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2-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0-0. 
摘要 ( 115 )   HTML( )   PDF (462KB) ( 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1-0. 
摘要 ( 131 )   HTML( )   PDF (365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2-0. 
摘要 ( 69 )   HTML( )   PDF (166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哺乳动物线粒体动力学和氧化磷酸化研究进展
文禹粱, 刘秀, 王继卿, 胡江, 罗玉柱, 李少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273-2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1
摘要 ( 517 )   HTML( )   PDF (2003KB) ( 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和流动性的细胞器,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增殖、迁移和生存提供能量,被称为“能量工厂”。线粒体在细胞死亡、细胞衰老、自噬、脂质合成、钙稳态以及铁平衡等生物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由线粒体融合和分裂调节。线粒体融合将有助于ATP的产生,主要由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n-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以及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 1,OPA1)进行调节;线粒体分裂可促进细胞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由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分裂蛋白1(fission 1,Fis1)、线粒体分裂因子(mitochondria fission factor,MFF)以及线粒体动力蛋白49/51(mitochondria dynamin protein 49/51,Mid49/51)进行调节。本文针对线粒体融合和分裂以及氧化磷酸化的分子机制展开讨论,强调线粒体形态和动力学的生物学意义,特别是相关基因和蛋白在动物机体和细胞中的调节机制,并对线粒体动力学和形态学在畜牧学中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线粒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线粒体DNA在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
宋银娟, 廖轶, 周向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286-2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2
摘要 ( 496 )   HTML( )   PDF (1565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具有多种功能,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含有自己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线粒体DNA因其在氧化磷酸化中的作用而广为人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可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激动剂,并在病原体感染和炎性疾病的病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DNA在进入细胞质或细胞外环境后,可以激活多种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从而触发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和Ⅰ型干扰素反应。因此,本文就线粒体DNA激活先天性免疫的机制以及其在病原体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线粒体DNA在病原体感染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蔡伟龙, 李娜, 冯耀宇, 肖立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00-3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3
摘要 ( 374 )   HTML( )   PDF (1135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贾第虫是一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寄生虫,包括7个虫种。其中的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寄生虫,能感染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可引起腹泻、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分子分型工具的发展促进了贾第虫检测、基因分型和溯源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对贾第虫人兽共患潜力的理解。利用分子分型工具可将十二指肠贾第虫分为8种集聚体(A~H),8种集聚体的宿主范围都存在差异,其中,集聚体A和B是人兽共患型。牛是十二指肠贾第虫的重要宿主,但目前对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认识不够,其公共卫生意义也一直被忽视。本文汇总了国内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果发现,我国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是普遍存在的,其中,集聚体E为优势集聚体,集聚体A和B呈散发流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出现了集聚体E感染人的报道,同时,集聚体A在牛中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迹象,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人兽共患潜力正在逐步得到认识。
氨气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机理
崔嘉, 杨新宇, 李楠, 陈宝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11-3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4
摘要 ( 516 )   HTML( )   PDF (946KB) ( 5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畜禽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环境趋于恶化。畜禽对空气质量敏感,空气质量与发病率直接相关。氨气(NH3)是影响动物健康及生产最主要的环境有害气体之一。动物长期暴露于氨气中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降低生殖能力和生长能力。本文总结了氨气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机制。
遗传育种
CA5B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分析
郭晋, 范新浩, 杨亚岚, 梁国明, 唐中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22-3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5
摘要 ( 400 )   HTML( )   PDF (5368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猪CA5B (线粒体碳酸酐酶VB,carbonic anhydrase 5b, mitochondria;CA5B/CAVB/Car5b)基因的序列特征和时空表达,解析CA5B对猪组织器官发育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集6头240日龄贵州猪(公、母各3头)的心、肝、脾、肺、肾、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睾丸、卵巢,采集通城猪和长白猪27个生长发育时间点(出生前33、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 d和出生后0、9、20、30、40、60、80、100、120、140、160、180 d)(每个品种3头)的骨骼肌,提取上述组织器官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CA5B基因的组织表达谱以及骨骼肌27个生长发育时间点的时序表达;基于NCBI数据库中CA5B蛋白序列,进行物种间的保守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蛋白互作网络;通过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等软件预测与CA5B结合的潜在miRNAs,并在猪RNA编辑数据库中分析CA5B基因潜在的RNA编辑位点。结果发现,CA5B基因在猪、人、小鼠、猴、牛、马、山羊、绵羊、狗和猫中高度保守,相对于小鼠而言,猪CA5B蛋白优先与人聚为一类。CA5B蛋白与线粒体跨膜运输蛋白、类肌球蛋白卷曲螺旋蛋白、细胞色素家族等互作;CA5B在猪的脂肪、睾丸以及卵巢中高表达,在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胚胎期的表达高于出生后阶段;靶标预测结果表明,CA5B可能受ssc-miR-22-5p调控(P<0.05);此外,CA5B还存在3个RNA编辑位点。结果提示,CA5B可能在猪骨骼肌生长发育和能量储存利用中起重要作用。
湖羊PLAG1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及其与早期体重的关联分析
郭潇潇, 李隐侠, 王悦, 张含, 张俊, 钱勇, 孟春花, 王慧利, 仲跻峰, 曹少先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31-3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6
摘要 ( 323 )   HTML( )   PDF (2276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湖羊PLAG1基因5'调控区序列,明确PLAG1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与湖羊早期体重的关系,寻找用于湖羊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5'RACE技术鉴定PLAG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以456只断奶湖羊为对象,利用测序法筛选PLAG1 5'调控区SNP位点,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湖羊初生体重和断奶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PLAG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均位于g.30535位点,测序发现,PLAG1基因5'调控序列存在15个SNPs位点,在湖羊群体中均有3种基因型,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发现,g.28888A>T位点AA型、g.28901G>T位点GG型、g.30802C>T位点CC型、g.30825A>G位点AA型的初生体重均显著大于相应的杂合基因型(P<0.05),g.30737T>C位点CC型断奶体重显著小于TC型(P<0.05)。连锁分析发现,g.28888A>T、g.28901G>T、g.28913T>A、g.29717G>C、g.29724A>C、g.29725G>A、g.29768T>C、g.29771A>G、g.30141T>A、g.30144A>G、g.30691C>A、g.30694A>T、g.30737T>C、g.30802C>T、g.30825A>G,15个位点连锁且有18种单倍型。将样本量较多的5种单倍型与湖羊早期体重进行关联分析发现,AAGGTAGGAAGGTTAATTAACCAATCCCAA单倍型初生体重显著大于ATGTTAGCACGATCAGTAAGCAATTCCTAG单倍型(P<0.05),断奶体重显著大于AAGGAAGGAAGGTTAATTAACCAACCCCAA单倍型(P<0.05)。上述结果表明,湖羊群体中PLAG1基因5'调控区存在15个连锁的SNPs位点,其中g.28888A>T、g.28901G>T、g.30802C>T、g.30825A>G位点与初生体重显著相关(P<0.05),g.30737T>C位点与断奶体重显著相关(P<0.05),AAGGTAGGAAGGTTAATTAACCAATCCCAA单倍型与初生体重和断奶体重显著相关(P<0.05),说明PLAG1基因可作为湖羊生长性状选择的候选遗传标记。
宁夏地区荷斯坦牛青年牛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陈紫薇, 师睿, 罗汉鹏, 田佳, 魏趁, 张伟新, 李委奇, 温万, 王雅晶,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44-3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7
摘要 ( 401 )   HTML( )   PDF (716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青年牛繁殖性状遗传能力群体遗传参数,评估不同配种季节间青年牛繁殖性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G×E)。本研究利用宁夏地区12个牧场2007—2019年荷斯坦牛繁殖事件信息记录,计算青年牛繁殖性状包括:首配日龄(AFS)、初产日龄(AFC)、首次配种后56天不返情率(NRR56)、首末次配种间隔(IFL)、妊娠期长短(GL)和首次配种受胎率(CR)共30 645~44 888条表型值数据。通过DMU软件的DMUAI模块使用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性状遗传力,使用双性状动物模型估计性状间遗传相关和不同配种季节间同一繁殖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程度(不同环境下同一性状间的遗传相关,r)。结果表明,AFS遗传力为0.483±0.013,AFC遗传力为0.231±0.015,青年牛NRR56、IFL、GL、CR遗传力及标准误分别为0.031±0.007,0.038±0.008,0.216±0.017和0.031±0.007;青年牛IFL、GL与AFC间有显著正相关(IFL-AFC:0.812±0.019,P<0.05;GL-AFC:0.119±0.053,P<0.05),NRR56和CR与AFC间有显著负相关(NRR56-AFC:-0.274±0.086,P<0.05;CR-AFC:-0.532±0.065,P<0.05)。除IFL在夏季与秋季间和CR、NRR56、IFL在秋季与冬季间无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外(r>0.8),CR、NRR56、IFL在其他季节间均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r<0.8)。在CR中,春季配种与冬季配种间的遗传相关最低,在NRR56、IFL中则是春季配种与秋季配种的遗传相关最低。结果显示,青年牛生长发育能力和妊娠维持能力具有较大遗传选育潜力,而受胎能力易受环境影响。青年牛繁殖性状的遗传表现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在进行遗传评定时需要考虑配种时的气候环境差异,优化评估模型以提高育种实践中遗传选育的准确性。
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患隐性乳房炎次数对各泌乳月SCS的影响
梁艳, 王海洋, 郭梦玲, 张强, 高启松, 李明勋, 张慧敏, 杨章平, 毛永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52-3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8
摘要 ( 305 )   HTML( )   PDF (3214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患隐性乳房炎(SCM)次数反映了泌乳牛产后乳房的生理健康状况。本研究旨在探究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患SCM次数对各泌乳月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影响,以期为牧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隐性乳房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收集江苏地区12个奶牛场2017—2019年荷斯坦牛365 105条DHI测定日记录,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患SCM次数对不同胎次、牧场规模、测定季节、产犊季节各泌乳月SCS的影响。结果表明,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患SCM次数对不同胎次、牧场规模、测定季节和产犊季节各泌乳月SCS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5胎及以上和夏季产犊的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患SCM的比例较高;中小规模牧场和夏、秋季节产犊的荷斯坦牛各泌乳月SCS随产后前60 d患SCM次数的增加极显著增加(P<0.01);随着泌乳月的增加,产后前60 d SCS与各泌乳月SCS的相关系数逐渐下降,头胎牛产后前60 d SCS与第3~7泌乳月SCS的相关系数最低,4胎牛较高;秋季产犊的荷斯坦牛产后前60 d SCS与第3~5泌乳月SCS相关系数均大于0.43,高于其他产犊季节。该结果有利于牧场根据奶牛产后前60 d患SCM次数乳对泌乳中后期SCS进行预测,从而指导牧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隐性乳房炎防控。
驴肌内脂肪沉积关键调控因子研究
李武峰, 孙瑜彤, 关家伟, 赵婧微, 杜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64-3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09
摘要 ( 360 )   HTML( )   PDF (3644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转录组(RNA-Seq)和代谢组(UPLC-MS/MS)关联分析,筛选驴肌内脂肪沉积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选用饲养条件相同、平均体重为236.10 kg的雌性广灵驴30头,对其背最长肌进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测定,选择年龄一致的驴,并根据其IMF含量的高低分为两组:低肌内脂肪组(L组,每组3头)与高肌内脂肪组(H组,每组3头),进行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测序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代谢物(DAMs)进行KEGG关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相关性网络图。结果表明,在L组和H组之间共鉴定出7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上调,45种代谢物下调;关联分析表明,在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之间共有35条共富集通路,其中甘油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5条通路与IMF沉积相关,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5种差异代谢物在这5条通路中富集,包括DGKADGAT2、PLA2G3、GPCPD1和SCD等差异表达基因以及甘油-3-磷酸(glycerol-3-phosphate,G3P)、溶血卵磷脂酸16:0(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溶血卵磷脂酰胆碱16:0(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差异代谢物。另外,通过网络图分析发现,甘油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的DGAT2、PLA2G3、GPCPD1和DGKA基因与它们相应的代谢产物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所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IMF沉积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为今后进一步探究驴IMF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驴的肉品质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梅花鹿与欧洲马鹿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唐丽昕, 王天骄, 刘华淼, 张然然, 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76-3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0
摘要 ( 413 )   HTML( )   PDF (4597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基因组层面揭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起源进化,找到与进化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并与表型进行关联。本试验以成年雌性梅花鹿与成年雄性欧洲马鹿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梅花鹿和欧洲马鹿基因组进行染色体共线性分析,获得两个物种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关系和基因组发生的染色体倒位现象,并对被倒位截断和在倒位内部未被截断的两类基因分别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同时对两个物种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共线性分析,识别二者基因组间的直系同源区域,检测直系同源基因,估算两个物种的分化时间。结果显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基因组表现出同源性,有27条染色体的同源性在95%以上;通过基因组的比对确定了梅花鹿的23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而对染色体倒位的统计及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梅花鹿基因组共有37 847个倒位,片段长度为1~5 kb的倒位数目最多;而倒位涉及基因的GO功能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及分子功能有嗅觉中化学刺激的检测、嗅觉感觉、嗅觉感受器活动、信号传感器活动;KEGG富集的是嗅觉传导信号通路。而梅花鹿与欧洲马鹿基因共线性分析共检测出79个同源区段,12 629个直系同源基因,利用同源基因的同义突变率(Ks)估算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分化时间是0.318 MYA (millions of years ago)。本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获得了梅花鹿与欧洲马鹿基因组间的同源关系以及两个物种染色体倒位现象,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染色体倒位与嗅觉表型有关,为鹿属动物染色体进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藏绵羊卵巢组织学及卵泡超微形态的观察
郭亚军, 柳苗苗, 付德海, 冉兴荣, 王欣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89-3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1
摘要 ( 388 )   HTML( )   PDF (6899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观察藏绵羊卵泡、黄体的组织学特征及卵泡的超微形态,探讨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大体解剖、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及透射电镜技术对藏绵羊卵巢卵泡和黄体的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卵泡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藏绵羊黄体期和卵泡期卵巢的宽度和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重量和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上的大多数卵泡通过颗粒细胞萎缩和纤维化而闭锁;黄体中膜黄体细胞(直径22 μm)和颗粒黄体细胞(直径50 μm)结构特征明显且分界清晰,其内部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观察卵泡的超微形态发现,随着卵泡的发育,卵泡细胞的形状由椭圆形变为多边形,数量增多且被膜细胞包围;细胞器数量和种类也增多且之间联系紧密,胞质可见分泌的皮质颗粒。结果表明,藏绵羊卵泡系统和黄体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卵泡的超微形态与其他绵、山羊类似,随着卵泡的发育,血管增生较快,卵泡结构特征变化明显和细胞器致密化程度增加且卵泡在不同时期均会闭锁;黄体内部在毛细血管滋生下使两种黄体细胞结构更加完整且特征明显,这可能是藏绵羊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仍然能够发挥卵巢机能的重要基础保障。
利用流式细胞仪建立牦牛X、Y精子分选体系的研究
熊显荣, 张雁, 熊燕, 闵星宇, 吴锦波, 郝振宇, 张贺,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399-4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2
摘要 ( 352 )   HTML( )   PDF (1818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与优化牦牛精子分选条件,建立高效的牦牛X、Y精子分选技术体系。本研究制备了牦牛精液细胞悬液,采用不同量的DNA染料Hoechst33342和诱惑红共孵育精子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牦牛X、Y精子,通过比较分选效率、分选后精子活力及发育潜能,优化分选条件。运用RT-PCR检测分选精子的纯度,利用精子分析系统检测分选后精子的活力。将分选后的精子与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统计分选后精子的发育潜力,并采用SRY片段的PCR法检测早期胚胎的性别。结果显示,10 μL Hoechst33342染色40 min后的分选效果最佳,其分选产物的准确度和分选效率显著优于其他组,分选后的X、Y精子活力与20 μL Hoechest33342染色20 min组相当,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5 μmol·L-1的诱惑红对分选的纯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分选后精子的活力(P<0.05)。分选后X、Y精子分别与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与未分选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胚胎性别比例与分选后精子纯度吻合。综上,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流式细胞仪分选牦牛X、Y精子的方法,添加诱惑红有助于改善分选后牦牛精子的活力,为后期牦牛性控精液的制备及生产奠定了基础。
小鼠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建立及功能鉴定
张仙玉, 赵鑫, 李国玲, 邢萍萍, 李紫聪, 杨化强, 吴珍芳, 陈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08-4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3
摘要 ( 278 )   HTML( )   PDF (4832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探索ICR品系小鼠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的体外稳定培养,为别的品系小鼠和大动物的SSCs体外培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采集6~8日龄ICR乳鼠的睾丸,用两步酶消化法(胶原酶和胰蛋白酶)和差速贴壁法来纯化SSC细胞。用不同的饲养层(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作为饲养层和层黏连蛋白与多聚赖氨酸联合铺板),不同的培养基(StemPro-34培养基和DMEM培养基),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GDNF、LIF、EGF、bFGF、IGF1)来观察体外SSCs的生长。将传代至第6代的SSCs用免疫染色法和分子检测法来评估细胞增殖。最后将稳定增殖的SSCs移植到受体睾丸中进行功能鉴定。结果显示,通过两步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度约79%以上的SSCs细胞;mEF作为饲养层,StemPro-34作为培养基,组合添加GDNF、LIF、EGF、bFGF、IGF1生长因子能促进SSCs的体外长期培养;SSCs克隆集落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染色、PLZF和UCHL1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为阳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显示,克隆集落高表达多能基因和自我更新基因,说明体外培养的SSCs实现了稳定增殖;SSCs (带有报告基因EGFP)移植到受体睾丸后,受体附睾中精子头部发出绿光,证明精子为供体SSCs来源。研究表明,本试验中的培养体系适用于ICR品系小鼠的体外培养,且稳定培养后的SSCs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为别的品系小鼠和大动物SSCs的体外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澳洲和牛超数排卵与体内胚胎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赵善江, 隋鹤鸣, 郝海生, 胡智辉, 庞云渭, 邹惠影, 杜卫华, 赵学明, 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20-4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4
摘要 ( 348 )   HTML( )   PDF (961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发育阶段(青年和经产牛)、同期方法、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剂量、超排次数等因素对澳洲和牛供体超数排卵(简称超排)和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本试验共选用38头青年和牛(16~20月龄)和42头经产和牛(胎次=1)进行超排处理,分别统计每头供体牛回收的总胚胎数、可用胚胎数、不同等级胚胎数以及不可用胚胎数,然后分别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同期方法、FSH剂量以及超排次数对各试验组的超排效率、胚胎生产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经产牛的超排有效率((95.46±2.58)%)显著高于青年牛((77.55±6.02)%)(P<0.05),胚胎总数(12.30 vs 10.37枚)、可用胚胎数(8.97 vs 7.66枚)、A级胚胎数(3.86 vs 2.50枚)均高于青年牛,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超排前不同同期处理方法(自然发情、PG和埋植CIDR)的超排有效率差异不显著,但是自然发情组供体牛头均可用胚胎总数((11.22±2.33)枚)显著高于PG处理组((6.09±1.05)枚)(P<0.05);3)不同剂量FSH可显著影响供体的超排效率和头均不可用胚胎数,青年牛120 mg FSH组的超排有效率((55.56±17.57)%)显著低于200 mg FSH ((88.00±6.63)%)和220 mg FSH组((73.33±11.82)%)(P<0.05),经产牛220 mg FSH组的头均不可用胚胎数((2.28±0.65)枚)显著低于250 mg FSH组((5.00±1.38)枚)(P<0.05);4)超排次数显著影响青年牛超排有效率和经产牛头均不可用胚胎数,青年牛第一次超排有效率((70.27±7.62)%)显著低于第二次超排有效率(100%)(P<0.05),经产牛第二次超排回收的不可用胚胎数((4.44±0.92)枚)显著高于第一次超排((2.39±0.40)枚)(P<0.05)。因此,在华北地区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和牛超排供体宜选用经产母牛,超排处理FSH总剂量宜为240 mg,这对和牛体内胚胎高效生产和核心群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营养与饲料
铜水平对冬毛期乌苏里貉毛皮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新宇, 刘超楠, 杨乾龙, 韩菲菲, 张如春, 李光玉, 刘晗璐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29-4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5
摘要 ( 299 )   HTML( )   PDF (1676KB)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铜对冬毛期雄性乌苏里貉毛皮品质、脏器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机选取体重相近的雄性乌苏里貉105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7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添加蛋氨酸铜为0(对照组)、30(Ⅰ组)、45(Ⅱ组)、60(Ⅲ组)、75(Ⅳ组)、90(Ⅴ组)和200 mg·kg-1(Ⅵ组)的试验日粮,预饲期7 d,正式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8只乌苏里貉采血、屠宰,检测毛皮长、铜蓝蛋白酶活性、超氧化物酶活性及肝中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表明:1)铜添加水平对貉的体长、鲜皮长、针毛长与针毛细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鲜皮重、绒毛长与绒毛细度没有显著影响。2)日粮铜添加水平对乌苏里貉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与脾脏指数没有显著影响。3)随着铜水平的升高,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含量也随之升高(P<0.05),不同铜添加剂量对血清中乳糖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使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 and 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 SOD)的活性先升高后趋于稳定(P<0.05)。4)日粮不同铜添加水平对肝的CER、Cu-Zn SOD、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与胰岛素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表达有显著影响,90与200 mg·kg-1组的肝CER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30 mg·kg-1组,30 mg·kg-1组肝CER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90 mg·kg-1的肝GHR和IGF-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饲粮中铜添加水平为60~75 mg·kg-1时,貉的毛皮品质最佳;血清中CER和Cu-Zn SOD的酶活不会随着铜水平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血清中AST、ALT和LDH的酶活没有显著变化;此外,还提高了肝内GHR和IGF-1基因的表达量,促进貉生长。结合以上测定指标,建议貉的饲粮中铜添加含量为60~75 mg·kg-1
预防兽医
稳定表达TIGAR基因的BHK-21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新城疫病毒增殖效果的评价
栗永华, 刘伟, 徐智凯, 刘炜玮, 孙英杰, 仇旭升, 谭磊, 宋翠萍, 廖瑛, 丁铲, 孟春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40-4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6
摘要 ( 343 )   HTML( )   PDF (400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靶基因,具有调节糖酵解水平和抗细胞凋亡功能。由于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细胞死亡是通过诱导凋亡产生,所以提高宿主细胞的抗凋亡水平,有助于延长细胞存活时间进而提高子代病毒的滴度。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预测仓鼠TIGAR基因和鸡TIGAR基因设计引物,分别扩增仓鼠和鸡的TIGAR基因,并构建各自的慢病毒包装质粒,以适合NDV增殖的BHK-21细胞为基础构建稳定过表达TIGAR细胞系(BHK-21-chTIGAR和BHK-21-hamTIGAR)。使用Western blot、DNA测序和qPCR对TIGAR基因表达水平进行鉴定,Western blot和流式仪检测细胞的自然凋亡率。选取新城疫病毒强中弱3种毒株分别感染构建的细胞系,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重组细胞系BHK-21-chTIGAR细胞和BHK-21-hamTIGAR细胞经过Western blot和DNA测序等检测表明构建成功,TIGAR基因表达量高且无野生型BHK-21细胞污染。qPCR检测细胞系的稳定性结果显示,TIGAR基因在BHK-21细胞中经过30次传代均可稳定表达。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BHK-21-hamTIGAR细胞的凋亡率低于野生型BHK-21细胞和BHK-21-chTIGAR细胞;病毒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强毒株ZJ1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5.67,72 h)高于BHK-21-chTIGAR细胞(5.53,72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5.27,72 h);中强毒株SH15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4.90,96 h)要高于BHK-21-chTIGAR细胞(4.57,96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4.67,96 h);弱毒株LaSota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4.07,96 h)要高于BHK-21-chTIGAR细胞(3.90,96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3.77,96 h)。综上所述,所构建的BHK-21-hamTIGAR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抗凋亡功能,且有利于新城疫病毒的高水平复制,有望进一步开发完善成为新城疫病毒疫苗生产所用的细胞株。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并促进FMDV复制
曾宗波, 马旭升, 罗志宽, 齐亚银,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50-4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7
摘要 ( 303 )   HTML( )   PDF (2549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宿主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进而促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复制。首先,本研究验证了过表达和沉默PDCD10对FMDV复制的影响,接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通路下游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PDCD10显著促进FMDV的复制,沉默PDCD10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与对照相比,过表达PDCD10后感染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的细胞培养液上清液显著促进FMDV复制,进一步,PDCD10显著抑制SeV诱导的IFN-β启动子以及NF-κB的激活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通路信号分子转录,最后还发现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下游ISGs转录。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PDCD10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积累了资料。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MDBK细胞后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曹政, 居马别克·夏拉巴依, 李春燕, 马力克·艾则孜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60-4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8
摘要 ( 370 )   HTML( )    PDF (3790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采集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牛皮肤病变组织,接种MDB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病变组织及病毒感染后的MDBK细胞,同时对感染后24 h的MDBK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将其按功能分类,分析它们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结果显示,LSDV在电镜下呈椭圆形,病毒粒子大小约320 nm×260 nm。转录组分析发现,与未处理组相比,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499个,其中,112个基因上调表达,387个基因下调表达。通过GO和KEGG分析得知,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从细胞表面传导信号至细胞核内部的MAPK信号通路,其中,参与天然免疫且涉及细胞凋亡的MAP3K1基因表达呈现显著下调,提示病毒感染会影响宿主细胞的迁移与凋亡等过程。显著变化基因包括HIF1A、RORALRRK2、AP3B1和ANO6等,分别涉及到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等功能,除此之外,不饱和脂肪酸及胆汁分泌两个信号通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LSD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牦牛源牛凸隆病毒的检测及其基因组特征
赵龙,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69-4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19
摘要 ( 325 )   HTML( )   PDF (2572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证实青藏高原牦牛中牛凸隆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的存在,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采用RT-PCR方法检测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犊牦牛腹泻粪便中BToV,并扩增基因组。结果从145份样本中检出10份BToV阳性,平均阳性率约为6.9%,其中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阳性率分别约为11.8%、8.9%、3.0%。成功获得1个长为28 314 bp的牦牛源BToV基因组,GC含量为36.31%,与GenBank中已有的5个BToV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2%~97%,与国内BToV基因组SC2的相似性最高且遗传关系最近。本研究中BToV基因组的S基因与GenBank中已有的14个完整BToV-S基因相比,存在8个独特的氨基酸变异,其中,6个位于S1结构域,2个位于S2结构域,且在222—2 473 bp发生区域重组事件。本研究证明BToV在牦牛中的存在,并且地域分布广泛,获得了牦牛源Ⅲ型BToV基因组,报道了BToV的S基因重组事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BToV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
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敲除PK-15细胞系的建立及对PRV感染的影响
翟云云, 李佳佳, 张爽, 任子昱, 金前跃, 杜永坤, 万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78-4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0
摘要 ( 318 )   HTML( )   PDF (2386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PK-15细胞的影响。以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猪肾上皮细胞(PK-15)ASC基因稳定敲除细胞系,通过T7核酸酶检测靶基因的敲除效率;CCK-8试剂盒检测PK-15敲除ASC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K-15以及PK15-ASC-/-细胞感染PRV-GFP病毒的增殖差异;RT-PCR检测PRV-gBIFN-βISG15、IL-1β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RV gE蛋白的表达;TCID50检测子代病毒感染力的滴定。结果表明:两对特异性sgRNA均能对ASC进行基因编辑,但经过T7核酸酶酶切检测进行基因编辑效率分析,结果表明,sgRNA2的基因编辑效率最高;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表明,PK-15以及PK15-ASC-/-细胞活力无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PRV-GFP在PK15-ASC-/-细胞中的增殖显著低于PK-15细胞;定量RT-PCR结果表明,PRV-gB基因在PK15-ASC-/-细胞中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PK-15细胞,而IFN-βISG15基因在PK15-ASC-/-细胞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K-15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RV的gE蛋白在PK15-ASC-/-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PK-15细胞;滴度测定结果表明敲除ASC基因能够显著抑制子代病毒的增殖能力。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K15-ASC-/-细胞系,并通过PRV感染试验证实敲除ASC基因可以抑制PR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
广州市农贸市场猪肉源伦敦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高远, 王兰茜, 张丽娜, 符颖, 张建民, 廖明, 瞿孝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88-4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1
摘要 ( 319 )   HTML( )   PDF (861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广州市2016年5—10月农贸市场猪肉源伦敦沙门菌的流行和耐药情况。从广州市农贸市场采集样品198份,分离得到28株猪肉源伦敦沙门菌,用K-B法测定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鉴定其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市场猪肉样品中沙门菌的阳性率为74.2%(147/198),伦敦沙门菌的分离率为19%(28/147),其对磺胺异唑、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6%和75.0%;其次为链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药率依次为71.4%、67.9%、67.9%、67.9%、46.4%和42.8%;对萘啶酸(3.6%)和多黏菌素B (3.6%)耐药水平较低。有71.4%(20/28)的菌株对3种及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00%,aadA2(7.1%)、strA(37.9%)、aadB(100%);酰胺醇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42.6%,cat1b(39.3%)、floR(39.3%);磺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7.9%,sul1(60.7%)、sul2(60.7%);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78.6%,均同时携带tetAtetB;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检出率为10.7%;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oqxABaac(6’)-lb-cr检出率为3.6%、10.7%和7.1%;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检出率为3.6%。伦敦沙门菌在广州农贸市场猪肉中是主要流行血清型之一,其对传统抗菌药物磺胺异唑、四环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耐药性严重,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且具有多种多重耐药表型。这提示人们需要对市场沙门菌进行常态化检测与监测,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确保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基础兽医
牛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分析
李楠, 张建楼, 张永红, 郑志强, 霍珊珊, 仲飞, 翟向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498-5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2
摘要 ( 311 )   HTML( )   PDF (1731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离纯化牛天然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 (SP-A)和分析其抗菌活性,首先通过共价交联法制备出可特异吸附SP-A的麦芽糖-Sepharose (MS)胶粒,然后用MS胶粒从牛肺泡洗出液中吸附牛SP-A,从而得到牛SP-A。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牛SP-A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ku,二聚体为60 ku。分离纯化的牛SP-A能够凝聚大肠杆菌,表明SP-A具有生物活性。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牛SP-A在体外可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尤其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表明本试验制备的牛天然SP-A具有抗菌活性,这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抗菌和抗病毒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SP-A作为抗菌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噬调节剂对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小鼠脑部细胞凋亡的影响
张金花, 高明星, 刘泽霖, 谷长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06-5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3
摘要 ( 313 )   HTML( )   PDF (3450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自噬调控药物对感染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小鼠脑部细胞凋亡的影响,本试验建立自噬调控药物处理的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小鼠的动物模型,其中,雷帕霉素为自噬诱导剂,渥漫青霉素及氯喹为自噬抑制剂。实验动物分成8组:DMEM对照组(Control);JEV感染组(JEV);JEV+雷帕霉素(Rapamycin)组(JEV+Rapa);JEV+渥漫青霉素(Wortmannin)组(JEV+Wort);JEV+氯喹(Chloroquine)组(JEV+CQ);雷帕霉素组(Rapa);渥漫青霉素组(Wort);氯喹组(CQ)。观察不同处理组小鼠的临床症状;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脑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Tunel染色观察统计小鼠脑部凋亡细胞分布;检测小鼠脑部凋亡因子及凋亡蛋白的表达量。与JEV+Rapa及JEV组相比较,JEV+Wort及JEV+CQ组小鼠出现轻微的神经症状,脑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线粒体轻度损伤,脑组织较少细胞发生凋亡。不同处理组小鼠脑部凋亡因子及凋亡蛋白的表达量变化差异不显著。综上表明,自噬抑制剂渥漫青霉素和氯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小鼠脑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发生。
CnAβ基因对大鼠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李艳红, 刘洁, 吴正理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15-5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4
摘要 ( 317 )   HTML( )    PDF (5150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敏是人和养殖动物常见的疾病,而且发生的频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了深入了解过敏反应的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钙调磷酸酶A beta (calcineurin A beta,CnAβ)基因敲除的大鼠RBL-2H3细胞株,并探讨CnAβ基因对RBL-2H3细胞生长及脱颗粒的影响。选取大鼠CnAβ基因第一外显子为敲除靶点,设计并合成3个单导向RNA (single guide RNA,sgRNA),构建pX459-CnAβ-sgRNA质粒,并用脂质体3000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到RBL-2H3细胞内;利用嘌呤霉素对转染细胞进行筛选,通过DNA测序验证获得CnAβ基因敲除的RBL-2H3细胞株;并检测CnAβ基因缺失对细胞增殖和脱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CnAβ单基因敲除的大鼠RBL-2H3细胞株;CnAβ基因缺失对RBL-2H3细胞增殖、细胞的颗粒形成以及颗粒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由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动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动物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临床兽医
不同产源艾纳香油抗菌活性筛选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的研究
高月, 王万林, 彭俊超, 蔡亚玲, 廖加美, 易琼, 王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25-5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5
摘要 ( 380 )   HTML( )   PDF (2000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抗菌效果好的艾纳香油,寻找其抗菌活性物质,分析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无乳链球菌、白色念珠菌体外抗菌试验筛选不同产源(A1~A5)和自制的艾纳香油(B1~B9、T),采用GC-MS分析主要化学成分,并检测其部分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研究艾纳香油T对动物的保护作用,测定其对细菌生长及细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纳香油B9、T体外抗菌效果最好,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其敏感,MIC值分别为9.77、13.68 μg·mL-1,MBC值分别为19.54、27.35 μg·mL-1;从艾纳香油B5、B9、T中检测出36种共有化学成分,其中,α-葎草烯、蒎烯、芳樟醇类化合物具有一定抑菌活性;不同浓度艾纳香油T溶液均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的死亡率,减轻小鼠脾肿大、肾炎性渗出,差异极显著(P<0.01);低浓度艾纳香油T溶液能延迟菌株进入对数生长期,高浓度能杀死细菌,造成菌体不规则凸出及凹陷结构,变形严重,甚至细胞破碎。筛选获得艾纳香油T抗菌活性较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与破坏菌体结构、抑制菌株生长有关,其中,α-葎草烯、蒎烯和芳樟醇类化合物可能是抑菌关键物质,值得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王宗捷, 张瑞雪, 刘守勤, 靳亚平, 林鹏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35-5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6
摘要 ( 289 )   HTML( )   PDF (1955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具有细胞毒性和雌激素活性,会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产生严重毒性影响。目前,ZEN对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ESCs)凋亡的潜在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山羊永生化ESCs,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ZEN对山羊E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凋亡关键基因的变化,探讨ZEN是否通过ERS影响山羊ESCs的增殖与凋亡。结果显示,ZEN抑制了山羊ESCs的增殖过程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随着ZEN剂量的增加,山羊ESCs的凋亡比例显著上升。ZEN剂量依赖性地上调了Caspase-8、Caspase-9及Bax/Bcl-2 mRNA表达水平。ZEN显著上调了ERS标志分子GRP78和CHO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ERS关键分子ATF6、PERKIRE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且ZEN对IRE1通路的影响更为显著。添加ERS特异性抑制剂4-PBA和IRE1特异性抑制剂Irestatin 9389均可显著降低ZEN对ESCs增殖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ZEN可以通过ERS通路调控山羊ESCs的凋亡进程。
痛风雏鹅肠道菌群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促进肾损伤的研究
朱道仙, 吴植, 陆江, 黄涛, 刘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43-5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7
摘要 ( 324 )   HTML( )   PDF (6481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痛风雏鹅的肠道菌群对肾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具有典型痛风特征的雏鹅15只,相同日龄及生长环境下的健康雏鹅15只,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盲肠内容物中菌群的差异;用改良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Cr),用酶比色法测定血清尿酸(UA),用脲酶-谷氨酸脱氢酶法测定血清尿素氮(BUN);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核转录因子-κB (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并将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与健康雏鹅比较,痛风雏鹅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所得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Chao 1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变形菌门、埃希菌属、变形菌属及肠球菌属等细菌丰度显著增加,痛风雏鹅肠道菌群在免疫系统、细菌感染、膜传输及核苷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参与度较高;2)与健康雏鹅比较,痛风雏鹅肾组织中TLR4、MyD88、NF-κBIL-1β、TNF-ɑIL-6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这些分子表达量与Cr、BUN及UA呈正相关,与埃希菌属、变形菌属及肠球菌属等菌属丰度呈强正相关关系;3)移植痛风雏鹅肠道菌群小鼠的肾小管发生变性,肾组织TLR4、MyD88、NF-κB的mRNA表达量及血中Cr、BUN、肾损伤因子-1(KIM-1)等水平显著高于移植健康雏鹅菌群的小鼠;给予移植痛风雏鹅菌群小鼠TAK-242后,可回调这些变化。综上表明,痛风雏鹅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并可激活LTR4/MyD88/NF-κB通路,诱发炎症反应,促进肾损伤的发生。
研究简报
1株塞内卡病毒A型的基因组序列与演化分析
李宁, 郭慧芳, 王白玉, 乔麒龙, 黄庆, 李永涛, 王增, 赵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53-5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8
摘要 ( 334 )   HTML( )   PDF (1471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塞内卡病毒A型(Senecavirus A,SVA) CH-HNCY-2019株的基因组特性和演化,参考SVA毒株SVV-001(GenBank No.NC011349)全基因组序列设计8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和测序获得SVA CH-HNCY-2019株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VA分离株CH-HNCY-2019基因组全长为7 294个核苷酸,与中国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为95.9%~99%,与美国经典株SVV-001核苷酸相似性最低。CH-HNCY-2019与大多数中国2017—2018年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而与中国2015—2016年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与包括2019年中国广东4个SVA分离株在内的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相比,CH-HNCY-2019的VP1蛋白的722位氨基酸由L突变为Q;VP3蛋白的499位氨基酸由A突变为V,528位氨基酸由P突变为S,582位氨基酸由E突变为K。本研究成功获得1株SVA CH-HNCY-2019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结果提示,SVA中国流行株具有多样性,而且在不断地演变,应加强SVA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研发以防止SVA在我国猪群中的广泛传播。
印第安纳沙门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龚建森, 徐敬潇, 付立霞, 张笛, 董永毅, 徐步, 窦新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2):  560-5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2.029
摘要 ( 284 )   HTML( )   PDF (555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决印第安纳沙门菌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分子检测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取印第安纳沙门菌特异性检测靶标,进一步设计用于环介导等温扩增的引物组。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建立针对印第安纳沙门菌的特异性分子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耗时短,检测下限为59拷贝·反应-1。应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检测,结果不仅与国家标准(GB4789.4—2016)检测结果一致,还可用于自凝菌株检测。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实现印第安纳沙门菌的快速检测,将在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