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25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0-0. 
摘要 ( 192 )   HTML( )    PDF (451KB) ( 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0-0. 
摘要 ( 2 )   HTML( )    PDF (357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0-0. 
摘要 ( 2 )   HTML( )    PDF (167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哺乳动物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对妊娠的调控作用
杨晓伟,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899-9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1
摘要 ( 510 )   HTML( )    PDF (1361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是哺乳动物妊娠早期胎盘蜕膜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妊娠期间,uNK细胞对子宫免疫耐受环境建立,胎盘以及胎儿的发育等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目前,有关妊娠中uNK细胞独特生物活性调控机制研究非常缺乏。本文综合相关研究,介绍了妊娠过程中uNK细胞在母-胎免疫耐受建立、胎盘和胎儿发育过程中重要调控作用,并总结激素、糖代谢以及DNA甲基化等对其他组织NK细胞调控机制研究,为探索uNK细胞调控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影响奶牛早期胚胎丢失的因素
罗芳, 张萌, 李亚超, 陈永宏,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07-9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2
摘要 ( 344 )   HTML( )    PDF (706KB) ( 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期胚胎丢失,即胚胎着床之前的胚胎死亡,是影响奶牛妊娠率的主要因素。奶牛妊娠早期的胚胎死亡率较高,给牧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早期胚胎丢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异常、生殖激素紊乱、热应激、免疫因素、双胎妊娠、疾病、B族维生素缺乏等方面。本文综述了早期胚胎丢失发生的原因,为预防早期胚胎丢失提供依据。
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
神英超, 任宏, 纳日嘎, 王希生, 芒来, 格日乐其木格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14-9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3
摘要 ( 292 )   HTML( )    PDF (1041KB)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马产业的发展,马发挥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辅助生殖技术有利于发挥优良马匹的潜在价值。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是辅助生殖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卵母细胞的获取是体外成熟的前提,切刮法能从离体卵巢中获得较多的马卵母细胞,而活体采卵技术(OPU)则能持续地获得卵母细胞,并能较好的保存马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扩张型卵母细胞的成熟率高于紧密型卵母细胞,母马的年龄会影响到其卵母细胞的质量。马卵母细胞体外存放较长时间不会影响其发育能力,现在已有较为成熟的体系能使马卵母细胞在体外保存24 h以上而不影响其成熟率。在马卵母细胞成熟体系中常用的基础培养液是M199,添加胎牛血清(FBS)、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物质能显著提高成熟率,常用培养环境为38~39℃,5% CO2饱和湿度下培养,培养时间30 h。成熟的卵母细胞有扩张的卵丘细胞和极体,且成熟的卵母细胞的细胞骨架及微管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本文针对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体外成熟培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重点阐述了不同采集技术的回收率以及影响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的关键因素,以期对今后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进一步研究及后期体外受精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α-酮戊二酸的代谢机理、营养生理功能及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李硕, 邹田德, 王自蕊, 游金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23-9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4
摘要 ( 484 )   HTML( )    PDF (1257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α-酮戊二酸(alpha-ketoglutarate,AKG)是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前体物质,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的重要中间物质,可作为谷氨酰胺最佳替代物。近年来,AKG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独特的营养生理功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作为新型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动物生产,对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AKG的代谢机理、营养生理功能及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AKG在养殖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依据。
猫传染性腹膜炎研究进展
尹伊娅, 刘晓雅, 王朝好, 李婷, 胡长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33-9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5
摘要 ( 516 )   HTML( )    PDF (1087KB) ( 8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一种全身性、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为幼猫和青年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并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但其致病与免疫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从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以及免疫与预防等方面对猫传染性腹膜炎进行全面的阐述,为该病的科学诊治与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重要猪病毒病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
戴学宇, 张乾义, 徐璐, 赵启祖, 王琴, 夏应菊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43-9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6
摘要 ( 300 )   HTML( )    PDF (1594KB) ( 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细菌中,由RNA介导在Cas蛋白协助下发挥作用的获得性免疫系统,目前,已发现的CRISPR系统中以CRISPR/Cas9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对CRISPR/Cas9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着重介绍其在重要猪病毒病防控中的应用,包括改造宿主和改造病毒两方面,该技术为研究病毒致病机制、新型疫苗研发以及抗病育种研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对疫病的控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遗传育种
绵羊Fsp27基因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不同绵羊品种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分析
张伟, 王世银, 高莉, 徐梦思, 王新华, 甘尚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52-9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7
摘要 ( 235 )   HTML( )    PDF (4152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绵羊Fsp27基因的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不同绵羊品种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了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不同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对营养充足期和营养匮乏期阿勒泰羊尾脂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检测了5个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绵羊品种Fsp27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了相关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极显著高于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P<0.01)。在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中呈微量表达,且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Fsp2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0.01)。绵羊Fsp27基因在不同尾脂沉积能力品种群体中共检测到25个突变位点,其中位于第3外显子g.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16774969的C/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且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g.16771741的G/A突变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强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以G等位基因为主,分别占到86.8%、83.7%和85.7%,而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G等位基因分别仅占30.3%和11.1%。g.16774969的C/T突变在阿勒泰羊群体中以T等位基因为主,TT基因型占84.7%,CT基因型占15.3%,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在短脂尾型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TT和CT基因型也分别占到65.9%、50.4%和22.7%、41.1%,而在长瘦尾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以C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到97.4%和69.4%,没有检测到TT基因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且其在尾脂中的表达量与阿勒泰羊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Fsp27基因第3外显子g.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16774969的C/T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可以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用于低脂肪绵羊品种的选育。
绵羊c-Myc与EGFP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
韩高链, 郭丽荣, 李孟心, 郑腾飞, 李俊玲, 秦健, 杜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65-9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8
摘要 ( 180 )   HTML( )    PDF (6109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c-Myc基因对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本试验构建了c-Myc-(G4S3-EGFP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yc-EGFP,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其结构和理化特征。转染后分别通过细胞计数和qRT-PCR检测了其对绵羊胚胎成纤维细胞(sheep embryonic fibroblasts,SEF)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利用启动子分析软件解析了相应的表达调控机制。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载体构建成功。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绵羊c-Myc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含有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结构域,其分子量为48 474.78 u。融合蛋白c-Myc-(G4S)3-EGFP有较强的亲水性,且含有31个磷酸化位点。因(G4S)3有较高的灵活度(9.848 5),两侧的c-Myc和EGFP都保持各自的空间构象且互不干扰。进一步的细胞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c-Myc-EGFP在SEF中能够表达。过表达c-Myc促进了SEF的增殖,使cyclin D2、Cdk4、Cdk6、cyclin E1、cyclin A2、cdc25A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5.20、3.10、6.54、6.52、23.37和8.22倍(P<0.01),E2F1 mRNA的表达升高至1.83倍(P<0.05)。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因的5'调控区存在c-Myc和E2F1的结合元件。综上所述,绵羊c-Myc通过上调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SEF细胞增殖,c-My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靶基因5'调控区的E-box元件,也可能是通过其他转录因子(如E2F1)的间接调控作用而实现。
KLF11抑制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王江林, 王永, 池永东, 朱江江, 林亚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76-9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09
摘要 ( 209 )   HTML( )    PDF (5433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山羊Krüppel样因子11(Krüppel-like factor 11,KLF11)基因序列,明确其组织及细胞表达模式,阐明KLF11对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KLF11在山羊各组织及成脂诱导分化不同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油红O染色和qPCR等方法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确定干扰KLF11后对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KLF11核苷酸序列总长为1 752 bp,CDS区为1 518 bp,编码505个氨基酸残基。KLF11基因在山羊各个组织中都有广泛表达,并且在肝、背最长肌及腹部脂肪中存在较高水平表达;KLF11在成脂诱导48 h的山羊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诱导分化前(P<0.01)。筛选到干扰效率可达到63.58%的KLF11-siRNA1有效干扰序列,转染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后发现可明显促进山羊肌内脂细胞的脂滴积聚,且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β mRNA水平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Pref-1 mRNA水平出现极显著下调(P<0.01);干扰KLF11基因后,KLFs有些成员(KLF1、KLF2、KLF4、KLF5、KLF8、KLF10、KLF14、KLF16)表达水平发生极显著下降(P<0.01),有些(KLF15)则出现相反的表达模式。KLF1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PPARγC/EBPβ和Pref-1的表达抑制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并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协同KLF2、KLF4、KLF10拮抗KLF7和KLF15来进行的。
不同体重鹅肝脏转录组的功能分析
章杰, 熊子标, 李龙娇, 田旭, 揭晓蝶, 程雅婷, 万堃, 刘安芳, 向邦全, 何航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87-9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0
摘要 ( 184 )   HTML( )    PDF (4009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肝调节营养物质吸收转化影响鹅平均日增重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依据平均日增重将70日龄的四川白鹅进行分组(高:H;中:M;低:L),然后采用RNA-Seq技术分析各组肝RNA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及聚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H、M和L组的平均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52.24±0.41)、(44.44±0.42)和(37.80±0.47)g·d-1。从测序数据分别鉴定出14 632、14 651和14 819个表达基因,其中有13 776个基因共表达。Top 100的基因表达量占所有基因表达量的65.38%~70.37%,其中,有85个共表达基因,17个特异性表达基因。鉴定出435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凋亡、蛋白重折叠、胰岛素分泌、营养反应、细胞增长、氨基酸转运、cAMP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聚类构建的5个差异表达基因模块与平均日增重和脂质代谢指标显著相关(|r|≥ 0.75,P<0.05)。总体而言,本研究鉴定了体重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和代谢通路,初步探讨了肝调节营养物质吸收转化影响鹅体重的分子机制,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肝代谢如何影响鹅的体重及有助于设计新的选择策略来改善鹅的生产。
IRX3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分析
魏大为, 杨智燕, 王兴平, 罗仍卓么, 张久盘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997-10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1
摘要 ( 239 )   HTML( )    PDF (2222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牛IRX3基因组织表达规律,并鉴定其启动子区关键转录因子,以期阐明其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采集3头成年公牛心、肝、脾、肺、肾、皮下脂肪、背最长肌、大肠、小肠、网胃、瘤胃、皱胃及睾丸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RX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同时克隆牛IRX3基因1.8 kb启动子区序列并构建其启动子6个不同缺失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转染3T3-L1和C2C12细胞系。进一步利用在线软件预测核心启动子区关键转录因子,借助定点突变及siRNA干扰技术在3T3-L1细胞系内初步鉴定关键转录因子对IRX3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表明,IRX3基因在牛13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肺、肾、心、皮下脂肪、背最长肌中高表达(P<0.05)。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到牛IRX3基因核心区域在-372/-42 bp。结合定点突变及siRNA干扰技术初步鉴定NRF1、KLF4、HOXA5和CREB1转录因子对IRX3基因的转录活性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综上表明,牛IRX3基因在背最长肌和脂肪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其启动子1.8 kb区有8个CpG岛,核心区关键转录因子NRF1、KLF4、HOXA5和CREB1位于CpG岛内且调控IRX3基因转录活性。本研究结果为探究IRX3基因在牛脂肪沉积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巴马香猪VRTN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莫家远, 高九昱, 孙乐, 黄叶, 奉玲丽, 瞿秋红, 梁晶, 兰干球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07-10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2
摘要 ( 229 )   HTML( )    PDF (2701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VRTN(vertebrae development homolog)基因在巴马香猪群体中的编码区序列特征、组织表达情况、脊椎数性状因果突变位点ins291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其与乳头数和产仔数性状的关联。本研究采集3头0日龄巴马香猪组织,利用cDNA克隆技术获得VRTN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VRTN在心、肝、脾、肺、肾、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集279头经产巴马香猪母猪血液,检测ins291位点在该群体中的频率分布,并与乳头数、产仔数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巴马香猪VRTN基因编码区全长2 097 bp,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大量保守区域;VRTN基因编码698个氨基酸,预测为亲水性蛋白质,存在1个螺旋转角螺旋域超家族结构功能区、2个低复杂度区域和2个内部重复结构,并与核受体辅抑制子1(NR6A1)、果蝇同源框基因Prospero的脊椎动物同源蛋白2(PROX2)和富亮氨酸重复序列74亚基(LRRC74A)等蛋白具有相互作用;VRTN基因在0日龄巴马香猪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背最长肌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巴马香猪保种群体中VRTN基因有利突变位点ins291的等位基因频率为21.15%,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平均产仔数、总乳头数、左侧乳头数、右侧乳头数和单侧最大乳头数性状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纯合突变型(ins/ins)个体的乳头数性状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结果提示,在巴马香猪产业化生产中可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VRTN ins291有利等位基因频率,但不影响其产仔数性状。
山羊妊娠早期胎儿胎盘血管形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程文强, 王攀, 罗南剑, 徐恢仲, 王炜, 张蓉, 成磊, 赵威,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19-10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3
摘要 ( 246 )   HTML( )    PDF (2650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大足黑山羊妊娠早期胎儿胎盘血管发育、分布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状况,并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之间和血管发育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随机选取15只8月龄、体格相近、身体健康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大足黑山羊青年母羊,经同一种公羊自然交配后(以末次配种当天记为0 d),经剖腹产手术采集妊娠第20、25和30天的胎儿和胎儿胎盘以及经屠宰采集妊娠第45和60天的胎儿和胎儿胎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法评估胎盘血管发育和分布情况,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主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血管生成相关基因之间以及与胎盘血管发育分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胎儿体重和体长随着妊娠的进行逐渐增加,且血管内皮细胞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26%)。山羊胎儿胎盘毛细血管总面积/组织区域面积(CAD)逐渐升高;毛细血管总数/单位组织区域面积(CND)在妊娠25~30 d增加,30~60 d降低,毛细血管总面积/毛细血管根数(APC)呈相反趋势;毛细血管总周长/单位组织区域面积(CSD)无显著变化。妊娠早期胎儿胎盘VEGFA的表达量随着妊娠的进行逐渐升高,且与血管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受体FLT1和KDR表达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30和45 d达到峰值。血管生成相关基因ANGPT1/2及其受体TEKFGF2及其受体FGFR2的表达均在妊娠30 d时较高。综上表明,在妊娠30 d前,胎儿胎盘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形成分支促进血管面积的增加;而在30~60 d,主要通过单位血管的增粗促进血管面积的增加,并且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妊娠30 d时较高,这可能和子叶开始形成有关。山羊妊娠早期胎儿胎盘中VEGFA可能通过其受体结合与其他血管生成因子共同作用调控胎儿胎盘血管形成。
玻璃化冷冻牛GV卵母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初探
张培培, 王晶晶, 郝海生, 杜卫华, 庞云渭, 权国波, 赵善江, 邹惠影, 郝彤, 朱化彬,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30-10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4
摘要 ( 173 )   HTML( )    PDF (3961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玻璃化冷冻对牛GV期卵母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的影响。本研究收集新鲜、玻璃化冷冻的牛GV卵母细胞,采用单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ScWGBS)技术对新鲜、玻璃化法冷冻牛GV卵母细胞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揭示两者DNA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玻璃化冷冻不会对牛GV卵母细胞的全基因甲基化水平造成显著影响。基于基因本体(GO)和信号通路(KEGG)对140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进行分析,发现DMRs主要参与细胞发育、细胞骨架组织等功能,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等,并筛选出与卵母细胞成熟(TSC2)、细胞骨架(NUDC)、细胞活力(MAFK)等相关的基因。上述结果,可为提高GV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效率奠定信息基础和研究方向。
营养与饲料
不同粪菌悬液处理方式对猪粪菌移植过程中细菌活性及活菌组成的影响
刘敏, 吴金鸳, 陈从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40-10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5
摘要 ( 222 )   HTML( )    PDF (1329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不同粪菌液处理方法对其菌群活性及存活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为猪粪菌移植(FMT)的优化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共设置7个试验组制备粪菌液:静置制备新鲜粪菌液组(FS)、静置制备粪菌液于-80℃冷冻1周组(FFS)、离心制备新鲜粪菌液组(FC)、离心制备粪菌液于-80℃冷冻1周组(FFC)、液氮冷冻粪便24 h静置制备粪菌液组(NS)、甘油+液氮冷冻粪便24 h静置制备粪菌液组(GNS)和液氮冷冻粪便24 h静置制备粪菌液于-80℃冷冻1周组(NFS),在37℃厌氧培养箱中平板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从FS、FFS、FC和FFC 4组中根据菌落形态随机挑取87个单菌落纯化后进行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结果表明,静置和离心两种方法制备新鲜粪菌液时,粪菌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离心组显著低于静置组(P<0.05)。但冷冻粪便使用静置和离心两种方法制备的菌悬液,其粪菌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无论是静置还是离心方法制备粪菌液,新鲜和冷冻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粪菌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对活菌的组成也无显著影响。使用静置法制备粪菌液时,FS、NS、GNS和NFS组间粪菌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表明,静置方法制备粪菌液时,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粪菌活性及其活菌组成均无显著影响,这为大样本、长距离猪粪菌移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试验参考。
基于玉米种植的生长育肥猪粪污农田承载力
杜坤, 焦洪超, 王晓鹃, 赵景鹏, 林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49-10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6
摘要 ( 152 )   HTML( )    PDF (1077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以生长育肥猪和玉米种植农田为模型,准确评定生长育肥猪粪肥养分的产生量和不同施肥量下玉米的生物产量及养分需求量,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粪肥还田利用的玉米种植农田粪肥承载系数。试验选取8头13周龄胎次和体重((33.2±3.5)kg)相近的"杜×长×大"生长育肥猪进行饲养试验,分别于16和25周龄各进行一次消化试验,测定其粪、尿产量及粪肥氮、磷产生量。玉米种植试验设6个处理组,对照组施用化肥,负对照组不施肥,4个试验组分别按玉米种植全期氮标准需要量的100%、130%、160%和磷标准需要量的100%施用猪粪有机肥,分别在乳熟后期和完熟期测定玉米种植的氮、磷需求量,与猪粪肥氮、磷产生量拟合,测算粪肥农田承载系数。结果表明,按130%氮需求量施用猪粪有机肥,一季玉米种植乳熟后期和完熟期收获,对氮、磷的需求量分别为122.1、53.0 kg·hm-2和190.2、62.8 kg·hm-2,按130%氮施肥量下乳熟后期和完熟期收获的玉米农田承载系数,以N为基础为61.1头·hm-2和95.2头·hm-2,以P为基础为90.5头·hm-2和107.3头·hm-2,而且施用猪粪有机肥还可增加玉米生物产量,一定程度上增加玉米中氮、磷含量。因此,分别基于玉米对氮和磷的需求,单季玉米种植每公顷土地生长育肥猪的承载参数分别为95.2头和107.3头。
预防兽医
PK-15细胞的TPL2基因敲除有利于口蹄疫病毒和塞内卡病毒复制
闫鸣昊, 郝军红, 张大俊, 申超超, 徐国伟, 侯景, 张克山, 郑海学, 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60-10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7
摘要 ( 204 )   HTML( )    PDF (7697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TPL2(MAP3K8/COT)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PK-15-TPL2-/-,评估该基因敲除前后对口蹄疫病毒(FMDV)和塞内卡病毒(SVA)复制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为研究TPL2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良好的生物材料,也为疫苗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升FMDV和SVA产量指明方向。筛选2条针对TPL2基因的单向导RNA(sg RNA),合成sg RNA并将其插入到含有GFP标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sg RNA/Cas9慢病毒表达质粒,包装慢病毒并感染PK-1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已被转入sg RNA的单细胞。通过测序确认细胞系中TPL2的DNA序列,通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系中TPL2表达情况。使用FMDV和SVA感染构建好的细胞系,利用IFA、RT-qPCR、Western blot和TCID50评估FMDV和SVA在PK-15-TPL2-/-细胞中的复制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干扰素(IFN)和IFN刺激基因(ISG)的mRNA表达水平,研究了FMDV或SVA感染的PK-15-TPL2-/-细胞中干扰素途径的激活状态。TPL2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中TPL2基因发生了碱基插入突变和碱基缺失突变,构建的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TPL2蛋白质表达。测定并比较了FMDV和SVA感染的PK-15和PK-15-TPL2-/-细胞中病毒含量,表明TPL2基因敲除显著促进了FMDV和SVA的复制。同时,RT-qPCR进一步表明与FMDV和SVA感染期间的PK-15细胞相比,PK-15-TPL2-/-细胞中IFN-α、IFN-β、IFN-γ、ISG15、ISG54和ISG56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PL2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系,与对照细胞相比,TPL2基因的敲除更利于FMDV和SVA的复制,这可能与IFN-α、IFN-β、IFN-γ、ISG15、ISG54和ISG56表达的抑制有关。本研究提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作为在动物和疫苗开发过程中编辑细胞系以提高病毒产量的有效工具,本结果为进一步提升FMDV和SVA产量指明了方向,也为研究TPL2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
非洲猪瘟病毒p6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白晨雨, 王同燕, 赵少若, 王衡, 郝丽影, 李雪锋, 白露露, 邓跃, 王孟月, 邓均华, 李向东, 张桂红, 田克恭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74-10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8
摘要 ( 292 )   HTML( )    PDF (2634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SFV)p62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应用于感染组织样品中ASFV抗原的免疫组化(IHC)检测,本研究以杆状病毒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重组p6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结果显示:基于纯化的p62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亚克隆,获得了18株可稳定分泌抗非洲猪瘟病毒p6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IFA检测,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均与非洲猪瘟病毒反应,且不与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等猪源常见病毒反应,特异性良好。抗体识别蛋白的鉴定结果显示,3株MAbs识别p35蛋白,15株MAbs识别p15蛋白。14株MAbs重链亚类为IgG1型,4株MAbs重链亚类为IgG2a,轻链均为κ链。利用18株MAbs对ASFV感染猪的肺、扁桃体、淋巴结等组织进行IHC检测,结果显示5株MAbs均能够与感染ASFV的组织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本研究获得的非洲猪瘟病毒p62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为非洲猪瘟病毒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p62蛋白的结构功能等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免疫佐剂的筛选
裴世璇, 宋吉健, 韩忆侬, 薛云, 王臣, 司丽芳,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83-10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19
摘要 ( 320 )   HTML( )    PDF (1242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适宜于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的佐剂。以分离鉴定出的猪丹毒丝菌1a型HG-1株灭活菌体为抗原分别配制矿物油佐剂疫苗(简称矿物油疫苗)、氢氧化铝胶佐剂疫苗(简称铝胶疫苗)、ISA201双相油乳佐剂疫苗(简称ISA201疫苗)、GEL02水溶性聚合物佐剂疫苗(简称GEL疫苗)、IMS1313水溶性纳米佐剂疫苗(简称IMS1313疫苗)共5种佐剂的灭活疫苗。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二免14 d后使用约为4 LD50的HG-1株对小鼠进行腹腔攻毒,矿物油疫苗和GEL疫苗的保护率分别为100%(7/7)和71%(5/7),其他三种佐剂疫苗的保护率均为14%(1/7)。本研究进一步选择铝胶疫苗和GEL疫苗进行猪体对比试验;仔猪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佐剂疫苗的副反应均较小;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两次免疫后使用约为16 LD100的HG-1株对免疫仔猪进行耳缘静脉攻毒,两种佐剂疫苗的保护率分别为60%(3/5)和100%(5/5)。本研究最终选择GEL佐剂作为开发猪丹毒灭活疫苗的最适佐剂。
牦牛源志贺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与分型
张立伟, 张逸博, 郝贺, 汪文雅, 时欣欣, 韩旺, 仝星, 张永英, 石玉祥, 朱阵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091-11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0
摘要 ( 209 )   HTML( )    PDF (2004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阐明牦牛源志贺菌致病性及分子流行特性,为探索志贺菌流行途径,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2017年在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共采集牦牛肛门棉拭子样品1 396份,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生化鉴定、血清凝集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鉴定,应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中ipaHipaBCDialsenset1Aset1Bstx七种毒力基因流行情况。参照McMLST网站数据库提供的15对管家基因序列进行MLST分型;并参考美国CDC的PulseNet实验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和XbaⅠ分别对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染色体进行酶切,对这些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显示,41株分离株符合志贺菌生化特征,分为4个生化表型,B3(36.59%)和B4(32.35%)为主要生化表型。血清凝集试验鉴定23株为福氏志贺菌,包括四个血清型1a(n=2)、2a(n=16)、2b(n=3)、Xv(n=2);18株为宋内志贺菌,分为Ⅰ相(n=12)和Ⅱ相(n=6)。共检测到6种毒力基因ipaHipaBCDialsenset1Aset1B,携带率分别为100%、92.68%、73.17%、70.73%、26.83%、26.83%。具有7种毒力基因型,其中VT5和VT7型为主要流行型,分别占43.9%和24.39%,同时携带两种及以上毒力基因的志贺菌占92.68%。41株志贺菌共分为10个ST型,其中ST100、ST116、ST155型为主要流行型。Not Ⅰ酶切的福氏志贺菌分为13个PT型,而Xba Ⅰ酶切的宋内志贺菌分为14个PT型。综上所述,牦牛源志贺菌生化表型、血清型、ST型和PT既存在多态性,又有优势流行型。本试验分离的志贺菌与人源志贺菌携带相同的毒力基因,其中ipaHipaBCDialsen基因携带率较高,对公共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一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辛永萍, 单颖, 夏叶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01-11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1
摘要 ( 171 )   HTML( )    PDF (1620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上海某羊养殖场获得了一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CMG47。为了确定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多重PCR对该菌株进行谱系和血清型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采用PCR方法对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体外观察和荧光定量PCR对菌株溶脂溶血特性进行分析。将菌株通过腹腔注射ICR小鼠和静脉注射斑马鱼,测定其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谱系Ⅰ,1/2b血清型;序列分型为ST619;携带prfAinlAinlBplcAplcBmplactAhly等主要毒力因子;体外无明显溶脂活性,溶血活性较弱;小鼠和斑马鱼试验均显示,该分离株属于强毒株,与强毒参考株EGDe的毒力相当(P>0.05)。该分离株的谱系/血清型为引起李斯特菌病的主要型别,拥有整套主要毒力因子,为单增李斯特菌强毒株。本研究为李斯特菌病散发病例的流行和传播特征分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建立健全李斯特菌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意义重大。
猪肺炎支原体P97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表位鉴定及其初步应用
王宁, 谨瑾, 刘璐, 刘欢欢, 姜立波, 辛九庆, 刘恒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10-11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2
摘要 ( 196 )   HTML( )    PDF (1656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制备能够用于阻断ELISA检测的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将原核表达的Mhp J株P97蛋白C末端包含R1区的肽段(P97CR1)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雌鼠,筛选获得一株能稳定分泌抗Mhp P97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A3。鉴定结果显示,A3 MAb是IgG1亚类,轻链为κ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3 MAb能够和原核表达纯化的P97CR1蛋白特异性反应,并且在流式细胞仪分析中能够识别天然的Mhp。通过逐渐截短表达分析该MAb识别的表位序列为LDDNLQ,该抗原表位在Mhp菌株中高度保守。阻断ELISA初步试验结果显示,A3 MAb与蛋白抗原的结合能够被Mhp高免阳性血清阻断。该MAb的制备为进一步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Mhp阻断ELISA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西藏羊蜱蝇中巴尔通体检测及gltA基因序列分析
周赛赛, 谢太凤, 钱雯娴, 王一飞, 李天娇, 朱家平, 罗润波, 贡嘎, 格桑卓玛, 索朗斯珠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19-11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3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302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明确西藏部分地区绵羊体外寄生羊蜱蝇携带病原巴尔通体的感染情况,作者于2019年1-9月采集了西藏林芝、日喀则、那曲地区绵羊体外寄生羊蜱蝇298只,通过形态学鉴定、PCR扩增羊蜱蝇18S rRNA基因进行虫体鉴定,并对病原巴尔通体的gltA基因进行检测,将部分阳性PCR产物连接pMDTM-18T后转入DH5α感受态细胞,将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雌性阳性率49.8%(113/227),雄性阳性率42.3%(30/71),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χ2=0.944,P=0.267);羊蜱蝇携带病原巴尔通体的总感染率为48.0%(143/298),林芝极显著高于日喀则、那曲地区(χ2=13.801,P<0.01;χ2=17.067,P<0.01),日喀则和那曲地区无显著差异(χ2=0.084,P=0.771);散养模式羊蜱蝇携带阳性率44.3%(102/230),圈养阳性率85.0%(34/40),屠宰场阳性率23.3%(7/30),宿主散养和圈养、屠宰场存在极显著差异(χ2=20.929,P<0.01;χ2=24.38,P<0.01),宿主散养和屠宰场存在显著差异(χ2=3.989,P=0.046);将测序结果上传GenBank数据库获得3个巴尔通体gltA基因登录号(MN623006、MN623007、MN623008);序列比对表明和云南、新疆巴尔通体相似性为99.6%~100%。本次研究首次检测出西藏羊蜱蝇携带病原巴尔通体,为了解西藏绵羊体外寄生虫携带病原巴尔通体和病原防控提供依据。
基础兽医
牦牛瘤胃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对3种外源性刺激因子的响应
赵佳琦, 文勇立, 安雅静, 李子谦, 齐沛森, 李强, 候定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26-11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4
摘要 ( 174 )   HTML( )    PDF (7090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给牦牛投喂硫酸头孢喹肟(CEF)、盐酸二氟沙星(DIF)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并进行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旨在揭示这3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种类、抗性类型、抗性机制等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微生物抗性组特征和抗性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选取15头牦牛,随机分5组。Cef组和Dif组分别根据说明书推荐剂量按体重计算、灌服CEF 1 mg·kg-1和DIF 1 mL·kg-1;E1组和E2组分别按采食量投喂AFB120、60 μg·kg-1;C组为对照组。处理7 d后,采集瘤胃液,提取DNA,Illumina HiSeq测序,对reads counts进行标准化得到TPM值,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共获得132种ARGs,分属30种抗性类型,其中,四环素类tetQtetW基因丰度较高;Cef组tetW基因丰度增加(P<0.05),Dif组tetQ丰度增加(P<0.05);Cef组四环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性基因丰度增加(P<0.05),Dif组四环素类和氨基香豆素类抗性基因丰度增加(P<0.05),E1组氨基香豆素和青霉烯类抗性基因丰度增加(P<0.05),E2组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等9类抗性基因丰度均增多(P<0.05);Dif组Erm基因23S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丰度增加(P<0.05),E2组中ATP结合盒超家族等3种抗性机制相关基因的丰度增加(P<0.05);3种因子均显著增加四环素类ARGs宿主的种类。结论:瘤胃是蕴含丰富ARGs的储藏库,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QtetW是主要的ARGs。不仅CEF和DIF使部分ARGs的种类、抗性类型以及耐药机制相关酶等的丰度升高,增加瘤胃微生物的耐药性,而且AFB1也具有类似作用,且高剂量AFB1对抗性类型的影响范围较抗生素大。这3种因子还导致携带四环素类ARGs宿主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增加,从而强化横向转移机制,加快ARGs传播,增强微生物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性。
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的分析及作用方式的研究
马强, 杨蕊, 万佳宏, 常佳伟, 魏彦琴, 王桂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38-11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5
摘要 ( 164 )   HTML( )    PDF (4526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了解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所产生β-内酰胺酶的进化及结构特征并揭示其作用方式。分别以药敏试验和PCR方法检测5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检出的β-内酰胺酶BlaZ作进化分析及结构功能预测;利用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分析BlaZ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头孢菌素;blaZ基因检出率为82.37%,并检出SA中较少报道的blaZTEM-1基因,检出率为26.05%;进化分析可知,BlaZ属于A型β-内酰胺酶,包含63个重要且承受进化压力的踪迹残基;分子对接发现,BlaZ易与青霉素类药物及阿维巴坦等抑制剂结合并形成稳定复合物;动力学模拟显示,BlaZ的结构柔性小于同型酶TEM-1和TEM-52,其中Ω-loop区域柔性存在差异(P<0.05)且能影响与药物的作用,即该区域柔性与结合活性呈正相关;BlaZ分别与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呋结合时结构稳定性差异显著(P<0.05)。宁夏地区牛源SA产生的β-内酰胺酶BlaZ属A型,并从菌株中检出blaZTEM-1基因;BlaZ对青霉素类药物的结合活性高于头孢菌素且易于结合阿维巴坦等抑制剂,其中Ω-loop区域的结构柔性是BlaZ与药物结合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临床兽医
蜂胶对细菌脂多糖刺激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欧爱群, 王凯, 吴黎明, 李江红, 彭文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49-11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6
摘要 ( 183 )   HTML( )    PDF (4239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国蜂胶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Chinese propolis,EECP)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紧密连接渗透性的影响。EECP中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福林酚法和硝酸铝法,并建立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MAC-T)炎症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EECP对MAC-T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评估EECP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炎症相关因子(IL-6、IL-8、TNF-α和IL-1β)相对mRNA转录水平;以及对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相对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并进一步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紧密连接膜蛋白进行定位,确定EECP对LPS诱导MAC-T细胞炎症紧密连接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ECP中总酚酸含量为106.35 mg没食子酸当量(GAE)·g-1、总黄酮含量为320.85 mg芦丁当量(RE)·g-1;CCK-8结果显示EECP的安全浓度为0~15 μg·mL-1,并可有效提高LPS刺激下MAC-T的活力;LPS刺激显著增加了细胞炎症相关因子IL-6、IL-8、TNF-α和IL-1β mRNA的转录量(P<0.001);但2.5~15.0 μg·mL-1 EECP预处理显著降低了IL-6、IL-8、TNF-α和IL-1β mRNA的转录量;与此类似,LPS刺激显著抑制了紧密连接蛋白基因(occludin、ZO-1)mRNA的转录量(P<0.01),而EECP预处理后紧密连接蛋白基因(occludinZO-1)mRNA的转录量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试验也证实EECP能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缓解LPS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紊乱。该结果证实,EECP对细菌脂多糖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为利用中国蜂胶预防奶牛乳腺炎提供了试验基础。
研究简报
一例犬前肢血管周细胞瘤的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郑家三, 朱婷婷, 陈文文, 张佳韧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58-11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7
摘要 ( 244 )   HTML( )    PDF (3147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软组织肉瘤,起源于毛细血管壁的周细胞。在本报道中,描述了一只11岁中华田园犬的左腿腕关节肿块。为确定肿块性质,采用影像学、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加以诊断。X光检查显示肿瘤始于软组织,肿物界限清晰;细胞学检查显示细胞呈梭形,核仁明显,细胞核大小不一;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存在围绕血管的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波形蛋白和α-SMA阳性表达,desmin和S-100阴性表达,肿瘤组织中PCNA阳性肿瘤细胞的数量大于25%,Masson trichrom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含量少。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血管周细胞瘤。
牦牛AIF-1蛋白表达及对巨噬细胞炎性因子mRNA的影响
李娟, 王利, 罗晓林, 官久强, 安添午, 张翔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5):  1163-11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5.028
摘要 ( 190 )   HTML( )    PDF (928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牦牛同种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蛋白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探讨其对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采用q-PCR检测AIF-1基因在牦牛5种组织中的表达量,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AIF-1蛋白,q-PCR检测小鼠巨噬细胞4种炎性因子的表达量。结果表明,AIF-1基因在麦洼牦牛脾中表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1)。表达并纯化出约29.47 ku的AIF-1重组蛋白,1.0、10.0、100.0 μg·mL-1 AIF-1蛋白均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iNOS的表达。这表明AIF-1在巨噬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为深入研究牦牛AIF-1功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