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23
综述
牛发情周期卵泡发育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李鹏飞,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33-339.  doi:
摘要 ( 550 )   PDF (388KB) ( 7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发情周期内排卵卵泡的数量和质量与其繁殖性能直接相关。本文就牛发情周期内有关卵泡发育的概念提出、理论建立、研究技术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可以确定,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牛卵泡生长和闭锁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将会极大改善牛的繁殖性能。

遗传繁育
梅山猪Tektin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规律的研究
王宵燕,宋成义,高波,李碧春,陈庭锋,何庆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40-350.  doi:
摘要 ( 308 )   PDF (4570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猪Tektin4基因,并研究该基因在梅山猪组织器官中的时空表达规律。首先,采用RACE方法获得猪Tektin4的cDNA序列,对所获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采用半定量的方法检测Tektin4在150日龄梅山公母猪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特征;最后,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分析该基因在2、30、60、90、150日龄段梅山公猪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并对不同日龄段梅山公猪附睾尾的精子计数。结果显示,猪Tektin4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 500 bp,编码447个氨基酸。具有TEKTIN家族保守结构域,即4个Coiled-coils结构,在螺旋Helix2A和Helix2B之间存在TEKTIN家族特征的信号序列RPNVELCRD。猪Tektin4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牛和马的相似性最高为89%,进化距离最近,与热带爪蟾的相似性最低为62%,距离最远。Tektin4在成年公猪睾丸中表达丰度较高。在公猪的垂体和母猪的子宫角和输卵管中表达丰度较低,该基因于60 d的睾丸中开始表达,与附睾尾出现完整形态的精子时间相一致。150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该基因编码氨基酸作为精子尾部的结构蛋白与精子发生有关,并可能与部分组织或器官纤毛发生有关。

Prox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亚细胞定位的研究
袁继红,龙欢,田明芳,杨在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51-357.  doi:
摘要 ( 315 )   PDF (1655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在克隆猪Prox1基因(sProx1)的基础上,对猪Prox1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分析,并通过EGFP融合蛋白对该基因产物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本研究将人和鼠的Prox1基因编码区在猪的ESTs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然后根据EST进行序列拼接并设计引物对猪Prox1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通过比对人、鼠及其他物种Prox1基因第二个内含子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猪Prox1基因部分内含子,根据克隆得到的部分内含子序列设计引物,利用猪仓鼠体细胞辐射杂种板(IMpRH)对猪Prox1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根据已获得的猪Prox1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猪Prox1基因的融合绿色荧光超表达载体EGFP-Prox1,并转染猪肾PK15细胞,12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Prox1蛋白在亚细胞内的定位。结果表明:Prox1 基因定位于猪第9号染色体长臂的26区,与标记SW1651紧密连锁;构建猪Prox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 -N1- Prox1,融合蛋白EGFP-Prox1定位于PK15细胞的细胞核中。

鸡胫长和胫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孙艳发,刘冉冉,郑麦青,赵桂苹,张磊,吴丹,胡耀东,李鹏,文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58-365.  doi:
摘要 ( 584 )   PDF (1033KB) ( 9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影响鸡胫生长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本试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昌平试验基地鸡场鸡F2资源群体为基础,测定了F2代个体93日龄的体重、胫长和胫围,并利用60 K SNP芯片对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分型,进行胫长和胫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表明,与鸡胫长和胫围达到5%全基因组水平显著关联位点分别为1个和4个(P<2.98×10-6),潜在关联位点分别为4个和25个(P<5.96×10-5)。其中1个SNP位点位于13号染色体上的NKX2-5基因的下游138 834 bp,另一个SNPs位于8号染色体ELAVL4基因的下游52 248 bp处。4号染色体14.93 Mb(71.01~85.94 Mb)区域多个SNPs位点与胫围显著或潜在关联。该区域内含有的LDB2、BOD1L1和QDPR等基因。这些基因和区域可作为影响胫长和胫围的重要候选区域和基因,为揭示胫生长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以及后期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哈萨克绵羊MC1R和ASIP基因多态性及表达量与被毛颜色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李洪涛,曾献存,张文祥,赵海璇,惠文巧,刘钢,罗燕,班谦,赵宗胜,贾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66-375.  doi:
摘要 ( 421 )   PDF (2093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黑色素皮质受体-1基因(MC1R)和刺鼠基因 (ASIP)多态性及其mRNA的表达量与哈萨克绵羊被毛颜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168只哈萨克绵羊(62只黑色被毛,56只白色被毛及50只棕色被毛)的MC1R和ASIP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突变位点与不同毛色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种毛色皮肤组织中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基因的表达量与不同毛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C1R基因的多态位点(P.M73K)与被毛颜色极显著的相关(P<0.01);ASIP基因的多态位点与被毛颜色没有相关性(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黑色被毛中MC1R基因的表达量与白色被毛中差异极显著(P<0.01),与棕色被毛差异显著(P<0.05),ASIP基因的表达量在不同颜色被毛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初步表明,MC1R基因是影响哈萨克绵羊被毛颜色的主效基因。

秦川牛DKK1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体尺、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高建斌,昝林森,杨宁,李耀坤,皇甫一凡,郝瑞杰,马向辉,付常振,姜碧杰,成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76-386.  doi:
摘要 ( 380 )   PDF (1567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秦川牛DKK1基因进行SNPs检测,并研究其与秦川牛体尺、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随机选择相近饲养条件下447头18~24月龄的秦川牛母牛,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并结合PCR-SSCP方法进行DKK1基因全区段遗传变异检测。运用SPSS16.0程序中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对DKK1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秦川牛体尺(体斜长、体高、腰高、尻长、腰角宽、胸深、胸围和坐骨端宽)和肉质性状(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肌间脂肪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经DNA测序发现秦川牛DKK1基因存在5个突变位点,分别为第一内含子G523A突变;第二内含子A999G和A1 169G突变;第三内含子C1858T突变;第四外显子A2355G突变,其为第247位氨基酸Cys→Arg的错义突变。PCR-SSCP方法检测得到G523A和A2355G位点仅存在2种基因型;A999G、A1169G和C1858T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卡方检验显示,G523A、A1169G和A2355G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而A999G和C1858T位点于检测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秦川牛DKK1基因不同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体斜长、体高、腰高、尻长、坐骨端宽和背膘厚、眼肌面积、肌间脂肪含量差异显著相关(P<0.05或P<0.01)。DKK1基因对秦川牛部分体尺、肉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尝试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的主效候选基因。

沼泽型水牛NANOG基因5′调控序列克隆与功能分析
崔奎青,张会娜,刘帅,刘晓华,杨素芳,刘庆友,石德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87-394.  doi:
摘要 ( 367 )   PDF (3051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沼泽型水牛NANOG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本研究扩增克隆了广西本地沼泽型水牛NANOG基因的5′调控序列片段,设计了-1 213、-745、-425和-312 bp 4个缺失体片段,分别构建成EGFP报告载体。应用显微注射报告载体生产转基因水牛和猪胚胎,并转染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结果发现,EGFP的表达仅限于水牛囊胚内细胞团。各缺失体在猪4.5 d胚胎中均能启动下游EGFP的表达,转录活性两两之间差异均极显著,按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745、-425、-1 213和-312 bp。各缺失体报告载体转染水牛成纤维细胞48 h后均可见少数细胞发光,其中-425 bp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缺失体,-1 213与-745 bp之间无显著差异,二者均极显著高于-312 bp。以上结果说明,水牛NANOG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 213 bp在水牛囊胚中可以调控NANOG在内细胞团中的特异性表达;-1 213~-745 bp含有多能细胞特异性的抑制子元件;-745~-425 bp含有多能性细胞特异性的增强子元件;-425~-312 bp含有非多能细胞特异性的增强子元件。

天祝白牦牛NGB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盛杰,杜晓华,罗玉柱,刘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95-398.  doi:
摘要 ( 391 )   PDF (892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天祝白牦牛NGB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NGB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NGB基因长3 840 bp,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可编码151个氨基酸。氨基酸编码存在明显的密码子偏倚现象。与黄牛相比较,白牦牛NGB基因第3内含子存在2个碱基的缺失,氨基酸序列的第83和第97位分别发生(S→P)和(R→Q)的改变。天祝白牦牛NGB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牦牛NGB的遗传特性和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蒙古羊ADAMTS1基因外显子3多态性检测及在卵巢和子宫组织中差异表达分析
何小龙,李蓓,刘永斌,祁云霞,吴江鸿,特日格勒,荣威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399-406.  doi:
摘要 ( 350 )   PDF (1788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蒙古羊卵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ADAMTS1外显子3的遗传多态性及在单、双羔蒙古羊卵巢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本试验分别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蒙古羊ADAMTS1基因外显子3的遗传多态位点进行了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对蒙古羊ADAMTS1基因在单、双羔蒙古羊卵巢和子宫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ADAMTS1基因的第3外显子第141碱基处存在C→T的点突变,而该处突变未能引起氨基酸序列的变化,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整个蒙古羊群体呈现低度多态(PIC=0.233)并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P<0.05);RQ-PCR检测结果表明ADAMTS1基因在双羔羊卵巢组织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单羔羊,分别是单羔羊相应组织表达量的2.04和2.30倍。结果表明,ADAMTS1基因对于蒙古羊的多羔性状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蒙古羊多羔主效基因。

鹌鹑早期胚胎生成过程中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刘贤侠,冯欣璐,赵宗胜,李大全,高树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07-412.  doi:
摘要 ( 363 )   PDF (446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影响鹌鹑早期胚胎发育及性别分化的4个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Wpkci基因和多重PCR鉴定鹌鹑早期胚胎的性别,在此基础上,选取早期胚胎发育不同时间点(3、4、5、6、7、8 d)雌雄鹌鹑胚胎共120枚,其中雌雄各60枚,每个时间点10枚。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鹌鹑雌雄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性别分化相关基因(3β-HSDP-450c17、P450aromER)的表达,探讨了3β-HSDP-450c17、P450aromER基因对鹌鹑早期胚胎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鹌鹑胚胎P-450c17、P450aromER基因在鹌鹑胚胎发育的第4天雌性均高于雄性,其中P450arom基因仅在雌性胚胎中检测出有表达,且表达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峰(P<0.01),雄性胚胎整个发育过程中都无P450arom基因的表达;ER基因在鹌鹑胚胎发育第4天雌性显著高于雄性(P<0.05);P-450c17在鹌鹑胚胎发育第4天虽雌性高于雄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3β-HSD在鹌鹑胚胎发育第5天达到其表达最高值,且雌性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3β-HSDP-450c17、P450aromER基因在鹌鹑早期胚胎性别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胚胎发育4~5 d。

动物营养
高精料饲喂产生脂多糖对奶山羊血浆游离氨基酸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树坤,姜雪元,谢正露,倪迎冬,庄苏,张源淑,沈向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13-418.  doi:
摘要 ( 365 )   PDF (683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高精料饲喂产生LPS对奶山羊血浆游离氨基酸重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用奶山羊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低精料组)和6∶4(高精料组)的日粮,交叉试验设计,分2期进行,每期14 d。在试验第3周测定瘤胃液pH、血液中LPS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自第3周,高精料组山羊开始出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外周血液中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各氨基酸含量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lu、Al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ln、Arg、Thr、Lys、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总生糖氨基酸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精饲料比例增加,血浆氨基酸发生重分配,其机理可能与瘤胃pH下降和血液中LPS含量升高有关。

不同填饲量对骡鸭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体脂沉积的影响
闻治国,谢明,黄苇,喻俊英,侯水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19-426.  doi:
摘要 ( 377 )   PDF (631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填饲量对骡鸭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体脂沉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91日龄健康、大小均匀的雄性骡鸭(巴巴里番鸭♂×北京鸭♀)56只,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试验期为12 d,试验鸭在91和92日龄时分别填饲330和390 g·d-1的玉米型日粮,之后10 d各处理填饲量保持不变,分别为450、540、630、720、810、900、990 g·d-1。结果表明:(1)不同填饲量对骡鸭试验末重影响显著(P<0.05),并随填饲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骡鸭平均日增重在填饲量为900 g·d-1时达到最大,当进一步提高填饲量时,骡鸭死亡率明显增大。不同填饲量对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以平均日增重为评定指标,采用折线模型估算的适宜填饲量为884.0 g·d-1R2=0.992,P<0.000 1)。(2)不同填饲量对骡鸭屠体率、全净膛率、胸肌重、胸肌率、腿肌重和腿肌率无显著影响(P>0.05)。(3)骡鸭皮脂重、皮脂率、腹脂重、腹脂率、肝脏重和肝重率随填饲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不同填饲量对肝脏重和肝重率影响显著(P<0.05)。以肝重率为评定指标,采用折线模型估算的适宜填饲量为879.8 g·d-1R2=0.916,P=0.007 0)。由此可见,填饲能快速提高骡鸭平均日增重和体脂沉积量,但填饲量超过900 g·d-1时,骡鸭生产性能基本保持稳定。

预防兽医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杆状病毒双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小鼠的免疫原性分析
樊惠英,林文耀,佟铁铸,张杰,叶昱,靳立明,张春雷,廖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27-433.  doi:
摘要 ( 348 )   PDF (1271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致病性禽流感严重制约着禽类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以H5N1为代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够跨越种间障碍感染人,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而预防禽流感的传统疫苗主要是全病毒灭活苗,该类疫苗使用量大,灭活不全时易造成散毒,并给流行病学监测带来困难。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势在必行。本研究选取H5N1亚型流感病毒的HA蛋白作为靶抗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BV-G-H5N1-HA。重组病毒本身可刺激机体天然免疫反应,通过基因改造一方面能在真核细胞内大量表达靶抗原,同时可以将靶抗原展示在重组杆状病毒囊膜表面,兼具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小鼠试验结果表明,BV-G-H5N1-HA免疫组能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HI抗体,BV-G-H5N1-HA免疫组攻毒保护率达91.7%。以上数据表明,BV-G-H5N1-HA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候选疫苗,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贡献力量,为其他亚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新型猪源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在实验条件下气源性传播的特点
李欣,张红娜,李欣贤,李晓霞,侯佩强,夏咸柱,苗增民,柴同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34-440.  doi:
摘要 ( 337 )   PDF (829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猪源性H1N1流感病毒能引起人和猪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自2009年4月起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试验拟对其分离株的气源性传播特点进行研究。2011年1月,华东某地区出现流感疫情,本研究从病死猪的鼻腔棉拭子和肺脏中分离到1株新型猪源性H1N1流感病毒A/swine/Shandong/07/2011;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发病猪场舍内、外的空气样品中病毒含量;建立气溶胶传染模型来分析该株病毒在实验条件下气源性传播的特点。结果显示:猪舍内空气样品的阳性率为26.10%,病毒含量在3.14~5.72 log10 copies·m-3 空气之间;舍外下风向10 m处空气样品的阳性率为40.70%,病毒含量在2.24~3.77 log10 copies·m-3 空气之间;在传染模型中,A/swine/Shandong/07/2011能够造成气溶胶感染组试验猪的感染,但感染率比直接接触组低。研究表明,A/swine/Shandong/07/2011株具有形成病毒气溶胶的能力,在实验条件下能够引起气源性感染。

σB因子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杨丽红,张再超,孟庆玲,乔军,才学鹏,蔡扩军,王为升,王俊伟,陈创夫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41-446.  doi:
摘要 ( 280 )   PDF (1083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σB因子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环境应激反应中的调控作用,笔者用基因重叠延伸PCR(SOE-PCR)和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SigmaB基因缺失株,分析该缺失株在不同温度、pH和高盐压力条件下的应激反应能力及应激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与野毒株相比,SigmaB基因缺失株在压力条件下的应激能力减弱,rsbVrsbWhptclpPctsR等环境应激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均降低。本研究提示σB因子在LM温度、pH和高盐环境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为揭示LM环境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及药物作用新靶点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础兽医
基于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生长期牦牛低氧适应性
张勤文,俞红贤,荆海霞,李莉,魏青,牛海林,薛乾,梁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47-452.  doi:
摘要 ( 364 )   PDF (1168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的特点,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而面数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特点,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体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线粒体与同日龄平原黄牛比,表现为“线粒体小、数量多”的特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线粒体在出生时已获得良好的组织遗传学特性,表现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小、面数密度、体密度高的特点;而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通牦牛骨骼肌在组织结构及形态学方面表现为多种适应性的变化过程,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先降低再升高、面数密度先升高再降低,体密度逐渐增加的特点。其中30日龄是犊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关键阶段。

环吡酮胺纳米乳的体外抑菌活性及透皮性能研究
宋冠男,欧阳五庆,郭建军,郑星星,周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53-458.  doi:
摘要 ( 357 )   PDF (634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环吡酮胺纳米乳的体外药效及经皮渗透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用微量稀释法对环吡酮胺纳米乳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考察;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装置对环吡酮胺纳米乳的体外经皮渗透能力进行评价。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环吡酮胺纳米乳对白色念珠菌、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是0.125、0.250、16.000 μg·mL-1,优于环吡酮胺溶液和联苯苄唑溶液,说明以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提高了环吡酮胺的抑菌活性。体外经皮渗透性试验结果表明,环吡酮胺纳米乳原液、含2%、5%氮酮的环吡酮胺纳米乳液的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22.381±0.114)、(134.573±0.012)、(50.350±0.001) μg·cm-2·h-1,而环吡酮胺20%乙醇溶液的渗透速率为(10.891±0.062) μg·cm-2·h-1,说明环吡酮胺纳米乳提高了药物的经皮渗透性(P<0.01),而促渗剂氮酮的加入,能够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能力(P<0.01)。纳米乳作为环吡酮胺药物的载体,提高了其抑菌活性及经皮渗透能力,为环吡酮胺纳米乳剂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干涉鸡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诱导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
杨帆,汤承,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59-464.  doi:
摘要 ( 324 )   PDF (2013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鸡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通过构建表达靶向鸡hsp 70的短发夹样结构小干扰RNA (shRNA)质粒载体,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干涉后18、24、28 h用Annexin V-FITC方法检测干涉hsp70表达后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用荧光定量RT-PCR测定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Caspase8 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未干涉组相比,干涉组hsp70被分别敲低了75%、83%和96%,凋亡细胞数随着干涉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其表达量分别上调至250%、140%和110%, Caspase-8表达水平下降,其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76%、80%和34%。由此可见,鸡的hsp 70可能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CEF对抗凋亡。

苦马豆内生真菌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周启武,赵宝玉,路浩,张潞,杨晓雯,张樑,温伟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65-474.  doi:
摘要 ( 473 )   PDF (1151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苦马豆中是否存在内生真菌及其分布情况,对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的苦马豆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通过内生真菌常规分离纯化法分离内生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2% 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并运用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系列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苦马豆叶和种子用75%乙醇及2% 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分别为30 s、3.5 min和50 s、4 min。最佳消毒条件下,叶的分离率最高(41.67%),种子次之(37.14%),种子中内生真菌种类与数量比最高(38.75%),其次是茎(20.00%)。从苦马豆的4种组织中共分离得到80株内生真菌,分属于4纲、5目、6科、10属,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的总相对分离率分别为53.75%和21.25%,为苦马豆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苦马豆内生真菌的数量、种属组成与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性;其中种子和叶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植的主要部位,且种子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

临床兽医
白头翁素对腹泻小鼠肠黏膜修复因子EGFR和TGFβ1的影响
刘颖,徐倩倩,薛晓阳,褚军,肖静静,陈立功,董世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75-480.  doi:
摘要 ( 382 )   PDF (1898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头翁素是白头翁的主要成分,对腹泻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利用猪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建立腹泻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研究白头翁素对腹泻小鼠肠黏膜修复因子EGFR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揭示白头翁素防治腹泻的肠黏膜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小鼠腹泻初期,自愈组、治疗组和预防组黏膜修复因子EGFR和TGFβ1的蛋白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其中预防组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EGFR和TGFβ1的mRNA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也显著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腹泻后期,表达量逐渐下降直至正常。试验结果表明:白头翁素对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性腹泻良好的预防效果可能与其调节黏膜修复因子EGFR和TGFβ1的表达有关,从而促进肠黏膜的修复。

研究简报
山羊肌肉组织microRNA Solexa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凌英会,张晓东,王丽娟,殷捷,向浩,李运生,张运海,张子军,丁建平,章孝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81-487.  doi:
摘要 ( 485 )   PDF (634KB) ( 7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挖掘山羊肌肉组织miRNA,获取山羊肌肉组织miRNA表达谱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特定miRNA参与山羊肌肉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生长发育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从山羊肌肉组织中提取总RNA,分离、构建小片段RNA文库,利用Solexa方法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利用q-PCR技术验证miRNA在山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共鉴定出517个物种间保守的和2个山羊基因组特有的miRNA。其中306个表达量在100以上。随机选择8个miRNA,利用q-PCR验证其在山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同时mi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表明,很多miRNA可能影响一些与动物肌肉发育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测序成功获取了山羊肌肉组织miRNA序列及其表达谱,山羊肌肉组织miRNA表达丰富且表达量各异。本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哺乳动物肌肉发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北地区野生鸟类J亚群禽白血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德龙,高玉龙,曾祥伟,杨波,刘婉思,高奇,秦立廷,高宏雷,王笑梅,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88-494.  doi:
摘要 ( 345 )   PDF (5052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野生鸟类感染禽白血病(AL) 的情况,于2010—2011年采集300份野生鸟类样品进行试验。用PCR方法先后检测到7株ALV-J阳性样品。分别扩增了env基因和3′UTR区段,并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7株ALV-J阳性样品的env基因遗传进化与原型毒株HPRS-103和代表株不在同一个分支上,在3′UTR区段没有太大差异,与原型毒株HPRS-103相比,E元件部分位点存在变异。以上结果表明,目前中国野生鸟类已存在禽白血病的感染,虽然检出率较低,但是由于野生鸟类活动范围比较大,给AL的防控增加了难度。通过对J亚群阳性样品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发现env基因和3′UTR区段部分位点发生变异。这些都提醒注意防控白血病在野生鸟类中进一步传播。

渝西地区奶牛隐孢子虫的分离和基因型鉴定
林洁,周荣琼,谭燕财,马光旭,敖冯虎,胡志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3):  495-500.  doi:
摘要 ( 350 )   PDF (786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鉴定渝西地区奶牛隐孢子虫分离株的种类和基因型,本研究利用巢氏PCR(Nested PCR)扩增18S rRNA基因,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RFLP);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序列用BLAST和MEGA 4.0进行同源性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阳性样品均成功扩增出约83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PCR产物分别经SspⅠ和MboⅡ酶切后进行RFLP分析,显示渝西地区存在3种隐孢子虫,即C. andersoniC. bovisC. ryanae。其中C. andersoni为优势虫种。鉴定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奶牛隐孢子虫的病原生物学研究及该地区隐孢子虫病的监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