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0. 
摘要 ( 59 )   HTML( )    PDF (463KB) ( 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2-0. 
摘要 ( 65 )   HTML( )    PDF (396KB) ( 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3-0. 
摘要 ( 58 )   HTML( )    PDF (170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国内外肉牛遗传评估体系概况
朱波, 李宏伟, 周姵诺, 李倩, 高翰, 王泽昭, 汪聪勇, 蔡文涛, 徐凌洋, 陈燕, 张路培, 高雪, 高会江,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447-14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1
摘要 ( 354 )   HTML( )    PDF (1242KB)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公牛的选育是肉牛育种工作的核心。传统选育肉用种公牛需要经过后裔测定进行选择,其优点是准确性高,但存在周期长、屠宰和肉质性状难以收集、成本高等问题,致其选择效率低。自2001年全基因组选择概念提出后,该技术迅速成为动植物育种领域研究的热点。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进行肉用种公牛的选育,进行早期选择从而大幅度缩短世代间隔,可以提高繁殖性状等低遗传力性状的选择准确性,加快遗传进展,并大大降低育种成本。2014年,美国安格斯协会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陆续使用,肉牛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中国自2017年开始使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选择青年肉用种公牛,并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该技术进行基因组遗传评估。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肉牛遗传评估现状,以期为我国肉牛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脊椎动物胚胎期脊椎的形成及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刘倩, 岳静伟, 牛乃琪, 王立贤, 张龙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461-14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2
摘要 ( 275 )   HTML( )    PDF (2315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脊椎是哺乳动物整个躯体的支柱,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且可对胴体长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物种之间的脊椎数量互不相同,甚至同一物种如猪、羊等物种内也存在变异。脊椎数主要受胚胎体节发育时期体节数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脊椎形成和数量变异的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脊椎的胚胎发育过程、重要中间结构体节的形成和调控因素,旨在阐明脊椎形成和发育的调控机制,进而为经济动物脊椎数的选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异性孪生母牛的可育性鉴别和利用进展
邱清华, 欧阳克蕙, 苏华维, 曹兵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471-14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3
摘要 ( 504 )   HTML( )    PDF (993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性孪生雌性不育是指异卵双胎或多胎后代中雌性个体不具备繁殖能力的现象,是牛最常见的先天性生育力异常现象。开发出能在早期快速、准确鉴别异性孪生母牛可育性的方法是牧场减少盲目留养或直接淘汰带来损失的现实需要,异种嵌合共生的异性孪生母牛也可以作为潜在的模式动物。本文从临床检查、免疫反应、激素检测、细胞分系和分子检测五个技术层面对异性孪生母牛可育性的鉴别方法进行总结,着重突出了现代细胞分子技术对鉴别准确性和时效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归纳了异性孪生母牛在生产上作为种用或育肥资源的利用情况,并讨论了其作为模式动物研究人类器官移植、性腺发育和双胎输血综合征的潜力;最后,基于异性孪生母牛的研究现状,提出探究生殖激素与嵌合度及雄性化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从嵌合组织类型和嵌合时间结合细胞分子学以及内分泌学认识嵌合的本质和将异性孪生可育母牛作为免疫耐受性研究的动物模型这三个未来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以推动异性孪生母牛的高效利用并发掘其背后的科研价值。
兽医眼表移植学及植片材料的研究进展
胥辉豪, 郑小波, 杨恒, 唐静, 冯雪倩, 慎晓军, 龚雨豪, 林珈好, 金艺鹏, 林德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481-14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4
摘要 ( 237 )   HTML( )    PDF (905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角膜疾病是动物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治疗不当将引起视力减退、致盲甚至眼球摘除,给动物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生活障碍。兽医眼表移植手术经历了多年的研究探索与改良,成为治疗动物角膜损伤、挽救眼球甚至恢复视力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手术方式与移植材料对于角膜愈合、免疫排斥、光学性以及眼球形态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就各种眼表移植技术以及植片材料在动物角膜疾病中的适应症、应用特点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兽医眼科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层面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张帆帆, 曾艳兵, 方绍培, 李海琴, 康昭风, 谭美芳, 谭佳, 杨群, 韦启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489-14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5
摘要 ( 321 )   HTML( )    PDF (1548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新发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产蛋鸭产蛋量严重下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自从2010年首次暴发以来,鸭坦布苏病毒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天然免疫应答以及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等方面对DTMUV进行综述,为今后该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蜂王浆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刘一冰, 吴德群, 蔺哲广, 吉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498-15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6
摘要 ( 302 )   HTML( )    PDF (1170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蜂王浆是青年工蜂头部上颚腺和咽下腺共同分泌的化学成分复杂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应用于传统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现针对蜂王浆抗菌、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以及蜂王浆对人体免疫、血压、胆固醇、血糖稳态和神经等的调节作用对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深入认识蜂王浆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活性,并为全面评价蜂王浆的保健作用及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鸡TRAF6和TIFA蛋白的序列分析与相互作用验证
赵采芹, 王燕碧, 朱杰, 唐宏, 董运韬, 段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11-15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7
摘要 ( 251 )   HTML( )    PDF (4071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鸡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TNF)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相互作用的具有叉形头相关结构域蛋白(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TRAF)-interacting protein with a forkhead-associated(FHA)domain,TIFA)进行序列分析,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验证。本研究首先以鸡胚成纤维细胞提取的总RNA反转录产物为模板扩增鸡TRAF6和TIFA基因的CDS区,分别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HA-TRAF6和pEGFP-C1-TIFA;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rotParam、SOPMA、SWISS-MODEL、MegAlign和PSORTⅡ分别对鸡TRAF6和TIFA蛋白理化性质、二级和三级结构、氨基酸同源性、功能结构域保守性和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细胞,通过荧光共定位和免疫共沉淀(Co-IP)试验验证鸡TRAF6和TIFA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扩增鸡TRAF6和TIFA基因,并构建其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HA-TRAF6和pEGFP-C1-TIF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鸡TRAF6和TIFA基因CDS区分别为1 638和564 bp,共编码545和187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2和22 ku。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鸡TRAF6和TIFA蛋白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鸡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TRAF6和TIFA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76.4%~80.3%和49.7%~53.3%,而与非洲爪蟾的同源性分别为69.4%和49.7%,并且鸡TRAF6和TIFA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变异。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鸡TRAF6和TIFA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荧光共定位和Co-IP试验结果显示,鸡TRAF6和TIFA蛋白在细胞核中具有共定位,并且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鸡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以及非洲爪蟾TRAF6和TIFA蛋白的同源性及功能结构域保守性均较低,但鸡TRAF6和TIFA蛋白能在细胞核中发生相互作用,这可为进一步研究鸡TRAF6和TIFA蛋白相互作用调控鸡相关病毒复制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鸡不同杂交组合遗传多样性研究
唐修君, 樊艳凤, 贾晓旭, 葛庆联, 陆俊贤, 马丽娜, 韩威, 高玉时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23-15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8
摘要 ( 273 )   HTML( )    PDF (2032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鸡不同杂交组合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特性。选取固始鸡和隐性白羽鸡及其正、反交F1代、藏鸡以及F2代等6个群体共387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规律和单倍型特性,并与不同红色原鸡亚种进行聚类,分析其母系起源。结果显示,6个群体D-loop区全序列大小为1 231 bp,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和1个C碱基缺失,共构成19种单倍型,分为A、B、C和E 4个单倍型群,其中,固始鸡和反交F1代主要为A、C单倍型,固始鸡A、C单倍型比例分别为53.42%和46.58%,反交F1代A、C单倍型比例分别为50.75%和49.25%;隐性白羽鸡、正交F1代和F2代优势单倍型均为E单倍型,占比分别为48.89%、48.84%和50.00%。6个鸡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d)在0.496~0.729之间,核苷酸多样度(Pi)在0.003 40~0.005 41之间,Hd值和Pi值最大的均为正交F1代,其次为隐性白羽鸡和F2代,固始鸡和反交F1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接近。聚类分析显示,A、B单倍型群与滇南亚种交叉聚为一枝;E单倍型群与印度亚种交叉聚为一枝;C单倍型群与印度亚种、指名亚种、印尼亚种以及滇南亚种聚为一枝。结果提示,mtDNA D-loop区遵循严格的母系遗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比例与其母本基本一致;我国家鸡群体具有多个红色原鸡母系起源,且主要起源于原鸡滇南亚种。
基于RNA-seq结果开发猪SSR标记
李文霞, 吴怡琦, 杨帅, 张燕伟, 路畅, 杨阳, 蔡春波,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35-15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09
摘要 ( 261 )   HTML( )    PDF (3214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开发猪SSR标记,为猪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鉴定、标记辅助选择等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前期对6月龄大白猪和马身猪背最长肌RNA-seq结果,根据SSR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碱基类型、重复次数等的差异随机筛选154个位点,设计合成SSR引物,进行PCR扩增、PAGE检测及克隆测序验证,开发多态性SSR标记。利用开发的SSR标记对马身猪、大白猪、晋汾白猪及山西黑猪等4个猪种各30头6月龄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评价所开发SSR标记的应用效果。结果,从36 693条转录组Unigene序列中搜索到10 488个SSRs位点,纯合型SSR为9 424个,复合型SSR为1 064个,分布于6 953条Unigene序列,其中4 727条Unigene含有单个SSR,2 226条Unigene含有2个及以上SSRs,SSR发生频率为18.95%,出现频率为28.58%。优势SSR重复类型为单、三、二核苷酸重复,其重复次数主要集中于5~22次;优势重复基序序列类型为A/T、AC/GT、GCC/GGC,长度类型为10~20 bp。随机筛选154个位点进行验证,共有124对引物扩增出清晰、特异的条带,扩增效率为80.52%,其中25对SSR引物具有多态性,占比为16.23%。利用25对SSR引物对4个猪种共12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识别到131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2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87 1,平均PIC为0.646 7,呈高度多态,总体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猪转录组测序结果开发SSR标记是可行的,结果丰富了猪可用SSR标记数据库,且开发的SSR标记准确可靠,多态性高,可用于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我国荷斯坦青年公牛基因组选择效果分析
苏丁然, 彭朋, 闫青霞, 陈绍祜, 张胜利, 李姣, 刘丑生, 孙东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50-15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0
摘要 ( 281 )   HTML( )    PDF (3397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我国荷斯坦奶牛基因组遗传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DHI)结果,旨在分析我国荷斯坦公牛基因组选择的效果。选择1 686头既有基因组遗传评估成绩又有后裔测定成绩的荷斯坦公牛,利用2019年12月基因组遗传评估结果及其女儿的产奶和体型性状数据,通过R软件与Excel计算公牛基因组评估结果与公牛女儿表型数据间的相关性,对我国荷斯坦青年公牛基因组选择效果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荷斯坦公牛的基因组性能指数(GCPI)与后裔测定性能指数(CPI)呈正相关(rs>0.3),其中产奶量和体细胞评分的基因组育种值(GEBV)与估计育种值(EBV)呈较强的正相关(0.4 < rs < 0.8)。对公牛女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女儿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与肢蹄评分的表型值与公牛GEBV分组趋势一致,且公牛不同产奶性状GEBV组间的女儿性状表型值大部分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北京及上海地区公牛产奶性状、体细胞评分和肢蹄评分的GEBV分组与女儿表型值趋势较其他省市(地区)更一致,且GEBV高组与低组之间差值均高于其他省市(地区)。基于1 686头荷斯坦公牛基因组选择及其女儿表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荷斯坦公牛的基因组遗传评估准确性较好,其中产奶量、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和肢蹄评分的表型数据更好地反映了基因组选择的效果;北京及上海地区较其他省市(地区)更能反映我国荷斯坦公牛基因组选择的效果。
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场间遗传联系分析
周姵诺, 蔡文涛, 陈燕, 张路培, 徐凌洋, 高雪, 高会江, 王泽昭, 朱波,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63-15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1
摘要 ( 251 )   HTML( )    PDF (1716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加快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遗传进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合育种。本研究利用全国38家育种场和公牛站在2000—2019年出生的3 991头肉用西门塔尔牛初生重性状,使用DMU软件对场间关联率进行计算。对各场站划分关联组,并比较单场和关联组内的遗传力和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全国平均关联率为1.91%,大部分场间关联率处于较低水平。依据关联率可划分出两个关联组,分别包括6个和8个场,组内平均关联率分别为11.23%和12.54%。对两个关联组分别进行单场和联合估计,单场估计初生重的遗传力范围为0.32~0.44,关联组1的初生重遗传力为0.47,关联组2的初生重遗传力为0.43。两个关联组单场估计EBV的平均准确性分别为0.47和0.45,联合估计EBV的平均准确性分别为0.61和0.56。联合估计较单场估计EBV的准确性有明显提高。依据关联率划分关联组进行联合育种有利于加快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育种进程。为推进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育种进程,应先形成区域性联合育种,再逐步加强遗传联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遗传关联体系。
生物技术与繁殖
miR-148a-3p靶向PPARγ基因抑制鹅颗粒细胞孕酮的合成
邓艳, 解广娟, 胡深强, 李亮, 王继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71-15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2
摘要 ( 217 )   HTML( )    PDF (2016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148a-3p是否通过靶基因PPARγ调节鹅卵泡颗粒细胞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本研究选用12只健康的处于产蛋高峰期的天府肉鹅母系母鹅分别用于组织样品采集和颗粒细胞培养。利用qPCR检测miR-148a-3p在鹅不同阶段卵泡颗粒层中的表达;通过MEGA 7软件分析miR-148a-3p在不同物种的保守性,预测miR-148a-3p的靶基因,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miR-148a-3p与靶基因的靶标关系;在鹅颗粒细胞中转染miR-148a-3p mimics和inhibitor,qPCR检测miR-148a-3p对靶基因及其下游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利用ELISA技术检测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iR-148a-3p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在鹅卵泡发育过程中,miR-148a-3p的表达量随卵泡直径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鹅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miR-148a-3p mimics能显著下调3β-HSD的表达(P<0.05),抑制孕酮的合成(P<0.05);而miR-148a-3p inhibitor的作用则相反(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证实,PPARγ为miR-148a-3p的靶基因。在颗粒细胞中,miR-148a-3p mimics能显著降低PPARγ的表达(P<0.05),而miR-148a-3p inhibitor能显著上调PPARγ的表达(P<0.05)。当干扰PPARγ后,3β-HSD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孕酮的含量也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鹅等级卵泡颗粒细胞中,miR-148a-3p可靶向结合PPARγ来抑制3β-HSD的表达,从而降低颗粒细胞孕酮的合成。
前列腺素D2与F对绵羊黄体退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杨恒, 邵焱焱, 赵宗胜, 朱梦婷, 南颖, 王明远, 方晨辉, 吴培, 谢梦婷, 江白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82-15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3
摘要 ( 222 )   HTML( )    PDF (3669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D2与F对绵羊黄体(corpus luteum,CL)组织形态、生殖激素及其关键基因与受体表达的影响,并解析其在黄体退化中的相互关系及机理,为保证母畜连续性繁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将16只哈萨克绵羊随机分成4组,在发情周期的黄体期分别子宫肌内注射PGD2、PGF、PGD2+PGF及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HE染色结合物理拍照对比处理前后黄体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P4、E2、PGD2和PGF浓度变化;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合成酶基因HPGDS、PGFS及其受体DP1、CRTH2、F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发现PGD2+PGF组中黄体退化效果最明显,随后依次是PGF组明显大于PGD2组。ELISA结果显示,随着处理后时间的推移,不同试验处理组中,P4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中在PGD2+PGF组中该变化趋势最显著(P<0.05);但E2、PGD2和PGF浓度均呈现不同差异性变化,其中,PGD2+PGF组中PGD2和PGF浓度呈显著下降(P<0.05),PGF组中E2浓度呈显著升高(P<0.05)、PGD2浓度呈显著下降(P<0.05),PGD2组中E2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PGD2浓度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GD2+PGF2α组中HPGDS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PGFS、CRTH2及FP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PGF2α组中HPGDS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显著下调(P<0.05),其它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显著上调(P<0.05);PGD2组中HPGDS、DP1、PGFS及FP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显著上调(P<0.05)。同时,在不同受体基因表达量检测时,发现PGD2组中DP1受体表达量显著高于CRTH2受体(P<0.05),而PGF组中CRTH2表达量则显著高于DP1(P<0.05)。综上,PGD2无论单独使用还是结合PGF使用,均能够促进CL的退化,尤其是二者结合时有明显的协同促溶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体内激素水平、关键合成酶及受体类型的表达有关,这为全面认识哺乳动物CL退化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高效繁殖技术(尤其是PGs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供体牛外周血AMH浓度对荷斯坦青年奶牛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李树静, 冯春涛, 胡智辉, 朱化彬, 余文莉, 赵善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594-16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4
摘要 ( 221 )   HTML( )    PDF (1462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供体牛超数排卵(简称超排)过程中不同时间外周血AMH浓度与荷斯坦青年奶牛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相关性,优化供体牛筛选标准,提高荷斯坦青年奶牛体内胚胎生产效率。本试验共选用96头荷斯坦青年奶牛进行超排处理,分别在孕酮阴道栓(CIDR)埋置、人工授精和胚胎回收当天通过尾根采集外周血检测抗缪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浓度,将不同时期的外周血AMH浓度按照高(浓度分布最高的25%)、中等(浓度分布中间的25%~75%)、低(浓度分布最低的25%)分为3组,并检验了这3组之间头均回收胚胎数、头均可用胚胎数、头均退化胚胎数和头均未受精数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外周血AMH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从CIDR埋置至胚胎回收的全过程AMH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CIDR埋置当天AMH高浓度组头均回收胚胎数(9.38±1.24)显著高于中等浓度组(6.47±0.56)(P<0.05),说明CIDR埋置当天AMH浓度高的供体牛超排效果更好,回收胚胎数更多;但是,结果也表明,高浓度组头均未受精卵母细胞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说明部分卵母细胞未能成功受精,这可能是由于高浓度组牛只更多的卵泡优势化,排卵周期延长导致部分卵母细胞未能完成正常受精;3)人工授精和胚胎回收当天的AMH数据分析结果均表明,3组间各项胚胎生产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通过对供体牛体重记录数据分析发现,不同体重牛只间的体内胚胎生产效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是体况适中组牛只的可用胚胎数、回收胚胎数优于其他两组,尤其是优于体重偏胖组。因此,CIDR埋置时,外周血AMH浓度可以作为青年荷斯坦供体牛筛选标准之一,且供体牛选择时宜选用体况适中的牛只。
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比较分析
陈雪梅, 易川平, 罗辉, 张鹏, 王明秀, 蔡欣, 钟金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03-16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5
摘要 ( 252 )   HTML( )    PDF (4314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案,比较两种牛睾丸支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采集24月龄的3头健康公牦牛与3头F1代公犏牛睾丸组织作为2个样品组,其中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分别通过混合酶消化、差速贴壁和饥饿处理分离得到两种牛的睾丸支持细胞,采用DMEM高糖及DMEM/F12培养基培养睾丸支持细胞,筛选更佳的培养体系。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表型特征,利用CCK8和RT-qPCR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标志功能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通过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处理两类支持细胞来评价两牛种支持细胞的耐受性及其作为饲养层细胞的潜能。结果,经形态、特殊染色及标志基因表达鉴定,成功分离到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建立了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体外长期培养方案。发现DMEM高糖培养基更适用于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两牛种支持细胞形态相似、轮廓清晰、呈现多边形或长梭形,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体外增殖速率及活性远高于犏牛。调节精原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在犏牛支持细胞中分别下调了3.4与2.9倍(P<0.05),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2基因(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2,CXCL12)的表达在犏牛上调了3.6倍(P<0.05);调节睾丸发育的SRY-盒包含蛋白9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9,SOX9)和睾丸支持细胞特异表达的Wilm肿瘤基因1(Wilms tumor gene1,WT1)在犏牛支持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调了25.9(P<0.01)与38.7倍(P<0.01)。与牦牛相比,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对于丝裂霉素C具有较差的耐受性,表现为细胞核质分界不清、胞质空泡化严重和悬浮死细胞增多。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纯化与体外培养方案;与牦牛相比,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在增殖活性和睾丸生精细胞分化关键功能基因表达等方面均存在缺陷,这可能也是导致犏牛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营养与饲料
白皮杉醇对氧化应激断奶仔猪空肠抗氧化能力、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贾沛璐, 张昊, 陈亚楠, 季书立, 王恬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16-16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6
摘要 ( 243 )   HTML( )    PDF (896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灌喂白皮杉醇对敌草快刺激断奶仔猪空肠氧化损伤、黏膜形态及屏障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雄性断奶仔猪5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平均体重为(8.13±0.41)kg。对照组(CON)和敌草快组(DQ-CON)每天灌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敌草快+白皮杉醇组(DQ-PIC)灌喂含有白皮杉醇(80 mg·kg-1)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在屠宰前24 h,DQ-CON组和DQ-PIC组分别注射10 mg·kg-1敌草快溶液,CON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共计8 d。36日龄屠宰后测定各组仔猪空肠肠道损伤情况以及抗氧化酶活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DQ-CON组仔猪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紧密连接蛋白(OCLN)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DQ-CON组相比,DQ-PIC组仔猪血浆DAO含量显著下降(P<0.05),OCLN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2)与CON组相比,DQ-CON组仔猪空肠黏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DQ-CON组相比,DQ-PIC组仔猪空肠黏膜T-SOD活性、CAT活性、SOD1基因相对表达量、H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知,灌喂白皮杉醇能够缓解敌草快诱导的断奶仔猪空肠氧化应激损伤,提高空肠抗氧化能力,促进空肠黏膜形态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硫化氢暴露不同时长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谢彦娇, 刘真, 陈磊, 苗启翔, 张宏福, 唐湘方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25-16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7
摘要 ( 242 )   HTML( )    PDF (7835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15 mg·m-3硫化氢暴露不同时长,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主要呼吸、循环、代谢和免疫器官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35日龄健康断奶仔猪12头,平均体重(11.25±0.69)kg,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公母各半,分别饲喂在2个密闭的环控舱内,对照组硫化氢浓度为0 mg·m-3,试验组硫化氢浓度为15 mg·m-3,试验期28 d。测定其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脏器指数等指标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测定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血常规测定结果:硫化氢暴露2 d,试验组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升高(P<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降低(P<0.05);暴露14 d,试验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总数(RBC)显著降低(P<0.05);暴露28 d,粒细胞百分比(GRA%)、血红蛋白(HGB)、MCH、PDW显著升高(P<0.05),血小板总数(PLT)、PCT显著降低(P<0.05)。3)肝、心及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硫化氢暴露2 d,试验组中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P<0.05);暴露14和28 d,与肝、心以及肾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硫化氢暴露2 d,试验组中免疫球蛋白A(IgA)显著升高(P<0.05);暴露14 d,试验组中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暴露28 d,试验组中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P<0.05)。5)脏器指数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试验结束时,肺、肝、心、肾、脾以及胸腺的脏器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仅在肺中发现轻微炎症性损伤,其余器官未见明显病理性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断奶仔猪暴露于浓度为15 mg·m-3硫化氢中,短时间内可能引起免疫应答以及一定的肝功能和心功能损伤,随着时间的积累,各器官发生代偿修复,机体适应能力增强,但长时间暴露会造成肺炎症性损伤,不利于断奶仔猪生长和健康。
冷季不同饲养模式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刘奕轩, 熊琳, 梁春年, 吴晓云, 包鹏甲, 余群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40-16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8
摘要 ( 263 )   HTML( )    PDF (2245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冷季自然放牧与育肥的饲养模式对牦牛肉品质、营养品质的影响。为评价冷季短期育肥营养调控牦牛肉品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体重相近((270±10)kg),健康无疾病的5周岁公牦牛共12头,随机分为放牧与舍饲育肥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同时进行传统全放牧饲养与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s,TMR)舍饲饲养,试验周期120 d。育肥试验结束后对两组牦牛进行屠宰,并分别采集其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BB)、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各500 g,用于测定肌肉肉品质(加工品质、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经舍饲育肥后,牦牛3个部位肉色亮度值(L*)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红度值(a*)显著降低(P<0.05)。LD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BB以及BF失水率极显著降低(P<0.01);LD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降低(P<0.01);BB和BF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2)舍饲育肥对不同部位牦牛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但灰分含量仅在LD中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3)舍饲育肥对LD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NEAA)含量都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余两个部位则影响不大(P>0.05),在3个部位的肌肉中,脂肪酸都为以C16:0、C18:0、C18:1N9C、C18:2N6C和C20:4N6为主,极显著降低了各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的含量(P<0.01),并降低了各部位n-6/n-3的比值。结果提示,与传统放牧相比,冷季育肥的饲养模式对于牦牛肉亮度和红度有一定影响,提高了牦牛肉的加工品质,降低了蒸煮损失,同时一般营养价值也高于放牧牦牛。育肥牦牛背最长肌氨基酸组成优于放牧牦牛,蛋白质品质更好,虽然育肥损失了一些肌肉中丰富、健康的脂肪酸,但提高了脂肪含量,对于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和嫩度有了很大改善。
预防兽医
猪源组织蛋白酶S抑制O型口蹄疫病毒在PK-15细胞复制
史喜绢, 刘原子, 张大俊, 侯景, 申超超, 杨博, 张婷, 袁兴国, 任瑞瑞, 杜晓华, 张克山, 郑海学, 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52-16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19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930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期研究数据表明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TSS)在猪初乳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常乳,且CTSS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源CTSS对O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O,FMDV-O)复制及对FMDV诱导的抗病毒细胞因子的影响。FMDV-O感染PK-15细胞,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探究FMDV-O感染对内源性CTSS表达的影响;使用CTSS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FMDV-O感染对CTSS酶活性的影响;根据GenBank公布的CTSS基因序列(XM_021089893.1)构建CTSS真核表达质粒,利用脂质体方法转染PK-15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TSS表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过表达CTSS对FMDV-O复制及FMDV-O诱导的抗病毒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针对CTSS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siRNA,利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CTSS和FMDV-O的变化。结果表明,FMDV-O感染PK-15细胞能显著上调猪源CTSS表达并增强CTSS酶活性;过表达CTSS能抑制FMDV-O在PK-15细胞中复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FMDV-O诱导的抗病毒细胞因子产生而发挥功能的;干扰序列siRNA-2947下调内源性CTSS表达进而促进FMDV-O的复制。猪源CTSS促进宿主抗病毒细胞因子产生可能是抑制FMDV-O复制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宿主CTSS在抗FMDV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依据。
GADD45β蛋白抑制ALV-J在DF-1细胞中的复制
陈胜, 廖志宏, 谢姿, 陈峰, 谢青梅, 舒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62-16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0
摘要 ( 221 )   HTML( )    PDF (4957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生蛋白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45β,GADD45β)参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感染中研究较少。本研究中,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DF-1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ADD45β表达水平。此外,在过表达GADD45β和干扰GADD45β的情况下,通过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检测GADD45β对ALV-J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ALV-J感染DF-1细胞能显著上调GADD45β表达水平(P<0.05)。过表达GADD45β后,ALV-J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荧光信号强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然而,干扰GADD45β后,ALV-J的复制水平显著上调(P<0.05),说明GADD45β可以抑制ALV-J病毒复制。本研究首次发现GADD45β具有抑制ALV-J病毒复制的功能,为抗ALV-J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小熊猫源犬瘟热病毒株H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蒋梅, 陈武, 翟俊琼, 卜婉迪, 谢逸伦, 刘灿彬, 单芬, 罗满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70-16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1
摘要 ( 235 )   HTML( )    PDF (1483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1株圈养小熊猫源犬瘟热病毒(CDV)GD-1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RT-PCR方法对该株CDV进行HF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H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丹麦报道的登录号为GU266280的犬源CD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F基因序列与巴西报道的登录号为KY057355的犬源CDV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5.7%。下载CDV代表毒株序列进行遗传演化、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H蛋白共有8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19、149、309、391、422、456、587、603位点;H蛋白的SLAM受体结合位点氨基酸序列与欧亚野生型毒株一致,与疫苗株相比,530、549位氨基酸不同,与其他CDV参考毒株H蛋白相比还存在24、41等9处氨基酸位点发生明显变异,与标准强毒株A75/17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5.2%,与Onderstepoort、Convac等5株疫苗株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8.2%~89.3%;F蛋白共有6个N-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62、108、141、173、179、517位,与Onderstepoort等疫苗株氨基酸相似性为89.1%~89.7%;与其他参考毒株相比还存在115、130等11处氨基酸发生变异;构建基于HF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毒株位于Asia-4型的一个小的进化分支,这与目前我国流行毒株主要位于Asia-1型存在明显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小熊猫源的Asia-4基因型CDV野毒株,并对毒株的HF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对于了解我国CD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控及疫苗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的噬菌体PNJ1809-36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巩倩雯, 李一昊, 曾颃, 于沛欣, 钱新杰, 王瑜欣, 戴建君, 汤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77-16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2
摘要 ( 225 )   HTML( )    PDF (2925KB) ( 3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K1荚膜大肠杆菌DE058(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为宿主菌,从鸡粪中分离烈性噬菌体PNJ1809-36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将噬菌体PNJ1809-36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最佳MOI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温度和酸碱耐受性测定、体外裂解能力测定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来研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结果显示:噬菌体PNJ1809-36能够形成清晰透明的噬菌斑,其电镜照片显示为具有收缩尾部的肌尾科噬菌体;宿主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能够特异性裂解具有K1荚膜的大肠杆菌;最佳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40 min;噬菌体PNJ1809-36在40和50℃下存活良好,60℃ 30 min可使噬菌体完全失活;噬菌体在pH3~11之间均可存活,最适pH为6;体外裂解试验表明,该噬菌体可在6 h内完全抑制宿主菌的生长。经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噬菌体PNJ1809-36基因组全长为152 343 bp,GC含量为39.11%,含有277个开放阅读框(ORF),11个t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早期发现的K1特异性的短尾噬菌体(如K1F、K1E)的同源性较低,而与噬菌体nepoznato、PVP-SE 1和phAPEC8等K1特异性噬菌体同源性较高,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0%。噬菌体PNJ1809-36是一株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属于肌尾科噬菌体新的系统发育分支。其针对K1荚膜的特性,提示该噬菌体在鉴定K1型大肠杆菌和治疗K1型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方面存在潜力。
猪丹毒丝菌CbpB蛋白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分析
刘君雯, 吴琼娟, 邢刚, 占松鹤, 魏建忠, 孙裴, 刘雪兰, 李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689-16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3
摘要 ( 225 )   HTML( )    PDF (6467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猪丹毒丝菌(ER)CbpB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为深入研制ER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储备。以表达的ER重组蛋白CbpB、SpaA、CbpB+SpaA以及ER灭活全菌体(V-AEr21)、商品化弱毒疫苗、商品化灭活疫苗分别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血清杀菌试验测定功能性抗体水平,攻毒试验测定免疫保护率,组织荷菌数试验测定ER定植情况,并采集小鼠组织脏器(脾、肺、肝、肾)制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免疫原性最优的商品化弱毒疫苗相比,CbpB和SpaA虽产生的IgG抗体均仅为1∶6 400,但血清杀菌效果强;对小鼠的免疫攻毒保护率与商品化弱毒疫苗相同,均为100%,且在脾、肺、肝、肾组织中均无细菌定植,病理组织学观察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区别。CbpB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作为猪丹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羊蜱蝇携带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PCR检测及遗传关系分析
向阳, 袁东波, 侯巍, 莫茜, 尹杰, 阳爱国, 郝力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00-17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4
摘要 ( 237 )   HTML( )    PDF (3915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羊蜱蝇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情况,采集藏绵羊体表羊蜱蝇,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羊蜱蝇总DNA,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rpoB基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和OmpB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及构建进化树,从而确定羊蜱蝇感染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及感染率。在石渠县的4个乡镇总计采集到407只羊蜱蝇成虫,4个乡镇均检出了Bartonella melophagi,总感染率为14.0%(57/407)。在阿日扎镇、呷衣乡和长沙贡马乡检出了Rickettsia raoultii,总感染率为11.1%(45/407),且长沙贡马乡感染率显著高于阿日扎镇和呷衣乡(P<0.05);在新荣乡检出了Rickettsia sp.,感染率为6.6%(8/121)。本次试验中,未发现混合感染。石渠县藏绵羊源羊蜱蝇携带巴尔通体和立克次体,首次在石渠县藏绵羊源羊蜱蝇中检出了B.melophagiR.raoultiiRickettsia sp.。
基础兽医
猪m6A甲基化酶WTAP基因与F18大肠杆菌感染的关系
肖叶懿, 郜重丞, 包文斌, 吴正常, 吴圣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09-17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5
摘要 ( 192 )   HTML( )    PDF (2974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m6A甲基化酶WTAP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E. coli)感染抗性的关系。选取35日龄苏太断奶仔猪(Sus scrofa)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利用RT-qPCR检测WTAPE. coli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空肠的表达差异,并分别利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ab、F18ac)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WTAP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构建WTAP基因干扰载体并转染IPEC-J2细胞,通过菌毛定量、菌落计数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基因沉默对大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WTAP基因在E. coli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并且在F18ab和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下降,与LPS诱导6 h后结果相一致(P<0.01)。沉默WTAP基因后,大肠杆菌黏附能力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验证发现,m6A甲基转移酶WTAP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为进一步揭示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的RNA甲基化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猪舍细颗粒物促进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向M1极化
沈家鲲, 唐倩, 崔洋洋, 金晓明, 李延森, 李春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17-17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6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905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猪舍细颗粒物(PM2.5)对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s)精氨酸代谢、炎症因子表达和极化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利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体外分离PAMs,细胞纯化后,利用Diff-quik染色和F4/80标记鉴定PAMs,并测定细胞活力。将纯化培养的PAMs分为对照组和PM2.5处理组(50 μg·mL-1),继续培养4、8和12 h,测定细胞活力,收集细胞上清测定一氧化氮(NO)的含量,裂解PAMs测定精氨酸酶的活性,并采用RT-PCR检测PAMs炎症因子IL-1β、TNF-αIL-10以及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和CD206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成功分离培养了PAMs,并发现PAMs的细胞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PM2.5处理PAMs,显著提高了细胞上清中NO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细胞精氨酸酶的活性(P<0.01),并显著提高了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1),降低了IL-10 mRNA表达水平(P<0.05)。另外,PM2.5处理PAMs早期,显著提高了CD80 mRNA表达水平(P<0.01),在后期显著降低CD206 mRNA表达水平(P<0.01)。综上表明,猪舍PM2.5促进了PAMs向M1表型极化,促进了炎症的发展。
临床兽医
羊脑包虫病CT、MRI影像特征
邓威, 姚大伟, 张壮志, 康强, 韩涛, 喻昌盛, 郭庆勇, 周程远, 杨德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27-17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7
摘要 ( 347 )   HTML( )    PDF (2616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羊脑包虫病CT、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选择3只表现出脑包虫病典型症状的新疆细毛羊进行神经学检查及血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对其中2只羊头部进行CT和MRI扫查。最后进行病理剖检,观察病理解剖变化。动物神经学检查发现动物出现眼球震颤,双侧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减弱,动物的翻正反应、双侧独轮车反应存在异常;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CT影像可见颅内数量不等囊性低密度影,内部CT值与脑脊液相近,边界清晰,有占位效应,囊壁分布大量点状中等到高密度的原头节影像,其余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像。MRI影像可见颅内数量不等囊性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近,可见沿囊壁分布大量点状T1等信号,T2低信号的原头节影像,病灶周围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病理剖检可见充满澄清囊液的寄生虫包囊,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原头节。寄生虫包囊位置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结果说明羊脑包虫病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可准确定位寄生虫包囊数量和位置,显示病灶累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小型猪腹腔镜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焦智慧, 张千振, 王月, 刘涛, 刘博洋, 马亚军, 刘笑凝, 朴晨曦,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34-17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8
摘要 ( 237 )   HTML( )    PDF (2828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onditioned medium,ADSCs-CM)对小型猪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作者选取24头健康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ADSCs-CM治疗组(CM)和ADSCs治疗组(ADSCs)。4组均通过腹腔镜技术建立小型猪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合并部分肝切除的肝损伤模型,IRI组移植生理盐水,DMEM组移植浓缩的基础培养基,CM组移植浓缩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ADSCs组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采集血液与肝组织样本,使用肝功能检测试剂盒对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进行检测;使用氧化应激检测试剂盒对肝组织中丙二醛(MDA)、髓内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3 d:模型组和对照组肝功能严重损伤,发生明显氧化应激反应,CM和ADSCs治疗组显著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氧化应激相应指标较模型组和对照组表达明显下降。术后7 d,各组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果显示:腹腔镜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损伤可致小型猪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均可改善肝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
研究简报
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麻园, 石正旺, 罗俊聪, 杨波, 王丽娟, 万颖, 宋锐, 曹丽艳, 周改静, 田宏, 郑海学, 陈轶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44-17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29
摘要 ( 257 )   HTML( )    PDF (1356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猪瘟病毒(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以CSFV 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山羊抗猪IgG-HRP抗体作为酶标抗体,鲁米诺为底物溶液,优化检测方法,成功建立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室温20 min内完成对CSFV抗体血清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与商品化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当,且与A型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塞内卡病毒、非洲猪瘟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为1.80%~6.88%,批间变异系数为1.11%~9.18%,重复性好。通过对152份田间猪血清样品的检测并与商品化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其Kappa值为0.929,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简单快速,可应用于临床血清CSFV抗体的检测。
1种布鲁氏菌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梅力, 王英超, 程汝佳, 于国际, 范学政, 高晓龙, 高敏, 秦玉明, 李筱英, 李巧玲, 朱良全, 冯小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53-17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30
摘要 ( 259 )   HTML( )    PDF (1699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1种布鲁氏菌(Brucella)微滴式数字PCR方法(droplet digital PCR,ddPCR)。以布鲁氏菌BCSP31基因为靶基因,选取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了布鲁氏菌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然后优化了ddPCR反应中的引物、探针浓度及退火温度,并进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ddPCR的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900 nmol·L-1和250 nmol·L-1,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8℃。ddPCR的线性良好,最低检测下限为1.12 copies·μL-1,与大肠杆菌O:157菌株等其他4种细菌无交叉反应,而且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都较好。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对布鲁氏菌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定量检测。
携带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抗原表位的乙肝核心抗原病毒样颗粒的构建与鉴定
刘如月, 范京惠, 刘涛, 苑军辉, 李清艳, 翟向和, 左玉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60-17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31
摘要 ( 217 )   HTML( )    PDF (575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以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为载体呈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1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将PEDV S1蛋白中含B细胞表位的270 bp片段插入到HBcAg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IR),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BcAg-PEDV S1,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纯化后的重组蛋白,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结果显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BcAg-PEDV S1,并在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经过2%磷钨酸负染后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到病毒样颗粒结构。HBcAg-PEDV S1重组蛋白能够自发形成病毒样颗粒,在原核表达中,乙肝核心抗原可作为载体呈现PEDV S1抗原表位,为今后新型PED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肺离子细胞相关蛋白ATP6V0D2在不同年龄牦牛肺内分布和表达
魏雅婷, 崔燕, 张倩, 何俊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6):  1765-17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6.032
摘要 ( 231 )   HTML( )    PDF (2462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肺离子细胞相关蛋白ATP6V0D2在不同年龄组牦牛肺中的分布和表达特点,探索ATP6V0D2在牦牛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结构形成和可能调控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qRT-PCR和Western blot对初生、幼年、成年和老年4个年龄组牦牛肺中ATP6V0D2的准确分布位置及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TP6V0D2主要分布在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管壁上皮黏膜层的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中;在成年组和老年组呈强阳性表达,ATP6V0D2在不同年龄组牦牛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以初生组表达量最高,与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蛋白水平上,ATP6V0D2在成年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初生组、幼年组、老年组两两相比较,差异性均显著(P<0.05)。ATP6V0D2在不同年龄牦牛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但不同年龄组间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肺离子细胞相关蛋白ATP6V0D2表达量的不同与牦牛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过程有关,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与肺离子细胞的功能具有相关性,在牦牛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防止气道损伤或修复过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