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0-0. 
摘要 ( 77 )   HTML( )    PDF (226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0. 
摘要 ( 107 )   HTML( )    PDF (402KB) ( 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3-0. 
摘要 ( 59 )   HTML( )    PDF (171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低温等离子体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牧业的应用
李雅琦, 王鲜忠, 张姣姣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1
摘要 ( 227 )   HTML( )    PDF (1479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是轻度电离的等离子体,其离子和中性粒子温度远低于电子温度,使得整个放电体系呈现低温状态,目前广泛应用于灭菌消毒、疫苗生产、口腔治疗、伤口愈合和癌症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NTP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对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低强度和短时间时,NTP产生较低水平的ROS和RNS可以诱导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加速伤口愈合;高强度和长时间的NTP处理则会抑制细胞增殖甚至诱发细胞凋亡,但NTP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及其在畜牧业的潜在应用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文综述了NTP对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干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NTP应用于伤口愈合和癌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本文还总结了NTP在畜禽动物的饲养环境与健康、生长与繁殖性能以及动物食品加工与保存方面的潜在应用,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生产和保障动物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ADP-核糖基化调控精子形成的研究进展
段晨莹, 李欣, 赵俊金, 李茹意, 赵羚均, 郭冠华, 杨利国, 滑国华,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1-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2
摘要 ( 265 )   HTML( )    PDF (2655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DP-核糖基化是由ADP-核糖基转移酶((ADP-ribosyl) transferases,ARTs)催化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为聚-ADP-核糖基化和单-ADP-核糖基化,在着丝点和纺锤体组装、DNA损伤修复及精子染色质重塑等多个精子发生生物学事件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部分ARTs基因缺失使精子形成异常,导致精液质量降低,甚至雄性不育。然而,ADP-核糖基化调控精子形成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对单-ADP核糖基化的研究则更少。为此,本文综述了ADP-核糖基化在精子形成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揭示精子形成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推动雄性繁殖障碍防控和男性不育治疗取得新突破。
反刍动物瘤胃噬菌体的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及进展
吴祎程, 冉涛, 周传社, 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0-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3
摘要 ( 210 )   HTML( )    PDF (2801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毒(virus)存在于各种动物胃肠道中,反刍动物瘤胃也不例外。瘤胃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微生态系统,包括细菌、真菌、原虫、古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目前,多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被广泛用于瘤胃细菌群落的研究。有研究表明,饲粮、环境及宿主基因型会对瘤胃细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产生影响;瘤胃细菌也会反过来影响宿主机体代谢、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与瘤胃细菌相比,瘤胃病毒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为病毒组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研究者们将宏基因组学运用于瘤胃病毒,在瘤胃液中发现了许多新型病毒,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瘤胃病毒多样性的认知。本文从瘤胃噬菌体概念出发,重点阐述了瘤胃病毒DNA提取、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并结合其他环境病毒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对瘤胃病毒宏基因组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新城疫病毒M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段志强, 谢玲玲, 陈佳琪, 唐宏, 王燕碧, 赵采芹, 赵佳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32-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4
摘要 ( 282 )   HTML( )    PDF (2153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约为15.2 kb,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由于NDV基因组较小,不能编码病毒复制需要的所有蛋白,因此必须借助宿主蛋白来完成NDV的生活周期。M蛋白是一种非糖基化膜相关蛋白,在抑制宿主细胞基因转录、调节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促进子代病毒粒子组装和出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在M蛋白与NDV毒力和复制的关系,以及以M蛋白为核心的病毒样颗粒形成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是对M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以及M蛋白如何调控NDV的复制研究进展相对缓慢。鉴于M蛋白在NDV复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M蛋白的结构特征和细胞内定位特征,以及M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功能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认识和研究M蛋白在NDV复制和致病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云南独龙鸡和白来航鸡卵巢组织转录组水平的比较分析
任宇, 丁玥竹, 农燕鸿, 郭爱伟, 刘莉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43-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5
摘要 ( 189 )   HTML( )    PDF (5296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RNA-seq技术筛选和分析云南独龙鸡和白来航鸡卵巢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为独龙鸡后续基因功能、品种改良和种质特性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集了3只43周龄健康状况良好的独龙鸡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与相似饲养条件和周龄的白来航鸡卵巢组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白来航鸡相比,独龙鸡中共有1 2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22个,下调基因751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蛋白水解、翻译、细胞外泌体、膜组分、结合和催化等过程,在蛋白合成、ECM-受体相互作用、氧化磷酸化、粘着斑等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显著性通路分析发现独龙鸡在蛋品质和免疫抗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蛋性能上与白来航鸡还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筛选到的RPL22、ATP5I、COX5A、JAKMIP1、CATH2基因主要富集在抗性、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相关通路中,可作为重要候选基因进一步深入研究。
影响藏猪与大约克夏猪肌肉品质的lncRNA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宋明坤, 薛明明, 张力戈, 颜铎, 夏宁, 商鹏, 李新建, 韩雪蕾, 乔瑞敏, 李秀领, 李明, 王克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53-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6
摘要 ( 175 )   HTML( )    PDF (6160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藏猪和大约克夏猪(180日龄)背最长肌组织中与猪肉质性状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s)和基因,探讨lncRNAs在猪肉品质中的分子调控作用,为猪肉质性状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先前公布的数据,以饲养在相同条件下的180日龄健康藏公猪(n=3)和大约克夏公猪(n=3)为研究对象,收集背最长肌肉品质表型数据,利用相同个体背最长肌转录组数据筛选差异表达lncRNAs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根据差异表达lncRNAs和DEGs位置关系以及表达的相关性预测lncRNAs顺式作用(cis)和反式作用(trans)的靶DEGs,并对trans靶DEGs进行GO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潜在影响肌肉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候选差异表达lncRNAs和靶DEGs,构建lncRNAs-DEGs-生物学过程调控网络。最后将筛选的候选靶基因与藏猪和大约克夏猪的肉质性状(滴水损失、pH、肉色、大理石花纹、肌内脂肪含量、肌纤维横截面积、眼肌面积和维生素B1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藏猪和大约克夏猪背最长肌组织中共鉴定出1 546个lncRNAs和20 219个mRNAs,其中包括49个差异表达lncRNAs和154个DEGs,差异表达lncRNAs分别顺式和反式调控7个和138个靶DEGs。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大量靶DEGs显著富集到与肌肉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的正调控、肌肉结构发育、脂肪细胞分化、JAK-STAT级联的正调控、MAPK级联的正调控等。调控网络显示,MSTRG.34836.10、MSTRG.151.1调控的靶DEGs最多,其次是MSTRG.21406.1、MSTRG.26709.1。关联分析发现,这些lncRNAs调控的候选靶DEGs有11个与肉质性状显著相关。综上表明,本研究鉴定的部分差异表达lncRNAs与肌肉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有关,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lncRNAs可能通过调控HES1、LEPTGFB2和PER2等基因的表达影响猪肉品质,为进一步解析猪肉质性状的潜在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绵羊miR-127/FOXO4反馈环路及其对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付强, 岳巧娴, 锡建中, 宋鹏琰, 陈晓勇, 周荣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66-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7
摘要 ( 179 )   HTML( )    PDF (1926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oar-miR-127/FOXO4反馈环路及其对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romoter 2.0预测绵羊miR-127启动子,利用JASPAR数据库预测转录因子FOXO4与oar-miR-127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构建包含预测结合位点的pGL3-basic-miR-127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和pcDNA-FOXO4过表达载体;利用TargetScan软件在线预测oar-miR-127与FOXO4基因3'-UTR区结合位点,构建包含预测结合位点的pmir-GLO-FOXO4野生型、突变型和缺失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将pGL3-basic-miR-127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和pcDNA-FOXO4过表达载体共(或单独)转染体外培养的绵羊卵泡颗粒细胞,FOXO4突变型、野生型和缺失型重组质粒与miR-127 mimic/mimic NC共转染体外培养的293T细胞,48 h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pcDNA-FOXO4过表达载体(miR-127 mimic/mimic NC)转染绵羊卵泡颗粒细胞48 h,利用qRT-PCR检测miR-127(FOXO4)及凋亡基因(Casp3、BaxBCL2)的表达水平。过表达转录因子FOXO4显著降低了oar-miR-127启动子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和oar-miR-127表达水平(P<0.05);miR-127 mimic和FOXO4野生型重组质粒共转染的颗粒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共转染miR-127 mimic和FOXO4缺失/突变型重组质粒的细胞(P<0.05)。转染miR-127 mimic的颗粒细胞中FOXO4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asp3和Bax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1);过表达转录因子FOXO4的颗粒细胞中Casp3和Bax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但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证实了oar-miR-127与靶基因FOXO4间存在反馈环路,并促进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为研究其在绵羊卵泡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山羊DGAT1基因的克隆及对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调控作用研究
杨昌恒, 李琪, 黄维, 林亚秋, 王永, 向华, 朱江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76-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8
摘要 ( 166 )   HTML( )    PDF (2875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山羊DGAT1基因序列,明确DGAT1基因在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进一步揭示过表达DGAT1基因对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本试验以10月龄健康简州大耳公羊(n=7)为试验动物。采用RT-PCR法克隆山羊DGAT1基因序列,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DGAT1在山羊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双酶切法构建pcDNA3.1-DGAT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使用RT-qPCR检测DGAT1过表达效率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油红O染色法观察过表达DGAT1对脂滴形成的影响,利用GPO-Trinder酶学反应检测甘油三酯含量。结果显示,获得山羊DGAT1基因序列全长1 651 bp (GenBank登录号:MT221183),包含5'UTR 125 bp,CDS 1 470 bp,3'UTR 56 bp,编码489个氨基酸残基;山羊DGAT1基因在小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脾中表达量最低;RT-qPCR检测结果显示,DGAT1在细胞中过表达极显著(P<0.01),GPAM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ADRPACOX1基因极显著上调(P<0.01),而AGPAT6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MLYCDHSL基因极显著下调(P<0.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DGAT1后脂滴聚积相较于对照组极显著增多(P<0.01),甘油三酯测定结果显示,过表达DGAT1基因可极显著增加山羊肌内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含量(P<0.01)。本研究成功获得山羊DGAT1基因CDS区序列并构建了pcDNA3.1-DGAT1真核表达载体,过表达DGAT1可显著促进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并显著影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阐明DGAT1对调控山羊肌内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胎儿期与成年期蒙古马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化研究
丁文淇, 图格琴, 任秀娟, 陶克涛, 拉希玛, 贾紫洁, 安塔娜, 铁木齐尔·阿尔滕齐米克, 韩海格, 陶娜拉, 芒来, 白东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88-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09
摘要 ( 118 )   HTML( )    PDF (5363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影响蒙古马胎儿期和成年期肌纤维类型差异机理。本研究选取3匹4月龄胎儿(两母一公)与3匹5岁健康成年母马身体4块分布全身、具有代表性的肌肉组织(长臂三头肌、夹肌、背最长肌、臀中肌)作为一个整体。胎儿期蒙古马肌纤维和成年期蒙古马肌纤维因存在差异各做为一组,试验进行3个生物学重复。首先对蒙古马骨骼肌肌肉样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接下来对骨骼肌样品进行RNA-seq,构建胎儿期和成年期蒙古马不同时期肌纤维mRNA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组织学结果显示,胎儿期快肌纤维占比显著高于成年期,RNA-seq筛选可能影响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候选基因,比较胎儿期和成年期蒙古马影响肌纤维类型的基因表达谱。共筛出250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成年期上调的基因有27个,包括TNNT1、MYOZ2、ATP2A2等,在胎儿期上调的基因17个,包括MYL1、TNNT3、ENO3等。其中ATP2A2和TNNT1主要与快、慢肌纤维类型转化有关,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还与骨骼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结果表明,胎儿期蒙古马快肌纤维比例显著高于成年期蒙古马。ATP2A2、MYOZ2等基因主要表达在成年期蒙古马肌纤维,ENO3、TNNI2等基因主要表达在胎儿期蒙古马肌纤维。钙信号和AMPK信号通路与肌纤维类型转化有关。本试验结果对于研究蒙古马肌纤维类型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斑点马黑、白毛色区域皮肤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白东义, 拉希玛, 赵若阳, 陶娜拉, 韩海格, 丁文淇, 贾紫洁, 刘慧莹, 王文兴, 黄博光, 芒来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00-1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0
摘要 ( 132 )   HTML( )    PDF (5809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蒙古斑点马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蒙古斑点马体躯白色区域和黑色区域皮肤的表型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验证,试图解析蒙古斑点马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为今后保护和开发利用蒙古斑点马奠定基础。选择蒙古斑点马体躯白色和黑色区域皮肤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型差异;对白色和黑色区域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差异表达mRNAs;将筛选到的典型基因通过免疫荧光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试验,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蒙古斑点马黑色皮肤组织和白色皮肤组织中的色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黑色皮肤组织表皮和毛囊毛球部位,而白色皮肤组织相应的位置未发现有黑色素沉积。740个基因的表达量在黑白两个不同颜色皮肤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09个基因在蒙古斑点马黑色皮肤组织表达量较高,215个基因在蒙古斑点马白色皮肤组织表达量较高。差异表达mRNAs主要富集到了黑色素生成等通路,其中TYR、TYRP1、DCT、PAX3、DAPL1等基因与毛色形成相关。在蒙古斑点马毛囊中,TYRTYRP1蛋白在毛囊的毛球部位不表达。DCT在毛囊毛球的毛母质部位表达。因此,蒙古斑点马的毛色形成主要由黑色素形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量所决定。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新疆托氏兔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评价
米热姑丽·麦麦提, 周世玉, 刘鹏, 孟阳, 聂文悦, 滕培晨, 单文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12-1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1
摘要 ( 151 )   HTML( )    PDF (2970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线粒体基因测序方法评价新疆托氏兔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探究亚种间的遗传结构。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及测序技术,获得来自新疆北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地区的共计78例新疆托氏兔线粒体DNA的CO1和D-LOOP基因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78个新疆托氏兔样本的合并序列共定义了68种单倍型,新疆托氏兔的单倍型多样性(h=0.996±0.002)和核苷酸多样性(π=0.049±0.023)均较高;系统发育关系和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显示,本研究中的托氏兔样本被分成3个大枝(Clade A-C),其中Clade A和C包含绝大多数来自新疆北部和西北部组群的野兔,即托氏兔西域亚种,Clade B中的野兔绝大多数来自新疆中、东部地区,即托氏兔中亚亚种,除小部分样本较为混杂,其余样本的聚类情况与其分布范围和地理距离相吻合;AMOVA分析、Fst以及基因流结果显示,新疆托氏兔亚种间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较小,亚种内遗传分化相对较小、基因流相对较大。中性检验结果显示,新疆托氏兔群体Tajima`D值为1.075(P>0.05),Fu`s Fs为-15.100(P<0.01),核苷酸错配分布呈现多峰,EBSPs分析显示新疆托氏兔在距今大约0.01 Ma时发生过种群扩张。基于线粒体2个基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托氏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西域亚种的北部和西北部组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和较小的遗传分化,但中亚亚种的中部和东部组群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可能是由于较远的地理距离所致;此外,新疆托氏兔近期经历过种群扩张。
灌胃左旋甲状腺素(L-T4)对妊娠小鼠胎盘中DIO3基因表达及胚胎数的影响
赵娟, 李立煊, 陈雯敏, 肖金龙, 仲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22-1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2
摘要 ( 137 )   HTML( )    PDF (3072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DIO3的表达模式和灌胃左旋甲状腺素(L-T4)对孕鼠胎盘中DIO3基因表达和胚胎数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妊娠期母体甲状腺激素异常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6周龄健康昆明小鼠(雌鼠70只,雄鼠35只)为试验对象。雌鼠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腹腔灌胃10 U PMSG (溶于0.3 mL生理盐水),正常饲喂48 h后将雄鼠和雌鼠以1∶2的比例合笼过夜。次日清晨对雌鼠进行阴道检测,若阴道处可见乳白色阴栓则视为妊娠第1天。将妊娠小鼠随机分为5组,试验组小鼠分别灌胃0.25(SG,n=10)、1.25(MG,n=10)、2.50(LG,n=10)和5.00 μμL-1(HG,n=10)的L-T4,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G,n=10),每天灌胃80 μL,持续10 d。采集试验组妊娠天数分别为第10和18天的小鼠胎盘(n=4/组)并记录胚胎数。此外,采集对照组第10、14和18天的胎盘及未妊娠小鼠卵巢(n=3/组)。利用RT-qPC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胎盘组织中DIO3的表达情况,利用化学发光仪检测妊娠小鼠灌胃L-T4后血清中TSH、FT3和FT4的含量变化。RT-qPCR结果表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胎盘组织中DIO3的表达水平随妊娠时间增长呈递减趋势,在妊娠期第10天时表达量最高,在第18天时表达量最低,且低于未妊娠时的表达量(P<0.01)。石蜡切片显色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分析与RT-qPCR结果一致。灌胃L-T4后,母鼠体内血清TSH、FT3和FT4水平均随灌胃浓度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且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DIO3的表达随灌胃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妊娠第10天,DIO3的表达量在对照组与HG组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与SG组、MG组和L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妊娠第18天,对照组DIO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灌胃组(P<0.01)。妊娠第10天灌胃组妊娠母鼠胚胎数量略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妊娠第18天灌胃组和对照组妊娠母鼠胚胎数量大致相同。综上所述,灌胃L-T4可提高妊娠母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诱导胎盘组织中DIO3的表达。但灌胃L-T4对妊娠母鼠的胚胎数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妊娠期甲状腺激素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山羊CREBZF蛋白两种亚型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牛宏宇, 张瑞雪, 齐茂振, 马玉洁, 曲栓, 靳亚平, 林鹏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32-1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3
摘要 ( 158 )   HTML( )    PDF (2261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编码山羊CREBZF蛋白2种亚型(长亚型SMILE和短亚型Zhangfei)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初步探究CREBZF对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gEECs)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针对编码山羊CREBZF不同亚型的基因CDS区分别设计引物,分段进行PCR扩增;运用无缝克隆技术将所获得各目的基因片段与线性化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pcDNA3.1(+)-SMILE和pcDNA3.1(+)-Zhangfei重组过表达载体,通过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转染过表达载体至gEECs,提取总RNA和蛋白,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过表达效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SMILE和Zhangfei对gEECs凋亡率的影响。PCR、双酶切显示各目的条带大小正确;测序显示目的片段与NCBI基因库中山羊CREBZF的预测序列一致性为100%;转染过表达载体后,gEECs中SMILE与Zhangfei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并发现SMILE可能在翻译后自身被修饰;空载体组细胞凋亡率为8.45%;转染pcDNA3.1(+)-SMILE组凋亡率显著上升至12.41%(P<0.01);转染pcDNA3.1(+)-Zhangfei组凋亡率上升至9.83%,但相较于空载体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CREBZF可能调控gEECs的凋亡进程。本研究将目的基因分段克隆与无缝克隆技术联用,构建了上述2种过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究CREBZF在反刍动物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周期性变化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N-乙酰半胱氨酸对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沛方, 陈祥, 周志楠, 唐文, 张艳, 惠茂茂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41-1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4
摘要 ( 184 )   HTML( )    PDF (3343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goat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gESCs)的影响。本研究以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为对象,体外培养基中添加浓度梯度分别为100、200、400 μmol·L-1的NAC,将0 μmol·L-1 NAC视为空白组,运用CCK-8法筛选NAC的最适浓度并判断其对细胞的增殖情况,随后通过DCFH-DA探针、RT-qPCR分别检测最适浓度NAC对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细胞周期、增殖相关因子及山羊繁殖性能相关基因TGF-β1、TGF-β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μmol·L-1 NAC浓度较其它梯度对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200 μmol·L-1 NAC较空白组降低了细胞ROS的含量(P<0.01),从而延缓细胞的衰老。RT-qPCR结果显示:200 μmol·L-1 NAC添加能极显著提高细胞周期及增殖相关因子CyclinA1、CyclinEPCNA mRNA的表达水平(P<0.01),降低细胞周期因子CyclinD2的mRNA表达量(P<0.01);并极显著降低转化生长因子家族TGF-β1基因(P<0.01)、显著降低TGF-β3基因(P<0.05)的mRNA表达水平。故本研究推测200 μmol·L-1 NAC可能通过调控细胞中CyclinA1、CyclinE、PCNA、CyclinD2的表达水平来促进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家族因子TGF-β1、TGF-β3的表达水平影响山羊的繁殖性状,为进一步研究NAC对山羊繁殖性状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敲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ASH1L基因对牛卵丘细胞表达谱的影响
田雅晴, 崔立欣, 郝海生, 邹惠影, 庞云渭, 赵学明, 朱化彬, 杜卫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51-1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5
摘要 ( 142 )   HTML( )    PDF (2981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干扰类缺失的、小的、同源异形1(absent,small,or homeotic 1-like,ASH1L)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对牛卵丘细胞表达谱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经过筛选的siRNA干扰牛卵丘细胞中ASH1L基因的表达,分别收集干扰组和对照组细胞(野生型)进行RNA测序及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可变剪切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每个试验3个重复。结果显示,干扰组与对照组细胞共筛选出2 04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 078个,下调基因96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2 802个GO条目,如细胞分裂、细胞连接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涉及到白细胞跨内皮迁移、PI3K-Akt、细胞黏附分子等53条KEGG通路。全部表达基因的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SH1L基因参与发育诱导、H3K4特异性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组蛋白去甲基化等生物学过程。另外,测序结果鉴出12种可变剪切方式,共117 994个可变剪切事件;同时检测到522 205个SNPs位点,其中碱基转换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颠换。综上所述,ASH1L基因干扰的卵丘细胞和野生型卵丘细胞的表达谱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可能通过细胞黏附分子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等通路调节细胞生长,也可通过可变剪切和SNP影响基因表达,本试验为深入研究ASH1L对卵丘细胞增殖和胚胎发育的调控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荷斯坦牛血浆抗缪勒氏管激素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
万涛, 王澳, 张海亮, 胡丽蓉, 赵善江, 张翰霖, 王炎, 郭刚, 俞英,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61-1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6
摘要 ( 135 )   HTML( )    PDF (1370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荷斯坦牛血浆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浓度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初步估计其遗传参数,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牛场398头健康泌乳母牛共625份血样,采用ELISA酶免法测定血浆AMH浓度,利用SAS 9.2软件的MIXED过程建立模型,分析血浆AMH浓度的影响因素;此外,基于DMU软件使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对血浆AMH浓度进行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估计,并计算AMH与奶牛部分繁殖性状之间的近似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荷斯坦牛血浆AMH浓度为(96.30±14.25) ng·L-1;采样季节对血浆AMH浓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胎次、妊娠天数以及泌乳天数对血浆AMH浓度均无显著影响;血浆AMH浓度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遗传力为(0.10±0.08);血浆AMH浓度与产犊后首次配种间隔、青年牛和经产牛的首末次配种间隔及死产率均存在中高遗传相关,近似遗传相关系数介于0.3~0.7之间。综上,本研究对AMH浓度的影响因素和遗传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荷斯坦牛AMH浓度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参考,有助于通过AMH浓度对奶牛的繁殖性能进行研究。
雌性牦牛主要生殖器官中DBI的表达与定位分析
王强龙, 潘阳阳, 闫翠霞, 张同享, 何翃闳, 崔燕, 徐庚全, 王立斌, 樊江峰, 余四九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69-1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7
摘要 ( 199 )   HTML( )    PDF (3731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加深对DBI基因功能的探究,揭示其在牦牛生殖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采集健康母牦牛(3~6岁)繁殖周期不同阶段(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共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WB)检测牦牛DBI在繁殖周期不同阶段雌性牦牛生殖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定位DBI蛋白在雌性牦牛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 qRT-PCR结果显示,在卵巢中,DBI在黄体期和妊娠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期(P<0.05);在输卵管中,DBI在黄体期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P<0.05);在子宫中,DBI在妊娠期表达量最高,黄体期次之,卵泡期最低。2) 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在卵巢中,DBI在妊娠期的水平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5);在输卵管中,DBI在黄体期水平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P<0.05);在子宫中,DBI在妊娠期水平明显高于黄体期和卵泡期(P<0.05)。3) IHC结果显示,DBI主要位于生殖上皮细胞、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黄体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子宫基质细胞和子宫腺中。DBI在牦牛繁殖周期不同阶段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参与牦牛生殖生理调控,为进一步挖掘DBI基因在高原哺乳动物生殖方面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初探lncRNA-Tubb4b的蛋白编码能力及其对微管基因的调控
冯美莹, 卫恒习, 李莉, 张守全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79-1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8
摘要 ( 159 )   HTML( )    PDF (2102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长链非编码Tubb4b基因(lncRNA-Tubb4b)是否具有蛋白编码能力及其对Tubb4b基因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在lncRNA-Tubb4b中添加起始密码子ATG、0/1/2个的T尾和Flag标记,通过构建载体、脂质体转染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lncRNA-Tubb4b蛋白编码能力进行分析;随后,构建过表达载体和合成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lncRNA-Tubb4b对微管基因Tubb4b的影响。结果表明,我们扩增了添加0、1和2个T尾的Flag片段,其与lncRNA-Tubb4b融合后,成功构建到pcDNA3.1(-)载体中;转染小鼠精原细胞后发现,添加0、1和2个T尾的lncRNA-Tubb4b均没有FLAG蛋白条带;以pcDNA 3.1(-)-EGFP载体为对照,在小鼠精原细胞中过表达lncRNA-Tubb4b时,对照组细胞有荧光产生,试验组Tubb4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地降低(P<0.01);在小鼠精原细胞中干扰lncRNA-Tubb4b表达后,极显著地提高Tubb4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1)。这表明,lncRNA-Tubb4b确实不编码蛋白质,过表达或干扰lncRNA-Tubb4b的表达会极显著地降低或升高Tubb4b基因的表达。
营养与饲料
安格斯妊娠母牛异食行为的营养代谢异常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李紫仟, 陈卓, 任强林, 马义诚, 叶倩文, 夏瑞阳, 王金泉, 赵红琼, 马忠祥, 李红波,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188-1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19
摘要 ( 177 )   HTML( )    PDF (5580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异食行为(PICA)是以舔食、啃咬一些无营养价值异物为特征的一种异常行为,大多研究认为,PICA是因某些营养素紊乱和生活环境受限所致。业已证明,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关系密切,肠道菌群-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与动物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日益被揭示。但PICA牛的营养代谢物变化与其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变化关系缺乏研究。本研究拟对PICA母牛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变化与无PICA临床症状的健康牛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探明肠道菌群变化与PICA的关系。在针对某集约化安格斯肉牛繁育场PICA牛临床调查基础上,试验选取年龄相同、体重相近、同一舍饲条件下正常妊娠母牛和典型异食行为的妊娠母牛各10头,分为对照组(Ctrl)和异食组(PICA),采集血液和毛发样本对其矿物质元素、脂溶性维生素(VA、VD、VE)、17种游离氨基酸和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比较,同时采集粪便,分析两组牛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结果发现,与Ctrl组相比,PICA组血清中异亮氨酸(Iso)和苯丙氨酸(Phe)含量显著升高(P<0.05);虽然PICA组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Ctrl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中,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和CF231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Iso与CF231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Phe与Tenericutes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肉牛血清中Iso和Phe的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中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和CF231相对丰度的变化可能与安格斯肉牛异食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PICA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预防兽医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小分子核苷类似物诊断与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转归
李笨, 郭富强, 王伟伟, 金宁一, 金秋实, 米志强, 李昌, 王茂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00-2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0
摘要 ( 178 )   HTML( )    PDF (1933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传染性腹膜炎(简称猫传腹)是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以严重腹腔炎症为特征的高致死性传染病,然而对其病原的诊断尚无公认的标准方法,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应用于兽医临床。因此,本研究通过描述一例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诊治过程,探索针对该病的合理诊疗手段。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临床症状、生化分析、血常规等检测方法,实现对该病例的诊断,基于白/球蛋白比、fSAA等临床指标评估抗病毒药物GS-441524治疗效果,监控转归进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应用于猫传腹的诊断过程,经高剂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周白/球蛋白比、fSAA两项特征指标恢复正常,10周符合出院标准,16周复查未见疾病复发迹象。此病例的成功治疗证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医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和GS-441524药物对危重病例治疗的有效性,血清白/球蛋白比(≥0.6)和fSAA (<5 μg·mL-1)可作为临床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检测牛5种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孙吉, 岳华,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09-2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1
摘要 ( 271 )   HTML( )    PDF (1149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A群轮状病毒(BRVA)、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诺瓦病毒(BNoV)和牛纽布病毒(BNeV)是引起犊牛腹泻的常见病毒,且临床上多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本试验的目的是建立可以同时检测上述5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通过设计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BRVA、BCoV、BVDV、BNoV和BNeV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只特异性检出目标病毒,而对牛星状病毒、牛嵴病毒、牛细小病毒、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沙门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腹泻病原均无扩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对BRVA、BCoV、BVDV、BNoV、BNeV的最低检测下限分别为1.63×105、2.0×106、1.9×105、1.96×105和2.0×105copies·μL-1。比较试验表明,该多重RT-PCR方法与检测单一病毒的RT-PCR方法的符合率为100%。利用该方法对2019—2020年采集自川西北草原的220份牦牛腹泻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BRV的检出率为40.5%、BNoV的检出率为5.9%、BNeV的检出率为4.5%,而BVDV和BCoV无检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可同时检测犊牛腹泻粪便样品中的5种常见腹泻病毒,为牛腹泻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副猪嗜血杆菌Flp-FRT双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肖静, 肖坤雪, 王翘楚, 陈焕春, 蔡旭旺, 徐晓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19-2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2
摘要 ( 135 )   HTML( )    PDF (3244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Flp-FRT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建立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的无抗性标记基因敲除方法,为G.parasuis的毒力因子、致病机制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提供有力的遗传操作工具。首先利用λ噬菌体cI857/PRM/PR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调控Flp重组酶的表达,实现抗性突变体中抗性基因的消除;然后将Flp表达质粒电转化引入G.parasuis CF7066,再自然转化介导同源重组的自杀性质粒获得有抗性标记的基因缺失突变株,调节Flp酶表达并筛选无抗突变株,提高培养温度消除表达Flp酶的温敏质粒;进一步通过筛选突变FRT位点以保证基因敲除的效率。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温敏穿梭质粒pSHG5C-Flp,证实了λ cI857/PRM/PR表达系统可调控Flp重组酶在G.parasuis中表达并切除抗性突变株ΔnanH::KanR中的抗性基因;然后用Flp重组酶表达质粒pSHG5C-Flp电转化G.parasuis CF7066,再用自杀性质粒pKF-ΔnanH和pKF-Δapd2对其进行两次连续自然转化,依次在自然转化的初代转化子中筛选并获得了无抗的单基因缺失株ΔnanH和双基因缺失株ΔnanHΔapd,提高培养温度至42℃培养消除了Flp重组酶表达质粒。尽管该系统实现了G.parasuis两个基因的连续敲除,但敲除第2个基因时的效率明显下降,这很可能源于细菌细胞中Flp重组酶表达的积累,对转化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产生了干扰。因此,作者筛选了突变的FRT位点、构建自杀性质粒pKFM-Δapd进行自然转化,显著提高了自然转化后获得突变株的效率,从而保证了该敲除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可用于G.parasuis的无抗性标记双基因缺失突变系统,为其分子致病基因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疆地区3株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SeM基因型的鉴定与进化分析
杜宇, 蒲小峰, 陈晓萌, 吕芬芬, 汪丽, 张泽华, 张宝江, 苏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31-2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3
摘要 ( 98 )   HTML( )    PDF (3355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新疆地区某驴养殖场获得了3株驴腺疫链球菌分离株HTP133、HTP123和HTP232。为了解这3株驴腺疫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确定其分子分型,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的检测,对16S rRNA进行序列对比分析,并利用PCR扩增SeM等位基因和测序鉴定其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均为马链球菌马亚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均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等18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头孢呋辛耐药。16S rRNA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归属于该菌16S rRNA进化群的Ⅰ群,且在V1-V5可变区有明显的序列特征,且与JQ726493株进化关系较近。SeM等位基因测定后鉴定了2个新SeM基因型,分别为SeM 210(HTP232)和SeM 211(HTP 133、HTP 123),与SeM 136、SeM 138、SeM 142、SeM 146、SeM 149和SeM 144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丰富了我国驴腺疫链球菌的流行和传播特征,提供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驴腺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化脓隐秘杆菌肝素结合蛋白的提取及铁结合蛋白的黏附特性分析
沈克飞, 许国洋, 付利芝, 杨柳, 牟豪, 张素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41-2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4
摘要 ( 99 )   HTML( )    PDF (1319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黏附宿主细胞。本研究旨在认识化脓隐秘杆菌肝素结合蛋白及其黏附特性,采用肝素琼脂糖凝胶从化脓隐秘杆菌裂解物中提取蛋白,运用蛋白质质谱和免疫印迹对所提取的蛋白质进行鉴定。采用免疫印迹检测所提取蛋白质与自然感染化脓隐秘杆菌山羊血清的反应原性。制备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的的肝素结合活性及肝素、抗血清对肝素结合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分析,对重组蛋白细胞黏附活性和抗血清抑制化脓隐秘杆菌黏附宿主细胞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到包含铁结合蛋白(iron-binding protein,IBP)在内的多种ATP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转运体的底物结合蛋白(substrate binding proteins)。在自然感染山羊血清中检测到抗IBP的IgG抗体,表明IBP在化脓隐秘杆菌感染过程中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rIBP能结合肝素琼脂糖凝胶,生理浓度的NaCl能部分解离与肝素琼脂糖凝胶结合的rIBP。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肝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IBP结合肝素琼脂糖凝胶,表明rIBP特异性结合肝素。rIBP能黏附MDBK细胞。免疫印迹显示rIBP抗血清不能明显抑制rIBP结合肝素,但活菌计数结果显示能抑制化脓隐秘杆菌黏附MDBK细胞。本研究为深入认识化脓隐秘杆菌肝素结合蛋白及其在化脓隐秘杆菌黏附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在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时的表达谱研究
王正荣, 马勋, 张艳艳, 孟季蒙, 薄新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50-2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5
摘要 ( 114 )   HTML( )    PDF (5530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解析巨噬细胞RAW264.7在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时其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揭示巨噬细胞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免疫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72 h,收集RAW264.7细胞,提取总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RNA sequencing技术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SC)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72 h后,和PBS对照组相比,PSC处理组分别有848、3 745和7 009个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变化,其中上调的基因分别为415、1 159和2 237个,下调的基因分别为433、2 586和4 772个。对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6 h时,共有31个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15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16个出现显著下调。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24 h时,共有111个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34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78个出现显著下调。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72 h时,共有212个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50个基因出现显著上调,162个出现显著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包括富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LRRCs、G蛋白偶联受体GPCRs、C型凝集素受体CLRs、清道夫受体SRs等,同时还有一些模式识别受体PRR下游信号分子以及一些PRR下游效应分子。同时分析结果显示,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 h时,其Th1型的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编码基因,诸如Tnfrsf1a、Ifnar1的Tnfrsf12a等,它们的表达显著上调;而72 h时,其Th2型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编码基因,诸如IL4和IL6等,它们的表达显著上调。同时研究随机选取了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其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本研究系统解析了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不同时间段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谱特性,初步筛选了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固有免疫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解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巨噬细胞RAW264.7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时发挥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STAT6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对布鲁氏菌胞内存活的影响
席静, 王月丽, 邓肖玉, 杨琴, 李培东, 张江伟, 孙天浩, 朱良全, 易继海, 陈创夫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63-2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6
摘要 ( 147 )   HTML( )    PDF (3155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STAT6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布鲁氏菌光滑株S2308(S2308)和粗糙型疫苗株RB51(RB51)侵染巨噬细胞。利用qRT-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因子p65、NOS2和IL-1β,M2型巨噬细胞标志因子STAT6、ARG1、IL-10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标记分子CD86和M2型标记分子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STAT6蛋白及抑制剂AS对蛋白的抑制作用;ELISA检测M1型细胞因子TNF-α、IL-12和M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量;最后对胞内菌落进行CFU计数。qRT-PCR结果显示,在感染8、12 h时可显著诱导M1型因子mRNA转录表达,72 h时低表达,而M2型因子在72 h时高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2308感染12 h可显著诱导CD86的表达,感染72 h可显著诱导CD206的表达,但RB51对二者无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2308菌株在感染72 h时激活STAT6信号通路,而RB51几乎不激活该通路,抑制剂AS在2 μmol·L-1浓度时抑制效果最佳;ELISA结果显示,AS抑制剂可显著抑制IL-4、IL-10的释放,并促进TNF-α、IL-12的释放;CFU计数结果显示,S2308组的胞内菌呈先降低后显著上升趋势,加入AS抑制剂后可显著抑制布鲁氏菌胞内复制。布鲁氏菌S2308在感染后期能够通过STAT6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并促进Th2型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有利于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而RB51几乎不激活该通路,不影响胞内生存。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PK15细胞的lncRNA差异表达谱分析
朱静静, 戴政列, 汪涵, 李向臣, 赵阿勇, 周晓龙, 杨松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72-2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7
摘要 ( 115 )   HTML( )    PDF (5154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猪肾上皮细胞PK15后的lncRNA差异表达谱,探究宿主lncRNA在JEV感染和宿主防御中的潜在功能。本研究中利用JEV感染PK15细胞,感染36 h,收集细胞,同时设立未感染对照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提取细胞总RNA,构建cDNA文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通过对差异表达lncRNA与mRNA的位置关系以及序列相似性预测顺式和反式作用的靶基因,将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最后随机选出9个差异表达lncRNA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技术进行表达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共鉴定出856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452个lncRNAs显著上调表达,404个lncRNAs显著下调表达。GO分析发现,lncRNA的靶基因主要富集于先天性免疫反应;KEGG通路分析发现lncRNA的靶基因显著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oll样受体和NF-κB等信号通路。通过qRT-PCR验证发现,定量结果和测序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lncRNA参与宿主免疫反应调控JEV复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株感染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林焱, 罗润波, 刘燕坤,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82-2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8
摘要 ( 128 )   HTML( )    PDF (1738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测定此前从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C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该噬菌体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利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宿主谱,通过噬菌斑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成斑率(EOP)、吸附率、一步生长曲线以及抑菌曲线等来评价噬菌体在多株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结果显示:噬菌体C6可感染1株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和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大肠杆菌O157(E.coli W1)、2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 W3、STEC W5)和1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143)。通过比较噬菌体C6在4株致病菌上的各项感染特性指标发现:噬菌斑大小和成斑率E.coli W1>EPEC 143>STEC W3>STEC W5;吸附率E.coli W1>EPEC 143、STEC W3、STEC W5;最佳MOI EPEC 143、STEC W3、STEC W5>E.coli W1;液体LB中生长能力和抑菌能力E.coli W1>STEC W3>EPEC 143、STEC W5。噬菌体C6为T4样噬菌体,可感染多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存在差异,但均能显著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前噬菌体对猪链球菌毒力、环境适应性、耐药性及代谢活动的影响
韩雪姣, 李亮, 占松鹤, 段倩倩, 崔丽荣, 刘雪兰, 孙裴, 魏建忠, 李郁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290-3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29
摘要 ( 140 )   HTML( )    PDF (4996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和掌握前噬菌体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毒力、环境适应性、耐药性及代谢活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前噬菌体阳性菌株(简称阳性菌)与前噬菌体阴性菌株(简称阴性菌)进行了致病性试验、LD50的测定、组织荷菌数的测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测定、药敏试验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39株阳性菌和7株阴性菌中,各有11株和2株菌对小鼠致死率≥80.0%,11株阳性菌LD50为8.4×108~2.36×109CFU·只-1,2株阴性菌LD50分别为1.88×109、2.72×109CFU·只-1,阳性菌与阴性菌之间LD50差异不显著(P>0.05)。LD50为8.4×108CFU·只-1的阳性菌攻毒后小鼠各脏器(肺、肝、脾、肾、心、脑)组织荷菌数最多,病理变化最明显,LD50为2.72×109 CFU·只-1的阴性菌攻毒后小鼠各脏器组织荷菌数最少,病理变化最轻微;BF形成阳性率阳性菌为97.4%,阴性菌为100.0%;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呈现多重耐药,二者的耐药性无显著差异(P>0.05);相较于阳性菌,毒力相关基因、BF形成相关基因、耐药基因、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以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基因在阴性菌中多为上调表达。综上表明:前噬菌体存在与否与SS的毒力增强或减弱、耐药性的高或低以及BF的形成能力之间未有明显相关性;但前噬菌体的存在会引致与SS脂肪酸生物合成以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过程中相关联基因的表达下调,从而造成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水平降低。
临床兽医
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苦马豆素及其内生真菌关系的分析
王维夫, 钱亚光, 卢萍, 何珊, 杜玲, 李玉玲, 高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304-3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30
摘要 ( 108 )   HTML( )    PDF (1588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花棘豆是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区的一种有毒植物,其主要毒性成分为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牲畜采食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给当地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探究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植株苦马豆素及其与内生真菌关系。采集内蒙古8个样地120株小花棘豆,利用萃取、离心、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和纯化植物单株和菌丝体的SW,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SW水平,取茎和叶外植体分离培养内生真菌,提取植物和真菌的总DNA,扩增真菌特异序列,利用内生真菌微生物学特征和DNA序列比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个种群共111株小花棘豆检测出SW,最高水平为369.05 μg·g-1,平均水平32.78 μg·g-1,从38株小花棘豆分离培养出内生真菌,纯培养下菌丝体呈松散白色绒毛状,菌落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辐射状生长,颜色逐渐呈现灰色、深灰色或褐色至深褐色,内生真菌均测出SW,其水平为0.83~2 573.24 μg·g-1,经微生物学研究及5.8S 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在属水平上鉴定该内生真菌为Alternaria。有Alternaria内生真菌的小花棘豆植株含SW,无该内生真菌的植株不含SW,培养的Alternaria内生真菌合成了SW。
栽培一枝蒿粗多糖佐剂增强口蹄疫疫苗的皮下免疫效果
翁翔, 张爱莲, 李泉晓, 吴道澄, 曹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315-3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31
摘要 ( 209 )   HTML( )    PDF (3157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新疆栽培一枝蒿粗多糖(cultivated Artemisia rupestris L.crude polysaccharides,CARCP)对口蹄疫灭活疫苗(foot and mouth disease vaccine,FMDV)的免疫佐剂活性,确定多糖佐剂的有效性。选用不同剂量的CARCP与FMDV配伍,通过皮下途径免疫ICR小鼠。采用间接ELISA检测FMDV特异性抗体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后小鼠脾和淋巴结中T细胞亚群,以及脾中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和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情况。每周称量小鼠体重,观察免疫后小鼠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与FMDV单独免疫对照组相比,中剂量和高剂量的CARCP可以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FMDV特异性IgG、IgG1和IgG2a (P<0.01)。中剂量的CARCP显著增加小鼠脾和淋巴结中CD4、CD8、CD44 T细胞百分比(P<0.05)。同时,中剂量的CARCP可以显著促进脾树突状细胞CD86和MHC-II分子的表达(P<0.05),并显著下调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P<0.05)。CARCP对免疫后小鼠生长和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表明,CARCP作为FMDV佐剂可以促进DC成熟,抑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表达,增强FMDV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佐剂效果,为口蹄疫灭活疫苗多糖佐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研究简报
1株奶牛源约翰逊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
田秋丰, 张红, 尹珺伊, 史同瑞, 张军, 刘秋瑾, 王岩, 秦平伟, 王欢, 白长胜, 陈楠楠, 朱庆贺, 苗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  324-3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1.032
摘要 ( 141 )   HTML( )    PDF (1170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从奶牛垫料中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菌的病原特征,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染色镜检、16S rDNA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药敏试验测定药物敏感性,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分离菌株毒力情况。结果表明,分离菌为革兰阴性菌;扩增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283 bp,与约翰逊不动杆菌的核苷酸相似性大于99%;分离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试验组小鼠死亡率达80%。分离菌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等4种药物耐药。本研究从奶牛垫料中分离到1株约翰逊不动杆菌,为奶牛源约翰逊不动杆菌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