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3
综述
哺乳动物卵巢卵泡膜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何珲,姜冬梅,康波,马容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37-13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1
摘要 ( 310 )   HTML( )    PDF (912KB) ( 1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泡膜细胞在卵泡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卵泡相关研究中,人们更多的关注颗粒细胞而忽略了膜细胞。研究表明,卵泡膜细胞可为卵泡发育提供所必需的雄激素;参与形成血管系统并为卵泡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性激素;介导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而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和卵泡发育过程。因此,本文就哺乳动物卵巢卵泡膜细胞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引起人们对卵泡膜细胞功能研究的关注,并为卵泡膜细胞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海龙,赵永聚,杨丽群,向仲怀,崔红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42-13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2
摘要 ( 568 )   HTML( )    PDF (791KB) ( 1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haES)是指只含有一套染色体的,拥有类似于正常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可以在体外无限增殖,并可以形成多种功能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细胞类群,现阶段分为孤雌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2种。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经过2年多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基因遗传功能的理想工具,而且在细胞水平与个体水平上均体现强大的潜力。本文将从近期研究进展、应用方向及存在的问题等3个主要方面对哺乳动物单倍体干细胞进行系统的介绍,并结合笔者的观点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遗传繁育
Piwil1基因启动子区转录调控元件的初步分析
夏明秀,常国斌,陈蓉,翟飞,戴爱琴,马腾,王洪志,徐璐,陈静,刘璐,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49-13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3
摘要 ( 274 )   HTML( )    PDF (1009KB) ( 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确定Piwil1基因核心启动子活性调控区,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探讨转录因子对家禽Piwil1基因核心启动子活性的影响。通过将Piwil1基因启动子系列缺失片段插入到pGL3-basic载体,构建重组体质粒,将重组体分别转染COS-7GC-1细胞系,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测定其转录活性,确定Piwil1基因核心启动子活性调控区,并对调控区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对预测的转录因子NF-Y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构建重组体质粒,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其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狼山鸡Piwil1基因的-1 377-268 bp区域在COS-7GC-1细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动活性,-221+1 bp启动子活性几乎完全丧失,在-268-221 bp区域有转录因子NF-Y结合位点,定点突变后启动子活性显著下降,认为转录因子NF-Y对启动子活性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转录因子NF-YPiwil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重要调控元件,为进一步研究Piwil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鸡16号染色体SNP单倍型和拷贝数变异对血清IgG含量的影响
周伟,刘冉冉,郑麦青,文杰,赵桂苹,陈国宏,常国斌,张磊,孙艳发,李鹏,孙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55-13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4
摘要 ( 355 )   HTML( )    PDF (706KB) ( 7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鸡16号染色体SNP单倍型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对血清IgG含量的影响。采用鸡60 K SNP芯片对995只北京油鸡进行分型,同时测定80日龄IgG含量。分别采用PennCNVHaploview 4.1PHASE 2.0软件对拷贝数变异、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分析及与IgG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存在2个单倍型块和2个拷贝数变异区。Block159 984~73 717 bp)单倍型分析发现3种单倍型和6种双倍型,其中双倍型H1H2血清中IgG含量是H3H31.45倍(P<0.05);Block2102 256~138 076 bp)内发现9种单倍型和9种常见双倍型,不同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NV16 471~59 984 bp)是稀有型拷贝数变异区;CNV2201 882~299 166 bp)缺失型IgG含量是增加型的1.25倍(P<0.05)。分析挑选出8个与IgG抗体含量相关的SNP位点,结果发现Gga_rs16057310Gga_rs15788237Gga_rs15788101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Block1和拷贝数变异CNV2201 882~299 166 bp)及SNP位点Gga_rs16057310Gga_rs15788237Gga_rs15788101IgG含量有显著影响,位于这些区域附近含有CD1bTRIM27ZNF692MHC与免疫机能相关的重要基因。

绵羊IGF-Ⅰ基因的表达及其SNPs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研究
周明亮,张翔宇,綦松智,王琪,吴登俊,杨平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63-137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5
摘要 ( 207 )   HTML( )    PDF (1081KB) ( 6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IGF-Ⅰ基因调控绵羊生长发育的表达模式和其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绵羊的大脑、肌肉、皮肤、肝脏和心脏组织的IGF-Ⅰ基因在15、60、105、150、195和240 d等6个时间点的变化,利用SSCP技术分析IGF-Ⅰ基因的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组织在105 d时出现第1个表达拐点,15~105 d时肌肉、大脑和肝脏组织的表达降低后再升高,而皮肤和心脏组织在15和60 d时的表达无显著差异,105 d时才显著或极显著升高;105 d后,肝脏组织的表达逐渐降低,肌肉、心脏、大脑和皮肤组织在195 d时出现第2个拐点,但肌肉和心脏组织并未引起表达的显著差异,而大脑和皮肤组织在195 d时的表达显著高于150和240 d,提示IGF-Ⅰ基因在5个组织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同步性;IGF-Ⅰ基因的外显子前导区和外显子3的2个SNP位点为中低度多态性,P-1引物扩增的SNP位点与凉山半细毛羊的初生重具有显著的关联性(P<0.05);P-2引物扩增的SNP位点与断奶日增重和断奶重具有显著的关联性(P<0.05)。IGF-Ⅰ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表达模式,其SNP位点与绵羊的早期生长性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凉山半细毛羊的生长调控机理和SNPs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绵羊LPIN1基因的克隆和mRNA表达研究
魏琳琳,高晋生,王景霖,程俐芬,乔利英,贾夏丽,张静,杨凯捷,刘建华,梁琛,刘文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71-13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6
摘要 ( 315 )   HTML( )    PDF (1975KB) ( 8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的LPIN1基因,分析其mRNA在2个不同脂尾型绵羊品种的7种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揭示该基因在绵羊脂肪代谢中的作用。利用RT-PCR技术克隆LPIN1基因,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ipin1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域;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2、4、6、8、10和12月龄共96个个体(每品种公、母各半)在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腹膜后、皮下、肾周和尾部脂肪中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LPIN1基因 CDS区长2 688 bp,编码985个氨基酸。Lipin1是1种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含有10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和88个磷酸化位点,但无跨膜域和信号肽。在其氨基酸序列的氨基端和羧基端各含有一段高度保守的序列,分别为Lipin-N和LNS2(Lipin/Ned1/Smp2)超家族特征序列。LPIN1 mRNA在所研究的脂肪组织中都表达,其中肾周脂肪中表达最高,肠系膜脂肪中表达最低。品种、组织和月龄及其二阶互作对该基因的表达均有显著影响。LPIN1基因直接参与并间接调节脂肪代谢,对绵羊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山羊UBA52基因组织表达规律及其与性早熟的关联分析
王耀武,王永娟,储明星,曹贵玲,王金玉,狄冉,刘秋月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80-1385.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7
摘要 ( 207 )   HTML( )    PDF (489KB) ( 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UBA52基因表达规律与山羊性早熟的关系,本研究以性早熟品种济宁青山羊与性晚熟品种辽宁绒山羊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RT-PCR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UBA52基因在这2种山羊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表达情况和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肾上腺5种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UBA52基因在2种山羊各发育阶段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在子宫中的表达量最高,同时济宁青山羊垂体中UBA52基因表达量在初情期时极显著低于幼年期(P<0.01),而辽宁绒山羊UBA52基因表达量在幼年期Ⅱ时极显著高于幼年期Ⅰ,初情期时则极显著低于幼年期Ⅱ(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UBA52基因表达上调与山羊发情呈负相关,推测UBA52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使得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分泌量减少来抑制山羊初情期的发生。

FSH和胰岛素对绵羊卵巢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李鹏飞,岳文斌,庞钰莹,于雪静,黄洋,任有蛇,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86-139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8
摘要 ( 279 )   HTML( )    PDF (2471KB) ( 9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在无血清体外培养条件下,促卵泡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和胰岛素对绵羊卵巢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和雌激素分泌的影响。收集卵巢卵泡颗粒细胞,Long-term培养方法在FSH、胰岛素不同浓度下培养168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孔细胞生长情况并计数;采用双抗体ABC-ELISA法测定雌激素浓度。结果表明,FSH与胰岛素的共培养体系,颗粒细胞的增殖和雌激素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各单独处理组;胰岛素浓度为10 ng·mL-1FSH浓度分别为5.0 25.0 ng·mL-1时,2组颗粒细胞数最高,但差异不显著;当胰岛素浓度为10 ng·mL-1FSH浓度为5.0 ng·mL-1时,雌激素分泌量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此时颗粒细胞的生长状况最好,培养体系最佳。绵羊卵巢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和雌激素分泌需在FSH诱导下进行;胰岛素对FSH诱导的绵羊卵巢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和雌激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二者对颗粒细胞增殖和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GHR和IGF-IR在济宁青山羊子宫内分布和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同海妮,白淑,王树迎,黄丽波,石运芝,侯衍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392-13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09
摘要 ( 230 )   HTML( )    PDF (3425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济宁青山羊生后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G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R)在子宫的分布及其mRNA的表达规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GHR mRNAIGF-IR mRNA的表达规律;SABC法检测GHRIGF-IR免疫阳性细胞在子宫的分布。结果表明,GHRIGF-IR免疫阳性染色主要见于子宫腺管上皮、基质、血管内皮和子宫平滑肌细胞的胞质中,偶见胞核着色。GHRIGF-IR的阳性细胞数与其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IGF-IR低于GHR GHRIGF-IR在初情期(60日龄)和性成熟(120日龄)达到高峰(P<0.01),120日龄后下降,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GHRIGF-IR在子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初情期和性成熟期可能是济宁青山羊生后子宫发育最快的时期。

动物营养
湘村黑猪各阶段营养需求参数研究
杨永生,谢红兵,刘丽莉,江碧波,禹琪芳,贺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00-141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0
摘要 ( 267 )   HTML( )    PDF (2488KB) ( 9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日粮蛋白质、赖氨酸及磷相对于湘村黑猪各生长阶段的生长性能指标的定量关系,以确定湘村黑猪适宜的蛋白质、赖氨酸及磷的需要量。试验3个阶段分别选用起始体重为(10.08±0.49)、(30.07±0.73)和(59.96±0.83) kg的湘村黑猪阉公猪各48头,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根据U8*(85)均匀设计表设计3因子8水平的试验。对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寻优表明,除了30~60和60~90 kg阶段的磷需求量稍高于中国瘦肉猪饲养标准,湘村黑猪的3个因子的需要量和生长性能较中国瘦肉猪饲养标准低,具有地方猪种的特性;湘村黑猪10~30 kg阶段3个因子最优组合为蛋白质17.18%、赖氨酸0.90%、磷0.56%,日增重0.48 kg·d-1,饲料转换率2.58;30~60 kg阶段3个因子最优组合为蛋白质15.84%、赖氨酸0.79%、磷0.52%,日增重0.68 kg·d-1,饲料转换率2.97;60~90 kg阶段3个因素最优组合为蛋白质13.74%、赖氨酸0.68%、磷0.47%,日增重0.77 kg·d-1,饲料转换率3.60。3个因子中,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湘村黑猪平均日增重的影响较大,日粮赖氨酸水平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较大。均匀设计能用于猪营养需要的研究,湘村黑猪的营养需求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宜照搬其它猪的营养需要标准,对其其余营养素需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产性能测定站对生长猪应激水平和采食行为的影响
于世征,郝月,顾宪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11-14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1
摘要 ( 265 )   HTML( )    PDF (1265KB) ( 7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产性能测定站对猪只应激水平及采食行为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8.2±3.41)kg的大白生长猪122头,公母各半,按圈随机分成普通料槽15头组、测定站15头组以及测定站8头组,15头组3个重复,8头组4个重复,试验期44 d。试验期间,测定猪只皮肤温度和唾液皮质醇水平,并对猪只采食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处理之间,猪只唾液皮质醇水平差异不显著。测定站显著提高了猪只第2天时的皮肤温度(P<0.05),极显著降低了第15天的猪只皮温(P<0.01)。测定站8头组猪只采食量略高于测定站15头组,并且30 d以后猪只采食量差距呈增大趋势。测定站8头组猪只采食次数低于测定站15头组,但日累计采食时间高于测定站15头组。测定站8头组和15头组猪只在09:0015:00以及19:00时存在采食高峰,但测定站15头组猪只日节律采食行为变化曲线较为平缓。

日粮ADF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纤维素酶活和盲肠发酵的影响
荆常亮,李福昌,王雪鹏,王春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17-1424.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2
摘要 ( 239 )   HTML( )    PDF (401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日粮不同ADF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纤维素酶活和盲肠发酵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日粮设5ADF水平:15%A组)、17%B组)、19%C组)、21%D组)、23%E组),选用35日龄断奶獭兔200只(体重相近,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通过动物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屠宰试验对獭兔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日粮ADF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采食量(ADI)和料重比(F/G)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ADF水平极显著或显著影响食入氮(IN)(P0.01)和粪氮(FN)P0.05),其中C 组氮的利用率(RN/IN)和氮的生物利用率(RN/DN)最高;日粮ADF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盲肠氨氮浓度和丁酸浓度影响极显著(P0.01);日粮ADF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盲肠内木聚糖酶活和水杨苷酶活影响极显著(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断奶至3月龄獭兔的适宜日粮ADF水平为19%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鼠体内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谷春梅,韩玲玲,赵琳琳,曲洪生,宋鑫秀,潘姝,秦贵信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25-14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3
摘要 ( 266 )   HTML( )    PDF (419KB) ( 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STI)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鼠体内自由基生成的影响。选用180只清洁级昆明种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组为STI组,饲喂含有STI的基础日粮;第3组为VC组,饲喂含STI+VC的日粮。饲养试验分别进行1 2 3 4 5周。试验期末,眼球采血制备血清,并且迅速取出胰腺进行氧化和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TI组氧化指标水平显著增加,而抗氧化指标水平显著下降。随着STI饲喂时间的增加,STI组血清和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且在第3周时升到最大值;抗超氧阴离子能力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又下降趋势;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添加抗氧化剂后,氧化水平下降,但其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养期的延长,血清和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以及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且最低点在第3周; 胰腺CAT活性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添加抗氧化剂后,抗氧化防御能力均增强,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STI对小鼠体内自由基水平的影响与生长周期有关,且在第3周时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抗氧化剂维生素C的加入能够干预STI对机体的作用,有效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预防兽医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MsM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及病毒样颗粒的组装
冷勇,宋振辉,卿家超,翟少华,买买提·艾孜子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32-14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4
摘要 ( 338 )   HTML( )    PDF (928KB) ( 9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M和sM结构蛋白基因,将其分别克隆入载体pFastBacTM Dual,获得转移质粒pFastBacTMDual-M和pFastBacTM Dual-M-sM,将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抗性与蓝白斑筛选,获得杆状病毒重组质粒Bacmid-M和Bacmid-M-sM,在Cellfection作用下,将杆状病毒重组质粒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M和rBac-M-sM。通过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将重组杆状病毒rBac-M和rBac-M-sM分别感染sf9昆虫细胞,进行TGEV病毒样颗粒(VLPs)的体外组装试验。结果表明,M蛋白在sf9细胞内单独表达,M蛋白和sM在sf9细胞内共同表达,都可形成TGEV病毒样颗粒,而且病毒粒子大小不等,直径在61~101 nm。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EV结构蛋白在病毒装配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子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
胡丹丹,王凝,钟秀琴,王家海,延宁,阳爱国,蒋忠荣,郭莉,邓世金,达瓦次仁,孔维淑,刘天宇,周旋,谢跃,古小彬,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38-1444.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5
摘要 ( 233 )   HTML( )    PDF (847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变异特点与系统发生关系,为该地区细粒棘球蚴病的分子诊断、流行病学和防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对采自青藏高原的43株细粒棘球蚴的线粒体ND5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序及分析,共鉴定出42个分离株属于细粒棘球绦虫G1型,1个西藏绵羊分离株属于细粒棘球绦虫G6型。G1型分离株中,共有43个变异位点,分为2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40±0.02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93±0.001 14,单倍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 6。单倍型网络图以H9为优势单倍型,其余单倍型围绕它呈辐射状。单倍型歧点分布分析呈单峰,中性检验得到显著的负值。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G1型,且种内变异较小。

基础兽医
新生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马瑞丽,张彦明,崔红杰,郭抗抗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45-14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6
摘要 ( 242 )   HTML( )    PDF (2508KB) ( 7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 OMEC)的体外培养方法,取新生仔猪的口腔颊膜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培养法、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形态学特征及生长情况,对传代培养的OMEC,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用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培养基条件下,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不能成功培养仔猪OMEC,用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培养的细胞不易贴壁,培养困难,采用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纯度高,可连续传到10~11代,经鉴定具有OMEC特征。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OMEC的永生化及猪口蹄疫致病机理和疫苗提供理想实验材料。

P-糖蛋白在健康猪肝脏、肾脏和肠组织中的分布及其mRNA相对转录水平
董玲玲,郭荔,戴小华,孙勇,王丽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54-14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7
摘要 ( 289 )   HTML( )    PDF (9580KB)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P-糖蛋白(P-gp)在健康仔猪肝脏、肾脏和肠组织中的分布及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差异。选用560日龄健康三元杂交仔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猪肠道、肝脏和肾脏中的P-gp定位;gapdh为看家基因,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mdr1基因在健康猪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肝脏和肾脏中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P-gp在肝脏主要分布于肝细胞间的胆小管膜;在肾脏主要分布于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细胞膜上;在小肠主要位于肠绒毛上皮细胞顶端及小肠腺腔面上皮细胞顶端;在大肠中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顶端和大肠腺上皮细胞顶端。mdr1在检测组织中均有转录,其转录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回肠、结肠、肝脏、空肠、十二指肠、直肠、盲肠和肾脏。其中回肠转录量最高,且与十二指肠、直肠相比差异显著(P=0.017P=0.014),与盲肠和肾脏相比差异极显著(P=0.005P=0.001);mdr1在空肠、结肠和肝脏中的相对转录量与肾脏相比差异显著(P=0.046P=0.018P=0.030)。结果提示P-gp在健康仔猪肝脏、肾脏和小肠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可能对一些口服药物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猪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P-gp介导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对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临床兽医
硼对非洲雏鸵鸟胫骨生长的影响
朱黛云,王蕾,陈敏,郑昕婷,彭克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62-14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8
摘要 ( 216 )   HTML( )    PDF (2240KB) ( 9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饮水添加硼对非洲雏鸵鸟胫骨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16羽雏鸵鸟随机A、B、C、D共4组,每组4只。A、B、C、D 4组分别饮水添加0、100、200、400 mg·L-1硼30 d。试验结束后,宰杀鸵鸟,选取胫骨骨干上1/4做脱钙骨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各组胫骨的组织结构变化,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A组(0 mg·L-1)相比, 添加硼的B组(100 mg·L-1)、C组(200 mg·L-1)和 D组(400 mg·L-1)的雏鸵鸟胫骨小梁区域的宽度明显增加,骨髓腔中骨髓细胞增多活跃,骨小梁周长、骨小梁面积、骨小梁相对体积显著增大,其中C组达到最大值;C组骨小梁分离度最小,显著低于A、B组,与D组差异不显著。C组骨小梁的表面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最多;D组在钙化的软骨基质区域可见软骨细胞逐渐变成空泡状,出现核缩现象,最后退化死亡。结果提示饮水适量添加硼可以促进雏鸵鸟胫骨形成和骨量的增加。

人参皂苷Rb1对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
刘宝剑,王存连,徐明举,魏东,王国华,张瑞华,刘英,徐彤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68-14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19
摘要 ( 231 )   HTML( )    PDF (3191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将120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ALI组)、人参皂苷Rb1组(G-Rb1组),每组40只。ALIG-Rb1组采用100 μL SI A/swine/HeBei/012/2008/猪流感病毒(H9N2 SIV)经鼻腔接种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同时G-Rb1组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0.1 mL(剂量为10 mg·kg1),连续7 d;对照组鼻腔接种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稀释的正常鸡胚尿囊液。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小鼠的体重、肺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小鼠肺组织T-SOD活性、抑制OH·能力及MDANO含量,探讨人参皂苷Rb1G-Rb1)清除肺损伤小鼠氧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从第2天末开始ALI组大部分小鼠出现高度的精神沉郁,呼吸极度困难,采食量明显减少,体重下降。肺部明显水肿、淤血和出血,炎性细胞渗出,对照组小鼠各器官未见异常。G-Rb1组症状明显轻于攻毒组,症状出现较缓,症状较轻,死亡时间延迟,死亡率降低。在第468天:抑制OH·能力、T-SOD活力与对照组比,G-Rb1ALI组含量显著减少(P<0.05),但G-Rb1组明显高于ALI组(P<0.05);MDANO含量与对照组比,G-Rb1ALI组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但G-Rb1组明显低于ALI组(P<0.01)。本研究表明,G-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清除由病毒诱导的肺损伤组织中自由基的作用,保护自由基对肺组织的氧化损伤。

金属硫蛋白对奶牛体外脾淋巴细胞凋亡/坏死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吴力专,罗佳捷,张彬,占今舜,李丽立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75-148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20
摘要 ( 185 )   HTML( )    PDF (1641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观察金属硫蛋白(MT)对热应激奶牛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MT对热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坏死及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调节。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现象;Annexin V-PI双染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以JC-1为装载探针测定ΔΨm值。结果显示MT只对高热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MT为5.25~8.25 μg·mL-1时,对正常细胞凋亡有轻微促进作用;低浓度MT(2.25 μg·mL-1)轻微促进细胞坏死;MT可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其中高热诱导细胞所需MT浓度高,而正常细胞需MT浓度宜适中(3.75~6.75 μg·mL-1),其它浓度则不能充分保护细胞。结论:1 h、43 ℃处理牛脾淋巴细胞,可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但同时也导致细胞坏死率增加,而添加MT不仅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压,对热应激导致的细胞坏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MT保护细胞比热处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也说明线粒体通路是MT调节细胞凋亡/坏死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刘良波,韩玉霞,孙焕林,柳建新,杨祎,王建华,卜万喜,齐亚银,剡根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81-14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21
摘要 ( 333 )   HTML( )    PDF (3159KB) ( 9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为探讨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机理,对天山北坡天然草场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临床发病过程,病理解剖与组织学,血清肝功能指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并对100只发病羊和100只健康羊及5只病死羔羊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培养和真菌类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绵羊发病只在特定区域草场发病,以6月龄内细毛羊多发,以面部(耳,眼睑)及颌下炎性水肿为特征,病死羔羊肝肿大,表面有黄白色斑状坏死灶,切面有结节性硬变及纤维化,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发病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为94.93260.78 U·L-1,明显高于健康羊16.4761.59 U·L-1,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也明显高于健康绵羊(P<0.01),而发病羊和健康羊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发现205只试验羊都有真菌的感染,发病羊的分离菌中纸皮思霉属、链格孢菌属、镰刀菌属和曲霉属真菌4种菌的分离率较其他属真菌高,其中纸皮思霉属分离率为最高,酵母菌、根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发病羊和健康羊都有分离,但是分离率都较低。表明本地区放牧绵羊湿疹属肝功能不全和肝坏死引发的肝原性光过敏性湿疹,其病原可能为纸皮思霉属、链格孢菌属、镰刀菌属和曲霉属4种真菌。

研究简报
1种高效纳米抗体生产方法的建立
贺生芳,付向晶,刘阳坤,慕国辉,刘海金,王兴龙,杜恩岐,杨增岐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87-14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22
摘要 ( 323 )   HTML( )    PDF (1082KB) ( 1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纳米抗体的简单、高效、低成本表达,在已有的商品化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在靶蛋白N端分别融合3种不同串联融合标签His-InteinHis-Sumo-InteinHis-Trx-Intein,以本实验室筛选的抗猪圆环病毒2PCV2Cap蛋白的纳米抗体基因为靶蛋白,构建了pHSIE-Nb His-Sumo-Intein)、pHSIE-intein-NbHis-Intein)和pET32a-intein-NbHis-Trx-Intein3种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在不同表达条件下比较,选取可溶性表达最好的载体大量表达,用Ni-NTA金属螯合层析柱进行纯化,并利用Intein自剪切去除标签,纯化纳米抗体。且用制备的纳米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做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其反应原性。结果显示3种不同融合标签的纳米抗体都可成功表达,而融合His-Trx-Intein标签的载体可溶性表达量最高。融合蛋白经pH725 ℃剪切24 h后可以得到不含融合标签的纳米抗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统计学分析,制备的抗PCV2 Cap纳米抗体蛋白包被的样品组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制备的纳米抗体是有活性的。本研究成功建立一种高效表达、纯化纳米抗体的方法,可以增加蛋白表达量、可溶性和简化蛋白纯化过程,获得具有活性的无标签的纳米抗体。为其进一步的纳米抗体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金英黄归液的抑菌作用分析
杨航,张小艺,王鲁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94-14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23
摘要 ( 304 )   HTML( )    PDF (879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初探自制金英黄归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抗菌作用,作者常规制备金英黄归注射液,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S. aureus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研究其在体内的抑菌作用,在MBC下应用电镜观察其对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比色法研究其对细菌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英黄归液对S. aureusMICMBC分别为31.262.5 mg·mL1,能显著抑制S. aureus引起的小鼠死亡(P<0.05),在MBC作用下的S. aureus细胞壁上有大量絮状物,细胞呈塌陷状,甚至细胞壁破裂,能极显著降低细菌体内SDH比活性(P<0.01)。结果提示金英黄归液对S. aureus具有抑菌作用,抑菌机制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抑制菌体内的酶系统。

ELISA与IFA用于检测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比较分析
王鑫,崔治中,龚建森,高明燕,范建华,俞燕,朱静,徐步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499-1503.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24
摘要 ( 217 )   HTML( )    PDF (1135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比较ELISA与IFA用于检测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上的差别,将5个不同梯度TCID50的NX0101病毒接种到DF-1细胞上,维持培养6个不同时间段(1、2、3、5、7和9 d),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试验发现接种剂量高于101.625个TCID50时,维持培养2~3 d IFA即可检出阳性结果,而ELISA检测P27抗原相对滞后2~4 d;当接种剂量低于100.625个TCID50时,维持培养至7 d IFA检测结果为阳性而ELISA检测仍为阴性。由此得出结论IFA 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病毒的感染,而ELISA检出时间有明显滞后性。

1株野鸟源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SPF鸭的致病性分析
管雪婷,刘景利,柴洪亮,程成,张翼,左欣悦,陈晓妹,刘熠楠,华育平,李雁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9):  1504-15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9.025
摘要 ( 235 )   HTML( )    PDF (1977KB)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初步评估野鸟源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幼龄鸭的致病力,为研究AIV的致病机制和禽流感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周龄SPF鸭(绍兴麻鸭)为模型,模仿自然感染1株H5N2亚型LPAIV,对其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鸭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毒在鸭消化道更能进行有效复制,排毒时间较长,具有直接接触感染的能力。病毒感染鸭7~14 d可产生HI抗体,在第3周达最高值。病毒仅能在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2个器官组织中较高水平复制,却对法氏囊、肺、胸腺和胰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果提示,幼龄鸭在AIV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至于是否与真正自然状态下的感染有差异,还需进一步试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