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1-0. 
摘要 ( 70 )   HTML( )    PDF (6111KB) ( 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0. 
摘要 ( 98 )   HTML( )    PDF (376KB)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3-0. 
摘要 ( 70 )   HTML( )    PDF (168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绵羊羊角形态与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李生, 颜硕, 张圆, 贺建宁, 潘庆杰, 董焕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073-20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1
摘要 ( 455 )   HTML( )    PDF (1369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绵羊是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可为人类提供肉、毛、奶等产品,因而在我国畜牧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社会需要的不同,经长期的选择形成了数百个外表特征和生理习性各具特色的绵羊品种。羊角作为绵羊品种的特征性表型,承担着双重功能,发达的羊角不仅有利于公羊个体提高其在种群内的地位,拥有优先交配权,还可以有效抵御天敌的攻击,使群体免受捕食伤害;然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广,羊角的存在已不利于舍内饲养管理,进而对绵羊品种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目前,羊角虽在实际生产和品种培育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形态多样性及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根据我国现有绵羊品种,对角的数量和形态、发育过程、遗传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不仅能为后期鉴别绵羊羊角多样性的突变位点和主效基因提供参考,也可为绵羊的新品种培育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
奶牛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房炎关联性及其对乳房炎调控潜力的研究进展
汪悦, 南雪梅, 蒋林树, 熊本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083-20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2
摘要 ( 345 )   HTML( )    PDF (2093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牛机体健康状态及乳品质量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外源致病菌入侵乳房并引发感染被认为是奶牛乳房炎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同样能够影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并对炎症进行调控。其主要机制可能涉及"肠道-乳腺"内源途径,即来自胃肠道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涉及单核免疫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机制进行转移,通过内源性细胞途径(细菌性肠-乳途径)迁移到乳腺。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其影响、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房炎的关联性及其对乳房炎的调控(包括饮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益生菌及共生菌等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制及缓解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HA蛋白位点变异影响H7N9亚型流感病毒特性的研究进展
严雅瑶, 顾敏, 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093-21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3
摘要 ( 287 )   HTML( )    PDF (2008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3年春,我国首次出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对家禽养殖和公众健康均产生了严重危害,并且在第5波流行期又演变出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裂解位点处存在插入突变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A作为A型流感病毒表面表达丰度最高的糖蛋白,在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促进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H7N9病毒,简要综述了HA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关键功能氨基酸位点变异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HA蛋白在H7N9病毒感染致病中的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转录表达与宿主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少川, 张乐超, 葛琳涵, 郭艳丽, 王德贺, 李兰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07-21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4
摘要 ( 283 )   HTML( )    PDF (723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s)是几百万年前感染并整合进宿主基因组中,通过孟德尔规律进行遗传的逆转录病毒的遗留物。ERVs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对宿主表型、生产性能、胚胎发育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表观修饰和整合位点效应的活性调控及其与宿主胚胎发育、免疫调控等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基因组的功能及其对宿主的影响与进化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长白和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贺婕妤, 王斌虎, 廖柱, 谢红涛, 易国强, 刘毓文, 敖红, 唐中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15-2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5
摘要 ( 356 )   HTML( )    PDF (1631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母猪的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初生重、开测日龄等固定效应对长白、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并对目标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遗传力、遗传方差、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为猪的遗传改良提供基本依据。本试验利用GLM模型分析试验猪群(398头长白猪和1 176头大白猪)的固定效应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并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目标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目标生长性状包括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to 100 kg,AGE)、达100 kg背膘厚(backfat to 100 kg,BF)、100 kg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to 100 kg,ADG)。研究表明,在大白和长白猪中,猪的出生年、出生季、初生重以及开测日龄对生长性状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长白猪的AGE、ADG和BF的遗传力分别为0.321、0.327和0.324,大白猪对应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454、0.469和0.408;长白猪的ADG和AGE之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别为-0.990、-0.995,大白猪的ADG和AGE之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别为-0.993、-0.998,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长白、大白猪的生长性状(AGE、ADG、BF)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其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初生重和开测日龄对猪的生长性状影响较大。在遗传参数估计分析时,提高样本数量并提升表型数据质量,可以增加遗传参数估计的可靠性。本研究中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较为可靠,可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SPF大白猪和长白猪CIITA基因剪接突变体的鉴定分析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马丽娜, 刘英华, 王有祺, 高彩霞, 陈洪岩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24-21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6
摘要 ( 264 )   HTML( )    PDF (3473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鉴定分析SPF大白猪和长白猪CIITA剪接突变体,研究其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以5周龄的8头SPF大白猪和7头SPF长白猪为研究对象,设计特异性引物对CIIT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对获得的序列分析其剪接突变体特征,利用在线软件对不同剪接突变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IITA基因剪接突变体在2头SPF长白猪8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SPF大白猪和长白猪CIITA基因CDS区存在3种不同的剪接突变体(CIITA-A、CIITA-B和CIITA-C),其CDS长分别为939、984和1 698 bp。CIITA-A和CIITA-B突变体由于Exon 11部分核苷酸缺失(40和199 bp)使终止密码子提前,从而致使编码CIITA蛋白的结构域受到了剪接的影响,缺失了末端富含亮氨酸的4个重复结构域,蛋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进化树结果表明,针对CIITA,猪与绵羊和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不同猪品种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时,CIITA不同剪接突变体在猪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趋于一致,均在脾或肺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肾、脊髓、甲状腺、肝、胸腺,在心脏中表达最低。本研究从SPF大白猪和长白猪上共获得了3个CIITA剪接突变体,其中两个蛋白结构缺失了4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结构域,且不同剪接突变体在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稍有差异,为后续CIITA基因在机体内的免疫调控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急性免疫应激影响肉仔鸡肉品质的机理
张安荣, 吴正可, 陈志敏, 常文环, 蔡辉益, 刘国华, 郑爱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38-21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7
摘要 ( 246 )   HTML( )    PDF (2918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免疫应激对肉仔鸡胸肌肉品质的影响机理。采用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免疫应激对AA肉仔鸡胸肌肉品质和蛋白质组学变化的影响。本试验选取120只1日龄健康AA肉仔公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和免疫应激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在36、38、40日龄时,于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或5.0 mg·kg-1体重的LPS溶液(免疫应激组)。42日龄时,每重复随机抽取2只鸡,采集胸肌肌肉组织测定滴水损失、蒸煮损失、肌苷酸含量和pH,及蛋白质组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应激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P<0.05),显著降低了胸肌内肌苷酸(IMP)含量(P<0.05);免疫应激对肉鸡胸肌宰后静置24和48 h的pH影响不显著(P>0.05);免疫应激组肉鸡胸肌肌纤维的横截面周长和面积均极显著增加(P<0.01)。2)定性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特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富集到了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己糖代谢与生物合成过程、单糖生物合成过程、葡萄糖代谢过程和糖异生生物学过程;而免疫应激组特异表达蛋白质富集到了紧密连接代谢通路和大分子复合物分解、蛋白质分解与解聚、核酸合成和代谢、糖基化合物合成与代谢和含碱基小分子物质代谢生物学过程。3)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免疫应激组和对照组有21个蛋白质发生差异化表达,其中15个蛋白质在免疫应激组上调表达,6个蛋白质在免疫应激组下调表达;免疫应激组上调表达的蛋白包括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产生相关蛋白(AMPD1、GPD1L2、LDHA、UQCRC2)、肌肉收缩相关蛋白(MYH1C、MYH1A、CASQ2、TMEM38A)和参与免疫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相关蛋白(HMGB1、PPP1R1A、LOC101747971、PRDX1、ABCF2);免疫应激组下调表达的蛋白有HBBA、CS、ATP5A1WL、HSP90B1、ABCB6和SYNJ2。综上所述,LPS诱导的免疫应激通过改变肉鸡肌肉与能量代谢和肌肉收缩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增加了肌纤维的面积,并降低了肌细胞持水力,导致肉品质下降。
快速型黄羽肉鸡饲料利用效率性状的基因组选择研究
李森, 杜永旺, 文杰, 黄超, 陈智武, 赵桂苹, 郑麦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51-21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8
摘要 ( 299 )   HTML( )    PDF (1043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快速型黄羽肉鸡饲料利用效率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不同方法所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本研究以自主培育的快速型黄羽肉鸡E系1 923个个体(其中公鸡1 199只,母鸡724只)为研究素材,采用"京芯一号"鸡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分别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一步法(SSGBLUP)3种方法,基于加性效应模型进行遗传参数估计,通过10倍交叉验证比较3种方法所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研究性状包括4个生长性状和4个饲料利用效率性状:42日龄体重(BW42D)、56日龄体重(BW56D)、日均增重(ADG)、日均采食量(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剩余采食量(RFI)、剩余增长体重(RG)、剩余采食和增长体重(RIG)。结果显示,4个饲料利用效率性状均为低遗传力(0.08~0.20),其他生长性状为中等偏低遗传力(0.11~0.35);4个饲料利用效率性状间均为高度遗传相关,RFI、RIG与ADFI间为中度遗传相关,RFI与ADG间无显著相关性,RIG与ADG间为低度遗传相关。本研究在获得SSGBLUP方法的最佳基因型和系谱矩阵权重比基础上,比较8个性状的估计育种值准确性,SSGBLUP方法获得的准确性分别比传统BLUP和GBLUP方法提高3.85%~14.43%和5.21%~17.89%。综上,以RIG为选择指标能够在降低日均采食量的同时保持日均增重,比RFI更适合快速型黄羽肉鸡的选育目标;采用最佳权重比进行SSGBLUP分析,对目标性状估计育种值的预测性能最优,建议作为快速型黄羽肉鸡基因组选择方法。
利用单碱基编辑系统定点编辑哈萨克羊MSTN基因的研究
姚旭东, 蒙亚琦, 任秀美奥, 郭延华, 唐红, 张译元, 王立民, 周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62-21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09
摘要 ( 270 )   HTML( )    PDF (2076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可负调控骨骼肌的发育。本研究利用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idine base editor,CBE)在哈萨克羊MSTN基因编码区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以期达到敲除MSTN基因的目的。共设计2条靶向哈萨克羊MSTN基因不同外显子的sgRNAs,分别连接至pGL3-U6-sgRNA-PGK-puromycin质粒,并与pCMV-AncBE4 max-P2A-GFP质粒共转染哈萨克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CruiserTM酶酶切检测、Sanger测序和TA克隆分析。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出可以在哈萨克羊MSTN基因外显子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的2条sgRNAs,其中STOPsg-1靶位点编辑效率为26.7%,STOPsg-2靶位点的编辑效率为6.7%。本研究成功运用CBE(AncBE4 max)技术在哈萨克羊胎儿成纤维细胞MSTN基因编码区实现定点编辑,为培育精确编辑MSTN基因的哈萨克羊奠定基础。
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藏羊立毛肌发生的关键基因
楚金雨, 李绍梅, 杨戈, 牟春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71-21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0
摘要 ( 267 )   HTML( )    PDF (2851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调控藏羊皮肤内立毛肌发生的分子机制,挖掘影响立毛肌发生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采集了30个75~110日龄健康情况良好的藏羊胚胎,收集背部皮肤组织,制作石蜡组织切片,利用HE染色观察背部皮肤内不同日龄立毛肌的形态学变化特征,推测出立毛肌发生的关键时期为胚龄75~85天(E75~E85);分别挑选胚龄大约在75和85天各3个背部皮肤组织样品,分样品提取RNA,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过滤、比对,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富集分析、蛋白网络互作和RT-qPCR验证,挖掘调控立毛肌早期发育的关键候选基因。测序结果共得到1 159个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其中900个基因上调,259个基因下调。随机选择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可靠。通过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与立毛肌发育相关的5个生物学过程条目和5个信号通路共47个非冗余基因(如BAMBI、TNNI3、HOXA9等)。本研究表明,藏羊立毛肌开始发育的关键时期约为E75~E85天,该时期内SPP1、BAMBI、TNNI3、HOXA9、SOX15可能为影响藏羊立毛肌发生的关键候选基因。
DNA甲基化调控牛AQP1基因的胎盘特异性印记
刘晓倩, 靳兰杰, 董艳秋, 李冬杰, 张萃, 谷书凯, 李世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81-21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1
摘要 ( 236 )   HTML( )    PDF (2945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牛AQP1(aquaporin 1)基因在不同组织及胎盘中的印记状态,以及DNA甲基化修饰在印记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基于SNP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2头健康雌性成年荷斯坦奶牛心组织及15个自然分娩后的胎盘试验样本进行检测,确定了5头杂合子个体牛和3个杂合子胎盘,对其组织(心、肝、脾、肺、肾、肌肉和脂肪)和胎盘进行AQP1等位基因表达分析及印记状态分析,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AQP1基因位于启动子和第一个外显子区的CpG岛在牛心、肝组织、2个胎盘和对应精子中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杂合子牛被检测的7个组织中,AQP1基因呈现双等位基因表达;而在胎盘中,AQP1基因为单等位基因表达。通过分析杂合子胎盘对应的亲本基因型,发现AQP1基因为母源等位基因表达,即父源印记。进一步比较分析AQP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牛组织、胎盘及对应精子中的甲基化状态,在双等位基因表达的心脏、肝脏组织中,该区域未发现差异甲基化区(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而在单等位基因表达的胎盘中,存在差异甲基化区,同时父源等位基因精子中为重甲基化状态。以上结果说明,牛AQP1基因为胎盘特异性单等位基因表达的父源印记基因,且AQP1基因位于启动子和第一个外显子区的CpG岛甲基化修饰参与调控牛胎盘的印记表达;在被检测的组织中为双等位基因表达。
生物技术与繁殖
高压均质鸡蛋卵黄对猪冷冻精子凋亡的影响
汪俊跃, 戴建军, 张树山, 孙玲伟, 吴彩凤, 张德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190-21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2
摘要 ( 219 )   HTML( )    PDF (1431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高压均质鸡蛋卵黄对猪冷冻精子凋亡的影响,本试验采集5头健康状态良好的杜洛克公猪精液,以普通鸡蛋卵黄+Tris-柠檬酸-葡萄糖(TCG)冷冻基础稀释液为对照组,以添加高压均质处理的鸡蛋卵黄+Tris-柠檬酸-葡萄糖(TCG)冷冻基础稀释液为试验组;精液冷冻-解冻后观察精子活力、DNA完整性、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细胞凋亡率、多种Caspase活性;同时利用qRT-PCR检测相关凋亡功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经高压均质处理后,猪精子冻后活力、活率和顶体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为87.64%、87.14%和66.61%,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58%、5.82%和12.48%;线粒体膜电位和DNA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为0.74和61.76%;精子凋亡水平显著减少(P<0.05),为37.74%;试验组的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为17.15、11.19和15.18,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6.17、2.18和3.51(P<0.05);对照组的BaxTNF-αCaspase-9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Bcl-2基因表达量较试验组降低(P>0.05)。综上,高压均质鸡蛋卵黄能提高猪精子冻后质量,促进线粒体功能完整性、降低精子细胞早期凋亡水平和细胞内Caspase活性,同时降低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
营养与饲料
甜叶菊绿原酸增强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免疫力研究
卓春柳, 王方方, 钟翠红, 王斌, 石玉祥, 徐美利, 武亚南, 张永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00-22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3
摘要 ( 250 )   HTML( )    PDF (3649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甜叶菊绿原酸增强人工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免疫力的作用效果,为功能性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提供基础参数支持。本试验随机将1日龄、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健康海兰蛋鸡360只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0)、1.0 g·L-1杜仲素+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D1)、1.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1)、2.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2)、4.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4),预饲7 d后开始正式试验。第7天时将大肠杆菌O78通过腹气囊感染蛋雏鸡,饮水投喂药物,每天1次,连用3 d。随后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IgM、IgA、TNF-α水平;RT-qPCR检测空肠和回肠IL-1β、IL-2、TNF-αClaudin-1和ZO-1基因表达;高通量测序分析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种类。结果显示:1)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显著增加了蛋雏鸡死亡率(P<0.05),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EC4)蛋雏鸡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2)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血清IgA和IgM含量有提高趋势,可不同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其中EC1、EC2、EC4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EC2显著降低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回肠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TNF-α的基因表达(P<0.05)。3)甜叶菊绿原酸可促进蛋雏鸡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改善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对肠道屏障的损伤。4)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导致鸡肠道特有OTUs增加,增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蛋雏鸡盲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甜叶菊绿原酸可增强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大肠杆菌O78对蛋雏鸡的侵袭,其中应用剂量为2.0 g·L-1甜叶菊绿原酸的效果较好。这预示绿原酸具有抗生素替代品的功效,其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机体免疫力的积极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和维持盲肠微生物菌群稳态达到的,但其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的研究。
副干酪乳杆菌KL1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鸡蛋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研究
李昊, 刘慧, 张红星, 谢远红, 熊利霞, 连正兴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13-22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4
摘要 ( 248 )   HTML( )    PDF (1057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从藏灵菇中筛选的可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耐受胃肠道逆环境的副干酪乳杆菌KL1菌株制备微生态制剂,探讨该制剂在低胆固醇鸡蛋生产中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鸡蛋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本试验将120只30周龄健康状态良好且产蛋率接近的农大3号矮小蛋鸡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蛋鸡,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5、106、107 CFU·(只·d)-1副干酪乳杆菌KL1微生态制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连续饲喂10周。对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和鸡蛋中的胆固醇进行测定和计算。结果表明:1)中剂量组的蛋鸡饲养日产蛋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的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血清钙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蛋黄相对重有极显著提高(P<0.01);3)低、中、高剂量组的蛋黄胆固醇含量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分别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饲粮中添加副干酪乳杆菌KL1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蛋鸡生产能力和蛋壳品质,降低鸡蛋中胆固醇含量,总体来看,以106 CFU·(只·d)-1作为最终添加剂量效果最佳,在低胆固醇鸡蛋的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放牧与舍饲饲养方式对小尾寒羊肉品质的影响
于小杰, 王净, 白园园, 张雷, 赵晓锟, 杨江峰, 王聪慧, 杨超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23-22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5
摘要 ( 256 )   HTML( )    PDF (1088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对小尾寒羊肉品质的影响。将100只2月龄雄性断奶羔羊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至8月龄进行屠宰,比较两组羔羊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肉色、pH、嫩度及产肉性能。结果表明,放牧组羊肉粗蛋白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羊肉(P<0.05)。舍饲组羊肉干物质显著高于放牧羊肉(P<0.05),粗脂肪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1)。舍饲组羊肉蛋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5),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1),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也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1)。放牧组羔羊背最长肌黄度值(b*)和亮度值(L*)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肌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舍饲组(P<0.01),肌纤维密度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羊肉熟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眼肌面积极显著大于放牧组(P<0.01)。综上所述,放牧饲养的羔羊其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肌纤维特性较好,舍饲饲养的羔羊其肉脂肪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高,肉色和产肉性能较好,生产中可结合两种饲养方式平衡养殖。
预防兽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通过miR-133c-3p/BCL2L2轴调控细胞凋亡
郑红青, 吴旭锦, 朱小甫, 尹宝英, 高军花, 李艳芝, 植婵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33-22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6
摘要 ( 248 )   HTML( )    PDF (2688KB)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miR-133c-3p在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以PEDV感染MARC-145细胞为模型,检测PEDV感染过程中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6个与凋亡相关microRNAs的表达差异,RT-qPCR检测PEDV感染过程中与凋亡相关microRNAs的表达差异,合成miR-133c-3p的模拟物和抑制剂,转染MARC-145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EDV感染MARC-145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和敲低miR-133c-3p后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3c-3p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了miR-133c-3p和靶基因的结合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了过表达miR-133c-3p对BCL-w和PEDV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用siRNA敲低BCL-w蛋白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PEDV的感染可以诱导MARC-145细胞凋亡(P<0.05),与凋亡相关的microRNAs,如miR-133c-3p和miR-149-5p的表达上调(P<0.05;P<0.001),miR-138-3p的表达下调(P<0.05)。其中,miR-133c-3p在病毒感染后升高了约5倍(P<0.01)。过表达miR-133c-3p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敲低miR-133c-3p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3c-3p与BCL2L2的3'UTR区域有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显示miR-133c-3p可以和BCL2L2基因靶向结合(P<0.01),过表达miR-133c-3p后细胞内BCL-w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且病毒的感染可以降低BCL-w的表达水平,敲低BCL-w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PEDV感染后可以通过上调miR-133c-3p的表达来下调BCL2L2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凋亡。
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李占鸿, 朱沛, 宋子昂, 李卓然, 杨振兴, 李华春, 杨恒, 廖德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44-22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7
摘要 ( 214 )   HTML( )    PDF (2159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针对中国流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根据我国分离BTV毒株Seg-5基因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及灵敏度验证,建立BTV RT-LAMP检测方法;对46株中国分离的12种血清型BTV(BTV-1、-2、-3、-4、-5、-7、-9、-12、-15、-16、-21与-24)代表毒株进行检测,进一步对120份BTV核酸阳性血液样品及60份2020年采集自监控动物的临床血液样品进行BTV的RT-LAMP及qRT-PCR检测,验证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64℃,扩增45 min;反应体系中外引物:内引物:环引物的最佳浓度及比例为0.2 μmol·L-1:0.6 μmol·L-1:0.4 μmol·L-1。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中国流行的12种血清型BTV核酸,与动物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中山病毒(CHUV)、阿卡斑病毒(AKAV)、口蹄疫病毒(FMDV)及非洲马瘟病毒(AHSV)核酸均无交叉扩增现象;最低可检测4.5拷贝·μL-1的BTV核酸。对46株分属12种血清型的BTV代表毒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20份BTV核酸阳性血液样品的检测结果与qRT-PCR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别(McNemar检验P>0.05),符合率为95.0%;60份临床血液样品的检测结果与qRT-PCR结果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准确可靠,对中国分离的BTV毒株及临床血液样品均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本研究建立的BTV RT-LAMP检测方法具有反应快速、结果可视化、特异性强和敏感度高等优点,为我国开展BTV检测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张自强, 王佳佳, 任玉莹, 朱慧杰, 张倩文, 刘玉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54-22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8
摘要 ( 238 )   HTML( )    PDF (2256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兔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后,常引起兔多发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危害家兔养殖业。作者剖检河南省某兔场疑似病死兔,并采集组织分离鉴定病原菌,然后进行药敏试验,以期确定引起兔呼吸困难、腹泻的病原。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培养得到1株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状可疑致病菌及1株革兰阴性、卵圆形的可疑致病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1 492和1 494 bp,与B. bronchiseptica AU 12671和K. pneumoniae菌株F5feb.57相似性分别为99.85%和100.00%,即该兔场患病兔为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的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同时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唑啉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综上表明,此次分离的细菌为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本试验为家兔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混合感染的分离鉴定及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赤芍黄柏制剂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人工感染雏鸡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郭双, 蔡小利, 胡宗福, 牛化欣, 马德慧, 王梓, 付丽云, 陈志强, 刘锴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65-22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19
摘要 ( 228 )   HTML( )    PDF (3144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不同浓度赤芍黄柏制剂对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染的雏鸡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240只15日龄健康雏鸡随机编号后分为空白对照组(CON)、感染组(BC)、低剂量治疗组(TL)和高剂量治疗组(TH)4个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BC、TL、TH)均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感染,感染0.5 d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赤芍黄柏制剂对TL组(4 mL·L-1灭菌水)和TH组(12 mL·L-1灭菌水)进行饮水治疗,治疗5 d后统计各组发病率及死亡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雏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与感染组相比,TH组显著降低了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P<0.05)。菌群分析显示,赤芍黄柏制剂处理改变了雏鸡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提高了乳杆菌属的丰度。CON组优势菌群以厚壁菌门、肠球菌属为主;BC组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及葡萄球菌属;TL组优势菌群以厚壁菌门、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为主;TH组优势菌群以厚壁菌门、乳杆菌属为主。热图分析显示,乳杆菌属与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大肠杆菌属与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P<0.05)。综上,大肠杆菌感染及赤芍黄柏制剂治疗改变了雏鸡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而这种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对雏鸡腹泻发病及抗病力产生重要影响。
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宋军, 周志新, 付琳清, 王晗晟, 刘梦, 孙东波, 郑家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75-22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0
摘要 ( 318 )   HTML( )    PDF (1811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是犬脓皮病主要致病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严重威胁犬及人类健康。本研究从脓皮病患犬中分离20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并揭示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理。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抑菌曲线和黏附抑制试验分析了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通透性,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等,结合电镜观察细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从而探究大黄酸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大黄酸对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μg·mL-1,亚抑菌浓度能够显著抑制伪中间葡萄球菌生长和黏附;经大黄酸处理后,伪中间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加(P<0.05);ROS测定结果显示,大黄酸处理后细菌细胞ROS水平增高3.9倍(1×MIC)和6.4倍(2×MIC);大黄酸处理后,电镜观察伪中间葡萄球菌表面存在大量分泌物、皱缩,胞壁破裂、电子密度降低、内容物泄漏等。综上,大黄酸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膜完整性,诱导细菌细胞产生大量ROS等作用机制达到抗菌目的。
基础兽医
非经典细胞焦亡体外模型的构建
石玉华, 傅心雨, 郑梦洁, 吕倩, 师福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84-22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1
摘要 ( 224 )   HTML( )    PDF (2324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研究非经典细胞焦亡的激活机制,本研究在体外构建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利用PCR方法扩增人源目的基因Caspase-4、hGSDMD-FLhGSDMD-p30,使用无缝克隆的方法连接到相应的载体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MV-MYC-Caspase-4、p3XFLAG-hGSDMD-FL和pcDNA3.1-hGSDMD-p30-MYC,利用VigoFect试剂转染到HEK293T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各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质粒共转染的方法构建非经典的细胞焦亡模型,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LDH的释放、GSDMD有无被切割为有活性的N端p30片段和荧光观察PI染色情况来确定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显示:pCMV-MYC-Caspase-4、p3XFLAG-hGSDMD-FL重组质粒均成功构建,各蛋白于HEK293T细胞内均成功表达,质粒共转染后LDH分泌显著升高,Caspase-4将GSDMD全长片段切割为有活性N端GSDMD-p30片段,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明显的PI染色,表明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体外构建成功。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在体外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激活机制奠定了基础。
1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脱毒效果
张晓静, 张杨杨, 张晓峰, 乔宏兴, 边传周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291-23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2
摘要 ( 228 )   HTML( )    PDF (3143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菌株,并对其脱毒活性组分的脱毒效果进行研究,本研究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对目标细菌进行初筛,以对AFB1的降解率为指标进行复筛,并从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测定该菌株不同发酵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来定位其脱毒活性组分,同时采用CCK-8法测定活性组分降解AFB1后对LMH细胞毒性,并研究了热处理、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及蛋白酶K处理对活性组分脱毒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初筛分离到24株能够在初筛培养基生长良好的菌株,经复筛从中筛选到一株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Y1-B1,其AFB1降解率达到73.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菌株Y1-B1培养物的不同组分进行的脱毒活性研究表明,不同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不同,上清液的脱毒能力最强,细菌细胞裂解物的脱毒能力下降明显,菌体悬液和菌体裂解物上清的脱毒能力最差,由此确定解淀粉芽胞杆菌Y1-B1的脱毒能力主要来源于上清液中的某种活性物质;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与AFB1对LMH细胞的毒性作用相比,AFB1被上清液降解后其产物的毒性显著降低。该脱毒活性组分对不同理化因素处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对高温、紫外照射抵抗力较强,对强酸、强碱抵抗力较差,蛋白酶K仅造成脱毒能力部分减弱。本研究将为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提供新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同时为后续微生物脱毒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右美托咪定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张志恒, 白荟, 申美伦, 马相影, 李柔茜, 金箫笛, 高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02-23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3
摘要 ( 198 )   HTML( )    PDF (3347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干预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氯胺酮20 mg·kg-1腹腔注射,每1.5 h注射1次,共5次)、右美托咪定组(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15 μg·kg-1)和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氯胺酮注射前30 min,腹腔注射15 μg·kg-1右美托咪定)。最后1次给药90 min后,取大脑组织固定后进行尼氏染色;测定海马和皮质组织中CAT、GSH、MDA、IL-1β和IL-18的含量。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预先用药可以缓解氯胺酮导致的海马CA1区、CA3区和皮质区的神经元丢失。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还可以显著降低(P<0.05)海马和皮质MDA、IL-1β和IL-18水平,显著增加(P<0.05)CAT和GSH含量。综上表明,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海马和皮质MDA水平、增加CAT和GSH含量,并抑制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分泌,在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神经损伤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兽医
后海、后三里、大肠俞对大鼠便秘及胃肠运动神经递质的影响
李硕, 王海燕, 马爱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09-23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4
摘要 ( 252 )   HTML( )    PDF (1809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海(GV-1)、后三里(ST-36)、大肠俞(BL-25)是治疗动物便秘的常用穴位,本文旨在明确3个穴位对大鼠便秘的缓解作用及其对胃肠运动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比较3个穴位作用途径的异同,探索便秘的优势穴位。选取SPF健康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除对照A组外,其他5组大鼠每只每天灌服3 mg·(kg·d)-1洛哌丁胺,建立便秘模型。5 d后,在便秘模型基础上,西药治疗C组灌服莫沙必利1.38 mg·(kg·d)-1混悬液,D、E、F组分别针刺GV-1、ST-36、BL-25各30 min,连续6 d。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3受体(5-HT3R)mRNA、5-羟色胺4受体(5-HT4R)mRNA相对表达量及结肠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造模5 d后,模型B组大鼠出现典型便秘症状,血清中5-HT、SS含量显著增加,VIP、SP显著下降,结肠组织5-HT3R和5-HT4R mRNA显著降低。西药治疗组和3个穴位组大鼠的便秘症状均显著缓解,首粒粪便时间缩短,粪便含水量增加,粪便长度增加。另外,针刺GV-1使血清中SS含量极显著降低36.34%(P<0.01),5-HT含量显著下降。针刺双侧ST-36下调血清中5-HT含量23.93%,显著增加结肠组织5-HT3R、5-HT4R mRNA相对表达量(P<0.01)。针刺双侧BL-25,血清中VIP、SP含量分别提高27.48%、22.75%,显著降低5-HT含量。另外针刺3个穴位均可增加结肠杯状细胞表达。GV-1、ST-36、BL-25缓解便秘的途径有一定差异,但均能缓解大鼠便秘,改善胃肠道运动,调节胃肠道神经递质的含量,其中GV-1对便秘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
白头翁汤通过抑制TLR4-ERK1/2信号通路缓解LP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
贺尚文, 王月明, 张慧, 侯思鲁, 刘晓晔, 董虹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17-23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5
摘要 ( 238 )   HTML( )    PDF (1772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药复方抗炎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白头翁汤复方(Pulsatilla decoction,PD)作为经典的清热解毒中药方剂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腹泻。然而其抗炎机制和靶细胞研究仍然不明确,本课题以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为模式细胞,旨在研究白头翁汤对LPS诱导的RIMVECs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利用LPS刺激RIMVECs,通过荧光定量PCR(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头翁汤对LPS刺激后RIMVECs的炎性信号通路TLR4-ERK1/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4、TRAF6、ERK的mRNA及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白头翁汤对LPS刺激后的炎性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表明:白头翁汤可以显著降低LPS诱导的TLR4、TRAF6、ERK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并降低了LPS诱导的细胞下游炎性因子的分泌。白头翁汤通过抑制TLR4-ERK1/2信号通路缓解LPS所诱导的RIMVECs炎性反应,发挥抗炎作用。
Fas对镉激活PC12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闻双全, 陈洁, 王莉,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26-23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6
摘要 ( 193 )   HTML( )    PDF (2267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死亡受体Fas在镉致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对线粒体通路的调控机制,用10 μmol·L-1镉处理Fas基因沉默的PC12细胞株12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H3相互作用域死亡激动剂(BID)、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活化情况,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凋亡诱导因子(AIF)、核酸内切酶G(Endo G)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色素C(Cyt C)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IF核转位。结果显示,镉极显著上调tBID/BID比值和Bax/Bcl-2比值,诱导Cyt 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激活caspase-9、caspase-3和PARP,增加AIF和Endo G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诱导AIF核转位;沉默Fas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tBID/BID比值和Bax/Bcl-2比值升高,Cyt 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caspase-3、PARP蛋白活化和AIF、Endo G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显著抑制镉激活的caspase-9(P<0.05),并抑制AIF核转位。综上表明,Fas通过调控线粒体通路参与镉致PC12细胞凋亡。
犬慢性肾衰竭进程中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刘静, 朱道仙, 卢劲晔, 张一多, 卢炜, 陆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34-23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7
摘要 ( 249 )   HTML( )    PDF (4378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估短链脂肪酸在慢性肾衰竭患犬和健康犬中的水平,探究短链脂肪酸变化的原因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选取22例轻度慢性肾衰患犬(M-CRF组)、29例重度慢性肾衰患犬(S-CRF组)和26例健康对照犬(HC组),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中短链脂肪酸浓度。通过粪菌移植和补充丁酸钠给5/6肾摘除犬,观察肠道菌群及丁酸钠对肾功能影响。结果显示:1)S-CRF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标观察物种数及Simpson指数低于HC组(P<0.05),PCoA分析显示,S-CRF组肠道菌群与M-CRF、HC组有差异。2)LEfSe分析显示,S-CRF组和HC组间大量差异菌群,拟杆菌科、拟杆菌属及假单胞菌科等7个菌种富集于S-CRF组,普氏杆菌科、梭菌科、普氏杆菌属及普拉梭菌属等11个菌种富集于HC组。CCA分析发现富集于S-CRF组菌种丰度与肾功能指标呈正相关。3)S-CRF组粪中乙酸、丙酸及丁酸浓度均显著低于HC组和M-CRF组,M-CRF组丁酸浓度显著低于HC组(P<0.05),且丁酸浓度与血中胱抑素C(Cys-c)、肌酐(Cr)及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1、-0.583和-0.514,P<0.01)。4)与慢性肾衰模型组(5/6 Nx组)比较,慢性肾衰犬给与丁酸钠8周后,血清Cr和BUN显著降低(P<0.05);粪菌移植8周后,血清Cr和BUN显著升高(P<0.05),丁酸钠可回调血清Cr和BUN水平。综上表明,慢性肾衰竭患犬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及丰度改变,粪中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这些变化可加剧肾功能障碍。为犬慢性肾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参虎败毒颗粒体内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效果观察
李晨, 邱存义, 冯逸雪, 韩力康, 杜连昭, 王茜茜, 马欣, 李瑞香, 王兴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44-23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8
摘要 ( 249 )   HTML( )    PDF (2981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参虎败毒颗粒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将20头PRRSV阴性仔猪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提前药物处理感染组(A组)、感染同时药物处理组(B组)、无药物处理感染组(C组)和无药物处理不感染组(D组)。A和B组分别于攻毒前3 d和攻毒时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参虎败毒颗粒(每头10 g·d-1),连续饲喂至攻毒后28 d,每日测量体温,在攻毒后第14天,每组随机处死仔猪1头,观察病理变化,RT-qPCR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并在攻毒后第1、3、5、7、14、21、28、35天采全血和血清样品进行PRRSV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发现,A和B组仔猪体温在攻毒后第6天上升至40℃以上,第12天时恢复正常;C组仔猪体温在第5天上升至40℃以上,持续至试验结束仍未恢复。A、B组仔猪肺组织病变较轻,肺泡结构轻度损伤,支气管内有少量炎性渗出物,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仔猪肺组织病变严重,肺泡结构破坏严重,支气管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和炎性细胞浸润。A组在攻毒后3、5、7和14 d病毒载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B组在攻毒后3和5 d病毒载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第7和14天病毒载量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PRRSV抗体在攻毒后第21天达到峰值,C组在28 d达到峰值。以上结果可知,参虎败毒颗粒能够显著减轻PRRSV造成的仔猪肺部病理损伤,降低病毒血症;添加药物可使PRRSV特异性抗体峰值提前,减少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证明参虎败毒颗粒可用于预防或治疗PRRSV感染,降低PRRSV对仔猪的影响。
研究简报
犊牛腹泻粪便样本中纽布病毒VP1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李斯熠, 岳华,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54-23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29
摘要 ( 261 )   HTML( )    PDF (1830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纽布病毒(Nebovirus,NeV)是国内犊牛腹泻的新发病原,其VP1蛋白含有受体结合位点和中和抗原表位,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VP1基因1.2型毒株的分子特征。采用RT-PCR方法,对2019年宁夏和河南的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NeV检测,扩增阳性样本完整的主要衣壳蛋白(VP1)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结果显示,宁夏和河南地区NeV检出率分别为11.32%和8.62%。从4个样本中成功获得了1.2型毒株完整VP1和RdRp序列。4个完整VP1与GenBank中73个完整VP1的氨基酸相似性为75.4%~97.8%;与GenBank中仅有的3个1.2型VP1相比,4个毒株在P2区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在P1区有2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与国内基因1.1型、1.3型和1.4型毒株相比,在P2区分别有9、18和14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在P1区分别有2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在S区分别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4个完整RdRp均为NB-like基因型,与GenBank中8个完整RdRp的核苷酸相似性为67.2%~94.8%。本文首次在我国检测到VP1基因1.2型毒株,成功获得了4条基因1.2型毒株的完整VP1和RdRp序列,为国内NeV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进化研究等提供了参考。
牦牛源正呼肠孤病毒2型的检测和分离鉴定
吕珽, 陈虹吟,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8):  2361-23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8.030
摘要 ( 246 )   HTML( )    PDF (1466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川西北牦牛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RV)的感染情况并分离病毒。采用RT-PCR方法,对采自川西北15个牧场的72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和其中5个牧场的15份腹泻牦牛血清样本进行MRV检测,阳性样本进一步用分型PCR确定其血清型。结果显示,粪便样本中MRV检出率为20.83%(15/72),血清2型的比例为60%(9/15);血清样本中MRV检出率为40%(6/15),血清2型的比例为83.33%(5/6);未检测到其他血清型。成功地从腹泻粪便中分离到1株MRV血清2型毒株(TCID50为4×10-8.56·mL-1),并获得长度为23 587 bp的分离株全基因组,该分离株与中国猪源毒株的遗传关系最近;与GenBank中所有的MRV S1基因相比,该分离株有4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本研究从牦牛中检测到MRV,并分离到1株牛源MRV血清2型毒株,为进一步研究MRV血清2型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