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0. 
摘要 ( 61 )   HTML( )    PDF (836KB)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 
摘要 ( 74 )   HTML( )    PDF (371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3-0. 
摘要 ( 61 )   HTML( )    PDF (167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AF-1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机制
张迎冰, 于芮峦, 乔培培, 杨莹, 张涌, 苏建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769-17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1
摘要 ( 284 )   HTML( )    PDF (1872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染色质组装因子1(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CAF-1),是由p150、p60、p48三个亚单位组成的组蛋白伴侣。CAF-1主要功能是在DNA复制中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相互作用,负责募集组蛋白H3、H4沉积在新合成的DNA上以促进核小体装配。越来越多的研究解析CAF-1复合体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发现CAF-1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CAF-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
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中的研究进展
王卫振, 邓占钊, 辛国省, 蔡正云, 顾亚玲, 张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778-17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2
摘要 ( 298 )   HTML( )    PDF (1937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在生物学领域作为新起之秀备受关注。circRNAs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ncRNAs),通常是由pre-mRNA的反向剪接(back-splicing)而来,形成一个共价闭合环。circRNA在真核细胞中没有自由表达的3'和5'末端,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其对核酸外切酶高度不敏感。本文综述了circRNAs的研究简史、种类、可变剪接、生物学功能及在家禽中最新研究进展,为家禽的遗传改良提供新视野。
食物摄入与下丘脑能量平衡
马天瀛, 李怡霖, 董心玥, 佀蓉蓉, 白雪, 王子旭, 陈耀星, 曹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789-17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3
摘要 ( 306 )   HTML( )    PDF (1756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相平衡的过程。动物机体在处于能量平衡时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下丘脑中的多个与摄食相关的神经核团,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发挥关键作用,并构成了复杂而精密的神经网络。本文将从影响下丘脑能量平衡的神经核团、神经肽、神经投射和外周激素等方面,对食物摄入与下丘脑能量平衡进行论述。
食源性病原菌激发固有免疫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钱满, 廖成水, 张春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00-18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4
摘要 ( 242 )   HTML( )    PDF (962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固有免疫细胞在外源物质刺激后向细胞胞外环境释放由染色质DNA和多种胞内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样网状物质,称为胞外诱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ETs是一种新型的宿主防御机制,能够捕获或杀灭病原菌,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扩散,从而使机体免受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等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引发的疾病是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激发固有免疫细胞ETs的形成、ETs的生物学活性以及细菌部分蛋白对ETs形成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遗传育种
基于全基因组FstnSL分析鉴别苏淮猪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相关候选基因位点
李开军, 侯黎明, 蒲广, 刘航, 刘根盛, 石传宗, 金通, 周娟, 李平华, 黄瑞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09-18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5
摘要 ( 293 )   HTML( )    PDF (1915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苏淮猪(含25%淮猪和75%大白猪血统的国家级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受选择的与纤维表观消化率性状相关的基因片段,为解析苏淮猪耐粗饲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首先检测分析了331头160日龄苏淮猪个体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表观消化率,计算群体NDF表观消化率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选择其中EBV极高和极低各10%的个体(N=66)进行猪80K芯片基因分型。借助群体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Fst)和按长度划分隔离点数(number of segregating sites by length,nSL)法分析苏淮猪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布情况,寻找选择信号区域内与纤维消化相关的重要基因。最后,选择两种分析中受选择的共有SNPs位点在苏淮猪全群分型,开展与NDF表观消化率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苏淮猪NDF表观消化率的SNPs位点。结果显示,通过对高、低NDF表观消化率苏淮猪群体芯片分型数据质控,共有51 367个有效SNPs位点用于后续分析。通过FstnSL选择信号分析,共鉴定到146个受选择信号区域和361个受选择的基因,其中多个基因被报道与肠道健康和肠道发育等功能相关,包括MTHFD1L、PHLPP1、TRPM6、MCC、NEDD9、UVRAGKLF5等基因。选择两种分析中受选择且共有的8个SNPs位点,通过SNP与苏淮猪全群NDF表观消化率的关联性分析,发现rs81363074、rs327393763和rs81404927位点与苏淮猪群体NDF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关联(P<0.05),rs81347101和rs318870857位点与苏淮猪群体NDF表观消化率存在极显著关联(P<0.01)。其中,rs81363074位点位于MCC基因第二内含子上。通过高、低NDF表观消化率苏淮猪群体FstnSL选择信号分析,筛选到146个受选择信号区域,鉴定到影响苏淮猪NDF表观消化率的受选择候选基因MTHFD1L、PHLPP1、TRPM6、MCCNEDD9、UVRAGKLF5,筛选到了5个与NDF表观消化率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本研究结果为解析苏淮猪耐粗饲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基于重测序的民猪与大白猪SLAⅠ类基因多态性及抗病潜能差异分析
李婧娜, 疏泽, 吴俊超, 程锋, 王立刚, 王立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20-18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6
摘要 ( 290 )   HTML( )    PDF (4331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中外猪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一定差异,原因之一是不同猪种猪白细胞抗原(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分子的多样性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外猪种的SLA基因差异,为阐明地方猪的抗病机理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首先对健康的8头民猪以及4头大白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对所获得的SNP进一步质控用于后续分析。使用VCFtools、GEVALT软件分析SLAⅠ类基因的SNP以及单倍型,并将SNP利用ENSEMBL中的VEP工具进行注释,在全局层面阐述两个猪种的SLAⅠ类基因多样性。通过Mega软件比对两猪种的经典SLAⅠ类基因外显子2和3的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利用Expasy服务器上的ProtParam工具和Protscale程序分析蛋白质特性,并利用DnaSP软件计算核苷酸多样性,分析两个猪种经典SLAⅠ类基因抗原递呈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民猪的SLAⅠ类基因具有更多的SNPs和长度较短的单倍型块,并且错义突变的碱基数量较多。在经典SLAⅠ类基因的外显子2和3可分别鉴定出2个等位基因,民猪在等位基因上的核苷酸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大白猪,并且民猪具有更多的碱基突变以及位于抗原结合位点上的氨基酸突变。两个猪种的经典SLAⅠ类基因氨基酸表现为亲水性,民猪的亲水性要强于大白猪。综上所述,SLAⅠ类基因在民猪上有更强的多态性。民猪经典SLAⅠ类基因的碱基突变数量和抗原结合位点上氨基酸突变的数量都要多于大白猪。本研究所检测到的民猪在经典SLAⅠ类基因ARSs上的变异可为猪抗病育种标记的筛选提供参考。
绵羊mtDNA变异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肖帆, 张利平, 吴建平, 靳继鹏, 孙渭博, 张筱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31-18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7
摘要 ( 273 )   HTML( )    PDF (1482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线粒体DNA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寻找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高繁殖力绵羊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本研究以有产羔记录的健康小尾寒羊多羔母羊(multiple Small tailed han sheep,XM)、湖羊多羔母羊(multiple Hu sheep,HM)、蒙古羊双羔母羊(twins Mongolian sheep,MT)、蒙古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MS)、欧拉羊双羔母羊(twins Oula sheep,OT)、欧拉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Oula sheep,OS)、甘肃高山细毛羊双羔母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GT)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GS)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和测序法检测试验羊mtDNA多态性,并结合产羔数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A1099T、T1112C、C13576T、T13837C和T13855C位点,XM与HM之间基因型分布基本一致,XM与MS、OT、OS、GT、GS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668C位点,MT与M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G15977A、A16101G和C16429T位点,OS与OT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15923G位点,GT与G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5668C变异位点显著影响蒙古羊产羔数(P<0.05);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T15956C、G15977A和C16429T变异位点显著影响欧拉羊产羔数(P<0.05);A15923G位点显著影响甘肃高山细毛羊产羔数(P<0.05)。单倍型Hap_2(TTCTTACGC)和Hap_4(TTTTTATGC)对试验绵羊产羔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赵凤琴, 周蕾, 王智阅, 孙东禹, 朴君, 朴敬爱, 金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45-18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8
摘要 ( 222 )   HTML( )    PDF (5975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用类金属毒性物质——砷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毒试验,探索砷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毒性作用和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后续研究砷对绒山羊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1只7月龄各项机能正常,体重为25 kg左右的雄性辽宁新品系绒山羊,取其腹部皮肤,进行细胞培养。将二甲基砷酸药物配制成11个不同浓度组(0、0.1、0.2、0.4、0.8、1、5、10、25、50、100 mmol·L-1),对细胞量为3×104个·mL-1皮肤细胞进行药物染毒24、48、72、96 h后,经MTT法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抑制情况以及后续试验所选用的时间点和4个浓度组(对照、促进、临界、半抑制浓度(IC50)),进一步借助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细胞骨架形态变化;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质与细胞器的变化;测定细胞内荧光染料Mito-Tracker Green的染色强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以及观察分析溶酶体的数量情况。结果,24 h时不同浓度的OD值均能明显地反映出二甲基砷酸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抑制趋势,而48、72、96 h时增殖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24 h时细胞增殖与抑制效果最佳,因此选取24 h时的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促进浓度组(0.8 mmol·L-1)、临界浓度组(1 mmol·L-1)、IC50浓度组(38.68 mmol·L-1)进行后续的试验。24 h时,剂量范围0.1~1 mmol·L-1的二甲基砷酸促进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此阶段细胞骨架形态完整,细胞DNA未出现拖尾现象,凋亡率较小,线粒体数目增多,膜结构清晰,嵴致密,形态完整,膜电位升高,溶酶体数量增多;浓度大于1 mmol·L-1的二甲基砷酸抑制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P<0.01),此时细胞骨架形态发生改变,DNA未出现拖尾现象,凋亡率显著上升,线粒体发生肿胀,形态不规则,嵴断裂溶解,膜电位降低,溶酶体数量减少。IC50组细胞骨架形态差异很大,细胞DNA出现彗星尾,最多最明显(P<0.01),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溶酶体数量显著下降(P<0.01)。本研究探索了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表明一定浓度的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具有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牦牛IGFBP4和IGFBP5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各组织和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傅芳, 王利, 罗晓林, 官久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58-18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09
摘要 ( 264 )   HTML( )    PDF (2752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和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 and 5,IGFBP4 and IGFBP5)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选取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健康雌性麦洼牦牛共9头(每组各3头),体重分别约为(12.35±1.85)、(98.88±2.50)和(268.55±27.82) kg,采集5岁龄牦牛心、肝、脾、肺、肾、小肠组织及3个不同生长阶段牦牛肝组织。本试验克隆IGFBP4和IGFBP5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Western blot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在5岁龄牦牛6种组织及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获得牦牛IGFBP4和IGFBP5基因的CDS序列分别为777和816 bp,分别编码258和271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MT012934和MT003005。在同源性比较中,牦牛IGFBP4和IGFBP5序列均与黄牛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99.5%。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IGFBP4和IGFBP5基因均在5岁龄牦牛肝中表达量最高,与肾、心、小肠、脾、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且6种组织中IGFBP4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IGFBP5基因(P<0.01)。不同生长阶段肝中差异表达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IGFBP4和IGFBP5的mRNA与蛋白水平在牦牛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即5岁龄>15月龄>1日龄,在5岁龄时表达量最高,与1日龄和15月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IGFBP4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IGFBP5(P<0.01)。结果提示,IGFBP4和IGFBP5可能协同调控牦牛肝的生长发育,这为深入研究IGFBP4和IGFBP5在牦牛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表达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
陈哲, 陈蓉, 闫乐艳, 陈佳彬, 于建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69-18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0
摘要 ( 267 )   HTML( )    PDF (3023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鹅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和转录因子,探究该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PCR扩增泰州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1 245 bp并对其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构建4个不同缺失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转染C2C12细胞系。进一步利用在线软件预测核心启动子区关键转录因子,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HNF4(-521~-503 bp)、USF (-379~-370 bp)和E2(-296~-281 bp)进行定点突变并构建突变报告基因载体,在C2C12细胞系内初步鉴定MyoG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因子。最后,采集70日龄泰州鹅胸肌、腿肌、心、肝、脾、肺、肾和下丘脑组织样,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yoG基因和核心转录调控因子的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包含启动子元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到鹅MyoG基因启动子区-624~-154 bp区域存在关键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定点突变技术初步鉴定USF是鹅MyoG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元件。组织表达谱研究进一步表明,MyoGUSF基因在鹅8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胸肌、腿肌和心组织中共同高表达(P<0.01)。鹅MyoG基因5'侧翼区具有启动子转录活性,-624~+37 bp是核心启动子区,USF是MyoG核心转录调控因子。试验结果为探究MyoG基因在鹅肌肉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褪黑素的添加减轻猪精原干细胞的氧化损伤
黄诚彧, 徐德全, 冯哲, 周玲, 刘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80-18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1
摘要 ( 274 )   HTML( )    PDF (3080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体外培养猪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集3头7日龄健康大白公猪睾丸,利用差速贴壁法获得SSCs。后经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标记基因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以SSCs作为试验材料,设置MT浓度梯度(0、50、250、500、1 000 μmol·mL-1)组处理SSCs,每组设3个重复(n=3),空白对照组加入0.1% DMSO处理,分别检测添加MT后猪SSCs的细胞活力、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及凋亡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分离的克隆团细胞具有SSCs的生长特性,可被碱性磷酸酶染色并表达干细胞标志基因OCT4、SOX2和SSCs标志基因NANOGPLZFUCHL1;2)50 μmol·mL-1以上的MT在处理48 h后可显著提高SSCs的细胞活力(P<0.05);3) MT可显著降低猪SSCs内ROS水平(P<0.05),极显著增加细胞内GSH含量(P<0.01);4) MT可显著抑制猪SSCs内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MT具有清除猪SSCs中的ROS,提高总GSH含量,抑制凋亡基因表达进而提高细胞活力的作用,可为养殖过程中提高公猪繁殖性能提供参考。
日粮鱼油对高脂日粮饲喂小鼠发情周期和机体产热的影响
杨晓华, 刘方方, 张枫琳, 易鑫, 陈林, 束刚, 王丽娜, 朱晓彤, 高萍, 江青艳, 王松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891-19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2
摘要 ( 196 )   HTML( )    PDF (5059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鱼油对高脂日粮饲喂小鼠发情周期和机体代谢产热的影响。试验选用36只4周龄C57BL/6 J雌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n=12):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鱼油组。对照组饲喂标准啮齿动物饲料(AIN-93G),高脂组和高脂+鱼油组分别饲喂高脂日粮(脂肪提供60%能量)和添加5%鱼油(等能替代猪油)的高脂日粮。试验期间,对小鼠体组成(12周龄)、整体代谢(16周龄)、褐色脂肪温度(18周龄)、体核温度(直肠温度,18周龄)和发情周期(20周龄)等进行检测。试验结束后,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检测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雌二醇(estradiol,E2)的水平。此外,采集皮下脂肪、腹部脂肪和肩胛间褐色脂肪,称重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产热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UCP1、Cyto C),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褐色脂肪组织中产热基因的mRNA表达(UCP1, PRDM16,PGC1α,CideaElovl3)。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日粮显著增加了小鼠的体脂含量(12周龄)及皮下和腹部脂肪的沉积量(21周龄)(P<0.05),而添加鱼油显著降低了高脂饮食引起的体脂含量增加(P<0.05)。另外,高脂日粮导致小鼠的发情周期紊乱,伴随着周期延长、发情期缩短,以及血清中FSH和E2的水平降低(P<0.05),而添加鱼油可缓解高脂日粮导致的小鼠发情周期紊乱,提高血清中FSH和E2的水平(P<0.05)。同时,添加鱼油可增加高脂饲喂小鼠肩胛间褐色脂肪(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和腹股沟白色脂肪(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中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进而促进iBAT激活/产热和iWAT褐色化。结果提示,日粮鱼油可缓解高脂日粮导致的发情周期紊乱,可能与BAT激活和WAT褐色化造成的机体代谢产热增强有关。
白消安对小鼠睾丸损伤机理的研究
李茹意, 赵俊金, 赵羚均, 段晨莹, 李欣,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03-19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3
摘要 ( 246 )   HTML( )    PDF (3077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白消安处理对睾丸的损伤机理,提高精原干细胞(SSCs)移植受体制备效率及安全性,缓解或避免因白消安毒性导致的雄性不育。对白消安处理小鼠进行睾丸生物素示踪试验,以验证血睾屏障(BTB)完整性;采用液质联用靶向测定其附睾尾精液中白消安的含量,以验证白消安是否可以直接穿过睾丸BTB进入曲细精管;并对小鼠血清进行炎性因子ELISA测定,以验证其浓度是否发生变化。结果发现,小鼠睾丸注射白消安后,曲细精管内最早24 h可检测到生物素示踪红色荧光,表明BTB已被破坏;注射白消安30 min后,附睾精液中检测到最高水平白消安,随后,其水平逐渐降低;小鼠睾丸注射白消安后,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浓度逐渐增加,36 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 d后达到峰值时,TNF-α浓度为(1 855.51±10.32) pg·mL-1,IL-1β浓度为(293.59±3.34) pg·mL-1,IL-6浓度为(340.30±12.55) pg·mL-1,随后逐渐下降。综上表明,白消安可自由穿越BTB,且于24 h生物示踪素可突破BTB,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浓度逐渐升高并达显著水平,在21 d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
营养与饲料
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及其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
贾红敏, 马永航, 贺平丽, 谯仕彦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12-19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4
摘要 ( 267 )   HTML( )    PDF (1725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体内与体外探究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4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3头阉公猪和3头母猪),各组在日粮中分别添加1.3%、2.6%、3.9%和5.2%的回肠标准可消化赖氨酸(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lysine,SID Lys),观察其对于仔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以及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以IPEC-J2为体外模型,根据培养基与营养需要中氨基酸的种类与比例,添加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测定IPEC-J2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试图通过平衡氨基酸手段降低因过量添加赖氨酸造成的不利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日粮SID Lys添加量的增加,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血浆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部分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肠道形态受到影响。当在培养基中添加2.0 mmol·L-1赖氨酸时,IPEC-J2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培养基中原赖氨酸浓度(0.5 mmol·L-1)是IPEC-J2生长的最适浓度。当按照培养基中氨基酸平衡比例补充其他必需氨基酸时,细胞活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当按照猪碱性氨基酸的最适比例补充相应浓度的精氨酸与组氨酸时,细胞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单独添加过多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的生长会产生负面作用,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氨基酸之间的平衡。
低聚壳聚糖替代抗生素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陈中卫, 王瑞秀, 刘强, 刘峰, 庄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27-19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5
摘要 ( 268 )   HTML( )    PDF (1312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50 mg·kg-1的低聚壳聚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替代抗生素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屏障功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540只1日龄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鸭,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control group)、基础日粮+40 mg·kg-1杆菌肽锌(抗生素组,antibiotic group)以及基础日粮+50 mg·kg-1 COS (COS组,COS group),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时,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只公鸭(接近平均体重)称重,采集血样、肠道与肌肉样品用于血清生化、肠道屏障功能和肌肉品质等指标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日粮中添加COS显著提高了樱桃谷肉鸭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但对肉鸭屠宰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COS或抗生素显著提高了血清球蛋白(GLB)含量、腿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以及十二指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和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P<0.05),降低了血清尿素氮(BUN)含量和A/G值、腿肌丙二醛(MDA)含量和滴水损失(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日粮中添加COS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黏膜的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脂多糖(LPS)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COS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黏膜咬合蛋白(OCLN)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腿肌a*值(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D-乳酸含量(P<0.05)。此外,抗生素组的空肠黏膜OCL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指出:日粮中添加COS提高了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增强了免疫力,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和肉品质。COS可以替代抗生素用于樱桃谷肉鸭生产。
预防兽医
牛星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牛冠状病毒和牛轮状病毒四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梦瑶, 王展慧, 吴浩, 谷月, 吴文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42-19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6
摘要 ( 330 )   HTML( )    PDF (2422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多重荧光定量RT-PCR (real-time RT-PCR)方法,提高对多病原检测的速度和灵敏度,促进对犊牛腹泻的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分别在牛星状病毒(BAstV)ORF2基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5'端非编码区,牛冠状病毒(BCV)N pro基因和牛轮状病毒(BRV)VP6基因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并试验筛选了四对有效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一步利用含4种病毒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以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并对四重Real-time 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各种临床样本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Real-time RT-PCR最适退火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0℃和45 s,BAstV、BVDV-1、BCV和BRV的引物浓度分别为300、300、400和500 nmol·L-1,探针浓度分别为250、150、100和300 nmol·L-1。对BVDV-1、BCV和BR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2copies·μL-1,对BAstV的最低检测限为103 copies·μL-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该方法对临床采集的粪样的阳性检出率高于PCR方法。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四重Real-time RT-PCR方法可以用于犊牛腹泻常见病原BAstV、BVDV-1、BCV和BRV的快速鉴别诊断。
非洲猪瘟病毒解旋酶D1133L基因序列分析、蛋白结构预测及亚细胞定位
侯景, 申超超, 张大俊, 杨博, 史喜绢, 张婷, 崔卉梅, 袁兴国, 赵登率, 陈学辉, 张克山, 郑海学, 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53-19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7
摘要 ( 244 )   HTML( )    PDF (3784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预测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 D1133L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与功能间的关系。作者使用Mega6.0软件绘制了7株不同基因型的D1133L解旋酶和ASFV编码的其他5个解旋酶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使用EXPASY、PRABI和SWISS-MODEL软件预测了该基因所编码蛋白序列的二、三级结构;根据GenBank公布的ASFV序列(LR743116.1),合成D1133L基因并构建其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MV-D1133L,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验证该基因表达后,将重组质粒转染至PK-15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研究了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通过ASFV解旋酶的基因系统进化树,发现5种解旋酶基因均相对保守。D1133L基因全长3 402 bp,表达的蛋白为124.63 ku,G+C含量为6.1%,A+T含量为10.6%;二级结构分析表明α螺旋占48.90%,扩展链占13.50%,无规卷曲为33.27%;三级结构分析表明六自由度结构(six degree of freedom,QMQE)为0.20,覆盖率84%,且预测以α螺旋为主的高级结构;通过LOCSVMPSI分析预测,显示D1133L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与细胞质内的概率是相同的。WB结果显示pCMV-D1133L质粒正常表达,IFA试验证明ASFV编码的解旋酶D1133L同时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本研究通过对D1133L基因序列、结构功能预测,并通过IFA验证了D1133L亚细胞分布,为进一步揭示D1133L基因功能奠定了一定基础。
交叉中和血清1型和血清3型鸭甲肝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刘燕, 汤承, 岳华, 王远微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63-19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8
摘要 ( 206 )   HTML( )    PDF (2186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鸭甲型肝炎(duck hepatitis A,DHA)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对我国流行的鸭甲型肝炎血清1型(DHAV-1)和血清3型(DHAV-3)病毒具有交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人工合成12条DHAV-1和DHAV-3的VP1蛋白共有的抗原表位肽,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载体偶联作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McAb。通过检测McAb与DHAV-1和DHAV-3的交叉反应性,测定McAb对病毒增殖的抑制效率、中和效价以及攻毒保护率等来筛选McAb。本研究共获得了12株稳定分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6株(C1、C4、C7、C12、C13、C16)分泌的McAb同时与DHAV-1和DHAV-3发生特异性交叉反应; C1、C4、C7、C16可以抑制DHAV-1和DHAV-3在鸭胚中的增殖,抑制率在75.34%~100.00%不等;对DHAV-1和DHAV-3的中和效价:C1(1:3&1:5)、C4(1:3&1:3)、C7(1:10&1:11)和C16(1:9&1:9);C7和C16对DHAV-1和DHAV-3攻毒雏鸭的保护率较高,分别为“70%、80%”和“100%、60%”。本研究成功研制出对DHAV-1和DHAV-3具有交叉中和活性的McAb 4株,其中2株对病毒的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为DHA的防控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
反刍动物埃立克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王素华, 王忠才, 黄凌哲, 莫虹斐, 吴绍强, 吕继洲, 赵治国, 帅江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75-19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19
摘要 ( 203 )   HTML( )    PDF (1327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反刍动物埃立克体,本研究以反刍动物埃立克体pCS20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TaqMan和Eva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分析,并与OIE推荐的套式PCR方法一起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特异性强,与牛巴贝斯虫、牛双芽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犬埃立克体、牛埃立克体、马埃立克体和立氏埃立克体无交叉反应;TaqMan和Eva Green荧光定量PCR对pCS20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4拷贝·μL-1和1.74拷贝·μL-1,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组内和组间CV均小于1.5%。对420只钝眼蜱样本的检测显示,TaqMan和Eva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检出率分别为25.48%和29.29%,与套式PCR检测方法相比,敏感性更高。本研究为反刍动物埃立克体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基础兽医
丹皮酚对L-精氨酸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氧化损伤的影响
张鹏, 李俞甫, 吴尚泽, 金圣奇, 王家庆, Короткова Ирина Павловна, 郭文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83-19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0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850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丹皮酚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本试验选取50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P模型组和丹皮酚高、中、低剂量组。丹皮酚组小鼠分别灌胃100、50和25 mg·kg-1丹皮酚,同时空白对照组和AP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5 d后,采用20% L-精氨酸腹腔注射AP模型组和不同剂量丹皮酚组小鼠,6 h后采集各组小鼠血清测定氧化指标(MDA、SOD),取小鼠胰腺组织肉眼观察病理学变化,并制作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免疫组化切片,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和MPO的分布及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胰腺组织中HO-1、Keap1以及Nrf2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O-1、Keap1以及Nrf2蛋白表达量。结果发现,不同剂量的丹皮酚极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氧化损伤下小鼠机体的MDA含量,并极显著提高抗氧化酶SOD活力(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中剂量丹皮酚有效减少MPO表达;与AP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组丹皮酚极显著升高HO-1和Nrf2 mRNA及蛋白表达(P<0.01),低剂量组丹皮酚极显著提高Nrf2 mRNA及蛋白表达(P<0.01),不同剂量组丹皮酚极显著降低Keap1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综上,丹皮酚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L-精氨酸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氧化损伤,研究结果为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鸭疫里默氏杆菌MFS外排泵rant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介导的耐药性
权衡, 陈启伟, 宫晓炜, 王燕萍, 秦明星, 朱雨佳, 郑福英, 蔺国珍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1991-19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1
摘要 ( 205 )   HTML( )    PDF (1328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鸭疫里默氏杆菌rant基因缺失株及回复株,明确MFS外排泵Rant对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鸭疫里默氏杆菌RA-LZ01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杀质粒pRE112介导的同源重组,以红霉素抗性标记进行正向筛选,获得基因缺失株Δrant,并以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穿梭质粒pCPRA作为载体,构建回复株cΔrant。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类临床常用抗生素对野生株、缺失株及回复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测定3株菌的生长曲线,评价菌株对雏鸭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与野生株和回复株相比,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缺失株的MIC值明显下降,其他类抗生素的MIC值无变化;缺失株的生长速率明显下降;rant基因的缺失显著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毒力。结果提示,鸭疫里默氏杆菌rant基因介导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外排,并可明显影响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生长和毒力。
禽腺病毒血清4型Fiber2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表位鉴定
郭瑞珍, 苏冰倩, 王棋, 王一, 于朋伟, 孟洁洁, 齐艳丽, 杨国宇, 褚贝贝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00-20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2
摘要 ( 217 )   HTML( )    PDF (5790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纤突蛋白(Fiber2)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将原核表达的可溶性重组蛋白NusA-Fiber2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雌鼠,筛选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FAdV-4 Fiber2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2G5、2G8、4C2,取细胞株2G5制备腹水并纯化,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和Western blot鉴定该单抗的特异性。用制备的单抗包被酶标板,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建立了FAdV-4 Fiber2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通过逐步截短分析鉴定出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结果表明:成功获取3株单克隆细胞株2G5、2G8、4C2。MAb 2G5可与原核表达纯化的Fiber2蛋白及FAdV-4特异性反应。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该MAb识别的表位序列是N端aa1—33。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Western blot和IFA反应原性的单克隆抗体,为Fiber2蛋白功能研究和FAdV-4新型表位疫苗商品化研发奠定了基础。
基于抗体筛查的美国猪群流行性腹泻病毒真流行率分布推断
张志诚, 陈梅娟, 艾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13-20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3
摘要 ( 307 )   HTML( )    PDF (3521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养殖家畜的冠状病毒,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其基因序列与蝙蝠体内冠状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可引起猪肠道感染并导致仔猪大量死亡,对动物健康危害极大。本研究基于对美国猪群PEDV流行毒株表观流行率的数据挖掘作为先验信息,以2019年美国生猪入境中国西南陆路口岸的实验室抗体筛查为知识更新,利用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估计美国猪群PEDV发生的真流行率分布。结果显示,PEDV在美国猪群中的真流行率分布中位值(median)为0.005 22(95% CI=0.000 424~0.022 5),95%的高置信上限(upper confident limit,UCL)的流行率分布为3%。后验分布流行率高度右偏的概率密度统计特性推断美国猪群PEDV真流行率最大可能分布主要集中在2.5%百分位数(P2.5%=0.000 2)与中位数(P50%=0.005 22)之间,但不同生猪畜群间PEDV真流行率分布值可能会存在有小概率溢出分布大于0.03(P≤2.5%)的可能。此外,在现阶段口岸筛查的试剂选择方面,建议口岸首先使用基于N蛋白的ELISA抗体作为初筛,然后以基于S1重组蛋白ELISA抗体筛查作为复筛,来提高口岸对来自美国生猪的α-冠状病毒入境我国的风险认知、管控和鉴别能力。以先验分布和口岸实验室检测结果优化为基础的贝叶斯统计推断监测技术,可以为在现有知识和认知基础上最大程度阻断来自异域病原微生物入侵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风险决策技术支持,对口岸检验检疫、抽样监测和风险决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CTGF和FGF-2在不同年龄牦牛肺内的分布与表达研究
李月娇, 崔燕, 张倩, 何俊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25-20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4
摘要 ( 219 )   HTML( )    PDF (3220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方法对初生、幼年、成年及老年牦牛肺中CTGF和FGF-2的准确分布位置及其表达量进行研究。IHC结果显示,CTGF主要分布于终末细支气管黏膜上皮克拉拉细胞和管壁平滑肌细胞,肺动脉内皮细胞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且在初生组和老年组表达量最高;FGF-2主要分布于终末细支气管管壁平滑肌和肺动脉管壁平滑肌,在所有年龄段都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TGF和FGF-2在不同年龄组牦牛肺均能检测到表达,CTGF在初生组和老年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年组和成年组(P<0.05);FGF-2在初生组和幼年组表达量显著高于成年组和老年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CTGF在初生组转录水平最高,且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FGF-2在老年组转录水平最高,其次为成年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CTGF和FGF-2对牦牛肺适应性结构的形成和适应性过程有关,在初生和老年阶段作用较为显著。
临床兽医
Fas/FasL通路对镉激活PC12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
王莉, 陈洁, 闻双全,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34-20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5
摘要 ( 200 )   HTML( )    PDF (3616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Fas/FasL通路对镉激活PC12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用10 μmol L-1醋酸镉(CdAc2)分别处理插入非特异性序列PC12细胞与Fas基因沉默PC12细胞12 h;用10 μmol·L-1CdAc2与40 μmol·L-1 Z-IETD-FMK (caspase-8特异性抑制剂)单独或联合处理PC12细胞12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通路相关蛋白Fas、FasL、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Cleaved caspase-8、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axx)、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的表达与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1/2、p-ERK1/2、p-JNK1/2的表达;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Fas shRNA慢病毒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PC12细胞Fas/FasL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和凋亡率的升高(P<0.01),缓解镉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Fas shRNA与Z-IETD-FMK均能够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PC12细胞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1/2与JNK1/2磷酸化水平升高(P<0.01)。综上表明,Fas/FasL通路调控MAPK通路参与镉致PC12细胞凋亡。
研究简报
民猪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抗寒相关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范文博, 马红, 马守正, 汪亮, 刘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44-20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6
摘要 ( 213 )   HTML( )    PDF (2847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民猪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热基因和米色脂肪标记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民猪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1月龄民猪的背部脂肪组织,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并进行油红O染色鉴定;检测产热基因UCP3、PGC-1α、PPARα和米色脂肪标记基因EBF2、CD81、PDGFRα在诱导分化第0、2、4、6、8天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诱导分化的时间增加,细胞中的脂滴逐渐增多,在分化第8天时进行油红O染色,多数细胞达到成熟脂肪细胞阶段。以第0天为对照,PGC-1α、EBF2、PDGFRα在第2天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达到最高,第4、6、8天呈下降趋势。UCP3在第4、6、8天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第8天有所下降。PPARαCD81在第2天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在第4和6天表达量与第2天相比变化不大。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进行了民猪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揭示了分化过程中产热和米色脂肪标记基因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民猪前体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和民猪抗寒能力奠定基础。
早期热应激对肉仔鸡后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迎生, 焦洪超, 林海, 王晓鹃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52-20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7
摘要 ( 270 )   HTML( )    PDF (651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早期热应激对肉仔鸡后期生长发育及骨骼肌中相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刚出壳AA肉仔鸡192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饲喂至3日龄时,分别给予36℃热应激处理24 h (热应激组)和正常温度(33℃)饲喂(对照组)。42日龄时每个处理选取8只鸡采取血浆,屠宰后测定胴体性能,分离胸肌样品测定骨骼肌发育有关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热应激当天肉仔鸡增重显著降低,但整个饲养期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早期热应激有提高整个饲养期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0<P<0.1)。早期热应激对肉仔鸡的屠宰率、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肝比重、心比重、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都无显著影响(P>0.05)。早期热应激显著升高了42日龄肉仔鸡血浆酮体含量(P<0.05)。在胸肌中,早期热应激显著提高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受体(IGF-1R)的基因表达(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早期热应激促进了肉仔鸡后期的生长发育,骨骼肌中IGF-1信号可能参与此调节过程。
奶牛养殖场环境大肠杆菌的ERIC-PCR分型和系统进化分群
何卓琳, 唐敏嘉, 张雪婧, 侯晓, 蒲万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59-20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8
摘要 ( 259 )   HTML( )    PDF (1332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奶牛养殖场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遗传多样性,探究不同样品分离菌株的遗传关系及系统进化分群情况,收集2017—2019年新疆某大型奶牛场养殖环境中的209份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和16S rRNA鉴定,对非重复菌株进行ERIC-PCR分型和系统进化分群试验。结果显示,共分离到338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67.46%。ERIC-PCR将其分为Ⅰ~ⅩⅣ共14型。Ⅳ(196株)型为优势型;其次为Ⅰ型(59株)、Ⅴ(31株)、Ⅹ(11株);剩余41株分布于其他10种型。除2株未分群外,其他被分为6个群,B1群(75.45%)分布最多,其次是A群(18.34%)、C群(2.96%)、D或E群(1.18%)、F群(0.30%)。综上表明,奶牛养殖场环境中大肠杆菌存在广泛的DNA多样性,且不同时间及来源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系统进化分群以B1群为主。
牛凸隆病毒HE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赵龙,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7):  2065-20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7.029
摘要 ( 238 )   HTML( )    PDF (2594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牛凸隆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的HE基因分子特征。采用RT-PCR方法检测辽宁、河南、四川的牛腹泻样本中BToV,阳性样本扩增完整HE基因。结果显示:从94份腹泻粪便中检出10份BToV阳性,平均阳性率约为10.64%。从10份阳性样本中扩增得到15条HE基因,其中,9条为基因Ⅱ型,6条为基因Ⅲ型;10份阳性样本中有5份存在Ⅲ型和Ⅱ型毒株的混合感染,1份单独感染Ⅲ型毒株,4份单独感染Ⅱ型毒株。与GenBank中其他Ⅲ型HE基因相比,本研究获得的6条Ⅲ型HE基因具有4个相同的氨基酸突变,其中2个位于凝集素结构域,可能会影响受体结合功能。重组分析表明,BToV Ⅲ型毒株可能是Ⅱ型毒株与Ⅰ型毒株重组而来。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基因Ⅲ型BToV在我国牛群中存在,报道了Ⅲ型与Ⅱ型毒株混合感染的情况,为国内牛腹泻病的防控和BToV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