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0-0. 
摘要 ( 305 )   HTML( )   PDF (450KB) ( 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9年《畜牧兽医学报》审稿专家名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0-0. 
摘要 ( 1 )   HTML( )    PDF (560KB) ( 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0-0. 
摘要 ( 0 )   HTML( )    PDF (335KB) ( 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0-0. 
摘要 ( 1 )   HTML( )    PDF (162KB)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单碱基水平上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的研究进展
李广栋, 张鲁, 富俊才, 连正兴, 刘国世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1
摘要 ( 375 )   HTML( )    PDF (5948KB)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尽管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拥有众多优点,但在执行单个碱基水平的突变时其效率往往很低。由于DNA的双链断裂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又加上基于供体模板的同源末端重组(homology directed repair,HDR)仅仅发生在分裂活跃的细胞中,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都可以发生,因此,传统CRISPR/Cas9在单碱基分辨率上进行基因编辑时存在一定弊端。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BE)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osine base editor,CBE)或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ABE)都能够在不引起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实现C·G到T·A或A·T到G·C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单碱基编辑的应用价值。本文侧重对出现较早的CBE的原理、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高效单碱基突变工具在生物医学和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羊毛弯曲及毛囊发育相关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丁洋洋, 刘占发, 孟详人, 马月辉, 浦亚斌, 赵倩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9-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2
摘要 ( 310 )   HTML( )    PDF (10011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毛弯曲是影响羊毛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毛股弯曲的减少以及毛股由紧实变得蓬松会导致羊毛品质下降,从而影响皮毛价值。毛囊是调控毛发生长的皮肤附属器官,对于毛发弯曲形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羊、小鼠等动物毛发纤维弯曲形成的相关研究以及毛囊发育调控等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介绍了羊毛纤维结构的特点,阐述了毛囊发育相关重要调控信号通路及其对毛发弯曲的影响,最后,基于羊毛弯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羊毛弯曲及毛囊发育相关生物学机制进行总结,以期对羊毛弯曲及毛囊发育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改良羊毛弯曲性状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蛋壳胶护膜研究进展
陈霞, 何召祥, 徐桂云, 郑江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8-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3
摘要 ( 291 )   HTML( )    PDF (8846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产品安全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随着福利养殖的推广,鸡蛋被微生物污染的机率增大。除了加强饲养管理之外,强化鸡蛋自身保护屏障从而抵抗细菌入侵也十分重要。胶护膜是蛋壳最外层覆盖的无色透明膜,鸡蛋产出前1.5~2.0 h于子宫部形成,是蛋抵御微生物污染的重要屏障,研究表明胶护膜较厚的蛋不易被细菌入侵。鸡蛋蛋壳胶护膜主要由糖蛋白(90%)、多糖(4%)、脂质(3%)和以羟基磷灰石晶体形式存在的无机磷(3%)组成。胶护膜中含有溶菌酶C、卵转铁蛋白、ovocleidin-32等多种抗菌蛋白,可有效地阻碍细菌跨壳污染。此外,胶护膜能终止蛋壳矿化、帮助蛋产出前在子宫中翻转、调节水气交换以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本文对胶护膜的结构、生物学功能、胶护膜品质评价方法及胶护膜质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尚待解决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炎性小体的激活机制及其在机体抗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健宏, 徐兆坤, 李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27-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4
摘要 ( 255 )   HTML( )   PDF (1317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3%的人被Mtb所感染。虽然多数Mtb感染者最终不发病,表现为潜伏期感染(latent TB infection,LTBI),但全球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死于结核病。因此,结核病是一个持续的热门研究领域,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Mtb的致病机制,以期最终战胜结核病。炎性小体(inflammasome)是一种聚集在受感染或受损细胞细胞质中的多蛋白复合物,其可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或者宿主来源的危险信号分子(host-derived danger signaling molecules,也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Mtb感染过程中炎性小体的激活机制及其在机体抗Mtb感染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遗传育种
基于BLUP和GBLUP方法估计北京油鸡胴体和肉质性状遗传参数的差异
李晶, 王杰, 康慧敏, 刘冉冉, 李华, 赵桂苹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35-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5
摘要 ( 326 )   HTML( )    PDF (2549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不同方法对遗传参数估计的差异,为未来北京油鸡胴体和肉质性状选育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和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GBLUP)两种方法对北京油鸡的胴体和肉质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从系谱较为完整的北京油鸡群体中,选择100日龄体重相近的公鸡615只,测定其100日龄体重(BW)、屠宰率(EP)、胸肌率(BMP)、腿肌率(LMP)、腹脂率(AFP)、嫩度(T,以剪切力值表示)和肌内脂肪(IMF)等性状,并用SNP芯片(Illumina,60K)进行个体基因分型。结果表明,除IMF和剪切力(SF)遗传力基于两种方法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外,其余性状利用两种方法得到的遗传力估值差异较小;除嫩度外,GBLUP方法估计的遗传力均低于BLUP方法。所有胴体相关性状中,除屠宰率遗传力为低遗传力外,其余性状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嫩度呈现低遗传力,而IMF基于BLUP法和GBLUP法的估计遗传力分别为中等(h2 =0.256)和低遗传力(h2 =0.107)。基于BLUP方法,IMF与BW、BMP和SF 3个性状间均呈高度遗传负相关(-0.572、-0.420、-0.682),与EP的遗传相关为中度负相关(-0.234),与AFP的遗传相关为中度正相关(0.420);基于GBLUP方法,IMF与BW、BMP和SF 3个性状间均呈高度遗传负相关(-0.808、-0.725、-0.784),与EP的遗传相关为高度负相关(-0.626),与AFP的遗传相关为低度正相关(0.097)。综上,对于某些性状,基于传统的BLUP方法与新的GBLUP方法得到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育种工作中,为提高育种效率,需要综合考虑。
NR1H3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
张雪莲, 晋大鹏, 吴怡琦, 李文霞, 秦本源, 蔡春波,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43-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6
摘要 ( 272 )   HTML( )   PDF (7454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猪NR1H3基因的可变剪接体,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其转录本的表达特性。本试验以马身猪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及克隆测序技术对猪NR1H3基因CDS区进行扩增和克隆,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R1H3蛋白的生物学特性,采用qRT-PCR技术检测NR1H3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股二头肌、腰大肌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在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出猪NR1H3基因的两个转录本NR1H3-1和NR1H3-2,其中NR1H3-2为新发现的转录本(MN082630),其CDS区全长1 203 bp,编码的蛋白质含400个氨基酸,属于中性不稳定蛋白;与NR1H3-1相比,NR1H3-2缺失了长度为95 bp的第9外显子,编码的蛋白质NR1H3-2比NR1H3-1少了一个肝X受体的配体结合结构域;氨基酸的相似性分析发现,猪NR1H3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北大西洋小须鲸、山羊、绵羊、抹香鲸、长江江豚等物种的相似性较高。NR1H3-1和NR1H3-2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NR1H3-1转录本在小肠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肝、股二头肌等,在心脏中表达量最低;NR1H3-2则在肝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小肠、胃和股二头肌等,在心脏中表达量最低。在各组织中(除小肠、心、肺),NR1H3-2的表达量均高于NR1H3-1,其中在肝和皮下脂肪组织中,NR1H3-2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NR1H3-1(P<0.01),在胃中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皮下脂肪组织中NR1H3-1和NR1H3-2的表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推测该基因对猪的脂肪沉积有调控作用。本试验成功克隆了猪NR1H3基因的两个可变剪接体,并推测其对猪脂质代谢及脂肪生成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肉用绵羊二元杂交组合的筛选及CLPG基因遗传效应研究
刘艳军, 王建涛, 刘铮铸, 王桂柱, 郑英珍, 贾敬亮, 吕建国, 王国森, 李祥龙, 巩元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55-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7
摘要 ( 307 )   HTML( )   PDF (5237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出适宜于河北省唐山地区养殖的肉用绵羊最佳杂交组合,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本研究以小尾寒羊为母本,分别以澳洲白羊(AWF)、杜泊羊和夏洛莱羊为父本,分3组进行杂交试验,其中,1组为澳洲白羊和小尾寒羊杂交(AH组),2组为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DH组),3组为夏洛莱羊和小尾寒羊杂交(XH组)。对3组肉羊杂交F1代羊的生长性能和CLPG基因的遗传效应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除夏寒F1代母羊的初生重略低于澳寒F1代母羊外,夏寒杂交F1代羊的初生重(公羊)、断奶重、6月龄体重、初生到断奶时的平均日增重均为最高,且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杜寒和澳寒F1代羊(P<0.05,P<0.01)。断奶到6月龄时的平均日增重,杜寒F1代公、母羊均为最高,其次是夏寒F1代公、母羊,杜寒F1代公、母羊与其余两组均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3月龄体尺指标除了体长和胸宽,6月龄体尺指标除了体长和体高,其余均是夏寒F1代羊最大,且部分指标极显著高于澳寒F1代羊(P<0.01)。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夏寒F1代羊,基础体重较高,出生后生长速度始终较快,而杜寒F1代羊在断奶后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3个肉羊杂交组合F1代羊CLPG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CLPG基因的第41 bp处存在一个错义突变位点(g.C > T),该位点有CC和CT 2种基因型,其中CC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具CT型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以及3月龄和6月龄各体尺指标,均明显高于具CC型的个体。综合以上结果,提示夏洛莱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优势较为明显,T等位基因可促进肉用绵羊的生长发育,建议在河北省唐山地区进行肉羊生产时,尽可能选择夏寒杂交组合且携带有T等位基因的个体。
KLF2对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何长晟, 王永, 许晴, 白文林, 王江林, 朱江江, 林亚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64-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8
摘要 ( 249 )   HTML( )    PDF (3988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山羊KLF2基因的锌指结构域序列,明确其在组织及细胞表达模式,最终阐明其对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可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本研究以5只1周岁左右的健康简州大耳羊为试验动物,利用RT-PCR、细胞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RNA干扰等方法克隆KLF2基因锌指结构,明确KLF2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并阐明其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山羊KLF2锌指结构域为454 bp(KU041748.1),且该结构域与绵羊、牛、小鼠的同源性为100%。KLF2在山羊各组织中存在广泛表达,且在肺和腹间脂肪中存在较高水平表达(P<0.05)。KLF2在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呈先下降又上升然后又下降趋势,且在成脂诱导分化12 h呈最低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在未分化的前体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干扰KLF2基因可明显促进山羊肌内脂肪细胞的脂滴积聚;并且PPARγC/EBPβ表达量伴随着这个过程分别极显著上调48.5%(P<0.01)和显著上调43.6%(P<0.05);同时该家族中的KLF1、KLF13、KLF14、KLF15和KLF16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KLF4显著下降(P<0.05),KLF3、KLF6、KLF8、KLF9及KLF11极显著下降(P<0.01)。山羊KLF2的锌指结构域与其他物种同源性高度保守,且其在山羊肺和腹间脂肪中表达量较高(P<0.05)。同时KLF2是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负调控因子,并且可能通过PPARγC/EBPβ基因来发挥作用,且与其他KLFs基因存在等级调控现象。
生物技术与繁殖
WNT2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薛丽娜, 毕锡麟, 王锴, 党文庆, 韩琦, 罗惠娣, 曹宁贤, 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74-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09
摘要 ( 265 )   HTML( )    PDF (5511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WNT2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GCs)中的表达及功能。本研究选取4~6月龄健康母羊20只,采集双侧卵巢,免疫组化技术检测WNT2蛋白在卵泡中的表达定位;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差异;siRNA沉默GCs中的 Wnt2基因后,qRT-PCR技术检测Wnt2基因及参与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TNNB1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GCs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WNT2蛋白在绵羊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以及卵丘细胞内均有表达。2)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Wnt2 mRNA及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在大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卵泡颗粒细胞(P<0.05),中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卵泡颗粒细胞(P<0.05)。3)基因沉默后,沉默组Wnt2和CTNNB1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无义序列siRNA组(NC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Wnt2基因沉默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表明,WNT2是通过WNT2/CTNNB1信号通路促进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
影响马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李楠, 王涛, 张凤龙, 张翔, 李平岁, 韩国才, 曾申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83-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0
摘要 ( 254 )   HTML( )    PDF (790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影响马胚胎移植效率的几种关键因素。本研究统计了国内北京马场、河北马场和山东马场2013-2018年胚胎移植数据,3个马场供体马数量分别为15、21和25匹,受体母马数量分别为56、50和75匹。所有母马年龄为3~12岁。统计供体马冲胚时间对胚胎回收率的影响;胚胎日龄对移植后受体马妊娠率的影响;供、受体母马排卵同期化程度对移植后妊娠率的影响;受体母马居住移植基地时间对移植后妊娠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母马在配种季节注射前列腺素(PG)+GnRH类似物或PG+hCG诱发排卵,发情周期分别为(14.5±0.8)和(14.3±1.1)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2.6)d,P<0.05);排卵后第8天冲洗子宫的胚胎回收率均高于第7天,但差异不显著;8日龄胚胎移植后受体马的妊娠率均高于7日龄,差异不显著;供体母马排卵比受体母马早1 d时,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最高;受体母马在移植基地居住时间大于1年时,移植后妊娠率高于居住时间小于0.5年的受体马。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PG与hCG或GnRH类似物联合使用可缩短母马发情周期,母马排卵后第8天的胚胎回收率和移植后妊娠率较高,胚胎移植时选择居住时间大于1年且排卵时间比供体晚1 d的母马作受体。
营养与饲料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雄性北极狐生产性能、器官发育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影响
钟伟, 孙伟丽, 穆琳琳, 刘可园, 韩菲菲, 郭肖兰, 张新宇, 李光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90-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1
摘要 ( 211 )   HTML( )    PDF (951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雄性北极狐生产性能、器官发育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6只161日龄,平均体重为(7 285±5.77)g健康的雄性北极狐,其中6只北极狐作为试验初屠宰试验对照,另外40只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按照自由采食组(AL,I组)、自由采食量的80%组(IR80,II组)、自由采食量的60%组(IR60,III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组(IR40,IV组)4个水平饲喂,预饲期7 d,试验期67 d,通过饲养试验、屠宰试验并结合化学分析方法来评定生长性能、毛皮品质、器官发育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1)随饲喂水平降低,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FI)呈极显著降低(P<0.01),II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IV组(P<0.01),显著高于III组(P<0.05),与I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水平对北极狐末重和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但II组末重略高于其他组,F/G略低于其他组。2)饲喂水平极显著影响了北极狐鲜皮长(P<0.01),I组极显著高于III和IV组,与II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喂水平降低,体长、干皮长、针毛长和绒毛长均呈降低趋势,但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饲喂水平显著影响了北极狐心脏重和心脏指数(P<0.05或P<0.01),II组心脏重显著高于III组(P<0.05),与I组和IV组差异不显著(P>0.05),IV组心脏指数极显著高于I组(P<0.01),显著高于III组(P<0.05),与II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喂水平对肝、肾、肺和脾重及其脏器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4)随饲喂水平降低,毛皮增重、毛皮脂肪沉积及其能量沉积、毛皮沉积总能量、胴体脂肪沉积及其能量沉积、胴体蛋白沉积及其能量沉积和胴体沉积总能量均呈降低趋势,但饲喂水平对毛皮、胴体能量沉积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适当限饲(IR80)不影响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机体器官的正常发育,能够保证其体重增长及毛皮品质,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且还降低了机体能量沉积过度带来的肥胖风险。
甜菜碱对瘦素缺陷小鼠肌肉组织中脂质沉积的影响初探
何劲, 张锫文, 堵晶晶, 肖军森, 杨东丽, 王定国, 张顺华, 朱砺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99-1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2
摘要 ( 207 )   HTML( )    PDF (1849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甜菜碱对瘦素缺陷(ob/ob)小鼠肌肉组织中脂质沉积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本研究将12只同批次6周龄雄性、健康、体重差异不超过1 g的ob/ob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小鼠饮用纯净水,试验组小鼠饮用的纯净水中含1%甜菜碱。1个月后脱颈处死,采集肌肉样本,利用油红O染色、甘油三酯含量测定检测ob/ob小鼠肌肉组织中脂质沉积情况;利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分析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利用qRT-PCR方法检测肌肉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补饲甜菜碱后ob/ob小鼠的体重增加量、肌肉组织中脂质沉积、禁饲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2)补饲甜菜碱后,ob/ob小鼠肌肉中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acylglyceride lipase,ATGL)、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以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ter 4,GLUT4)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3)补饲甜菜碱后,ob/ob小鼠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含量显著升高(P<0.05);4)补饲甜菜碱后,ob/ob小鼠肌肉中脂肪酸合成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乙酰辅酶A合成酶(acetyl-CoA synthetase,ACS)表达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脂肪酸氧化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酰基辅酶A氧化酶(acyl-CoA oxidase2,ACOX2)、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long 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ACADL)、脂肪酸转位酶(fatty acid transposase, CD36)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ob/ob小鼠补饲甜菜碱后,肌肉组织脂肪酸合成基因表达降低、脂肪酸氧化基因表达升高,同时肌肉组织脂肪酸含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肉组织脂质减少。
预防兽医
基于S基因序列分析新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遗传演化
周昱行, 胡承哲, 周群, 王何欣, 董沙沙, 刘娟, 张丹丹, 任玉鹏,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09-1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3
摘要 ( 205 )   HTML( )    PDF (4374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最近,笔者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两种新亚型藏猪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进一步调查新型PEDV是否在四川腹泻猪群中存在或流行,对实验室2018-2019年保存的116份猪腹泻粪便或肠组织样本进行PEDV的检测及其纤突蛋白基因(spike)分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腹泻样本的PEDV检出率为42.2%(49/116,95% CI=33.1%~51.8%),并获得了13条完整的S基因序列,全长为4 149~4 170 bp,序列相似性为94.2%~99.9%,其中SWUN-H3-CH-SCYA-2019的S基因与藏猪源新G1亚群PEDV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7.0%~98.6%。遗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3株PEDV S基因划分为G1和G2大群,其中SWUN-H3-CH-SCYA-2019位于藏猪源新G1亚群;SWUN-19-CH-SCZY-2018、SWUN-4-CH-SCXC-2018、SWUN-1-CH-SCNJ-2019和SWUN-3CH-CH-SCZG-2019位于G2亚群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且与藏猪源新G2亚群毒株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13株PEDV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包(BEAST)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SWUN-H3-CH-SCYA-2019的分歧时间约为2012.3年,早于藏猪源新G1亚群其余毒株的最早分歧时间(2015.7年);SWUN-4-CH-SCXC-2018、SWUN-19-CH-SCZY-2018和SWUN-3CH-CH-SCZG-2019的分歧时间约为2014.2年,早于G2亚群的藏猪源毒株2014.7年,所有藏猪源PEDV的分歧时间均晚于四川毒株。本研究在四川地区首次发现了藏猪源PEDV,并且从毒株的分歧时间推断青藏高原的藏猪源PEDV来源于四川,为新型PEDV分子遗传进化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信号肽对猪瘟病毒E2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分泌表达的影响
魏蔷, 刘运超, 白怡霖, 冯华, 宋亚鹏,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20-1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4
摘要 ( 271 )   HTML( )    PDF (17339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引入信号肽序列实现猪瘟病毒E2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首先将内源信号肽(简称endo)、蜂素信号肽(简称mel)及gp67信号肽(简称gp67)分别引入pFastBac1载体,随后插入E2基因,构建重组质粒。随后将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得到重组黏粒,将重组黏粒转染sf21细胞以得到杆状病毒。经扩增后大量感染细胞,检测E2蛋白表达情况,利用镍填料纯化得到E2蛋白,并进行蛋白糖基化水平鉴定及蛋白免疫原性分析。PCR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挑选白斑进行PCR鉴定,证实得到重组黏粒。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E2蛋白实现了分泌表达,进一步比较细胞培养上清中E2蛋白的表达水平,确定gp67信号肽介导的E2蛋白分泌表达量最高。经镍填料纯化得到E2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其纯度较高,产率为25 mg·L-1。通过ELISA分析其抗原性,结果表明纯化所得E2蛋白能特异性识别猪瘟阳性血清中的抗体,其抗原性良好。将纯化后的E2蛋白添加ISA201佐剂乳化后免疫BALB/c小鼠,阻断ELISA结果显示,免疫后14 d即产生较高水平的猪瘟特异性抗体,表明E2蛋白免疫原性良好。本研究为E2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吸血行为对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段德勇, 周鸿铭, 程天印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28-1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5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173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基础兽医
miR-92a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分析
包黎娟, 刘育含, 马毅, 安小鹏, 张月, 张梦, 王建刚, 堵斌, 李广, 曹斌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37-1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6
摘要 ( 214 )   HTML( )    PDF (14350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RNAs是对哺乳动物乳腺组织发育及泌乳机能进行调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依据已有的关中奶山羊乳腺组织miRNA表达谱,选择不同泌乳时期差异表达的miR-92a为研究对象,探究miR-92a对山羊乳腺上皮细胞(GMEC)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并挖掘其潜在的调控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MTT检测、EdU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iR-92a在不同泌乳时期乳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在细胞水平检测miR-92a对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利用RNA-seq技术,分析过表达miR-92a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结果显示,miR-92a在奶山羊泌乳初期乳腺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泌乳中期(P<0.01),表明miR-92a可能对奶山羊泌乳性状有重要的调控作用。GMEC过表达miR-92a后,试验结果显示:与NC对照组比较,miR-92a过表达组的EdU阳性细胞数极显著减少(P<0.01),S期的细胞数显著下降、G1期的细胞数显著增加,同时miR-92a组的凋亡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采用RNA-seq,构建了miR-92a过表达mRNA文库,发现下调基因54个,上调基因160个。GO terms及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调控乳腺上皮细胞多种生物学功能。以上结果表明miR-92a促进GMEC凋亡、抑制其增殖,测序结果进一步证明miR-92a对奶山羊乳腺发育及泌乳性能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
Bta-miR-677靶向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影响Ⅰ型干扰素的生成
廖政, 嵇辛勤, 李基棕, 肖芳, 刘茂军, 毛立, 李文良, 孙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50-1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7
摘要 ( 223 )   HTML( )    PDF (2490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bta-miR-677调控Ⅰ型干扰素(IFN)表达的分子机制。将bta-miR-677转染MDBK细胞,检测Ⅰ型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水平;随后通过TargetScan预测bta-miR-677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bta-miR-677的靶基因;利用siRNA敲减验证靶基因对Ⅰ型IFN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bta-miR-677组IFN-α/β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2~4倍(P<0.001),随后检测到6种ISGs(IFI6、OAS1Y、OAS1Z、RSAD2、MX1和MX2)转录量上调2~16倍(P<0.01或P<0.001);反之,抑制表达bta-miR-677组IFN-α/β转录量下调(P<0.01或P<0.05),同时IFI6、OAS1Y、OAS1Z、RSAD2、MX1和MX2转录量下调(P<0.05或P<0.01)。经TargetScan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ta-miR-677可靶向结合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的3'-UTR,抑制MAVS蛋白的表达;MAVS基因敲减后发现,IFN-α、IFN-β和6种ISGs转录量上调。研究结果表明,bta-miR-677通过靶向MAVS上调IFN-α/β转录水平,进而提高ISGs的表达量,为基于bta-miR-677研制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资料。
CFSE标记法分析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番鸭回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
李明慧, 廖吕燕, 刘珍妮, 严萍, 朱正, 吴春琳, 李健, 黄一帆, 吴异健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59-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8
摘要 ( 222 )   HTML( )    PDF (8606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体外活番鸭淋巴细胞的荧光标记方法,并用于分析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雏番鸭回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选择活细胞荧光染剂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SE,CFSE)对分离的番鸭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和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体外标记的淋巴细胞体内示踪检测分析,并利用该方法对MDRV感染雏番鸭回肠组织的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流式细胞术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分析;结果最终确定CFSE体外标记番鸭淋巴细胞的条件为以PBS为孵育液,终浓度10 μmol·L-1,37℃ 30 min;试验结果表明番鸭外周血内的CFSE+淋巴细胞率基本稳定在2%~5%,CFSE+淋巴细胞峰值出现顺序依次为脾、空肠、回肠、盲肠、十二指肠、法氏囊和胸腺;此外,感染MDRV后1~10 d MDRV组中CFSE+淋巴细胞率极显著(P<0.01)高于MOCK组,该结果与α4+淋巴细胞率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CFSE标记的淋巴细胞可用于体内淋巴细胞示踪,初步应用结果提示MDRV感染促进番鸭淋巴细胞向回肠归巢,为进一步阐明MDRV感染的肠道组织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临床兽医
基于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观察湖羊颅脑形态解剖结构
姜敏, 姚大伟, 邓威, 李晓坤, 李丽婷, 张伟东, 杨德吉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70-1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19
摘要 ( 197 )   HTML( )    PDF (15591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技术探讨湖羊颅脑影像解剖结构。使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10只健康湖羊进行扫查,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以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3种序列对湖羊脑部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进行成像。对获得的影像进行详细的解剖结构注释,并且测量了湖羊间脑、颅脑、端脑、第三脑室、第四脑室高度及下垂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得到了一套完整的湖羊颅脑磁共振影像解剖图谱及正常湖羊脑解剖结构测量数据。本研究结果可为湖羊及其他绵羊颅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钻孔法增加犬半月板脱细胞基质支架孔隙率的可行性分析
邹彤, 赵雯, 吕阳欧, 高登科, 阮晨梅, 张霞, 张翊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79-1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20
摘要 ( 186 )   HTML( )    PDF (8868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增加半月板脱细胞基质(MAM)支架的孔隙率,提高细胞植入量,笔者对犬半月板先行钻孔,再行脱细胞处理,然后检测支架的脱细胞效果、孔隙率和力学性能变化、细胞植入量及与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诱导培养后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钻孔支架的脱细胞效果良好,未见细胞核,胶原纤维结构完整;支架的孔隙率显著增大,但压缩模量变化不显著;BMSCs在钻孔支架中的植入量显著增加,细胞增殖速度和向软骨分化能力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钻孔法增加半月板基质支架的孔隙率,不但能保持支架的力学性能、提高细胞的植入量,而且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组织重塑,为MAM支架在组织工程半月板构建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究简报
一例猫卵巢恶性颗粒细胞瘤的病理学分析
廖轶, 李浩运, 宋银娟, 杨利峰, 赵德明, 周向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87-1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21
摘要 ( 246 )   HTML( )    PDF (44696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猫伴发腹腔种植性转移的卵巢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较为罕见,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1例15岁雌性家猫,因不食和腹围增大就诊。超声检查显示,左肾尾侧可见一大小约4.27 cm×2.63 cm的肿物。开腹探查,可见大网膜、肠壁及胃壁弥散性分布大量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左侧卵巢明显增大,表面形成坚实或柔软的结节。对肿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卵巢恶性颗粒细胞瘤。本文提供该病例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资料,希望对该肿瘤的诊疗和研究提供帮助。
miR-502在犬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任晓丽, 范玉营, 石冬梅, 田传文, 卢水龙, 刘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93-1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22
摘要 ( 222 )   HTML( )    PDF (6066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微小miR-502(cfa-miRNA-502)在犬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犬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502的表达水平,分析miR-502表达与犬乳腺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犬乳腺癌组织中miR-50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502表达与犬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转移有关(P<0.05),但与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本研究提示miR-502在犬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犬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miR-502可能作为犬乳腺癌诊断的肿瘤标记物。
述评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畜牧兽医科技布局与评述
孙康泰, 王小龙, 张建民, 蒋大伟, 葛毅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  198-2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1.023
摘要 ( 241 )   HTML( )    PDF (7001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技资源的布局和配置对于畜牧兽医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十三五"科技计划改革组建了全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对畜牧兽医领域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在动物疫病防控、高效安全养殖、养殖环境处理、养殖装备等方面进行了布局,按照基础研究、重点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本文以该专项为主,介绍并分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牧兽医类项目实施背景和立项情况,对我国畜牧兽医领域的科技布局进行阐述并提出评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