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23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s及其功能研究
朱晓攀,苗向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09-15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1
摘要 ( 273 )   HTML( )    PDF (896KB) ( 10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组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缺少特异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lncRNAs可参与表观遗传修饰。许多真核生物和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以发育调节的方式被转录,可以产生很多lncRNAs。lncRNA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构和其他RNA干扰形式,而DNA甲基化、染色质重构等也可调控lncRNA的表达及功能,本文将对lncRNAs的功能、在基因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医学方面的重要性进行综述。

遗传繁育
猪胰岛素启动子序列分析及调控基因在胰腺组织特异性表达验证
胡炳俊,王超群,阮进学,辛磊磊,牟玉莲,杨述林,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16-1521.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2
摘要 ( 160 )   HTML( )    PDF (910KB) ( 1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不同中国地方猪品种胰岛素基因启动子序列差异分析,可为转基因调控我国小型猪胰腺β细胞功能研究和糖尿病模型制备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PCR从通城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3个品种猪基因组DNA中扩增猪胰岛素启动子全长,经比对分析获得具有地方猪品种特征的序列,在小鼠胰腺瘤细胞和转基因鼠中验证该序列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有效性和特异性。3个地方猪品种间1.5 kb长的胰岛素启动子序列无碱基差异,与国外猪品种仅有3个碱基差异;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明该启动子能在胰腺瘤细胞高效启动下游基因表达;转CHOPUCP2基因小鼠中,2个目的基因在胰腺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背肌和肾脏,且胰腺组织中蛋白丰度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从中国地方猪品种中分离的胰岛素启动子能够特异性调控目的基因在胰腺组织中表达,为转基因调控猪β细胞功能的动物模型建立奠定了基础。

Cdk2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唐青海,张辉,危艳武,刘长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22-15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3
摘要 ( 236 )   HTML( )    PDF (3169KB)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猪Cdk2基因,并研究其编码蛋白CDK2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T-PCR扩增猪Cdk2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特征,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猪各个脏器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K2的亚细胞定位,采用过表达和shRNA干扰技术研究CDK2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猪Cdk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897 bpGenBankJX967576),该基因与绵羊、牛、山羊、人、金仓鼠、小鼠、仓鼠和沟鼠Cdk2的核苷酸相似性依次为94.2%94.0%93.8%93.4%91.8%91.0%90.6% 89.9%,与牛、山羊和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Cdk2编码298 aaCDK2分子质量为34 kuCdk2 mRNA在猪10个不同脏器和组织中均有表达。CDK2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猪CDK2PK-15细胞中过表达引起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及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G0/G1期无显著变化;相反,CDK2表达量降低引起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及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而G2/M期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猪Cdk2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绒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
杜琛,付绍印,韩志玲,孟丽云,爱伦高娃,高丽霞,成立新,张文广,李金泉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32-15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4
摘要 ( 228 )   HTML( )    PDF (2170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建立了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以期深入研究山羊肌内脂肪组织发育和脂肪沉积过程中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采集1日龄羔羊背最长肌,Ⅱ型胶原酶消化1.5 h后依次通过80目、400目筛网过滤,离心,通过差速贴壁法得到增殖旺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肪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检测 LPL PPARFTOLIPIN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原代培养的细胞成分均一,贴壁生长呈短梭状或棱形,具有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通过定量分析, FTO mRNA在早期就有较高表达,在分化57 d达到最高水平,之后维持较高水平,11 d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LIPIN mRNA在加入诱导剂后出现波动现象。PPAR mRNA在整个细胞分化和增殖过程中维持一个较稳定的水平。LPL mRNA在分化早期高表达,随着分化程度的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在体外重现了增殖和分化的过程。基因表达量为 FTO>LPL>PPAR>LIPIN,这可为进一步研究脂肪沉积机制及优化山羊肉品品质奠定基础。

济宁青山羊子宫内ERα、ERβ和PR的分布及其mRNA表达的增龄性变化
白淑,同海妮,石运芝,黄丽波,侯衍猛,王树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39-15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5
摘要 ( 228 )   HTML( )    PDF (3146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济宁青山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α和ERβ)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在子宫的定位及其mRNA的表达规律。利用SABC法检测ERα、ERβ和PR在不同日龄组子宫的分布;以GAPDH为内参基因,qRT-PCR法检测3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ERα、ERβ P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腔上皮、腺上皮、基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胞核中,偶见胞质阳性着色。ERα、ERβ和PR阳性细胞光密度与其mRNA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但ERβ低于ERα。ERα和ERβ在出生当天~30日龄处于低水平,60日龄开始上升,90120日龄达到高峰,以后维持在高水平状态;PR在出生当天较高,而在30日龄处于最低水平,初情期(60日龄)后逐渐升高,并在性成熟(120日龄)和性成熟后(180日龄)出现2个高峰。ERα、ERβ和PR参与调节子宫内膜与肌层的增殖和分化。

常年发情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在不同季节生殖激素变化规律
贺建宁,王金鑫,狄冉,王耀武,孙晓笛,杨志敏,刘秋月,张鑫荣,任德新,崔保国,蔡占荣,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47-15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6
摘要 ( 359 )   HTML( )    PDF (959KB) ( 10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检测一年四季常年发情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外周血液中4种重要生殖激素(雌二醇,E2)、孕酮(P4)、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的浓度,解析绵羊常年发情的生殖激素变化规律,为调控绵羊的繁殖季节性提供激素方面的理论依据。34周岁的小尾寒羊成年母羊和滩羊成年母羊各5只,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颈静脉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2P4FSHLH的浓度。试情公羊爬跨法表明小尾寒羊4个季节均可发情,而滩羊从8月份开始发情至来年3月份陆续进入乏情期。小尾寒羊外周血液中4种生殖激素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变化基本稳定。滩羊生殖激素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E2变化基本稳定;P4分泌量秋冬季节显著高于春夏季节(P<0.05);FSHLH分泌量秋冬季节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通过对2品种间激素变化研究发现,小尾寒羊与滩羊4个季节血液中E2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春夏季节时小尾寒羊 P4FSH含量显著高于滩羊(P<0.05);小尾寒羊 LH含量在4个季节均高于滩羊,但仅在冬季时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稳定的E2水平及一定浓度的P4可能与绵羊的常年发情有关,高水平的FSHLH对开启或维持绵羊的发情具有重要作用,或与多胎具有一定的关系。

山羊精原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孔群芳,罗奋华,萨初拉,包佳婧,刘代艳,吴应积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54-15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7
摘要 ( 215 )   HTML( )    PDF (1626KB) ( 9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1种简便高效分离纯化山羊精原干细胞的方法。采用三步酶消化对4月龄的山羊睾丸进行处理,分离获得单细胞悬液。将细胞依次培养于明胶、大鼠鼠尾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涂层的细胞培养皿中,根据各类细胞贴壁能力和贴壁速度不同进行精原干细胞的富集和纯化,并在各步纯化过程中用精原干细胞特异标记分子PLZF和CDH1进行免疫荧光标记染色鉴定,统计精原干细胞所占的比率,并对获得的细胞进行初步培养和鉴定。每克睾丸中分离出1.36×107个细胞。纯化后每克睾丸组织获得8.7×104个细胞,其中精原干细胞纯度达87.0%。将分离纯化后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可形成细胞簇,并表达精原干细胞标记分子CDH1和PLZF。结果表明,通过三步酶消化和差异贴壁方法已经建立起山羊精原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技术。用此技术纯化的山羊精原干细胞(SSCs)能在体外培养增殖, 形成细胞簇。

公牛MBL2基因多态性与精液品质及后裔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白井岩,吴洁,蒋小强,王根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61-15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8
摘要 ( 228 )   HTML( )    PDF (782KB) ( 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annose-binding lectin 2, MBL2)基因与中国荷斯坦公牛精液品质及后裔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寻找可作为公牛精液品质及后裔生产性能的分子标记。利用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对218头成年中国荷斯坦公牛MBL2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多态位点与精液品质及后裔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牛MBL2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2上存在5个突变位点,即g.101 G/Ag.135 C/Ag.136 G/Ag.147 T/Cg.32 C/Tg.32 C/T为新发现的多态位点(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C 832932),g.101 G/Ag.135 C/A突变导致了31 Arg31 Gln42 Pro42 Gln突变。g.101 G/A位点与精子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g.135 C/A突变与鲜精活力及精子密度极显著相关(P0.01);g.136 G/Ag.147 T/C突变与与鲜精活力、精子密度、产量育种值、脂肪育种值、蛋白育种值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体细胞育种值显著相关(P0.05);g.32 C/T位点与体细胞育种值相关性极显著(P0.05)。外显子1发现5种单倍型组合,MN型个体精子密度、鲜精活力、产量育种值、脂肪育种值及蛋白育种值最高,有利于提高精液品质及牛群产奶性能。结果提示,MBL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公牛的精液品质及后裔生产性能存在相关性。

生长分化因子9在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过程中的表达
欧阳效晴,杨淑青,张春强,栗瑞兰,张通,张家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61-15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09
摘要 ( 178 )   HTML( )    PDF (1051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 ,COCs)体外成熟过程中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GDF-9)基因表达和卵丘细胞扩展的关系。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GDF-9基因在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过程中(0、6、12、18、24 和28 h)的相对表达变化,同时观察了卵丘细胞扩展情况。结果表明, GDF-9 mRNA的表达量在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过程中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随着成熟培养的进行,其表达量逐渐增加,在成熟培养12 h时表达量最高,但随后又逐渐降低,在成熟培养24 h表达量最低;卵丘细胞在IVM 12 h开始出现明显的扩散,而且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卵丘细胞的扩散程度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GDF-9 mRNA表达与卵丘细胞开始扩散的时间一致,揭示GDF-9基因可能在牛卵丘细胞扩散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牦牛卵母细胞及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郭宪,丁学智,王宏博,包鹏甲,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76-15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0
摘要 ( 221 )   HTML( )    PDF (881KB) ( 8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牦牛卵母细胞、早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相关基因mRNA表达规律,为早期胚胎发育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提供分子依据。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选取表达量存在差异的基因条带,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差异基因在卵母细胞、2-细胞、8-细胞和囊胚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4条差异条带中,除桑椹胚期1个基因在GenBank中未检测到同源性外,其余3个基因分别与锌指MYND11ZMYND11)、核小体组装蛋白11NAP1L1)、核糖体蛋白L27RPL27A)高度同源。ZMYND11基因在成熟卵母细胞、2-细胞、8-细胞、囊胚阶段其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NAP1L1基因在成熟卵母细胞、2-细胞、囊胚阶段其表达量相对较低,而在8-细胞表达量急剧升高(P<0.05)。RPL27A基因从成熟卵母细胞经2-细胞到8-细胞随胚胎发育进程表达量逐渐降低,到囊胚期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基因ZMYND11RPL27ANAP1L1在牦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mRNA表达量存在时间性差异,可能与早期胚胎的正常发育及不同的生理活动有关。

动物营养
纳米氧化铈对蛋鸡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消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辉,王翠菊,邸科前,吴鹏威,杨利,黄仁录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82-15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1
摘要 ( 233 )   HTML( )    PDF (458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纳米氧化铈对蛋鸡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纳米氧化铈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作用机理。试验选择26周龄健康商品蛋鸡3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基础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306090 mg·kg-1纳米氧化铈,试验期7周。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纳米氧化铈对产蛋率、料蛋比无显著影响(P>0.05),对蛋重、采食量以及破蛋率有显著影响(P<0.05)。蛋重以30 mg·kg-1组最高,破蛋率以60 mg·kg-1组最低。纳米氧化铈对钙利用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蛋白质、能量、磷的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2)纳米氧化铈对肠道中胰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对胰腺中胰脂肪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以60 mg·kg-1组最高(P<0.05);对肠道及胰腺中胰蛋白酶及胰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均以30 mg·kg-1组为最高。(3)不同水平的纳米氧化铈对消化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有影响。3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上调了胰蛋白酶Ⅱ基因mRNA水平(P<0.01),显著上调了胰淀粉酶和胰蛋白酶Ⅰ基因mRNA水平(P<0.05),6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了胰脂肪酶基因mRNA水平(P<0.05),但却极显著下调了胰蛋白酶Ⅱ基因mRNA水平(P<0.01),显著下调了胰淀粉酶基因mRNA水平(P<0.05)。9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下调了胰蛋白酶Ⅱ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显著下调了胰淀粉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日粮中添加纳米氧化铈对蛋鸡生产性能及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3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了胰淀粉酶、胰蛋白酶Ⅰ基因、胰蛋白酶Ⅱ基因mRNA水平(P<0.05),从而显著提高了蛋重和钙表观消化率;6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了胰脂肪酶,显著下调了胰淀粉酶和胰蛋白酶ⅡmRNA水平(P<0.05),使胰淀粉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破蛋率降低;9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下调了胰淀粉酶基因和胰蛋白酶Ⅱ基因mRNA表达水平,使蛋重、日采食量、胰蛋白酶活性降低,破蛋率提高。综合评定,日粮中以添加30 mg·kg-1纳米氧化铈效果较佳。

浏阳黑山羊胃肠道不同部位重要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特征研究
焦金真,王芃芃,汤少勋,周传社,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590-15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2
摘要 ( 218 )   HTML( )    PDF (1261KB) ( 7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山羊胃肠道不同部位微生物组成及分布特征,以期为探索胃肠道不同部位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功能奠定基础。选择山羊胃肠道具有明确已知功能特征的甲烷菌和细菌来进行qRT-PCR定量研究。细菌中又选择了2个属(乳杆菌和双岐杆菌),5个种(4种纤维降解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选取4只体况良好、年龄相同(1岁半左右)、体重相近((20.0±1.2) kg)的浏阳黑山羊作为试验动物的4个重复。同时屠宰4只羊,取瘤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的食糜,提取总DNA,通过构建重组标准质粒来对这些微生物进行绝对qRT-PCR定量研究。结果,本研究已成功构建细菌及甲烷菌的标准质粒。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浏阳黑山羊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存在差异(P<0.01),同时胃肠道相同部位的微生物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异。除溶纤维丁酸弧菌外,检测的微生物均是在瘤胃中最多。在后肠道、空肠和十二指肠的微生物数量最少,回肠的微生物较多,以盲肠、结肠和直肠中的微生物最多。山羊胃肠道不同部位重要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分布情况差异极显著(P<0.01),但总体上是瘤胃最多,盲肠、结肠、直肠居中,回肠次之,十二指肠和空肠最少。重要功能微生物分布特征的差异为探索胃肠道不同部位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功能奠定基础。

丁酸钠对断奶犊牛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赵会利,高艳霞,李建国,李秋凤,曹玉凤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00-16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3
摘要 ( 391 )   HTML( )    PDF (2938KB) ( 1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丁酸钠对犊牛断奶应激反应的影响。选择2431 d的中国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头。对照组犊牛按牧场传统方法饲养,试验组犊牛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1%丁酸钠。犊牛60 d断奶,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犊牛60 75 d体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86%P<0.05)和4.58%P<0.01),而31~60 61~75 d ADG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6.33%P>0.05)和10.61%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断奶当天血清中甘油三酯、尿素氮、CRPHPIL-6TNF-β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葡萄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g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断奶后15 d时血清中甘油三酯、尿素氮、CRPHP、皮质醇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葡萄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犊牛断奶当天和断奶后15 d瘤胃绒毛长度和宽度较对照组均极显著提高(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提示,犊牛日粮中添加丁酸钠提高了犊牛断奶前后的生长性能,降低了犊牛血清中急性期蛋白、皮质醇水平,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犊牛胃肠道的发育,缓解了犊牛的断奶应激。

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来源饲粮对冬毛期雌性蓝狐营养物质利用和氮代谢的影响
耿业业,高志光,杨福合,李光玉,高秀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09-16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4
摘要 ( 198 )   HTML( )    PDF (378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来源饲粮对冬毛期雌性蓝狐营养物质利用和氮代谢影响。 选择(129±5)日龄、体重相近、健康雌性蓝狐40只,随机分成4组。试验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设2个不同饲粮蛋白质来源(P植和P)是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来源,2个不同饲粮脂肪来源 (F植和F)是豆油和猪油,组成4个处理(PF植、PF动、PF植、PF)。在冬毛期内,进行了消化试验和氮平衡试验,分析蓝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氮沉积、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等指标。结果表明, P植组蓝狐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P动组(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P动组(P<0.05),但P植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却极显著低于P动组(P<0.01);猪油组(F动组)粗蛋白、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低于豆油组(F植组),但猪油可以极显著降低饲粮的尿氮,提高饲粮的蛋白质生物学效价(P<0.01)。由此得出,蓝狐对植物性饲料已经适应,但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却极显著低于动物性蛋白饲料,所以蓝狐实际生产中要想以植物性蛋白饲料为主则要考虑氨基酸平衡问题;豆油的脂肪消化率虽较高,但猪油可以提高氮利用和氮沉积,所以混合油脂生产效果会更好。

预防兽医
汉赛巴尔通体17-kDa蛋白的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程王琨,常晨,马培培,陈攀,郑芳园,李玉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16-16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5
摘要 ( 231 )   HTML( )    PDF (474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中国猪群中是否存在巴尔通体感染情况,作者将汉赛巴尔通体17-kDa蛋白基因按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嗜性改造后进行全基因人工合成,然后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17kDa,导入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并用Ni-NTA纯化试剂进行纯化;纯化后的蛋白应用His单抗进行鉴定。以17-kDa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检测抗汉赛巴尔通体17-kDa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如下:抗原包被量0.4 μg·mL-1,37 ℃包被2 h后4 ℃过夜,1%BSA 37 ℃封闭3 h,待检血清1∶100稀释后,37 ℃孵育1 h,二抗1∶15 000稀释,37 ℃作用30 min,抗体临界值OD450 nm≥0.392判为阳性,OD450 nm≤0.332 6判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为可疑。建立的ELISA与猪嗜血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等感染血清无交叉反应,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较好,对379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达51.72%。该方法可用于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猪弓形虫重组MIC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白昀,王海燕,王占伟,纪燕,吴叙苏,刘冬霞,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22-16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6
摘要 ( 190 )   HTML( )    PDF (628KB) ( 7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针对猪弓形虫MIC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制免疫金标试纸条提供材料,作者以纯化的重组MIC3蛋白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经ELISA 筛选阳性克隆和亚克隆建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McAb,测定其亚类、效价,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并利用胶体金颗粒标记的McAb制备免疫金标试纸条。成功制备了2株稳定分泌抗MIC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B7和D3,2株McAb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2a,其ELISA腹水效价分别为1∶64万和1∶192万,Western blot结果表明, 2株McAbs腹水均能分别与纯化的重组MIC3蛋白和猪弓形虫全虫蛋白中大小为56和38 ku左右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用纯化后McAb标记的胶体金颗粒制备的免疫金标试纸条可以检测到最低浓度为4×104 CFU·mL-1的弓形虫速殖子。本研究为猪弓形虫病的现场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显示出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施马伦贝格病毒核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张永宁,吴绍强,吕继洲,冯春燕,王彩霞,袁向芬,邓俊花,林祥梅,Wernike Kerstin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29-16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7
摘要 ( 237 )   HTML( )    PDF (1509KB) ( 9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表达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的核衣壳蛋白(N),进而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以SBV (BH80株) 的RNA为模板,RT-PCR扩增N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中,获得pET-28a-SBV-N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His-SBV-N融合蛋白。在非变性条件下用Ni-NTA柱纯化His-SBV-N,并以此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抗。经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后,利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对多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His-SBV-N融合蛋白在E. coli BL21(DE3)中同时以可溶性和包涵体2种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u;(2)制备的多抗效价高达1∶64 000。该多抗不仅能与His-SBV-N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且还能识别SBV的不同毒株,但与布尼亚病毒科内亲缘关系最近的沙门达病毒(Shamonda virus)、道格拉斯病毒(Douglas virus)和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的核衣壳蛋白存在交叉反应。His-SBV-N融合蛋白及其多抗的成功制备,为施马伦贝格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
马辉,边传周,王永芬,王鲜萍,郑宝亮,赵绪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37-16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8
摘要 ( 189 )   HTML( )    PDF (778KB) ( 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制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C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以原核表达并纯化的重组gC蛋白为免疫原注射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分泌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3D6。3D6的亚类为IgG1型,轻链为κ链;上清、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6.4×103、1.28×105;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该单克隆抗体能识别牛gC蛋白。利用3D6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IBR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结果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为快速诊断IBRV和研究gC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

猪嗜血支原体猪体感染试验
王帅彪,李玉峰,常晨,程王琨,马培培,邹垚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45-16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19
摘要 ( 218 )   HTML( )    PDF (4084KB)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猪嗜血支原体致病机制,将其感染健康猪和切脾猪,从临床症状、血液学和生物化学指标、菌血症、抗体水平以及细胞因子、病理剖检和组织学检查等方面系统研究猪嗜血支原体病的发病过程。结果显示,与不切脾猪相比,切脾猪体内的猪嗜血支原体含量(血液中含量1.0×108拷贝·mL-1)更高,维持时间更长。猪嗜血支原体血液中含量和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和铁等指标显著相关。仅1头猪产生猪嗜血支原体抗体,3组猪血清中均没有检测到细胞因子IL-4 和IFN-γ。本研究复制出猪嗜血支原体病病例,记录了该病的发展过程,为该病的病理机制、预防、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基础兽医
孕激素受体在雌性山羊结状神经节的表达
郭晓,陈文东,王志豪,徐永平,范洁,金秀芳,董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54-16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20
摘要 ( 208 )   HTML( )    PDF (2457KB) ( 7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孕激素是否具备作用于结状神经节神经元的条件,从而可能通过影响内脏反射的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功能参与调节胃肠的活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孕激素受体(PR)在成年雌性山羊结状神经节(NG)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PR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雌性山羊结状神经节中广泛分布,神经元、卫星细胞、施万细胞、神经纤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着色。其中神经元的细胞膜呈棕褐色,为强阳性,细胞质中的尼氏小体为中等阳性或弱阳性。在带核的神经细胞中,多数神经元细胞核内核质为强阳性,核仁为清亮的空泡。多数卫星细胞上的PR为强阳性,少数其胞核呈空泡状不着色。施万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孕激素受体呈淡黄色,为弱阳性。图像分析表明与其他非神经成分相比,神经元胞体的PR相对表达量差异性极显著(P<0.01)。上述结果表明结状神经节中的内脏感觉神经元是孕激素作用的主要靶细胞之一,即孕激素有可能作用于结状神经节内脏感觉神经元,从而通过内脏反射弧的传入端影响胃肠的活动,而结状神经节上的PR可能为孕激素对胃肠道的内分泌调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神经调节之间的网络节点。

不同培养条件对甘肃棘豆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杨晓雯,赵宝玉,路浩,白玛桑姆,曹丹丹,周启武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60-16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21
摘要 ( 196 )   HTML( )    PDF (1224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中国甘肃棘豆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采集于青海省祁连县甘肃棘豆的茎和叶部,运用表面消毒法将组织块分别置于黑暗和光照条件及PDA和BDA两种培养基上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用于种属鉴定,并通过Biodap软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629块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433株,分属9个科15个属28种,不同培养条件优势菌属有所不同,总体而言, Undifilum oxytropis为优势菌属,且光照条件下更加明显;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香农-维纳指数(H)为1.99,均匀度指数(E)为0.60,辛普森指数(D)为0.257,不同条件下多样性指数不同,黑暗条件下香农-维纳指数最高,光照条件下辛普森指数最大。结果提示,不同条件下内生真菌的分离率和多样性差异显著,黑暗条件下采用PDA培养基能提高内生真菌的分离率,黑暗条件下采用BDA培养基能增加内生真菌多样性,单就Undifilum oxytropis而言,光照条件下采用BDA培养基能提高其分离率。

临床兽医
奶牛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孙玲伟,张洪友,夏成,包凯,李兰,李影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67-16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22
摘要 ( 193 )   HTML( )    PDF (779KB) ( 10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别分析奶牛在患有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时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酮病对奶牛代谢过程的影响,寻找差异表达的代谢物。运用1H核磁共振(1H NMR)技术获得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3组奶牛血浆代谢组谱。所采集的数据经过模式分析获得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代谢物均为23个,其中临床酮病组6个表达上调,17个表达下调;而亚临床酮病组13个表达上调,10个表达下调。临床酮病组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差异性代谢物为28个,其中4个表达上调,24个表达下调。结果表明 1H NMR谱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技术能有效获得区别奶牛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并全景式地揭示了酮病发生过程中机体发生的广泛代谢紊乱,为今后深入探究酮病发生机理和新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白头翁汤对内毒素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胡屹屹,穆祥,胡元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75-16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23
摘要 ( 181 )   HTML( )    PDF (2236KB) ( 7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探讨中药白头翁汤方剂(PD)对细菌内毒素(LPS)损伤的治疗作用。将内皮细胞培养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LPS和白头翁汤作用12 h后,提取3个处理组的总RNA。采用Affymetrix Rat Genome 230 2.0 Array芯片检测,读取各组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生物学分析。选取5个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嵌合荧光法进行Real-time RT-PCR反应。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LPS组产生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6个,下调基因33个;与LPS组相比,LPS-PD组产生5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66个,下调基因12个;与空白组相比,LPS-PD组产生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3个,下调基因29个。5个目标基因Il1α、Il6、Edn1、Tnfsf11和Ptges的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依次为9.78、1.76、1.43、2.98和2.12,对应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别是10.57、1.53、1.59、3.16和1.71,两者变化趋势相符。白头翁汤抗内毒素的药理机制可能在于减少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抑制凋亡基因的启动,阻碍内毒素信号传导与受体激活,增加机体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11味中药多糖提取物对不同MHC B-LβⅡ基因型鸡新城疫抗体水平和IFN-γ、IL-4含量的影响
朱晓庆,李效振,乔海博,贾书红,张东升,谷新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10):  1685-16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10.024
摘要 ( 178 )   HTML( )    PDF (841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11味中药多糖提取物对不同MHC B-LβⅡ基因型鸡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采用PCR-RFLP方法将1日龄雄性良凤青脚麻鸡按不同MHC B-LβⅡ基因型分组,并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中药多糖提取物和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水平和IFN-γ、IL-4含量。结果显示:(1) 不同剂量中药多糖提取物能提高各MHC B-LβⅡ基因型鸡ND抗体水平和IFN-γ、IL-4含量,且高剂量组中AA基因型个体高于AB、BB基因型个体,中、低剂量组中AB基因型个体高于AA、BB基因型个体;(2) AA基因型个体ND抗体水平和IFN-γ含量在高剂量组高于中、低剂量组,AB、BB基因型个体ND抗体水平和IFN-γ、IL-4含量在中剂量组高于高、低剂量组。结果表明11味中药多糖提取物能不同程度促进各MHC B-LβⅡ基因型鸡ND抗体生成和细胞因子IFN-γ、IL-4的分泌,且在不同MHC B-LβⅡ基因型鸡中的最适免疫调节剂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