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0-0. 
摘要 ( 190 )   HTML( )    PDF (451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0-0. 
摘要 ( 3 )   HTML( )    PDF (382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0-0. 
摘要 ( 7 )   HTML( )    PDF (170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RISPR/Cas系统及其在结核分枝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宋禹昊, 李东, 孙江洋, 时坤, 李健明, 宗颖, 赵丹, 曾范利, 杜锐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13-26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1
摘要 ( 303 )   HTML( )   PDF (2840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簇状规则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系统是一种针对入侵核酸的可遗传性原核适应性免疫系统。CRISPR/Cas系统可以产生高度特异性的基因双链断裂,并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或者同源重组(HR)进行修复,如今已经成为许多生物方便有效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结核分枝杆菌因其基因操作的复杂性,其基因组研究存在诸多困难,因此,CRISPR/Cas系统的出现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本文围绕CRISPR/Cas系统在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为结核分枝杆菌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口蹄疫病毒利用自身蛋白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李显, 张富东, 张中旺, 张永光, 潘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22-26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2
摘要 ( 302 )   HTML( )   PDF (1018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偶蹄兽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MDV有7个血清型,加之病毒传播迅速,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FMDV为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唯一成员,其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10种非结构蛋白。FMDV感染宿主后利用自身蛋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影响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从而有利于FMDV复制的微环境。这些策略包括FMDV参与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和应激颗粒形成的细胞过程,破坏多种宿主蛋白的功能,如劫持、裂解宿主蛋白或干扰宿主蛋白的表达、去除宿主蛋白的泛素化以及抑制宿主蛋白的磷酸化。这些逃避天然免疫的策略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作者总结了近几年FMDV蛋白在抑制宿主天然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FMDV的研究与防控提供参考。
拷贝数变异在家禽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张易, 白皓, 毕瑜林, 路奥, 黄艳丽, 陈国宏, 常国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33-26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3
摘要 ( 294 )   HTML( )   PDF (835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广泛存在于畜禽基因组中的一类重要的遗传变异,通常以大片段的DNA序列缺失或重复形式出现,直接影响着基因表达和功能。CNV与许多遗传疾病和表型性状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广大动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本文综述了CNV的形成原因、作用机制、检测方法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对家禽CNV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当前CNV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旨在为实现CNV作为家禽育种中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人造肉类技术特点和需求分析
王圣楠, 马月辉, 赵桂苹, 蒋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41-26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4
摘要 ( 464 )   HTML( )   PDF (2988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人类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同时肉用动物的生产带来的环境压力也日益显现。开发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肉类替代品,减少全球碳排放的同时,满足日益增加的肉类需求,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人造肉虽然属于食品的范畴,但其为畜牧业带来的是挑战还是机遇尚缺乏深层次地分析。本文综述了人造肉类的分类与发展历史和现有人造肉的核心制造技术与市场前景,分析了利用畜禽种质资源多样性对于提升细胞培养型人造肉的重要性。
遗传育种
CCAR1基因细胞定位、表达特性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张宁芳, 吴怡琦, 成志敏, 杨晓伟, 李萌, 杨阳, 刘宏, 高鹏飞, 蔡春波,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51-26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5
摘要 ( 339 )   HTML( )   PDF (5460KB)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猪CCAR1基因的完整CDS序列,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表达特性,探究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研究以1日龄马身猪肾组织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分段扩增猪CCAR1基因的CDS区,通过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完整CDS区;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CAR1在PK15细胞中的定位;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猪CCAR1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PK15细胞的CCAR1基因,通过qRT-PCR、Western blot以及CCK8(cell counting kit 8)技术检测CCAR1基因敲除对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猪CCAR1基因的完整CDS区长3 459 bp(MH301308.1),在PK15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大白猪和马身猪不同组织CCAR1的表达谱基本相似,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均表现为在肾和小肠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肝、小脑和肌肉中呈中度表达,在心和皮下脂肪中低表达;CCAR1基因在大白猪和马身猪初生、3月龄和6月龄3个年龄阶段的两种骨骼肌中也均有表达。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能有效降低CCAR1的表达,在转染48 h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都对细胞增殖产生极显著抑制(P<0.01);CCAR1基因敲除后,细胞增殖标记基因Mki67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Wnt通路下游靶基因C-myc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Wnt通路核心蛋白β-catenin和凋亡标记基因Caspase3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CCAR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基因Mki67和Wnt通路下游靶基因C-myc的表达而影响细胞增殖,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外显子区功能性SNP预测与分析
李玉冬, 王伟佳, 李紫薇, 李瑞楚, 张长超, 王宁, 李辉, 王守志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65-26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6
摘要 ( 269 )   HTML( )   PDF (4205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鸡IGF2基因中具有潜在生物学功能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位点,为开展标记辅助选择改良鸡重要经济性状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从dbSNP数据库中检索出鸡IGF2基因的12个nsSNPs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IFT、Polyphen-2、PhD-SNP和SNAP预测其中可能的功能性SNP;使用I-Mutant3.0和Mupro方法对突变位点的氨基酸稳定性进行分析;对鸡IGF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位点保守性预测,并结合MutPred2预测突变可能造成的功能后果;最后使用Sopma预测IG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运用I-TASSER构建它们的蛋白质三级结构。结果发现,rs740391349(E29G)、rs735633122(T30P)、rs739078786(L31P)、rs736255842(E35G)及rs736800980(V37G)这5个nsSNPs可能影响鸡IGF2的蛋白功能,且所有位点突变都会使IGF2蛋白稳定性降低。多序列比对及保守性分析显示,rs740391349(E29G)、rs735633122(T30P)和rs736255842(E35G)为高度保守并暴露的功能性残基,MutPred2与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rs735633122(T30P)和rs736255842(E35G)这两个位点上的突变都导致了α螺旋百分比下降。三级结构分析表明,rs735633122(T30P)和rs736255842(E35G)这2个nsSNPs均会导致IGF2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T30P和E35G位点突变严重影响鸡IGF2蛋白质的结构,可能是影响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重要功能性SNPs。
WGCNA鉴定奶山羊妊娠至泌乳期乳腺发育关键基因
高慧杰, 郑惠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79-26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7
摘要 ( 242 )   HTML( )   PDF (8098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奶山羊不同生理阶段乳腺发育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奶山羊不同生理阶段(妊娠46天、70天、90天、110天和产后40天)的乳腺组织微阵列数据集GSE14008,使用R语言的WGCNA包对数据进行共表达分析。将得到的模块与生理阶段进行关联分析,选择目标模块,并根据连接度选出枢纽基因。使用DAVID网站对模块进行富集分析后,使用String网站构建模块的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Cytoscape软件得到核心基因,最终与枢纽基因取交集得到目标基因。对18个样本的8 443个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得到30个模块,并选出4个与不同生理阶段相关的目标模块及每个模块的30个枢纽基因,同时也得到4个模块的蛋白互作网络及每个网络的20个核心基因。最终,4个模块共得到13个与乳腺发育相关的目标基因(UQCR、RGL2、NOTCH1、PTBP1、PPP5C、FZR1、UBE2L3、TNF、MAT2A、ITGB2、GPR18、JAK1、CSN2)。本研究通过WGCNA、GO富集分析和PPI网络等生物信息学技术,阐明了不同生理时期乳腺发育的关键过程,及在这些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这为进一步研究乳腺发育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miR-17-3p靶向KCTD15调控延边黄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邵静, 张珈溯, 尹宝珍, 张洛萌, 夏广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89-26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8
摘要 ( 212 )   HTML( )   PDF (4293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miR-17-3p是否可以通过靶向KCTD15调节延边黄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鉴定miR-17-3p的同源性,预测miR-17-3p的靶基因;通过在延边黄牛的前体脂肪细胞中转染miR-17-3p mimic或miR-17-3p inhibitor及阴性对照实现细胞内miR-17-3p过表达或抑制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确定miR-17-3p与KCTD15的靶标关系;使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miR-17-3p对KCTD15基因以及脂代谢标志基因PPARγC/EBPα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KCTD15可作为miR-17-3p的靶基因,且miR-17-3p在哺乳动物中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转染miR-17-3p mimic后脂代谢标志基因PPARγC/EBPα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转染NC-mimic的对照组(P<0.05或P<0.01);抑制miR-17-3p的表达后,PPARγC/EBPα的表达量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分析显示,过表达miR-17-3p极显著抑制了含有KCTD15 3'UTR片段的载体的荧光活性(P<0.01);过表达miR-17-3p也会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候选靶基因KCTD15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P<0.05或P<0.01);而抑制miR-17-3p的表达则会显著提高靶基因KCTD15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P<0.05)。这些结果说明,miR-17-3p可能通过抑制KCTD15的表达促进延边黄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生物技术与繁殖
TGFβ2和PPP3CA基因在黔北麻羊性腺轴组织表达及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调控研究
敖叶, 陈祥, 周志楠, 骆金红, 韦仕南, 张艳, 惠茂茂, 吴雨, 杨沛方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699-27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09
摘要 ( 200 )   HTML( )   PDF (3891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转录组测序中单羔组对多羔组TGFβ2和PPP3CA基因的上、下调结果进行验证,并探究黔北麻羊TGFβ2和PPP3CA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单、多羔黔北麻羊母羊为试验对象。通过RT-qPCR技术检测TGFβ2与PPP3CA基因在单、多羔黔北麻羊性腺轴中的表达水平;构建目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培养黔北麻羊卵巢颗粒细胞,并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3-TGFβ2、pEGFP-N3-PPP3CA重组质粒导入卵巢颗粒细胞,检测培养基中雌二醇(E2)、孕酮(P4)的浓度。利用CCK-8和Annexin V-FITC法检测TGFβ2、PPP3CA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随后,利用RT-qPCR从细胞水平检测超表达TGFβ2、PPP3CA基因对TGFβ2、PPP3CA、GnRHRFSHRBMP4、TIMP3基因表达的影响。RT-qPCR结果表明,TGFβ2与PPP3CA基因在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单羔组中的表达量普遍高于多羔组;免疫荧光法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黔北麻羊卵巢颗粒细胞;TGFβ2与PPP3C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导入细胞后,在极显著提高TGFβ2与PPP3CA基因表达的同时,能够极显著地抑制卵巢颗粒细胞中FSHRGnRHRBMP4、TIMP3基因的表达(P<0.01)。细胞增殖与凋亡结果显示,TGFβ2与PPP3CA基因能够促进颗粒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表明,TGFβ2与PPP3CA基因能够显著促进E2的分泌,但对P4的分泌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GFβ2、PPP3C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超表达TGFβ2、PPP3CA基因抑制了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TGFβ2、PPP3CA基因对山羊繁殖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TGFβ2、PPP3CA基因对黔北麻羊繁殖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整合素αv在牦牛繁殖周期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与定位
杨珊珊, 何翃闳, 潘阳阳, 段宏伟, 刘敏清, 高泽川, 赵凌, 韩小红, 王亚营, 崔燕, 余四九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10-27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0
摘要 ( 204 )   HTML( )   PDF (4869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整合素αv在牦牛繁殖周期输卵管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了解整合素αv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健康母牦牛(3~6岁)的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样品,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输卵管分别按照伞部、壶腹部和峡部分为9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WB)检测整合素αv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整合素αv的定位。结果表明:1)qRT-PCR结果显示,在卵泡期,整合素αv基因在输卵管伞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P<0.01);在黄体期,整合素αv基因在输卵管峡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伞部和壶腹部(P<0.01);在妊娠期,整合素αv基因在输卵管伞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P<0.01)。2)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在卵泡期,整合素αv蛋白在输卵管伞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P<0.01);在黄体期,整合素αv蛋白在输卵管峡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伞部和壶腹部(P<0.01);在妊娠期,整合素αv蛋白在输卵管峡部和伞部的表达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极显著高于壶腹部(P<0.01)。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整合素αv主要分布于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的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基细胞、肌层和浆液腺中。结果显示,整合素αv在牦牛繁殖周期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可能参与了牦牛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等一系列生殖过程,为牦牛的繁殖性能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T1R1和T1R3在从江香猪附睾发育中的表达模式
蒙利洁, 王维勇, 杨艺, 徐永健, 冯贤辀, 黄泳, 高艺, 龚婷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20-27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1
摘要 ( 238 )   HTML( )   PDF (5921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味觉受体第一家族亚型1(T1R1)和3(T1R3)在从江香猪附睾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味觉受体在哺乳动物雄性生殖机能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潜在医学价值,本试验以从江香猪附睾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附睾发育4个关键时期:初情前(15 d)、初情时(30 d)、初情后(60 d)和性成熟期(180 d)T1R1与T1R3的差异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IHC)和Western blot检测两个味觉受体在不同日龄从江香猪附睾组织中转录、翻译水平的变化及其分布情况。RT-qPCR结果表明:TAS1R1与TAS1R3 mRNA在从江香猪附睾初情前(15 d)至性成熟期(180 d)表达量逐渐增加,且任意两个时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1R1/T1R3蛋白在180 d表达量最高,在15 d表达量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平均表达丰度依次为180 d > 30 d > 60 d > 15 d。IHC结果显示,T1R1和T1R3蛋白在各日龄组从江香猪附睾组织均有分布,其中T1R1蛋白主要在上皮细胞膜上,尤其是基细胞和窄细胞;而T1R3蛋白主要在微绒毛、环状空泡和精子呈强阳性表达。综上,本研究发现不同日龄从江香猪附睾的T1R1/T1R3表达从15 d逐渐增加,至性成熟达到峰值,这一表达变化与附睾上皮基细胞和窄细胞及微绒毛的T1R1/T1R3的差异表达有关,这些特殊的表达模式与附睾生理功能存在时间关联,故推测T1R1和T1R3参与附睾内精子成熟和储存的调节过程。
营养与饲料
叶酸补饲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力及产奶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雪琴, 王迪, 米思远, 张瑞强, 史良玉,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31-27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2
摘要 ( 291 )   HTML( )   PDF (5139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叶酸补饲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及产奶相关性状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为隐性乳房炎奶牛补充叶酸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试验基于北京郊区某牧场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根据胎次、体重以及体细胞数(连续2个月SCC>500×103个·mL-1)选择29头泌乳牛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补饲组(n=18)和对照组(n=11)。连续14 d对补饲组进行包被叶酸(每天120 mg/500 kg)饲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收集到的DHI数据(包括体细胞数、日产奶量等)进行分析。随后,每组随机挑选4个个体,采集分离血液白细胞提取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2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运用KOBAS3.0-KEGG通路数据库对鉴别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补饲包被叶酸后,奶牛的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对产奶相关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转录组数据的分析结果揭示,补饲组与对照组有277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log2|Fold change|>1),包括105个显著上调的基因和172个显著下调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生成调控、细胞分化、白细胞趋化和迁移、调节免疫系统过程等免疫相关的功能GO条目,以及先天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重要通路。综上,奶牛补饲叶酸对其免疫相关性状等有重要影响,且显著影响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为叶酸补饲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全株甘蔗的奶牛瘤胃降解特性及其替代奶牛饲粮苜蓿、燕麦草及精料的应用研究
郑宇慧, 都文, 黄文明, 李胜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43-27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3
摘要 ( 294 )   HTML( )   PDF (1259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全株甘蔗的奶牛瘤胃降解特性及其替代奶牛饲粮中苜蓿、燕麦草及精料对奶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其替代奶牛饲粮中价格日益攀升的苜蓿和精饲料,并用作奶牛粗饲料资源开辟新途径。试验一采用半体内试验即瘤胃尼龙袋技术,探究了全株甘蔗、国产羊草与国产苜蓿各营养成分的瘤胃降解特性;试验二采用重复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择体重、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并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进行消化试验,探究全株甘蔗替代饲粮25%或50%的美国进口苜蓿对奶牛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三选取60头胎次、产奶量和泌乳天数相近的荷斯坦奶牛进行生产试验,探究了全株甘蔗分别替代饲粮30%苜蓿干草、50%燕麦草或10%精料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1)全株甘蔗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国产羊草(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有机物(OM)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国产羊草和国产苜蓿(P<0.05)。2)用全株甘蔗替代饲粮25%或50%美国进口苜蓿对奶牛瘤胃pH、氨态氮(NH3-N)(除25%组4 h外)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及饲粮DM、粗蛋白质(CP)、OM和ADF消化率无显著影响,而全株甘蔗替代饲粮50%美国进口苜蓿组的NDF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全株甘蔗替代饲粮中50%美国进口苜蓿组2和8 h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25%组和对照组(P<0.05),且各处理组不同时间点血液β-羟丁酸含量、瘤胃各VFA和总VF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3)用全株甘蔗替代高产奶牛饲粮中50%燕麦草、30%苜蓿干草或10%精料对奶牛血液中的葡萄糖、尿素氮、β-羟丁酸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等含量及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且综合产奶量和饲料成本两方面的因素,各替代组分别比对照组每头奶牛的经济效益增加3.28、7.48和1.62元·d-1。由此可知,全株甘蔗是一种可供奶牛食用的消化率较高的优质粗饲料,且用其替代饲粮中的25%或50%美国进口苜蓿不影响奶牛的瘤胃发酵特性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用其替代30%苜蓿干草、50%燕麦草或10%精料不会影响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还会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
不同氨气浓度对肉牛生产性能、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刘明, 张磊, 安小鹏, 张恩平, 宋宇轩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57-27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4
摘要 ( 274 )   HTML( )   PDF (918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氨气浓度对肉牛生产性能、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6头初始体重为(220±5)kg的健康秦川母牛,随机分为4组饲养于4个环控舱内,每组4个重复,每头牛为1个重复。将氨气浓度分别设置为<5(对照组)、(15±3)、(30±3)和(45±3)mg·m-3。预试期为10 d,试验期为30 d。试验期间记录生产性能(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并于试验第1、15和30天颈静脉采集血清样本,检测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浓度为30 mg·m-3时显著降低了肉牛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在所有氨气处理组均显著下降(P<0.05),而料重比(F/G)在氨气浓度为15和30 mg·m-3时显著上升(P<0.05)。2)氨气浓度达到45 mg·m-3时显著增加了血清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血氨含量在所有处理组均显著增加,表明氨气暴露对肉牛的肝、肾功能造成了损伤。3)各氨气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而免疫球蛋白M含量在氨气浓度为30和45 mg·m-3时显著下降(P<0.05),但免疫球蛋白G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介素6含量在氨气浓度为30和45 mg·m-3时显著上升,而白细胞介素4含量在45 mg·m-3时显著上升(P<0.05),γ-干扰素含量在氨气浓度为30和45 mg·m-3时显著降低(P<0.05),表明氨气暴露引发了肉牛的炎症反应。4)氨气浓度在30和45 mg·m-3时显著降低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在45 mg· m-3时显著降低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丙二醛含量在30 mg·m-3时显著增加(P<0.05);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过量氨气暴露降低了肉牛的生长性能,并对肉牛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预防兽医
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张玉杰, 孙宁, 刘东, 于静, 刘红祥, 于可超, 任衍倍, 高天佐, 杨少燕, 宫晓, 邹敏, 张宇龙, 王玉超, 钟声, 马冬, 杜元钊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65-27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5
摘要 ( 519 )   HTML( )   PDF (5227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猪场的gE抗体阳性头胎母猪生产成绩调查
于学祥, 朱娴静, 孙琪, 库旭钢, 罗锐, 范盛先,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78-27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6
摘要 ( 371 )   HTML( )   PDF (1653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多种野生动物及家畜引起的急性、热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掌握PRV隐性感染对头胎母猪生产成绩的影响,本研究跟踪调查某一PRV野毒阳性稳定万头母猪场中野毒gE抗体阴性和阳性的头胎母猪总产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仔猪初生窝重以及断奶活仔数、断奶合格仔数、仔猪断奶重等不同生产成绩指标,探索相同饲养条件下伪狂犬病对头胎母猪各生产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每头PRV野毒gE抗体阴性头胎母猪每窝平均可产11.96头活仔猪,比gE抗体阳性母猪每胎次多产活仔0.63头,以及每胎次可多提供0.18头断奶活仔,每胎次多提供0.28头断奶合格仔。虽然PRV野毒gE抗体阳性母猪所产仔猪初生均重及断奶均重均高于gE抗体阴性母猪所产仔猪,但gE抗体阴性母猪所产仔猪断奶合格率高于gE抗体阳性母猪,表明其断奶活仔整齐度更高。综上,PRV野毒gE抗体阳性的头胎母猪生产成绩低于gE抗体阴性母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可为猪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表明伪狂犬病的净化至关重要。
犬源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对生物被膜的作用
宋军, 徐若洋, 靳育琦, 陈立, 王宇辉, 阮红日, 郑家三, 武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85-27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7
摘要 ( 235 )   HTML( )   PDF (3179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犬源奇异变形杆菌为宿主菌,从城市污水中分离出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对生物被膜的作用,为治疗和控制奇异变形杆菌感染提供基础。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从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并观察噬菌斑特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噬菌体的形态特征。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核酸类型、最佳保存条件及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效果。成功分离出3株奇异变形杆菌的噬菌体,分别命名为vB_PmM_S、vB_PmM_W和vB_PmM_X。噬菌体噬菌斑透明、无晕且边缘整齐;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的头部呈二十面体的立体对称,直径(30±3)nm;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的结果表明,vB_PmM_S潜伏期约为20 min,爆发期约为35 min,平均裂解量为70 PFU·cell-1;3株噬菌体在10~60℃、pH 5.0~8.0滴度稳定;短期内可以将噬菌体(vB_PmM_S)置于SM液直接保存在4℃,长期保存可采用甘油(30%)或者DMSO(5%)置于-80℃。噬菌体鸡尾酒能够破坏奇异变形杆菌生物被膜,预防生物被膜形成。本文分离纯化的3株裂解性噬菌体为奇异变形杆菌及其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重组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突变体的表达与免疫保护性分析
杜吉革, 朱真, 徐中清, 李倩琳, 姚文生, 李启红, 印春生, 杨柳, 付利芝, 陈小云, 刘莹, 薛麒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794-2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8
摘要 ( 197 )   HTML( )   PDF (1059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PB)的重组突变体,并评价其毒力及免疫保护性。对已知的产气荚膜梭菌CPB编码基因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引入4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是第212位的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酸,第268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甘氨酸,266位的酪氨酸和275位的色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此外,在该基因5'端添加Th细胞表位(T)和鞭毛蛋白(flagellin)N末端的编码序列,经人工合成获得重组基因片段(GTFNCPBm4)。将GTFNCPBm4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进行表达与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TFNCPBm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TFNCPBm4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的反应性,并检测rTFNCPBm4对小鼠的毒力。随后,以rTFNCPBm4免疫家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家兔血清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rTFNCPBm4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能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反应。小鼠安全性试验显示,50 μg的rTFNCPBm4对小鼠仍无致死性;免疫rTFNCPBm4后,每毫升家兔二免抗血清可中和10~20个小鼠最小致死量(MLD)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1个家兔MLD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4/4死亡,免疫组家兔得到了100%(4/4)的保护。以上结果说明,rTFNCPBm4在丧失毒力的同时保留了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89株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基因型鉴定与分析
王迪, 陈章, 邢刚, 何长生, 刘晓露, 魏建忠, 孙裴, 刘雪兰, 李郁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02-28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19
摘要 ( 207 )   HTML( )   PDF (3681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副猪嗜血杆菌(HPS)临床分离株分离部位的组织分布,进而探讨其血清型和基因型的流行分布特点及相关性,为猪格氏病(Glässer's disease)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临床分离鉴定的89株HPS,利用PCR技术鉴定血清型,统计各血清型HPS在不同分离部位的菌株分布数量;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序列类型(ST)鉴定分析、位点多态性分析、BURST分群统计和UPGMA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89株HPS临床分离株共鉴定出9种血清型(1、2、4、5、7、11、12、13、14)以及未定型(NT),血清4、13、7和5型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比28.09%、22.47%、13.48%和10.11%,有64株HPS分离于肺,占比71.91%;24种ST型,ST267、ST268、ST387和ST365为优势基因型,分别占比26.97%、21.35%、8.99%和5.62%,每个基因位点存在3~1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从3(g3pd)到71(6pgd)不等,BURST分析中划分为2个单个ST型和11个克隆群(CC),UPGMA系统发育树被分为4个分支,优势ST型处于2、3、4三个分支中,均对应具有毒力血清型的HPS分离株。HPS临床分离株流行血清型和基因型呈现多元化,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同时,ST型与血清型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且与HPS临床致病力相关。
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宏转录组学分析
邓雯文, 李才武, 晋蕾, 李果, 吴虹林, 张贵权, 魏荣平, 陈锐, 王明磊, 何永果, 李倜, 李德生, 张和民, 黄炎, 邹立扣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12-28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0
摘要 ( 286 )   HTML( )   PDF (3888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组成以及耐药基因和寄生虫的真实情况。采集6只健康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利用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功能、耐药基因种类、丰度和寄生虫的组成,探讨优势细菌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内微生物种类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但以细菌为主。在门水平上,细菌类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真菌菌门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亚门(Mucoromycota)相对丰度较高,雌性和雄性大熊猫粪便菌群丰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Unigenes功能分析表明,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的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等过程。在大熊猫粪便中共检测出25大类、304种耐药基因,其中,外排泵类基因的种类最多、相对丰度最高。此外,在大熊猫粪便中共发现63属126种寄生虫,寄生虫种包括线虫、绦虫和吸虫,其中,线虫为优势虫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埃希杆菌属(Escherichi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与外排泵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糖肽类、多肽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本研究从宏转录组水平揭示了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耐药基因组成以及寄生虫种类,对大熊猫微生物相关疾病和寄生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兽医
与鸭C4结合蛋白互作的鸭疫里默菌外膜蛋白的筛选及鉴定
李德龙, 谷九龙, 徐兴胜, 王思媛, 刘婷, 陈思怀, 高继业, 李继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25-28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1
摘要 ( 207 )   HTML( )   PDF (2156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并鉴定与鸭C4结合蛋白(C4b-binding protein,C4BP)互作的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natipestifer)外膜蛋白。本研究将保存的R.anatipestifer复苏培养,提取外膜蛋白,以鸭C4BPα作为诱饵蛋白进行His pull-down及LC-MS/MS蛋白质谱鉴定,筛选与鸭C4BP可能发生互作的候选外膜蛋白;将各候选蛋白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Far-western blot验证与鸭C4BP发生相互作用的R.anatipestifer外膜蛋白;针对候选蛋白及C4BPα各功能结构域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利用Far-western blot鉴定候选蛋白及与C4BP的相互作用位点;利用ELISA对补体因子C3b、C4b及C4BP在R.anatipestifer表面沉积情况进行测定,验证候选蛋白的功能。结果显示,经His pull-down及LC-MS/MS蛋白质谱分析,共筛选出3个与鸭C4BP发生相互作用的R.anatipestifer外膜蛋白,即ECE-1、SODs和Omp62;成功获得3个外膜蛋白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3种多克隆抗体效价均超过1∶6 400,Western blot检测3种多克隆抗体可以与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Fa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仅ECE-1能够与C4BP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只有ECE-1全长能与鸭C4BP相互作用,而鸭C4BP与ECE-1的相互作用区域位于C4BPα的SCR 2和SCR 3;当健康鸭血清稀释度为3.125%时,ECE-1抗体能够显著促进补体因子C3b、C4b在R.anatipestifer表面的沉积作用(P<0.05),当健康鸭血清稀释度为6.25%时,ECE-1抗体能够显著抑制C4BP在R.anatipestifer表面的沉积作用(P<0.05)。本研究成功筛选并鉴定出1个与C4BP互作的R.anatipestifer外膜蛋白ECE-1,为进一步阐明R.anatipestifer免疫逃逸机制奠定了基础。
急性非洲猪瘟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邓桦, 李慧, 杨鸿, 周兆海, 梁浩钊, 徐志高, 巫辅达, 李樵锋, 黄璐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36-28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2
摘要 ( 357 )   HTML( )   PDF (10902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非洲猪瘟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探讨病理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病理机制。选用体重20 kg左右的长白猪13头,肌内注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Pig/HLJ/18,剂量102HAD50·mL-1。试验期间的死亡猪,全部进行系统剖检和取材,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建立病理学评价标准,病变(无序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病变程度(有序分类变量)按各组织器官的不同病变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表明,发病猪符合非洲猪瘟急性、热性、高传染性等临床特征,发病率100%,病死率100%。病死猪表现败血症典型特征,尸体易腐败,血凝不良或溶血,尸僵不全。主要病理损伤为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急性炎性脾肿(败血脾)、脑水肿、肺水肿和肺实变等。脾和淋巴结是非洲猪瘟病毒攻击的靶器官,病变最为显著,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发生频率最高。病理变化以血液循环障碍尤为突出,包括水肿、充血、淤血、出血、梗死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种病理表现,出血性病变为其最主要的特征。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反应贯穿始终,在病程的中后期表现更为明显。结果提示,急性非洲猪瘟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典型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和严重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共同导致急性非洲猪瘟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高铜对大鼠肾细胞炎性因子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于晴晴, 钟高龙, 万方, 宁芷君, 伍少峰, 蒋璇璇, 唐兆新, 何颖, 胡莲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49-28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3
摘要 ( 181 )   HTML( )   PDF (5540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铜中毒对大鼠肾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用32只20日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对照组日粮的铜(Cu)浓度为15 mg·kg-1;高铜Ⅰ组日粮Cu浓度为30 mg·kg-1;高铜Ⅱ组日粮Cu浓度为60 mg·kg-1;高铜Ⅲ组日粮Cu浓度为120 mg· kg-1。连续饲喂6个月,检测肾组织Ki-67、PCNA、IL-1β、IL-2、IL-6、IL-18、NF-κB、TNF-α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随着日粮中铜含量增高,肾组织中Ki-67、PCNA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炎性因子IL-1β、IL-2、IL-6、IL-18、NF-κB、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IL-6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高于30 mg·kg-1时,将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肾组织的细胞增殖,促进炎性因子的表达,造成炎性损伤。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在猪体内的比较药动学研究
刘子瑶, 黄春梅, 许颖, 郭春娜, 黄显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58-28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4
摘要 ( 191 )   HTML( )   PDF (1878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测定猪血浆中姜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比较了在内服给药途径下,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和姜黄素预混剂在仔猪体内的药动学特征。选用16头7周龄左右健康二元杂交猪(约克夏×长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8头,按100 mg·kg-1(以姜黄素计)分别灌服姜黄素固体分散剂和姜黄素预混剂,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经提取、净化后采用HPLC-MS/MS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药物浓度,使用WinNonlin 5.2.1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分析姜黄素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仔猪灌服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和姜黄素预混剂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4.53±38.67)和(37.82±11.48)h·ng·m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25±0.38)和(2.31±0.37)h;峰浓度(Cmax)分别为(26.65±9.65)和(9.55±2.75)ng·mL-1;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55±2.17)和(6.93±0.86)h;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5.23±0.53)和(4.26±0.47)h,统计分析表明,与预混剂相比,仔猪灌服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差异显著(P<0.01),Tmax明显延迟,Cmax显著提高,AUC明显增大,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80.39%。结果表明,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可改善姜黄素在肠道的吸收,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为今后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兽医
三氧化二砷对鸡肝脏氧化应激和蛋氨酸亚砜还原酶表达的影响
伍少峰, 钟高龙, 万方, 宁芷君, 蒋璇璇, 胡婷, 陈忠伟, 赵武, 卢冰霞, 唐兆新, 何颖, 胡莲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67-28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5
摘要 ( 169 )   HTML( )   PDF (2438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鸡肝脏氧化应激和蛋氨酸亚砜还原酶(Msrs)表达的影响。将32只1日龄雏鸡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 mg·kg-1 ATO溶液)、中剂量组(3 mg·kg-1 ATO溶液)和高剂量组(9 mg·kg-1ATO溶液),用相应浓度的ATO溶液通过灌胃处理雏鸡,每天灌胃1次,持续5周。试验期结束后,取肝组织并分析肝脏系数和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肝组织中MDA水平和SOD活力;检测Msr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肝脏系数极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肝有淤血和水泡变性;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MDA水平极显著增加(P<0.01),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低、中、高剂量组中MsrAMsrB1、MsrB3基因mRNA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或P<0.001),但MsrA蛋白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ATO诱导鸡肝发生氧化应激,同时通过促进Msrs表达以清除ROS,减轻肝氧化损伤。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猪腹泻的靶点与通路
王春花, 孙雪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75-28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6
摘要 ( 223 )   HTML( )   PDF (5186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猪腹泻的靶点与通路。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测葛根芩连汤的化学成分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核心靶点通路网络。结果显示,经筛选后,共获得大豆苷元(daidzein)、葛根素(puerarin)、汉黄芩苷(oroxind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等60个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作用206个靶点,其中,TP53、TNF、IL-6、IL-8、JUN、STAT3等为核心靶点,这些核心靶点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病毒致癌机制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通过TP53、TNF、IL-6、IL-8、JUN、STAT3等靶点调控腹泻与发热,本文为葛根芩连汤在猪腹泻治疗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线索。
肾复康颗粒对人工诱发鸡肾肿病理模型的炎性细胞因子及IL-1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罗艺晨, 杨庆昌, 林春发, 叶芮伶, 尚杨斐, 胡宇, 刘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86-28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7
摘要 ( 198 )   HTML( )   PDF (3019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肾复康颗粒对鸡肾肿的抗炎机制。将90只健康雏鸡分为空白组(15只)和试验组(75只),试验组通过饲喂自制高钙高蛋白饲料人工复制鸡肾肿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肾复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5只,肾复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饮水给药肾复康颗粒2.0、1.0、0.5 g·L-1,阳性药物组饮水给药苍蓝口服液1.0 mL·L-1,模型组饮水给予生理盐水1.0 mL·L-1,2次·d-1,连用5 d。分别于造模前、后以及末次给药后2 d进行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TNF-α、MCP-1、TGF-β1的含量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肾IL-1R、IκBαNF-κBp65 mRNA的转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雏鸡血清IL-1、TNF-α、MCP-1、TGF-β1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中IL-1R、NF-κBp65 mRNA转录量极显著升高(P<0.01),肾中IκBα mRNA转录量极显著降低(P<0.01)。饮水给药治疗后,肾复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雏鸡血清IL-1、TNF-α、MCP-1、TGF-β1含量显著降低(P<0.05);肾复康颗粒中剂量组肾中IL-1R、NF-κBp65 mRNA转录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中IκBα mRNA转录量极显著增加(P<0.01)。肾复康颗粒通过降低肾肿鸡血清中IL-1、TNF-α、MCP-1、TGF-β1中含量,抑制IL-1R/NF-κB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简报
牛支原体NOX2的原核表达及黏附特性
包世俊, 朱彩宏, 邢小勇, 丁小琴, 温峰琴, 武小椿, 薛惠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895-29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8
摘要 ( 243 )   HTML( )    PDF (1314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NADH氧化酶NOX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Mb湖北分离株(Mb Hubei-1 strain)nox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获得Mb临洮分离株的nox2基因,在测序及序列优化的基础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nox2,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进而对表达产物rMbNOX2的酶促活性、免疫原性,NOX2在Mb内的分布,rMbNOX2抗血清的补体介导体外杀菌活性和对Mb黏附宿主细胞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b临洮株nox2基因全长1 350 bp,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Mb nox2基因序列比较,除Mb JF4278株相似性为97.93%外,其余均为99.93%。SDS-PAGE结果显示,优化的nox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rMbNOX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7 ku,且具有良好的酶促活性;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MbNOX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Mb NOX2在细胞浆中的分布多于细胞膜;补体介导的体外杀菌试验及黏附抑制试验证实,rMbNOX2抗血清具有明显的补体介导杀支原体活性,并可有效抑制Mb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本研究为深入探讨Mb NOX2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与毒素基因检测及agr分型
张行, 李新圃, 武小虎, 丁学智, 严作廷, 王胜义, 李宏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51(11):  2903-29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20.11.029
摘要 ( 267 )   HTML( )   PDF (1273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的生物被膜、耐药性、毒素基因和agr基因型进行研究,并分析agr基因型与毒素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用微量滴定板法、药敏纸片法和PCR对S.aureus的生物被膜、耐药性和毒素基因进行检测,用多重PCR对S.aureus进行agr分型。结果表明,336株牛源S.aureus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形成中等(++)和强(+++)生物被膜的S.aureus分别占52.1%和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aureus对青霉素耐药最为严重,耐药率达91.7%,其次是红霉素、卡那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9.6%、72.9%、66.7%和60.4%,而所有S.aureus对呋喃妥因和利奈唑胺均表现为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黏附素基因fnbA检出率最高,达99.7%,其次是icaDicaAclfAcna,检出率分别为98.2%、89.6%、86.0%和56.0%,bap基因检出率最低,为14.6%。肠毒素基因sea的检出率为26.5%,其次是seb(8.3%)和sec(6.8%),毒素基因tst的检出率占8.3%。分型结果显示,agr Ⅰ型S.aureus是主要的流行菌株,占77.1%,agr Ⅱ、agr Ⅲ和agr Ⅳ型S.aureus流行率分别为14.0%、4.8%和2.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gr Ⅰ型S.aureus更具有携带多种毒素基因的潜力,而agr Ⅳ型S.aureus无毒素基因携带潜力。综上表明,牛乳腺炎性S.aureus对常见的抗菌药物耐药严重,毒素基因分布多样,agr Ⅰ型是奶牛乳腺炎性S.aureus主要的基因型,且具有携带多种毒素基因的能力,其潜在威胁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