯化的慢病毒滴度为1×108 TU·mL-1,建立的细胞系中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mRNA的沉默效率约为75%(P<0.01),发现干预Beclin-1表达能够抑制LC3-Ⅱ蛋白的表达及自噬小体的形成数量,降低B16F10细胞活力。以上结果表明,干扰Beclin-1表达能够有效降低B16F10细胞自噬活性,促进B16F10细胞死亡,这为探讨Beclin-1基因功能及自噬在抗肿瘤中的作用奠定重要基础。
BCG诱导RAW264.7细胞脂肪酸氧化对细胞自噬和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
骆佳, 徐金瑞, 李武, 王玉炯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17-26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5
摘要 ( 238 )   HTML( )    PDF (3330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对BCG介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和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用BODIPY染色和游离脂肪酸定量试剂盒检测BCG感染后RAW264.7细胞中脂滴聚集情况以及脂肪酸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CG感染对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CPT-1A)表达的影响;Etomoxir (100 μmol·L-1)预处理细胞2 h后,BCG感染细胞6 h,检测RAW264.7细胞中BCG存留量,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和溶酶体蛋白(Rab7)的表达情况;用免疫荧光方法和mRFP-GFP-LC3荧光双标腺病毒分别检测自噬小体聚集和自噬流;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情况以及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含量。结果显示,BCG感染促进RAW264.7细胞中脂滴聚集和CPT-1A的表达,而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Etomoxir预处理抑制了细胞中BCG存活,并上调了Beclin1、LC3-II和Rab7表达,且细胞中出现大量自噬小体聚集,自噬流增强,却抑制了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与分泌。综上表明,抑制FAO可促进BCG感染诱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并抑制BCG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口蹄疫病毒受体整联蛋白在绵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mRNA转录水平的分析
张志东, Eoin Ryan, 李彦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26-26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6
摘要 ( 204 )   HTML( )    PDF (1743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蹄疫病毒野毒株利用整联蛋白(integrin)αvβ1、αvβ3、αvβ6和αvβ8作为受体侵入细胞。本研究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定量检测绵羊胎儿(45、75和110 d的绵羊胎儿)、新生羔羊和成年绵羊组织中整联蛋白亚单位αv、β3、β6和β8转录水平。比较分析发现,在蹄冠上皮组织中,成年绵羊和新生羔羊的β6 mRNA水平低于75和110 d胎儿的;在心组织中,成年绵羊、新生羔羊和110 d胎儿的β6 mRNA高于45和75 d胎儿的;在肌肉组织中,胎儿和新生羔羊的β6以及β8 mRNA水平高于成年绵羊的;在舌上皮组织中,成年绵羊的β3 mRNA水平低于其他发育时期的。在软腭组织、扁桃体中整联蛋白mRNA水平在胎儿、新生儿和成年绵羊之间变化不大。本研究首次获得相关整联蛋白mRNA在绵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分布的定量数据,为了解整联蛋白在口蹄疫病毒感染组织嗜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成年牦牛皮肤中血管与神经的组织学观察及HIF-1α在皮肤中的表达
任钰昕, 崔燕, 邹胜南, 白雪峰, 余四九, 何俊峰, 廖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33-26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7
摘要 ( 237 )   HTML( )    PDF (5918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及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上的定位及相对表达量,探究牦牛皮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HE、Masson’s三色和Verhoeff VG染色法,对成年牦牛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HIF-1α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组织中表达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颈部血管与神经密度最高,前臂部和小腿部次之,跖部最低,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的上皮根鞘、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颈部、前臂部和小腿部强阳性表达,跖部阳性表达。HIF-1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跖部明显低于其他部位(P<0.05),其他三个部位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颈部最高,跖部最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不同血管和神经形态结构相似,密度从颈部到前肢再到后肢差异显著。HIF-1α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说明皮肤在牦牛适应低氧环境中发挥作用。
骆驼乳清蛋白对热应激所致大鼠肝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乌恩吉雅, 马雪妮, 杜冬华, 哈斯苏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42-26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8
摘要 ( 242 )   HTML( )    PDF (3450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骆驼乳清蛋白(CWP)对热应激(HS)大鼠肝损伤、氧化应激及肝功能的保护作用。选取6周龄SD大鼠36只,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WP对照组添加400 mg·kg-1的CWP;HS组除饲喂基础日粮外,每天进行2 h HS处理,连续8 d;3个CWP干预组分别于每次HS前灌服100、200和400 mg·kg-1的CWP。试验结束后,取大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检测肝功能生物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WP降低了HS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400 mg·kg-1的CWP干预效果最好(P<0.01);400 mg·kg-1CWP干预组有效降低了HS诱导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CWP降低了大鼠肝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水平,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水平,400 mg·kg-1的CWP干预效果最好(P<0.01)。结果提示,CWP干预能够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大鼠肝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系统防御能力,从而缓解HS所致大鼠肝损伤。
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
章婧, 蔡萍, 贺奕卓, 陈伟涛, 黄宇晨, 蒋红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50-26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29
摘要 ( 231 )   HTML( )    PDF (2313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的亚型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性及其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为控制禽源肠球菌耐药性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2018年从广东省4个养禽场采集肠道样品493份,进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1)共分离到125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84株(鸡源66株,鸭源18株);屎肠球菌41株,均来自鸡肠道样本。2)菌株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9.60%和74.40%。屎肠球菌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而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鸭源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94%)显著高于鸡源粪肠球菌(39.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从鸡分离的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3)耐药基因在屎肠球菌中的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鸭源分离株检出率高于鸡源。耐药基因tetL、fexA、ermB最为流行,检出率均高于90%。其次是optrA基因,检出率为73.60%,poxtAfexB的检出率均低于20%。在3株鸭源粪肠球菌中检测出cfr基因。4)已检测的毒力基因中efaA的携带率最高,为63.04%(58/92),其他依次为gelE(54.35%,50/92)、ace(47.83%,44/92)、asa1(44.57%,41/92)。对环丙沙星及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菌株及携带cfr基因的菌株,大多携带agg、asal、gelEace。本研究显示养殖场禽源肠球菌耐药严重,鸭源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高,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流行且多样,且检测出人医临床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应加强对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临床兽医
柴胡多糖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铅诱导小鼠肝肾损伤的研究
谢志明, 吴春梅, 陈少元, 王照, 王岩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60-26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30
摘要 ( 253 )   HTML( )    PDF (4110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多糖对铅诱导小鼠肝肾损伤的影响。选取150只SPF级雄性健康昆明小鼠,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铅处理组,铅处理+柴胡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和400 mg·kg-1)。铅染毒模型建立:小鼠每天饮铅水(醋酸铅0.5%),连续4周,建模结束后,试验组(铅处理+柴胡多糖组)每隔1 d灌胃柴胡多糖1次,连续2周,对小鼠血液及组织中铅含量及体质量进行测定,对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水平及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分析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铅处理组相比,柴胡多糖可抑制铅中毒小鼠体重的下降和肝、肾脏器系数的升高,添加柴胡多糖使小鼠血液及组织中铅浓度略降低,但效果不显著(P>0.05);与铅处理组相比,柴胡多糖可使染铅小鼠肝、肾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物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柴胡多糖可显著降低铅诱导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丙氨酸转移酶(ALT)和谷草转移酶(AST)活力的升高,使小鼠血清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降低,肝、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柴胡多糖能显著提高Nrf2信号通路的表达,使其HO-1、Cu/Zn-SOD、Mn-SOD、CAT mRNA水平上升,降低Keap1 mRNA水平,此外,柴胡多糖能明显降低铅诱导小鼠肝、肾炎症因子NF-κB、IL-1β及TNF-α mRNA水平上升(P<0.05)。综上表明,低、中、高剂量柴胡多糖可以减轻铅诱导小鼠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对小鼠肝和肾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柴胡多糖高剂量组对小鼠肝肾组织损伤保护作用最显著。
手术去势后包扎对仔公猪创口愈合、行为、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杨志维, 王静, 王帅, 黄涛, 李智星, 郝科兴, 谷新利, 胡广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73-26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31
摘要 ( 260 )   HTML( )    PDF (1477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手术去势后包扎对仔公猪创口愈合、行为、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仔公猪2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去势组(A组)、去势包扎组(B组)和去势不包扎组(C组)。仔公猪在5日龄进行无麻醉手术去势,21日龄断奶时试验结束。分别在仔公猪去势及包扎后对创口愈合、行为表现、死亡率、生产性能、血清皮质醇(COR)和免疫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去势后5 d内,C组仔公猪创口愈合程度的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去势极显著降低仔公猪站立、玩耍和探究等行为(P<0.01),极显著增加仔公猪独处、惨叫、抱团、异常排尿、站立不稳和恐人等行为(P<0.01),而创口包扎对仔公猪玩耍和恐人行为有明显改善;在整个试验期内,B和C组仔公猪的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ADG)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去势造成哺乳期仔公猪的死亡率升高,但通过对创口包扎,B组仔公猪在去势后5 d内死亡率(1.35%)明显低于C组(6.41%);在去势后3 d内,B和C组仔公猪COR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第5天时B组COR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在去势后3 d内,B和C组仔公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和免疫球蛋白G (IgG)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去势后第5天时,B组IgA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在去势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手术去势造成仔公猪强烈的疼痛应激,而术后包扎可显著降低去势引发的创口红肿出血和感染死亡,加快创口愈合,缓解疼痛造成的行为变化,促进血液指标恢复,从而保障仔公猪的福利水平。
研究简报
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陈念慈, 王思莹, 柴鑫妍, 赵永, 杨万莲, 孙艳争, 吕艳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9):  2682-26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9.032
摘要 ( 460 )   HTML( )    PDF (697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观察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收集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1月接治的犬细小病毒病患犬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病历资料完整的并使用了犬细小病毒单抗或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犬病例进行跟踪以及回访。对收集的病例数据进行了总治愈率、各初始抗体水平的治愈率、各月龄段的治愈率和治愈病例的病程分析。结果显示,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在总治愈率、相同初始抗体水平治愈率、相同月龄段治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使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病例痊愈时间显著低于使用单克隆抗体的病例(P=0.02<0.05)。综上表明,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