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10-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1-0. 
摘要 ( 86 )   HTML( )    PDF (6378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0. 
摘要 ( 62 )   HTML( )    PDF (374KB) ( 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3-0. 
摘要 ( 48 )   HTML( )    PDF (168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奶牛育种中关注的新性状
张海亮, 常瑶, 娄文琦, 王凯, 陈紫薇, 米思远, 温万,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687-26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1
摘要 ( 406 )   HTML( )    PDF (1489KB) ( 6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各国奶牛群体的选育目标建立之后,选育目标一直在不断发展,选择指数中性状的组成、定义和权重等都在不断变化。奶牛的选育是从关注产奶性能而开始,随后增加了体型外貌性状。由于奶牛的健康和繁殖问题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动物福利的不断关注,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平衡育种理念在奶牛育种中逐渐形成,一些重要的功能性状加入各国的选择指数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奶牛养殖业和社会的发展,育种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性状,部分新性状已经开始在育种实践中选育应用。本文通过整理奶牛育种中有关新性状的研究并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综述了近十年奶业发达国家在奶牛遗传选育中正在研究或已经开始应用的新性状,并将这些新性状分为生产效率相关的新性状、应对环境挑战的新性状、健康福利相关的新性状、产品和加工相关的新性状及管理相关的新性状五大类,总结了这些性状的选育背景、定义方法、遗传基础和选育应用情况等,最后还总结了奶牛育种中新性状的研究应用过程,以期为我国奶牛遗传育种研究和育种目标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microRNA调控动物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岳永起, 华永琳, 熊燕, 林亚秋, 熊显荣,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698-27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2
摘要 ( 358 )   HTML( )    PDF (3098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组织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能量代谢及内分泌器官,选择性的脂肪沉积对动物肉类的感官品质、风味性和加工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特异性调控因子及其作用分子机理备受研究者的关注。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 nt左右的非编码小RNA,近年来采用组学技术对具有表型差异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发现了许多差异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相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对不同部位脂肪沉积调控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miRNA在动物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的调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miRNA调控动物脂肪组织沉积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的思路。
丁酸介导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梁开阳, 孙志洪, 谭支良, 刘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10-27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3
摘要 ( 256 )   HTML( )    PDF (3322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菌群或其代谢产物在动物机体生长发育与功能完善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宿主与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可诱发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丁酸不仅作为能源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还能调控宿主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状态,促进机体免疫应答;并影响宿主分泌抗菌肽(AMPs)等预防肠道病原菌易位,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本文将系统介绍丁酸介导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并阐明其在肠道健康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胆汁酸肠肝循环转运蛋白及FXR对其的调控机制
杜雪儿, 王菁, 姚军虎, 曹阳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21-27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4
摘要 ( 281 )   HTML( )    PDF (2016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汁酸作为胆汁的重要成分,由肝以胆固醇为原料进行合成,能在外源食物及相关激素的刺激下与胆汁一同被排入消化道内,具有脂肪乳化、促进肠道吸收脂质、调节肝肠功能、增加能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一般可通过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两种方式进行合成。肠肝循环能将从头合成的胆汁酸重新回收约95%,仅剩余5%会流失,经替代途径进行再补充,从而保障了胆汁酸池的动态平衡,因此,肠肝循环在调节胆汁酸稳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胆汁酸的代谢与运输机制逐渐明确,参与肠肝循环的转运蛋白功能也更加清晰,其中,法尼酯X受体(FXR)作为重要的核因子能通过与小异二聚体受体(SHP)、视黄酸受体α(RARα)等,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19(FGF15/19)对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进行调控,进而影响胆汁酸稳态。本文将对胆汁酸肠肝循环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转运蛋白及FXR对其的调节机制进行阐述,为今后进一步探究胆汁酸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NF-κB信号通路调控奶牛乳腺炎的分子作用机制
李宇航, 罗仍卓么, 王兴平, 杨箭, 马云, 魏大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40-27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5
摘要 ( 281 )   HTML( )    PDF (2053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炎通常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乳腺炎症反应,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牛奶产量及品质下降,奶牛利用年限减少,严重地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者们在奶牛乳腺炎分子调节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NF-κB及其信号通路可参与调控多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过程起关键性作用,也是奶牛乳腺炎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及NF-κB信号通路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并重点综述了mRNA、非编码RNA(miRNA、lncRNA和circRNA)及生物活性物质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奶牛乳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奶牛乳腺炎的分子调控网络解析、抗乳腺炎分子育种与生物活性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牛环曲病毒研究进展
赵龙, 李昊,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53-27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6
摘要 ( 283 )   HTML( )    PDF (2394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环曲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是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托巴套氏病毒科(Tobaniviridae)环曲病毒属(Torovirus)的成员,是重要的牛腹泻病原。该病毒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具有双重组织嗜性,也是一种可能的呼吸道致病因子。BToV已经在中国、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检出,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该病毒在国内是新发病毒,本文就BTo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流行概况、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BToV的研究提供参考。
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张仕泓, 王少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62-27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7
摘要 ( 254 )   HTML( )    PDF (1017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产气荚膜梭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能引起人和动物食物中毒、气性坏疽、坏死性肠炎等多种疾病。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也在不断发展,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产气荚膜梭菌近十年来的耐药性流行情况、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传播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遗传育种
不同来源大白猪总产仔数近交衰退评估
史良玉, 王立刚, 张鹏飞, 莫家远, 李洋, 王立贤, 赵福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72-27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8
摘要 ( 245 )   HTML( )    PDF (1521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估两个不同来源大白猪群体经过近8个世代的选育后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of piglets born,TNB)近交衰退的程度。本研究对1 937头大白猪使用GeneSeek GGP Porcine HD芯片进行分型,其中1 039头来自加系大白猪和898头来自法系大白猪,且两品系均有表型记录和系谱记录,系谱共由3 086头大白猪组成。分别使用系谱、SNP和ROH进行个体近交系数估计,并将近交系数作为协变量利用动物模型对总产仔数进行近交衰退评估。为了精准定位导致总产仔数衰退的基因组片段,又进一步对每条染色体以及显著染色体分段计算近交系数并估计其效应,检测是否能引起总产仔数发生近交衰退现象。对于加系群体,FROHFGRMFPED估计的近交系数均值分别为0.124、0.042和0.013,其中FROHFPED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358;对于法系群体,FROHFGRMFPED均值分别为0.123、0.052和0.007,其中FROHFGRM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371。利用3种不同计算方法所得近交系数用于估计近交衰退时,加系群体的总产仔数均检测到显著的近交衰退,而且当FROHFGRMFPED每增加10%时,总产仔数分别减少0.571、0.341和0.823头;但法系群体仅有FROH估计的总产仔数检测到显著近交衰退,FROH每增加10%时,总产仔数减少0.690头。为了锁定相关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区段,首先利用ROH估计每条染色体近交系数并进行近交衰退分析发现,加系群体中检测到第6、7、8和13号染色体产生了显著近的总产仔数交衰退,而法系群体未检测到与近交衰退相关的染色体。然后,又将与加系总产仔数近交衰退显著相关的4条染色体平均分为2、4、6、8个片段进行近交衰退检测,其中平均分成8段后的染色片段的长度范围为15.1~25.8 Mb。在第6、7和8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1、2和3个与总产仔数相关的近交衰退染色体片段。这些区域注释到了CUL7、MAPK14和PPARD基因与胎盘发育相关,AREGEREG基因与卵母细胞成熟有关。本研究利用3种近交系数计算方法对两个不同来源的大白猪总产仔数进行近交衰退评估,在加系大白猪中3种估计方法都能检测到近交衰退的现象,而法系群体中只有FROH才能检测到。而且通过ROH方法进一步确定了能引起加系大白猪总产仔数衰退的4条染色体和6个特定的染色体区段,还注释到了与繁殖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为揭示近交衰退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也为基因组选种选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猪RNA聚合酶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田小欢, 刘茹, 孙艳, 任瑞敏, 余梅, 赵书红, 曹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83-27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09
摘要 ( 202 )   HTML( )    PDF (2932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猪RNA聚合酶Ⅱ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方法预测免疫原,将其化学合成后免疫5只4~8周龄Bal b/c雌性小鼠,对免疫后呈现阳性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试验,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并获得能稳定分泌抗RNA PolⅡ的杂交瘤细胞。鉴定结果显示,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的重链为IgG 2A型,轻链为Kappa型。利用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亚克隆,获得了8株稳定分泌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将其初步应用到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seq)技术,并与商业化抗体的富集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富集性更强。本研究获得的猪RNA PolⅡ单克隆抗体可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且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牛亚科物种TRs分布特点及着丝粒区卫星DNA进化研究
张瑞, 马钧, 陈燕, 张天留, 范婷婷, 朱波, 张路培, 徐凌洋, 高会江,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792-28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0
摘要 ( 233 )   HTML( )    PDF (4081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牛亚科物种间串联重复序列(tandem repeats sequence,TRs)的分布特点及着丝粒区卫星DNA的进化关系。本研究基于普通牛、瘤牛、牦牛、水牛、野牛、独龙牛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了不同物种间TRs的组成、分布及结构特点,并分析了6个牛亚科物种染色体着丝粒区卫星DNA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TRs在牛亚科物种中平均占比为2.03%,平均长度54.93 Mb,其中普通牛的占比最高3.42%(93.00 Mb),瘤牛最低1.42%(37.88 Mb)。2)微卫星DNA在3类TRs中位点数最多,为483 405,占TRs总位点数85.64%,高于小卫星DNA(43 026,7.62%)和卫星DNA(38 180,6.75%)。3)通过对微卫星DNA丰度和平均长度分析发现,二碱基微卫星DNA在牛亚科物种中丰度最高,为70.93 loci/Mb,且以AC拷贝类别为主。4)通过构建着丝粒区1.715和1.723卫星DNA的系统发育树发现,1.715卫星DNA普遍存在于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中,而1.723卫星DNA在牦牛中不存在,两类卫星DNA在不同物种间或不同染色体上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具有较明显的种间特异性。TRs在牛亚科6个物种中平均占比为2.03%,微卫星DNA为TRs主要序列,且二碱基微卫星丰度最高,并以AC拷贝类别为主;1.715卫星DNA普遍存在于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中,但在物种间或染色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分化。本研究结果为牛亚科物种间TRs分布特征及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在晋南牛种公牛选育中的应用
王宏浩, 任小康, 张毅, 高会江, 车雷杰, 王曦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03-28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1
摘要 ( 239 )   HTML( )    PDF (3129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好的保护开发利用晋南牛,确保晋南牛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晋南牛进行群体遗传特性的检测及后备种公牛的遗传评估,为晋南牛的分子辅助选育与保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采集18月龄健康、体重相近((350±20)kg)的荷斯坦牛、和顺肉牛、西门塔尔牛、延边牛及利木赞牛血样各10份,及晋南牛后备公牛血样25份,根据不同牛品种分为6组,其中前5组每组10个重复,晋南牛后备公牛25个重复。应用Illumina SNP 50K高密度牛SNP芯片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比较晋南牛的群体遗传特征,运用亲缘矩阵计算晋南牛后备公牛的亲缘系数,同时用BLUP进行遗传评估。结果表明,晋南牛在遗传结构上与荷斯坦牛、和顺肉牛、西门塔尔牛及利木赞牛关系较远,与延边牛较近,为中国地方品种群体;对晋南牛后备公牛进行遗传评估,得出了牛的基因组胴体重方差育种值排名,JN23的胴体重倍数性状标准差最大,从基因组水平可选作肉用种公牛;应用亲缘分析对晋南牛后备公牛家系进行分类,避免群体间的近交。本研究对晋南牛后备公牛进行了遗传评估、近交家系分析、传统表型选择及遗传疾病检测,最终选留的种公牛为JN07、JN23、JN05、JN08、JN02、JN13、JN19、JN14,通过多种选育方法结合提高了公牛的选择准确性,为晋南牛的群体选育提高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Wip1基因敲除ST细胞的建立
车晶晶, 徐奎, 张秀玲, 向光明, 王楠, 王悦, 刘志国, 牟玉莲, 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14-28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2
摘要 ( 234 )   HTML( )    PDF (2606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采用CRISPR/Cas9编辑系统获得Wip1基因敲除的猪睾丸(swine testis,ST)细胞,为后续在细胞水平上探究Wip1基因对S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奠定基础。本研究将实验室已有的靶向Wip1基因第一外显子的两条sgRNA(sgWip1-1和sgWip1-2)分别连接到pX330-GFP和pX330-RFP载体,然后共转染ST细胞(从80~90日龄的猪胚胎睾丸组织中分离出未成熟的支持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收集红绿双荧光阳性的ST细胞,以用于单克隆细胞挑选。对得到的30个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将PCR产物进行T-A克隆。结果显示,有29个单克隆细胞出现了基因片段敲除,Wip1基因的片段敲除效率为96.7%。其中单等位基因片段敲除的有5个,纯合双等位基因片段敲除的有8个,杂合双等位基因片段敲除的有16个。本研究高效地构建了Wip1基因敲除的ST细胞,不仅为后续研究Wip1基因对S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提供了细胞模型,也为研究Wip1基因对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NPFFR1基因对鹅卵泡颗粒细胞激素分泌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张克山, 高广亮, 李琴, 赵献芝, 李静, 王启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22-28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3
摘要 ( 267 )   HTML( )    PDF (2322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相关肽受体(RFamide-related peptide receptor,NPFFR1)是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主要亲和受体,它在调控动物繁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NPFFR1对鹅卵巢卵泡发育的作用,本研究以42周龄健康产蛋四川白鹅为试验材料(n=9),利用RT-qPCR法检测NPFFR1基因在等级前和等级卵泡颗粒细胞中的mRNA表达规律;在颗粒细胞中过表达NPFFR1基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颗粒细胞上清液(n=9)中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4)和抗缪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的浓度变化,剩余贴壁细胞作一步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转录组测序方法筛选大黄卵泡(8~10 mm)颗粒细胞过表达NPFFR1前后表达差异显著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F1等级外,其余等级卵泡颗粒细胞NPFFR1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等级前卵泡(P<0.01);过表达NPFFR1后,等级颗粒细胞上清液中的E2和等级前颗粒细胞上清液AMH的含量显著(P<0.05)降低,但孕酮P4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到267个差异表达基因(119个下调,148个上调),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节律过程、繁殖进程等生物学过程中;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基因AMH显著下调表达(P<0.05),Clock(clock circadian regulator)、FOS(proto-oncogene,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subunit)、Per(period circadian regulator)和ANTXR2(cell adhesion molecule 2)分别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上调表达。上述试验结果提示,NPFFR1可从激素、细胞凋亡和生物节律等多个环节影响卵泡颗粒细胞,参与调控卵泡的时序等级发育。
营养与饲料
笼养密度对雪山鸡生产性能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孔令琳, 王来娣, 白皓, 江勇, 王志秀, 王维, 陈国宏, 戴网成, 常国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32-28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4
摘要 ( 252 )   HTML( )    PDF (2799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笼养密度对雪山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福利指标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选用6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雪山鸡母鸡180只,按单因素试验要求,设置高、中、低3组饲养密度进行后期笼养试验,每笼分别饲养4只、3只及2只,以此作为1个重复,每组20个重复,饲养至上市15周龄,屠宰,测定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并进行羽毛和步态评分、检测盲肠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表明:1)从11周龄到上市15周龄,低、中密度组雪山鸡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15周龄腹脂重和腹脂率,低密度组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且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其余屠宰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中、低密度组鸡只羽毛质量显著好于高密度组(P<0.05),此外,高、中、低密度组的雪山鸡步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3)雪山鸡盲肠内容物均以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的菌群为主。3种饲养密度菌群差异不显著(P>0.05),但中密度饲养模式下肉鸡盲肠内容物中特有OTUs较少,相对于高密度盲肠微生物区系而言,中、低密度盲肠微生物群落更趋于相近,有些差异菌群可能与体重及腹脂沉积相关,如Blautia菌属等。综合看来,对于雪山鸡而言,考虑采用中密度饲养模式能够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
预防兽医
BCG感染巨噬细胞后内质网应激对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
聂雪伊, 刘蕾, 郑雪迪, 杨易, 徐金瑞, 王玉炯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42-28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5
摘要 ( 227 )   HTML( )    PDF (2889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牛分枝杆菌疫苗株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感染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对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在BCG单独感染THP-1细胞或与ERS抑制剂TUDCA共处理细胞后,采用qRT-PCR检测ERS标志性分子GRP78,细胞焦亡标志性分子GSDMD、Caspase1、NLRP3、IL-1β和IL-18在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GRP78、Caspase12、GSDMD、Caspase1和NLRP3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IL-1β和IL-18的释放量,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在BCG单独感染THP-1细胞不同时间后,GRP78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升高(P<0.01),GSDMD蛋白表达在24 h达到最高,IL-1β和IL-18在mRNA水平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P<0.01)。在BCG单独感染或与TUDCA共同作用细胞24 h后,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BCG感染组GRP78、GSDMD、Caspase1、NLRP3、IL-1β和IL-18 mRNA水平表达上调(P<0.05),GRP78、Caspase12、GSDMD、Caspase1和NLRP3蛋白水平表达上调(P<0.001),IL-1β和IL-18的浓度增加(P<0.01),细胞存活率下降(P<0.001),而经TUDCA预处理的BCG感染组与BCG单独感染组相比,以上分子的表达下降,细胞存活率上升(P<0.01)。综上表明,在BCG感染THP-1细胞后,引起的ERS对细胞焦亡具有调控作用。
A:L1 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分析
张亚楠, 李亚菲, 陈汝佳, 余波, 彭珊, 李婷, 蒲龄, 徐景峨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52-28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6
摘要 ( 224 )   HTML( )    PDF (4925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5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W1~5),均为A:L1 ST128型且同源性较高;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4种药物耐药,其中PmCW1还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对强毒株PmCW1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PmCW1中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等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多药外排泵及多药耐药蛋白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相符;PmCW1中存在的毒力基因总数为201个,主要是脂寡糖/脂多糖(LOS/LPS)、荚膜、黏附因子等编码基因;此外,还检测到IV型菌毛基因(ptfA、comE、hofB、hofC、vfr)、铁摄取相关蛋白基因(ccmABCEFhgbBCfurhscB等)以及部分外膜蛋白基因(ompP5等)等;PmCW1具有典型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综上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目前鲜有报道,对其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可为鸭霍乱的临床用药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鸭疫里默氏杆菌RA-LZ01株GE296_RS01450基因介导其对重金属离子产生耐受性的分析
秦明星, 宫晓炜, 陈启伟, 王燕萍, 权衡, 朱雨佳, 郑福英, 蔺国珍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64-28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7
摘要 ( 210 )   HTML( )    PDF (1605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鸭疫里默氏杆菌RA-LZ01株GE296_RS01450基因介导其对重金属离子产生耐受性的作用。构建RA-LZ01株的GE296_RS01450基因缺失株Δ1450和回复株cΔ1450,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抗菌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菌株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程度以及GE296_RS01450基因在特异性重金属离子刺激下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亲本株相比,缺失株的生长能力以及11类抗菌素对缺失株的MIC值均无明显变化;与亲本株和回复株相比,缺失株对重金属离子Ni、Mn和Co的敏感性显著上升,并且在Ni、Mn刺激下,GE296_RS01450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GE296_RS01450基因不参与亲本株的生长及菌株对抗菌素的耐药性,可介导菌株对Ni、Mn和Co产生耐受性。GE296_RS01450基因属于GE296_RS01445-GE296_RS01450-GE296_RS01455 RND外排泵,编码外膜蛋白,我们将其命名为RopM。
表达乳铁蛋白肽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对断乳仔猪抗霍乱沙门菌感染的效果分析
王雪莹, 高亢, 蔡吉垚, 张森豪, 解伟纯, 王晓娜, 崔文, 姜艳平,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徐义刚, 李一经,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74-28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8
摘要 ( 188 )   HTML( )    PDF (5568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对仔猪促生长与抵抗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作用。将该重组菌连续饲喂28日龄断乳仔猪21 d,并设立空菌组、对照组以及抗生素组。第21天时对断乳仔猪连续口服感染猪霍乱沙门菌3 d,并设置7 d的观察期;仔猪感染后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肠黏液及肠组织。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与免疫器官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后,相对于对照组,重组菌组仔猪日增重提高,腹泻率降低;重组菌组仔猪血液中IgG以及肠黏液中IL-4、sIgA的量极显著提高(P<0.01),IL-2、IL-12、IL-6的量显著降低(P<0.05);重组菌组仔猪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基因转录水平和TLR4、Myd88和MLCK的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仔猪肠道内猪霍乱沙门菌的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重组菌组与抗生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可以提高断乳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形态发育、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猪霍乱沙门菌的感染,表明重组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替代断乳仔猪的饲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张记宇, 韩郁茹, 时洪艳, 陈建飞, 张鑫, 刘建波, 张燎原, 冯书风, 冯廷帅, 季朝阳, 石达, 冯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87-28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19
摘要 ( 238 )   HTML( )    PDF (2616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快速、灵敏且特异的检测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SADS-CoV)检测方法,本试验扩增SADS-CoV N基因保守区域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MD18-T-SADS-qN作为阳性质粒标准品,以其为模板建立一种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方法在3.31×101~3.31×107拷贝·μL-1模板量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7,斜率为-3.318。该方法特异性检测SADS-CoV;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构建的标准品检测灵敏度下限可以达到3.31×101拷贝·μL-1,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重复性。用该方法检测SADS-CoV感染IPI-2I和IPEC-J2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接毒剂量的复制情况,结果显示,SADS-CoV感染细胞后2 h病毒含量较低,在12~36 h病毒含量迅速增长,36 h后增长速度减缓且病毒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用0、0.1、1 MOI SADS-CoV感染细胞结果显示病毒的mRAN转录水平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当MOI为1时,IPI-2I和IPEC-J2细胞病毒含量分别为106.7、105.3拷贝·mL-1。进一步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经口服攻毒SADS-CoV仔猪的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病毒在空肠回肠含量较高,表明病毒主要定殖于空肠和回肠。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灵敏特异地检测SADS-CoV,为SADS-CoV的诊断和病毒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豪猪血蜱卵蛋白成分初步鉴定及其功能分类
刘金宝, 程天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895-29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0
摘要 ( 202 )   HTML( )    PDF (1860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豪猪血蜱卵原生质蛋白成分,为探索干扰蜱类胚胎发育和新型控蜱策略奠定基础。采用FASP法消化豪猪血蜱卵蛋白提取物,LC/MS/MS法对其进行分析、检测,搜索褐黄血蜱卵巢转录组文库、唾液腺转录组文库和中肠转录组文库,分别检出特异性肽段359、312、357条,鉴定多肽108、170、161条,终而鉴定高可信蛋白103种。豪猪血蜱蜱卵原生质中富含酶类、蛋白酶抑制剂、转运蛋白、细胞骨架蛋白、蛋白质合成与修饰、分泌蛋白以及未鉴定的蛋白共8类蛋白。
基础兽医
牛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酒精性肝病的影响
纪洪兵, 宋哈楠, 赵诗宇, 张涛, 关伟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05-29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1
摘要 ( 170 )   HTML( )    PDF (3242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离培养牛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F-MSCs),并研究其对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治疗效果以及对肝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的影响。从4~5月龄雌性胎牛羊水中获取AF-MSCs,进行RT-PCR、免疫荧光及诱导成脂鉴定。将48只ICR小鼠(雄性)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BC组)、模型对照组(MC组)、AF-MSCs组(MC+AF-MSCs组)和水飞蓟宾胶囊(SC)组(MC+SC组),每组12只。除BC组灌胃0.2 mL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灌胃56度红星二锅头(5 g· kg -1,2次· d -1),连续4周;第29天MC+AF-MSCs组进行肝外注射Dil标记的AF-MSCs(5×106个·mL -1),MC+SC组分2次灌胃SC 2.4 mg(溶于56度红星二锅头);试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酯(TG)活性。HE染色、免疫组化法观察造模情况,Dil示踪AF-MSCs在肝内定植分布;qRT-PCR法检测HIF-1α、VEGFTLR4基因表达情况。RT-PCR、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牛AF-MSCs,且有诱导成脂分化能力。血清学结果显示,MC组ALT、AST和TG活性极显著高于BC组(P<0.01)。组织病理切片显示,MC组肝组织中出现脂肪性变、炎性细胞浸润及肝血窦充血等病理性变化,说明56度红星二锅头成功复制ALD小鼠模型;与MC+SC组相比,MC+AF-MSCs组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中脂肪性变减轻,肝血窦未见充血,说明AF-MSCs对肝功能的改善比SC效果显著;qRT-PCR结果显示,MC+AF-MSCs组下调HIF-1α、VEGFTLR4基因的表达量较MC+SC组显著(P<0.01),说明AF-MSCs参与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调控,抑制TLR4表达的效果优于SC;细胞示踪术证明,AF-MSCs定植在病变部位并趋化更多AF-MSCs向炎症部位迁移参与肝组织的修复。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得到牛AF-MSCs,其能够参与调节氧化应激、血管生成及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且改善ALD的效果优于SC。
桧烯抗弓形虫活性的体外评价
邱燕华, 翟斌涛, 尚小飞, 周绪正, 李冰, 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15-29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2
摘要 ( 186 )   HTML( )    PDF (4873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抗弓形虫活性的萜类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对26个萜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弓形虫增殖作用的筛选,采用CCK-8法确定活性化合物对Vero细胞的毒性和安全浓度,Giemsa染色进一步确定对弓形虫的活性,通过细胞免疫荧光、Giemsa染色和生物化学发光法评价活性化合物对弓形虫的体外活性。结果表明,26个萜类化合物中,桧烯对弓形虫有显著的活性,桧烯对RH-2F的IC50为90.76 μg·mL-1,Giemsa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的结果表明,桧烯对细胞内的两种弓形虫虫株都有显著的抗增殖作用,并且对弓形虫的入侵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综上表明,桧烯对弓形虫的入侵和细胞内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抗弓形虫先导化合物。
水溶性烯丙孕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杨玉帅, 李泽, 金天明, 杨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24-29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3
摘要 ( 203 )   HTML( )    PDF (2709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提高烯丙孕素原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烯丙孕素原药的生物利用度,使用磺丁基-β-环糊精对烯丙孕素原药进行包合。本试验使用冷冻干燥法来制备烯丙孕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此来解决烯丙孕素在临床使用中因其水不溶性而受到限制及其使用后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进而拓宽烯丙孕素的药用途径。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烯丙孕素包合物进行表征,并用溶解度法对包合物进行溶解度测定。以包合物的收率和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优的包合物制备条件。结果显示:经筛选,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在55℃,ALT与SBE-β-CD的投料摩尔比为1:6,包合时间为5 h,溶液pH为8,溶剂量为15 mL(当以ALT投药量为0.1 g时计);以最优制备条件制备所得的包合物中ALT的平均包合率为(90.90±1.80)%(n=3),平均载药量为(4.30±2.30)%(n=3),包合物的收率为(93.19±1.67)%。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包合物进行表征,可证实成功制得包合物。溶解度法试验结果表明,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较烯丙孕素原药提高了988.86倍,且该包合物稳定性好,可满足不同剂型的要求。磺丁基-β-环糊精对烯丙孕素原药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达到了增加药物溶解度的目的,且该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易于产业化生产,有利于烯丙孕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反溶剂共沉淀技术制备氟苯尼考固体分散体
刘连超, 王灵灵, 张雨晴, 李金辉, 赵兴华, 何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34-29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4
摘要 ( 216 )   HTML( )    PDF (2527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通过制备氟苯尼考无定形固体分散体(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ASD)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选用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acetate succinate,HPMCAS-MF)为载体,利用反溶剂共沉淀法制备氟苯尼考无定形固体分散体,利用X-射线衍射、热分析及扫描电镜对ASD进行表征,并通过测定溶出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其体内外释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氟苯尼考与载体的比例为5:5时形成固体分散体,该固体分散体无氟苯尼考的晶体衍射峰,无氟苯尼考的特定熔点峰,扫描电镜结果未见氟苯尼考ASD表面光滑的晶体形态,而是显示疏松多孔结构,表面积增大,且使氟苯尼考的饱和溶解度提高了4.8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37.2%,该固体分散体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综上表明,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的新型氟苯尼考固体分散体稳定性良好,可有效提高氟苯尼考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临床兽医
基于RAGE-TLR4串扰的高糖影响牛肺泡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分子机制
谭天宇, 才冬杰, 苟丽萍, 任志华, 左之才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44-29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5
摘要 ( 204 )   HTML( )    PDF (2139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牛肺泡巨噬细胞(BAMs)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释放的影响及其机制是否与RAGE-TLR4相关信号通路串扰有关。将BAMs随机分为正常糖组(NG)、高糖组(HG)、高糖+RAGE抑制剂组(H+F)、高糖+TLR4抑制剂组(H+T)及DMSO组,处理12 h后收集上清及下层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RAGE、TLR4、MyD88、NF-κB p65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上清TNF-α、IL-1β、IL-6浓度。结果表明,高糖极显著上调RAGE、TLR4、MyD88和NF-κB p65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浓度(P<0.01);RAGE抑制剂与TLR4抑制剂均极显著抑制高糖引起的RAGE、TLR4、MyD88和NF-κB p65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以及IL-1β、IL-6、TNF-α释放(P<0.01),即RAGE与TLR4均在激活RAGE/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中发挥调控作用。综上所述,高糖能够通过RAGE-TLR4串扰引起牛肺泡巨噬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进一步阐明了高糖促进牛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
褪黑素对镉致鸭大脑皮质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文华, 闻双全, 王莉, 徐明畅, 马勇刚,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53-29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6
摘要 ( 238 )   HTML( )    PDF (1886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褪黑素对镉致鸭大脑皮质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本试验将16只20日龄高邮鸭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褪黑素组、镉组、镉与褪黑素共处理组。对照组鸭自由采食饮水;褪黑素组鸭自由饮用含有0.2 mg·L-1褪黑素的水;镉组鸭自由采食拌有2 mg·kg-1氯化镉的饲料;镉与褪黑素共处理组鸭自由饮用含有0.2 mg·L-1褪黑素水的同时自由采食拌有2 mg·kg-1氯化镉的饲料。60 d后,剖检并采集鸭大脑皮质。比色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rf2核转位,免疫印迹法检测Nrf2、HO-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组鸭大脑皮质发生明显Nrf2核转位,T-AOC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MDA、TNF-α、IL-1β含量和Nrf2、HO-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镉组相比,镉与褪黑素共处理组鸭大脑皮质Nrf2核转位减少,T-AOC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TNF-α、IL-1β含量和Nrf2、HO-1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综上,褪黑素对镉所致的鸭大脑皮质毒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联合注射建立犬I型糖尿病模型
李佳锴, 戴鹏秀, 陈奕静, 张露文, 王璟璐, 张翊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60-29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7
摘要 ( 322 )   HTML( )    PDF (1898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联合注射建立犬I型糖尿病模型的最佳剂量。本试验选取18只9~12月龄、平均体重为(5.09±0.30)kg的健康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按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不同剂量混合分组,其中Ⅰ组(20 mg·kg-1/40 mg·kg-1)、Ⅱ组(30 mg·kg-1/50 mg· kg-1)和Ⅲ组(40 mg·kg-1/60 mg·kg-1)进行单次静脉注射;Ⅳ组(10 mg·kg-1/20 mg·kg-1)、Ⅴ组(15 mg·kg-1/25 mg·kg-1)和Ⅵ组(20 mg·kg-1/30 mg·kg-1)进行两次静脉注射,两次注射间隔为24 h。通过注射后血糖、葡萄糖耐量、血液生理生化和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来评价各组建模效果。结果显示:1)Ⅰ组和Ⅳ组的空腹血糖始终处于正常水平,Ⅱ组和Ⅲ组连续7 d超过15 mmol·L-1,Ⅴ组和Ⅵ组虽有上升,但试验期间均未超过10 mmol·L-1;2)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各组血糖均在15 min升高至峰值,之后Ⅰ组和Ⅳ组逐渐下降到注射前水平,Ⅴ组血糖虽下降但未达到注射前水平,Ⅱ组、Ⅲ组和Ⅵ组持续保持高血糖水平;3)各组血常规指标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Ⅲ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和肌酐(CREA)均超过正常生理范围;4)胰腺组织形态学显示,Ⅱ组和Ⅲ组的胰岛结构被明显破坏。综上所述,对犬使用30 mg·kg-1+50 mg·kg-1的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联合单次静脉注射,血糖值连续7 d大于15 mmol·L-1且未造成严重的肝肾毒性,可有效建立I型糖尿病模型。
研究简报
GnIH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作用研究
汤亚茹, 阳美霞, 贾金美, 张虹亮, 王水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69-29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8
摘要 ( 230 )   HTML( )    PDF (2002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构建GnIH过表达载体,探究其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细胞系)的凋亡效应及睾酮合成的调节作用。从6~8周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中提取RNA,反转录获得cDNA样本,利用PCR扩增并纯化GnIH基因,应用T4连接酶将其连入PLVX-IRES-ZsGreen1载体,进一步转化到感受态菌中,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提取质粒。随后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TM3细胞系72 h,分为空质粒组和GnIH过表达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nIH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及相关凋亡基因表达变化、睾酮分泌水平和睾酮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nIH扩增片段序列与参考序列一致,将GnIH过表达质粒转染至TM3细胞系72 h后,可见高强度绿色荧光,过表达组中GnIH基因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GnIH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在TM3细胞系中高表达。转染72 h后,与空质粒组相比,过表达组中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凋亡基因P53和Bax/Bcl-2表达量比值也极显著升高(P<0.01)。与空质粒组相比,过表达组中睾酮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与此同时,睾酮合成相关酶基因P450 scc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StAR、3β-HSDP450c17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17β-HSD mRNA表达量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体外培养的TM3细胞中过表达GnIH能诱导TM3细胞凋亡、抑制睾酮分泌且降低睾酮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水平,推断GnIH在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生长和睾酮合成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本研究可为揭示GnIH在雄性哺乳动物生殖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猪塞内卡病毒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张晓战, 杨磊, 邓同炜, 赵攀登, 彭志锋, 陈露露, 郭懿文, 夏艳勋, 乔宏兴, 边传周, 王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78-29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29
摘要 ( 198 )   HTML( )    PDF (2691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塞内卡病毒A(SV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能够引起猪特发性水疱病及新生仔猪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原微生物。该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多个国家的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无可用SVA商品化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上市,本研究拟在实验室前期对SVA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病毒,为体外高通量筛选具有抗SVA活性药物提供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在pEGFP-C1载体EGFP基因末端引入猪捷申病毒1型的2A基因,构建EGFP-P2A融合基因过度质粒,随后分别设计带有同源臂的克隆引物,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EGFP-P2A基因插入SVA毒株CH/HeN-2018基因组2A和2B基因间,并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SVA-EGFP。将pSVA-EGFP转染PK-15细胞,盲传至P2代,获得致使感染细胞病变明显、病变时间稳定的重组SVA荧光毒rCH/HeN-2018-EGFP。通过绿色荧光观察、RT-PCR和生长曲线测定,评估了重组毒株rCH/HeN-2018-EGFP和亲本毒株生长特性。并进一步通过药物细胞毒性试验和病毒感染试验对rCH/HeN-2018-EGFP作为潜在抗SVA药物筛选工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rCH/HeN-2018-EGFP与亲本毒株wtCH/HeN-2018和rCH/HeN-2018在PK-15细胞中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且遗传稳定,在P10代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插入的EGFP-P2A基因没有出现突变现象。抗SVA病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用终浓度20 μmol·L-1的姜黄素和110 μmol·L-1黄芩苷预处理PK-15细胞2 h,通过观察荧光细胞的数量直观判断两种药物均能够抑制rCH/HeN-2018-EGFP在细胞中的复制,其中黄芩苷抑制效果极显著。随后在亲本毒株wtCH/HeN-2018感染试验进一步证实了黄芩苷对SVA病毒复制抑制的效果。本研究所构建的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SVA毒株能够高效稳定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报告病毒应用于抗SVA药物和蛋白的筛选过程。
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赵文星, 吴可欣, 郭梓豫, 张云昊, 唐丽辉, 刘奕伶, 莫重辉, 赵宝玉, 路浩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0):  2986-29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030
摘要 ( 185 )   HTML( )    PDF (2028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有毒植物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种类与种群分布情况,本试验以采自青海的披针叶黄华为试验材料,用表面消毒法对样品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鉴定和5.8S rDNA-ITS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应用MEGA7.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从披针叶黄华中共分离获得29种内生真菌,分属于7纲、9目、11科、12属。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总相对分离频率为79.31%,其中,叶的内生真菌种类最多(41.38%),茎次之(37.93%),种子(13.79%)和根(6.90%)相对较少;根据系统发育分析,所有内生真菌分属于两大种群,种群间亲缘关系较近。综上表明,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种类丰富,青霉属是优势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