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8-10-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0-0. 
摘要 ( 0 )   HTML( )    PDF (452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0-0.  doi:
摘要 ( 43 )   HTML( )    PDF (452KB)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0-0. 
摘要 ( 0 )   HTML( )    PDF (34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0-0.  doi:
摘要 ( 65 )   HTML( )    PDF (345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0-0. 
摘要 ( 0 )   HTML( )    PDF (163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0-0.  doi:
摘要 ( 50 )   HTML( )    PDF (163KB) ( 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畜禽经济性状中的研究进展
杨兵, 李晓凤, 王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63-20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1
摘要 ( 0 )   HTML( )    PDF (70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是一类转录本长度>200 nt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且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研究表明,LncRNA能够在染色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动物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例如繁殖、肌肉生长、脂肪沉积、毛囊生长、乳腺发育和泌乳等。本文就lncRNA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经济性状研究中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lncRNA在畜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长链非编码RNA在畜禽经济性状中的研究进展
杨兵, 李晓凤, 王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63-20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1
摘要 ( 274 )   HTML( )    PDF (704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是一类转录本长度>200 nt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且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研究表明,LncRNA能够在染色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动物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例如繁殖、肌肉生长、脂肪沉积、毛囊生长、乳腺发育和泌乳等。本文就lncRNA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经济性状研究中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lncRNA在畜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反式剪接及其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
荆晓燕, 张彩霞, 宋艳芳, 刘东宇, 刘娣, 杨秀芹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70-20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2
摘要 ( 0 )   HTML( )    PDF (229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式剪接(trans-splicing,T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pre-mRNA分子经过剪接形成一个成熟mRNA的过程,是一种在转录后水平产生嵌合RNAs的方式。TS研究起步较晚,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伴随着大量TS及其嵌合RNAs被鉴定,人们发现TS可以产生新的功能性产物——融合蛋白或调控性非编码RNA,也可以仅仅通过竞争性使用亲本基因的pre-mRNA而影响亲本基因表达,从而在生理活动、疾病发生中发挥作用。本文就TS定义、类型、产生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TS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反式剪接及其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
荆晓燕, 张彩霞, 宋艳芳, 刘东宇, 刘娣, 杨秀芹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70-20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2
摘要 ( 179 )   HTML( )    PDF (2297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式剪接(trans-splicing,T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pre-mRNA分子经过剪接形成一个成熟mRNA的过程,是一种在转录后水平产生嵌合RNAs的方式。TS研究起步较晚,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伴随着大量TS及其嵌合RNAs被鉴定,人们发现TS可以产生新的功能性产物——融合蛋白或调控性非编码RNA,也可以仅仅通过竞争性使用亲本基因的pre-mRNA而影响亲本基因表达,从而在生理活动、疾病发生中发挥作用。本文就TS定义、类型、产生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TS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滋养外胚层发育的研究进展
张艳艳, 彭辉, 肖天放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80-20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3
摘要 ( 0 )   HTML( )    PDF (50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囊胚形成过程中,胚胎卵裂球分化为滋养外胚层和内细胞团细胞。囊胚孵出后,滋养外胚层又分化为极滋养层和壁滋养层。滋养外胚层的分化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影响滋养外胚层发育的关键基因主要为Tead 4、Cdx 2和Eomes,敲除或突变这些基因将导致滋养外胚层细胞分化错误,而滋养外胚层的完整性、渗透性和液体转运功能受损也将导致囊胚形成失败。本文主要综述了哺乳动物滋养外胚层的发育、滋养外胚层发育需要的关键基因、调控滋养外胚层完整性和功能相关的蛋白,以及这些蛋白与滋养外胚层发育关键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滋养外胚层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滋养外胚层发育的研究进展
张艳艳, 彭辉, 肖天放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80-20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3
摘要 ( 192 )   HTML( )    PDF (507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囊胚形成过程中,胚胎卵裂球分化为滋养外胚层和内细胞团细胞。囊胚孵出后,滋养外胚层又分化为极滋养层和壁滋养层。滋养外胚层的分化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影响滋养外胚层发育的关键基因主要为Tead 4、Cdx 2和Eomes,敲除或突变这些基因将导致滋养外胚层细胞分化错误,而滋养外胚层的完整性、渗透性和液体转运功能受损也将导致囊胚形成失败。本文主要综述了哺乳动物滋养外胚层的发育、滋养外胚层发育需要的关键基因、调控滋养外胚层完整性和功能相关的蛋白,以及这些蛋白与滋养外胚层发育关键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滋养外胚层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动物发情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韩志强, 王海军, 赵家平, 宋兴超, 邢秀梅, 陈晓丽, 赵全民, 徐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86-20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4
摘要 ( 0 )   HTML( )    PDF (630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情鉴定是通过动物行为表现和生殖生理的规律性变化来确定发情时间的检测手段。其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了动物的繁育性能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所提出的常规发情鉴定方法、生物学检测方法和自动化发情监测设备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动物发情检测效率提供参考。

动物发情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韩志强, 王海军, 赵家平, 宋兴超, 邢秀梅, 陈晓丽, 赵全民, 徐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86-20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4
摘要 ( 218 )   HTML( )    PDF (630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情鉴定是通过动物行为表现和生殖生理的规律性变化来确定发情时间的检测手段。其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了动物的繁育性能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所提出的常规发情鉴定方法、生物学检测方法和自动化发情监测设备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动物发情检测效率提供参考。

猪舍颗粒物对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唐倩, 戴鹏远, 吴胜, 沈丹, 李延森, 李春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92-21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5
摘要 ( 0 )   HTML( )    PDF (1311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舍空气环境颗粒物与猪的健康和生产密切相关,是猪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猪舍内颗粒物携带内毒素、重金属、致病菌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成分复杂,毒性大,可诱发肺部炎症反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肺泡巨噬细胞作为肺中的游离免疫细胞,在吞噬和清除颗粒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猪舍颗粒物的特征及成分入手,综述了颗粒物对猪的生长性能和呼吸道健康影响,并着重阐述了颗粒物对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颗粒物可通过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改变细胞极性以及激活TLR4-NF-κB/AP-1信号通路,影响肺泡巨噬细胞的先天免疫,其亦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引发适应性免疫反应。本文可为今后对猪舍内颗粒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猪舍颗粒物对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唐倩, 戴鹏远, 吴胜, 沈丹, 李延森, 李春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092-21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5
摘要 ( 202 )   HTML( )    PDF (1311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舍空气环境颗粒物与猪的健康和生产密切相关,是猪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猪舍内颗粒物携带内毒素、重金属、致病菌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成分复杂,毒性大,可诱发肺部炎症反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肺泡巨噬细胞作为肺中的游离免疫细胞,在吞噬和清除颗粒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猪舍颗粒物的特征及成分入手,综述了颗粒物对猪的生长性能和呼吸道健康影响,并着重阐述了颗粒物对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颗粒物可通过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改变细胞极性以及激活TLR4-NF-κB/AP-1信号通路,影响肺泡巨噬细胞的先天免疫,其亦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引发适应性免疫反应。本文可为今后对猪舍内颗粒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多黏菌素耐药基因的变异特征及传播规律的研究现状
孙赫, 张亚超, 上官振坤, 张益, 范若兰, 李航, 关松磊, 张林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02-21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6
摘要 ( 0 )   HTML( )    PDF (1019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2015年在中国首次发现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以来,已经报道的黏菌素耐药基因有5大类,mcr-1、mcr-2、mcr-3、mcr-4、mcr-5。为了全面掌握各类黏菌素耐药基因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作者对该耐药基因的特征和传播规律进行总结,发现:1)序列差异大:目前发现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mcr-5,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这些耐药基因的来源不同,如MCR-5的氨基酸序列与MCR-1、MCR-2、MCR-3、MCR-4分别只有36.11%、35.29%、34.72%和33.71%的一致性。2)变异亚型多:除mcr-5外,目前各类mcr都有若干亚型存在,mcr-1和mcr-3都有10余种亚型。3)与其他抗性基因普遍共存,大大增加了多药耐药出现的概率。4)传播广泛:已经在5个大洲40多个国家广泛传播。总之,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变异速度快、类型复杂、传播广泛,且普遍与多种耐药基因共存,如blaCTX-MblaTEM-1blaNDM-5blaNDM-1aac(6')-Ib、floR、fosA3、oqxAB,一旦携带此基因的多药耐药致病菌大规模暴发,将极大威胁人畜的健康,使人畜彻底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应当加强监管,积极防控。

多黏菌素耐药基因的变异特征及传播规律的研究现状
孙赫, 张亚超, 上官振坤, 张益, 范若兰, 李航, 关松磊, 张林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02-21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6
摘要 ( 149 )   HTML( )    PDF (1019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2015年在中国首次发现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以来,已经报道的黏菌素耐药基因有5大类,mcr-1、mcr-2、mcr-3、mcr-4、mcr-5。为了全面掌握各类黏菌素耐药基因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作者对该耐药基因的特征和传播规律进行总结,发现:1)序列差异大:目前发现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mcr-5,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这些耐药基因的来源不同,如MCR-5的氨基酸序列与MCR-1、MCR-2、MCR-3、MCR-4分别只有36.11%、35.29%、34.72%和33.71%的一致性。2)变异亚型多:除mcr-5外,目前各类mcr都有若干亚型存在,mcr-1和mcr-3都有10余种亚型。3)与其他抗性基因普遍共存,大大增加了多药耐药出现的概率。4)传播广泛:已经在5个大洲40多个国家广泛传播。总之,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变异速度快、类型复杂、传播广泛,且普遍与多种耐药基因共存,如blaCTX-MblaTEM-1blaNDM-5blaNDM-1aac(6')-Ib、floR、fosA3、oqxAB,一旦携带此基因的多药耐药致病菌大规模暴发,将极大威胁人畜的健康,使人畜彻底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应当加强监管,积极防控。

遗传育种
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
吴正常, 冯海悦, 黄焱杰, 吴丽思, 吴圣龙, 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12-2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7
摘要 ( 0 )   HTML( )    PDF (1501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培育品种-苏太猪(杜洛克×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通路和重要候选基因,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遗传基础的差异。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苏太猪和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全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的调控通路以及重要候选基因,并在细胞水平,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F18大肠杆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重要候选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qPCR检测重要候选基因在苏太和梅山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苏太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中筛选出23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糖脂类通路(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lacto and neolacto series),其中TLR5、IL-1β、FUT2为重要候选基因;2)不同血清型F18大肠杆菌(F18ac、F18ab)菌体分别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FUT2、IL-1β、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其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为明显的上调,由此表明,TLR5、IL-1β和FUT2在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显示,TLR5、IL-1β和FUT2在苏太猪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梅山猪中TLR5、IL-1β表达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UT2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课题组前期关于梅山猪及外来引进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及报道,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的遗传基础确实存在差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CD14、TLR5等基因可能在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免疫调控作用,而鞘糖脂合成通路及FUT2等基因可能在外来猪品种F18大肠杆菌受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
吴正常, 冯海悦, 黄焱杰, 吴丽思, 吴圣龙, 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12-2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7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501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培育品种-苏太猪(杜洛克×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通路和重要候选基因,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遗传基础的差异。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苏太猪和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全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的调控通路以及重要候选基因,并在细胞水平,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F18大肠杆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重要候选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qPCR检测重要候选基因在苏太和梅山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苏太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中筛选出23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糖脂类通路(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lacto and neolacto series),其中TLR5、IL-1β、FUT2为重要候选基因;2)不同血清型F18大肠杆菌(F18ac、F18ab)菌体分别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FUT2、IL-1β、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其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为明显的上调,由此表明,TLR5、IL-1β和FUT2在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显示,TLR5、IL-1β和FUT2在苏太猪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梅山猪中TLR5、IL-1β表达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UT2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课题组前期关于梅山猪及外来引进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及报道,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的遗传基础确实存在差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CD14、TLR5等基因可能在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免疫调控作用,而鞘糖脂合成通路及FUT2等基因可能在外来猪品种F18大肠杆菌受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肉鸡肌肉与脂肪组织基因组差异剪接基因分析
张敏, 王杰, 孙艳发, 钟礼鹏, 李焰, 许卫华, 李虹仪, 张茂, 黄其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24-21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8
摘要 ( 0 )   HTML( )    PDF (141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和分析肉鸡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差异剪接基因(differential splicing gene,DSG)。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AA肉鸡胸肌和腹部脂肪组织各3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MATS软件检测样品中可变剪接事件(alternative splicing,AS)和组织间的DSG,并对DSG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在肉鸡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分别检测到(5 966.00±111.66)和(6 757.00±156.51)个可变剪接事件(P=0.002)。5种可变剪接类型中以外显子跳跃(skipped exon,SE)为主,分别占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可变剪接事件总数量的54.92%和52.67%。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间检测到513个显著的DSGs。GO基因富集分析发现,93个DSGs显著富集于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中。信号通路分析发现,31个DSGs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焦点粘连、丙酮酸代谢和细胞内吞作用信号通路中,其中14个DSGs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中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通过对肉鸡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中DSG的鉴定与分析,为研究可变剪接及其调控机制、组织间差异剪接的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肉鸡肌肉与脂肪组织基因组差异剪接基因分析
张敏, 王杰, 孙艳发, 钟礼鹏, 李焰, 许卫华, 李虹仪, 张茂, 黄其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24-21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8
摘要 ( 205 )   HTML( )    PDF (141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和分析肉鸡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差异剪接基因(differential splicing gene,DSG)。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AA肉鸡胸肌和腹部脂肪组织各3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MATS软件检测样品中可变剪接事件(alternative splicing,AS)和组织间的DSG,并对DSG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在肉鸡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分别检测到(5 966.00±111.66)和(6 757.00±156.51)个可变剪接事件(P=0.002)。5种可变剪接类型中以外显子跳跃(skipped exon,SE)为主,分别占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可变剪接事件总数量的54.92%和52.67%。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间检测到513个显著的DSGs。GO基因富集分析发现,93个DSGs显著富集于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中。信号通路分析发现,31个DSGs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焦点粘连、丙酮酸代谢和细胞内吞作用信号通路中,其中14个DSGs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中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通过对肉鸡肌肉和脂肪组织基因组中DSG的鉴定与分析,为研究可变剪接及其调控机制、组织间差异剪接的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双峰驼CYP2J cDNA全长克隆、序列信息及组织表达分析
贾志鹏, 彭小彬, 罗查干, 哈斯苏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33-21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9
摘要 ( 0 )   HTML( )    PDF (442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双峰驼CYP2J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本试验首先通过RACE和RT-PCR技术,扩增得到双峰驼CYP2J基因cDNA全长。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MEGA 6软件构建双峰驼CYP2J蛋白与相关物种CYP2J蛋白的进化树。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CYP2J基因在双峰驼各组织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双峰驼CYP2J基因cDNA全长为1 770 bp,其中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为1 509 bp,共编码50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ORF编码的蛋白为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不具有信号肽识别功能,但有一个跨膜区域(12~35位氨基酸残基),主要定位在内质网上。该蛋白一些重要的理化特性如分子式、等电点(pI)、相对分子质量、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数(Arg+Lys)和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数(Asp+Glu)分别为C2645H4099N713O726S15、8.45、57 983、59、56。其二级结构主要由46.41%的α-螺旋、13.15%的延伸链和40.44%的无规则卷曲组成。进一步进化树分析表明,双峰驼CYP2J蛋白与羊和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CYP2J基因在所检测的双峰驼各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肝和胰腺的表达量高,其次是肾、肺、心、小肠和血管,而在脾和大肠的表达量较低。因此,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双峰驼CYP2J基因cDNA的全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所编码蛋白的生物学信息,为下一步双峰驼CYP2J蛋白和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双峰驼CYP2J cDNA全长克隆、序列信息及组织表达分析
贾志鹏, 彭小彬, 罗查干, 哈斯苏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33-21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09
摘要 ( 207 )   HTML( )    PDF (4424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双峰驼CYP2J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本试验首先通过RACE和RT-PCR技术,扩增得到双峰驼CYP2J基因cDNA全长。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MEGA 6软件构建双峰驼CYP2J蛋白与相关物种CYP2J蛋白的进化树。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CYP2J基因在双峰驼各组织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双峰驼CYP2J基因cDNA全长为1 770 bp,其中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为1 509 bp,共编码50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ORF编码的蛋白为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不具有信号肽识别功能,但有一个跨膜区域(12~35位氨基酸残基),主要定位在内质网上。该蛋白一些重要的理化特性如分子式、等电点(pI)、相对分子质量、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数(Arg+Lys)和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数(Asp+Glu)分别为C2645H4099N713O726S15、8.45、57 983、59、56。其二级结构主要由46.41%的α-螺旋、13.15%的延伸链和40.44%的无规则卷曲组成。进一步进化树分析表明,双峰驼CYP2J蛋白与羊和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CYP2J基因在所检测的双峰驼各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肝和胰腺的表达量高,其次是肾、肺、心、小肠和血管,而在脾和大肠的表达量较低。因此,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双峰驼CYP2J基因cDNA的全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所编码蛋白的生物学信息,为下一步双峰驼CYP2J蛋白和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基于RNA适配体检测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
朱彦策, 孔江南, 陈慧心, 钟凯, 张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45-21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0
摘要 ( 0 )   HTML( )    PDF (2011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简单、快速的检测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的方法。本研究以含有T7启动子、VC2 GEMM-1核糖开关序列或其突变序列VC2/g20a、spinach2和tRNA序列的双链DNA为模板,利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体系制备VC2、VC2/g20a RNA适配体。通过检测绿色荧光强度分析RNA适配体对c-di-GMP和cGAMP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转录得到的RNA经过加热变性、缓慢退火后得到VC2 RNA适配体和VC2/g20a RNA适配体,在125 mmol·L-1 KCl和30 mmol·L-1 MgCl2溶液中孵育180 min的优化结合条件下,VC2适配体与c-di-GMP特异性结合,VC2/g20a适配体与cGAMP特异性结合;c-di-GMP对VC2适配体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89±1.7)nmol·L-1,cGAMP对VC2/g20a适配体的半数效应浓度为(309±4.5)nmol·L-1;VC2和VC2/g20a能够分别检测低至5 nmol·L-1和20 nmol·L-1的c-di-GMP和cGAMP;并且发现转录的RNA混合物在未纯化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检测VC0179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的检测VC0179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并且为研究其他c-di-GMP和cGAMP合成酶活性提供潜在可能。

基于RNA适配体检测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
朱彦策, 孔江南, 陈慧心, 钟凯, 张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45-21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0
摘要 ( 155 )   HTML( )    PDF (2011KB) ( 7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简单、快速的检测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的方法。本研究以含有T7启动子、VC2 GEMM-1核糖开关序列或其突变序列VC2/g20a、spinach2和tRNA序列的双链DNA为模板,利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体系制备VC2、VC2/g20a RNA适配体。通过检测绿色荧光强度分析RNA适配体对c-di-GMP和cGAMP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转录得到的RNA经过加热变性、缓慢退火后得到VC2 RNA适配体和VC2/g20a RNA适配体,在125 mmol·L-1 KCl和30 mmol·L-1 MgCl2溶液中孵育180 min的优化结合条件下,VC2适配体与c-di-GMP特异性结合,VC2/g20a适配体与cGAMP特异性结合;c-di-GMP对VC2适配体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89±1.7)nmol·L-1,cGAMP对VC2/g20a适配体的半数效应浓度为(309±4.5)nmol·L-1;VC2和VC2/g20a能够分别检测低至5 nmol·L-1和20 nmol·L-1的c-di-GMP和cGAMP;并且发现转录的RNA混合物在未纯化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检测VC0179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的检测VC0179体外酶促合成的c-di-GMP和cGAMP,并且为研究其他c-di-GMP和cGAMP合成酶活性提供潜在可能。

生物技术与繁殖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牛冷冻精液品质及受精能力的影响
黄自强, 王玲玲, 庞云渭, 郝海生, 杜卫华, 赵学明, 刘岩, 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54-21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1
摘要 ( 0 )   HTML( )    PDF (198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牛冷冻-解冻精液中添加不同浓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精液品质及受精能力的影响。在牛冷冻-解冻精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5、10和20 μmol·L-1)EGCG,38.5℃孵育1 h后,检测精子动力学参数、结构完整性、精子中相关酶活力和体外受精能力。结果表明,10 μmol·L-1 EGCG处理显著提高了精子活力(TM,%)和鞭打频率(BCF,Hz,P<0.05);与对照组相比,5、10和20 μmol·L-1 EGCG处理组精子质膜和顶体完整率显著升高(P<0.05);5和10 μmol·L-1 EGCG处理组精子线粒体膜完整率显著升高(P<0.05);10和20 μmol·L-1 EGCG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精子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10 μmol·L-1EGCG处理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10和20 μmol·L-1 EGCG处理显著提高了精子受精后早期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综上表明,10 μmol·L-1 EGCG处理牛冷冻-解冻精液能提高精液品质及受精能力。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牛冷冻精液品质及受精能力的影响
黄自强, 王玲玲, 庞云渭, 郝海生, 杜卫华, 赵学明, 刘岩, 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54-21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1
摘要 ( 221 )   HTML( )    PDF (1985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牛冷冻-解冻精液中添加不同浓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精液品质及受精能力的影响。在牛冷冻-解冻精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5、10和20 μmol·L-1)EGCG,38.5℃孵育1 h后,检测精子动力学参数、结构完整性、精子中相关酶活力和体外受精能力。结果表明,10 μmol·L-1 EGCG处理显著提高了精子活力(TM,%)和鞭打频率(BCF,Hz,P<0.05);与对照组相比,5、10和20 μmol·L-1 EGCG处理组精子质膜和顶体完整率显著升高(P<0.05);5和10 μmol·L-1 EGCG处理组精子线粒体膜完整率显著升高(P<0.05);10和20 μmol·L-1 EGCG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精子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10 μmol·L-1EGCG处理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10和20 μmol·L-1 EGCG处理显著提高了精子受精后早期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综上表明,10 μmol·L-1 EGCG处理牛冷冻-解冻精液能提高精液品质及受精能力。

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UNC0638对水牛转基因细胞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晓华, 文冬梅, 余庆, 邓凯, 陆凤花, 石德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63-2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2
摘要 ( 0 )   HTML( )    PDF (1849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的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UNC0638对转基因水牛成纤维细胞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外源基因表达机制研究及提高转基因水牛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首先使用不同浓度的UNC0638(0(对照组)、0.5、1.5、2.5、5.0 μmol·L-1)处理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FFs)8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在UNC0638(0(对照组)、0.5、1.5、2.5 μmol·L-1)处理BFFs 48 h后,检测细胞核型,同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析组蛋白H3K9me2甲基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NC0638对水牛转基因细胞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BFFs经不同浓度UNC0638处理后,生长曲线与对照组相似,均呈"S"形分布,0.5、1.5、2.5 μmol·L-1 UNC0638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效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5.0 μmol·L-1 UNC0638抑制BFFs增殖;2)各处理组细胞核型正常率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3)此外,UNC0638处理组的细胞组蛋白H3K9me2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UNC0638(0、0.5、1.5、2.5 μmol·L-1)处理水牛转基因胎儿成纤维细胞24 h,2.5 μmol·L-1组细胞eGF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48 h,0.5、1.5、2.5 μmol·L-1eGFP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综上表明,UNC0638可有效降低水牛成纤维细胞组蛋白H3K9me2甲基化水平并提高水牛转基因细胞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

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UNC0638对水牛转基因细胞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晓华, 文冬梅, 余庆, 邓凯, 陆凤花, 石德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63-2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2
摘要 ( 133 )   HTML( )    PDF (1849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的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UNC0638对转基因水牛成纤维细胞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外源基因表达机制研究及提高转基因水牛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首先使用不同浓度的UNC0638(0(对照组)、0.5、1.5、2.5、5.0 μmol·L-1)处理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FFs)8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在UNC0638(0(对照组)、0.5、1.5、2.5 μmol·L-1)处理BFFs 48 h后,检测细胞核型,同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析组蛋白H3K9me2甲基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NC0638对水牛转基因细胞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BFFs经不同浓度UNC0638处理后,生长曲线与对照组相似,均呈"S"形分布,0.5、1.5、2.5 μmol·L-1 UNC0638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效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5.0 μmol·L-1 UNC0638抑制BFFs增殖;2)各处理组细胞核型正常率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3)此外,UNC0638处理组的细胞组蛋白H3K9me2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UNC0638(0、0.5、1.5、2.5 μmol·L-1)处理水牛转基因胎儿成纤维细胞24 h,2.5 μmol·L-1组细胞eGF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48 h,0.5、1.5、2.5 μmol·L-1eGFP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综上表明,UNC0638可有效降低水牛成纤维细胞组蛋白H3K9me2甲基化水平并提高水牛转基因细胞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

营养与饲料
可溶性玉米纤维(Fibersol-2)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邢恒涛, 颜桂花, 刘强, 王雨雨, 王保哲, 庄苏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70-21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3
摘要 ( 0 )   HTML( )    PDF (100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Fibersol-2)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杂交仔猪448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1、2和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整个试验期为35 d,其中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28 d,正试期初始体重为(9.65±0.44)kg。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体重接近于每重复的平均体重)称重,屠宰,取肝和血清样品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未显著影响仔猪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可溶性玉米纤维显著降低血清中三酰甘油、白蛋白、总蛋白的含量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P<0.05),显著升高血清尿素氮的含量(P<0.05);1与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增加血清中球蛋白含量(P<0.05);2与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P<0.05);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降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显著增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血清与肝中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降低肝中丙二醛含量(P<0.05);2与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提高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P<0.05);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增加血清和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能改善仔猪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促进仔猪健康。

可溶性玉米纤维(Fibersol-2)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邢恒涛, 颜桂花, 刘强, 王雨雨, 王保哲, 庄苏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70-21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3
摘要 ( 245 )   HTML( )    PDF (1005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Fibersol-2)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杂交仔猪448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1、2和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整个试验期为35 d,其中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28 d,正试期初始体重为(9.65±0.44)kg。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体重接近于每重复的平均体重)称重,屠宰,取肝和血清样品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未显著影响仔猪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可溶性玉米纤维显著降低血清中三酰甘油、白蛋白、总蛋白的含量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P<0.05),显著升高血清尿素氮的含量(P<0.05);1与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增加血清中球蛋白含量(P<0.05);2与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P<0.05);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降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显著增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血清与肝中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降低肝中丙二醛含量(P<0.05);2与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提高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P<0.05);4 g·kg-1可溶性玉米纤维添加组显著增加血清和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可溶性玉米纤维能改善仔猪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促进仔猪健康。

肉鸡皮大麦表观代谢能预测模型研究
杜保华, 陈思, 张相德, 何宁, 杨欣, 呙于明, 姚军虎, 杨小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80-21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4
摘要 ( 0 )   HTML( )    PDF (1066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和肉鸡代谢试验,建立皮大麦常规理化指标与代谢能的回归方程,为生产提供便捷的皮大麦代谢能估算方法。试验1:对澳大利亚进口皮大麦及皮大麦的磨粉分离物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麦类分类标准,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主要分级指标,以皮大麦磨粉分离的各部分为原料,配制成5种不同营养梯度的人工皮大麦。试验2:选取健康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720只(360只用于11~13 d试验,360只用于25~27 d试验),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处理12个重复,每重复6只鸡,分别饲喂A、B、C、D、E 5种人工皮大麦。分别在11~13 d及25~27 d,用全收粪法测定人工皮大麦的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和养分消化率,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11~13 d与25~27 d时AME、AMEn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大麦种类对AME、AMEn、粗蛋白(CP)消化率、粗脂肪(EE)消化率、总淀粉(STC)消化率、钙(Ca)消化率、总磷(P)消化率、肉鸡体增重(BWG)影响显著(P<0.05);肉鸡日龄对AME、AMEn、粗脂肪消化率、总淀粉消化率、总磷消化率、肉鸡体增重影响显著(P<0.05)。25~27 d时,粗脂肪(EE)与总淀粉(STC)的消化率比11~13 d时分别高6.52%、8.30%(P<0.05);AME、AMEn比11~13 d分别高0.88与0.52 MJ·kg-1P<0.05)。2)建立的肉鸡皮大麦AME(MJ·kg-1 DM)、AMEn(MJ·kg-1 DM)的预测方程:11~13 d,AME=7.814+10.166TP+0.106NDF(R2=0.996,P=0.004),AMEn=10.336+9.740TP-0.121CP(R2=0.983,P=0.017);25~27 d时,AME=10.436+5.974NaCl+0.131EE+0.019NDF(R2=0.999,P=0.002),AMEn=15.284-0.312CP+0.258EE-0.081NDF(R2=0.998,P=0.014)。通过预测方程计算所得人工皮大麦代谢饲粮AME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最大相差0.06 MJ·kg-1。回归模型以粗蛋白(CP)、总磷(TP)、氯化钠(NaCl)、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等常规营养指标为主效影响因子,较适合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肉鸡皮大麦表观代谢能预测模型研究
杜保华, 陈思, 张相德, 何宁, 杨欣, 呙于明, 姚军虎, 杨小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80-21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4
摘要 ( 173 )   HTML( )    PDF (1066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和肉鸡代谢试验,建立皮大麦常规理化指标与代谢能的回归方程,为生产提供便捷的皮大麦代谢能估算方法。试验1:对澳大利亚进口皮大麦及皮大麦的磨粉分离物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麦类分类标准,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主要分级指标,以皮大麦磨粉分离的各部分为原料,配制成5种不同营养梯度的人工皮大麦。试验2:选取健康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720只(360只用于11~13 d试验,360只用于25~27 d试验),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处理12个重复,每重复6只鸡,分别饲喂A、B、C、D、E 5种人工皮大麦。分别在11~13 d及25~27 d,用全收粪法测定人工皮大麦的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和养分消化率,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11~13 d与25~27 d时AME、AMEn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大麦种类对AME、AMEn、粗蛋白(CP)消化率、粗脂肪(EE)消化率、总淀粉(STC)消化率、钙(Ca)消化率、总磷(P)消化率、肉鸡体增重(BWG)影响显著(P<0.05);肉鸡日龄对AME、AMEn、粗脂肪消化率、总淀粉消化率、总磷消化率、肉鸡体增重影响显著(P<0.05)。25~27 d时,粗脂肪(EE)与总淀粉(STC)的消化率比11~13 d时分别高6.52%、8.30%(P<0.05);AME、AMEn比11~13 d分别高0.88与0.52 MJ·kg-1P<0.05)。2)建立的肉鸡皮大麦AME(MJ·kg-1 DM)、AMEn(MJ·kg-1 DM)的预测方程:11~13 d,AME=7.814+10.166TP+0.106NDF(R2=0.996,P=0.004),AMEn=10.336+9.740TP-0.121CP(R2=0.983,P=0.017);25~27 d时,AME=10.436+5.974NaCl+0.131EE+0.019NDF(R2=0.999,P=0.002),AMEn=15.284-0.312CP+0.258EE-0.081NDF(R2=0.998,P=0.014)。通过预测方程计算所得人工皮大麦代谢饲粮AME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最大相差0.06 MJ·kg-1。回归模型以粗蛋白(CP)、总磷(TP)、氯化钠(NaCl)、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等常规营养指标为主效影响因子,较适合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氨气和硫化氢应激对肉羊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赵天, 王国军, 彭孝坤, 张恩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91-22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5
摘要 ( 0 )   HTML( )    PDF (1306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浓度氨气和硫化氢应激对肉羊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用8只青年母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两组羊在动物营养代谢环控舱A舱、B舱内循环进行如下处理,A舱:对照(0~6 d):3 mg·m-3NH3+0 mg·m-3H2S;处理1(8~13 d):20 mg·m-3NH3+8 mg·m-3H2S;处理2(15~20 d):40 mg·m-3NH3+8 mg·m-3H2S;处理3(22~27 d):80 mg·m-3NH3+8 mg·m-3H2S;B舱:处理4(8~13 d):20 mg·m-3NH3+16 mg·m-3H2S;处理5(15~20 d):40 mg·m-3NH3+16 mg·m-3H2S;处理6(22~27 d):80 mg·m-3NH3+16 mg·m-3H2S。每个处理试验期6 d。于每个处理试验期间第2和第6天采集羊只血清样,测定指标包括:免疫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入舱第2天,处理3、4血清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处理4、6血清IL-6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入舱第6天,试验处理组血清IgA、IgG(处理1除外)、IgM含量、血清溶菌酶含量及补体C3、C4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处理4血清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LZM、IL-10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IL-6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IL-1β含量、C4水平影响显著(P<0.05),对IgG、IgM、IL-10含量、C3水平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入舱时间的延长,血清IgG、IgM含量、C3、C4水平呈下降的趋势;NH3浓度与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IL-1β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对IgG、IL-6含量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IL-1β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与对照组相比,入舱第2天,处理3、4、5、6血清SOD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处理4、5、6血清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入舱第6天,试验处理组(处理1除外)血清SOD、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处理5血清T-AOC活性显著降低(P<0.05),处理4、5、6血清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GSH-Px活性、MDA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血清SOD、CAT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对入舱第6天血清T-AOC、SOD、CAT活性、MDA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NH3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SOD、CAT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SOD、CAT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入舱时间的延长,血清SOD、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NH3浓度与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T-AOC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SOD、CAT、GSH-Px活性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SOD、CAT活性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本研究表明,NH3和H2S可引起肉羊应激,降低肉羊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且随着NH3与H2S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机体损害程度加重。

氨气和硫化氢应激对肉羊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赵天, 王国军, 彭孝坤, 张恩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191-22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5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306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浓度氨气和硫化氢应激对肉羊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用8只青年母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两组羊在动物营养代谢环控舱A舱、B舱内循环进行如下处理,A舱:对照(0~6 d):3 mg·m-3NH3+0 mg·m-3H2S;处理1(8~13 d):20 mg·m-3NH3+8 mg·m-3H2S;处理2(15~20 d):40 mg·m-3NH3+8 mg·m-3H2S;处理3(22~27 d):80 mg·m-3NH3+8 mg·m-3H2S;B舱:处理4(8~13 d):20 mg·m-3NH3+16 mg·m-3H2S;处理5(15~20 d):40 mg·m-3NH3+16 mg·m-3H2S;处理6(22~27 d):80 mg·m-3NH3+16 mg·m-3H2S。每个处理试验期6 d。于每个处理试验期间第2和第6天采集羊只血清样,测定指标包括:免疫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入舱第2天,处理3、4血清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处理4、6血清IL-6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入舱第6天,试验处理组血清IgA、IgG(处理1除外)、IgM含量、血清溶菌酶含量及补体C3、C4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处理4血清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LZM、IL-10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IL-6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IL-1β含量、C4水平影响显著(P<0.05),对IgG、IgM、IL-10含量、C3水平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入舱时间的延长,血清IgG、IgM含量、C3、C4水平呈下降的趋势;NH3浓度与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IL-1β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对IgG、IL-6含量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IL-1β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与对照组相比,入舱第2天,处理3、4、5、6血清SOD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处理4、5、6血清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入舱第6天,试验处理组(处理1除外)血清SOD、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处理5血清T-AOC活性显著降低(P<0.05),处理4、5、6血清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GSH-Px活性、MDA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血清SOD、CAT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对入舱第6天血清T-AOC、SOD、CAT活性、MDA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NH3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SOD、CAT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SOD、CAT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入舱时间的延长,血清SOD、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NH3浓度与H2S浓度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T-AOC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对入舱第2天羊血清中SOD、CAT、GSH-Px活性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对入舱第6天羊血清中SOD、CAT活性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本研究表明,NH3和H2S可引起肉羊应激,降低肉羊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且随着NH3与H2S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机体损害程度加重。

预防兽医
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分析
黄艳艳, 李悦, 张琳, 王进圣, 吴福杰, 吴家强, 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05-22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6
摘要 ( 0 )   HTML( )    PDF (392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9N2亚型禽流感持续在我国鸡群中广泛流行,为了明确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一肉鸡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情况,对6株H9N2亚型病毒分离株进行了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并分别使用病毒分离株和疫苗株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比较免疫鸡血清的抗体效价差异。结果如下:NCBI Blastn分析表明,与各分离株基因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分别来源于山东、河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日本等地的分离株,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播范围广,基因重排活跃。各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禽流感病毒欧亚分支的A/duck/HongKong/Y280亚系、A/quail/HongKong/G1/97亚系以及A/chicken/Shanghai/F/98亚系进化关系密切。从病毒基因型上来分析,6株病毒均隶属于2010年以来在国内鸡群中广泛流行的G57基因型。与耐药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病毒M2蛋白存在S31N变异,表明病毒对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耐药。对1 000份疫苗免疫鸡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抗体效价的检测,发现H9N2亚型禽流感分离株抗原与疫苗用标准抗原相比,所测得的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平均低1~2 log2,表明二者HA抗原性略有差异。总之,2017年在该肉鸡场流行的这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仍然为G57基因型,分离株的HA抗原反应性与疫苗株略有差异。

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分析
黄艳艳, 李悦, 张琳, 王进圣, 吴福杰, 吴家强, 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05-22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6
摘要 ( 159 )   HTML( )    PDF (3924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9N2亚型禽流感持续在我国鸡群中广泛流行,为了明确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一肉鸡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情况,对6株H9N2亚型病毒分离株进行了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并分别使用病毒分离株和疫苗株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比较免疫鸡血清的抗体效价差异。结果如下:NCBI Blastn分析表明,与各分离株基因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分别来源于山东、河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日本等地的分离株,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播范围广,基因重排活跃。各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禽流感病毒欧亚分支的A/duck/HongKong/Y280亚系、A/quail/HongKong/G1/97亚系以及A/chicken/Shanghai/F/98亚系进化关系密切。从病毒基因型上来分析,6株病毒均隶属于2010年以来在国内鸡群中广泛流行的G57基因型。与耐药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病毒M2蛋白存在S31N变异,表明病毒对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耐药。对1 000份疫苗免疫鸡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抗体效价的检测,发现H9N2亚型禽流感分离株抗原与疫苗用标准抗原相比,所测得的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平均低1~2 log2,表明二者HA抗原性略有差异。总之,2017年在该肉鸡场流行的这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仍然为G57基因型,分离株的HA抗原反应性与疫苗株略有差异。

鸭瘟病毒新近分离毒株部分基因变异分析
傅光华, 陈翠腾, 刘荣昌, 卢立志, 施少华, 江斌, 傅秋玲, 程龙飞, 沈军达, 田勇, 万春和, 陈红梅, 黄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15-22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7
摘要 ( 0 )   HTML( )    PDF (1348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鸭群中新流行的鸭瘟病毒(duck plaque virus,DPV)感染状况及其分子特征。本研究对2016-2017年福建不同地区疑似感染DPV的发病鸭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病毒分离和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从临床样品中分离获得24株DPV,发现确诊感染DPV鸭的日龄存在品种差异性,其中半番鸭和番鸭感染DPV的日龄中位值分别为90和88 d,而麻鸭感染DPV的日龄中位值为287 d。对DPV UL56/LORF5基因、TK/gH基因及UL2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毒株均未出现基因片段缺失,与我国DPV参考强毒株的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但在UL56/LORF5基因及TK基因上存在有规律性的核苷酸变异。经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新近流行的DPV毒株与我国参考强毒株(Group Ⅰ)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为GroupⅡ进化分支,且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分支(GroupⅡa、GroupⅡb)。以上结果揭示,新近流行的DPV毒株感染不同品种鸭存在日龄差异性,与我国DPV参考强毒株相比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应加强对该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实时了解其流行变异情况,为新流行鸭瘟的快速准确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鸭瘟病毒新近分离毒株部分基因变异分析
傅光华, 陈翠腾, 刘荣昌, 卢立志, 施少华, 江斌, 傅秋玲, 程龙飞, 沈军达, 田勇, 万春和, 陈红梅, 黄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15-22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7
摘要 ( 157 )   HTML( )    PDF (1348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鸭群中新流行的鸭瘟病毒(duck plaque virus,DPV)感染状况及其分子特征。本研究对2016-2017年福建不同地区疑似感染DPV的发病鸭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病毒分离和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从临床样品中分离获得24株DPV,发现确诊感染DPV鸭的日龄存在品种差异性,其中半番鸭和番鸭感染DPV的日龄中位值分别为90和88 d,而麻鸭感染DPV的日龄中位值为287 d。对DPV UL56/LORF5基因、TK/gH基因及UL2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毒株均未出现基因片段缺失,与我国DPV参考强毒株的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但在UL56/LORF5基因及TK基因上存在有规律性的核苷酸变异。经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新近流行的DPV毒株与我国参考强毒株(Group Ⅰ)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为GroupⅡ进化分支,且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分支(GroupⅡa、GroupⅡb)。以上结果揭示,新近流行的DPV毒株感染不同品种鸭存在日龄差异性,与我国DPV参考强毒株相比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应加强对该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实时了解其流行变异情况,为新流行鸭瘟的快速准确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牛流行热病毒分离株HN1/2012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演化分析
高闪电, 王积栋, 独军政, 郑福英, 田占成, 殷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23-22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8
摘要 ( 0 )   HTML( )    PDF (2691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我国牛流行热病毒(BEFV)分离株HN1/2012的基因组特征,为阐明我国BEFV毒株的演化规律提供数据。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BEFV毒株的全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以RT-PCR扩增11段相互部分重叠的DNA片段,克隆至pGEM T-easy载体,分别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拼接获得HN1/201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根据BEFV编码基因的转录起始(TI)和转录终止/多聚腺苷酸化(TTP)序列分析获得各基因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与参考毒株比对序列相似性,并以G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结果显示:HN1/2012株基因组全长为14 899 nt,包含前导序列(50 nt)、N基因(1 328 nt)、P基因(858 nt)、M基因(691 nt)、G基因(1 896 nt)、GNS基因(1 785 nt)、α1α2基因(638 nt)、β基因(459 nt)、γ基因(400 nt)、L基因(6 470 nt)和尾随序列(70 nt)。病毒9个基因分别由26、43、47、53、37、39、30、-21 nt的基因间隔区(IGR)连接。在全基因组水平,HN1/2012株与我国2002年浙江分离株JT02L的相似性最高,但G基因与同期分离株LYC11、LS11相似性最高。重组分析表明HN1/2012株未发生基因重组。HN1/2012株的演化可能与免疫选择压力导致的基因突变有关。本研究测定了HN1/2012株的基因组序列,为我国BEFV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子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牛流行热病毒分离株HN1/2012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演化分析
高闪电, 王积栋, 独军政, 郑福英, 田占成, 殷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23-22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8
摘要 ( 156 )   HTML( )    PDF (2691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我国牛流行热病毒(BEFV)分离株HN1/2012的基因组特征,为阐明我国BEFV毒株的演化规律提供数据。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BEFV毒株的全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以RT-PCR扩增11段相互部分重叠的DNA片段,克隆至pGEM T-easy载体,分别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拼接获得HN1/201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根据BEFV编码基因的转录起始(TI)和转录终止/多聚腺苷酸化(TTP)序列分析获得各基因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与参考毒株比对序列相似性,并以G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结果显示:HN1/2012株基因组全长为14 899 nt,包含前导序列(50 nt)、N基因(1 328 nt)、P基因(858 nt)、M基因(691 nt)、G基因(1 896 nt)、GNS基因(1 785 nt)、α1α2基因(638 nt)、β基因(459 nt)、γ基因(400 nt)、L基因(6 470 nt)和尾随序列(70 nt)。病毒9个基因分别由26、43、47、53、37、39、30、-21 nt的基因间隔区(IGR)连接。在全基因组水平,HN1/2012株与我国2002年浙江分离株JT02L的相似性最高,但G基因与同期分离株LYC11、LS11相似性最高。重组分析表明HN1/2012株未发生基因重组。HN1/2012株的演化可能与免疫选择压力导致的基因突变有关。本研究测定了HN1/2012株的基因组序列,为我国BEFV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子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同来源的3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分析
阮文强, 陈新诺, 任玉鹏, 覃思楠,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32-22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9
摘要 ( 0 )   HTML( )    PDF (341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对小鼠的致病性,选取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接种不同来源的3株牦牛源BVDV1-DJ2、BVDV1-Z6和OregonC24V毒株,对照组接种DMEM培养基。分别于接种后第5、7、10天收集小鼠血液和组织,并通过血常规、病理组织学、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攻毒后,Z6组小鼠表现的临床症状较DJ2组严重;攻毒组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显著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VDV在肺和肝中的检出率Z6组明显高于DJ2组;HE染色可见攻毒组肝静脉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还可见脾内吞噬细胞增多和脾小结反应性增生、肺泡萎缩和出血等病理变化,与OregonC24V组相比,Z6组病变最严重,DJ2组较轻。以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可以为BVDV感染小鼠的致病性及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不同来源的3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分析
阮文强, 陈新诺, 任玉鹏, 覃思楠,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32-22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19
摘要 ( 195 )   HTML( )    PDF (3417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对小鼠的致病性,选取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接种不同来源的3株牦牛源BVDV1-DJ2、BVDV1-Z6和OregonC24V毒株,对照组接种DMEM培养基。分别于接种后第5、7、10天收集小鼠血液和组织,并通过血常规、病理组织学、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攻毒后,Z6组小鼠表现的临床症状较DJ2组严重;攻毒组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显著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VDV在肺和肝中的检出率Z6组明显高于DJ2组;HE染色可见攻毒组肝静脉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还可见脾内吞噬细胞增多和脾小结反应性增生、肺泡萎缩和出血等病理变化,与OregonC24V组相比,Z6组病变最严重,DJ2组较轻。以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可以为BVDV感染小鼠的致病性及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猪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丁军, 赵晓静, 虞楷锐, 周天明, 李慧霞, 盛亚敏, 陈宜阳, 刘宝元, 孙亚妮, 周恩民, 赵钦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40-22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0
摘要 ( 0 )   HTML( )    PDF (129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可跨种属感染人,因此,猪群中猪HEV感染的监测对于该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检测猪HE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原核表达纯化截短的猪HEV衣壳蛋白为包被抗原,优化条件,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并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以及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符合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证明抗原蛋白获得正确表达与纯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以作为后续建立ELISA方法的包被抗原。通过优化ELISA条件,最终确定抗原最佳包被量为200 ng·孔-1,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包被缓冲液为碳酸盐缓冲液(pH 9.6),封闭液为2.5%的脱脂奶粉,阴阳性判定的临界值为OD450 nm ≥ 0.296。该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北京万泰商品化试剂盒符合率为91.2%。临床应用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猪HEV感染猪后抗体消长以及临床猪血清抗体的检测。因此,本研究建立的猪HE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较高,该方法适用于临床猪血清样品的检测和猪HE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

猪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丁军, 赵晓静, 虞楷锐, 周天明, 李慧霞, 盛亚敏, 陈宜阳, 刘宝元, 孙亚妮, 周恩民, 赵钦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40-22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0
摘要 ( 169 )   HTML( )    PDF (1294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可跨种属感染人,因此,猪群中猪HEV感染的监测对于该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检测猪HE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原核表达纯化截短的猪HEV衣壳蛋白为包被抗原,优化条件,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并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以及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符合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证明抗原蛋白获得正确表达与纯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以作为后续建立ELISA方法的包被抗原。通过优化ELISA条件,最终确定抗原最佳包被量为200 ng·孔-1,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包被缓冲液为碳酸盐缓冲液(pH 9.6),封闭液为2.5%的脱脂奶粉,阴阳性判定的临界值为OD450 nm ≥ 0.296。该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北京万泰商品化试剂盒符合率为91.2%。临床应用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猪HEV感染猪后抗体消长以及临床猪血清抗体的检测。因此,本研究建立的猪HE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较高,该方法适用于临床猪血清样品的检测和猪HE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

10种猪常见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罗宁, 王群, 张小龙, 房保海, 姜帆, 石玲玲, 王冬冬, 杨宗统, 王守春, 徐彪, 尹燕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49-22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1
摘要 ( 0 )   HTML( )    PDF (272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步检测猪10种常见疫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猪巨细胞病毒(porcine cytomegalovirus,PCMV)和口蹄疫病毒(food-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为临床病料的初步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个新的可靠方法。对10种病毒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设计引物对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将纯化后的靶基因点制成芯片,通过Cy3标记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得到具有荧光标记的探针,然后与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分析结果,建立其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进行检测。应用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和普通PCR/RT-PCR方法对1 006份样品进行符合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基因芯片检测10种病毒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度可达105 copies·μL-1,检测中,基因芯片与普通PCR/RT-PCR对1 006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符合率为96.79%以上。初步研究表明,该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同步检测10种猪疫病病毒,可应用于临床病料的初步诊断。

10种猪常见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罗宁, 王群, 张小龙, 房保海, 姜帆, 石玲玲, 王冬冬, 杨宗统, 王守春, 徐彪, 尹燕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49-22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1
摘要 ( 211 )   HTML( )    PDF (2727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步检测猪10种常见疫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猪巨细胞病毒(porcine cytomegalovirus,PCMV)和口蹄疫病毒(food-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为临床病料的初步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个新的可靠方法。对10种病毒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设计引物对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将纯化后的靶基因点制成芯片,通过Cy3标记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得到具有荧光标记的探针,然后与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分析结果,建立其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进行检测。应用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和普通PCR/RT-PCR方法对1 006份样品进行符合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基因芯片检测10种病毒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度可达105 copies·μL-1,检测中,基因芯片与普通PCR/RT-PCR对1 006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符合率为96.79%以上。初步研究表明,该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同步检测10种猪疫病病毒,可应用于临床病料的初步诊断。

北京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感染的检测及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
孙明, 马君, 乔明明, 刘巧荣, 田新生, 杨欣艳, 孙胜永, 陈西钊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61-22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2
摘要 ( 0 )   HTML( )    PDF (1670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北京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的流行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变异规律,为PCV3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采集北京地区规模化养殖场73份临床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组织样品,对其中的PCV3进行检测和测序。根据PCV3全基因组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从患PDNS的断奶仔猪内脏组织中扩增PCV3全基因序列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中,经测序、拼接获得PCV3全长cDNA序列,利用DNAStar和DNAMAN生物软件对全基因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北京地区PCV3感染率为30.1%(22/73),PCV3全基因组长2 000 b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MG546667,将该病毒命名为PCV3/CN/BJ-YH2016。其基因组有3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两个ORF编码的蛋白与圆环病毒的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associated protein,Rep)和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ap)同源。PCV3/CN/BJ-YH2016与NCBI上30株PCV3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8.6%~99.3%,Rep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毒株PCV3-US/MO2015(KX778720)的相似性最高(为100%),与中国毒株PCV3/CN/Guangdong-SG1/2016(MF589105)相似性最低(为95%),有16个氨基酸变异,全部集中在5-23位氨基酸。Cap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毒株2164(KX458235)的相似性为100%,与其他毒株均有1~4个氨基酸发生变异,其中与PCV3-US/MO2015毒株相比变异位点分别位于24、26、56、100 aa。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成功从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仔猪体内克隆了PCV3全基因,并完成了序列分析,这些数据将为研究这种新型病毒——PCV3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北京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感染的检测及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
孙明, 马君, 乔明明, 刘巧荣, 田新生, 杨欣艳, 孙胜永, 陈西钊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61-22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2
摘要 ( 161 )   HTML( )    PDF (1670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北京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的流行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变异规律,为PCV3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采集北京地区规模化养殖场73份临床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组织样品,对其中的PCV3进行检测和测序。根据PCV3全基因组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从患PDNS的断奶仔猪内脏组织中扩增PCV3全基因序列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中,经测序、拼接获得PCV3全长cDNA序列,利用DNAStar和DNAMAN生物软件对全基因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北京地区PCV3感染率为30.1%(22/73),PCV3全基因组长2 000 b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MG546667,将该病毒命名为PCV3/CN/BJ-YH2016。其基因组有3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两个ORF编码的蛋白与圆环病毒的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associated protein,Rep)和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ap)同源。PCV3/CN/BJ-YH2016与NCBI上30株PCV3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8.6%~99.3%,Rep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毒株PCV3-US/MO2015(KX778720)的相似性最高(为100%),与中国毒株PCV3/CN/Guangdong-SG1/2016(MF589105)相似性最低(为95%),有16个氨基酸变异,全部集中在5-23位氨基酸。Cap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毒株2164(KX458235)的相似性为100%,与其他毒株均有1~4个氨基酸发生变异,其中与PCV3-US/MO2015毒株相比变异位点分别位于24、26、56、100 aa。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成功从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仔猪体内克隆了PCV3全基因,并完成了序列分析,这些数据将为研究这种新型病毒——PCV3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基础兽医
雌二醇对雌性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的作用研究
杜宜楠, 郭雅茹, 赵建帅, 张金, 辛先萌, 马艺嘉, 何雪旻, 徐永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68-22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3
摘要 ( 0 )   HTML( )    PDF (160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阐明雌激素调节十二指肠运动的作用规律,并筛选和建立其浓度与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监测指标的数学模型。通过构建试验家兔的卵巢摘除动物模型和电极埋置动物模型,肌注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采用BL-420F生物机能试验系统分别记录各试验组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对各监测指标的函数拟合精度分析选择并构建苯甲酸雌二醇与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监测指标最优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十二指肠肌电的振幅、频率与肌电活动指数均随苯甲酸雌二醇剂量的增加呈现出一种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各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构建了雌二醇剂量与肌电活动指数关系的函数模型,对该函数进行分析后可知,肌电活动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50~5.23 mV·min-1,并在雌二醇剂量为0.098 mg·kg-1时肌电活动指数达到最大值5.23 mV·min-1。此外,以雌二醇剂量0.063、0.098、0.133 mg·kg-1为分界点,可将肌电活动指数随雌二醇剂量增加而变化的趋势分为指数型增加、对数型增加、指数型减小以及对数型减小四个区间段。上述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十二指肠肌电活动呈现明显浓度依赖性双重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作用是在十二指肠本身具备一定水平的肌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雌激素对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的调节作用是间接的。此外十二指肠的肌电活动在不同浓度范围雌激素的作用下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区间效应。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阐明雌激素在体内调节十二指肠运动的调节方式和雌激素类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雌二醇对雌性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的作用研究
杜宜楠, 郭雅茹, 赵建帅, 张金, 辛先萌, 马艺嘉, 何雪旻, 徐永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68-22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3
摘要 ( 165 )   HTML( )    PDF (1604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阐明雌激素调节十二指肠运动的作用规律,并筛选和建立其浓度与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监测指标的数学模型。通过构建试验家兔的卵巢摘除动物模型和电极埋置动物模型,肌注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采用BL-420F生物机能试验系统分别记录各试验组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对各监测指标的函数拟合精度分析选择并构建苯甲酸雌二醇与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监测指标最优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十二指肠肌电的振幅、频率与肌电活动指数均随苯甲酸雌二醇剂量的增加呈现出一种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各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构建了雌二醇剂量与肌电活动指数关系的函数模型,对该函数进行分析后可知,肌电活动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50~5.23 mV·min-1,并在雌二醇剂量为0.098 mg·kg-1时肌电活动指数达到最大值5.23 mV·min-1。此外,以雌二醇剂量0.063、0.098、0.133 mg·kg-1为分界点,可将肌电活动指数随雌二醇剂量增加而变化的趋势分为指数型增加、对数型增加、指数型减小以及对数型减小四个区间段。上述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十二指肠肌电活动呈现明显浓度依赖性双重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作用是在十二指肠本身具备一定水平的肌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雌激素对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的调节作用是间接的。此外十二指肠的肌电活动在不同浓度范围雌激素的作用下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区间效应。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阐明雌激素在体内调节十二指肠运动的调节方式和雌激素类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及颈动脉体NO、NOS的比较研究
张寿, 靳国恩, 常兰, 吕军, 沈明华, 刘惠, 顾海燕, 雷乃虎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76-22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4
摘要 ( 0 )   HTML( )    PDF (181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HVR)特征及颈动脉体(CB)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选择生活在海拔3 200 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进行13.9% O2低氧(模拟海拔6 000 m)通气反应;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拔3 200 m牦牛、柴达木黄牛及模拟海拔6 000 m时CB中的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以及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斜率(△VE/△SaO2)分别为(0.21±0.10)和(0.50±0.21)(L·min-1)/% SaO2P<0.01);海拔3 200 m时,CB中nNOS、eNOS、iN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 m时,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 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海拔3 200 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模拟海拔6 000 m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3 200 m(P<0.01或P<0.05),在模拟海拔6 000 m组,牦牛CB中NO含量极显著高于柴达木黄牛(P<0.01),在海拔3 200 m,牦牛与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青藏高原世居牦牛低氧通气反应钝化,而柴达木黄牛对低氧的刺激保持较高的通气反应,急性低氧时牦牛CB内产生大量的NO可抑制对低氧的化学感受。

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及颈动脉体NO、NOS的比较研究
张寿, 靳国恩, 常兰, 吕军, 沈明华, 刘惠, 顾海燕, 雷乃虎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76-22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4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814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HVR)特征及颈动脉体(CB)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选择生活在海拔3 200 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进行13.9% O2低氧(模拟海拔6 000 m)通气反应;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拔3 200 m牦牛、柴达木黄牛及模拟海拔6 000 m时CB中的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以及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斜率(△VE/△SaO2)分别为(0.21±0.10)和(0.50±0.21)(L·min-1)/% SaO2P<0.01);海拔3 200 m时,CB中nNOS、eNOS、iN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 m时,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 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海拔3 200 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模拟海拔6 000 m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3 200 m(P<0.01或P<0.05),在模拟海拔6 000 m组,牦牛CB中NO含量极显著高于柴达木黄牛(P<0.01),在海拔3 200 m,牦牛与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青藏高原世居牦牛低氧通气反应钝化,而柴达木黄牛对低氧的刺激保持较高的通气反应,急性低氧时牦牛CB内产生大量的NO可抑制对低氧的化学感受。

研究简报
硫酸小檗碱对猪轮状病毒感染的IPEC-J2中TGF1EGFREGFIGF1 mRNA表达的影响
徐环叶, 李妹玲, 陈立功, 王丽叶, 孟利佳, 崔欢, 张诚, 白晓, 王迎春, 董世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83-22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5
摘要 ( 0 )   HTML( )    PDF (1790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猪轮状病毒(PoRV)感染仔猪肠黏膜上皮细胞(IPEC-J2)建立损伤模型,研究硫酸小檗碱(BS)对PoRV感染的IPEC-J2中TGF1EGFREGFIGF1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构建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重组质粒,绘制荧光标准曲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BS对PoRV感染的IPEC-J2中TGF1EGFREGFIGF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PoRV能够显著引起IPEC-J2变性和坏死脱落,用BS药物组的IPEC-J2则生长基本良好;同时计算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各因子mRNA表达的差异倍数,显示BS有促进病毒损伤IPEC-J2中TGF1EGFR mRNA表达,抑制EGFIGF1 mRNA表达的作用。可见在肠黏膜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BS能够显著促进TGF1EGFR基因表达,但是抑制EGFIGF1基因表达,表明BS对各细胞因子在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时间存在明显差异。BS可能通过调节损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而调控肠上皮细胞的增殖、转化,对受损肠黏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

硫酸小檗碱对猪轮状病毒感染的IPEC-J2中TGF1EGFREGFIGF1 mRNA表达的影响
徐环叶, 李妹玲, 陈立功, 王丽叶, 孟利佳, 崔欢, 张诚, 白晓, 王迎春, 董世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83-22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5
摘要 ( 143 )   HTML( )    PDF (1790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猪轮状病毒(PoRV)感染仔猪肠黏膜上皮细胞(IPEC-J2)建立损伤模型,研究硫酸小檗碱(BS)对PoRV感染的IPEC-J2中TGF1EGFREGFIGF1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构建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重组质粒,绘制荧光标准曲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BS对PoRV感染的IPEC-J2中TGF1EGFREGFIGF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PoRV能够显著引起IPEC-J2变性和坏死脱落,用BS药物组的IPEC-J2则生长基本良好;同时计算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各因子mRNA表达的差异倍数,显示BS有促进病毒损伤IPEC-J2中TGF1EGFR mRNA表达,抑制EGFIGF1 mRNA表达的作用。可见在肠黏膜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BS能够显著促进TGF1EGFR基因表达,但是抑制EGFIGF1基因表达,表明BS对各细胞因子在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时间存在明显差异。BS可能通过调节损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而调控肠上皮细胞的增殖、转化,对受损肠黏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

牛冠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何琪富, 郭紫晶, 李然, 周军, 岳华, 张斌,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92-22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6
摘要 ( 0 )   HTML( )    PDF (73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的目的是建立更加灵敏的检测牛冠状病毒(BCoV)的RT-PCR方法,并对川西北草原牦牛病料进行BCoV病原检测。选择BCoV聚合酶基因Nsp7-Nsp9片段设计引物,通过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建立检测BCoV的RT-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所建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性达到1×10-2 pg·μL-1;该方法对肉牛和牦牛BCoV都有良好的检测效果,优于比较的两种以BCoV N基因为靶点的RT-PCR方法;对2016年采集的川西北草原牦牛病料进行了BCoV的检测,结果显示:125份腹泻牦牛粪便样本中BCoV的检出率为71.20%,98份患呼吸道疾病的牦牛鼻腔棉拭子中BCoV的检出率为72.45%。此次建立的BCo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BCoV是当前川西北草原牦牛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

牛冠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何琪富, 郭紫晶, 李然, 周军, 岳华, 张斌,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0):  2292-22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10.026
摘要 ( 244 )   HTML( )    PDF (737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的目的是建立更加灵敏的检测牛冠状病毒(BCoV)的RT-PCR方法,并对川西北草原牦牛病料进行BCoV病原检测。选择BCoV聚合酶基因Nsp7-Nsp9片段设计引物,通过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建立检测BCoV的RT-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所建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性达到1×10-2 pg·μL-1;该方法对肉牛和牦牛BCoV都有良好的检测效果,优于比较的两种以BCoV N基因为靶点的RT-PCR方法;对2016年采集的川西北草原牦牛病料进行了BCoV的检测,结果显示:125份腹泻牦牛粪便样本中BCoV的检出率为71.20%,98份患呼吸道疾病的牦牛鼻腔棉拭子中BCoV的检出率为72.45%。此次建立的BCo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BCoV是当前川西北草原牦牛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