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0-0. 
摘要 ( 53 )   HTML( )    PDF (506KB) ( 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0. 
摘要 ( 78 )   HTML( )    PDF (423KB)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2-0. 
摘要 ( 42 )   HTML( )    PDF (176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NAD+/SIRT2途径调节衰老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的分子机制
徐德军, 赵中权,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657-16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1
摘要 ( 225 )   HTML( )    PDF (3383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母细胞成熟质量不仅是哺乳动物繁殖能力的基础,更能直接决定后代的优劣。卵巢早衰通常引起卵子数量和质量下降,如何提高其成熟质量成为生殖衰老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去乙酰化酶家族Sirtuins(SIRT1-7)在生殖衰老中的功能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抗衰老因子SIRT2的乙酰化底物直接与卵母细胞成熟事件相关。本文从乙酰化修饰调控卵母细胞衰老与成熟的全新视角,重点综述了NAD+/SIRT2通过减数分裂、能量代谢、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质量控制等重要生理环节改善衰老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老龄母畜的卵母细胞质量及延长繁殖利用年限提供新思路。
热休克蛋白在冷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中的调节作用
郭文亮, 徐元庆, 金晓, 史彬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668-16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2
摘要 ( 236 )   HTML( )    PDF (1063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冬季持续低温引起的冷应激是降低北方畜牧业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的重要因素,可诱导动物产生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危害机体健康。热休克蛋白作为体内重要的分子伴侣蛋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帮助动物抵抗应激方面有重要作用,低温环境可激活热休克蛋白快速产生,以此在细胞内外对免疫和抗氧化系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在胞外,具有保护细胞、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激发免疫反应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作用;在胞内,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保护机体免受炎症损伤,上调Nrf2信号通路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缓解冷应激对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在冷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蛋白对机体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并给出部分提高热休克蛋白表达水平的方法,以期为后续畜禽的冷应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畜禽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及相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郭海康, 万发春, 沈维军, 王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678-16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3
摘要 ( 203 )   HTML( )    PDF (1828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群体感应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它在细菌毒力因子表达、生物发光、孢子形成、生物膜形成等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近年来陆续发现畜禽消化道菌群同样存在有群体感应现象。鉴于消化道菌群对畜禽消化、生理代谢、免疫功能等的重要作用,针对畜禽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进行研究及调控对于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及保障畜禽健康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细菌群体感应的分类及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畜禽消化道中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发现,归纳并总结了当前细菌群体感应相关的调控手段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畜禽养殖中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及相关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双组分调控系统介导革兰阴性菌耐药的作用机制
于永峰, 权衡, 董文豪, 邹荣华, 吴晓妮, 宫晓炜, 陈启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689-17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4
摘要 ( 216 )   HTML( )    PDF (5059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菌群耐药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耐药现象尤为突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快阐明重要细菌复杂耐药表型的调控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s,TCS)存在于多种革兰阴性菌中,在细菌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是细菌感知环境变化并产生相应调控的主要机制之一。TCS通常由两种蛋白组成,包括感受器蛋白(通常是组氨酸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通常是转录因子),二者可通过磷酸化介导的协同作用,整合细菌周围的环境信号、调节细菌相关的基因表达及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理行为。近年来,探索细菌TCS介导的耐药性应答机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从TCS介导临床重要革兰阴性菌耐药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增进对细菌TCS的全面认识,为今后临床上药物的科学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遗传育种
系统分析多组织转录组鉴定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
翟丽维, 赵延辉, 李文军, 邢凯, 王楚端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02-17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5
摘要 ( 195 )   HTML( )    PDF (2504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影响松辽黑猪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及脂肪、肝和肌肉在体内的功能。本研究选择体重100 kg左右健康且背膘厚差异显著的6头(高、低各3头)松辽黑猪为试验动物,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其脂肪、肝和背最长肌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水平,鉴定不同脂肪沉积猪和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在不同分组的猪中发现1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参与了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和甘油代谢等通路。经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EHHADHME1、SCDOLR1、PHGDHACLYLEPCYP超家族基因等基因为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在不同组织的差异表达表达基因中,脂肪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胰岛素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通路;肝中高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多种物质的代谢、脂肪酸的降解、氨基酸的合成等通路;背最长肌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了蛋白质的降解、PI3K-Akt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Wnt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等通路。不同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提示,EHHADHME1、SCDOLR1、PHGDHACLYLEPCYP超家族基因等基因是影响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不同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表明,脂肪组织是脂肪合成的主要部位,而肝和肌肉组织主要涉及脂肪酸的降解。本研究结果对脂肪性状的遗传改良、机理解析有一定意义。
lncRNA-6617调控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筛选与功能研究
孟珊, 杨阳, 李睿霄, 姬梦婷, 张娜, 路畅, 蔡春波, 高鹏飞, 郭晓红, 曹果清, 李步高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12-17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6
摘要 ( 143 )   HTML( )    PDF (5516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lncRNA-661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初步探究其上游调节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饲养在相同条件下的1、90、180日龄健康马身公猪(n=3)和大白公猪(n=3)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脂肪型猪(马身猪)和瘦肉型猪(大白猪)肌肉特异表达的lncRNAs,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及Sanger测序鉴定lncRNA-6617生物学特性及其猪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干扰lncRNA-6617,检测lncRNA-6617对肌内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随后,检测m6A修饰相关酶在不同品种猪中的表达差异,研究lncRNA-6617的上游调控机制。结果显示,lncRNA-6617位于猪18号染色体,RAMP3基因反义链的第3内含子区域,无蛋白编码能力,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lncRNA-6617在猪所检测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背部皮下脂肪中表达量最高,且在马身猪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 < 0.01);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lncRNA-6617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且在分化第5天表达量达到最高; 干扰lncRNA-6617诱导分化7 d后,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明显减少,成脂关键基因CEBPαPPARγaP2的表达均极显著下调(P < 0.01)。m6A修饰的去甲基化酶FTO在马身猪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 < 0.01),在腰大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大白猪(P < 0.05),上游调节因子ZNF217在马身猪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 < 0.01),与lncRNA-6617表达模式一致。干扰FTO后,lncRNA-6617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 < 0.01)。本研究筛选了在马身猪肌肉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的lncRNA-6617,并深入研究了lncRNA-6617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及其上游调节机制,丰富了脂肪细胞生成的表观调控网络。
培育品系中鸡青胫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及分子基础初探
赵超, 徐尚立, 李硕, 穆继安, 李方博, 张瑾麒, 赵敏孟, 刘龙, 龚道清, 耿拓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23-17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7
摘要 ( 162 )   HTML( )    PDF (1719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青胫性状受隐性伴性基因或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为探明培育品系W系青胫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首先选取W系黑羽青胫与洛岛红黄羽黄胫的成熟公、母鸡(1♂∶5♀)进行正反交试验,然后对后代中青、黄胫母雏各4只的胫部皮肤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后代有青胫293只(♂172只,♀121只),黄胫51只(♂20只,♀31只); 反交后代有青胫256只(♂156只,♀100只),黄胫73只(♂29只,♀44只),正或反交后代均有两种胫色,且青胫显著多于黄胫,表明W系青胫性状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将有胫色分离的杂交组合后代按胫色、羽色统计,青、黄胫个体分别为黑、黄羽,青、黄胫分离比符合1∶1(121∶117),因此青、黄胫性状或黑、黄羽性状可能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雏鸡的胫部皮肤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黑色素生成通路(P < 0.01),Mc1r基因和已知参与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如TyrTyrp1在青、黄胫皮肤中的表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一些尚无报道参与胫色形成的基因如Wnt16、Wnt3aFzd10等也存在极显著差异。青胫性状的形成除涉及显著富集的黑色素生成通路外,还涉及细胞外基质与受体信号、信号传导、细胞骨架与迁移、细胞黏附、鞘脂与糖脂代谢。综合遗传分析与转录组分析,本研究推定培育品系W系中的青胫性状受Mc1r基因控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胫性状的形成涉及多个信号通路,这为青胫性状形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娄门鸭遗传多样性评价
刘宏祥, 沈永杰, 张丽华, 章双杰, 王靖, 朱杰, 陈瑜哲, 朱春红, 宋卫涛, 张丹, 陶志云, 徐文娟, 刘红林, 李慧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35-17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8
摘要 ( 126 )   HTML( )    PDF (7398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娄门鸭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来评估保种效果。本研究在娄门鸭保种群中随机选择同一世代163只90日龄的健康个体(39公,124母),翅静脉采血后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利用R软件计算个体水平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固定指数(Fix-index)、香农信息指数(SHI)、基因多样性指数(Nei)、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以及本研究自创的相对多态信息含量(rPIC)等6个遗传多样性指标,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指标; 同时利用admixture软件分析群体遗传结构,gcta软件分析群体主成分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并分析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以及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评估保种效果。结果显示,163只娄门鸭个体共检测到622 205个SNPs位点,质控过滤后得到374 455个高质量SNPs位点,其中50.70%的位点分布在NC_040046、NC_040047、NC_040048和NC_040049四个染色体中。娄门鸭群体PICNeiNeSHIrPIC指标值分别为0.154 1、0.192 9、1.336、0.296 9和0.410 9,对于SNPs而言,该群体38.80%的SNPs位点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Fix-index值为0.320 8,说明娄门鸭群体出现了分化,这与遗传结构、PCA和亲缘关系分析将娄门鸭群体划分为3个群体的结果一致。PICNeiNeSHI四个指标分别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均一致,且4个指标两两相关性均达到0.97以上,而Fix-index与其他4个指标的相关性较低,在0.23以下,说明可以选择Fix-index以及PIC等少数指标来评估娄门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63只娄门鸭个体共检测到2 966条ROH,ROH片段长度主要集中在0~2 Mb区间; 基于ROH得到的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在公、母鸭中分别为0.027 5和0.043 3,说明娄门鸭保种群近交程度较低; 具体到染色体水平,NC_040068、NC_040074染色体的FROH值分别达到0.352 4和0.319 3。结果提示,娄门鸭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基因组近交系数较低,但个别染色体的近交系数较高,且群体出现了部分分化。后续保种中可以将遗传结构分析得到的3个分化的亚群个体之间进行适当的非随机交配,消除目前的群体分化现象,并重点监测染色体近交系数较高的基因组区域,避免个别染色体近交系数上升过快。
鸡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过表达miR-15a对软骨细胞的影响
张真真, 李建增, 蒋瑞瑞, 马岩超, 蔡春霞, 张露洁, 郭玉洁, 吉进卿, 韩露, 田亚东, 康相涛, 韩瑞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49-17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09
摘要 ( 137 )   HTML( )    PDF (6096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miR-15a在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过表达miR-15a对体外培养鸡软骨细胞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PCR、凝胶电泳和甲苯胺蓝染色对体外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进行鉴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5a在肢体内外翻畸形(valgus-varus deformity, VVD)组和健康组肉鸡中(各3只)各组织的表达量。之后通过CCK8和EDU方法分析软骨细胞过表达miR-15a后细胞增殖情况。软骨细胞转染miR-15a mimics后,通过qPCR检测软骨细胞的标志基因Collagen-2、AggrecanCollagen-10,成熟分化基因Runx2、Sox9、VEGFMMP9,炎性因子IL-1β、IL-6、IL-8、IL-10、TNF-αTGF-β3以及凋亡基因FasFasLBcl-2的表达量。并构建FKBP5 3'UTR的野生型载体和突变型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报告检测miR-15a与FKBP5的靶向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联合消化法成功分离得到状态良好的软骨细胞。荧光定量结果显示,miR-15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与健康组相比,miR-15a在VVD组的肝(P < 0.01)、脾(P < 0.05)、胸腺(P < 0.01)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在心和胸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1)。CCK8与EDU分析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过表达miR-15a组软骨细胞增殖速度显著降低(P < 0.01),增殖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 < 0.01)。qPCR结果显示,与mimics NC组相比,miR-15a mimics组的软骨细胞标志基因Aggrecan、成熟分化基因Sox9、Runx2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Fas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 < 0.01),FasL基因和抗凋亡基因Bcl-2极显著下降(P < 0.01)。成功构建了FKBP5 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双荧光素酶检测报告结果显示预测的靶基因FKBP5与miR-15a没有靶向关系。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了鸡软骨细胞,过表达miR-15a抑制鸡软骨细胞增殖、成熟和分化并促进细胞凋亡。
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变异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及遗传学分析
吕世琪, 马晓菲, 李兵, 贾春晖, 王艳超, 田树军, 周荣艳, 陈晓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59-17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0
摘要 ( 104 )   HTML( )    PDF (1454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变异对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群产羔数的影响,探讨将该基因变异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小尾寒羊为母本的健康适龄繁殖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产物测序判定基因型,开展tRNA-Lys(T7719G)基因多态性及季节、胎次对产羔数影响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tRNA-Lys基因有G、T两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8%、42.2%;携带G等位基因的母羊较携带T等位基因的母羊平均胎产羔数多0.08只。在相同季节,群体产羔数随胎次以及G基因型母羊个体数量增加而增加。建立了胎产羔数预测模型方程:胎产羔数=1.201+(-0.009)×虚拟变量1+0.043×虚拟变量2+0.194×虚拟变量3+0.061×胎次+0.123×携带G等位基因母羊数量,即羊群中增加一个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123只。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可以作为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群产羔数性状的分子标记。
SRSF10对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刘珂含, 王永, 李艳艳, 王重洋, 朱江江, 熊燕, 李安, 林亚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68-17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1
摘要 ( 144 )   HTML( )    PDF (6127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山羊SRSF10基因序列,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过表达和干扰手段阐明SRSF10对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简州大耳羊(Capra hircus)为试验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SRSF10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研究其在成脂诱导分化不同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转染pcDNA3.1-SRSF10过表达载体和SRSF10-siRNA至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和Bodipy染色法从形态学上明确其对脂滴积聚的影响; 通过q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获得山羊SRSF10基因序列为1 026 bp,其中CDS区552 bp,共编码183个氨基酸; SRSF10在诱导分化96 h的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量最高; 过表达和干扰山羊SRSF10分别促进和抑制了肌内脂肪细胞中的脂滴积聚; 过表达后基因SREBP1、PPARγC/EBPα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 < 0.01),干扰后分化标志基因SREBP1、PPARγC/EBPα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 < 0.01)。结果表明,山羊SRSF10是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作用因子,并且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调节SREBP1、PPARγC/EBPα的表达来实现。
山羊RORα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分析
高登科, 赵泓淙, 董浩, 靳亚平, 陈华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79-17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2
摘要 ( 190 )   HTML( )    PDF (3862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山羊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α(RORα)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系统分析RORα的生物学特性,最后对其在山羊生物钟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本研究以1只健康的12月龄雄性西农萨能奶山羊为试验动物,提取其肝组织总RNA,经逆转录PCR反转录为cDNA后,利用常规PCR扩增山羊RORα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片段,使用同源重组法将其与pcDNA3.1-Puro-N-3HA载体相连接; 重组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阳性质粒命名为pcDNA3.1-3HA-gRORα; 将pcDNA3.1-Puro-N-3HA和pcDNA3.1-3HA-gRORα质粒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技术检测山羊RORα的表达; 同时利用ExPASy、ProtScale等软件对山羊RORα基因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另外,使用同源重组法分别构建含有山羊生物钟基因BMAL1和NR1D1启动子片段的pGL4.10-BMAL1-Promoter-Luc及pGL4.10-NR1D1-Promoter-Luc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探究山羊RORα蛋白调控BMAL1和NR1D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作用机制。PCR、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pcDNA3.1-3HA-gRORα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qPCR和WB结果显示,pcDNA3.1-3HA-gRORα转染组ROR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cDNA3.1-Puro-N-3HA转染组(P < 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山羊RORα基因CDS区序列与绵羊、牛和猪的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7.5%、97.1%和95.2%。山羊的RORα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有信号肽的概率较小,无跨膜区; 三级结构与小鼠和人的RORα蛋白差异性极小,三者具有高度相似性。此外,PCR、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pGL4.10-BMAL1-Promoter-Luc和pGL4.10-NR1D1-Promoter-Luc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山羊RORα蛋白可以显著上调山羊BMAL1和NR1D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山羊ROR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了RORα蛋白可以正向调控山羊BMAL1和NR1D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这为进一步探究山羊核受体RORα的功能及山羊生物钟的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前期基础。
海南黑山羊MBL2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的筛选与分析
王雪梅, 翟哲, 陈巧玲, 吴艳茹, 吴昊天, 黄惠娴, 刘志勇, 李崇瑞, 满初日嘎, 王凤阳, 杜丽, 陈思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795-18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3
摘要 ( 109 )   HTML( )    PDF (3193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C(mannose binding lectin C,MBL-C)是C型(Ca2+依赖型)凝集素超家族的成员,其作为一种急性期蛋白,具有抗细菌感染的功能,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为鉴定出结合在MBL2基因启动子区(1 009 bp)的重要转录因子,探寻该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选取海南黑山羊MBL2基因的启动子序列1 009 bp,采用DNA重组技术克隆6个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009 bp的启动子5'端侧翼缺失序列,克隆片段经双酶切后连接至pGL3-Basic载体。重组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中,结合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筛选MBL2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山羊MBL2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点突变技术构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的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结合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分析其转录活性。结果表明,海南黑山羊MBL2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4~-45 bp范围内,在线软件分析该区域存在RELA、NF-κB2、MZF1等3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结果表明,RELA和NF-κB2的结合位点缺失后均使山羊MBL2基因的转录活性极显著下降(P < 0.01)。结果提示,RELA和NF-κB2对山羊MBL2基因的转录活性可能具有重要的正调控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海南黑山羊MBL2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黄体期注射PGF2α对母羊血清生殖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李宇, 段春辉, 宋志攀, 岳思聪, 王媛, 张英杰, 刘月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07-18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4
摘要 ( 126 )   HTML( )    PDF (1505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黄体期不同阶段注射前列腺激素(PGF2α)对育成母羊生殖激素和生殖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健康、体况良好、体重相近、发情周期正常的湖羊育成母羊60只,用“孕酮栓(MAP)+PMSG”法进行发情周期同步化处理后,选择发情正常的48只母羊随机均分为6组。发情当天记为第0天,黄体前期试验组、中期试验组和末期试验组母羊分别在第6(黄体前期)、11(黄体中期)、16天(黄体末期)注射1 mL PGF2α(0.1 mg),黄体前期对照组、中期对照组和末期对照组母羊分别在第6、11、16天注射1 mL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后0.5、1、2、3 h采血,用于血液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羊于注射后的0.5~3 h间血清中FSH、LH、PRL、P4、E2水平以及TNF-α、IL-1β、IL-6、IFN-β无显著变化(P>0.05);母羊在黄体期不同阶段注射PGF2α对0.5、1、2、3 h血清中FSH、LH、PRL及IL-1β、IFN-β无显著影响(P>0.05),前期试验组注射后3 h P4水平显著低于前期对照组,E2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前期对照组(P<0.05),前期试验组注射后2和3 h TNF-α水平显著高于前期对照组(P<0.05);中期试验组注射后1 h P4水平显著低于中期对照组(P<0.05)。黄体前期注射PGF2α后,前期试验组0.5~ 3 h内FSH、E2、TNF-α、IL-6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前期对照组(P<0.05),P4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前期对照组(P<0.05),对LH、PRL、IL-1β和IFN-β无显著影响(P>0.05);黄体中期注射PGF2α后,中期试验组0.5~3 h内E2整体水平显著高于中期对照组(P<0.05),P4整体水平显著低于中期对照组(P<0.05),对FSH、LH、PRL、TNF-α、IL-1β、IL-6和IFN-β无显著影响(P>0.05);黄体末期注射PGF2α对生殖激素与相关细胞因子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GF2α对黄体的溶解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母羊在黄体前期对PGF2α的短期应答反应强于黄体中、末期,且黄体前期时,卵巢可以响应PGF2α为卵泡发育营造更佳的发育环境。
氧化应激通过Fas/FasL信号通路调控奶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
靳青, 张相伦, 魏晨, 刘桂芬, 刘晓牧, 张冬梅, 谭秀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19-18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5
摘要 ( 120 )   HTML( )    PDF (1886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胚胎早期死亡及流产严重影响母牛的繁殖性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双氧水(H2O2)处理子宫内膜细胞6 h,通过流式细胞仪、酶标仪分别进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检测,建立子宫内膜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生长周期,利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利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抑制子宫内膜细胞中Fas基因表达,进一步验证Fas/FasL凋亡通路是否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所有试验都重复3次以上。结果发现,利用200 μmol·L-1 H2O2处理子宫内膜细胞6 h,细胞内ROS阳性水平急剧增加(P < 0.05),SOD和CAT活性以及GSH与GSSG比值都显著降低(P < 0.05),说明H2O2处理对子宫内膜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在此处理条件下,生长周期中S期比例显著降低(P < 0.05),凋亡比例显著提高(P < 0.05);Fas/FasL凋亡通路中关键基因FasCaspase 8和Caspase 3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培养液中FasL浓度以及Fas、Caspase 8和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Fas基因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比例以及Fas/FasL凋亡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通过激活Fas/FasL信号通路促进奶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这为解释氧化应激对子宫内膜细胞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营养与饲料
热应激条件下藿朴蒲苓散对育肥羔羊生长性能、消化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车大璐, 程素彩, 张伟涛, 赵娟娟, 刘爱瑜, 李晓宇, 周英昊, 高玉红, 孙新胜, 李雪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29-18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6
摘要 ( 183 )   HTML( )    PDF (1856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夏季绵羊遭受严重热应激现状,研究日粮中添加中草药组方(藿朴蒲苓散)对夏季育肥羔羊生长性能、消化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00只体重相近、年龄一致的健康育肥公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0%(对照组)、0.5%、1.0%和1.5%藿朴蒲苓散,试验期30 d,试验期间舍内温湿指数平均达79.11。试验末检测育肥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饲喂0.5%藿朴蒲苓散的羊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日饮水量和日采食量在不同组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从生理指标分析,饲喂中草药的羊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2)0.5%组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钙和磷等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DM消化率较对照组提高7.20%(P < 0.01),而1.0%和1.5%组的消化率较对照组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3) 从血清生化指标上,3个给药组的生长激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0.5%组含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16.90%;且0.5%组的甲状腺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4)从瘤胃发酵参数分析,3个给药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乙酸和丁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分别是对照组的1.19~1.30倍、1.18~1.24倍和1.28~1.43倍。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藿朴蒲苓散有助于缓解育肥羔羊的热应激,添加量以0.5%效果更佳。
预防兽医
检测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溶血素的胶体金试纸条制备及初步应用
江玲丽, 高有领, 胡兴娟, 章先, 杨云凯, 魏华, 方维焕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41-18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7
摘要 ( 122 )   HTML( )    PDF (4855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为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通量。李氏杆菌溶血素(LLO)蛋白经原核表达后, 制备单克隆抗体, 测定单克隆抗体的亚型、效价及亲和力。柠檬酸钠法研制LLO胶体金试纸条,并对试纸条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稳定性及模拟样品进行检测,并初步应用于实际海产品的检测。结果发现,制备的LLO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稳定性高、重复性佳、灵敏度较高,亲和力好,亲和力常数为4.25×108 L·mol-1。人工污染样品试验表明灵敏度与纯细菌培养物基本一致,为3.0×105CFU·mL-1。将LLO胶体金试纸条应用于500份海产品的实际检测中,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2.20% (11/500),略低于国标检测方法(GB4789.30—2010)的2.40%(12/500)和PCR检测方法的2.40%(12/500),三者之间符合率为91.67%。另外缩短检测时间至15 min,检测效率大幅度提高。本研究建立的LLO胶体金检测方法可用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快速检测。
牛坏死杆菌的43 ku外膜蛋白在其黏附细胞中的作用初步分析
贺显晶, 蒋凯, 肖佳薇, 郭东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49-18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8
摘要 ( 114 )   HTML( )    PDF (2738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的43 ku外膜蛋白(43K OMP)在其黏附细胞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重组43K OMP蛋白和天然43K OMP蛋白与鼠乳腺上皮细胞共孵育,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牛坏死杆菌43K OMP对鼠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同时利用天然蛋白竞争试验和抗体抑制试验明确43K OMP是否介导牛坏死杆菌与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利用牛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缺失菌,评价43K OMP基因缺失对牛坏死杆菌黏附力的影响,阐明43K OMP在牛坏死杆菌黏附细胞中的作用。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天然43K OMP和重组43K OMP均能黏附于鼠乳腺上皮细胞表面,天然43K OMP与鼠乳腺上皮细胞或鼠肝细胞预孵育后,牛坏死杆菌黏附数量明显下降(P<0.05);牛坏死杆菌与43K OMP多抗或单抗预孵育后,黏附于鼠乳腺上皮细胞或鼠肝细胞的牛坏死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与牛坏死杆菌A25菌株相比,基因缺失菌A25Δ43K OMP黏附宿主细胞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黏附率分别降低了94.4%和90.4%。因此,43K OMP在牛坏死杆菌黏附细胞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深入研究其黏附机理将为揭示牛坏死杆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及致病相关基因分析
许文博, 吴丽梅, 刘鑫, 李升, 黄复深, 李润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58-18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19
摘要 ( 134 )   HTML( )    PDF (4233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CS株全基因组的毒力基因分析,以期从基因组角度了解P. multocida CS的致病性机理。常规方法分离细菌,并进行毒力鉴定。基于二代测序平台对P. multocida CS进行测序,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将其与GenBank中具全基因组来源于不同地域和宿主的P. multocida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猪肺疫病料中分离细菌滴鼻感染小鼠,测得其LD50为5×102 CFU·mL-1,显示较强毒性。将测序后的P.multocida CS株全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登录号SUB11119617。通过对P.multocida CS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表明,P.multocida CS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 599 048 bp,G+C含量为39.932%,编码CDs为2 580个,占整个基因组长度的69.6%,编码CDs的平均长度为952 bp。此外还有53个tRNA基因和3个rRNA基因。有87.95% 的编码CDs可进行COGs功能分类,29个为功能未知基因。利用RaAXML的最大释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 multocida CS株与1个猪源性、2个牛源血清A型毒株,和1个猪源性D型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 multocida CS株含254个毒力相关基因,分为4大类11小类。其中铁摄取系统、黏附系统、分泌系统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的多个基因在不同的毒株(包括血清型)的分布存在多态性。通过对基因出现频率的分析发现,铁摄取系统相关的tbpA和铁复合物外膜受体蛋白基因(iron complex outer membrane receptor protein gene,irp)以及黏附的相关的ppdDompA基因在血清A型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是否与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P. multocida CS的分泌系统由Ⅰ型(hly基因)、Tat型、Sec-SRP型3种类型组成。其中,hlyD基因在不同的血清型的分布频率存在多态性。P. multocida CS株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s)由16个调节相关基因,12个感应相关基因和2个有hybrid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分布的多态性与不同菌株毒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组成铁摄取系统、黏附系统、分泌系统和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因在不同的血清以及同一血清型内出现频率存在多态性,它们与P. multocida菌株毒力强弱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细胞信号肽酶复合体亚基1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分析
史慧君, 董文丽, 郭妍婷, 袁圆圆, 陈俊贞, 杨莉, 冉多良, 付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70-18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0
摘要 ( 90 )   HTML( )    PDF (9428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信号肽酶复合体亚基1(signal peptidase complex subunit 1,SPCS1)影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作用。使用Benchling和CHOPCHOP等平台设计靶向SPCS1基因的sgRNA,克隆至慢病毒载体lentiCRISPR v2,连同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转染至人胚肾细胞HEK-293T中,包装慢病毒并感染MDBK细胞,用嘌呤霉素筛选5代后获得敲低SPCS1蛋白后稳定表达的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SPCS1蛋白表达的情况;使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分析检测BVDV感染SPCS1蛋白敲低细胞不同时间后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mRNA的水平和双链RNA(double-stranded,dsRNA)积累,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VDV致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情况,根据Reed-Muench方法测定病毒滴度变化情况。结果:Western blot检测SPCS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成功构建SPCS1敲低(knockdown,KD)细胞;BVDV感染SPCS1 KD细胞后与对照Scramble相比,BVDV 5' UTR mRNA水平和dsRNA量均显著性降低(P < 0.01),CPE现象推迟并减弱,子代病毒滴度显著性下降(P < 0.01),最高降低95.8%。SPCS1敲低后显著性影响BVDV复制,为BVDV防控新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过表达非洲猪瘟病毒D1133L蛋白的MA-104细胞系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张婷, 杨博, 崔卉梅, 袁兴国, 赵登率, 杨金柯, 郝雨, 陈学辉, 闫文倩, 申超超, 史喜绢, 张大俊, 杨行, 刘湘涛, 郑海学, 张克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77-18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1
摘要 ( 158 )   HTML( )    PDF (1705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ASFV)编码的D1133L基因功能,本文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过表达D1133L的MA-104/D1133L细胞系,分析ASFV在MA-104/D1133L细胞系与MA-104细胞中的复制差异。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了ASFV感染MA-104/D1133L细胞后p30和p72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测定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评价ASFV的复制能力。结果表明:ASFV p30和p72基因在MA-104/D1133L细胞系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细胞系,ASFV在MA-104/D1133L细胞系的病毒增殖能力高于野生型细胞。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过表达ASFV D1133L基因的MA-104/D1133L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相比,D1133L能促进ASFV增殖,MA-104/D1133L细胞系更利于ASFV的复制,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SFV D1133L基因功能积累了生物材料。
1例兔出血症病毒2型感染疫情的诊断
常赵阳, 刘玉梅, 刘潍萁, 王佳宁, 位兰, 张自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86-18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2
摘要 ( 120 )   HTML( )    PDF (14792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河南疑似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的感染情况,并对RHDV2的致病性进行初步分析。本研究采集病死兔的肝组织,利用微量血凝试验、RT-PCR扩增及测序、VP60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病原鉴定。微量血凝试验结果显示,组织样本悬液能够凝集人“O”型血红细胞;RT-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RHDV2特异性条带,片段大小为829 bp;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分离的病毒与我国四川发现的首例RHDV2毒株SC2020/04的VP60基因相似性高达98.2%;临床病例的剖检显示病死兔胸腺、气管、肺、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出血较为严重;动物回归试验发现攻毒组家兔死亡率为100%,平均死亡时间为65.8 h,RT-PCR扩增均检测到RHDV2特异性条带。本研究首次在河南兔场检测到RHDV2,为RHDV2的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基础兽医
两株不同J亚群禽白血病毒株诱发组织增生病变和细胞因子表达的比较
刘俊宏, 赵月, 李宏梅, 王莹, 王沫宇, 成子强, 邱建华, 侯秋玲, 郭慧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895-19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3
摘要 ( 105 )   HTML( )    PDF (4847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ALV-J-SD1005毒株和ALV-J-NX0101毒株感染鸡只致病性、诱发先天性免疫因子和致肿瘤因子表达的差异,用感染剂量为103TCID50的两株病毒分别颈部皮下接种75只1日龄海兰褐鸡,感染后7、14、21 d检测体重、肿瘤病变、死亡率、血液和皮下纤维组织中病毒含量以及肝中鸡TRIM25、MDA5、IRF7、IFN-α/β、14-3-3σP53、STAT1等免疫因子或肿瘤因子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雏鸡感染ALV-J-SD1005毒株后最早于第10天出现纤维组织增生,14 d致纤维组织增生率为100%(18/18),死亡率为5.2%(1/19);随着感染日龄的增加,增生组织指数和死亡率不断升高,21 d时分别达34.4%(74.5/209.5)和58.3%(7/12)。血液和皮下纤维组织的病毒载量显著升高;同时,显著上调鸡肝中MDA5、IRF7、P53等基因的表达量,下调IFN-α/β和14-3-3σ基因的表达量;而鸡TRIM25基因呈现感染早期(7 d)表达显著下调,后期(14~21 d)表达显著上调。ALV-J-NX0101毒株感染后21 d未检测到肿瘤发生,也没有鸡只死亡,但见鸡血液等组织中病毒载量显著增多,鸡TRIM25、MDA5、IRF7、IFN-βIFN-α基因表达显著下降,STAT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上述结果可以看出,ALV-J-SD1005毒株与ALV-J-NX0101毒株在感染鸡体内诱发不同的抗病毒反应和抗肿瘤反应,导致产生明显不同的病毒增殖和致病特点。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两株ALV-J病毒致肿瘤机制、探索新诊断标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抗菌肽Tachyplesin Ⅰ的分子设计、结构与活性分析
孙栋, 蔡寅川, 蒋思雨, 李璇, 郝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05-1913.  doi:10.11843/j.isn.0366-6964.2022.06.024
摘要 ( 96 )   HTML( )    PDF (1220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抗菌肽Tachyplesin Ⅰ(TP Ⅰ)的结构活性基础上,重新设计一种全新的抗菌肽TP Ⅰ-Y4。保持母肽链长与电荷数不变,将序列中形成TP Ⅰ两个二硫键的4个半胱氨酸用酪氨酸进行替换后得到TP Ⅰ-Y4。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与TP Ⅰ相比,TP Ⅰ-Y4的热稳定性更好,亲水性更强,同时具有与母肽相似的结构与抗菌活性。化学合成后经圆二色谱检测发现,TP Ⅰ-Y4在水相及在模拟细胞膜疏水环境的50%三氟乙醇中都表现出β-折叠结构,疏水环境中TP Ⅰ-Y4的β-折叠含量高于水相,也高于不同环境中的TP Ⅰ。抑菌试验表明,TP Ⅰ-Y4对细菌和真菌都有较强抑菌活性,且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TP Ⅰ。TP Ⅰ-Y4对小鼠红细胞溶血性降低,并保留了很强的内毒素中和能力,浓度为40 μg·mL-1时中和率可达50%以上。TP Ⅰ-Y4抗菌活性的提高以及溶血活性的降低,可能与β-折叠强形成者酪氨酸的替代有关,进而导致抗菌肽分子中β-折叠结构增强。
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的SS和CST双表达DNA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犊牛的效果评价
袁婧, 张欣欣, 周迪, 杨帅, 周家彦, 梁爱心, 杨利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14-19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5
摘要 ( 112 )   HTML( )    PDF (1424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SS和CST双表达DNA疫苗(以下简称双表达DNA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犊牛的效果。本研究选择27头2~6月龄的奶水牛犊牛,随机分成4组,前3组分别采用口服(O组)、喷鼻(N组)、口服+喷鼻(ON组)的方式接种双表达疫苗,剂量均为3×107 CFU·mL-1,对照组(C)使用PBS进行口服+喷鼻免疫,并于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结果表明,3种免疫方式均可诱导犊牛产生SS抗体和CST抗体;初免后2周,N和ON组阳性率最高,均为85.71%;6周时,各组阳性率均下降,O和N组的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但ON组的抗体水平升高;10周时,ON组阳性率下降到14.29%,O和N组均检测不到抗体。从增重来看,2周时,ON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O、N和C组(P<0.05),在整个试验周期(0~10周),与C组相比,O、N和ON组的增重分别提高了5.26%、10.53%、15.79%;初免后10周,ON组的胸围、腿臀围均显著高于C组(P<0.05)。血清中生长相关激素检测结果表明,各组GH、IGF-1、T3的含量,ON>N>O>C组;其中,2周时,O、N和ON组IGF-1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6周时,ON组T3和T4的浓度均显著高于O和C组(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3种免疫方式都能激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6周时,ON组INF-γ的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各组之间,犊牛血清中总蛋白、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和尿素氮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口服、喷鼻和口服+喷鼻3种方式免疫犊牛均可产生良好的效果,尤其以口服+喷鼻联合免疫效果最佳。
免疫细胞在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分布规律
张倩, 崔燕, 余四九, 何俊峰, 潘阳阳, 王萌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25-19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6
摘要 ( 116 )   HTML( )    PDF (24912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免疫细胞在健康雄性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方法对幼龄(5~6月龄)及成年(3~4岁)牦牛附睾(头、体、尾)和输精管中CD68+巨噬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79α+ B淋巴细胞、IgA+和IgG+浆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其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D68+巨噬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79α+ B淋巴细胞、IgA+和IgG+浆细胞主要分布在附睾管和输精管的上皮和间质;另外,CD68和CD3 mRNA和蛋白水平在各年龄组牦牛附睾头和附睾体显著高于附睾尾和输精管(P < 0.05),而CD79α、IgA和IgG mRNA和蛋白水平在附睾尾和输精管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P < 0.05);此外,在成年牦牛附睾和输精管CD3、CD79α、IgA、IgG、CD68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幼龄牦牛(P < 0.05)。综上提示,牦牛附睾头可能主要是细胞免疫发生的位点,而附睾尾和输精管则主要进行体液免疫应答,此外,成年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局部免疫可能更完善,以上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牦牛局部生殖免疫和病理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临床兽医
基于蛋白组学体外分析益母草水煎液对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相关活性因子的作用
张蒙, 王伟然, 冯晨, 张依, 张倩, 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34-19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7
摘要 ( 99 )   HTML( )    PDF (2822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蛋白组学探索益母草水煎液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DMECs)凝血与抗凝血相关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MTT法筛选益母草水煎液对HDMECs的安全浓度;使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iTRAQ)技术分析50和10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作用24 h后HDMECs蛋白表达谱的变化,通过对比各组蛋白谱的变化筛选出差异显著的相关通路,分析该通路中筛选到的可信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并选取可信DEPs中与凝血与抗凝血相关的拮抗因子进行RT-PCR和ELISA验证。结果表明:1 mg·mL-1以下益母草水煎液对HDMECs无毒副作用;益母草水煎液能够同时调节与凝血相关的血小板活化等过程和与抗凝血相关的肝素结合过程。对筛选出的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中的5种可信DEPs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5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组凝血酶原(F2)、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因子Ⅴ(F5)和激肽原(KNG)同时显著下调,100 μg·mL-1益母草组F2、t-PA、AT-Ⅲ、KNG显著下调;与5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组相比,100 μg·mL-1益母草水煎液组F2、AT-Ⅲ、t-PA、F5和KNG等凝血级联相关因子均显著升高。结果提示,益母草水煎液可显著改变HDMECs蛋白表达谱,并可能通过调控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相关因子F2、AT-Ⅲ、t-PA、F5、KNG蛋白的表达对凝血与抗凝血相关拮抗因子发挥双向调控作用。
硫酸化党参多糖对H2O2致RAW264.7细胞损伤和小鼠急性酒精损伤的保护作用
孙嘉琪, 杨诗靖, 谭盈, 白霖, 郭世宁, 石达友, 刘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45-19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8
摘要 ( 119 )   HTML( )    PDF (1475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比较党参多糖(CP)与硫酸化党参多糖(SCP)对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及小鼠急性酒精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检测不同浓度CP与SCP对RAW264.7细胞生长、吞噬功能及IL-2、IL-4、IL-10和IFN-γ水平的影响。随后体内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损伤模型,将90只4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B)、模型对照组(MO)、维生素C对照组(VC)、3个剂量的CP(CPL、CPM、CPH)与SCP(SCPL、SCPM、SCPH)组。检测各组对急性酒精损伤小鼠生长情况、血液生理指标、脏器指数、血清IL-2、IL-4、IL-10及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后,与MO组相比,CP和SCP组细胞贴壁数量增加,细胞密度增大,37 ℃作用30、60、90 min后均能显著提高细胞吞噬能力(P < 0.05),且SCP各组促进细胞增殖及吞噬作用优于CP各组。CP和SCP均能显著促进细胞分泌IL-2、IFN-γ(P < 0.05),抑制IL-4的分泌(P < 0.05),SCP各组对IL-4的抑制作用优于CP,其中SCPL组对IL-4的抑制效果最佳。小鼠急性酒精损伤模型中,与MO组相比,CP和SCP能显著改善小鼠血液生理指标(P < 0.05),使血液中WBC和HGB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SCPL组效果最佳。CP和SCP还能改善小鼠血生化指标,显著提高血清中TC、LDH含量(P < 0.05),降低TG含量(P < 0.05)。CP和SCP组较MO组小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P < 0.05),IL-4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其中SCP各组对IL-4的抑制作用最佳。综上所述,SCP可显著提高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后细胞吞噬能力,促进细胞分泌IL-2、IFN-γ水平,抑制IL-4分泌;改善酒精诱导的急性损伤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因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SCP在一定条件下效果优于CP。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桑叶增强鸡抗氧化功能的作用机制
刘魏魏, 张宇欣, 李秀梅, 王秀敏, 周炜炜, 戴小枫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58-19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29
摘要 ( 144 )   HTML( )    PDF (7388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herb数据库检索收集桑叶的化学成分和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NCBI数据库、STRING数据库构建并分析桑叶化合物-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藉以分析桑叶增强鸡抗氧化功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共筛选到槲皮素、芦丁、山柰酚、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和花生四烯酸等30个有效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作用于221个靶点。其中IL-6、VEGFA、EGF、INS、CAT、CASP3、CCND1、PTGS2、IL-1B和MMP9等为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靶点的作用涉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成3个方面,并参与到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多条代谢通路。本研究表明,理论上桑叶基于IL-6、VEGFA、EGF、INS、CAT、CASP3、CCND1、PTGS2、IL-1B和MMP9等靶点可以调控鸡的抗氧化作用,为进一步的试验验证及桑叶作为抗氧化功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了启示。
低聚果糖诱导的奶牛急性蹄叶炎肝和骨骼肌中AMPK和GLUT及相关基因的变化
李岳鹏, 丁嘉烽, 张献颢, 李帅辰,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71-19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0
摘要 ( 120 )   HTML( )    PDF (1010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奶牛急性蹄叶炎能量代谢的变化,本研究选用12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两组(n=6): 试验组(OF组)用17 g·kg-1体重的低聚果糖溶解在2 L·100 kg-1体重的清水中灌服,对照组(CON组)灌服等量清水,72 h之后对奶牛进行安乐死,采集肝、肌肉组织,进行Western blot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检测肝、肌肉组织的能量变化和葡萄糖转运情况,指标:葡糖糖转运蛋白1和4(GLUT-1、GLUT-4),三磷酸腺苷激酶(AMPK)以及相关因子(PPAR-γ、PGC1-α、PEPCK)。结果表明:在肝组织中,OF组AMPK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但P-AMPK/AMPK的比值极显著下降,而GLUT-1的蛋白和基因、PPAR-γ、PGC1-α和PEPCK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在肌肉组织中,OF组AMPK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无显著的变化,但P-AMPK/AMPK的比值显著下降,GLUT-4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同时PPAR-γPEPCK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但PGC-1-α的基因表达量无显著的变化。综上:奶牛急性蹄叶炎可能会抑制肌肉组织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转运的能力,但对肝的影响不大。
芦荟大黄素对衰老蛋鸡卵泡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
胡哲炜, 谢储康, 陈艳琼, 周烁, 张才乔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80-19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1
摘要 ( 165 )   HTML( )    PDF (7317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提高衰老蛋鸡的产蛋量,蛋鸡腹腔注射10 mg·kg-1芦荟大黄素,每天1次,连续7 d,研究天然的芦荟大黄素对580日龄(D580)衰老蛋鸡卵巢重量、卵泡数量和体重变化的影响。本试验建立D-gal诱导的衰老卵泡模型,探究芦荟大黄素对卵泡衰老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然后检测芦荟大黄素对体外衰老卵泡模型中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Nrf2激活剂和阻断剂对芦荟大黄素引起的衰老卵泡氧化应激缓解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处理可提高各级卵泡的数量(P < 0.05),其中,大黄卵泡、小黄卵泡、大白卵泡和小白卵泡数量分别提高32.00%、34.62%、50.00%和54.21%。同时,芦荟大黄素处理使D580蛋鸡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4)水平分别提高34.14%和680.00%。芦荟大黄素处理还可提高卵泡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和肝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的含量(P < 0.05)。D580蛋鸡肝组织中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下调,但芦荟大黄素处理可提升这些基因的转录水平。此外,芦荟大黄素通过提高卵泡抗氧化酶的活性、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缓解自然衰老和D-gal诱导的衰老卵泡的氧化应激。芦荟大黄素处理可促进衰老卵泡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综上表明,芦荟大黄素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蛋鸡卵泡的氧化应激,提升蛋鸡衰老过程中卵泡雌激素受体基因和肝卵黄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血清E2和P4水平、卵泡抗氧化能力以及肝TG合成能力,从而缓解卵泡衰老。
芪英汤和子甘汤中药复方促进母猪繁殖性能和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临床研究
郭大伟, 侯思鲁, 池宇佳, 于非可, 尉啸涵, 邓倩, 肖传明, 刘晓晔, 董虹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1994-20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2
摘要 ( 217 )   HTML( )    PDF (1709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母猪产死胎、弱胎和断奶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养猪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响应国家在养殖业中执行的“减抗替抗”政策,本文基于中医辩证论治,探讨中草药复方芪英汤、子甘汤分别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对同期发情的母猪(35头)和同期断奶仔猪(140头)进行中药方剂预混饲料的饲养方式,分别持续饲养至分娩结束、30 d,同时记录母猪分娩数据包括窝均出生仔猪数、窝均重、窝均死胎数、死胎率等,仔猪生长数据包括初重、末重、料肉比和腹泻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母猪血清中IL-6、IL-1β、TNF-α、IgG、IgA、IgM和断奶仔猪血清中IgA的分泌情况以及母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抗体来确定母猪免疫力情况。结果表明,芪英汤可以显著降低妊娠母猪炎性因子IL-6、TNF-α分泌水平,降低低胎次母猪生产新生仔猪死胎率、弱胎率、死亡率,分别下降1.96%、5.83%、8.25%,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子甘汤和芪英汤联用能够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期IgA水平,降低腹泻率和料肉比, 提高生长性能,降低断奶仔猪血液中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综上,中药复方芪英汤和子甘汤有助于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恢复断奶仔猪生长性能。
研究简报
北京黑猪NR6A1、VSX2、VRTNLTBP2基因多态性与脊椎数及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牛乃琪, 刘倩, 侯欣华, 刘欣, 王立刚, 赵福平, 高红梅, 石丽君, 王立贤, 张龙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2005-20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3
摘要 ( 135 )   HTML( )    PDF (725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NR6A1、VSX2、VRTNLTBP2基因在北京黑猪群体中基因的多态性与脊椎数和胴体性状(胴体长、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及胴体重)的关联。本研究提取410头(210±7)日龄健康北京黑猪耳组织DNA,通过PCR技术和Sanger测序技术对4个基因外显子区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变异位点基因型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并与脊椎数和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VSX2、VRTNLTBP2三个基因中共筛选到15个SNPs,其中包含1个CDS区的同义突变和14个3'UTR突变。使用Duncan's多重检验统计分析发现,VSX2基因中CDS区的1个突变c.536 G>A与脊椎数关联显著(P<0.05)。VRTN中3'UTR区共4个突变与性状关联显著(P<0.05),其中c.2598 A>G和c.2607 G>T与脊椎数、胴体长、胴体直长及胴体斜长关联显著,c.3087 G>C只与胴体斜长关联显著,c.3094 A>G与脊椎数及胴体斜长关联显著(P<0.05)。LTBP2上6个3'UTR突变位点(c.7158 A>G、c.6869 C>T、c.6319 G>C、c.6246 G>T、c.6170 A>G、c.6079 G>T)与脊椎数关联显著(P<0.05),但与胴体性状关联不显著。综上所述,VSX2、VRTNLTBP2基因中共有10个SNPs与脊椎数性状关联显著(P<0.05),仅VRTN基因中4个SNPs与胴体性状关联显著(P<0.05)。这些关联显著的SNPs可以作为北京黑猪脊椎数及胴体性状变异的候选基因功能位点。
采用dCas9-SunTag-DNMT3A技术调控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IVF囊胚中IGF2R基因甲基化水平
杨莎, 杨宇泽, 徐茜, 郝海生, 杜卫华, 庞云渭, 赵善江, 邹惠影, 朱化彬,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2015-20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4
摘要 ( 101 )   HTML( )    PDF (984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dCas9-SunTag-DNMT3A编辑系统对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IVF囊胚中IGF2R基因甲基化水平及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为冷冻卵母细胞/胚胎特定位点DNA甲基化的精确调控奠定基础。本研究将经过体外成熟的牛卵母细胞进行玻璃化冷冻,随后进行体外受精,将受精所得到的原核胚进行dCas9-SunTag-DNMT3A编辑系统的注射,统计并计算卵母细胞的发育情况;通过亚硫酸盐测序的方式检测IGF2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GF2R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冷冻组相比,注射不同浓度的dCas9-SunTag-DNMT3A编辑系统后,只有40 ng·μL-1组显著地提高了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IVF后的发育能力(P<0.05),20和60 ng·μL-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40 ng·μL-1组发育效果仍然显著低于新鲜对照组(P<0.05);对检测冷冻组、新鲜组、40 ng·μL-1IGF2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发现,40 ng·μL-1组水平与新鲜组相似,显著高于冷冻组(P<0.05);荧光定量试验结果显示,40 ng·μL-1IGF2R基因mRNA表达水平相较于冷冻组显著降低(P<0.05),与新鲜组相似。注射40 ng·μL-1的dCas9-SunTag-DNMT3A甲基化编辑系统能够通过有效升高IGF2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P<0.05)及显著降低其mRNA表达水平(P<0.05),来正向调节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IVF胚胎的发育情况,提高胚胎发育能力,使得其卵裂率和囊胚率都得到显著提高(P<0.05),同时促进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猪丁型冠状病毒在悬浮培养猪肾细胞LLC-PK1上的增殖特性分析
李厚伟, 王蕾, 张先锋, 胡慧, 张真真, 张云飞, 刘林涛, 姬星宇, 胡永浩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2024-20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5
摘要 ( 142 )   HTML( )    PDF (12044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在悬浮培养的猪肾细胞LLC-PK1上的增殖特性,为PDCoV灭活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细胞材料。采用逐步降血清法优化LLC-PK1细胞悬浮培养工艺;利用有限稀释法筛选PDCoV适应性细胞株;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PDCoV对LLC-PK1细胞的感染性;分别对PDCoV接种LLC-PK1悬浮细胞的初始密度、MOI、收毒时间、TPCK胰酶浓度等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悬浮培养条件。成功筛选出可高效增殖PDCoV的单克隆悬浮细胞株LLC-PK1Sa,且利用其增殖的PDCoV可特异性的感染LLC-PK1细胞;PDCoV按MOI为10-3接种于密度为2×106 cells·mL-1的LLC-PK1Sa细胞,当TPCK胰酶终浓度达到7.5 μg·mL-1时,接毒后48 h收获的病毒液滴度最高。本研究首次实现了PDCoV在LLC-PK1Sa悬浮细胞中的高效增殖,并对悬浮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可为PDCoV灭活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C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吴学敏, 陈如敬, 陈秋勇, 车勇良, 严山, 刘玉涛, 周伦江, 王隆柏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6):  2029-20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2.06.036
摘要 ( 116 )   HTML( )    PDF (1397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变异伪狂犬病病毒FJ-2012株gC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掌握不同猪场猪群的gC抗体水平情况。将FJ-2012株gC基因连接至pCzn1载体,转染至Arctic express(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通过矩阵法试验、临界值的确定、特异性试验、重复性和敏感性试验,建立PRV-gC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对源于不同猪场的280份血清进行PRV-gC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成功表达获得FJ-2012株pCzn1-gC重组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0 μg·mL-1和最佳样品血清稀释比例为1∶50,阴性和阳性判定的OD650 nm临界值为0.406~0.438,介于之间的判定为可疑;临床检测结果显示,120份盲样猪血清PRV-gC抗体阳性率为91.67%、PRV-gB抗体阳性率为95.00%,两种抗体检测结果的整体符合率为95.83%;PR不稳定的猪场血样PRV-gC抗体阳性率为96.25%(77/80),而PRV已净化的种猪场血样PRV-gC抗体阳性率为78.75%(63/80)。因此,建立的PRV变异株gC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临床猪血清抗体检测提供了特异、灵敏和稳定的技术,也为开展变异PRV血清学调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