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2-23
综述
印记基因对动物胎盘调控的研究进展
康倩,崔焕忠,孙玉成,高云航,范译文,刘二战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169-173.  doi:
摘要 ( 359 )   PDF (355KB)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印记基因是仅表达亲本一方遗传信息的一类基因。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印记基因对胎儿、胎盘的生长发育及胎儿出生后行为等方面的调控都具有显著作用。印记基因具有决定胎盘运输能力的作用,并能调节胎盘的生长、形态和转运能力。当胎盘所处环境或胎盘表型发生变化时,印记基因能够通过改变胎盘一定的表观遗传状态来适应当时的营养环境。印记基因类似营养传感器能优化胎儿获得营养。印记基因对胎盘的表观遗传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2010——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兽医学学科资助情况
胡景杰,任晓峰,高云航,贺文琦,陈领, 杜生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174-180.  doi:
摘要 ( 313 )   PDF (1024KB) ( 8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由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科技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等原因,基金项目的申请量有较大增长,兽医学2010年起从原来的畜牧兽医学与水产学学科中独立出来,为了解新形势下兽医学学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本文就2010-2012年度兽医学学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从事兽医学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注释
张冬杰,刘娣,汪亮,何鑫淼,王文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181-187.  doi:
摘要 ( 365 )   PDF (734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民猪(脂肪型)和大白猪(瘦肉型)背最长肌组织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对差异表达的数字基因进行了筛选与注释,并进行了GO和通路的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民猪和大白猪分别获得5 000 000多条可用的标签数据(Clean tag),其中拷贝数大于100的标签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88.62%和84.62%;完全比对到正义链上,且1个标签仅比对到1个基因的分别为2 351 788和2 388 175条。以大白猪为对照组,民猪与之相比,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的共有1 098个基因,其中44个上调表达,1 054个下调表达,有11个基因只在民猪中表达,256个基因只在大白猪中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中包括多个与肌内脂肪含量、脂类代谢、肉色、嫩度和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或转录子。民猪和大白猪分别预测到了23 853个和34 731个定位在猪基因组不同位置的新转录本,其中包含存在1个碱基错配的标签。民猪和大白猪之间的差异基因在细胞所处位置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细胞质、膜旁细胞器、色素粒、水解性液泡、部分细胞内等共计18个;在基因分子功能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蛋白结合和氧化还原酶活性2个;在参与的生物过程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对压力的应答、对活性氧的应答和羧酸代谢过程等14个。显著富集的通路共计11个,按照P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溶酶体、PPAR信号通路和胆汁酸合成通路为差异最显著的3个通路。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挖掘新基因和研究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等提供理论依据。

MyoGc-fos基因多态性及其合并基因型与猪肌纤维性状的关联分析
郭云雁,程笃学,张龙超,颜华,赵克斌,王立贤,刘文忠,郭慧慧,陈来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188-196.  doi:
摘要 ( 372 )   PDF (646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MyoGc-fos基因多态性及其合并基因型与猪肌纤维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以大白猪(180 头)和北京黑猪(170 头)2个品种共350头猪作为试验动物,利用冰冻切片、H-E及SDH染色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肌纤维性状的测定,采用PCR-SSCP技术对肌纤维性状候选基因MyoGc-fos的外显子进行了SNPs检测,并对不同标记基因型与部分肉质性状和肌纤维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MyoG基因外显子1上发现1个多态位点(A2512G),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在c-fos基因外显子4上发现2个多态位点(G2650A与A2910G),并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2)对A2512G和G2650A 2个位点进行分析表明,在2个猪种中,提高A2512G座位上等位基因A的频率可减小肌纤维面积与直径,增加肌纤维密度;提高G2650A位点等位基因B的频率可增加肌纤维密度与红肌纤维比例;而A2910G位点的等位基因A和B则分别具有增加肌纤维面积与肌纤维密度的效应;(3)在北京黑猪,有利合并基因型和不利合并基因型个体的各性状(背膘厚除外)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在大白猪,有利合并基因型和不利合并基因型个体间肌纤维直径、密度、面积、红肌纤维比例、白肌纤维比例和眼肌面积间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以上结果提示,MyoGc-fo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猪肌纤维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影响猪肌纤维性状的候选基因。

淮南麻黄鸡CRBP4基因多态性与早期产蛋性状和蛋品质的相关性
李俊营,詹凯,刘伟,韩涛,李绍全,柏如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197-203.  doi:
摘要 ( 476 )   PDF (647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CRBP4基因与淮南麻黄鸡产蛋性状和蛋品质的相关性,寻找可作为淮南麻黄鸡产蛋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对308只淮南麻黄鸡CRBP4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及基因型分析,并对CRBP4基因的多态位点与早期产蛋性状和30周龄蛋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CRBP4基因exon2和exon3上存在3个突变位点,即C826T、C1240T和A1241G,其中C826T和A1241G导致了49 Ser→49Leu和97 Ile→97Val突变,这3个突变位点都属于中度多态,基因型分布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C826T位点与母鸡的开产蛋重呈显著相关,CC基因型有利于提高开产蛋重;构建的单倍型对开产蛋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提示,CRBP4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组合与淮南麻黄鸡开产蛋重存在相关性。

两纯系鸡胃肠道黏膜细菌l6S rDNA的PCR-DGGE分析比较
张洁,容庭,刘志昌,王刚,林海丹,贝锦龙,陈庄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04-210.  doi:
摘要 ( 321 )   PDF (1448KB) ( 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日龄纯系的优质肉鸡A系(♂,A组)和惠阳胡须鸡(♂,B组)为实验动物,研究比较两纯系鸡1~28日龄胃肠道黏膜细菌微生物丛组成与动态变化特点。采用l6S rDNAV3 PCRDGGE的方法,分析第1、3、7、14、21、28日龄2组鸡胃肠道黏膜细菌基因组DNA。DGGE图谱中显示,28日龄2组鸡回肠泳道的条带数差异明显,嗉囊、腺胃及盲肠黏膜菌群结构的相似性均大于70%,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相似性分别为40%和44%,回肠仅18%;21~28日龄2组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不同,A组的动态变化值(%change)为70%,而B组仅11%。优质肉鸡A系和惠阳胡须鸡28日龄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宿主遗传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影响肉鸡生产性能的可能原因。

北京油鸡羊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分化潜能的研究
高玉花,张文秀,吴芳春,关伟军,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11-219.  doi:
摘要 ( 336 )   PDF (3331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禽类胚胎羊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向不同胚层细胞诱导分化等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使用酶消化法从北京油鸡胎膜中分离羊膜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鉴定羊膜上皮细胞标志物(Nanog、Oct-4、Sox-2、CK19和Vimentin),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酶消化法获得的鸡羊膜上皮细胞不仅表达干细胞特有的标志,而且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胰岛样细胞。综上所述,北京油鸡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外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可塑性,可作为种子细胞进行濒危物种的保存,并为日后利用羊膜上皮细胞进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油鸡基因的改良提供模型。

马Toll样受体表达水平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赵一萍,白东义,李蓓,黄金龙,张宇宏,芒来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20-227.  doi:
摘要 ( 349 )   PDF (4532KB) ( 6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检测马Toll样受体(TLRs)mRNA表达水平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R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参照GenBank中马TLRs的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马β肌动蛋白(β-actin)mRNA为内参,建立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扩增曲线在1×102~1×108 copies·μL-1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扩增相关系数在0.990以上,扩增效率在1.0左右。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单峰,无引物二聚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50%,重复性较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TLR1、TLR2、TLR3、TLR4、TLR6、TLR7、TLR8和TLR9在骨髓中均有表达,其中TLR4 mRNA表达水平最高,TLR9 mRNA表达水平最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成功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为研究马匹TLRs 在mRNA水平的定量分析提供技术平台。

动物营养
鸡蛋壳有机成分与蛋壳质量关系的研究
章玲玲,李琦章,姜涛,章世元,苏一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28-232.  doi:
摘要 ( 371 )   PDF (696KB) ( 10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鸡蛋壳有机成分与蛋壳质量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38周龄的北京油鸡、快大乌骨鸡、边鸡、茶花鸡、藏鸡及金湖乌凤鸡同日所产的蛋各30枚,测定其蛋壳品质及蛋壳中有机物的含量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蛋壳质量和蛋壳有机成分的差异显著(P<0.05);蛋壳蛋白质含量与蛋壳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9,P<0.01),与蛋壳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224,P<0.05),蛋壳内糖醛酸和酸性氨基葡聚糖浓度与蛋壳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鸡蛋壳内有机成分含量的差异是影响蛋壳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吡啶甲酸铬对热应激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韩爱云,张敏红,冯京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33-239.  doi:
摘要 ( 378 )   PDF (378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吡啶甲酸铬(CrPic)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日龄AA肉公鸡300只,随机分为5个组(Ⅰ~Ⅴ),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在15日龄时,试验Ⅰ~Ⅳ组肉鸡分别饲喂含0、400、800、1 200 μg·kg-1 Cr的日粮2周后,再进行日循环高温(27 ℃—35 ℃—27 ℃)处理2周,试验Ⅴ组肉鸡则维持恒温22 ℃作为适温对照组。结果显示,日粮补铬(800~1 200 μg·kg-1)可显著降低热应激肉鸡血浆中的胰岛素水平,抑制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IL-2浓度升高,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表明高温条件下,日粮添加CrPic可缓解热应激对肉鸡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预防兽医
H1亚型流感病毒通用疫苗的构建及其对小鼠免疫保护效力研究
杨馥如,于海,王斌,黄梦,马继红,温峰,周艳君,童光志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40-249.  doi:
摘要 ( 326 )   PDF (3373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为研制一种安全、有效并具有广泛保护作用的流感病毒通用疫苗进行初步的探索。从GenBank上获得所有H1亚型经典猪源流感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获得其共有序列,并对共有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Optimized consensus, optiCS),同时将H1亚型的A/Swine/Guangdong/1/01(H1N1)和重组甲型流感病毒rPan09(H1N1,其HANA来自A/Swine/California/04/09,其余6个片段来自PR8的重组病毒)的HA基因分别进行密码子优化(opti-G11,opti-r09),并将这3种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CAGGS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CA-opti-CS、pCA-opti-G11和pCA-opti-r09。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检测HA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免疫6~8周雌性BALB/c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同时设立空载体pCAGGS对照。三免2周后从每个质粒免疫组中选取一半小鼠每只以50 μL 103.87EID50的剂量接种A/Swine/Guangdong/1/01(H1N1)病毒,另一半小鼠每只以50 μL 107.45EID50的剂量接种rPan09病毒。采集血清,对HA抗体水平、HI滴度、细胞因子产生情况、肺组织病毒含量进行检测,并对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重组质粒中HA基因均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的表达。pCA-opti-CS免疫后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HA抗体水平,较高的HI滴度,并且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IL-4和IFN-γ。肺组织病毒含量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HA共有序列密码子优化的DNA疫苗pCA-opti-CS免疫后能够有效限制病毒A/Swine/Guangdong/1/01(H1N1) 和rPan09HA在肺脏中的复制,减轻肺脏病理变化。结果提示:HA共有序列密码子优化的DNA疫苗pCA-opti-CS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并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效力,能够保护小鼠抵抗异源流感病毒的攻击。本研究为流感通用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鸡胚和雏鸡接种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的致病性比较
李德庆,赵鹏,王鑫,汪晓飞,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50-256.  doi:
摘要 ( 393 )   PDF (2101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比较鸡胚接种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对胚体及雏鸡的致病性,将含ALV-J相关病毒的肉瘤浸出液分别经5日龄胚卵黄囊、11日龄胚绒毛尿囊膜、1日龄雏鸡腹腔接种,比较不同接种方式对SPF鸡胚及雏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日龄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死胚率为14/30,肿瘤发生率为8/14; 11日龄绒毛尿囊膜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引起鸡胚死亡率为17/30,肿瘤发生率为6/17。对雏鸡的致病性比较表明,绒毛尿囊膜接种的13只出壳雏鸡全部死亡,有11只出现肿瘤。结果提示,绒毛尿囊膜接种的致病性不仅高于卵黄囊接种,也高于1日龄雏鸡接种。绒毛尿囊膜接种不仅肿瘤发生率高,且发生得更早、更快,可作为这种急性纤维肉瘤进一步作人工造病的实验模型。

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的重组假型杆状病毒对SPF鸡的免疫原性分析
樊惠英,罗琼,陈筱薇,叶昱,辛朝安,廖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56-261.  doi:
摘要 ( 314 )   PDF (363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本实验室所构建的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蛋白的重组假型杆状病毒(Ac-V-S1)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探讨。以2×109 pfu 剂量的重组假型杆状病毒(Ac-V-S1)腿部肌肉注射7日龄SPF雏鸡,21日龄加强免疫1次。血清抗体检测表明,灭活疫苗组诱导的IBV特异性ELISA抗体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1),其次是Prime-boost组(先免疫Ac-V-S1后免疫poly156S1亚单位疫苗)和Ac-V-S1组;但在细胞免疫水平方面,Ac-V-S1免疫组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免疫应答反应极显著的高于其它免疫组(P<0.01),然后是Prime-boost组和杆状病毒野毒对照组。二免后2周用IBV M41强毒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Ac-V-S1、Ac-V-EGFP、 poly156S1亚单位疫苗组的保护率分别为55%(6/11)、27%(3/11)、37%(4/11),而采用 Prime-boost 免疫组的保护率为64%(7/11),略低于免疫保护率为73%的常规灭活疫苗(8/11)。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Ac-V-S1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而且在细胞免疫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可以弥补重组杆状病毒在体液免疫水平的不足,而Prime-boost免疫策略能更进一步提高重组杆状病毒免疫效果,为将重组杆状病毒发展为经济有效的IBV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共表达鹅细小病毒VP3-gIL2重组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口服免疫评价
丁轲,余祖华,李旺,闫文朝,王臣,赵战勤,程相朝,张春杰,王天奇,程安春,汪铭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62-269.  doi:
摘要 ( 332 )   PDF (1093KB) ( 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拟构建共表达鹅细小病毒(GPV) VP3和鹅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性重组乳酸杆菌,评价口服表达融合蛋白GPV VP3-gIL2的重组乳酸杆菌的免疫效果。通过酶切将VP3基因和IL-2基因连接,并在其5′端连入乳酸杆菌的信号肽基因SP,亚克隆到乳酸杆菌整合表达载体pMJ67,电转化入干酪乳杆菌L.CECT5276,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菌GPVVP3-gIL2融合蛋白的表达活性。将重组乳酸杆菌口服免疫雏鹅后检测血清GPV抗体、小肠黏液sIgA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J-SP-GPVVP3-gIL2,PCR证实质粒pMJ-SP-GPVVP3-gIL2成功整合到乳酸杆菌基因组;Western blot表明重组乳酸杆菌分泌表达的融合蛋白GPVVP3-gIL2能与GP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口服重组菌后能特异地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且在第4、5、6周明显高于GPV VP3组和gIL2组;重组乳酸杆菌口服免疫雏鹅可以产生抗VP3蛋白抗体,且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显著高于GPV VP3组;小肠黏液sIgA细胞生成的数量自第2周较GPV VP3组和疫苗组显著上升。动物攻毒试验结果显示GPV VP3-gIL2 融合蛋白免疫组能够获得85%的保护率,表明所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口服后对GPV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能稳定表达GPV VP3-IL2融合蛋白的口服乳酸杆菌工程菌,为研究其作为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柔嫩艾美耳球虫Serpi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李文超,顾有方,杜玲,宫鹏涛,李建华,张西臣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70-275.  doi:
摘要 ( 386 )   PDF (549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价Serpin基因重组表达产物对预防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 E. tenella)感染的效果,克隆和表达E. tenella Serpin基因,对表达产物进行初步纯化和复性,制备免疫原。设计了重组蛋白肌肉注射组、重组蛋白口服组、重组蛋白滴鼻组3个试验组以及红、白对照组。分别于7、14和28日龄对雏鸡进行3次免疫,35日龄时用3×104E. tenella孢子化卵囊攻虫,第7天末宰杀,对各组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卵囊减少率、ACI 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的平均增重与红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以重组蛋白肌肉注射组增重最多,相对增重率为66.73%,优于其他免疫组;各免疫组卵囊产量较红对照组均有显著的下降,其中重组蛋白肌肉注射组卵囊减少率最高,为30.01%;各免疫组ACI均明显高于红对照组,其中以重组蛋白口服组最高,但仍低于160,暗示Serpin蛋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球虫疫苗保护性抗原。

基础兽医
细胞信号转导和骨架在人源福氏志贺菌侵袭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中的作用
师润,杨霞,陈陆,刘红英,常洪涛,余秋颖,明星,郑关民,王川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76-282.  doi:
摘要 ( 334 )   PDF (1579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和骨架在人源福氏志贺菌侵袭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中的作用,分别用酪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磷酸酶、蛋白激酶C、Ca2+通道等信号转导抑制剂染料木黄酮、原钒酸钠、星状孢子素、硝苯地平和微丝蛋白聚合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处理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后,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人源福氏志贺菌ZD02株对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侵袭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ZD02株侵袭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后F-肌动蛋白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染料木黄酮、硝苯地平和细胞松弛素B能显著抑制人源福氏志贺菌ZD02株内化,星状孢子素和原钒酸钠对ZD02株的内化无影响,人源福氏志贺菌侵袭鸡肠上皮原代细胞时F-肌动蛋白发生聚集。本研究表明人源福氏志贺菌ZD02株侵袭鸡肠上皮原代细胞过程中需要酪氨酸蛋白激酶、Ca2+通道活化以及细胞微丝重排。

乳酸菌对IPEC-J2细胞黏着斑激酶磷酸化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
陈德龙,朱宏亮,许光勇,王明,姜金奇,乔雨,任晓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83-288.  doi:
摘要 ( 350 )   PDF (939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嗜酸乳杆菌(LAB1)如何影响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用高(1.0×109 CFU·mL-1)、中(1.0×108 CFU·mL-1)、低(1.0×107 CFU·mL-1)3种浓度的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和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S. cho)对猪空肠上皮细胞系(IPEC-J2)进行感染后,用高、中、低3种浓度的LAB1作用于感染后的IPEC-J2(模拟治疗试验),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FAK第397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Occludin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LAB1模拟治疗S. cho感染的试验中,FAK磷酸化水平和Occludin的表达量与LAB1浓度呈正浓度效应,而与S. cho浓度呈负浓度效应;3种浓度的LAB1处理中、低浓度S. cho感染时,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LAB1模拟治疗E. coli感染的试验中,FAK磷酸化水平和Occludin表达量与LAB1浓度呈正浓度效应,3种浓度的LAB1处理低浓度E. coli感染时,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LAB1激活受E. coliS. cho抑制的FAK磷酸化,并能上调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

GnRH受体在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分布及其意义
范洁,陈文东,郭晓,王志豪,明佳,郭瑜龙,徐永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89-294.  doi:
摘要 ( 329 )   PDF (1893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在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分布特点,以探讨GnRH是否可以影响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Celiac-superior mesenteric ganglia,CSMG)的活动。取雄性和雌性成年山羊的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各5个,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后,观察GnRHR在肠系膜前神经节的分布特点,并用Image-Pro Plus 6.0 (IPP 6.0)软件图像半定量分析技术,分析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中的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GnRHR分布差异。结果表明:GnRHR强阳性产物主要分布神经元的胞膜和胞质中;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纤维和卫星细胞中只有GnRHR弱阳性产物;GnRHR在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中的表达量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表明,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对GnRH具有反应性,且神经元为其作用的靶细胞,提示GnRH可能通过影响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影响其发出的交感节后神经纤维所支配的靶器官功能这一途径来调节胃肠的生理活动。

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混合饲喂对仔猪肠绒毛发育的影响
邓军,李云锋,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295-301.  doi:
摘要 ( 384 )   PDF (5110KB) ( 9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主要探讨混合饲喂枯草芽孢杆菌RJGP16和猪源乳酸杆菌B1对仔猪肠道肠绒毛发育的影响,以及这两种益生菌在体内拮抗大肠埃希氏菌K88的能力。试验选取8窝新生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于0、7、11和26日龄经口腔灌服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活菌数1.0×109 CFU·mL-1)、猪源乳酸杆菌菌液(活菌数1.0×109 CFU·mL-1)、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混合菌液(体积比1∶1),以及对饲喂混合菌液的试验组进行大肠埃希菌K88的攻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时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能显著提高十二指肠(P<0.05)和回肠(P<0.01)的肠绒毛高度,增加十二指肠(P<0.05)和空肠(P<0.01)绒毛的数量,降低空肠(P<0.05)和回肠(P<0.01)的隐窝深度,以及增加十二指肠(P<0.05)、空肠(P<0.05)和回肠(P<0.01)的绒腺比。此外,同时饲喂这两种益生菌能有效地拮抗大肠埃希菌K88对仔猪肠道上皮的损伤。笔者的研究提示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对肠道绒毛的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并能有效地提高抗感染能力。

山羊β雌激素受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化方法的建立
刘海港,李宏梅,王树迎,成子强,刘法孝,窦文文,井维芳,郭慧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302-308.  doi:
摘要 ( 383 )   PDF (1501KB)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济宁青山羊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免疫组化分析方法,检测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子宫内ERβ分布。根据GenBank发布的绵羊ERβ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从济宁青山羊卵巢组织中扩增ERβ部分基因。经双酶切和测序分析后,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ERβ,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 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 和Western blotting 分析鉴定;经Ni-NTA纯化融合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使用该抗体检测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子宫组织细胞中的ERβ分布。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ERβ部分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u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证明该融合蛋白能与兔抗人的ERβ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反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效价达到1∶213,以此抗体代替购置的标准兔抗人ERβ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反应,特异性良好;使用该抗体建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济宁青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存在ERβ的分布。本研究获得特异性兔抗山羊ERβ多克隆抗体,使用该抗体建立免疫组化方法首次报道了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子宫ERβ的分布表达,为进一步研究β雌激素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方法学和形态学基础。

研究简报
孕酮、干扰素τ对牛子宫内膜上细胞外基质及其相关配体表达的影响
张明,郑洁,甘潇,陈仕毅,曾长军,周光彬,赖松家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309-315.  doi:
摘要 ( 315 )   PDF (1310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干扰素τ(IFN-τ)、孕酮对牛子宫内膜上细胞外基质(ECM)及其配基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bECs)培养液中,分别添加孕酮、bIFN-τ、孕酮和bIFN-τ混合物培养24 h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ECs上Collagen、Laminin、Fibronectin、THBS和Tenascin等ECM基因和ECM配基基因Syndecan、CD44、CD47和RHAMM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上,bIFN-τ显著地诱导了Tenascin、Collagen、RHAMM和Laminin基因的表达,孕酮显著地诱导了CD44、Fibronectin、RHAMM和Laminin基因的表达,但当bIFN-τ和孕酮联合作用时,CD44、THBS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到抑制,Tenascin、Fibonectin、Collagen基因的转录水平恢复到对照组转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胚胎植入过程中,IFN-τ和孕酮可能对牛子宫内膜上ECM及其配基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任卫青,张志平,许晓婷,邓立新,李小佳,吕婧玉,翟明胜,王新庄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316-321.  doi:
摘要 ( 372 )   PDF (926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高效地分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本研究从饲养层、胚胎发育阶段和培养液方面进行优化。将3代以内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分别按1×104、1×105、1×106·mL-1密度接种,以H-DMEM+15%KSR+LIF为培养液,观察不同密度饲养层对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生长的影响,并研究胚胎发育阶段和培养液中分别添加干细胞生长因子(SCF)、SCF +胰岛素对昆明小鼠ES细胞分离克隆的影响。结果显示, 胚胎在密度为1×105·mL-1的饲养层上, F1代和F2代ES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囊胚的F2代ES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桑椹胚(P<0.05),培养液中添加SCF显著提高昆明小鼠胚胎贴壁率(P<0.05),同时添加SCF和胰岛素得到昆明小鼠最高胚胎贴壁率及F1、F2代ES细胞克隆形成率。所分离的ES细胞显示AKP染色强阳性,Oct-4、SSEA-1的免疫荧光检测阳性,具有 ES细胞的特点。由此认为,发育至囊胚的胚胎在MEF密度为1×105·mL-1上,培养液中同时添加SCF和胰岛素更适合昆明小鼠ES细胞的分离培养。

枸杞多糖对雏鸡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分泌IL-2的影响
徐占云,秦睿玲,褚耀诚,李国辉,李春红,王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322-328.  doi:
摘要 ( 371 )   PDF (417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枸杞多糖(LBP)对雏鸡T、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LBP分别加入到用植物血凝素(PHA) 刺激的体外培养的雏鸡胸腺、外周血、脾脏淋巴细胞中,以及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体外培养的雏鸡法氏囊、外周血、脾脏淋巴细胞中,分别用MTT比色法和ELISA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以及IL-2的分泌量。结果显示:(1)LBP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时,均能刺激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促进IL-2的分泌,且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LBP对同一器官来源的T、B淋巴细胞的OD值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均呈现增长趋势;(3)同浓度LBP对相同日龄雏鸡胸腺T淋巴细胞和法氏囊B淋巴细胞的OD值均高于外周血和脾脏的T、B淋巴细胞OD值。结果表明LBP能够促进雏鸡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L-2的分泌,并且对淋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和组织相关性。

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分布及血清型分析
查华,石火英,吉贞颖,陆玮,杨雪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2):  329-332.  doi:
摘要 ( 353 )   PDF (393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华东地区沙门菌分布情况及其优势菌的血清型变异情况。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8月来源于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的1 730份禽源样品,进行增菌、纯化、PCR鉴定、血清学试验及生化试验,并对7株血清型有变异的疑似鸡白痢沙门菌进行进一步序列测定,对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共分离沙门菌87株,包括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圣保罗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及阿巴特图巴沙门菌,并且在鸡白痢沙门菌血清型H相存在Hd、Hg阳性的现象。结果提示,中国禽类沙门菌感染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为主,且存在血清型变异情况,变异概率呈上升趋势。