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0-0. 
摘要 ( 77 )   HTML( )    PDF (505KB) ( 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2-0. 
摘要 ( 82 )   HTML( )    PDF (220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0. 
摘要 ( 70 )   HTML( )    PDF (120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奶牛金葡菌乳房炎抗性的转录组及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王迪,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29-3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1
摘要 ( 271 )   HTML( )    PDF (2991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对动物福利和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患有乳房炎的奶牛,尤其是金葡菌乳房炎的奶牛,其牛奶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奶牛丧失生产能力。目前,奶牛乳房炎相关的研究已成为畜牧业的重点课题。本文综述和分析了近几年奶牛乳房炎及奶牛金葡菌乳房炎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现状,主要对其抗病遗传育种在转录组学研究和表观遗传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以期为奶业生产中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金葡菌乳房炎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精密组织切片的制备及其应用
张依玲, 阚子斐, 牛铮, 余秋寒, 冉玲, 张淑娟, 邹宏, 徐沙沙, 张静怡, 宋振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39-3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2
摘要 ( 227 )   HTML( )    PDF (2279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密组织切片是被研究人员广泛使用的器官体外模型,它保持了体外系统的主要优点,弥补了细胞系所缺失的功能,能充分维持组织活性、功能活性以进行毒性、诱导和感染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精密组织切片技术的发展进程、优点以及应用前景,对精密组织切片的制备方法、培养体系和活性测定指标,以及精密组织切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离体模型应用于各个器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人员使用精密组织切片作为新型生物学体外离体模型进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遗传育种
基于SNP芯片的海南猪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冯雪燕, 刁淑琪, 刘玉强, 徐志婷, 魏趁, 袁晓龙, 李加琪, 张哲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49-3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3
摘要 ( 238 )   HTML( )    PDF (2062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检测海南猪全基因组上的选择信号,以挖掘与海南猪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解析讨论海南猪在进化驯化历史中的受选择情况。本研究利用68头海南猪的GeneSeek Genomic Profiler Procine SNP 80K芯片数据,使用整合单倍型分数(integrated haplotype score,iHS)的方法进行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并进行了全基因组长片段纯合(runs of homozygosity,ROH)检测分析;以"标准化iHS分数>1.96(P<0.05)"为阈值筛选候选位点,并向上、下游各延伸200 kb作为iHS方法检测到的候选区域,定义其中与ROH检测得到的片段发生"完全重叠"的区段为潜在受选择区域。为进一步探索海南猪选择信号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进行了包含基因注释、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探索和富集分析在内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研究对经过质量控制后剩余的44 578个SNPs,使用iHS方法共检测到395个潜在受选择位点,检测得到172个ROH片段,获得136个潜在受选择区域,注释到469个候选基因。对潜在受选择区域进行QTLs探索分析,结果揭示了海南猪的选择信号多与其肉质性状、生长性状、抗病性状相关;此外,与海南猪的初情期启动日龄相关的QTL主要被报道与SSC12(Sus Scrofa chromosome 12)上的潜在受选择区域重叠。此外,通过候选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有91个候选基因在21项功能条目(P<0.05)上显著富集,主要集中在生长代谢、免疫应答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相关的条目上。本研究揭示了海南猪群体在其驯化历史上可能受到的选择情况。研究表明,在海南猪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选择信号检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南猪的进化历史及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华南型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几个中国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和产仔数性状选择信号分析
路玉洁, 莫家远, 綦文晶, 朱思燃, 杨丽丽, 刘巧玲, 卜亚歌, 兰干球, 梁晶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60-3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4
摘要 ( 194 )   HTML( )    PDF (4717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几个中国地方猪品种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筛选与中国地方猪产仔数相关的基因组选择信号及候选基因。本研究下载了6个中国地方品种猪共计102头个体的Illumina PorcineSNP60芯片数据,构建了包括19头迪庆藏猪、16头明光小耳猪、16头五指山猪在内的低产仔数组和包括11头姜曲海猪、20头蓝塘猪、20头梅山猪在内的高产仔数组,经质控和基因型填充后,使用软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主成分分析、连锁不平衡衰减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进化树构建和选择信号分析,并对受选择位点进行基因定位和功能富集分析。对数据进行质控和基因型填充后共获得33 285个SNPs位点,6个中国地方猪品种间个体的亲缘关系较远,品种内个体亲缘关系较近;6个群体的LD衰减速度都非常快,依次为梅山猪<蓝塘猪<姜曲海猪<明光小耳猪<五指山猪或迪庆藏猪;梅山猪群体内存在3个亲缘关系较高的小群体,明光小耳猪有部分个体与迪庆藏猪聚集在一起,各个猪种在进化树的距离与其地理距离较为一致。选择信号分析共筛选到176个受选择的SNPs位点,在其上、下游12.68 kb范围内共检测到66个候选基因,富集到6条信号通路。通过文献查阅发现5个可能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其中CHD7与生长发育迟缓和生殖器异常相关,FBXO43与繁殖力相关并且影响呈圆周运动的精子数量,RUNX1控制雌激素、雄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分泌,STRBP与卵巢发育有关,TEDDM1在附睾中特异性表达。CHD7、FBXO43、RUNX1、STRBPTEDDM1基因可能作为中国地方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
四川盆地6个地方鸡群体遗传关系研究
尤桂爽, 易兴友, 蒋美山, 李中伟, 谭和林, 曹池, 舒刚, 田尧夫, 朱庆, 赵小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70-3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5
摘要 ( 203 )   HTML( )    PDF (6597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交通便利与市场化杂交利用,我国地方鸡遗传资源面临血液混杂、品种来源和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不清晰的问题。为了给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对位于中国大巴山脉和乌蒙山区的6个地方鸡群体(每个群体公、母各10只)共118个个体进行了简化基因组GBS测序,分析了核酸多态性(P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遗传分化(Fst)、遗传距离(DR)和基因流(Nm)等指标。研究发现,岩水鸡黑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e=0.154;PIC=0.125),大宁河鸡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He=0.197,PIC=0.162)。城口山地鸡和大宁河鸡之间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053),基因流最高(Nm=4.50),丰岩乌骨鸡和岩水鸡黑羽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最高(Fst=0.183),对应的基因流最低(Nm=1.12)。系统发生树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岩水鸡白羽群体和黑羽群体聚为一类,城口山地鸡、大宁河鸡和旧院黑鸡聚为一类,丰岩乌骨鸡单独为一类。Structure分析表明,城口山地鸡与岩水鸡白羽群体血缘混杂。本研究探明了邻近区域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位于乌蒙山区的丰岩乌骨鸡与大巴山脉的旧院黑鸡、城口山地鸡、大宁河鸡、岩水鸡黑羽和白羽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本研究为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揭示绵羊毛囊发育及脱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雷志惠, 张利平, 赵洪昌, 朱韶华, 卢曾奎, 郭婷婷, 孙渭博, 赫雪, 岳耀敬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81-3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6
摘要 ( 218 )   HTML( )    PDF (8404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全基因组选择信号研究不同羊毛类型绵羊的群体结构及遗传分化程度,以挖掘与毛囊发育及脱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以3种羊毛类型的21个品种共290只绵羊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Ovine SNP 50K芯片基因分型数据,基于群体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θπ Ratio方法对无绒毛型、细毛型和中毛型绵羊进行选择信号检测。将Fst和θπ Ratio的top 5%作为阈值检测受到强烈选择的SNPs位点并进行注释。结果表明,SOX18、ALX4、FGF1和LRP4等与毛囊发育及脱毛性状相关的基因受到强烈选择。本研究通过Fst和θπ Ratio两种方法检测出与毛囊发育周期、羊毛形成以及毛囊和皮脂腺部分细胞相关的重要基因,这将为进一步研究绵羊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机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广灵驴分子系谱的建立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牛晓艳, 曹亮, 明世清, 李燕平, 詹海杰, 姜志广, 卫顺生, 张元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391-4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7
摘要 ( 162 )   HTML( )    PDF (1226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广灵县优种驴场保种群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分子系谱,并对其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采集保种群成年、体况良好的广灵驴(体重350~400 kg)颈静脉血10 mL(n=107),其中公驴13份,母驴94份,抗凝处理后提取全血DNA。采用12个微卫星标记进行荧光PCR扩增后,用ABI3730测序仪进行分型。分型结果采用Cervus 2.0和Pedigraph 2.4软件构建分子系谱,同时采用STRUCTURE2.3和Fstat软件计算群体遗传参数,采用R语言的hclust函数绘制7头公驴及其后代的系统发生NJ树(邻接树)。结果,对107头种驴进行了分子系谱构建,找到了30头子代的父亲和7头子代的母亲,系谱可靠性>90%;微卫星标记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bs)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76 5和0.593 9,标记遗传多样性较高;NJ树对7个公驴家系进行了聚类;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184,群体平均近交系数(FIT)为0.033,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238,且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存在很弱的近交。本研究建立了广灵驴保种群可靠性较高的分子系谱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证明该群体遗传多态性较高,群体近交系数较低,处于较好的保种状态,具有较大的品种资源开发潜力。
肉鸭胸肌特异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
刘同, 杨悠悠, 刘大鹏, 于思梦, 郭占宝, 胡健, 赵金山, 周正奎, 侯水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02-4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8
摘要 ( 196 )   HTML( )    PDF (2197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寻找快大型肉鸭和优质小体型肉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本试验以9周龄北京鸭、连城白鸭、野鸭胸肌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寻找各品种鸭胸肌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3个品种肉鸭胸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结合电子鼻进行检测。通过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104种物质,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北京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最多,占比40.01%,其次是醛类和呋喃。而连城白鸭和野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占比以醛类最高,其次是呋喃和醇类物质。通过计算ROAV可得,有43种挥发性物质对鸭胸肌风味有贡献,其中,3个品种胸肌共有物质32种。同时,电子鼻可以对3个品种胸肌进行区分。通过分析3个品种鸭胸肌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探索了3个品种鸭胸肌的特征香气标志物。北京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辛烯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酮;连城白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辛烯醛、己醛;野鸭主要风味物质为壬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己醛。OPLS-DA结果表明,3种鸭肉的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基本集中在醛类和醇类物质。本研究对3个品种熟制后的鸭胸肌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为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miRNA-148a-3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检测
刘芳君, 蓝吴涛, 马悦悦, 李鹏飞, 张磊, 朱芷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14-4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09
摘要 ( 226 )   HTML( )    PDF (3244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小鼠不同组织中miR-148a-3p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miR-148a-3p基因相关网络,进一步阐明其在机体中的作用。本研究以6周龄雄性C57BL/6 J小鼠胃、肺、脾、皮肤、肝、心和肾7个组织为研究材料,每组3个重复,进行3次平行试验。利用qRT-PCR技术比较小鼠不同组织中miR-148a-3p的表达水平。在miBase上对miR-148a-3p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Promoter Scan和TRANSFAC预测其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预测miR-148a-3p的靶基因并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利用Cytoscape构建TF-miRNA-mRNA互作网络。qRT-PCR结果显示,在所有组织中,miR-148a-3p在脾中的表达水平最高(P<0.001),肝次之(P<0.001),在皮肤、胃、心、肾、肺中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经预测bata-polCREBE4F1、NF-S等多个转录因子可以与miR-148a-3p结合并调控其表达。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miR-148a-3p的靶基因主要参与离子转运、乙酰胆碱激活的阳离子选择性通道活性、构成细胞质膜等功能;并参与TGF-β、肥厚性心肌病和黏附连接等通路。由70个点和70条边构成了TF-miRNA-mRNA互作网络,包含5个转录因子和63个mRNAs。结果表明,miR-148a-3p在小鼠脾组织中高表达且受到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与癌症发展密切相关。
生物技术与繁殖
不同生理阶段边鸡卵巢转录谱的构建及卵泡发育相关基因的分析
张俊珍, 李彩娥, 刘博, 李建慧, 张蒙, 李亚莉, 常强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23-4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0
摘要 ( 184 )   HTML( )    PDF (7219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生理阶段边鸡卵巢转录表达谱,旨在找出与卵泡发育相关的基因并进行验证,以揭示边鸡就巢性强的遗传机制。构建代表不同生理期即70日龄(70 d,卵巢发育期)、165日龄(165 d,开产期)、220日龄(220 d,产蛋高峰期)和330日龄(330 d,就巢期)的边鸡卵巢基因表达谱,用转录组表达定量(RSEM)法对不同生理阶段边鸡卵巢基因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基因差异表达、GO和KEGG分析筛选出与卵泡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其表达进行验证。通过转录表达谱分析,共鉴定出18 891个基因,已知基因有18 063个,预测的新基因有828个;从转录表达谱中筛选出40个与卵泡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表达量与发育卵泡数成正相关,FDX1L在70、220、165和330 d边鸡卵巢中表达量依次递减,NDRG4在70、165、220和330 d边鸡卵巢中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递减趋势,MC3R和PRLHR在70和330 d边鸡卵巢中表达量高于165和220 d的表达量;VIP仅在70、165和220 d边鸡卵巢中表达。随机取11个差异表达基因,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相对表达量与转录表达谱一致;GO功能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生物过程",其次是"细胞组分",最后是"分子功能";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信号转导、免疫系统和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通路中。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生理阶段边鸡卵巢基因表达谱,挖掘与卵泡发育相关的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分析,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和信号通路,为揭示边鸡卵泡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及其就巢性提供依据。
miR-495-3p对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王磊, 何莉娜, 唐雪, 李碧筠, 黄思艺, 王钰锟, 徐德军, 赵中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36-4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1
摘要 ( 168 )   HTML( )    PDF (6511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495-3p对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健康的3~4月龄大足黑山羊母羊,收集卵巢颗粒细胞,利用miR-495-3p模拟物(mimics)和抑制物(inhibitor)构建过表达和抑制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ELISA分析颗粒细胞的雌二醇(E2)和孕酮(P4)分泌,采用qRT-R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增殖、周期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495-3p显著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凋亡(P<0.01),并且促进BAX表达(P<0.05),抑制BCL2表达(P<0.01);过表达miR-495-3p呈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活力,显著降低PCNA的表达(P<0.05);过表达miR-495-3p显著增加G2/M期细胞百分比(P<0.05),并显著降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4(P<0.001)和CCND1(P<0.05)的mRNA水平,抑制miR-495-3p极显著降低CCNE1的mRNA水平(P<0.01);miR-495-3p促进颗粒细胞E2和P4分泌;过表达miR-495-3p显著提高3β-HSD(P<0.001)、CYP11A1(P<0.01)、CYP19A1(P<0.0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干扰miR-495-3p极显著抑制3β-HSD(P<0.01)、促进CYP11A1的表达(P<0.01)。上述结果表明,miR-495-3p促进颗粒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刺激类固醇激素分泌,从而影响山羊卵泡的发育。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孙培皓, 赵鑫哲, 吴涵潇, 吕策, 杨利国, 梁爱心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47-4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2
摘要 ( 227 )   HTML( )    PDF (9495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奶牛乳腺组织中分离原代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并传代培养后探究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屠宰场采集健康泌乳奶牛乳腺并采用改进的酶消化法从乳腺中分离得到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研究第3、第6和第9代乳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和冻存复苏活力,检测不同代次细胞分泌乳蛋白、乳脂、乳糖的功能及泌乳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纯度较好,细胞生长呈现S型,3个代次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依次为34.87、41.45和65.04 h,冻存复苏活力为88%~93%;在细胞分泌功能方面,诱导培养2 d后均能检测到酪蛋白、甘油三酯和乳糖,且各代次间无显著差异;此外,3个代次的细胞诱导后均能表达乳成分合成相关基因。本研究成功培养了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证明直到第9代细胞仍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为体外探究乳腺细胞增殖与分化机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和技术支撑。
褪黑素对牦牛黄体细胞生长及功能影响的研究
程华琴, 袁钰洁, 罗文, 高绍帅, 叶林霞, 李键, 殷实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59-4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3
摘要 ( 181 )   HTML( )    PDF (2089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牦牛黄体细胞生长、抗氧化性及功能的影响。本试验以健康牦牛二代黄体细胞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浓度MT(0(Control组)、25、125、250、500 pg·mL-1)对牦牛黄体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通过CCK-8法检测黄体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qRT-PCR检测增殖相关基因PCNA,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抗氧化相关基因SOD1、SOD2、GPX1和CAT以及孕酮合成相关基因HSD3β、STARCYP11A1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ELISA检测黄体细胞ROS和孕酮水平。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浓度的MT培养能促进细胞增殖,加速黄体细胞进入平台期。MT能促进黄体细胞增殖基因PCNA和抑凋亡基因BCL-2 mRNA的表达并抑制促凋亡基因BAXFAS的表达。同时,MT能显著降低黄体细胞中的ROS水平并促进黄体细胞分泌孕酮,且浓度在250 pg·mL-1时上述作用最明显。在此浓度作用下,黄体细胞中抗氧化相关基因SOD2、GPX1及CAT和孕酮合成相关基因STARCYP11A1 mRNA 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与仅添加MT相比,应用MT及MT受体抑制剂Luzindole联合处理黄体细胞可显著升高黄体细胞的ROS水平并抑制SOD2、GPX1及CAT的表达,孕酮水平及STARCYP11A1表达量均显著下调。综上表明,MT可能通过上调PCNABCL-2,下调BAXFAS mRNA表达量进而促进黄体细胞增殖。MT可能通过受体介导调控了黄体细胞的ROS和孕酮水平。本研究为MT治疗黄体异常引发的生殖疾病以及其在提高牦牛繁殖性能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牦牛EPF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曹艳桃, 樊江峰, 余四九, 周应聪, 杜培岩, 李一娟, 马进彪, 赵生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70-4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4
摘要 ( 185 )   HTML( )    PDF (6933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制备牦牛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多克隆抗体,为牦牛妊娠早期高效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奠定基础。采用RT-PCR方法,从牦牛胎盘和卵巢组织中提取RNA,反转录为模板后进行EPF基因扩增,并将其克隆到改造后的载体pET28-His10-Sumo上,构建pET28-His10-Sumo-EPF重组质粒,经PCR和测序鉴定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使用His标签镍柱纯化重组EPF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抗体。结果显示,经PCR扩增的牦牛EPF基因在300 bp左右,符合预期结果,并通过测序验证获得重组阳性质粒。pET28-His10-Sumo-EPF重组质粒转化后经IPTG的诱导,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29 ku的蛋白(其中包括早孕因子目标蛋白和SUMO标签蛋白),且在37℃、IPTG浓度为300 nmol·L-1、诱导6 h时获得最高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蛋白在上清和包涵体中均有表达,免疫后的小鼠抗血清能够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发生免疫反应。本试验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重组牦牛EPF蛋白,制备了免疫原性较好的鼠抗EPF多克隆抗体。
犏牛PPP1R11基因的克隆及在睾丸中的表达规律研究
闵星宇, 杨丽雪, 于海玲, 胡宇磊, 杨满珍, 杨璐瑜, 李键, 熊显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81-4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5
摘要 ( 166 )   HTML( )    PDF (16984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犏牛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11,PPP1R11)基因,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解析其在雄性生殖中的功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成年犏牛睾丸、附睾、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肌肉和脂肪组织(n=3),犏牛和牦牛在胎牛时期(5~6月龄)、幼年时期(1~2岁)和成年时期(3~4岁)睾丸(n=3)作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PPP1R1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构建PPP1R11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PPP1R11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PPP1R11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结果显示,犏牛PPP1R11基因CDS区为324 bp,编码107个氨基酸,犏牛PPP1R11蛋白与其他哺乳动物同源性较高;PPP1R11可与PPP1R2、PPP1R7、PPP1CB和UTP20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磷酸化相关,参与调控睾丸发育、精子发生和性成熟等生物学过程。PPP1R11在犏牛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1);该基因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量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PPP1R11的表达与同时期牦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IHC染色结果发现,PPP1R11蛋白在犏牛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中低表达并与牦牛存在显著差异,雄性犏牛初级精母细胞数量减少并且减数分裂阻滞于此。本研究表明,犏牛与牦牛PPP1R11在睾丸中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营养与饲料
精氨酸对热应激处理的奶牛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豆梦莹, 张才, 李元晓, 邵琦, 朱佳丽, 李旺, 曹志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493-5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6
摘要 ( 156 )   HTML( )    PDF (4913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热应激奶牛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究精氨酸对热应激奶牛小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首先以体外培养的奶牛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为模型,分为对照组(Con组,37℃)、试验组[42℃培养6 h后,更换成无精氨酸培养基(HS组)或者不同浓度(2、4、6、8、10 mmol·L-1)精氨酸的培养基在37℃培养12 h],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精氨酸最佳修复浓度。然后采用生长状态良好的奶牛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37℃培养)、热应激组(HS组,42℃培养6 h后37℃培养12 h)、6 mmol·L-1精氨酸组(6 mmol·L-1 L-Arg组,42℃培养6 h后更换6 mmol·L-1精氨酸培养基37℃培养12 h),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微板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9)、Bcl-2相关X蛋白(Bax)以及B淋巴细胞瘤-2(Bcl-2)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来研究精氨酸对热应激奶牛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 mmol·L-1范围内,与HS组相比,添加L-Arg可提高热应激小肠上皮细胞的活性,其中浓度为6 mmol·L-1时活力最高(P<0.05)。故选用6 mmol·L-1作为后续试验中L-Arg组的试验浓度。与Con组相比,HS组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染色质浓缩,LDH的漏出量显著升高(P<0.05),S期细胞比率显著减低(P<0.05);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9、Caspase-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热应激促进了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与HS组相比,添加6 mmol·L-1 L-Arg后的奶牛小肠上皮细胞染色质浓缩减少,LDH漏出量显著降低(P<0.05),S期细胞比率显著升高(P<0.05);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Caspase-9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抑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6 mmol·L-1精氨酸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热应激奶牛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减少细胞的凋亡,缓解热应激对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的损伤。
预防兽医
7株鸡滑液囊支原体四川分离株全基因组分析
刘丽佳, 王誉, 张焕容, 王嘉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05-5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7
摘要 ( 129 )   HTML( )    PDF (12805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7株MS四川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和PE文库结合方式全基因组测序,运用各数据库注释,用MEGAX软件将7株MS与NCBI收录的8株MS全基因比较。结果显示,分离自同一鸡场的4株MS分离株MS251、MS254、MS221、MS231的基因数、种类、毒力因子数相同或差异小,而分离自3个不同鸡场的MS分离株MS12H、MS1G、MSK1的基因数、毒力因子数存在较大差异;将该7株MS四川分离株与NCBI公布的8株MS分离株比较圈图,发现四川分离株与巴西MS53、美国WVU-1853、澳大利亚86079/7 NS,以及疫苗株MS-H差异较大,而与河南HN01最相近。不同场间和同场间四川分离株都存在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研究MS分离株的致病机制、开发MS亚单位疫苗和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滑液支原体WVU1853株热不稳定延伸因子的表达及黏附特性分析
岳亚辉, 邢小勇, 武小椿, 温峰琴, 张宏燕, 龙翠琴, 张立, 马海云, 包世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20-5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8
摘要 ( 126 )   HTML( )    PDF (4446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热不稳定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hermo unstable,EF-Tu)的黏附特性。参照GenBank中MS WVU1853株EF-Tu序列,设计引物对Tu-F/Tu-R,利用PCR扩增获得MS EF-Tu基因后,将其克隆入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EF-Tu,继而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进而利用Western blot、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分别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EF-Tu在MS中的分布,利用补体介导的杀菌试验分析重组蛋白抗血清的补体介导杀支原体活性,利用黏附及抑制试验分析EF-Tu的黏附特性。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性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约43 ku,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抗血清具有补体介导的杀支原体活性;EF-Tu在MS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且是MS的一种黏附相关蛋白。EF-Tu是MS膜表面黏附相关的免疫原性蛋白,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MS EF-Tu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副猪嗜血杆菌qseBqseC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何绿琴, 闫雪锋, 文心田, 曹三杰, 黄小波, 伍锐, 赵勤, 文翼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29-5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19
摘要 ( 150 )   HTML( )    PDF (3792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QseBC双组分系统(QseBC 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rn)与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相关,是肠杆菌科和巴斯德氏菌科中的全局性毒力调控因子,但在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SC1401的双基因缺失株(ΔqseBC)。比较缺失株(ΔqseBC)与野毒株(SC1401)的抗血清杀菌能力、生物膜形成、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压力耐受能力。结果表明:ΔqseBC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弱于SC1401。缺失株ΔqseBC的在猪血清中的存活率为55.12%,低于野毒株SC1401(83.76%)。ΔqseBC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和青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明显下降。ΔqseBC对39和42℃高温,1、2、4、8和16 mmol·L-1 H2O2,以及50、100和150 mmol·L-1 NaCl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综上表明,QseBC双组分系统在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抗性、抗生素抗性和胁迫耐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QseBC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可视化RPA-LFD技术快速检测猪链球菌
张闪闪, 何斌, 李书光, 刘明成, 姜金庆, 胡建和, 雷连成, 沈志强, 夏小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38-5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0
摘要 ( 200 )   HTML( )    PDF (6445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可视化、操作简便的猪链球菌快速检测技术。针对猪链球菌种特异性基因谷氨酸脱氢酶(gdh)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可同时检测出所有血清型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检测技术,优化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评价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同时利用该法对45例疑似猪链球菌感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猪链球菌RPA-LFD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0拷贝·μL-1,优于常规PCR方法,且不与其他常见病原菌发生交叉反应。扩增反应可在较宽温度范围(30~45℃)内高效进行,20~30 min可完成检测。利用临床45例疑似猪链球菌感染样本对检测体系进行评估,其检出率高于细菌分离与常规PCR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研究建立的猪链球菌RPA-LFD检测方法具有强特异性、高灵敏度、易于操作的特点,同时不依赖于仪器、专业操作人员,适用于野外及现场检测。
种蛋孵化死胚及孵化厅环境样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余蕴, 向勇, 李庆钵, 刘鹏, 黎丽珍, 廖明, 曹伟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48-5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1
摘要 ( 153 )   HTML( )    PDF (1406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种鸡场中种蛋孵化死胚和周围环境中感染或污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比率及分离株的耐药性。从广东省的5个规模化种鸡场采集孵化厅死胚及其周围环境样本进行PA的分离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分析其抗菌药物敏感性,并通过常规PCR检测对应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在采集的679份样本中,分离到共77株(77/679,11.3%)PA,其中2株来源于环境样本(2/24,8.3%),75株来源于死胚(75/655,11.5%)。药敏试验检测显示,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100%)和四环素(100%),其次为氯霉素(75.4%),另外第三代头孢噻肟也有检测出耐药株,耐药率达11.7%;多重耐药率高达62.3%;耐药基因qacE△1-sul1(29.9%)和ant(3″)-I(29.9%)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DHA(28.3%),而oprD2基因阳性率为11.7%,提示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耐药性转移风险水平较高。综上,所调查的5个种鸡场的种蛋孵化死胚及其周围环境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A感染或污染,且分离鉴定的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建议该5个种禽场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洁和消毒种蛋、孵化机及其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应定期进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尽量减少耐药及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弓形虫卵囊感染小鼠的急性期与慢性期的脑组织蛋白质组变化
付明, 贺君君, 朱兴全, 丛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56-5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2
摘要 ( 151 )   HTML( )    PDF (11442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弓形虫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可引起致命性脑炎。人弓形虫病急性感染往往与弓形虫卵囊污染密切相关。探究弓形虫卵囊感染对宿主的致病机制和防控弓形虫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利用iTRAQ技术,结合2D-LC-MS/MS分析弓形虫PRU虫株卵囊急、慢性感染小鼠后,其脑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急性感染期和慢性感染期小鼠脑组织中分别鉴定到85和5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而慢性感染期与急性感染期相比有114个蛋白差异表达。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到免疫、代谢过程等通路。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弓形虫卵囊急慢性感染引起宿主脑组织损伤及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绵羊痒螨兔亚种MMP2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重组蛋白间接ELISA的建立
葛优, 郑晶, 蒲善秋, 周宇, 黄翠锐, 杨光友, 谢跃, 何冉, 徐璟,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67-5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3
摘要 ( 120 )   HTML( )    PDF (3605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绵羊痒螨兔亚种MMP2基因(PocMMP2)的虫体转录水平,及建立针对重组PocMMP2(rPocMMP2)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iELIS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PocMMP2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饱食与饥饿虫体的转录水平,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rPocMMP2,经方阵滴定法优化反应条件,建立rPocMMP2-iELISA,并用该方法检测成都地区有痒螨病流行病史兔场的86份兔血清。结果显示:PocMMP2在雌虫、雄虫、若虫和幼虫阶段均有表达,且在饥饿虫体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饱食虫体(P<0.05);rPocMMP2约72 ku,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rPocMMP2-iELISA临界值为0.22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83.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批内与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00%;该方法的临床检测呈现74.42%的血清阳性检出率(64/86),高于病原学检出率(10.47%,9/86)。PocMMP2可能参与了绵羊痒螨兔亚种发育和入侵宿主过程,且所建立的rPocMMP2-iELISA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较高的重复性,可用于兔痒螨病的血清抗体检测。
基础兽医
鸡Toll样受体1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李梦妮, 王航, 傅思瑶, 杨梓纯, 许炎辉, 樊毛迪, 高崧, 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76-5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4
摘要 ( 151 )   HTML( )    PDF (8306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鸡Toll样受体15(ChTLR1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并初步应用。利用PCR技术扩增ChTLR15第162-386位氨基酸,克隆于载体pET-30a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高纯度的重组ChTLR15(162-386 aa)蛋白。然后采用皮下多点注射方式将ChTLR15免疫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常规获得针对ChTLR1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运用原核表达系统对ChTLR15基因进行截短表达,对单克隆抗体针对的ChTLR15抗原表位进行鉴定。利用6C7株单克隆抗体以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鸡HD11细胞进行定位,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确定ChTLR15在鸡部分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ChTLR15(162-386 aa),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约26 ku的重组蛋白ChTLR15(162-386 aa)。方阵试验表明,最适血清稀释度为1:6 400,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0.35 μg·mL-1。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4轮筛选,最终获得4株针对ChTLR1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将其以2G4、6C7、6D10、7C4进行命名。2G4与6C7的亚类为IgG2a,6D10与7C4的亚类为IgG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株单抗均能与ChTLR15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其他受检蛋白反应。运用原核表达系统对ChTLR15(162-386 aa)进行截短表达,对ChTLR15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单抗2G4与7C4识别的抗原表位为230QLGTVLEF237,6C7与6D10识别的抗原表位为245EMDLLS250。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hTLR15蛋白位于细胞表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健康对照鸡肝、脾、肺、肾均有微弱阳性染色,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感染鸡肝、脾、肺、肾阳性染色有所增强。本研究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成功获得4株抗ChTLR1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截短免疫原蛋白法对其识别的线性表位进行鉴定,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hTLR15的结构与功能,为后续信号通路、免疫机理、疫苗研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干扰素刺激基因对羊口疮病毒在OFTu细胞中增殖的抑制效应
陈永杰, 刘健新, 李慧子, 钟文霞, 李保建, 皮墨霖, 宁章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88-5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5
摘要 ( 114 )   HTML( )    PDF (2640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口疮病毒(ORFV)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严重危害养羊业,而且威胁人类健康。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作为细胞的DNA感受器,在机体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索STING在ORF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ORFV感染羊胚胎鼻甲细胞(OFTu)的模型,分析了ORFV感染细胞后对STING及其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探索了STING基因在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状态下对ORFV在细胞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ORFV感染OFTu细胞后,STING、cGAS、TBK1、IRF3、IRF7、IL-6、IFN-β、IL-1β和TNF-α的转录明显升高。OFTu细胞过表达STING可导致RIG-1、DDX41、IFI16、IRF3、IRF7、IL-6、TNF-α、IFN-α和IFN-β等基因转录上调。OFTu细胞在STING过表达状态下感染ORFV可介导TBK-1、IRF3、IFN-β和TNF-α的转录升高,抑制ORFV的复制;在STING表达干扰的状态下,ORFV感染OFTu细胞降低了TBK-1、IRF3、IFN-β和TNF-α的转录,增加了ORFV的复制。这表明STING蛋白能够增强抗病毒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ORFV在OFTu细胞中的增殖,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STING在羊口疮病毒感染和复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深入探索ORFV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
汪铭锐, 吴俊花, 王飞, 邵红霞, 钱琨, 叶建强, 秦爱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597-6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6
摘要 ( 131 )   HTML( )    PDF (4839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制备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为CIAV的诊断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有用制剂。以PCR技术扩增CIAV VP2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并筛选分泌抗CIAV VP2蛋白mAb的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截短表达CIAV VP2基因方法鉴定mAb识别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CIAV VP2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命名为CIAV-VP2-4A12;亚类鉴定结果表明,该mAb重链为IgG1型,轻链为kappa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mAb可以识别大肠杆菌,Sf9细胞和转染pCAGGS-VP2-Flag的DF1细胞中表达的VP2蛋白。使用原核表达截短蛋白进行表位鉴定,发现该mAb识别抗原表位序列是155KTVRW159,序列比对发现该表位在CIAV中高度保守。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针对CIAV VP2蛋白的特异性mAb,并精确鉴定了其识别表位,为VP2蛋白功能的研究以及CIAV的诊断方法研发提供了有效工具。
FliC蛋白R91S突变对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和小鼠体内定植的影响
王俊, 李军, 崔国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07-6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7
摘要 ( 98 )   HTML( )    PDF (11433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沙门菌血清D群3个血清型FliC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肠炎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完全相同,二者与鸡白痢沙门菌存在第91位氨基酸位点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肠炎沙门菌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突变对鞭毛形态、细菌运动性和小鼠体内定植能力的影响。运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删除肠炎沙门菌CICC10467 fliC基因,构建系列反式回补突变株,通过体外生长特性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各菌株生长和FliC蛋白表达情况,运动性试验分析各菌株在半固体琼脂中的泳动能力,电子显微镜观察各菌株鞭毛形态,细胞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细胞黏附和入侵能力,动物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组织侵染能力。结果表明,fliC基因缺失株及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的体外生长能力无显著差异(P ≥ 0.05)。fli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不表达鞭毛蛋白,各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鞭毛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FliC蛋白R91S突变导致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由超螺旋形态转变为钝直、柔韧度减弱,运动性显著降低(P<0.000 1),对RAW264.7和HCT116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显著下降(P<0.001),对BALB/c小鼠的器官侵染能力显著减弱(P<0.001)。综上表明,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对维持细菌运动性至关重要,第91位精氨酸突变能够显著改变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减弱肠炎沙门菌在小鼠体内定植能力。
临床兽医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腹腔注射苦参碱的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曹志刚, 王弘, 张华, 孙盼盼, 李宏全, 孙耀贵, 杨惠珍, 王建中, 尹伟, 范阔海, 孙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18-6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8
摘要 ( 158 )   HTML( )    PDF (3289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腹腔注射苦参碱的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将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苦参碱组(MT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连续腹腔给药5 d,每天给药2次,收集各组粪便和各肠段组织,进行β多样性、Lefse及Metastats分析,qPCR检测差异菌种在各肠段的mRNA表达量,通过KEGG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导致的代谢途径差异。稀释曲线结果显示,所测样本数据足以反映样品中物种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碱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Lefse及Metastats分析结果均显示,苦参碱显著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uribaculaceae、益生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丰度,而显著减少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的丰度。与Lefse及Metastats分析结果一致,qPCR结果显示苦参碱组小鼠粪便中嗜酸乳杆菌含量增加。同时,苦参碱可以增强嗜酸乳杆菌在各肠段的定植。通过KEGG分析发现,NC与MT组之间在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与分解代谢等代谢途径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注射苦参碱可以显著改变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有益菌嗜酸乳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并造成了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与分解代谢等代谢途径的差异,为进一步揭示苦参碱发挥药效作用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葛根素缓解镉对大鼠股骨胫骨中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张雪晴, 仝锡帅, 王果帅, 卞建春, 刘学忠, 袁燕, 邹辉, 沈小兰, 刘宗平, 顾建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28-6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29
摘要 ( 141 )   HTML( )    PDF (1505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葛根素对镉(cadmium,Cd)抑制大鼠股骨胫骨中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分化的缓解效应。选取40只3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镉组(Cd)、葛根素组(Pur)和镉+葛根素组(Cd+Pur),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和镉组大鼠灌服超纯水,连续5周;含葛根素组(葛根素组和镉+葛根素组)大鼠每日灌服葛根素溶液(200 mg·kg-1BW),连续5周;从第5周开始,对照组与葛根素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含镉组(镉组和镉+葛根素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醋酸镉(2.5 mg·kg-1BW),连续1周。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大鼠股骨胫骨中Cd、钙(Ca)与磷(P)的含量,qRT-PCR方法检测OB标志基因(RUNX2、OCN、ALPOSX)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Wnt3A、LEF1和TCF1)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组股骨和胫骨中镉含量极显著上调(P<0.01),OB标志基因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极显著下调(P<0.01),但Ca和P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葛根素组股骨胫骨中镉、Ca与P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OB标志基因(RUNX2、ALPOCN)极显著上调(P<0.0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极显著上调(P<0.01);与镉组相比,镉+葛根素组股骨胫骨中镉含量极显著下调(P<0.01),OB标志基因极显著上调(P<0.0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极显著上调(P<0.01),但骨中Ca与P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葛根素对镉抑制大鼠OB分化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该过程涉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番茄红素对壬基酚诱导小鼠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杨少青, 邵春艳, 周彬, 宋泉江, 王晓杜, 宋厚辉, 姜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37-6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30
摘要 ( 166 )   HTML( )    PDF (8372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壬基酚(nonylphenol,NP)亚慢性中毒诱导小鼠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将40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中毒组(NPG)、番茄红素对照组(LCG)和番茄红素干预组(LNG)。对照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重复操作;中毒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番茄红素对照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0.1 mL玉米油;番茄红素干预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各组连续进行相应灌胃处理30 d后,记录小鼠体重,颌下静脉采集血样,并对小鼠进行安乐死,剖解后采集小鼠脾称重,分析小鼠日均增重以及脾体系数的组间差异;检查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变化;检测脾氧化与抗氧化指标MDA、T-AOC、CAT、GSH-Px和SOD的差异变化;检测凋亡通路p53/Bcl-2各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PG相比,经过LYC干预后NP暴露小鼠日均增重显著升高(P<0.05),血清免疫细胞因子含量和脾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LYC干预后小鼠脾凋亡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5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LYC对NP诱导的小鼠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LYC增强脾抗氧化能力,抑制脾细胞凋亡有关。
研究简报
基于全基因组SNP分析8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武艳平, 魏岳, 康昭风, 谢明贵, 谢金防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46-6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31
摘要 ( 250 )   HTML( )    PDF (1293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江西及周边地区地方鸡的遗传多样性信息,本研究采集了江西省5个地方鸡品种,广东省、浙江省以及江苏省各1个地方鸡品种共125个血样,利用全基因组SNP芯片分析地方鸡品种的群体结构、网络关系及系统进化情况。结果表明,8个地方鸡品种45 647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大多为0.25<PIC<0.5,属于中度多态,表明这8个地方鸡品种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8个地方鸡品种有较弱的地理关系;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254 9~0.360 9,修水黄羽乌鸡和泰和乌鸡的遗传距离为0.254 9,东乡绿壳蛋鸡和崇仁麻鸡的遗传距离为0.306 9。安义瓦灰鸡与其它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274 7和0.340 8之间,其中安义瓦灰鸡和修水黄羽乌鸡遗传距离最近,和崇仁麻鸡遗传距离最远。结果表明,8个地方鸡品种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以后品种开发利用提供遗传素材;不同地区的地方鸡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品种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两个乌鸡品种(泰和乌鸡和修水黄羽乌鸡)和安义瓦灰鸡品种有相对较近的遗传关系。
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的肝、胸腺、回肠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王璐瑶, 郝雪飘, 雷白时, 赵款, 张武超, 袁万哲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54-6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32
摘要 ( 163 )   HTML( )    PDF (947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感染NGPV SD株14 d雏鸭的肝、胸腺和回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回肠上调基因有78个,下调基因有31个;感染组胸腺上调基因有111个,下调基因有78个;感染组肝中上调基因有128个,下调基因有313个;NGPV感染雏鸭后,胸腺、回肠和肝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免疫效应过程、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等多个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并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等多条信号通路富集。综上表明:NGPV感染激活了机体免疫反应和宿主细胞的相关抗病毒信号通路。此研究为NGPV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卵黄抗体对鸽毛滴虫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王飞, 张禾, 蔡淯涵, 黄中佐, 严沛洁, 王李格, 孙鸿, 李复煌, 何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2):  658-6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2.033
摘要 ( 196 )   HTML( )    PDF (1918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鸽毛滴虫与白色念珠菌二联卵黄抗体制备方法和评价其临床效果。利用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与毛滴虫制备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产蛋母鸡获得高水平抗体,采取低温冻干技术制备成卵黄抗体粉。建立ELISA抗体检测法测定卵黄抗体水平,确保质量可控;以分离的肉鸽毛滴虫、白色念珠菌制备发病模型,评价卵黄抗体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二次免疫后,卵黄中毛滴虫抗体和白色念珠菌抗体OD值达到高峰,分别为0.90和0.66,抗体维持时间达到2个月。卵黄抗体按1 g·只-1口服饲喂5 d后,肉鸽口腔和嗉囊病变评分与感染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甲硝唑、制霉菌素无差异;此外,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病原载量极显著降低(P<0.01)。研制的鸽毛滴虫与白色念珠菌二联卵黄抗体可以替代甲硝唑和制霉菌素,为肉鸽的健康养殖提供一种新的抗菌素替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