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副结核分枝杆菌三重TaqMan 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添, 吴雨伦, 姚火春, 潘子豪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750-475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51
摘要6)      PDF(pc) (4029KB)(3)    收藏
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paratuberculosis, MAP)是造成反刍动物约翰病的病原,每年给全球畜牧业带来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由于治疗困难,目前对患畜的及时诊断和尽早淘汰是副结核防控的主要手段。MAP的金标准培养检测周期长,而qPCR技术直接检测样本核酸能够快速确定病原,目前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针对MAP非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靶标建立一种检测MAP的三重TaqMan qPCR方法,能够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针对MAP基因组中MAP2765c、F57和hspX基因设计引物探针;以本实验室分离的MAP菌株为对照,建立三重qPCR检测体系;临床采集奶肉牛样品181份,和国标(GB/T 27637—2011)进行符合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三重qPCR方法灵敏度能达到10 copies·μL-1;重复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5%;特异性试验中仅MAP核酸出现扩增曲线;标准曲线R2均大于0.999且扩增效率为97%~100%;三重q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的阳性率为22.65%(41/181),比国标方法高(15.47%),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为76.28%(138/181);根据牧场检测需求对样品进行分类分析:国标方法和三重qPCR方法在“高MAP风险样品”的样品中检出率分别为25%(17/68)和44.12%(30/68),而两种方法检测较低MAP风险样品的阳性率均为9.73%(11/113)。本研究设计的三重qPCR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线性和定量准确性高,且能比国标方法更灵敏地在高MAP风险样品中检出MAP。研究结果为奶牛和肉牛养殖场开展副结核病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净化提供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甜菜碱缓解油酸诱导鸡胚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王超慧, 刘筱影, 杨小军, 刘艳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741-474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50
摘要8)      PDF(pc) (9077KB)(1)    收藏
旨在探究甜菜碱对鸡胚原代肝细胞(chicken embryo liver cells,CEL)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采用油酸诱导鸡胚原代肝细胞脂沉积和氧化应激的体外模型,通过添加甜菜碱探究其对鸡胚原代肝细胞氧化应激的调控机理。以鸡胚原代肝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油酸模型组和油酸模型+甜菜碱组(甜菜碱浓度为4、6、8、10 mmol·L-1),每组6个重复,处理24 h后用CCK-8法检测肝细胞增殖活力,并对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同时收集细胞沉淀测定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显示,4~10 mmol·L-1甜菜碱对鸡胚原代肝细胞的增殖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油红O结果显示,油酸处理组肝细胞出现大量红色脂滴且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甘油三脂(triglyceride, T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油酸组相比,4 mmol·L-1甜菜碱组肝细胞内红色脂滴数量减少,同时TG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油酸组肝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有降低的趋势(P=0.083);而添加4 mmol·L-1甜菜碱后,鸡胚原代肝细胞的T-AOC水平高于油酸组,且MDA含量与油酸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油酸组抗氧化相关基因Nrf2、HO-1和NQO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油酸组相比,添加4 mol·L-1甜菜碱能显著升高Nrf2、HO-1、NQO1、CATSOD-1和GPX-1的mRNA丰度(P<0.05)。本研究表明,4 mmol·L-1甜菜碱对油酸诱导的鸡胚原代肝细胞的脂沉积和氧化应激有缓解作用,为甜菜碱在畜禽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姜黄素影响铁死亡途径缓解LPS诱导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分析
杨文哲, 王锦浩, 赵子琛, 赵彤, 潘飞龙, 陈芳芳, 邵雯琪, 刘克祥, 赵树臣, 赵立佳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730-474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9
摘要10)      PDF(pc) (12067KB)(3)    收藏
本研究旨在从铁死亡途径探究姜黄素(curcumin, Cur)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炎性反应的影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AC-T细胞按照试验要求随机分组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每组3个重复。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LPS/Cur对MAC-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RT-PCR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6、IL-1β、iNOSCXCL2CCL2)与铁死亡相关基因(PTGS2、SLC7A11、GPX4、FTH1、ACSL4)的转录水平;BODIPY 581/591 C11染色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中MDA含量、LPO浓度、GSH含量、GSH/GSSG比值;Ferro-Orange染色和Fe2+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中Fe2+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中TNF-α、IL-6、IL-1β浓度;Western blot检测GPX4、ACSL4、TNF-α、IL-6、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10 μg·mL-1 LPS或20 μmol·L-1 Cur处理对MAC-T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LPS处理后细胞中促炎相关基因(TNF-αIL-6、IL-1β、iNOSCXCL2、CCL2)、促铁死亡相关基因(PTGS2、ACSL4)以及相关蛋白(ACSL4)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抗铁死亡相关基因(SLC7A11、GPX4、FTH1)和蛋白(GPX4)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和LPO浓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均极显著下降(P<0.01);Fe2+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TNF-α、IL-6、IL-1β的浓度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LPS单独处理组相比,LPS与Cur-H共处理组促炎相关基因、促铁死亡相关基因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抗铁死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含量和LPO浓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均极显著升高(P<0.01);Fe2+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TNF-α、IL-6、IL-1β的浓度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降(P<0.01)。此外,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显著抑制了Cur对LPS诱导炎症的缓解作用。综上所述,Cur可通过抑制铁死亡缓解LPS诱导的MAC-T细胞炎性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p5cr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相关性分析
孙品之, 屈盈盈, 张沁, 杨丽雯, 李彦歌, 张怡清清, 张雨, 路浩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718-472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8
摘要5)      PDF(pc) (10962KB)(3)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p5cr(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的作用,为苦马豆素的生物合成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qRT-PCR方法检测苦马豆素合成通路基因p5crsdhpksp450的转录水平,并对发酵培养1~7 d的金龟子绿僵菌的苦马豆素产量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p5cr基因作为目标基因,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催化酶基因p5cr进行敲除和过表达,验证p5cr基因与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苦马豆素的产量与pks基因表达量之间为强相关性,而与p5crsdhp450基因表达量之间均为极强相关性;敲除和过表达金龟子绿僵菌p5cr基因会导致苦马豆素产量显著降低(P<0.01)和升高(P<0.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5cr基因与金龟子绿僵菌的苦马豆素合成具有极强相关性,并且该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通路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p5cr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FoxO1对高NEFA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刘佳金, 温小庆, 罗春海, 贾红豆, 王薇, 李丹阳, 付世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708-471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7
摘要7)      PDF(pc) (8071KB)(2)    收藏
旨在探究叉头盒蛋白O1(fork head box O 1, FoxO1)对高浓度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 NEFA)状态下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评价添加激活剂白藜芦醇(resveratrol)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的表达效果,明确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FoxO1的表达情况。加入Resveratrol和高浓度的NEFA后,检测FoxO1通路关键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添加Resveratrol上调SIRT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Ac-FoxO1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上调Bcl-2、Bcl-xl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Bax和Bax/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NEFA组相比,NEFA+Resveratrol组上调IGF-1、SIRT1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FoxO1、p-FoxO1、Ac-FoxO1、FoxO1/p-FoxO1、AKT和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Bcl-xl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Caspase-3、Bax和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1)。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NEFA+Resveratrol组与NEFA组相比,抑制FoxO1的表达水平(P<0.01)。Resveratrol可有效激活SIRT1的表达,进而抑制FoxO1的表达,降低高浓度NEFA状态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饲粮添加蒲公英调节鹅免疫因子水平的作用机制
赵玉洁, 宛宝霞, 王佳奇, 孙思雨, 冷欣阳, 崔一喆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98-470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6
摘要4)      PDF(pc) (5479KB)(1)    收藏
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日粮中添加蒲公英提高鹅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利用Symmap数据库收集蒲公英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搜寻免疫抑制的相关靶点,然后对两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涉及到的核心靶点与蒲公英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动物试验,对鹅生长性能、免疫相关指标及核心靶点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库筛选出190个蒲公英提高鹅免疫功能的关键靶点,利用PPI分析得到CASP3、IL-6、ACTB、STAT3等核心靶点;GO与KEGG富集分析得到蒲公英可能参与基因表达的正向调节、对缺氧的反应、对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过程,通过FoxO信号通路、细胞凋亡、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与IL-6、STAT3均有较好的对接活性;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蒲公英可显著提高鹅的生长性能、血清IgA、IgG水平,降低IL-6含量,同时降低了鹅空肠组织中IL-6、STAT3的mRNA表达量,提高了FoxO1和FoxO3的表达量。综上说明,日粮中添加蒲公英可能通过FoxO通路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蒲公英作为鹅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参考,也为鹅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油酸处理对MGN3-1细胞饥饿素分泌的影响及机制
徐佳靖, 李林, 杜欣雨, 陈希文, 王公民, 张源淑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86-469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5
摘要6)      PDF(pc) (4006KB)(2)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油酸(OA)处理对饥饿素(ghrelin)分泌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分别以OA及GPR120抑制剂(AH-7614)处理MGN3-1细胞(胃饥饿素瘤细胞)进行试验:1)确定OA的处理条件并分组;2)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酰化饥饿素(AG)的含量;RT-qPCR检测各组细胞内ghrelin、GOAT(生长素释放肽O-酰基转移酶)、GPR120(长链脂肪酸受体)和ACCα(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GPR120、PKC、IP3R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 浓度。结果表明:1)确定OA处理的低、中、高浓度分别为20、40、60 μmol·L-1,处理时间为8 h;2)高浓度OA处理,极显著下调了细胞ghrelin和GOAT的基因表达并降低了AG的分泌水平(P<0.01),极显著升高了Ca2+浓度(P<0.01),显著或极显著上调了GPR120和ACCα的基因表达及GPR120、IP3R和PKC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AH-7614处理显著或极显著上调了GOAT和ghrelin的基因表达及IP3R的蛋白表达,升高AG分泌水平,下调GPR120和ACCα的基因表达及GPR120和PKC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与AH-7614处理组相比,用AH-7614处理后再用OA处理,AG分泌水平及ghrelin和GO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GPR120和ACCα的基因表达及GPR120、IP3R和PKC的蛋白表达均有一定程度上调。综上,OA处理可以减少MGN3-1细胞ghrelin的分泌。其可能的机制为OA处理一方面通过激活GPR120及其下游PKC/IP3/Ca2+信号通路,另一方面通过上调ACCα的表达,激活脂肪酸β-氧化,使酰基辅酶A产生增多,两条通路协同抑制GOAT活性,使细胞ghrelin分泌减少,AG产生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二甲双胍通过LKB1/AMPKα2信号通路调节雏鸡的生长代谢
石美, 位格格, 李怡涵, 王鲜忠, 张姣姣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73-4685.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4
摘要5)      PDF(pc) (12265KB)(2)    收藏
二甲双胍(MET)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降血糖药,但其滥用或不当使用对动物健康具有不良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高剂量MET对健康雏鸡生长代谢的影响及其潜在调节机制。将8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40只,雌雄各20只)和试验组(40只,雌雄各20只),从7日龄开始,试验组雏鸡每天灌服0.6 g·kg-1的MET-HCl(根据体重计算给药量,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连续灌服23 d,对照组每天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各组雏鸡的每日摄食量。在第0天(孵出后第1天)和第30天,称量禁食12 h后各组雏鸡的体重,并评估平均日摄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饲料/增重比(F/G)。分析30日龄雏鸡血清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和生长相关激素的水平;检测肝、肾和肌肉中ATP水平、线粒体呼吸酶活性;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TP合成酶、肝激酶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AMPKα2)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mRNA(在肝、肾和肌肉中)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肌肉中),胰岛素(INS)与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受体及其下游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高剂量MET可显著降低雏鸡的体重,减少平均日增重,提高料重比。MET减少了雏鸡血清中的ATP、INS、生长激素(GH)和IGF1水平。同时,MET降低了肝、肾和肌肉中ATP水平以及线粒体呼吸酶(NADH、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ATP合酶)的活性。此外,MET降低了ATP5A的表达,激活了LKB1/AMPKα2信号通路,抑制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INS与受体、IGF1与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的表达,增加了p21和p27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MET可能通过激活LKB1/AMPKα2信号通路对雏鸡的生长代谢产生负面影响,为临床上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MET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Rv3435c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感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刘昕玥, 李丹妮, 宗颖, 时坤, 李健明, 刁乃超, 曾范利, 杜锐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57-4672.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3
摘要6)      PDF(pc) (12239KB)(1)    收藏
前期研究发现,异源表达Rv3435c基因的耻垢分枝杆菌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表达,为了探究Rv3435c基因在该过程行使的功能,使用二代测序分析Rv3435c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感染RAW264.7细胞的转录组差异。结果显示:通过RT-qPCR检测6、12、24、48 h 的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选择表达量最高的12 h作为转录组测序时间点。将测序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及比对结果统计,确定数据质量良好,进行样本关系分析,提示Rv3435c显著改变了小鼠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将数据过滤比对共得到14 077个差异基因,其中,有278个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和118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得到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过程、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防御响应等方面。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人类疾病、有机体系统几方面。通过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核心基因10个,分别为IL-6、IL-1β、CCL2、Mmp9、Spp1、ItgamCdc20、Ccna2、Kif11、Ccnb2。对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试验,验证转录组结果可信,根据筛选出的DEGs和RT-qPCR结果,推测SPP1是Rv3435c行使功能的潜在靶点,并通过RT-qPCR、ELISA、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本文为结核分枝杆菌Rv3435c基因的功能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猫栉首蚤携带立克次体、柯克斯体和巴尔通体的分子检测与遗传演化分析
符意甜, 吴雅丽, 彭妍妍, 苏思, 刘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46-4656.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2
摘要12)      PDF(pc) (12975KB)(3)    收藏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部分地区猫栉首蚤携带立克次体、柯克斯体和巴尔通体的情况。2019年1月—2023年7月,在中国7省/自治区采集宠物犬和猫体表跳蚤共294只,经形态学鉴定后利用PCR扩增跳蚤的ITS1序列和立克次体的gltA和ompA基因序列、柯克斯体的IS1111序列以及巴尔通体的gltAropB基因序列,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采集的294只跳蚤均为猫栉首蚤。分子检测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猫栉首蚤携带猫立克次体阳性率为13.3%(39/294);贝纳柯克斯体阳性率为1.7%(5/294);巴尔通体阳性率为25.9%(76/294),其中,汉塞巴尔通体和寇氏巴尔通体阳性率均为0.3%(1/294),克氏巴尔通体阳性率为0.7%(2/294),未定种巴尔通体阳性率为24.5%(72/294)。此外,部分样本中还发现猫立克次体与未定种巴尔通体的共感染现象。我国宠物犬和猫体表的优势蚤种为猫栉首蚤,且证实其携带立克次体、柯克斯体和巴尔通体。首次证实了猫栉首蚤携带贝纳柯克斯体。我国猫栉首蚤携带的立克次体及巴尔通体具有显著的地理分化和基因多样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脂质体的制备及胞内抗菌活性
杨书博, 苑庆欣, 陈麒百, 王培, 高东阳, 李鹤, 宋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38-4645.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1
摘要4)      PDF(pc) (4437KB)(2)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封递送噬菌体入胞及噬菌体脂质体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本试验采用薄膜水合法制备脂质体,用于包封噬菌体SDQ制备噬菌体脂质体,并测定其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噬菌体脂质体粒径大小、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脂质体结构特征。采用CCK-8法测定噬菌体脂质体对MAC-T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平板计数法测定噬菌体脂质体入胞效率和胞内杀菌活性。最终,选择大豆卵磷脂、胆固醇、吐温80、十八胺以8∶2∶1∶0.5比例制备脂质体,包封噬菌体SDQ后制备噬菌体脂质体(Lip-p-7)。Lip-p-7包封率大于50%,在温度(4~60 ℃)和pH值(2~11)范围内活性稳定。Lip-p-7平均粒径为1 262.5 nm,Zeta电位从中性转向带负电荷,表明脂质体成功包封噬菌体SDQ;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小于0.7,表明其均匀分散。制备后的Lip-p-7储存于4 ℃条件下,可在90 d内保持完整活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脂质体可有效提升噬菌体SDQ入胞数量,降低MAC-T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综上,本试验为脂质体作为载体递送噬菌体入胞,为治疗胞内细菌感染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铁蛋白纳米颗粒抗原制备及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评价
赵慧玉, 雷伊诺, 幸倩如, 张珊, 张广智, 蒋卉, 沈青春, 丁家波, 姜世金, 范学政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26-463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40
摘要10)      PDF(pc) (7042KB)(3)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制备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铁蛋白纳米颗粒抗原并评价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将带有D56G、H68G点突变和Spytag序列的α毒素全长基因和带有SpyCatcher序列的铁蛋白(Ferritin)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 28a,后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纯化。对纯化后的αm2ST进行细胞毒性、卵磷脂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分析。将纯化的αm2ST和FeSC在体外对接,随后,将α毒素-铁蛋白(αm2-Fe)对接产物和αm2ST分别与佐剂混合后免疫小鼠。免疫后每周采集小鼠血清,检测IgG、IgG亚型抗体水平和中和效价,并在二免后28 d取脾细胞分析T细胞亚群和IFN-γ分泌水平。结果显示,在28 ℃条件下,αm2ST和FeSC均以可溶性表达为主。αm2ST未被检测出细胞毒性、卵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这说明αm2ST已无毒性。将αm2ST和FeSC体外对接后,经SDS-PAGE、TEM和DLS分析,证实αm2-Fe形成直径32.7~50.7 nm的纳米颗粒,主峰为37.8 nm。小鼠免疫后,αm2-Fe组能产生较高水平的IgG2a抗体(P<0.001);小鼠二免后21 d,αm2-Fe组血清中和效价为64倍,显著高于αm2ST组的32倍(P<0.05);二免后28 d,αm2-Fe组脾细胞刺激后上清中的IFN-γ也高于αm2ST组(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αm2-Fe组产生了较高比例的效应性CD8+ T细胞(P<0.000 1)。小鼠试验证实αm2-Fe纳米颗粒抗原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牛肠病毒VP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评价
马思琪, 吕雯雯, 陈俊贞, 李建林, 刘昱成, 关团, 丁剑, 刘浩然, 叶鸿艳, 杨莉, 付强, 史慧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15-4625.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9
摘要5)      PDF(pc) (8819KB)(1)    收藏
构建表达牛肠病毒(bovine enterovirus,BEV)结构蛋白VP1的重组腺病毒,并对其进行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初步验证。首先,应用PCR扩增BEV VP1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腺病毒载体pDC316-CMV-copGFP,获得的重组质粒pDC316-VP1-copGFP与pBHGlox-△E1,3cre共转染至293细胞后,进行病毒滴度测定及RT-PCR鉴定;其次,构建pET-32a-BEV-VP1原核表达质粒,优化诱导时间和温度后纯化BEV VP1蛋白;同时,将阴性对照腺病毒rAdv-copGFP、重组腺病毒rAdv-VP1及空白对照PBS分别肌注免疫BALB/c小鼠,观察小鼠临床症状;随后于免疫21 d后感染BEV,并于攻毒第0、5、10、15天采集小鼠肝、肺、脾、肾、小肠,分别提取组织RNA并制作病理切片,检测各组织中病毒载量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最后,使用ELISA检测免疫血清中总IgG抗体、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腺病毒载体pDC316-VP1-copGFP;筛选出最优VP1原核表达条件为37 ℃诱导8 h,成功纯化出pET-32a-BEV-VP1蛋白;腺病毒免疫小鼠血清能够识别纯化后的VP1蛋白;重组腺病毒免疫能使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本研究成功构建表达BEV VP1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在免疫小鼠后能够较好地诱导小鼠体内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对BEV感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发BEV新型疫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一株羊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余秋蓉, 蔡旭航, 何艺, 李基棕, 毛立, 许信刚,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604-4614.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8
摘要7)      PDF(pc) (14598KB)(2)    收藏
冠状病毒在全世界广泛流行,能够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动物感染冠状病毒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丰富我国草食动物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资料,笔者拟对新疆腹泻山羊样品进行羊冠状病毒(caprine coronavirus,cpCoV)分离研究,并开展生物学特性鉴定。用RT-PCR方法从新疆昌吉某羊场腹泻山羊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cpCoV阳性,成功分离一株羊冠状病毒,命名为cpCoV/XJCJ2301G。该毒株接种细胞后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IFA试验、RT-PCR检测均为cpCoV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直径100 nm,周围呈皇冠状的特异病毒颗粒。病毒的遗传演化结果表明,XJCJ2301G株处于β-CoVs Embecovirus分支,与现有羊冠状病毒共同组成独立进化分支,独立于牛冠状病毒的四个亚型。经分析NS4a-NS4b基因序列,发现在两段区域内有75 nt缺失突变,导致非结构蛋白截短或延长。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cpCoV与BCoV的差异主要集中于CTD区域。本研究首次从新疆地区分离到的羊冠状病毒,丰富了我国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资料,其NS4a-NS4b碱基数量在牛、羊和兔冠状病毒之间形成阶梯式依次缺失,提示该毒株可能是动物冠状病毒演化过程中的节点,在草食动物冠状病毒的遗传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脯氨酰寡肽酶促进口蹄疫病毒在PK15细胞中的复制
王姿逸, 茹毅, 卢炳州, 杨洋, 赵陇和, 李亚军, 李建斌, 李明桂, 马坤, 冷非凡, 郝荣增,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93-4603.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7
摘要6)      PDF(pc) (3563KB)(4)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蛋白脯氨酰寡肽酶(prolyl oligopeptidase, POP)在PK15细胞中对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FMDV感染PK15细胞后POP蛋白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构建POP真核表达质粒,通过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过表达POP对FMDV复制的影响;合成针对POP基因的特异性siRNA,利用TCID50、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siRNA对POP表达的干扰效果及POP被干扰后对FMD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FMDV感染PK15细胞后对宿主细胞POP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没有显著影响,而过表达POP能显著促进FMDV在PK15细胞中复制水平,并且病毒复制水平随着POP的剂量递增呈现剂量依赖式增加;siRNA-S112显著下调内源性POP表达,进而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本研究首先在宿主细胞水平揭示了POP蛋白对FMDV复制的影响,证明POP对FMDV复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OP促进FMDV的复制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基因重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诱导仔猪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
国桂海, 马茹梦, 尹方洁, 刘芯孜, 王梓, 孟伟静, 李佳璇, 崔文, 姜艳平, 唐丽杰, 赵海渊, 王晓娜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81-4592.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6
摘要8)      PDF(pc) (7171KB)(2)    收藏
旨在研究猪源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作为活菌载体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保护性抗原S1,口服免疫新生仔猪后进行免疫效果评价,以期研制安全高效的口服黏膜疫苗制剂。本研究构建表达 PEDV S1的重组乳酸菌pPG-T7g10-S1/L. reuteri J31,进行生长特性、重组质粒的遗传稳定性、体外IPEC-J2细胞黏附特性,并进行新生仔猪口服重组菌免疫效果的评估。结果显示,重组菌pPG-T7g10-S1/L. reuteri J31相对于亲本株其生长特性未发生显著改变,质粒能够稳定遗传,在仔猪空肠具有较强的定植能力;新生仔猪口服免疫重组菌后,产生黏膜特异性SIgA抗体与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且均具有中和PEDV的活性,能够诱导仔猪产生Th1、Th2和Th17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重组乳酸菌pPG-T7g10-S1/L. reuteri J31,口服免疫重组菌可诱导仔猪显著产生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和Th1、Th2和Th17型细胞免疫应答,为开发PEDV的口服疫苗候选制剂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慧敏, 雷铭楷, 阮胜男, 李盼盼, 李文涛,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72-458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5
摘要7)      PDF(pc) (3461KB)(1)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可定量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N蛋白抗原的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的临床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结合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以时间分辨荧光微球(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nanoparticles,TRFNPs)标记PEDV鼠源多克隆抗体制备荧光探针,以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抗体分别作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成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抗原检测试纸条。分别通过检测梯度稀释的培养PEDV病毒液、常见猪病病毒、模拟粪便样品和临床病料验证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和临床适用性。结果显示:本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达103.1 TCID50·mL-1,较商品化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灵敏性提高至少10倍。且试纸条T/C值与病毒滴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可用于PEDV的定量检测。本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检测时间为15 min。方法学验证显示,试纸条检测TGEV、PoRV、PDCoV、PRRSV、CSFV、ASFV时不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试纸条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良好。50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国标RT-PCR方法总体符合率为96%,方法一致性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TRFNPs的PEDV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抗原检测方法,为临床中PED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免疫磁珠的智能手机辅助比色传感平台用于PDCoV/TGEV IgG抗体的快速检测
刘君君, 郭东辉, 刘缓缓, 宋润泽, 赵赛娅, 杨钧尧, 魏战勇, 项玉强, 陈丽颖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59-457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4
摘要5)      PDF(pc) (8519KB)(0)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灵敏、经济、便携和快速现场可视化检测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IgG抗体的方法。本研究分别将PDCoV和TGEV的N蛋白偶联到羧基磁珠表面形成“PDCoV-N/TGEV-N蛋白特异性IgG-酶标记抗体”三聚体复合物检测体系,建立基于免疫磁珠的间接ELISA方法,结合智能手机辅助比色传感平台,用于猪血清中PDCoV和TGEV IgG抗体的快速可视化检测。结果显示:以检测PDCoV IgG抗体为例,优化了免疫磁珠间接ELISA的反应条件,其最佳反应条件:磁珠用量25 μg、抗原包被浓度5 μg·mL-1(30 min)、封闭液为2.5% BSA+脱脂奶粉混合液(37 ℃封闭2 h)、血清孵育60 min、酶标二抗1∶8 000稀释(孵育30 min)、TMB显色10 min。在该最佳反应条件下,该方法对PDCoV和TGEV抗体检测效价分别达1∶32 768和1∶8 192,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8%,且与7种常见猪源病原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临床验证显示,与中和试验相比,80份样本的检测总符合率达95%(PDCoV)和96.25%(TGEV)。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免疫磁珠的智能手机辅助比色传感平台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重复性好,可用于PDCoV和TGEV临床血清样本的现场快速可视化检测,将为PDCoV/TGE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提供可靠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纳米孔测序的十种猪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邱话龙传, 金芊芊, 许潇涵, 周静, 蔡承志, 李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46-455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3
摘要5)      PDF(pc) (9814KB)(2)    收藏
旨在研究一套用于纳米孔靶向测序(nanopore targeting sequencing, NTS)的同时检测10种猪病原的引物组,并以此探索后续在此平台上检测全部猪病原的可能性。用Primer Premier 6软件设计10种病原的引物;用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验证10种引物的特异性;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探索多重PCR体系中的最优引物浓度,通过比对各浓度梯度下的病原检出数量确定最优引物浓度;用纳米孔测序技术验证多重PCR的敏感性,用最优引物浓度对不同浓度梯度的病原模板进行扩增,确定检测敏感性;最后用临床样本(n=201)用荧光定量PCR对NTS进行符合性测试。结果显示:10种猪病病原引物特异,对其他10种猪病原均未扩出条带;反应体系中的引物终浓度在3和5 μmol·L-1时,能检测到模板中的10种病原;在加入5 μL浓度为9×102 copies·mL-1的核酸模板时,可检出4组重复中的所有阳性样本;在临床样本的检测上,NTS检测出的病原阳性数量更多。经卡方检验,两者对5种病原的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另5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卡帕值分析,6种病原检测的一致性极好,4种较好。结果显示,NTS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出10种不同的猪病原,对于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不符合样本需经第三方检测方法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表达rFel d 1的重组大肠杆菌预防猫主要变应原Fel d 1诱发的过敏性哮喘的效果分析
麦艳琪, 孙晓筝, 刘晓烜, 梁星烂, 黄颍, 吴晓娟, 柳贤德, 裴业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29-4545.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2
摘要3)      PDF(pc) (23797KB)(3)    收藏
Felis domesticus allergen 1(Fel d 1)作为猫诱发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变应原,其诱发的症状从轻度的过敏性鼻炎到危及生命的哮喘反应不等。本研究基于抗原递送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免疫干预策略:通过重组大肠杆菌Nissle 1917(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实现体内表达rFel d 1,以期能够预防rFel d 1引起的过敏反应。猫主要变应原Fel d 1基因序列号来自NCBI GenBank库,选取链1和链2的CDS序列,将链1 C端的半胱氨酸残基(Cys)与链2 N端的缬氨酸残基(Val)共价连接形成重组Fel d 1(rFel d 1)。在rFel d 1的N端引入3个重复的GS序列,C端添加一段6×His标签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克隆至pBad载体,构成pBad-rFel d 1原核表达载体。将pBad-rFel d 1质粒转化至EcN感受态细胞中构建重组大肠杆菌EcNrFel d 1。在小鼠过敏模型中,综合分析EcNrFel d 1对rFel d 1诱发的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预先给予体内表达rFel d 1的重组大肠杆菌EcNrFel d 1能够有效预防气道高反应性和IgE水平的升高,避免肺组织发生病变以及rFel d 1特异性激活的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防止体内Th1/Th2和Th17/Treg失衡。本研究基于益生菌EcN的体内定植优势及局部缓释特性,构建预防性重组大肠杆菌EcNrFel d 1。该疫苗通过调控Th1/Th2、Treg/Th17免疫平衡及诱导阻断性抗体的产生,从而有效预防rFel d 1诱发的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茶褐素和茶多酚摄入对采食氧化鱼油大鼠肝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谭大雁, 王清湘, 毛湘冰, 范祥奇, 杨恒, 黄冰, 张斐然, 王建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19-452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1
摘要9)      PDF(pc) (5692KB)(2)    收藏
旨在通过饲喂氧化鱼油(oxidized fish oil,OFO)饲粮在大鼠上建立动物营养性氧化应激模型,探讨灌服茶褐素(theabrownin,TB)能否改善氧化应激对大鼠肝的负面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机制;且以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为正对照。试验选取32只健康的21日龄断奶的Wistar大鼠(雄性),平均体重(BW)为55.58 g,随机分为4个处理(n=8),即对照组、OFO组、OFO+TP组和OFO+TB组,TP和TB的灌服剂量均为200 mg·kg-1BW,含OFO饲粮从试验第9天开始饲喂,整个试验持续23 d。结果显示:饲喂含OFO饲粮降低了大鼠的体重,诱导大鼠肝发生病理变化,显著提高了肝的脏器指数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的总抗氧化能力及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肝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和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P<0.05),显著上调了BaxCaspase3和Keap-1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下调了Bcl-2、Nrf2、HO-1和NQO-1的mRNA表达水平(P<0.05);灌服TB或TP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OFO攻毒对大鼠的体重及肝的结构和功能的负面影响,提高了饲喂氧化鱼油饲粮大鼠肝的抗氧化能力(P<0.05),改善了饲喂氧化鱼油饲粮大鼠肝中细胞凋亡和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P<0.05)。综上可知,灌服TB能改善OFO攻毒大鼠的肝损伤,这可能与其改善抗氧化功能和细胞凋亡有关,且TB的作用效果类似于TP。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不同蛋白水平代乳粉对羔羊肠道健康的影响
张晓宇, 刘进亿, 褚婷婷, 楚翼健, 牛晨, 武自宪, 张磊, 宋宇轩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507-451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30
摘要8)      PDF(pc) (8770KB)(3)    收藏
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水平代乳粉对羔羊腹泻率、血清免疫指标、肠道器官指数及形态学、小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遗传背景一致、初生重(4.34±0.15 kg)相近、健康无疾病的3日龄东佛里生羊×湖羊级杂二代公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低蛋白水平组(L组,22%蛋白组)、中低蛋白水平组(ML组,24%蛋白组)、中高蛋白水平组(MH组,26%蛋白组)、高蛋白水平组(H组,28%蛋白组)。预饲期5 d后开展正式试验,饲养54 d后进行屠宰性能测定与试验样品采集。结果表明:1)MH组、H组腹泻率极显著高于ML组和L组(P<0.01);2)MH组和H组血清免疫指标IL-2水平显著高于L组(P<0.05),IgA、IgG、IgM、TNF-α、IL-6、IL-1β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肠道器官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MH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极显著深于L组和ML组(P<0.01),L组、ML组绒毛高度比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MH组、H组(P<0.01);5)空肠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各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H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组和ML(P<0.05);在属水平上,H组毛螺菌科NK3A20群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组和ML组(P<0.05)。综上所述:代乳粉蛋白质水平超过24%时,会增加羔羊腹泻率及血清IL-2水平、降低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比隐窝深度;蛋白水平达到28%时,肠道有益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因此,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认为代乳粉蛋白水平不超过24%更有利于羔羊肠道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缬氨酸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牛成肌细胞增殖
夏春秋, 苗舒, 李志青, 刘磊, 万发春, 沈维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91-4506.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9
摘要8)      PDF(pc) (12030KB)(9)    收藏
旨在探究缬氨酸(Val)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CCK-8和EdU检测不同浓度Va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作用浓度;使用分子对接方法预测Val分别与AMPK和mTOR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0 mmol·L-1 Val)、0.5 mmol·L-1 Val组(0.5 mmol·L-1 Val)、Val+AMPK激活剂AICAR组(0.5 mmol·L-1 Val+1 mmol·L-1 AICAR)、Val+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0.5 mmol·L-1 Val+5 μmol·L-1 Compound C)、AMPK激活剂AICAR组(1 mmol·L-1 AICAR)和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5 μmol·L-1 Compound C)。试验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al对牛成肌细胞中增殖相关因子PAX7、PCNA和CDK1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关键因子AMPK和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5 mmol·L-1 Val作用牛成肌细胞24 h后细胞活力极显著提高(P<0.001),EdU阳性细胞率极显著上升(P<0.01),PAX7PCNA的mRNA表达水平(P<0.05)、PAX7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分子对接预测结果显示,Val与AMPK之间由2个氢键连接,Val与mTOR之间可形成3个氢键,氢键的作用使Val与AMPK和mTOR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定。与对照组相比,0.5 mmol·L-1 Val单独作用于牛成肌细胞后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0.5 mmol·L-1 Val组相比,0.5 mmol·L-1 Val+1 mmol·L-1 AICAR组mTOR的mRNA表达水平、mTOR和PAX7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AMP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5 mmol·L-1 Val+5 μmol·L-1 Compound C组mTO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本研究表明,Val可通过负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牛成肌细胞增殖,揭示了Val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影响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饲粮不同代谢能和SID赖氨酸水平对高产哺乳深县母猪相关性能的影响
桂若虹, 曹洪战, 刘松瓒, 刘吉祥, 赵嘉龙, 芦春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72-449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8
摘要7)      PDF(pc) (5603KB)(1)    收藏
旨在探讨饲粮不同代谢能(ME)和标准回肠可消化(SID)赖氨酸水平对高产哺乳深县母猪繁殖性能、乳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能氮代谢指标、粪便微生物组成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60头总产仔数不小于11头的健康深县母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采用2×3因子设计,设置两个代谢能(ME)水平(13.46 MJ·kg-1和13.72 MJ·kg-1)和3个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SID Lys)水平(0.65%、0.85%、1.05%),组成6个处理。试验从分娩开始到断奶共进行35 d。结果表明,日粮ME为13.72 MJ·kg-1 时,母猪的体重损失和背膘损失显著下降(P<0.05),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和断奶成活率显著升高(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0.85% SID Lys组为最优。13.72 MJ·kg-1 ME组哺乳母猪对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0.65% SID Lys组母猪对CP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伴随日粮代谢能升高,母猪常乳中乳糖和乳脂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0.85% SID Lys组乳蛋白水平最高(P<0.05)。饲喂13.72 MJ·kg-1 ME日粮的母猪血清中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增加(P<0.05),肌酐(CRE)显著减少(P<0.05),尿素氮(BUN)水平随赖氨酸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变化(P<0.05)。日粮13.72 MJ·kg-1 的ME水平导致母猪粪便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和罗姆布茨菌属(Romnoitsia)显著下降(P<0.05),梭菌属(Clostridium_T)随赖氨酸的升高线性下降(P<0.05)。综上所述,高产深县猪哺乳期日粮ME水平为13.72 MJ·kg-1,SID Lys水平为0.85% 时,可以保证母猪的优良体况,加快机体能量代谢和氮代谢,保证优质乳成分,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攻毒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及抗氧化功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的影响
茹敏, 蒋小丰, 罗国升, 武永厚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61-447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7
摘要9)      PDF(pc) (6889KB)(5)    收藏
旨在探究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S)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攻毒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与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35日龄体重(BW)为8.30±0.15 kg的“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NC组饲喂基础饲粮并灌喂10 mL·kg-1 BW的无菌培养液,PC组饲喂基础饲粮并灌喂10 mL·kg-1 BW的ETCT(1×109 CFU·mL-1)菌液,LBS组和HBS组饲喂分别添加500和800 mg·kg-1 枯草芽孢杆菌的基础饲粮并灌服10 mL·kg-1 BW的ETCT(1×109 CFU·mL-1)菌液。预试期7 d,正试期14 d。结果表明:1)正试期1~7 d和1~14 d,与NC组相比,PC组腹泻率显著增加(DR)(P<0.05),与PC组相比,LBS组和HBS组DR有所降低;8~14 d,PC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NC组(P<0.05),LBS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PC组和HBS组(P<0.05),LBS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HBS组(P<0.05)。2)PC组仔猪血清SOD和CAT的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5),PCO含量显著高于NC组,LBS组SOD活性显著高于PC组和HBS组(P<0.05)。3)PC组仔猪血清IgA含量显著低于NC组(P<0.05),LBS组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PC组和HBS组(P<0.05)。4)LBS组仔猪空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高于PC组和HBS组(P<0.05)。与PC组相比,HBS组显著降低了仔猪结肠的隐窝深度(P<0.05)。5)Lefse分析表明,与PC组相比,LBS组结肠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直肠中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ale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和拟普雷沃氏菌属(Alkoprevotella)的丰度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500 mg·kg-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影响仔猪肠道形态和菌群结构,提高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进而改善ETEC攻毒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慢性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器官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覃阳, 夏嗣廷, 何流琴, 王天丽, 刘宇炎, 姜肖翰, 刘智豪, 刘思危, 李铁军, 印遇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52-446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6
摘要11)      PDF(pc) (1181KB)(5)    收藏
旨在探究慢性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器官组织微量元素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断奶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氧化应激组,每组6 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氧化应激组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10 g·kg-1 体重剂量的 D-半乳糖。试验检测了断奶仔猪器官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氧化应激组断奶仔猪肝中Mn的含量、肾中Fe和Mn含量、空肠中Zn含量和结肠中Fe、Cu和Mn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氧化应激组断奶仔猪肝中Fe和Zn含量、空肠中Fe和Cu含量、回肠中Fe和Cu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氧化应激组断奶仔猪Cu、Fe和Mn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D-半乳糖诱导的慢性氧化应激模型可改变断奶仔猪各器官组织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微量元素在仔猪体内的表观消化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不同等级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后卵母细胞发育能力差异的机制分析
王蕊, 衡诺, 胡樱凡, 王欢, 朱妮, 何维, 轩秀丽, 胡智辉, 熊铿, 巩建飞, 郝海生, 朱化彬, 赵善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32-445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5
摘要8)      PDF(pc) (8870KB)(9)    收藏
旨在探究不同等级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 COCs)体外成熟后卵母细胞发育能力差异的分子机制。本试验以屠宰场卵巢来源的牛COCs为研究对象,参照国际胚胎技术学会手册根据卵丘细胞层数、卵丘细胞紧密程度和卵母细胞细胞质外观将牛COCs分为一二级(较好)和三四级(较差)两组,每组3次重复,每个重复组含100枚以上COCs,进行体外成熟培养。本研究通过Smart-seq2技术对成熟前后的一二级和三四级COCs的卵母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验证,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级别COCs的培养液进行了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1)三四级COCs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60.59%±6.54%,22.11%±2.79%)显著低于一二级(78.09%±3.01%,32.56%± 4.33%,P<0.05);2)Smart-seq测序结果显示,体外成熟前一二级和三四级COCs的卵母细胞中共筛选出54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体外成熟22~24 h(体外成熟后)一二级和三四级卵母细胞中共筛选出860个显著DEGs,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DEGs主要与糖代谢、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相关;3)数字PCR结果显示,体外成熟前后三四级COCs的卵母细胞中糖酵解相关基因PKM和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相关抑制基因NDUFA4L2的拷贝数水平均显著低于一二级(P<0.01),体外成熟后三四级卵母细胞中电子供体生成相关基因IDH3α的拷贝数水平显著低于一二级(P<0.05);同样体外成熟前后三四级COCs的卵丘细胞中NDUFA4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一二级(P<0.05),但是PKM和IDH3α mRNA表达水平却显著高于一二级(P<0.05,P<0.01);4)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级别COCs的培养液中共鉴定出69种显著上调差异代谢物,71种显著下调差异代谢物,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三羧酸循环(TCA)、糖酵解/糖异生等代谢通路上,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α-D-葡萄糖、丙酮酸、乳酸)进行相对丰度分析发现三四级COCs成熟液中α-D-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一二级(P<0.01)。5)在三四级COCs体外成熟液中添加糖酵解产物丙酮酸钠能够显著提高三四级COCs体外成熟、受精后的卵裂率(72.54%±4.79% vs. 61.71%±4.75%)和囊胚率(30.63%±4.15% vs. 22.72%±2.39%,P<0.05)。综上,本研究表明三四级COCs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发育能力差可能是由于其本身糖酵解活性较弱,加之其外围卵丘细胞能量底物供给不足,导致卵母细胞成熟时能量不足,发育能力受限;通过添加丙酮酸钠能够明显改善三四级COCs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发育能力,研究结果为提高COCs利用率和胚胎生产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滩羊超数排卵处理后血浆类固醇激素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邢洲, 宋承磊, 曹凤凤, 李卓颖, 李庆云,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22-443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4
摘要6)      PDF(pc) (7527KB)(2)    收藏
旨在探究超数排卵处理后滩羊血浆类固醇激素变化与超排效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33只经产年龄在4.5±0.1岁的健康滩羊采用 CIDR+FSH+PG法超数排卵,采集试验滩羊在人工授精(AI)当天(第0天)和采胚日(第6天)的血液样品并分离血浆,依据采胚日观察到卵巢黄体数量结合样品采集时间将血浆样品为4组,AI当天高反应组(HCA)、AI当天低反应组(LCA)、采卵日高反应组(HC6)、采卵日低反应组(LC6),每组各8个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靶向检测血浆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结果显示,采卵日滩羊血浆中孕酮(P4)、孕烷二醇(PdG)、去氧皮质酮(DOC)和2-甲氧基雌酮(2-ME)极显著高于AI当天,而AI当天(LCA和HCA组)血浆中4-甲氧基雌酮(4-ME)极显著的高于采卵日;对于AI当天,HCA组17α-羟孕酮浓度(FC=1.50)显著高于LCA组(P<0.05);采卵日两组中,HC6组孕酮(FC=0.52)和去氧皮质酮(FC=0.50)浓度显著高于LC6组(P<0.05),且孕酮和去氧皮质酮浓度与黄体数和总胚胎数之间呈显著强的正相关。结果表明,超数排卵处理后,滩羊血浆类固醇激素发生了变化,采卵日孕酮与去氧皮质酮浓度影响超数排卵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基于自编码器整合转录组数据提升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
骞里, 梁忙, 邓天宇, 杜丽丽, 李柯安宁, 邱诗元, 薛青青, 张路培, 高雪, 徐凌洋, 郑彩宏, 李俊雅, 高会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410-442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3
摘要10)      PDF(pc) (8945KB)(2)    收藏
为进一步探索传统线性回归模型难以捕捉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复杂关系的不足,本研究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整合组学数据提升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基于具有基因型与转录组数据的数据集:1)华西牛数据集涉及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3个主要经济性状;2)水稻数据集包含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农艺性状。采用五折交叉验证,以皮尔逊相关系数评估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首先比较了基于单一组学数据作为输入时的预测表现,随后基于自编码器构建隐含矩阵作为关系矩阵用于模型建模。结果表明,使用转录组数据替代基因组数据作为输入可以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在水稻和华西牛数据集分别提高了44.2%和27.4%,进一步地,将隐含矩阵用于建模后,模型预测准确性相较基因组关系矩阵在水稻和华西牛中分别提升了4.10%和6.81%。相关性分析表明,隐含矩阵与原始组学数据之间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关系。将转录组作为模型输入,结合自编码器构建的关系矩阵,可有效提升选种选育的准确性,为育种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梅花鹿茸、马鹿茸和赤鹿茸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候选特征肽段的筛选
贺慧慧, 张汉达, 张然然, 王天骄, 李功腾, 葛云花, 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56 (9): 4393-440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25.09.022
摘要7)      PDF(pc) (14435KB)(1)    收藏
旨在从差异蛋白质组学角度探究梅花鹿茸、马鹿茸和赤鹿茸的组分和肽段序列差异,为鹿茸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成年健康公鹿采收的梅花鹿茸、马鹿茸和赤鹿茸组织为试验材料,共分为3个组,二杠梅花鹿茸10个,三杈马鹿茸10个,三杈赤鹿茸7个,样品处理后利用4D-DIA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肽段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到7 377个蛋白质和56 739个肽段,共有蛋白6 486个,共有肽段41 878个,共鉴定到640个差异表达蛋白。梅花鹿茸与马鹿茸比较组共筛选出46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270个上调表达,191个下调表达。梅花鹿茸与赤鹿茸比较组共筛选出39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246个上调表达,145个下调表达。马鹿茸与赤鹿茸比较组共筛选出9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50个上调表达,46个下调表达。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肽酶活性的负调控、急性炎症反应的调节、蛋白质激活级联的调控等生物过程和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补体与凝血级联等通路。梅花鹿茸、马鹿茸和赤鹿茸分别筛选到5个、1个和3个候选特征肽段。梅花鹿茸、马鹿茸和赤鹿茸的蛋白质表达量和肽段序列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可为梅花鹿茸、马鹿茸与赤鹿茸的鉴别提供依据,也可为阐明梅花鹿茸、马鹿茸与赤鹿茸的生物学差异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