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1-0. 
摘要 ( 91 )   HTML( )    PDF (509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2-0. 
摘要 ( 87 )   HTML( )    PDF (405KB)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 
摘要 ( 52 )   HTML( )    PDF (172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进展
尹德琦, 魏子巍, 张义伟, 桑晓宇, 杨娜, 冯颖, 陈冉, 姜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2995-30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1
摘要 ( 335 )   HTML( )    PDF (1829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弓形虫是一种复杂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通过入侵宿主细胞、分裂和诱导宿主细胞破裂等一系列的过程,在温血动物体内进行增殖。弓形虫的生物学特征受基因组、表观遗传及转录等多种因素的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如磷酸化、泛素化、巴豆酰化、棕榈酰化、琥珀酰化、乙酰化、甲基化、糖基化和二羟基异丁酰化等,是弓形虫调节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和生命周期转变的主要机制之一。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改变靶蛋白的定位、结构、活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增加蛋白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在虫体生命周期的任何时间点都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重点对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弓形虫的生物学特征奠定基础。
螨类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鸡皮刺螨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祁晓晓, 李环, 王铂涵, 孟佳丽, 孙玮玮, 潘保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06-30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2
摘要 ( 233 )   HTML( )    PDF (743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皮刺螨是家禽养殖业中危害最严重的体外寄生虫之一。为了控制禽舍中鸡皮刺螨的种群繁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药物喷洒。但是,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鸡蛋和鸡肉的农药残留问题。因此,需要探索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包括疫苗、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态友好型的化学信息物质。本文综述了生态友好型的化学信息物质,主要包括聚集信息素、性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利他素以及植物类化合物,在鸡皮刺螨防治方面的作用、应用及研究现状,为防治鸡皮刺螨寻找绿色无污染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病毒的锌指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邓学文, 汪铭书, 程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14-30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3
摘要 ( 260 )   HTML( )    PDF (811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锌指(zinc fingers,ZF)结构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包括许多病毒中的蛋白结构,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特征基团与Zn2+结合从而稳定形成一种很短的、可自我折叠成“手指”形状的多肽空间构型。具有ZF结构的蛋白被称为锌指蛋白(zinc-finger protein,ZNF),研究发现,部分病毒可以编码具有ZF结构的蛋白且该蛋白会影响到病毒的复制、成熟病毒粒子的包装释放、调节激活病毒转录和裂解性感染及协助病毒的先天免疫逃逸等。本文就目前病毒的ZNF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ZNF的深入研究及以ZNF为靶位点的抗病毒药物研制提供参考。
干扰素-ε研究进展
张海玲, 廉士珍, 张东亮, 白雪, 章沙沙, 张蕾, 李伟, 刘方圆, 王菡, 胡博, 卢士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23-30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4
摘要 ( 245 )   HTML( )    PDF (1026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扰素-ε(IFN-ε)是新发现的一种Ⅰ型干扰素(IFNs),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其本质是一种糖蛋白,可间接发挥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但与其他Ⅰ型干扰素不同,IFN-ε的产生不需要病毒诱导,其由黏膜上皮细胞组成型表达,并受激素调节,在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人和不同动物IFN-ε的起源、体内分布规律,以及对生殖系统的保护、神经系统的调节及抗病毒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开发新型干扰素。
遗传育种
山下黑猪与鲁莱黑猪正反交F1代杂种优势的估计
晏敏, 李龙云, 肖石军, 郑浩, 张则凯, 黄黎斌, 姚文武, 涂金敏, 郭源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30-30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5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001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估计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F1代杂种优势,筛选出合适的杂交方式,以提高优质肉猪的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本研究在山下黑猪(164头)和鲁莱黑猪(69头)及其正(6头山下黑猪♂×25头鲁莱黑猪♀)、反(3头鲁莱黑猪♂×35头山下黑猪♀)交4个群体中测定了生长肥育、体尺外貌(75~110 kg)、繁殖和胴体肉质(90~115 kg)4大类共43个性状,比较了这些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并估计了正反交F1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山下黑猪的生长肥育和体尺性状较好,鲁莱黑猪的繁殖和肉质性状较好,正反交群体介于它们之间。正交群体的繁殖性能优于反交群体,但生长肥育性能比反交差。由于这4个群体的母猪都是纯种,因此繁殖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除膘厚、胸椎数、45 min pH和剪切力无显著的杂种优劣势外,大部分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有明显的杂种劣势。生长肥育性状的杂种优势在正反交群体中的表现不一致,反交群体表现出显著杂种优势,而正交则无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估计了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的杂种优势,为筛选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的最佳杂交方式奠定基础。
C1QTNF3基因可变剪接体的鉴定及介导miR-101调控成脂分化的研究
杨阳, 张雪莲, 张万锋, 李文霞, 李文新, 蔡春波, 路畅,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42-30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6
摘要 ( 189 )   HTML( )    PDF (4667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猪C1QTNF3基因可变剪接体的特性及miR-101通过C1QTNF3基因促进猪脂肪SV细胞成脂分化的机制。本研究采集3头30日龄健康马身猪仔公猪心、肝、脾、肺、肾、胃、股二头肌、腰大肌、皮下脂肪和背部脂肪组织样品,首先利用RT-PCR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1QTNF3基因的不同转录本进行扩增和生物学特性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C1QTNF3基因不同转录本在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C1QTNF3上游的调控因子是miR-101,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miR-101对C1QTNF3的调控作用。最后,利用油红O染色和qRT-PCR技术检测过表达miR-101对猪脂肪SV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基因克隆得到猪C1QTNF3存在两个转录本C1QTNF3和C1QTNF3-1,其中C1QTNF3-1为新鉴定的转录本;测序分析显示,与C1QTNF3相比,C1QTNF3-1的第1外显子区域缺失了219个碱基,少编码73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显示,猪C1QTNF3和C1QTNF3-1蛋白序列与人和马来亚穿山甲等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近。C1QTNF3和C1QTNF3-1在猪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各组织中C1QTNF3-1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C1QTNF3(P<0.01)。过表达miR-101极显著下调C1QTNF3 3'UTR区域的荧光素酶活性(P<0.01)和C1QTNF3 mRNA的表达(P<0.01),同时增加了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关键基因PPARγC/EBPβSREBP-1c和FABP4的mRNA表达量(P<0.01)。本试验成功克隆了猪C1QTNF3基因的两个可变剪接体,其中C1QTNF3-1在猪不同组织中均高表达,推测该转录本为基因发挥功能的主要亚型。并深入研究了C1QTNF3基因的上游调控因子,揭示了miR-101靶向C1QTNF3促进成脂分化的机制,丰富了C1QTNF3的生物学作用和调控网络。
雪山草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克隆、结构特性分析及其表达特征研究
陈清贻, 从光雷, 肖蕴祺, 施寿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53-30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7
摘要 ( 206 )   HTML( )    PDF (3684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基因,分析其结构特性和表达特征。本试验以45和90日龄的健康雪山草鸡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扩增ACE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TA克隆构建黄羽肉鸡ACE2编码区序列质粒标准品,使用绝对定量方法测定ACE2基因在45和90日龄雪山草鸡公母鸡各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克隆得到2 427 bp的编码区序列,共编码808个氨基酸,与白羽肉鸡一致,但是在黄羽肉鸡序列中存在大量突变位点造成编码氨基酸发生变化。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与红色原鸡的同源性为99%,其次为绿头鸭88%,与其它动物的同源性为73%~76%。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CE2属于I型跨膜蛋白,即分泌型蛋白,信号肽位于1~17 aa,含有46个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定量结果发现,小肠中ACE2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法氏囊、气管、胆囊和脾中ACE2表达量较低,脾中表达量最低。母鸡空肠、盲肠、脾和肺中ACE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公鸡。公鸡肾和心中ACE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母鸡。90日龄雪山草鸡的十二指肠、空肠、肺、脾和回肠组织ACE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45日龄雪山草鸡,在法氏囊和肾组织中结果呈相反趋势。通过克隆获得了雪山草鸡ACE2基因编码区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雪山草鸡ACE2基因在家禽中较为保守;ACE2基因表达规律呈现出在雪山草鸡肠道组织中高于其他组织,母鸡中高于公鸡,随着时间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开展ACE2基因在黄羽肉鸡肠道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行鸡FST基因克隆、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张贝贝, 李梦霄, 马腾壑, 李雪男, 魏佳荣, 康国磊, 王红娜, 刘超, 王斌, 孙研研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64-30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8
摘要 ( 220 )   HTML( )    PDF (3548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太行鸡卵泡抑素基因(follistatinFST),并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及卵泡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解析FST对太行鸡产蛋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使用RT-PCR对43周龄健康太行鸡FST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功能结构进行预测,荧光定量PCR技术对43周龄健康麻羽太行鸡FST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卵泡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每组设3个重复,进行3次平行试验。结果显示,太行鸡FST基因编码区为1 032 bp,编码343个氨基酸,太行鸡FST蛋白与日原鸡同源性最高(100.0%),存在Sec信号肽,成熟蛋白具有FOLN和KAZAL_FS 2个保守结构域。该蛋白为亲水蛋白,蛋白分子式为C1619H2567N459O520S44,分子量为38.192 6 ku,理论等电点为5.59,其中含量最高的是Cys (C),为10.50%;蛋白质二级结构含有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无规卷曲,占比分别为16.33%、16.62%、5.25%、61.81%。FS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中表达量最高。FST基因在各级卵泡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在大白卵泡中表达量最高(P<0.01),在卵泡选择前后表达量存在1.6倍表达差异。上述结果为研究太行鸡FST基因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挖掘太行鸡产蛋性能候选高产基因提供了参考。
静脉滴注心房利钠肽对阿勒泰羊血液脂代谢激素的影响及尾脂转录组分析
马昕, 杨光, 李翔宇, 刘越越, 陈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76-30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09
摘要 ( 194 )   HTML( )    PDF (5419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静脉滴注心房利钠肽(ANP)对绵羊血液中脂代谢激素及尾脂转录组的影响,为阐明ANP在调节绵羊脂代谢中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本试验选取体重为(45.6±6.5) kg、健康状况良好、1.5岁阿勒泰母羊8只,试验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颈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45 min;试验期以1.125 μg·kg-1 BW颈静脉滴注100 mL ANP生理盐水溶液45 min,连续静脉滴注ANP 4 d,各期均在试验结束当天(即第4天)滴注开始后0、15、30、45、60、90和120 min采集血液,分离血浆,测定ANP、脂联素、胰岛素、瘦素和环鸟苷酸水平;每期采集尾脂,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学信息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静脉滴注ANP后,较对照期,试验期血浆ANP含量在30、90 min时显著增加(P<0.05);血浆脂联素含量在30 min时显著增加(P<0.05),在9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cGMP含量在30、9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在45、60 min时显著增加(P<0.05);胰岛素含量在0、30、12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在15、45、60、90 min时显著增加(P<0.05);瘦素含量在0、15 min时显著增加(P<0.05),在3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2)转录组分析表明,共3 68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 482个基因上调表达、2 204个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118个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有关;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46条通路中,主要参与核糖体、产热、氧化磷酸化和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等信号通路;qRT-PCR分析结果表明,AQP7、FABP4、PLIN5、ADIPOR2、MGLLIDEACSL1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外源ANP通过改变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及增加绵羊脂肪组织氧化磷酸化和产热促进脂肪分解。
荷斯坦牛皮肤褶皱厚度及体况评分性状遗传分析
张海亮, 常瑶, 穆柏宇, 王凯, 杨明路, 王磊, 马龙刚, 宁景扬, 郭刚,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89-30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0
摘要 ( 303 )   HTML( )    PDF (1413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对荷斯坦牛颈侧部、肋部和后乳房基部皮肤褶皱厚度(分别简称为颈部、肋部和乳房皮褶厚)及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进行大群测定,旨在探究荷斯坦牛不同部位皮肤褶皱厚度和BCS的群体特征,并建模估计荷斯坦牛不同部位皮肤褶皱厚度及BCS的遗传参数。本研究于2015—2020年夏季测定了北京地区12个规模化牧场10 915头泌乳荷斯坦牛的皮肤褶皱厚度,同时对测定牛群进行了体况评分,使用单性状和四性状动物模型分别对颈部皮褶厚、肋部皮褶厚、乳房皮褶厚和BCS进行遗传分析并估计遗传参数,并计算了上述4个性状与奶牛寿命和繁殖等重要功能性状之间的近似遗传相关。结果显示,荷斯坦牛乳房皮褶厚、颈部皮褶厚、肋部皮褶厚和体况评分分别为(7.49±1.45) mm、(7.27±1.34) mm、(11.74±1.90) mm和(2.94±0.79);乳房皮褶厚和颈部皮褶厚为中等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11和0.15;肋部皮褶厚和体况评分为中高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28和0.22;不同部位的皮褶厚之间存在中高遗传相关,颈部和肋部皮褶厚之间的遗传相关最高(0.69),颈部和乳房皮褶厚之间的遗传相关最低(0.21);BCS与不同部位皮褶厚之间遗传相关的差异较大,BCS与颈部、肋部皮褶厚之间为正遗传相关(0.28、0.13),BCS与乳房皮褶厚之间为负遗传相关(-0.25);体况评分和皮褶厚性状与部分重要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中等遗传相关。本研究对奶牛3个部位的皮肤褶皱厚度和BCS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获得的遗传参数有助于通过皮肤褶皱厚度和BCS理解奶牛体脂沉积的遗传基础,助力我国奶牛的平衡育种。
基于Label-free技术比较马和驴血清蛋白质组分差异
张鏻兮, 韩雨薇, 李政, 廖清超, 汤驰, 邓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099-31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1
摘要 ( 172 )   HTML( )    PDF (2295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马和驴血清蛋白质生物学特征,为马属动物种间生理特征比较和健康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某集约化养殖场的9匹蒙古马和9头辽西驴,雌性,年龄4~10岁,均处于正常发情周期的间情期,健康无病、精神状态及采食状况良好,分别提供相同的饲养条件。采集马和驴各9份血清样品分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内的3份血清样品均匀混合成1个生物学重复,各获得3个生物学重复的血清样品。利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和驴的血清蛋白质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提取血清蛋白质,再对蛋白质进行酶解,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行蛋白质组分分析,数据库检索分析马和驴血清样品中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马和驴血清差异关键调控蛋白质。结果显示,本研究共鉴定出361种蛋白质,其中,马血清中表达288种蛋白质,分子量范围为1.52~511.24 ku;驴血清中表达244种蛋白质,分子量范围为1.53~611.47 ku;共获得231种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差异倍数≥1.5,P≤0.05)。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蛋白质激活、补体激活、免疫应答、凝血和脂蛋白氧化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为补体和凝血级联,吞噬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抗原加工递呈,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癌症蛋白多糖等。通过差异蛋白互作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紧密相连富集最为显著的功能模块主要为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吞噬体,HSP90AA1、HSPA8、APOD、APOM、SERPING1、MASP1、CALR、TUBA1B、TUBB等处在关系互作网的重要节点。马和驴在生理条件下的血清蛋白质组成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马属动物种间生理特征差异和有效保障健康提供数据支撑。
一种适用于单胎动物多品种选择的基因组关系矩阵
张洪志, 任端阳, 安丽霞, 乔利英, 刘文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08-31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2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057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提出一种新型基因组关系矩阵并验证其在多品种联合群体中的模拟应用效果。本研究利用QMsim软件模拟牛的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利用Gmatrix软件构建常规G阵;利用R语言构建新型G阵,新型G阵在常规G阵的基础上,将多品种联合群体的非哈代-温伯格平衡位点考虑在内;利用DMU软件使用“一步”法模型计算基因组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genomic breeding value,GEBV);比较不同情况下使用两种G阵的GEBV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力及QTL数下,不对新型G阵使用A22阵加权就能达到常规G阵使用A22阵加权时的GEBV预测准确性。在系谱部分缺失时,新型G阵不加权较常规G阵加权时GEBV预测准确性高。证明,在系谱有部分缺失时,新型G阵对多品种GEBV的预测有一定优势。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奶牛不同妊娠状态时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罗芳,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18-31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3
摘要 ( 203 )   HTML( )    PDF (3058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人工授精后第17天奶牛在不同妊娠状态时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以宁夏某奶牛场体重为(550±50) kg,体况评分相近的经产(2~3胎次)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同期发情后,在人工授精后第17天晨饲前对奶牛进行尾静脉采血,后期采用计步器和B超仪诊断出奶牛的妊娠状态。根据诊断结果将奶牛分为妊娠组(A组,n=12)和未妊娠返情组(B组,n=24),将这两组血样进行代谢轮廓及代谢物变化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A、B两组血浆代谢轮廓均发生了明显变化,A、B两组之间共检测出8种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0.8的差异代谢物。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脯氨酸、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肌氨酸、吡咯-2-羧酸和缬氨酸-蛋氨酸有望成为识别妊娠组(A组)和未妊娠返情组(B组)的差异代谢物。综上表明,血浆中的这8种代谢物有望成为奶牛妊娠识别阶段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配种早期妊娠识别提供新思路。
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睾丸中的表达对比分析
闵星宇, 杨丽雪, 杨满珍, 胡宇磊, 于海玲, 杨璐瑜, 李键, 熊显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26-31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4
摘要 ( 328 )   HTML( )    PDF (3854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健康雄性犏牛及牦牛为试验动物,根据年龄分为胎牛组(5~6月龄)、幼年组(1~2岁)和成年组(3~4岁),每组各3头。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ESCO2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ESCO2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ESCO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犏牛ESCO2基因(GenBank登录号:MW198470) CDS区为1 833 bp,编码610个氨基酸,与牦牛相比,犏牛ESCO2序列第301~319位多19个氨基酸,另有3个氨基酸突变;犏牛ESCO2蛋白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高于其他哺乳动物;ESCO2可能与SMC3、SMC1A、PDS5A、PDS5B、STAG2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减数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分裂和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ESCO2在犏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睾丸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ESCO2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期牦牛(P<0.05);IHC染色结果发现,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于初级精母细胞,ESCO2蛋白在犏牛初级精母细胞中无表达并与牦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与牦牛的ESCO2基因、蛋白序列差异较大,且在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引起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及不育的原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营养与饲料
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变化规律及其代谢通路研究
张瑞雪, 刘欣, 徐晓锋, 张博, 唐玉林, 任曼, 郭延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37-31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5
摘要 ( 229 )   HTML( )    PDF (2889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阐明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选取10头体况和胎次相近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分别于分娩前后晨饲前采集瘤胃液,采用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和MetaboAnanlyst 5.0中的通路分析方法研究奶牛分娩前后瘤胃发酵产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瘤胃中57种代谢物含量较分娩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34种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23种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9个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的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和维生素B6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表明,奶牛在分娩前7~10 d与氨基酸、糖、核苷酸和维生素相关的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了应答性改变。
预防兽医
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与3型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林梦舟, 吴双, 徐建生, 谢军, 吴植, 姜勇, 朱善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49-31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6
摘要 ( 221 )   HTML( )    PDF (1975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针对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和鸭甲肝病毒3型(DHAV-3)的高效快速、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疑似样品检测。根据DHAV-1和DHAV-3的VP1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此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99以上,扩增效率(E)在105%~110%,其组内变异系数(i-CV)与组间变异系数(c-CV)均在0.77%以下。运用双重q-PCR方法对不同稀释度的混合质粒与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TaqMan q-PCR特异性高;同时检测DHAV-1和DHAV-3的灵敏度均可达10个拷贝,分别是常规PCR方法的1 000倍和100倍。对40份来自苏中、苏北地区的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鸭组织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PCR方法检出36份阳性病料,阳性率为90%;而常规PCR方法未能检出高Ct值的样品,阳性率为72.5%(29份阳性病料)。建立的双重TaqManq-PCR检测方法为DHAV-1与DHAV-3的临床样品检测提供了高效、灵敏、特异的工具,推动了临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定量分析等研究。
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基因的变异分析
高闪电, 王锦明, 田占成, 独军政, 王建东, 常惠芸, 关贵全, 李有全, 殷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57-31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7
摘要 ( 219 )   HTML( )    PDF (3351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2013—2019年中国西北部分省区不同基因亚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基因Erns的分子特征,了解其遗传演化规律。从甘肃、青海、宁夏规模化牛场送检的疑似牛病毒性腹泻发病牛150份EDTA抗凝血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病毒基因组Erns-E1区,克隆测序后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遗传演化关系分析。利用牛肾细胞MDBK对检出的不同基因亚型BVDV进行分离,并鉴定其生物型。RT-PCR扩增结果表明,BVDV总体阳性率为37.33%,其中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BVDV阳性率分别为37.68%、35.71%、40.00%。获得56份Erns-E1 DNA,克隆测序获得33条不同的Erns序列,长度均为681 bp,分析表明流行株分属10个BVDV基因亚型:BVDV-1a (2株)、BVDV-1b (5株)、BVDV-1c (1株)、BVDV-1d (3株)、BVDV-1m (11株)、BVDV-1o (1株)、BVDV-1p (4株)、BVDV-1q (4株)、BVDV-1v (1株)、BVDV-2a (1株)。分离获得BVDV-1a亚型、BVDV-1b亚型、BVDV-1v亚型、BVDV-2a亚型分离株各1株,BVDV-1 d亚型分离株2株,均为非致细胞病变型。各亚型株间Erns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以BVDV-1a~1d经典亚型株(79.8%~85.9%)或1m~1q及1v新亚型株(81.0%~87.3%)较高,以BVDV-1 m和BVDV-1p流行株亚型间相似性最高(87.3%)。各亚型株Erns基因编码蛋白的RNA酶活性位点以及双链RNA作用基序(139KKGK142)保守,但Erns第26位糖基化位点(26 NRSL)在1m~1q、1v亚型株移位(24 NVSR)。首次以Erns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m~1q及1v等亚型BVDV株在进化上关系较为密切。本研究首次选用Erns靶标基因对甘肃、青海、宁夏部分省区牛源BVDV株进行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10个基因亚型流行株,以1m亚型株最为普遍,1m~1q及1v等亚型株亲缘关系密切。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gag基因促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潘启东, 曾显成, 杨彬偲, 刘庆华, 徐泉明, 陈吉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65-31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8
摘要 ( 215 )   HTML( )    PDF (2223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zootic nasal tumor virus 2,ENTV-2)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从福建某羊场的山羊鼻内肿瘤组织取样,针对ENTV-2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肿瘤组织中分段扩增出6个特异性产物,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DNAStar进行拼接,获得长度为7 443 bp全基因组序列,将其命名为ENTV-2-FJ。ENTV-2-FJ基因组结构与其他逆转录病毒类似,具有5'-U5-gag-pro-pol-env-U3-3'典型结构,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和侧翼非编码区以及末端重复序列。为制备兔抗ENTV-2 gag蛋白多克隆抗体,将特异性扩增的gag基因克隆至pET-21a (+)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1a-gag,鉴定后转化至BL21(DE3)细胞并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分子量约为70 ku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兔抗gag蛋白抗体能在患病山羊肿瘤组织和表达gag基因的细胞中特异性地检测出gag蛋白。为了深入研究ENTV-2-FJ致瘤机制,作者构建了过表达gag基因的K562细胞系,并进行裸鼠致瘤试验。结果显示, gag蛋白通过激活JAK2-STAT5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生长。综上,本研究获得了ENTV-2-FJ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制备并验证了gag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揭示了gag蛋白的作用机制,这些结果为阐明ENTV-2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PRRSV-VR2332减毒活疫苗不影响猪瘟疫苗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
李洋, 高胜, 焦点, 杜兴乾, 徐乐乐, 郑紫方, 曹鑫宇, 肖书奇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75-31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19
摘要 ( 254 )   HTML( )    PDF (1705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评估仔猪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减毒活疫苗对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猪瘟疫苗免疫的干扰情况,并分析不同免疫方式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探究PRRSV减毒活疫苗与PCV2、CSF疫苗的联合免疫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先以100头仔猪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仔猪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7 d后免疫PCV2疫苗;B组仔猪同期分点注射PRRSV减毒活疫苗和PCV2疫苗;C组仔猪仅免疫PCV2疫苗;D组仔猪仅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另外再筛选100头仔猪,随机分为E、F、G、H 4组。E组仔猪于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12 d后免疫CSF疫苗;F组仔猪同期分点注射PRRSV减毒活疫苗和CSF疫苗;G组仔猪仅免疫CSF疫苗;H组仔猪仅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免疫4周后,测定仔猪血清中相关抗体水平。同时,称量免疫前后各组仔猪的体重,计算不同免疫方案仔猪的平均日增重。结果表明:A~D组中, A组和B组仔猪在免疫4周后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PRRSV及PCV2抗体,且A组抗体水平略高于B组。C组仔猪仅产生了PCV2抗体,D组仔猪产生了较高水平的PRRSV抗体。E~H 4组中,E组和F组仔猪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PRRSV及CSFV抗体。G组仔猪仅产生了高水平的CSFV抗体,H组仔猪仅产生了高水平的PRRSV抗体。A、B、C、D 4组中B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最高;而E、F、G、H 4组中E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3组。PRRSV减毒活疫苗与PCV2疫苗或CSF疫苗同期分点免疫、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一段时间后再免疫PCV2或CSF疫苗均能诱导仔猪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在体液免疫方面,PRRSV减毒活疫苗免疫与否均未对另外二种疫苗表现出明显的干扰作用。在仔猪28日龄时同期分点免疫PRRSV减毒活疫苗与PCV2疫苗,12 d后再免疫CSF疫苗的免疫方案不仅能诱导仔猪产生高水平抗体,还可以使仔猪具备较高的平均日增重。
1株猪鼻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王佳, 华利忠, 刘蓓蓓, 张磊, 袁厅, 甘源, 韦艳娜, 邵国青, 冯志新, 熊祺琰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85-31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0
摘要 ( 236 )   HTML( )    PDF (3149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鼻支原体是猪场感染率极高的一种支原体,可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等症状。目前尚未建立标准的猪鼻支原体发病模型,也缺乏标准强毒株。本研究从某猪场发病猪的关节液中分离得到一株支原体,通过PCR检测、菌落形态观察、菌体形态电镜分析、菌株MLST分型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确认其为猪鼻支原体。为评价菌株致病性,将该分离株接种1月龄自然分娩不吃初乳猪(SF-pCD猪),试验猪在感染后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临床症状,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出现部分死亡。剖检结果显示感染组出现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及关节炎,肺部组织病理分析显示为间质增宽,无虾肉样病变。从发病猪的扁桃体、肺、心及关节积液中可再次分离到攻毒株。综上,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猪鼻支原体,人工感染猪后可出现典型的发病症状,猪鼻支原体发病模型的建立为致病机制及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肠道免疫相关的猪富含半胱氨酸肠蛋白2三维建模、分子特征及mRNA表达的组织分布
李美娣, 赵锃珏, 刘汉清, 傅嘉莉, 张玲华, 武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194-32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1
摘要 ( 159 )   HTML( )    PDF (7405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广泛用于肠道感染机制研究的IPEC-J2细胞系探究poCRIP2在猪胃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在识别poCRIP2基因全长序列的基础上研究poCRIP2的有关特征,同时对其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建立有效的poCRIP2三维结构模型以解释其功能,了解poCRIP2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作用及其与NF-κB通路的关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猪心获得poCRIP2的全长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5.0和NCBI Primer BLAST程序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对,采用保家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测试CRIP2基因在猪体内的组织分布;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oCRIP2的特性进行分析,构建poCRIP2蛋白模型;利用ROBETTA服务器,以高度同源的小鼠LIM-homeodomain protein islet 1(Isl1)(PDB:4 JCJ)为模板,模拟poCRIP2的三维结构;用PROCHECK和ProSA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应用Procheck对蛋白质折叠进行立体化学和拓扑分析,并应用ProSA对蛋白质折叠进行评价;使用PyMOL程序对建模结果进行评估,分析poCRIP2的保守结构域;设计肠道感染试验,分析poCRIP2在肠道免疫中的功能。结果表明,从猪心获得的poCRIP2 cDNA全长序列为1 118 bp,poCRIP2蛋白与人和小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4.23%和93.75%,它还含有两个保守区(LIM-TLP和LIM-CRP)。poCRIP2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oCRIP2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小肠、肺、胃、脾和肌肉等中表达较低。poCRIP2在革兰阴性菌作用下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高1~2倍,但NF-κB通路在同一作用下被激活,无抑制作用,poCRIP2可能不与NF-κB通路相互作用,而与其它通路共同作用于肠道免疫。本研究成功获得了猪CRIP2基因的全长序列,poCRIP2的组织表达模式表明,poCRIP2与人CRIP2相似,建立了可靠的三维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推测poCRIP2中包含的功能主要由β折叠和α-螺旋结构实现,革兰阴性菌感染肠道后poCRIP2能被显著上调,poCRIP2应不依赖于NF-κB通路,在肠道免疫中起其他作用。
布鲁氏菌4种高通量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蒋卉, 冯宇, 李筱英, 范学政, 彭小薇, 丁家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08-32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2
摘要 ( 315 )   HTML( )    PDF (639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科学选择和使用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方法,推动布病诊断试剂标准化。本研究用布病阳性血清标准品测定了国家/OIE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开发的布鲁氏菌荧光偏振(FPA)抗体检测试剂盒、动物布鲁氏菌病竞争ELSIA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牛布鲁氏菌病间接ELISA (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改进的微量补体结合试验(mCFT)等4种方法的灵敏度。通过对已知阴、阳性血清样品的检测,比较了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临床样本进一步比较了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吻合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当布病阳性血清标准品按1∶20稀释(即50 IU·mL-1)时均检测为阳性,1∶40稀释(即25 IU·mL-1)时均检测为阴性。FPA、cELISA、iELISA和mCFT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7.14%、100.00%、100.00%、98.57%,特异性分别为96.34%、95.12%、97.56%、100.00%。对31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各方法之间的符合率均高于90.00%,其中iELISA、FPA、cELISA与mCFT符合率分别为97.14%、96.83%、92.70%;FPA、cELISA与iELISA符合率分别为95.24%、93.65%;FPA与cELISA符合率为91.43%。iELISA、FPA、mCFT 3种方法之间吻合性最高,cELISA与其他3种方法之间的吻合性略低。
基础兽医
神经介素B及其受体NMBR参与抗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感染的信号通路
唐梦瑶, 马逸杰, 田世茂, 万乾晖, 杨桂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15-32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3
摘要 ( 179 )   HTML( )    PDF (2137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MB/NMBR通过调节A型流感病毒(IAV/H1N1/PR8)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表达而参与抗IAV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为探究其发挥抗IAV/H1N1感染的信号通路,本文用PR8和WSN毒株分别感染MLE-12细胞和小鼠,用NF-κB抑制剂BAY11-7028单独或联合NMB处理MLE-12细胞,小鼠后腿肌内注射NMB和NMBRA,采用RT-PCR和qRT-PCR分析NMBNMBRIL-6、IFN-α和NP基因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NMB、NMBR、P65/p-P65、IκBα和N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BAY11-7028可促使PR8和WSN感染的MLE-12细胞中NMB、NMBRIL-6和IFN-α基因表达水平均下降和NP基因表达水平上升,并降低NMB、NMBR和p-P65蛋白表达水平和提升IκBα和NP蛋白表达水平。然而,NMB联合BAY 11-7028诱导PR8或WSN感染后的细胞中IL-6和NP表达出现极显著下降和IFN-α显著上升。此外,NMB抑制PR8和WSN感染的小鼠肺组织内p-P65和NP蛋白表达水平和促进IκBα蛋白表达水平;NMBRA联合NMB抵消NMB对PR8或WSN感染后的这些蛋白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综上表明,NMB/NMBR通过调节PR8和WSN感染的MLE-12细胞和小鼠体内的NF-κB信号通路上P65蛋白磷酸化和IκBα的表达,进而影响下游细胞因子IL-6和IFN-α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IAV/H1N1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
幼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及TGF-β2与HIF-1α差异性表达分析
张虔, 崔燕, 余四九, 廖博, 邹胜南, 白雪峰, Seth Yaw Afedo, 赵鹏飞, 龙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24-32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4
摘要 ( 205 )   HTML( )    PDF (7073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和TGF-β2及HIF-1α对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10头健康幼年牦牛,采集其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小腿部、腋下及阴囊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HE和Sacpic染色,对各部位皮肤组织中毛囊进行观察和计数,并筛选出多毛及少毛部位。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GF-β2和HIF-1α在幼年牦牛多毛皮肤和少毛皮肤进行定位与定量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牦牛皮肤的毛囊分布于真皮层,常与汗腺及皮脂腺伴行,毛髓质及内根鞘结构不完整。Sacpic染色可见毛囊内根鞘为红色,外根鞘为苍绿色,结缔组织鞘为蓝绿色。腹部皮肤的毛囊数量最多[(2 085±15)个·cm-2],阴囊数量最少[(158±15)个·cm-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2及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外根鞘、皮脂腺及汗腺。TGF-β2在阴囊和腋下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部和背部。HIF-1α在腹部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部位。幼年牦牛的毛囊处于退行期,在腹部数量最多,背部次之,阴囊最少;TGF-β2和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TGF-β2和HIF-1α对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β-内酰胺类药物对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及耐药性的测定
陈超群, 陈佳莉, 周萱仪, 吴雪, 汪津丞, 黄安雄, 郝海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34-32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5
摘要 ( 160 )   HTML( )    PDF (3456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针对保育仔猪的一种全身多发性的传染病,对猪场的危害极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一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常用于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因此有必要了解副猪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本研究参考CLSI-VET和VETCAST中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方法,汇总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1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敏结果,建立β-内酰胺类药物的流行病学临界值。结果显示,头孢克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喹肟、头孢噻呋、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流行病学折点值分别为16、0.5、0.125、0.031 25、0.5、32、0.25、1、0.5、1、2、8、0.25、0.062 5 μg·mL-1,可以得出副猪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较高。在CLSI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和EUCAST (The 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缺乏敏感性评判标准的情况下,本研究可以直观地识别非野生型菌株的出现,有利于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治疗和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致肉鸡腹泻的药效评价
李江北, 杨霞, 傅嘉莉, 李美娣, 邱电, 陈建新, 武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46-32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6
摘要 ( 227 )   HTML( )    PDF (4848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评价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对大肠杆菌感染致肉鸡腹泻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选取12日龄健康试验鸡3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包括空白对照组、大肠杆菌ETECO101攻毒组、大肠杆菌攻毒加100和200 mg·L-1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及60 mg·L-1粘菌素组。肉鸡15日龄通过腹腔注射0.2 mL含5×108 cfu·mL-1 ETECO101的生理盐水感染细菌,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细菌感染前3 d开始通过饮水给药,早、晚各给药1次,每次每个重复700 mL,连续给药至攻菌后第3天停止给药。每组随机选取1个重复,于攻菌后24 h和第5天分别选取6只鸡采血、剖检和取组织样,用于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小肠微结构分析、免疫器官指数测定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每组剩余3个重复(45只)试验至攻菌后第7天,计算存活率、粪便评分、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以评价药物的药效。结果显示,相对于ETECO101组,药物含量为100和200 mg·L-1的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组肉鸡存活率分别提高13.3和17.8个百分点(P<0.05),减轻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显著提高肉鸡ADG (P<0.01)和ADFI(P<0.01);200 mg·L-1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组显著地增加了攻菌后24 h肉鸡脾脏和法氏囊指数(P<0.01),降低了攻菌后第5天肉鸡血清中球蛋白(GLB)和白蛋白(ALB)含量(P<0.05),有效地抑制肉鸡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提高肉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P<0.0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P<0.01)。同时,200 mg·L-1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组可显著改善肉鸡空肠绒毛高度(P<0.05),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综上所述,饮水中添加穿心莲内酯干混悬剂可减少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鸡死亡,改善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氧化应激状态和空肠肠道形态,提高法氏囊指数,对大肠杆菌感染而导致的肉鸡腹泻具有显著疗效。
临床兽医
大黄牡丹汤调控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干预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的机制
宋冰, 辜吉秀, 汪永锋, 张延英, 余四九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60-32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7
摘要 ( 198 )   HTML( )    PDF (4156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大黄牡丹汤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牡丹汤高、中、低3个剂量试验组(n=16)。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溶液复制急性胰腺炎模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采用灌胃方式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皮下注射奥曲肽;高、中、低3个剂量试验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大黄牡丹汤水煎液,1次·d-1,连续6 d。常规麻醉后脱颈椎处死,心脏取血,开腹剖取胰腺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胰腺的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采用IHC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HMGB1、RAGE、p-NF-κBp65、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HMGB1、RAGE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胰腺组织中IL-1β、TNF-α、IL-6含量。结果发现: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较差,镜下可见胰腺组织明显肿胀以及扩张充血,胰腺组织中HMGB1、RAGE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下游蛋白NF-κBp65、IκBα磷酸化水平,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不同程度改善,镜下间质性水肿以及坏死灶明显改善,HMGB1、RAGE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下游蛋白NF-κBp65、IκBα磷酸化水平,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尤以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本研究表明,大黄牡丹汤能够显著缓解大鼠急性胰腺炎疾病进展,其机制与其能够抑制HMGB1/RAGE/NF-κB通路激活,进而阻断炎性级联反应有关。
短管兔耳草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余蕊宏, 孟祯, 孙梦珂, 陈仕雄, 张浚文, 黄一帆, 秦韬, 任喆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70-32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8
摘要 ( 193 )   HTML( )    PDF (6693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从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中分离纯化多糖,初步分析多糖的结构表征并研究其体外免疫调节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短管兔耳草中提取粗多糖,经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短管兔耳草多糖(Lagotis brevituba Maxim polysaccharide,LMP)。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紫外光谱法(UV)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并以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urine 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为靶细胞,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对其免疫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从短管兔耳草中分离到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的多糖LMP,得率为(18.5±1.7)%,糖含量为(89.7±1.9)%,平均分子量为3.18 ku,平均粒径为1 483.89 nm,Zeta电位为-14.81 mV。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果显示,LMP的表面光滑,呈片状分布,单链的高度在5.4 nm左右。3.13~50.00 μg·mL-1 LMP能显著促进BMDCs增殖(P<0.05)及其表面分子(CD80、CD86、MHC-Ⅰ和MHC-Ⅱ)的表达(P<0.05)和细胞因子(TNF-α、IL-12)的分泌(P<0.05),同时显著降低BMDCs的吞噬能力(P<0.05)。LMP能促进BMDCs表型和功能的成熟,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可将其作为潜在的免疫调节剂。
回阳九针术对绝育犬苏醒质量的影响分析
王文丽, 张雅静, 米洁, 范云鹏, 张为民, 刘迎秋, 宋晓平, 麻武仁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82-32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29
摘要 ( 258 )   HTML( )    PDF (2069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回阳九针术对犬的术后苏醒质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将8只健康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并进行绝育手术,每组各4例。对照组按照正常手术程序进行麻醉并手术,针刺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手术结束后苏醒前针刺回阳九针穴。收集两组的苏醒用时、循环和呼吸指标,体温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并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恢复吞咽反射和首次抬头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犬首次抬头时HR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麻醉90 min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中Hηb 200·s-1、Hηb 150·s-1、Mηb 50·s-1、Mηb 30·s-1、Lηb 10·s-1、Lηb 1·s-1、EDI、ET、高切流阻、中切流阻、低切流阻、QwX、差值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Hηr 200·s-1、Mηr 30·s-1、Lηr 1·s-1、BR、Br、EAI、VAI、ERI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针刺回阳九针术可以缩短手术犬的苏醒时间、改善苏醒时心率、降低麻醉后血液黏稠度、缓解血液黏度上升等,从而提高犬苏醒质量的作用。
研究简报
戴瑞奶绵羊产奶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米布农, 张立果, 乌日汉, 郭玉林, 王春伟, 徐全忠, 冯爽, 李光鹏, 苏小虎, 张立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294-33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30
摘要 ( 207 )   HTML( )    PDF (2961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奶绵羊产奶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寻找和定位与奶绵羊产奶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和功能基因。本研究以135只戴瑞奶绵羊为试验材料,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通过SAMTOOLS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使用PLINK v1.90进行质控,利用GEMMA v 0.98.1的混合线性模型对质控结果进行奶绵羊产奶性状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有1个SNP与泌乳后90天日均产奶量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显著相关,8个SNPs达到潜在显著关联,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TRNAQ-CUG-2、LOC114117240、ACADLMYL1、CHD6、SLCO3A1;有2个SNPs与150天日均产奶量达潜在显著关联,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PRMT6、RNF180;有2个SNPs与泌乳周期达潜在显著关联,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PRMT6、TRNAW-CCA-68、TRNAS-GGA-61。进一步基因功能分析推测,ACADLSLCO3A1可能是影响奶绵羊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奶绵羊产奶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我国奶绵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维生素K3对14日龄北京鸭凝血时间和维生素K依赖蛋白的影响
申仲健, 郝永胜, 吴永保, 张博, 唐静, 侯水生, 谢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304-33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31
摘要 ( 161 )   HTML( )    PDF (746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维生素K3对1~14日龄北京鸭凝血时间和维生素K依赖蛋白的影响,筛选评价肉鸭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并得到育雏期北京鸭饲粮维生素K3适宜添加量。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6个维生素K3添加水平(0、0.5、1、2、3和4 mg·kg-1),通过在玉米-大豆分离蛋白型基础饲粮中添加6个不同添加水平亚硫酸氢钠甲萘醌配制试验饲粮。将180只1日龄健康雄性北京鸭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5个重复,每重复6只鸭。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不同添加水平维生素K3对1~14日龄北京鸭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等生长性能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0和0.5 mg·kg-1维生素K3添加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高于2、3、4 mg·kg-1维生素K3添加组(P<0.05)。0 mg·kg-1维生素K3添加组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显著高于0.5、1、2、3、4 mg·kg-1维生素K3添加组(P<0.05);0 mg·kg-1维生素K3添加组血清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显著高于2、3、4 mg·kg-1维生素K3添加组(P<0.05)。以凝血酶原时间、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和羧化不全骨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估算1~14日龄北京鸭维生素K3需要量分别为2.00、0.56和1.27 mg·kg-1。综上,饲粮中添加维生素K3可增强肉鸭凝血功能,降低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和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在本试验基础饲粮条件下,以凝血酶原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估测1~14日龄北京鸭维生素K3需要量为2.00 mg·kg-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lpV2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钟昊然, 王培莉, 郭佳, 王亨, 朱国强, 李建基, 崔璐莹, 董俊升, 孟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312-33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32
摘要 ( 174 )   HTML( )    PDF (756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六型分泌系统2(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2,T6SS2)clpV2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TW-XM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构建clpV2基因缺失株,将clpV2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BR322中,成功构建回补株。对突变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突变株均能稳定遗传,且clpV2基因的缺失不影响TW-XM菌株的生长速度以及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但会导致其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综上表明,clpV2基因的缺失会影响TW-XM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clpV2基因的功能和APEC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一起境外输入性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
刘存, 吕桂霞, 徐鸿, 党安坤, 梁琳, 陈静, 孙圣福, 兰邹然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11):  3317-33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11.033
摘要 ( 278 )   HTML( )    PDF (2077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0年11月,山东滨州市、东营市引进牛皮肤出现自限性皮肤结节、损伤以及结痂等症状,疑似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为确诊两地疫情及了解病原的遗传演化关系,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诊断,以PCR方法扩增GCPR基因并进行核苷酸比对分析和遗传演化分析。检测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检测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两地疫情确诊为LSD疫情。GCPR基因核苷酸比对结果显示,China/SDBinzhou/2020、China/SDDongying/2020 GCPR基因存在12个核苷酸的插入,与疫苗毒株Neethling vaccine LW 1959株、Neethling-LSD vaccine-OBP株以及俄罗斯发现的疫苗样毒株Saratov株在GCPR基因的核苷酸插入序列相同,具备疫苗样毒株的特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China/SDBinzhou/2020、China/SDDongying/2020 GCPR基因与我国新疆发现的LSDV毒株GCPR基因处同一小分支中,亲缘关系较近。同时,我国LSDV毒株与Neethling vaccine LW 1959株、Neethling-LSD vaccine-OBP株以及Saratov株等共处于一大分支中。综上,确诊滨州市、东营市两地疫情为LSD疫情,这是山东省首次确诊输入性LSD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