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0-0. 
摘要 ( 68 )   HTML( )    PDF (3551KB) ( 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0. 
摘要 ( 52 )   HTML( )    PDF (421KB) ( 2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2-0. 
摘要 ( 26 )   HTML( )    PDF (174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非编码RNA调控哺乳动物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蜕膜化的研究进展
秦雪, 沙懿文, 杨梦豪, 蔡瑞, 庞卫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347-13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1
摘要 ( 152 )   HTML( )    PDF (1730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蜕膜化作为胚胎附植的重要环节,影响哺乳动物的成功妊娠和繁殖性能,所以探究子宫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对提高母畜繁殖率具有重要意义。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允许囊胚定位、黏附、侵入并最终着床的能力。为了转变为接受状态,子宫内膜需要经历一系列形态和功能重塑,其中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蜕膜细胞,发生蜕膜化过程。非编码RNA (ncRNAs)影响多种生理过程,包括对子宫内膜功能的调节,其中lncRNA-miRNA-mRNA和circRNA-miRNA-mRNA的竞争内源性RNA (ceRNA)网络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就mi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蜕膜化过程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ncRNAs在哺乳动物子宫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新思路。
OPU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的优化研究进展
张培培, 郝海生, 杜卫华, 朱化彬, 李树静, 余文莉,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359-13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2
摘要 ( 91 )   HTML( )    PDF (2809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体外胚胎生产(in vitro embryo production,IVP)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卵母细胞活体采卵(ovum pick-up,OPU)技术得到广泛应用。OPU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能获得优秀种母牛卵母细胞的技术,该技术在动物胚胎生产和发育机理研究及人类辅助生育技术临床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种母畜和珍贵野生动物的资源保护效率,提高优良母畜的遗传潜力,为奶牛生物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技术。卵母细胞的质量是IVP系统取得成功的关键,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是成功受精和胚胎发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卵母细胞IVM完成了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和核成熟,准备了发育至胚胎基因组激活所必需的所有必要成分。但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低于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细胞核质成熟不同步,氧化应激损伤等对卵母细胞成功受精和胚胎发育非常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能力,以改善牛体外胚胎生产系统。本文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面临的核质成熟不同步,氧化应激等问题进行概述,同时,叙述C型钠肽、褪黑素、FLI等物质对卵母细胞IVM的改善作用,以期为OPU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FecB基因在绵羊繁殖性能上的研究进展
杨初蕾, 张译元, 唐红, 郭延华, 任秀美奥, 王立民, 周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370-13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3
摘要 ( 133 )   HTML( )    PDF (2230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绵羊的繁殖性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性状,绵羊产羔数与每次的排卵数直接相关,绵羊卵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卵巢内分泌及旁分泌的相互作用。FecB基因是羊上首个被发现的多胎主效基因,携带该基因的绵羊卵巢中BMP信号通路受到损害而活性降低,TGF-β家族部分成员失活,抑制GCs增殖并提高FSH的敏感性,有效提高绵羊的排卵率和产羔率,有利于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对FecB基因的发现、作用机制及其对卵泡发育、繁殖能力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育种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绵羊繁殖性能提升的机理研究和育种工作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蛋白的免疫学特性以及相关疫苗研究进展
李易聪, 蒲飞洋, 冯茜莉, 汪梦竹, 赵泽阳, 张德荣, 马忠仁, 周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381-13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4
摘要 ( 118 )   HTML( )    PDF (1625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众多基因亚型毒株的流行及其宿主谱的扩大干扰着BVDV防控工作。欧洲国家采用全面检测和扑杀BVDV阳性牛的方法达到一定防控效果,但结合我国实际生产情况,使用疫苗防控BVDV仍是最优策略。深入了解病毒感染过程中BVDV蛋白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博弈”,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有效规避抗原候选蛋白可能对免疫效果造成的干扰。此外,大力开发低成本、高效力的新型疫苗(如表位肽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可以在整合病毒免疫优势抗原表位的基础上加强BVDV相关疫苗的生物安全性,满足用疫苗防控BVDV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BVDV蛋白免疫学功能与特性的研究以及BVDV疫苗开发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BVDV疫苗研发以及BVDV防控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沙门菌脂多糖的结构修饰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田艳红, 于江旭, 焦宇洲, 高东阳, 蔡旭旺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392-14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5
摘要 ( 73 )   HTML( )    PDF (4163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给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其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沙门菌外膜,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其结构的修饰会影响沙门菌免疫逃逸能力、抗性和毒力等多种特性。利用这一现象,人为修饰脂多糖后得到的突变体菌株可应用于沙门菌病的防控。此外,经修饰后的低毒性脂多糖因其具有免疫刺激性,因此可应用于疫苗佐剂。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对沙门菌脂多糖的结构修饰及其效应、生物合成与转运、以及脂多糖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对于此研究进展的掌握有利于沙门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沙门菌病的预防与控制。
遗传育种
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吴骏, 蔡晓钿, 林清, 钟展明, 叶浩强, 魏趁, 徐志婷, 吴细波, 司景磊, 张哲, 李加琪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03-14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6
摘要 ( 111 )   HTML( )    PDF (1416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使用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群体的表型、系谱和基因型信息,探索与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收集21 754头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表型记录数据,其中基因型数据个体共1 259头。通过方差分析和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性状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并进行基因注释、GO (gene ontology)功能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遗传力分别为0.450 6±0.017 3、0.496 8±0.017 4和0.475 8±0.017 2。利用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与眼肌面积显著相关的候选QTL区域10个,与估计瘦肉率显著相关的候选QTL区域8个,与背膘厚显著相关的候选QTL区域12个。后续基因注释、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眼肌面积相关的候选基因36个,共富集到7个条目;与估计瘦肉率相关的候选基因29个,共富集到2个条目;与背膘厚相关的候选基因41个,共富集到11个条目。分析这些条目中所包含的基因,结果显示其中部分候选基因与生长发育、肌肉脂肪和骨骼发育有关。如ADAL基因影响脂肪细胞分化等活动;FGF9基因被报道参与骨骼发育等过程。本研究通过加权一步法关联分析定位到与大白猪生长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结果扩展了大白猪生长性状的相关研究,并为今后该品种生长性状的基因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分子标记。
绵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及TRHDE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毕亚珍, 尚明玉, 胡文萍, 张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15-14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7
摘要 ( 80 )   HTML( )    PDF (1711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乌珠穆沁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构建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分析TRHDE基因多态性对乌珠穆沁羊生长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36只生长发育良好的乌珠穆沁羊(公羊176只、母羊160只)作为研究对象,收集4月龄和6月龄生长性状,利用绵羊Illumina OvineSNP600 BeadChip在336只乌珠穆沁羊群体中对TRHDE基因SNPs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SPSS 26.0软件对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和回归性进行分析以及TRHDE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乌珠穆沁羊4月龄和6月龄的公羊和母羊生长性状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1=-53.66+0.77X1+0.39X2、Y2=-47.83+0.63X1+0.45X2、Y3=-47.01+0.42X1+0.13X2+2.82X3+0.19X4+0.28X5、Y4=-61.32+0.25X1+0.40X2+3.15X3+0.39X4TRHDE基因SNPs与乌珠穆沁羊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404402551A>G位点与4月龄体重和胸围、6月龄体重、胸围和胸宽呈显著或极显著关联(P<0.05;P<0.01);rs415608385C>A位点与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和胸宽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关联(P<0.05;P<0.01);rs426657887G>A位点与乌珠穆沁羊生长性状无显著关联(P>0.05);rs404402551A>G和rs426657887G>A位点在乌珠穆沁羊中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综上所述,乌珠穆沁羊体重的选择潜力较大,可将胸围作为评估乌珠穆沁羊体重的重要指标;TRHDE基因的rs404402551A>G和rs415608385C>A位点可作为乌珠穆沁羊生长发育的潜在分子标记,为乌珠穆沁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PDCD4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及β-酪蛋白和TG合成的影响
朱俊儒, 韦唯, 裴党帅, 张芬鹊, 段瑜, 郭永峰, 江悦, 夏树立, 韩静, 侯金星, 安小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29-14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8
摘要 ( 82 )   HTML( )    PDF (11476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奶山羊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对乳腺上皮细胞(goat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GMECs)凋亡及乳成分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miR-21-5p与PDCD4的靶向关系,通过RT-qPCR、Western blot试验检测miR-21-5p对PDCD4的调控作用;将PDCD4干扰小RNA (si-PDCD4)与PDCD4过表达载体(pc3.1-PDCD4)转染进GMECs以探究PDCD4对GMECs的影响,通过EdU、CCK-8试验检测转染后对GMECs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对GMECs凋亡的影响;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转染后GMECs中β-酪蛋白和甘油三酯(TG)的分泌情况;最后通过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转染后GMECs中PI3K、mTOR、S6K、ERK、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PDCD4与miR-21-5p靶向结合;EdU、CCK-8及流式细胞术试验结果表明,过表达PDCD4后GMECs活力显著降低(P<0.01),即PDCD4抑制GMECs增殖并促进GMECs凋亡(P<0.01),干扰PDCD4的表达后GMECs活力显著提高(P<0.01),GMECs的凋亡水平显著降低(P<0.01);ELISA试验结果表明,过表达PDCD4后GMECs中β-酪蛋白和TG的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降低PDCD4的表达后GMECs中β-酪蛋白和TG的分泌量显著上升(P<0.01);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PDCD4后磷酸化的PI3K、mTOR、S6K、ER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被显著上调(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被显著下调(P<0.01);降低PDCD4的表达后,PI3K、mTOR、S6K、ERK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0.05),Bax的表达则显著下降(P<0.05),同时显著上调了Bcl-2的表达(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DCD4通过激活ERK/Bcl-2/Bax信号通路促进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并通过抑制PI3K/mTOR/S6K信号通路降低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和TG的分泌,miR-21-5p在GMECs中与PDCD4靶向结合并调控其表达。
AGRP基因在山羊组织表达及其对黑色素生成的作用机制
陈灿灿, 蒋婧, 孙晓燕, 任航行, 李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41-14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9
摘要 ( 86 )   HTML( )    PDF (19153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AGRP基因在山羊皮肤表达模式以及对黑色素生成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qRT-PCR法检测AGRP基因在3只酉州乌羊不同组织和3只板角山羊皮肤组织表达情况。同时,通过体外试验分析不同浓度外源性AGRP蛋白对黑色素细胞影响,利用EdU法检测细胞活力、环磷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试剂盒检测cAMP活性、并检测其对真黑色素含量和黑素生成相关基因黑素皮质素1型受体(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酪蛋白酶(tyrosinase,TYR)、酪蛋白酶相关蛋白酶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opachrome tautomerase,DCT)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GRP基因在酉州乌羊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垂体中表达最高,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5);板角山羊与酉州乌羊皮肤中AGRP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5)。添加不同浓度AGRP蛋白对黑色素生成和黑色素细胞增殖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AGRP浓度的升高,黑色素生成通路中cAMP活性显著下降(P<0.05);200 nmol·L-1 AGRP显著抑制MC1R mRNA表达且促进TYR、TYRP1 mRNA表达(P<0.05);添加不同浓度外源性α-MSH均显著(P<0.05)挽救AGRP对黑色素细胞功能的影响。AGRP基因与酉州乌羊皮表型密切相关,确定AGRP在黑色素生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深入揭示AGRP对酉州乌羊皮肤黑色素沉积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晋南牛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呙明鹏, 孟源, 王宏浩, 王元, 车雷杰, 申莉, 王曦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52-14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0
摘要 ( 142 )   HTML( )    PDF (1221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从山西省运城市国家级晋南牛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采集的2011—2021年564头晋南牛(公牛279头,母牛285头)共1 937条体重和体尺性状数据,对晋南牛初生、6、12、18、24月龄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本研究运用ASREML软件中的REML算法配合多性状动物模型,以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和性别为固定效应,估计晋南牛5个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出生年份对晋南牛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重和体尺性状有着极显著影响(P<0.01);出生季节和性别对晋南牛生长发育前期影响较小,对其生长发育后期有着较大影响。晋南牛初生至24月龄体重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22~0.35,体高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18~0.31,十字部高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17~0.43,体斜长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10~0.24,胸围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22~0.29,腹围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25~0.33,管围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16~0.56。晋南牛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均呈现出较强的遗传正相关和表型正相关。其中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的范围分别为0.37~0.97和0.47~0.96。本试验对晋南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与分析,发现晋南牛在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且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18月龄体重、十字部高和管围性状因其较高的遗传力与较强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可考虑作为构建晋南牛选择指数的目标性状。本试验结果可为晋南牛的科学保种与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LRTN4RL1-AS通过miR-27a-3p靶向PPARγ调节奶牛乳腺细胞乳脂合成
贾鸿儒, 杨超群, 王萌, 吴章情, 昝林森, 杨武才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65-14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1
摘要 ( 73 )   HTML( )    PDF (12746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lncRNA-LRTN4RL1-AS/miR-27a-3p/PPARγ轴在奶牛乳脂合成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为试验对象,对处理组与对照组进行3个生物学重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WB (Western blot)、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检测、双荧光素酶报告等技术检测lncRNA-LRTN4RL1-AS对BMECs中甘油三酯积累及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验证LRTN4RL1-AS-miR-27a-3p-PPARγ存在内源竞争RN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ceRNA)的靶向关系。结果表明,LRTN4RL1-AS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干扰LRTN4RL1-AS后显著抑制了BMECs的脂滴形成和甘油三酯积累(P<0.05),显著下调脂质合成相关基因CEBPαP<0.01)、CEBPβP<0.01)和PPARγP<0.05)表达,且显著上调脂质分解基因HSL表达(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发现,转染mimics-miR-27a-3p,LRTN4RL1-AS突变型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LRTN4RL1-AS野生型组(P<0.01),证实LRTN4RL1-AS与miR-27a-3p之间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共转染试验发现,inhibitor-miR-27a-3p逆转了干扰LRTN4RL1-AS对乳脂合成的抑制作用(P<0.05),同时降低了si-LRTN4RL1-AS对PPARγ基因的表达抑制。结果显示,LRTN4RL1-AS通过竞争性结合miR-27a-3p调控PPARγ表达来调节BMECs乳脂合成。
干扰Mtmr3基因对C2C12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王开明, 喻宗岗, 徐雪莉, 艾妮妮, 李昕瞳, 何俊, 陶灯, 张硕, 马海明, 张跃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78-14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2
摘要 ( 87 )   HTML( )    PDF (6535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肌管相关蛋白3(myotubularin related protein 3,Mtmr3)对C2C12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本试验以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为试验材料,分别使用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tmr3基因在成肌细胞生长期与分化期的mRNA表达水平和分化第6天时的分布形态。合成Mtmr3的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试验分为siRNA NC对照组和Mtmr3 siRNA处理组(n=3),利用EdU、CCK-8、q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tmr3 siRNA对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并通过信号通路研究调控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机制。结果显示,Mtmr3在生长期的mRNA水平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分化期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Mtmr3免疫荧光染色呈肌管状。干扰Mtmr3后,细胞内Mtmr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地降低(P<0.01);在增殖试验中,转染细胞Mtmr3 siRNA后,极显著地增加了EdU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比率和细胞活力(P<0.01);干扰Mtmr3表达后,Pcna和Cdk4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地升高(P<0.01),Ccnd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地升高(P<0.01)。在分化试验中,转染Mtmr3 siRNA后极显著抑制了分化标志基因Myhc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抑制细胞分化第4和6天Mtmr3、MyogMyhc基因在mRNA的表达水平(P<0.01)。在增殖期和分化期干扰Mtmr3表达后,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极显著升高和极显著降低(P<0.01)。CCK-8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tmr3 siRNA能够抵消部分Mtor通路特异性抑制剂Rapamycin (Rapa)的抑制作用,促进成肌细胞增殖(P<0.01);在细胞分化时加入Rapa处理成肌细胞,细胞内MtorP70s6k、Myog和Myh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Mtmr3在成肌细胞生长期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而在分化期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Mtmr3免疫荧光染色呈肌管状。干扰Mtmr3基因表达,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成肌细胞增殖,通过失活Mtor通路抑制成肌细胞分化。
生物技术与繁殖
Toll样受体7/8在公猪生殖系统中的表达及其配体对猪X/Y精子分选效果评价
吴昌华, 陈伟东, 杨文政, 莫健新, 洪林君, 张献伟, 黄思秀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490-14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3
摘要 ( 106 )   HTML( )    PDF (15591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Toll样受体7/8(TLR7/8)在公猪精子及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是否能通过其配体处理的方式分离猪X精子和Y精子。本研究采用qRT-PCR分析3头健康成年公猪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以及精子中TLR7和TLR8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公猪睾丸和附睾中TLR7和TLR8蛋白的表达,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分析其在不同物种(健康成年小鼠、公牛和公猪)精子中的表达情况,将其配体R848与猪精子共孵育,研究其对精子活力以及X/Y精子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TLR7和TLR8 mRNA在公猪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组织以及精子中均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LR7/8蛋白在睾丸中主要表达于生殖细胞,在附睾中主要表达于柱状细胞微绒毛中;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TLR7和TLR8蛋白只表达于小鼠和牛X精子尾部,Y精子中不表达,但TLR7和TLR8蛋白在公猪X和Y精子中都表达且表达模式无显著差异,TLR7蛋白主要表达于猪精子头部顶体区域,TLR8蛋白主要表达于猪精子尾部;与对照组相比,用TLR7和TLR8配体R848孵育猪精子后,精子活力降低,但上层精子的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TLR7和TLR8在猪X精子和Y精子间表达无显著差异,但其表达模式与小鼠和牛存在差异,因此TLR7/8可能不适用于猪X精子和Y精子的分离。
湖羊黄体期注射PGF2α对黄体组织形态、PGF2α受体和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宇, 段春辉, 宋志攀, 岳思聪, 王媛, 张英杰, 刘月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00-15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4
摘要 ( 65 )   HTML( )    PDF (9454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黄体期注射前列腺激素(PGF2α)对湖羊育成母羊黄体组织形态、PGF2α受体及程序性坏死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健康、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经同期发情处理的母羊48只,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为黄体前期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和末期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羊,试验组在发情周期第6天(黄体前期)、11天(黄体中期)、16天(黄体末期)注射1 mL PGF2α(0.1 m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射1 mL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后3 h采集黄体组织,用于基因表达检测及HE组织染色检测黄体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注射PGF2α后试验羊黄体组织形态发生了变化,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与细胞凋亡,其中黄体中期退化程度最高。未注射PGF2α的母羊,黄体前期、中期FPA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黄体末期(P<0.05);黄体前期FP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黄体末期(P<0.05),与黄体中期无显著差异(P>0.05);黄体中期TNF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黄体前期和末期(P<0.05);黄体中期RIPK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黄体末期(P<0.05),黄体中、末期与黄体前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TNF-αRIPK1和MLKL表达水平在整个黄体期没有显著变化(P>0.05)。黄体前期注射PGF2α显著降低FPA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FPBRIPK1、MLKL表达量(P<0.05),对TNF-αTNFR1、RIPK3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黄体中期注射PGF2α可以显著上调FPBTNF-αRIPK1与MLKL表达量(P<0.05),对FPATNFR1和RIPK3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黄体末期注射PGF2α可以显著上调RIPK1表达(P<0.05),对FPAFPBTNF-αRIPK3和MLKL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FPARIPK3和TNFR1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FPBMLKLTNF-α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PGF2α与其受体FPA、FPB结合后可能通过TNF-α/TNFR1通路启动程序性坏死,促进黄体组织退化,FPB在介导PGF2α诱导黄体退化和程序性坏死中发挥主要作用,PGF2α在黄体中期诱导黄体退化效果较好。
BIRC5对山羊睾丸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但一昕, 杨璐, 向华, 张焕容, 任玉鹏, 杨发龙, 何翃闳, 朱江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11-15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5
摘要 ( 81 )   HTML( )    PDF (4276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在克隆山羊BIRC5基因的基础上,通过过表达或者敲低BIRC5基因表达揭示BIRC5基因对山羊睾丸细胞周期和凋亡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完善BIRC5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本研究以3只3日龄3 kg左右健康简州大耳羊公羊脾脏组织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BIRC5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克隆回收产物连接真核表达载体,从而构建pcDNA3.1(+)-BIRC5。根据山羊BIRC5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有效siRNA。将pcDNA3.1(+)-BIRC5和siRNA分别转染山羊睾丸细胞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BIRC5蛋白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对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Caspase7、Bcl-2、p53、BCL2L11和PARP1的表达。结果,成功扩增山羊BIRC5基因序列,长度为506 bp,包含5'UTR 28 bp,CDS区429 bp,3'UTR 49 bp,编码142个氨基酸残基,且与牛亲缘关系最近。过表达BIRC5基因后抑制了细胞凋亡,且细胞被阻滞于G2/M+S期;同时可下调Caspase7、p53、BCL2L11、Bcl-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但Caspase3和PARP1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而敲低BIRC5基因表达后可显著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且细胞被阻滞于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而Caspase3、Caspase7和PARP1 mRNA表达显著上升,p53和Bcl-2的表达显著下降,BaxBCL2L11表达无显著变化。BIRC5基因可抑制山羊睾丸细胞的凋亡,并促进山羊睾丸细胞被阻滞于G2/M+S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BIRC5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
香猪睾丸间质细胞TAS1R3基因干扰后对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
王涵, 蒙利洁, 刘文娇, 徐永健, 龚婷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25-15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6
摘要 ( 56 )   HTML( )    PDF (4403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TAS1R3基因通过mTOR对从江香猪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择30日龄健康雄性从江香猪3头,采集睾丸组织并培养出睾丸间质细胞。将构建成功的干扰载体和空载体转染至细胞中,利用qRT-PCR检测其对TAS1R3基因表达影响,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AS1R3基因干扰后对味觉受体第一家族一号受体(TAS1R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BEC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MAP1LC3B)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AS1R3基因被干扰后,相较于shRNA-NC对照组,TAS1R1、ERK1、ERK2、mTOR基因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自噬因子BECN1MAP1LC3B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当TAS1R3基因被干扰后,与shRNA-NC对照组相比,蛋白T1R3、T1R1、p-mTOR、p-S6K1、p-ERK12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自噬蛋白Beclin 1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本试验通过将TAS1R3基因干扰载体转染至睾丸间质细胞,发现当TAS1R3基因被干扰后可通过影响mTOR基因的表达,调控其下游自噬因子的表达,提示TAS1R3基因与睾丸间质细胞的自噬密切相关,这为进一步研究TAS1R3基因通过调节自噬影响香猪生殖活动提供了借鉴。
营养与饲料
植酸酶对日粮铜减量下肉鸡生产性能和Cu、Zn排泄量的影响
闫威东, 王萍, 姜明君, 赵景鹏, 王晓鹃, 林海, 焦洪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35-15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7
摘要 ( 70 )   HTML( )    PDF (1013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物质,常与Cu2+、Zn2+、Fe2+、Ca2+、Mg2+等离子螯合降低畜禽对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率。植酸酶可以有效降解植酸,进而释放被螯合的金属元素,改善Cu、Zn等的利用率,同时降低排泄量。本试验旨在确定添加植酸酶对日粮Cu水平减量下肉鸡生产性能和Cu、Zn等元素排放效应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体重均匀、健康的雄性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对照组(CON)饲喂标准试验日粮(Cu,8 mg·kg-1),两个试验组日粮Cu添加水平分别为4 mg·kg-1(50% Cu)和0 mg·kg-1(0% Cu),同时添加1 200 U·kg-1植酸酶。测定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液、骨骼中Cu、Zn等元素含量,于4周和7周时进行代谢试验测定Cu、Zn表观利用率和粪便排泄量。结果表明,降低日粮铜水平下添加植酸酶对各阶段肉鸡的生产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组间肝和胫骨中Cu、Zn沉积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21 d肉鸡胫骨指数有促进作用(P=0.07),21 d时0% Cu组较CON组胫骨Mn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4周两个Cu减量组肉鸡Ca、P和Cu、Zn、Mn的表观生物学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Cu和Ca、P表观利用率提高呈现剂量效应,第7周50% Cu组Cu、Zn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0% Cu和50% Cu组肉鸡4周龄Cu、Zn、Mn的排泄量均显著降低(P<0.05),7周龄时Cu排泄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1 200 U·kg-1植酸酶在Cu水平降低至标准添加量的50%或0%时对肉鸡的生产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日粮Cu、Zn的表观利用率,减少粪便Cu、Zn的排泄。
不同粗蛋白水平人工鸽乳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水平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王明礼, 王猛, 李延森, 徐善金, 韩国锋, 李春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45-15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8
摘要 ( 97 )   HTML( )    PDF (1087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蛋白水平人工鸽乳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及肠道发育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人工鸽乳粗蛋白水平。试验选取7日龄乳鸽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乳鸽。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6.5%、18%、19.5%、21%的人工鸽乳(CP16.5%组、CP18%组、CP19.5%组和CP21%组),饲养时间为18 d。结果表明:1)各组乳鸽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2) CP21%组乳鸽胴体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P18%组与CP19.5%组(P<0.05);CP16.5%组半净膛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P19.5%组(P<0.05);各组全净膛率无显著差异(P>0.05);CP21%组乳鸽胸肌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P18%组(P<0.05)。3) CP16.5%组乳鸽粗蛋白、粗脂肪和干物质的表观代谢率均为最高,但只有粗蛋白和干物质的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之间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4) CP18%组乳鸽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P16.5%组乳鸽肾脏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P16.5%组的肌胃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P16.5%组的法氏囊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CP21%组(P<0.05);各组乳鸽的心脏、肝脏和腺胃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5) CP21%组乳鸽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CP21%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低于CP18%组和CP19.5%组(P<0.05);各组乳鸽空肠与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6) CP16.5%组血清丙二醛显著低于CP21%组(P<0.05),其余各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人工鸽乳粗蛋白水平为16.5%~21%时可以维持乳鸽的正常生长性能,随人工鸽乳粗蛋白水平增高,乳鸽胴体率和胸肌率增加,但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人工鸽乳粗蛋白水平为16.5%时,粗蛋白表观代谢率最高,而且可以满足乳鸽生长营养需要。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人工鸽乳粗蛋白水平为16.5%。
噬菌体鸡尾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参数和粪样菌群的影响
刘燕坤, 罗润波, 林焱,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55-15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19
摘要 ( 67 )   HTML( )    PDF (2029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由4株致病菌噬菌体组成的鸡尾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抗氧化能力和粪样菌群的影响,以评价体内施用噬菌体制剂的安全性。将12头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和噬菌体组(Phage),每组6头,每头仔猪单栏饲喂,其中噬菌体组每天灌胃10 mL噬菌体鸡尾酒(每株噬菌体总量均为5×108PFU),对照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SM缓冲液,连续灌胃20 d,于第11和21天时采集血液和粪样。结果表明:1)仔猪的生长性能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两组间血常规指标在第11天和第21天时均无显著差异(P>0.05);噬菌体组仔猪血清生化指标中的白蛋白含量在第11天显著升高(P<0.05),但在第21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间其余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在第11天和第21天时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仔猪血清中的CAT酶活力具有升高的趋势(P=0.066),其余抗氧化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第11天时噬菌体组仔猪的血清IFN-γ、TNF-α和IL-1β水平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第21天时噬菌体组仔猪血清的IFN-γ、TNF-α、IL-17和TGF-β水平极显著升高(P<0.05),IL-4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仔猪21 d血清的IgA、IgG和IgM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6)第11天时,两组间粪样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的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第11天和21天时两组间微生物群落组成无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菌群分析结果显示,第11天时两组间并未出现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菌科和菌属,而第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颤螺菌科(Oscill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这一差异在属水平上具体表现为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相对丰度的显著升高(P<0.05)。综上,连续灌胃噬菌体鸡尾酒20 d对仔猪机体生长性能和常规血液参数无显著影响;对于机体抗氧化功能有积极作用并显著提高了菌群α多样性;但同时可引起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
预防兽医
猪圆环病毒3型的分离及致病性分析
库旭钢, 于学祥, 孙琪, 李盼盼, 张梦佳, 罗锐, 钱平,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68-15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0
摘要 ( 94 )   HTML( )    PDF (27617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2016年由美国首次报道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一种新型猪圆环病毒,该病毒的致病性尚不完全清楚。为研究PCV3对断奶仔猪的致病性,本研究用PK-15细胞自临床病料分离到1株PCV3毒株,命名为PCV3/CH/HB/XY/2018,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PCV3a-IM基因亚型。分别用PCV3阳性病料初始匀浆液和第8代细胞培养物采用滴鼻和肌肉注射2种方式感染28日龄断奶仔猪,每组试验猪5头,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观察和分析试验猪的临床表现、体温、增重、病毒血症、各组织的病毒载量和病理变化等方面评价仔猪感染试验结果。结果显示:PCV3阳性病料初始匀浆液和细胞培养物在感染断奶仔猪后均会引起仔猪出现体温上升、消瘦、皮炎和生长缓慢等现象;病毒血症时间超过14 d,但21 d消失,病毒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PCV3主要感染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在脾、肺和扁桃体等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最高;感染猪可出现间质性肺炎、淋巴小结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PCV3/CH/HB/XY/2018毒株对断奶仔猪有致病性,为PCV3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全基因组分析2017—2021年福建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特征
刘建奎, 徐叶, 刘辰, 于慧, 杨圆, 何乐, 李佳睿, 但惠娟, 戴爱玲, 杨小燕, 魏春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79-15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1
摘要 ( 61 )   HTML( )    PDF (3123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福建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进行病毒分离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从而了解PRRSV流行情况及基因组特征,为猪场防控PRRS提供理论基础。2017—2021年从福建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疑似感染PRRSV的组织病料和血清,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采用RT-PCR方法对PRRSV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应用DNAstar 7.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使用MEGA 7.0软件邻近法进行遗传演化分析,并利用生物软件SimPlot 3.51和RDP4.10对PRRSV基因组序列进行重组分析。成功分离得到32株PRRSV-2,其全基因组大小为14 938~15 439 bp (不包括ployA),32株PRRSV之间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为82.4%~99.4%,与PRRSV-2代表毒株(VR-2332、JXA1、NADC30、QYYZ)和PRRSV-1代表毒株(LV)之间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1.4%~99%和59.8%~60.6%。分别基于PRRSV全基因组与ORF5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对32株PRRSV进行分型,结果显示福建省呈现多种谱系毒株并存,两种分型结果符合率为75%(24/32)。PRRSV基因组中Nsp2和ORF5的变异程度最大,Nsp2蛋白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1~155aa)缺失,GP5蛋白主要中和表位发生广泛的变异。32株PRRSV存在较高的重组概率(27/32)且重组模式复杂多样,重组模式有9种:L1+L8、L1+L3、L8+L5、L8+L3、L1(Sublineage1.8+Sublineage1.5)+L8、L1+L5+L8、L1+L3+L8、L1+L3+L5、L1+L3+L5+L8,其中19株以NADC30-like PRRSV为主要亲本,重组方式主要为L1+L8和L1+L8+L3,重组热点主要分布在Nsp1、Nsp2、Nsp9ORF3基因。综上,福建省主要流行毒株为以NADC30-like PRRSV为主要亲本的重组毒株,对PRRSV进行分型应当以全基因组结果为准。
桥连双苯丙氨酸二肽增强灭活猪丁型冠状病毒在小鼠上的免疫效果分析
王子, 王年祥, 田长明, 赵福杰, 刘林涛, 马梦瑶, 贾鑫浩, 刘国星, 郑兰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90-15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2
摘要 ( 55 )   HTML( )    PDF (3466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会引起新生仔猪腹泻、呕吐甚至死亡,对生猪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苯丙氨酸二肽及其衍生物可自组装成纳米超分子组装体,具有负载并递送药物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究桥连双苯丙氨酸二肽是否可以增强PDCoV的免疫原性。首先对桥连双苯丙氨酸二肽进行细胞毒性评价,之后作为佐剂(0.1 mg·mL-1)等体积混合灭活PDCoV (PDCoV HNZK-02,TCID50为108·0.1 mL-1),制备灭活疫苗。将灭活疫苗免疫小鼠(200 μL·只-1),采用ELISA方法检测PDCoV N蛋白特异性IgG抗体、CCK-8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增殖SI指数、乳酸脱氢酶(LDH)方法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小鼠免疫5周后,灌胃攻毒PDCoV (500 μL·只-1),3 d后进行回肠等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桥连双苯丙氨酸二肽对猪睾丸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作为佐剂与灭活PDCoV混合免疫小鼠后,PDCoV N蛋白特异性IgG抗体水平、SI和CTL检测结果均高于灭活PDCoV组,肠道组织病毒载量显著低于灭活PDCoV组。桥连双苯丙氨酸二肽有良好的佐剂效果,具有成为新型安全有效佐剂的潜力。
生物矿化的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价
李硕, 张韵, 白满元, 赵瑞翀, 宋河涛, 穆素雨, 滕志东, 董虎, 马娥宁, 孙世琪, 郭慧琛, 尹双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598-16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3
摘要 ( 59 )   HTML( )    PDF (5474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矿化技术可以增强口蹄疫(foot-and-mouth,FMD)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的耐热性,但并无试验数据支撑矿化FMD VLPs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本研究旨在评价矿化FMD VLPs疫苗在牛和猪上的免疫原性。用VLPs和矿化VLPs免疫猪,采用液相阻断ELISA (LPBE)检测猪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滴度,并经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免疫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经体外刺激后分泌的特异性IFN-γ。用矿化A型VLPs、矿化O型VLPs、矿化的A型和O型二价VLPs分别免疫牛,采用LPBE、中和试验、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以及IL-4和IFN-γ的含量。结果显示,VLPs与矿化VLPs免疫猪的血清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相对于VLPs,矿化VLPs免疫猪的PBLs分泌的IFN-γ水平高于VLPs免疫猪(P<0.05);3种疫苗免疫牛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均高于PBS组,矿化二价疫苗与相应的矿化单价疫苗免疫牛的血清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矿化VLPs对牛和猪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不同血清型的矿化VLPs可以联合使用并且矿化壳层可增强VLPs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
栽培一枝蒿粗多糖混合口蹄疫疫苗乳化方法及稳定性分析
李让, 翁翔, 李泉晓, 吴道澄, 曹辉, 张爱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08-16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4
摘要 ( 52 )   HTML( )    PDF (2172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栽培一枝蒿粗多糖(cultivated Artemisia rupestris L.crude polysaccharides,CARCP)协同ISA-206油乳剂通过比较不同乳化方法与口蹄疫灭活抗原(inactivat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al antigen,FMD-Ag)制备FMD疫苗的效果异同,并观察不同储存条件对FMD疫苗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搅拌和超声乳化分别制备不同疫苗组合,皮下免疫ICR小鼠后检测FMD特异性抗体及T细胞亚群比例。将搅拌乳化的不同疫苗组合在4、25℃条件下放置30、180 d后免疫ICR小鼠,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分析其稳定性。结果显示:与商品化FMD疫苗相比,搅拌和超声乳化制备的CARCP单独或协同ISA-206油乳剂的FMD疫苗组的特异性IgG水平和CD3+CD4+、CD3+CD8+ T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影响(P>0.05)。4℃放置30、180 d后,与商品化FMD疫苗相比,CARCP单独或协同ISA-206油乳剂的FMD疫苗组的IgG水平和CD4+、CD8+、CD4+CD44+、CD8+CD44+ T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 >0.05)。25℃放置30、180 d后,与商品化FMD疫苗相比,免疫动物后FMD-Ag+ISA-206抗体水平及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FMD-Ag+ISA-206+CARCP抗体水平及T细胞亚群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搅拌和超声乳化制备的不同FMD疫苗组合的抗体水平和T细胞水平的免疫效果没有差异;不同储存条件下,CARCP能够增强FMD疫苗的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为CARCP多糖佐剂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鹅星状病毒基因Ⅰ型和Ⅱ型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王宏宇, 朱寅初, 云涛, 张存, 鲍恩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16-16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5
摘要 ( 81 )   HTML( )    PDF (2574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es,GAstV)作为一种雏鹅新发病原,对养鹅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情况下,加强疫病及时检测和防控十分重要。为建立快速、特异且灵敏的鉴别GAstV Ⅰ型和GAstV Ⅱ型的病毒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AstV Ⅰ和GAstV Ⅱ的保守区域RdR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和2种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一种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达到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定量检测GAstV Ⅰ和GAstV Ⅱ的目的。结果显示,GAstV Ⅰ和GAstV Ⅱ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43.3、6.49 copies·μL-1;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不超过0.5%;该方法对DPV、GPV、GTMUV、GRV、AIV (H9N2)等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可鉴别GAstV Ⅰ和GAstV Ⅱ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GAstV Ⅰ和GAstV Ⅱ的快速鉴别诊断,也可用于两种基因型GAstV的定量分析。
牛轮状病毒和志贺菌阳性犊牛腹泻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的分析
陈烨馨, 谢梦圆, 李文豪, 张志丹, 王晓丹, 陈柯佳, 刘平平, 周伟光, 王建龙, 徐晓静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24-16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6
摘要 ( 59 )   HTML   PDF (7913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犊牛感染不同病原所引发的腹泻可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改变。为研究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内蒙古西部地区选取3个规模化养牛场采集新鲜粪便样本38份,其中腹泻粪样30份,健康粪样8份。采用PCR方法进行腹泻相关病原检测后分为3组,分别为健康组(HC)、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感染腹泻组(DC_a)和埃希菌属-志贺菌感染腹泻组(DC_b)。提取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DNA基因的高可变V3-V4区进行PCR扩增,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α多样性指数表明腹泻犊牛与健康犊牛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且DC_b组α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在门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但其相对丰度差异显著,DC_b组厚壁菌门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显著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属不同且相对丰度也有差异。通过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与HC组相比,DC_a组在甘露糖降解、半乳糖降解、糖和维生素的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通路显著下降;DC_b组在己糖醇的降解和L-色氨酸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通路显著富集。本研究表明,健康犊牛与腹泻犊牛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差异显著(P<0.05);变形菌门中的致病菌不仅会引发犊牛腹泻,还会导致肠道的炎症反应;瘤胃球菌科有多种功能且难以通过扩增子测序数据推断不同属的功能差异;腹泻与能量及营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
一株沙门菌温和噬菌体PEA2-3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
李德豪, 李宜穗, 马静云, 孙媛, 张祥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32-16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7
摘要 ( 59 )   HTML( )    PDF (5690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泛耐药菌和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不断上升,噬菌体在防控治疗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利用耐药菌株分离出宽裂解谱温和噬菌体,丰富了沙门菌温和噬菌体库。利用丝裂霉素C诱导、分离纯化出1株温和性噬菌体,命名为Salmonella virus PEA2-3,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头部宽约为61 nm,尾长93 nm,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罗斯蒙特病毒属(Rosemountvirus);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能够裂解不同来源的沙门菌(38/72)及大肠杆菌(23/52),是1株宽裂解谱的溶原性噬菌体,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基因组全长52 770 bp,GC含量为45.99%,基因组共注释到73个CDS,8个CDS被赋予已知功能蛋白,不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或者毒力基因。噬菌体PEA2-3全基因组提交至NCBI的GenBank数据库,获得序列号为MW508890。结果显示,这是1株能同时裂解大肠杆菌与沙门菌的宽裂解谱高效价温和噬菌体,为防控和治疗耐药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犬弓首蛔虫C型凝集素4的原核表达及组织定位
王冰楠, 孙雪, 贾红菓, 谭纯, 梅四鹏, 周荣琼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41-16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8
摘要 ( 60 )   HTML   PDF (13822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T.canis) C型凝集素4(C-type lectin 4,C-TL-4)的基因特征,并对其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根据Tc-ctl-4的基因组数据(GenBank:AF126830.1),以T.canis为模板对Tc-ctl-4全长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多重序列比对;构建Tc-ctl-4/pCold TF原核表达载体,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检测Tc-ctl-4基因的转录水平和Tc-CTL-4的组织分布。结果显示,Tc-ctl-4基因的全长序列为842 bp,共编码280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的C型凝集素均含有高度保守的CTLD结构域;SDS-PAGE检测发现重组蛋白Tc-CTL-4的大小约为86 ku,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以500 mmol·L-1咪唑进行洗脱时可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结果显示,抗体滴度>1:160 000,表明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较好;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后的抗体纯度高于9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体能与Tc-CTL-4蛋白特异性结合,表明抗体特异性高。qRT-PCR结果显示,Tc-ctl-4基因在T.canis雌虫子宫和雄虫贮精囊的转录水平最高。间接免疫荧光组化结果显示,Tc-CTL-4主要分布在T.canis生殖组织和体壁,其中雌虫中Tc-CTL-4主要分布在子宫、输卵管和体壁;雄虫中Tc-CTL-4主要分布在输精管和体壁。综上表明,Tc-CTL-4可能在犬弓首蛔虫的繁殖和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兽医
前列腺素D2对山羊黄体细胞内分泌功能及其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恒, 李利财, 付琳, 胥辉豪, 张德志, 李前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52-16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29
摘要 ( 57 )   HTML( )    PDF (6758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前列腺素家族中生殖领域鲜有报道的PGD2成员对单一环境下黄体细胞内分泌功能及其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解析其在黄体退化中的作用机理,为全面探析前列腺素家族成员的生物学作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采集空怀母山羊黄体中期的卵巢组织,通过胶原酶II消化和胰酶差速离心法分离纯化以获得山羊黄体细胞。采用DMEM/F12进行离体培养,观察不同离体培养时间的黄体细胞生长状态;采用免疫组化法和细胞形态特征鉴定黄体细胞,将PGD2设置三个不同梯度确定其对黄体细胞作用效果的剂量依赖性关系。最后,通过PGD2最佳依赖性剂量处理黄体细胞,利用ELISA法检测黄体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黄体细胞的凋亡率及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经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特异性表达蛋白鉴定,成功分离并获得了山羊原代黄体细胞。细胞形态实时观察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离体培养5 d时黄体细胞胞质饱满、外形紧凑、形态清晰可见,并且黄体细胞的内分泌P4水平最高。此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也证实,离体培养5 d时细胞生长到达峰值,细胞生长曲线呈倒置的“S”形。接种对数期峰值点细胞后,经PGD2处理48 h,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组别中的黄体细胞分泌P4水平排序为2 μg组<3 μg组<1 μg组。同时,在2 μg剂量处理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培养基中P4浓度呈极显著下降(P<0.01);类固醇急性应激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和3β-羟-甾体脱氢酶(3-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基因表达呈显著性下调(P<0.05)。此外,流式细胞仪检测和Flow Jo软件分析结果显示,黄体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 mRNA和蛋白呈显著性下调(P<0.05)、促凋亡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 mRNA和蛋白呈显著性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PGD2不仅可通过下调StAR/3β-HSD基因表达抑制黄体细胞内分泌功能水平,还可通过下调抗凋亡BCL-2基因表达和上调促凋亡Caspase-3基因表达加速黄体细胞凋亡进程,最终以双重途径的形式参与黄体细胞的分子调控作用,这为进一步完善前列腺素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效应及后续全面探析家畜黄体维持与退化的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PRRSV感染仔猪肺和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陆梦琪, 杨文杰, 李萍, 余鹏, 董翎, 牛晓玉, 杨克礼, 邹维华, 宋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64-16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0
摘要 ( 57 )   HTML( )    PDF (26020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对仔猪肺、肠道中的菌群影响以及肺和肠道的组织学变化。试验选取35日龄断奶健康仔猪14头,适应性饲养7 d,随机分为感染组(n=7)和对照组(n=7),感染组仔猪接种2 mL 1×105 TCID50·mL-1PRRSV-JTS毒株病毒液,对照组仔猪接种2 mL DMEM培养基。感染组3头仔猪分别于10、12和19 d死亡,将存活的感染组与对照组仔猪于21 d后处死,并取肺、不同肠段组织样品以及肠道内容物。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肺和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分析仔猪肺和各肠段菌群结构。结果表明,感染组仔猪肺部和肠道均有病毒分布;与对照组仔猪相比,感染组仔猪肺部和肠道均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微生物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分析显示,感染组仔猪Chao1、ACE指数在肺中上升,在仔猪各肠段中下降,Shannon、Simpon指数在肺中升高,在大多数肠道中下降。在门水平上,感染仔猪肠道变形菌门等有害微生物比例增加,而厚壁菌门等有益微生物比例下降;在科水平上,感染组肺、空肠中巴斯德菌科,十二指肠乳杆菌科,回肠肠杆菌科,盲肠、结肠、直肠中的瘤胃菌科相对比例有明显的下降,假单胞菌科在肺和十二指肠中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属水平上,感染组有益菌属乳酸菌属水平显著下降,β多样性证明小肠与大肠聚类效果具有一致性。综上,PRRSV致仔猪肺部病变和肠道炎症,影响肺部和肠道菌群组成、丰度和功能。
重组克柔念珠菌14-3-3蛋白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
蔡明玉, 张海龙, 海珍珍, 乔亚蕊, 杜军, 周学章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79-16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1
摘要 ( 50 )   HTML( )    PDF (4436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重组克柔念珠菌(Candida krusei)14-3-3蛋白(rCK14-3-3)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为系统研究克柔念珠菌损伤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原核表达的方法构建克柔念珠菌BMH1基因重组质粒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诱导表达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CCK-8法筛选rCK14-3-3蛋白对MAC-T的最适作用浓度和时间;Western blot检测rCK14-3-3蛋白对MAC-T的Toll样受体、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主要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ELISA检测rCK14-3-3蛋白对MAC-T中相关炎性因子IL-1β、IFN-γ、IL-18、TNF-α、IL-6、IL-1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ET-21a-BMH1重组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纯化后获得有生物学活性的rCK14-3-3蛋白,纯度达90%以上,浓度为0.2 mg·mL-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采用50 μg·mL-1的rCK14-3-3作用MAC-T,TLR2、TLR4、MyD88在1、3 h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6 h时,TLR4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LR2、MyD88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JNK在1 h时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3、6 h时极显著降低(P<0.01);p-ERK在1、3、6 h时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p-p38在1 h时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3、6 h时极显著升高(P<0.01);p-IκB-α、p-p65在1、3、6 h时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IL-1β、IFN-γ、IL-18、TNF-α在作用1、3、6 h后均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上调趋势(P<0.05,P<0.01);IL-6在作用1、3 h后极显著上升(P<0.01),6 h后显著降低(P<0.05);IL-12在作用1 h后极显著上升(P<0.01),3、6 h后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成功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rCK14-3-3蛋白,该蛋白可通过TLR2/4-MAPK/NF-κB信号通路诱导MAC-T发生炎性反应,rCK14-3-3蛋白可作为引起MAC-T炎症的重要因子之一。
侧柏叶抗红色毛癣菌主要活性成分α-蒎烯以ERG-3为靶点发挥抗真菌作用
张潇, 李丹丹, 田红利, 欧春敏, 杨龙, 欧阳五庆, 郑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690-17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2
摘要 ( 57 )   HTML( )    PDF (6086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T.rubrum)是皮肤癣最主要病原;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是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嫩枝梢及叶,被《苗族医学》收录用于治疗皮肤癣。本研究旨在探讨侧柏叶抗T.rubrum的主要活性物质及其抗真菌机制,为抗皮肤癣新药研发提供帮助。本研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和孢子萌发率分析了侧柏叶活性物质对T.rubrum的抑菌活性,使用电镜观察T.rubrum菌丝形态和孢子超微结构,并检测侧柏叶活性物质对T.rubrum细胞膜通透性、完整性和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从而阐述侧柏叶活性物质对T.rubrum抑菌机理,最后采用GC-MS和qRT-PCR方法找到其抗T.rubrum的作用靶点。结果显示,侧柏叶石油醚部位的α-蒎烯为主要抗菌活性成分,MIC为32 μg·mL-1,极显著抑制孢子萌发(P<0.01);α-蒎烯可致细胞膜发生明显损伤和内容物流出、通透性极显著增加(P< 0.01)以及24 h内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和24(28)脱氢麦角甾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引起脂质色谱图中ERG3活性抑制相关的“麦角甾烷-7,24-二烯-3β-醇”色谱峰出现;可极显著降低ERG3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果表明,α-蒎烯是侧柏叶中发挥抗T.rubrum活性最主要成分且以ERG3为其抗真菌靶点。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感染西方蜜蜂工蜂中肠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陈礼, 黄伟峰, 黄少康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03-17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3
摘要 ( 47 )   HTML( )    PDF (6482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西方蜜蜂工蜂感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Vairimorpha ceranaeNosema ceranae)后,中肠蛋白质组的差异,探讨病原与中肠细胞的互作机制。给西方蜜蜂5日龄工蜂自由取食含104个·μL-1的孢子蔗糖液48 h后,在30℃恒温饲养18 d (23日龄)。结果表明,感染组工蜂存活率仅为34.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85%(P<0.05),感染后工蜂中肠蛋白浓度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的平均单只日均糖液消耗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串联质谱标签(TMT)定量蛋白分析系统比较了感染组与对照组工蜂的中肠蛋白质组差异,发现差异显著的蛋白共565个,其中感染中肠显著上调的蛋白有301个,显著下调的蛋白有264个。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显示,感染对中肠细胞的细胞进程、能量代谢、细胞形态、蛋白质复合物、分子结合和催化活性等有显著影响;KEGG通路注释发现富集到氨酰-tRNA生物合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不同类型的N-聚糖生物合成显著上调,部分抗氧化相关的蛋白显著上调;而显著下调蛋白富集到氨基酸代谢和蔗糖代谢等通路。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感染后期显著减弱西方蜜蜂工蜂的消化和免疫相关蛋白表达,这些差异显著蛋白为后续开展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与西方蜜蜂的互作蛋白筛选与验证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株猫疱疹病毒Ⅰ型的分离与鉴定
许鑫燕, 郑亚婷, 刘迪, 马波, 刘家森, 曲连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13-17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4
摘要 ( 122 )   HTML( )    PDF (3023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哈尔滨某猫舍中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猫眼、鼻拭子,PCR初步确诊为猫杯状病毒(FCV)和猫疱疹病毒(FHV-1)混合感染。利用猫肾细胞(CRFK)对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前两代细胞培养物的核酸检测结果为FHV-1和FCV阳性,第三代开始只有FCV阳性,由此分离出FCV。制备此株FCV的鼠源多克隆抗体,并中和混合培养物中的FCV,从而分离出FHV-1,命名为HRB2019株。通过病毒粒子形态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HRB2019株,并研究其体外生长动力学。结果显示,HRB2019株可在CRFK细胞上产生典型病变,测得其第四代病毒滴度为1×108.43TCID50·mL-1;电镜下可观察到球形、有囊膜、直径约为200 nm的病毒粒子;IFA结果显示,分离株可与FHV-1阳性血清结合,出现特异性荧光;扩增分离株的gD基因,其与国内外流行株高度同源。病毒一步生长曲线表明,HRB2019株感染细胞12 h后开始复制增殖,12~36 h为快速增殖期,48~72 h进入增殖平台期且滴度达到高峰,84 h病毒滴度开始下降。本研究首次从FCV与FHV-1混合感染的病料中成功分离出FHV-1,为FHV-1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为混合感染中生长弱势毒株的分离提供了方法学依据。
临床兽医
GSK126对犬乳腺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任晓丽, 范玉营, 皇甫和平, 刘云, 石冬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21-17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5
摘要 ( 50 )   HTML( )    PDF (8701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抑制剂GSK126对犬乳腺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犬乳腺肿瘤细胞(canine mammary tumor cells,CHMm cells),将不同浓度的EZH2抑制剂GSK126(0、10、20、40 μmol·L-1)作用于体外培养CHMm细胞后,培养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和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HMm细胞中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上皮间质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EZH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SK126对CHMm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GSK126处理组的凋亡率明显升高;GSK126处理后促凋亡因子Bax、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抗凋亡因子Bcl-2、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和EZH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EZH2抑制剂GSK126可通过抑制犬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EMT和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犬乳腺肿瘤细胞发展进程,为犬乳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辅酶Q10改善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效应分析
陈永平, 寇玉红, 焦文静, 侯晓昱, 范宏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30-17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6
摘要 ( 53 )   HTML( )    PDF (11941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选取8周龄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72只,随机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ON组,100 μL玉米油)、CoQ10干预组(CHQ组,50 mg·kg-1 CoQ10)、模型组(LPS组,100 μL玉米油+LPS)、低剂量CoQ10处理组(LDQ组,2 mg·kg-1 CoQ10+LPS)、中剂量CoQ10处理组(LMQ组,10 mg·kg-1 CoQ10+LPS)和高剂量CoQ10处理组(LHQ组,50 mg·kg-1 CoQ10+LPS)。通过灌胃的方式连续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CoQ10或玉米油14 d,然后鼻内滴入50 μL 1 mg·mL-1 LPS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小鼠,摘取左肺称重并烘干,计算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ROS)浓度、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RT-PCR技术检测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MKP-1/Nrf2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小鼠肺组织W/D和BALF蛋白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出血、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MDA和ROS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和GSH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TUNEL凋亡率和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均极显著升高(P<0.01);MKP-1和Nrf2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CoQ10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逆转了LPS诱导的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P<0.01),且高剂量CoQ10效果更显著(P<0.01)。此外,CHQ组与CON组相比,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oQ10可通过激活MKP-1/Nrf2信号通路,增强小鼠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ROS产生,抑制线粒体细胞凋亡,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柠檬苦素通过激活AMPK减轻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肾损伤
聂桐, 马隽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42-17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7
摘要 ( 87 )   HTML( )    PDF (6925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柠檬苦素(Limonin,LM)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选用体重21~23 g雄性C57BL/6小鼠25只,随机分为5组(n=5):对照组、LM组、高脂组、高脂+低剂量LM组(60 mg·(kg·d)-1)和高脂+高剂量LM组(120 mg·(kg·d)-1)。12周后称量各组小鼠体重;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尿素氮(BUN);使用试剂盒检测肾组织TG、TC;通过苏木精-伊红(HE)、糖原(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中脂肪酸合成酶(FAS)、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蛋白含量;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的AMPK (P-AMPK)、FAS、SREBP1、ATGL、HSL及肾损伤分子1(KIM1)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检验LM、阿卡地新(AICA Riboside,AICAR)以及多索吗啡(Dorsomorphin,Compound C)与AMPK蛋白结合能力。结果显示,与高脂组相比,LM干预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和肾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改善了高脂饲喂引起的肾组织病理学损伤,促进AMPK磷酸化(P<0.05),显著上调ATGL、HSL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SREBP1、FAS蛋白的表达(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M能与AMPK紧密结合且存在多个与AICAR结合AMPK的相同位点。结果提示,LM通过激活AMPK减轻肾脂肪异位沉积从而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肾损伤。
山羊慢性酒糟中毒血液代谢物分析及乙醇中毒通路关键基因mRNA转录水平变化
郭灵君, 朱瑞, 罗怡茜, 张芝金, 张余蓬, 张德志, 李前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51-17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8
摘要 ( 57 )   HTML( )    PDF (9291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揭示慢性酒糟中毒对山羊血液代谢物及其显著性代谢通路——乙醇中毒代谢通路的影响,筛选潜在性诊断生物标志物,为该病神经系统紊乱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资料。试验选取4月龄健康大足黑山羊与波尔山羊的杂交后代15只,随机分为3组,65%白酒糟组、75%白酒糟组、基础日粮对照组。每隔15 d,进行肝肾、钙磷及蛋白质代谢指标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判断山羊慢性酒糟中毒建模成功。采集血样,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并筛选差异代谢物代谢富集通路,研究差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代谢组学结果表明,慢性酒糟中毒引起山羊体内多巴胺(DA)和2-呋喃酰甘氨酸(2-FG)上调,前列腺素I2(PGI2)下调;突触小泡周期、多巴胺能突触、乙醇中毒、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鞘脂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乙醇中毒代谢途径变化显著,且影响因子>0.2;乙醇中毒代谢通路中,75%白酒糟组TH、DAT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DDC、MAOA表达量呈降低趋势(P>0.05)。综上所述,慢性酒糟中毒可引起山羊血液中有机酸类、氨基酸类、脂质与类脂分子类、胺类、醇类、脂肪酸类及类固醇类代谢物的显著性改变,DA、2-FG、PGI2可作为慢性酒糟中毒病的潜在性诊断生物标志物。差异代谢物富集的共同通路为乙醇中毒代谢途径,途径中DAT、TH mRNA表达下降,使机体DA浓度升高,进而引起中毒山羊的神经功能紊乱。
研究简报
1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变异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分析
倪征, 叶伟成, 陈柳, 云涛, 华炯钢, 朱寅初, 张存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766-17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39
摘要 ( 71 )   HTML( )    PDF (5091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毒株的分子遗传变异及毒力特点。对1株分离自1个接种了Bartha-K61疫苗的规模猪场的PRV ZJ株进行了主要糖蛋白基因序列(gBgCgE)的测定分析及对6周龄BALB/c小鼠的致病性研究。遗传变异分析显示,该毒株与我国2012年后的流行毒株高度同源,具有变异毒株基因特征,但gE基因的510位氨基酸出现了不同于变异株的独特变化S510G。ZJ株对小鼠具有较高的致病性,攻毒小鼠呈现典型的神经症状,以100 LD50感染小鼠,第5天死亡率达100%。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该病毒的毒株变异特点与致病机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