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5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0-0. 
摘要 ( 156 )   HTML( )    PDF (167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0-0. 
摘要 ( 1 )   HTML( )    PDF (369KB) ( 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0-0. 
摘要 ( 2 )   HTML( )    PDF (451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RISPR/Cas9技术在动物非编码RNA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徐小丽, 曹家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649-6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1
摘要 ( 318 )   HTML( )    PDF (1586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的免疫机制。近年来,已发展为一种快捷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用于研究编码或非编码RNA的功能。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其可通过多种调控途径在动物的生长发育、疾病免疫等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CRISPR/Cas9技术可以靶向核酸序列稳定敲除基因,得到敲除小鼠或细胞系,虽然其在非编码RNA功能研究中的使用干扰了邻近基因或宿主基因表达,但该技术的出现为非编码RNA功能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不同的途径。本文通过简要概述CRISPR/Cas系统的发展和作用原理,并重点介绍CRISPR/Cas9技术在动物miRNA、lncRNA及circRNA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上皮细胞β-羟基丁酸代谢与调控机制
庄一民, 刁其玉, 张乃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660-6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2
摘要 ( 342 )   HTML( )    PDF (1791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BHBA)是酮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丁酸在瘤胃上皮细胞中氧化生成,BHBA对反刍动物瘤胃上皮细胞的代谢与增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有关BHBA研究多集中在肝脏生酮、奶牛酮病及泌乳等方面,关于BHBA与幼龄反刍动物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研究很少。本文重点针对BHBA在瘤胃上皮的生成、转运,以及BHBA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瘤胃上皮细胞代谢与增殖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这对于丰富瘤胃发育及调控理论与幼龄反刍动物培育营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育种
基于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的19个地方鸡种遗传进化研究
韩威, 朱云芬, 殷建玫, 李国辉, 薛倩, 张会永, 沈海玉, 苏一军, 窦新红, 王克华, 邹剑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670-6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3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895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地方鸡种的遗传进化,发掘重要种质特性基因。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RAD-seq测序鉴定19个地方鸡种(每个品种按照家系选取30个个体,10公、20母)基因组SNP标记,计算观察杂合度(Ho)、核苷酸多样度(Pi)、近交系数(Fis)、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等遗传统计量指标,分析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通过选择信号检测鉴定基因组受选择基因。结果表明,在19个地方鸡种中鉴定出400 562个SNPs标记。瓢鸡(PJ)和文昌鸡(WC)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246 8、0.243 0,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278 1、0.265 5;河南斗鸡(DJ)的遗传多样性相对匮乏,Ho为0.156 0,Pi为0.175 2;东乡绿壳蛋鸡(DX)和边鸡(BJ)的近交系数最高(Fis>0.160 0)。瓢鸡与文昌鸡、惠阳胡须鸡(HX)、藏鸡(ZZ)、大围山微型鸡(WX),惠阳胡须鸡与文昌鸡,藏鸡与茶花鸡(CH)间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100 0),对应的基因流最高(Nm>0.240 0)。河南斗鸡与其它品种间的遗传分化均处于较高水平,与其中15个品种间的Fst>0.200 0、Nm<1.000 0。遗传聚类分析(2个引入品种做外群)将地方鸡种总体上分为5类,与品种形成历史和地理分布基本吻合。通过选择信号分析,在19个地方鸡种合并群体中检测出9个常染色体上的26个区域受到选择作用,包含31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受选择基因广泛参与免疫系统调节、生殖机能调控、应激响应、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利用基因组SNP标记能更全面准确地揭示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选择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地方鸡种抗逆抗病特性、配子活力及行为等方面的塑造。
绵羊INSL3基因组织表达规律与潜在功能位点分析研究
潘章源, 张自杰, 季久秀, 李华振, 孙安芳, 李富宽, 王慧, 储明星, 吕慎金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679-6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4
摘要 ( 274 )   HTML( )    PDF (2822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绵羊INSL3基因组织表达规律与潜在功能位点进行分析。本研究首先利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健康、角型正常、1岁的小尾寒羊成年母羊和公羊各3只的INSL3组织表达规律进行研究,随后利用10个品种重测序数据分析INSL3基因区域主成分(PCA)和功能位点。定量结果显示,INSL3基因在卵巢和睾丸中表达最高,在软角也表达,公羊睾丸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母羊卵巢组织(P<0.01),公羊软角组织表达显著高于母羊(P<0.05),结合公母羊角的大小差异,说明该基因可能与角有关。PCA结果显示,该区域一定程度上按角的有无进行品种聚类,进一步说明该区域可能与角有关。功能位点分析发现,4个潜在SNPs位点在有角和无角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布,其中SNP1处于KDM1A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上,SNP3位于ESR1结合位点,SNP6存在于终止子区域。同时还发现一个错义突变和同义突变。本研究表明,绵羊INSL3基因可能既与公母羊角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绵羊角的有无有关,并找到多个潜在功能位点,为今后研究其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群体中的增羔效应、遗传规律及育种应用分析
马晓菲, 刘爱菊, 韩红叶, 孙欢, 孙克佳, 李晓双, 孙树春, 田树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688-7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5
摘要 ( 217 )   HTML( )    PDF (1618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miR-33a靶向Lipin1和IRS2调节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
王强, 潘洋洋, 乔利英, 刘建华, 赵弼时, 刘旭莹, 王凤, 梁煜, 刘文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01-7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6
摘要 ( 182 )   HTML( )    PDF (5923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miR-33a在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15日龄雄性绵羊背部皮下前体脂肪细胞为试验材料,所有的试验均设立3个重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3a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对预测的潜在靶基因进行验证;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miR-33a、Lipin1和IRS2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以揭示miR-33a与其靶基因在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表达规律;慢病毒介导实现miR-33a的过表达和干扰后,检测Lipin1、IRS2和成脂标志基因的表达,并用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沉积能力,以解析miR-33a对其靶基因的调节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33a与Lipin1和IRS2 3'-UTR都存在结合位点,miR-33a显著下调Lipin1和IRS2野生型双荧光质粒的相对荧光活性(P<0.05);在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miR-33a与Lipin1和IRS2的表达趋势相反;过表达miR-33a后,显著下调了Lipin1(P<0.01)和IRS2(P<0.05)及其编码蛋白以及成脂标志基因的表达;干扰miR-33a后,这些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则显著上调;过表达miR-33a减少了脂滴沉积,干扰miR-33a促进了脂滴沉积。在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miR-33a与Lipin1和IRS2的表达呈负相关。miR-33a靶向Lipin1和IRS2的3'-UTR抑制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脂滴沉积。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筛选安格斯牛生长相关的受选择基因
吕世杰, 陈付英, 金磊, 张子敬, 朱肖亭, 施巧婷, 辛晓玲, 楚秋霞, 柏中林, 王二耀, 徐照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13-7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7
摘要 ( 212 )   HTML( )    PDF (2297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安格斯牛生长相关的受选择基因,为肉牛生长相关主效基因的鉴定提供参考。本试验共采集72头南阳牛母牛和14头黑安格斯牛母牛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获得全基因组SNP标记并对试验个体基因型进行分型。通过计算各SNP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和核苷酸多态性(π ratio)筛选两品种间的差异基因组区域,并与动物QTL数据库中牛生长性状QTLs进行比对,重合区域作为候选区域。随后对候选区域内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筛选候选基因,并根据"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对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经筛选后,本试验共得到69 762个SNPs,以Fst值和π ratio值的99%分位数为阈值筛选得到33个两品种间高度差异的基因组区域,其中16个基因组区域与生长性状相关QTLs重合。这些区域共包含27个基因,其中4个基因(FXR1、ADARIGF1和MNF1)与骨生长、肌肉发育和生长调控有关。FXR1和MNF1均在骨骼肌组织中高表达,ADARIGF1分别在脑组织和肝脏中表达最高。结果提示,IGF1基因可作为影响肉牛生长的关键候选基因,FXR1、ADARMNF1基因可优先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
RNF20及其介导的组蛋白H2B单泛素化对小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梁小娟, 陶聪, 赵莹, 王超, 刘璐璐, 王彦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22-7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8
摘要 ( 187 )   HTML( )    PDF (4153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RNF20及其介导的组蛋白H2B第120位赖氨酸的单泛素化(H2Bub)对小鼠棕色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采集1日龄和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的棕色脂肪组织(n=3),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NF20的表达及其介导的H2Bub水平。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1日龄小鼠的棕色前体脂肪细胞。分别诱导棕色前体脂肪细胞和C3H10T1/2细胞系成脂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其分化效果,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分化前后(0和8 d)RNF20的表达及其介导的H2Bub水平。通过siRNA干扰Rnf20基因在C3H10T1/2细胞系中的表达,油红O染色方法观察Rnf20基因对成脂分化的影响,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nf20基因的干扰效率及其介导的H2Bub水平。结果显示,2月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RNF20表达量及其介导的H2Bub水平均显著高于1日龄小鼠。脂肪细胞分化标记蛋白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水平,RNF20表达量及其介导的H2Bub水平在棕色前体脂肪细胞及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后均显著增加。此外,在C3H10T1/2细胞中敲降Rnf20基因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NF20及其介导的H2Bub水平显著降低,成脂分化后脂滴明显减少。综上表明,RNF20对小鼠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是必需的,敲降Rnf20基因导致组蛋白H2Bub水平显著降低,且降低了C3H10T1/2细胞的成脂分化效率。本研究丰富了小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为深入理解动物脂肪细胞分化提供了新的基因素材。
生物技术与繁殖
荷斯坦青年牛初次配种妊娠月龄对头胎和二胎产奶量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赵善江, 帅志强, 庞云渭, 郝海生, 邹惠影, 杜卫华, 赵学明, 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32-7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09
摘要 ( 251 )   HTML( )    PDF (2847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母牛初次配种妊娠月龄(age at first pregnancy,AFP)对其泌乳性能和主要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地区2个规模化奶牛场13 927头荷斯坦母牛(A牧场8 091头,B牧场5 836头)的生产数据为基础,统计了母牛AFP、头胎和二胎的产奶量、产后首次发情时间、首次配种时间和首次受孕时间,然后将母牛根据AFP的早晚(12~19月龄)分为8组,对各试验组母牛的头胎和二胎产奶量和主要繁殖性能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个规模化奶牛场荷斯坦青年牛AFP以13和14月龄为主(总占比70.1%);2)AFP可显著影响荷斯坦青年牛头胎和二胎的305 d产奶量(P<0.05),其中AFP为14月龄时A牧场头胎和二胎305 d产奶量均最高,分别为15 102和15 534 kg;3)AFP可显著影响荷斯坦青年牛头胎和二胎产后首次发情时间和受孕时间(P<0.05),AFP为14月龄时头胎产后首次发情和受孕情况最优;4)对于产后首配时间,除A牧场头胎AFP为16月龄时产后首次配种时间显著高于AFP为17月龄时(P<0.05)外,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并且各组间配种时间相差≤ 5 d;5)通过对A牧场在场牛(2 703头)与淘汰牛(660头)的AFP记录数据分析发现,在场牛的AFP为14.52月龄,显著高于淘汰牛的AFP(P<0.05)。因此,在北方地区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14月龄可能是荷斯坦青年牛最适宜的初次配种妊娠月龄,这对我国规模化奶牛场选择荷斯坦青年牛适宜的初次配种月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猪胚胎早期卵裂时间与其发育潜能关系的初步研究
李田田, 熊鑫, 段林伟, 李志鹏, 伏彭辉, 徐祎雪, 石德顺, 刘庆友, 崔奎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43-7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0
摘要 ( 227 )   HTML( )    PDF (1566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初次卵裂时间对猪孤雌胚胎发育潜能及其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本试验从健康母猪卵巢上抽取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将猪孤雌激活胚胎分为早期卵裂组(16~22 h)与晚期卵裂组(26~32 h)统计比较卵裂率和囊胚率,并对囊胚的多能性相关基因Oct4、Sox2、Klf4等和凋亡相关基因Bcl-xl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猪孤雌激活胚胎在16~22 h发生卵裂的为50%~60%,而26 h之后发生卵裂的不到20%,在18 h前完成第一次卵裂的胚胎囊胚发育率为79%,42 h后发生初次卵裂的胚胎无法发育至囊胚期。猪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卵裂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晚期卵裂组(P<0.05)。早期卵裂组囊胚的Oct4、NanogSox2、Klf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晚期卵裂组(P<0.05),Oct4、Sox2、Kl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晚期卵裂组(P<0.01),BaxCaspase-3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晚期卵裂组(P<0.01),而Bcl-xl作为保护因子其表达量相对于晚期卵裂胚胎(26~32 h)显著上调(P<0.05)。结果显示,初次卵裂时间较早的猪孤雌激活胚胎发育潜能显著高于较晚卵裂胚胎,其囊胚多能性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卵裂时间可作为鉴定猪孤雌激活胚胎发育潜力的重要参数。
荣昌猪BMP15基因通过TGF-β RⅡ激活SMAD4信号分子机制研究
易华山, 马鲜平, 赵瑶, 朱飘, 刘骁, 邓博远, 吴昕炜, 朱丹, 崔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54-7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1
摘要 ( 183 )   HTML( )    PDF (2230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荣昌猪BMP15基因在荣昌猪性成熟前不同发育期的表达特性及其与SMADs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采集1月龄、3月龄及5月龄荣昌猪卵巢组织,利用qRT-PCR及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荣昌猪不同月龄卵巢组织内BMP15基因表达及细胞定位特征;利用5月龄卵巢活组织添加重组人BMP15蛋白及TGF-β受体抑制剂(LY215799和LY2109761),应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MP15及SMAD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MAD2、SMAD3、SMAD4、SMAD7、TGF-β1、TGF-β2、TGF-β3、TGF-β RⅠ和TGF-β RⅡ表达特征及BMP15/SMADs信号通路。结果表明:从1月龄至5月龄,随着荣昌猪生长发育,卵巢组织内BMP15基因mRNA表达量呈上调表达(P<0.05);石蜡切片免疫荧光试验表明,5月龄卵巢组织卵母细胞周围颗粒细胞内存在BMP15蛋白荧光信号;从3月龄至5月龄的卵巢组织内BMP15、SMAD4、TGF-β1及TGF-β RⅡ基因在mRNA水平呈上调表达(P<0.05),而SMAD2、TGF-β2及TGF-β RⅠ呈下调表达(P<0.05);通过5月龄卵巢活组织添加重组人BMP15蛋白、TGF-β RⅠ/Ⅱ及TGF-β RⅠ受体抑制剂培养,发现TGF-β RⅠ/Ⅱ抑制剂(LY2109761)明显抑制TGF-β RⅡ受体蛋白的表达,TGF-β RⅠ抑制剂(LY2157299)不能抑制TGF-β RⅡ受体蛋白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荣昌猪BMP15基因在荣昌猪性成熟前的卵巢组织内呈上调表达,SMAD4、TGF-β1及TGF-β RⅡ也呈上调表达。本试验研究表明BMP15基因通过TGF-β RⅡ介导SMAD4信号分子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荣昌猪BMP15基因在卵泡发育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营养与饲料
不同年龄大熊猫肠道菌群及其酶活特征分析
罗亚, 唐贇, 张丁, 程鸣, 邹书珍, 张晋东, 康迪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63-7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2
摘要 ( 230 )   HTML( )    PDF (2567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年龄对大熊猫个体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本研究采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J1(亚成年大熊猫个体)、J2(成年大熊猫个体)、J3(老年大熊猫个体))的新鲜粪便,基于16S rRNA基因技术,测定不同年龄的大熊猫个体肠道细菌组成,分析其物理和化学特征及酶活特异性,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t analysis,RDA)分析大熊猫肠道微生物菌群丰度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属水平上,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力在J2肠道最高,淀粉酶活力在J3肠道最低,纤维素酶活力在J1肠道最低,蛋白酶活力在J1肠道最高,在J3肠道最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与淀粉酶活力和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与还原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大熊猫个体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表现特征不同,其肠道细菌优势菌的相对丰度与其消化酶等环境因子存在相关性;建议需对亚成年大熊猫加强饮食和生活环境管理,并可以通过添加益生菌等方式加强对老年大熊猫肠道健康的管理。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及其抗FAdV-4影响的研究
林智鑫, 周嘉鑫, 陈立圳, 高玉云, 王全溪, 王长康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72-7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3
摘要 ( 175 )   HTML( )    PDF (1183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及其抗禽腺病毒I群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的影响。选取1日龄罗斯(Ross)308肉仔鸡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设置5个饲粮精氨酸水平组,分别为0.96%、1.20%、1.44%、1.68%和1.92%,试验鸡饲养至21日龄,各重复随机选取4只测定血清免疫指标和免疫相对器官指数。随后各重复再次随机选取6只,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肌肉注射FAdV-4 NP毒株0.2 mL(TCID50=10-6.23/0.01 mL),对照组肌肉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感染2 d后,统计死亡率、发病率,ELISA测定肝组织iNOS水平、qPCR测定肝iNOS mRNA表达量及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饲粮精氨酸水平为1.44%、1.68%和1.92%时,均能显著提高脾脏指数(P<0.05)且精氨酸水平为1.68%能显著提高胸腺指数(P<0.05),而精氨酸水平为0.96%会显著降低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指数(P<0.05)。2)1.68%精氨酸水平组能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GLO)、IgG水平和球蛋白/白蛋白(G/A)比值(P<0.05);精氨酸水平为0.96%显著降低血清球蛋白和IgG水平(P<0.05)。3)精氨酸水平为0.96%可显著降低肉仔鸡血清中IL-1β、TNF-α、iNOS和NO水平(P<0.05),而1.68%和1.92%精氨酸水平组均能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清中IL-1β、TNF-α、IFN-γ和iNOS水平(P<0.05)。4)肉鸡感染FAdV-4后,0.96%精氨酸水平组的死亡率会显著高于1.20%、1.44%、1.68%和1.92%组(P<0.05)。5)ELISA测定结果显示,1.44%、1.68%和1.92%精氨酸水平组能显著提高感染后的肝组织iNOS水平。6)1.44%、1.68%和1.92%精氨酸水平组均能显著提高肝iNOS mRNA表达水平(P<0.05);肉鸡感染FAdV-4,iNOS mRNA水平均会显著降低(P<0.05),1.44%、1.68%和1.92%精氨酸水平组能提高感染FAdV-4后肝iNOS mRNA水平(P<0.05)并显著降低肝的病毒载量(P<0.05)。由此可见,肉仔鸡饲粮中精氨酸的不足会降低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FAdV-4病毒能力。提高肉仔鸡饲粮中精氨酸水平不仅能提高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因子水平及肝i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肝的病毒载量,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不同脱脂米糠水平日粮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
韩萍萍, 高琛, 李平华, 王彬彬, 范丽娟, 王欢, 蒲广, 刘晨曦, 张总平, 牛培培, 吴承武, 周娟, 李惠侠, 黄瑞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83-7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4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144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脱脂米糠水平日粮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5头初始体重为(62.9±0.8)kg的健康纯种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使用奥斯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OTSS)饲喂。对照组(CTRL)饲喂不含脱脂米糠的基础日粮,试验Ⅰ~Ⅳ组分别饲喂7%、14%、21%和28%脱脂米糠的试验日粮,5组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分别为8.89%、11.80%、12.93%、14.35%和17.94%,各组日粮除纤维水平不同外,其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饲喂基础日粮;正式期28 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定其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和皮厚);采集肉样用于测定肉质性状(滴水损失、剪切力、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pH和肉色);采集背最长肌样品用于猪滴水损失主效基因磷酸化酶激酶γ1(phosphorylase kinase gamma1,PHKG1)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日粮脱脂米糠水平对苏淮猪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和皮厚等胴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2)随脱脂米糠水平的提高,苏淮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呈先降低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猪肉的剪切力线性降低(P<0.05);熟肉率、pH24 h随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61,P=0.068);日粮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有降低L24 h*的趋势(线性,P=0.085),脱脂米糠水平对其它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3)PHK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趋于二次方升高(P=0.085)。综上所述,日粮脱脂米糠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的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在日粮中适度添加脱脂米糠可降低苏淮猪猪肉的滴水损失及剪切力,改善苏淮猪猪肉品质,但其背后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预防兽医
新城疫病毒复制对其溶瘤作用影响的初步分析
吴寒光, 孙军峰, 梁雨萌, 刘胜旺, 李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794-8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5
摘要 ( 193 )   HTML( )    PDF (2887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明确新城疫病毒(NDV)溶瘤作用是否依赖其复制水平,并改进NDV溶瘤机制研究模型。以NDV疫苗株LaSota感染人肿瘤细胞系HCT116、A549和人非肿瘤细胞系HEK293T为研究模型;RT-qPCR检测NDV在各细胞系的基因组复制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DV在各细胞系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DV感染对各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NDV在三个细胞系内的基因组复制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三个细胞系的溶瘤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NDV感染能诱发HEK293T和HCT116的细胞周期发生G1期停滞,但对A549的细胞周期没有明显影响;此外,NDV感染24 h后,A549细胞以早期凋亡为主,而HCT116细胞以坏死/晚期细胞凋亡为主。NDV的溶瘤作用并不依赖于其复制水平,而且NDV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溶瘤作用存在不同机制。
四株分离自同一猪场的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进化分析
余良政, 丁仰保, 何剑桥, 刘林林, 崔柏杨, 韦祖樟, 欧阳康, 黄伟坚, 陈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01-8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6
摘要 ( 174 )   HTML( )    PDF (2422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作为流感病毒异源毒株间发生基因重组的"混合容器",其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同时存在着能够感染人(SA α-2,6-Gal)和禽(SA α-2,3-Gal)两种流感病毒的受体,具备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的潜力。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连续两年(2013年和2014年)从南宁地区某个规模化养猪场当中分离获得了2株新型甲型流感病毒重配的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es,SIVs)。为了解SIVs在同一地方的遗传进化规律,我们在2018年至2019年间对该猪场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并于2019年再次成功分离获得了2株H3N2亚型的三源重组毒株,命名为A/swine/Guangxi/JG13/2019(简称JG13/2019)和A/swine/Guangxi/JG20/2019(简称JG20/2019)。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基因重配形式与2013年分离株A/swine/Guangxi/JGB4/2013(简称JGB4/2013)和2014年分离株A/swine/Guangxi/JG1/2014(简称JG1/2014)相同,表面基因HANA来源于类人H3N2谱系,内部基因NPMPAPB1和PB2来源于2009年甲型H1N1大流感谱系(pdm/09H1N1),NS基因来源于古典型H1N1谱系。此外,新分离株JG13/2019和JG20/2019同早期分离株JGB4/2013和JG1/2014 HANA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5.3%~97.4%和93.9%~97.0%,内部基因(NPMPAPB1和PB2)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6.2%~98.1%,NS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1%~97.6%。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年代不同毒株之间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差异,结果发现JG20/2019和JG13/2019的HA蛋白仍旧保持了与人型受体结合的分子特征(190D、226I和228S),却也出现了V223I或P227S的新变化,JG13/2019的PA蛋白(R356K)和PB2蛋白(I588T)也与之前的毒株有所不同。这些位点上的氨基酸改变是否影响到病毒的致病能力、复制能力以及跨种间传播能力,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历经6年,携带有pdm/09 H1N1多种内部基因片段(PB2、PB1、PAMNP)和类人表面基因(HANA)的H3N2亚型SIVs依旧在同一个猪场的猪群中流行,虽然其关键的功能区域出现了基因突变,但是仍然保持着能够感染人的受体结合特性。因此,加强对SIVs流行情况的监测,将为今后防控人类流感大暴发提供预警。
2013—2018年广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gBgETK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赵硕, 王若木, 党佳佳, 许力士, 秦树英, 薛辉, 韦祖樟, 陈樱, 欧阳康, 黄伟坚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10-8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7
摘要 ( 189 )   HTML( )    PDF (2222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西近年猪伪狂犬病(PR)流行情况及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gBgETK基因的遗传变异特点,于2013-2018年采集广西各地区疑似PR发病猪靶组织714份,进行PRV的PCR检测及病毒分离鉴定,并运用DNAStar、MEGA 6.0等生物学软件对分离毒株gBgETK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样品检测阳性率为24.5%(175/714),共分离获得PRV流行株38株。受检猪群普遍存在PRV感染,经典毒株及变异毒株并存,而且以变异毒株为主。广西流行株不同亚群PRV在gBgETK基因上均存在相同的氨基酸变异特点,与国内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广西流行株存在两种不同重组变异形式产生的PRV重组毒株,分别为疫苗株gB基因和变异株gE基因重组产生的重组毒株,以及经典株的TK基因被疫苗株(HB98)的TK基因替换而产生的重组毒株。近年广西受检猪场较普遍存在PRV感染,而且PRV流行株以变异毒株为主,可能存在两种不同重组变异形式产生的重组毒株,猪场需重视及实施针对性PR免疫防控计划。
一株塞内卡病毒A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致病性分析
赖隆永, 刘小龙, 谭礼宁, 叶盛聪, 邱灵姗, 陈盛勇, 刘楚楚, 徐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20-8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8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672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明确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FJLY株的基因组特性及其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关系,并了解SVA-FJLY株的致病性。以分离自福建省某养殖场中的一株SVA-FJLY株为研究对象,参照其原型毒株SVV-001(GenBank No.DQ641257.1)全基因组序列设计5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测序、拼接,获得SVA-FJLY株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滴鼻攻毒3~4周龄仔猪。结果表明,SVA-FJLY株基因组全长7 275 bp(不包括PolyA),SVA-FJLY株基因组存在一个多聚蛋白、VP1蛋白和VP2蛋白。SVA-FJLY株与参考毒株之间的基因组一级结构有较高的相似性,与HeB01-2017株(MF967574.1)相似性最高,达98.5%;而与SVA原型毒株SVV-001株(DQ641257.1)的相似性较低,为93.9%。SVA-FJLY株与国内几个毒株属于同一个分支,与国内的HeB01-2017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时与国外Colombia-2016株(KX857728.1)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动物试验发现试验组猪攻毒10 d后,试验组2/3发病,对照组3/3正常,未出现仔猪死亡。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获得了SVA-FJLY株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明确SVA-FJLY株的基因组特性及其与其他毒株的相似性关系,了解了SVA-FJLY株的致病性,为SVA的反向遗传学和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丰富了SVA的基因组信息数据库。
外膜蛋白W与鸭源鸡杆菌抗渗透应激相关
彭志锋, 杨霞, 刘红英, 王新卫, 常洪涛, 陈陆, 王川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27-8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19
摘要 ( 152 )   HTML( )    PDF (1081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外膜蛋白W(outer membrane protein W,OmpW)在鸭源鸡杆菌抗渗透应激中的作用,分析了鸭源鸡杆菌RZ及其ompW基因缺失株ΔompW在渗透应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生长性能差异;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了两者外膜蛋白在不同盐度下的表达差异,并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了OmpW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相对于鸭源鸡杆菌RZ,ΔompW在高渗透环境中(3% NaCl)的生存率较低(95.17% vs 83.50%,P<0.05),且其生长性能受渗透应激影响更大;在高盐BHI中培养时,鸭源鸡杆菌RZ OmpW的表达被上调,且OmpW mRNA的表达被上调至正常盐度(0.5%)时的1.19倍(P>0.05)。本研究表明OmpW与鸭源鸡杆菌抗渗透应激有关。
基础兽医
HP-PRRSV抑制猪肺eNOS表达与猪肺微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赵红利, 罗传真, 娄江城, 陈梦月, 刘晓丽, 谷长勤, 张万坡, 程国富, 刘榜, 胡薛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34-8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0
摘要 ( 159 )   HTML( )    PDF (3493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与肺微血栓病变的关系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对微血栓的影响,选取50头70日龄的鄂通两头乌猪,4头作为正常对照,46头感染HP-PRRSV。采取50头猪的肺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微血栓病变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将46头感染猪分为轻度微血栓组、中度微血栓组、重度微血栓组,每组选取4头猪进行后续研究。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明确HP-PRRSV和eNOS在微血栓猪肺中的表达、分布及变化。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猪肺组织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毛细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肺泡腔内有巨噬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肺泡壁有大量微血栓。HP-PRRSV主要分布于肺泡巨噬细胞及少量的淋巴细胞的细胞质。随着HP-PRRSV病毒含量的增加,微血栓病变越严重。微血栓病变越严重,死亡率越高。eNOS主要分布于肺泡Ⅱ型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感染猪肺组织的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未感染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HP-PRRSV使eNOS的表达下调,并参与感染猪肺组织微血栓的形成,增加感染猪的死亡率。
硫酸铜溶液诱导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抗性效应的初步研究
罗梦幽, 汤承, 赵燕英, 陈娟, 唐俊妮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41-8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1
摘要 ( 194 )   HTML( )    PDF (2244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硫酸铜溶液连续诱导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抗菌药物抗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经硫酸铜诱导前后MRSA菌株(MR-YB1224、MR-YS3和MR-P318)对硫酸铜溶液及β-内酰胺类(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和氨基糖苷类(链霉素)等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硫酸铜诱导对菌株抗重金属基因(copA和arsB)和耐药基因(mecA,norA,ermB和aac6'/aph2″)表达的影响。连续诱导7 d后,MRSA菌株对硫酸铜溶液的MIC值均增加;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值增加显著(P<0.05);MRSA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MIC值变化大小依次为苯唑西林 > 氨苄西林 > 头孢西丁 > 氧氟沙星 > 链霉素 > 罗红霉素。另外,连续诱导后,MRSA菌株的抗重金属基因和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溶液诱导对MRSA菌株抗菌药物抗性效应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干扰PTEN基因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姚大为, 马静, 陈丽丽, 王添祯, 孙欢, 宋文芹, 马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51-8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2
摘要 ( 153 )   HTML( )    PDF (3447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RNA干扰技术揭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基因在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对乳脂合成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利用RT-PCR方法扩增到西农萨能奶山羊乳腺组织中PTEN基因(GenBank登录号:MK158074.1)的CDS区,进行序列分析和不同泌乳时期差异转录分析。合成靶向该基因的siRNA,由RT-qPCR结果筛选出有效siRNA,将其转染至奶山羊的乳腺上皮细胞,进一步检测干扰该基因后对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首次克隆到奶山羊(Capra hircusPTEN基因的CDS区,全长为1 212 bp;经序列比对发现,山羊的PTE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牛(Bos taurus)、猪(Sus scrofa)和人(Homo sapiens)的相似度分别为99%、98%和97%,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蛋白质结构预测发现:其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中,N端具有保守的磷酸酶功能区;该基因在奶山羊泌乳盛期乳腺组织中的转录量较干奶期下降51.5%;合成的siRNA转染至乳腺上皮细胞后,成功筛选出理想的siRNA,干扰效率达到94%(P<0.01);与对照组相比,干扰PTEN基因后显著上调SREBP1、FASN、ACACASCD1基因转录量(P<0.01或P<0.05),显著下调LPLFABP3、ACOX1、CPT1B、GPAMDGAT2和HSL基因转录量(P<0.01或P<0.05)。脂肪酸检测分析发现:干扰该基因能够显著上调C16:1的去饱和指数(P<0.05),但对C18:1的去饱和指数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PTEN基因能够调控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及脂肪酸组成,在奶山羊乳脂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兽医
中草药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影响的Meta分析
申远航, 黄晓灵, 高利伟, 曹礼华, 吕航, 郑业鲁, 王众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61-8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3
摘要 ( 200 )   HTML( )    PDF (5226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中草药在断奶仔猪阶段应用试验研究进行评价,为断奶仔猪保健治疗提供参考。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VIP数据库,全面收集中草药在断奶仔猪阶段添加的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各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27篇文献,1 870头仔猪,试验组935头,对照组935头,试验组均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金霉素、硫酸黏杆菌素、硫酸黏杆菌素+杆菌肽锌等抗生素治疗。结果显示:中药组对日增重的影响优于整体抗生素组[SMD=1.22,95% CI(0.69~1.75),P<0.01],但与金霉素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中药组日采食量优于整体抗生素组[SMD=0.77,95% CI(0.34~1.20),P<0.01],但与金霉素组作用相当(P=0.05);中药组和抗生素组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SMD=-0.35,95% CI(-0.78~0.09),P=0.12>0.05],但显著优于硫酸黏杆菌素和金霉素亚组(P<0.01);中药组的腹泻率极显著低于抗生素组{SMD=-1.77,95% CI[-2.52~(-1.01)],P<0.01},但与硫酸黏杆菌素+杆菌肽锌组相比,效果相当(P>0.05)。仔猪断奶阶段添加中草药,在日增重、日采食量、腹泻率指标上优于抗生素组,即中药在断奶仔猪阶段研究具有重要潜力。
马齿苋水提物对热应激小鼠空肠结构及吸收功能的影响
郭月, 刘小宝, 李健, 何欣, 赵兴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73-8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4
摘要 ( 190 )   HTML( )    PDF (2333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马齿苋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Portulaca oleracea L.)对热应激小鼠空肠结构及吸收功能的影响。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C)、热应激组(HS)、马齿苋水提物组(AEP)、维生素C组(Vc),HS、AEP和Vc组每天于(40±1)℃环境下处理0.5 h,连续热应激6 d后将小鼠转置于室温下给药治疗。给药7 d后眶窦采血,并采集小鼠空肠;测定小鼠血清中D-木糖、葡萄糖含量;HE染色观察空肠组织病理学变化;qRT-PCR法检测空肠黏膜ZO-1、SGLT1及GLUT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HS组小鼠空肠黏膜绒毛高度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D-木糖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空肠黏膜中ZO-1、SGLT1和GLUT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HS组相比,AEP组小鼠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中D-木糖及葡萄糖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空肠黏膜中ZO-1、SGLT1和GLUT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高温处理可导致小鼠空肠黏膜脱落及吸收功能下降,而在给予马齿苋水提物治疗后可通过提高空肠ZO-1 mRNA表达量修复空肠黏膜结构,通过促进空肠黏膜SGLT1和GLUT2 mRNA的转录量改善吸收功能。马齿苋水提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热应激导致小鼠空肠黏膜结构损伤,改善热应激小鼠肠道的吸收能力。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及催化酶基因mRNA表达分析
张雨, 朱燕丽, 李博, 孙璐, 宋润杰, 黄恩霞, 赵宝玉, 路浩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81-8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5
摘要 ( 128 )   HTML( )    PDF (2059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及与苦马豆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催化酶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将金龟子绿僵菌接种于察氏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运用Q Exactive高分辨质谱仪检测培养第1、3、5、7天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含量,采用qRT-PCR法检测培养第1、3、5、7天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生物合成通路上的催化酶基因SwnASwnH1SwnH2SwnK、SwnN、SwnRSwnT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根据苦马豆素质量浓度和峰面积的变化测算出回归方程为y=31 302.5x-45 910.5(R2=0.996 7),在培养第3天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最高为174.014 μg·mg-1SwnASwnH1SwnH2SwnKSwnNSwnRSwnT基因在不同发酵时期mRNA表达差异较大,其中SwnR基因mRNA表达与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变化相一致,而SwnH2基因mRNA表达与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变化相反。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SwnR基因mRNA表达与苦马豆素合成关系密切,可为后续开展苦马豆素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其生物合成通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简报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牛库布病毒
李慧平,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88-8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6
摘要 ( 206 )   HTML( )    PDF (949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库布病毒(bovine kobuvirus,BKoV)可能是一个腹泻相关病原,目前还没有检测该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报道。依据BKoV 3D核苷酸序列,采用Primer 6.0设计了一对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成功建立了检测BKoV的TB Green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显示此方法在4.86×108~4.86×102 copies·μL-1病毒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扩增效率为92.75%;此方法只特异性检测BKoV,而与其他常见的腹泻病原没有交叉反应;组内及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最低检测下限为4.86×102 copies·μL-1。本研究所建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奶牛和牦牛腹泻粪便样本中BKoV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已报道的3篇有关RT-PCR方法。对2018年5月-2019年5月采集自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和四川藏区)的131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KoV检出率为31.30%。首次成功建立了检测BKo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且灵敏度高,为BKoV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并且首次证实BKoV在牦牛中的流行,为牦牛腹泻的防控问题提供了参考。
鼠伤寒沙门菌小RNA GcvB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潘永, 刘丽娟, 杨阳, 李晨, 马光强, 杨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4):  894-8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4.027
摘要 ( 175 )   HTML( )    PDF (880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gcvB基因敲除株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注释到KEGG数据库以及GO富集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验证。TargetRNA2的预测结果显示,杂交能量最高的narYyeaK、trpB和STM2732基因均能够和小RNA GcvB产生至少7个连续的碱基互补,narYyeaKtrpB基因分别与鼠伤寒沙门菌无氧呼吸、脯氨酸与tRNA的识别以及色氨酸的合成相关。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arYyeaK、trpB和STM2732基因在gcvB基因敲除条件下转录水平分别上调3.4、9.8、12.1和18.37倍。以上结果表明,narYyeaK、trpB和STM2732基因受小RNA GcvB的负调控且可能为直接负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小RNA GcvB与靶基因相互作用、小RNA的调控机制以及沙门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