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0-0. 
摘要 ( 138 )   HTML( )    PDF (3875KB) ( 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1-0. 
摘要 ( 126 )   HTML( )    PDF (422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2-0. 
摘要 ( 46 )   HTML( )    PDF (174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引导编辑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邹惠影, 李俊良, 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21-37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1
摘要 ( 272 )   HTML( )    PDF (1637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引导编辑系统是基于CRISPR/Cas9系统新开发出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实现12种碱基的互换、插入和缺失,并且不需要产生双链断裂和引入外源供体DNA。本文从基因编辑的发展历程、引导编辑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引导编辑系统的优化、引导编辑系统在动物和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引导编辑系统的设计和脱靶效应等几个方面详细的对引导编辑系统近几年的研究及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为促进科研工作者了解引导编辑系统及进一步推进引导编辑系统在动物和植物科学基础研究和育种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纳米技术抗耐药菌的研究进展
洪冕, 黄佳敏, 陈冬梅, 谢书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31-37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2
摘要 ( 260 )   HTML( )    PDF (942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挑战,其导致抗菌药物的作用下降,细菌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疾病治疗难度加大、治疗费用增加以及动物生产力的持续降低,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寻找新方案以对抗耐药细菌尤为重要。纳米技术于近代兴起,被广泛运用于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在对抗耐药细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纳米技术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外排泵、产生活性氧(ROS)、抑制和降解生物被膜等多种机制降低细菌抗性。本文将从纳米技术的应用历程、对抗耐药菌的策略以及对抗耐药菌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兽药研究者提供一定借鉴。
遗传育种
宁乡猪FABPs、SLC13A5和NR1H4基因多态性及其与IMF含量的关联分析
李艺阳, 殷诗舒, 廖印长, 徐康, 张跃博, 何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37-37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3
摘要 ( 246 )   HTML( )    PDF (2144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宁乡猪FABPsSLC13A5和NR1H4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性。本试验采用PCR-RFLP和Sanger测序的方法对172头宁乡阉公猪FABPsSLC13A5和NR1H4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探究多态性与宁乡猪IMF含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宁乡猪H-FABP-Hinf Ⅰ酶切位点存在多态性,其中Hh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最高,与HH、hh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H-FABP-Hae Ⅲ酶切只检测到DD和Dd两种基因型,Dd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个体(P<0.01);H-FABP基因的Hinf Ⅰ和Hae Ⅲ多态性位点共形成3种单倍型和5种单倍型组合,其中单倍型组合HD/hd个体具有最佳的IMF含量。H-FABPMsp I酶切结果及A-FABP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宁乡猪不存在多态现象;SLC13A5基因多态性位点g.50705299T/C和NR1H4基因多态性位点g.83607915G/A处不同基因型间IMF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H-FABP基因Hinf Ⅰ和Hae 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宁乡猪IMF含量显著关联,其形成的单倍型组合HD/hd的IMF含量最高。以上结果可为宁乡猪IMF含量性状的早期分子选育提供参考。
不同类型肉鸡线粒体单倍型与遗传起源研究
唐修君, 樊艳凤, 贾晓旭, 葛庆联, 陆俊贤, 周倩, 陈大伟, 高玉时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48-37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4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394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鸡线粒体D-loop区单倍型特性以及与生长速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遗传起源。选取不同类型肉鸡品种(配套系)6个,测定其生产性能,并对6个群体共计314个个体线粒体D-loop区全长进行测序,分析其单倍型特性;同时与不同红色原鸡亚种进行聚类,分析其母系起源。结果显示,6个群体D-loop区全序列共检测到37个突变位点,构成40种单倍型,分为A、B、C和E 4个单倍型群,其中AA肉鸡、罗斯308、禽雁麻鸡和裕禾1号肉鸡主要为E单倍型,占比分别为85.92%、50.00%、100.00%和70.21%;园丰麻鸡2号和港丰瑶黑麻鸡E单倍型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15.00%和22.39%,园丰麻鸡2号B单倍型含量最高,占比66.67%,港丰瑶黑麻鸡C单倍型含量最高,占比40.30%。相关性分析显示,初生重与E单倍型比例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B和C单倍型比例之间均呈负相关;E单倍型比例与公母平均体重约1.8 kg时日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公母平均体重约1.8 kg时饲料转化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聚类分析显示,A、B单倍型所有个体均与原鸡滇南亚种聚为一枝;E单倍型所有个体均与原鸡印度亚种聚为一枝;C单倍型所有个体与原鸡印度亚种、滇南亚种、指名亚种以及印尼亚种交叉聚为一类。结果提示,线粒体单倍型与肉鸡生长速度之间相关显著,E单倍型与肉鸡生长速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我国家鸡群体母系起源丰富,但主要起源于原鸡滇南亚种。
基于系谱和基因组信息估计荷斯坦青年母牛体重性状遗传参数
常瑶, 苏国生, 李艳华, 李想, 麻柱,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59-37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5
摘要 ( 148 )   HTML( )    PDF (4414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设计利用不同信息来源的模型估计荷斯坦后备牛不同月龄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本研究于2014—2020年测定并收集了7 122头荷斯坦牛32 338条0~12月龄体重数据,分别利用系谱信息(linear mixed model with pedigree relationship matrix,LM_A)和系谱-基因组信息构建亲缘关系矩阵(linear mixed model with genotype-pedigree joint relationship matrix,LM_H),基于母体效应动物模型估计初生重,基于是否考虑初生重作为协变量的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2~12月龄各月龄体重遗传力,并利用双性状动物模型估计初生重与其它月龄体重的遗传相关。结果显示,对于初生重,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LM_H方法的拟合程度显著优于LM_A方法,但两种方法估计的遗传参数相差不大:直接遗传力分别为0.30和0.32,母体遗传力分别为0.08和0.09,个体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64;对于2~12月龄体重,LM_A和LM_H两种方法估计的校正初生重后的各月龄体重遗传力分别为0.15~0.55和0.28~0.49,未校正初生重的各月龄体重遗传力分别为0.16~0.54和0.28~0.51。初生重与2、5月龄体重之间为高遗传相关(相关系数>0.6)。5月龄后,各月龄体重与初生重的遗传相关系数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减小。相较于LM_A,LM_H方法更稳定,AIC值较小(即拟合优度较大),遗传参数标准误较小。综上,采用LM_H方法估计目标性状可获得更准确、更稳定的遗传参数。本研究为建立中国荷斯坦牛生长性状基因组选择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ME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
许静漪, 徐昊祺, 胡丽蓉, 张帆, 高清, 罗汉鹏, 张海亮, 师睿, 李想, 刘林, 郭刚,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69-37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6
摘要 ( 132 )   HTML( )    PDF (3774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与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泌乳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究了ME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繁殖和泌乳性状的相关性。通过混池测序法在70头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公牛中扫描目标基因的SNPs,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对其后代1 160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部分SNP的基因分型,基于连锁不平衡分析获得双倍型信息,并采用线性模型对SNP及其双倍型与5个繁殖和6个泌乳性状的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s,EBV)进行关联分析。随后,针对位于功能区域的SN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其潜在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在MET基因中共检测到19个SNPs,说明该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就其中7个SNPs进行了基因分型,分型结果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7个SNPs与多个性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关联;位于上游调控区的g.51737889T>C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初产日龄、青年牛首末配种间隔、经产牛首末配种间隔、体细胞评分的EBV最低,说明该基因型个体同时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另一个位于上游调控区的g.51736640A>C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初产日龄、青年牛首末配种间隔、经产牛首末配种间隔、体细胞评分的EBV最低,但乳蛋白率、乳脂率的EBV最低,说明该基因型个体繁殖性能较好,但泌乳性能相对较差;此外,位于第6外显子的g.51660569G>A位点TC基因型个体初产日龄的EBV较低,青年牛首末配种间隔、经产牛首末配种间隔、体细胞评分的EBV最低,说明该基因型个体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该基因的7个SNPs形成2个单倍型块,其双倍型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进一步表明,单倍型块1中H1H3个体的繁殖性能较好且泌乳性能中等,单倍型块2中H4H4个体的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均较优秀,为两个优势双倍型;此外,H1H3包含g.51660569G>A位点的TC基因型,H4H4为g.51737889T>C、g.51736640A>C两位点GG基因型的组合,其关联分析结果与单个位点的结果一致。基序分析结果表明,g.51737889T>C与g.51736640A>C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G可富集到与基因激活、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且两位点GG基因型的MET基因表达量均最高,其双倍型H4H4表达量也较高,进一步验证了关联分析结果。综上,本研究获得了中国荷斯坦牛MET基因的多态性图谱,并通过关联分析、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并验证了MET基因与繁殖、泌乳性状的遗传关联,为中国荷斯坦牛高产高效选育提供了可用的遗传标记。
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其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王育南, 吴月, 宋哈楠, 张涛, 关伟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86-37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7
摘要 ( 138 )   HTML( )    PDF (10802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pancrea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进行原代培养并研究其体外分化潜能,为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学方面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本研究从3月龄的西门塔尔牛胚胎中无菌分离胰腺组织,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PMSCs,进行原代培养;绘制第3代、第9代、第15代细胞生长曲线并测定群体倍增时间及克隆形成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CD90、CD34和CD45),RT-PCR检测干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CD90、CD106、CD166、CD34和CD45);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其基因稳定性,通过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肝样细胞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成功分离出PMSCs,细胞贴壁后形态均为长梭形,漩涡状生长,生长趋势呈典型的S形;第9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显著低于第15代而高于第3代(P<0.01);第9代PMSCs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第3代而显著高于第15代(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MSCs特异性表达CD29、CD44、CD73和CD90,RT-PCR结果显示PMSCs特异性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6和CD166,未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与国际细胞治疗学会组织干细胞委员会指定的MSCs表面标记物相对应;核型分析表明,PMSCs为正常二倍体(2n=60,XY),染色体基因组未发生变异;特异性染色和RT-PCR结果表明,从西门塔尔牛体内获得的P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肝样细胞。本试验证实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西门塔尔牛P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PMSCs具有活性好、增殖速度快的特点,与M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多项分化的潜能。可为组织工程学提供新的种子细胞。
不同年龄段牦牛瘤胃组织形态学与转录组研究
唐娇, 夏果, 刘益丽, 闵奇, 冉嫆, 谢书琼, 马士龙, 江明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797-38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8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2222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牦牛瘤胃组织形态、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瘤胃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瘤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非反刍阶段(1日龄与20日龄)、过渡阶段(60日龄)和反刍阶段(15月龄与3岁龄)的健康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共5个年龄组,每组3个样本。测量样本的体重与瘤胃重量;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并统计肌层厚度、乳头高度与宽度;提取瘤胃组织总RNA进行测序,并以1日龄为对照进行转录组分析。选取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试验,关联其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趋势。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1日龄至3岁的牦牛瘤胃肌层与乳头形态有极大程度的发育与分化,15月龄和3岁牦牛瘤胃重量与指数显著增加(P<0.05);从20日龄开始,瘤胃的肌层厚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20日龄后,瘤胃乳头高度和宽度随着日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20日龄组DEGs富集到胆固醇合成、丁酸代谢和PPAR信号通路等与VFA代谢相关的通路,富集到与免疫相关的免疫反应生物过程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富集到与瘤胃上皮细胞异源物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外源性物质的代谢途径;60日龄组DEGs富集到脂肪酸代谢、丙酸代谢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等与VFA代谢相关的通路,富集到与VFA吸收相关的矿物质吸收通路;15月龄与3岁组DEGs富集到维持瘤胃上皮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的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从富集通路中发现,HMGCS2、SLC26A3、PPARGPPARDCCL5等基因是与瘤胃营养吸收、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候选基因。荧光定量结果显示,挑选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牦牛瘤胃形态结构发育较早,20日龄是其发育的重要临界点;牦牛瘤胃肌层发育比瘤胃乳头更早,肌层厚度从20日龄时快速增加,瘤胃乳头从20日龄后快速发育;20日龄瘤胃开始VFA代谢,促进瘤胃快速健康的发育。
基于LCMS技术对牦牛围产后期的血清动态代谢组学分析
马晓玲, 彭巍, 舒适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11-38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09
摘要 ( 129 )   HTML( )    PDF (12683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阐明经产母牦牛围产后期动态代谢情况,探究营养代谢影响生殖激素的机制。本研究随机选取年龄((7.13±0.78)岁)、体况(2.69±0.35)和胎次((1.75±0.43)胎)相近的经产母牦牛8头作为试验动物,自分娩日开始每隔7 d收集血清至产后第28天,共5个时间点。应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5个时间点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关键代谢物,构建经产母牦牛围产后期动态代谢网络机制。试验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获得2 841和1 326种代谢物定性分析的结果,通过计算各时间点代谢物表达量的差异倍数、VIP值及每两个时间点T-test检验的P值,共筛选出117种差异代谢物。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获得与繁殖性能、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的3种、7种和8种关键代谢物。基于关键代谢物构建动态代谢网络机制发现,糖代谢在围产后期的起始阶段作用效率较低,末期升高,脂类和氨基酸代谢在起始阶段作用效率较高,末期降低,推测经产母牦牛在产后发生能量负平衡。生殖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作用效率在围产后期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根据对经产母牦牛动态代谢谱的检测和网络机制的构建发现,经产母牦牛产后发生了能量负平衡,由于过度脂肪动员导致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阻,这可能是导致经产母牦牛产后生殖机能不能及时恢复的主要原因,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基于WGCNA技术研究驴肉嫩度基因及代谢物调控网络
李武峰, 邱丽霞, 关家伟, 李丽, 杜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27-38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0
摘要 ( 129 )   HTML( )    PDF (9536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WGCNA技术解析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探究驴肉嫩度调控机制。试验动物采用24~36月龄的健康雌性广灵驴(平均体重236.10 kg),将驴肉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作为表型数据,以每个样品3个重复进行表型数据测定。本试验基于前期研究的具有显著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差异的14个广灵驴背最长肌样本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序数据,运用WGCNA技术筛选与驴肉嫩度相关的基因及代谢物并进行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解析嫩度相关基因与代谢物。结果表明,利用WGCNA技术通过|r|≥0.5以及P≤0.05筛选标准得到3个与嫩度相关的关键基因模块Greenyellow、Darkgrey、Darkgreen以及2个关键代谢物模块Brown、Yellow。对关键基因模块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模块内基因主要在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脂质氧化、脂肪酸β-氧化、细胞大分子分解代谢过程、肌肉器官发育、钙离子结合等GO功能上富集。存在于关键模块内的基因及代谢物经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其大多集中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Wnt信号通路、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肪酸代谢、TCA循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β-丙氨酸代谢等通路上。联合分析表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以及PPAR信号通路可能调控驴肉嫩度。WGCNA及联合KEGG共富集分析筛选到的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以及PPAR信号通路可能对调控驴肉嫩度有重要作用;而GAD1、PPATNIT2AGMATCARNS1、ACOXL以及腺苷酸基琥珀酸、L-脯氨酸、L-谷氨酸、肌酸、高肌肽、肌肽、泛酸、(9S)-羟基十八碳二烯酸则可能是影响驴肉嫩度的候选基因及代谢物。本试验可为今后广灵驴肉质嫩度的分子调控与改良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PLC-γ1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作用的初步研究
刘欣杰, 吴晓雪, 刘素平, 袁利明, 陈宁, 赛务加甫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42-38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1
摘要 ( 408 )   HTML( )    PDF (10583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构建PLC-γ1真核过表达载体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探索绵羊PLC-γ1基因对卵母细胞激活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Puc57-P2A-Flag-PLC-γ1菌株为模板设计引物并引入Hind Ⅲ、Age Ⅰ酶切位点,利用PCR扩增并纯化P2A-Flag-PLC-γ1基因,将其连入pcDNA3.1-EGFP载体,进行转化,通过菌液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提取质粒。随后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24 h,分为control组、空载组和PLC-γ1过表达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及Western blot (WB)检测转染后细胞中PLC-γ1的表达情况;Anti-Flag免疫磁珠纯化PLC-γ1蛋白;以10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健康状态良好,体重约50 kg,n=2)为对象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WB鉴定其特异性。通过显微注射重组质粒及离子霉素(Ion)结合6-DMAP孤雌激活卵母细胞,qPCR及WB检测PLC-γ1在卵裂后不同时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桑椹胚期)的绵羊早期胚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真核过表达载体;转染24 h后,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相比,过表达组PLC-γ1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WB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并纯化PLC-γ1蛋白,大小为149 ku;测得PLC-γ1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 800,并可与PLC-γ1蛋白发生免疫反应。将重组质粒注射到绵羊MⅡ期卵母细胞胞质中,qPCR及WB结果显示PLC-γ1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LC-γ1真核过表达载体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质粒注入卵母细胞并实现表达,证明PLC-γ1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且具有作为新的卵母细胞激活因子的潜能。既为探索绵羊PLC-γ1基因对卵母细胞激活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提升绵羊的繁殖性能奠定基础。
O-GlcNAc修饰水平变化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王腾飞, 冯志强, 孙雅雯, 赵善江, 郝海生, 邹惠影, 杜卫华, 赵学明, 朱化彬, 庞云渭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56-38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2
摘要 ( 108 )   HTML( )    PDF (3582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O-β-N-乙酰葡糖胺(O-linked beta-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水平变化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本研究以牛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O-GlcNAc转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OGT)、O-GlcNAc糖苷酶(O-GlcNAcase,OGA)及O-GlcNAc蛋白在牛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分布;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在添加4 mmol·L-1 OGT抑制剂BADGP和100 μmol·L-1 OGA抑制剂PUGNAc的体外成熟液中进行体外成熟,将未添加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各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和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GlcNAc蛋白、OGT、OGA、GFAT和TXNIP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OGT和O-GlcNAc蛋白共定位于牛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而OGA和O-GlcNAc蛋白共定位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且相对集中在卵母细胞的皮质区。与对照组相比,BADGP处理组和PUGNAc处理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52.8±5.1)%&(60.9±1.9)%vs.(70.8±5.4)%)和体外受精囊胚发育率((9.6±4.9)%&(10.0±5.8)%vs.(21.5±4.3)%)均显著降低(P<0.05)。BADGP处理显著降低了OGT的表达,使卵母细胞的O-GlcNAc修饰水平发生下调,OGA的表达降低;而在PUGNAc处理组中,卵母细胞OGA的表达显著下调,O-GlcNAc修饰水平升高,OGT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抑制OGT显著上调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限速酶GFAT mRNA的表达,而抑制OGA则显著下调GFAT mRNA的表达;此外,O-GlcNAc修饰水平改变显著上调了葡萄糖调控关键因子TXNIP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O-GlcNAc修饰水平改变会降低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卵母细胞通过反馈调节OGT、OGA、GFAT以及TXNIP的表达,应对O-GlcNAc修饰水平的波动。
高通量SNP芯片在牛体外早期胚胎染色体质量鉴定中的初步应用
胡智辉, 王欢, 衡诺, 巩建飞, 王忆, 王雅春, 赵善江, 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66-38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3
摘要 ( 122 )   HTML( )    PDF (5897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高通量SNP芯片建立一种可评估牛早期胚胎染色体质量和生产性能的方法,为胚胎牛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通过胚胎切割技术分别对荷斯坦奶牛体内囊胚(n=27)、体外囊胚(n=21)、体外2细胞胚胎(n=6)和8细胞胚胎(n=5)进行切割取样并统计发育率,其中体内囊胚组分为1/2体内胚组(切取半个胚胎)和体内滋养层(trophoblast cells,TE)组(切取体内胚胎少量TE),体外囊胚组、体外2和8细胞胚胎分别为体外TE组(切取体外胚胎少量TE)、体外2细胞(切取体外2细胞胚胎的1个卵裂球)和8细胞组(切取体外8细胞胚胎的1个卵裂球)。切割取样后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WGA),对扩增成功且DNA量大于1 000 ng的样品进行SNP芯片检测,芯片检出率大于90%的进行生产性能评估,低于90%的进行染色体片段缺失分析和数据填充。结果显示:1)切割部分TE后,体内TE组剩余部分和体外TE组剩余部分继续培养24 h后的发育率分别为(94.4±5.6)%和(90.5±6.6)%,而1/2体内胚组剩余部分的发育率显著降低,仅为(22.2±14.7)%。2)1/2体内胚组和体外2细胞组扩增成功率为100%,而体内TE组、体外TE组和体外8细胞组扩增的成功率分别为(94.4±5.6)%、(76.2±9.5)%和(60.0±24.5)%;与1/2体内胚组相比,体内TE组和体外TE组经WGA后DNA量均显著下降(P < 0.05),且体外TE组扩增后DNA量显著低于体内TE组(P<0.05)。3)相较于1/2体内胚组(91.2±1.6)%,体内TE组(76.7±15.2)%、体外TE组(74.3±9.6)%、体外2细胞组(76.1±6.9)%、体外8细胞组(61.2±19.0)%芯片检出率均显著下降(P<0.05),且检出率均低于90%。4)以至少连续7个SNPs缺失作为染色体片段缺失筛选标准,体外TE组和体内TE组分别筛选到188个和388个染色体缺失片段,相应的缺失片段各包括46和48个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体外TE组缺失基因主要与细胞骨架和细胞分化相关,而体内TE组缺失基因则主要与细胞物质分泌和运输相关。5)在64 958个SNPs填充位点中52 334个SNPs填充位点的填充准确性(R2)在0.99~1之间且填充准确性为91%,说明填充的准确率较高,育种值估计显示,体外TE组生产性能低于体内TE组。综上,利用胚胎切割、单细胞基因组扩增和基因组芯片可在微创的前提下,实现对植入前早期胚胎染色体质量和生产性能的评估。同时,体内外胚胎染色体缺失片段对比分析发现体外发育过程中细胞骨架等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体外胚胎质量差的原因之一。
营养与饲料
屎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韩鹏敏, 张然, 边世雄, 李云雷, 倪爱心, 王园美, 宗云鹤, 赵金蒙, 袁经纬, 孙研研, 李建慧, 陈继兰, 麻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80-38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4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137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单独添加屎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及二者混合添加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探究益生菌对乳鸽生长的调控机制。试验选取240只12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白羽王鸽,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屎肠球菌组、枯草芽孢杆菌组、混合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乳鸽,试验期16 d。试验期结束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2只乳鸽(共48只乳鸽)称重,测定其血清免疫指标、肌肉品质、肝组织抗氧化指标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量等。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屎肠球菌组显著提高了乳鸽的平均日增重(P<0.05),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枯草芽孢杆菌组显著降低了乳鸽的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对乳鸽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屎肠球菌组和混合组显著提高了乳鸽胸肌亮度(P<0.05),混合组还显著提高了乳鸽胸肌红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屎肠球菌组和混合组能显著提高乳鸽血清中IgG含量(P<0.05),混合组能显著提高乳鸽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除屎肠球菌组G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3个处理组对乳鸽的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屎肠球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混合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5)3个处理组肝组织的GHIGF-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枯草芽孢杆菌组GHR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屎肠球菌可显著提高乳鸽平均日增重,而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乳鸽的平均日增重;屎肠球菌能改善乳鸽肌肉品质,提高乳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从而促进乳鸽生长。
溶血卵磷脂对降能饲粮饲喂良凤花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常凌, 何业春, 李正, 王奇志, 赵爱华, 宋泽和, 张海涵, 贺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892-39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5
摘要 ( 114 )   HTML( )    PDF (1338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在两种能量水平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溶血卵磷脂(lysolecithin,LPL)对良凤花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消化道酶活性以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良凤花鸡1 08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1)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对照+500LPL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00 mg·kg-1的LPL;3)降能组:饲喂降能饲粮(在基础饲粮水平上降低251 kJ·kg-1的代谢能);4)降能+500LPL组:在降能饲粮基础上添加500 mg·kg-1的LPL;5)降能+750LPL组:在降能饲粮基础上添加750 mg·kg-1的LPL;6)降能+1000LPL组:在降能饲粮基础上添加1 000 mg·kg-1的LPL,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试验期52 d,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52日龄)。试验结束后,屠宰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降能饲粮组良凤花鸡料重比高于对照组,在添加750 mg·kg-1 LPL后良凤花鸡料重比与对照组基本持平(P>0.05)。与降能饲粮组相比,在降能饲粮中添加LPL可以提高良凤花鸡第52天的胸肌率和腿肌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1的LPL显著提高了良凤花鸡在21 d时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和52 d时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与降能组相比,在降能饲粮中添加750和1 000 mg·kg-1LPL显著提高了52 d肉鸡的回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P<0.05)以及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P<0.05)。与降能饲粮组相比,在降能饲粮中添加750 mg·kg-1的LPL显著提高了良凤花鸡对饲粮中苏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等11种氨基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P<0.05)。与降能组相比,在降能饲粮中添加750和1 000 mg·kg-1的LPL提高了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A4的基因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在降能饲粮中添加LPL可以提高良凤花鸡屠宰性能,且对其肠道形态、养分消化率和肝脂质代谢功能有积极影响,以750 mg·kg-1的添加量效果最佳。
自由采食法和排空强饲法评定鸡玉米及高粱有效能值的比较研究
李凯, 赵于庆, 钟儒清, 刘蕾, 严鸿林, 周建川, 陈亮, 张宏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07-39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6
摘要 ( 147 )   HTML( )    PDF (1140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使用自由采食法(FF)和排空强饲法(TF)测定不同来源玉米和高粱原料的鸡表观代谢能(AME)及真代谢能(TME),以比较两种评定方法对鸡有效能值的影响。试验共分3期开展,每期试验选取健康体成熟的海兰褐壳公鸡共108只,根据体重均匀原则将96只公鸡分为FF法组和TF法组,每个方法下设12个饲粮处理,每个饲粮处理4只鸡,其中FF法每2只鸡为1个重复,TF法每1只鸡为1个重复;12个饲粮处理包括6种来源的玉米饲粮、玉米-豆粕基础饲粮和5种来源的高粱饲粮,收集全部排泄物以测定饲粮及饲料原料的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每期取与试验组体重相近的5只公鸡测定内源损失。结果表明:1)使用FF法评定6种玉米的AME范围为15.82~16.23 MJ·kg-1 DM (P<0.05,CV=0.98%),TME范围为15.95~16.36 MJ·kg-1DM (P<0.05,CV=0.99%);5种高粱的AME范围在13.43~15.37 MJ·kg-1 DM (P<0.05,CV=5.16%),TME范围为13.59~15.48 MJ·kg-1 DM (P<0.05,CV=5.10%);2)使用TF法评定6种玉米的AME范围为14.35~15.01 MJ·kg-1 DM (P<0.05,CV=1.66%),TME范围为16.00~16.64 MJ·kg-1 DM (P<0.05,CV=1.45%);5种高粱的AME范围为12.51~14.87 MJ·kg-1 DM (P<0.05,CV=6.74%),TME范围为14.08~16.45 MJ·kg-1 DM (P<0.05,CV=6.04%);3) FF法测定的6种玉米AME值比TF法测值高9.42%(P<0.05),但TME在两种方法间差异不显著;FF法测定的5种高粱AME比TF法测值高5.65%(P<0.05),而TF测定的TME比FF法测定值高4.82%(P<0.05)。由此得出,不同来源玉米和高粱原料的鸡有效能值存在明显差异,自由采食法和排空强饲法会影响鸡玉米和高粱有效能值的测定。
预防兽医
骨髓源肥大细胞通过甘露糖受体识别FMDV-VLPs的细胞因子应答
韩伟建, 张俊娟, 张义明, 王家鑫, 李丽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17-39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7
摘要 ( 132 )   HTML( )    PDF (7640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骨髓源肥大细胞(BMMCs)通过甘露糖受体对口蹄疫病毒样颗粒(FMDV-VLPs)的细胞因子应答效应,本研究构建了重组pCMV-HA-HBcAg-VP1-VP4质粒,并转染CHO-K1细胞以制备FMDV-VLPs。用FMDV-VLPs负载经甘露糖受体(MR)抑制剂Mannan处理的BMMCs (iMR-VLP组),并设置只负载FMDV-VLPs组(VLP组)和单纯细胞组(Control组)作为对照,收集细胞上清液,用细胞因子芯片检测不同处理组BMMCs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VLPs组BMMCs表达IL-1α、IL-2、IL-4、IL-15、IL-17A、IL-21、TNF-α、IFN-γ、CC17和CCL21均显著上调(P<0.05),而IL-10没有显著变化,iMR-VLP组BMMCs表达IL-1α、IL-2、IL-4、IL-15、IL-17A、TNF-α、IFN-γ、CCL-17和L-Selectin显著下调(P<0.05),而IL-9、IL-10、CCL19和CCL21的表达则呈上调变化。综上所述,FMDV-VLPs可以促进BMMCs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分泌,而抑制MR后,BMMCs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表明FMDV-VLPs可能通过BMMCs的甘露糖受体增强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有效抑制能引起免疫抑制的IL-10的分泌,并降低介导T细胞的再循环的CCL19和CCL21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基于肥大细胞甘露糖受体应答效应的口蹄疫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宿主膜联蛋白A2与伪狂犬病病毒US3蛋白互作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郭振华, 李翔, 翁茂洋, 金前跃, 郭军庆, 邢广旭,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27-39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8
摘要 ( 120 )   HTML( )    PDF (5304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US3蛋白激酶是伪狂犬病病毒(PRV)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研究显示US3参与了细胞骨架重排、病毒复制和传播、细胞凋亡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鉴定新的和US3互作的宿主蛋白对于认识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共沉淀和pull-down技术验证了US3和宿主膜联蛋白A2(ANXA2)的相互作用;然后利用RNAi技术,通过荧光定量PCR、病毒滴度测定和免疫印迹分析,发现敲低ANXA2的表达显著抑制了PRV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进一步发现过表达ANXA2可以抑制PRV或者凋亡刺激剂诱导的细胞凋亡,提示ANXA2具有负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可以和US3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成员,加深了人们对ANXA2生物学功能的理解。
生物反应器培养BHK-21悬浮细胞增殖伪狂犬病病毒工艺优化
王家敏, 李自良, 马芳芳, 康碧静, 田玲, 李倬, 马忠仁, 乔自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36-39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19
摘要 ( 147 )   HTML( )    PDF (12351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伪狂犬病病毒(PRV)敏感的BHK-21细胞并分析其生长和病毒增殖特性,优化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培养和病毒增殖条件,建立生物反应器培养BHK-21悬浮细胞增殖PRV工艺。本研究利用响应面和单因素优化法,以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TCID50病毒滴度等参数为指标,优化1.2 L生物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最佳培养和增殖病毒条件,在5 L生物反应器中进一步批培养验证。结果显示,筛选获得PRV高敏感的BHK-21-02贴壁细胞和BHK-21-XF02悬浮细胞各1株,BHK-21-XF02悬浮细胞在含3%血清的SLM-BHK低血清培养基和SFM-BHK无血清培养基中均能实现良好的生长和病毒增殖。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1.2 L反应器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密度1.20×106cells·mL-1、搅拌转速120 r·min-1、DO值40%,5 L反应器批培养72 h细胞密度可达(7.61±0.18)×106 cells·mL-1、细胞活率为(96.93±1.18)%。利用单因素法优化得到1.2 L反应器最佳病毒增殖条件为MOI 0.001、培养温度37℃、细胞密度2.0×106cells·mL-1、搅拌转速80 r·min-1,5 L反应器批培养接毒后48 h病毒滴度达到最大值(7.13±0.11) lgTCID50·mL-1。本研究可为PRV疫苗相关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病毒诱导猪红细胞凋亡并促进猪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
杨云龙, 冯永智, 高琦, 郑佳琛, 王衡, 张桂红, 龚浪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48-39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0
摘要 ( 146 )   HTML( )    PDF (12499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洲猪瘟病毒(ASFV)对猪红细胞(RBCs)的作用以及对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s)吞噬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SFV侵染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s)和猪红细胞(RBCs)的能力,并检测ASFV诱导RBCs发生凋亡的百分比;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试验(Confocal)观察ASFV诱导RBCs发生凋亡是否影响PBMs的吞噬能力。结果显示,ASFV不能入侵RBCs,但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RBCs发生凋亡。0.1 MOI ASFV接种RBCs后1、3、5和7 d可分别诱导1.27%、3.23%、7.39%和8.56%的RBCs发生凋亡;1 MOI ASFV接种RBCs后1、3、5和7 d可分别诱导1.54%、3.73%、8.46%和10.74%的RBCs发生凋亡;3 MOI ASFV接种RBCs后1、3、5和7 d可分别诱导2.65%、5.01%、12.44%和18.61%的RBCs发生凋亡。同时,凋亡的RBCs可以增加PBMs对黄绿色荧光微球的吞噬数量,ASFV诱导RBCs凋亡的百分比越高,PBMs吞噬黄绿色荧光微球的数量越多。综上所述,ASFV不能侵染猪RBCs,但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RBCs发生凋亡并增强PBMs的吞噬功能。
广东地方品种鸡ALV-K分子流行病学及gag基因12 bp缺失对病毒体外复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郭妍妍, 梁灿新, 李锦群, 董欣怡, 廖明, 曹伟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56-39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1
摘要 ( 152 )   HTML( )    PDF (3002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目前广东地方品种鸡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K)的分子特征,于2020-2021年,从广东7家(A~G)正在进行外源性ALV净化的、外观健康的规模化种禽场核心群采集抗凝血样品共8 042份。通过血浆接种DF-1细胞、ELISA检测p27抗原,共检出357份阳性,并对ELISA结果S/P值0.2~0.6的150份阳性样品进行PCR鉴定和env基因测序,共分离到32株ALV-K,进一步选取16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这16株ALV-K全长为7 481~7 496 bp,基因组符合5'-LTR-UTR-gag-pol-env-UTR-LTR-3'典型的反转录病毒结构,不含已知致癌基因;其gp85基因与ALV-K参考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且相似性最高(>94.0%);其polgp37基因均比较保守,与ALV各亚群相似性均较高(>94.0%);其LTR与内源性ALV及大多数ALV-K参考株相似性最高(91.4%~99.5%),且LTR U3区与内源性ALV LTR有相同的转录调控元件;此外,观察到31.3%(5/16)的分离株在gag基因373-384位核苷酸存在12 bp的缺失,进一步以缺失株GD20 JM10为亲本,通过PCR分段扩增和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构建了缺失株(rGD20 JM10)和回补株(rGD20 JM10 A12)的cDNA克隆,将其转染DF-1细胞,ELISA和IFA结果表明,病毒拯救成功;体外复制动力学结果显示,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所调查的广东7个种禽场的ALV-K流行株均携带内源性LTR,且分子特征较为稳定,故采用更敏感的检测技术在开展ALV净化时尤为重要,此外,gag基因373—384位核苷酸的规律性缺失对病毒的体外复制能力无显著影响。
关中奶山羊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吴克, 冯航, 王娟, 杨增岐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67-39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2
摘要 ( 138 )   HTML( )    PDF (4694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自陕西省富平县某规模化关中奶山羊养殖场腹泻奶山羊肛门拭子中分离到5株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21-D-1~21-D-5。毒素基因检测表明,其均为携带etx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且21-D-5携带食源性致病毒素基因cpe。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显示,5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大小、GC含量和基因数量稳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显示,21-D-1和21-D-2以及21-D-3和21-D-4之间的SNPs差异极低(<25),表明其大概率属于相同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分离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5种毒素基因,其中,毒素基因etx在分离的D型菌株中高度保守、基因环境相似,且在菌株21-D-5中毒素基因cpe位于etx下游。此外,包括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trA在内的9种耐药基因也在分离株中被检测到,并且erm(A)、optrAfexA具有共同传播的可能性。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对产气荚膜梭菌疾病的防治和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互作相关基因
王正荣, 马勋, 张艳艳, 孟季蒙, 薄新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75-39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3
摘要 ( 100 )   HTML( )    PDF (9248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互作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阐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及寄生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24 h,收集原头蚴和RAW264.7细胞,提取总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RNA sequencing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24 h后,和0 h对照组相比,原头蚴处理组分别有435个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变化,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为227个,包括HSP70、HSP10、Eg95前体分子、AgB、FABP和囊泡运输蛋白SC22B等;下调表达的基因为208个,包括EF-hand蛋白、Cathepsin、跨膜蛋白144、内固醇类受体和MAPK7等。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红素转运、铁配位实体运输、细胞外间质、核糖核酸酶MRP复合物、丝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活性以及α-半乳糖苷酶活性等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剪接体、内吞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处理、吞噬体、MAPK信号通路以及钙信号通路等。当巨噬细胞RAW264.7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24 h后,和PBS对照组相比,原头蚴处理组的RAW264.7细胞共有3 745个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1 159个基因出现上调表达,2 586个基因出现下调表达。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内组分、细胞内、细胞器以及膜结构细胞器等。KEGG信号通路的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代谢通路、核糖体通路、剪接体通路、RNA转运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通路。同时研究随机选取了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其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面对宿主巨噬细胞免疫压力时,可引起其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原头蚴中的AgB、FABP1和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表达明显上调,推测其可能参与宿主的免疫调控,进而有利于虫体在宿主的寄生和免疫逃避。
环状RNA ciRS-7靶向miR-219a-5p影响微小隐孢子虫体外增殖的机制
尹艳玲, 黄爽, 姚倩, 吴江平, 郭浩晨, 杨新, 宋军科, 赵光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3989-39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4
摘要 ( 108 )   HTML( )    PDF (270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环状RNA ciRS-7靶向miR-219a-5p影响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在HCT-8细胞中增殖的作用机制。以C.parvum感染HCT-8细胞为研究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HCT-8细胞中的自噬蛋白LC3B-II和p62的表达情况;利用q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和验证ciRS-7与miR-219a-5p的靶向关系,利用qRT-PCR检测HCT-8细胞中C.parvum的荷虫量(C.parvum hsp70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C.parvum感染诱导HCT-8细胞中LC3B-II和p6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在感染后8、12、24、36和48 h显著上调;过表达ciRS-7显著抑制了C.parvum感染细胞中LC3B-II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但升高了p6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而干扰ciRS-7表达的作用相反;C.parvum感染诱导HCT-8细胞中miR-219a-5p的显著下调表达,且ciRS-7可靶向调节miR-219a-5p的表达;miR-219a-5p mimics显著增加了C.parvum感染细胞中LC3B-II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但降低了p6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而miR-219a-5p inhibitor的作用相反;miR-219a-5p mimics可逆转过表达ciRS-7对C.parvum感染细胞中LC3B-II蛋白质表达的抑制和p62蛋白质表达的促进作用;miR-219a-5p mimics显著抑制了感染细胞中C.parvum hsp7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而miR-219a-5p inhibitor的作用相反;miR-219a-5p mimics逆转了过表达ciRS-7对感染细胞中C.parvum hsp7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ciRS-7通过靶向miR-219a-5p抑制C.parvum感染诱发的HCT-8细胞自噬,进而促进C.parvum在HCT-8细胞中的增殖。
TGF-β1对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的影响
门凯凯, 刘佳隆, 郭亚格, 何雷, 贾艳艳, 余祖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00-40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5
摘要 ( 119 )   HTML( )    PDF (2406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鸡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的影响。通过ELISA方法检测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DF1细胞后鸡TGF-β1表达量的变化,参考GenBank中鸡TGF-β1序列构建鸡TGF-β1的过表达和干扰表达载体,将构建成功的TGF-β1重组表达载体转染DF1细胞后48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转染效率,荧光定量PCR检测鸡TGF-β1 mRNA水平表达量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鸡TGF-β1胞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通过黏附试验检测鸡TGF-β1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NDV感染DF1细胞后,鸡TGF-β1胞外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感染细胞的表达量(P<0.05),经酶切测序鉴定TGF-β1干扰表达和过表达重组载体构建成功。转染鸡TGF-β1重组过表达载体细胞的TGF-β1 mRNA和胞外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P<0.01),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对细胞的黏附率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P<0.01),转染鸡TGF-β1重组干扰表达载体细胞的mRNA和胞外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细胞(P<0.01),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对细胞的黏附率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细胞(P<0.01)。综上,NDV感染DF1细胞后,鸡TGF-β1的表达量增加,鸡TGF-β1可促进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鸡TGF-β1在家禽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试验基础。
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小鼠的T细胞、NK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
张义伟, 苏紫薇, 李其龙, 陈冉, 姜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08-40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6
摘要 ( 107 )   HTML( )    PDF (10743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系统分析伯氏疟原虫感染引起宿主T细胞、NK细胞、Tim-3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变化。选取6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于感染后0、4、7、9、11、13、16和19 d获取小鼠脾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主要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脾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均逐渐降低(P<0.01),且伴随着3种细胞Tim-3表达量的升高(P<0.01)。小鼠外周血CD3+CD4+ T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D3+CD8+ T细胞的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小鼠外周血CD3-NK1.1+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感染末期,其比例仍低于未感染组(P<0.05)。Tim-3分子在外周血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CD3-NK1.1+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在血清中分泌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感染后期急剧升高(P<0.001)。以上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一定的杀伤作用,但由于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一些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的过度表达,有利于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捕杀作用。该研究提示了从宿主免疫抑制角度研究疟原虫感染的重要性。
牛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蒋凯, 赵鹏宇, 王天硕, 于思雯, 毕栏, 肖佳薇, 贺显晶, 郭东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19-40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7
摘要 ( 105 )   HTML( )    PDF (1650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43K OMP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对比亲本株(A25株)和43K OMP基因缺失株(A25Δ43K OMP株)的体外生长速率、药物敏感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毒性以及对Balb/c雌性小鼠致病力,初步研究43K OMP基因在坏死杆菌致病中潜在的生物功能。结果显示,当43K OMP基因被缺陷后,牛坏死杆菌的体外生长速率和对细胞的毒性无显著差异(P>0.05);对克拉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呋喃妥因、多黏菌素B、利福平和环丙沙星耐药性减弱;培养72和96 h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5);与BEND细胞共孵育1 h后,细菌黏附能力显著降低(P<0.05);对Balb/c雌性小鼠致病力明显减弱(P<0.05)。因此,43K OMP基因主要与坏死杆菌的黏附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耐药性有关。
基础兽医
奶牛牧场养殖环境中产ESBL耐药菌的流行特征
左扬, 李田, 胡秀花, 宋志强, 孙城涛, 吴聪明, 王少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27-40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8
摘要 ( 168 )   HTML( )    PDF (1004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奶牛养殖环境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耐药菌的流行特征。2020-2021年,采集6个内蒙古和宁夏牧场共160份牛奶、乳区皮肤拭子和环境来源的多种类型样本,分别进行了β-内酰胺酶检测、产ESBL耐药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以及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24份奶样的检测结果显示,各牧场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75%~100%。其中,5个牧场的153份样本共分离出6种产ESBL耐药菌,这些产ESBL耐药菌对阿莫西林(100%)、头孢噻肟(91.0%)和头孢他啶(78.2%)均具有较高耐药率;全基因组显示,14株产ESBL大肠杆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以blaCTX-M(100%)携带率最高。通过对内酰胺酶阳性奶样进行分析,发现造成牧场奶样β-内酰胺酶阳性的主要菌株是产ESBL鲍曼不动杆菌,并且该耐药菌携带有blaCTX-MblaTEMblaOXA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本研究明确了内蒙古和宁夏牧场养殖环境中产ESBL耐药菌的流行特征,并对造成内蒙古1个牧场牛奶内酰胺酶阳性原因进行了追溯研究。
硒缺乏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介导鸡胸腺细胞凋亡
张瑞莉, 张迪, 郭荣, 陈阳, 李广兴, 黄小丹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35-40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29
摘要 ( 147 )   HTML( )    PDF (9950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硒缺乏是否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诱导鸡胸腺细胞凋亡。复制硒缺乏模型,将200只1日龄健康的肉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缺硒组(L组),对照组饲喂硒含量0.2 mg·kg-1的正常日粮,缺硒组饲喂硒含量0.004 mg·kg-1的缺硒日粮。在15、25、35、45、55日龄时,每组分别选取15只鸡,观察胸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胸腺组织中TLR4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又建立了MDCC-MSB1(MSB1)细胞硒缺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立6个分组:对照(C group)组、缺硒(L group)组、缺硒+转染空质粒(L+pCMV-HA-N)组、缺硒+siRNA阴性对照(L+NCsiRNA)组和缺硒+过表达TLR4(L+pCMV-HA-TLR4)组、缺硒+干扰TLR4(L+siChTLR4)组,低硒处理5 d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情况、TLR4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1)与C组相比,L组皮质髓质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皮质髓质充血、核碎裂,广泛的局灶性坏死。L组鸡胸腺组织淋巴细胞间出现裂隙,体积缩小,细胞碎裂,核染色质边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2)与15日龄C组相比,L组鸡胸腺中TLR4、MyD88、NF-κB、Caspase-3、Caspase-9、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15~55日龄中均显著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相反趋势。3)与C组相比,L组MSB1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TLR4、MyD88、NF-κB、Caspase-3、Caspase-9、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加、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与L组相比,L+siChTLR4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而L+pCMV-HA-TLR4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综上所述,硒缺乏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介导鸡胸腺细胞凋亡,并进一步诱导鸡胸腺损伤。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对体外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效应
刘旭, 潘寅川, 杨亚军, 刘希望, 马宁, 李剑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48-40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0
摘要 ( 136 )   HTML( )    PDF (2764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研究阿司匹林丁香酚酯(aspirin eugenol ester,AE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LPS刺激RAW264.7细胞诱导其炎症模型,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阿司匹林组(aspirin,Asp,150 μmol·L-1)、丁香酚组(eugenol,Eug,150 μmol·L-1)、AEE低(75 μmol·L-1)、中(150 μmol·L-1)、高剂量(300 μmol·L-1)组。CCK-8法检测AEE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IL-6、IL-8、TNF-α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RT-PCR法检测细胞中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通路关键酶PLA2、COX-2、COX-1、CYP450和5-LOX的mRNA表达量;分子对接研究Asp、Eug、AEE与AA代谢通路关键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 CCK-8结果显示,AEE浓度在0~350 μmol·L-1时,对细胞无毒性;2) ELISA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经不同剂量的AEE处理能极显著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8、TNF-α表达水平(P<0.01);在炎症因子IL-1β、IL-6、IL-8中,与Asp和Eug组比较,等摩尔的AEE与其差别不显著(P>0.05),表明其抗炎效果相似;不同剂量的AEE在炎症因子IL-1β、IL-6、IL-8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 RT-PCR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中AA代谢通路关键酶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经不同剂量的AEE处理能显著降低AA代谢通路关键酶的mRNA表达量(P<0.05);与Asp和Eug组比较,等摩尔量的AEE能够显著降低AA代谢通路关键酶PLA2的表达量(P<0.05);不同剂量的AEE在COX-1、COX-2、5-LOXCYP450关键酶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EE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均低于-20.9 kJ,表明AEE与靶蛋白结合稳定且质量高,且AEE能够与PLA2、COX-2、COX-1、CYP450和5-LOX之间形成氢键。综上,AEE能够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并且与前体化合物Asp和Eug抗炎作用相似,其可能通过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C型产气荚膜梭菌实验感染仔猪肠道circRNA的表达特征
黄晓宇, 杨巧丽, 闫尊强, 王鹏飞, 石海仁, 滚双宝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58-40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1
摘要 ( 110 )   HTML( )    PDF (15574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ircRNAs在病原菌感染宿主的肠道疾病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type C)是引起仔猪腹泻及相关肠道炎症的主要细菌之一,对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有关circRNAs如何调控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的全面且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RNA高通量测序研究分析了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7日龄仔猪回肠组织circRNAs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circRNAs,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miRanda等软件预测circRNA的microRNA靶点,构建circRNA-miRNA-mRNA的互作网络,并进行qPCR验证。结果显示,在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处理组(TI组)和对照组(CI组)中共鉴定出3 162个circRNAs,其中差异表达circRNAs有694个,上调表达circRNAs有404个,下调表达circRNAs有290个。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circRNAs的亲本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TGF-β信号通路、赖氨酸降解、Wn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调节仔猪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抗性反应。此外,本研究构建了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致仔猪腹泻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互作网络,发现8 circRNAs-5 miRNAs-12 mRNAs组成的ceRNA网络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本试验可为深入研究circRNA调控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疾病及猪抗腹泻病品系培育提供参考。
Wnt5a介导Wnt/Ca2+通路对BCG诱导牛原代肺泡上皮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陈琪, 杜长征, 郑雪迪, 马伯利, 徐金瑞, 杨易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71-40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2
摘要 ( 129 )   HTML( )    PDF (9893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牛肺泡上皮细胞(bovine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BAECs)的方法及Wnt5a对牛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感染BAECs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试验选用酶联合消化法和机械刮刷法分离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BAECs,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14(cytokeratin 14,CK14)和角蛋白5(cytokeratin 5,CK5)的表达;BCG感染BAECs,并用Box-5抑制Wnt5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及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采用酶联合消化法和机械刮刷法能够成功分离纯度较高的BAECs,细胞经CK14和CK5鉴定为阳性;BCG感染BAECs促进Wnt5a表达,增加细胞自噬,Box-5预处理下调BCG诱导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I、P62、Atg7及Atg5的表达,且抑制非经典Wnt/Ca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5a、CaMKII及NFAT的表达。综上,试验成功建立BAECs分离培养方法,BCG感染增加BAECs内Wnt5a表达和细胞自噬,抑制Wnt5a下调BCG诱导的BAECs细胞自噬,且Wnt5a是通过非经典Wnt/Ca2+信号通路调控BCG诱导的BAECs细胞自噬。
临床兽医
齐墩果酸抑制骨关节炎大鼠肌肉氧化损伤及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
马天文, 吕良钰, 于跃, 贾丽娜, 陈鸿, 汤继浪, 赵明超, 王新宇, 张建涛, 高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81-40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3
摘要 ( 176 )   HTML( )    PDF (3783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LA)对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大鼠肌肉氧化损伤和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的作用。选取1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模型组(OA组)和齐墩果酸给药组(OLA组)。OA组和OLA组利用前十字韧带切断联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手术(ACLT+PMMx)建立大鼠膝OA模型,CON组进行假手术。OLA组大鼠每天灌胃50 mg·(kg·d)-1 OLA,CON组和OA组灌服等体积含20 mL·L-1 Tween 80的无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后取膝关节、股四头肌和血清样本。利用伸膝发声试验和热敏感试验检测大鼠关节疼痛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检测大鼠肌肉中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和IL-6的水平,以及大鼠血清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ypeⅠ collagen telopeptide,CTX-Ⅰ)的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肌肉组织Nrf2/NQO1/HO-1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用于软骨下骨扫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OA组比较,OLA可以降低OA疼痛评分(P<0.05),激活肌肉Nrf2/NQO1/HO-1通路,促进肌肉CS和MHC表达,并下调IL-1和IL-6水平(P<0.05)。此外,补充OLA后大鼠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矿物质密度(BMD)和骨小梁厚度(Tb.Th)显著升高(P<0.05),骨代谢标志物OCN和CTX-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OLA能够抑制OA大鼠关节疼痛反应,通过调控Nrf2/NQO1/HO-1通路抑制OA大鼠肌肉功能障碍,改善OA早期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和微结构改变,从而延缓OA大鼠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的发生。
新疆栽培与野生一枝蒿粗多糖对口蹄疫疫苗免疫小鼠的佐剂活性比较
如孜万古丽·依马木, 张爱莲, 翁翔, 肖鹏, 曹辉, 吴道澄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89-40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4
摘要 ( 125 )   HTML( )    PDF (1502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总物质量和多糖含量比较栽培/野生一枝蒿粗多糖(cultivated/wild Artemisia rupestris L.crude polysaccharides,CARCP/WARCP)作为口蹄疫灭活疫苗(foot-and-mouth disease inactivated vaccine,FMDV)佐剂对小鼠抗体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究CARCP/WARCP的佐剂活性和安全性。CARCP/WARCP配伍FMDV肌肉途径免疫ICR小鼠,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FMDV特异性抗体及分型,脾中T细胞亚群比例,血清中IgE水平,观察临床症状和注射部位反应以及小鼠体重。结果显示,总物质量一致时,CARCP1/WARCP1均能极显著提高FMDV特异性IgG、IgG2a反应(P<0.01),极显著促进脾T细胞CD3+CD4+、CD4+CD44+、CD8+CD44+CD62L+百分比(P<0.05),显著提高IgG1、IgG2a/IgG1比值,显著促进CD3+CD8+、CD8+CD44+、CD8+CD44+CD62L-比例(P<0.05),且除28 d IgG和IgG1指标外,CARCP1的佐剂活性显著高于WARCP1(P<0.05)。多糖含量一致时,与FMDV相比,CARCP2/WARCP2均极显著增强了28 d IgG水平、IgG2a/IgG1比值(P<0.01),显著提高了21 d IgG、28 d IgG2a及CD4+CD44+P<0.05),且CARCP2/WARCP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ARCP/WARCP没有引起小鼠脱毛等临床症状,也没有产生肉芽肿、肿胀等注射部位不良反应;CARCP/WARCP免疫后各组小鼠体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均没有检测到IgE抗体(P>0.05);这些结果表明CARCP/WARCP有一定的安全性。综上,当总物质量一致时,CARCP/WARCP均能增强FMDV免疫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且CARCP的佐剂活性优于WARCP;多糖含量一致时,CARCP/WARCP作为FMDV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相当,是安全佐剂候选物。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芩素对猪丁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在作用机制
刘贺娟, 史晨曦, 王静, 王美乐, 王栋涵, 魏战勇, 尹素改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097-41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5
摘要 ( 153 )   HTML( )    PDF (8721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芩素抗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感染的作用机制。通过Pharmmapper、Pubchem、STITCH、TCMSP和Swiss Targer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黄芩素的作用靶点。根据前期蛋白组学结果获得PDCoV感染的相关靶点,获取黄芩素与PDCoV感染的共同靶点,并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和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NCA插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和核心网络构建,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网络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通过细胞试验对富集得到的信号通路下游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通过筛选,共获得黄芩素的潜在靶基因268个,黄芩素-PDCoV的共同靶点75个,GO富集结果表明黄芩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细胞膜筏形成、线粒体膜形成、纺锤体形成和MAPK信号级联传导过程;KEGG富集筛选得到277条信号通路(P<0.01),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细胞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对,病毒感染后PI3K、AKTNF-κB mRNA表达显著升高;与病毒感染组相比,黄芩素处理组PI3KAKTNF-κB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黄芩素对PDCoV感染的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能是通过作用于AKT1、HSP90AA1、SRCEGFRCASP3、MAPKSTAT3等核心基因调控PI3K-Akt、Ras和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病毒感染等通路发挥作用,可以作为抗PDCoV感染的潜在治疗药物进一步研究。
研究简报
鼠伤寒沙门菌伴侣蛋白Hfq与小RNA GcvB结合位点的初步分析
令狐远凤, 潘永, 杨阳, 段世宇, 张家莉, 张宝太, 杨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110-41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6
摘要 ( 134 )   HTML( )    PDF (1338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Hfq与GcvB可能的作用结合位点,本研究首先筛查GcvB中Hfq结合偏好型富U基序。通过λ-Red同源重组酶系统构建GcvB富U基序突变或截短菌株,构建GcvB终止子茎延伸菌株。运用P22噬菌体转导技术构建相应的hfq基因缺失菌株以及oppA::lacZ基因融合菌株。通过qRT-PCR检测重组菌株的gcvB基因转录水平,β-半乳糖苷酶试验检测oppA基因编码蛋白水平。预测结果显示,GcvB存在2个Hfq结合偏好型富U基序U5和U8。qRT-PCR结果显示,U5基序的突变未造成gcvB基因转录水平明显的变化,而gcvB基因转录水平随U8基序的截短而下调,截短为U5和U4时下调最为明显,分别下调40.5%和37.5%。延伸U4截短菌株的GcvB终止子茎,结果发现,gcvB基因转录水平几乎恢复到了对照组的水平,同时也发现,尽管U4截短菌株gcvB基因转录水平得以恢复,却丧失了Hfq协同GcvB转录后负调控oppA mRNA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U5基序与Hfq维持GcvB稳定性无明显关联。U8基序对Hfq协助GcvB转录后负调控oppA mRNA以及维持GcvB稳定性是重要的,推测其为Hfq与GcvB的作用结合位点。
3株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特征与演化分析
崔明仙, 王星博, 黄彦铭, 卞希一, 冯梦珂, 颜焰, 董伟仁, 周继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11):  4116-41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11.038
摘要 ( 145 )   HTML( )    PDF (7208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浙江地区家禽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流行变异情况,采用RT-PCR技术对2021年浙江923份样品进行检测,对AIV分离株进行分子特征及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AIV样品阳性率为7.69%(71/923);共分离到2株鸡源和1株鸭源H3N2亚型AIVs,其HANA基因相似性分别为93.4%~100%和94.0%~99.9%,分离株内部基因片段来源复杂,与H1N2、H1N4、H10N7等亚型亲缘关系密切;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3N2亚型AIV主要流行于华东地区,鸭是其主要宿主,3株H3N2亚型分离株 HANA基因均属于禽源进化分支;分离株HA蛋白裂解位点均为PEKQT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HA蛋白与受体结合相关位点为226Q和228G,PB2蛋白与哺乳动物适应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为627E,均不同于人流感病毒对应蛋白的相关位点(226L、228S和627K),推测其跨种传播至人的潜力较低;分离株PB1蛋白的66位氨基酸突变为S,提示其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可能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H3N2亚型AIV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基因片段来源复杂,跨种传播至人的潜力较低,但是否影响对宿主的致病性仍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