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25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0-0. 
摘要 ( 143 )   HTML( )    PDF (1587KB) ( 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0-0. 
摘要 ( 0 )   HTML( )    PDF (390KB) ( 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0-0. 
摘要 ( 2 )   HTML( )    PDF (169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营养物质对动物内源性宿主防御肽表达的调节作用
陈永宏, 罗芳, 陶金忠, 王晶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775-17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1
摘要 ( 284 )   HTML( )    PDF (995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宿主防御肽是动物体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肽,不仅具有广谱的抗菌功能,还可作为先天性免疫调节因子,有效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对保证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宿主防御肽在动物体内的表达受到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的调控,有研究者认为,以营养调控的方式促进宿主内源防御肽的表达有益于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提高,是未来实现无抗、健康养殖的可能策略之一。本文综合论述了动物饲粮中多种营养物质对宿主内源防御肽表达的调控作用,为评价营养物质调节宿主免疫和对动物健康及生产的影响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遗传育种
Ide基因通过AKT调控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郭健康, 樊自尧, 牛鹏霞, 刘志国, 牟玉莲, 张明睿, 李奎, 王冰源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784-17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2
摘要 ( 270 )   HTML( )    PDF (2383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C2C12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了Ide在8月龄雄性小型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siRNA技术干扰Ide表达,检测了Ide在C2C12成肌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中的作用,试验分为Ide-siRNA处理组和NC-siRNA(negative control)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Ide在猪的不同组织(包括大脑、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心、肝、脾、肺、肾和睾丸)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股四头肌、肾和睾丸中表达量相对更高。Ide-siRNA转染成肌细胞48 h后,Ide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01)。CCK-8检测显示,干扰Ide表达促进了成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也显著升高,同时发现干扰Ide表达未引起成肌细胞凋亡。利用2%马血清诱导成肌细胞分化的同时转染Ide-siRNA以干扰其表达,在分化的第2和5天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分化相关基因MyogMyhc等在干扰组中的表达均显著下降,提示成肌细胞的分化受到了抑制。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分化的第5天,Akt2和磷酸化的AKT(P-AKT)表达量下降。综上,Ide在猪的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以肌肉、肾和睾丸中表达量更高。干扰Ide表达促进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时干扰Ide表达则通过Akt2/P-Akt/Myog途径抑制C2C12成肌细胞的分化。
近交陆川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王洪洋, 张莺莺, 涂尾龙, 吴华莉, 曹建国, 谈永松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795-18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3
摘要 ( 211 )   HTML( )    PDF (2338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高度近交陆川猪的遗传稳定性。本试验采集20头近交和6头非近交陆川猪的耳组织样品进行个体基因组重测序,通过扫描全基因组SNPs分析近交陆川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基于基因组纯合度挖掘近交陆川猪群体中特异的纯合区域(region of homozygosity,ROHs)及相关基因。结果表明,近交陆川猪群体的观察杂合度(0.373)小于期望杂合度(0.491),推测其发生了选择或者近交;系统进化树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近交陆川猪群体在近交过程中分化成为两个近交家系,且230、236、239、132、130及126号个体亲缘关系最近;在近交群体中,基因组纯合度和基因组长纯合片段比例的均值分别为59.64%和0.12,都极显著高于非近交群体53.18%和0.05(P<0.01),说明该近交陆川猪群体已达到高度近交;近交群体和非近交群体中分别有1 250和633个ROHs,重叠分析结果显示,特异存在于近交群体中的阳性纯合区域(positive region of homozygosity,pROHs)有224个,其中由于近交产生的纯合突变可能影响参与激素合成过程、胰液分泌、膜脂代谢过程、IgA产生的肠道免疫网络及纹肌细胞分化等相关的1 322个基因。结果提示,近交陆川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基因组纯合度高且已达到高度近交,说明该群体的遗传稳定性高。此外,近交陆川猪群体在近交过程中产生的纯合突变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生长等生产性状相关。
大型基因组亲缘矩阵求逆算法的优化研究
周洁, 曾维俊, 杨天瑞, 程郁斐, 龙贤达, 经佩齐, 曾仰双, 徐旭, 唐国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04-18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4
摘要 ( 226 )   HTML( )    PDF (1726KB) ( 2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组选择常用的评估方法GBLUP和ssGBLUP都涉及到基因组亲缘矩阵的求逆,而大规模矩阵求逆运算非常耗时。本研究以提高大型基因组亲缘矩阵求逆运算的效率为目的。本研究通过真实数据和模拟数据构建基因组亲缘矩阵,引入Intel MKL矩阵函数,以减少迭代次数(方法1)和重复分块(方法2)两种方式改良分块迭代求逆算法,编程实现算法并在台式电脑和服务器上测试计算时间。结果表明,利用方法1计算4 000×4 000的基因组亲缘矩阵逆矩阵时,与MKL库函数的加速比为0.898。而16 000×16 000矩阵的计算速度为MKL库函数的1.006倍。利用方法2计算4 000×4 000矩阵的运算速度是MKL库函数的1.084倍;而在更大型的128 000×128 000基因组亲缘矩阵求逆运算时,该方法与MKL直接求逆函数的加速比为1.805倍。相比于MKL直接求逆函数,改进后的两种方法在效率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HMIT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杜鹏飞, 陈博, 高林歌, 朱瑶, 张向丽, 朱星浩, 陈文, 黄艳群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11-18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5
摘要 ( 307 )   HTML( )    PDF (4367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鸡H+/肌醇转运蛋白(H+/myoinositol transporter,HMIT)基因的转录序列,并检测HMIT基因在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外源胰岛素处理对HMIT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以AA肉鸡为试验动物,采用RT-PCR技术克隆鸡HMIT基因全编码区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MIT基因在大脑、肝、腹脂、腿肌、心、肾、空肠和回肠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其在肾和大脑中进行胰岛素处理120和240 min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以NCBI预测的鸡HMIT(XM_001232939.5)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成功克隆出鸡HMIT基因(1 694 bp,GenBank登录号:MN708211)。克隆的鸡HMIT编码区全长1 380 bp,相比XM_001232939.5预测的编码序列少561 bp,预测编码含有45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鸡HMIT在物种间高度同源,共线性分析显示,HMIT所在的1号染色体区域在物种间也是高度保守的。HMIT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跨膜结构分析显示,鸡HMIT存在8个明显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鸡HMIT蛋白分布于质膜(52.3%)、内质网(21.7%)、液泡(17.4%)、线粒体(4.3%)和高尔基体(4.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HMIT基因在鸡大脑和肾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胰岛素处理240 min后,HMIT在肾和大脑中的表达量都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5)。本研究克隆获得了鸡HMIT的全编码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特性研究为深入探索鸡HMIT基因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山羊INSR基因可变剪接体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模式
张潇, 李利, 张红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23-18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6
摘要 ( 241 )   HTML( )    PDF (3945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山羊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基因进行可变剪接分析,研究其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模式。本试验以简州大耳羊妊娠期胎儿(妊娠期第45、60和105天)及出生后第3天羔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accession number:SRR3567144)并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分析INSR基因的可变剪接体类型及其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利用在线软件对不同可变剪接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山羊背最长肌中INSR基因CDS区存在4种不同的可变剪接形式(INSR1、INSR2、INSR3和INSR4),其CDS长分别为4 110、4 146、4 113和4 149 bp,对应的氨基酸残基数分别为1 369、1 381、1 370和1 382个。山羊INSR 4个可变剪接体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Exon 11(36 bp)跳跃和Exon 15部分(3 bp)缺失,这两种可变剪接模式在牛、猪、山羊、人、绵羊和小鼠间完全一致。这些可变剪接改变了山羊INSR的Ser磷酸化位点和第二个FN3功能域,使所编码蛋白3D结构在两个区域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各可变剪接体表达量在背最长肌发育的4个时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时期各可变剪接体表达量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INSR基因序列和剪接模式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该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揭示INSR基因对动物肌肉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我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生长发育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其遗传进展
朱波, 李姣, 汪聪勇, 徐凌洋, 陈燕, 高雪, 张路培, 高会江,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33-18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7
摘要 ( 345 )   HTML( )    PDF (2343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我国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收集的于2000-2019年出生的6 837头肉用西门塔尔牛的各阶段体重和日增重数据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并估计其在2007-2017年取得的遗传进展。本研究利用REML算法估计我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各性状遗传力,通过ASREML软件计算所有个体的育种值,再估计各性状的遗传进展。结果显示,我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和24月龄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4、0.42、0.35、0.38和0.46,初生至6月龄日增重、6~12月龄日增重、12~18月龄日增重、18~24月龄日增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7、0.32、0.36、0.39。我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在2007-2017年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和24月龄重的平均每年遗传进展为0.46、2.65、4.31、4.12和2.44 kg,初生至6月龄日增重、6~12月龄日增重、12~18月龄日增重、18~24月龄日增重的平均每年遗传进展为0.014、0.016、0.009和0.007 kg·d-1。本研究对我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做了系统评估分析,并评估了我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取得的遗传进展,为下一步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贮精能力差异母鸡的贮精腺形态、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马腾壑, 范静, 王攀林, 石雷, 李云雷, Adamu Mani Isa, 倪爱心, 葛平壮, 江琳琳, 宗云鹤, 麻慧, 孙研研, 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45-18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8
摘要 ( 212 )   HTML( )    PDF (1255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不同贮精能力母鸡的贮精腺形态、主要性激素水平以及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揭示母鸡贮精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本研究以27周龄158只的白来航母鸡和28只公鸡为试验材料,混精连续输精2 d,第3天开始按照个体收集种蛋孵化,根据输精后21 d内每天的种蛋受精情况统计个体受精率作为母鸡贮精能力;挑选高、低贮精能力极端个体各4只,分别为高、低贮精能力组;采血测定血清孕酮、雌激素、睾酮和催乳素激素浓度;解剖获取富含贮精腺的子宫阴道连接部组织,并沿纵向分为两份,一份制作石蜡切片并HE染色,用于贮精腺形态观察,另一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应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高、低贮精能力组子宫阴道连接部的黏膜面积、贮精腺数量、贮精腺密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贮精能力组母鸡的贮精腺平均横截面积显著高于低贮精能力组(P<0.05);高贮精能力组母鸡的血清孕酮激素浓度显著高于低贮精能力组(P<0.05),雌激素、睾酮和催乳素激素浓度在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 > 0.05);与低贮精能力组相比,高贮精能力组睾酮受体基因和催乳素受体基因表达上调,雌激素α、β受体基因和孕酮受体基因下调,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结果提示,母鸡的贮精能力可能与贮精腺横截面积有关,此外,孕酮激素可能对诱导贮精腺中精子的激活起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母鸡持续受精能力。
影响山羊产羔数lncRNA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李耀坤, 许香萍, 陆婷婷, 练志全, 邹娴, 赵智锋, 柳广斌, 刘德武, 邓铭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53-18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09
摘要 ( 205 )   HTML( )    PDF (4964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高、低繁殖力川中黑山羊卵巢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谱,探讨lncRNA与山羊生殖调控的关系,为解释lncRNA在山羊繁殖调控中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3胎以上的10头健康川中母羊(3.5~4.5岁),将其分为高繁组和低繁组。高繁组为每胎产羔数在2头以上的母羊(n=6),低繁组为每胎产羔数为1头的母羊(n=4)。同期发情后,采集高繁和低繁山羊的卵巢样品,并从中提取总RNA构建测序文库,通过HigSeq X ten平台进行测序,筛选出差异lncRNAs,通过对差异显著的lncRNAs与mRNAs位置关系以及结合能的判定预测顺式作用的靶基因,并对其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随机抽取6个差异lnc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168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163个lncRNAs在高繁组卵巢显著上调,5个lncRNAs在低繁组卵巢显著上调。筛选出的差异表达lncRNAs可能为调控山羊繁殖力的候选lncRNAs,包括ENSCHIG00000001479、ENSCHIG00000002617和ENSCHIG00000002622等。这些候选lncRNAs的靶基因(MYCCDH2、FGF9、PPARGC1A等)主要富集于Jak-STAT、细胞黏附分子及AMPK等信号通路,ENSCHIG00000001479的靶基因MYC参与了Jak-STAT、TGF-β和MAPK通路;ENSCHIG00000002617和ENSCHIG00000002622的靶基因CDH2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子通路。通过qRT-PCR验证发现,定量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推断,ENSCHIG00000001479、ENSCHIG00000002617和ENSCHIG00000002622等lncRNAs可能对山羊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卵巢发育及排卵等进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认为鉴定出的差异表达lncRNAs与山羊产羔数有关。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筛选高、低繁殖力山羊的差异表达lncRNAs,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为探讨山羊产羔数的繁殖机制提供更完善的转录组数据。
ASH1L甲基转移酶在牛卵丘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
崔立欣, 田雅晴, 郝海生, 邹惠影, 赵善江, 庞云渭, 赵学明, 朱化彬, 杜卫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66-18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0
摘要 ( 176 )   HTML( )    PDF (2761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缺失、小的、同源异形1(absent,small,or homeotic 1-like,ASH1L)甲基转移酶在牛卵丘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在健康母牛卵丘细胞中对ASH1L甲基转移酶进行定位,并分析细胞的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histone H3 lysine36,H3K36)甲基化修饰模式;合成靶向Ash1L基因的siRNA,对siRNA-1、siRNA-2、siRNA-3及对照组进行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筛选有效siRNA;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Ash1L表达对处理组及对照组中凋亡相关基因及多梳抑制复合体(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组成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ASH1L甲基转移酶位于牛卵丘细胞的细胞核中,呈点状分布。成功筛选到能有效干扰牛Ash1L基因的siRNA-2,其干扰效率为60%~70%。将siRNA-2转染卵丘细胞后,该干扰组细胞中H3K36的单甲基化、二甲基化及三甲基化3种甲基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扰Ash1L导致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及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凋亡基因Baxcaspase-3表达量高于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1.311和1.179 vs 1.146);同时,干扰Ash1L基因表达也引起PRC2蛋白亚基EZH2和Suz12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ASH1L甲基转移酶在牛卵丘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ASH1L在牛卵丘细胞中呈点状分布,且Ash1L基因的抑制导致H3K36me1/2/3水平均显著下降及凋亡基因和PRC2蛋白相关亚基EZH2和Suz12基因表达的升高,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家畜胚胎的调控作用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
营养与饲料
粪菌移植法治疗非特异病原性羔羊腹泻的效果初报
王燕, 滕晓晓, 杨柠芝, 李婷, 陈卓, 斯坎达尔·伊斯拉木, 王治, 祁来芳, 刘佳佳, 杨会国, 赵红琼,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78-18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1
摘要 ( 289 )   HTML( )    PDF (4321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羔羊腹泻是一种常发生于新生和断奶阶段,且能够导致羔羊生长迟滞甚至死亡的消化道疾病。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技术在反刍幼畜消化道疾病防治上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FMT对腹泻羔羊进行治疗并与不同抗生素药物治疗进行对比,探索FMT对吮乳期羔羊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选择日龄(24±2)d、体重(6.12±1.01)kg、临床散发的具有典型腹泻症状的吮乳期羔羊60只(公母各半)以及健康羔羊10只(公母各半),分为健康对照组(HC)、腹泻对照组(SC)、粪菌移植治疗组(FMT)、庆大霉素治疗组(GM)、恩诺沙星治疗组(ENR)、庆大霉素+粪菌移植治疗组(GM+FMT)以及恩诺沙星+粪菌移植治疗组(ENR+FMT),测定腹泻羔羊腹泻治愈天数、日增重以及羔羊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指标。结果表明:1)腹泻羔羊平均日增重、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比例和肌酐浓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羔羊(P<0.05),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炎性因子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与SC组相比,经过5种方法治疗,除GM+FMT组外,FMT、ENR、ENR+FMT和GM组均显著降低治愈天数(P<0.05)。ENR组还显著提高腹泻羔羊日增重(P<0.05);3)与SC组相比,FMT治疗可显著提升腹泻羔羊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液淋巴细胞数量(P<0.05);4)经FMT、ENR和GM+FMT治疗后,各种炎性因子均显著下降到健康组羔羊水平。结果表明,FMT能够有效治愈羔羊腹泻症状,血液生理生化功能得到改善,抑制了炎性反应,显著降低腹泻率。FMT有望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方法应用于羔羊腹泻防治实践。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诱导的山羊小肠上皮细胞炎性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
张宇, 徐子洁, 黄晓瑜, 邢晓南, 张小强, 赵雷云, 张恩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86-18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2
摘要 ( 223 )   HTML( )    PDF (3401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白藜芦醇对热应激(HS)诱导的山羊小肠上皮细胞炎性因子转录的影响。采用生长良好的第4代山羊小肠上皮细胞(GIE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37℃)、热应激组(42℃)、42℃热应激加白藜芦醇组(5、15、30 μmol·L-1);加药预处理6 h后进行热应激处理6 h。通过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细胞毒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诱导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采用生化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诱导的GIE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诱导的GIE细胞HSP70、IL-1β、TNF-αIL-8和NF-κB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5、15、30 μmol·L-1)的白藜芦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热应激诱导的GIE细胞GSH-Px、SOD及T-AOC活性,极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P<0.01);不同浓度(5、15、30 μmol·L-1)的白藜芦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热应激诱导的GIE细胞IL-1β、IL-2、IFN-γ和TNF-α的分泌,并极显著降低炎性模型细胞IL-1β、TNF-αIL-8、HSP70和NF-κB的基因转录水平(P<0.01)。结果提示,白藜芦醇可调节热应激诱导GIE细胞炎性模型中HSP70基因表达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及表达,促进抗氧化酶活力,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抑炎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相关。
日粮不同钴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林淼, 隋雁南, 安雨洁, 宗玉洁, 封丽梅, 王阔鹏, 胡梓轩, 赵国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895-19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3
摘要 ( 253 )   HTML( )    PDF (747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确定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碳酸钴对奶牛泌乳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液生化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试验日粮(4个试验组),试验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碳酸钴(CoCO3)的形式,分别添加钴0.15、0.30、0.75和1.50 mg·kg-1 DM。试验期56 d,其中适应期14 d,正试期42 d。测定每日采食量和产奶量,并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含量,采集饲料和粪样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采集血样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碳酸钴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乳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钴0.30和0.75 mg·kg-1 DM提高了产奶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钴0.75 mg·kg-1 DM组显著提高了酸性洗涤剂纤维(ADF)和粗蛋白(CP)的消化率(P<0.05)。此外,添加钴1.50 mg·kg-1 DM组的血浆葡萄糖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降低(P<0.05),日粮添加钴0.75 mg·kg-1 DM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P<0.05);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随日粮碳酸钴水平升高而升高且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日粮Co水平推荐在0.30~0.75 mg·kg-1 DM,最适添加水平是0.73 mg·kg-1 DM。
N-氨甲酰谷氨酸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孙雪丽, 李秋凤, 曹玉凤, 闫金玲, 刘桃桃, 张诣贤, 李建国, 高艳霞, 李树静, 谢鹏, 张秀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03-19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4
摘要 ( 173 )   HTML( )    PDF (1116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试验选择45头健康、体重相近((478±13.66)kg)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每头分别添加0 g·d-1(Ⅰ组,对照)、15 g·d-1(Ⅱ组)、25 g·d-1(Ⅲ组)的NCG。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5 g·d-1和25 g·d-1 NCG的公牛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改善6.91%(P<0.01)和7.91%(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5 g·d-1和25 g·d-1 NCG的公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升高了22.91%和15.17%(P<0.01);随着NCG的增加,丙酸浓度显著线性升高(P<0.01),且15 g·d-1 NCG组最高;3)从瘤胃产甲烷古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上分析,25 g·d-1的公牛甲烷短杆菌属最低,其相对丰度为80.05%;随着NCG的增加,甲烷球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的相对丰富度显著下降(P<0.01);4)添加不同水平的NCG均显著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饲喂15和25 g·d-1 NCG公牛甲烷排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44%和10.51%(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NCG能有效调控荷斯坦奶公牛瘤胃发酵,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甲烷排放量。推荐添加量为15 g·d-1
预防兽医
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高闪电, 王锦明, 田占成, 独军政, 张忠辉, 王建东, 康晓冬, 李有全, 关贵全, 刘光远, 罗建勋, 殷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13-19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5
摘要 ( 191 )   HTML( )    PDF (2601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宁夏某奶牛群持续感染牛分离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解析其基因组特征,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BVDV分离株遗传演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BVDV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某示范区的240头高产奶牛间隔两周的双份抗凝血,筛选持续感染牛,分离血液淋巴细胞制备裂解液接种牛肾细胞(MDBK),分离鉴定获得BVDV株,克隆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从该示范区高产奶牛筛选获得2头持续感染牛,分离获得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命名为NX2019/01。测序获得基因组全序列(12 107 nt),其中ORF长11 703 nt,编码3 898个氨基酸。在基因组水平,NX2019/01株与我国SD-15、ZM-95、XC、LN-1等1m亚型分离株相似性较高(92.17%~93.84%),但ErnsE1以及E2基因存在较大差异。示范区同群牛急性感染BVDV时,毒株E2蛋白N端编码区核苷酸突变可导致第9位或第67位氨基酸变异。重组分析表明,NX2019/01株E2基因179—288位核苷酸区段以及ZM-95株E1基因168位—E2基因332位核苷酸区段存在相似的重组信号,可能由主要亲本SD-15株与次要亲本LN-1株重组形成,表明NX2019/01株、ZM-95株在演化进程中与SD-15株以及LN-1株或早期流行的高度相似毒株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从持续感染高产奶牛分离获得了牛源BVDV-1m亚型毒株,在基因组水平厘清了BVDV-1m亚型毒株的进化关系,并首次发现同亚型BVDV毒株基因同源重组,为进一步研究BVDV在我国的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口蹄疫病毒3D蛋白促进TLR3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产生
李露露, 张敬, 李丹,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23-19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6
摘要 ( 190 )   HTML( )    PDF (2207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感染宿主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炎症反应,而TLR3通路是介导细胞炎性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为研究口蹄疫病毒蛋白对TLR3通路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筛选影响TLR3通路的FMDV蛋白;接着用Q-PCR试验验证筛出来的候选蛋白对TLR3通路下游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并用免疫共沉淀试验验证与候选蛋白有相互作用的TLR3通路蛋白;最后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候选蛋白对TLR3通路下游分子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显示,口蹄疫病毒3D蛋白促进TLR3通路介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并呈剂量依赖性,Q-PCR试验表明,3D能够促进TLR3通路下游基因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试验表明,FMDV 3D与TLR3有相互作用;Western blot试验进一步显示,过表达3D能够促进TLR3下游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综上,口蹄疫病毒3D蛋白能促进TLR3介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从而调控天然免疫反应。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山羊皮肤成纤维上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分析
张大俊, 侯景, 申超超, 徐国伟, 孔汉金, 成伟伟, 郑海学, 刘湘涛, 张克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32-19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7
摘要 ( 169 )   HTML( )    PDF (2683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goat skin fibroblasts cell,GSF)对GSF细胞microRNA(miRNA)表达谱影响,探究miRNA在orf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分别提取感染和未感染orfv的GSF细胞总RNA,构建miR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miRNA差异表达分析,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并进行GO和KEGG分析,随机选取10个差异miRNA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orfv感染组和未感染GSF细胞组相比共有678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fold change≥1.5),其中,上调表达miRNA有509个,下调表达miRNA有169个,uniq_miRNA的Venn图分析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共有的miRNA仅占8.21%;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受体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等细胞生物学过程,RT-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orfv感染GSF细胞对其编码的miRNA有显著影响,获得大量GSF细胞编码的与orfv感染相关的差异miRNA,为进一步从宿主miRNA层面揭示orfv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5—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猪非典型瘟病毒的遗传变异分析
吴伟鑫, 黄金, 周磊, 杨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39-19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8
摘要 ( 179 )   HTML( )    PDF (1646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是一种能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病原。为了解我国APPV感染状况、基因组以及遗传变异特征,采用套式RT-PCR方法,对2015—2017年我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3个猪场的285份血清样本进行了APPV核酸检测和E2基因序列分析;并对发病猪组织样本进行了APPV全基因组扩增与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样本的APPV阳性率为25.26%(72/285,95% CI=20.3%~30.7%),且阳性率逐年升高;猪场APPV阳性率为38.71%(36/93,95% CI=59.7%~94.8%)。扩增出的35条APPV E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3.4%~100.0%,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0.5%~100.0%。基于E2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APPV临床毒株可被分为4个亚群,大多数国内APPV临床毒株可归入亚群1,与美国的000515株遗传关系较近;少数临床毒株与Bavaria S5/9、NL1 Farm1等欧美毒株同属于亚群2;6条测定序列被划分至亚群3;亚群4的成员均来自广东;其中亚群3与亚群4均由国内APPV临床毒株构成。全基因组序列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全球APPV毒株可归为2大分支,本研究中测序的毒株CHheb1701与所有国外毒株属于同一分支,且与GX04/2017遗传关系最近,与美国毒株000515同聚为一簇;而第二分支中的毒株均来自我国广东省。以上研究表明,我国猪群中APPV感染已较为普遍,毒株多样且变异广泛,同时,也提示毒株可能有不同的来源,为进一步开展APPV的防控及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国家级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徐璐, 张乾义, 夏应菊, 王震, 李翠, 邹兴启, 王琴, 赵启祖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49-19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19
摘要 ( 221 )   HTML( )    PDF (1324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猪瘟病毒核酸的检测是实验室检测猪瘟感染的主要手段。为全面考察动物疫病检测机构对猪瘟病毒核酸的检测能力,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监委”)组织了A类能力验证项目“猪瘟诊断检测技术”(CNCA-19-A01),该项目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OIE猪瘟参考实验室(以下简称:参考实验室)承担。参考实验室负责制备了检测样品,并进行随机编号。向每个参试实验室发放4份待检盲样,不限定检测方法,参试实验室对各个盲样进行定性判断,并向参考实验室提供检验结果及原始检验报告。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单位可参加补测一次,若补测结果仍为“不满意”,则表明该实验室暂不具备该参数的检测能力。参加本次猪瘟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共有97家,初测满意率为93.81%,初测和补测的总体满意率为98.97%。此次能力验证结果表明,我国90%以上猪瘟检测机构能够提供正确的检测结果,可以满足猪瘟诊断和监测的需求。对不达标机构,通过本次能力验证项目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帮助该单位及时纠正错误,进一步提升猪瘟诊断能力。
马立克病病毒编码的miR-M4-5p调控宿主靶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苏芮, 滕蔓, 李会珍, 郑鹿平, 刘豪丽, 刘金玲, 朱志坚, 罗俊,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56-19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0
摘要 ( 162 )   HTML( )    PDF (2616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清1型马立克病病毒(MDV-1)感染引起的鸡马立克病(MD)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病毒诱导肿瘤发生机制的理想模型。此前研究发现,MDV-1编码的miR-M4-5p是宿主癌基因miR-155的病毒同源物,从基因组中敲除miR-M4-5p可显著降低MDV-1的致病性和致瘤性,表明miR-M4-5p可能是MDV-1诱导肿瘤发生的重要调控因子。为进一步揭示miR-M4-5p的调控机制,以CEF细胞总RNA反转录产物cDNA为模板,利用hybrid-PCR技术构建了miR-M4-5p的候选靶基因文库。通过基因克隆、PCR鉴定及序列比对分析,获得128个候选基因序列,有73个基因的3'-UTR存在miR-M4-5p的潜在结合靶点,其中23个3'-UTR结合靶点与miR-M4-5p完全互补配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和qRT-PCR分析,对miR-M4-5p与3'-UTR的体内外相互作用以及候选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和验证,最终鉴定DPTTMEM230和DCLK1为miR-M4-5p调控的宿主靶基因。本研究为后续进一步阐明miR-M4-5p在MD肿瘤发生中的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鸡马立克病疫苗株CVI988/Rispens meq基因编辑及缺失毒株的构建与鉴定
杨森, 滕蔓, 刘金玲, 周子誉, 郑鹿平, 楚钰淑, 丁轲, 余祖华, 罗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70-19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1
摘要 ( 250 )   HTML( )    PDF (2877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eq是鸡马立克病病毒(MDV)最重要的致瘤基因,在马立克病(MD)肿瘤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它在疫苗株和强毒株之间具有明显的序列差异性。本文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MDV疫苗株CVI988/Rispens meq基因为靶点,设计合成gRNA,克隆构建pX459-gRNA质粒,转染CEF并感染CVI988/Rispens,然后对meq基因编辑的病毒噬斑进行克隆纯化,经过PCR扩增、测序分析及IFA鉴定,成功构建1株meq基因编辑的缺失毒株CVI988Δmeq-C7,为后续筛选和鉴定抗MD疫苗株MEQ单抗及鉴别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布鲁菌转录调节因子HFQ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分析
王书利, 张慧茹, 毕艳琪, 王德娟, 陈琳, 张晓婷, 李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77-19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2
摘要 ( 172 )   HTML( )    PDF (1657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布鲁菌(Brucella)转录调节因子HFQ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以热灭活牛种布鲁菌S2308为模板,根据GenBank登录的S2308 hfq基因序列(BAB1_1134)设计引物,PCR扩增hfq基因片段后,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HFQ蛋白表达;利用SDS-PAGE电泳以及Western blot对重组HFQ蛋白(rHFQ)进行分析;pET-32a空载体、rHFQ和疫苗株M5-90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将pET-32a、rHFQ和M5-90免疫小鼠后,检测小鼠脾细胞中IFN-γ和IL-4的水平,以及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hfq基因大小为237 bp,编码79个氨基酸,rHFQ大约在25.8 ku处出现蛋白条带,纯化后为单一条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FQ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rHFQ刺激RAW 264.7后,诱导IFN-γ和IL-4的水平与M5-90组相似,显著高于PBS组和pET-32a空载体组,且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rHFQ免疫小鼠后,诱导脾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水平,小鼠血清中IgG的水平与M5-90组相似,显著高于PBS组和pET-32a空载体组。布鲁菌HFQ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并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是布鲁菌亚单位疫苗研制较理想的候选抗原。
基础兽医
泰万菌素兽用国家标准品的研制
戴青, 杨秀玉, 韩宁宁, 王轩, 赵晖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85-19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3
摘要 ( 783 )   HTML( )    PDF (1190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制首批泰万菌素兽用国家标准品,用于酒石酸泰万菌素及其制剂中泰万菌素的效价测定。采用精制后的泰万菌素酒石酸盐为原料进行本批泰万菌素标准品的研制,原料分装后按照酒石酸泰万菌素质量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中的规定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及均匀性评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最大吸收波长,60℃减压干燥法测定干燥失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泰万菌素A组分,并以原始发明厂的标准品为基准,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三剂量管碟法进行协作标定,对标定结果进行合并计算,作为本批标准品的效价赋值。结果显示,分装后的标准品经60℃减压干燥至恒重后减失重量为2.0%,均匀性评价符合要求,在289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测定的泰万菌素效价为822 U·mg-1。本研究研制的首批泰万菌素兽用国家标准品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规定,可作为国家标准品发放,用于酒石酸泰万菌素原料及制剂中泰万菌素的效价测定,便于生产企业和质量检定部门进行酒石酸泰万菌素原料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和保证兽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沙拉沙星/β-环糊精包合物微囊的特性分析
姜兴粲, 李冰, 杨敏, 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1993-20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4
摘要 ( 168 )   HTML( )    PDF (2161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并表征沙拉沙星/β-环糊精(SAR/β-CD)包合物微囊新制剂,测定增溶倍数和包封率,进行SAR/β-CD包合物微囊的体外溶出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搅拌法制备包合物微胶囊,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粉末X光衍射技术进行物态表征。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SAR/β-CD包合物微囊的增溶倍数和包封率,通过溶出试验研究SAR/β-CD包合物微囊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的释放规律。最后,进行了环糊精包合物微囊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理化表征试验证明,药物进入β-环糊精空腔,成功获得了SAR/β-CD包合物微囊。3个试验批次的SAR/β-CD包合物微囊的平均增溶倍数和平均包封率分别为(25.3±1.15)倍和90.3%±0.15%。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SAR/β-CD包合物微囊的溶出率为95.6%,而普通粉剂的溶出率仅为72.2%,包合反应后的制剂溶解度和溶出度均有显著提高。药代动力学试验中血药浓度检测的标准曲线为y=1.563 2x-0.189 6,R2=0.999 3,在0.25~10.00 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分析方法的精密度RSD值小于10%,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大于90%,同时小于110%;回收率试验表明,低浓度(0.50 μg·mL-1)回收率为90.55%±3.81%,中浓度(1.00 μg·mL-1)回收率为93.85%±3.14%,高浓度(2.50 μg·mL-1)回收率为98.19%±5.41%。冻融试验表明冻融稳定性(n=3)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版)规定。鸡口服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SAR/β-CD包合物微囊和沙拉沙星粉的AUC(mg·h-1·L-1)、Tmax(h)、Cmaxμg·mL-1)分别为43.59±0.50、2.18±0.09、5.99±0.30和17.27±0.30、0.98±0.07、1.19±0.10。成功制备沙拉沙星/β-环糊精包合物微囊新剂型,明显提高了药物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简报
基于RNA-Seq筛选ALV-J感染汶上芦花鸡肝差异表达致病相关基因
张会永, 吴井生, 杨剑波, 俞燕, 薛倩, 殷建玫, 朱云芬, 朱静, 苏一军, 李国辉, 韩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2003-20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5
摘要 ( 202 )   HTML( )    PDF (3412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挖掘感染ALV-J汶上芦花鸡的肝差异表达致病相关基因。本研究以汶上芦花鸡为试验素材,分别在42和300日龄进行ALV血液病毒分离检测筛选ALV阴性和阳性个体,对ALV阳性个体有病理变化的肝组织和阴性个体肝组织进行PCR检测,分别选取3只ALV阳性(G1组)和阴性(G2组)个体的肝组织,并对G1组PCR产物测序、聚类分析确定ALV亚型,利用RNA-Seq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利用荧光定量q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G1组样品经PCR检测、PCR扩增产物测序和聚类分析确定ALV为J亚型,转录组分析发现,共有42个差异基因在GO和KEGG中富集,其中,上调基因18个,下调基因24个。随机选取的5个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相一致。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等;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信号传导、疾病、新陈代谢等信号通路。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了影响ALV-J致病性的多个基因和关键信号通路,为深入了解ALV-J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思路。
HIF-1α和IL-17在牦牛、犏牛及黄牛睾丸中的表达比较研究
张鹏, 崔燕, 邹胜南, 余四九, 何俊峰, 廖博, 白雪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2012-20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6
摘要 ( 190 )   HTML( )    PDF (788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比较HIF-1α和IL-17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探究HIF-1α与IL-17在牛睾丸组织中发挥调控功能的关联性。以成年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睾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F-1α及IL-17蛋白和基因在3种牛睾丸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3种牛睾丸组织中HIF-1α与IL-17基因和蛋白表达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牦牛和黄牛(P<0.01);此外,牦牛HIF-1α与IL-17蛋白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黄牛(P<0.05,P<0.01),而牦牛IL-17基因水平表达与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和IL-17基因和蛋白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具有种属特异性;而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显著性高表达提示HIF-1α和IL-17对适应低氧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犬腺病毒CAV-BJ02株的分离与鉴定
由欣月, 刘畅, 郝雲峰, 梁琳, 秦彤, 崔尚金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2016-20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7
摘要 ( 204 )   HTML( )    PDF (1238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离犬腺病毒(CAV)的北京地区流行株,采集北京地区某宠物医院2~4月龄发生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犬的鼻咽拭子,经胶体金和PCR检测,初筛为犬腺病毒阳性。经过处理后,将其处理液接种于MDCK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出现变圆、脱落、葡萄串样等特征性细胞病变。通过形态学观察、PCR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PCR扩增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犬腺病毒Ⅱ型,遂将其命名为CAV-BJ02(GenBank:MN744708)株。用Reed-Muench法测得CAV-BJ02株的TCID50为106.7·(100 μL)-1。电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呈正六边形的二十面体、直径在86 nm左右的犬腺病毒颗粒。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株病毒为CAV-Ⅱ型。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CAV-BJ02株可引起犬发热等轻微临床症状,以口鼻分泌物为主要排毒方式,排毒期为5~6 d,不导致犬死亡。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北京地区CAV的流行情况,为犬腺病毒病的诊断、防治及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疆部分地区梅迪维斯纳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张彦红, 李岩, 杨艳, 张哲, 吕文华, 钱天皓, 蒙亚琦, 盛金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2022-20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8
摘要 ( 183 )   HTML( )    PDF (718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梅迪维斯纳病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本研究于2017—2019年从新疆阿克苏、阿勒泰、巴州、昌吉、哈密、石河子和伊宁收集2 647份羊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梅迪维斯纳病抗体检测,对不同地区、品种、性别来源绵羊的梅迪维斯纳病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阿克苏、阿勒泰、巴州、昌吉、哈密、石河子和伊宁梅迪维斯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95%(121/418)、0.67%(5/751)、2.50%(2/80)、4.91%(8/163)、1.14%(3/264)、1.22%(1/82)和17.10%(152/889);其中,阿勒泰羊、和田羊、哈萨克羊、美利奴羊、萨福克羊、小尾寒羊的梅迪维斯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35%(1/288)、1.14%(3/264)、22.87%(231/1 010)、13.86%(42/303)、1.85%(13/702)和2.50%(2/80);新疆本土品种羊与引进品种羊血清梅迪维斯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79%(8/1 015)、1.58%(15/947);公羊与母羊梅迪维斯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9%(34/946)、15.17%(258/1 701)。本研究结果分析表明,需要对梅迪维斯纳病进行早期检疫,及时发现并淘汰病羊,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这对促进羊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部分地区猫冠状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姚大伟, 林立山, 朱旭, 李四豪, 孙欢, 邓益锋, 赵艳兵, 周振雷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2027-20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29
摘要 ( 349 )   HTML( )    PDF (697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部分地区猫是否携带新型冠状病毒以及猫冠状病毒的感染状况。从我国14个城市的宠物医院收集表现呼吸道症状和或腹泻症状猫的鼻拭子和直肠拭子样品,提取样品中的总RNA,反转录后进行PCR检测,检测样品是否携带新型冠状病毒和猫冠状病毒核酸。结果显示,在收集的269只猫的鼻拭子和直肠拭子样品中没有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到35只猫携带猫冠状病毒。这些结果说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上述14个城市宠物医院就诊猫未携带新型冠状病毒。
1株跨属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张玉宇, 张敏, 黄赞, 林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8):  2032-20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08.030
摘要 ( 222 )   HTML( )    PDF (1168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健康猪肠道内容物分离鉴定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S.choleraesuis)的烈性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以S.choleraesuis 13122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从猪肠道黏膜和食糜样品中分离噬菌体,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大肠杆菌上的宿主谱,用浊度法测定其裂菌效力。分离到1株猪霍乱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沙门菌噬菌体L6jm(Salmonella phage L6jm)。L6jm头部呈正多面体直径约75 nm,具有非收缩性的尾部,长约190 nm,其基因组无整合酶基因和细菌基因组,故判定为烈性噬菌体;L6jm可感染S.choleraesuis 13122并跨属感染1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244,同时,可裂解9株大肠杆菌,包括1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6jm在S.choleraesuis 13122和E.coli 244上的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01和0.001;潜伏期均为15 min,暴发期分别为145和125 min;L6jm在≤50℃,pH为3~11时稳定;L6jm在液体培养基中对S.choleraesuis 13122有显著(P<0.05)的抑菌效果,对ETEC104在MOI 100时也可产生显著(P<0.05)的抑菌效果。L6jm可跨属感染S.choleraesuisE.coli,且能裂解1株ETEC,具有防治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感染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