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1-0. 
摘要 ( 95 )   HTML( )    PDF (462KB) ( 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2-0. 
摘要 ( 102 )   HTML( )    PDF (376KB)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3-0. 
摘要 ( 72 )   HTML( )    PDF (168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中药组方优化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王玉珊, 林德贵, 林珈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565-5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1
摘要 ( 356 )   HTML( )    PDF (1239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组方优化研究是中药方剂研究的重要环节,是中兽药产业化推广的关键步骤。本文介绍了中药组方的概念、组方优化的原则、目的、意义及指导思想等,总结了近年来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数理模型的两类中药组方优化方法,进一步对其中基于现代数理模型的试验设计方法,包括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基线等比设计、Plackett-Burman筛选试验设计、星点设计、中心组合设计、Doehlert设计等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在试验安排、数据分析和拟合模型等方面的优缺点、在组方优化领域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并对未来的方法设计提出展望,为中兽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病原微生物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谢黎卿, 杨洋, 彭远义, 李能章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576-5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2
摘要 ( 407 )   HTML( )    PDF (1356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支原体、部分真菌等菌体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荚膜多糖有助于菌体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利环境,并通过在菌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宿主补体的杀伤与吞噬作用。在长期多种应激-压力环境下,病原菌已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并促进宿主感染;在非病原微生物中,荚膜多糖可正向调节宿主免疫作用,并拮抗机体免疫因子,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文将结合本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荚膜多糖的结构、合成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免疫逃避机制和致病机制,特别是荚膜多糖正向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应用潜力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噬菌体的跨黏膜转位以及噬菌体对机体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燕坤, 林焱,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588-5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3
摘要 ( 407 )   HTML( )    PDF (839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与动物的微生物群落在黏膜器官分布最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可黏附于黏膜表面从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同时,噬菌体还可跨黏膜转位进入机体,并随血液迁移至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进一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促炎和抗炎反应,从而对机体整体免疫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或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这些进入体内的噬菌体。目前,关于噬菌体转位及进入机体后与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噬菌体黏附于黏膜并跨黏膜转位进入循环系统以及噬菌体进入机体后对整体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广泛深入地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RXRB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生长育肥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彭雅鑫, 刘军, 赵诗瑜, 徐在言, 左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596-6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4
摘要 ( 440 )   HTML( )    PDF (2112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猪RXRB基因多态性位点,并筛选与猪生长育肥和繁殖性状显著相关的SNPs,为种猪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遗传标记位点。本研究通过采集962头健康大白猪(美系大白459头,法系大白503头)的血液DNA,利用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两个品系大白猪RXRB基因SNP位点,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利用SAS 8.0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对RXRB基因SNP位点与表型性状值进行关联分析。利用Haploview 4.2软件对RXRB基因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在两个品系大白猪群中共检测到10个SNPs,其中,美系大白有5个SNPs,法系大白有5个SNPs。经X2适合性检验,该10个SNPs在大白猪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rs340542491、rs330162688和rs326226767与达100 kg体重日龄达到显著相关(P<0.05);rs340542491、rs330162688、rs336609453和rs332169586与活体背膘厚达到显著相关(P<0.05);rs340542491、rs325538588、rs691889709和rs323107853与初生重达到显著相关(P<0.05);在体长中,仅rs324141460的GA基因型个体显著大于GG基因型(P<0.05);rs325538588和rs80789331与眼肌面积达到显著相关(P<0.05);在乳头数中,rs340542491和rs330162688与左乳头数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rs324141460与左、右乳头数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rs336609453和rs332169586与右乳头数达到显著相关(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在美系大白中,rs326226767-rs325538588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D’=0.96,r2=0.91>0.33),rs330162688-rs324141460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rs324141460-rs340542491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结果与单个SNP关联分析结果一致,单倍型组合与达100 kg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初生重和乳头数等性状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在法系大白中,rs691889709-rs323107853处于完美连锁状态(D’=1,r2=1),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组合与体长和乳头数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以上结果提示,RXRB基因内的10个SNPs可以作为猪育种改良的分子标记,同时对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杂交组合断奶仔猪腹泻与FUT1基因遗传变异的关联分析
方晨, 郭飞, 胡瑞举, 杨明华, 张斌, 刘韶娜, 黄英, 赵彦光, 赵素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10-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5
摘要 ( 320 )   HTML( )    PDF (1257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杂交组合断奶仔猪腹泻与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遗传变异的关联性。本试验选择35日龄的杜滇、杜藏、杜洛克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按品种分为3组,分别为113、165、87个重复。通过测序对FUT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断奶仔猪腹泻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FUT1基因存在T18C、C229T、C2418A、A306G 4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和杂合度均处于中度,C229T、C2418A、A306G为错义突变,可能是影响猪腹泻的关键位点。T18C位点TT基因型的杂交组合杜滇猪和杜藏猪、C229T位点的CC基因型、C2418A位点的CA基因型和A306G的GG基因型的3种猪腹泻程度相对较严重,呈显性遗传。结果说明,品种和FUT1基因多态性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相关性。
ADAR2基因全长cDNA克隆、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分析
张跃博, 王立刚, 侯欣华, 刘欣, 颜华, 张龙超, 王立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20-6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6
摘要 ( 356 )   HTML( )    PDF (2992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猪作用于RNA的腺苷脱氨酶2基因(ADAR2)全长cDNA序列,同时对该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进行探索。利用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对大白猪ADAR2基因mRNA全长序列进行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5日龄大白猪心、肝、肺、肾、脾、脑、小肠、背最长肌和背部脂肪9种组织中ADAR2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猪ADAR2基因cDNA全长6 305 bp,共包含12个外显子,编码704个氨基酸,与人、黑猩猩、猕猴、长臂猿、黄牛、山羊和绵羊的CDS区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均在84%以上。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2个双链RNA结合基序和一个脱氨酶结构域。猪ADAR2在检测的各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肺中的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猪ADAR2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且发现其在猪体内广泛表达,为深入研究ADAR2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pob基因组织表达与CRISPR/Cas9敲除系统的构建
吉琳, 杨秋月, 方斐旻, 窦虹, 郁建锋, 徐璐, 顾志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30-6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7
摘要 ( 280 )   HTML( )    PDF (4469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Apob基因在鸡肝脂质代谢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对鸡Apob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利用RT-qPCR检测Apob基因在4周龄黄羽肉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每组设置3个重复,进行3次平行试验。根据鸡Apob蛋白关键结构域,在Apob基因外显子设计3对sgRNA,构建Cas/gRNA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DF-1细胞后,利用T7核酸内切酶I (T7 endonuclease I,T7EI)酶切法和TA克隆测序法筛选敲除活性位点并计算敲除效率。利用RT-qPCR检测基因敲除后亚克隆细胞中Apob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鸡Apo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23.356 ku,平均亲水性为-0.300,为稳定的蛋白质,并且该基因主要在鸡的肝、肾和小肠组织表达。敲除载体转染至DF-1细胞后,T7EI酶切发现,Cas/gRNA6、Cas/gRNA7和Cas/gRNA8三个位点均可发挥敲除活性,TA克隆测序结果表明,三者的敲除效率分别为33.3%、65%和80%。同时,RT-qPCR结果显示,转染Cas9/gRNA7、Cas9/gRNA6、Cas9/gRNA8的细胞中Apob基因mRNA表达水平约分别下调99.96%(P<0.01)、85%(P<0.01)、47%(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鸡Apob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和蛋白的理化性质;成功构建了鸡Apob基因CRISPR/Cas9敲除载体,并筛选出最佳敲除位点,获得了Apob基因敲除的亚克隆细胞,为进一步探索Apob基因在鸡肝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绵羊Musc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肌细胞糖代谢和胰岛素作用的影响
郑腾飞, 辛香, 韩高链, 李孟心, 李俊玲, 秦健, 杜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41-6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8
摘要 ( 268 )   HTML( )    PDF (4734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绵羊Musclin对糖代谢和胰岛素作用的影响,本试验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结构特征进行预测,并构建绵羊Musc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分4组对绵羊胎儿成肌细胞进行处理:空载体组(pcDNA3.1)、Musclin过表达组(pcDNA3.1-Musclin)、空载体+胰岛素组(pcDNA3.1+Insulin)、Musclin过表达+胰岛素组(pcDNA3.1-Musclin+Insulin)。然后分别在分化48和72 h时收集细胞,检测Musclin对正常或添加胰岛素培养的分化状态绵羊肌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cDNA3.1-Musclin。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绵羊Musclin蛋白含有一个信号肽,并在28氨基酸位点处存在一个酶切位点。亚细胞定位在胞外,属于分泌蛋白。其二级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细胞试验表明,绵羊Musclin基因过表达明显减少了正常或胰岛素处理的绵羊肌细胞糖原含量并增加了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诱导分化72 h时,过表达Musclin抑制了Musclin过表达组和Musclin过表达+胰岛素组绵羊肌细胞中IRS1、AKT1、AKT2、GLUT1、GLUT4基因mRNA表达,并促进了GSK3β mRNA表达;而诱导分化48 h时,只有GLUT4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综上所述,绵羊Musclin基因过表达可以影响肌细胞糖代谢并减弱胰岛素的作用,二者相互协调以维持糖代谢稳态。其作用机制涉及到上述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且与绵羊成肌细胞的分化状态有关。
西门塔尔牛与我国地方黄牛的杂种优势预测分析
范婷婷, 陈燕, 张路培, 徐凌洋, 高会江,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53-6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09
摘要 ( 404 )   HTML( )    PDF (3071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覆盖全基因组和与性状相关的SNPs标记分析西门塔尔牛和地方黄牛两个亲本群体的遗传结构,通过亲本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预测不同杂交组合在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上的杂种优势。本研究选择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牧场的1 222头西门塔尔牛和8个地方黄牛品种190头共组成8个杂交组合,对亲本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利用牛770K SNP芯片对两个亲本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通过牛QTL数据库筛选与目的性状对应的QTLs,对全基因组SNP位点进行映射分析得到与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利用两种SNP标记构建状态同源矩阵,计算各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所有亲本群体聚成3类,西门塔尔牛聚成一类,北方黄牛(蒙古牛、西藏牛和柴达木牛)聚成一类,南方黄牛(昭通牛、平武牛、南丹牛、文山牛和凉山牛)聚成一类。西门塔尔牛与北方黄牛在PCA图上的距离较近,说明两者之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遗传背景差异较小。在各性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亲本组合都是西门塔尔牛与南丹牛杂交组合。除了大理石花纹评分性状是西门塔尔牛与昭通牛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其余性状遗传距离最小的亲本组合都是西门塔尔牛与平武牛杂交组合。据此推测,各性状杂种优势较优的可能组合是西门塔尔牛与南丹牛杂交组合。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狮头鹅Indel标记分析
王慧芳, 周光现, 孙永峰, 陈新企, 雷栩斌, 张锐毅, 贾汝敏, 赵志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62-6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0
摘要 ( 293 )   HTML( )    PDF (3590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重测序技术分析狮头鹅基因Indel差异并探讨其产蛋调控通路。本研究选用产蛋量有差异的成年狮头鹅和吉林白鹅母鹅各5只,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方法,对两个品种基因组水平的插入缺失突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序共得到350.35 Gb数据,其中Q20与Q30平均值分别为96.74%、92.19%;通过注释分析发现了748 821.2个Indel变异位点。10只试验鹅的Indel位点在编码区(CDS)的分布趋势和数量与参考基因组相似,其中有11 737个Indel位点导致了插入或删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筛选产蛋相关通路,发现在GnRH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以及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中分别有15、1、1、1、18个变异基因参与狮头鹅产蛋调控。结果显示,通过Indel位点分析表明,GnRH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和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均与狮头鹅产蛋有关,并进一步筛选出可能的产蛋相关基因。这些数据将为我们研究狮头鹅繁殖性能提供有效基础和依据。
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戴巍, 宋瑞龙, 张远浩,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卞建春, 刘学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76-6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1
摘要 ( 340 )   HTML( )    PDF (2998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鸡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选取12胚龄SPF鸡胚,综合松散肌肉纤维和游离纤维基质层细胞等原理,对分离细胞使用的酶以及后续的细胞纯化、诱导分化方法进行优化;并从形态学、细胞分化能力、生长曲线、免疫荧光、RT-PCR等方面对MSC进行鉴定,从而提出一种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混合酶消化分离培养方法。结果表明,刚分离纯化后的细胞折光性强,24 h贴壁展开后呈纺锤状;待诱导分化后能形成排列整齐的多核肌管;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优化后,细胞存活率为(90.82±1.294)%,细胞纯度为(90.44±1.264)%;免疫荧光检测标志性基因Pax7、Desmin表达阳性;RT-PCR检测标志性基因Pax7、MyHC、MyoD1呈阳性;并且分化前标志性基因Pax7表达量是分化后的1.705倍,分化后期标志性基因MyHC表达量是分化前的13.073倍。该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鸡骨骼肌细胞生物学机制、肉鸡品种优化、细胞移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
生物技术与繁殖
猪类无精症缺失基因DAZL的cDNA全长克隆、组织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王配, 王丽娜, 霍海龙, 张霞, 赵筱, 王雪飞, 霍金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83-6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2
摘要 ( 285 )   HTML( )    PDF (3770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猪类无精症缺失基因DAZL cDNA全长序列,阐明该基因的序列、mRNA组织表达模式、蛋白质结构特征及亚细胞定位情况。本研究以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anna mini-pig inbred line,BMI)10月龄成年公猪为研究对象,屠宰收集组织样,利用RACE和RT-PCR技术获得DAZL基因cDNA全长序列;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检测其mRNA多组织表达谱;在线分析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和保守结构域;用体外细胞转染技术鉴定其在ST猪睾丸细胞中的定位。结果表明,BMI DAZL cDNA全长2 985 bp (KU705632),包含888 bp的CDS区,编码295个氨基酸(AOC89050);该基因位于猪13号染色体,含11个外显子。qPCR结果显示,DAZL mRNA在睾丸中特异高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猪DAZL蛋白含有哺乳动物RMP和DAZ同源区,无规则卷曲在二级结构中超过50%。进化分析表明,BMI DAZL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牛科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pEGFP-C1-DAZL转染ST细胞后的荧光共定位结果显示,DAZL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本研究分别从DNA、mRNA和蛋白质层面阐明了BMI DAZL基因的序列特征、表达、蛋白质结构和定位,为进一步研究DAZL在BMI精子发生方面的功能奠定基础。
鸡弱精症相关精浆蛋白组分析
魏岳, 李云雷, 孙研研, 武艳平, 唐维国, 陈继兰, 谢金防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693-7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3
摘要 ( 306 )   HTML( )    PDF (3130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鸡精浆蛋白组进行分析,筛选与弱精症相关的蛋白。本试验选择同批次孵化的宁都黄鸡公鸡进行精液品质检测,每隔3 d进行1次镜检,共进行3次。选择前向精子比例<20%,且直线前向精子比例<10%的个体作为试验样本,前向精子比例>80%,且直线前向精子比例>40%的个体为对照样本,每组各4只。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技术开展鸡精浆蛋白组学的研究,筛选与弱精症相关的差异蛋白。结果显示,宁都黄鸡弱精组的精子活力和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共筛选到差异表达蛋白78个,5个差异蛋白在弱精组中表现为上调,其余差异蛋白表现为下调。角蛋白9(KRT9)和硒蛋白P-2(SEPP2)仅在弱精组中检测到表达;4-羟基-2-氧戊二酸醛缩酶(HOGA1)、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仅在对照组中检测到表达。经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差异蛋白功能集中于新陈代谢、糖酵解、碳代谢和氨基酸合成等生物途径。本研究筛选的宁都黄鸡弱精症和正常公鸡精浆差异表达蛋白可作为今后鸡弱精症筛查和治疗的候选靶点,通过进一步功能分析与验证为阐明弱精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HSD17B12基因对湖羊垂体细胞促性腺激素合成的影响
杨花, 赵欣月, 万珍, 王锋, 张艳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03-7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4
摘要 ( 280 )   HTML( )    PDF (5218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湖羊垂体中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2(HSD17B12)基因对垂体激素分泌的影响。本研究挑选体重相近(40 kg左右)且健康的性成熟湖羊公羊(9月龄)3只,采集垂体组织进行HSD17B12基因CDS区扩增及蛋白同源性分析,确定其CDS区序列。利用免疫组化分析HSD17B12在性成熟雄性湖羊垂体中的表达定位。体外分离湖羊垂体细胞,利用RNA干扰和细胞转染技术体外干扰HSD17B12,qPCR鉴定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HSD17B12基因CDS区长度为939 bp,并且在物种间保守性较高。此外, HSD17B12在湖羊垂体组织大部分细胞中均呈现阳性表达。在垂体细胞干扰HSD17B12后,可以造成细胞增殖效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增加(P<0.05),细胞周期发生显著改变(P<0.05),且垂体促性腺激素合成相关基因FSHβ、LHβ和生长激素基因GH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在湖羊垂体细胞中干扰HSD17B12的表达,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水平的变化而显著降低促性腺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分泌。本研究初步证明了HSD17B12基因在湖羊垂体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基础。
营养与饲料
牛瘤胃上皮细胞中挥发性脂肪酸吸收相关蛋白在白细胞介素10诱导下的差异表达研究
侯红雁, 王忠豪, 霍文婕, 刘强, 张静, 陈雷, 裴彩霞, 郭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14-7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5
摘要 ( 272 )   HTML( )    PDF (2176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 IL-10)对牛瘤胃上皮细胞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瘤胃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50 ng·mL-1浓度的IL-10对牛瘤胃上皮细胞中核因子(NF-κB)、假定阴离子转运蛋白1(PAT1)、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钠氢离子交换蛋白1(NHE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IL-10添加显著下调了NF-κBPAT1、MCT1、NHE1基因的表达(P<0.05),AE2基因的表达显著性上调(P<0.05),而对MCT4基因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在酸性条件下,IL-10添加组的NF-κB基因表达被显著性抑制(P<0.05),而PAT1、MCT1、MCT4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pH5.5组与pH7.2组比较,pH5.5组NF-κB基因表达显著性上调(P<0.05)。结果提示,在炎症条件下,白细胞介素10作为一种抗炎因子,可以缓解瘤胃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从而促进VFA吸收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
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发育性变化与脂肪沉积的相关性研究
王远霞, 刘秀婷, 章啸君, 项云, 徐娥, 吕文涛, 杨华, 肖英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23-7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6
摘要 ( 275 )   HTML( )    PDF (4862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发育性变化及其与脂肪沉积的相关性。试验分别选取45(D45)、90(D90)、150(D150)和270(D27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金华猪各4头,测定其体重和背膘厚;并采集回肠黏膜及其内容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回肠黏膜中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分析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结果表明:1)随着日龄的增加,金华猪体重和背膘厚均显著增加(P<0.05)。2)回肠黏膜中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s binding protein,FABP)编码基因FABP1、FABP2和FABP4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均呈显著增加(P<0.05)。3)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金华猪回肠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Rombouts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主要优势菌属;随着日龄的增加,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降低;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和Romboutsia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增加;PCoA分析表明,各日龄有显著不同的聚类。4)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金华猪回肠黏膜中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FABP2和FABP4表达水平与背膘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80 1、0.597 9和0.795 3;金华猪回肠菌属EpulopisciumMycoplasma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FABP2和FABP4和背膘厚的相关性系数范围分别为0.38~0.76、0.45~0.64。由此可见,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和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呈现发育性变化,且与脂肪沉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预防兽医
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核酸酶活性及其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
李琦, 牛俊辉, 王晓利, 毛静, 全映颖, 刘桂坤, 雷显前, 朱鹏瑶, 廖成水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33-7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7
摘要 ( 277 )   HTML( )    PDF (2149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核酸酶活性及其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琼脂扩散法观察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降解λDNA的活性,同时,分析不同温度、pH和金属离子对胞外产物核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胞外产物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具有降解λDNA的DNA酶活性,高温和酸性条件抑制DNA酶的活性,活性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2℃和9.0,且胞外产物的核酸酶可被60℃以上的温度灭活。添加Na+、K+、Ca2+和Ni2+对胞外产物切割λDNA的活性没有影响;5.00和10.00 mmol·L-1的Ba2+、Mg2+和Mn2+可提高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0.01~1.00 mmol·L-1的Zn2+、Cu2+和Fe3+对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Co2+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和定量分析均显示,猪霍乱沙门菌不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而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可显著降解白色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形成的胞外诱捕网。本研究证实了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为进一步探究胞外产物在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与宿主免疫互作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Hcp2b对雏鸡气管黏膜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的影响
宋祥军, 沈啸, 蒋胡艳, 陈哲, 刘华, 邵颖, 涂健, 祁克宗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42-7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8
摘要 ( 237 )   HTML( )    PDF (3396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6SS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是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一种分泌系统,其效应蛋白Hcp2b作用机制迄今仍未明晰。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Hcp2b蛋白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Hcp2b蛋白在APEC感染鸡气管黏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采用Red重组方法以质粒pKD3为模板构建hcp2b缺失株,pSTV-28质粒连接hcp2b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载体,导入感受态Δhcp2b菌株构建回复株,并对Δhcp2b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7日龄雏鸡气管感染hcp2b缺失株及野生株,感染后12、24 h收集鸡气管黏膜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cp2b缺失株及回复株构建成功,hcp2b基因缺失对菌株的生长性能无影响。hcp2b基因缺失株感染气管黏膜后,m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感染后12 h,有14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87个,下调57个);感染后24 h,有135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79个,下调5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信号通路。hcp2b基因缺失未影响APEC的生长特性,hcp2b基因缺失后影响雏鸡气管黏膜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IL-1β、IL-12b的表达均上调。该结果为APEC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链球菌马亚种3种抗原蛋白对小鼠免疫的免疫原性分析
吕芬芬, 马晓慧, 汪丽, 马陈, 张宝江, 苏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52-7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19
摘要 ( 263 )   HTML( )    PDF (7769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比研究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qui,S.equi)3种不同抗原蛋白——分选酶A (sortase A,SrtA)、M蛋白(SeM)及IgG结合蛋白(EAG)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以表达并纯化的SrtA、SeM及EAG 3种蛋白单独及联合免疫小鼠,免疫后检测了血清抗体效价、抗体亚型、攻毒保护率,以real-time PCR定量检测免疫相关分子,并对攻毒后的肝、脾、肺、肾荷菌量进行检测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联合免疫组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及IgG、IgG1和IgG2b的抗体水平均高于各种蛋白单独免疫组,SrtA诱导的IgG2a抗体水平高于SeM和EAG免疫组;攻毒保护力、荷菌量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组优于SeM和EAG免疫组;免疫相关分子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rtA诱导的MHCⅠ、TCRTLR2、TLR3及TLR4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SeM、EAG免疫组和对照组,3种抗原联合免疫可显著提高MHCⅠ分子及TLR3分子的转录水平。综上表明,SrtA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和诱导能力,3种蛋白联合免疫可诱导产生较高的免疫水平和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该结果为马腺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试验基础。
鼠伤寒沙门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何依蓉, 张奕杰, 杨伟, 陈晓聪, 张家翔, 陈培富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63-7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0
摘要 ( 314 )   HTML( )    PDF (3189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离鼠伤寒沙门菌烈性噬菌体,为控制该病原菌感染或污染提供生物制剂。以1株从市售散装牛奶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性鼠伤寒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人工诱导方法,连续1周每日给3只试验鸡饲喂宿主菌悬液,7 d后,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试验鸡粪便中分离培养噬菌体,并对其效价、核酸类型、宿主谱、热稳定性与酸碱耐受性以及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鼠伤寒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KM104。该病毒在体外高效裂解同源宿主菌株及另1株受试鼠伤寒沙门菌,形成清晰透明、直径约1 mm圆形噬菌斑,核酸类型为DNA,基因组约为28 kb,最佳感染比(MOI)为1∶10,对宿主菌感染的潜伏期约为6 min,70 min时效价最高,达4.6×108 PFU·mL-1,在20~60℃、pH2.0~8.0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并有效减轻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小鼠十二指肠组织损伤。结果提示,噬菌体KM104能在体内外高效裂解鼠伤寒沙门菌,且增殖迅速,对环境适应性强,其耐酸特性利于抵御胃酸的分解,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基础兽医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感染对初生仔猪小肠杯状细胞数量及Hes1和MUC2表达的影响
梁继翔, 焦哲, 严治山, 李旸, 李栋祺, 刘晓丽, 谷长勤, 胡薛英, 程国富, 张万坡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72-7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1
摘要 ( 266 )   HTML( )    PDF (4263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仔猪对小肠杯状细胞(goblet cell,GC)的影响,将6头未吃初乳的初生仔猪静养2 d后随机分为感染组(n=3)和对照组(n=3),感染组仔猪口服接种5 mL 1×105 TCID50·mL-1 PDCoV-CHN-HG-2017毒株,对照组仔猪口服5 mL DMEM培养基。感染组仔猪分别在口服接种后22、39和70 h出现明显腹泻、脱水和嗜睡等临床症状,及时实施安乐死并采集小肠组织样品;对应时间点分别选取对照组1头仔猪实施安乐死并采集小肠组织样品。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AB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和GC数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初生仔猪小肠组织中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和黏蛋白2(MUC2)的转录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小肠各段黏膜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绒毛长度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VH:CD的比值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PAS染色与AB染色结果一致,小肠各段GC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P<0.01或P<0.001)。感染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小肠各段Hes1 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升高,在空肠和回肠中Hes1 mRNA转录量差异显著(P<0.01或P<0.05),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Hes1含量差异显著(P<0.01)。感染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小肠各段MUC2 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降低,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差异显著(P<0.05、P<0.01或P<0.001)。结果表明,PDCoV感染初生仔猪后引起小肠GC数量明显减少。PDCoV感染仔猪可能通过激活肠道Notch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Hes1表达来阻碍小肠中GC形成和分泌,导致GC数量减少和MUC2表达降低。
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通过核因子κB信号促进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伍迎欢, 杨丹茹, 赵燕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82-7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2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915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乳腺炎是指在不同理化因素刺激下奶牛乳腺的炎性反应,其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许多细胞因子是炎症调节剂,但与奶牛乳腺炎相关的关键细胞因子还未被鉴定。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在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多种炎性疾病中过量表达。因此,本研究探讨了牛AIF-1在乳腺炎中的可能作用。首先,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了乳腺炎牛奶中牛AIF-1的含量,并用RT-PCR方法克隆牛AIF-1基因,然后,用亲和层析纯化牛AIF-1蛋白。用此重组蛋白刺激牛乳腺上皮细胞,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Western blot测定IκBα的磷酸化。结果显示,患乳腺炎奶牛乳中AIF-1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而抗生素治愈后的奶牛乳中AIF-1的含量回落到正常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牛AIF-1是一个分泌型蛋白,可能与乳腺炎相关。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关系,本研究克隆了牛AIF-1基因并纯化了牛AIF-1蛋白。此蛋白上调了牛乳腺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并刺激了IκBα的磷酸化。IκBα磷酸化抑制剂BAY 11-7085阻断了牛AIF-1刺激的炎性细胞因子上调。综上表明,牛AIF-1通过核因子κB信号促进了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脑红蛋白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牦牛后脑的表达与定位研究
杜晓华, 米晓钰, 王海芳, 温永强, 李乔, 刘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89-7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3
摘要 ( 249 )   HTML( )    PDF (6899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存在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的两种关键性神经保护因子,在低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探究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中对机体运动、呼吸、感觉等生理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后脑在适应低氧过程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关系,本研究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NGB和HIF-1α在牦牛后脑不同区域的表达与定位特征进行了研究。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牦牛后脑中,NGBHIF-1α基因与蛋白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小脑蚓前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延髓、脑桥及小脑其他部位(P<0.05),小脑半球皮质次之(P<0.05),蚓小叶表达量最低,其他不同区域间两种因子的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GB和HIF-1α阳性产物分布特征相似,且HIF-1α蛋白免疫阳性反应的整体强度高于NGB蛋白。各区域NGB和HIF-1α主要散在表达于特定层次的神经元胞质中,如延髓、脑桥神经元,小脑半球、蚓部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及颗粒层神经元等。小脑半球髓质区的神经胶质细胞内也见有少量NGB和HIF-1α阳性表达,阴性对照均无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牦牛后脑不同区域NGB和HIF-1α的表达在长期适应低氧环境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差异,蚓前叶对缺氧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小脑半球皮质次之,蚓小叶的缺氧耐受性最弱,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后脑相关区域承担的特定功能有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各区域低氧适应性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其特定的神经元结构。
临床兽医
SD大鼠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
王国辽, 林辉, 吕俊瑾, 刘镇, 程娇娇, 唐雷雷, 莫睿文, 远立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799-8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4
摘要 ( 265 )   HTML( )    PDF (5472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术后慢性疼痛病因十分复杂,迄今发生机制尚未明析。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解析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相关物质,以期找到引发术后疼痛的关键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分析大鼠术后急性疼痛和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损伤疼痛的相关物质,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经分析后得到224种代谢物,其中,35种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VIP>1,P<0.05,∣log2FC∣≥2),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45条潜在相关代谢通路(P<0.05)。分析表明,N-乙酰天冬氨酸(NAA)、泛酸、天冬氨酸、3-羟基丁酸、β-丙氨酸、葡萄糖等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可能与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密切相关。解析出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相关物质,这为术后疼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术后疼痛的识别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苦参碱抗PRRSV的作用机制
郝江花, 孙娜, 孙盼盼, 孙耀贵, 范阔海, 尹伟, 李宏全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809-8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5
摘要 ( 276 )   HTML( )    PDF (4127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抗炎角度探讨苦参碱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机制。利用PharmMapper服务器和Genecards疾病数据库获得苦参碱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使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结合Cytoscape软件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择最佳的结合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碱抗炎的潜在靶点有23个;蛋白互作网络提示,IGFⅠ、MAPK8、CASP3、NR3C1可能是苦参碱抗炎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16个细胞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47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APK8与苦参碱有较好亲和力,可能是苦参碱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苦参碱可能通过作用于MAPK8这一关键蛋白发挥抗炎作用,进而达到抗PRRSV的作用。
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醇提物调节小鼠DCs成熟对Th1/Th2的免疫增强作用
杨秀梅, 杨雨, 王丹阳, 张爱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820-8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6
摘要 ( 274 )   HTML( )    PDF (5435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醇提物(ethanol extracts of wild Cistanche deserticola,EEWCD)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初步的作用机制。采用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抗原,研究EEWCD对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分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成熟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的影响。EEWCD低、中、高剂量(分别记作L、M、H)分别与OVA混合,ICR小鼠随机分为0.9% NaCl、EEWCD、OVA、OVA-EEWCD-L、OVA-EEWCD-M、OVA-EEWCD-H和OVA-铝佐剂免疫组。皮下免疫2次,间隔2周。小鼠免疫后,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及分型,MTT检测脾细胞增殖水平,FACS检测CD4+ IL-4、CD4+IFN-γ和CD8+ IFN-γ的水平,以及DCs表面分子与Treg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EWCD提高了OVA特异性IgG抗体2~3倍;在初次免疫后21 d显著促进IgG1和IgG2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促进OVA特异性脾细胞增殖以及T/B细胞的活化(P<0.05);显著促进CD4+ IL-4、CD4+ IFN-γ和CD8+ IFN-γ的分泌(P<0.05)。同时,EEWCD也显著促进了DCs的CD40、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P<0.05),下调了Treg的水平(P<0.05)。EEWCD-M为最佳剂量。监测免疫后小鼠行为及体重,小鼠行为没有异常,且同一时间点各组体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EEWCD能够促进OVA特异性的Th1/Th2免疫反应,尤其促进Th1型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DCs的成熟,促进IL-4和IFN-γ的分泌,降低Treg的水平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动态平衡。
大蒜素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朱芷葳, 蓝吴涛, 马悦悦, 李鹏飞, 李宏, 张磊, 司文睿, 冯江浩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831-8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7
摘要 ( 269 )   HTML( )    PDF (2183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对色素形成关键基因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表达的影响,以及对B16F1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为家养宠物及畜牧行业中的动物黑色素瘤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将添加不同浓度大蒜素的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分为对照组(0 μg·mL-1)和试验组(5、10、15、20 μg·mL-1)。采用qRT-PCR检测B16F10细胞中MITF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ITF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通过吸光度值计算细胞的增殖率,进而确定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B16F10细胞42 h后,采用细胞划痕评价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显示,随大蒜素浓度升高,B16F10细胞中色素形成关键基因MITF mRNA的表达量逐渐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TF蛋白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在细胞增殖检测中,发现5、10、15、20 μg·mL-1大蒜素对B16F10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01),且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加强。细胞划痕结果显示,大蒜素浓度在10、15、20 μg·mL-1时对细胞的迁移抑制较大。综上表明,大蒜素能够影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MITF的表达,并抑制了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研究简报
非洲猪瘟病毒pS273R蛋白水解酶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萌, 刘英楠, 谢振华, 敖清莹, 吕璐, 于婉琪, 金文杰, 秦爱建, 扈荣良, 陈鸿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839-8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8
摘要 ( 315 )   HTML( )    PDF (1657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SFV) S273R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重组S273R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结果显示:基于纯化的S273R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亚克隆,获得了4株可稳定分泌抗ASFV S273R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测定了其免疫特性。4株单克隆抗体亚类均为IgG1型,轻链均为κ链。本研究获得的非洲猪瘟病毒S373R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为进一步研究ASFV pS273R的生物学功能及基因缺失毒株的鉴别诊断和疫苗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新疆部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胡月, 高雁怩, 加尔肯, 车传忠, 王旭蕾, 姜平, 冉多良, 刘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52(3):  845-8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1.03.029
摘要 ( 365 )   HTML( )    PDF (805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州、巴州16处规模化马场收集1 657份马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检测,对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马匹的马疱疹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巴州马疱疹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34%、22.56%、90.52%、5.00%;纯血马、混血马、哈萨克马、伊犁马、焉耆马、普氏野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34%、32.93%、44.92%、19.35%、5.00%、90.52%;普氏野马与家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52%和29.32%;家马中新疆本土品种马与引进品种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70%和25.50%;母马与公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84%和22.00%;处于幼年、青年、成年、老年阶段的马匹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37%、33.00%、34.31%、23.81%。结果提示,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巴州规模化养殖场普遍存在EHV-1感染,且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的马EHV-1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为新疆地区EHV-1感染的探讨和防控工作提供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