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5-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0. 
摘要 ( 105 )   HTML( )    PDF (8904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2-0. 
摘要 ( 98 )   HTML( )    PDF (382KB) ( 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3-0. 
摘要 ( 78 )   HTML( )    PDF (166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张帆, 张海亮, 罗汉鹏, 米思远, 邱文卿, 初芹,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141-11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1
摘要 ( 356 )   HTML( )    PDF (1925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引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共1 026条科技文献,统计了这些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年度发文量等,绘制了该领域共被引文献与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重点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透视了国际上该领域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解读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此外,本文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国内在相关领域进行的研究,共检索到52篇文献,对国内在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氧化应激和繁殖性能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从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对耐热多态的挖掘和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在热应激基因表达过程中,表观修饰和miRNA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调控方式。在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领域,本文有助于我国研究人员宏观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知识结构,快速定位首要关注点和重点文献。
细胞外囊泡调控哺乳动物胚胎附植研究进展
张蓉, 赵乐, 杨海丽, 杨永恒, 程文强,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154-11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2
摘要 ( 290 )   HTML( )    PDF (795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作为一种细胞交流媒介,能够通过其携带的miRNA、蛋白质等分子作用于靶细胞/靶组织,影响靶细胞/靶组织的功能和表型。最近研究表明,来自于胚胎、子宫内膜与子宫微环境等的细胞外囊泡参与了哺乳动物胚胎附植过程,通过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滋养层细胞的黏附能力,进而保证了胚胎成功附植和胎儿生长发育。本文主要阐述了细胞外囊泡的发生、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哺乳动物胚胎附植过程中的作用。
外源性硫化氢的毒性机制及在动物体内代谢的研究进展
谢彦娇, 刘真, 陈磊, 苗启翔, 张宏福, 唐湘方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163-11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3
摘要 ( 286 )   HTML( )    PDF (1210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源性硫化氢是畜禽养殖过程中由含硫有机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恶臭气体,其具有神经毒性,能刺激眼和呼吸器官,使氧化型细胞色素酶失去活性,并有直接抑制呼吸中枢等作用,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高浓度可导致迅速窒息死亡,严重影响畜禽生产、动物福利和人类健康。然而,硫化氢中毒的预防和治疗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研究外源性硫化氢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规律,阐明其作用机制,对缓解硫化氢在畜禽生产中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外源性硫化氢的性质及毒性机制、外源性硫化氢对动物机体的危害、外源性硫化氢进入动物体内的途径和分布状况及新陈代谢规律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外源性硫化氢对畜禽健康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动物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及其放牧家畜中毒病研究进展
郭蓉, 郭亚洲, 王帅, 杨晨, 苏永霞, 吴晨晨, 路浩, 赵宝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171-11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4
摘要 ( 261 )   HTML( )    PDF (2454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是世界草地资源大国,天然草地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也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和牧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天然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得我国天然草地长期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造成草地退化,进一步引发有毒植物等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可食牧草种类和产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失调及生态环境恶化。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介绍了有毒植物给目前我国天然草地以及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危害,针对疯草类有毒植物、乌头属有毒植物、橐吾属有毒植物、瑞香狼毒、醉马芨芨草、紫茎泽兰6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毒植物的毒理学与中毒病及其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对未来在有毒植物中毒的防控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我国草原牧区放牧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病综合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周梦情, 陈从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186-11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5
摘要 ( 302 )   HTML( )    PDF (1344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肠道菌群是由所有定殖在猪肠道里的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构成的集合。已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以及猪重要经济性状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目前,肠道菌群研究使用较多的技术是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但这些技术并不能了解具体菌株的实际功能和生理特性。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肠道细菌的培养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培养条件的多样性分离培养出了更多的肠道细菌类别,这对促进肠道菌群在菌株水平的研究以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猪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培养组学发展、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展望,为后续猪肠道菌群菌株的功能和影响表型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粪便微生物移植对仔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展
陈佳琦, 张晓迪, 顾招兵, 吕龙宝, 吴东旺, 王荣蛟, 毛华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195-12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6
摘要 ( 274 )   HTML( )    PDF (2116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屏障是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由肠道内微生物失调,屏障功能受损引起的仔猪腹泻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在多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肠道疾病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被引入到操控仔猪肠道微生物以改善屏障功能的探索性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肠道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了粪便微生物移植对仔猪肠道屏障的作用,并就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血清学诊断靶点的研究进展
杨文兵, 邹亚文, 蒋一凡, 余婉婷, 杨毅, 邬静, 王乃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08-12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7
摘要 ( 348 )   HTML( )    PDF (883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高致死性传染病。ASFV编码蛋白p30、p54和p72等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且部分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常被作为血清学诊断靶点,用于评价ASF不同阶段或发病程度的抗体水平变化,ASF血清学诊断靶点相关深入研究有助于其感染检测、致病机制和机体免疫系统反应等探究。本文系统阐述用于ASF血清学诊断的主要候选蛋白及其靶点的检测应用进展,并分析候选靶点的抗原表位(区域)及其抗体结合的特点,探讨其作为ASF血清学诊断新靶点的应用潜力。
中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现状
孙华鹏, 崔新鑫, 潘亮奇, 许丰祥, 李硕, 吴梅花, 朱旭辉, 于亚南, 李明亮, 刘杨, 瞿孝云, 廖明, 孙海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18-12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8
摘要 ( 307 )   HTML( )    PDF (1451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s)持续暴发和流行,不但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为了解中国H9N2 AIVs的流行现状,作者对H9N2亚型AIVs的抗原性、受体结合特性、致病性进行了总结,并且对2016—2020年的流行毒株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9N2 AIVs在20多个省市地区流行,其中江西、广东、贵州、江苏等地区暴发次数较多。H9N2 AIVs主要感染鸡,少数感染水禽和小家禽,零星感染人。H9N2 AIVs主要位于h9.4.2.5分支,极少数毒株隶属h9.4.2.1分支。当前H9N2 AIVs受体的结合特性呈现双嗜性或优先结合α-2,6 SA受体。抗原相关位点处的氨基酸呈现出多态性,抗原性正在发生着改变。PB2、PA和HA蛋白获得了一些适应性突变,增强了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上的复制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增加了其跨宿主传播感染哺乳动物甚者人的风险。综上所述,人们要加强对H9N2 AIVs流行情况的监测,密切关注其抗原特性及致病性的变化。
动物支原体相关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进展
陈胜利, 郝华芳, 季文恒,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30-12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09
摘要 ( 270 )   HTML( )    PDF (732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支原体可引起肺炎、关节炎、乳腺炎等一系列重要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亚单位疫苗具有安全高效、成本低廉等优点,是支原体疫苗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重要动物支原体相关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动物支原体病亚单位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基于iTRAQ技术挖掘猪肾组织高原低氧适应性关键蛋白
李梦柔, 韦明邦, 张健, 邢璐, 徐士军, 肖青青, 叶幼荣, 董世雄, 段梦琪, 商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38-12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0
摘要 ( 268 )   HTML( )    PDF (4070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高原低氧环境下藏猪与大约克猪肾组织中低氧适应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DEPs)。本试验选择藏猪与大约克猪两个品种无亲缘关系的去势公猪,饲养于海拔3 000 m的高原,按自由采食方式饲养至180日龄,每个品种随机选择生长情况相近的 9头猪采集肾组织。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对藏猪和大约克猪肾组织中蛋白差异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发现,在两猪种肾脏组织中共获得4 370个蛋白质,以FC>1.2或<0.833,P<0.05为筛选条件共筛选出181个DEPs,其中在藏猪中上调的蛋白质有138个,下调的有43个。这些DEPs主要功能富集在HIF-1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氧化还原酶活性、碳代谢、血压调节、线粒体等与低氧适应相关的条目和通路上,进一步综合分析后共筛选出5个与低氧适应相关的重要DEPs(CD59、A2M、eNOS、CDKN1B和PGK1)。这些DEPs分别在维持血液动力学、调节能量代谢与生理环境稳态等方面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猪的高原低氧适应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miR-186-5p调控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蔡春波, 刘敏, 杨阳, 张万锋, 高鹏飞, 曹果清, 李步高, 郭晓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47-12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1
摘要 ( 275 )   HTML( )    PDF (4038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186-5p对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集7日龄健康马身猪公猪的颈部皮下脂肪,分离培养马身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为4组,分别转染miR-186-5p模拟物(mimics)及其对照组(mimics NC),miR-186-5p抑制剂(inhibitor)及其对照组(inhibitor NC),用CCK8和划痕试验分析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效果,油红O染色检测其成脂分化能力,qPCR检测其增殖和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预测miR-186-5p的靶基因,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检测miR-186-5p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结果,当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中转染mimics时,miR-186-5p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增殖能力和增殖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CDK4)的表达量以及预测靶基因去乙酰化酶2(sirtuins 2,SIRT2)的表达量都极显著降低(P<0.01),而细胞成脂分化能力和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SREBF1)、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FABP4)、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表达量都极显著升高(P<0.01);当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转染inhibitor时,miR-186-5p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增殖能力以及增殖相关基因PCNACDK4的表达量、预测靶基因SIRT2的表达量都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而细胞成脂分化能力以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PPARγSREBF1、C/EBPβFABP4、LPL的表达量都极显著降低(P<0.01)。转染miR-186-5p mimics可以显著抑制SIRT2 3'UTR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SIRT2-Wt-psiCHECK-2)中荧光素酶的活性,但不影响SIRT2 3'UTR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SIRT2-Mut-psiCHECK-2)中荧光素酶的活性。miR-186-5p可以靶向结合SIRT2的3'UTR序列,降低SIRT2的表达,抑制马身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促进其成脂分化。
过表达NR4A1促进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
崔胜, 王永, 朱江江, 熊燕, 林亚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58-12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2
摘要 ( 270 )   HTML( )    PDF (2060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山羊NR4A1基因的CDS区序列,明确其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以及探究过表达NR4A1基因对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双酶切法构建山羊过表达载体pcDNA3.1-NR4A1。以1周岁简州大耳羊(n=5)为试验动物。利用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克隆NR4A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明确其时空表达特性,再将山羊pcDNA3.1-NR4A1载体转染皮下脂肪细胞使NR4A1过表达,利用形态学方法检测过表达后脂滴聚集的变化,同时采用qPCR方法检测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获得山羊NR4A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是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NR4A1在山羊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山羊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1),在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60 h表达量最高(P<0.01);过表达NR4A1基因显著促进山羊皮下脂肪细胞的脂滴积累,并且显著提高C/EBPαC/EBPβ、PPARγ、LPLSREBP1和AP2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NR4A1基因可能是山羊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因子,且可能是协同脂肪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生长曲线参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段星海, 安炳星, 杜丽丽, 常天鹏, 梁忙, 杨柏高, 高会江, 俄广鑫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67-12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3
摘要 ( 306 )   HTML( )    PDF (2481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纵向体重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定位与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显著关联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808头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公牛0、6、12、18月龄的纵向体重数据,采用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3种非线性模型拟合个体的体重预测模型,估计参数A(成熟体重)、b(达到最大生长率的时间)和K(成熟率),然后以参数值为表型,BovineHD (770K) 芯片数据质控后剩余671 991 个SNPs,利用GAPIT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基因注释筛选影响肉牛发育的候选基因。选取拟合度最高的Gompertz模型(R2=0.954)确定相应参数估计值,GWAS共筛选到了9、49和7个显著的SNPs分别与A、b和K关联,且主要分布在2、3、7、9、11、14、22和25号染色体上。基因注释结果发现,PLIN3、KCNS3、ANGPTL2和ALPL与生长发育过程相关,其中KCNS3被认为是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IGF-1、TMCO1、PRKAG3和SHISA9影响肌肉发育过程,其中IGF-1被报道为生长发育过程的核心调控元件;ASPH基因参与调控肉牛胴体发育和肉质性状。本研究利用体重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作为表型进行GWAS分析,定位到了一些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其他纵向数据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调控肉牛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肉量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候选分子标记。
生物技术与繁殖
CTSD对黔北麻羊卵泡颗粒细胞的调控机制及功能分析
周志楠, 陈祥, 张艳, 杨沛方, 惠茂茂, 唐文, 洪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78-12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4
摘要 ( 243 )   HTML( )    PDF (4560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 CTSD)对黔北麻羊卵泡颗粒细胞的调控机制并初步探究其对产羔性状的影响机理。本研究以36周龄、健康、多胎黔北麻羊母羊(n=5)为研究对象,屠宰后采集卵巢组织分离培养卵泡颗粒细胞,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CTSD,将其导入细胞后在转录与翻译水平验证真核表达效率;通过CCK-8法检测在不同时间段内重组质粒对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组质粒对颗粒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随后使用RT-qPCR法在细胞水平检测重组质粒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yclin A1、Cyclin D2、Cyclin E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以多胎性状候选基因BMPR-IBFSHRINHA为功能基因,在转录与翻译水平上验证重组质粒对其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黔北麻羊CTS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CTSD构建成功,且在转录与翻译水平极显著上调CTSD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P<0.01);细胞增殖检测结果表明,颗粒细胞中上调CTSD后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其中在12、24、48、72 h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率达到极显著(P<0.0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CTSD的过表达能够极显著促进颗粒细胞的凋亡(P<0.01),且能够显著下调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P<0.05),极显著上调细胞促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的表达(P<0.01);此外,细胞周期检测发现,pEGFP-N3-CTSD在转染后能够极显著上调G0/G1期与G2/M期的细胞数量(P<0.01),极显著下调S期细胞数量(P<0.01),同时能够极显著提高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yclin A1的表达(P<0.01),极显著降低Cyclin D2的表达(P<0.01)。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在颗粒细胞中上调CTSD后,能够极显著的下调多胎性状候选基因与蛋白BMPR-IB、FSHR、INH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中的表达(P<0.01)。本研究发现,CTSD的高表达能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改变颗粒细胞的周期进程;还能改变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yclin A1、Cyclin D2、Cyclin E的表达;同时也能够极显著降低颗粒细胞中多胎性状候选基因与蛋白BMPR-IB、FSHR、INHA的表达量(P<0.01)。这提示,CTSD可能通过改变细胞水平相关因子的表达量来调控颗粒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影响山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的表达进而间接的成为影响山羊产羔性状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CTSD对山羊产羔性状调控机理及对颗粒细胞的影响机制奠定基础。
幼龄和成年太行山羊附睾头差异竞争性内源RNAs机制分析
郭相前, 董复成, 黄鑫芸, 刘文忠, 乔利英, 张春香, 任有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293-13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5
摘要 ( 250 )   HTML( )    PDF (3919KB)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出幼龄和成年太行山羊附睾头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微小RNAs(miRNAs)和mRNAs,构建太行山羊附睾头中免疫相关基因调控的竞争性内源RNAs(ceRNAs)网络。本研究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幼龄(2月龄)和成年太行山羊(2周岁)公羊各3只,去势采集其附睾头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用DESeq2软件筛选出幼龄和成年太行山羊附睾头差异mRNAs、lncRNAs和miRNAs。利用miRanda软件和R-package(reshape2、dplyr、tidyr),基于ceRNA-score原理分析得到差异ceRNAs表达谱,对预测所得具有ceRNAs关系的mRNA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绘制得到太行山羊附睾头免疫相关ceRNAs网络。最后,各随机挑选8个mRNAs、miRNAs和lnc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全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分析结果,以幼龄太行山羊附睾头为对照,成年山羊附睾头差异表达mRNAs有6 461个,其中上调2 997个、下调3 464个;差异表达lncRNAs共有1 147个,其中703个上调、444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s共有182个,其中81个上调、101个下调。共得到具有ceRNAs调控关系的lncRNAs 366个,其中上调213个,下调153个;mRNAs有3 131个,其中1 253个上调,1 878个下调;miRNAs有140个,其中48个上调,92个下调。分析具有ceRNAs机制的基因发现,表达量显著上调的与免疫相关的mRNAs: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位点蛋白G5B(LY6G5B)、脂质运载蛋白9(LCN9)、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28(ADAM28)和粘蛋白15(MUC15)基因在成年太行山羊附睾头表达量高,且极显著高于幼龄太行山羊(P<0.01)。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具有ceRNAs机制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通路、蛋白质输出通路、粘蛋白型O-聚糖生物合成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qRT-PCR验证结果表明,除chi-miR-320-3p外,其余差异表达的mRNAs、lncRNAs和miRNAs表达趋势与全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附睾头免疫相关ceRNAs网络分析表明,lncRNA-MSTRG.22929.11、lncRNA-MSTRG.57822.5、lncRNA-MSTRG.26758.1、lncRNA-MSTRG.12113.3、lncRNA-MSTRG.59930.2等lncRNAs作为ceRNAs可以调控附睾头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本研究筛选出了幼龄和成年太行山羊附睾头差异ceRNAs,挖掘并绘制了免疫相关的关键ceRNAs网络,这些lncRNAs作为ceRNAs可为太行山羊附睾头免疫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牛胚胎性别鉴定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冯春涛, 顾文源, 王志仙, 赵增元, 朱宏波, 倪俊卿, 褚素乔, 余文莉, 李树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07-13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6
摘要 ( 279 )   HTML( )    PDF (912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可检测牛早期胚胎性别的复合探针体系,减少常规PCR方法电泳所带来的污染,提高鉴定准确率,降低鉴定成本。本研究以SRY为牛胚胎性别鉴定的目标基因,以进口YCD-PCR性别鉴定试剂盒为对照组(n=9 543),荧光定量PCR的单引物分别扩增体系(荧光单扩,FSPSA,n=6 570)和双引物混合扩增体系(荧光双扩,FDPMA,n=22 238)分别做试验组,从性别鉴定效率、无反应率、雌雄胚胎百分率和比值、移植妊娠率、雌性胚胎母犊率、不同细胞取样数下的性别鉴定结果和鉴定成本等方面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表明,荧光单扩组的雌性胚胎百分率和性别鉴定效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无反应率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雌雄胚胎比值与其他两组差异较大(1.03∶1 vs 1∶1.03和1∶1.02),雌性胚胎母犊率极显著低于荧光双扩组和对照组(P<0.01);荧光双扩组的雌性胚胎百分率、雄性胚胎百分率和雌性胚胎母犊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胚胎比值与对照组相似(1∶1.03和1∶1.02),无反应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性别鉴定效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取样细胞4~6组和7~10组的性别鉴定效率极显著高于1~3组和SD(separated & died cells)组(P<0.01),而1~3组和SD组之间及4~6组和7~1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移植妊娠率4~6细胞组最高(49.68%),但各取样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荧光双扩法与对照组相比,鉴定成本下降了46.76%。结果显示,荧光双扩方法产母犊准确率最高,鉴定成本较低,取样4~6细胞时的移植妊娠率最高,是一种更可行的牛胚胎性别鉴定技术,更有利于产业化推广和应用。
营养与饲料
不同饲喂水平对绵羊睾丸发育、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及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影响
石磊, 牛宏泽, 姚晓磊, 宋瑞高, 吕丽华, 张春香, 张建新, 任有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17-13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7
摘要 ( 266 )   HTML( )    PDF (2932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绵羊睾丸发育、睾酮(T)合成相关基因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8只健康、体重相近((35±0.5) kg)的杜泊羊(♂)×晋中绵羊(♀)杂F1代4月龄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按照自由采食(AL组)、自由采食量的65%(AL65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AL40组)3个水平进行饲喂。当AL组任意1只羔羊体重达到50 kg时全部屠宰,测定睾丸的周径与长度后采集睾丸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曲精细管生精上皮结构;酶联免疫(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睾酮(testosterone,T)的水平;用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T合成相关基因和AR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对绵羊睾丸组织中的AR进行定位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AL40组羔羊睾丸周径和长度显著低于AL组(P<0.05),但与AL65组差异不显著(P>0.05);AL40组曲精细管生精上皮厚度与AL6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AL组(P<0.05)。随着饲喂水平的提高,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5),T水平和STAR、3β-HSD基因以及AR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睾丸间质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管壁肌样细胞层和间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均观察到AR阳性产物。综上所述,绵羊的睾丸发育、T含量、T合成相关基因和AR的表达均受到日粮营养水平的调控。日粮营养水平可能通过改变T水平和生精细胞对T的敏感性来调控精子发生过程,从而影响其性成熟和繁殖性能。
预防兽医
抗非洲猪瘟病毒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王丽娟, 石正旺, 杨波, 麻园, 罗俊聪, 万颖, 宋锐, 田宏,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28-13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8
摘要 ( 295 )   HTML( )    PDF (2671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抗非洲猪瘟病毒(ASFV)猪源单链抗体(ScFv),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筛选出具有ASFV反应活性的猪源单链抗体(ScFv),为ASFV的诊断提供新的材料。采集ASFV感染康复猪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总RNA,以此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猪源IgG重链可变区与轻链可变区基因,利用SOE-PCR技术扩增拼接得到猪源ScFv基因;构建pET-30a-ScFv表达载体,进行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用ELISA和IFA鉴定ScFv抗体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猪源ScFv(VH-VLκ、VH-VLλ)基因,鉴定到1株与ASFV存在反应活性的ScFv(VH-VLλ11)抗体。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到1株与ASFV存在反应活性的ScFv(VH-VLλ11)抗体,为ASFV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新型原材料。
云南省蓝舌病病毒血清7型毒株的分离与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占鸿, 宋子昂, 廖德芳, 杨振兴, 谢佳芮, 高翔, 胡忠燕, 李卓然, 李华春, 杨恒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37-13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19
摘要 ( 223 )   HTML( )    PDF (3692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我国广东省的哨兵牛上分离出蓝舌病病毒血清7型(BTV-7)毒株,但该血清型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离我国流行的BTV-7型毒株并掌握其遗传特征。作者在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设立哨兵牛,每周定时采血,并接种C6/36、BHK-21细胞分离虫媒病毒,通过病毒蚀斑试验与增殖曲线分析病毒在细胞上的感染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取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哨兵牛血液中的病毒核酸与中和抗体变化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5月,分离到1株能引起BHK-21细胞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毒株号V303/YNJH/2020),经鉴定为BTV-7型。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19 154 bp (GenBank收录号MW046280至MW046289),与广东省2014年分离的BTV-7型GDST008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基因节段1至6,基因节段9与10的核酸与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nt/aa)相似度分别大于98%、99%;V303/YNJH/2020毒株的基因的节段7和基因节段8属Western地域型,与广东GDST008毒株对应基因节段的nt/aa序列相似度仅为71.5%/81.6%、79.6/%84.4%。病毒蚀斑与增殖曲线比较显示,V303/YNJH/2020在BHK-2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GDST008。回溯分析显示,感染V303/YNJH/2020的哨兵牛未出现临床症状,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持续存在长达12周;在病毒感染后第4~9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水平维持在1∶256。云南省2020年分离的BTV-7型V303/YNJH/2020毒株与广东省分离的BTV-7型GDST008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能力强于GDST008毒株;V303/YNJH/2020虽未引起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但病毒核酸与中和抗体在感染动物血液中长时间存在。研究结果为开展BTV-7型在我国的演化规律、病毒变异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检测山羊嵴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阿比克哈莫, 余忠华, 景志忠,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49-13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0
摘要 ( 237 )   HTML( )    PDF (2386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羊嵴病毒(caprine kobuvirus,CKoV)是国内山羊新发病毒,本试验目的是建立检测CKo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西南三省腹泻山羊粪样进行该病毒的检测。选择CKoV最保守的3D基因序列,设计3D基因引物,初步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经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成功建立了检测CKoV的TB Green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在病毒浓度2.23×102~2.23×108copies·μ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2,扩增效率为110%;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最低检测限为2.23×101copies·μL-1。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020年1—4月采集自四川、云南和重庆的共15个场79份山羊腹泻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CKoV的平均检出率为25.3%,场阳性率为53.3%。并且本试验获得了13个完整的CKoV 3D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13个3D基因具有独特的进化趋势。本研究为CKoV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流行病学数据。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李静云, 连朋敬, 白玉, 奚柳青, 张子卉, 牛小飞, 杨俊琦, 乔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59-13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1
摘要 ( 246 )   HTML( )    PDF (3824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24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照组小鼠鼻腔接种正常尿囊液,感染组小鼠鼻腔接种含有1.2×105 PFU H9N2 AIV的尿囊液。收集对照组小鼠在第0、33天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4、8、21和33天的粪便,提取粪便DNA,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再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的生信分析,探究H9N2 AIV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在第0、33天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各物种的相对丰度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小鼠在第0天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4、8、21和33天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各物种在门水平、属水平以及OUT水平上的相对丰度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H9N2 AIV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先减少后逐渐增多,而拟杆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则先增多后逐渐减少。此外,在OUT水平上,进行PCoA分析也显示,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以及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4、8、21和33天的肠道菌群可明显区分开来。综上表明,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在第33天内是稳定的,而H9N2 AIV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并且在感染33 d后仍未恢复。
基础兽医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张金柠, 钱梦樱, 唐永杰, 米思远, 师科荣,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69-13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2
摘要 ( 233 )   HTML( )    PDF (2521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荷斯坦牛场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了73株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PCR扩增鉴定SasA基因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sA蛋白的丝氨酸富集片段1(serine-rich repeat region 1, SRR1)及非重复区域(non-repeat region, NRR)并进行蛋白纯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RR,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及SRR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黏附性差异。为进一步在NRR中定位发挥主要黏附作用的片段,试验采用了长度不同的NRR片段与完整NRR片段做竞争性黏附处理。PCR扩增产物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86.3%的牛源金葡菌菌株含SasA基因且序列一致性超过95%。相较于SRR1和BSA,NRR对细胞具有更强的黏附性。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RR1-2片段(230—540 aa)对NRR抑制作用最明显。综上表明,SasA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具有普遍性,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SasA蛋白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主要黏附作用的为NRR1-2片段,大致定位在其结构域的230—540位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该区域结合的受体中可能存在SasA作为黏附素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互作的位点。
枯草芽胞杆菌DarA蛋白的鉴定及其原核表达
于秀菊, 孙铮, 韩小涛, 李钰钰, 于淼, 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78-13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3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458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我国全面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寻找新型的抗生素替代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枯草芽胞杆菌SXAU18所产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物质,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其具有抗菌活性的重组蛋白。试验选用硫酸铵沉淀、氯仿抽提、分子截留等蛋白提取技术,对枯草芽胞杆菌SXAU18产生的抗菌蛋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SDS-PAGE技术和牛津杯扩散法检测分离到的蛋白物质的抑菌活性;通过质谱、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预测目的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和AKTA蛋白纯化系统对目的蛋白进行表达和纯化;借助牛津杯扩散法鉴定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SXAU18所产的抗菌物质为相对分子质量15 ku左右的蛋白质,含有共同的特定氨基酸序列—GSSIFGLAPGK,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通过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推测SXAU18所产的(主要)抑菌蛋白为DarA;经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DarA主要以可溶性上清蛋白形式存在,纯化后的DarA蛋白为单一条带,并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结果提示,分离自枯草芽胞杆菌SXAU18的抗菌蛋白DarA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活性,且可以通过体外表达获取该蛋白。
甘草酸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增敏作用
张鹏, 王春光, 张子闯, 吕建存, 王文静, 姚姗姗, 刘静茹, 赵子玉, 张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86-13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4
摘要 ( 276 )   HTML( )    PDF (2649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是大肠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MDR)的重要原因和生物学基础。筛选针对大肠杆菌外排泵AcrB的抑制剂有助于解决大肠杆菌多重耐药问题,本试验借助虚拟筛选工具AutoDock Vina以大肠杆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为靶点进行筛选,得到结合作用较好的中药单体成分甘草酸,应用DS Visualizer进行相关作用力分析,通过联合抑菌试验验证甘草酸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作用,通过尼罗红外排试验、内膜质子梯度影响试验与外膜渗透稳定性试验验证甘草酸抑制外排泵转运子AcrB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甘草酸对AcrB表达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与AcrB蛋白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了疏水作用力,并且还与对接部位形成多个氢键,其结合作用力为47.720 4 kJ·mol-1;3.125 mg·mL-1甘草酸与头孢噻肟钠、磷霉素钠对大肠杆菌E320的FICI≤0.5,具有协同作用;甘草酸有明显阻滞尼罗红的外排作用且与已知的AcrB抑制剂PAβN具有相同的趋势;3.125 mg·mL-1甘草酸对外膜渗透性、内膜质子梯度浓度均无明显影响;甘草酸能够显著提高负调控子AcrR、MarR mRNA的表达。综上表明,甘草酸具有成为降低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外排泵抑制剂的潜质。
氧化应激状态下仔猪海马差异表达miRNAs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张晨, 冯露秋, 林海烂, 黄子晴, 王乃秀, 甘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396-14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5
摘要 ( 241 )   HTML( )    PDF (2036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仔猪脑海马背、腹侧区域参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小RNA(miRNA)靶基因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本研究基于前期投放到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的miRNAs和转录组数据包,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氧化应激荣昌仔猪脑海马背、腹侧区域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和转录组数据进行重叠筛选,将筛选得到的miRNA-mRNA构建互作网络图,并对靶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分析,以期探索仔猪脑海马背、腹侧区域中参与氧化应激调控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分别引起了仔猪脑海马背侧309对和腹侧247对负向调控的miRNA-mRNA差异表达,其中,已知的差异表达miRNAs(DE miRNAs)负向调控差异表达mRNA(DE mRNAs)的互作网络背侧有67对(2对上调miRNA-下调mRNA,65对下调miRNA-上调mRNA),腹侧有41对(3对上调miRNA-下调mRNA,38对下调miRNA-上调mRNA)。GO分类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miRNA靶向上调的基因主要调节氧化应激损伤和维持机体稳态;而靶向下调的基因,背侧主要调节细胞凋亡,腹侧主要调节细胞增殖、迁移等。并且部分DE miRNAs能够通过对基因的靶向调节协同或发散地参与对氧化应激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调控。本研究首次描述了仔猪脑海马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miRNA-mRNA的相互作用网络和信号通路,剖析了仔猪海马背、腹侧对氧化应激调节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氧化应激介导的神经性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6例犬毛囊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陈梦月, 张羽晨, 娄江城, 罗传真, 赵红利, 刘晓丽, 胡薛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407-14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6
摘要 ( 254 )   HTML( )    PDF (4371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为犬毛囊肿瘤的诊断提供最优的免疫标记物,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缩短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时间,为犬毛囊肿瘤病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帮助。作者收集了26例临床犬毛囊肿瘤病例,分别用免疫标记物CK5/6、CK8/18、CK19、P63、CD34、CD10、Vimentin对肿瘤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IHC)。26例犬毛囊肿瘤的IHC染色结果表明,CD34在86.9%的毛囊肿瘤中呈瘤细胞阳性;CD10和CK8/18在毛上皮瘤中呈瘤细胞阳性,在其他毛囊肿瘤中均为瘤细胞阴性;CK19在良性和恶性毛上皮瘤中分别为强阳性和中阳性,CD34在良性和恶性毛上皮瘤中分别为中阳性和弱阳性;CD10在毛母细胞瘤中呈周边间质特异性阳性;Vimentin在毛囊肿瘤中呈瘤细胞阴性,间质细胞阳性。结果显示,CK5/6、P63可用作本研究中所有毛囊肿瘤的阳性标记物;CD34可用作除毛母质瘤和毛囊瘤外的其他毛囊肿瘤的瘤细胞特异性阳性标记物;CD10和CK8/18可用作毛上皮瘤的瘤细胞阳性标记物;共同使用CK19和CD34可用于区分毛上皮瘤的良恶性;CD10可用作毛母细胞瘤周边间质特异性阳性标记物;Vimentin可用作毛囊肿瘤的瘤细胞阴性标记物。
临床兽医
山羊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分析
姜敏, 姚大伟, 田睿, 毛立, 史超颖, 李文良, 张纹纹, 李基棕, 杨蕾蕾, 孙敏, 杨德吉, 刘茂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414-14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7
摘要 ( 282 )   HTML( )    PDF (6655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羊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胸部CT影像学特征。将20只山羊分为2组,对照组5只、试验组15只,试验组通过气管注射感染5 mL绵羊肺炎支原体(1×107 CCU·mL-1)人工诱发山羊支原体肺炎,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观察两组羊的临床症状,在感染后第0、7、14、21、28天对两组羊胸部进行CT扫查,分析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学特征。感染后第29天剖杀羊,观察肺部病理解剖变化。取病变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山羊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升高,咳嗽,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胸部CT影像主要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网格状阴影,多见双侧肺叶病变,好发于右前叶,以间质性肺炎伴发支气管肺炎为主,其中,重症羊多见空气支气管征,个别羊见胸膜增厚影。对照组临床症状和胸部CT影像在感染前后未见明显差异和异常。综上表明,CT影像诊断技术有利于羊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疾病转归的判断。
纳米硒对氟化钠诱导小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冰贤, 曾绮雯, 陈汉明, 庞聪颖, 刘莹炜, 杨必婧, 易江南, 黎远亮, 黎扬威, 唐兆新, 李英, 张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424-14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8
摘要 ( 250 )   HTML( )    PDF (2627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纳米硒对氟化钠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40只28日龄昆明小鼠(25 g±2 g)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氟化钠组(NaF,24 mg·kg-1)、纳米硒组(Nano-Se,1 mg·kg-1)、纳米硒治疗组(NaF+Nano-Se,24 mg·kg-1 NaF+1 mg·kg-1Nano-Se),每组10只,灌胃给药,试验周期为28 d。通过HE染色评价小鼠肝细胞的病理损伤,Tunel染色评估肝细胞凋亡水平,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纳米硒有效缓解了氟化钠处理引起的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以及核碎裂等现象,下调Bax、Caspase3/9及蛋白P53、Caspase3等凋亡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Bcl-2/Bax的表达水平(P<0.05);2)Tunel染色结果显示,氟化钠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凋亡率(P<0.01),纳米硒可有效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P<0.05);3)Cyt-C在氟化钠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在纳米硒治疗组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纳米硒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能有效缓解氟化钠诱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
研究简报
共轭亚油酸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黄啟雪, 张梦璐, 张志锦, 邢智洋, 朱河水, 王月影, 付彤, 高腾云, 韩立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432-14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29
摘要 ( 259 )   HTML( )    PDF (844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共轭亚油酸(CLA)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MFG)及分布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头体况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体重(583±34.6)kg,产奶量(27.2±2.4)kg·d-1),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L组)饲喂基础日粮+150 g·d-1 CLA,中剂量组(M组)饲喂基础日粮+300 g·d-1 CLA,高剂量(H组)饲喂基础日粮+400 g·d-1 CLA。连续饲喂5 d,测量奶牛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采用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测量乳脂肪球颗粒平均直径以及比例分布。结果发现,饲喂CLA对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和乳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CLA处理极显著降低了乳脂肪的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CLA处理组牛乳中脂肪球粒径D[3,2]和D[4,3]显著减少(P<0.05),并且随CLA添加剂量的增加,脂肪球分布比例呈现小脂肪球增多而大脂肪球减少的变化趋势。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CLA水平能够改变奶牛乳脂肪球粒径大小和比例,为阐明反式脂肪酸CLA造成奶牛低脂乳的内在机制提供基础。
swnR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的作用
孙璐, 宋润杰, 路浩, 王敬龙, 莫重辉, 赵宝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5):  1439-14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5.030
摘要 ( 237 )   HTML( )    PDF (2128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由内生真菌产生的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目前有关其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催化酶基因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SW的合成主要依赖于真菌中SWN基因簇的基因,为探明该基因簇中编码NADB Rossmann-fold还原酶的swnR基因的作用,本文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HR)敲除金龟子绿僵菌swnR基因,通过高灵敏质谱仪检测野生型(WT)、突变型(MT)和回补型(CT)菌株发酵产物中SW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突变型和回补型菌株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82.91±15.92)、(5.71±2.23)和(56.42±10.82) μg·mg-1,突变菌株发酵液中SW含量显著降低,回补菌株发酵液中的SW含量恢复明显。swnR基因是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关键催化酶基因,本研究为后续开展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催化酶基因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通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