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 
摘要 ( 103 )   HTML( )    PDF (462KB) ( 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线粒体自噬调节雌性动物生殖功能的研究进展
房晓欢, 李俊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1
摘要 ( 373 )   HTML( )    PDF (790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并为机体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其自噬对于清除功能障碍的线粒体,维持线粒体的动态平衡和细胞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线粒体自噬对雌性动物生殖的影响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线粒体自噬生理功能基础上,从雌性动物主要生殖器官与组织、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及胚胎等方面综述了线粒体自噬对雌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 
摘要 ( 119 )   HTML( )    PDF (382KB) ( 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3. 
摘要 ( 69 )   HTML( )    PDF (168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疱疹病毒ICP22蛋白研究进展
李阳光, 吴英, 汪铭书, 程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9-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2
摘要 ( 365 )   HTML( )    PDF (2043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疱疹病毒(herpesvirus)是一类有囊膜结构的双链DNA病毒,典型结构由双链DNA基因组、衣壳(capsid)、皮层(tegument)和囊膜(envelope)组成。其家族庞大,迄今共发现了100多种,分为甲型(α)、乙型(β)、丙型(γ)疱疹病毒亚科。疱疹病毒宿主分布极其广泛,可感染两栖类、禽类、哺乳类、灵长类和人类,主要侵害皮肤、黏膜以及神经组织,严重影响着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健康。感染细胞蛋白22(infected cell protein 22,ICP22)是US1或其同源基因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可与细胞和/或病毒成分相互作用而广泛发挥作用,如参与病毒潜伏感染期的建立、与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 Ⅱ,RNA Pol Ⅱ)相互作用影响病毒和宿主基因转录、影响病毒诱导分子伴侣富集域(virus-induced chaperone-enriched,VICE)区域的形成以及子代病毒粒子的核出芽、涉及细胞凋亡、自噬与抗病毒反应等。本文就疱疹病毒US1及同源基因编码蛋白ICP22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开展ICP22与病毒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对动物疱疹病毒、特别是以ICP22作为靶标的新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遗传育种
miR-186-5p与α-MSH互作对绵羊黑素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影响
许冬梅, 朱芷葳, 唐中伟, 李鹏飞, 董常生, 赵宇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9-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3
摘要 ( 353 )   HTML( )    PDF (2422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色素合成受多种基因和miRNAs的调控,为了研究miR-186-5p与α-MSH协同作用对绵羊黑素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在绵羊黑素细胞中转染miR-186-5p表达载体,同时添加α-MSH,通过实时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MITF、TYR、TYRP1和TYRP2 4种可能与之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ITF蛋白在黑素细胞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黑色素含量变化;利用划痕试验测定细胞迁移情况,试验分为miR-186-5p转染组、miR-186-5p+α-MSH互作组和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miR-186-5p能够抑制绵羊黑素细胞中MITF、TYR、TYRP1和TYRP2的表达,并最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添加α-MSH能缓解miR-186-5p对MITF、TYR、TYRP1和TYRP2表达的抑制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黑色素的含量。另外,miR-186-5p还能抑制细胞分裂,并阻碍细胞的迁移,而α-MSH无法抵消miR-186-5p产生的这种负面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绵羊黑素细胞中,miR-186-5p和α-MSH均参与调控黑色素合成途径,其中,miR-186-5p主要起负调控作用,而α-MSH主要参与相关位点的正调控,并能部分恢复miR-186-5p导致的黑色素含量下降。值得注意的是,miR-186-5p还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α-MSH不参与相关调控。
西农萨能奶山羊泌乳期产奶量、乳成分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耿亚楠, 翁玉楠, 罗军, 王平, 李聪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8-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4
摘要 ( 403 )   HTML( )    PDF (2732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西农萨能奶山羊泌乳期生产性能、乳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摄入量等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选取15只体重、胎次、产奶量、分娩日期相近,体况健康的西农萨能奶山羊。单圈饲喂54周,试验期内准确测定个体生产性能、乳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摄入量等,建立各项指标随泌乳期变化规律模型及泌乳期内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泌乳阶段显著影响奶山羊生产性能(干物质采食量(DMI)、产奶量、料奶比)、乳成分(乳蛋白率、乳脂率、总固形物率(TS))及营养物质摄入量(粗脂肪(EE)、粗蛋白(CP)、有机物(OM)、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等性状指标(P<0.05)。2)Wood模型成功拟合了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随泌乳期变化的规律;CP可拟合二次曲线;DMI、料奶比、非脂乳固形物率(SNF)、TS和NDF可拟合三次曲线。产奶量、乳脂率和料奶比等拟合效果最佳,拟合度均高于0.94。3)生产性能-DMI、产奶量与料奶比间极显著相关(P<0.01);乳成分-乳蛋白率、乳脂率、SNF与TS间极显著相关(P<0.01);营养物质摄入量-DMI、OM、CP、NDF与ADF间极显著相关(P<0.01)。显著相关指标可通过二次曲线、三次曲线、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S"型曲线模型等高度拟合。西农萨能奶山羊个体年平均产奶量为504.91 kg。奶山羊生产性能、乳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摄入量等指标之间以及与泌乳期均显著相关,Wood模型拟合泌乳曲线为Y=1.233t0.414×e-0.041t。根据拟合曲线可通过产奶量预测料奶比;乳脂率、乳蛋白率和总固形物率之间可相互预测。研究结果对了解奶山羊的基本生理状况及生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奶山羊不同泌乳阶段合理安排生产,进而实现精准饲喂具有指导作用。
河北省中国荷斯坦牛产奶和体型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彭朋, 李建明, 蒋桂娥, 杨晨东, 马亚宾, 倪俊卿, 孙东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42-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5
摘要 ( 389 )   HTML( )    PDF (866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河北省中国荷斯坦牛产奶和体型性状的遗传参数,为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收集了2012-2018年河北省133个牛场8 891头中国荷斯坦母牛第一胎次的3个产奶性状记录(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和26个体型性状记录,利用DMU软件,以场年季、产犊月龄、鉴定年季和鉴定员效应为固定效应,以个体的加性遗传效应为随机效应,采用AIREML结合EM算法并配合动物模型对产奶性状、体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产奶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15(产奶量)~0.32(乳脂率),体型性状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01(体型总分)~0.28(后乳房附着宽度)。产奶性状与体型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估计值范围分别是-0.43(产奶量与骨质地)~0.31(产奶量与尻部)、-0.59(乳脂率与尻部)~0.20(乳脂率与前乳头位置)以及-0.34(乳蛋白率与前乳头长度)~0.23(乳蛋白率与后乳头位置)。大部分体型性状与产奶量之间为遗传正相关,而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为遗传负相关。加强对产奶性状及体型性状中的中高遗传力性状的选择,尤其对后乳房性状以及体型总分的选择,有利于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
调控牛CEBPA基因表达的miRNA筛选及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黄明捷, 陈祥, 张勇, 陈伟, 李俊, 陆静, 张雄, 何琦, 吴雨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52-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6
摘要 ( 310 )   HTML( )    PDF (5193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并验证调控牛增强子结合蛋白A(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A)表达的miRNA及其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综合运用多个在线软件筛选与CEBPA基因具有潜在调控关系的miRNA,运用qRT-PCR技术检测CEBPA基因在关岭牛各类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CEBPA-3'UTR-WT和CEBPA-3'UTR-MUT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候选miRNA与CEBPA基因的结合关系;分离培养关岭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利用qRT-PCR、Western blot、油红O染色和CCK-8探究调控CEBPA的miRNA对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ta-miR-23a、bta-miR-23b-3p、bta-miR-181a、bta-miR-181b、bta-miR-181c、bta-miR-181d与CEBPA基因具有潜在结合关系;qRT-PCR结果表明,CEBPA基因在关岭牛内脏组织、肌肉组织、脂肪、下丘脑以及部分生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2岁牛背最长肌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1日龄犊牛(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表明,bta-miR-23a、bta-miR-23b-3p、bta-miR-181a能直接结合牛CEBPA基因3'UTR;细胞试验结果表明,CEBPA基因在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bta-miR-23a、bta-miR-23b-3p、bta-miR-181a在分化0 d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整个分化时期bta-miR-23b-3p、bta-miR-181a与CEBPA基因表达趋势相反;过表达miR-23a、miR-23b-3p、miR-181a均能极显著降低CEBPA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1),并降低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脂滴含量;bta-miR-23a、bta-miR-23b-3p、bta-miR-181a能阶段性促进细胞增殖。结果表明,bta-miR-23a、bta-miR-23b-3p、bta-miR-181a能阶段性的促进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并通过直接负调控CEBPA的表达来间接影响该细胞分化。
水貂酪氨酸酶(TYR)基因克隆、SNPs筛查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分析
宋兴超, 刘琳玲, 潘虹军, 赵家平, 贾赟, 杨福合, 徐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66-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7
摘要 ( 305 )   HTML( )    PDF (2320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和分析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编码区,揭示该基因编码区SNPs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规律与水貂毛色表型的关系。本研究采集7月龄雄性金州黑水貂、名威银蓝水貂和红眼白水貂共计301个样本的血液,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水貂TYR基因5个外显子进行分段克隆,并拼接获得其完整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筛查3种毛色水貂外显子1、4和5中的SNPs;采集9只7月龄雄性水貂(黑、灰与白色被毛各3只)背中部皮肤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TYR基因mRNA在3种毛色水貂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克隆的水貂TYR基因序列长2 391 bp,由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区长1 596 bp,编码的531个氨基酸中包括信号肽(18个氨基酸)和成熟肽(513个氨基酸),该序列已上传GenBank(KJ716783)。SNPs筛查发现,3种毛色水貂TYR基因外显子4和5不存在突变位点,外显子1发现2处变异:c.441G>A和c.138T>A,c.441G>A为同义突变且仅存在于金州黑水貂群体。qRT-PCR分析显示,TYR基因mRNA在3种毛色水貂皮肤组织中均表达,且在金州黑水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银蓝水貂和红眼白水貂(P<0.01),在银蓝水貂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红眼白水貂(P<0.05)。研究结果提示,TYR基因c.138T>A位点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水平与水貂毛色显著关联。
基于瘤胃转录组探究双峰驼沙漠适应性分子机制
方艳, 周俊文, 关伟军, 蒋琳, 浦亚斌, 赵倩君, 何晓红, 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77-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8
摘要 ( 308 )   HTML( )    PDF (3528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胚胎期和成年期双峰驼瘤胃在组织形态、编码基因表达上的变化,挖掘影响双峰驼瘤胃发育的关键基因和通路,从消化系统探究双峰驼的沙漠适应性机制。本研究选取3峰10~12岁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期阿拉善双峰驼,以及3峰9~10月龄健康状况良好的胚胎期阿拉善双峰驼,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成年期与胚胎期双峰驼瘤胃,比较其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分别提取成年期和胚胎期双峰驼的瘤胃组织总RNA,利用Illumination Hiseq 2000测序平台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质控、比对、差异基因筛选、GO、KEGG富集分析。随机选择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试验,关联转录组数据与荧光定量试验的表达趋势。结果表明,胚胎期瘤胃组织中上皮细胞和肌纤维细胞清晰可见,分布密集,在成年期的瘤胃组织中,可见明显的肌纤维,肌纤维直径较宽,肌纤维间的空隙较大。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每个样本获得至少10G的数据量,各样本的质控率都在90%以上,Q30数据都在88%以上。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以胚胎期为对照组,成年期为试验组,筛选到1 2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56个,下调基因751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成年期的3个个体(M1、M2、M3)表达模式接近,胚胎期的3个个体(T1、T2、T3)表达模式接近。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62条显著的GO条目,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366条显著的GO条目,73条显著的KEGG通路。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RNA生物合成过程的负调控、基因表达的负调控等GO条目中,KEGG主要富集到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胰岛素信号通路、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等通路中。同时筛选到MAPK12、MAPK13、FABP5、PPARγCaMK1等与双峰驼沙漠适应性相关的基因。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在成年期和胚胎期瘤胃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RNA-Seq的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双峰驼的瘤胃组织可能与脂肪细胞分化有关。在沙漠环境中,双峰驼可能降低瘤胃组织代谢效率、通过胰岛素抵抗作用提高血糖耐受性以及促进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以调节血压平衡,以更好地在沙漠干燥缺水的环境中生存。
类乌齐牦牛全基因组RNA编辑位点预测及剖析
王嘉博, 舒涛, 柴志欣, 王吉坤, 王会, 武志娟, 唐友, 钟金城, 姬秋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88-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09
摘要 ( 296 )   HTML( )    PDF (4289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牦牛不同组织间受RNA编辑导致转录产物发生的差异变化,进而为牦牛的组织分化、系统遗传调控等研究提供候选基因。本研究以3头4.5岁类乌齐母牦牛的大脑、小脑、臀部脂肪以及肌肉组织作为试验材料,通过Illumina 4000测序平台对各组织表达产物进行扫描,利用SPRINT和JACUSA筛选差异的RNA编辑位点,分析RNA编辑位点的分类、注释以及变异风险评估等。结果发现了总计24 784个RNA编辑位点,其中在4个组织中均发现存在编辑事件的有4 015个位点;4个组织中的RNA编辑位点主要以A-G和T-C编辑类型为主;发现其中一个高风险编辑位点位于SON基因中,使该基因的翻译提前终止,这将导致该组织一些特定位点的RNA与DNA结合出现问题。本研究预测并分析了类乌齐牦牛大、小脑和臀部肌肉、脂肪组织中RNA编辑差异位点的类型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牦牛组织分化和生长发育中重要的调控基因提供了新的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微囊藻毒素-LR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氧化损伤与凋亡的影响
石凤垚, 李文慧, 赵红宇, 王阳, 庄瑞雪, 芮荣, 剧世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98-1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0
摘要 ( 290 )   HTML( )    PDF (2515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体外成熟猪卵母细胞的毒性损伤及其潜在损伤机制。本研究从屠宰场所获得的猪卵巢中收集GV期卵母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 μg·mL-1 MC-LR,研究MC-LR对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I)排出、纺锤体结构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早期凋亡蛋白(Annexin V)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并采用RT-qPCR分析氧化应激和凋亡相关基因SOD1、SOD2、CAT、GSH-Px、BaxBcl2 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试验重复3次。结果发现,MC-LR处理导致猪卵母细胞PbI排出率呈浓度依赖性下降,当MC-LR添加浓度达40 μg·mL-1以上时,卵母细胞成熟率极显著下降(P<0.01),且纺锤体结构异常率极显著升高(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MC-LR处理后卵母细胞ROS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而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并伴随着抗氧化相关基因SOD1、CATGSH-Px mRNA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细胞凋亡检测表明,MC-LR处理可导致卵母细胞早期凋亡率极显著增加(P<0.01),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比值极显著升高(P<0.001)。研究结果表明,MC-LR可诱导猪卵母细胞纺锤体结构异常,并引发氧化损伤与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卵母细胞成熟能力下降。
性控奶山羊精液X和Y精子分离比例检测方法的建立
何琪富, 王宇飞, 张康, 康健, 张涌, 权富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07-1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
摘要 ( 452 )   HTML( )    PDF (1744KB)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可以定量计算奶山羊精液中X、Y精子数量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以检测经过分离的奶山羊精液X和Y精子的数量和比例,为性控技术的开发和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择X、Y染色体中特异基因F9及ZFY片段设计引物,建立标准曲线,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通过对阳性标准品梯度稀释以及对60支已知纯度的性控精液进行测定(3次重复)来检验方法的敏感性和可靠性。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X和Y精子检测灵敏性分别为47和51 copies·μL-1;利用该方法对商品化的奶山羊性控冷冻精液中X和Y精子的数量和比例进行计算,其结果与销售公司提供的X和Y精子的纯度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该方法结果可靠。本研究建立的计算奶山羊X、Y精子数量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可靠,为计算奶山羊精液分离后X、Y精子数量及比例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方法。
不同浓度GnIH对鸭颗粒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
陈世健, 刘文俊, 杨晨, 江丹莉, 欧阳宏佳, 黄运茂, 田允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16-1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2
摘要 ( 308 )   HTML( )    PDF (6203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GnIH对鸭颗粒细胞周期、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分别用不同浓度GnIH(0、0.1、1、10和100 ng·mL-1)处理体外培养的鸭颗粒细胞24 h(n=3),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通过流式细胞术和EdU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并用qRT-PCR方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CDK6、CyclinD1、IGF-2、IGFBP-2、p27kip1的表达。结果显示,各浓度GnIH处理组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形态正常,细胞轮廓清晰,组间死亡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在0.1和1 ng·mL-1 GnIH处理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的比例显著上升(P<0.05);随着GnIH处理浓度的增加,EdU阳性细胞数所占的百分比降低;在0.1和1 ng·mL-1 GnIH处理组,颗粒细胞中CDK6、CyclinD1、IGF-2、IGFBP-2、p27ki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在10和100 ng·mL-1 GnIH处理组中这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则有所上升。研究表明,在体外培养的鸭颗粒细胞中,GnIH能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并降低EdU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和下调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颗粒细胞增殖来影响动物繁殖性能。
营养与饲料
妊娠早期饲粮添加不同水平N-氨甲酰谷氨酸改善母羊产羔性能的研究
蔡元, 田见晖, 王栋, 罗玉柱, 翁士乔, 李春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26-1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3
摘要 ( 348 )   HTML( )    PDF (818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妊娠早期饲喂不同水平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对母羊产羔性能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选用2~3胎次湖羊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母羊,自配种当天(记为妊娠第0天)开始,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0.05% NCG、基础饲粮+0.08% NCG、基础饲粮+0.11% NCG,40 d后均饲喂基础饲粮。测定母羊产羔性能和妊娠第0、20、40天母羊血浆中游离氨基酸、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生长激素、雌二醇、孕酮、尿素和氨浓度。结果显示,0.08%和0.11% NCG组产羔性能显著提高,两组的窝产羔数和窝产活羔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但活羔初生个体重显著降低(P<0.05);各NCG组妊娠第40天NO浓度显著升高(P<0.05),0.11% NCG组妊娠第40天iNOS浓度和妊娠第20天孕酮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0.08%和0.11% NCG组妊娠第20天氨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 NCG组(P<0.05),0.11% NCG组妊娠第40天氨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妊娠早期母羊饲粮添加NCG可提高母羊体循环iNOS、NO和孕酮浓度,改善胎盘营养与妊娠维持状态;降低血浆氨浓度,提高胎儿发育环境安全性,改善母羊产羔性能,提高母羊窝产羔数和窝产活羔数。
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振宇, 梁春年, 姚喜喜, 马晓明, 丁考仁青, 褚敏, 吴晓云, 包鹏甲, 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35-1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4
摘要 ( 341 )   HTML( )    PDF (986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营养水平对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年龄、体重接近的健康公牦牛60头,平均体重(269.75±35.46)kg,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根据饲粮营养水平分为高营养水平组(HN)、中营养水平组(MN)、低营养水平组(LN)。试验周期105 d,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正试期(90 d)饲粮的综合净能(NEmf)分别为5.51、6.22、6.94 MJ·kg-1,全试验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各组均为16.98%,育肥试验结束时进行生产性能等指标的测定,每组随机选择8头牛颈静脉采血,迅速分离血清,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屠宰后测定每头牛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牦牛平均日增重(ADG)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增加,HN组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最高,与LN和MN组相比,分别增加了38.86%和29.69%(P<0.05)。MN组血清中尿素含量最低,较LN组降低了34.31%(P<0.05),与HN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血清中总蛋白的含量随着能量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5)。总胆固醇LN组含量最低,较MN组降低了10.98%。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HN组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MN和LN组(P<0.01);HN组屠宰率显著高于MN和LN组(P<0.05);肉色L*值LN组最低(P<0.05),较MN和HN组分别降低了17.84%和25.65%。能量水平对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加饲粮能量对提高舍饲牦牛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是可行的,综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得出,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在6.94 MJ·kg-1时的饲粮营养水平是比较适于冷季舍饲育肥牦牛提供优质牦牛肉所需的营养水平。
预防兽医
基于H蛋白表位合成肽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钱榜, 李彦敏, 朱学亮, 张学燕, Niyokwishimira Alfred, 窦永喜, 张志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44-1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5
摘要 ( 288 )   HTML( )    PDF (1913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H蛋白抗体的iELISA检测方法。以筛选的H蛋白B细胞表位为基础,选择反应原性较好的4个抗原表位肽串联后合成作为包被抗原,优化各步反应条件及筛选各种缓冲液,并确定检测临界值。经优化后,多表位抗原肽的最佳包被量为1.5×10-6 μg·孔-1,血清临界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80 000;包被液为碳酸氢盐缓冲液,血清和二抗稀释液均为PBST溶液,封闭液为2% BSA溶液;阴、阳性临界值为0.25。不同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批内及批间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羊痘、口蹄疫、蓝舌病阳性血清的检测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ID-Vet公司的cELISA试剂盒对306份临床血清平行检测,两者相对符合率为92.81%。该研究所建立的PPRV H蛋白抗体iELISA检测方法特异、稳定、敏感,操作比cELISA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可用于临床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共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0基因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构建及其对小鼠的免疫效应
马小静, 李梦莹, 张淮瑜, 宋阿北, 许立华, 吴心华, 张巧娥, 李继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54-1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6
摘要 ( 273 )   HTML( )    PDF (4643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计划构建能同时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优势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并研究其免疫效果,旨在为BVD-IBR二联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E0及gD并将其依次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IRES中,构建pVAX1-E0-IRES-gD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将pVAX1-E0-IRES-gD转染至293T细胞中,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将pVAX1-E0-IRES-gD以不同剂量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小鼠,通过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检测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对该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成功构建pVAX1-E0-IRES-gD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内成功表达。在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这3个指标,重组质粒组均极显著高于空载体和阴性对照组,高剂量免疫组优于中、低剂量组;另外,高剂量重组质粒免疫组与二联灭活疫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共表达BVDV E0和IBRV gD基因的重组质粒,体外表达检测证明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动物免疫试验证明其能刺激机体产生良好免疫应答。
1株分离自云南省师宗县库蠓的新型西藏环状病毒
杨振兴, 谢佳芮, 李占鸿, 李卓然, 廖德芳, 牛保生, 姚萍芬, 李乐, 杨恒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66-1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7
摘要 ( 321 )   HTML( )    PDF (4096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为环状病毒属的新成员,病毒于2009年首次从我国西藏墨脱县采集的圆斑按蚊中分离,目前,对该病毒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对1株分离自我国云南省师宗县库蠓的新型TIBOV毒株YNSZ/V290/2019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病毒可在C6/36与BHK-21细胞上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55~75 nm,具有环状病毒属病毒典型形态特征。电泳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为十节段双链RNA,呈现"3-3-3-1"的电泳带型特征。对环状病毒属病毒高度保守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3/T2)的序列分析显示,YNSZ/V290/2019为TIBOV的成员,与其他TIBOV毒株的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0.90%~81.70%与97.20%~97.30%。对决定环状病毒属病毒血清型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2/OC1)的序列分析显示,YNSZ/V290/2019与已知TIBOV毒株的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26.90%~30.60%与28.50%~33.20%,表明该毒株可能是一种新血清型的TIBOV。对采集于师宗县牧场的40份黄牛与68份山羊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新型TIBOV在牛、羊的阳性率分别为22.50%与4.41%。新型TIOBV在我国的发现,丰富了我国虫媒病毒的研究,为深入研究我国TIBOV的分布、致病性、感染宿主范围与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鉴别非洲猪瘟病毒和猪瘟病毒野毒株二重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王淑娟, 班付国, 王东方, 刘影, 赵雪丽, 谢彩华, 王翠, 马震原, 杨海波, 柴茂, 闫若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77-1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8
摘要 ( 341 )   HTML( )    PDF (1506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特异、敏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用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和猪瘟病毒(CSFV)野毒株的快速鉴别检测。针对ASFV的P72基因和CSFV野毒株的5'UTR非编码区序列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探针,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一种基于TaqMan MGB探针技术的FQ-PCR方法,验证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对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猪瘟国标方法及OIE推荐的非洲猪瘟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鉴别ASFV和CSFV野毒株二重FQ-PCR检测方法在100~106拷贝·μL-1模板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ASFV和CSFV基因出现阳性扩增信号,但对猪瘟病毒疫苗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对照未出现扩增;批内、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在1.18%~2.08%,重复性良好;对ASFV和CSFV的最低检测模板浓度均为10拷贝·μL-1;利用建立的二重FQ-PCR方法对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猪瘟国标方法及OIE推荐的非洲猪瘟检测方法结果完全一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鉴别ASFV和CSFV野毒株二重TaqMan MGB FQ-PCR方法,为ASFV和CSFV野毒株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快速、敏感、特异且能满足临床检测需求的检测方法。
藏猪源捷申病毒的检测和遗传演化分析
王丽瑄, 周群, 付能胜, 曹慧, 何欣怡, 方鹏飞, 胡承哲,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85-1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9
摘要 ( 297 )   HTML( )    PDF (4336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四川地区藏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的流行及分子特征和遗传演化。用RT-PCR法对2017-2018年采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14个藏猪场96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对全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PCR检测结果表明,PTV核酸阳性率为20.8%(20/96,95% CI=13.2%~30.3%),14个规模藏猪场中PTV猪场阳性率为57.1%(8/14,95% CI=28.9%~82.3%),并从2份阳性样本中获得了2条近似全长的PTV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命名为SWU-E5-2018和SWU-ZG2-2018,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3.1%。通过VP1序列分析发现2条序列的血清型分别为3型和6型。通过基因重组分析发现SWU-E5-2018存在重组现象,重组区域位于衣壳蛋白基因P1的552-3 082 nt处。为了进一步研究2条PTV序列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SWU-E5-2018的分歧时间约为2010年,SWU-ZG2-2018的分歧时间约为2011年。本研究首次对藏猪源PTV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藏猪中存在一定程度的PTV感染,为深入研究藏猪源PTV遗传变异及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禽腺病毒血清4型感染鸡组织中NLRP3基因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郭慧芳, 李宁, 王白玉, 乔麒龙, 黄庆, 李永涛, 王增, 赵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195-2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
摘要 ( 290 )   HTML( )    PDF (1264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感染鸡组织中NLRP3基因的转录水平,本研究设计鸡NLRP3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扩增NLRP3基因180 bp片段并克隆至pMD-18T载体,制备重组质粒pMD-18T-NLRP3。以pMD-18T-NLRP3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荧光定量PCR并建立标准曲线。通过反应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检测NLRP3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致病性FAdV-4感染鸡组织中NLRP3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设计的NLRP3引物可特异性扩增鸡NLRP3基因,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鸡NLRP3标准质粒的扩增曲线良好,标准品的拷贝数与Cq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与对照组相比,NLRP3分子在FAdV-4感染鸡肝和脾中的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所建立的鸡NLRP3基因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检测FAdV-4感染鸡不同组织中NLRP3的转录水平;致病性FAdV-4感染所造成的组织炎症损伤与NLRP3分子密切相关。
腐败梭菌无毒重组α毒素的表达与免疫保护性分析
杜吉革, 赵炜, 彭国瑞, 李倩琳, 印春生, 姚文生, 张秀坤, 杨柳, 付利芝, 陈小云, 刘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02-2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1
摘要 ( 286 )   HTML( )    PDF (1105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腐败梭菌无毒重组α毒素,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性。对已知的腐败梭菌α毒素编码基因进行优化设计和人工合成,获得了缺少第212-222位共11个氨基酸编码序列的基因片段(GCSAΔ11)。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进行表达与纯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获得的重组α毒素(rCSAΔ11)与腐败梭菌天然毒素抗血清的反应性,并采用小鼠检测其毒力。随后,以rCSAΔ11制备疫苗免疫家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家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rCSAΔ11可溶表达比例可达46%,且能与腐败梭菌天然毒素抗血清反应。进一步的试验结果显示,rCSAΔ11丧失了对小鼠的毒力,0.1 mL的一免兔血清可中和8~12个小鼠最小致死量(MLD)的腐败梭菌天然毒素;二免兔血清可中和32~45个小鼠MLD的腐败梭菌天然毒素。1个家兔MLD的腐败梭菌天然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4/4死亡,免疫组家兔得到了100%(4/4)的保护。综上表明,无毒性的rCSAΔ11保留了良好的免疫保护性,从而为腐败梭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
基础兽医
小尾寒羊绵羊痘病例的诊断
白衡, 毛甜甜, 方梅, 陈达年, 刘升, 张彦平, 贾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10-2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2
摘要 ( 426 )   HTML( )    PDF (4285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甘肃某羊场小尾寒羊疑似绵羊痘进行确诊,并深入探讨其病理变化特点。对临诊疑似患绵羊痘的小尾寒羊进行了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和PCR检测确诊,并对6只病羊进行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如下: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显示6例病羊样品均为阳性;同时,对2例病羊样品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绵羊痘病毒(SPV)58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小尾寒羊所患疫病为绵羊痘。病理剖检显示,病羊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充血,局部有红斑和坏死,尾部常有感染化脓形成溃疡;消化道黏膜,尤其舌和瘤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痘疹与坏死病灶,局部甚至形成糜烂或溃疡。肺膈叶以及肝、脾等常有痘疹和坏死病灶。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肺痘疹病灶主要呈现渗出-增生结节和坏死-增生结节变化,病灶内血管、细支气管等周围常有大量绵羊痘细胞,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变消化道黏膜局部,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增生、水泡变性,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有大量绵羊痘细胞,其细胞质内包涵体明显。肝、脾、肾也有程度不等坏死-增生结节变化。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肺泡上皮细胞肿大,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集,线粒体程度不等肿胀、嵴断裂、空泡化,可见细胞质内包涵体。研究证明,除局部皮肤病变外,消化道黏膜和肺等实质器官的痘疹病变是患绵羊痘小尾寒羊具代表性的病理变化,尤其痘疹病灶中大量绵羊痘细胞的出现具有证病性意义。
不同时长冷暴露下C2C12细胞中O-GlcNAc和IL-6表达的变化
胡亚婕, 刘洋, 姚睿智, 史宏昭, 刘鹏, 徐彬, 吕红明, 李士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19-2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3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337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冷暴露下骨骼肌中O-GlcNAc(O-linked β-N-acetylglucosamine)糖基化修饰水平显著升高,作为"应激感受器"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及基因转录等;而骨骼肌作为分泌器官通过收缩产生的肌源性IL-6具有免疫作用,更能够调节骨骼肌中糖、脂代谢。本试验旨在检测不同时长冷暴露下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中O-GlcNAc相关蛋白和IL-6表达变化,初步探究冷暴露下O-GlcNAc与IL-6之间的潜在联系。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并随机分为不做冷暴露处理的对照组(cold 0 h组,也称为control组,37℃±0.5℃)和冷暴露(32℃±0.5℃)3、6、9、12 h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时长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水平和OGT、OGA及IL-6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冷暴露3 h,OG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冷暴露6 h,OG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冷暴露3 h,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和IL-6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不同时长冷暴露下,C2C12细胞中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及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不同时长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和IL-6表达变化趋势高度相似,提示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参与IL-6表达的调控。
褪黑素对LPS致大鼠海马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海洋, 陆翔宇, 张家华, 刘欣, 韩政轩, 崔安, 赵元, 宋曼玉, 刘涛, 范宏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26-2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4
摘要 ( 276 )   HTML( )    PDF (2602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海马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40只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ON组)、模型组(LPS组)、褪黑素干预组(LPS+MT组)及褪黑素组(MT组)。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10 mg·kg-1MT和/或10 mg·kg-1LPS,4 h后,采用旷场试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试验结束称大鼠体重,解剖取海马称重并计算海马体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切片中海马区域病理变化;RT-PCR技术检测海马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IL-10及TGF-β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减少、运动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胞质固缩深染、胶质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而与LPS组相比,LPS+MT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增加、运动能力增强,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紧密,未见明显病变,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此外,MT组与CON组相比,所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MT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LPS造成的大鼠海马炎性损伤。
沙门菌通过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王怡梦, 刘雪姣, 王倩, 魏庆, 窦彩霞, 尚智援, 乔家运, 李海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35-2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5
摘要 ( 262 )   HTML( )    PDF (3155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试验用沙门菌刺激IPEC-J2,在特定时间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或ELISA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确定该沙门菌能够引起IPEC-J2损伤,并进一步采用NF-κB抑制剂和小干扰RNA预处理IPEC-J2,分析了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沙门菌引起IPEC-J2损伤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沙门菌感染组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和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8的生成量以及LDH释放量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极显著上升(P<0.01),NF-κB p65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1、3和6 h也呈极显著上升(P<0.01);细胞增殖蛋白cyclin D1和c-Myc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显著下降(P<0.05),其转录调控因子β-catenin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与沙门菌感染组相比,抑制剂+沙门菌感染组ZO-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在12和18 h呈极显著增高(P<0.01),而NF-κB p65、TNF-α和IL-8的表达以及LDH释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siRNA-β-catenin+沙门菌处理组的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量在6和12 h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18 h增加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沙门菌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加重了细胞损伤;同时,沙门菌抑制了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了细胞增殖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影响了细胞修复,从而出现细胞损伤与细胞修复之间的失调,最终呈现出细胞损伤。本试验从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了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临床兽医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炎症和损伤修复的作用
刘晓曦, 马云飞, 李焕荣, 刘凤华, 鲍明隆, 张继东, 林红英, 许剑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46-2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6
摘要 ( 417 )   HTML( )    PDF (2963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仔猪的湿热泄泻,探讨其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的修复作用。选取8~15日龄未断奶仔猪(大白×长白)30头,其中健康仔猪6头,为对照组;有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等症状的泄泻仔猪24头,分为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每组6头。对照组和湿热泄泻组仔猪灌服生理盐水,药物组仔猪灌服加味葛根芩连汤(按生药量,低、中、高剂量组药物添加量分别为2.5、5.0和10.0 g·d-1),连续5 d。在服药的第0、3、5天记录各组仔猪的粪便评分。取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进行组织切片和H.E.染色,取十二指肠进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空肠TLR4、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量变化。湿热泄泻严重破坏了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结构,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隐窝处PC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湿热泄泻组仔猪空肠TLR4(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P<0.05)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相比于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显著降低了仔猪的粪便评分(P<0.05)。中剂量加味葛根芩连汤组仔猪的小肠和结肠的组织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十二指肠的肠腔中有不断脱落的绒毛团,绒毛中的PC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湿热泄泻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空肠TLR4(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P<0.05)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综上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过促进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降低炎症反应对湿热泄泻造成的仔猪肠道损伤进行修复。
研究简报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实时分析RGD基序与整联蛋白的相互作用
李鹏飞, 龚真莉, 杜晓华, 蒋韬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56-2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7
摘要 ( 296 )   HTML( )    PDF (915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结构蛋白VP1上的RGD(Arg-Gly-Asp)基序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整联蛋白的结合特异性,作者应用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的Biacore 3000系统实时研究RGD基序分别与猪源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αv亚基胞外区结构域和β6亚基胞外区结构域的亲和力。首先通过结合试验筛选与RGD基序有结合的整联蛋白结构域,再对有结合的整联蛋白与RGD基序开展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合成的RGD基序与猪源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有结合,结合动力学常数KaKdKD分别为42.3 M-1s-1、3.1×10-4s-1和7.33×10-6M;与整联蛋白αv亚基胞外区结构域之间亦有结合,结合动力学常数KaKdKD分别为21.8 M-1s-1、2.13×10-4s-1和9.79×10-5M;与β6亚基胞外区结构域几乎没有结合。综上表明,RGD与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的结合比与整联蛋白αv亚基胞外区结构域之间的结合快且亲和力强。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FMDV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14株北京地区犬细小病毒分离毒株的VP2、NS1基因序列分析
李少晗, 由欣月, 范君文, 徐一, 郝雲峰, 崔尚金, 秦彤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62-2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8
摘要 ( 268 )   HTML( )    PDF (1585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北京地区疑似细小病毒感染的犬粪拭子中成功分离鉴定出14株犬细小病毒(CPV)毒株,并对其完整的VP2和NS1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到的14株CPV毒株中,7株为New CPV-2a型,7株为CPV-2c型。此外,NS1的19、33、293、588、624和656位氨基酸以及VP2的13、574位氨基酸为新鉴定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基于VP2、NS1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部分的New CPV-2a型和CPV-2c型毒株与广西南宁和吉林长春地区的分离毒株亲缘关系密切,说明本次分离毒株与广西或吉林地区分离毒株具有相同的起源。本研究为更好地开展犬细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深入研究犬细小病毒变异和传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1例肉鸡肝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诊断
杨腊梅, 张婷, 张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  268-2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9
摘要 ( 724 )   HTML( )    PDF (2465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临床上发现的1例肉鸡肝黑色素瘤进行病理学诊断。1羽25日龄AA肉鸡精神沉郁、极度消瘦,剖检发现其整个肝呈黑色。HE染色结果显示,病变肝内遍布大小不一、细胞核深染、细胞质内有大量黑色素颗粒沉积的异常细胞团。黑色素瘤诊断标志蛋白SOX 10和HMB-45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结合病理学检测和免疫组化结果,判定该病鸡肝患有恶性黑色素瘤。试验对病变肝进行胆色素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均呈阴性,提示病变肝并非由胆红素或含铁血黄素淤积所致。综上表明,此例病鸡患有严重的肝恶性黑色素瘤,试验结果对禽类黑色素瘤的诊断与研究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