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25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0-0. 
摘要 ( 176 )   HTML( )    PDF (451KB) ( 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0-0. 
摘要 ( 2 )   HTML( )    PDF (342KB) ( 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0-0. 
摘要 ( 2 )   HTML( )    PDF (164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RISPR/Cas9技术及其在猪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刘思远, 卢丹, 唐中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09-4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1
摘要 ( 362 )   HTML( )    PDF (1094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是一种新型基因编辑系统,是由细菌和古细菌对抗入侵病毒及外源DNA的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演变而来的。该系统具有简易、精准、经济和高效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编辑及其相关研究中。本文总结了近几年CRISPR/Cas9技术在猪基因组编辑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哺乳动物原始卵泡形成与发育的研究进展
阳美霞, 张羽芳, 汤亚茹, 张虹亮, 王水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17-4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2
摘要 ( 376 )   HTML( )    PDF (839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大多数雌性哺乳动物中,早期原始卵泡的形成主要包括3个过程: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和生殖细胞巢破裂。原始卵泡形成与发育过程涉及到诸多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且原始卵泡库的大小及储备能力将决定雌性动物终生生殖能力。本文就参与原始卵泡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因子和信号通路作一综述,旨在深入了解参与原始卵泡形成与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为维持原始卵泡库及促进原始卵泡激活提供研究思路。
白消安对睾丸的毒害作用及机制探讨
李茹意, MENGAL Kifayatullah, 陈晓丽,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26-4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3
摘要 ( 408 )   HTML( )    PDF (693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消安(busulfan)对精子发生具有较强毒害作用,可导致雄性不育,是制备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移植受体的理想药剂。睾丸炎对生精机能也有重要影响,甚至能导致雄性不育。然而,白消安损害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BTB),影响精子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尚不知其是否会导致非传染性睾丸炎症,并影响细胞因子分泌,损害生育能力。因此,本文综述了白消安对BTB的破坏作用、对睾丸细胞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以及白消安损伤睾丸的缓解方法,以深入揭示白消安对睾丸细胞和BTB功能与结构的毒害作用,为研发高效安全的SSCs移植受体制备技术,以及化疗药物治疗和环境毒素作用下生精机能科学防护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引起犊牛腹泻的Nebovirus
郭紫晶, 何琪富, 岳华,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33-4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4
摘要 ( 355 )   HTML( )    PDF (3092KB) ( 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ewbury-1 virus目前是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纽布病毒属(Nebovirus)的唯一成员,常用Nebovirus(NeV)表述。N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为7 453~7 460 bp,是致犊牛腹泻的重要病毒。NeV的病原检测主要依靠RT-PCR和Real-time RT-PCR方法。迄今为止,NeV已经在美国、英国、巴西、土耳其等13个国家检出,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最近,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在我国奶牛和牦牛中广泛流行,具有独特的进化趋势,并且有新基因型毒株的出现。本文就NeV的生物学特性、流行概况、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检测方法和防控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eV的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hnRNPUL1基因克隆及变异剪接体鉴定
宋艳芳, 张彩霞, 杜芳芳, 马骏杰, 刘东宇, 刘娣, 杨秀芹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43-4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5
摘要 ( 228 )   HTML( )    PDF (3295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民猪hnRNPUL1基因全长编码区(complete coding sequence,CDS)序列并进行可变剪接分析,研究其组织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情况。本研究以3头3月龄民猪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hnRNPUL1基因CDS及可变剪接体,应用qRT-PCR检测其在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背肌、腿肌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在生物信息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融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方法鉴定核定位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猪hnRNPUL1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MN399154)CDS全长2 580 bp,预期编码的多肽链存在着hnRNPs家族的特征性结构域——SAP、SPRY和AAA;猪hnRNPUL1普遍表达于所检测的各组织中,其中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腿肌中表达量最低;核定位序列(NLS)位于多肽链的133~430 aa处,与生物学信息学预测的结果存在着偏差;同时获得了2个变异剪接体和11种可变剪接片段。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猪hnRNPUL1基因功能及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中国美利奴羊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石田培, 侯浩宾, 王欣悦, 赵志达, 尚明玉, 张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52-4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6
摘要 ( 239 )   HTML( )    PDF (5066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绵羊胚胎骨骼肌lncRNAs(long non-coding RNA)进行鉴定分析,以阐明其在肌纤维类型转换与肌纤维增粗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选取体重相近的成年中国美利奴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妊娠第85(D85N)、105(D105N)和135天(D135N)的胎儿背最长肌组织进行测序,设置D85N vs D105N、D105N vs D135N和D85N vs D135N 3个比较组,通过比较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与mRNA。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构建共表达模块,使用DAVID在线工具和R-package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找到与肌肉发育相关的模块。最后从目标模块中筛选出高连通度的lncRNAs和mRNAs,通过它们与miRNAs间的靶向预测关系建立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根据WGCNA分析结果,共得到25个模块。功能富集显示,模块中的核心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粘附、Wnt、紧密连接、mTOR、AMPK及ECM-受体相互作用等肌肉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选出模块中连通度高的lncRNAs和mRNAs构建子网络,得到TNNI2、PIP5K1A、PDK4等关键相关基因,预测出MSTRG.3903、MSTRG.10154、MSTRG.1629、MSTRG.10496、MSTRG.9559、MSTRG.10178、MSTRG.10521、MSTRG.3911、MSTRG.4586、MSTRG.7232等10个与肌肉发育、肌肉疾病、细胞增殖相关的lncRNAs。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肌纤维发育相关的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找到多个与妊娠后期胚胎骨骼肌发育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lncRNA在中国美利奴羊胚胎发育过程中骨骼肌的发育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家畜骨骼肌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HOTAIR与山羊皮肤黑色素沉积的关系及体外表达规律的研究
蒋婧, 李杰, 周鹏, 王高富, 陈灿灿, 付琳, 张丽, 刘良佳, 任航行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65-4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7
摘要 ( 177 )   HTML( )    PDF (2049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山羊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及其部分家族基因与山羊皮肤黑色素沉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黑色素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HOTAIRHOXD10、HOXC11、HOXC12基因在健康成年雌性酉州乌羊((19.16±1.44)kg)、板角山羊((23.27±3.24)kg)皮肤组织中的mRNA水平,及其在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分化过程中(培养1、3、5和7 d)的表达模式,并分析HOTAIR与其他3个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皮肤组织中,酉州乌羊HOTAIRHOXC12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板角山羊(P<0.01),酉州乌羊HOXD1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板角山羊(P<0.05);HOTAIRHOXC12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HOXD10表达显著负相关(P<0.05)。在B16-F10细胞增殖阶段,HOTAIR在各阶段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HOXC11、HOXC12和HOXD10呈"高-低-高"的表达模式,且均在培养1 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和5 d(P<0.01);HOTAIRHOXC11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HOTAIR表达持续上升,HOXD10表达持续下降,HOXC11在各阶段的相对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HOXC12在培养1和5 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和7 d(P<0.01);HOTAIRHOXD10表达极显著负相关(P<0.01)。HOTAIR在乌皮山羊皮肤中高表达,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OTAIRHOXD10存在负向调控作用。HOTAIRHOXD10互作可能调控山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分化与黑色素生成。
干扰Smad3促进山羊脂肪细胞分化
崔胜, 林亚秋, 许晴, 朱江江, 王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75-4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8
摘要 ( 254 )   HTML( )    PDF (5496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山羊Smad3的基础上,明确其组织和细胞表达谱,最终阐明干扰Smad3基因对山羊肌内和皮下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研究选用5只体况良好的1周龄简州大耳羊,空腹24 h后屠宰并采集相应组织和细胞进行试验。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Smad3基因cDNA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Smad3基因的组织和细胞时序表达水平;并且合成靶向Smad3的siRNA,采用油红O染色从形态学上明确干扰Smad3对山羊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利用qPCR检测干扰Smad3对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C/EBPαC/EBPβLPLSREBP1、AP2、PPARγPref-1、KLF3、KLF4、KLF6、KLF7、KLF8、KLF9、KLF10和KLF15以及Smads相关基因Smad2、Smad4、Smad7和TGF-β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获得山羊Smad3基因1 449 bp,其中CDS区序列为1 278 bp,编码425个氨基酸;Smad3在山羊各组织中具有广泛表达特性,且在肾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P<0.01);Smad3均在山羊肌内和皮下两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36 h表达量最低,极显著低于在未分化前体脂肪细胞中的表达丰度(P<0.01);干扰Smad3后发现显著促进了山羊肌内和皮下脂肪细胞中脂滴的聚集,且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KLF3、KLF4、KLF8、KLF9、KLF10和KLF15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Pref-1的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同时干扰Smad3基因下调了Smad2、Smad4和Smad7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研究结果指出,干扰Smad3促进山羊脂肪细胞分化,且可能通过调控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C/EBPαC/EBPβLPLSREBP1、AP2、Pref-1、KLF3、KLF4、KLF8、KLF9、KLF10和KLF15等及协同Smad2、Smad4和Smad7的表达来实现的。
西藏牛和三江牛大脑组织中低氧适应相关circRNAs的比较分析
邓磊, 柴志欣, 王嘉博, 王会, 王吉坤, 武志娟, 信金伟, 钟金城, 姬秋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490-5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09
摘要 ( 215 )   HTML( )    PDF (7469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circRNA层面加深哺乳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性的认识,探索西藏牛和三江牛大脑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及相关调控网络,为研究circRNA在西藏牛低氧适应性方面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分别采集3头4.5岁健康、雌性西藏牛和三江牛的大脑组织作为试验样本,构建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宿主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预测差异表达circRNA下游靶向基因,构建circRNA-miRNA和circRNA-miRNA-mRNA可视化调控网络,辅以RNaseR酶抗性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在西藏牛和三江牛的6个样本中,共筛选获得858个显著差异的circRNAs,其中上调表达394个,下调表达464个。其宿主基因共参与49个功能亚类,注释到31条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MAPK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Rap1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及cGMP-PKG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350个上调和364个下调差异表达circRNAs分别靶向结合492和508个miRNAs。其中,miRNA靶点数最多的是novel_circ_017825和novel_circ_046762,说明这两个circRNAs可能在西藏牛脑功能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ircRNA-bta-miR-2284z-mRNA调控网络展示了bta-miR-2284z与circRNA、mRNA间的靶向关系,推测上述circRNAs可能通过充当bta-miR-2284z海绵的方式,间接影响西藏牛脑组织中相关靶向mRNA的表达水平。随机挑选6个circRNA进行RNaseR酶抗性试验和qRT-PCR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说明所获得的circRNA为环状转录本。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西藏牛和三江牛大脑组织中circRNA的表达谱及信号通路,并初步构建了circRNA-miRNA-mRNA网络互作模型,为后续进一步探索circRNA参与西藏牛低氧适应性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研究circRNA在大型哺乳动物低氧适应性方面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生物技术与繁殖
牛卵泡CART受体的筛选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侯淑宁, 郝庆玲, 景炅婕, 王锴, 成俊丽, 吕丽华, 李鹏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05-5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0
摘要 ( 168 )   HTML( )    PDF (2239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peptide,CART)的受体,明确其受体在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s,DF)和从属卵泡(subordinate follicles,SF)的表达特性。本研究使用琼脂糖Protein A/G磁珠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鉴定CART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利用HMMTOP V2.0分析其跨膜次数并获得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运用SWISS-MODEL和PDB数据库对CART和筛选出的GPCRs同源建模,获得模型分子的PDBQT文件,并通过评分函数对构建模型质量和每个氨基酸残基的模型质量进行评价;将CART和待分析受体PDBQT文件输入ZDOCK进行分子对接,获得复合体立体空间模型和评分函数值;利用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筛选出的靶蛋白趋化因子样受体1(chemokine-like receptor 1,CMKLR1)在牛DF和SF中的表达及定位进行分析。Co-IP获得的111个蛋白质组分中包含10个膜蛋白,分别为A2M、C5、CMKLR1、COX2、DDOST、HEATR5A、B3AT、ADT2、RPN2、SLC4A1;其中CMKLR1具有7次跨膜的α螺旋结构,属于GPCRs;利用SWISS-MODEL建模技术构建CART和CMKLR1的分子模型,ZDOCK分子对接后获得复合体立体空间模型,其中评分函数值最高为1 977.34。qRT-PCR分析表明,CMKLR1 mRNA在SF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DF(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CMKLR1存在于牛DF和SF颗粒层、膜层,在SF颗粒层和膜层细胞显色强度均高于DF,这与qRT-PCR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果显示,蛋白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受体筛选是可行的。CMKLR1作为神经肽CART的候选受体,在S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DF,该研究对CART受体的鉴定及深入阐明CART调控牛卵泡发育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体外成熟液中添加PAF对牦牛卵母细胞发育能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琴, 熊燕, 字向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14-5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1
摘要 ( 193 )   HTML( )    PDF (2663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体外成熟(IVM)液中添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牦牛卵母细胞发育能力及基因表达影响。本试验将牦牛1 025个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分为4组,分别在含不同浓度PAF(0、10-8、10-7和10-6mol·L-1)的IVM液中成熟后,与奶牛精子体外受精(IVF)和体外培养(IVC),比较分析各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卵裂率和囊胚率以及COCs和胚胎中抗凋亡(BCL-2)、促凋亡(BAX)、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转录因子(OCT-4和NANOG)和c-fos等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IVM液中PAF浓度为10-7mol·L-1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92.16±0.19)%)、卵裂率((77.20±0.85)%)和囊胚率((46.71±0.68)%)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qPCR结果显示,在该组成熟的COCs中BCL-2、EGFEGFRc-fos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囊胚中EGFEGFR、OCT-4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各组间2-、4-、8-细胞、桑椹胚和囊胚中BCL-2、BAXNANOG表达量差异不显著,但桑椹胚和囊胚中BCL-2表达量均明显下调,而BAX表达量均明显上调。综上所述,IVM液中适宜浓度PAF(10-7mol·L-1)可以促进牦牛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调控细胞凋亡和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
营养与饲料
发酵菜籽粕在生长育肥猪上的营养价值评定
周晓容, 孙佩佩, 刘志云, 钟晓霞, 刘作华, 杨飞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24-5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2
摘要 ( 252 )   HTML( )    PDF (985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定固态发酵菜籽粕(fermented rapeseed meal,FRSM)在生长育肥猪上的营养价值。将16头体重为(71.25±1.23)kg的健康"杜×长×大"去势公猪随机分到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4个处理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菜籽粕(rapeseed meal,RSM)饲粮、发酵菜籽粕(fermented rapeseed meal,FRSM)饲粮(分别等氮替代基础饲粮35%的氮)以及无氮饲粮。代谢试验预试期3 d,正式期4 d,采用全收粪尿法测定养分消化率。结果表明:1)发酵菜籽粕混合物发酵后较发酵前pH下降了1.68,粗蛋白质(CP)、水溶性蛋白质(WSP)、酸溶性蛋白质(ASP)和粗脂肪(EE)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1%、52.88%、44.40%和24.27%,17种氨基酸含量均有所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DF)降低了5.21%;异硫氰酸酯(ITC)和噁唑烷硫酮(OZ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2.20%和100.00%,单宁和植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5.81%和24.22%。2)FRSM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为75.28%,显著高于RSM(P<0.05);FRSM的消化能、氮表观(真)消化率和氮表观(真)利用率分别为13.84 MJ·kg-1、70.89%(72.84%)和68.12%(71.12%),均极显著高于RSM(P<0.01);FRSM的钙、磷和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与RSM差异不显著(P>0.05)。3)FRSM氨基酸(除半胱氨酸外)的表观(真)消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RSM(P<0.05或P<0.01)。综上,通过双菌固态发酵菜籽粕,降低了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了菜籽粕在生长育肥猪上的养分消化率和利用率,有效地改善了菜籽粕的饲用价值。
饲粮添加包被蛋氨酸和包被叶酸对杜寒杂交二代公羔生长性能、养分消化代谢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王鹏举, 王金飞, 纪梦飞, 郝小燕, 任有蛇, 张建新, 杨春合, 张春香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34-5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3
摘要 ( 245 )   HTML( )    PDF (1154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包被蛋氨酸(coated methionine,CM)和包被叶酸(coated folic acid,CFA)对杜寒杂交二代公羔生长性能、养分消化代谢及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按照试验动物体重添加CFA(0 mg,CFA-或4 mg·(kg·d)-1,CFA+)和CM(0 g,CM-或0.1 g·(kg·d)-1,CM+)。将40只体重相近((30.08±1.34)kg)的4月龄杜寒杂交二代公羔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M-&CFA-)、基础日粮+CFA 4 mg·(kg·d)-1(CM-&CFA+)、基础日粮+CM 0.1 g·(kg·d)-1(CM+&CFA-)、基础日粮+CFA 4 mg·(kg·d)-1+CM 0.1 g·(kg·d)-1(CM+&CFA+)。试验期8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70 d,在试验期结束前10 d开展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CFA显著提高了1~30 d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而添加CM仅显著提高了1~30 d饲料转化率(P=0.036),对1~30 d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CFA、CM显著提高了杜寒杂交二代公羔31~60 d和1~60 d平均日增重及相应阶段饲料转化率(P<0.05),二者对1~60 d饲料转化率具有显著互作效应(P=0.007);2)饲粮添加CFA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饲粮添加CM有提高有机物表观消化率的趋势(P=0.066)及增加干物质消化率的趋势(P=0.095),二者对养分消化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3)饲粮添加CFA、CM显著降低了尿能排出量,显著提高了能量消化率和代谢率(P<0.05);通过显著降低粪氮、尿氮及总排泄氮(P<0.05),从而显著提高了氮的表观消化率和沉积氮水平(P<0.05),且二者同时添加对减少氮排泄、提高氮消化率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4)饲粮添加CM、CFA显著提高嘌呤衍生物的尿排泄量,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P<0.05)。饲粮添加CM、CFA提高干物质和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改善总能消化率和代谢率,增加氮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量,促进杜寒杂交二代公羔的生长。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雄性北极狐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影响
钟伟, 穆琳琳, 韩菲菲, 张新宇, 杜东升, 李光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46-5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4
摘要 ( 208 )   HTML( )    PDF (935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雄性北极狐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影响。试验选取46只85日龄,平均体重为(3 198±281)g的健康雄性北极狐,其中6只北极狐作为试验初屠宰试验对照,另外40只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为自由采食组(AL)(I组)、自由采食量的80%组(IR80)(II组)、自由采食量的60%组(IR60)(III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组(IR40)(IV组)。预试期7 d,试验期55 d,通过饲养试验、血清学试验、屠宰试验并结合化学分析方法来评定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1)IV组100日龄体重极显著低于I和II组(P<0.01),与III组差异不显著(P>0.05),IV组115日龄、130日龄、145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喂水平降低,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MI)呈极显著降低趋势(P<0.01),III组料重比(F/G)极显著低于I和II组(P<0.01),与IV组差异不显著(P>0.05)。2)IV组血清葡萄糖(GLU)显著高于III组(P<0.05),与I和II组差异不显著(P>0.05);IV组血清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I、II和II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IV组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显著高于I和III组(P<0.05),与II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球蛋白(GLOB)、免疫球蛋白A(IgA)、M(IgM)和G(IgG)、补体3(C3)和补体4(C4)、胰岛素(INS)均无显著影响(P>0.05)。3)随饲喂水平减少,毛皮脂肪沉积及其产热显著降低,I和II组显著高于III和IV组(P<0.05),II组毛皮增重和沉积总能量显著高于IV组(P<0.05),与I和II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IV组胴体增重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毛皮蛋白沉积及其产热、胴体脂肪沉积及其产热、蛋白沉积及其产热和胴体沉积总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取适当限饲(IR60)降低了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血清中糖脂类指标含量,保证了机体正常的生长和健康状态,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进而增加了养殖生产效益。
预防兽医
Gα12蛋白抑制口蹄疫病毒在PK-15细胞上复制
王志芳, 张伟, 杨帆, 魏婷,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56-5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5
摘要 ( 217 )   HTML( )    PDF (2650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α12参与多种细胞反应的调节,但是在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用FMDV感染PK-15细胞,发现Gα12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有所上调,预示Gα12可能与FMDV复制存在某种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Gα12蛋白对FMDV在PK-15细胞上复制的影响。为此,在过表达Gα12和干扰Gα12表达的情况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Western blot和TCID50检测Gα12对FMD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Gα12后,FMDV的mRNA水平、蛋白水平和病毒滴度都有所降低,然而,下调Gα12后,FMDV的复制呈相反的趋势,说明Gα12可以抑制FMDV在PK-15细胞上的复制。本研究首次发现Gα12具有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作用,为抗FMDV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基础,对FMDV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嵌合口蹄疫病毒抗原表位的重组塞内卡病毒A的构建及其鉴定
宋高媛, 杨帆, 郝荣增, 李郁,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65-5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6
摘要 ( 194 )   HTML( )    PDF (1814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塞内卡病毒A(SVA)与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猪的临床症状难以区分,并且以SVA作为载体插入FMDV抗原表位外源基因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为了构建一种嵌合FMDV抗原表位的重组SVA毒株并进行鉴定,本研究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O型FMDV的B细胞表位与白蛋白信号肽(human albumin signal peptide,HAS)基因串联插入到SVA基因组中,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拯救出重组病毒rSVA-HAS-OB。结果显示:RT-PCR扩增与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入;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鉴定了嵌合抗原蛋白的有效表达;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重组病毒在25代次的传代过程中仍稳定存在B细胞表位;病毒蚀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本研究成功构建并拯救出能够表达FMDV抗原表位的重组SVA毒株,为以SVA为基础的嵌合病毒及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猪伪狂犬病病毒gB蛋白抗体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震原, 王淑娟, 闫若潜, 班付国, 赵雪丽, 谢彩华, 王华俊, 王东方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74-5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7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431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B蛋白抗体的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以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的猪伪狂犬病病毒gB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gB蛋白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以国家参考品稀释制备的校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实现定量检测,成功建立的PRV-gB-CLEIA在45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可检测到最大稀释倍数为1:2 048稀释的国家参考品;与猪瘟等其他5种病毒抗原的标准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为1.13%~9.47%,批间变异系数为2.43%~14.07%,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通过对采集的180份临床血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该方法与中和试验阳性符合率为94.00%,阴性符合率为96.92%,总符合率为96.11%,明显优于商品化ELISA试剂盒。本研究建立的PRV-gB-CLEIA检测方法可以用于PRV gB抗体的快速定量检测。
2018年伪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特征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孙颖, 王雪莹, 梁婉, 谢思思, 彭忠, 陈宏建, 华琳, 宋文博, 汤细彪, 陈焕春, 吴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84-5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8
摘要 ( 273 )   HTML( )    PDF (3112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了解当前伪狂犬病病毒(PRV)在我国猪群中的流行现状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PCR的方法对2018年1-12月来源于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 328份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猪的组织样品开展了PRV-gE的检测及病毒的分离鉴定,同时针对所分离的病毒的gBgCgE基因进行PCR扩增和DNA测序,并展开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共有92份样品为PRV-gE基因检测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93%。从92份PRV-gE阳性样品分离到13株PRV。分别基于gB基因部分片段、gC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发现13株PRV与我国2012年以后流行的毒株(如HeN1等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2012年以前所分离的毒株(如Ea等经典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此外,绝大多数中国分离株与国外分离毒株(如NIA-3、Bartha、Kaplan等)在遗传进化树中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相对于国外分离株及国内早期流行的经典毒株而言,13株PRV分离株的gB、gC和gE蛋白中均存在许多特征性的氨基酸位点变异。本研究对于了解我国PRV流行现状及当前流行的PRV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重组蛋白对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型和Th17/Treg型特征因子表达的影响
郑友乐, 陈宇航, 谢跃, 杨光友, 何冉,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594-6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19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507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初步探讨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PoMIF)对健康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的变化。采用RT-PCR从绵羊痒螨总RNA中扩增得到MIF全长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重组PoMIF(rPoMIF)蛋白,并分析其氧化还原酶和互变异构酶活性。筛选与健康新西兰兔PBMC孵育的最佳rPoMIF浓度,且用最佳浓度rPoMIF(0.2 μg·mL-1)与PBMC共同孵育0、1、6、12、24、36 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Th1/Th2/Th17/Treg细胞相对应的特征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c/Foxp3和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 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oMIF全长363 bp,rPoMIF大小为32 ku(含pET32a标签蛋白19 ku),且具有互变异构酶活性;rPoMIF刺激后PBMC中Th1细胞的T-betIFN-γ先下降后上升,Th2细胞的GATA-3和IL-4均呈下降趋势,且T-bet/GATA-3和IFN-γ/IL-4比值在12、24和36 h均升高;Th17细胞的RORc和IL-17A在各时间点下降,而Treg细胞的Foxp3和IL-10在各时间点升高,且RORc/Foxp3和IL-17A/IL-10比值在各时间点均变低。rPoMIF可造成家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h1/Th2和Th17/Treg平衡分别向Th1和Treg偏移。
基础兽医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变化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关系
马强, 王艺晖, 常佳伟, 万佳宏, 魏彦琴, 王桂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602-6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20
摘要 ( 228 )   HTML( )    PDF (3398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存在细胞壁增厚的耐药机制。2016-2018年间,采集宁夏地区部分奶牛养殖场临床及亚临床型乳腺炎的乳样,通过显色培养基鉴别、镜检及PCR方法,分离鉴定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了解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情况;通过qRT-PCR方法检测细胞壁增厚相关的pbpB、murG、glmU、atlR基因转录丰度,并结合透射电镜进行形态观察,以确定增厚及发生原因。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出261株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包括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氨苄西林为79.69%,青霉素为78.54%。多重耐药情况是以3、7和8重耐药的菌株居多;其中1株耐药种数达14种之多。qRT-PCR结果表明,4种相关基因的转录丰度均极显著上调(P<0.001或P<0.0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JY21菌株的细胞壁在64和128 μg·mL-1的青霉素浓度下,较对照组均极显著增厚(P<0.001),并可见细胞壁表面粗糙,有结节状凸起;但药物浓度从64 μg·mL-1升高至128 μg·mL-1细胞壁不再显著增厚(P>0.05)。MRSA WLD10菌株细胞壁未出现明显增厚(P>0.05)。综上所述,本地区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细胞壁增厚的耐药机制;增厚的原因主要是肽聚糖的过度合成及细胞自溶的减少。与MSSA JY21菌株相比,细胞壁增厚并非MRSA WLD10重要的耐药机制。
1.8 GHz微波对小鼠下丘脑组织结构的影响
安秀秀, 刘琳, 徐玉薇, 吴亚琳, 罗梦芸, 魏学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612-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21
摘要 ( 173 )   HTML( )    PDF (4159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1.8 GHz的电磁辐射是否对性成熟前小鼠的下丘脑细胞产生形态学影响。试验选用90只昆白雌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从母鼠怀孕当天至小鼠出生后30 d采用1.8 GHz的电磁辐射,强度分别为0(对照组)、1(低剂量试验组)和2 mw·cm-2(高剂量试验组)。观察仔鼠的精神状态,30、45、60日龄时取材,记录体重和脑质量,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下丘脑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含量。结果显示,(1)30日龄时两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脑质量均显著减小(P<0.05),下丘脑细胞出现空泡化,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血管间隙扩张,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均增加。(2)45日龄时,低剂量试验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肿胀现象仍然存在,但脑内Asp、Gly、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试验组细胞萎缩仍较多,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3)60日龄时,低剂量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恢复正常,小鼠脑内Asp、Glu、Gly和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细胞基本恢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基本恢复,细胞核恢复正常形态,脑内Asp、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Gly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1.8 GHz微波辐射处理可对小鼠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产生一定损害,但停止辐射后,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可逐渐恢复。
低氧诱导因子-1α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白雪峰, 崔燕, 余四九, 李慧, 何俊峰, 廖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620-6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22
摘要 ( 181 )   HTML( )    PDF (5439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首先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并选取第三代细胞对其分别进行药物处理(DMOG组)和不做药物处理(对照组),检测EMT相关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使用Ⅰ+Ⅱ型胶原酶可以更好地获得肾小管上皮细胞;免疫荧光结果细胞CK18表达呈阳性,Vimentin和CD31呈阴性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MOG组中的HIF-1α,TGF-β1,α-SMA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增加(P<0.01),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细胞形态由铺路石样转变为长梭形,经鉴定长梭形细胞为间质细胞。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并发现HIF-1α表达上调可以促进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临床兽医
复方术苦芩提取液对腹泻小鼠iIELs及十二指肠INF-γ、IL-4 mRNA转录的影响
王忠清, 吴秋月, 胡巧, 周梅芳, 刘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630-6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23
摘要 ( 189 )   HTML( )    PDF (2152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复方术苦芩提取液对腹泻小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IELs)及十二指肠INF-γ、IL-4 mRNA转录的影响。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空白组、感染组、阳性药物组(黄芪多糖口服液,浓度为1.2 mg·mL-1)和药物Ⅰ、Ⅱ、Ⅲ组(复方术苦芩提取液,生药浓度分别为0.1、1和10 mg·mL-1)。除空白组外,小鼠连续给药7 d[灌胃0.5 mL·(次·d)-1]后腹腔注射5×107 CFU大肠杆菌,并将感染组小鼠出现腹泻时设定为试验0 h。于试验6 h和4 d时各处死6只小鼠,制作小肠病理切片并计数iIELs数量,qRT-PCR分析十二指肠段INF-γ、IL-4 mRNA水平。结果显示:阳性药物组和药物Ⅰ、Ⅱ、Ⅲ组对腹泻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66.7%、50.0%、66.7%、75.0%。试验6 h时,与空白组相比,感染组小鼠iIELs数量增加,十二指肠INF-γ mRNA水平降低、IL-4 mRNA水平增高,差异均极显著(P<0.01);与感染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药物Ⅰ、Ⅱ、Ⅲ组小鼠iIELs数量减少,阳性药物组和药物Ⅲ组小鼠十二指肠INF-γ mRNA水平增高、IL-4 mRNA水平降低。试验4 d时,与空白组相比,感染组小鼠十二指肠和回肠的iIELs数量增加,空肠iIELs数量减少,其十二指肠INF-γ、IL-4 mRNA水平增高,差异均极显著(P<0.01);与感染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药物Ⅰ、Ⅱ、Ⅲ组小鼠十二指肠和回肠的iIELs数量(Ⅰ组十二指肠除外)均减少,空肠iIELs数量增加,阳性药物组和药物Ⅲ组十二指肠段INF-γ、IL-4 mRNA水平均降低。结果表明,复方术苦芩提取液通过调控小鼠小肠iIELs数量,平衡十二指肠INF-γ/IL-4 mRNA转录,达到对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
研究简报
痛风雏鹅肾组织损伤的RNA-seq分析
邵春荣, 黄远丕, 黄运茂, 应诗家, 奚雨萌, 施振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639-6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24
摘要 ( 174 )   HTML( )    PDF (2701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选取具有典型内脏型痛风特征的雏鹅5只和相同日龄及生长环境下的健康雏鹅6只,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其肾组织转录表达差异,旨在了解雏鹅痛风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痛风雏鹅肾组织转录表达显著区别于健康雏鹅。试验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 749个,上调基因501个,下调基因1 248个。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具有趋化因子活性、T细胞受体结合、抗原结合等分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趋化因子介导信号通路、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并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肠道IgA免疫网络、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
2例犬肝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学诊断
罗传真, 陈梦月, 娄江城, 赵红利, 周熠, 郭盼盼, 胡薛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3):  644-6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3.025
摘要 ( 258 )   HTML( )    PDF (3109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胆管细胞癌是来源于肝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多物种中都有发生。笔者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2例犬肝肿瘤进行了诊断。结果显示:肝肿瘤眼观均为圆球形白色肿块,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组织由呈腺管状排列的瘤细胞构成,有的腺管中央有坏死脱落的细胞,有的有黏液样物质,腺管间以薄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瘤组织有大片的坏死。瘤细胞多呈卵圆形,细胞核大、卵圆形,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的CK19阳性表达,而CK18和AFP呈阴性表达。根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判断,2例犬肝肿瘤为肝胆管细胞癌,本研究为犬肝肿瘤诊断积累了病理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