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23
综述
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去甲基化
刘青青,郑丽明,刘红亮,苏建民,权富生,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01-507.  doi:
摘要 ( 389 )   PDF (365KB) ( 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转录与表达、细胞生长与分化以及动物个体正常发育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表观遗传修饰发生异常,会引起机体生长发育中的各种异常。哺乳动物从精卵受精到附植前的胚胎早期发育阶段会发生重要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精卵受精后DNA发生主动和被动2种方式的去甲基化。本文主要综述了与DNA甲基化相关的蛋白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去甲基化机制,并对小鼠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遗传繁育
成年克隆巴马小型猪心脏差异蛋白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树山,戴建军,吴彩凤,张廷宇,张德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08-513.  doi:
摘要 ( 317 )   PDF (1471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操作对克隆巴马小型猪心脏发育的影响。分别提取3头成年克隆猪和3头繁殖猪的心脏蛋白,利用双向电泳-质谱体系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猪相比,克隆巴马小型猪的心脏蛋白共有11个差异蛋白,其中5个为上调蛋白, 6个为下调蛋白。本试验在蛋白质水平上证实:3头克隆巴马小型猪的心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失调。

沼泽型水牛CYP19A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苏节,刘庆友,朱鹏,沈开元,石德顺,崔奎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14-521.  doi:
摘要 ( 366 )   PDF (2447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沼泽型水牛CYP19A1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对其在水牛组织的表达规律进行系统的探索。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牛CYP19A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预测了水牛CYP19A1的理化性质、蛋白质二级及三级结构;应用QRT-PCR技术对CYP19A1在水牛组织的表达进行了差异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水牛CYP19A1基因的编码区全长1 512 bp,共编码503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较分析显示水牛CYP19A1核苷酸序列与牛、绵羊、猪、人、马相应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8%、91%、86%和84%,结合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推测,CYP19A1基因在不同物种以及进化的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水牛CYP19A1在水牛垂体、大脑、肝脏、骨骼、卵巢、肌肉和心脏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垂体和大脑表达量最高,骨骼和卵巢次之,肌肉表达最低。本研究成功地克隆了沼泽型水牛CYP19A1基因并研究了其在不同水牛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为阐明其在水牛性腺中参与的激素合成转化规律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利用体细胞LOH突变制备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GGTA1)缺失的五指山小型猪
王飞,冯冲,龙川,岳成鹤,王宁,李西睿,曹随忠,李明洲,储明星,潘登科,帅素容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22-527.  doi:
摘要 ( 322 )   PDF (943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αl,3-galactosyltransferase, GGTA1)基因缺失的五指山小型猪,为我国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奠定基础。在已经获得的GGTA1单等位基因敲除(GGTA+/-)五指山小型猪基础上,建立GGTA1+/-猪耳成纤维细胞系。利用特异性结合α1,3Gal的药物GSI-B4联合免疫磁珠筛选,成功分离出自发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的双等位基因敲除(GGTA1-/-)耳成纤维细胞。单细胞克隆培养与PCR鉴定后,以GGTA1-/-细胞为核供体,体外成熟的猪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克隆胚胎并移植。先后将3 122枚重构胚移植到13头受体母猪,其中4头怀孕,产仔12头。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ting进行GGTA1基因型检测,11头为GGTA1-/-猪;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GGTA1-/-仔猪耳成纤维细胞不表达α1,3Gal。获得能克服异种器官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GGTA1-/-猪,不仅为异种器官供体的进一步基因修饰提供了平台,也为异种移植临床前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人泛素启动子UbB介导Fat-1基因在绵羊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
毛志福,王立民,张银国,周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28-534.  doi:
摘要 ( 471 )   PDF (1714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不饱和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t-1表达载体,实现人泛素启动子UbB调控外源基因Fat-1在绵羊细胞内表达。PCR扩增得到UbB序列,秀丽隐杆线虫Fat-1基因密码子根据绵羊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优化后,由公司合成获得oFat-1基因序列,以及pcDNA3.1中的GBHpolyA序列共同插入pCMV-DsRed2-1载体的多克隆位点(MCS),得到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UbB-oFat-polyA-CMV-DsRed,载体序列经酶切测序鉴定。线性化的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包裹后转染绵羊成纤维细胞, 经G418抗性和红色荧光标记筛选得到阳性细胞,并对阳性细胞进行PCR和反转录PCR鉴定,HPLC检测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序列正确,Fat-1基因能够在绵羊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正常表达,促进细胞ω-6PUFAs向ω-3PUFAs转化,ω-3PUFAs占总量的百分比从11.48%增加到24.41%,ω-6PUFAs的百分比从88.52%下降到75.59%,ω-6PUFAs/ω-3PUFAs比值从7.82±0.18下降到3.10±0.03,差异极显著(P<0.01)。成功构建了UbB启动子介导的Fat-1真核表达载体,筛选得到表达不饱和脂肪酸脱氢酶的绵羊细胞,为进一步制备转基因克隆绵羊奠定了基础。

稳定转染纤维素酶相关基因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黄妙容,张献伟,刘德武,邹娴,帅亮,袁玉娟,朱财林,吴珍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35-542.  doi:
摘要 ( 283 )   PDF (2274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带有双筛选标记的纤维素酶基因的腮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筛选稳定转染该载体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为制备转纤维素酶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提供核供体细胞。采用SOE-PCR和PCR方法,分别扩增获得筛选标记基因NEO-T2A-EGFP序列和纤维素酶相关基因的融合序列SP-EGX-F2A-BGL1,构建腮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PSP-SP-EGX-F2A-BGL1-CMV-NEO-T2A-EGFP,经PCR、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通过脂质体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利用G418抗性和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稳定筛选,并利用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带双筛选标记的腮腺特异表达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转染该载体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该结果为生产腮腺特异表达纤维素酶的转基因克隆猪研究奠定基础。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的研究
何俊丹,张志帅,王新庄,吕婧玉,许晓婷,蒋金航,翟明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43-548.  doi:
摘要 ( 343 )   PDF (1575KB)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二甲基亚砜联合高浓度葡萄糖对分离纯化的第3代兔BMSCs进行体外诱导,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用双硫腙染色法鉴定胰岛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岛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分泌到培养基中的胰岛素含量。结果,试验组在诱导7 d出现细胞团样集落,10 d获得排列紧密的细胞团,而对照组始终未见细胞团;经双硫腙染色试验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试验组均显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ELISA检测试验组7和10 d的胰岛素含量分别为(27.82±0.43)和(27.89±0.25)mU·L-1,与对照组的(23.39±0.20)和(25.71±0.27)mU·L-1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联合高糖能够在较短的周期内诱导出胰岛细胞。

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体外培养鉴定
白瑞,于志慧,范瑞文,杨刚,董彦君,贺俊平,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49-556.  doi:
摘要 ( 356 )   PDF (1996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羊驼皮肤黑素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的方法,为建立羊驼皮肤黑素细胞系奠定基础,也为毛色基因功能和体细胞克隆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生物材料。采用DispaseⅡ酶和胰酶/EDTA两步消化法获取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各个阶段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等手段研究羊驼皮肤黑素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多巴(Dopa)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电镜、及RT-PCR等方法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多巴染色、电镜、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明培养黑素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正常,保持了正常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体外成功建立了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培养体系。

红景天多糖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其发育潜力的影响
徐利,戴建军,张廷宇,吴彩凤,张树山,张德福,顾晓龙,李翔,韩晓,李芳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57-561.  doi:
摘要 ( 358 )   PDF (372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红景天多糖(Rhodiola sachalinensis polysaccaride,RSP)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潜力的影响。在猪卵母细胞成熟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RSP,以排出第一极体作为核成熟的标志,观察卵母细胞核成熟情况,统计孤雌激活(PA)及体外受精(IVF)后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并检测卵母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浓度及活性氧(ROS)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83.50%±1.00%)相比,添加0.6、6.0和60.0 mg·L-1 的RSP 均能提高其核成熟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6.0和60.0 mg·L-1 的RSP组能显著提高卵母细胞内GSH含量(P<0.05),随着RSP浓度的增加可以降低ROS水平,但是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孤雌激活中,60.0 mg·L-1 RSP组的卵裂率(88.44%±5.06%)和6.0 mg·L-1 RSP的囊胚率(40.94%±8.23%)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72.16%±7.38%和24.06%±5.16%,P<0.05);与对照组(33.52%±4.05%)相比,0.6、6.0和60.0 mg·L-1 RSP组体外受精卵裂率均显著提高(P<0.05),60.0 mg·L-1 RSP组的囊胚率达(19.20%±3.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60%±0.65%,P<0.05)。由此可见,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添加适当浓度的RSP,能提高其核成熟率,促进胞质成熟,从而提高其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能力。

Gn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下丘脑GnRH合成及性腺反馈系统的影响
韩兴发,曹晓涵,杜小刚,宋天增,曾宪垠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62-569.  doi:
摘要 ( 332 )   PDF (1064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Gn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下丘脑GnRH合成及性腺反馈系统的影响。36只SD雄鼠随机分为免疫组、手术去势组及对照组,免疫组于12周龄时初免, 8周后加免。放免法测定血清抗体滴度、激素浓度及下丘脑正中隆起GnR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下丘脑生殖相关基因mRNA的变化。结果显示,GnRH主动免疫后12只免疫鼠中11只血清GnRH抗体滴度显著升高,血清LH、FSH 及T浓度显著降低 (P<0.05),睾丸严重萎缩(免疫去势鼠)。与对照鼠相比,免疫去势显著降低下丘脑GnRH含量(P<0.01),且显著下调下丘脑雌激素α 受体(ERα)、雄激素受体(AR)、Kiss-1、GPR54及GnRH的mRNA表达水平(P<0.05)。手术去势鼠除血清LH、FSH浓度及下丘脑ERα 的mRA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鼠外 (P<0.05),其余指标均与免疫去势鼠类似。结果首次表明,GnRH主动免疫抑制性腺负反馈调节作用及降低了下丘脑GnRH的合成。

动物营养
新型耐热植酸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现玲,梁陈冲,于会民,陈宝江,李军国,李学军,杨禄良,汤海鸥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70-576.  doi:
摘要 ( 302 )   PDF (377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饲喂肉仔鸡添加普通植酸酶与耐高温植酸酶的日粮,比较2种植酸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4 80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试验分2期进行,1~3和4~6周。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降低基础日粮磷的水平,试验2组与3组分别在试验1组的基础上添加普通植酸酶500 和2 000 U·kg-1,试验4组和5组分别添加耐高温植酸酶250 和500 U·kg-1。结果表明:(1)当降低基础日粮中磷添加水平时,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料重比提高;在此基础上添加植酸酶,日增重提高,料重比下降,甚至优于对照组。从生长性能指标分析来看,250~500 U·kg-1耐热植酸酶与2 000 U·kg-1普通植酸酶效果相当,优于试验2组;(2)当降低基础日粮中磷添加水平时,血清磷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添加植酸酶,血清磷水平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对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钙含量等指标含量基本没有影响;(3)不同日粮处理对T4、T3、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试验组1呈降低趋势(P>0.05),而各植酸酶添加组呈提高趋势。本试验条件下,发现在低磷日粮中添加新型耐热植酸酶可以显著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对于血清生理生化指标,2种植酸酶添加效果无显著差异。

牛消化道各段Ⅰ型肽载体(bPepTI)mRNA表达量的比较研究
刘桂梅,林雪彦,苏鹏程,王云,王中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77-582.  doi:
摘要 ( 293 )   PDF (1114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研究牛消化道各段牛Ⅰ型肽载体(bPepTI) mRNA的表达。本研究分别用比较Ct和标准曲线2种相对定量方法和1种绝对定量方法比较牛各段消化道上皮黏膜I型肽载体mRNA的表达量,以了解小肽在牛消化道的主要吸收部位。比较Ct法测定牛各段消化道表达量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数值上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空肠、回肠、盲肠、十二指肠、瘤胃、结肠、皱胃、瓣胃、网胃;标准曲线法结果表明,牛消化道各段bPepTI 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空肠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回肠(P<0.05),回肠表达量与消化道其余组织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绝对定量检测到牛消化道各部位bPepTI mRNA表达量总体差异显著(P<0.05),mRNA拷贝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空肠、瓣胃、网胃、瘤胃、盲肠、十二指肠、回肠、皱胃、结肠,空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瓣胃(P<0.05),盲肠、十二指肠、回肠、皱胃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本研究结果,标准曲线法和绝对定量测定牛消化道I型肽载体mRNA表达量更为准确,在牛整段消化道中I型肽载体mRNA在空肠、回肠、瓣胃、瘤胃都有高表达,应是小肽吸收的主要部位。

预防兽医
猪源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特点
张红娜,苗增民,李欣,王浩,周玉法,夏咸柱,柴同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83-591.  doi:
摘要 ( 312 )   PDF (3420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猪源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山东分离株的遗传进化特点。对山东地区出现的疑似H1N1流感病死猪进行病料采样,然后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病毒株(A/swine/Shandong/07/2011)的HA、NA、PB2、PB1、PA、NP、NSM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株病毒8个片段的核酸序列与A/H1N1(2009)对应序列的相似性都大于99%,并且该毒株HA蛋白的裂解位点和优先识别唾液酸α-2,6受体的位点与A/H1N1(2009)也高度一致,分别为PSIQSR↓GLFGAI和190D、225D。但是,与A/H1N1(2009)毒株的HA蛋白相比,受体结合位点处出现了重要的突变(Q226R)。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猪源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8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的变异分析
刘明阳,张改平,郝慧芳,乔松林,万博,鲍登克,郭成留,王爱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92-597.  doi:
摘要 ( 272 )   PDF (2112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初步了解中原地区近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变异情况。对2011—2012年间从河南及周边省份发病猪场分离的8株PRRSV毒株Nsp2基因变异区进行RT-PCR扩增,同时对主要结构蛋白GP5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中国历年来流行的PRRSV代表毒株的GP5蛋白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主要氨基酸基序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2年在中原地区分离的8株PRRSV分离株均为Nsp2缺失变异株,GP5基因与2006年中国高致病PRRSV代表毒株JXA1同源性较高。

牛狂犬病病毒的鉴定及N基因序列分析
张克山,刘永杰,孔汉金,尚佑军,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598-601.  doi:
摘要 ( 346 )   PDF (788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诊断疑似牛狂犬病病例、分析其病原分子特征,本研究以疑似牛狂犬病脑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基氏小体染色观察、荧光抗体试验、特异性目的基因(N基因)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使用DNAStar、Mega4.0软件分析N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内基氏小体检测、荧光抗体试验、乳鼠脑内接种试验和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结果显示狂犬病毒阳性,建立了基于狂犬病毒N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树。结合临床症状确诊该病例为牛狂犬病,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本研究鉴定的狂犬病毒和2006年及2007年国内狗源狂犬病毒(DQ666306、DQ866121)、猪源狂犬病毒(DQ496219)及人源狂犬病毒(EF556197)的遗传关系较近。本文为研究牛狂犬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积累了资料。

2株鹅细小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王浩,田先举,张烁,周秀红,刘红梅,潘玲,祁克宗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02-609.  doi:
摘要 ( 378 )   PDF (3231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中国安徽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Y株(番鸭源)和E株(鹅源)的全基因组信息,并进而为研究安徽省GPV的遗传演化、抗原性差异和致病性等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应用PCR方法获得GPV Y株和E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并与GenBank收录的全部GPV与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FM株进行核苷酸比较。结果表明2株GPV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均与中国台湾820321株和060329株的相似性最高,Y株全基因组为5 106 bp,E株为5 125 bp,E株与Y株相比稍有不同,即在ITR区缺失1个碱基,在VP3阅读框之后,Poly A 信号之前的4646—4668 nt处多出1段22 bp的核苷酸;通过比较各国GPV的VP3基因,发现GPV主要分属欧洲株(Ⅰ亚群)和中国株(Ⅱ亚群),中国大陆大多数GPV株属于Ⅱb亚群,但Y株和E株属于中国台湾Ⅱa亚群,再次表明安徽E株和Y株与中国台湾各毒株较为接近;以标准强毒B株为参考,通过分析VP区糖基化位点的差异发现Y株和E株均缺失703—705NRT糖基化位点,推测结构蛋白糖基化位点的改变有可能影响病毒的毒力,甚至使病毒形成免疫逃逸。

基础兽医
  鸡MD肾组织肿瘤病变与HSP60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李娟,李玉保,吴晓东,刘雨田,赵永刚,张永强,任炜杰,韩秀琚,王志亮,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10-616.  doi:
摘要 ( 341 )   PDF (2730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在鸡马立克氏病毒(MDV)感染及引发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组织的病变、热休克蛋白60(HSP60)mRNA 转录、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HSP60组织细胞内定位,探讨其相关性。通过人工感染建立MD肿瘤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合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试验鸡肾脏的病理变化,HSP60的组织细胞内定位、蛋白表达量及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在注射MDV 21 d后肾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HSP60在肿瘤病灶内的瘤细胞及附近间质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瘤灶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内有少量表达;HSP60的表达量,攻毒组始终高于对照组,28~86日龄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28日龄时攻毒组HSP60的表达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的8.608和12.752倍;7~42日龄间,攻毒组HSP60 mRNA转录水平随病程发展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样变化,前期(7~21 d)转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后逐渐降低,21 d时达转录峰值,分别为空白组和疫苗组的1.222和1.179倍,整个周期内攻毒组HSP60 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空白组,14~28日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MDV引发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病灶及周围组织内HSP60表达水平升高,HSP60 mRNA转录水平相应增加;HSP60表达量同其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但并非完全一致的线性关系,两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鸡MD诊断及发病过程的重要判定指标。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对SPF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及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佟美姣,高雪丽,李博韬,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17-621.  doi:
摘要 ( 349 )   PDF (425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证实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SPF雏鸡后,其免疫器官细胞凋亡与bcl-2 mRNA动态表达的关系,应用TUNEL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和bcl-2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IBDV感染雏鸡后3~7 d,法氏囊、胸腺和脾脏中凋亡细胞数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雏鸡(P<0.01或P<0.05);同时在上述3种免疫器官中bcl-2 mRNA的表达均不同程度增加,并于病毒感染后3~7 d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表明IBDV可增加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数量和bcl-2 mRNA的表达。

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及病毒分布
张焕容,皮晋魁,黄志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22-628.  doi:
摘要 ( 354 )   PDF (7743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感染导致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病毒的组织分布, 为该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感染SPF雏鸭,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取雏鸭10个不同组织器官制备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和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组化定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DHAV-C感染导致雏鸭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胸腺、胰脏、大脑和法氏囊共10个组织器官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同时在这些器官中均有病毒抗原检出,在10个检测组织器官中,以肝脏、脾脏、肾脏、法氏囊、胸腺和胰脏等器官的组织病变和抗原检出最为明显,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病毒抗原检出量成正相关。DHAV-C广泛分布到受检组织器官中,它导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与病毒抗原的检出量成正相关,推测DHAV-C入侵导致肝、肾和免疫器官的损害,是其急性感染发病的根本原因。

妊娠期关中奶山羊子宫中TLR4的定位和表达
代盈盈,王文丽,赵慧英,刘红改,王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29-634.  doi:
摘要 ( 303 )   PDF (3223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在妊娠期山羊子宫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对妊娠早期(1~30 d)、妊娠中期(31~120 d)和妊娠晚期(121~150 d)关中奶山羊子宫中TLR4的分布及TLR4 mRNA的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LR4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关中奶山羊子宫的子宫内膜、肌层和浆膜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在子宫内膜上皮和腺上皮中阳性细胞最多、着色最深,肌层和浆膜层中免疫细胞着色较浅;随妊娠时期推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着色逐渐变浅,固有层中子宫腺上皮细胞着色先显著增强,到妊娠晚期又有所减弱;妊娠期子宫中TLR4相对表达量在妊娠期子宫内膜呈低-高-低的规律性变化,妊娠中期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妊娠早期和晚期(P<0.01),妊娠早期表达量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妊娠中期和晚期(P<0.01);在妊娠各期山羊子宫中的TLR4 mRNA的表达量变化规律与TLR4相对表达量一致。表明TLR4在妊娠期关中奶山羊子宫的分布和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可能参与子宫的免疫和分泌调节功能。

小鼠Fyn及其多种突变体的载体构建和蛋白生物活性预测分析
安磊,黄映雪,胡新德,张伟,闫宇华,陈树林,赵善廷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35-641.  doi:
摘要 ( 316 )   PDF (1435KB) ( 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小鼠Fyn及其多种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预测突变后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功能改变。克隆小鼠大脑皮质的Fyn基因,构建克隆质粒pMD18-T-Fynwt,经测序验证后,以pMD18-T-Fynwt为模板,针对不同突变位点设计引物,构建不同突变体克隆质粒并验证,将Fyn不同的突变体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AG-MCS,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MCS-Fyn**,将表达载体转染细胞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显示pMD18-T-Fynwt核苷酸序列正确率100%,突变体完全达到预期设计;pCAG-MCS-Fyn**转染细胞后Fyn**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果表明,Fyn突变体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与野型相比有很大改变,可能影响其生物活性。

临床兽医
来源于益生菌FGM的aga2基因在黄芪发酵过程中的表达
郝桂娟,张凯,王旭荣,张景艳,王学智,孟嘉仁,杨志强,李建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42-648.  doi:
摘要 ( 434 )   PDF (717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益生菌FGM所产α-半乳糖苷酶aga2基因在黄芪发酵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分析,为α-半乳糖苷酶在黄芪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益生机制探究提供依据。绘制益生菌FGM在黄芪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及发酵液pH变化曲线,同源序列法克隆aga2基因,运用SYBR Green I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ga2基因在黄芪发酵不同阶段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发酵6 h内FGM菌株处于对数生长期,大量产酸使pH由初始7.2迅速下降到5.3;12 h后细菌进入稳定期,pH下降到4.5;48 h至发酵结束pH稳定在4.0左右。成功克隆到一段648 bp的aga2 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KC202825),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8%。发酵24 h内aga2基因表达逐渐上调并达到最高;36 h表达水平下降明显,仅是初始发酵水平的1.28倍,之后至60 h又呈上升趋势。上述结果提示,益生菌FGM在黄芪发酵中可产生α-半乳糖苷酶以分解黄芪粉中的抗营养因子α-半乳糖苷类,其分解产物半乳糖通过Leloir途径中间产物UDP-半乳糖可能间接参与胞外多糖合成,为黄芪发酵产物中多糖得率增加起了一定作用。

研究简报
金川多胸椎牦牛宰后肌肉色差(ΔE*)、滴水损失率及肌纤维特性分析
艾鷖, 文勇立,傅昌秀,邱 翔,冯正平,马定惠,李善蓉,杨建梅,冉龙超,安得科,付如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49-656.  doi:
摘要 ( 443 )   PDF (1043KB) ( 6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金川多胸椎牦牛宰后肌肉特性,为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及肉品加工等提供参考。本研究测定2类牦牛宰后肌肉纤维直径、滴水损失率和肌肉色差,并与pH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金川多胸椎牦牛与麦洼牦牛肌肉pH、滴水损失率未见差异(P>0.05),前者的肌纤维直径小于后者(P<0.05)。两者屠宰后肌肉亮度差(ΔL*)、红度差(Δa*)、黄度差(Δb*)的变化趋势分别与色差(ΔE*)、饱和度差(ΔC*)、色相角度差(ΔH*)的变化趋势相似;金川多胸椎牦牛的L*与pH、L*与a*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可能与其肌肉Fe2+含量高有关。金川多胸椎牦牛肉色优于麦洼牦牛,肉质更加细嫩;肌肉亮度L*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肌肉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快速判断肉色肉质的依据。

畜禽空肠弯曲杆菌cmp基因结构特点及ST型研究
匡学谦,岳华,陈小飞,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4):  657-664.  doi:
摘要 ( 310 )   PDF (1351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对分离自牦牛、猪和鸡的空肠弯曲杆菌(C.jejuni)主外膜蛋白基因(cmp)结构特点和基因序列型(ST)进行研究。共克隆分析了60株(牦牛15株、猪22株和鸡23株)空肠弯曲杆菌分离株cmp基因的完整编码框,构建进化树,并参照国外文献报道以核苷酸序列中的一个核苷酸不同,认为是不同的ST型为标准,进行序列分型。结果表明:60条cmp 基因有13个不同的长度,含有7~10个预测的表面暴露的Loop环和15~20个抗原表位位点,在cmp基因序列中,可变的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的位置主要集中于6个高变区,都位于预测表面暴露的环上,共鉴定出46个不同的ST型,另外发现2株(1株牦牛源和1株猪源)与结肠弯曲杆菌有重组现象的发生。研究显示中国国内的cmp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T型结果显示与菌株的宿主源有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