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3-07-23
综述
低氧适应的线粒体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左清清, 姚娜,董坤哲,叶绍辉,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993-9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1
摘要 ( 337 )   PDF (738KB) ( 10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气对于生物体不可或缺,当细胞面临低氧胁迫时通过诱导低氧基因做出应答。长期以来线粒体都被认为是氧浓度感受器,其呼吸链为低氧信号产生所必需,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可能通过呼吸链产生ROS调控PHD活性或ROS、NO共同作用蛋白酪氨酸硝化反应产生低氧信号;线粒体基因突变和细胞代谢通路改变、呼吸链效率调控也在机体低氧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线粒体如何参与生物低氧适应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生物低氧适应的关注和对线粒体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遗传繁育
BPI基因部分cSNPs检测及其对蛋白结构功能的影响
吴正常,王靖,朱世平,赵乔辉,刘璐,訾臣,吴圣龙,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00-100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1
摘要 ( 303 )   PDF (933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98头苏太猪为研究对象,检测BPI基因部分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预测分析碱基突变对BPI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利用PCR-SSCPPCR-RFLP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BPI基因外显子1410SNPs,运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原蛋白和突变型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结果表明,以BPI基因cDNA序列作为参照,BPI外显子1410存在6SNPs3个同义突变(c.24A>Gc.54T>Cc.522C>T)和3个错义突变(c.433C>T(Arg145Trp)c.1060A>G(Thr354Ala)c.1151T>G(Leu384Arg))。3种错义突变未改变BPI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区、糖基化位点以及二、三级结构,但是导致磷酸化位点的改变或存在其他潜在功能位点区域。Western blot试验发现,BPI蛋白的分子量为53 ku,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猪的BPI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猪。猪BPI外显子410的碱基突变不同程度影响到蛋白功能,并可能对机体疾病的抗性/易感性产生影响。

整合型诱导表达猪生长激素(pGH)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研究
鞠辉明,白立景,姜星,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08-10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3
摘要 ( 420 )   PDF (1280KB) ( 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整合型诱导表达猪生长激素(Porcine growth hormonepGH)载体,在细胞水平验证其诱导效率及表达效率。从pTRE-GH12载体上扩增TRE-GH片段,通过Sal I酶切位点连接到pCAGGS-rtTA载体中,构建重组载体pCAGGS-rtTA-TRE-GH12(下称pTTGH),将pTTGH质粒转染猪PK15细胞,经G418筛选后,在培养液中添加诱导底物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后不同时间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细胞内pGH mRNA的表达;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的DOX,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pGH的表达变化。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TTGH载体;QRT-PCR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诱导底物后外源GH基因表达在36 h时最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外源GH表达水平和添加DOX的浓度呈现出正相关性,而正常细胞组中GH的表达水平不受DOX添加与否及量的影响。通过条带灰度分析Western杂交结果验证了培养基中一定范围内DOX浓度和pGH表达量呈现出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整合型诱导表达GH载体并能实现GH的可控表达,本研究为以后制备可控表达GH转基因动物、进一步研究GH对机体影响奠定基础。

LepLEPR基因在不同脂尾型绵羊脂肪组织中的mRNA表达研究
刘宝凤,周沙沙,王景霖,魏琳琳,乔利英,刘建华,梁琛,刘文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14-10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4
摘要 ( 351 )   PDF (950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LepLEPR 2个基因在2个具有显著尾型差异的绵羊品种(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不同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这2个基因与绵羊脂肪代谢的关系。采集2个品种2、4、6、8、10和12月龄时共计96个个体(每品种公、母各半)7个部位(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腹膜后、皮下、肾周和尾部)的脂肪组织进行mRNA表达研究。结果表明,LepLEPR在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时空差异性。作为主效应,品种和性别基本不影响LepLEPR mRNA的表达,但品种与月龄间的互作对这2个基因的表达均有所影响。尽管这2个基因协同调节脂肪沉积和能量代谢,但是存在反向调节。有关结果为深入研究绵羊脂肪代谢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新疆野生盘羊ISG15基因的克隆表达
鲁海富,沈文,刘恺,崔茹鹏,杨文,姜方配,孙延鸣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23-10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5
摘要 ( 580 )   PDF (706KB) ( 6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表达新疆野生盘羊ISG15基因,并对其表达产物的活性进行检测。首先,利用RT-PCRRACE技术克隆盘羊ISG15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再将ISG15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PIC9K,经电击转化至GS115中并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用Ni2+螯合亲和层析法对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最后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来检测表达蛋白的活性。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新疆野生盘羊ISG15基因cDNA全长为642 bp,开放阅读框为474 bp,编码157个氨基酸。经酵母重组菌株GS115/pPIC9K-ISG15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约为33 ku,表达的蛋白可用Ni2+螯合亲和层析方法纯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表达的ISG15蛋白能够显著地刺激淋巴细胞增殖(P<0.05),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

皖西白鹅换羽前后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陈兴勇,谢珊珊,周丽,姜润深,耿照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30-10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6
摘要 ( 433 )   PDF (369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影响羽绒再生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本试验选取6100日龄皖西白鹅母鹅,于换羽前和换羽后1 d分别取其皮肤样,提取RNA,等量混合后比较换羽前后皖西白鹅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Wnt信号通路中的wnt5awnt10a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3 (LRP3)均表达下调,wnt受体基因frizzled 2 (FZD2)FZD9SFRP2表达上调,而FRZBFZD8FZD10表达下调;Noggin途径的NOG2NOG均表达下调,BMP家族的BMPR1ABMP1表达上调,BMP2BAMPIBMP2KBMP7等基因均表达下调;涉及羽绒再生循环的其他相关基因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基因Cyclin B3Cyclin Y表达上调,而Cyclin D3CDK3表达下调;皖西白鹅羽绒再生过程中还检测到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2、转化生长因子IGFα、白介素家族IL6ST等、肿瘤坏死因子TNFSF15等基因差异表达。皖西白鹅换羽1 d后引起Wnt经典途径和Noggin路径等多条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通过对皖西白鹅换羽前后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为进一步丰富禽类羽绒再生分子机理提供重要信息,羽绒再生过程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将为鹅高产羽绒品系的选育提供依据。

褪黑素对小鼠卵母细胞氧化应激及孤雌发育的影响
姜园园,张宝修,孙婧陶,李钟淑,方南洙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37-10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7
摘要 ( 378 )   PDF (474KB) ( 6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小鼠卵母细胞自发成熟体外培养模型研究了褪黑素(MT)对外源性H2O2刺激的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其孤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H2O2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卵母细胞PB1的排出率下降,当增加H2O2>250 μmol·L-1)时,显著下降(19.4% vs.92.0%, P< 0.05);(2)培养液中添加MT0.11.010.0 ng·mL-1)后均能阻止H2O2的抑制作用,其中10.0 ng·mL-1MT作用效果显著(P<0.05);(3)GV期卵母细胞经H2O2(500 μmol·L-1)MT0.0000.0010.0100.100 ng·mL-1)联合培养后孵育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DA)中,荧光显色表明,MT清除了由于H2O2引起的细胞内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其中0.100 ng·mL-1MT效果最显著(P<0.05,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氧化应激损伤,提高了成熟率;(4)统计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的发育情况,MT浓度为10-9~10-3 mol·L-1组培养的孤雌胚2-细胞发育情况无显著差异(88.2%91.4% 91.8% 88.8% vs. 88.1%, P>0.05)MT浓度为10-7~10-3 mol·L-1组的4~8-细胞率差异显著(58.8%73.8%43.6% vs.23.4%, P<0.05)MT浓度为10-9~10-5 mol·L-1均明显促进囊胚发育(24.6%46.6%49.2% vs.8.0%, P<0.05)。氧化应激对卵母细胞的成熟是不利的,MT保护了卵母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MT浓度为10-5 mol·L-1为卵母细胞孤雌发育能力的最适浓度。由此可推出MT作为细胞内的自由基清除剂,可能是提高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山羊卵巢间质细胞对小腔卵泡发育的影响
邱明宁,韩成全,杨忠财,刘军,权富生,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43-10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8
摘要 ( 407 )   PDF (1007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能有效利用山羊小腔卵泡和研究相关小腔卵泡发育的机理,将山羊小腔卵泡与卵巢皮质间质细胞、卵泡膜细胞和卵巢髓质间质细胞体外共培养,测定培养第5天卵泡直径、培养液中类固醇激素分泌量、卵母细胞特异性分泌因子gdf9bmp15基因的表达和卵泡颗粒细胞以及卵母细胞凋亡与抗凋亡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山羊小腔卵泡与卵巢间质细胞共培养5 d,卵泡直径增加明显大于小腔卵泡单独培养组(P<0.05);小腔卵泡与卵巢皮质间质细胞共培养5 d后,小腔卵泡分泌的雌二醇激素的量高于小腔卵泡单独培养组(P<0.01),为413.95 pg·mL-1;小腔卵泡与卵巢髓质间质细胞共培养5 d后,小腔卵泡分泌孕酮的量(11.695 ng·mL-1)极显著高于小腔卵泡单独培养组和其他共培养组(P<0.01),小腔卵泡与卵泡膜细胞共培养5 d后,小腔卵泡分泌的孕酮的量高于小腔卵泡单独培养组(P<0.05);小腔卵泡与卵巢皮质间质细胞、髓质间质细胞以及与卵泡膜细胞共培养5 d后,其卵母细胞特异性分泌因子gdf9基因和bmp15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卵巢间质细胞共培养5 d后,小腔卵泡内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抗凋亡基因表达上调(P<0.05),小腔卵泡内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抗凋亡基因表达下调 (P<0.05)。表明卵巢间质细胞促进小腔卵泡的生长以及类固醇激素如雌二醇和孕酮分泌,促进小腔卵泡内卵母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生长因子(gdf9bmp15)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小腔卵泡的凋亡。尤其是卵巢卵泡膜细胞与小腔卵泡共培养后明显提高小腔卵泡的抗凋亡能力。

饲养层密度对兔类ES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
李小佳,张君涛,徐秋勤,王鸽,曹书郡,王新庄,张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51-10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09
摘要 ( 339 )   PDF (766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饲养层细胞接种密度对兔类ES细胞分离培养影响,筛选适合兔类ES细胞分离培养最适饲养层密度。将兔囊胚分别接种到密度为10×10320×10340×103 个·cm-2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 MEF)饲养层上,观察兔类ES细胞贴壁和克隆生长情况,并对所得兔类ES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和Oct-4检测。结果表明,接种于密度为20×103 个·cm-2饲养层上的囊胚贴壁率(82.5%)、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形成率(67.5%)高于接种于密度为40×103 个·cm-2的饲养层上囊胚贴壁率(80.0%)、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形成率(65.7%),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P<0.05)接种于密度为10×103 个·cm-2饲养层上的囊胚贴壁率(55.6%)、ICM形成率(44.4%)。密度为20×103 个·cm-2饲养层上的兔类ES细胞F1F2代细胞克隆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最高已传至20代;获得的兔类ES细胞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表面抗原Oct-4表达检测均呈阳性。密度为20×103 个·cm-2MEF饲养层可更好支持兔类ES细胞体外培养。

羊驼皮肤中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表达差异
张俊珍,范瑞文,杨姗姗,石占全,姬凯元,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57-10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0
摘要 ( 325 )   PDF (1518KB) ( 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对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sGC在羊驼皮肤中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GC在棕色羊驼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是其在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量的0.16倍,且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羊驼皮肤总蛋白中含有与兔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条带,在棕色皮肤中的反应阳性弱于白色皮肤,且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白色羊驼皮肤毛囊的毛球上方细胞及细胞间质,而在棕色羊驼皮肤毛囊中,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毛球底部和外根鞘细胞及细胞间质。结果提示sGC参与羊驼毛色形成。

MSTN基因的多态性和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刘晓琴,马喜山,唐中林,周荣,杨述林,敖红,牟玉莲,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63-10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1
摘要 ( 473 )   HTML( )    PDF (373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结构及功能研究报道,将其作为猪生长发育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与关联分析,旨在为猪分子遗传标记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长白猪、大白猪、杜长大、通城猪、莱芜猪、五指山猪6个不同猪种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克隆测序鉴定MSTN基因启动子区、第1内含子区、第2内含子区、第1外显子区、第2外显子区及3UTRSNPs位点;以长白猪和杜长大2个试验猪群为材料,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法对MSTN基因进行SNP分型。建立最小二乘法分析模型,利用SA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在6个猪种76个个体中,共筛选出16SNPs,其中有4个位于启动子区,5个位于第1内含子,7个位于第2内含子,在外显子1、外显子23UTR区域并未检测到SNP位点。对MSTN基因的4SNPs位点(P1P3P4P5;其中P1P3P4位于启动子区,P5位于内含子1区)的生长性状关联分析显示,P4P5 2个位点的多态性与猪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P4P5 2个位点具有作为分子标记辅助猪育种的潜在应用价值。

遗传繁育
内皮素-3对羊驼黑色素细胞特征及细胞内毛色基因表达的影响
耿建军,白俊明,范瑞文,杨姗姗,庞亚妙,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70-10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2
摘要 ( 301 )   PDF (2173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内皮素-3Endothelin-3EDN3)对羊驼皮肤黑色素细胞内毛色形成相关基因的影响。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羊驼皮肤黑色素细胞中添加不同浓度(010-910-810-7 mol·L-1)的EDN3,通过MTT法、紫外分光光度法、q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黑色素细胞活力、黑色素产量、相关基因和蛋白(包括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or BEDNRB)、KIT、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t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羊驼皮肤黑色素细胞添加EDN3 72 h后,黑色素细胞呈双树突或三树突状,且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在添加适当浓度10-8 mol·L-1时,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细胞内EDNRBKITMITFTRY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被上调,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量也被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EDN3对羊驼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动物营养
早期断奶对舍饲肉用羔羊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郭江鹏,郝正里,李发弟,马友记,潘建忠,张元兴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78-10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3
摘要 ( 349 )   PDF (437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早期断奶对舍饲肉用羔羊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选用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选育群公羔(单羔)55只,分为3个处理,其中28 d断奶组(A组)和42 d断奶组(B组)各15只,对照组(不断奶,C组)25只,于第7天开始补饲;2个断奶组均于断奶后第0714天(对照组于对应时间)屠宰、取样;分别测定了肝脏和胰腺、各胃室及各肠段相对重量,各胃室相对容积等指标。结果表明,羔羊肝脏和胰腺相对重量(%活体重)均随日龄而增大,B组增幅大于A组。断奶后7 d与断奶日相比,AB组羔羊瘤网胃相对重量(%活体重、%全胃重)分别增加了107.28%16.22%40.39%13.24%C组对应时段分别增加了29.04%17.48%27.10%4.26%28 d断奶羔羊皱胃相对重量(%活体重)仍有小幅增长(断奶后714 d较断奶日分别增加了25.39%7.42%),而42 d断奶羔羊却明显降低(相应为断奶日的78.16%65.37%)。断奶对全胃及各胃室相对容积(%胃肠道容积)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较早断奶的作用更大。断奶日龄对羔羊各肠段相对重量(%活体重、%肠道重)影响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断奶组羔羊在断奶后7 d的前胃及瘤网胃相对重量(%全胃重)均接近成年绵羊水平。舍饲条件下从7 日龄开始补饲,在35甚或28日龄时羔羊瘤网胃相对重量和相对容积得到了较充分的发育,3528 d实施早期断奶可行。

VB1对育雏和育成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肝脏TPK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王姣,王宝维,葛文华,张名爱,岳斌,孟苓凤,王迪,陈苗璐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90-109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4
摘要 ( 265 )   PDF (483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鹅为试验对象,研究饲粮中不同VB1水平对鹅生长性能、消化道消化酶活力和TPK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以确定鹅育雏和育成期VB1的需要量。试验选用1日龄肝用型青农灰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各组VB1的水平分别为:04周龄为1.02.84.66.48.210.0 mg·kg-1515周龄为0.82.64.46.28.09.8 mg·kg-1。试验期共15周。结果表明:1)日增重在2个生长阶段与需要量成二次曲线变化,04周龄以5.60 mg·kg-1为最佳,515周龄以4.98 mg·kg-1为最佳;胃蛋白酶活力在2个生长阶段与需要量成二次曲线变化,04周龄以5.48 mg·kg-1为最佳,515周龄以6.03 mg·kg-1为最佳;胰脏胰蛋白酶活力在04周龄时与需要量成二次曲线变化,最适需要量为5.46 mg·kg-1;十二指肠内容物胰蛋白酶活力04515周龄时均与需要量成二次曲线变化,最适需要量分别为5.365.41 mg·kg-1215周龄鹅生长速度与消化道胃蛋白酶、胰脏胰蛋白酶、胰脏淀粉酶、肠胰蛋白酶、肠淀粉酶活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胰脏脂肪酶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315周龄时6.2 mg·kg-1 VB1显著提高鹅肝脏中硫胺焦磷酸激酶(TPK1)基因的表达量(P<0.05),且TPK1基因的表达量与胃蛋白酶、胰脏脂肪酶、肠淀粉酶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分析,VB1的需要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出现下降趋势,04515周龄饲粮VB1适宜需要量分别为5.604.98 mg·kg-1VB1影响鹅肝脏中TPK1基因的表达,而TPK1基因又调控了胃蛋白酶、胰脏脂肪酶、肠淀粉酶的活力,从而调节了生长性能。

预防兽医
H9N2亚型AIV全基因序列分析及重组病毒R01/NASS气源性传播的特点
魏宝之,杨燕,胡家卿,吕静,柴同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099-11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5
摘要 ( 380 )   PDF (2492KB)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气源性传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12008年山东省分离的H9N2亚型AIV为研究对象,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对具有气源性传染能力的山东分离株(SD01株)和不具有气源性传染能力的广东分离株(SS94株)进行重组,转染细胞拯救出重组株R01/NASS,对其在鸡群间的气源性传染能力进行测定。对SD01株序列分析表明,SD01株的MNSNPHA基因与HK/G9/97相似性最高,NAPB1PB2基因与HK/Y280/97相似性最高,PA基因与SH/F/98相似性最高。病毒在SPF鸡群间传播性试验发现,重组病毒R01/NASS接种鸡群后,可以经直接接触途径传染鸡群,但是却未感染气溶胶被动感染组鸡群,表明NA基因的替换使病毒失去了气源性传染的能力。该试验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SD01AIV NA蛋白氨基酸位点与气源性传染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细胞中非结构蛋白Nsp2表达分析
温贵兰,张涵淞,扈鸿霞,章先,张毅,王晓杜,李肖梁,方维焕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09-11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6
摘要 ( 465 )   PDF (2063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非结构蛋白Nsp2对病毒复制和致病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Nsp2Marc-145细胞内的分布与表达。构建nsp2PL2区域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免疫抗原,制备Nsp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将携带nsp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Marc-145HEK293细胞,或将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样品。免疫荧光观察Nsp2在转染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免疫印迹分析Nsp2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筛选获得了1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Nsp2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能用于免疫荧光和印迹分析。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Marc-145HEK293细胞后,Nsp2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免疫印迹检测到约为12050 ku的蛋白条带。PRRSV感染Marc-145细胞4 h即可检测到Nsp2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周围,随着感染时间延长Nsp2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细胞质。病毒感染8 h,可检测到120 ku左右的Nsp2蛋白条带,感染后12 h可检测到7050 ku左右的Nsp2蛋白,且蛋白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显著增多。PRRSV感染细胞中Nsp2的表达与剪切分析,为深入研究该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致病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PRRS聚乳酸乙醇酸微粒DNA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张辉,王光利,韩秀英,周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17-1123.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7
摘要 ( 250 )   PDF (1174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粒,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DNA疫苗pCI-ORF5吸附到该微粒表面,检测PLGA微粒对DNA的吸附量、体外释放情况以及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在6 h内PLGA微粒的DNA吸附量可达到0.9%,在体外的释放情况受到CTAB含量、PLGA分子量、PLGA浓度和内水相体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裸DNA疫苗同时免疫小鼠后,发现PLGA微粒可显著增强所吸附DNA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显示其作为载体递送DNA疫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基础兽医
抗菌肽BuforinⅡ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作用机制的研究
郝刚,乐国伟,施用晖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24-11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8
摘要 ( 374 )   PDF (2101KB) ( 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抗菌肽Buforin Ⅱ的衍生物BF2-A/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BF2-A/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以及穿膜效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膜的完整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菌肽在胞质内的积累。结果显示,BF2-A/B都不显著引起PI流入细胞质内,但BF2-B处理的细胞PI着染阳性比例高于BF2-A。BF2-A处理20 min后的细胞膜依然完整,而BF2-B能使胞质内容物轻微泄漏。抗菌肽BF2-A/B都能显著穿透细胞膜,并且BF2-B的穿膜效率高于BF2-A。同时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也证实抗菌肽在细胞质内的累积。研究结果说明BF2-A/B并不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而是进入细胞内实施抗菌活性。BF2-B在穿透细胞膜的过程中对膜的扰动较大,导致了PI的少量流入以及细胞内容物的泄露,同时穿膜效率提高,抗菌活性更强。

崂山奶山羊硬脂酰-CoA去饱和酶基因(SCD)多态性及其与泌乳性状的相关分析
王桂芝,王金凤,秦孜娟,王建民,赵金山, 程明,王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31-11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19
摘要 ( 378 )   PDF (1205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174只崂山奶山羊泌乳母羊的硬脂酰-CoA去饱和酶基因(stearoyl-CoA desaturase, SCD)外显子3 及侧翼序列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方法分析其在崂山奶山羊(Capra hircus)群体中的多态性及其与泌乳性状之间的关联效应。结果如下:在SCD基因外显子3及侧翼区检测到4SNPs,即E315 E/eE368 H/h,内含子3I346 R/r I355 Q/q,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样本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中E315 E/eI355 Q/q的分布情况一致,呈紧密连锁关系。SCD基因E315I355位点的EE/QQ基因型与基因型ee/qq的所有乳成分性状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EE/QQEe/Qq基因型的乳蛋白率、乳密度差异显著(P<0.05),等位基因E/Q为乳成分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各乳成分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极显著(P<0.01),显性效应不显著(P>0.05)E368位点hh基因型与HHHh基因型的所有乳成分性状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等位基因h为乳成分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所有乳成分的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极显著(P<0.01)I346位点rr基因型的300 d产奶量极显著(P<0.01)高于RR基因型,等位基因r300 d产奶量的有利等位基因,但其对乳成分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试验群体中分析SCD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系,发现F群体中,各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泌乳性状上的差异显著性较低;而P群体中不同基因型间所有乳成分性状的差异显著较高。本研究表明:SCD基因外显子3及侧翼区检测到4SNPs,即E315 E/eE368 H/hI355 Q/qI346 R/r,其中I346 R/r在国内其它奶山羊中尚未发现。等位基因EhQ分别为乳成分性状的有利基因,等位基因r300 d产奶量的有利基因,SCD基因在崂山奶山羊样本群中对泌乳性状的效应主要来源于对P育种群的影响。

非泼罗尼纳米乳的制备及理化性质与安全性分析
郭建军,欧阳五庆,李会芳,苏金辉,马志倩,李旭召,张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40-11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20
摘要 ( 363 )   PDF (1278KB) ( 7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拟制备非泼罗尼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和毒性为考察指标,筛选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再利用伪三元相图选出最佳配方,制备出非泼罗尼纳米乳。用透射电镜观察非泼罗尼纳米乳的形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范围、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通过留样观察和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通过皮肤毒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评估其安全性;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装置考察其透皮性。结果显示非泼罗尼纳米乳最佳配方:非泼罗尼1.2%,肉桂醛8.0%,聚氧乙烯醚蓖麻油 32.0%,蒸馏水58.8%。其呈规则的圆球形,粒径分布在5~24 nm,平均粒径11.5 nm,PDI为0.218,Zeta电位为-20.6 mV,稳定性良好。皮肤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透皮试验表明,该纳米乳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透皮效果。成功研制了非泼罗尼纳米乳,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透皮性好。

临床兽医
LH/hCG受体与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抑制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中作用的研究
刘青,王亚军,徐辉,黄沁怡,顾建红,袁燕,刘学忠,刘宗平,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47-11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21
摘要 ( 346 )   PDF (2411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LH/hCG受体和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ZEN)抑制小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分泌睾酮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原代培养的小鼠Leydig细胞为材料,用ELISA法分别测定ZEN暴露浓度为0151020 μg·mL-1及暴露时间为161224 h时睾酮的分泌量(hCG环境及cAMP环境)和胞质内cAMP水平(hCG环境),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CLIA)测定其细胞表面的LH/hCG受体结合力,用Western Blot法测定LH/hCG受体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hCG环境中高浓度及长时间ZEN暴露对睾酮分泌的抑制效应极显著(P<0.01,cAMP环境中,不同浓度及时间的ZEN暴露均可显著抑制Leydig细胞分泌睾酮(P<0.05),且浓度及时间—效应关系明显。不同浓度及时间的ZEN暴露对Leydig细胞LH/hCG受体的结合力及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低浓度及长时间ZEN暴露使胞质内cAM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显示,玉米赤霉烯酮可通过cAMP途径抑制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与LH/hCG受体途径无关。

犀角地黄汤对脂多糖复制大鼠发热模型下丘脑IL-1β和PGE2的影响
董虹,张涛,胡格,姜代勋,王建舫,李佳,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55-115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22
摘要 ( 268 )   PDF (553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犀角地黄汤对脂多糖引起大鼠发热的退热效果及其机制。120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脂多糖组、阿司匹林组和犀角地黄汤组,每组30只。脂多糖组、阿司匹林组和犀角地黄汤组腹腔注射100 μg·kg-1脂多糖复制大鼠发热模型,2 h后,阿司匹林组和犀角地黄汤组分别灌服阿司匹林(0.04 g·mL1,按体重以10 mL·kg1给药)和犀角地黄汤(1.6 g·mL1,按体重以10 μg·kg1给药);对照组和脂多糖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动物基础体温和攻毒给药后每小时肛温,并在2358 h分别从每组中随机选取6只大鼠断头处死,采取下丘脑组织,检测其IL-1β和PGE2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脂多糖组比较,犀角地黄汤能显著缓解脂多糖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且在用药后2 h显著降低脂多糖引起的IL-1β(P<0.05)和PGE2P<0.05)的升高,用药后3 h显著降低IL-1β的升高(P<0.05)。说明犀角地黄汤能明显抑制脂多糖引起的大鼠发热,其初期的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IL-1β的生成,进而抑制发热介质PGE2释放有关。

研究简报
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阻滞的影响
庄利利,吴俊波,胡德宝,蔡丽娟,张也,李钟淑,方南洙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60-11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23
摘要 ( 425 )   PDF (817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索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克服胚胎发育阻滞的机理。建立纯化的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系,并与合子进行共培养,用DCHFDA测定胚胎内部的H2O2含量,以MTT法测定输卵管上皮细胞活力,RT-PCR检测CATGPX的转录状况。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能够显著提高2-细胞早期、4-细胞期胚胎发育率(P0.05),囊胚率也有所提高(P0.05)。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能够显著降低2-细胞早期胚胎内部的H2O2含量(P0.05)。小鼠阻滞胚胎中有H2O2蓄积,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能够降低Ⅰ和Ⅱ型阻滞胚胎的比例(P0.05),显著地提高Ⅲ型阻滞胚胎的比例(P0.05)。当胚胎发育到2-细胞早期时共培养细胞活力上升(P0.05),抗氧化基因CATGPX转录量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胚胎细胞内部的活性氧,克服胚胎发育阻滞,促进胚胎发育,提高胚胎质量。

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调查
张斌,朱晓霞,岳华,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7):  1167-1172.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7.024
摘要 ( 302 )   PDF (328KB) ( 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牦牛源沙门菌(Salmonella)的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频率进行调查。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31株牦牛源沙门菌分为8种不同血清型,以都柏林沙门菌(10/31, 32.26%)、肠炎沙门菌(9/31, 29.03%)和鼠伤寒沙门菌(4/31, 12.90%)为主要血清型,其次为布利丹沙门菌、御成门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奥雷翁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采用PCR方法对14个毒力基因分布频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携带有SPI-1SPI-5毒力岛的相关基因,5种血清型牦牛源沙门菌携带毒性质粒,首次发现布利丹沙门菌和御成门沙门菌携带毒性质粒。本研究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牦牛源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频率高,暗示了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牦牛源沙门菌的致病性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